生物科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12-04 17:09:48

生物科学常识

生物科学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 趣味性 科学探究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同时,它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教育机制改革的共同目标。培养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它从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生物基础科学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它反映了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中学生物课课程教学所担负的教学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探究能力。它包括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关性以及个人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接下来,我们来分条论述一下具体的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方式方法。

一、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相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城市里的孩子具有更为优越的学习环境,所以,相对来说,城市孩子的科学素养就比农村孩子要高。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其当然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举个例子来说,他们在“生物的进化”一课中,我们了解到了芦花鸡是因为它的羽毛形态和颜色与芦苇的花絮相似,故而得名“芦花鸡。”但是显而易见,学生对于芦苇就像对芦花鸡一样没有概念,这是由于对大自然缺乏了解所造成的。因此,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脱离枯燥的说教和灌输教育,要让他们亲自去体会生物的妙趣。

许多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探讨身边事例的科学性,以指导正确消费。比如:好些生物制品和广告语,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当讲到酶的特性时,建议学生讨论药物的胶囊和糖衣片作用及原理,从而掌握用药常识,保证身体健康。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一个好的环境将使工作者的效率大大提高。同理可知,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和学术氛围,将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的学习和开拓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尽可能的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生物科学知识以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科学素养,给学生们做出模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操作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教学中,教师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新课标教材中有不少生产流程的实例,好些都是学生必做实验和实验建议。根据课标内容适当编排教材顺序,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生物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可以在课程讲授的同时联系现实生活,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就如2004年安徽劣质奶粉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生物科学的生活实例在课程中讲述。

同时要联系生物科学的新成就。生物科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许多科研成果对生物教学都起着促进作用,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生物学无论是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还是对未来进一步的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例如:人类基因组的计划、克隆技术、袁隆平的“三系”杂交稻、太空育种等。

生物课程教学的目的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以及生活方法,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化人才。因此,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它需要学生、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春和.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J].生物学通报

生物科学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物 教学 科学素养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内容

1、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根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和新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水平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从这一界定中不难看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所追求的并非对生物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并非限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生物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并非生物科学知识的专门化和学科化,而是强调科学与个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因此将提高每个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生物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

生物科学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比较重点的一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对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科学精神所抱有的好奇心、自信心、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作风以及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等。科学的世界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并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另外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多数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还有许多事物不能用科学方法来验证等。二是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是可以受益终生的,让学生们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并且科学探索是重过程胜于结果的过程,其过程主要的步骤和技能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作出预期、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三是主要运用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思维方式有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

二、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1、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生物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编写的方式、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具有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和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与反思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握教材,关注教学细节,使自已的教学课堂成为向学生成功渗透生物科学素养的高效课堂,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息相关,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和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注重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初中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很贫乏,由于新鲜感与好奇心的驱使,对生物课特别是生物实验课兴趣较浓。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在对学生进行实验课的重要意义和实验目标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培养,要避免空洞地说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实验课的重点,如果观察不好,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一是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在观察中除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外,要引导学生有新的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严格按顺序观察不仅能提高观察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果操作不得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爱做实验,形成素养。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要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动起手来,对有惧怕心理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帮助,使他们逐步消除惧怕心理,让他们多接触仪器和标本,时间长了,就自然地敢动手操作了,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自然水到渠成。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实验中要重视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前,我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解决那些问题?要注意些什么?然后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和教师的引导,就可让学生的问题能力得到培养。并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白实验步骤设计的意图。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办,要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想出答案,通过不断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重视学以致用,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及成果。

生物科学常识范文第3篇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南宁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全面调查,了解当下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些意见和措施,也为新课改的推进提供一些有利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初中生 生物科学素养 调查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及教育界学者们都对“科学素养”一词给予了极大关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其创造力以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1]。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鉴于目前我国中小学实施的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个性发展受到抑制的实际,必须大力推进科学素养教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切实了解南宁某中学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分析该校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该校的生物教学策略,为该校教师的教学研究、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措施,促进该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宁某中学初一初二的全体学生,涉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样本数量大,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并随机对该校的初中生进行访谈。共发放23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3份。问卷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9道,主观题16道,答题时间为10~20分钟。回收所有的调查问卷,并输入Excel文档进行分类分析。

二、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

1.生物学知识素养

问卷第一部分是关于学生生物学知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南宁某中学初中生的生物学知识均分只有54.4,而2007年对包头市初中生的抽样调查显示该市初中生生物学知识均分高达63.2[4]。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该校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素养处于弱势,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由表1可知,只有45.9%的学生认为生石花属于生物,可见该校学生对于生物的概念与特征理解得不够透彻;“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能量流动”,只有30.9%的学生选择正确,说明他们对自然界的能量是如何获得以及如何流动的还是存在疑惑;84.1%的学生选择“血小板”为血液成分中具有止血作用的物质,说明学生对于血液部分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81.5%的学生认为蜈蚣不属于昆虫,说明该校学生对生物的分类能力还是比较好的;68.7%的学生了解生物学与健康相关的知识,能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于生物学概念和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还是不错的,但对于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总之,该校学生整体的生物学知识素养水平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加强提升。

2.实验技能素养

问卷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学生实验技能素养。由表2可知,84.5%的学生有兴趣选择观察法去观察植物的生长,但是访谈中发现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使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并不多;只有24.9%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可见该校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实验自信心不足;52%的学生偶尔会和同学交流讨论不理解的生物学问题,还有2%的学生从来不进行这方面的交流,反应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素养也尚处于基础水平;60.0%的学生偶尔能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理论要联系实际”,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容易形成“死读书,读死书”的错误学习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该校学生在生物技能方面的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实验意识比较明确,能够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但是实验动手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也相对较弱。过半的学生不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3.生物科学态度价值观素养

问卷第三部分是针对学生的科学态度、价值观而设计的。由表3可知,52.0%的学生非常想去热带雨林里探索未知的神秘生物,可见学生的好奇心还是很强的,愿意去了解新事物,探索新发现;84.5%的学生不相信女娲造人的传说,55.8%的学生不相信灵魂的存在,这表明有过半的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受表面现象的干扰;学习生物学之后,28.3%的学生会主动改变不良习惯,59.2%的同学“有一点改变”,只有12.5%同学选择“没有改变”,因此学习了生物学之后,学生多少都能够改变一些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和作风,都基本能够做到健康的生活。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该校学生的科学态度素养、人文素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较明确,懂得关爱和保护自然界生命,不迷信不从众,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小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兴趣不高,生物科学素养水平依旧比较低,不能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综合三方面的分析,该校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水平不高,离新课改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见新课改之路道阻且长,科学教育任务艰巨。

三、阻碍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发展的原因

1.长期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

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已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学生的分数是评价一名教师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学校、教师、学生都在为“高分”奋斗着,造成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现象的存在。生物学科在初中一直以“副科”的身份存在,其作用在初中阶段不突出,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短期内对学生、对家长的生活影响不大,所以导致该学科较容易被忽视。家长主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中考科目上,忽视了孩子全面、均衡的个性发展。加上南宁市的教育制度,生物成绩不计入中考,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2.教学条件跟不上理论的步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学生物课程担负着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课改的主要目的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能够具有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将生物学与社会联系起来等。因此,课改重在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然而,许多学校实验设备条件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导致生物实验课程无法正常进行,加上课时不够,教学内容较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放弃实验课程。课改了十几年,虽然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都有所提高,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却没有多大进展。可想而知,学校教学设备的落后是阻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原因之一。

3.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

生物学知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这就需要教师将生物学的知识研究透彻。除了要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关于生物学的现象,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节好的生物课堂,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除了讲解生物学上的知识,还得努力帮助学生把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四、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建议

1.社会方面

当前的社会不应再受应试教育的禁锢,而应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立思想,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人。美国将“自然科学”与“英语”、“数学”放在同等地位,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便接受“自然科学”的教育,可见美国教育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视[5]。现在很多中国父母想让孩子出国,其实只要我们落实新课改,相信中国的教育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首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个人志向[6]。其次,要多增加教师进修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完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实验设备,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安排课时,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努力完成新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

3.学生学习态度方面

当代社会需要的不再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书生,而是全能型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有过硬的能力。学生应多关注社会,了解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努力提高对待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7]。所以,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转变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机,以自身全面、均衡的发展为目标,努力学习各科知识,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4.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方面

当前南宁市生物不参加中考,不受应试教育的压迫,教师们反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舞台,积极加入到新课改的潮流中。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教材,积极探索,改变教学策略[8],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的发散性等[9]。波普曾说:“科学始于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并独立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意识[10]。在生物的课堂中,尽量多给学生补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地将新课标的理念运用到每一节课堂中[11]。

参考文献

[1] 卢建筠,文静.初中生物-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 肖迪,范玉琴,谢佩惠,等.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问卷调查及分析[J].嘉应学报,2010(11).

[3] 朱佳.农村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与提高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 周建荣.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J].阴山学刊,2007(3).

[5] 潘文.中美初中生物(科学)课程改革比较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6] 包闽.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7] 赵会景.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验证[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8] 于秀成.浅议初中生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26).

[9] 陈卫东.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教学,2013(10).

[10] 刘文胜,王建伟.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N].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9).

[11] 宋政丰.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3(66).

生物科学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初中生物学科,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基本的生物学科内容,让学生掌握研究生物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现在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初中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和养成积极的科学态度。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把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善。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生物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而初中生物主要向初中生介绍基本的理论观点和基础的生物常识及生物现象。有效的生物教学可以带领初中生走进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对于初中生物教学重点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初中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初中生物教师开展教学,重点不是肤浅地复制教材,而是注重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学科的发展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初中生物课课时安排不合理。部分学校生物学科仍被视为副科,因此课时安排较少,每周仅有三节课,甚至更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一些实验活动因没有充足的时间而无法实施。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动手实验能力的问题。还有部分学校因条件限制,实验设备不能满足生物教学的需求,进而导致学生不能展开必要的生物实验,只能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初中生实验探究意识薄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初中生对教师形成依赖,缺乏自觉探究和实践的意识。所以,教师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能力。

二、如何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明确培养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初中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因此,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初中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具体学情设置培养初中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例如,学习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时,教师备课时的能力目标即可设置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自觉探究的意识。

2.加强学生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生物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觉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源于一个“为什么”。面对学生的不解,我们需要做的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创造解决疑惑的条件。例如,初中生对种子萌芽的过程充满好奇。我们则以此为契机,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亲自探索,不仅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实验步骤解析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科学实验具有严谨的步骤,生物科学实验也不例外。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我们主要要求初中生了解一般的实验步骤,并能自主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中分析观察的能力。我们操作实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一些结论或者观察一些现象。分析观察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谨慎细致地观察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理论及思想

归纳总结也是实验探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目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总结出结论。学生参与实验,根据在实验中观察的现象或者实验结果归纳出实验理论或思想,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通过实验能够获得新的发现,实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转变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为初中生提供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抓好实验教学,不仅是现代初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初中生生物成绩的有效途径。提高初中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日积月累的付出和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学勇.浅谈高中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的途径[J].东方教育,2014(08).

生物科学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STS 生物 必要性

渗透的必要性

1.我们应该追求生物科学教育的全方位效益。

曾经我们太重视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们学了许多理论知识,却无以致用。而使学生们经常发出感慨:这些知识学有何用々目前,如何把理论科学转变成实用技术服务于社会已成为教育的一大课题。或许因为某些因素,使我们对课堂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单方面追求高分,追求合格率;其实科学教育应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本身,还有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思维习惯(包括思维的态度,思维的技巧和思维的方法),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蕴含的价值规范等极为重要的内容,渗透STS教育就在于克服以前过分强调作为一个学科的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际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已演变成掌握哪些知识点,理解哪些知识点,了解哪些知识点,而排斥,削弱了生命科学学习能给予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的营养。

2.我们应该深切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也是如此。因此,中学生物科学教育一定要关注“生物科学――人类社会”(即S-S)问题,小至关系个人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生儿育女,提高生存质量,大至发展经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都有一系列“生物科学――人类社会”问题。尤其在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些重大危机,如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物种灭绝加速、生态平衡失调等。通过STS教育,让学生了解这些情况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他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进而引起他们的责任感,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使之形成解决社会问题的技术,从而使现存状况得以改善。

3.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息息相关,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20世纪末期,生物界的两大突破――克隆(Clone)羊多莉的诞生,脑白金引起了全球轰动。技术是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生物技术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在讲无性繁殖时,可介绍克隆技术,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克隆,都是人为干预下形成的无性繁殖系。使学生掌握各种生物学的技术,知识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生物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方法上,而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大胆改革教学方法。丰富创新教学手段。

一.渗透STS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农林牧渔、医药、卫生以及生态工程必需的基础学科,如果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热点问题,适时介绍一些现代生物科技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以及与他们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逐渐让他们树立为征服科学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比如在讲授《生殖和发育》一章时渗透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克隆技术及其实际意义。在讲授《生物的遗传》时,引入基因工程的概念及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破解了人类10万个基因的全部30亿个遗传密码,绘制出人体全部基因图谱,再过不久,疾病与基因是对应关系就可以像查字典一样查出来,通过基因修正后困扰人类的顽疾如各种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等将被攻克。当然这也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多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通过生物高科技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渗透STS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并有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生物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用性强,特别是《人体生理卫生》部分对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知道意义。除了教材中的卫生保健知识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渗透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健康教育和生活小常识等。如《骨骼》可渗透怎样防止脊柱异常弯曲而导致驼背、鸡胸等症;《血液循环》渗透进外伤出血的紧急护理知识,如简易包扎法、止血法等;《呼吸》一章可渗透煤气中毒、触电、溺水等以外事故的急救常识;《传染病》一节渗透进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结合团队活动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火灾的紧急对策、艾滋病的传播与防治、吸烟与健康、远离等。通过这些讲座,使学生极大地增强了自我保健能力。同时更培养了他们不吸烟、不喝酒的良好行为习惯,真正体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思想。

三、渗透STS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能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适应社会。

学习生物色最终且的是运用生物技术为人类造福谋利,但是我们也应该让学生知道,如果片面地、不合理地进行高科技开发和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也会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消极的影响。工厂林立的大小烟囱虽然是工业发达的象征,但它冒出的黑烟却会污染空气,制造“酸雨”:城市快捷的大小汽车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它排放的尾气却能制造出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导致许多人因肺炎、肺结核、流感、肺癌而死亡。

近年,发生在我国西北部“沙尘暴”事件更是书中“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内容生动具体的教材,由于人们肆意开发土地,滥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实行破坏性耕作制度,使地表植被大量减少。土地资源严重退化,最终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在国家推行的“退耕华林”政策正式防止土地沙漠化的一个重要措施。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渗透STS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只有个人与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整个社会才能长期稳定发展;如果人为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必将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从而使学生更加爱护环境。自觉保护环境。

四渗透STS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STS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手段,除加强实验教学外。我们还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各项生物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创新。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的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在采集制作过程中都能认真地观察、详细地记录、细心地操作,并能想办法去解决各种技术难题,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而且逐步养成了他们科学、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

另外,我们与劳技课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花卉植物园和蔬菜种植基地,开展各种生物劳技实践活动,如盐水选种、幼苗培育、人工授粉、花卉扦插压条繁殖等。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前往邻近的林果场、种植专业户、渔场、苗圃等单位五参观、调查,让他们了解生产新经验和新技术,使他们懂得科技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生物科学常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医学;健康知识

一、引言

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我国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医学健康常识是平时生活的基本常识,生物课堂作为获得医学健康常识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实际上,只要细心挖掘,就会发现生物课中渗透着各种各样的医学健康常识。

二、高中生物知识与医学健康的联系

生物学研究生物的普遍规律,医学研究的是人类和疾病以及与其相关的生物,生物学的研究范围比医学更广,而医学则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更紧密。在高中生物中,既有大量的生物基础知识,又有与医学健康直接相关的部分,从这两者出发,都能引申到实际生活中十分有用的医学健康常识,比如细胞学说、基因工程等等。反过来,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通过理解生物课本中渗透的实用性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生物知识融会贯通。

三、高中生物中渗透的“医学健康常识”

生物知识丰富多彩,这里选择几个典型的方面进行举例探究。

(一)细胞分子组成的W习――合理膳食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划分人体层次,由大到小依次为: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健康则人体健康,细胞病变严重到一定程度,自然引起人体的不适,从根本上来说,治病也好,养生也好,其本质在于改善细胞的状态,进而改善整个人体的状态。通过学习细胞分子组成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各种营养物质是保持细胞健康的最基本的要素,而要为细胞提供充足并合适的营养素,最好的方法便是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并坚决执行。

关于合理膳食有一点需要着重强调,即营养的补充一定要充足且合适,既有量的要求也有质的要求,营养摄入不当的例子太多,过渡肥胖是最常见的一个。经常看到广告上说饱和脂肪酸不利于健康,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健康,可其中原理到底是什么呢?原来饱和脂肪酸没有不饱和键,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呈固态堆积在血液中就容易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而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氧化,被细胞吸收后用于保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其液体状态又可以疏通血管,还是吸收脂溶性维生素所必需的物质,两者相比,高下立见。同时,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在烧烤中的食物中存在较少,这也是要少吃烧烤的原因之一。

(二)细胞癌变的学习――防癌抗癌

由生物学知识可知,细胞的生长受基因控制,当这种控制失效时,细胞就会出现异常增生与分化,形成肿瘤。这种异常的生长会破坏其他正常细胞,影响人体功能,肿瘤分良性与恶性,恶性肿瘤便是癌症。癌症的成因尚未完全被了解,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前三者为外因,后三者为内因,无论防癌还是抗癌,都可以从上述六个方面入手。我们常说吸烟有害健康,吸烟是引发肺癌的首要外因,科学家将平均每天吸烟支数与吸烟年数的乘积称为吸烟指数(一天10支,30年吸烟指数即为300),吸烟指数超过400的人为肺癌的“高危人群”,据统计50-59岁得肺癌的人最多,超过40岁的烟民得肺癌的几率将持续上升,烟民们可以自己算一算自己处在什么阶段,听了这个例子,还会犹豫要不要戒烟吗?

(三)激素调节的学习――合理用药

激素是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具有集体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通过激素作用于特定部位从而间接调节身体机能称为激素调节。激素本质上是一种化学物质,通过摄入外部药物,也能达到与体内部自身激素调节相似的效果。这一方法既可以用于正面的药物治疗,比如经过甲状腺切除手术后的病人需要通过药物补充甲状腺以维持身体正常机能;但也有不恰当的使用方法,比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历年奥运会对兴奋剂都是严抓严打,今年也不例外。首先,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兴奋剂是违背体育道德的;其次,兴奋剂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其危害不容小觑,一些兴奋中含有人体生长激素和促性腺素,长期摄入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使人心力衰竭,人格改变。

(四)基因工程的学习――防治遗传病

自人类发现染色体以来,基因便被称为一座研究的宝库,探索基因,就是探索人类最深层的秘密。简单来说,现在的基因工程主要是指重组DNA技术,是将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与重组,然后转入受体内,使这种基因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遗传和表达。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设想中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是对遗传病的防治,通过改变基因来消除遗传病,仿佛“上帝造人”。据报道,在给药物致聋的实验小鼠注入医疗用病毒以给耳蜗细胞转入特殊基因的试验中,在注射医疗用病毒两个月后,小鼠耳朵的辨识能力提高了20分贝。在将来,类似的技术可能也用于人类

结论

在掌握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我们就可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不仅知道是什么,更知道为什么,而不是盲人摸象般只见其表面。生物科学是医疗与健康的入门,在生物课程上打好基础,现在的我们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障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在将来,笔者希望能通过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提供更有效、更容易获得的改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红雷.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坛,2013,21:68-69.

[2]袁雅梦.探究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生物科学常识范文第7篇

记者:这次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原因是“中医不科学”。而中医给人的印象,无论是诊断方法还是用药确实不像西医学那么严谨。

何裕民:这个问题话题比较长,首先,在近一百年来,科学对于中国是非常时髦的事,其实科学的含义是多样的。首先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其二,我们讲“科学的”,往往是相对于迷信而言的。

就知识形态而言,我认为中医是带有历史烙印的传统科学形态。至于中医科学不科学,那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中医相对于迷信来说是科学的。就引申出一个更大的问题:怎么来看医学。

就“狭义的科学”来说,历史上或者目前所遵循的主要是指物理科学,物理科学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是用还原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用数字化表达。从这个含义上来说,我说一句可能很多人都会吃惊的话“现代西方医学都不是科学”。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说的,他叫库恩,美国人,这是他在50年前就发表的一种议论。他认为医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是生物科学,他认为生物科学尚够得上科学标准;医学的另一块,更为重要的,也是医学的主体――临床医学,却远远够不上科学的标准。

我们讲两个例子:一般人看病都喜欢找老医生,不管找老中医还是老西医,因为经验丰富。经验的东西就不是定量化可以表达的,充满着技艺之类成分,不是科学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比如说IT行业,原子物理,一般来说,30岁左右是最好的年龄段。因为科学是严格遵循还原方法论的,且不断更新,很快很快,医学却恰恰相反。

第二个证据,近十几年来医学领域兴起了一门新学科:循证医学。就是充分寻求可信的临床证据,因为我们光靠实验室得出来的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明很多问题。循证医学的出现也表明医学主体目前还够不上一门严格意义的科学。

再如,揭示规律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物理科学认为规律是唯一的,无例外的。但生物科学领域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规律,用著名现代生物科学哲学家迈尔的话来说:“生物学中只有一条定律,那就是所有概括都有例外。”

所有的物理科学,最后表达都是数字公式,比如自由落体定律,可以表达为H等于1/2gt2。但生命科学讲的都是概率、百分比,大概是多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生物科学也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这些生物科学家强调生物阶层在不同水平上都有不同的特征,需要不同的理论,从大分子到细胞器,到细胞、组织、器官、人的整体,每一阶层都导致独立的生物学分支产生,低层次的特征并不足以完全解释高层次生命活动的特点,但这在物理科学却是必然的,因此他们力主生物学必须与物理科学保持“持续的间隔”。生物科学可以充分借助物理科学的方法、手段,但还必须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

再讲第三个含义,医学还是一门人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个离休干部,他患高血压、糖尿病,每次都开同样两种药物。医院有三种号5块钱、15块钱、50块钱,他每次就挂50块钱,同样拿两种药。他说:“5块钱的,医生不听我说,不让我说;15块钱的,让我说,不听我说;50块钱既让我说也听我说,也和我交流。”你说这是科学问题,还是人学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关于医学科学问题的讨论,或者中医不是科学问题的讨论本身前提就是有点站不住脚的,缺乏一个常识,你想把医学严格定义为科学,那么这门医学肯定是没有人性的。

医学本身是科学的一个部分,医学本身带有一定的人文特征,如果我们带有这种观点来看的话,我觉得中医学的存在,对世界是一件幸事。

中医可称是“生态医学”

记者:有人说真理是唯一的,医学真理西方已揭示了,中医学就没有存在必要了。

何裕民:这句话很不妥,实际上是上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的核心观点。我只举一个例子,心理学研究的也是人的问题,心理活动也有物质基础,心理学却是存在着众多的学派与学说,从精神动力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生理学到人本主义等等,就心身医学而言,日本也有自己的“森田疗法”。生命科学领域,远未达到可以肆谈统一、唯一的境界,我们完全应该宽容地珍惜传统精华,加以弘扬。

记者:现在西方医学已经非常发达,在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中医还有什么意义?

何裕民:所有科学探索活动都受制于哲学观念的指导。中国占主导的是自然观点元气论,西方占主导的是原子论。元气论驱使人们注重过程与状态,注重相互关联与互动;而原子论则促使人们注重结构,注重还原,重视细节与构造。中西医学理论解释的最深层次的分野也就在于此。因此,我们看到了中医注重整体的“气”,活体的经络,人与外界的互动,中医叫“天人相应”。而西医却汲汲于细胞、大分子、基因。而现代科学的走向是强调两者的有机互补与结合,特别是新兴的复杂性科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量子力学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最伟大贡献之一,量子力学的理论解释至今就存在着“粒子说”与“波动说”,而“粒子说”就是原子论的经典体现,“波动说”似乎与中国(包括中医学)的气论更能对话。

这就回到了自主论生物学家的基点了:生物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特征,现代医学着重于揭示细胞、细胞器及基因层次的生物学特征,向上也兼及了器官、组织,但到此为止。而中医学却着重揭示粗略的脏腑之间,特别是生命整体及该生命体与其生存的环境(生态)之间的互动特征。

用我的话来归纳,可以这么说,中西医是以“不同的术语,揭示着生物不同阶层系统的不同特征”。尽管中医用的术语粗疏得多,甚至有许多荒谬之处,但你无法否定他的理论价值所在,就像整体层次的“经络”现象,就像是“气”所揭示的整体生命现象。

顺便说一句,有位著名的否定中医人士,口口声声说中医是伪科学,但他却从20世纪70年代就一直撰文充分肯定元气论的现代科学价值,因为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中医理论揭示更多的是整体与生态层次的生物问题,认为称中医为“生态医学”,亦无不可。

就在我来北京参加讨论的当天晚上,电视台采访了又一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西医肝胆外科权威汤钊猷教授,当主持人问到他对“告别中医”事件的看法时,他举了自身两个实例作出回应:一是他曾用针灸亲自治疗了他的儿子、妻子和母亲的阑尾炎,而母亲阑尾炎已并发腹膜炎,他是用针灸加穴位注射抗生素的。第二个例子,他现在每周门诊,复诊的许多老患者,不是冲着他“刀开得好”,而是肝癌术后中药调理方开得好而来的,这就是医学大师的胸襟。

生物科学常识范文第8篇

1.突出生物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自然密切相关的实验学科。教师可根据生物学科特点,介绍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展望生物学科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多做演示实验,开设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新教材上的探究、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等栏目的学习与探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新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和有关资料,收集一些生物学成果介绍,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使学生看到生物学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注重实验是学好生物学的关键。初中生物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科学的实验态度,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应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校园植物挂牌、植物的营养繁殖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实验教学方面的指导、督促力度,通过开展教师实验操作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学促教”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开展一些简单、易行的学生实验比赛,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与注意事项,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善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和深入分析,并能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生理学知识进行青春期教育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器官的逐渐成熟,性意识的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些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暴风骤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相对较少,所以引发了青少年性困惑、性犯罪等的社会问题。生殖与发育教材的安排正好符合学生发育发展的要求,教师结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介绍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与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卫生常识,能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比较深入了解,最终由好奇、害羞、恐惧等心理转变为敢于正确面对自身的各种变化,从而避免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并能够正确爱护、保护自己。青春期又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学习时间过长会使大脑产生疲劳,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在讲到神经系统时,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注意劳逸结合。此外,要勤于用脑,注意遇事多想多问,这样才能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使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更加深刻。结合《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吸烟、喝酒的危害,让学生养成不吸烟、不喝酒的良好习惯。

4.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中学生物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讲授现在世界各个地区的环境状况,同时引入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加以讲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5.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新需的生物科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个体发展,以有利于学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的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生物技术对生产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实践技能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水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见习、实习、作业、社会调查、实验等实际技能情况,加强教育手段,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实验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

6.运用结课艺术,推动学生的课外探究

课堂小结是课堂艺术的浓缩和提炼,也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小结时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即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课后动手探究。

总之,初中生物课教师要依据新课标新理念下的现代教育理论,立足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新观念的创建、教学改革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吴景峰.新课改中初中生物技术教学刍议.琼州学院学报,2008增刊.

[2]席拥军.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初探.教育科学论坛,2007.8.

[3]徐强.浅谈农村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科技资讯,2008.8.

生物科学常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价值;生物学课程;教学有效性

生物学课程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生物学既有学科特有的课程价值,又有泛学科的课程价值,在生物科学迅速发展并日益影响我们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今天,这门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正备受人们关注。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学的确太重要了,现代农业离不开它,医药卫生离不开它,环境保护离不开它,生物技术产业离不开它,总之许许多多的行业都与生物学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与生物学息息相关。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很大一部分学生,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他们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因此,作为一名一线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生物课程价值尤为重要。

1.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开学第一课,给学生讲解生物课程的作用与地位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相统一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1.2.创设问题情景,彰显生物学习趣味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架起探索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本人在教学《真菌》一节时,提了这样的问题:夏天的馒头几天长毛?毛的颜色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颜色?提出这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注意力集中了起来。

1.3.进行趣味性科学探究,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对于一般性的观察实验,可选择适当的实物、样本、图片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巧妙组织展示。很多实验观察材料,就可选择身边易取的动植物,比如观察种子的结构、植物的花以及叶片的结构,既能减少教师在准备工作上的压力,又能促进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以正确引导,还能增强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分工合作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等。

引导学生自制一些小教具和实用工具,并给与积极评价,如通过学生制作叶脉书签、制作“探究光对鼠妇分布影响”的实验装置、制作植物标本等手段,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成就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2.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体现课程价值的理性思考

2.1.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并对探究结果进行表达和分析,不但使他们学到了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2.2.倡导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中考科目,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2.3.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渗透身心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中学生物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的保健能力,了解青春期卫生常识及青春期相关问题(如遗精、月经)的处理措施,同时教会学生调节心态的方法,处理紧张、焦虑情绪,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讲述对人心理、生理的危害,提高对,植物,香烟危害和禁毒工作的意义,学生对具备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培养学生牢固的反毒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拒绝,远离香烟!

3.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1.完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

生物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验证实验,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突出常用实验器材的识别、用途、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基础内容的教学,要讲清楚,示范到位,学生要亲自动手,反复演练。如显微镜是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实验仪器,能认识它,会使用它、懂得保护它是显微镜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要经历从原理引入到直接感知再到理性积累领悟的反复过程,单凭看图背要点是难以让学生真正把握它的使用的。对于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探究类实验教学,更要寻求方法。

3.2.拓展实验教学,学以致用

生物科学常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32-02

2012年9月广西终于迎来了新课改,这是时代的进步,改革的必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在课改中进行落实。生物科学素养由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三部分组成。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己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一个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教学经验与新课改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课堂上既获得知识又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细胞的癌变》是人教版必修一《生物①分子与细胞》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设计本着新课程的理念一切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依据新课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三维教学目标来设计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常识,以课本基础知识指导生活,将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描述癌细胞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说出癌症治疗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如何预防癌症,学会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搜集身边的病例,学会搜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及网络等途径中查询相关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区别,学会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癌症病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正确对待癌症。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癌细胞的特征、癌症的预防为本节教学重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及其关系定为教学难点。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四个小组),分别查找以下资料:(1)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分别是什么?癌症居第几位?(2)我国有哪些常见癌症?(3)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有何区别?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不同?(4)为什么臭氧层的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并要求学生将以上四点撰写成新闻,并小组内选出新闻播报员,上课时以新闻联播的方式播报这几则新闻来引入新课。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自信心,同时体现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公,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发言。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但是并不是很难理解,通过图片和案例对比分析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对比学生不难发现和总结癌细胞的基本特征,但是学生自主用生物学的语言总结癌细胞的特征是学生的一个难关,因此需要我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用生物学的语言去描述生物学的现象,不断地学会用生物学语言去解释生物学问题。通过问题“我们身边常见的癌症都是有什么因素造成的”,从癌症与生活关系中找出致癌因子,并按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进行归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自己从学习材料中总结出的知识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记忆,更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癌变的原因时牵涉到一个难点内容即原癌基因,本人提供科学家是如何发现原癌基因的视频小资料,学生在了解科学家艰难曲折的科学发现之路及他们不屈不挠精神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让他们只是在老师的指点下自己突破难点,从而感受到收获胜利果实的喜悦,最后由各小组交流结果,取长补短。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科学家的发现历程中,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提供这样的小资料,1982年美科学家从人膀胱癌细胞中找到人类第一癌基因与已知的鼠肉瘤病毒基因同正常染色体内存在某些抑制肿瘤发生的基因,抑癌基因的功能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和抑制细胞迁移。抑癌基因的丢失、突变或失去功能,使激活的癌细胞发挥作用而致癌。这样的视频资料和文字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这不仅有利于本节知识的学习,同时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形象的比喻更加有利于这一难点知识的突破,将原癌基因比作车间的运行机制,将抑癌基因比作惩罚纪律,使学生对难点有形象深刻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不良习惯可能导致各种癌症,使本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根据课前的癌症治疗的调查结果,全班分单双数组,单组为正方,双数为反方,结合身边的病例辩论癌症是否为不治之症。辩论课题的完成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倡学生要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癌症治疗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将科学——技术——社会(STS)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得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最后,每人写一份给家庭成员的防癌生活方式建议书,带回去让家人阅读。课后组织小组成员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到大家居住的生活小区做宣传活动,让市民了解癌症的危害、普及癌症的预防知识并提醒他们关心和关注身边的癌症病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对科技引起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当他们参与到社会活动时,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与解释,采取适当的个人行动。

以上是本人以一个教学内容为例说明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注重把新课标落到实处,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的改革,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这个建构者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注重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体会着学习的乐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使命。学生不仅仅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并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培养生物科学素养,达到学科的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上一篇:国际商务技术范文 下一篇:理疗知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