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进化

时间:2022-03-24 08:48:25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进化

摘要: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都产生很大变化,从进化角度分析,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从两个方面对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进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生物膜系统 分裂方式

学习了生物进化后,笔者对真核生物的出现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进化的历程看,生物进化的顺序是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真核生物在原核生物之后出现,其结构和功能更为复杂。那么,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结构到功能,生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笔者浅显地归纳了下面两点。

一、生物膜系统的进化

原核细胞中的生物膜只有细胞膜。真核细胞除了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器膜、核膜。因为这些膜在成分上很相似,功能上也有联系,因此我想它们是可以相互进化的。那么,如此复杂的生物膜系统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呢?

大多数人认为,细胞膜内褶皱形成内质网,内质网进一步曲折,把核区包裹起来形成核膜。然后原始内质网可进一步分化为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这种观点可以解释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的相似性,并能解释单层膜结构细胞器的特点,以及核膜为何是双层膜结构。然而,此观点仍存在不足,因为真核细胞中存在着两种特殊的细胞器――叶绿体和线粒体,他们不仅是双层膜结构,而且存在遗传上的独立性,即含有少量的DNA,这又如何解释呢?

我记得有一道题目中提到过“叶绿体是蓝藻和细菌的共生体”,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查了相关资料,发现确有此说,就是美国学者Margulis提出的“内共生学说”。该学说认为,较大的原核细胞可吞入其他较小的原核细胞,它们便产生了共生关系,以后逐渐特化为其中的一种细胞器。例如,被吞入的需氧型细菌可变化为线粒体;被吞入的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蓝藻则变为叶绿体,如此,便逐渐完成了向真核细胞的进化。

二、细胞分裂类型的进化

了解相关信息后,我知道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为二分裂。当其分裂时,复制后的DNA随细胞膜上的间体彼此分开;同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

真核细胞则进化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分裂方式,其中基本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与二分裂不同的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染色体的出现,在细胞分裂间期,以丝状的染色质的形式散漫的分布在细胞核中。当进入分裂期后,丝状的染色质便高度螺旋化,形成又短又粗的杆状染色体。细胞分裂结束后,染色体会解螺旋,重新成为丝状染色质。从二分裂到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这样的变化具有深刻的意义。

细胞的分裂方式虽然不同,但一般都是将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均等分配到子代细胞中去,以保证遗传的稳定性。显然,在细胞分裂时,杆状的染色体比散乱分布的线形DNA更有利于被均分。并且,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还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使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总之,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地完善,这使得生物的适应性、变异性更强。正是因为这样,生物界才充满了异常的神奇色彩。

上一篇: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 下一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