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5 16:50:21

生物学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 探究实验课 教学设计

2011年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倡导探究性实验。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探究、发现、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生物学探究实验课作为生物学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如何设计好探究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组织好探究实验课堂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本人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为例,谈谈设计探究实验课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细化和确定

探究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有着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存在于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标准》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学习初中生物学知识要达到的各种目标要求,主要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点,同时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又反过来影响知识的学习,所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当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课程标准》对探究实验课的具体目标要求如下:

知识目标: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绘图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设置对照,确认变量,能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乐于学习生物科学,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具体学情,可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三维教学目标具体细化为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说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现象,并能进一步解释原因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具,掌握处理实验材料和进行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技能,根据多种实验材料设计可行的不同实验方案,并用准确的术语表述和评价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小组合作能力。并通过设计不同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树立定量实验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的检验

教学目标确定后能否实现需要进行检验,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检验预测确定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怎样实现,如何实现。探究实验课的知识目标可通过提问学生、巩固达标题等手段检验。能力和情感目标则要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完成。例如:“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具―天平”这个能力目标,教师可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并进行及时指导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及小组合作能力这一情感目标;“说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现象”这一知识目标,教师可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生活中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有关的生活实例检验确定的知识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实现

根据教学目标的细化和检验方法,教师基本能确定课上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何具体实施教学目标则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情进一步确定,而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在实验课中往往会出现几种情况:例如:①七年级学生到实验室会感到很惊奇,对摆在实验桌上的器具会东摸西摸,无法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②对具体步骤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上课时部分学生手忙脚乱,耗时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③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器具的操作不规范,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更不会评价实验结果。针对这些常见问题,教师在上探究实验课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而实现实验课堂的高效性。

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节探究实验课,教师上探究课前可先设计一个图表将实验原理、实验用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一一对应起来,其中实验步骤环节中可适当留空,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知识,如表1,也可引导学生在实验课前设计一个图表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如表2。

第4步:将萝卜条取出,观察烧杯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同时测量萝卜条的质量,将数据填在表格中。

第5步:用曲线图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本组数据并得出结论,分析实验处理的时间长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对于学生协作和时间统筹问题,教师可在课前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时间统筹安排,以及每个组员的分工,充分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这样,学生既熟悉实验步骤,合理安排各步骤顺序,又明确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具体任务,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关于操作规范训练,可用作业形式督促学生学习器材操作,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实验器材的用法,从而让学生做好实验的技能准备。

对于实验结果的学生评价,可以让各组选1名代表到讲台前根据自己设计的表格汇报成果。对于学生没法预测的实验结果,可通过问题提示学生评价方向或者给出标准,让学生的评价有所依据,并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实验课后,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整堂课进行总结性评价,根据课堂中某个观察点形成对整节课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整体评价,并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落实到三维目标中。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生物 自然界 分布 教学设计

《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发酵技术》打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联系,与后续教学衔接。

《微生物学》开设在三年级,学生在校已经学习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学习完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还完成了《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了基本知识,完全可以满足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他们还学习了两年的《生物制药设备》课程,对生物制药设备,特别是发酵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工厂中的清洁要求已有初步的了解。在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一章节时,《微生物》课程已经学习了大半个学期,学生对纯种微生物的特点、培养、灭菌以及实验操作已经非常熟悉。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理论、实验知识,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如何将微生物的理论、实验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的发酵生产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一、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

(一)主要教学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应用

2.空气中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3.如何防止人对发酵的污染

(三)教学难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2.树立无菌操作意识

3.将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发酵生产中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及要求

1.学习并了解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

2.学习并掌握土壤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3.学习并掌握空气中的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4.学习并熟悉如何控制饮用水的洁净度

5.学习并了解人体中的微生物,如何避免人对发酵的污染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通过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学习微生物无处不在,树立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

2.通过学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培养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将微生物理论知识与发酵生产实践相联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然后理论指导专业学习和应用于实际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4.养成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板书设计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水分 2.营养 3.pH值 4.氧气 5.温度 6.保护层

(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1.种类:细菌、防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依次递减

举出几种可以在发酵中利用的微生物的例子

2.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二、水中的微生物

(一)水体的生态条件

1.营养 2.温度 3.氧气 4.pH值

(二)水中微生物的来源

(三)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四)饮用水卫生细菌学

1.大肠杆菌来衡量 2.饮用水的标准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1.来源 2.种类 3.分布 4.卫生标准 5.在发酵中的应用

四、人体中的微生物

1.种类 2.在发酵中如何防止污染

四、教学过程(见附表)

五、教学反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笔者上课的目标明确,不是简单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讲解的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新知识、旧知识地有机结合。笔者授课热情高,自信心强,与学生交流充分,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总结、思考,同时课后积极倾听各方面的评价,包括教学督导和学生,希望给以后的教学带来更大的进步。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教学过程的设计

微课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首先,引入有趣,或创设一个简短的情境,或设置一个疑问,力求新颖、迅速切题;其次,最好沿着一条主线展开讲解,层次分明,旨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思维,让学生能学会;最后,还要有一个好的收尾,在画龙点睛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也根据需要可省略掉此步。例如,“呼吸运动”这个主题,在分析了学习对象、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等方面之后,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首先,情境导入,插入人工呼吸图片:你知道人工呼吸的原理吗?产生认知冲突。其次,按“从因到果”逻辑关系设计教学主线,沿着呼吸运动的过程这条主线展开,从体验呼吸开始,利用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动画,引导学生认识胸廓,体验呼吸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及胸廓的变化,明确什么是呼吸运动,产生探究胸廓容积变化原因的欲望。胸廓为什么会运动?利用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动画,结合自身的体验,模拟图片,如用拉开的弹弓的图片模拟肌肉收缩会产生力量,用手背自然隆起和用力伸直手指模拟膈肌的舒张和收缩状态等,总结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那胸廓容积的变化和呼吸有什么关系呢?胸廓容积的扩大和缩小,肺的容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简易的实验装置,思考演示方法,动手模拟实验,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得到结论:胸廓扩大,肺也扩张,气体入肺,完成吸气;反之,完成呼气。肺容积扩大时,为什么气体会进入肺?通过挤压塑料袋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在气体量不变的情况下,气体容积变化与气压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肺容积扩大,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完成吸气;反之,完成呼气。最后,总结呼吸运动过程,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概念图式总结。整个设计的亮点在于通过亲身体验、模拟图片、自制模型、模拟实验、推理分析等活动,逐步分解难点,化难为易,把学生头脑中的前学科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从而形成重要概念。

2教学资源的设计

微课虽“微”,却“五脏俱全”[3]。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案或学案、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和专家点评等相关的教学支持资源也是微课的组成部分。其中,PPT课件的制作质量会直接关系到微视频的画面质量,其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是:PPT只放核心内容,不需要把教师所说的话全部放在上面;背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可过分花哨或呆板;同一页文字、图片的比例适中,字体颜色不超过三种,字体和背景颜色搭配自然舒服,字体大小差别不可过大。

3语言和媒体的设计

微课的语言要简洁生动、规范清晰和富有感染力。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讲解通俗易懂、声音响亮、节奏感强、语速适中和适当留白(如按下暂停键),给学生思考或准备的时间。讲解时不可以出现错误或口头禅。必要时,可以进行脚本设计,把要说的话写出来,切记不可以照本宣科,把PPT当演讲稿,那样会令学生厌烦而失去观看和学习兴趣,降低了微课的使用价值。媒体设计决定微课最终的表现形式,其优劣性直接决定了微课的质量。目前微课视频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分别有摄制型微课、有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和混合式微课[4]。在设计时,应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选择最适合表达自己教学效果的媒体。必要时,可以寻求技术支持和团队合作。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蒜 生物学 特性 教学设计

大蒜生物学特性包括三项内容:大蒜的形态特征、生育周期和环境要求。

学情分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学生熟记于心。具体到一种植物,他们能区分指认出各种器官,但一旦出现变态现象,识别就有了难度。

由于大蒜茎的变态、芽的肥大、花的隐蔽、果实和种子没有形成的机会等等因素,给学生的识别造成困难。弦线状须根、鳞茎、茎盘、茎踵、蒜头、蒜瓣、鳞芽、苞片、无薹多瓣蒜、独头蒜、假茎等等,新词喷涌而出,让学生没法与植物的六大器官联系。不知道这些词指的是什么?又是怎么来的?是谁发育来的?这些都是学生认识大蒜形态特征的障碍。

教学策略:以“大蒜的形态特征”为主线,引出“大蒜的生育周期”和“大蒜对环境的要求”的教学。然后结合实物――蒜苗和蒜头,从外向内一层一层的与植物的六大器官联系、对应。

教学重点:生育周期和环境要求

教学难点: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指认蒜苗和蒜头各个部分分别属于植物学的哪种器官;(2)知道大蒜发育的关键时期和大蒜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3)知道蒜薹适时采收的重要性;(4)记大蒜对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及营养的要求。

一、大蒜的形态特征

无论是蒜头或是蒜苗,都是咱们常见的蔬菜。那么你能指出各个部分是什么吗?你能指出大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吗?学生七嘴八舌,但回答全对的不多。

首先指出蒜苗是苗期,只有根、茎、叶,没有花、果实和种子。那么谁能准确地指出蒜苗的根、茎、叶呢?张尧岭同学给大家指认。他指出了蒜苗的“根”“ 茎”“ 叶”,(但他把假茎当成了茎,把叶片当成了叶)。“张尧岭同学回答的对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这时,我拿出一株蒜苗,把叶片一片一片地剥下。学生这才认出大蒜的叶包括叶片和圆筒形叶鞘;剥到最后,学生看到了蒜苗的真正的茎是根上部假茎下部小小的盘,是短缩的,呈盘状,叫茎盘。至此学生真正认识了蒜苗的根、茎、叶,分清了蒜苗的各个部分。

我手里拿着蒜头让学生看,蒜头的各个部分又是什么呢?它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在哪儿呢?学生很快指出了蒜头的根和茎,对于其它部分,学生不知。这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蒜头外表的薄膜性保护层是叶鞘。但蒜瓣是大蒜的什么器官,学生弄不清楚,个别学生提出是不是鳞芽的疑问。

造成学生识别困难的原因是大蒜茎的变态和芽的肥大。学生知道大蒜的茎是变态茎,但他们内心深处没有把它当成茎,没有把肥大的蒜瓣当成芽。在这个问题处理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突破教学难点:茎与根的区别是什么?叶,咱们都看到了,叶腋处的芽呢?此时,学生才认识到蒜瓣就是大蒜的芽。善思考的个别学生又问:蒜瓣外面的一层皮是什么?我反问什么是鳞芽呢?我提醒到,芽其中一种分类方法是,把芽分为鳞芽和裸芽,学生很轻松的想起:鳞芽就是有鳞片包被的芽。这个概念一出现,问题就解决了。但是,我手拿蒜瓣剥了一层又一层,学生又迷糊了。最外面的膜质的,是鳞片;白色的、肥厚的、供人们食用的一层又是什么呢?我介绍到,也是鳞片,最外面的一到两层膜质的鳞片起保护作用,白色肥厚鳞片起储藏营养的作用,最里面的、层层被保护的、是真正的芽。

在这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中,我把蒜瓣一个一个掰下,茎盘中央一白色的枝暴露出来。这又是什么呢?有了上面的学习,学生很轻松的回答―是蒜薹,是花茎。

咱们都知道花茎是生花果的,大蒜的花、果、种子在哪儿呢?学生把目光锁定在蒜薹上部,对,这个膨大的东西总苞就是大蒜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的地方。这时给同学们分发蒜薹,让他们解剖观察。大家发现了什么?各部分分别是大蒜的什么器官?学生经过解剖观察,看到了小蒜和花序。我告诉同学们,大家看到的小蒜是气生鳞茎,又叫空中鳞茎、蒜珠、天蒜。由于气生鳞茎与花序争夺营养,导致花序发育慢和不良。又因为人们食用的是幼嫩的花茎,所以咱们没机会看见大蒜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在大蒜生产中,你还有困惑吗?同学提出,独头蒜是怎么回事?有些蒜苗不抽生蒜苔,又是怎么回事?引出下一问题生育周期。学生读课文。

二、生育周期

以学生自学为主,然后练习。练习如下:

1.大蒜发育的关键时期是( )大蒜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是( )大蒜全株增重最快的时期是( )

A.幼苗期 B.花芽及鳞芽分化期 C.蒜薹伸长期 D.膨大期

2.着生在茎盘中央的顶芽不分化时,形成独头蒜( )

3.生产上栽培有苔品种,要适时摘除蒜薹( )

小结:在大蒜的一生中,有一个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哪个时期?芽的分化就是在此期进行的。顶芽进行花芽分化,腋芽进行鳞芽分化。如果分化成功,顶端分化出的花芽就会萌发形成蒜薹,反之,就没有花芽和蒜薹;同理,腋芽分化成功,就形成几个鳞芽,如不成功,就没有蒜瓣。如果花芽、鳞芽都没有分化成功,大蒜的茎上就只有一个顶生叶芽,将来发育形成独头蒜。

为什么会分化失败?主要原因是环境,没有满足大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学生看书,了解大蒜的环境要求。

三、大蒜的环境要求

这一问题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学生读书,然后练习,加深学习效果。练习如下:

1.大蒜喜冷凉,蒜薹伸长期的适宜温度为( ),茎叶生长适宜温度为( )。

A.20℃ B.14~20℃ C.12~16℃ D.12~18℃

2、鳞芽膨大盛期要求的适温为( )。

A.20℃ B.14~20℃ C.15~20℃ D.12~16℃

3、超过 ℃,植株生理失调,茎叶枯萎,进入休眠。

A.20 B.25 C.30

4、大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 )为最好。

A.沙壤土 B.壤土 C.轻黏

5、大蒜在 才能通过春化阶段。

6、大蒜在通过春化阶段后,还需要 以上的长日照和15―20℃较高温度条件下才能形成鳞茎。

结语: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 教学设计视野宽与窄之间的关系

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及对教学经验行为的依赖性,部分生物学教师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并不透彻。就有关生物学教学设计分析,多数是基于提高教的效果以及完成知识性教学目标的考虑,把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因素按一定的程序紧密联系在一起,重点是“如何教”。现有的生物学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教学设计的文章基本上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五部分。这样的教学设计仍然是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规划。小组互动的设计很少有,与外部环境联系少,很少关注学生学会学习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设计的视野狭窄。

现代教学设计受系统论的影响,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由教师、学生、目标、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等相互依赖的教学因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如“珍爱生命,拒绝”一节的教学设计,可以围绕“生命与”的话题,从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角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的种类和认识对生命、社会的危害,知道吸食和拥有是违法行为,同时,还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前设计准备、课堂讨论等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注重渗透情感教育。通过对的认识,自觉远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防毒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也能够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实际上,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活动都是认识世界或对世界的反映,特点是学生体的认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体性获得发展。因此,教学设计不能仅满足于完成特定知识的教学。教师的视野要宽,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过程以及理论与技术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社会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的交互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必然趋势。

2 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之间的关系

从现有的生物学期刊上发表的生物学教学设计来看,主要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而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不足。这些生物学教学设计都有教材分析,但是,很多教学设计中缺少学情分析。这是“知识本位”的一种痕迹。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教材分析不能替代学情分析。要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对学习背景、学习需要和学习任务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因学定教”。

学情分析就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经验、知识、能力、情感等)进行了解。学情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习阶段的基本情况,是学生进行新任务学习的起点。这以课程标准与教材作为基本依据。二是就具体的学习内容而言,涉及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各自的基础、经历和禀赋不同,因而表现出许多差异。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节的学情分析就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初中学生比较了解的是宇宙、地球的形成过程,而对生命的起源,学生更多的只是熟悉“神创论”的相关内容。对于其他假说,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所以并不熟悉。但该节内容一直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也是学生愿意了解和学习的内容。同时,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顺利达成该节的学习目标。进行学情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为学生设计教学。这会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保持对于有效教学的自觉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要考虑如何与学生的需要相联系,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把教师认为重要的目的转化为学生认识活动自觉的内在目的,促成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意义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如果仅根据教材分析,无视学习者起始状态,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效。因为学情决定着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设计应根据学情进行具体分析。如果说对教材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那么对学情分析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3 教学目标设计中行为动词的外显与内隐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者一贯坚持使用马杰倡导的由程序教学发展而来的精确目标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之上的。它要求学习者展示外显的行为,以表明其掌握了学习内容。行为动词应该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如“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按照这种方法编写的教学目标虽然明确,但容易导致教学成为某些具体行为的训练。此外,许多心理过程也无法行为化,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只是行为,更是意识问题,不便于被预先具体化。

格朗伦德建议用认知式的具体目标来取代马杰的编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如“理解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的作用与关系”。三维教学目标并不仅仅指教学设计中经常强调的教学行为目标,它更本质地反映了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变化的不同学习结果。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因此,教学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而那些内在的心理变化(如理解、知道、明确)是内隐的,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教学目标的准确描述,就是为了能间接地反映这些内在的心理变化。教学目标的具体和明确,取决于行为描述的可观察和可操作,可以应用如“指出、说出、描述、简述”这些动词间接地检测学生是否“知道”。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要具体,是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可以检测的。因此,它的表述要借助于恰当的行为动词呈现出来。

不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效果”并不都是可检测的。实际上,“教学效果”不止于“教学目标”。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如果只关注于人的发展可控的一面,试图把不可控的一面也纳入到教学目标当中,这就是一种把教学等同于产品加工的机械主义做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处理外显动词与内隐动词之间的关系。对于要检测的知识,要用一合适的外显的行为动词来推测学生是否已经发生内隐的行为变化。对于一些重要的目标(如养成分析事物的方法,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有时候却无法或者没有必要测量,就可以用内隐的认知式的行为动词。实际上,教师往往习惯地混合使用外显与内隐

两类动词来编写教学目标。如,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通存在的;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及引起变异的两种原因;理解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说出”属于外显的动词,“认识”、“理解”属于内隐的动词。

4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中没有教学重难点分析。任务分析比单纯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为全面、科学。任务分析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归类,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和特征。将任务分解之后具有可操作性。在“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设计中,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否则就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就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

新课程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来表述、落实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三维目标的教学就是“学习者的情意(想要学)、认知(学得懂)和动作(能表现)三者经自我调控统整后得到的学习结果”。“三维目标”比“教学重难点”的表述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从现有的教学设计课例来看,基本上都同时出现“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这里可以看出目前的生物学教学设计兼有“新”、“旧”两种因素,是在教育承载着选拔人才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教学对于知识本位教学妥协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进行处理。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以后的行为变化,它的一重要作用是帮助教师确定学生的学习重点,尤其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教学难点因学生而异。在“知识本位”的背景下,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其实,要确立重点和难点,就必须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基础进行分析,以确定难点如何突破。

5 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成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更快、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节,它可以给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现行的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目标可测量。如果教学目标是不可检测的,很容易导致失控。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学目标在可观察、可评价性方面的改进。但是,这并没有解决在目标中描述哪些行为才可推测出学生内部心里机制变化的实质问题。实际上,在目标分析中还不能像描述知识掌握那样,明确设计出体现能力素质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评价不能仅仅为根据可测量的目标进行量性评价,还要进行质性评价。质性评价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价值、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尊重学生性特点使教学评价能对整教学过程作出真实、完整的价值判断,以判断学生是否在能力方面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系统的结构,若依其表述的抽象程度可分为三类,即具体目标、中程目标和终极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短期的、具体的,但是,大多数的教学目标都是和中长期目标相关的,如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而这些容易被忽视。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要经过长时间以后才可检测的。可见,量性评价有其局限性。质性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促进发展的基本理念,是教学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必须是可测的,那么,当教学的长期目标和高层次目标与短期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竞争时,长期目标和高层次目标常常被忽视。因为短期目标和具体目标更容易测量。因此,在生物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评价要处理好质性与量性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价要全面考虑教学结果,既要力求着眼于具体教学目标,又要力求反映教育的中程目标和终极目标。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开放教学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其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细胞生物学中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细胞学实验技能与创新思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实验教学由于诸多因素很难行之有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单一的实验教学枯燥,很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第二,实验内容简单过时,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验内容、实行开放式管理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学科专业竞赛提供人才、为教师科研提供助手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特色,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鼓励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针对细胞生物学综合性实验的安排和实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环节进行一定的探索,以期探索一套开放式、研究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研究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

1研究型教学内容的安排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开设与之相辅相成,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巩固。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等硬件设备的限制,实验课程的开设局限于显微观察等较为简单的内容。对于那些推动细胞生物学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在现今实验室广泛采用的实验技术等,由于实验教学平台的不足而导致综合性实验无法开设,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在实验课堂上仅能学到较为简单的实验操作,而对先进技术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停留在书面上,造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脱节。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开设应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作为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巩固。我校细胞生物学的理论课往往在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课,并且生物学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缺乏,甚至连显微镜的基本操作都不熟练。因此,综合实验的开设应建立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而且不能脱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基于上述相关情况,笔者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后期针对不同专业提供一系列相关的综合性实验,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来制订实验方案;学生则可以自由模拟实验的内容和方案;实验中的缺点和漏洞必须由教师指点后,方可开展。综合性实验开设在课程后期,具体完成由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在学院实验室内完成实验。比如,基于水稻原生质体转化的亚细胞实验。原生质体转化实验在各实验室里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生物学类实验技术,但由于该实验操作时间长而且实验教学不具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平台等局限,导致此类实验很难在实验课上开设。但是,这些条件可以在科研实验室内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性实验的开设首先从地点上由传统的实验教学平台转移到科研实验室。水稻原生质体转化实验是依赖纤维素酶进行酶解水稻幼苗分离原生质体,后续利用PEG将外源片段转入原生质体15~20小时,观察荧光蛋白在原生质体中的表达情况。该实验的重点是如何增加外源片段的转化效率,其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培养的幼苗生长状态、选取的幼苗部位、w维素酶酶解时间、PEG浓度以及转化时间等。这些影响因子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使原本枯燥、简单、机械的实验操作变得更具有研究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外源片段的选取来自于已经报道的融合荧光蛋白的各类细胞器标志性蛋白,如内质网、细胞核和质膜等,最终通过荧光蛋白的观察可以更形象地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形态。本实验跟理论课中介绍的细胞培养、细胞转化、荧光蛋白标记和细胞器结构等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更深刻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教学内容的实施

(1)课前准备。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应基于过硬的基本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不能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追求创新性、研究性试验的开设而放弃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综合性试验开设应基于一些基本实验,如显微操作和细胞培养等。同时,实验课内容的选取也应与理论课的开设保持一致,这样既能避免知识的重复讲述浪费时间,也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更好理解,增强实验课的实验质量和课堂效果。同时,针对学生对综合性实验相关理论与技术上的欠缺,一方面,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针对实验内容督促学生加强文献阅读,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的实验方案,并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和试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规范的操作视频,并在课前展示给学生,直观生动地阐述实验难点。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还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为开放式实验模式的顺利采用打下基础。

(2)实验分组。为了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又使其具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要求每4~5个学生为一组。教师按照学生拟定的实验计划充分提供实验试剂和操作平台,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实验操作机会,争取每一个实验环节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包括课前实验试剂的配制和实验材料的准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验操作。综合性实验在科研实验室中的开设是开放式的。实验开始时,学生自己动手,依靠教师的机会减少;教师也不能像平时上课一样随时指点学生,因此学生自己动手创新的时间增多,以此来看,实验式教学的效果有效。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针对上述问题,除了课前多媒体教学视频的示范,实验室中的研究生会为学生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实验安全监督,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3课后反馈

实验结束后,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实验方法的优化是综合性实验开设的重要环节,是研究性实验的重要体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组实验效果不尽一致,甚至会因某些实验环节考虑不周、操作不当而导致实验失败,比如,在溶液配置过程中,仅仅考虑了融合剂的浓度而容易忽视溶液PH值的调节,影响质粒的转化效率而导致实验效果均不理想;还有没有考虑水稻幼苗的生长状态,导致分离的水稻原生质体状态不佳影响实验效果,等等。而通过实验课后的分析和总结对实验设计的优化,不仅使学生了解到科研实验的基本流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这种能使自己主动实验的课程持欢迎态度,实验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结论

笔者利用正常教学周的周末在个别班级探索性地进行开放性、研究型的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摸索,在内容上体现从单一实验到研究性实验的渐进,从教学方式上体现从常规教学到半开放教学的转变,以期在教学目标上达到训练基本技能与基本理论到综合实验能力、创新实验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取得了一致好评。多名学生因为综合性实验的吸引对生物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实验兴趣,他们在上好课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加入本课题组中参与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并获得了国家、省和校级创新课题的资助,且所参与的课题部分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最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并没有因为花费大量时间在实验室而影响课程的学习,他们每年几乎都能获得国家等各级奖学金,多人被保送到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并获得导师的好评。

开放性、研究型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方面都有所改进,但随着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及实验条件的改善,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体系:第一,紧跟细胞生物学学科前沿,密切联系科研技术,逐步更新完善实验内容。例如:细胞转化实验可以同时提供烟草表皮细胞农杆菌注射、洋葱表皮细胞基因枪法以及水稻原生质体法等试验方法供学生选择,比较各种方法的实验效果并进行相关改进等。第二,合理加大设计实验在日常教学中的比例。遵循“通”与“专”结合,充分尊重个人专业兴趣,尽可能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训练的实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及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余光辉基于细胞生物学教学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34(12)

[2]闰晓梅,王莲芸,秦敏君,林志新试论实验教学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3,3(3):39-44

[3]孟盈细胞生物学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8(35):276-277

[4]覃永华,徐鑫,余光辉,王春台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27-129

[5]王煜,王亚男,李姣,马丹炜基于翻转课堂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和实例应用[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6,38(7):843-849

[6]杨海波,宋巍,陈兰英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研究,2013(28)

[7]杨洪兵,张玉喜,侯丽霞,张艳萍关于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12(5)

[8]薛雅蓉,刘常宏细胞生物学“半开放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意义与实施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30):167-170

[9]薛雅蓉,庄重,康铁宝构建三级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3,2(108):92-94

[10]周景明,刘红涛,祁艳华,臧新新形势下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5(12):153-154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系统优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封闭,缺乏科学思想;技术至上,忽视情感和目的;对学生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对教学设计目的性的认识。科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并不是照搬全抄所构建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增进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

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的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如,在进行必修I中相关"蛋白质、糖类、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时,传统的教学就是逐个逐节从基本单位-聚合方式-空间结构,从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进行。学生在学习时枯燥无味,原因是教师缺乏对知识系统的优化设计。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引入生物体内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性,从开始强调"蛋白质、淀粉和核酸等都是由小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剩余的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研究讨论,逐级解决,老师只需要每节课给出相应的提纲,在学生出现困难和遗漏时能够"锦上添花"就足够了,即节省了时间又增进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就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二、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

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针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要监测教学过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三、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学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的交流,教师必须抛弃"竞争-淘汰"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的循环机制。

四、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

2.优化课堂内容,突显重难点。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重构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

3.优化教学环境。科学安排时间,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宽松时效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

4.优化教学反馈。教学中可通过课堂后的巩固练习或单元测试来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教师应注意选用典型的题目、紧扣重难点和考点的适量题目优化教学反馈。

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班级教学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在教学搞一刀切,个别教学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落空。而分层教学对教师讲师因人施教,对学生讲师异步学习。师生双方努力,最终是指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和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且还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掌握其它学科与本学科知识交叉点、关联点,运用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为生物教学服务。提高学科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综合文化素质,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学什么”,而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学会了“怎样学”,学生才能独立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总之,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掌握新型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

总之,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发掘生物课程教学的潜在资源,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应用,实现教学设计优化。

参考文献:

[1]黎杏新.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设计的若干心得[J].现代阅读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实验既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学好生物课程的重要途径。做好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要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多留点儿空间,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思考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等的一门自然科学,由学科特性决定。实验既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学好生物课程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中,由于学生实验经验所限,导致实验失败或学生不能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探究兴趣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实施实验教学前,教师一份基于学情基础上的、开放性的、科学合理、结构严密的实验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体验,就如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谈几点思考。

一、实验教学设计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初中生物学科课时设置不多,但知识容量很大,涉及动手操作实验的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对书本知识进行进一步实验探究、验证并在实践中锻炼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对教学重点、难点有全面的把握,预见性地设置问题,并以问题为牵引,有效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下面《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七年级上册)实验案例。

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生物材料如番茄、洋葱、黄瓜、黑藻等。

学生:探究这些生物材料的结构组成,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检测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错、表扬。

学生:动手使用显微镜,随时对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做准备。

教师:示范洋葱临时装片的制作:擦滴取展盖染吸。

学生:模仿制作洋葱临时装片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本课实验培养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装片的能力。实验中,学生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是看不到其内部结构的。学生经过辨析、思考后得出结论:观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从而进一步明确要先制成玻片标本方可观察。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黄瓜表层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每个阶段的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指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都完成后,老师以随机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再做补充说明,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实验结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牵引下的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独自操作的能力,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显然,教师合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掌握适时、适度的“收放”技巧非常重要。

实际上,教师教学中的有的放矢常常还会促成意外的收获。也是上面提到的实验,在染色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突发奇想,在第二步直接滴加碘液而不滴加清水,对比观察后发现其效果和加清水得出的结果没有差别。就是这小小的实验微创新让学生想象力大开,对于教师来说,在这开放性的课堂中所随机生成的资源是何其珍贵。

二、实验教学设计要给学生多留点空间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尽量多地把空间留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使学生在相对长和稳定的时间、空间状态下充分发展想象思维,潜心实验、探究,养成科学学习的好习惯。如下面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八年级上册)实验案例。

课前要求各个小组自行制定探究计划,实验准备、操作、归纳、总结等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力求计划切实可行、有创意。实验结束后学生们进行了如下交流。

1.具有环保的模型实验

把一个气球里面灌少量的水,充当鱼的身体;将饮料吸管一头气球,用橡皮筋扎紧气球颈部,饮料吸管的另一端折过来扎紧,再把剪成鱼尾鳍状的两个塑料片放在气球颈部两侧扎好,用钉书器钉好,在“尾鳍”的中央插一个刀片,这样一条模拟鱼就做好了。实验时,把“鱼”放在大一点的水盆中,用手指轻轻按住鱼的前部,再拨动刀片,“尾鳍”左右摆动就可以前进了。实验结论:尾鳍在鱼游泳时会产生前进的动力。这种方法虽然效果不理想,但是不伤害鱼,能保护鱼类资源。

2.活鱼捆绑实验

(1)先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固定,可以看到鱼左右摆动不定,不能掌握平衡。结论是:胸鳍或腹鳍起平衡的作用,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

(2)将背鳍捆绑,可以看到鱼会侧翻,不能直立,说明背鳍有平衡身体的作用。

(3)捆绑尾鳍,可以看到鱼向前运动很困难,说明尾鳍可以产生向前的动力,同时还可以确定方向。

3.剪掉各种鳍的实验

准备8条活的红鲤鱼备用实验。第一条剪掉两个胸鳍,第二条剪掉两个腹鳍,第三条剪掉一侧的胸鳍和腹鳍,第四条剪掉臀鳍,第五条剪掉尾鳍,第六条剪掉背鳍,第七条剪掉全部的鳍,第八条所有的鳍都不剪掉。观察8条鱼的各种游泳姿态、运动状况,各种鳍的作用一目了然,效果十分明显。结论与其他组是一样的,奇怪的是“没有鳍的鱼也可以游泳”。这种方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很有创意,令大家耳目一新。更令人惊奇的是,实验者向我们透露一个小秘密:剪掉的鱼鳍还可以重新再生。于是许多同学商量把这些鱼带回家,进行持续的观察实验。

良好的空间、充分的观察与实验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对实验都有了充分、深入的体验。这样,每一位学生就更理直气壮地参与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形成的开放性实验假想结果也各有不同――“鱼鳍还可以长出来”“没有鳍的鱼也可以游泳”……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吸引着学生主动将实验过程延伸到课后及生活中。

三、实验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下面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八年级下册)实验案例。

课前10天,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教师提出实验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用不同的植物茎进行扦插活动,并对扦插材料进行处理,设计对照实验,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第一小组:取20支杨树带两个叶芽茎段,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茎下端作斜向切口,对照组茎段的下方作水平切口,其他条件相同,上端都是水平切口,都留一片叶子,都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温度、土壤、光照等都相同。把两组都插入土壤中,经过观察,得出结论:实验组叶子很快回复正常,而对照组要晚些时间。结果与假设一致,切斜口容易成活。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茎的下方切成斜口,扩大了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植物就容易成活。

第二小组:采用水行实验,选择柳树的枝条10只,实验组保留2片叶子,对照组不留叶子,其他条件相同。插在清水中浸没1/3处,得出的结论是:实验组提前生根且根长。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得出结论:保留少量的叶子,有利于光合作用,促进枝条生根,但是光线不易过强,过强会影响成活。

第三小组:选择月季花枝条20支,10支实验组,10支对照组,实验组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对照组不消毒,分别扦插在土壤的浸出液中,浸没枝条的1/3处,其他条件相同。10天后发现实验组消毒处理的枝条长势良好,土壤浸出液中有很多土壤中的无机盐,有利于根吸收。未消毒的有腐烂现象,用高锰酸钾消毒的枝条有利于根的生长。

第四小组:选择“日本芦荟”的枝条和叶,叶平放在花盆中湿润的沙土上,茎插在潮湿的沙土中,10天后发现都成活了,说明有的植物也可以用叶繁殖,因为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供叶和茎长出根。

带有竞争意味的、任务趋动式的实验,让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更加重视分工协作,提高实验效率,实验结束后的分组汇报也异常精彩,妙趣横生。

总之,教师加强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不仅能够锻炼提高教学规划能力,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同时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力保证。

[参 考 文 献]

[1]胡继飞,陈学梅.生物教育科研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接触的生物实验并不多,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要教会学生相关的实验原则,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实验素养。对此,我觉得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实验素质:

(1)实验过程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切忌胡乱配置药物,生物实验室有很多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必须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纪律性,所以,每节实验课之前老师都应该让给学生宣读实验时应该注意的规章制度,保证实验的时候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进行实验时也应该按照老师所讲的步骤进行,不能依靠自己的习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2)实验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应该做的工作,明白老师这节课的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熟记实验步骤,以免实验的时候不知所措,浪费时间。

(3)实验过程要求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放松心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进行有些实验的时候,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某些学生由于心急而得不到实验结果,面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学生尽量心平气和,重新进行实验。

(4)实验结果要实事求是,在实验时,我们要避免为完成实验而实验,老师希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到一些实验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和老师交流,结果并不是很重要,实验就是追求事实,所以,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切忌弄虚作假。这是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给广大学生带去帮助。

二、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不管是什么实验,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会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其次,动手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的过程,我希望学生多观察,多总结,不要只做一个旁观者、比如说,显微镜使用这个实验,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独立完成观察植物叶绿体的过程,课堂上老师讲太多都比不上学生自己亲手去实验。但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呢?下面我就来介绍几种实用的方法:

(1)从整体到局部。实验课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整体观察物体,对物体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分别了解局部,在观察植物时,我们首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整株植物,然后在显微镜下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细胞,这就是从整体出发,然后感知局部。

(2)反复观察,初中实验都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操作,在实验观察的时候,我们需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同一事物和现象进行反复观察,就拿观察细胞来说吧,细胞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加之进行实验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老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胞结构图,然后和显微镜下面的图片加以比较,反复进行观察,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自身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生物实验是一个创新和研究的过程,在以往的生物实验教学中,由于学校设备的阻碍,学生实验的机会很少,所以,进行自我探究的机会就会很少,通过我的问卷调查,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对生物实验的热情往往没有对化学、物理实验的热情高,一方面学生觉得生物实验的现象太过于平淡,不像化学实验一样有很多变色、或者刺激的事情发生,另一方面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器材的改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验证植物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实验时,会出现很多情况,比如说,塑料袋密封不严或者受天气影响做不出效果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实验失败,此时,我们就要带动学生一起开动脑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书上说用透明塑料袋,但是由于效果不明显,我们可以把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塑料袋,同时减少石灰水的用量,这样能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其实在很多情况之下我们都可以替换实验器材,不仅方便而且增强实验效果,实验教学不一定要根据课本进行,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综上所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我们要不断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拓展学生能力,让学生对生物实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精神,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究的好习惯。最终让学生爱上生物实验,从实验中发现更多问题。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一、生物学片段教学的组织实施

片段教学是一个可控制的教学实践系统,它通常将参研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7人为宜,面对一组约20人左右的学生,或面对指导专家和教师进行15分钟左右的片段教学,并将实况用摄像机摄录下来。然后,在指导专家引领下,由小组成员反复观看所录制的教学录像,进行讨论、评价和小结。

片段教学一般分为节选式与专题式两种类型,节选式片段教学较适合于新教师,专题式片段教学则适合于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在生物学校本研修中,组织者可根据参研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某种片段教学方式,或灵活使用上述两种方式。通过生物学片段教学的组织实施,可以让参研教师在学习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多项教学技能。一般校本研修的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基本步骤如下。

1.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在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之前,指导教师组织参研教师学习生物学课程标准、教学技能、片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反馈评价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指导生物学片段教学实践。开展片段教学活动时,先由参研教师利用2~3分钟时间介绍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及其设计意图等,从而提高片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2.教学技能的展示与分析

生物学教学技能类型多样,由于参研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要帮助参研教师进行个人教学技能分析,再根据其实际需要或潜在的教学特点,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技能训练,逐渐帮助参研者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或风格。在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项或几项生物教学技能让参研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或进行教学技能展示,通过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帮助其改正、完善,从而提高参研教师的生物学教学技能。

3.生物学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

在上述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展示分析的基础上,参研教师进行生物学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可以是某生物学专题的、某一课时的或某一片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行片段教学设计时,参研者可根据指导专家指定内容或自己想讲的教材内容,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某项教学技能如语言技能、导入技能、板书技能、组织技能或总结技能等进行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

4.生物学片段教学的研习

片段教学研习过程也叫做“角色扮演”。对于生物学片段教学来说,往往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教学现场可有学生或无学生。比如,在当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的片段教学比赛一般采用无学生的,参赛教师只是面向评委专家进行虚拟片段教学。对于虚境型片段教学,虽无学生参与,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仍须遵循教育教学普遍规律、课程改革相关要求来规划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不管片段教学现场有没有学生参与,教师须做到“眼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须关注片段教学的相对完整性,向听者展现清晰与完整的主题活动过程,从而让听者产生真实的课堂教学感。

5.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

和常规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相比,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首先应着力于引导参研教师转变思想,要从关注“自己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其次是,引导参研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第三是,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应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为基准,关注教师教学过程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是否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可借助录像设备、同伴互助和专家指导开展生物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首先,指导者与参研者共同观看实训录像。接着,由执教者分析自己的执教体会、教学优点和存在问题等,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再由参研教师与指导教师按照教学技能评价表或按“2+2”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即每人谈两个优点,两条改进的建议。最后,执教者综合大家的意见后,进一步修改教学设计,再进行第二轮研习。如此,执教者的教学技能水平将可得到提升,执教者的教学特色或教学风格可逐步形成,这是一个循环增值的过程。

可见,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实施也是一种行动研究,是参研教师在指导教师、同伴教师等相关人员帮助下,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自我改进。这种改进能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内化、提升为教育理念,并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外化为教学行为,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6.教学技能的整合研习

在生物学教学技能比赛或职称进级考核中的生物学片段教学,要考核的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各项教学技能。由于参研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在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前期组织实施时,指导教师是将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细分为单一的某项生物技能,再根据参研教师的技能研修需要,进行专项的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研修中后期时,指导教师可根据参研教师的差异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几项生物教学技能进行模仿练习,提高其综合运用各项生物教学技能的水平。

二、生物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

片段教学设计是开展片段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应明确如何设计片段教学。

1.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的内容

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技能要素、资源与工具准备和时间分配等。

(1)教学目标的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在生物课堂的有效渗透与有机达成,可以提高片段教学的质量。三维目标的制订是生物学教师备课的前提,制定三维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生物学片段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时,指导教师应指导参研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及生物学课程标准、分析生物学教材、正确表述片段教学三维目标及设计意图,提高参研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生物的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并能用相对性状的概念判断相关的实例;在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后,能得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结论;通过介绍几种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食品,以及转基因食物知情权的纠纷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教师活动设计。

在片段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教师的活动主要包括讲授、演示、提问、板书、组织阅读和讨论、归纳总结等,这些活动在备课时可预先设定,并预设教师活动的时间,这样使得教学设计或教学流程更具有操作性。当然,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存在着诸多不定因素,指导教师有必要指导参研教师进行应对练习,以提高参研者教学机智。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一课中,在讲解“基因控制性状”时,教师可展示“家庭成员特征调查表”中的典型个案,引导学生思考调查结果,并尝试从调查结果中提出“父母的性状如何遗传给后代”的思考题。接着,教师继续出示转基因鼠的实验图,指导学生读P27图,并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尝试完成思考题。最后,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转基因鼠中的关键技术,教师再播放一小段显微注射视频,同时进行巡视、记录与适时指导。

(3)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是为了“学”,“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行为主要有阅读、倾听、交流、观察、思考、回答、讨论、操作等。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时,教师在备课中要对学生的学或活动进行预设,甚至是预设学生可能遇上的学习障碍或困难,通过“不顺畅”活动设计促进形成虚拟的课堂精彩生成,这突发状况的出现让虚拟课堂更像真实课堂。在片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教师都应尽可能考虑到,做到“眼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一课中,在讲解“基因控制性状”时,学生活动的预设如下:学生通过交流调查结果,进一步强化概念;学生尝试归纳亲代性状可在子代出现,并思考其原因;学生阅读教材和图例,开展讨论,思考并尝试解决“人们研究的是鼠的哪一个性状?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接着,以“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为障碍设置“不顺畅学习”环节,最后,在师生分析了转基因超级鼠研制过程之后,得出超级鼠体量增大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得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结论。

(4)呈现所练习的教学技能。

在组织开展生物片段教学活动时,教师研习的教学技能应具体、明确。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明某环节主要研习某个教学技能,如练习导入技能或指导学生思维的技能等。

(5)资源与工具准备。

在生物学片段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同样需要进行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工具的有效运用,教师在设计片段教学时,可在教学设计中注明所使用的资源,以便课前准备,课中使用。课件、学案、板书等辅助工具也应注明。

(6)时间分配。

在10-15分钟片段教学过程中,参研教师要严格控制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忌拖堂,以确保片段教学的有序进行。在生物片段教学活动中,执教者切忌将过多的时间用于导入环节上,而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活动,以突出教学重点和展现自己的教学亮点。

2.注意事项

在进行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参研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策略和资源运用分析及反馈评价设计分析等。设计时重点关注两条主线,一条是设计好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条是设计好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预设好学生的反应,以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与思;以及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

生物学片段教学时不管面对的是评委专家还是学生,教师都要重视片段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评价,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美国波帕姆教授指出:“合理的教育决策依赖于教育评价的准确性。”生物学片段教学中的一句“你太棒了!”“你说得太好了!”显得有点笼统,教师要多些差异关注,还要做到全面、有效、帮助、鼓励和赏识,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以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开展校本教研,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生物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还可以推动生物课堂教学变革,推进生物学课程改革往纵深方向发展。

上一篇:教育知识管理范文 下一篇:健康管理知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