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26 15:11:38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篇1

一、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知识和现象

1.生活中存在的力学知识和现象

通过对高中物理理论的学习可知,力是维持和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也即是说,生活中的一切运动着的和相对静止的物体都离不开力的作用。例如人们日常出行乘坐的各类汽车,就是利用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实现前进、后退等,同时当汽车行驶在泥泞的道路上时,也常常出现打滑的现象,归根到底就是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力不足导致的。类似的现象还有人们在冰面上行走时与在正常路面行走时的不同状态等。此外,工人师傅在维修汽车时,常常会使用千斤顶将汽车顶起,以便对汽车底部的状况进行检查。这其中的千斤顶就是运用了压强与压力的相关理论。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乘坐飞机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众所周知,飞机的动力系统一般位于机翼下方,借助于强大的推力将飞机推向前,当达到一定速度,机翼利用上下面气流流速的差别,使得其上下面受到的大气压力有所不同,从而实现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再有各类施工现场常见的起重机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设备,都是利用了滑轮组和杠杆省力的原理,实现用较小的力提升较大的重物等。各类球类运动,也是通过力的作用直接改变其状态。由此可见,生活中力学随处可见。

2.生活中存在的电学知识和现象

在炎热的夏季,常常出现电闪雷鸣的气象现象,闪电就是大自然放电的一种现象,也是最为常见的电学现象之一。在物理学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风筝引雷电,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电的认识。随着技术的发展,先如今,人们已经能够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甚至核能进行发电,各类电器设备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在脱衣服时常常听见噼里啪啦的声音,并伴随着“火花”的出现,这一现象就是物理放电的过程。冬天由于气温低、空气干燥,棉质衣服由于摩擦出现上述现象,此外打桌球时遇到的静电球也是一种物理放电现象。

3.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光学、声学现象

在人们的日常说话中,光与声音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人们能够看见物体,就是由于物体反射光线进入人们的眼睛,并被大脑感知的结果。此外雨后的彩虹,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汽折射太阳光造成的,而在高中物理中,三棱镜分光实验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此外,还有绚烂的极光现象等,这是都与物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于生活中的声学现象,则比比皆是:人们每天的交流、各类机械发出的声音、以及声音随距离的变化等都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此外还有人们听不见的超声波、次声波等,这些都是声学研究的对象,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二、用生活?验提升高中物理学习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更为深奥,其不仅表现在理论的深度上,还表现在知识的广度以及物理现象和过程更为复杂的基础上。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应当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情境的对应,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时,学生可联想穿轮滑和普通鞋子行走时的情景,从而可轻易的分变出这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在学习串、并电路时,可观察教室的开关与灯管间的联系,从而明白实际生活中这两种电路运用的优缺点。在学习单摆时,可想象一下自己荡秋千的情景,从而形象地理解单摆的运动过程。在学习加速度时,通过回忆自己坐车时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感受,从而将抽象的加速度概念与实际体验想结合,进而对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在学习引力时,可联想到自己跳高的过程,从而直观地感受到引力的大小。此外,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现象都与物理密不可分,例如汽车急刹车时,人向前倾,体现出了高中物理的惯性知识,两个球相互碰撞运动轨迹发生变化,则体现出了高中物理中的动量和能量守恒……因此,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间给生活经验和日常现象进行联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清楚,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篇2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由冠头孢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的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经半合成制得的一系列具有头孢烯(Cephem)母核的β—内酰胺抗生素。抗感染药物占中国药品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头孢类抗感染药在这中间占到50%以上的比例。随着其临床使用上的日益增多,近年来,经常出现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道,如何对于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预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0年11月至2012年8月我院发生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280例。其中,165例男,115例女。

1.2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到的不同情况下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个体差异、饮食、年龄、饮酒、情绪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统计标准。其中主要是统计患者出现上述原因的不良反应的例数以及人体各系统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

2 结果

2.1 常见不良反应临床症状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因不符合药物的用药目的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或者不适的反应[2]。通过总结数据可以看出,280例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是最为常见的,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5.0%及32.9%。消化系统的不适现象主要是腹泻,而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皮疹、发热等不良临床表现形式,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死亡等。但在本研究中,均为较轻微的不良反应,尚无过敏性休克、消化道大出血或死亡病例。见表1。

2.2 常见不良反应出现原因 过敏反应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除了个体差异外,还可能有药物的因素。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混有其他杂质,如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其症状一般较轻微,停药后通过对症治疗则可以消失,但严重者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中第3代头孢菌素发生率较高。腹泻为主要表现。这可能与其经胆道排泄,能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的正常菌群有关。

泌尿系统反应多表现为肾毒性。因为是经肾排泄绝大多数药物,而肾小管细胞酶的活性会受到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抑制与干扰,若长期大量使用则易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导致尿血。所以对于肾功能障碍患者来说应慎用此类药物。

血液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贫血等。对于成年人来说,头孢菌素类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婴幼儿相关组织发育尚不完善,血脑屏障受到相关药物刺激后易引起脉络丛的变态反应,出现精神障碍和中枢神经毒性。故婴幼儿一定要慎用相关药物。

而根据得出的数据显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原因与患者的年龄、饮食饮酒习惯及其本身病症等因素均有关系[3]。例如若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12 h内饮酒,则其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的概率也要高于没有饮酒的患者。见表2。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若长期大量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会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发生改变,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产生重复感染的现象。

2.3 预防方法 在临床治疗用药过程中仔细询问过往病史和药物过敏史,合理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种类、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防止滥用抗生素现象。高敏体质患者应慎用,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同一种药物,造成蓄积中毒[4,5]。在用药前应做皮试,正式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症状。假若发生异常情况,则应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对症处理和及时抢救。

其次应以预防为主。头孢菌素类药物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和肾功能障碍,老年及婴幼儿患者应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此类药物。同时,临床药师应做好用药指导,告知患者相关用药注意事项。例如期间避免饮酒、服用含酒精药物。

3 讨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根据其开发年代及抗菌性能可分为第1、2、3、4 代头孢菌素。随着其各品种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也在逐年增多。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等不良现象。但是由于其较低的发生率,头孢类药物仍是临床上公认的安全药物。可以通过此次回顾性看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较少有因此类药物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所有发生相关症状的患者,均为较轻微症状。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对头孢类药物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保持高度重视。在临床工作中,要以预防发生不良反应为主。在用药时应严格注意其药物种类选择,剂量等,对患者做好用药指导。在使用期间及时观察患者,询问是否出现不适状况,一旦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用药,进行正确的处理。

参 考 文 献

[1] 孙媛媛. 头孢菌素类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147—148.

[2] 杨丽.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 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103—103.

[3] 屈伟红.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9): 1047—1048.

[4] 李惠新. 浅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4):188—188.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篇3

【关键词】非晶态物质 本质 特性

由于非晶态物质在众多行业与科学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目前非晶态物质研究与发展现状中凸显一些问题,对非晶态物质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制约,本文对非晶态物质进行概述,并分析了非晶态物质的本质与特性,为解决目前非晶态物质研究发展中的问题,提高非晶态物质的应用率,加快与非晶态物质息息相关的其他行业以及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借鉴,对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非晶态物质概述

概念:非晶态物质即非晶体的物质,非晶态物质的内部分子或原子的三维空间排列结构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常见的非晶体物质有松香、玻璃等。非晶体物质与晶体物质相比其自然形态不能形成多面体外观,没有固定的熔点,各向同性――物理性质不会随着宏观测定方向改变。

应用:由于非晶体物质的特性其在生产与生活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非晶态金属物质材料应用,与晶体金属相比非晶态金属具在电磁、力学、化学等方面具备优良的性能,其耐磨与抗腐蚀性能优异,硬度与强度高、磁道性好、正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储备器皿制造、高功率器材和传感器件制造等领域[1]。第二,玻璃类非晶态物质材料应用,目前一番展出全新的特种玻璃制造与应用行业。第三,非晶态半导体材料应用领域,目前非晶态半导体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制造、光盘制造、薄膜晶体管制造与传感器制造等领域。

2 非晶态物质的本质

首先,非晶态物质是一种新型结构物质,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物质都属于非晶态物质,如常见的类似于玻璃塑料等一些高分子聚合物的物质。非晶态物质近年来发展较快[2],关于非晶态物质的本质,曾经一些科学家试图从非晶态物质发展的时间、非晶态物质结构、非晶态物质能量以及非晶态物质性能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定义,但单纯的从任何角度都不能全面的阐述非晶态物质的本质。从非晶态物质的能量上来看,非晶态物质较同成分物质的能量要高出许多,非晶态物质的自由能量也要比其他相同成分的晶态物体要高出很多,因此非晶态物质能量与结构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与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同时也会随着外界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非晶态物质与晶态物质相比来说处于亚稳态。

其次,按照非晶态物质的微观结构可以将其分成两类,(1)原子、粒子排列无序结构(2)原子、粒子排列有序结构。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微观上分子与原子的排列是否按照对称、平移的规则进行排列,如果按照此规则排列就属于有序排列,这类物质一般是晶态和准晶态物质,反之则属于原子、粒子无序结构排列,也就是非晶态物质。由此可见非晶态物质的内部结构首先是无序的,在电子显微镜的投射与X射线的衍射中呈现出弥散的晕环,不具备周期性的结构特点,这是非晶态物质的本质表现。

3 非晶态物质的特性

3.1 普遍存在性

非晶态物质的普遍存在性是非晶态物质的重要特性之一,因此非晶态物质在自然界与生活中普遍存在。由于非晶态物质种类繁多、物质形式丰富,如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玻璃、沥青、塑料、橡胶等都属于非晶态物质中的玻璃态固体。同时一些软物质例如,胶体、液体、颗粒物质等也属于非晶态物质范畴,甚至宇宙星球中的一些行星,包括地球都属于非晶态物质[3]。目前非晶态物质问题涉及到更多的科学领域,因此解决非晶态物质问题对更多科学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非晶态物质中玻璃所涉及到的问题有关材料科学、食品加工领域、制药等多种领域,同时非晶态物质中的非晶合金存在的问题对一些固体模型体系具有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利用非晶态物质的普遍存在性,深入研究非晶态物质,不仅对非晶态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决定着各个科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3.2 其特征与时间密切相关

非晶态物质的特征变化与时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是非晶态物质的另一重要特性,非晶态物质具有弛豫与老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与时间有着重要的联系,由于非晶态物质的物理结构决定其老化与弛豫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对非晶态物质的稳定性加以研究尤为重要。此外非晶态物质是由多种类型和多元化结构组建,非晶态物质的特点证明了它的复杂程度,这决定了对非晶态物质结构与性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目前现有的非晶态物质分析与研究手段还不能很好的观察与研究非晶态物质的组织结构,还不具备建立非晶态物质中的原子、粒子等尺度上的化学关系以及物理关系,因此非晶态物质特征与时间变化的关系使非晶态物质结构在完善分析、研究中出现一定的困境,制约着非晶态物质的研究与应用发展,鉴于此,目前研究并改善时间对非晶态物质结构变化的关系成为非晶态物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3 非晶物质原子结构复杂性

非晶态物质由于缺乏稳定性,其原子与粒子的排列结构无序不规则,因此,非晶态物质的原子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晶体中的每一个原子细胞都是相同的,只有原子细胞中的局部环境不相同,而在非晶态物质中,由于原子和纳米结构以及动力学均不相同,区域间的差异较大,每个原子局域环境都不同,具有较多的晶体复合物与杂质,由此可见非晶体物质原子周边结构较晶体物质要复杂很多。

4 结语

综上所述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具有较抽象性,对非晶态物质本质的研究至今还是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而对非晶他物质特性的分析,能够有效提高非晶态物质的研究发展效率,对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非晶态物质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卫华.非晶中“缺陷”――流变单元研究[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4(04).

[2]张黎楠,谌祺,柳林.Zr55Cu30Al10Ni5块体非晶合金在过冷液态区的流变行为及本构关系[J].金属学报,2013(04).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篇4

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 nephritis)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BV)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本病曾称为乙型肝炎-肾炎、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肾炎、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相关性肾炎等。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HBV携带率高达15%,而乙肝相关性肾炎的发生率占HBsAg阳性者的23%-65%。

1 发病机制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的机制有①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与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袢上,进而激活补体,造成免疫损伤。②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HBV的三种抗原成分中,HBeAg的分子量较小,虽然也带有负电荷,但可以透过肾小球基膜,与先植入上皮下的带正电荷的抗体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上皮下而致病。③HBV直接感染肾脏:HBV是一种泛嗜性病毒,除肝细胞外,还可感染多种细胞。已发现肾脏细胞中确有HBVDNA存在,但HBV是否在肾脏复制及其在乙肝相关性肾炎中的作用目前尚无定论。④自身抗体和细胞免疫损伤:在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常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的存在,会造成相应靶细胞的损伤。同时,HBV感染靶细胞后,可引起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杀伤,从而改变靶细胞的抗原决定簇,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2 病理特征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病理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为膜性肾病,儿童患者此种类型尤为多见,其次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少数表现为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肾炎。HBV相关膜性肾病与典型的膜性肾病有所不同,光镜下表现为不典型改变,即除了弥漫性肾小球基膜增厚及钉突形成外,增厚的基膜常呈链环状,伴有较明显的系膜增生。电镜下可见大块电子致密物在上皮下、基膜内、内皮下及系膜区沉积。免疫荧光检查除见IgG、补体C3呈颗粒样沉积外,也常有IgM、IgA沉积,沉积部位除毛细血管壁外也见于系膜区。肾组织中HBV抗原阳性荧光物质分布与肾炎类型有关,膜性肾病主要分布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均呈典型的颗粒状荧光;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则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兼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主要位于系膜区,呈团块状。

3 临床表现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男性居多。起病多隐匿,约半数病人可无自觉症状,多在查体或肝炎病程中检查尿常规发现有血尿和蛋白尿,部分病人可以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症起病。水肿较常见,多为轻度,少数可出现重度水肿。高血压少见,个别晚期并发肾功能不全者明显。肝脏自觉症状多不明显,并存慢性肝炎时,可出现恶心、厌食、黄疸、肝区不适、肝脾肿大等。

4 实验室检查

①尿常规:几乎均有程度不同的蛋白尿和血尿,多为轻-中度,少数见大量蛋白尿和血尿。②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均为阳性,60%-80%病例HBeAg阳性,半数病例血中可检测到乙肝病毒DNA。③肝功能:多数病例ALT及AST增高。④肾功能:多数正常,少数表现为Cr及BUN上升,肌酐清除率下降。⑤血清补体:约半数病例有C3及C4下降,随病情缓解多可恢复。

5 诊断标准

乙肝相关性肾炎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2000年中华儿科学会肾病学组珠海会议”制定本病的诊断标准如下:⑴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持续阳性;⑵患有肾小球肾炎,并可除外其它继发性肾小球疾病;⑶肾组织切片中找到HBV抗原或HBVDNA;⑷肾组织病理为膜性肾病。凡符合第⑴、⑵、⑶条可确诊,不论其肾组织病理如何。符合第⑴、⑵、⑷条,肾组织切片中未查到HBV抗原或HBVDNA,可作为拟诊。由于我国是乙肝流行高发区,故肾小球肾炎活检时应常规做HBV抗原或HBVDNA检查。

6 治疗

目前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尚无特效药物,须采取综合治疗。⑴一般治疗:避免疲劳,给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控制蛋白摄入。⑵抗病毒治疗:①α-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某些酶以阻断病毒复制。②核苷类似物,通过与HBV聚合酶的天然底物竞争,抑制HBV聚合酶的活性,中止HBVDNA逆转录过程中负链及正链的合成。⑶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此尚有争议,此类药物可延缓乙肝病毒的清除,应慎用。只有在肾病病情需要且HBV阴性时可试用,部分患者在减少尿蛋白方面可获短期效果。⑷保肝治疗:有肝功能异常者可加用保肝药物。⑸免疫调节剂治疗。⑹中医中药治疗。

7 预后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预后与病理类型有关。膜性肾病50%可自行缓解,当血清HBeAg实现血清学转换时,尿蛋白及肝功能会相继改善。病理改变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者,预后较差,可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8 预防

本病预防关键在于积极防治乙型肝炎,特别是垂直传播者。近年来国内对所有新生儿实施了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有效减少了本病在婴幼儿时期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Ren J,Wang L,Chen Z,et al.C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transgenic mouse kidney reveals pathogene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nephropathy. J Med Virolm,2006,78(5):551-560

[2] Xu H,Sun L,Zhou LJ,et al.The effect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on the incidence of childhood HBV-associated nephritis.Pediatr Nephrol,2003,18(12):1216-1219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篇5

关键词:CODCr法 CODMn法 比对 校正

中图分类号:X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02-02

江河入海口水体中有存在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它们以毒性和使水中溶解氧减少的形式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危害人类的健康。绝大多数致癌物质是有毒有机物,所以有机污染物指标是一类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极为重要的指标。综合反映有机污染物的指标有很多,比如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指标是评价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质的相对含量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有机污染物质污染的程度。目前,COD广泛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重铬酸钾法(CODCr)和高锰酸钾法(CODMn)两种。江河入海口通常采用重铬酸钾法(CODCr)方法,而大洋及近岸海水通常采用高锰酸钾法(CODMn),由于分析方法的不同使得监测结果不一致,从而使得入海污染物估算及海洋环境容量等研究无法结果统一。因此,急需得出两个方法之间的校正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1.1 样品的采集

CODCr水样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于广口磨塞玻璃瓶中,应尽快分析。如不能立即分析时,应立即加入硫酸(4.3)至pH

分析样品来源:市政生活污水来自某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来自某印染厂。

1.2 样品的分析

实验设计:取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各一份,通过加入不同质量的氯化钠,制备不同氯度梯度的水样,在冷凝回流前加入过量的硫酸汞作掩蔽剂,最后进行COD的测定。

分析方法:CODCr和CODMn分别按《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GB 11914-89)及《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中的相应技术要求分析测定。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室氯离子干扰试验分析

在重铬酸钾法测定COD中,重铬酸钾可以完全氧化氯离子,氯离子对重铬酸钾的消耗导致测定结果比实际COD值偏高。为了消除氯离子的干扰,当水中氯离子含量高于30mg/L时,需加入硫酸汞消除干扰。

同时,由于体系中加硫酸银作催化剂,氯离子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使催化剂中毒,从而消耗硫酸银,降低反应速度。氯化银沉淀也会被重铬酸钾氧化,消耗氧化剂,而且生成的白色沉淀使滴定终点颜色发灰,难以准确滴定。

2.1.1对生活污水(经处理)的影响

考虑到氯离子的存在对重铬酸钾法和高锰酸钾法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重铬酸钾法影响尤大,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使催化剂失效。对实验进行如下设计:

取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一份,通过加入不同质量的氯化钠,制备不同盐度和氯度梯度的水样,冷凝回流前加入一定比例的硫酸汞掩蔽剂,最后进行COD的测定,结果见表2.1。

CODCr和氯化物浓度关系用线性方程进行数理统计处理,结果见图2.1。相关系数R2=0.947,线性相关性尚可。

CODMn和氯化物浓度关系用线性方程进行数理统计处理,结果见图2.2。相关系数R2=0.782,线性相关性较差。

2.1.2 对工业废水的影响

取工业废水一份,方法同生活废水,进行COD的测定,结果见表2.2。

CODCr和氯化物浓度关系用线性方程进行数理统计处理,结果见图2.3。相关系数R2=0.850,线性相关性略差。

CODMn和氯化物浓度关系用线性方程进行数理统计处理,结果见图2.4。相关系数R2=0.424,线性相关性很差。

序号1均表示未加入氯化钠的原水,相对偏差是以原水为标准计算得出的。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废水,随着盐度和氯度的增加,氯离子对CODCr测定结果的干扰效果明显偏高。当氯化物浓度>3 000mg/L时,相对偏差>100%,表示误差较大。当水样中含有较低浓度的氯离子时,可以采用硫酸汞掩蔽氯离子,能得到一定的掩蔽效果,但当氯化物浓度较大时,即便是采用硫酸汞掩蔽剂,水样的CODCr仍然偏高,并且误差会随着氯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氯离子的存在,对生活污水的影响比对工业废水大,这是由于生活污水的COD值比较小,说明氯离子对低COD的废水影响更大。

对于生活污水,氯离子对CODMn的测定结果影响比较有限,最大相对偏差小于20%。而对于工业废水来说,氯离子对CODMn的测定影响还是较大,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氧化反应不完全导致的。

2.1.3 COD重铬酸钾法和碱性高锰酸钾法的相关性比较

重铬酸钾法和碱性高锰酸钾法,都是用强氧化剂在强酸强碱的作用下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两种方法测定的物质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两种方法对于有机物质的氧化率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差异较大。虽然这两种方法测定的COD值没有明显的关系,但是两者比值与氯化物浓度的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结果见图2.3及图2.4。

生活污水的CODCr/CODMn与氯化物浓度的相关系数R2=0.948,线性相关性较好。

工业废水的CODCr/CODMn与氯化物浓度的相关系数R2=0.045,线性相关性很差。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水样来说,由于实际检测样品类型、样品中有机物种类和有机物浓度的影响,造成分析方法氧化率差异颇大,导致CODCr与CODMn比值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实验所用的生活污水的成分较为简单,有机物浓度较低,与氯化物浓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是由于实验样本有限,不能以偏概全地说明其他水样也有此类线性关系,因此在实际过程中还是要对该线性关系多加试验考证。

3 结语

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对实验,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严格意义上来讲,COD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而是水样在测定条件下能被氧化剂氧化的污染物,是能被氧化剂氧化的水中还原性物质的总和,间接反映有机污染物的含量。目前测定COD的两种方法――重铬酸钾法和高锰酸钾法,由于在分析方法原理以及分析条件上都存在的较大差异,同时虽测定的物质相同都为还原性物质,但由于分析方法之间存在对不同类型、不同组分等有机物的氧化率不同,从而导致COD值差异性变大。而对于有着明显时空、区域不同的水体,如江河、湖泊及入海口(海水与淡水混合水域)以及氯离子的干扰等,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就变得更为错综复杂,CODCr和CODMn之间的校正关系式目前亦尚未见统一的报道。根据干扰实验,氯离子对COD测定的影响不容忽视,氯离子浓度越高对COD值的测定影响越大,尤其是重铬酸钾法,而对于高浓度COD的废水氯化物的影响更大。

参考文献

[1] 袁懋.典型水体有机污染物指示指标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2] 高登好.地面水监测COD铬法与锰法合理选择的探讨[J].云南环境科学,1996,15(1):55-57.

[3] 李海燕.地表水水质污染对CODCr与CODMn相关关系的影响[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5):30-32.

[4] 施银桃,姜武,夏东升,等.CODCr测定中氯离子的干扰及消除方法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7(4):20-23.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篇6

“陷阱”一: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是:在标准状况(STP)0℃(273K)、1.01×105Pa下,1摩尔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升,这个体积叫做该气体的摩尔体积,单位是L/mol(升/摩尔),即标准状况下(STP)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从中不难看出,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注意有两条,即标准状况和气体。试题常常把一些容易忽视的液、固态物质放在试题中,或是将条件改为非标况,把学生的思路引入误区,从而误入陷阱。

例一:在常温常压下,22.4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12年全国新课标―9D)

解题分析: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等于22.4L/mol,故22.4L氯气物质的量不等于1mol。

例二:标准状况下,11.2LSO3所含分子数为0.5NA(08年上海卷―9C)

解题分析:在标准状况下,SO3为非气态,此时气体摩尔体积不适用。

可见,熟记常见物质在标况下的状态和认真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关于气态与非气态的判断:在标准状况下,无机物中常见的SO3、H2O、Br2等为非气态;有机物中,碳原子在4以内的烃为气态,烃的衍生物中只有CH3Cl、HCHO为气态。值得注意的是,温度和压强影响气体的体积,但不影响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因此,如果讨论物质的量、质量与微粒数目的关系时,则与是否为标况无关,如“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的核外电子数为2NA”就是正确的。

“陷阱”二:分子或晶体中化学键数目

由于问题牵涉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因此不能只看表面分子构成确定化学键数,要注意晶体、分子的结构。常考物质有金刚石、白磷(P4、1mol含6molP―P)、SiO2(1mol含4molSi―O)、CH4、CO2等。

例三:1mol乙烷分子含有8NA个共价键(09年浙江理综―8B)

解题分析:一个乙烷分子中含7个共价键,因此1mol乙烷分子含有7NA个共价键

“陷阱”三:考查混合物

将几个物质混合,考查其中原子数、电子数、化学键等。学生很容易受“混合”这一因素的干扰,造成思维混乱。这类问题可用极端假设法解决。

例四:14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总原子数为3NA个(07年上海卷―20B)

解题分析:假设14g均为乙烯,不难判断原子数为3NA;假设14g均为丙烯,亦不难判断原子数为3NA。则选项正确。

“陷阱”四:考查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求算电子转移数目

解决此类问题应正确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电解反应及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要注意某些物质在反应中遇到不同氧化剂(或还原剂)可生成不同产物导致电子转移数目的不同。歧化反应、归中反应、有变价金属参与的反应是考查的常见热点。物质的常见化合价、平时重要知识点的强化等容易使学生在解题时形成思维定式。需要提醒学生,Cl2与水、NO2与水、Na2O2与水是较常见的歧化反应,Cu、Fe等是变价金属,在与强氧化剂反应时分别为+2、+3价(如Cl2、HNO3等),而在与弱氧化剂反应时分别为+1、+2价(如H+、S等)。

例五:在铜与硫的反应中,1mol铜失去的电子数为2NA

解题分析:Cu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S=Cu2S,Cu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2molCu失去2NA个电子转变为Cu+,则1molCu失去的电子数为NA,故叙述不正确。

例六:5.6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6.02×1023(07年江苏卷―8C)

解题分析:Fe是变价金属,在遇到HNO3等强氧化剂时将体现+3价,因此容易错选。当Fe过量时有反应Fe+2Fe3+=3Fe2+,所以选项错误。

“陷阱”五:考查可逆反应、水解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

可逆反应、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均是不完全的,考生容易将上述过程以完全的形式考虑。因此要明确常见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以及常见的可逆反应,如Cl2与水、SO2与O2、N2与H2合成氨等。对于盐除分析电离外,还要注意当有弱酸根或弱碱阳离子存在时因水解导致离子数目减少。另外,还要注意浓度与体积数据是否齐全。

例六:1L浓度为1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含有NA个CO2-3(08年江苏卷―3D)

解题分析:CO2-3因水解而消耗,故小于NA。

例七:标准状况下,0.1molCl2溶于水转移电子数为0.1NA(12年江苏卷―8D)

解题分析:Cl2与水反应是可逆反应,故小于NA。

总之,虽然阿伏伽德罗常数涉及的内容多,但多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因此只要加强对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在练习中不断反思,就能提高自己解答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认真审题,注意试题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要边阅读边思索,识破出题者预设的“陷阱”以规避风险。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篇7

在初中物理中涉及的物理方法很多,下面我分析一下一些常见物理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当某物理现象与多个因素(变量)相关时,为探究该物理现象与某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只改变这个因素,而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然后根据结果是否随变量改变,从而确定物理现象与该因素的相关性。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普遍应用于科学探究中,是物理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如: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在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时,要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改变以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领会控制变量法这一方法,同时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大量的个别属性推理出一般属性的方法。几乎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在使用归纳法时,为了能使得出的结论准确更具有普遍性,列举的事例或实验数据尽量多(不少于三次),并且要具有代表性。

三、类比法

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有些物理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的,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的,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的,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

四、比较法(对比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而且能对物理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们很快地记住它们。

五、等效替代法

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当用一个电阻接入电路中产生的效果和电路中几个电阻产生的效果一样,则该电阻就可以称为这几个电阻的总电阻。利用等效替代法还可以测一未知电阻。

六、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

七、理想化物理模型

我们在学习光线的时候,光线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的见的实线来表示就是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在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磁感线是不存在的一条线,但是我们为了便于研究磁场我们人为的引入了一条线,将我们研究的问题简化。

八、放大法

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比如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九、累积法

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积累法。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积累法来完成。

十、科学推理法

在从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这一方法:

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当我们把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运动的就越远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十一、比值定义法

就是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有关时,为了能定量的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因素通过比值来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要掌握科学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特定年龄所具有的思维特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逐步渗透这些思想方法,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逐渐领会这一思想方法,掌握其中的要点,并且能准确将这一方法应用于新的科学探究学习中。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材中所隐含的物理方法,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长此以往不但加深对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培养学生了科学思维习惯,提高了科学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终身受益。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篇8

一、厚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着重加强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生命过程的准确把握,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复习课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比较,还要联系其他章节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明确要求学生做到“一会、二善、三勤”。

1.会联系

例如,在复习酶的有关知识时,要让学生联系几种常见的酶功能,如蛋白酶与肽酶、限制酶与DNA水解酶、淀粉酶与麦芽糖酶、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纤维酶与溶菌酶以及固氮酶的特点等内容进行复习。

2.善概括

概括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重新组织,形成新的体系,深化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如在复习人与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许多生理过程主要在肝脏进行的,对此可概括为:①胆汁的合成;②肝糖元的合成与分解;③尿素的形成;④转氨基作用;⑤三大营养物质的转化。

3.勤比较

比较能明晰易混淆的知识,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从而牢固地掌握其概念、原理、规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与无氧呼吸、光反应与暗反应、C3与C4的结构和光合作用、植物吸水与吸矿、原生质与原生质层、丙酮与丙酮酸、乳酸与乳糖、酶与激素转氨基和脱氨基等原理与概念的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理解各知识及内在联系,形成自身的知识网络。

同时,教师也要经常在习题讲评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并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了牢固的基础,我们才可以从容应对,以不变应万变。

二、多应用“变式”激活课堂,提升思维能力

高考强调以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关键是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多应用“变式”把知识教活,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复习教学的重点。

例如:某植物一天中光合作用图形,我们可用下图表示。如果改为封闭条件,纵坐标用CO2浓度则又如何表示?

关于这方面的复习,我们可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化,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索的思维方式。在复习课中,我们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创设相应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时,我们观察到一个植物细胞的质壁是分离的,那么,此细胞正处于什么状态呢?多数学生会不假思索回答:质壁分离状态(实际上也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在复习课中我们可经常对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创设一些新颖的情境和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深化课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在指导学生挖掘课本知识的同时,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复习“植物光合作用”一课,可设置这样的问题:①暗反应持续不断的进行,需要哪些物质?(学生一般会答需要[H]、ATP、酶、CO2,但易遗漏C5)②随着CO2不断固定,C5会减少使反应中止吗?③为什么C5会用之不竭?④C5是由什么物质再生而来的呢?这样铺设台阶,层层深化,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过程或生命原理。

3.设疑激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平时的复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使他们

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独特的想法或见解。例如,在渗透作用的实验

中(如下图),我们可从浓度、体积、

半透膜内的物质及玻璃

缸内的浓度来设疑,培养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锻炼其对新情境材料的分析能力。因为在现行的高考中,很多分析题所提供的情境材料基本是学生没有见过的,或者是见过的材料也必定是经过了加工,所以要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必须发挥其想象力,在平时复习中加强其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三、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生物学表达能力就是指能用简明准确的生物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表格语言),来表达有关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等一系列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等知识仅做到能“意会”,不能“言传”是不够的。再加上近年来,高考试题较新颖,答案相对开放,如果学生不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很难拿到高分,有的学生甚至表达出与其本意截然相反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生物学术语表达的训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复述某些概念,能正确理解相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真正弄清概念的含义。

四、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际问题能力

“新陈代谢”一章节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而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是历年高考必考的重点之一。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生物科技发展、社会热点、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重大事件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要求学生用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去分析解答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制新情境试题的常见形式包括对教材内容本身的加工和结合新话题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与重组。比如,以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减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应用人和动物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及人体健康的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一难题。

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在解题的时候就能较快地进入状态,找到答案,如基因治疗、胚胎干细胞研究、SARS、HIV、禽流感、转基因食品与安全、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生态农业、生物与航天、苏丹红等问题。复习中还可以适当渗透必要的课外知识,如注意大学和中学教材的结合部分及对教材中经典内容的延伸,这些往往是学习新素材的源泉。

上一篇:小区绿化设计方案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