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控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7:09:47

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控技术;设施农业;有机蔬菜;病虫害

现代农业生产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重金属及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餐桌食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昌吉市在设施农业生产中采取多种技术相结合,确保生产出安全、绿色有机蔬菜。通过几年的技术应用,总结出昌吉市设施蔬菜基地有害生物防治的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控技术。

1农业防控技术

1.1选用抗病虫性强,适合当地气候的品种

从源头抓起,从育苗开始,严格按照有机蔬菜标准进行操作;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苗,减少种子带菌造成的危害。对种子和苗床进行高温消毒处理,采用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等育苗方式,加强苗期管理,提高植株抗逆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2合理使用嫁接、轮作等技术

嫁接可有效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蔬菜和粮食作物套种、普通蔬菜和韭菜、洋葱、芹菜、胡萝卜等有特殊气味的蔬菜间作可防止和驱避一些蚜虫虫害的发生,葱蒜类能减轻白菜软腐病的发生,番茄与甘蓝搭配,有利于减轻蚜虫的发生。

1.3加强田间管理技术

合理的肥水管理,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消除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侵染源等,将病残体清扫干净,集中深埋或烧毁,破坏某些病虫害的栖息地,减少病原菌基数,从而控制病虫害。

1.4采取农事技术

一是深耕松土;二是夏季高温期间在畦面上覆薄膜,利用太阳能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减轻病虫害。

1.5定期进行农产品安全检测

可以有效控制农药使用,确保有机蔬菜生产。

2物理防控技术

2.1灯光诱杀

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引诱成虫扑灯,主要诱杀的有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金龟子等害虫。

2.2性诱剂引诱

昆虫性诱剂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并缓释至田间,引诱雄蛾至诱捕器,并用物理法杀死雄蛾,最终达到防治的目的。2.3色板诱杀悬挂黄色粘板诱杀白粉虱、斑潜蝇、蚜虫和黄曲条跳甲;蓝板诱杀蓟马等。

2.4食物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用糖醋液可诱杀地老虎、黏虫、金龟子等害虫的成虫。

2.5防虫网技术

防虫网覆盖可防止菜青虫、小菜蛾、斑潜蝇、蚜虫以及夜蛾等害虫的危害;切断害虫的传毒途径,有利于减轻病毒的危害。

2.6土壤灭菌,种子消毒技术

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除杂处理和消毒处理,用温汤浸种和晒种的方法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苗床利用日晒、土壤蒸汽等热力消毒方法进行土壤灭菌。

3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物及生物技术获得的生物产物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3.1天敌防虫技术

在农事活动中,保护和利用好天敌,可有效控制温室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蔬菜安全性,减少环境污染。捕食性天敌有赤眼蜂、瓢虫、捕食螨等;寄生性天敌有赤眼蜂、土蜂、线虫、小蜂等。利用天敌防虫,如利用食蚜蝇和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利用草青蛉防治红蜘蛛等。

3.2生物农药防虫技术

利用活体微生物农药进行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有细菌杀菌剂、真菌杀菌剂、线虫制剂等。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进行防治,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等病原真菌的利用;各种多角体病毒的利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细菌性杀虫剂防治鳞、鞘、直、双、膜翅目害虫等。

3.3使用微生物菌肥

在苗床及育苗期喷施,减少苗期病虫害;在施基肥及生长期施用,有效减少土壤病害、烂根及疫病等发生。

4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对物理、生物防控技术不够重视

一是利益驱使,有些菜农为快速见效益,减少成本,简化了操作过程,致使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应用不到位;二是怕麻烦,认为化学农药见效快而简单省事。三是对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的宣传不够,有些农民没有真正认识到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的优点。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力度,使菜农认识到应用物理生物防控技术的好处已经能获得的长远利益。二是强化农药使用等方面的培训,使菜农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三是政府牵头,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农产品安全检测力度,及时处理不诚信菜农和不合格产品。

4.2物理生物防控技术有待进一步开发

市场上各种化学药剂名目繁多,而先进、有效的物理生物防治设备、天敌虫源、菌源及生物制剂却较少,不能满足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建议大力扶持物理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化亮.有机蔬菜病虫害常用防治技术介绍[J].有机农业生产技术2016(11):14.

[2]王责.看国外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10(01):22.

[3]赵景玲,李志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在阿克苏市生态健康苹果园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科技2014(03):24-25.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51-01

随着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逐渐认识以及林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发展,林区的保护与建设已经逐渐成为较为关注的问题。根据有害生物发生原因以及灾变规律、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森林经营质量,避免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危害、保障区生态环境的安全。

1 合理栽种,有效控制有害生物蔓延

林业发生有害生物一般都存在大面积纯林、树种单一、树间距过密、森林郁闭度较高等问题,因此应营造混交林,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选用精心培育良种壮苗,清除病苗、弱苗,保护有害生物天敌,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适时适量施肥、间伐,科学修枝打杈。在有害生物发生后由于林内缺少隔离屏障,导致传播速度较快且扩延面积较大,不易控制受危害面积,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应设置隔离带,在树种的搭配上避免单一林的种植。在种植密度上应根据树木生长年限、生长速度、生物特性和森林更新循环周期合理地设置各种植株的密度。重视封山育林,保护林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及时清理被压木、虫害木、病腐木、火烧木,防止森林火灾,搞好水土保持,适度开放旅游区域,增强森林本身的抗逆能力。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可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化学试剂毒杀等多种方式对成虫进行诱捕和消灭[1]。

2 做好防预工作,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森林有害生物一旦发生再去治疗就不容易进行有效地控制,而且会快速蔓延,导致大面积森林受到侵害,因此预防工作比治疗工作更加有必要。森林管护人员应根据树种、季节、气候、地域、土质水文等因素观察多发有害生物的种类有的放矢的进行防护。除了植物内部导致有害生物滋生外,外部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也较为严重。管护工人在修理病虫树木后未经清理消毒就对其他植株进行修护,导致有害生物通过工具传播,造成森林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2]。同时,在管护工作人员进行防疫检查时,由于工作量较大,工作难度强,容易出现漏检或检疫不彻底等现象,导致有害生物不断增加。在引进外来树种时,未经过仔细检验,导致外地多发有害生物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病虫害。因此,要坚持检疫制度、规范调运检疫程序、加强复检工作、建立和完善远程诊断系统等。

3 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无公害防治体系

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有规律可循、有一定前期特征,因此应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生物化学、电子信息、遥感等技术提高防治的前置性、科学性、准确性。研究新技术、新农药、新药械的有效使用方式,通过优化用药处方,合理、安全用药,克服盲目用药、浪费农药、污染环境的缺点,建立无公害防治体系,实现用药安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组建专业团队,提高人员素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专业性较强、长期持续性、工作量较大的一项工作,因此应组建专业团队对此项工作进行负责。定期对防治队伍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和技术指导职能,为社会提供准确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服务[3]。

5 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市场导向

社会化防治、市场化竞争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管理的效率,同时还可以节约资源,使有害生物的防治更加专业化,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市场竞争,使服务标准提高、各项费用降低、机械配置优化、防效保障更好。成立植物医院,专业从事林木健康保健、诊断防治的专业化机构,掌握用户的林木品种、造林时间、造林密度、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技术服务,进而扩大农药销售和增加经济收益。同时在森林防治方面还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防控工作全部公开化、透明化、市场化、有效化,遵循“谁经营,谁防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原则,研究机构要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4]。

6 加大宣传,组织活动教育

提高人民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认识是从观念改变工作效率和防护效果的重要工作。通过宣传、教育、讲座、开展社区病虫情调查、推广服务机构提供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全面建立宣传网络,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配合专业防治人员开展。宣传人员应有专门的讲稿内容及全面的知识,以提高居民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积极性。

7 参考文献

[1] 谢亿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4(1):33-34.

[2] 张英伯,程晓明,张宇峰,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178.

[3] 张燕婷,吴剑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2(8):78-79.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4篇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营林技术的重要性

林业生产包括培育树种、造林、抚育管理以及周期性的砍伐等。树苗从种下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都受到有害生物的威胁,并且有可能因为林业有害生物死亡。而营林技术则是林业有害生物防空的基础,其通过利用生物间的生态辩证关系,并结合生物、物理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会造成林业灾害的范围内,从而对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进行预防,例如增加害虫的天敌,改变昆虫的发育、繁殖,培育抗病虫树种等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逐渐由原来的治理向预防方面转变,由治标转为治标治本相结合,而营林技术则是可以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防控方法,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应用营林技术

2.1选育抗病虫树种

同一树种因为不同品系所以其抗病虫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优良的树种抗病虫能力自然更强。在林业生产的培育期,提高树种的抗病虫能力自然能够让森林中林木的免疫力提高,降低受到病虫侵害的几率。在培育抗病虫树种时应结合树种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科学的培育方法,培育并选育抗病虫能力强、产量高、适合种植地栽种的优良树种。

2.2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是将不同树种种植在一起,使林业中的树种多样化,形成生物平衡,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最受欢迎的营林技术。混交林的营造中树种的选用:①两种以上乔木树种混交;②乔灌木混合种植;③主要树种、次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种植。混交林营造中的配置方式包括:株间混交、带状混交、行间混交、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营造混交林并不是什么树种均适用的,营造出不良的混交类型反而会抑制树木的生长。因此,混交林的营造中一定要注意树种的选择,并且需要考虑种植地的地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在种植地能够更好生长的树种。相较于纯林而言,其营造难度较大,但是混交林因为树种更多样化而具有更多的优点。混交林因为树种多样化,生物的生存条件更为复杂,不仅使大量的害虫、病菌失去了繁殖条件,无法繁殖,还增加了生物的天敌,使森林处于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另外,混交林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中间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进行关和作用,树木生长更为旺盛。

2.3建立隔离带,预防虫害扩散

隔离带是用于防止虫害在森林中扩散、传播的有效预防措施。多数林业有害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会迁飞、转移,特别是单一食性的害虫,这也是林业病虫害扩散的重要原因。通常害虫在幼虫时期的食量较大,而当他们在原来的寄主处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时就会选择转移、迁飞到新的寄主身上。而幼虫因为不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所以它们会选择附近的寄主。因此,在营造林时可以设立隔离带,用于防止这类幼虫的迁移。

2.4对林区进行清理

若是树木已经遭虫害不能治理或是已经枯死、被自然灾害等毁灭,那么一定要将这些树木进行清理,避免它们影响健康树木的生长。其中,特别需要注意虫害树木的清理工作,清理虫害木是治理害虫,改善林木条件,确保林业生产力、绿化效益的基本工作。假如林区大面积遭到害虫侵害时,首先根据相应的技术规格对遭受危害的立木进行清理,然后选择对病虫害有抗性的树种对林区进行更新。

三、结语

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使得林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现代林业在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所造成的危害会对林业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几年,因为森林面积不断的增加,外来生物也在增多,这也使有害生物物种在逐渐的攀升。因此,造林过程中引进外来物种时务必注意生态平衡。而在日益增加的森林受损面积面前,进行有效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林业管理的重点。笔者今天对部分营林技术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有效防控措施来保障林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慧兰 单位:信州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刘建林.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影响效果[J].林业勘查设计,2015,01:29-30.

[2]王爱清,邢秀云,张星,塔娜,边春雷.浅谈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5,06:87-88.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5篇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株~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松柏.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2008(9):29-32.

[2]郭磊,梅凤乔.风险防范原则在外来物种入侵立法中的适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308-8310.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营林技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用

1、营林技术对林业发展的意义

1.1对有害生物的有效清除

营林技术作为最科学的植树造林技术,其在森林综合治理环节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营林人员能够在营林工作中及时现树木的病虫害表现,并根据树木病虫害的实际程度来进行恰当的处理。若有害生物对树木的侵害程度较小,那么可以采取物理驱虫、化学驱虫的方法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治理。若有害生物对树木侵害程度较大,导致树木无法救活时,则必须要对树木进行砍断清理。

1.2提高林区的综合免疫力

林业有害生物是具有传染性的,在树木生长过程中,林区的免疫力会直接影响其树木的染病几率,因此提高林区综合免疫力,以实现抗病、抗虫是林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林区综合免疫力过程中,营林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内容。首先,在选择树种、树苗阶段,营林人员就可以根据对种子、树苗的有效筛选。其次,在育苗过程中必须要让苗圃林区,实现对树苗与病害林区的有效隔离,避免树木在苗木期就感染病虫害,降低树苗的免疫。第三,对树苗进行适当的抚育,适时的处理带病枝叶,适量施肥也可以增强树木的免疫力。

1.3M一步优化林区环境

在树木生长过程中,所有树木都是在林区这一大环境下予以生长的,在这种情况下,林区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树木的成材质量,因此优化林区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工作类型。营林技术作为林区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技术内容,其在优化林区环境方面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营林技术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关系

2.1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现状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速度过快,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求量巨大且还在不断增长,为了满足木材需求国内的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大。人工林以纯粹的经济利益为经营目标,对其生态效益不够重视因此人工林极易产生各种林业有害生物。

2.2营林技术能有效降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几率

营林技术从林业生产的每个步骤入手对管理过程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对人工林建设地址选择、树木品种选择和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这是一项涉及到众多环节的综合性技术。首先在选择森林建造地址时要分析想要培育的林木品种的生长环境求如何,适合的地理环境能够促进树木的健康成长,提升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其次要在适合种植的林木品种中挑选出3种以上的树种,力求不同树种之间能够实现生长的相互促进。通过营林技术对林业生产的可行管理可以提高林木产量还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2.3混交林的营造可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

混交林是指将不同品种的经济林木混栽,以达到充分利用林区土地、水肥、阳光等资源的目的。混交林一般选择当地较为常见的几种经济林木,常见树种培育技术成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能力,混交之后能够有效提高森林的病虫害抗性。

3、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锦屏县是贵州省十个林业重点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7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4.34%,森林面积170万亩,森林覆盖率71.11%,林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面对山多林多田少的现实状况,锦屏加快转型步伐,全面保护天然林,积极培育人工林。在林业发展上,已经有了新出路,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以来,全县共计完成人工造林19.21万亩,其中:楠竹1.9万亩,山核桃3.35万亩,杉木10.41万亩,油茶3.35万亩,蓝莓0.2万亩。但是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病虫害的治理一直是全县人民头疼的一个问题,采用了很多的治理方法但是取得的成果一直都极为有限,近年来,在当地林业局的带领下当地林农开始应用营林技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控,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进行优化生物的防控时具体包括了以下措施:

3.1营造混交林

由一种树种组成的人工林为单纯林,而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则为混交林,由于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物理条件不同,其林间环境也比较复杂,因此,树种多、生态条件好一方面提高了树种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害虫或病菌失去大量繁殖的生态条件,同时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寄生性昆虫、菌类等有害生物的天敌增多,再加上混交林会招来各种益鸟益兽,这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险非常有效。

3.2定期进行人工清理

锦屏县林业工作人员在防治有害生物工作中利用人工或简单机械捕杀的手段清除有害生物源,以实现保护森休资源的目的。在清理过程中,锦屏县工作人员利用一些害虫结网的习性,人工剪除网幕,利用清理病虫害枯枝的方式,清理虫茧。

3.3抚育间伐

在幼林成熟前,锦屏县林业工作人员通常会按照一定的标准采伐部分林木,以为保留下来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这种措施叫做间伐。对森林资源进行抚育间伐的管理,有利于降低林木对土壤养分的争夺,促进幼林的根系生长,从而提高幼林对有害生物的免疫力,同时间伐后的林木间距适中,这有利于益虫和鸟类的停留与繁衍,而森林生物种类增加有利于降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险。

3.4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锦屏县林业工作人员在封山育林期间加强中幼林抚育,及时清理林间枯死木、濒死木及枯枝,改善林分卫生状况,改造林分结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也有利于防止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爆发。

结语:营林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还可以为林业经济的振兴提供重要支持。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确保营林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我们必须要加大对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方面的分析,充分发挥出其作用性,营造一个良好的林业环境,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林区经济的振兴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苑国.浅议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效果[J].山西林业科技,2011,40(1):45-46.

[2]杨金智.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J].吉林农业c版,2011(11):169-169.

[3]谢伟,陈全革,许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营林技术浅谈[J].生物技术世界,2014(6):37-37.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8]。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

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1]。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10],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宋建英,杨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1999(4):22-25.

[2]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90.

[3] 严志文.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111,113.

[4] 于宝生,田淑艳.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11-12.

[5] 杨昌举,韩蔡峰.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j].自然生态保护,2005(7):29-33.

[6] 钟晓青,黄卓,司寰,等.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2):167-170.

[7] 李明阳,徐海根.外来入侵物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156-159.

[8] 刘松柏.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2008(9):29-32.

[9] 王涛,宗世祥,隗有龙,等.北京地区古树资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1):26-29.

[10] 郭磊,梅凤乔.风险防范原则在外来物种入侵立法中的适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308-8310.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8]。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

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1]。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10],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宋建英,杨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1999(4):22-25.

[2]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90.

[3] 严志文.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111,113.

[4] 于宝生,田淑艳.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11-12.

[5] 杨昌举,韩蔡峰.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j].自然生态保护,2005(7):29-33.

[6] 钟晓青,黄卓,司寰,等.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2):167-170.

[7] 李明阳,徐海根.外来入侵物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156-159.

[8] 刘松柏.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2008(9):29-32.

[9] 王涛,宗世祥,隗有龙,等.北京地区古树资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1):26-29.

[10] 郭磊,梅凤乔.风险防范原则在外来物种入侵立法中的适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308-8310.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茶园;有害生物防治;开阳县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0303

1引言

开阳县地处黔中腹地,森林覆盖率54%,居黔中之冠,多数土壤pH值在4.5~6.5之间,74%土壤富含硒元素,享有“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的美誉,适宜发展生态富硒优质茶。作为贵阳市茶叶发展的北翼开阳县,重点打造南龙、龙岗、禾丰、南江、高寨等乡镇30万亩富硒精品茶园基地,新增规模化、标准化特色精品茶园21.4万亩。

2开阳县茶叶生产现状

该县茶叶生产总面积17.3万亩,涉及10个乡镇32个村,投产茶园近8.3万亩,年产干毛茶4900 t,年产值近4亿元,初步建成万亩茶叶专业乡镇5个,5000亩以上的专业村15个。长期来茶园以采摘春季芽茶为主,单位产量低。加工的产品种类已从单一的名优绿茶加工延伸到大宗绿茶、红茶、乌龙茶、速溶茶粉、超微茶粉等多产品开发。

3茶叶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3.1有害生物状况

据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调查表明,目前贵川省茶树病虫草鼠共计236种;其中,病害33种、害虫82种、鼠害4种、草害117种[1]。开阳县茶叶病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蚜、黑刺粉虱、蓟马、茶螨、炭疽病、茶饼病、白星病、轮斑病等。草害主要有牛筋草、白茅、马唐、马齿览、狗尾草、鸭拓草、马兰、蒲公英、空心莲子草、猪殃殃等。鼠害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

总体而言,一是有害生物发生普遍,种类多,涉及30余种;二是虫害重于病害、草害、鼠害;三是以茶小绿叶蝉、茶蚜、茶黑刺粉虱、炭疽病等病虫发生广、危害重。

3.2防控现状

开阳县茶叶有害生物防控主要采取以药剂防控为核心,物理防控(粘虫板、诱虫灯)为辅的综合防控措施,生物防控措施运用较少。在药剂选择上,偏重于生物农药―新烟碱类杀虫剂和菊醋类杀虫剂;物理防控方面主要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控害虫,粘虫色板或色板配套信息素诱控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蓟马等害虫。部分企业开始注重生态与园艺综合控制技术,采用了“茶-林”、“茶-果”等模式,以达到防护、观赏、增产和防控有害生物的目标,但不成体系。

4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对茶叶有害生物防控的认识不高

开阳县现有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近90余家。这些企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少数为高层次专家,对企业管理、茶叶生产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但更多的是返乡创业的人员,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人员。这些人员水平有限,对茶叶生产技术掌握不彻底,不了解茶从高到低分4个等级,一是有机茶,二是绿色茶,三是无公害茶,四是普通茶;不知道有机茶是茶安全认证体系中的最高级别,在茶叶种植过程中要选用有机肥、人工除草,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由于水平有限,企业更注重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对茶叶有害生物防控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往往是有病治病,有虫治病,有草除草,缺乏统一、合理防控。

4.2茶叶有害生物防控的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管理水平不一,对茶产品的等级认识不够,由于对茶叶有害生物防控的认识不高,企业、合作社、茶农对茶园有害生物防控水平不一。水平高的企业能够严格执行国家和贵州的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执行《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贵州省茶园禁用农药品种名单》、《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应用指导名录》,大力推行“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的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粘虫色板诱控技术、灯光诱杀技术的应用比较成熟;茶产品向有机茶发展,有的甚至已取得欧盟有机农产品认证。水平较差的企业与合作社能够按照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进行防控,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仍有用药单一,用药盲目的现象存在;最差的企业、合作社在生产中农药、化肥、除草剂使用不当,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稳定。茶农在自有茶园防控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防治对象、防治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等问题很少考虑,还偶有高毒农药和违禁农药在茶园中应用的情况。

此外,部分企业、合作社、茶农没有从茶园农药专柜购买农药,而是自行从市场上购置,质量难有保证。高效施药器械,如超低容量静电喷雾器、无人施药飞机等没有得到全面的应用。企业、合作社的茶叶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水平差距较大。

4.3防控技术体系未建立健全

有害生物防控是茶叶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内在品质和农药残留量。茶叶生产上面临的有害生物防控难题越来越突出。如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尺蠖、茶饼病等重大病虫害常年发生流行中,具体的发生规律、危害规律、防控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害生物防控配套技术的研究滞后,防控技术体系尚未完成建立和健全。为此,迫切需要增强茶叶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提高综合防控和科学用药水平,有效控制茶叶有害生物的发生,确保茶叶生产安全。

4.4技术人员缺乏

目前,开阳县多数企业、合作社、茶农自己进行完成茶叶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极少数企业是聘请有害生物防控专业公司或技术团队负责此项工作。总体而言,开阳县缺乏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人员。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企业、合作社缺乏专业的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人员,聘请的茶叶生产管理人员对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不熟悉,而且流动性较大;具体的防控人员多为当地聘请的农民,对《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不掌握,不能主动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达不到最佳的防控效果,成本增加。二是开阳县茶叶局专业技术人员少,基层乡镇植保人员、农技骨干数量少,受绿色防控培训的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农技骨干等未将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推广示范到茶农中。三是从事茶叶有害生物防控的专业公司或技术团队数量少,技术服务渠道不畅,能够灵活运用《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的人才少,既懂得茶叶生产管理,又懂茶叶有害生物防控的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更少。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柴娜,等:开阳县茶园有害生物防控现状及对策资源与产业

4.5经费缺乏保障

茶园经营与生产对资金需求量非常大。虽然开阳县积极整合项目,筹措资金,加大对茶叶生产者进行各方面的帮扶,但对企业、合作社、茶农而言,资金压力仍然非常大。这导致大部分企业、合作社、茶农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投入这方面的资金比例极小。在实际防控工作中,则是能省则省,能将就则将就,需要防控就防治一下,重防治、轻预防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谈不上茶园有害生物防控的体系建设,更谈不上聘请专业的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公司或技术团队负责防控工作。

5对策与建议

5.1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政府、机关、企业等要高度重视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和意义,要意识到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政策到位并具有连续性。多渠道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整合农业、生态、科技、金融等部门政策性资金,支持茶产业绿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体系的发展。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有害生物防控公司、专业防控队或技术团队依据相关税收政策规定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

5.2提高茶产业的经营水平,提高效益

一是加强茶叶基地标准化建设。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标准(精品)园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广标准化建园及管理技术,大力推广高效栽培技术,按早、中、晚合理配置茶叶品种,促进优质茶园建设。二是推动一芽一叶、二叶等原料的大规模生产,推动夏秋茶上量,提升茶园单产水平。三是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县级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和茶叶质量安全第三方检测体系。四是推动茶叶加工技术升级。加大对超茶微粉、速溶茶粉、茶多酚、茶食品、茶日用品和茶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形成以绿茶为主,兼顾红、黑、白、黄、花及粗精深加工产品并举的生产格局,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

通过综合措施,提高茶产业的经营水平,提高效益,将防控工作纳入茶园经营管理的重要工作,为茶园有害生物防控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理念基础。

5.3加强研究,建立健全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加强对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危害规律的研究,以法制化、标准化为指导,推进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体系建设[2]。以园艺措施为主的,结合茶园平时管理开展防控工作,同时,保护茶园周边的森林植被,在茶园套种桂花、香樟等,推行“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茶园生态种植模式,提高和保护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提高茶园抗逆性。加强预测预报和检疫,加强建设远程鉴定系统,实现由重防治向重预防转变;优先采用“以虫治虫”、“ 以鸟治虫”等手段为主的生物调控措施;加强频振式杀虫灯、性引诱剂、色板等物理防控措施的应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严格控制化学农药,选择环境友好型药剂;采用人工除草方式。

推行茶产业农药等专用物资统一经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销售备案制度,开展农药规范化经营,防止禁限农药流向茶园[3]。

5.4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建设人才队伍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防控;现状;对策;浙江遂昌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07-01

浙江省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土地面积25.4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2.1万hm2,占总面积的87.0%,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活立木蓄积量723万m3,森林覆盖率82.3%,共界定了部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13.01万hm2,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的58.9%,位居全省第一。重点生态林成为遂昌县公路、水源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时间较短,松、杉等针叶纯林和残次林组成的生态公益林占30%。生态功能不健全,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天然防控能力不强,林木病虫害时有发生。另外,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灾害性天气频发,尤其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日趋频繁,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威胁,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发生频率在加快;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受损失林木蓄积105万m3,有利于林木病害和一些次生性、隐蔽性强的害虫暴发。为此,对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进行工程治理十分重要。

1 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防控现状

1.1 常发性病虫害趋向平稳,偶发性病虫暴发成灾

遂昌县生态公益林中经常发生的虫害主要有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松褐天牛,偶发性病虫有蕉艺夜蛾、双条杉天牛、鹅掌楸叶蜂、柳杉云毛虫、栎掌舟蛾、青冈栎丛枝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等。近3年,由于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如雨雪冰冻)松褐天牛虫口密度等呈上升趋势;而偶发性病虫不时暴发成灾,如松树林发生蕉艺夜蛾危害,杉木林发生柳杉云毛虫危害,乌冈栎林受到栎掌舟蛾危害等。

1.2 测报网络初步建成,但人员队伍素质偏低

虽然在各乡镇、国营林场设立40多个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监测点,拥有一支由25名森防员组成的测报队伍,并在有重点生态公益林的重点村设有专职护林员(兼职测报员),初步形成了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县、乡(镇)、村3级测报网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基层森防人员的专业知识普遍缺乏,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许多工作人员不会使用电脑,影响工作效率,特别是阻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

1.3 测报设施、技术落后,防治器械种类少、质量差,防控效果不佳

目前应用的蛀干害虫引诱器、杀虫灯、马氏网捕集等监测设备,虽然对监测有所改进,但远远不能适应对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监测的要求,测报、防治设备种类少,技术性能差。现有的防治器械技术含量低,针对山区作业的防治器械少、性能差,在林区使用的安全系数低,防控效果不理想。

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种类多,相应的测报技术规程缺乏,尤其是针对浙西南的测报规程,并且多数以人工地面测报为主,由于森林结构日益复杂,林相好,人工地面测报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

2 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2.1 专门设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进行测报、防治技术指标试验试点

生态公益林管理是一项新的林业工作,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防控是其中重点工作之一,针对生态公益林自身防控调节能力较强的特点,设立监测点,开展相关林业有害生物的测报、防治技术指标的研究试点工作,为测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

2.2 开展无公害农药选用工作,加强先进防控设备的推广应用

林业中使用的无公害农药相对较少,而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防治对农药要求更高,根据不同生态公益林区进行品种、用量的筛选试验工作。针对遂昌县生态公益林区山高坡度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对器械要求高,在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防控中大力推广先进测报设备、防治器械[2]。

2.3 充分利用营林措施,改善生态公益林内卫生环境

遂昌县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内,优势树种马尾松所占的比例较大,近几年雨雪冰冻对松树的生长势影响很大,次期性虫害加重,应及时采取各种营林措施进行改造,如新造、补植、改造等综合措施。生态公益林立地条件参差不齐,优势树种各有差异,用途不同的公益林,经营措施各有偏重,应实行分类施策,如对城区附近、交通便利之处应以阔叶树为主,对旅游观光景区可以进行色香树种搭配改造,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自身防控有害生物的综合能力。

2.4 调整基层森防检疫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专业性强,对工作人员要求高。首先应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调整,每个乡镇应配置1~2名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年纪较轻,通过培训就能从事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工作的护林员;而林业中心站则配备具有森防检疫专业知识、会使用测报防治仪器设备专职森防员。通过调整人员结构,加强森防检疫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3]。

2.5 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全社会预防意识

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中有许多属于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松材线虫病已在遂昌县发生,应充分利用报纸、电视、黑板报等媒体,利用科技赶集、送科技下乡等形式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从而提高全社会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意识,积极配合林业部门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4]。

2.6 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资金,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投入

生态公益林管护资金应按规定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购置比较先进的测报设备、防治器械,加强对测报技术标准的研究及森防检疫工作人员的培训。

3 讨论

3.1 加强同竹林、经济林有害生物防控的结合工作

遂昌县在竹林、板栗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设立防治专业队,在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防控方面有可参照,但由于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的独特特点,在测报、防治上又应区别对待。

3.2 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保险、社会化防治工作的试点工作

作为林业保险之一的森林消防保险已在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保险虽有其特点,但森林消防保险可作参考。浙江省的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工作还在探索中,专业的防治公司已有几家,但由于防治指标、效果还没有统一标准,有待进一步试点推广。

4 参考文献

[1] 谢嵘,康国华,周军德.吉安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3):195-197.

[2] 郭淑霞.邯郸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J].河北林业,2011(1):40-41.

[3] 闫友强.山区林场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思考[J].新疆林业,2011(1):39-40.

上一篇:土壤改良技术范文 下一篇:国际商务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