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控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7:09:47

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控技术;设施农业;有机蔬菜;病虫害

现代农业生产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重金属及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餐桌食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昌吉市在设施农业生产中采取多种技术相结合,确保生产出安全、绿色有机蔬菜。通过几年的技术应用,总结出昌吉市设施蔬菜基地有害生物防治的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控技术。

1农业防控技术

1.1选用抗病虫性强,适合当地气候的品种

从源头抓起,从育苗开始,严格按照有机蔬菜标准进行操作;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苗,减少种子带菌造成的危害。对种子和苗床进行高温消毒处理,采用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等育苗方式,加强苗期管理,提高植株抗逆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2合理使用嫁接、轮作等技术

嫁接可有效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蔬菜和粮食作物套种、普通蔬菜和韭菜、洋葱、芹菜、胡萝卜等有特殊气味的蔬菜间作可防止和驱避一些蚜虫虫害的发生,葱蒜类能减轻白菜软腐病的发生,番茄与甘蓝搭配,有利于减轻蚜虫的发生。

1.3加强田间管理技术

合理的肥水管理,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消除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侵染源等,将病残体清扫干净,集中深埋或烧毁,破坏某些病虫害的栖息地,减少病原菌基数,从而控制病虫害。

1.4采取农事技术

一是深耕松土;二是夏季高温期间在畦面上覆薄膜,利用太阳能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减轻病虫害。

1.5定期进行农产品安全检测

可以有效控制农药使用,确保有机蔬菜生产。

2物理防控技术

2.1灯光诱杀

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引诱成虫扑灯,主要诱杀的有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金龟子等害虫。

2.2性诱剂引诱

昆虫性诱剂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并缓释至田间,引诱雄蛾至诱捕器,并用物理法杀死雄蛾,最终达到防治的目的。2.3色板诱杀悬挂黄色粘板诱杀白粉虱、斑潜蝇、蚜虫和黄曲条跳甲;蓝板诱杀蓟马等。

2.4食物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用糖醋液可诱杀地老虎、黏虫、金龟子等害虫的成虫。

2.5防虫网技术

防虫网覆盖可防止菜青虫、小菜蛾、斑潜蝇、蚜虫以及夜蛾等害虫的危害;切断害虫的传毒途径,有利于减轻病毒的危害。

2.6土壤灭菌,种子消毒技术

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除杂处理和消毒处理,用温汤浸种和晒种的方法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苗床利用日晒、土壤蒸汽等热力消毒方法进行土壤灭菌。

3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物及生物技术获得的生物产物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3.1天敌防虫技术

在农事活动中,保护和利用好天敌,可有效控制温室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蔬菜安全性,减少环境污染。捕食性天敌有赤眼蜂、瓢虫、捕食螨等;寄生性天敌有赤眼蜂、土蜂、线虫、小蜂等。利用天敌防虫,如利用食蚜蝇和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利用草青蛉防治红蜘蛛等。

3.2生物农药防虫技术

利用活体微生物农药进行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有细菌杀菌剂、真菌杀菌剂、线虫制剂等。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进行防治,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等病原真菌的利用;各种多角体病毒的利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细菌性杀虫剂防治鳞、鞘、直、双、膜翅目害虫等。

3.3使用微生物菌肥

在苗床及育苗期喷施,减少苗期病虫害;在施基肥及生长期施用,有效减少土壤病害、烂根及疫病等发生。

4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对物理、生物防控技术不够重视

一是利益驱使,有些菜农为快速见效益,减少成本,简化了操作过程,致使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应用不到位;二是怕麻烦,认为化学农药见效快而简单省事。三是对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的宣传不够,有些农民没有真正认识到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的优点。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力度,使菜农认识到应用物理生物防控技术的好处已经能获得的长远利益。二是强化农药使用等方面的培训,使菜农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三是政府牵头,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农产品安全检测力度,及时处理不诚信菜农和不合格产品。

4.2物理生物防控技术有待进一步开发

市场上各种化学药剂名目繁多,而先进、有效的物理生物防治设备、天敌虫源、菌源及生物制剂却较少,不能满足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建议大力扶持物理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化亮.有机蔬菜病虫害常用防治技术介绍[J].有机农业生产技术2016(11):14.

[2]王责.看国外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10(01):22.

[3]赵景玲,李志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在阿克苏市生态健康苹果园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科技2014(03):24-25.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一、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具体措施:

1、建立预警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做好干群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3、建立生物防治技术体系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防治技术实际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某地区,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5、建立奖惩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建立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51-01

随着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逐渐认识以及林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发展,林区的保护与建设已经逐渐成为较为关注的问题。根据有害生物发生原因以及灾变规律、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森林经营质量,避免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危害、保障区生态环境的安全。

1 合理栽种,有效控制有害生物蔓延

林业发生有害生物一般都存在大面积纯林、树种单一、树间距过密、森林郁闭度较高等问题,因此应营造混交林,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选用精心培育良种壮苗,清除病苗、弱苗,保护有害生物天敌,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适时适量施肥、间伐,科学修枝打杈。在有害生物发生后由于林内缺少隔离屏障,导致传播速度较快且扩延面积较大,不易控制受危害面积,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应设置隔离带,在树种的搭配上避免单一林的种植。在种植密度上应根据树木生长年限、生长速度、生物特性和森林更新循环周期合理地设置各种植株的密度。重视封山育林,保护林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及时清理被压木、虫害木、病腐木、火烧木,防止森林火灾,搞好水土保持,适度开放旅游区域,增强森林本身的抗逆能力。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可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化学试剂毒杀等多种方式对成虫进行诱捕和消灭[1]。

2 做好防预工作,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森林有害生物一旦发生再去治疗就不容易进行有效地控制,而且会快速蔓延,导致大面积森林受到侵害,因此预防工作比治疗工作更加有必要。森林管护人员应根据树种、季节、气候、地域、土质水文等因素观察多发有害生物的种类有的放矢的进行防护。除了植物内部导致有害生物滋生外,外部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也较为严重。管护工人在修理病虫树木后未经清理消毒就对其他植株进行修护,导致有害生物通过工具传播,造成森林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2]。同时,在管护工作人员进行防疫检查时,由于工作量较大,工作难度强,容易出现漏检或检疫不彻底等现象,导致有害生物不断增加。在引进外来树种时,未经过仔细检验,导致外地多发有害生物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病虫害。因此,要坚持检疫制度、规范调运检疫程序、加强复检工作、建立和完善远程诊断系统等。

3 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无公害防治体系

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有规律可循、有一定前期特征,因此应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生物化学、电子信息、遥感等技术提高防治的前置性、科学性、准确性。研究新技术、新农药、新药械的有效使用方式,通过优化用药处方,合理、安全用药,克服盲目用药、浪费农药、污染环境的缺点,建立无公害防治体系,实现用药安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组建专业团队,提高人员素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专业性较强、长期持续性、工作量较大的一项工作,因此应组建专业团队对此项工作进行负责。定期对防治队伍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和技术指导职能,为社会提供准确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服务[3]。

5 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市场导向

社会化防治、市场化竞争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管理的效率,同时还可以节约资源,使有害生物的防治更加专业化,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市场竞争,使服务标准提高、各项费用降低、机械配置优化、防效保障更好。成立植物医院,专业从事林木健康保健、诊断防治的专业化机构,掌握用户的林木品种、造林时间、造林密度、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技术服务,进而扩大农药销售和增加经济收益。同时在森林防治方面还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防控工作全部公开化、透明化、市场化、有效化,遵循“谁经营,谁防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原则,研究机构要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4]。

6 加大宣传,组织活动教育

提高人民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认识是从观念改变工作效率和防护效果的重要工作。通过宣传、教育、讲座、开展社区病虫情调查、推广服务机构提供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全面建立宣传网络,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配合专业防治人员开展。宣传人员应有专门的讲稿内容及全面的知识,以提高居民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积极性。

7 参考文献

[1] 谢亿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4(1):33-34.

[2] 张英伯,程晓明,张宇峰,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178.

[3] 张燕婷,吴剑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2(8):78-79.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草原生物灾害;防控

为探索肃南县草原虫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使草原虫害防治向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目标迈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肃南县进行草原虫害生物防治试验示范,逐年加大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比例。2009年以来以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示范县为契机,在草原虫害生物防治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逐年过大推广范围。

1 肃南县基本概况

肃南县是一个典型的草原畜牧业县,地处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中段北坡。海拔1327―5564米,相对高差4327米。年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60―600毫米,蒸发量为250―29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65小时。全县总土地面积3583.05万亩,基本草原面积2677.5万亩。根据《肃南县牧业区划报告》将草原分为低湿地草甸类、平原荒漠类、山地荒漠类、山地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荒漠草原类、山地草原类、高寒草原类、山地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高山沼泽草甸类和高山草甸类11个草地类和83个型。有天然植物702种,其中饲用植物378种,总储草量18亿公斤,理论载畜量121万个羊单位。

2 草地蝗虫发生及危害

肃南县是甘肃省草原蝗虫危害严重区域之一。该县地域辽阔、草原类型多、蝗虫种群分布及发生期、发生量有很大的差异。近年来,因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防治经费缺乏,每年防治面积小等原因,蝗虫种群、数量增加,虫害呈现出“五年二次灾、年年有小灾”的发生规律,严重制约着我县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据监测,该县每年草原蝗虫危害面积300~400万亩左右,严重危害面积250万亩左右,虫口密度26~240头/m2,最高点达308头/,牧草损失率达50~80%。虫害主要是直翅目的蝗虫。优势种为:山地荒漠草场以短鼻蝗、雏蝗、痂蝗、星翅蝗为主。

3 开展的主要工作

3.1 开展草原虫害生物防治,保护草地生态环境 近年来,按照国家农业部和省、市业务部门的要求,我县根据草原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的总体要求,完成草原虫害生物防治196万亩,其中:应用生物药品防治草原蝗虫129万亩,牧鸡治蝗67万亩,灭效率分别达到88%和90%。挽回牧草损失387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48万元。

3.2 进行药物筛选试验,提高虫害防治效果 为搞好药物轮换使用,丰富草原虫害防治方法,创新、突破防治手段,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在康乐乡上游村、大河乡水关村建立了药物试验示范区,进行草原虫害防治药物防效试验。通过试验,掌握了参试药品使用技术和防治效果。

3.3 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为草原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为探索草原虫害防治由单一追求防效向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新途径,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协作开展了以蝗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天敌对蝗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季节性牧鸡灭蝗技术、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以保护自然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无公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4 治理对策

我县草原虫害生物防治遵循“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贯彻“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监测,集中连片,生物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

4.1 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农牧委、草原站、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示范县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二是成立由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具体对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材料等多种宣传媒介和宣传工具大力宣传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生物防治虫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4.3 严格值班制度和报告制度,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4.4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为提高示范县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签订了《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协议书》。开展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主要内容为蝗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天敌对蝗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季节性牧鸡治蝗技术、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以保护自然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无公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4.5 实行自愿联户承包,定额管理 我县四季草场已全部承包到户,以往以村为单位防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新形势,普遍存在出人不出力、药物、燃料浪费大,耗时多,防治效果质量差等现象。为此,经广泛征求乡、村领导和农牧民的意见后,采取了牧户自愿,联户分片承包,定额包干防治的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实行定面积、定机械、定人员、定药物、定时间的“五定”管理办法,使防治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药物、油料浪费现象普遍减少,防治时间大大缩短。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6篇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2.4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种类;防控技术;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35-01

1 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况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植物有害的任何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包括害虫、病害、鼠(兔)害、有害植物危害[1]。在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潜伏性、暴发性和毁灭性,危害之大、损失之严重,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积极响应党的十将生态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各项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一是加快绿化工程实施;二是加快引种试验、杂交育种及技术推广;三是加大种苗的调运量;四是增加了林木有害生物的传入、传播,加速繁殖、繁衍速度,导致原州区不同程度发生。

2 林木有害生物的种类

由于大量的绿化工程的建设,引种、杂交育种的需求,使原州区种苗生产出现品种单一、规格小、数量少现象,需要从不同地区、不同产区调入,加之产地、调入地监测、检疫技术落后,防控、防治不到位,从而使得森林有害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入侵传播,主要种类有:①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②地下害鼠。甘肃鼢鼠等。③主干害虫。黄斑星天牛、光肩星天牛、梨眼天牛、沙棘木蠹蛾、白杨透翅蛾、臭椿沟眶象等。④食叶害虫。落叶松叶蜂、蚜虫、叶甲、卷叶蛾等。⑤果树、种子病虫害。杏疔病、桃小食心虫、枸杞瘿螨、枸杞蚜虫、红瘿蚊、柠条豆象等。⑥病虫害。苗木猝倒病、杨树溃疡和腐烂病、落叶松枯梢病。

3 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发生区

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发生区包括:一是以水沟、叠叠沟等林场为主的六盘山水源涵养林;二是以头营、三营、黄铎堡镇、河川乡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三是以彭堡、头营、开城、张易镇为主针、阔叶及枸杞等苗木生产基地;四是以青石、头营为主的采种基地。

4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4.1 营林措施

以抚育管理为主要的营林措施,通过生境调节,建立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天敌歇息环境,增强生态系统对有害生物整体控制能力[2-3]。一是加强林业技术措施,包括育苗、整地、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营造健康林;二是选育抗病树种;三是种植诱饵植物,饵木诱控。

4.2 检疫措施

以法规为依据,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禁止、限制生产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4]。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手段的法律性。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二是涉及范围的广泛性。植物检疫工作涉及运输、商业、海关、司法等有关部门。三是机构职能的行政性。《植物检疫条例》赋予植物检疫部门代表国家开展植物检疫工作的权利,具有行政执法职责。四是所起作用的防御性和技术要求的特殊性。植物检疫是预防和除治并重,在防止国外、外省危险性病虫传入的同时,还要防止局部发生危险性病虫的传出,并对其采取封锁、扑救的措施。

4.3 物理防治

应用简单工具或光、电、热、微波、辐射等物理技术防治害虫,达到防治效果。一是利用昆虫的假死性直接利于人工或简单工具扑杀、地弓地箭扑杀鼢鼠[5]。利用灯光、潜所、食物、性激素、颜色、诱饵等诱杀昆虫;剪除病虫枝连同枯枝落叶一起焚烧,深翻除虫。

4.4 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的毒性,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便、不受季节限制、便于大面积使用等优点,但是若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药害;长期使用农药,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因此,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4.5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主要有以虫治虫、以微生物治虫、以鸟治虫、以其他动物或植物来治虫等。常见的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以鸟防虫的有山雀、灰喜鹊、啄木鸟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以猫头鹰、蛇捕食鼠类,以瓢虫、螳螂、蚂蚁捕食昆虫等。其优点是无毒、对生态影响小、环境兼容好、选择性强、不杀害天敌昆虫、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缺点是杀虫效果较慢,在高虫口密度下使用不能完全达到迅速降低虫口的目的[6]。但是生物防治是无公害防治的首选措施。

4.6 综合防治

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依据,采取最优化的技术组配方案,利用营林措施、检疫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等综合防控技术把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135页)

常期稳定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参考文献

[1] 刘裕.固原市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75-177.

[2] 李继光,陈义杰.浅谈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2(20):73-75.

[3] 森林病虫害讲义[EB/OL].[2014-09-15]..

[4] 村级森防员基础知识培训教材[EB/OL].[2014-09-15].http:///content/10/0929/15/3330275_57319018.shtml.

[5] 王正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00-201.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8篇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营林技术的重要性

林业生产包括培育树种、造林、抚育管理以及周期性的砍伐等。树苗从种下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都受到有害生物的威胁,并且有可能因为林业有害生物死亡。而营林技术则是林业有害生物防空的基础,其通过利用生物间的生态辩证关系,并结合生物、物理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会造成林业灾害的范围内,从而对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进行预防,例如增加害虫的天敌,改变昆虫的发育、繁殖,培育抗病虫树种等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逐渐由原来的治理向预防方面转变,由治标转为治标治本相结合,而营林技术则是可以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防控方法,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应用营林技术

2.1选育抗病虫树种

同一树种因为不同品系所以其抗病虫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优良的树种抗病虫能力自然更强。在林业生产的培育期,提高树种的抗病虫能力自然能够让森林中林木的免疫力提高,降低受到病虫侵害的几率。在培育抗病虫树种时应结合树种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科学的培育方法,培育并选育抗病虫能力强、产量高、适合种植地栽种的优良树种。

2.2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是将不同树种种植在一起,使林业中的树种多样化,形成生物平衡,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最受欢迎的营林技术。混交林的营造中树种的选用:①两种以上乔木树种混交;②乔灌木混合种植;③主要树种、次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种植。混交林营造中的配置方式包括:株间混交、带状混交、行间混交、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营造混交林并不是什么树种均适用的,营造出不良的混交类型反而会抑制树木的生长。因此,混交林的营造中一定要注意树种的选择,并且需要考虑种植地的地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在种植地能够更好生长的树种。相较于纯林而言,其营造难度较大,但是混交林因为树种更多样化而具有更多的优点。混交林因为树种多样化,生物的生存条件更为复杂,不仅使大量的害虫、病菌失去了繁殖条件,无法繁殖,还增加了生物的天敌,使森林处于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另外,混交林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中间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进行关和作用,树木生长更为旺盛。

2.3建立隔离带,预防虫害扩散

隔离带是用于防止虫害在森林中扩散、传播的有效预防措施。多数林业有害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会迁飞、转移,特别是单一食性的害虫,这也是林业病虫害扩散的重要原因。通常害虫在幼虫时期的食量较大,而当他们在原来的寄主处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时就会选择转移、迁飞到新的寄主身上。而幼虫因为不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所以它们会选择附近的寄主。因此,在营造林时可以设立隔离带,用于防止这类幼虫的迁移。

2.4对林区进行清理

若是树木已经遭虫害不能治理或是已经枯死、被自然灾害等毁灭,那么一定要将这些树木进行清理,避免它们影响健康树木的生长。其中,特别需要注意虫害树木的清理工作,清理虫害木是治理害虫,改善林木条件,确保林业生产力、绿化效益的基本工作。假如林区大面积遭到害虫侵害时,首先根据相应的技术规格对遭受危害的立木进行清理,然后选择对病虫害有抗性的树种对林区进行更新。

三、结语

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使得林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现代林业在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所造成的危害会对林业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几年,因为森林面积不断的增加,外来生物也在增多,这也使有害生物物种在逐渐的攀升。因此,造林过程中引进外来物种时务必注意生态平衡。而在日益增加的森林受损面积面前,进行有效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林业管理的重点。笔者今天对部分营林技术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有效防控措施来保障林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慧兰 单位:信州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刘建林.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影响效果[J].林业勘查设计,2015,01:29-30.

[2]王爱清,邢秀云,张星,塔娜,边春雷.浅谈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5,06:87-88.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9篇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株~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松柏.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2008(9):29-32.

[2]郭磊,梅凤乔.风险防范原则在外来物种入侵立法中的适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308-8310.

上一篇:土壤改良技术范文 下一篇:国际商务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