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10 08:36:49

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范文第1篇

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关系探析

广东省第八届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活动佛山又传捷报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建设策略

广东韶关市教育OA办公系统正式启用

学科网络社区建设的策略研究

精心处理教学细节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在电脑绘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谈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改进措施

学生作品如何进行刨新性的选题和选材

中小学电脑动画作品中常见问题及指导建议

电子报刊制作的“灵”和“魂”

巧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精彩课堂,“它”营造

浅谈超级画板下开展数学实验

《竹石》诵读设计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尝试

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学生自主学习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营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推进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工程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有效依托信息技术 重塑教师专业成长

校园一卡通的应用效益与管理策略研究

传统剪纸艺术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信息技术的剪纸艺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剪纸艺术教学策略

剪纸艺术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在剪纸教学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惠州市在“第二十届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广东省第八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虚拟机器人竞赛在广州举行

株洲市石峰区先锋小学简介

株洲市石峰区北星小学简介

打造剪纸艺术特色 培养适应社会人才

腾飞的隆回现代教育技术

加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湖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廖湘生在2011年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课题研究总结表彰暨“十二五”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总结经验,明确任务,开拓创新,扎扎实实抓好我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工作——湖南省电化教育馆馆长陈德平在2011年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课题研究总结表彰暨“十二五”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广东东莞成功举办第四期“名师大讲堂”活动

“农远工程”视频专题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

初中化学网络课件的开发策略与反思——以《常见的酸和碱》为例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应用领域及主要模式研究

肇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通

新课改视角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现状分析——以珠三角地区中小学为例

深圳网络夏令营英语演讲决赛成功举行

注重信息技术教育 创设现代教学环境——广东省河源市第二小学曾丽珊校长访谈

浅谈网络发展给学生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探索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

中山第六次荣获省信息学奥赛第一名连续十七年位居全省三甲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的教学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程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妙借多媒体 增效思品教学——观《天有不测风云》教学有感

用实用好多媒体促进课堂“有效”教学——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心中的大树》创作感想

合理运用多媒体 创新语文教学

教育信息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 信息技术; 教育发展; 革命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运林,(1936—),男,广东省化州市人。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教育传播理论、协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将从教育、信息、信息技术的本质与联系出发,分析、解读这一重大课题。

一、教育与信息

(一)教育的含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泛指一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美国《百科全书》中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就是教育。”两个定义都有共同之处,就是教育是人们获得(增进)知识与技能的活动(过程)。本文谈的教育是指广义的教育。

(二)信息的含义

“信息”一词来自拉丁文“Information”,意思是指解析、陈述。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对信息的认识不断深入,有几个不同的认识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是指消息、情况和知识。在信息论上,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在信息的本质上,也是本文关注与需要利用的,信息被定义为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这一信息的本质定义,说明信息只是事物的表征,不是事物本身。信息与事物有关,但又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世界是由信息、物质与能量等三要素构成的,信息的本质定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同样,它也可能揭示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信息活动。

表征事物的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呢?

信息是在事物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某物与他物相互作用,在他物留下某物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与规律)的痕迹,这意味着他物带有某物的信息,某物是产生信息的源,称为信息源。他物是信息的载体,称为信息体。

同一信源物作用于不同的信息体,会留下不同的痕迹,这就导致信息有不同的呈现状态。

信息体通常可分为自然信息体、机器信息体和人类信息体等三大类,信源物作用于三大类信息体上,会产生四大类信息形态。

1.自然信息。信源物作用在自然物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如气候变化作用于树木呈现的“年轮”这类痕迹难以呈现信源物存在方式的全部状态与特性。

2.机器信息。信源物作用于机器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如电压表、电流表呈现出电压、电流的数量刻度;照相机、摄录像机呈现出信源物的静止图像与活动图像。可见机器信息显示出来的数量化符号和形状符号能更准确、更全面反映信源物的状态与属性。

3.人类感知信息。信源物被人类感知,在大脑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4.人类思维信息。将感知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加工转换成人为的符号信息,也称为“人工信息”或“再生信息”,也就是人类获得关于事物的知识。

(三)教育与信息的关系

从上面两节关于教育与信息含义的阐述,不难看出教育与信息的联系。

信源物(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被人类感知,形成感知信息,然后在大脑加工产生人类思维信息,使人类获得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一种教育活动。人们还可以从信息体中去获得该事物的信息与知识。所以一个完整的用信息去阐述的教育定义可表述为:“教育是从事物和媒体(信息载体)中获取信息,经大脑思维加工成为人类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如图1所示。下面对这一过程的要素作一些分析。

1. 信息源

教育信息源包括真实的事物与媒体(事物信息的载体)两大类。

(1)事物。人类直接接触真实的事物,能获取事物最准确、最全面的信息;直接接触实际事物的实践,能训练人类的技能与能力;参与社会实践,能陶冶人们的思想品德。原始的、最早的教育就是利用实际事物手把手进行的,接触实际事物获取事物的知识,将陪伴人的一生,实现终身教育。由此可见,事物作为信息源的重要性。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实验、实习、见习、参观占教学计划很大比例。我们仍须十分重视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包括小工厂、小农坊、生物园等信息源园地的建设。

(2)媒体

媒体是事物信息的载体,它载有事物的信息,但不是事物本身。在我们身边能接触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但媒体却可以承载任何事物的信息。我们还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去呈现事物的信息。媒体(含教师的语言媒体、印刷媒体、视听媒体与计算机媒体等)在教育活动中,是用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源。

2. 信息获取

(1)感知器官获取信息。人类是通过自身的感官去感知事物和媒体的信息。人类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五大感官,有些信息是通过全部感官获取的。特瑞勒(D.E.Treichier)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人们通过感官获取信息,视觉占83.0%,听觉占11.0%,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0%。

(2)人们通过感官获取信息,还须具备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否则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例如听老师讲课的语言能力、阅读课文的文字能力、上网的计算机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在教育活动中培养的。

3. 信息加工

人类感官获取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送至大脑,在大脑记忆系统不同部位进行存储与加工,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兹基给出了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的模型。人们常简化为图2所示的常用信息加工模型。

图2 常用的信息加工模型

近年来,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纷纷采用信息加工原理去解析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的,然而大脑的机理尚未被人们全面掌握。人工智能是模拟人脑赋予机器思维能力的科学,通过人工智能研究将会揭示大脑的机制和信息加工过程的本质。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已获得许多重大成果,为运用信息的获取、加工去科学地阐释教育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4.人类信息体

信息经大脑思维加工后,成为人类思维信息(转换为人的知识与能力),众多事物作用于人类产生的感知信息和思维信息形成了一种人类的信息体。

教育塑造了人类信息体,塑造了人类的信息知识结构,也塑造了人类的信息技术能力。

人类信息体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含社会实践)中共同塑造的。人从出生开始就用自身感官去获取外界事物的信息,家长还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并用语言去表征这些事物的称谓。进了学校,有目的、有计划通过各门课程、各种活动去塑造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人类信息体。从学校走向社会之后,任职、经历与各种社会活动给他刻上了深深的信息烙印。总之,人的一生都在受教育,都在不断塑造自我的人类信息体。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种从信息源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成为人类信息体(如图3所示)的信息活动过程。简而言之,教育就是一种信息活动。

二、教育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作为构成世界的要素之一,它的开发、利用与物质的开发、利用一样,需要有技术。“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首先被利用“表征”信息的技术是语言,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被开发与利用的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当前人们理解的信息技术含义是指信息的表征,获取、存储、传递、加工和利用的技术。

现代的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贮、传播与使用的能动技术”。①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1. 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怎样产生的,无从考究。大多数语言学家主张是从劳动起源的,社会劳动需要协作,需要交流,因此产生了有声的语言。原始的语言是非常简单的,但有词汇、也有语法,能描述一个事物的状态,能表达某种需求。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对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尽管原始语言对这种表征不是那么准确、全面,但毕竟已是事物的表征,是一种原始的最早的信息技术。

语言的出现帮助人们结成社会,组织生产,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同时也帮助人们脱离事物本身,利用语言的表征去传递信息,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2. 文字的创造

在语言诞生了几十万年之后,人们已发现语言不能存储,传递也受到时空限制,因此创造发明了文字。公元前四千年,已有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有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现在世界上的文字不下数百种,分为两大体系:以西方国家的拼音字体系和东亚国家的表意字体系。

文字是用来表述和记录自然语言的技术,使口语能脱离人变为书面语言而独立存在,能将信息永久贮存,并且传送到更远的地方,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大进步。

3. 印刷术的发明

中国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公元1041年间,我国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印刷术使历代积累的知识能以书本和报刊的形式长期贮存和广泛传播,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科学文化水平。

4. 电信、广播和电视技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期,有线电报(1832年)、有线电话(1876年)、电影(1885年)、无线电广播(1895年)、录音技术(1898年)、电视(1936年)、录像技术(1954年)的相继发明与应用,使信息能传得更快、更远,不但能传送语言、文字的信息,还能传送图像、活动图像的信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继产生了几次工业革命。

5.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展已经历了四代。第四代计算机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了网络技术,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相互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近年来,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也有人称之为五次革命(见表1)。前三次,由语言到文字再到印刷术,相隔的时间都很长,它们被称为传统的信息技术。后两次,从电信到计算机网络,相隔时间很短,发展速度很快,甚至在交叉发展,同时相互补充使用。在教育领域,我们都将它们统称为现代信息技术,它们在教育上的运用被称为“现代教育技术”。

(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1. 教育要运用信息技术

从原始社会到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教育都要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还产生了一门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的学科。

原始社会的教育,除了亲身实践获取事物信息,主要依靠语言传送信息去认知更多的事物。发明了文字和印刷术,教育能用文字贮存信息资源,能用书本去教更多的学生。

现代信息技术出现后,教育中最早最快运用这些技术,我国运用幻灯、电影、电视、计算机等技术于教育,统称为“电化教育”。美国称为视听教育、教育传播、教育技术。

原始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教育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获取、传送、存贮、加工信息的技术。它是教育的主要技术,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要成为国家需要的某种专业人才。因此,要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商业等专业,学生要获取相应的专业信息知识与能力。除此之外,教育还有一项更重要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1)语言能力。语言是一种最原始、最早使用的信息技术。用语言去表征事物,用语言传送信息进行交流,用语言组织劳动生产。至今,语言还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信息技术。孩子出生后,父母就会教他们说话,用语言表达周围的事物与运动状态。人类的语言能力基本上是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完成。要具备第二种以上的外语能力,当然还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

(2)文字能力。很多古今中外的信息都贮存在书本中。最新的时事信息在报刊上,教育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校教育中,用了很多课时开设语文课,主要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当然,还要让学生能用文字去传送信息,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情感的交流,文字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3)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现在是信息社会,很多信息都用文字、声音、图像符号形式贮存在录音装备、录像装置和计算机网络的贮存器中。我们要学习与具备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从这些媒体中获取消息。所以,近年在大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甚至在教师、公务员队伍中也要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因为过去在学校学习中没有学习与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语言、文字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为有了信息技术能力,才能运用自如地自学,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改革

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密切关系,信息技术的发展,每一次产生的信息技术革命都促进了教育的根本变革。(见表2)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所谓革命性影响,不是指一般数量上的大小与速度上的快慢,而是指质上的变革,是一种颠覆性的行为。这些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去分析。

(一)信息技术引起教育方式根本变革

信息技术经历了五次革命,每次革命都促进了社会文明发展,也导致了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在语言技术阶段,教育只能由家长通过生产实践与语言去传送信息,使后代获得知识与技能,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方式。在文字技术阶段,后一代要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因此,要学习与掌握文字技术的能力,要认识字的意义,要学会写字。开始是写在竹简上、绵帛上,后来写在纸张上。由此,出现了专职的教师,教育离开了家庭,出现由专业教师去担任的专职教育方式。在印刷术阶段,出现了教科书,书本中储存有古今中外的大量信息,学生不仅可以从专职教师言行中获取信息,还可以从书本中去获取信息。因此,一个教师不再是单独教一个人,而是同时教很多人,出现了学校和学校的班级教育方式。在电信、广播、电视技术阶段,除教科书外出现了众多的视听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课件等,这些媒体贮存除文字之外的声音、静止图像、活动图像信息,学习者的学习进入了一个多媒体教育的时代。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阶段,计算机已将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实现多媒体学习。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计算机大量存贮的信息能迅速传送与交流,实现网络远程教育方式。由上可见,信息技术会使教育发展产生根本变革,也就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对教育信息化理论建设的影响

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在火热进行中,深入研究信息与信息技术,将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的建设。

1.研究信息与教育的联系,教育是学习者从事物与媒体中获取并加工信息成为知识与能力的活动。

2.研究信息的本质含义,使我们认识了世界的本质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等三要素构成,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信息活动。这颠覆了传统认识中的教育本质是生产力、上层建筑等说法,使教育科学与实践进入科学化、现代化的时代。

3.教育是塑造人类信息体。按信息论的观点,人类是一种信息体,感知外部世界产生感知信息,也有经加工产生的思维信息。这些存贮在人体中的信息,又有两大类,一种是信息技术能力的信息,如学习语言、文字等;一种是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的信息,如学习物理、化学等。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安排学习者参加各种活动,学习各类课程去感知与加工这两大类信息,塑造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类信息体。

4.建立信息化教育新理论,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信息科学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在教育中应用时产生信息科学教育理论,主要有信息教育理论、协同教育理论、网络教学设计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产生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信息科学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融合,产生的信息化教育学科(如图4),是一门科学化、现代化的教育科学,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

(三)对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1. 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学校应建设充满信息、容易获取信息的环境。要建设智能化、数字化、多媒体化的校园网,协同教育的移动学习终端,能方便快捷从网上获取信息,能与教师、学长、同学相互沟通。与此同时,应尽量多建设校内外的生产与社会活动实践基地,使学生能从事物接触中获取最真实、最准确的事物信息,分离出操作技能。

2. 教育信息化媒体建设

教育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实际的事物,二是教育媒体,所以教育信息化要非常重视媒体建设,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媒体的开发与应用。

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信息论观点,直接接触事物的实践活动是获取信息的重要信息源,是培养品质与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信息化不能只重视计算机与网络,还得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4. 建立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实现信息化时代的终身教育

教育信息技术范文第3篇

一、ITTE的发展历史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起源于“教育计算机化”(educmioncomputing)。教育计算机化就是要在教育系统或企事业单位的培训系统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其中也包括如何在教学和培训中运用计算机技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50多种杂志发表ITTE相关的学术论文,很多期刊如theJournalofResearchOnComputinginEducation、Computersintheschools,以及EducationalTechnol—ogy。都会不定期地发表有关ITTE的文章。1983年,第一个致力于ITYE学术研究与实践的季刊Journal。fCom·putinginTeacherEducation问世,这是由“教育技术国际协会”(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ISTE)下的一个兴趣小组出版的,这个兴趣小组由一批对计算机应用特别感兴趣的教师教育人员组成。1990年,首届美国rTTE会议在后来改名为“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协会”(SITE)的组织下召开/conf/site/)。SITE还出版Journalof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其他的与“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有关的期刊还有:JournalOflnform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An-nual。另外,还有一些学科教育方面的专业期刊也会刊登与本领域相关的教师教育方面的论文,如JournalofComputinginMathandScienceEduca-tion和JournalofComputers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教师教育方面的核心期刊The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和ctioninTeacherEducation在1996年还出版了有关技术和教师教育方面的专刊。这一切都标志着ITFE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正走向成熟。

二、ITTE的研究范型

对TITE的研究常见的有3种研究范型,分别基于经验理论、批判理论和解释理论,其中经验研究主要为定量研究,批判理论和解释理论的报告则倾向于定性研究,尽管在具体的研究中可能兼有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这3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分别对ITTE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经验理论

经验理论,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验理论对lITE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

(1)提供有关计算机在学校中使用情况的精确描述

如Becker(1986年、1991年、1994年、i999年)的一系列工作就展示了计算机在学校中应用的发展过程;

(2)了解教师教育方面实际的技术应用情况

如由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Moursund&Bielefeldt,1999)所承担的对美国416个教师教育机构所进行的调查。

这些调查研究激发了人们对于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堂实践方面的研究兴趣。但是,经验主义研究者们也已经认识到,单纯使用经验调查,即使方法正确,也会导致研究者们得出不完全或片面的结论,因为经验理论所基于的从样本推广到普遍的归纳法本身就很容易发生问题。

2.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延伸,其关注的是对生产因素的考虑而不是对生产工具的控制:这些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群体的获益是以另一群体的损失为代价的。例如,对报纸和新闻行业有控制权的阶级会将该阶级的观点强加给其他阶级:可以说,批判理论学家一般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尽其所能去发现偏见、不恰当的权力关系,以及其他种类的统治和压迫关系,他们认为教育技术学者们应该更关心一些本质性、重要的、前瞻性的和有关精神的研究问题.包括社会关系、女权主义、流行文化,以及教育技术与语言、视觉,人种、资本、军事、政治、伦理以及生态之间的天东、(Nich01s&AllenBrown,1997)批判理论对ITFE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

(1)思辨盲目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对教育的伤害如Apple(1991)详细讨论了教学作为一种专业技能会不会因技术进步而发展强大,他指出,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的话(指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技能将会消失,因为教学被重新定义成了一种旨在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管理性工作,是计算机而不是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特定的技能和知识;C.人Bowers(1998)在题为“用20世纪的机器教19世纪的思维模式”这篇文章中更进一步指出,计算机技术是由主流文化所创建的,其所代表的是文化中强势组织的利益和价值观念;例如,正是由于商业需要那些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工人去学习某种类型工作所需的技能,于是,计算机就被用于传授这些技能而不是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决定的技能(自我决定的技能可以使工人发现自己的兴趣,而与雇主利益发生冲突)。

(2)反思因技术进入教育领域而带来的诸多不平等现象

如教育软件中存在的性别问题(Chappell.1996),弱势群体在技术教育环境中被忽视的现状(Chisholm,1998)等。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直接用于教师教育,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纠偏。

批判理论研究是意识形态的,所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Monke(1997)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Iowa的DesMoines公立学校的技术应用问题,揭示出技术推广对教师和管理者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中所隐含的巨大花费:Chappell(1996)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流行数学教育软件中所存在的暴力竞争数量和性别表示问题;Robinson、Wiegmann和Nichols(1992)采用社会文化研究方法来评价教学材料;Francis(1996)结合教学设计技术改革微格教学法。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很多方面都将得益于这类批判性思维。

3.解释理论

解释理论与心理学建构理论相关,通常归入定性分析。解释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科学无法找出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真理,真实总是局部的、短暂的、并且是有条件的,社会科学研究结论的真实性无法做到永恒不变或永远正确;解释理论对ITTE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

(1)重视案例研究和专业实践性论文

因为解释理论认为,所谓真实性是由不同类型的人来构造的。因此,对一些人来说是真实的,但对另一些人可能并不真实。案例研究和专业实践性论文因为提供了丰富的相关情景描述,而成为有价值的知识源泉。读者不应该把研究论文作为真理的普遍反映形式,相反,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关于特定环境下事件的主观性描述。因此,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来决定哪些信息对其来说是有用的。

(2)倡导“参与性研究”

参与性研究(Heron。1996)包括参与行动研究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研究,这些研究消除了研究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在参与性研究中,只有参与者,没有主体。参与者能够在每件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从研究的设计开发,到数据的分析报告等等。解释理论为教学设计研究在研究型大学的正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之前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在这些大学并不被视为是研究。

(3)拓宽了研究成果发表的形式虽然传统的研究论文,那些具有详细的实验设计、过程描述和对研究问题认识的论文,仍旧是最普遍的成果报告形式。但是,如今许多其他的报告行形式也开始被广泛接受,例如故事性叙述的案例、一段视频、一个简短的故事或剧本、一个艺术作品(如雕刻或绘画作品)。同样是案例研究法,解释理论采用的可能是“非虚构的教育故”事”形式。

采用上述3种范型对ITTE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我们在进行ITTE领域研究时应该根据所从事的工作和要达到的目标,综合运用各种研究范型。

三、ITTE研究范围

我们根据一些ITTE的综述报告和有关的论文,将迄今为止的ITTE研究归纳为如下的7类:

1.现状调查研究

如前面提到的Becker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就是研究在教室里运用计算机的情况,从1986年开始几乎每5年的一份报告,展示了计算机在学校中应用的发展过程。Be&er发现将计算机整合到课堂教学是一个痛苦而缓慢的过程。

在美国有关ITTE现状的诸多报告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thecongressionalOfficeofTechnol-og''''gAssessment。OTA)在1995年所委托实施的一系列专门关于技术和教师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校在培训职前教师使用技术方面做得很不够。

2.相关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主要是研究各个教育管理机构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从全局角度对一些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方案。Robinson(1995)关于ITI''''E与英国国家课程体系关系的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从国家层面上论述了政策问题:对政策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以教师的反馈为基础来提出一些发展性建议;Fisher(1997)访问了克罗拉多州287名使用技术的K—12教师,询问他们认为在职前教育项目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另外一个通过专家调查法进行政策和过程研究的项目由Herring{1997)主持,内容是关于如果在远程教育中鼓励建构主义教学,学区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Herring选择了12个全国知名的专家,这些专家都因为采用建构主义方法运用技术而闻名。Herrings研究的结果以及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为我们创建基于建构主义的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3.师生态度研究

Brownell(1997)在对1990年到1995年Iq''''rE研究的述评中选择了28个研究,发现很多研究都涉及态度的研究,这包括调查、了解师生对于在学校中使用技术的态度,以及经过技术培训之后,态度是否转变方面的研究(参见Willis和Mehlinger,1996年对这类文献的综述)。大多数调查研究都显示,教师们对于在学校中使用技术持积极态度,但是他们对在教室中使用技术并不自信,而且也认为教师教育并没有教会他们创新地使用技术。Laffev和Musser研究还发现,一些师范生认为教室中的技术会干扰师生之间的联系;

4.教学应用研究

对态度研究存在一种批评,认为我们不需要去了解教师对技术是否有积极态度,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典型案例。OTA(1995)的报告中也提出,未来应该注意发现、研究和宣传教师教育中有效技术整合的好的案例。在这方面,基于解释主义的专业实践性论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如Woo&ow(1998)的论文阐述了准备教师在教室里使用技术的常见问题,其专、Ik实践论文是基于K—12学校和大学合作的四年经历而写成的:

5.培养方案研究

由于很多研究发现教师职前培训在技术教育和技术准备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许多文献也介绍了将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课程的优秀解决方案。如Stuhlman(1998)介绍的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案例+实习,以及Thompson、Schmidt和Hadjiyianni(1995)论文所描述的在Iowa州立大学一个研究生辅导一位教师这样一对一式的培训方法。也有一些论文详细介绍了如何采用教学设计技术设计教师培训课程(Brush?1998)。

6.总结和反思

ITTE方面还有一部分论文是对以往研究工作中的各种改革性措施进行描述和总结,如Boehmer和Waugh(1997)对远程学徒式教学项目的研究,Goldman和同事(Coldman和Bar-ron。1990;Goldman,Ban''''on和Wither-spoon。1991)对如何应用超媒体技术于教师教育的案例研究。更多地总结和反思来自参与改革实施的教师,Al-berta大学(Gibson和Hart.1997)的一组教师就发表了一些与其经历相关的研究。教师们说,在实施改革前的准备工作是不充分的,对技术的潜力认识不足,直到进入实施阶段才有所领悟。类似的有关在教室中尝试使用技术的经历方面的报告,都是非常有用的。

7.计算机辅助教师教育研究

有关运用计算机技术支持教师培训方面的产品开发和试验也是ITTE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这包括创建多媒体或基于WWW的教学软件包,建立实施教师培训的计算机环境(Jin,t997:Robin和Miller.1998),研究计算机模拟/Strang1995)、交互式视频光盘(Cennamo、Abell、George和Chung,1996)、远程教学(Boone,1995)、电子会议系统(Harrington和Quinn—Leering,1996)、电子邮件(Johnson,1997)以及教学网站对教师技术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反映了特定计算机技术对教师培训的作用.也为在教师培训中以及在教师教学中充分而有效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提供了依据。

从未来发展来看,促进ITYE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创建优质的教师技术教育环境将是未来的这一领域的主要工作。

四、几点说明

本文简要介绍了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学科: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基本数据来源于《教育技术研究和发展》杂志(EducationlTechnologyResearch&Development)1999年第4期中Willis,Jerry.Thompson和Ann.Sadera。William所发表的文章:Research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cur-rentstatusandfuturedirections。这篇文章的中译本将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当代教育技术系列丛书》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分册(缪蓉,赵国栋主编)中。原文提供了更为详实的资料来源和分析,本文是在那篇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重新进行了归纳整理,增加了对研穷内容的分类。

虽然文中资料主要是美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但是因为是介绍研究领域的文章,我们认为这些数据可以反映这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

教育信息技术范文第4篇

1.1硬件配套设施不齐全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信息技术教育区域不均衡的问题,东部地区相对优势明显,信息技术教育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西部地区经济不够发达,经济欠缺,造成相应的配套设施跟不上要求,有许多学校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机房,但机器数少于学生数,没有足够的教学设备,使得在上机练习过程不能全部进行练习,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进度。更严重的是有的只有空空的计算机房,没有相应的网络设施,无法安装必须的阮籍,达不到教育所要求的可是数目,甚至运用传统的教学课堂进行取代,根本无法进行上机教育,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很多学校虽然学校制定了统一的教材,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和管理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只能在理论上进行指导,但是信息技术没有实践运用,只有理论是不会得到相应的技术,所以造成形式上开课,实质上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

1.2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设实践不长,相对的经验不是很多,造成各校在执行课时计划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学校能够按照要求正常配备老师和教育的硬件设施,符合国家的标准,而有的学校为了增加学生学习主要科目的时间随意减少规定的课时数,将生下来的时间学习考试要求的科目,严重减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缩小了知识面,缺少了了解现代信息的一种手段。同时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方面抓得不严,对这方面的课程设置不重视,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没有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对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也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1.3教师教育水平的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显得很年轻,发展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完善,很多情况下硬件设施及时能够满足要求但也会有其他的情况,比如老师教育水平的问题。有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资金去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学科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就随意指派老师去教授这门课程,这些老师对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方法不熟练,又不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而且学校之间缺乏交流造成教师之间缺少也交流和探讨的机会,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的进步和成长也就非常缓慢。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具有理论的课堂,老师本身没有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时,老师教授玩理论课程后在操作课上就让学生自己操作,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对于布置的任务也不关心,只是随心所欲的进行玩耍,甚至逃出课堂外自行游玩。

2对现在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环境建设,只有相关的硬件设施投入到位,同时软件也能配套跟进,这样才能促进信息教育的正常发展,硬件与软件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要加强这些建设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信息化环境建设只靠学校的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特别是贫困农村的中小学。加大资金投入应该拓宽渠道,增加社会爱心力量的投入,广泛吸收社会上的资金,同时国家也应该增加政策倾斜,多增加相应的教育人才这样才能加强信息技术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2.2转变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如果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够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那么面对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面临着全球化及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将无法应对这些挑战,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只有转变相关这方面的认识,正确对待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废除旧思想、接受新事物的必要准备。增加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宽教学的内容,才能为国家培养处合格的人才

2.3加强相关教师的后续培训工作

在对待信息技术教育的老师培训问题上,不应该马虎大意,同样应该建立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制度,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技术的培训。而且要定期、定量的进行教师培训,要对他们进行集中一起学习、探讨、并且最后要进行集中考试,连续若干次未通过考试的要进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借助相关制度实施,让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只有提高了相关教师的职业素质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知识面相应的提高。

3结束语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的发展,那么就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增加信息技术教育是具有相当的必要性的,增加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为国家培养处优秀的人才是教师的职责,增加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应是我们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信息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领域空前普及,无孔不入地渗到各个行业,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说,任何现代技术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协助。现在,计算机的使用知识已经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知识一样,成为现代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的脑力劳动工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

1 通过长期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察、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独立形成学科是十分必要的

把计算机视为一种工具并无错误,但是许多人却把这种工具简单化了。他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将更加“简单”化。他们忽视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性和极强的可创造性;忽视了“简单化”与“开放性、可创造性”这一对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改造;忽视了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方法和工作习惯的影响和改造。这些影响已经超越了人类使用的一般工具的作用。实际上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构成自己新的文化氛围。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对信息环境的敏感性、适应能力、驾驭能力、鉴别能力、构件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如果在较系统、较科学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将收效显著;否则全靠自己摸索学习,不仅十分耗时,而且会拉大人们之间信息技能的差距。

2 应试教育难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

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于常规应试教育既不现实,也是错误。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而是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因此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考试,将会产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只能将这门新兴学科引入死胡同。常规统考最重要的基础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公平的考试环境,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学校设备差异很大,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核内容和公平的考核环境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仅仅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寄托于统一的考试是不现实的。要使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

3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差异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有两个极不相同的地方,第一是教学内容来源的差异;第二是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这两个差异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 传统学科教材是将人类长期总结的、最基础的、比较稳定成熟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教育专家进行选择、组合、编写形成的。这些教材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这样的教材是基本“吻合”的。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即使不进行改革,已经能够适应一般教学的需要。但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则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正在使用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设计的,其制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好学、好用,而不是为了“好教”。信息技术学科的所谓“教材”其实就是将软件的功能和相关概念根据读者水平进行选择,按照传统教学的理想方式进行组合,再配上适合读者对象的实例编写而成,这些教材实际上是软件工具书的“生产物”。传统学科中,一当教材定型后,教学过程、教学顺序基本可控,可以说,教材对教学有较强的控制性。但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却缺乏这种控制作用,因为信息技术还要依赖一个重要因素―软硬件环境。

4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建构主义思想比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更能够得到实施和体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建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中含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技能要求。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懂、听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探索掌握软件的应用技能,同时随时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学习新内容的需要。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

教育信息技术范文第6篇

2.云计算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探究廉琪

3.探索集体备课许勤明,韩雪方

4.小学生网络运用的现状及对策初探杨春霞

5.以整合为策略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史建荣

6.优化备课组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蔡惠林

7.对师徒"传、帮、带"培养模式的记录与思考沈明华

8.构建学校办学特色的思考陈亮

9.从构建学校理念文化入手,打造品牌学校根基吴永华

10.加快数字化进程,提高特色校水平袁振兴

11."干线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以《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张德成

12.中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李娜,韩文峰

13.巧提问,重实效,激活信息技术课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张毅

14.天生我才必有用——谈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中的后进生问题栾燕燕

15.让学习与快乐同行——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率卜娟芳

16.用"问题"激活信息技术课堂李录平

17.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翅膀环兵

18.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研究性学习在高中Excel教学中的尝试李然

19.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信息技术张伟

20.浅议信息教学情境创设中的问题与对策陈梅

21.借信息技术之课达德育之效肖云望

22.活用信息技术教材营造开放性课堂黄伟祥

2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王艺飞

24.历史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姚美霞

25.让历史教学走进多媒体时代姜远玲

26.电教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宁建江

27.以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徐伟菊

28.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整合的几点尝试何宗梅

29.为作文教学引入一股清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初探张晓敏

30.基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林风

31.鱼可得,熊掌亦可得——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吴倩

3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物新课程教学策略庄征

33.浅议多媒体与历史教学时冬梅

34.多媒体教学融入化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王晓东

35.利用多媒体优化物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刘振英

36.让你的物理课堂更精彩——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孙一青

37.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体会和思考程谋云

38.浅谈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陈红艳,魏圣军,魏爱杰

39.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黄晓燕

40.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任作举

41.多媒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分析姚亚东

42.多媒体课件——英语教学的小助手高燕

43.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势推进新课改彭峰

44.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教学手段现代化与高中化学教学刘秀平

45.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手段运用之我见蒋斌

46.多媒体让自然地理不再难学关春永

47.如何让物理多媒体教学进行到底黄建芳

48.借助网络感悟生活提高素养王玉萍

49.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朱小东

50.在多媒体时代坚守一片传统阵地马柯

51.点亮作文教学的课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摭谈王立新

52.阅读与唤醒:在回归中前行的生命语文——构筑网络生态化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三境界张曦

53.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王惠芳

54.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反思陈元焘

5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三年级学生习作能力陆晓英

56.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陆蔚

57.让网络为语文信息能力的提升插上翅膀吴锁俊

58.多姿多彩的英语多媒体教学蒋锡婷

59.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之浅见姚小霞

60.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赵桂芹,王俊奇

61."点击"网络资源"激活"书法课堂陆卫良

62.浅谈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明照河

6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张文丽

64.巧用多媒体——让室内课成为体育课的新亮点张敏

65.创设网络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张晓娟

66.多媒体教学,让幼儿快乐学习胡冬香

67.利用多媒体教室维护管理系统提高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效率刘学勇,刘胜全

68.基于Moodle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评价姜莉

69.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机械制图》课堂教学郑瑞贵

70.谈谈我市学科信息中心网站的应用与研究乔阳

71.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构建高效数学课堂金坚敏

72.发挥多媒体独特优势,实施有效教学——《圆的面积》多媒体辅助教学之体会罗钢

73.让中国孩子在网络中过一个"万圣节"——利用Internet进行英语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杨琳娜

74.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初探吕卫凤,王栋

75.网络课程的社会学解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骆梅柳,朱帅

76.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网络学习力的培养研究陈意

77.信息技术下中职英语课堂话语互动的调查与分析严敬雯

78.浅谈利用多媒体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张淑芬

79.网络——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石佐峰

80.信息技术教研组建设及作用发挥现状的调查分析王卫全hHTTp://

81.浅谈网络时代中学德育工作的使命郭大彦

82.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管理系统的设计石晓燕

83.为校园打造优秀的"班级论坛"章震

1.十年磨砺,剑锋出鞘樊绮

2.十年风雨塑辉煌(Ⅰ)追寻足迹,理想再迈步——信息技术课程十年回顾与展望刘向永,樊绮

3.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十年王吉庆

4.信息技术教材十年:回忆与反思刘向永,张金萍

5.信息技术教学十年嬗变王爱胜

6.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丁婧,李艺

7.纵观信息技术教师十年发展王静,钟柏昌

8.电子教科书带来的课堂改变——教育领域中"书"的变化(三)樊绮,仲建国,谈正银,佘亚琴,韦志强

9.整合资源促进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发展韩园林

10.风吹草叶遍地芳——访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校长沈爱贞彭瑜

11.数码音符——数据的意义与表现陈凯

12.内容清晰,过程落实,集中发散思维——把课上清楚,让学生更明白夏永军

13.清晰授课需要关注什么狄宪英

14.信息动态

15.《学当电脑小卫士——计算机病毒ABC》教学案例郜春雨,刘桂艳

16.《图片的处理、合成与游戏》教学案例张蕾

17.特别的爱给特别的玉树——《ASP脚本的应用》教学案例何丽

18.《数据管理》教学方案与教学平台研究高峰

19.千树万树梨花开——浅谈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刘瑜

20.东师理想数学教学平台简介董双威

21.东师理想数学教学平台应用案例——《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设计董双威

22.《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张纪云

23.支架式问题在小学几何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兼评《平稳与旋转》教学设计刘宝玲,王丽娜,吴一鸣

24.一次"团结、协作、创新"的唯美旅程苏丽亚,李倩宇,钱宇蓝

2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赵建康

26.点读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刘洋

27."大语文"教学离不开信息化钱燕芬

28.专题学习网站拓宽了教学的新空间王勇

29.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陈永梅,唐传铸

30.白板演绎精彩英语课堂高珠

31.国内云计算辅助教学发展现状的研究吴昭,陈娜

32.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善用技术轻松教学秦妍

33.巧用电子白板灵动数学课堂——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优势唐晓燕

34.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以"英特尔(R)未来教育"为例张琪

35.《爱莲说》课件赏析龚吉梅

36.基于CMS的高校学院网站的设计和实现黄忠,郭文波

37.基于网络视频组播系统的教学教研程书丽

38.放飞梦想踏歌前行——一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贺剑夫

39.我的信息技术课我做主——读《数字化成长(3.0版)》有感魏宁

40.纵横汉字输入技能提升特需学童读写能力的研究谢锡金,祁永华,岑绍基,吴鸿伟

教育信息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工作 学科

今年西南地区的旱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纷纷慷慨解囊、量力而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篇篇爱的新歌,体现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抗旱的决心与毅力。我校结合时机利用多媒体开展了全校思想教育课,通过多媒体展现了西南地区干旱的土地、孩子干裂的嘴唇及对水的渴望、人们子弟兵的支援与奉献等一幅幅真实的画面配以详细生动资料解说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争先恐后纷纷表示捐款捐水奉献自己的爱心。作为农村学生,他们都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想得到了净化,爱心得以承传,达到了预期教育的目的。同时经过这次思想教育课件展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文化视野更加广阔,德育环境更加创新。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向前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堂成功有效的思想教育课,总要需要大量的材料、信息。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信息量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只有教师的空洞说教,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缺乏说服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当代信息量超大的网络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存储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工作,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去感受和理解德育教育,从而解决思想上、情感上的障碍。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德育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德育内容,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向前方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对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变革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各方面的德育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四)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差异各千,根据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教师给出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扮演者积极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文化知识素养,其中一项重要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如何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网络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去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优化学科的教学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六年级信息技术课中进行过制作幻灯片的教学内容,当时正值学校的法制宣传月,我就借此机会让学生搜集法制学习的信息,整理法制宣传的资料,制作法制宣传海报和刊物,并提出在互联网中一系列不道德、不守法的行为,警示学生认识到不正当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认识到其中所涉及的道德层面和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指导学生理解世界上公认的信息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要求其自觉遵守。学生们在学习制作电子报刊的阶段学习过程中不但体会了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接受了法制教育。

如语文《我是最弱小的》教学中,我从心理学教育学中得知,这一阶段的学生把友谊视为他们心理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源和兴奋点的友爱感,我组织他们制作“珍爱自我”和“珍惜友谊”主题网站,把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结合起来,让他们用美的规律来塑造美的心灵和美的形象,使真挚友情升华为深厚的道德体验,以此作为鼓舞他们一生的精神动力。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应该解为和谐,是德育的范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德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无论古今中外的教育界论述,还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都能看出学科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教师加深对各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颖.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吴刚.信息技术教学呼唤道德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4).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薛维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教育信息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德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思想和新事物不断涌现,这也给当代基础教育德育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甚至有时,学校德育陷入一筹莫展的困难境地。然而,实践中笔者发现,广泛而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学科德育的优势,就能顺利实现适时、实时实现德育目标,从而破解当代德育发展的难题。

一、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信息技术教育。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它在延续了其他学科教育的长处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恰恰是这些独特性,使我们找到了解决当代德育难题的突破口。其自身具备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2.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3.教育内容的贴近现实性。

二、目前基础德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生活的纷乱复杂,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说,从根本上拓宽了基础教育德育的领域,给传统德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德育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程的脱节性。

2.形式的表面性。

3.领域的片面性。

三、德育问题的信息技术层面分析

1.认知与实践的脱节性及信息技术教育层面应对措施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践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是如此。要改变德育脱节性这一现状,信息技术教育的出色一面会得到很大的彰显。因为,信息技术已遍布我们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道德教育走进现实生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积极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使得学科德育趋于“隐性”,这对提高基础教育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确是大有裨益的。

2.德育形式表面性分析及信息技术教育层面应对措施

德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健全学生的道德情操,激起学生内心的深层次情感,促其认同、促其道德内化。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不能忽视信息技术教育中所普遍使用的视听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有人说,“我们苦口婆心地德育说教,有时还抵不上一部电影给学生带来的震撼性影响。”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我们当代基础德育陷入“浅层次”“表面性”的被打局面时,重视视听技术、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生动性与互动性,定会为当代德育改革打开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局面。

3.德育领域片面性及信息技术教育层面应对的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德育问题,呼之欲出。有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剩下的则是关注影视文艺动态、体坛动态、看新闻、发E-mail。可见,学生在汲取丰富的网络文化营养的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未成年人在身受其害。因此,尽快发挥信息技术学科德育优势,抢占网络德育的制高点,以实现在网络环境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开放性和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丰富性特征着手,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等,努力构建数字化德育平台,使教育者能及时交流先进德育经验、时时加强德育模式创新,使受教育者能在“逼真”的情境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全面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以上内容,是笔者结合实践,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角度,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所谈的几点看法。虽不成系统,但寄希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在应用信息技术教育解决德育难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这把金钥匙更会闪现出其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教育信息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五、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教育信息技术范文第10篇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要求极高,同时这也是这门应用型学科本质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精神的培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

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在进入到小学学习之前并不是对信息技术完全陌生,甚至有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非常精通的掌握,这就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非常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这其中包括兴趣、基础以及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要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基础好、兴趣高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教学难度,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对于基础较差、兴趣不高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巨大的魅力,改变他们既有的态度和认识,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要进行必要的改进,要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分量,以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或者是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等等,多重教学方法的结合必然会全面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

三、合理使用教学评价,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较多,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关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通过对教师评价的听取能够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逐渐地建立起来,这不仅对于学生眼前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在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中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四、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上一篇:食品工业范文 下一篇:生物多样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