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03-03 12:48:37

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模式;直接合作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htingt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活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生态农业科学地处理了人类、农业、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同步、持续发展。总的来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速度较快,且各地均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本文的案例地郫县安龙村的生态农业发展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安龙村生态农业的缘起及现状

成都市的府南河在2005年,工厂污染问题得到全面控制,但是要想让府南河的水长期变得更清更美,就必须解决府南河上游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对府南河造成大量污染的问题。为此,2005年底,成都河流研究会实施了“成都府南河上游安龙村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希望在安龙村建立一种具有“生态效益、零污染”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既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让府南河水质得以改善。

安龙村现有5户人家种植有机蔬菜,不使用任何的农药和化肥。坚持用传统有机肥料以及采用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防治田间病虫害,产出各类有机蔬菜、粮食和鸡、生态猪等。安龙村还加强了沼气池的建设,一方面消纳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一方面同时产出清洁高效的农家肥及可持续能源。修建沼气池,将养殖业排放物收集起来发酵,用沼气做饭洗澡,从而将养殖污染物变为资源。还修建了“家用污水处理池”,这个污水处理池通过地下管道与卫生间,厨房和院内的洗手池连接,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汇集到地下的池子里,经过七个分池的处理,原本水中的有毒物质会被吸附掉。

目前安龙村形成了以保护水资源为主旨的“粮蔬种植+沼气池+家用污水处理池”的生态农业模式。

2经验总结

2.1非政府组织的主导作用

郫县安龙村的生态农业是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成都府南河上游安龙村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的成果。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是一个由成都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以保护河流,研究城市生态与河流保护,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非政府组织由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往往能够提供更有建设性的方案,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为安龙村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村民建设沼气池、家用污水处理池、传授生态农业种植技术,并广泛宣传安龙村的有机蔬菜。在安龙村沿河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2.2农户合作,从生产者直接到消费者

安龙村5家生态有机蔬菜种植户在配送上形成了初级的合作形式,由高一程(有机蔬菜种植户之一)统一送货。实现了有机产品从生产者直接到消费者的“直销模式”,既降低了成本,又避免了由于复杂的中间环节导致的生态产品“不生态”现象,保证了有机蔬菜的新鲜、安全。

3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人并不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他们说:“发展房地产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投入大、回报小。”这也是有机蔬菜种植户不断减少的原因,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呢?

在成都城市河流研会的鼓励下,李芝兰和几家农户开始尝试把菜地租给都市人进行自然种植,每年只需支付200元钱,就可从村民手中租得10平方米的菜地。由出租地农民免费提供工具、种子和有机肥,并且免费传授锄地、栽苗甚至挑土等方法。城市农夫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是带来的收入有限,土地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4结论和建议

4.1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问题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除了私人物品通过市场的供应早已形成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以外,公共物品的提供也开始走向多元化,有越来越多的NGO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公共物品。特别是在一些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尖锐的领域里,NGO的活动较为活跃和集中,尤其在环境保护和扶贫方面,NGO能够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提供公共物品。【2】安龙村的生态农业发展就是由城市河流研究会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的支持。

4.2创新村民的深入合作形式,实现规模效应

目前种植户的合作形式停留在配送合作上,本人认为要想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种植户应该进行深入合作,加强统一管理。调研过程中种植户之间种植作物的类型雷同,这样无疑会形成竞争,进而产生利益纠纷。如果几家联合起来共同经营,对种植作物类型、数量进行量化管理,对人员进行分工.这样便能产生规模效应,节约成本、增加收益。

4.3土地赋能,创造生态农业发展新空间

针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土地价值的现状,本人认为安龙村应该逐步摸索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创造生态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安龙村地处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成都西部温郫都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内。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

在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原汁原味的农村特色;制定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生态农业的展示系统,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约束和禁止游客有害于环境的行为;以生态农业建设和有机蔬菜生产为主题,强化无污染观光休闲农业的项目和产品。【3】

参考文献:

[1]骆世明等.农业生态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400,420—431.

[2]饶鹏,罗林敏.非政府组织的功能与作用综述[J].发展改革,2006,(12):7-9.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2篇

1.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1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数量分析

2007—2010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4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1]对比图。从图1(a)可知,近4年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通过与山东、广东和浙江省的对比发现,江苏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点高,发展态势良好。从图1(b)可知,2007—2009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均远高于对比省份。但2010年低于山东省,原因可能是部分无公害农产品转化成绿色食品。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稳定,有下降趋势。所以江苏省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确保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的稳定并保持增加趋势。

1.1.2绿色农产品数量、企业数量分析

2005—2008年江苏、山东、广东、浙江4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和企业数对比情况[2]见图2。2005—2007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和企业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起点较高。2008年江苏省绿色农产品企业数比山东省少20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基本持平,可能是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转化成更高级别的有机食品企业。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也不够稳定,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江苏省应采取措施,鼓励规模农业企业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并申报认证。

1.1.3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品质极好的、最高层次的安全健康食品。据预测[3-4],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仅在21世纪初,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就占全球食品销售总量的10%。目前,欧美国家每年进出口有机食品的总额约为全球总有机食品的80%。江苏省有机农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10年底,全省共有223家生产企业、669个产品,基地面积达2.267万hm2(经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且形成了有机农业开发的多种模式。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

1.2人口与粮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人口、粮食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5]见表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上仍保持平衡;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400.65万t上升到2010年的3235.1万t;常住人口数从1978年5834.33万增长到2010年7724.5万;1978年人均占有耕地799.07m2,2010年为606.97m2,只有1978年的76%;人均占有粮食从1990年的482.37kg下降到2010年的418.16kg,但仍高于亚洲人均粮食330kg[6]。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农田面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粮食产量比较稳定。虽然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在增长,但粮食总产量也在增长,而且近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保持400kg以上的水平,高于国际现行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370kg[7]的水平,表明江苏省农业能够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因此,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方面看,江苏省完全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2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2.1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通过大型沼气专业化生产,围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延伸出来的产业生态链体系。沼气可以用以发电,或通过燃烧取暖供热;沼渣可加工成各种专用有机肥,还可以开发成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沼液可用来生产各种专用液态有机药肥以供种植业利用,或制成液态饲料供养殖业利用。此模式是一种既低碳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拥有生产基地8hm2,采用果园休眠期间作蔬菜,蔬菜下脚料喂养猪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渣再返田作有机肥。2007年生态园生产柑桔和鲜梨200万kg,蔬菜10万kg,草鸡20万羽,鸡蛋5万kg。平均每公顷效益达10.5万元,比传统的经营方式效益提高4~5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2004—2010年,生态园相继有9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总产值达932万元。

2.2以腐生食物链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养殖业粪便+蚯蚓(蝇蛆)养殖+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辅以一定的作物秸秆)作为基质养殖蚯蚓,或直接用动物粪便养殖蝇蛆。蚯蚓和蝇蛆均为高蛋白饲料,可以用于养殖和养鱼的营养饵料。同时,养殖蚯蚓和蝇蛆后的剩余残渣是优良的有机肥,可用于大田农作物生产。案例:江苏扬州华兴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公司与扬州大学环境研究所合作,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年消解牛粪1800t,生产蚯蚓25t,有机无机复合肥1000t,同时获利25万元。同时,牛粪及时送往蚯蚓养殖场,用蚯蚓覆盖畜粪,无异味,无蝇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蚓粪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保肥和平衡供应营养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2.3立体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种养是在人工或半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案例:苏州市玉屏山生态园租赁233.33hm2山头,其中林禽立体种养循环农业基地40hm2,年养殖规模为山羊1200头、草鸡3万羽,林地种植茶叶和果树,林下放养草鸡、山羊,粪便作为有机肥。公司产品东渚“玉屏山”牌白茶和碧螺春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草鸡、草鸡蛋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520万元,带动农户数90多户,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100多万元。

2.4林禽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林果业+畜牧业+渔业”。通常是丘陵山区,在山坡地发展林果业或林草业,在林地或果园里建立畜禽养殖场,在山塘中发展水产养殖业,进而形成了“林、果、草生产单元-畜禽养殖单元-水产养殖单元”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案例: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林地、土地、鱼池入股形式的林、禽、渔结合的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有:(1)林间套种牧草养鹅;(2)鱼鸭混养;(3)禽粪肥水肥田减少饲料化肥用量。合作社200hm2鱼池每年减少饲料用量近千吨,166.67hm2稻田减少化肥投入50多万元,同时提高了稻、麦品质。合作社已有3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度出栏家禽48万羽,蛋品加工销售1500t,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1200多万元。

2.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契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省沿太湖地区的资源优势,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林果业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树木花卉基地的建设和观光、采摘、休闲、疗养、垂钓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以生态观光旅游业加速发展该区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建立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案例:苏州市旺山生态农庄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南8km处的旺山村,占地6.1km2,东、西、北三面靠七子山脉,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空气清新、树木葱郁,村庄环境优美祥和。农庄设3个主题区:(1)钱家坞“农家乐”主题区,主要经营农家特色的餐饮和农家住宿服务;(2)“耕岛”主题区,以农事参与体验为主题。内有鱼趣参与区(捞鱼、摸虾、抓泥鳅等)、拓展训练场、乡村烧烤等活动内容;(3)茶园及登高揽胜主题区。农庄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2.6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农业秸秆混合发酵,发酵残渣作为蘑菇培养基,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蔬菜和果树。该循环模式的建成既解决了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又解决了农村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安全隐患问题。案例:无锡市天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3.33hm2,是一家开展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奶牛养殖场。公司首创的“粪草配方”种植双孢菇,以传统奶牛养殖业为依托,利用集中隧道式发酵技术,每年资源化利用8000t牛粪及周边25000t秸秆。公司还建设粪、草蘑菇菇渣有机肥蔬菜、果树的示范生产基地,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年增加就业2万余人,同时建设和发展了240hm2循环农业种植基地。

3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探讨

3.1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农业功能区划

江苏省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区划功能尚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农用地的功能区划实际没有实施[9-10]。因此,在制定农业功能区划时,首先要强调粮食安全优先,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优先确定一批粮食生产重点县、重点基地。尤其要强调土地的统筹配置,优先确定农业用地,城市和二、三产业建设尽量不占用优质良田,充分利用好荒地、滩涂、丘陵地、岗坡地等资源。其次要适度集中发展,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实行适度集中、连片发展、集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优势产区或产业带,进而在全省加快形成各县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大区域发展格局。

3.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虽然江苏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1],发展生态农业,从政策层面来看,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江苏省可以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保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农民能安心地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很小,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江苏省经济发达,有实力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断提升补贴比例,努力拓展补贴品种种类,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主体自筹资金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以及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方式及承担的权责,强化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对低下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江苏省乃至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因素。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户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然而,那些接受新事物快,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力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状况,势必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渠道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业人才到农村中去就业,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标准。

3.4建立标准体系,规范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3篇

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可分为以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主的种植生态农业和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回归自然。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观光应运而生。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生活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种植生态农业主要以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主,将农产品生产当中种植、选摘、包装、保鲜、冷藏、运输等环节统一规划,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由于市场对高端优质蔬菜的巨大需求,必然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颇高,而专职的种植生态农业将以其过硬的产品品质,获得市场认可。采取单一种植模式必须将产品的定位准确,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的,其中资源风险与市场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资源风险,是指农业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索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带来的危害。农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各种资源的存在和有效供给,是农业安全的前提。过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消耗大量非再生资源又产生大量废弃物农药残毒等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就是果实膨大剂的使用,造成农业生态的日益恶化,威胁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天然是弱势产业,效益低、周期长。生态农业由于杜绝了农药、无机肥料、激素等非生态因素,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为漫长,且产量低。而生态农业的人工成本、时间成本比普通农业更高。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近年来,市农业市场风险增加,已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经制约了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严格的生态农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产品标准,生态农业准入门槛低。这导致了目前生态农业领域鱼龙混杂,消费者也无所适从。假冒伪劣的生态产品充斥于市场,扰乱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人们都知道有机农产品无污染、更健康,但是面对较为昂贵的价格,消费者还是会有所犹豫。一般来讲,用生态方式养殖的农产品,比同种类型的普通农产品要贵一倍,甚至两倍。在目前国内消费者收入没有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有机农产品的购买群体主要还是集中于中产和富裕阶层。另一方面,目前城市物产普遍丰裕,在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中,要让消费者偏好有机产品,市场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展开。销售渠道不健全是导致有机农产品销售难的又一重要原因。绿色农业是世界发展的方向,绿色农业的发展,既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亦符合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由此,绿色农业是一个拉动性强、幅射面广、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广泛社会效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作者:乔凡 单位:陕西周至县司竹镇人民政府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4篇

传统农业可以为人们提供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但由于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往往以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耕种坡地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增加农产品总量,其结果是过度开发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农产品供给短缺,又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现代农业能够维系土地的持续高产并能有效遏制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过度开发问题,其产品具有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合乎市场经济的要求。但过量使用化学物品所造成的食品不安全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日益严峻。继现代农业之后,世界农业的走向如何?已引起了广大学者和决策者们的高度关注。 人类从来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总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生态农业模式的开发和推广就是这种探索的结果。由于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而设计的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当广大消费者形成了选择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偏好,并愿意为此支付较高价格的信号,通过市场传递给农业生产者,且生态农产品又能够使生产者得到更好的效益时,生态农业就会上升为主导农业。生态农业因各地的环境和地域特点不同而有所区别,湿地生态农业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形式。本文以洞庭湖区为例,研究基于湿地保护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应用。 一、文献综述 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外文献有关洞庭湖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直接研究成果较少,但是最近几年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资料。TianShi等以金山县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中国如何有效制订生态农业发展政策;Mark运用社会生态模式研究法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战略;FridolinKrausmann等运用社会—生态学原理及制度变迁的概念研究了英国和澳大利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土地利用以及劳动力组织方式的变化;A.L.Collins等从英国和欧洲的实际经验分析农业污染扩散监控与模拟的政策支持;CurtisJ.Richardson等研究了沼泽地磷含量的生态阈值;JanVenglovsky等分析了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动物肥料和生物活素的卫生与生态风险;X.J.Yea阐述了生态农业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并分析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和蕴含的基本原理。国内学术界对生态农业的基础研究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农业思想的研究、生态农业及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外生态农业比较研究、生态农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研究、各区域生态农业发展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原理、一般模式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展开。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李文华的《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基本原理、主要模式、技术以及设计、评价与管理方法,重点分析了不同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观点和思路,对本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关于洞庭湖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学者们提出了干旱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淡水湖泊生态农业模式、草地生态农业模式、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粮食主要产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荻苇、荻林生态开发模式,以芦为主的芦、林、鱼和以林为主的林、草、禽、鱼等模式。这些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学者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洞庭湖区湿地保护与农业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洞庭湖湿地的生态保护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功能评价、洞庭湖湿地的退化与恢复、洞庭湖湿地的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展开。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农业、湿地保护和洞庭湖区的治理及开发的研究,尽管在加强湿地保护和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往往研究的价值取向偏重于单方面的研究生态农业或湿地保护,将生态农业和湿地保护综合起来研究其发展模式的成果比较少见。本文将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研究适合湖区特点的湿地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应用。 二、洞庭湖湿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洞庭湖区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段的南岸,其范围包括湘北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株州、湘潭6个省辖市,29个县(市)和15个国营农场,湖泊湿地262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16万平方公里,耕地88.8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和淡水渔基地之一,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近年来,洞庭湖区农业在为保障全省乃至全国食品供给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在资源环境和产品质量及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负面效应也日趋严峻。(1)农业生产成本加大,严重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由于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商业能源的高投入,使湖区农业日益依赖于现代工业和石化能源,而作为不可再生的石化能源,其储量的有限性和开发难度及生产的大量投入,使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能源紧缺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2)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处湖区的岳阳、益阳、常德等地方,江河沿线上通、下堵、中淤,特别是东洞庭湖区,前几年高水位、危水位、上涨快、下泄慢,洪涝灾害频繁。三峡大坝建成后,虽洪灾减少,但枯水季节缺水现象开始凸现。此外每年风灾时有发生。(3)植被破坏、湖泊减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垦荒殖稼使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和扩大养殖工程及泥沙淤积,不断侵占湖水面积,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的洞庭湖,湖泊面积由1949年的4340平方公里减少到1998年2625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32.98平方公里。按此推算,100年后整个湖泊将变为平地,自然灾害会更加频繁。(4)物种减少,严重影响生态平衡。高产农业使种植过份集中在少数几种农作物的高产品种上,造成种质狭窄;而森林和湖泊面积减少又使野生动植物减少栖身之地;化肥农药的残毒不仅影响人畜健康,而且使大批害虫天敌和有益生物逐年减少乃至灭绝。(5)农田大量有机肥料的减少和化肥的增施使土地质量下降。整体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中低产田较多。不仅如此,而且大量氮肥的施用,在农田和饮水中残留过量的亚硝酸盐沉积,对人畜造成严重影响。#p#分页标题#e# 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洞庭湖区农业发展的思路。由于湖区农业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江湖淤积、地力下降、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农业生态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成为洞庭湖区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加快湖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洞庭湖区主要是生产粮、棉、油、麻、茶、果、菜等的农业生产大县,农业大县大多数经济上不发达,普遍存在脱贫致富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如果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就地开发,势必造成对农业资源的大量索取,导致农业环境更加恶化,而选择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发展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不仅使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而且会使农民收人不断提高。 2.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促进湖区农村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可靠保证。洞庭湖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湿地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但农民往往难以致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一种利益诱导机制,将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高效生态农业的构建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建立一种利益诱导机制,将农业生态工程导入市场经济,进一步改变农民的利益取向和生产模式,使农民从单一的种植业模式中解脱出来,设计一些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在限制和拒绝对生态有害的生产选向的同时,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优势及市场潜力,扩大商品总量,提高商品质量,最大限度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最佳选择。洞庭湖区农副产品资源较丰富,平原较多,大部分土地肥沃,因此,这里是大宗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但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由于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受到城市工业“三废”排放的污染,使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部分农产品质量不高,商品率较低。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维持与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发展生态服务功能。而且强调这种维护与保护和生命力在于它不是追求一种较低交换层次的原始平衡,而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结合系统最优化方法设计多层分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在生产、增效、减耗和加工上,联结相对独立与平行的一些生态系统为共生网络,合理保护和适度开发湿地生态资源,根据自然、经济、市场和社会情况,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依托全部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农民生产经营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同步优化。 三、湿地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 洞庭湖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明确设计的层次,大到县城规划,小到村组的农田布局都要重视整体的生态区划、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在进行生态景观规划、循环体系设计和食物链模式搭配时,应注重立体模式和品种搭配模式的综合运用。在生产项目的选择时,应符合农业生产的区域化要求,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合理的生态农业空间布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流平衡和食物链关系是进行循环设计的关键环节。而自然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则是农田设计生态农业模式的核心。生态农业模式设计应把握四个环节(见图1)。 第一步,充分调研本区域内社区经济环境,气候特征、地形地貌、自然生态基础,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个案分析,揭示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矛盾,挖掘农业发展的内在潜力,使模式设计符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第二步,对生态系统结构进行定性设计。在熟悉对象、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区域的生态安全工程、资源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和美化工程进行统筹规划,提出区域种植业和养殖业基本布局的构想,对联结加工链、食物链的输入输出进行合理设计。这一环节要对平面布局、垂直结构安排、食物链连接、时间结构上的种植业制度和养殖业制度设计、系统的能量和物流结构框架等系统结构作出初步安排,并对可能提出的不同结构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第三步,对生态农业系统功能进行定量设计。应在前面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投入产出的核算。经济效益主要核算有关经济成本和收益,生态效益主要核算能量转化、物质转化的相关参数。在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实际农产品产出不低于社会需求。经济效益上投入大于产出,系统养分的投入等于输出,污染物的处理和自净能力超过污染物的排放量,资源的再生和供应能力要超过资源的消耗水平,特别考虑水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平衡。根据以上原则制订具体方案时可适当运用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动态模拟等系统分析与系统工程等优化方法。通过以上定量分析,需要得到经过平衡调整或者系统优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各个组分的数量和输人输出,包括各项生态工程的规模、投资和效益预算、各类生态农业项目的规模和效益估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流核算。根据这些核算,便可获得区域生态规划图、循环系统设计图、生态工程项目设计图及相关的表格和说明。 第四步,根据以上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的方案进行决策和实施。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一种可靠的设计方案的实施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补充、修订和完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上述环节可能会有一定的反复或调整。例如在第三步的定量分析可能要对第二步的定性分析进行检验,增加或者减少组分、改变能量流物流方式,甚至需要进一步调研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检验其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真伪。 (一)种植型 1.荻苇林深度开发模式。根据一些高州洪水已经无法上洲落淤,土壤养分入不敷出,荻苇群落逐步衰退的状况,可根据湖洲高程和荻苇退化程度依次采取三种荻林立体生态布局模式:第一种是对地势最高、荻苇严重退化的洲块实行片状布局,即营造速生丰产林,建立稳定的成片森林群落;第二种是对地势居中、荻苇部分退化的洲块实行带状布局,即在荻林中,每隔100~200米营造一个宽20~30米林带,形成以荻为主,荻林间作的带状模式;第三种是对于在高洲中地势相对较低、荻苇开始退化的洲块实行网状布局,即在湖洲开挖沟港渠道形成网格,网格中间为荻苇,周围种植2~4排树木。据试验,这三种布局的功能均优于纯荻群落,并各有所长:片状布局虽然受益较慢,但生物质产量最高;网状布局生物产量虽然较低,但近期受益大;带状布局居中。#p#分页标题#e# 2.高产多熟种植模式。它是指在同一土地上充分利用时间节律,采用间作套种的办法,实现一年高产多熟的优化模式,这一模式的设计是根据各种作物的生态适应和经济价值,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选择和组合。按照不同作物种群对光、热、水分、养分等需要的差异以及作物上部枝叶繁茂的程度、体态、个体差异、根系分布的深浅等,将彼此互相无害的作物种类,在空间层次上合理配置。如早中晚熟葡萄结合,橘、梨、桃间作,果园或零星果树下间种蔬菜、豆类、饲料作物;幼林间种药材,培育食用菌等。 3.立体种植模式。它是一种优化种植布局,合理地将高杆与矮杆作物相结合,耐阴作物和喜阳作物相结合,攀援作物与匍匐作物相结合,宽叶与窄叶作物相结合等多种生产方式,调节水、肥、气、热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创造良好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适用于山丘区,庭院面积大,劳动力多而经济基础不太好的农户。如湖南省桃江县安桥乡黑石村农民孙谷新,他在自家土地上种了柑橘、葡萄、枇杷、桃、李等多种果树,在果树下又培育了果苗和食用菌,还种了白芍、百合、茶叶。这样,在同一土地上根据果、苗、菌、茶对光照、温度、水分等资源要求的差异性实行多层次、分季节的立体种植,而且这些产品大多耐长途运输,易销售,经济效益高。 4.绿色食品生产模式。绿色食品是一种安全、无污染、无残毒、无公害、优质、营养的食品。平原、丘陵和山区均可种植。其生产过程要求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因此,绿色食品生产必须把握两大环节,即生产环境控制和特定的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的控制。在环境控制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要求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自然环境良好、土壤无污染的地区,尽量选择山青水秀的农村或城市郊区,避开工业区和交通要道,以确保产品或原料产地的生态环境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基本标准。在操作技术规程的控制上,首先是产地的灌溉水和大气及土壤必须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严格截断污染源。其次是优良品种选择和壮苗培育。不仅要求选择抗病虫和抗逆能力强、适应广、产量高的品种,而且还必须培养与栽培方式相适应的优良特性的品种和壮苗;再者是施肥和病虫防治。绿色食品在施肥上要求以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为基础,优化基肥和追肥组合,严格掌握追肥时间和追肥量,栽入豆科作物以提高土壤氮肥含量,减少矿质氮肥施用。在病虫害防治上,要在搞好栽培场地清理、消毒和改善保护地温湿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重点采用以菌防治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为主,必要时兼用高效、低毒、低害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技术。 (二)养殖型 这是一类以养殖业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其特点是投入少、见效快、产出高。适合洞庭湖区特点的养殖型模式主要有: 1.陆地多层集约养殖模式。它是一种充分运用立体空间,根据生物特性、饲料来源、市场需求以及农户技术经验与习惯,在一定的空间内合理配置生物种群及数量比例关系,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高效养殖模式。主要利用生物养殖技术,即根据不同区域的气温、湿度等指标,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孕育、繁殖适用各区域生存环境的动物和微生物。发挥生物间“互利共生”关系,如相互防护,相互促进,互为条件,或利用生物间互容性关系,彼此互不影响,从而增加总产出。这种模式常见的有两类:其一是同一立面空间多种畜、禽等分层养殖,如上层养鸽、鹌鹑,中层养兔,下层养猪;另一类是同立面空间同一畜、禽分层养殖,如室内分层养兔、分层笼养鸡等。 2.水体分层或立体养殖模式。水体养殖是目前洞庭湖区农村经济开发的高效益项目。这一模式是指在同一水体中,根据各种水禽、鱼类和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的不同,实行分层养殖。其分层养殖的方式主要有多种鱼种的分层养殖;水禽与鱼分层养殖;鱼与蚌、鳖(或龟)、牛蛙混合养殖等。其中多种鱼种的分层养殖必须了解各种鱼种的生活习性,运用它们之间在生态关系上的有利方面,在同一水体范围内合理配置不同鱼种的放养比例,层次分明,共生共存互促互利,以有效地利用水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提高放养密度,从而提高单位水面的产量。例如,鳙、鲢鱼多生活在水体上层,喜肥水,以滤食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主。鲤鱼、鲫鱼则生活在水的底层,主要吃底栖生物;还有草鱼多生活在水体中下层,喜清水,爱吃食鲜嫩水草以及其他植物性饵料;鲮鱼多生活在水体下层,喜清水,爱吃螺、蚌等底栖动物,了解这些不同鱼种的习性,便可分层放养。 3.特种动物养殖模式。这是对特种动物进行驯化和人工养殖,通过对其肉类进行加工销售,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从而获得明显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模式。目前,洞庭湖区对特种动物的养殖种类多达30种,但技术相对成熟的只有10多种。当前在众多特种动物养殖中,为了满足人们的高蛋白质养需要,要突出抓草食动物的饲养,如肉类犬、七彩山鸡、乌骨鸡、兔、羊、鹅、小香猪等的饲养都是目前市场前景看好的产业。这些特种动物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优选品种、棚舍笼舍建造、饲料调剂、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中后期的疾病防治与管理等关键环节,农户应在学习和了解这些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驯化和人工养殖,并实行对这些特种动物的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三)综合型这类模式是将种、养、加,农、工、贸等诸环节结合起来而设计和实施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1.立体复合种养模式。 (1)以芦为主的芦、林生态模式。这一模式比较适用于洞庭湖区的湖洲地带,主要针对中、高洲,选择中、高洲、按园田化规格种植芦苇,并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网络。主产品芦苇需要对生态起调控作用的树林加以保护。据测定如果芦苇场没有与之配套的防护林,芦苇每年因风吹倒伏损失的产值达10%~20%,且芦苇品质受到影响,而配套有林网的,则能大大减少这种损失。同时,林网能招引鸟类和其他动物来栖息,有利于芦苇害虫天敌的增加,减少病虫害发生,以增强芦苇生存能力。 #p#分页标题#e# (2)以林为主的林、草、禽、鱼生态模式。该模式适用于高洲上,特别是退化老洲上。该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按每10公顷网格设计30~60米宽的大型主林带7条,16米宽的副林带28条,成为湖区林带最宽的湖洲林网,一般栽培树种为欧美杨。秋冬季节在林间直接播种春、夏采收的耐湿绿肥与饲料,早春放养鸭、鹅等水禽,湖泊、洼地等养殖龟、鳖等水产品。该模式的主产品是木材,其次是水禽的肉和蛋。草则为水禽提供食料和为林木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促进林、禽的发展。它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明显优于传统的单一种植芦苇。 (3)以草为主的草、禽、畜牧生态模式。该模式经过l0余年的试验,但进展缓慢,一直难以推广。主要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没有现代化的收割湖草与加工湖草的工具,该模式主要在中、低洲即湖草洲上进行。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即分片做格、修路、开沟、建闸、筑台、围埂或矮围,并通过灭杀钉螺和管理,淘汰劣质植物种类,培养优质牧草、放养鸭、鹅等水禽和水牛等。优质牧草是禽、畜的能源饲料,而丰富的湖螺、湖蚌、小鱼、小虾等又是禽、畜的动物蛋白饲料。禽、畜粪也可养殖蚯蚓、昆虫生产蛋白质饲料。由于中、低草洲每年都有落淤,不缺肥份,故禽、畜粪也可不必作湖草的原料,因而这一模式的生态效益好。 (4)稻鱼立体种养模式。这是一种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防治原理综合设计出来的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之以人工措施开展种稻养鱼、鱼稻共生、耕养结合、利稻利鱼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鱼能吞食稻田中的二化螟、三化螟、纵卷叶虫、稻飞虱和稻叶蝉等主要害虫,又能在田间觅食和翻动,以疏松土壤,加强土壤的通透性和氧在土壤中的循环交流,还能利用鱼类呼出的二氧化碳所提供的碳源,促进和加强水稻植株吸收养分的能力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和产量。 2.物质循环和能量综合利用模式。这是一种按照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这一模式首先利用了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即参照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建立物质的多级利用循环,即将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废弃物)投人另一个生产环节,使各环节中的废弃物在生产中多次利用,以获得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率,并能有效地防止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其次,这一模式成功地运用了秸杆利用技术。一是秸杆还田。变废物为肥料,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料,如稻谷收割后的稻禾,通过还田后可达到固氮的作用。二是秸杆加工生产,洞庭湖区沿岸种植的芦苇和意大利杨,用于造纸,可以充分提高秸杆的利用率。 3.种养加一体化复合生态模式。这是目前一种较复杂而又较完善的综合模式。这一模式将物质与能量多级循环再生原理,废弃物质源化原理、以及价值转化增值原理综合运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使之巧妙地组成一个具有高效持续特点的农业生态体系。如农户在种好大田粮食作物的同时,积极兴建家庭果园,开挖鱼池,扩建猪舍,发展大棚蔬菜等,在大力发展种养业的基础上,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增加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 4.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是指以水土保持、污水自净为核心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区域内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洞庭湖区由于人为的过度开垦草地,侵吞湖水,砍伐森林,致使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沙化、盐化程度提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需要通过退耕还湖、植树造林、堤防建设、平垸行洪、水土保持、污水自净等措施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五、结论 洞庭湖区地域广阔,水土资源丰富,既有大面积的平原湖区,又有连绵起伏的山丘区,还有一些靠近城市的郊区,应根据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1)沿湖的平原区,土地肥沃,应以种植型模式为主,大力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绿肥、花卉和地草的生产,并注重对这些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几品”的主导产业。在工业区较密集的城镇,尤其要加强生态工程建设,重视湖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2)在湖区水域地带,应以种养殖型模式为主。由于平湖区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水塘星罗棋布,沟渠交错纵横。农户一般都拥有较丰富的水面资源和充足的作物副产品原料,除了传统的养鱼、喂猪、种菜、栽果之外,还应将重点放在诸如发展特优水产荻苇林综合开发,饲养草食性肉皮毛兼用动物;更新水果蔬菜种类和品种,开发物质和能量转化等新项目上。(3)在平原的山丘区,应巧妙地选择立体种植、多层集约养殖、种养加一体化复合生态模式。由于山丘区小气候资源丰富,山、丘、水、田、土俱全,劳动力充裕,但交通不便,就近市场小,应扬长避短,合理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生产项目,主要是产量大,经济价值高,耐贮藏,便于长途运输或易于加工的项目。如种植林木、竹、特优水果、药材、木耳、茶叶,饲养以草食为主的牛、羊、兔和特优珍稀禽兽,并深人发展这些产品的加工业,以形成本地特色。(4)在靠近城市的郊区,应以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和设施种植模式为主,大力发展蔬菜、水果、鱼、禽蛋等副食品生产。只有各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实施适合本地特点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围绕一两种主导产业,产、加、运、销结合,将产品优势发展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推动洞庭湖区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人的稳步提高。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5篇

我国的生态学家马世骏等人经过近30a的探索,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理论,于1981年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定义为: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农业体系。农业部颁布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中将中国生态农业定义为: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2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主体——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是否能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我国总体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自耕农村统计年鉴》的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数据显示,文盲或半文盲的比例达到5.47%,小学程度达到26%,而大专及以上程度达到2.65%。虽然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年了,但是限于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大多向二、三线城市流动,从事农业的高素质人才较少。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是以粗放型经济为主,从事农业活动都是体力活,通过体力不断地重复生产,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很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业劳动者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发展这种生态农业,传统的落后的观念肯定不能理解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2.2农业可耕地面积少。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广阔,但是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山地或荒漠,又或是盐碱地,根本不利于种植。加上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向农村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土地,使得我国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上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森林砍伐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曾经出现过围湖造田、大面积的开荒,希望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于是人们又开始退耕还林。事实证明,只有通过生态农业方式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

3.1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猪,就是猪圈;沼,就是沼气池;果,就是果园。这种模式是国内南方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把养猪场产生的废物排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转化成沼气,用于照明或做饭,然后沼气池里面的污染物又可以用来做果园的生态肥料,种植果树。这一圈循环下来,把凝聚了复杂的生化反应的沼气池作为中心,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提高。这种猪-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养殖业为主,以沼气池为核心,同时还能进行相关的果业和渔业,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充分利用。3.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种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把水田作为基础,通过沼气和水田的有机结合来种养。通过把猪牛栏和厕所都与沼气池连接起来,把产生的废弃物全都排放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照明、做饭,沼肥排放到水田,水田里种植着农作物,还放养着鸭子。因为沼肥的有机肥含量比较高,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资料显示,水稻吸收沼肥以后能够降低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病率。相对于传统农业的施肥方式,不仅生态环保,而且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这一系列的循环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保护意义。

建设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首先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先进的农业知识培训,改变农民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逐渐加快,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者:李源 单位:河南省叶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6篇

下面是笔者对近几年来高考中出现的相关生态农业模式试题进行的归纳、整理和分析,以期望了解其命题的主要形式和考查的主要方向。

例一 (2008年江苏)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牛棚内产生的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可扩散进入牛棚。

(2) 秸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入进行,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 。这种肥料用物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3) 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4) 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身散热、地热、和。

(5) 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 。

答案:(1) 二氧化碳 氧气 (2) 发酵 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 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 (4) 太阳光能 发酵产热 (5) 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试题分析:

从背景材料上分析:本题是以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为原型,通过实物模式图的方式展示其基本构成,该生态模式主要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为基本原理;以太阳能为动力,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的质能转换技术,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猪禽舍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

从命题的角度分析:本题第(1)小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其关系;第(2)小题考查了生态系统成分中分解者的作用;第(3)小题考查了关于动物代谢方面的知识;第(4)小题考查了生态系统成分中非生物的能量的来源;第(5)小题考查了生态农业的主要功能。

例二 (2007年广东)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指出在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各举一例) 。

(2) 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 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虫害问题,因为 。

(4) 画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

答案:(1) 捕食:虫吃水稻(或杂草),或鱼吃虫;竞争:水稻(或红萍)与杂草竞争;寄生:病菌寄生在水稻上;互利共生:红萍与蓝藻共生。(2) 化学 (3) 昆虫会进化(或产生抗性)。

(4)

试题分析:

从背景材料上分析:本题是以我国南方等地区的“稻―萍―鱼共生水田农业”模式为背景材料,既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立体农渔业的生态结构。充分发挥水稻、红萍等生产者与害虫和鱼等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实现水稻和鱼的双丰收。

从命题的角度分析:本题第(1)小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第(2)小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信息传递功能;第(3)小题考查了变异和进化方面的内容;第(4)小题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绘制,提高了试题考查的难度。

例三 (1997年上海)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全面丰收。下图是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

(2)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3) 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种类外,还必须有等生物作为。

(4) 在该生态系统内,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率。

(5) 该生态系统是根据的原理建立的。

答案:(1) 太阳能 (2) 水稻、桑 (3) 腐生的微生物 分解者 (4) 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5) 生态学和工程学

试题分析:

从背景材料上分析:本题是以我国南方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为背景,通过提供文字箭头示意图的形式,展示了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成分间的相互关系。该模式主要是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从命题的角度分析:本题的第(1)、(2)、(3)小题均是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属于基础考查;第(4)小题则是从生态系统的功能上考查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相比较的突出优点,即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第(5)小题则是考查了建立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例四 (2009年全国卷Ⅰ)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 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 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3) 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 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

答案:(1)(2) 无,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籽粒)捕食与竞争,捕食。(3) 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太阳能,CO2 (4) 减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试题分析:

从背景材料上分析:该题是用文字描述了某农场的种植及养殖相关情况,并明确提供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沼气池的设计使得农场中各种废弃物的能量能够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所以应该可以把该农场看成是一个生态型农场。

从命题的角度分析:第(1)小题是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网的绘制;第(2)小题则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第(3)小题考查了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及物质循环的问题;第(4)小题则考查了能量流动流动的特点。

综上所述,此类问题在考查时,背景材料的形式可能是实物模式图,可能是文字箭头示意图,也可能是纯文字描述。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背景材料,从中分析出其中存在哪些生物间的关系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所设计问题来看,仍然以考查生态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如生物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另外与本专题知识相联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基因工程相关知识也可能成为考查内容。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7篇

这个生态链中的养鱼技术,简单易学,见效快。我县廉州镇烟楼村农户特别喜欢这一庭院生态模式,不但养猪有收入,而且有效利用自家庭院创收,在庭院四周种果树,每户兴建一个10~20平方米的生态养鱼池,悬挂一盏频振式诱虫灯,年养本地塘角鱼2~3批,经济效益可观。经北海市环保站验收,高、中、低产3个塘角鱼养殖点,平均每座鱼池养殖面积19.3平方米,养殖80天左右捕捞鲜鱼99.3千克,价值993元,扣除成本527元,纯收入466元,每平方米养殖面积纯收入23.9元,折合每公顷产值23.9万元。

2“猪—沼—菜”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起菜篮子放心工程

廉州、石湾、石康、常乐等镇是我县蔬菜基地,主产豆角、辣椒大白菜等蔬菜。这些乡镇积极推广“猪—沼—菜”模式。村民大力发展沼气,用沼气煮饭、炒菜,沼气热水器洗澡,既方便又省钱;利用沼渣作蔬菜基肥和追肥、沼液喷淋蔬菜,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生产出无公害蔬菜,让广大市民、村民吃上了生态菜、放心菜,还吸引了周边市、区、县的经销商来这些乡镇收购,产品供不应求,菜农收入明显增加,种植积极性也日渐高涨。特别是这些乡镇生产的豆角,是2008年上海世博会指定农产品,大大提升了蔬菜品牌的知名度。

3“猪—沼—蔗”生态农业模式改变传统的种蔗方法

西场、沙岗镇是我县种甘蔗大镇,以前村民都是用化肥、农药种蔗,产量不高,甜度低,成本高。2003年后,村民积极推广“猪—沼—蔗”模式,不但养猪有钱了,沼气使用方便省钱了,而且利用沼肥种蔗收入增加了。村民利用沼气抽粪车抽出沼气池沼液、沼渣,运到蔗地淋甘蔗,据村民统计,每667平方米产量从3~4吨提高到6~7吨,最高达到10吨,增加了一倍多,而成本从每667平方米750元减少到250元,减少了2倍多,蔗农收入大幅增加。这种种蔗方法不但省时省力省钱,增加蔗农收入,而且沼气池通过进出料,促进了沼气池的良性循环,多产气,多产高效优质沼肥,保证这一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4(酒厂+饭店)-(酒糟+药渣)-(猪+牛)-沼气-(果+鸡+菜+草)-(塘+鱼+鹅+鸭)”综合性立体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广西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合浦县东园家酒厂探索出了“(酒厂+饭店)-(酒糟+药渣)-(猪+牛)-沼气-(果+鸡+菜+草)-(塘+鱼+鹅+鸭)”综合性立体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是利用酿酒产生的下脚料——酒渣和泡酒后剩下的动植物药渣、员工饭堂和东园饭店的泔水以及自种的牧草,养殖畜、禽、鱼;通过沼气池处理畜、禽粪便产生沼气,利用沼气解决职工饭堂炊事、酒厂蒸酒车间烧锅炉和发电供给生产生活用电。沼气解决了600多人用餐的职工饭堂的炊事用气,每年节约炊事用能10万元。沼液沼渣则成了133公顷水果、67公顷蔬菜的优质有机肥,还可用于肥水养鱼,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肥料钱,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2006年,东园酒厂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沼气工程应用系统,率先安装使用的150千瓦沼气发电机组和500升沼气锅炉,拓展了我区大中型沼气工程综合利用的新空间,这对我区乃至全国其它地区都是一条成功的经验索引。2007年以来,合浦县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有关科研机构的指导下,利用沼液研制开发不同用途的EM生物菌肥系列产品,率先在水产养殖中推广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8篇

为解决南方水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湖北省峒山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化肥减施、绿色防控、稻虾共作、林下养禽等关键技术,配套生态沟渠、湿地等工程,构建了“源头消减+综合种养+生态拦减”水体清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复合种养生态系统,实现水质改善、生态功能恢复和产品效益同步提高;“葡萄――草――鸡”立体种养,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减少杂草96.8%;利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对氮磷进行立体吸收和拦截作用。通过综合种养,化肥用量下降30%以上,农药用量下降70%以上。

针对西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化肥农药过量问题,重庆市二圣镇集体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集成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清洁和生态涵养工程建设,构建了“生态田园+生态家园+生态涵养”的生态保育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从坡顶到坡腰依次发展生态茶园、生态梨园、生态葡萄园及生态花园,配套灌溉管网、排水沟和缓冲塘,建立复合生态系统,采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灌溉定额90%、化肥用量50%以上。通过依托山形山势建设生物拦截及沟塘坝系统,实现农田生态涵养。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集中、镇中转、区处理”的链条式处理,生活污水厌氧发酵处理后进入小型人工湿地排放,人畜粪便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针对华北平原区化肥、农药投入强度高、种植单一化、地下水漏斗等突出问题,山东省齐河县焦庙镇周庄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了“种养结合化+生产标准化+生物多样化”的集约化农区清洁生产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推广了小麦生产“八统一”和玉米生产“六配套”技术模式,农田秸秆深松还田为主、部分秸秆机械打捆回收利用、养殖粪便和食用菌废弃物转化成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开展作物间作、轮作,建设生态沟渠道路,种植水生植物和油葵、格桑花等各种蜜源植物以及速生杨,在净化水体、美化环境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构建了生态林网体系,形成了基地沟渠路林相连的生态格局,成为了现代生态农业新景观。实践表明,基地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灌溉用水及化肥、农药用量均减少了10%,秸秆综合利用率也达到了100%。

针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白色污染”问题,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古城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了“农田综合节水+地膜综合利用+种植间作套作”的节水环保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综合应用膜下滴管、根区导灌等节水灌溉和垄膜沟灌、全膜沟播沟灌等节水栽培技术以及间作套作技术,发挥保墒、集雨、节水、增产等多重效用。应用地膜一膜多用覆盖技术,减少地膜使用和残留量。对回收地膜,采取高温溶解铸型,生产适宜城市供水、供暖等市政工程中使用的复合型井盖。该模式使地膜残留量明显减少,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加厚地膜使用率达95%以上,产量平均增加6%左右。

针对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有机质缺乏现状,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东城乡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了“生态种植+生态节水+循环利用”的果园清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大力发展果粮间作、林果业为主的特色种植。通过种植豆科作物固氮保墒,饲养经济价值高鹅种,养殖蚯蚓改良土壤、为鹅提供蛋白质饲料,鹅粪直接入地提供高氮有机肥的生态环种养技术;广泛应用沼液和木醋液半量替代农药,布设太阳能灯光诱虫和粘虫板以及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生物隔离带进行生物防治病虫害;运用坡改水平梯田技术,封坡育林育草,拦截和涵蓄坡面径流;有效提高了苹果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苹果产量提高10%以上。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9篇

Wang Xin;Guo Junwei;Li Jianguo;Guo Dongfeng

(①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anyang 712000,China;②Chunhua County Gardening Station,Xianyang 711200,China)

摘要: 文章阐述了适宜咸阳渭北旱塬地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相应配套技术要点,并对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了分析,对结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构建生态农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some characteristicswhichappropriate eco-agriculture mode in Hanyuan in the north area of Xianyang,whichincludethetechnical key points for the basic composition, the basicfunction and corresponding technology and so on, in addition, we analysis their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which has certain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eco-agriculture mode of the regional natural,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

关键词: 渭北旱塬 八配套 生态农业 模式

Key words: Hanyuan in the north area;eight supporting;eco-agriculture;mode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99-03

0引言

咸阳渭北旱塬地区主要包括旬邑、淳化、长武、彬县、永寿五个县。该区海拔高度800-1400m,年日照时数2200-2400h,年降雨量560-750mm,气温日较差11.8―16.6℃,年平均气温在8℃以上,无霜期一般在180~190天之间,土壤为黄绵土、垆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优越的光、热、水、气及纬度、海拔高度,为生产优质苹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理想的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带,旬邑、淳化两县评定为我国绿色苹果生产基地。但是由于该区水资源短缺,地形支离,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支持力弱,给农业生产尤其是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已成必然趋势。

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我们以实施“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项目为载体,在咸阳渭北旱原地区的淳化、旬邑等县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应用模式进行了调查和实践,在“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和推广了“猪―厕―沼―果―灯―窖―草―旅游”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是咸阳渭北旱塬地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在畜果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实用而有效的组合生态农业模式,技术较为成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1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依托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山川秀美工程,咸阳渭北旱塬地区的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1 垃圾处理不科学生活垃圾乱扔乱堆现象随处可见,处理方式简单,侵占农田、污染土壤;近年来农村养猪、养鸡、养牛、养羊等畜牧业大量发展,粪便的随处堆放,不及时处理,农村的空气质量受到严重污染;作物秸秆、蔬菜果树枝叶的焚烧也造成了空气污染。

1.2 农业生产自身污染呈上升趋势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污染问题。在果、蔬、粮等生产中,农药的过量或不当使用现象较为严重,农药残留量偏高;化肥使用中,氮肥用量过大,使果实等农产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含量较高;农膜用量增加了,但回收率很低,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膜形成了“白色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多施用,也导致了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1.3 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由于该区群众生活使用能源普遍紧缺,盗伐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煤、气、油等矿藏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道路交通建设,破坏了地貌和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总之,咸阳渭北旱原地区优质苹果产业等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推广生态农业发展,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当务之急。

2模式构成

“畜―厕―沼―果―灯―窖―草―旅游”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畜禽养殖生态模式”、“大田果品无公害生产生态模式”和“观光旅游生态模式”的组合模式。其生产单元可以是个体农户,也可以是大型农场。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从咸阳渭北旱塬自然、地理、气候和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沼气和饲草为纽带有机街接,沼液沼渣做为优质肥料施用于果园,果园生草作为饲料用于养殖畜禽,形成以农带畜、以畜促沼、以沼促果、以果促旅游,果畜旅游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猪―厕―沼―果―灯―窖―草―旅游”联合配套,既净化环境,生产无公害畜果产品,又发展旅游产业,实现种、养、旅游三赢。

2.1 畜禽养殖生态模式“畜―厕―沼”三位一体,养殖以养猪、养鸡为主,厕所与猪舍鸡舍相邻而建,猪舍、鸡舍下建沼气池,沼气用于生活燃气和照明,沼渣用于果园施肥,沼液用做肥料,或用来喂猪、喂鸡。

2.2 大田果品无公害生产生态模式“果―灯―窖―草”技术配套,以果品无公害生产为目标,实施“果园生草”技术,既为果园土壤生产有机肥,又为养殖提供青饲料。在农户庭院或果园配套蓄水窖,除供沼气池、园内喷药及畜禽养殖用水外,还可弥补关键时期果园渗灌、穴灌用水,防止关键时期缺水对果树生育的影响。果园配套渗灌、穴储肥水等节水保墒措施,是多蓄、少耗、巧用水的有效办法。同时实施以诱杀灯(结合粘虫板、诱虫带)为主要措施的果园虫害防治工作,减少农药施用和污染,生产绿色果品。

2.3 观光旅游生态模式把果园作为观光果园,庭院、果园周围发展农家乐,开发旅游业。

3技术要点

3.1 果园生草技术

3.1.1 生草作用在果园种草,可以起到保墒、抗旱、增草促畜、肥地改土的作用。

3.1.2 生草品种生草品种要考虑生草的动物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适于咸阳渭北旱塬地区的主要草种有:油菜、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其中油菜为十字花科油料作物,肥田和饲料价值均高。选种白菜型油菜,品种用秦油4号、延油二号等。白三叶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低矮,根系分布浅,草层致密,覆盖度高,抑制杂草作用明显,生物固N能力较强,喜肥水,耐干旱,耐践踏,种一次可利用5-8年;适口性好,叶多茎少,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低,是养殖各种畜禽的好饲草。

3.1.3 生草模式 通常采用行间条带种植模式,宽度在0.6~2.0m范围内变动。优化模式为“果树行间生草+清耕带覆盖”或“果树行间生草+清耕微集流”二元优化覆盖模式。

3.1.4 生草方法生草条带状种植在行间,宽度根据果树行距、清耕带宽度而定,一般在1~2m范围内变动。播种时间因品种不同稍有差异,咸阳渭北旱塬地区可以在4月下旬~5月下旬雨季前播种。播种量每667m2油菜0.5kg,白三叶0.25kg,黑麦草1.5kg。播种方式采用撒播,即将地耕翻整好后把种子拌入一定的沙土撒播在地表,然后用耱耱一遍覆土即可,播前结合耕、整地施基肥,每667m2施入50kg普通过磷酸钙和7.5kg尿素或10kg磷酸铵。

3.1.5 肥水管理果园生草后牧草与果树“争肥水”是咸阳渭北旱塬地区苹果产区生草栽培的主要矛盾,应在生草生长初期,根据生草品种适量施用速效氮肥和磷肥,应适时刈割覆盖缓解或消除。果园生草后地下害虫不同程度有所增加,应重视病虫害防治。

3.1.6 青草利用开春后,当行间牧草长至30cm左右时人工刈割,或在清耕带覆盖树盘,或用鲜草喂猪或晒干后磨粉做配合饲料喂猪。自繁能力较强的白三叶等易蔓延到树盘下,应间隔1-2年翻树盘一次,留出清耕带。

3.2 诱杀灯、粘虫板、诱虫带防治害虫技术

3.2.1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

①特点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害虫趋光、趋味等特性设计的。它集光波与频振技术于一体,运用光、波、色、味诱杀害虫,且选用了能避天敌习性的光源、波长、波段,因而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的诱杀力,但对天敌相对安全。

②使用方法在果园固定支架,吊挂杀虫灯,吊挂高度1.5米左右;按照频振式杀虫灯的电压要求(交流电220v或380v、直流电12v或24v)配置电源;每天19点开灯,次日凌晨5点关灯;每年4月中旬装灯,8月中旬撤灯,可大量诱杀越冬代或第一代成虫。

3.2.2 黄色粘虫板杀虫技术

①作用与特点利用昆虫的趋黄(色)性,在黄色纸(板)上涂粘虫胶、蜂蜜、柴油等以诱杀害虫。可兼治多种害虫,不造成农药残留和害虫抗药性。粘虫板可以直接诱杀害虫和进行虫情监测。主要防治对象为潜蝇成虫、粉虱、蚜虫、叶蝉、蓟马等小型昆虫。蓝色板诱杀叶蝉效果更好。配以性诱剂可扑杀多种害虫的成虫。

②技术要点监测时,从春季开始悬挂。每亩悬挂1~2块。防治时,于虫害发生初期,在田间用细棍支撑固定,板面东西向,在田间棋盘式分布。每亩均匀插挂20块黄板,高度比苹果树稍高,太高或太低效果均较差。当板上粘虫面积达总表面积60%以上时或板上胶不粘时更换。为保证黄板的粘着性,需1周左右重新涂一次粘性物质;使用后的黄板应回收集中焚烧或深埋。

3.2.3 诱虫带诱杀害虫技术 诱虫带是用双贴面单层瓦楞纸楞幅3×4毫米,纸宽20M,横向裁切,长度随树杆粗度而定。主要利用苹果害螨沿树干下爬越冬的习性,于害螨越冬前将诱虫带绑扎树干分枝下5-10厘米处,诱集叶螨、介壳虫、卷叶蛾等害虫越冬,入冬后集中烧毁。

3.3 集雨蓄水窖建造技术集雨蓄水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推行的一种用于集纳雨水、保存和利用雨水的封闭式贮水设施,原理是把雨季的无效降水收集起来变成有效降水。

3.3.1 集雨蓄水窖构造集雨蓄水窖窖体为坛形,口小肚大,总深度为6米。主体包括窖口、瓶颈段和蓄水段三部分。窖口直径为0.8米。瓶颈段深度为1.5米左右。蓄水段深度为4.5米,直径由顶部往下逐渐加大在缩小,最大直径为4米,窖底直径为3米。附属设施包括窖盖、窖口台、沉淀池、进水管和集水沟等。窖盖用钢筋水泥制成,直径为0.9米。窖口台用以保护窖口、人、畜安全,防止水的蒸发。沉淀池一般宽1米,长1.5米,深1米,沉淀池距窖口2―3米。集水沟,用以将地面径流引进沉淀池。进水管,可以是塑料管,也可是水泥管,用于将沉淀池中的水引入水窖。

3.3.2 集雨蓄水窖建造技术要点施工最好在春、秋季进行。地址选择在有一定的径流面积,坡度较缓,雨水能够汇集起来的庭院、果园地头或中部。如遇砂砾层和软土层应停挖,另选窖址。水窖挖好后,窖壁和窖底抹水泥砂浆三层。砂浆中水泥和砂的配比为:第一层为1比3,第二、三层为1比2,砂浆抹层总厚为3-4厘米。第三层要压光净面,最后刷一层浆。在水窖入水口用铁网设置栅栏,防止果园枯枝杂叶进入水窖中。

一般1333~2000m2果园可配套一口集雨蓄水窖。水窖旁修建2m高的简易蓄水池,可与渗灌系统相连。

3.4 节水灌溉技术

3.4.1 穴贮肥水技术

①肥水穴的制作穴贮肥水技术具有方法简便、取材容易、投资少、见效快、节约用水特点。春季土壤解冻后或在生长季节,在树冠边缘向内50-60厘米的树冠下,挖40cm深、直径35cm的圆形肥水穴,冠径3~4m的挖4~5个;冠径5~6m的挖6~8个。用玉米秸和麦秸混合绑成直径30~35cm、长35~40cm的草把,将绑紧扎实的草把放在清水或5%尿液中浸透,立于肥水穴中央,将有机肥5公斤、50g尿素、50g过磷酸钙、50~100g氯化钾与土壤混匀后填充在草把周围,随填随捣实,草把顶部覆土5cm,随即浇水,水渗下后对肥水穴及整个树盘进行整理,使肥水穴低于地面5cm,形成盘状以利施肥浇水。覆盖地膜,地膜周围压实,中央捅孔,用作今后浇水、施肥、收集雨水的进口,平时孔口用土石块盖好。

②肥水穴的管理浇水:果树萌芽前隔20天、从萌芽到新梢旺长后期每隔10-15天、5月下旬到雨季来临前每隔5-7天、9-10月份视干旱情况每隔10-15天分别浇1次水。每穴每次浇水量以5-10kg为宜。

施肥:除在埋草把时施肥外,花前、果实膨大期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每穴每次施100g。

肥水穴一般可维持2年,草把应每年更换1次,如发现地膜损坏应及时更换。再次设置肥水穴时位置要相互错开。

3.4.2 渗灌技术 渗灌是利用管道向土壤渗水的灌溉方式,是投资少、省工、简易,不破坏土壤结构,比漫灌约可节水70%。

渗灌设备通常包括渗水池、渗水管、阀门。渗水池设置在果园地头,用砖和水泥砌成,高于地面20cm。一般水池半径1.5m,高2m,容水量13T左右。总管装在距池底10cm处,其上安装阀门,每个渗水管上须安装过滤网,以防管道堵塞。渗水管选用直径2cm的塑料管,每间隔40~70cm左右在两侧和上方打3个针头大小的小孔作为渗水孔,在各渗水孔处安装一个稍粗于渗水管的塑管护套或用瓦片盖住。将渗水管铺设在果树两侧各1~1.5m外,铺设深度40cm~50cm。管的另一头要伸出并高于地面。一般每亩每次灌水量1~1.5T。

3.5 沼气技术

3.5.1 沼气池建造沼气池按“猪舍―厕所―沼气池”三位一体的方式设计建造。通常在庭院前院或后院、果园背风向阳,土质坚硬的地方,建旋流布料式沼气池,池的容积根据家庭人口及养殖数量确定,一般3~4口人、养4~6头猪,建8立方米沼气池即可。进料口设在猪舍地面。为防止冬季低温造成沼气发酵慢,产气不足,同时解决家畜冬季保暖问题,规模养殖可采用设施养殖,家庭养殖通常在沼气池猪舍上搭棚架,冬季蒙塑料布。

3.5.2 沼气利用沼气主要用于生活能源(照明、做饭等)。也可用于储粮、储果,通过燃烧为温室大棚增温,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3.5.3 沼液的利用

①沼液浸种。由于沼液中含有多种活性、抗性、营养性物质,利用沼液浸种具有明显的抗病、壮苗、增产作用。一般增产5%~10%。

②喂猪。沼液中含有猪生长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铜、铁、锌等微量元素,且无病菌,易于被消化吸收,作为饲料添加剂饲用,可促进猪生长,缩短育肥期,提高饲料转换率,降低料肉比。饲喂方法:在正常产气并燃烧一个月以上的沼气池的出料间上层,除去沼液上层的浮沫及杂物,舀取中层清液,停放半小时散失氨味后饲喂。用量根据猪体重掌握,一般25kg以下的仔猪和正在哺乳期的母猪每次添加沼液0.25kg;25~50kg的每次添加0.5kg;50~75kg的猪每次添加0.75~1kg;75kg以上的次添加1.5kg左右。

③叶面喷肥。经充分腐熟发酵的沼液,含有氮、磷、钾等多种养分,宜作果树的根外追肥,效果优于化肥。特别是当果树进入花期、果实膨大期时,喷施效果明显。沼液同时具有杀菌作用,能防治多种苹果病害。喷施沼液时,应兑水1~3倍。沼液既可单独喷施,也可与化肥、农药、生长剂等混合喷施。沼液也可做土壤追肥。

④沼渣利用。沼渣主要用作基肥。沼渣也可以喂鱼,也可以用于蘑菇栽培。

3.6 生态养猪技术生态养猪具有两无(无臭味、无污染)、三省(省劳力、省成本、省能源)、四提高(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抗病能力、提高肉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

3.6.1 选养杂种一代猪通常选养长白等良种三元杂交一代猪,其生活力强,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销路好,价格比普通猪肉高30%以上,饲养效益高。

3.6.2 选用全价配合饲料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营养需要,配制饲喂全价配合饲料,营养全面而不浪费,且日粮容积与猪的采食量适应,饲喂效果好,料肉比低。配合饲料生喂效果好,不要煮熟。生料要拌成湿料(手捏成团,松手即散为宜),不可拌成粥料。果园生草收获后可将鲜草切碎拌入,每猪每次0.5kg左右为宜,生草亦可晒干后粉碎按5%~10%在冬季拌入饲料。

3.6.3 调节猪舍环境夏秋季注息猪舍通风换气,猪舍外栽植藤蔓类植物遮阳降温,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和温度适宜。冬季用塑料薄膜暖棚养殖,改善猪舍小气候。坚持严格的消毒制度。要经常清扫冲洗猪舍,粪便及时入池。

3.6.4 供给充足的饮水一般采用“自由饮水”的方法,供给猪清洁卫生的饮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畜禽水质卫生标准),特别是炎热的夏季水槽不能断水,并用蓄水窖的凉水,以利降低体温。

3.6.5 适时屠宰一般育肥猪90公斤-120公斤屠宰最合适。

4效益分析

咸阳渭北旱塬地区果业发达但大田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造成有机肥供应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果品生产。建立“畜―厕―沼―果―灯―窖―草―旅游”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一方面发展果园生草,为养殖提供青饲料,为果树提供绿肥;一方面家畜粪便做为沼气生产原料,在产生生活能源的同时,产生了优质沼气池肥料;应用粘虫板等物理防病虫技术,减少农药残留,生产果畜无公害产品;旅游业的开展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经济效益显著。据调查,每年每户猪存栏5头,年出栏10头,养猪纯收入约2000~2600元;家庭使用10个月沼灯沼灶,可节约电、燃煤费用约500元;经营5亩盛果期苹果,生产1.25万kg优质果,苹果纯收入约2.0~2.5万元;经营农家乐,旅游收入2.0万元。户均年纯经济收入约4.2~4.8万元。由于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饲草、有机肥料、农业用水、生活能源等问题,减少了肥料、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果品产量和绿色果率,有效防止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因而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资料:

[1]崔兆杰,司维等.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的理论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程,2006(13):1854-1857.

[2]刘玉凤,樊鸿章,杜生明.渭北旱塬农业生态模式浅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214-216.

[3]张国强.中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J].农家参谋,2004(8):37.

[4]黄修桥,高峰,王宪杰.节水灌溉与21世纪水资源的持续利用[J].灌溉排水,2001(03).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10篇

一、具体作法

自2002年6月份建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以来,利用16m2的猪舍养猪(猪舍地下建沼气池),0.8亩大棚里种疏菜,两项合计年纯收入8140元,四口之家人均收入2035元。见表1及图1

图1 结构示意图

表1 费用统计表 2007.11.30

“四位一体”是将日光温室、猪舍、沼气池、厕所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沼气为纽带,集种植、养殖、产气与积肥为一体,形成了能流、物流、财流较快循环的集约化生产生态系统。他首先向池内投4.3m3沼气发酵原料,20d后开始产气。从9月15日__11月14日用沼气流量表测定日产气量平均达1.5m3。而后猪舍和厕所的人畜粪尿作为新的补充原料陆续进入沼气池。沼气池内经厌氧发酵后的沼渣和沼液陆续通过出料口返回地面用来肥田。所产沼气用来烧水。做饭。照明和利用红外线炉给温室加温。形成了较为理想的种植。养殖。和微生物农业有机结合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北方生态农业模式。

二、经济效益概算

1.种菜收入

2006年8月5日直播津研4号黄瓜,在0.8亩内保苗3522株。生育期间用沼液兑水灌溉,前期追施尿素(15kg)一次从9月25—11月15日总产黄瓜4557kg,产值7611元。

第二茬早春黄瓜施用沼液沤制农肥8000kg,其他与前茬相同,三月15日开始采收。产瓜8895kg,产值16011元。两茬合计23622元

2.猪出栏收入

2006年9月5日投栏母猪一头,母猪1月25日产崽,次年3月5日仔猪出栏(39d)平均重15.75kg收入1300元;养育肥猪4头,2月份出栏,收入6200元,合计:7500元

3.沼气利用收入

用沼液和沼渣作肥料,减少花肥施用量50kg,节支50元。

用沼气灯照明,按每晚一支蜡烛(1元)10个月计,节支300元。用沼气烧水、做饭、采暖等代替燃料2.5标t煤,节支1250元。每头猪出栏可提前一个月,节约饲料80kg,4头肥猪饲料节支320元。合计:1920元

以上三项总计收入:33042元。扣除生产投资和雇工以及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费用5820元,可获纯利27222元。

三、对该生态模式的分析

对刘保忠的低投入节能减排高产出生态模式,我们可以用一简单的物流循环图来表示其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见图2

图2 物流循环示意图

从上图说明该系统应有如下循环过程:第一,温室地下建池减少了用地,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沼池冬季保温问题;室内养猪保证了冬季生猪所需要的较适宜温度,减少了猪的热能消耗,有利于猪的增重,据县畜牧局测算仔猪出栏可提早15d,肥猪出栏可提早30d;人和猪的粪尿作为原料进入沼池,沼池产生沼气点炉燃烧给猪舍和菜田加温,达到温度互补作用。第二,沼池产生大量co2(据测定沼池产生的气体中co2含量占35%左右)通过气孔向菜田扩散等于进行气体施肥;同时蔬菜光合作用放出的o2通过间墙上的气孔与猪呼出的Co2进行气体交换。第三,经过厌氧发酵后的沼渣、沼液形成了速效优质有机肥料,含有多种氨基酸,返回田里一般可节约化肥80%左右。由于高温发酵杀死粪便中的虫卵,从而减少了菜田的病虫危害来源。粪便直入池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美化了环境。

四、问题与建议

刘保忠在市、县农村能源指导下,依据生态学原理和自然经济规律,尝试了较为合理的物流循环和经济效益,具有推广意义。为了更加完善,收到显著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改进。第一,系统内co2靠自然空气流动使近通气孔一侧和远离气孔处的蔬菜长势、品质等出现较大差异,应采取强制流通的办法使co2在室内均匀分布。

第二,补充测试手段,如co2含量的昼夜变化,猪舍内o2含量及菜田co2含量变化;化肥、农药的具体用量、残留数据调查等,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必要的依据。

第三,应在沼气池发酵期间增设一生物菌种浮着床,从而使沼池换料过程中有大量甲烷菌种富集于床上,缓解换料与产气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沼池原料结壳问题,通过提高产气量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实行科学养猪,如采用快速育肥发,缩短出栏周期,有效利用空间等。

上一篇:生药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原生态旅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