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1 13:37:48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1篇

王塌系**县保安镇新窑湾村的一个完整小流域,北靠孙岔墩湾,东临张家湾,南接新窑湾,西连**县城和马岔村,距县城5公里,与县城小石山、电视塔、炮楼山遥遥相望。

流域总面积2.2平方公里,属白于山系、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沟地形突出。原是县植保植检站的果园示范基地,后拍卖给该站职工陈生金所有,与植保站共同开发种养业综合治理示范试验研究。目前,已建成基地800亩,其中水平梯田200亩。已有人工草地500亩,果园93亩(其中苹果80亩,葡萄、核桃、大桃、李子、大杏13亩)。拥有乔木林4.8公倾,经济林14.8公倾,综合治理度达到了87.3%,林草覆盖率达到61.1%。拥有土窑洞6孔,土木结构房11间,骡、驴各一头(匹),猪100头,羊100只,家禽1000只,果库一处,库窖1320平方米。有农用三轮车2辆,工作人员10名,其中农艺师1名,助理农艺师2名,技术员2名,农工5名。电力设施齐备,交通便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王塌紧靠县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县城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

2、地理优势。王塌处于白于山脉南端、**县城的中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峁、沟、坡、梁特点及黄土特性明显,海拔高1500米,四季分明,黄土风情、黄土风貌浓烈厚重,有利于展示**特色。

3、开发优势。近几年通过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夯实了发展基础。特别是该区域地域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清新,环境洁净,乡村景观保存良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特色明显,形成了资源—市场,功能—空间上的互补态势。

4、产权优势。2.2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有利于整个山势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县上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人均财力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00元左右,但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本规划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四、建设内容

1、种植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50亩以杂豆、小米、糜子、玉米、洋芋、荞麦、黄芥、瓜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10亩以苦菜、黄花菜等为主的食用野菜种植园;建设5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5亩大路菜种植园;建设5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达到陕北粮菜应有尽有。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消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栽植园建设。围绕现有93亩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土梨、土桃、土杏、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10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4、养殖园区建设。围绕500亩人工种草工程,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百只舍饲养羊区、百头标准化养猪区、千只围栏养鸡区、百只兔养殖区、10只狗养殖区、5匹驴、5匹马、5匹骡、5头牛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驼鸟、马鹿、鸽子、七彩山鸡等。并建鱼塘一座,投放鱼、鸭、鹅等。

5、生态系统配套。按照山地农业开发的立体框架,以宜则宜配套生态功能。沟底打22米高、坝控面积0.98平方公里的坝一座,建造393.6亩栽植园,提升514.5亩草地,建设751.95亩景观林带,改造103.35亩农田,尽力体现田中绿野、山中绿荫、道中绿廊、沟中碧水、庄中花、草、树相映衬。

6、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村落,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改造6孔土窑洞,新建30—50孔砖石窑洞的休闲宾馆;建3—5户独院民居,一个食府、一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门庭2个,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4公里、开辟旅游登山石阶路1公里;建停车场2个,打通一条观光巡回幽静田间院落小路;建设一处民族文化展示宫、一个演艺广场、一座登高观景标志性阁楼,一处高山流水景观,一处石拱桥式的小桥流水景观;建造20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30个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7、基础设施配套。新打机井一眼,辅设水网;建造扩大库容为2000立方米的贮藏库一座,建沼气池10口公厕6个,铺设路灯,建设排洪、排水渠等,力争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节能高效、循环利用。

通过以上“三园区、四配套”的实施,把王塌建成**县城居民的后花园、后粮园、后菜园、后果园、后游园,建成陕北生物、植物品种的展示地、黄土文化的宣传中心、农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五、经营理念

1、观光。

一是风貌观。观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有的山大沟深、山尖坡陡、梁峁纵横、绵延不断、群山环抱、多路相连、多村点缀的风光,观赏黄土高原春花、夏绿、秋黄、冬褐四季分明的山色,观看黄土高原农村田园风光、高山流水、特种养殖。二是物候观。早观日出、晚观霞,晨看浓雾、夜听风;春看山花烂漫,夏尝风雨彩虹,秋品山村秋色,冬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像。三是古迹文化观。看尽县城明代城墙、炮楼、红色革命遗址,直接进入民族文化展示宫,了解民情、民意、民风。

2、休闲。住:宿冬暖夏凉土石窑洞、农家小院;吃:坐土炕、吃农家饭;玩:垂钓、游泳、日光浴,骑乘、狩猎、、山地健身等;娱:在演艺广场与演艺人员共同参与陕北大秧歌、民间剧演出,进张干大、李干妈家拜访,与民同乐

3、采摘。根据不同收获季节,指导、组织游客直接进入田间地头、大棚、园子里用农民特制的筐、篮、篓进行有偿采摘新鲜水果、时令蔬菜、瓜果,让游客即体验收获的喜悦,又观赏田园风光,即增长见识,又感受劳作。

4、购物。用自行编织的形状各异、规格不同的筐、篮、篓将生产的杂粮、野菜、蔬菜、水果、肉类或经特殊加工的熟制品盛于其中,进行包装,并收集农村针织、编织、剪贴、手工等工艺,让游客根据喜好、能力自行选购。

5、品尝。在采摘品尝、入住品尝的同时,按照农历12个月每月一节的习俗,推出农村节令大荟萃,让游客真切感受陕北饮食文化。

6、农事活动。根据农事季节,让游客在农艺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有偿农事活动,也可以直接将田、园、圈租赁、承包给游客,由农艺人员代管,让游客参与季节管理及生产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并广泛举办粮、菜、蔬、果生产竞赛活动、赛畜活动及农产品交易活动,吸纳周边村、镇、县农户参与,打造农事活动节令盛会。

7、农耕文化。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农艺展示、大秧歌演示及婚事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陕北文化,做到天天有展示、夜夜有演示、时时有婚事,随到随体验。

六、可行性分析

1、适应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推进了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而且把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结构调整,提升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减少了旅游开发的投资风险,迎合了大众消费心理。

2、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农业旅游,向二、三产业交叉渗透深,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了农村丰裕的空间资源和众多的家事活动、传统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所需资金少,不但可缓解农村非农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加快,农产品的变现速度加快。

3、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拓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4、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5、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规划建设设计建设年限为5年,投资约合人民币500—6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创纯收入300万元,2年可收回成本。如在建设期间逐渐投放运营,收回成本年限可缩短。预期最佳高峰期年收入可达到800—1000万元。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不失为一条促进分工、统筹城乡、推动发展的有效增收途径。

八、实施措施

1、项目支持。该项目的基础是农业开发,因此要加大农、林、水、牧、文化、陕建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将此项目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行列给予财政支持。

2、招商引资。采取联合、入股、拍卖、转让、加盟的方式加大吸商、引商力度,欢迎独资开发,加快开发进程。

3、政府扶持。农业旅游的开发,重点要体现完整性,因此镇政府要配合项目实施区,加快周边区和道路的改造、提升建设力度,以体现大旅游、大生态、大服务、一整体功能。

4、创新开发。建议经营者忠实目标消费人群,采取分期实施、逐步完善、适度规模发展。采取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分,量身定制不同的消费价格,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并坚持生态优先、方便经济原则,使环境优美、服务体贴到位、提高品味,吸引留住客商及消费者。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2篇

(一)自然条件

该项目位于**区**,距**45公里左右,海拔1000-1100米左右,属山地,坡度25度左右,土地周边为松林,土质微酸,PH值6.5左右,硒含量较重,适种西瓜、猕猴桃、李子、核桃等水果,荒地面积300亩。

该宗土地属于转包,因经营不善现转让,周边已建成经济作物林有:李子林约200亩、猕猴桃约80亩。

(二)国家政策环境

1、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生态农业一直十分重视,早在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认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扮污染和破坏。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继续搞好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扣生态农业试点。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把推广“生态农业和殖时造林作为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要求“中央和地方逐步增加对生态农业和植树造林的投入”。为贯彻溶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要衣,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局研究决定,共同组织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国选择50个生态农业县进行示范建设,并于1993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工作会议,部署生态农业县建设工作。近几年来,由于乱砍乱伐,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引起土地沙化,沟深山高,交通条件极差。根据国家“这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通过荒山开发项目实施,增加植被,保持水土流失完全能得到国家有关政策扶持。

2、重庆市在土地交易方面的相关政策,特别开荒交易政策可减少审批手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能够使该项目顺利开展。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总体设想

300亩荒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号召下,为加厚西北防护林效果,遏制内蒙古、宁夏地区沙尘暴东侵南下,迟滞关中西部地区土地沙化、造就山川绣美家园,由有志于家乡建设并先富起来的自然人投资,转包**区**荒地。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种植经济作物林猕猴桃、春芽树等,形成优质果品基地、地域木材基地,并延伸产业链,发展养殖业,形成蛋源基地、肉源基地,在滚动发展的基础上,启动农、林、牧产品粗加工、深加工,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在农林牧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上,相机对紧邻山林的小二型水库(在建10万立方)开发休闲、垂钓等旅游业务,从而将种植园改造成具有观光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园区,挖掘旅游潜力,并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规划建设方案

1、项目实施目的

项目最终目的为绿化荒山荒坡,保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流失,在绿化中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形成山川秀美、鸟语花香、有观光农业的外溢性效应。

2、建设方案

(1)该项目共转包荒地300亩,其中该宗土地周边已建成经济作物林有李子林约200亩、猕猴桃约80亩,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林牧三结合,种养殖一体化,运用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层叠配置,迟早搭配,整体布局,多机转化的原则,争取在3——5年时间内形成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基地园,实现公司计划的第一期工程。

①种植以春芽树为主的育材林150亩,形成用材林基地。

②种植猕猴桃为主的经济林150亩,形成经济林基地。

③引进优良野鸡或土鸡品种,形成以山鸡蛋、野鸡蛋、跑山鸡肉为主的饲养基地和良种繁育中心。

(2)在形成多种经营种植基地的基础上,为达到资源合理配置,按照高起点、高技术要求,采用技术、资金、管理等进入生产要素的新的管理理念,积极筹备进行二期工程——农林牧产品加工工业园建设,实施种植基地内农林牧产品全方位的加工、包装和综合利用,力争使之成为本地区农业产业领域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结合的示范性综合企业。

①以种植园为主,吸收附近山区生产的干鲜杂果和水果为原料,办一个果品加工厂。

②以种植园和附近地区的用材木、杂果林木为原料,办一个家具加工厂和粘和板厂。

③以养殖基地的野鸡或土鸡等为原料,并吸收其它养殖基地的肉源办一个肉类加工厂。

④以养殖基地的野鸡蛋或土鸡蛋为主,形成**区跑山鸡蛋源供应地。

(3)在农林牧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上,相机进行项目第三期工程,利用紧邻的一座小二型水库(在建10万立方),开发休闲、垂钓等旅游业务,将种植园、养殖园改造成具有观光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园区,挖掘旅游潜力,达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同时,将一期工程规模向两翼扩展,振兴地区经济,改善地区环境,从而扩大农村就业,尽早实现农民生活奔小康。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开发前景分析

因苹果的超负荷种植,林果市场已属滑坡。因此,调整优化产品、品种和品质的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我地区果业发展很不平衡,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果品发展已超负荷,在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方面很不够。因此,绿色优质果品少、专用果品少、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目前着重发展杂果及其深加工已经成为果品发展的重要举措,生产出多样化、特优新的产品,以满足市场各种需要。

(二)开发建设的现实意义

1、该项目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地区山川秀美工程的全面启动,发展区域经济。围绕山川秀美的实施,发展畜牧业生产;围绕食品加工业发展园艺业生产;围绕农民增产增收和就业的问题,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加工已急不可待。调整品种种植,实施产品优质工程是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2、项目建设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有更高的生态效益。在我区建立经济林果、中药材、畜牧业良种繁育生产基地无疑有利于农牧业产业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的产业结构。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示范作用,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项目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告别了“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优质、多品种果业的建成,为人民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

4、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之逐步趋向合理化、多样化。坚持以当地农业原有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为基础,根据旅游业的要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规模,合理调整种植业之间以及种、养、加之间的产业结构、利用我国传统的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项目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本项目总投资770万元。

1、固定资产投资550万元;

①土地承包70年,土地承包费用1000元/年,共计7万元,转让费8万元,总费用为15万元;

②道路2公里,计7万元;

③拖拉机等机具,共计6万元;

④种植经济林、生态育才林投资需300万元;

⑤野鸡或土鸡需投资180万元;

⑥开发休闲、垂钓基地需投资18万元。

⑦其它:24万元

2、流动资金计220万元。

(二)资金来源

项目投资按照公司自筹一块,国家政策扶持一块,地方支持一块,银行贷款一块的办法解决,自筹77万元,争取区相应资金支持193万元,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资金346万元,国家银行贷款154万元。

(三)项目效益估算

项目投产后,年增加收入320万元,年总生产成本115万元,年上缴税金12万元,税后利润193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4年。

(四)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以生态建设均主体,应用农业系统工程的方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整体布局,良性循环,增加科技含量,力争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农业生产体系由其中社会效益的突出表现如下:

1、项目实施是目前农业商品化、现代化的需要,提高调整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的能力,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需求。

2、项目实施加速了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使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在优化动植物,品种方面得到全面利用,使新品种、特新产品、优质果品和高产出品种层出不穷,把农业产业化推向高层次中。

3、项目实施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项目建设过程需组织20人以上的营林人员,以优秀成绩胜利完成山川秀美工程任务,使劳动力得到有效的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学到种植技术。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3篇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渐渐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有些问题已日渐突出,如不及时研究解决,不仅会大大削弱农业发展的动力。甚至可能会成为障碍,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后劲不足问题。笔者将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分析探讨。

一、造成后劲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

1.前期投资大,周转期长,收益缓慢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发展生态农业园区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因为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的起点要求高,建设内容繁多,需要投资花钱的地方太多,尤其在前期的基础建设方面。这些年随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使得生产成本也随着大幅度提高。而生态农业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周转期长的特点。周转期长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资金回收的慢。这对于经营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从经济上到心理上都是一种挑战。因为对于生态农业园区来说,它推出的产品应具备多样性、趣味性、体验性和独特性,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通过工艺流程批量生产加工而成,每一个生态农业园区都要打造自己的风格特点,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有一个自然的过程,即使采取保护地栽培的方式,也需要提前准备好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环境条件设施。因此,建好一个生态农业园区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投资多、收益少。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非但不能实现把生态农业园区做大做强的目标,而且往往会出现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因难以为继只好中途放弃转行的现象。

2.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建设一个好的生态农业园区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也就是经营者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要对自己的园区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这就需要经营者在具体施工建设之前做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按照规划设计逐步推进建设内容。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经营这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因为有不少经营者以前并没有接触过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特点认识不足,缺乏了解,仅凭想当然去办事。他们也许倒过几个地方参观过,但那时做为一名普通游客走马观花地游览了一番,看到的都是表面的东西,并没有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学习,所以也取不到什么真经。回来后边不顾自身的条件及当地的环境条件照猫画虎地干了起来,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率意而为,重复投资的现象屡见不鲜,毫无科学性、规划性可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荒废了时间,浪费了才力,耗费了精力,结果搞得不伦不类,一塌糊涂。

3.零散性、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链

崂山区现有农业生态园区二十余处,但从总体上来说都显得小而零散,受各种因素的印象,不少园区的建设进展缓慢,形式单一,内涵太少,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主打产品和产业链,综合经营水平不高决定了综合效益不理想。除了崂山茶,最有影响的要数崂山樱桃。崂山樱桃久负盛名,被誉为“春天第一果”,这一称号可谓名副其实。因为樱桃不仅无需打药而且是青岛地区一年之中成熟最早的水果,所以也是最安全最靓丽的水果。在当今这个污染无处不在、食品安全日益令人揪心的时代,在美丽的五月到山野田园里亲自采摘、品尝那掩映在绿丛中的鲜红灿烂的樱桃,呼吸着清香新鲜的空气,体验一下吃农家宴的淳朴民风,真是一种近乎奢侈的幸福与快乐。可惜的是樱桃的成熟期太短,前后仅有二十多天的时间,樱桃节一过,山里又恢复了平日的宁静,许多园区除了这个季节几乎就不再有什么收入。近几年,部分园区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有计划地引进栽植了部分大樱桃以延长樱桃节的时间,栽植了蓝莓、薄壳核桃、柿子、石榴等经济林木以丰富园区的果实品种,增加园区的旅游项目,为下一步的生态观光打下基础。

4.没有与旅游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崂山是国家5A级风景区,每年到崂山的游客高达二百多万人次,这应该说为生态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一方面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做为崂山风景区的补充,丰富崂山大旅游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崂山大旅游拉动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提升农业生态园区的品位,打造好的旅游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可谓一举多得。就青岛市来说,每逢双休日、小长假都有大量的市民及大学生登山休闲到户外运动,而去到近郊尤其是崂山游玩是他们的首选之处。这就为崂山区生态农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只不过到目前为止,全区只有一家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大部分园区因为功能不齐全仍滞留在初级发展阶段,无法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失去了许多致富良机。

二、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如何解决好生态农业发展中后进不足的问题,应当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来认识,如何对这一现象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一旦出现难以为继的半拉子工程项目,不仅给经营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考察项目,进行科学论证

每一个项目在实施之前都首先要对该项目进行认真考察,通过分析比较、成本核算、效益分析等 做出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论证报告,这些论证报告要言之有物,尽可能的少一些路人皆知的八股套话及地方统计资料的堆积。笔者曾见过一个长达二十五页的可行性报告,其中只有半页有用的,其余的全是废话。存在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一是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写,二是打算瞎编一气蒙混过关而已。其实可行性报告是做好该项目的基础,经营者的理念和建设思路要通过论证报告明确而清晰地体现出来,好的可行性报告应是园区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而不是为了应付敷衍有关部门而随意乱编一通。说实在话,园区的经营者都想积极地争取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扶持政策,这本身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目光和精力只盯在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上,而忘记了自己才是投资主体,那就会犯方向上的错误,也必定建设不好你的工程项目,因为 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扶持必定是有限的。如何把你的园区建设好、发展好是需要经营者本人通过提高综合经营水平体现的,而不是靠套取国家和地方的资金为主要手段所能达到的。所以科学合理的考察论证是做好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必不可少的前提。

2.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也曾见过一些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专业设计,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当然设计费也不少。只不过多数园区在实践中并没有按照规划设计来实施,既然如此,真不知当初为何要花费这笔费用。有的经营者对生态农业的建设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于是便齐头并进,到处开花,战线拉得太长,处处投资花钱,看起来十分热闹,结果一段时间下来便破绽百出,处处捉襟见肘,只好偃旗息鼓,弄得自己的心理、精神、经济和眼前的山头田野一样伤痕累累。有的经营者把规划设计只当做图画来看,挂在办公室里成了装饰品,在实际工作中弃置不用,率意而为,想一出是一出,结果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投资而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当然对那些根本就没有什么规划设计的人来说,更是熊瞎子掰玉米,掰一瓣扔一瓣了。这些教训应当引起经营者足够的警惕。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要按照功能区的划分,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做到建一个成一个,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打算,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园区建设好,以期早日创收见效。

3.把生态农业发展与崂山大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生态农业园区不是单纯以生产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基地,而是一个集农业、林业、水利、餐饮、会所、生态观光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项目。崂山区地处青岛市近郊,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是青岛市的对外窗口之一。发展崂山旅游业,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是崂山区政府制定的三大目标之一。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崂山旅游业的内涵,而且可以使崂山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崂山区现有林业用地32万余亩,茶园2万余亩,樱桃等小杂果40余万株,除去风景区内崂山林场的林地面积,仅农村集体林地还有20余万亩。这些山林多年来由于护林防火压力太大,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一直成为地方政策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沉重的包袱,发展和建设农业生态园区,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通过中幼林抚育、林分改造等手段优化丰富现有的森林资源,使其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而且可以让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后的广大股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真正把“包袱”变成财富。

4.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与业务指导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4篇

(一)项目的计算期与具体实施进度如表1所示。总之,初步规划建设期为2年,生产期为15年,项目计算期(即有效寿命期)为17年。项目计算期与实施进度安排合理,利于项目的有序开展。

(二)项目初始投资额估算建设投资估算内容主要为固定资产投资,垫支的流动资金主要包括购入的鱼苗、苗木等。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如表2所示。初始投资资金的投放分两批进行,第一批资金于建设起点投放,按照投资建设进度和内容要求,投放金额为919万元,第二批资金在第一年年末投放,金额为551万元。

二、项目建设财务可行性评估

(一)产品成本估算1.营业成本估算。按照项目内具体产品进行估算,估算内容包括外购原料及辅助材料、外购燃料与动力、运输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备件费、销售费用等。营业成本估算表如表3所示。2.固定资产折旧费。本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70万元,按直线法计算,残值率取5%,平均折旧年限按15年计取,每年折旧费为80.43万元。3.经营付现成本估算。总成本费用扣除折旧费、摊销费和借款利息支出后即为经营付现成本。本项目年经营付现成本为947.57万元。

(二)营业收入与营业税金附加估算1.营业收入估算。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后,按达产计算年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估算表如表4所示。2.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根据现行税收政策,销售农产品免税,应交旅游和其他收入营业税及附加11.55万元。

(三)利润总额及其分配估算1.利润总额估算。利润总额是产品营业收入扣除年总生产成本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之后的余额,本项目年平均利润总额为920.45万元。2.利润分配。项目获得的利润总额首先应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额后缴纳所得税25%,并从税后利润中提留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本项目年均税后净利润为920.45×(1-25%)=690.34(万元)。

(四)财务盈利能力分析1.现金流量分析。该项目的现金流量表如表5所示。从现金流量表来看,现金流入全部依靠营业收入,从第三年末开始盈利,假设每年的营业收入不变,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不变,从第三年年末到第十七年年末,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维持在770.77万元。现金流出主要来自建设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以及之后每年的经营成本。从累计税后净现金流量来看,到第四年开始为正值,即第四年可以收回所有投资,第四年末的累计净现金流入为71.54万元,到第五年末累计达到842.31万元。2.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指标是财务可行性分析的核心,是所有者最为关注的,也是企业经营者和债权人必须关注的。盈利水平的分析主要选取三个指标,分别为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1)净现值(NPV)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其他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净现值是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其实质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现值。其计算公式为:NPV=∑(CI-CO)t(/1+)i-t。其中,NPV为项目在起始时间点上的净现值;i为折现率。在i的选择上,本文结合行业情况,选择基准折现率为12%。通过Excel表格最后计算结果显示,税后净现值(NPV)为2812.27万元。从这一指标上看,净现值大于0,且比较可观。(2)内部收益率(IRR)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一般情况下,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因此内部收益率等于项目计算期内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0时的折现率。具体公式为:NPV=∑(CI-CO)t(/1+IRR)-t=0。通过Excel表格最终计算结果为税后内部收益率为32.47%,远大于12%的折现率(也就是最低期望收益率)。因此,内部收益率显示项目可行。(3)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指以项目的净收益回收项目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假设从第M年末开始累计现金净流量大于零,含有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计算公式如下:Pt=(M-1)+第M-1年末尚未收回的投资额/第M年的现金净流量。根据公式计算结果为:税后投资回收期为3.9年,投资回收期较短。因此,经过盈利能力分析显示,无论是内部收益率、净现值还是投资回收期都显示该项投资可行,即该项目具有较强盈利能力。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本项目计算期内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累计净现金流量总额为10091.55万元,该数额足以维持项目的正常生产运营,实现项目自身的资金平衡,而且还具备确保项目财务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2)在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累计盈余资金不出现负值,这是项目财务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由于项目能实现自身的资金平衡,不需要依赖短期融资来维持正常生产运营,由此进一步证明项目具备良好的财务生存能力。4.不确定性分析(1)盈亏分析该生态园区项目建设完成后进入正常营运年份,该项目的年固定成本约为462.6万元,可变成本为565.4万元,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计算的盈亏平衡点为:生产能力利用率=固定成本(/年营业收入-年可变成本-年营业税金及附加)×100%=462.6(/1960-565.4-6.81)×100%=33.33%产值=1960×33.33%=653.27(万元)计算结果表明,当项目建成后只要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33.33%或产值达到653.27万元时,便能实现盈亏平衡,说明该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2)敏感性分析选取初始投资、年营业收入和年经营成本作为影响项目效益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项目净现值敏感性分析。经过分析可知,项目效益相对年营业收入和经营成本成本比较敏感,尤其是年营业收入,而对初始投资额不甚敏感。今后在园区生产经营中应把握市场动向,调整经营策略,努力提高营业收入。具体见表6。通过以上对该园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的分析,综合而言该项目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较强,企业能获得较好的利润,经济效益良好,但须注意要不断保持和提高营业收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表7所示。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1.该生态园建设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要求,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特点科学规划和配置资源,立足生态,巧妙地将旅游和农业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也符合当前民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具有独特性和发展潜力。2.该生态园建设项目具有技术可行性,某农业大学和畜牧水产局的技术合作为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从上述分析中来看,该项目具备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会带来明显的示范效应,该项目具有操作可行性。

(二)建议本评估报告的分析建立在J县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基础上,其投入、产出估算难免存在误差,现金流量、贴现率的估算也建立在一定的假设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建议责任公司进一步把握市场价格,严抓主要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人员培训,以及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管理,以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和开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价值。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5篇

到了台州市三门县城,迎上来的他的合作伙伴向我们透露,杨海相有个别名——“杨土地”!我们一乐,显然这名与电视剧《我是王土地》脱不了干系。不过,在杨海相看来,“王土地”不仅仅是个水利方面的土专家,也是农村种植大户,农业整合投资的高手。他的这番解读让我们对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汉子刮目相看。“三门湾,金沙滩”,在三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杨海相要在农业领域施展拳脚,同样需要“王土地”那样的雄心、毅力和智慧。

优质种稻一种就达万亩

杨海相是三门县从富稻谷种植有限公司的主要执掌者,让他 “杨土地”这个名号名实相符的是公司所建设的南塘万亩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公司2008年7月注册,也就在这一年,他被台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年度粮食生产先进种粮大户。

三门县是台州市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常年粮食播种面积25.4万亩,产量8.4万吨。三门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每年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杨海相南塘优质大米生产园区由六敖镇南塘片,覆盖鸟市、盖门塘、前墩等18个行政村的6000亩耕地组成。在此之前,这些耕地都由当地村民零散种植农作物,而且基础设施较差,导致经济效益低下,抛荒现象明显。

杨海相介绍,园区自2008年投入建设以来,已修建完成了10公里主干道路硬化、绿化,5.2公里主干排水渠砌石护坡,60公里灌溉渠道全面整修并硬化,建立了20公里配套生产所需的三相电力线路。购置粮食生产所需的大型耕整机8台,插秧机6台、运输车2辆、稻谷烘干机10台、稻米精加工设备一套。建造了1万平方米水泥晒谷场,1200平方米仓库及400平方米加工厂房。

目前,杨海相的公司有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高级技师8人,农民技师20人,农民技术员60人。公司通过科技化、产业化和大规模机械化,与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密切合作,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和功能,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大米生产园区,并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一个江南优质稻谷示范田和农田生物植物品种展示地。

观光农业开发出手盘下一个岛

从富稻谷种植有限公司是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的会员单位。

杨海相告诉我们,观光农业开发从一开始就是公司的重要布局。为此,他们盘下了整个田湾岛。

三门县六敖镇田湾岛,东濒东海象山旅游名胜花岱岛,南临三门现代农业园区,西邻蛇蟠岛,北有青岗与宁海县隔海相望。园区距离县城仅25公里,总规划用地面积6000亩。

如今,岛内已平整土地500亩;养殖特种动物2500头;养殖禽类动物5500只;海塘养殖1200亩;修建船舶码头2座;修整道路3000米。园区内计划建设妈祖庙、海石盘山公路、沿海蓝色产业带(水产)开发工程、山体绿色产业带、海上娱乐区、休闲度假区。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6篇

农学院大三学生谢云浩在就学期间当起了“鹅老板”,对于创业,他自有一番独特的理解。

20万亩新增林地嗅到循环经济的商机

谢云浩,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大三学生,大兴区北章客村的“土著”。全村共170多户人家,只有谢云浩一家不住村里,而把家安在田间。用谢妈妈的话说,“西边挨永定河,屋前屋后有树,像在世外桃源。”地铁天宫院站往西南,沿着小道经10分钟车程,三间红砖平房赫然醒目,这里便是谢云浩家。没等记者走近,散养在林带里的白鹅嘎嘎叫声此起彼伏。

“今年养了2000只做试验,10月出的栏,这几十只重量没达标,所以继续养着。”拿着竹竿吆喝鹅群的谢云浩说。上个月,他和他的团队捧回了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一等奖的奖杯。创业首年实现盈利,也是当时打动评委的理由之一。

90后在校生为什么会回家养鹅?还得从今年北京新增的20万亩林地说起。据北京园林局数据,2014年新增的20多万亩林地,主要在本市现存的拆迁腾退地、沙荒地、废弃坑塘、城镇边角地、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保护区周边种植。谢家所在的村子地处南六环,恰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带附近,一年里,他家屋后也多了400多亩林地。

2014年春夏之交,还上大二的谢云浩周末路过林区,看到忙碌的养林工人,“这么大片全靠人工除草,效率不高而且林草浪费,有没有法子再利用一把?”联想到刚写完的“林下养殖”可行性报告,小伙子把“可行”变成“行动”。

10万元小公司入驻科技园 学习创业两不误

林地可以养鸡、养鸭,为什么单盯上了鹅呢?小谢所学的动物医学知识就派上用场了:鹅的生长期短,体壮肥大;林下食草,成本较低;青草滋养,鹅不易生病,鹅粪还能促进树苗生长。如果利用林间空地养鹅,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再加上家远离村庄,还有利于防疫。这样一来,养鹅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半年恰逢北京农学院推出“创业六条”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在校学生运用所学创业,并将其与实践教学挂钩,与学分挂钩。谢云浩就拉着同宿舍的6个朋友凑了10万元,注册了公司,成为全校17个创业团队中的一员。短短一个月,他们的“林下养鹅”项目便顺利拿到了企业营业执照,并入驻学校科技园内的北农学生创业中心。

“学校共为学生企业提供57万多元的资金支持,我们项目拿到了5万元的创业基金,而且免费使用两年的办公用房。”谢云浩聊起“万事开头难”的生意经,坦言校方解决了后顾之忧。

聊起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会耗费巨大人力和时间成本,谢云浩讲起了随季而动的项目优势,“我们养殖期从6月到10月,买回雏鹅时刚好暑假,我也有时间,坐在林子里放鹅,觉得自己这个农学院大学生终于派上了用场,很开心。”

当林间杂草没过小雏鹅的高度,轮牧放养更需耐心和细致。加料、喂水,一天数十次重复,小谢拿着一根长竹竿“监督”小鹅觅食,“当时还不到一斤,每天吃草的时候都把小鹅从鹅棚里赶出来。”

待2000只鹅苗长大一些,返校上学的谢云浩和家人商量,雇村里的农民照看,他们中有身兼护林工作的,拿着公家和谢家的两份工钱,村民们也愿意干些零工,挣这100块的日薪。

不怕被复制打算“改良农业”

儿子从农门跳出,利用学业间隙回乡“养鹅”,身为父母会怎么想?出乎谢云浩的意料,双亲都赞同儿子的点子。常年在村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干活的谢父对鹅的品种颇有心得,他张罗为儿子选鹅苗。而一直照料40亩蔬菜大棚的谢妈妈,承担了部分散养照看的任务。

“儿子创业,我不帮忙那谁帮呢。靠劳动赚钱,干本行也顺手,我和他爸当然支持!”谢妈妈笑嘻嘻地回答。

到10月出栏时,这群散养纯天然的鹅也不愁销路,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顺利出手,项目首年核算毛利过万。懂事的儿子给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和一台iPad 平板电脑,“他知道我晚上在家无聊,买个pad让我上网玩玩,当做几个月辛苦的报答吧。”

据说开春后,村里护林队也打算林下养鹅了。像这样没门槛的养殖,谢云浩自然明白它容易被模仿,“我不怕被复制,先做再推广,带动大家致富,本来就是我的预期。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的市场很大,一时也不会饱和。”

作为村里林下养鹅的第一人,小伙子更大的野心是想“改良农业”,积累四五年的养殖经验,为村民们提供设备、咨询等专业服务。如果可能,还会发展生态旅游,继续摸索新农业的路子。“二维码标识,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每个二维码像家禽的身份证,从出生到卖场,每一步都可查询,吃起来放心。”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7篇

安泽环保局局长曹保山重任在肩。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面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不断加大环保的执法力度,才能加快生态示范县的建设进程,加快建设山川秀美、林茂粮丰的美好安泽。

――全面完成了全县的生态环境调查。2002年以来,安泽县环保局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抽调配备精干力量,组成调查组,对安泽县动植物生态系统、水生物生态系统、草甸系统、大气、水、土壤、人口、污染量、社会经济总值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各种数据进行了采集,编制出安泽县首次生态环境报表,摸清了安泽县生态环境状况,对安泽县生态建设的全面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积极申报安泰山自然保护区。安泰山位于安泽南部,这里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太岳山最古老的原始地貌。在省市局的大力支持下,环保局领导多次深入林区,进行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生态系统数据,编制了可行性报告和规划,已上报省、市局,目前正在论证中。

――完成了部级生态示范县总体规划编制。为了发挥安泽县生态环境优势,加快生态示范县创建步伐,环保局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编制了《安泽县生态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还同有关单位配合,编制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城镇、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农村新能源利用、沁河综合整治等项分类规划。

――积极进行ISO14001国际标准认证。从2002年3月初开始,就积极着手开展了认证工作。为了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生态建设队伍,专门邀请国家环保总局认证中心高级审核员来安泽进行了为期4天的ISO14001环境体系培训,全县21个局级单位,7个乡镇30余人参加了培训,通过积极筹备,县政府已同北京华夏认证中心山西工作站签订了合同。

――严格执法,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为实施生态县建设,安泽环保局把遏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作为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他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坚持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重点,对新建、改建、扩建焦炉一律不再审批,同时规定,今后凡新上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做到“三同时”,执行率要达100%;二是坚决取缔土焦生产。2002年6月份,根据临汾市政府36号文件精神,对全县距省道、县级公路1000米以内的10个污染严重的九六联体焦炉11根烟囱进行了强制爆破拆除,并将污染企业的营业执照、排污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全部收回吊销,对其电力设施全部进行了拆除。为防企业污染反弹,环保局专门成立了检查组,不断巡回检查,有效地遏止了企业污染的死灰复燃;三是足额征收排污费。为了按规定足额征收排污费,环保局专门设立了排污费审批大厅,实行窗口服务、阳光作业。局长曹保山同志从自身做起,不徇私情、严格执法,从源头上杜绝了人情费、关系费、协商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吃、拿、卡、要现象,纠正了行业不正之风。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8篇

生态旅游是在不破坏现有的自然资源、同时积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有效减少所带来的旅游负面影响,努力为当地人口提供积极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前提下进行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生态旅游形式由之前的传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演变为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方式也由过去的单一游览形式转变为包含观赏、游览、狩猎、垂钓、生态采摘等多元化的方式。阜阳市地处皖北门户,交通极为便利,同时拥有较好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阜阳市生态旅游发展步伐较为迅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认识程度不够全面,开发深度也不够,造成形式的单一和重复,内部市场管理也缺乏相应规范。这些都束缚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进一步发展。

一、阜阳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一) 阜阳市发展生态旅游优势分析

1.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阜阳市古称“颍州”,地处安徽省西北部,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南端,一年四季气候适宜,四季分明,一年之中降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建有国家大型的粮、油、肉生产基地,其悠久的农耕文化、质朴的文化习俗与当前发展中的生态农业相结合,阜阳市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独有的特色。

阜阳市周边交通网四通八达,阜阳编组站是京九铁路线上最大的铁路枢纽,京九铁路贯穿2县3区,此外,公路、水路、航空非常便利,组成立体式交通网络。阜阳逐渐成为中部地区交通的中心,枢纽地位愈发凸显。

2.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在整个皖北地区,阜阳市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密集度较大,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资源,阜阳市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庞大的人口数量为阜阳市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客源保障。

(二) 劣势分析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部分职能部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解比较片面,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简单的划上等号,完全忽视了一些问题。

2.缺乏生态旅游专项资金投入。稳定的专项资金投入是保障生态旅游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皖北地区经济水平在省内相对靠后,阜阳市对于生态旅游专项建设资金相对缺乏。

3.对阜阳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够。阜阳市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其中部分风景名胜区在皖北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缺少专项资金投入,对外宣传的力度达不到,省外很多游客对阜阳市的旅游景区缺少了解。

4.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形式比较单一。当前一些生态旅游基本处于传统观光、垂钓、农产品采摘等一般旅游层次上,缺少更深入的民俗采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地方民俗文化展示等一些更具有内涵和地域文化的生态旅游活动目前没有得到开展,应该多结合集知识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一体的多元素生态旅游产品。

5.生态旅游开发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目前生态旅游从业相关人员熟悉相关旅游市场,并懂得经营管理的不多,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的专业人才就更缺少了。

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及具体措施

(一)做好可持续发展规划及指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前期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盲目的开发必将造成资源的破坏和资金的损失。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之前,需要指定详细科学的整体规划,全面分析生态旅游的资源、客流、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做好可行性报告分析。

(二)因地制宜,整合具体资源,统一规划

在开发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整合周边生态旅游资源,将周边颍上县南湖公园、管鲍祠、尤家花园、太和县樱椿公园等旅游资源相结合,将太和县的樱桃作为主打采摘资源,同时可以品尝皖北的特产枕头馍、特色面食等,欣赏阜南县传统柳编工艺。景区周围一定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完善服务基础设施,充分挖掘传统民俗文化。

(三)合理设计生态旅游线路,打造精品线路

推出能吸引游客的主题生态旅游线路,打造精品,可以推出市区生态一日游(文峰塔、生态园、颍州西湖),周末郊外生态游(尤家花园、管鲍祠、颍上八里河),淮河民俗文化风情游(王家坝、淮上公园)等。把市区到乡镇道路交通建设好,完善景区周边游客食宿等基础设施,最大程度为游客提供游览便利,提高服务质量。

(四)加强生态旅游宣传力度

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加大对外广告宣传力度,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地方政府应该主动担负起对外宣传的重任,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网络资源、制作高水平的宣传广告片和户外广告,积极有效的扩大宣传效果。

(五)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并加大资金投入

阜阳市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充分吸引更多的经济成分参与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来。首先,政府要建立专项开发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并把专项资金充分落实到位,把开发生态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其次,“统一规划、政府运作、政策引导、社会投资”通过合资、合作形式多元化,充分形成全市办大旅游的格局。

(六)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培养和建设一批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能够保证生态旅游的理念及要求的有效实施。可以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出更多的这方面的优秀人才,发展生态旅游还需要对从事生态旅游的景区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导游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知识培训。让他们熟知阜阳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资源景观特色,从而能够给游客更专业和更生动的讲解。

(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

不能一味过度的强调对生态资源的开发,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评估,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开发,在资源开发的同时能有效的注意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更好的生态资源留给后人,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资源的开发。积极有效的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阜阳市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充分做到有重点地开发,突出特色。把握好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阜阳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阜阳市目前存在的劣势是暂时性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整合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逐步将阜阳市打造成皖北地区生态旅游的一个特色亮点。从而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9篇

1 教学计划与内容

食药用菌栽培学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食药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食药用菌母种、菌种制作与培养,菌丝分离和转管,各种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和接种以及菌丝体发菌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的管理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制种技术,包括菌种分离、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各种食药用菌的栽培管理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食药用菌基地的生产情况,利用有限的课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1 制种技术

主要包括培养基制备、灭菌、消毒、分离、选育、扩大、培养及菌种保存等一系列技术性关键措施。为了确保菌种制备的成功, 必须有基本的实验室装备和进行无菌操作, 这是进行菌种制备的基本条件。因此要掌握实验室组建技术, 它包括准备室、无菌操作室、培养室等的建立和设备配置技术; 要按照食药用菌制种基本原理, 深入了解各种真菌生长繁殖的特点, 掌握三级常用培养基的配置方法、灭菌消毒技术以及菌种接种、扩大与培养关键性技术, 菌种保存等一般性技术。

1.2 栽培管理技术

根据食药用菌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分解纤维能力以及对各种微生物抵抗能力的强弱,可将食药用菌栽培分为生料栽培和熟料栽培,生料栽培的食药用菌其培养基不经过常压灭菌,而经过巴斯德灭菌或一定预处理就能进行栽培,如草菇、双孢蘑菇、凤尾菇及平菇等。熟料栽培就是将原料配置好之后,装入塑料袋经过常压灭菌、接种培养,采用适当管理措施获得子实体。目前绝大部分菌类( 香菇、黑木耳、金针菇、银耳、猴头、灵芝等) 都是以熟料栽培,目前技术比较成熟,较适用于生产应用,应为高职学生掌握的主要技术。但无论栽培哪种菌类,培养基一定要灭菌彻底,这是熟料栽培的核心,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技术。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2.1 启发式教学

基于创业教育的食药用菌栽培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例如在制种项目中提出筹建一个菌种厂的基本设备和程序是什么,投资大约需多少资金;在栽培技术项目中提出某季节适宜种植哪些品种,根据现有的原料、设施等条件可以发展什么品种,该品种栽培的技术要点是什么;在食药用菌保鲜加工项目中提出某品种适合哪种形式的加工,怎样判定食药用菌产品及相关产品的购销市场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2.2 创建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

在每个教学项目结束后开展丰富的食药用菌创业活动,如在《食药用菌菌种制作与保藏》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从食药用菌菌种厂设计和建造、菌种生产设施设备、菌种生产过程到菌种保藏过程中存在哪些能创业的项目,需要哪些技能,采用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进行创业教育;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依据各自家乡的气候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生产季节、原料、生产工艺、加工、销售、成本核算等从家乡的气候条件、生产季节安排、品种选择、原料来源、生产工艺流程、保鲜加工、销售市场、成本核算等一整套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设计一个年产100 万菌袋的菇场,作为一个乡镇发展食药用菌生产的可行性分析方案或某种珍稀菇类栽培的可行性报告,并从中选出优秀的项目鼓励学生参加省、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使学生勇于创业,并形成正确、清晰的创业理念。

2.3 学生参与科研、科技活动

该课程除课堂教学实践以外,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有关食药用菌科研课题的研究,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是研究性、探索性的,已不再是课堂上的示范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因此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价值。

2.4 多种形式积累学生的创业经验

利用专业综合实习的时间让学生参加菇农的实际生产,让学生参加科技下乡等活动,帮助菇农解决实际技术难题,同时转变观念,体验社会生活,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为将来创业积累经验。

2.5 建设校园创业信息服务网络

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到更多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增加大学生与外界食药用菌生产者、销售者等的交流机会。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模拟公司运作,提升其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3 考核方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食药用菌栽培的考核范围划分3个方面,即基础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考核。基础能力考核是指考核学生在校内的各项实验实训的考核,包括基本仪器的操作等。专业技能考核主要是食药用菌菌种的制作、栽培管理技术及食药用菌保鲜加工等方面的考核,其中包括一些比较专业的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培养等技能。综合能力考核是指校内外的生产性实训考核,即在教师或是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的创业行为考核。

4 小结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10篇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总结成绩和经验,揭示问题和矛盾,分析制约因素,研究思路及对策,确保2010年建成生态市目标的实现,根据市政协的统一安排,我们第二调研组在市政协领导的带领下,于三、四月份重点对我市丁堰、桃园、如城、搬经、高明、江安等镇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了视察调研,并考察学习了山东省荣成市的生态市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

(一)工作凸显亮点

1. 谋划及时,规划到位

早在,我市即开始着手谋划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市环保局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生态市建设专题调研,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市政府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了《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围绕建成生态市的近、远期目标,明确了我市四大生态功能板块和六大生态建设主要领域,提出了32项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达182.6亿元。在此基础上,各镇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对镇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出台了生态保护子规划。如丁堰镇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编制的《丁堰镇生态工业园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 组织完备,政策完善

自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市六城同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设生态市创建办公室和相应的工作班子。于此相应,各镇各责任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组,我们视察调研的几个镇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创建村(社区)班子具体抓的创建工作格局。上下联通、职责分明、政令畅通、相互协调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在我市很快建立。

为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建设生态如皋的决定》,市人大专门作出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加快建设部级生态市的决议》,将生态市建设列入了法制化轨道。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措施,如《关于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以奖代补实施细则》、《如皋市基层绿色创建考核奖励办法》、《如皋市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以奖代补办法》等。

3. 部署周密,宣传得力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市生态市创建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不间断的宣传造势。各镇如桃园、丁堰、高明、江安等纷纷利用广播、过街横幅、宣传橱窗和举办专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全市上下形成了浓烈的生态市创建氛围。

4.责任明确,监管有效

我市将每项生态市建设指标、重点工程按责任部门和时间结点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任务列入了环保目标责任状。市纪检监察、市六城同创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各镇在创建过程中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督查方式。江安镇成立了老干部专项督查抽样组,对该镇的绿化造林工作进行专题督查。桃园镇整合城管、卫生、工商、环保、安全、建管等各个方面力量,对各项创建工作实行定期联合督查和管理。这些做法对巩固创建成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 创建初显成效

1.抓住水字做文章,两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是水环境综合整治成绩优异。截止去年3月,我市境内3000多条各级河道全部得到整治,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河道整治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在高明镇晓庄村、江安镇联络村等地出现的一批底清、面洁、线畅、坡绿、岸净的河道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河道整治的样板。

二是以水为重点的镇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有14个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并进入调度或试运行阶段,全市镇级污水处理厂规模在1500-5000吨之间。其中搬经镇污水处理厂采用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妥善处理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栅渣垃圾、沉沙及污泥等污染物,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出现,真正达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

2.紧扣农字下功夫,生态三农 初具规模

一是田园整洁,农业生产环境优化,农副产品质量提高。在生态市和生态农业市等创建工作的推动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我市着力推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基地87个,面积83.62万亩,占可食用农产品面积的62.8%;已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6个,a级以上绿色食品38个,有机食品5个。建成花木生产基地20万亩。位于如城镇顾庄生态园内的兰花园、蝴蝶兰园、钱长草坪、花木大世界等花木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市生态旅游中的亮点。生态农业的建设,使全市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9.68%。

仅我市就新增大中型秸秆还田机械220多台(套)、小型秸秆还田机械1200多台(套),设立秸秆收购点36个,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50多万亩,约占稻麦面积的35%,秸秆综合利用率已接近90%。去年5月,南通市政府在我市丁堰镇召开了南通市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会上演示的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新成果得到了省农机局及南通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家园美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目前全市农村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5万座,卫厕率达到83.03%。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4500多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农村村镇绿化率达到31.55%。与此同时,全市各镇(区)建设了垃圾中转站25座。户收集、 村集中、镇运转、市处理的收集处理机制及其长效管理机制正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桃园、长江、丁堰和高明等4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验收并已向国家环保部推荐,8个村(居)建成省级生态村,3个社区建成省级绿色社区,54个村获得南通市级生态村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一)、环境优美镇创建有待进一步推进

1.创建任务任重道远。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得正式命名是建成生态市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市必须有16个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而目前我市只有桃园等4个镇已经通过省级考核,还没有一个镇获得国家正式命名。

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农村水体污染不容忽视。部分乡镇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滞后,少数企业偷、漏排污现象仍时有发生,污染水体环境;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此外部分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将生活垃圾及污水随意倾倒,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水体造成了污染。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无害化处理率还较低。虽然目前市垃圾发电厂已建成投运,各镇也都兴建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和保洁人员,但真正将生活垃圾全数收集、全数运至垃圾发电厂处置的镇还不多,有的镇仍然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填埋,其远离镇区的村组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则更低。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及秸秆焚烧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规模畜禽养殖的布局还不够合理,针对畜禽散养户的户用沼气工程尚未成型,夏秋季节的秸秆焚烧现象在部分镇仍较严重。

3.部分镇镇区布局欠合理,镇郊及村庄环境欠整洁。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环境优美乡镇必须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但我市部分镇在镇区建设尤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上,缺乏科学规划,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居住区地点分散,建设缓慢,既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对镇容镇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此外,镇郊及村庄环境仍热存在脏乱差现象。如部分镇第一批改厕工作效果不佳,群众意见较大;少数镇整治过的河道又出现了坍塌及绿化带遭破坏现象,废弃农膜等白色污染物在某些村居的田间地头仍随处可见。

4.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滞后,管理欠缺,普及率不高。我市各镇在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及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有不少方面有待改进,如大部分镇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起专职的能源管理机构。沼气后继管理服务网络不健全,沼气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秸秆的深度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技术都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急需提高。大多数乡镇的清洁能源利用还停留在点的层面,未能形成规模。

5.不少镇环境保护氛围不够浓厚,部分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还不高。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要求,乡镇及其所辖街道和各村均要有环保宣传的标语或橱窗,主要街道每公里不少于1个。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不得低于90%。我市多数镇均未达到此项要求。部分化工企业密集的镇,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意见较大,因排污问题造成的纠纷时有发生。

6.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不足,长效管理难度加大。环境整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将管护机制常规化亦需要不少的资金。资金问题一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的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镇财政收入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势必给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1.与生态市建设新标准差距较大。,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生态市新标准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80%,而目前我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还不到40%.

2.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平相差悬殊。到目前为止,我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经达标,而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还不到10%。尽管我市已有15个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截至目前,真正形成生化污水处理能力的微乎其微。

3.镇区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镇污水管网的铺设正在进行,但进展缓慢,甚至尚未开工;二是同一镇不同村(社区)污水管网之间,各镇污水管网之间,镇区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总管网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其中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市顾庄生态园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顾庄社区创建部级生态村的瓶颈之一。

(三)生态建设亮点有待进一步包装、提升

1.生态旅游景点,缺乏管理,层次较低。内外城河风光带、顾庄生态园等既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亮点,又是我市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景点。但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科学的策划及有效的管理,这些资源均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位于内外城河风光带中的文昌阁,本是一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特色景观,现却成为餐饮业经营场所,与周围景区环境极不协调。顾庄生态园的开发虽规划完备,但实施进展不快,且园区内花木品种混杂、结构混乱、交通拥挤、竞争无序,整体形象亟待提升。

2.各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理仍需加强。在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过程中,我市各镇的镇容镇貌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围绕环境整治的各项长效管理体制也已初步建立,但长效管理的实绩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镇建立的专职保洁队伍人数虽多,但缺乏培训,素质不高;某些已通过省级验收的镇,镇容镇貌仍存在死角;不少镇村的垃圾房、公厕等环保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生态建设亮点仍需积极培育。客观地说,我市目前生态市建设亮点还不多,现有亮点也还不够靓,要想培育出一批像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国肠衣城那样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推广价值的典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四)已有创建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

1.相关指数排名竞争激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是建成生态市的五项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全省各地都普遍启动了生态市(县)创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我市并没有明显的环境优势,主要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要使该项指标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任重道远。

2.部分指标极易倒退。在我市已达标的13项指标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出现倒退。如环境质量类指标、环境突发事件等。

3.软件资料不够完善。目前全市各镇及市级机关各相关部门均将创建的重点放在了硬环境的建设上,对已有软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则相对滞后。尤其是某些镇缺乏完整的材料准备、收集、管理机制,疲于应付,一稿多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我市生态市建设资料的积累是极其不利的。

三、荣成市经验

荣成市被授予国家生态市荣誉称号。该市生态市建设中的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一)明确责任,广泛发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1.完善机制,科学考核。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各镇(区)和相关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制订了建设计划、目标任务和行动方案。市政府按照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把它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各镇(区)、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科学分析和评价阶段性工作成效,不断提高生态市建设水平。

2.深入发动,全民参与。自启动创建以来,荣成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对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建设生态市万人百米长卷签字及生态市建设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基层举办村干部生态市建设知识培训班8期,利用农村香期发放材料3万多份。在镇区主要街道、公园、居民小区等场所制作了固定性标语,增设了宣传橱窗,通过宣传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开展,强势推进,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1.大力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上,荣成市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一级生化处理与芦苇湿地处理相结合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81%。大型企业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建设了各自的污水集中处理厂。 在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建设了有效填埋面积7.6万平方米、使用年限10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渗滤液集中处理均达到了规范化要求。

2.持续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该市依据统筹沿海与内陆、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构筑了辐射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框架。主干街道硬化村庄比例达到65%,新建农村新型住宅30万平方米,建沼气5000多户。另一方面抓好农村污染防治。创立了测土、配方、供肥和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式的科学施肥模式,全市测土施肥面积达86万亩,降低化肥使用量3040%。同时,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上,该市先后建成了市农业良种场中型沼气工程、嘉盛乳业秸秆青贮养殖工程等示范项目,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3.全面开展绿色荣成建设。荣成市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工作来抓,构筑沿海防护林联网补带工程、农田公路林网建设、山区退耕还林建设的一带二网三区生态屏障工程。每年都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工程。广泛开展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城区绿化总面积132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2%,人均绿地面积25.5平方米。

(三)立足长远,科学发展,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

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1.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该市制订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带动,开发生产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种果蔬;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与农民延长产业链条;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化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2.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荣成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围绕打造特色旅游业,该市牢固树立生态+文化的理念, 依托特色旅游景点,吸纳各类社会资本,精心打造了以秦汉历史文化、中日韩友好交流文化为主题的寻根朝拜游;以休闲度假、观光游乐为主题的滨海生态游,构筑起了点线面齐头并进的一带四区九单元的旅游产业格局,旅游综合收入近50亿元。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市生态市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学习、借鉴山东荣成市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市今后生态市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夯实基础,充实创建财力

1.拓宽环保资金投入渠道。一是用好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我市环保设施、生态保护等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建议市政府设立以下三项资金①生态市建设引导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如镇污水处理厂等;②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③生态市创建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在生态市创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是积极开拓市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根据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对镇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应出台有关行政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三是化危为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市内重大环保公益项目和有能力偿还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银行贷款、信托、收费权质押贷款、资产票据化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拓宽环保融资渠道。

2.建立以区域协调为目的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市政府引入重点经济区和重点生态区的概念,将三大主体功能区及经济实力较强的一些镇定位为重点经济区,将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以农为主的镇列为重点生态区,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补关系,即:重点生态区为重点经济区提供生态服务,重点经济区为重点生态区提供经济补偿。以类似于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区域互补、协调为目的对重点生态区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市内创建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

3.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建议市政府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为我市生态建设带来更充足的资金。一是科学发展生态工业。按照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大力培植船舶及配套设施、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鼓励发展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影响小甚至无污染的项目,加快产业集聚,放大优势效应;二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议市政府参照山东荣成经验,制定《如皋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开发生产优质油米、蚕桑、生猪、水产及花木;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市地域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建议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原则,依托特色旅游景点,精心打造好以长寿文化、江海风情为主题的如皋民俗游,以盆景艺术、花木观赏为主题的如皋生态游等旅游路线。尽快构筑起我市大文化、大生态的旅游产业格局。

(二)、创新科技、完善服务,提升清洁能源建设水平

1.科学规划,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有序引导。市政府要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切实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之中。各镇在制定镇级规划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加大推广力度,适宜发展户用沼气的地方,要按照一池三改的要求,搞好规划;适合发展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的地方,要搞好工程选址和管道设计,使农村能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

2.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目前我市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及应用技术还处于普及过程之中,迫切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建议市级财政设立研发农村清洁能源新技术的专项资金,主动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技术的研究,重点研发与我市农村实际相符的高效沼气发酵工艺,提高产气率和去除率,开展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攻关,发展循环农业。此外,建议具备条件的镇加快秸秆沼气、沼气集中供气和联户供气等新技术的推广和规模化发展。

3.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农村清洁能源持续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和服务是关键。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过程中,注重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结合起来,通过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新格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建议市级相关职能部门除了稳定和充实农业部门的能源环保队伍、建立延伸到乡镇的服务网络之外,还要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使用的管理与维护,强化后续管理,保证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三)紧扣重点、强势推进,加快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浓烈氛围。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创建,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借助网络、数字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媒体平台,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他们的公益、环保意识,引领他们破除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各种陈规陋习。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揭露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完善举报奖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投入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

2.完善规划,分步实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我市部分镇环境优美镇创建难度大,镇区及村居环境较差,与其规划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建议各镇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规划,修订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选址及基础设施规划。选址既要有利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顾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新规划的集中区必须要有统一的生活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并按居住人口密度建设三类以上公厕;三是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会同各镇制定并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在对我市农村环境现存问题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镇具体情况,制定定位较高、编制详细、科学可行的一村一策环境综合整治计划,使目前仍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3.源头控制、严格监测,切实抓好农村污染防治。一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农业部门要在建成农业生态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二是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业集约化、工厂化水平,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测,鼓励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三是严格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规范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各镇要严把招商关,坚持招管并重,在建设工业园区时要及时完善园区排污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污水集中排放、集中治理、循环利用。四是建立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市相关职能部门应以知晓度较高的方式,及时公示规划环评的又有关信息,并依照国家环保部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加强领导,完善考核。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的考核,把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考评工作延伸并落实到农村,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二是夯实基础,重心下移。创建生态市,基础在基层,建议进一步加强镇环保队伍建设,赋予基层环保机构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为镇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置设备,改善工作条件,使镇环保工作职责能够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活动为载体,抓紧再建一批生态示范镇、示范村,让点上的经验之花在面上结出丰硕果实。

(四)完善制度、长效管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1.健全创建组织机构、落实创建责任。生态市创建是一项跨镇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单独承担的。目前我市虽已在市、镇两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但在村、社区等生态市创建工作的第一线还缺乏相对健全的组织系统。建议各镇在所辖村或社区内设立专门的创建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创建工作的推进及创建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细化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尽快形成市、镇、村(社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强化公众参与,完善长效管理。市政府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对涉及公众生态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大力推广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义务环保监督员等公众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生态市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壮大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引导和组织更多的公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镇、村一级各生态建设项目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已有创建成果得到有效的巩固。

上一篇:企业可行性报告范文 下一篇: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