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4 17:13:54

生命科学研究

生命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生命科学研究》(CN:43-1266/Q)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生命科学研究》主要刊登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及少量反映国内外重大进展或热点问题的快讯或综述性文章,覆盖的主要学科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基因工程、农业工程、病理学、毒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基础医学等等。开设“研究进展与综述”、“研究论文”等栏目。

生命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和癌变中的作用 胡群宝,郭宝江

干细胞在细胞移植法治疗心肌损伤中的应用 王跃群,吴秀山

转基因技术在果蝇及脊椎动物心脏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袁婺洲,吴秀山

心脏诱导的研究 周亮,朱传炳,吴秀山

心脏的起源和细胞谱系 朱莹,朱传炳,吴秀山

心脏基因转录潜能的区域化 汪神俅,戴琦,吴秀山

脊椎动物心肌基因表达的分子调控 罗开梅,王跃群,吴秀山

心脏发育的基因调控 张月娟,曾伟奇,吴秀山

人类胚胎心血管发生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皮花亮,李永青,吴秀山

人类心脏发育缺陷的分子机理 易正芳,李永青,吴秀山

心血管发育中的分子调控及其相关疾病 黄春霞,袁婺洲,吴秀山

心脏的左右不对称发育 李大力,王跃群,吴秀山

骨骼肌发育的分子遗传学 叫玮,袁婺洲,吴秀山

贝类非整倍体研究进展 巩宁,阙华勇,张国范

羰基毒害在糖尿病晚期并发症中的作用 谢渝湘,李国林,印大中,尹卫东

营养素和医药 ·乃扎木

化学物质致突变性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梁海鹰,张晓元,梁宋平

DNA芯片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汪琦,陈观今,郑焕钦

DNA光解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黑晓明,宋钦华,郭庆祥

核因子-κB与炎症 王永堂,蒋建新,李关荣

间隙连接功能多样性:连接蛋白基因敲除研究 白晓春,刘安玲,罗深秋

基因及其表达调控中遗传密码选择的偏爱性 刘柱,胡新文,刘志昕

小麦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覃建兵,何光源

电针与c-fos基因的研究进展 赖龙胜,唐勇

T-DNA转移研究进展 王自章,张树珍,李杨瑞

陆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演替研究进展 吴勇,苏智先

植物中转录后基因沉默的启动、传导与抑制 郭兴启,于大胜,陈红,竺晓平

植物耐旱的分子基础及植物耐旱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张树珍,王自章

植物转基因沉默与病毒抗性 孟祥兵,田玉安,王秀芳,王爱菊

食用疫苗研究进展 丰震

高等植物开花时程的调控与光受体Ⅰ.开花时程的基因与光受体调控 邵宏波

高等植物开花时程的调控与光受体Ⅱ.光受体调控开花时程的分子机制与昼夜节律时间钟 邵宏波

转基因植物中RNA介导的病毒抗性机制 贺国安,肖火根

植物分子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张杰道,孟祥兵

高等植物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 邵宏波,初丽慧

植物抗盐机理研究进展 马建华,郑海雷,赵中秋,张春光

TMV介导的外源蛋白在植物中表达 邓晓东

水杨酸诱导植物抗性的研究进展 张春光,荆红梅,郑海雷,赵中秋

血红素加氧酶系统研究现状 郭建增,周岐新

哺乳动物胚胎透明带脱落机制的研究进展 后晓南,王智彪

雄激素对雄激素受体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姚根宏,侯亚义,徐志宏

药物靶点的选择和验证 付青姐,刘叔文,吴曙光

稀土元素对生物机体剂量效应的研究 李伟,梁建生,周堡垒,周君,潘宁,邱关明

稀土元素对生物机体剂量效应机理的研究 李伟,梁建生,周堡垒,周威,潘宁,邱关明

植物精油对烟草甲害虫的毒力测定 王春,杨德军,胡仕林

果树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研究进展 刘云国,王晓云

突变积累实验中极大似然法和距法的比较 邓红文,李剑

血管生成素及其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柳明洙,明洙,高圭永

磷脂酶C-γ2在鼠成纤维细胞株克隆形成中的作用 白洁,罗深秋,冀群升

雷氏大疣蛛毒素-Ⅱ的纯化与初步毒性研究 曾雄智,梁宋平

牛磺酸和力竭运动对大鼠血液生物化学的影响 魏源,罗桂珍,林石梅,许实德,吴婵清

转基因抗草甘膦油菜籽中FMV 35S启动子的检测研究 潘良文,陈家华,胡永强,沈禹飞

长白蝮蛇类凝血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杜道林,邓晓东,吴文芳,吕国安,徐梅

东北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调控研究 周忠强,梅兴国,吴奇君,常俊丽

苏云金杆菌4.071 8菌株杀虫晶体性质的研究 邹先琼,夏立秋,孙运军,陈宇

湖南省野生果树资源的研究 彭友林,王文龙

小花糖芥花蜜腺的解剖学研究 王虹,阿不都拉·阿巴斯,吴晶,邓彦斌,艾尼瓦尔·吐米尔

拟南芥叶片直接分化雌蕊的诱导及其RAPD分析 刘选明,朱至清,王玉秀,李银心,贾庚祥,常风启

杂交冬瓜创伤周皮结构的切片观察 李建宗,沈明希,周火强,胡新军

霍乱肠毒素B亚单位在转基因番茄中表达的研究 彭志强,贺竹梅,俞守义,余迪求,李宝健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trkB在NIH 3T3细胞上的表达 马仲才,吴晓兰,潘卫,曹明媚,朱分禄,戚中田

鸡蛋开窗法导入供体胚盘细胞对家鸡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 刘士寻,燕海峰,肖兵南,吴晓林

TE缓冲液对RAPD带型的影响 刘春林,阮颖,王学军,官春云

高效回收苏云金杆菌质粒DNA的方法研究 刘全兰,张何,陈宇,夏立秋

新卵状鹅膏中毒事件调查及毒素含量分析初报 刘建强,张志光,蒋盛岩

A型肉毒毒素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 王慧,荫俊,袁斌,何君,王忠泽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构建 刘薇,卢光琇

鼻咽癌、胃癌中抑癌基因ING1的突变检测 刘斌,关勇军,袁建辉,刘选明,陈主初

异种器官移植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表达人CD59重组基因的构建 张泽,李胜芝,张王月,马腾骧,王广有

一种快速检测启动子特异性的方法 冯湘玲,蓝轲,张玲,周文,史剑凌,刘卫东,姚开泰

真菌诱导子对中国红豆杉生产紫杉醇优化模型研究 梅兴国,熊乾斌,余斐,汪爱顺,吴诚德

转基因棉花外源基因的遗传 王清连,张宝红,郭腾龙,许欣然

亚稀褶黑菇提取液诱导小白鼠肝肾细胞凋亡 蒋盛岩,张平,刘建强,张志光,陈作红

二咖啡酰奎宁酸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功能的影响 孙燕荣,董俊兴,吴曙光

荧光物示踪检测主要稻虫对水稻危害程度的初步研究 文斗斗,吕志跃,贺一原,王洪全

植物保护剂保卫德对黄曲条跳甲控制作用模拟 侯有明,尤民生,庞雄飞,梁广文

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中不育基因的位置和效应的估计方法 陈建国

生命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匡廷云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植物生理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宣学术委员会主任。匡延云院士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1987年被选为国际光合作用研究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工作,特别在光合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匡廷云院士已在国内外300余篇,有些论文被国外有关学者广泛引用;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及自然科学奖多项及黑龙江省部一等奖及二等奖等。

2007年在沈阳科学学术年会的分会场一沈阳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匡廷云院士做了一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的学术报告。

匡廷云院士认为,学科交叉是“跨学科”研究活动,其结果导致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交叉科学。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之间本来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体系也必然就具有整体化的特征。科学史表明,科学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现代科学则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交叉科学又集分化与综合于一体,实现了科学的整体化。

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是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交叉科学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产物,因而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

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生物界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揭示新的原理和探索新的技术,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并广泛应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食物、人口、健康、资源、生态、环境、能源、信息和材料等问题。19世纪以来,物理学、化学、数学、地球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成就,提供了人们认识生命活动规律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手段,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而生命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的发展,将导致自然科学进入复杂性研究的新领域,生命科学的进步,也向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技术科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概念和新的研究领域。21世纪生命科学将是当代科学体系中的“主力军”之一,从一个国家对科研投入的角度来看,科学越发达的国家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投入所占比例越大。

从1995年美国科学技术专刊引文来看,全部科学和技术是47059篇,其中包括物质科学和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35591篇,占全部总数的75.6%。

从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经费来看。1995年全部科学和技术经费是20540百万美元,其中包括物理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生命科学等,生命科学是11276百万美元,占全部总数的55%。

以上数据说明生命科学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它将成为21世纪科学体系中的“主力军”之一,生命科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是当代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晶。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建立是20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现代分子遗传学的诞生,开辟了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揭示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生命种群和个体在分子结构和遗传机制上的统一性,并为DNA重组为主要手段的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农业、工业、环境和医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极其深远的影响。这项成果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成功的奥秘何在呢?这项重大生命科学成果为什么会产生在一个物理实验室(Cavendish Lab,)?生物学家沃森(Wagon)与物理学家克里克(crick)是如何结合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物理学家深感核物理学在科学上的双刃性,因而有一批物理学家转向了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而在英国剑桥大学Cavendish Lab,开展了蛋白质X-衍射的晶体结构研究,而在英国帝国伦敦大学Wilkins Lab.开展了核酸X-衍射的晶体结构

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对DNA的激情和狂热追求,使二人紧密的结合起来了。两人年龄相差8岁,都因为受到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E.Schrodinger著《生命是什么?》一书的影响而立志要探索生命的奥秘。并都为此目标而几经曲折才先后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英国的物理实验室)。其中克里克(Crick)已过而立之年,不惜两次放弃已经到手的工作良机,在L.Bragg指导下研究蛋白质x一射线晶体学,他觉得这比较接近他的目标,就争取到那里作了博士研究生。Wauon在大学期间就喜欢上基因课程。1950年22岁时获得博士学位,赴丹麦做博士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意大利开会听了MWilkim关于DNA的x一射线晶体学报告而受到吸引,曾千方百计想投奔Wilkim均遭冷遇,Watson不得已辗转来到卡文迪什做博士后,作蛋白质的x一射线晶体研究。期间,目的只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将学到x一射线衍射技术去解决自己心仪已久的DNA分子结构的问题。

1951年9月,二人在卡文迪什实验室相识,经过交谈,Watson对DNA的痴迷立刻引起Crick的共鸣。彼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著名化学家L Pauling有关蛋白质多肽链a-螺旋结构的报告刚问世不久,他们了解到Pauling成功背后曾使用过分子建模的方法,受此启发,二人决心利用他们能从DNAx-射线衍射图上计算和推测出的有限数据,立刻着手构建DNA的分子模型。他们一共建构过三个模型:第一个模型是三链的显然是错误的,第二个模型是双链的,但因碱基配对和比例不对也没有成功。在这期间,他们受到领导的训斥,同事的讥讽,失败的打击,但却没有气馁,而是边干边学,不懂就问,不会就学,错了就改,重新再来,如此坚持不懈。

1951年秋,真正有实力问鼎DNA分子结构者首推伦敦King's College的物理学家M Wilkim和化学家R Franklin。当时最好的DNA x一射线衍射照片都出自这里。Wilkim和Franklin自己为什么未成为此一结构的最先构建呢?据说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坚信利用x一射线衍射技术才是解决DNA分子结构的正确途径。他们研究的虽然是生物大分子DNA的结构,却几乎未联系这一结构的生物学功能来思考问题。

另一位对DNA分子结构有兴趣并有实力的问鼎者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著名化学家L Paullngo L Pauling

1939年首创化学键理论,成功构建了多肽的“一螺旋的分子结构模型,奠定其获得1954年诺贝尔奖化学奖的基础。而启发了Waston和Crick,必须建立DNA的分子结构模型。Pauling自己构建的DNA分子模型为何失败了呢?他提出的DNA三螺旋分子模型并未经过严格检验,他也没有详尽掌握DNA相关的生物学研究的最新信息。

相比之下,Waston和Crick无论在晶体学或结构化学方面都是新手,研究DNA分子结构并非他们的任务,因而一无经费,二无设备材料,也没有做过任何实验来直接获取有关数据,甚至还未全面掌握探讨此问题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可以说他们和前面两组人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二人自1951年11月初次建模失败,到1953年4月联名发表“核酸的分子结构”一文,不过短短的16个月,竟然后来居上,“主要地根据已发表的资料和结构化学原理”建成DNA双螺旋分子模型,这不能不令世人惊讶,他们成功的奥秘何在呢?第一是二人对DNA的共同兴趣,执着的追求、信念和激情;第二是深层次学科交叉,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匡廷云院士在学术报告中列举了下列几组数据可以验证上述观点。

生命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imes, life sciences in the new era has achieved certain progress in studying new results, and all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pay attention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four life sciences at present, including directed evolu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biological technology, genetic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s,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clone technology.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mode is put forward tentatively.

关键词: 生命科学;创新;实践

Key words: life sciences;innov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Q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276-02

1 以生物技术为基础,推动定向进化开放的新热潮

什么是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其实直观来讲是以一个或者多个已经存在的亲本酶(可以通过人工方式或者天然方式获得)为出发点,通过在基因上发生变化或者进行重组,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人工突变的酶库,经过相关的筛选方式,在最后得出预期希望得到的某些方面的进化酶。生命科学中,定向进化需要保持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得到你筛选的突变体”。直观来讲:随即出现的突变、对正向方面进行重组再加之筛选结合在一起形成定向进化。定向进化与自然进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定向进化顾名思义是经过人为而引发出来的,而自然进化是基于客观环境而用于突变的分子群,其实是对某一特性的进行进行合理的选择,而逐步排除其他特性突变的作用。在人为完全的控制之下,酶分子进行定向进化的全过程,最大限度的让酶分子可以成功的向预期特定目标实施进化。而最早开始使用定向进化方法进行研制的就是一种酶,将它与传统的洗涤剂成分进行各方面的对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过这种酶的使用可以将衣物上的污垢更好的取掉。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定向进化的在商业用途上的经济效益,另外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在对生物进行诱导实现快速进化的方面也取得了时间上的进步。例如:根据我们从实际资料中得出,一部分细菌会经过长达几十年进化中的时间,才能形成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而目前的生物技术最短只需要通过几天的时间就可以创造出新的超级细菌,并且成功的适用于试验新型抗生素。关于另一项定向进化的成果是,科学工作者经过不断的努力,发现可以利用基因重组的技术进行定向培育,从而可以制造出不仅能经起与强化学物质进行混合或者能承受更好的沸点的酶。还有一项关于定向进化成功的实验,基于血液之中的分子而制造出能有消除作用的酶,通过这样成果使得献血者的A型与B型血可以顺利的转化成可以让任何人都能使用的O型血。著名的Maxygen公司,在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成功研发了将α-干扰素的药力提高了20万倍。这类干扰素适用于抗病毒药与抗癌方面,但是由于毒性的控制线无法把握迫使在医学上只能限量使用。还有诺和诺德公司的科学工作者将蘑菇中存在的一种酶提炼出来进行处理,使其有助于跟好的消除排入水染料的活性,这种酶常用的之处是防范有颜色衣服的染料沾染白色的衣服。最近伊利诺大学出了一分关于“运用定性进化的技术可以是部分免疫系统细胞得到进化”的研究,这份研究的推出,有助于提高体抗力免疫更多疾病,甚至能具有抗艾滋病的能力。相关专家对生物技术出现的新潮定向进化所取的一定成果时提出:目前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让人们通过对试管的利用进行高速进化,制造出超级洗涤剂、各种新型药物等产品。因此,定向进化的手段,被认为是基因工程出现以来生物技术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身为科学工作者要尽最大的努力筛选出最优良的基因,然后将它结合为更优良的“字基因”,并且广泛推行到各种药物或生化产品领域中去。

2 药物基因组学中开发药物获得重大的进步

生命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本研究采用目前较为广泛评价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文献计量方法。该方法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定量描述、评价和预测学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系统与客观地反映机构国际科技合作的实施情况,具有重要的科研成果评价意义。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对其收录地址(文献检索地址均为各机构常用规范英文缩写)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9~2013年(出版年)(数据下载时间为2014年7月6日)的文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近年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国际科技合作趋势。同时,选取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类比对象,以2014年(出版年)(数据下载时间为2015年3月4日)发表的国际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国内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在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的现状。

22009~2013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际合作现状与趋势分析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的直属研究院所,是目前国内生命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立科研机构,因其地处上海的地理与发展优势,国际科技合作一直有着良好的传统和广泛的基础,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共建的研究所均为其组成单元,故而对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际合作情况的分析与研究,能够做到管窥一斑,更直观了解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状况。

2.1国际合著论文总体概况2009~2013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全部作者统计,发表SCI论文共计3833篇,其中国际合著论文1402篇,占全部SCI论文数量的36.58%。不论是论文总量还是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其中2012年国际合著率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以2009年和2010年数据为例,要略高于中国科学院的平均水平[6],由于国际合著率有着明显的学科差异,一般而言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合作依赖性更强,合著率也偏高[7],因此,该结果也属于正常范畴。除了国际合著率,一个机构作者在国际合作中的贡献度也反映了在该科研领域合作项目中主导性的强弱,因此对于合著论文中不同作者权重值的衡量也受到了广泛关注[6]。除了较为普遍使用的将论文成果归于署名第一的机构方式外,也有将通讯作者作为论文中的主导作者。本研究主要将第一作者完成单位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论文与SCI论文总量的比值作为以我为主的国际合著率。通过表1可以看出,2009~2013年国际合著率有明显的上升,但是在国际合著论文总量中以我为主的论文数量比例始终保持较为平稳的水平。

2.2国际合著论文的质量与影响力除了对于国际合著论文数量的统计,论文质量及影响力更能评价一个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同时也能客观反映出对于基础领域而言,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影响因子()可以作为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标准,在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就具有更广泛的关注度。通过JCR数据库(JournalCitationReports)对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见图1)国际合著论文的均值要高于年度SCI论文的平均值,而以我为主的国际合著论文的均值虽然稍低于国际合著论文,但呈现出稳步递增的趋势,特别是在2012年,超过了国际合著论文,说明这一年度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为主导的国际合著论文的影响力更具优势。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是判断一篇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被引频次越多,论文的影响力往往越大。基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所创建的引文报告可以得到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9~2013年SCI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数据。根据Price所提出的“最大引文年限”问题,文章被引用的峰值是该文章发表以后的第二年,故而2009~2013年每年的被引频次呈下降趋势,但是对于同一年出版年份而言,其相对比例并不影响数据分析的准确度。针对SCI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数据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可知,国际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要远高于非国际合著论文,说明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著论文产生的影响力更大,而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为第一作者完成单位的国际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整体水平要略低于国际合著论文,但在2010年的时候则是高于国际合著论文。

2.3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分布情况通过对2009~2013年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合著论文的国家进行统计,可以发现美国、德国、日本是国际合作较为广泛的国家。这一数据与研究人员对于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特别是生物领域的国际合作态势分析相吻合。美国因其强大的科研实力毫无争议地成为与我国国际合作交流最为紧密的国家,日本则是亚洲地区国际科技合作最主要的伙伴。与德国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始终处于第二位,除了德国本身的科研实力外,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建的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作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组成单位,在与德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将不同国家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占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比例定义为国际合作强度,研究国际合作强度与年度人员出访交流的分布情况。分析发现年度人员出访交流的比例与国际合作强度呈自然指数关系(图2),与美国的人员交流尤为频繁和密切,但是在出访目的中有60%以上的人员是以参加国际会议为主,开展真正实质性的合作研究的比例不高,只有出访德国的情况除外,这也是由于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的存在加强了与德国方面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内容。可以间接地推断,国际合作强度应该与不同国家优势学科的分布、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以及研究人员海外留学背景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这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2.4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横向比较分析以2014年(出版年)发表的SCI论文为研究对象,选择国内在生命科学领域知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选取WebofScience类别中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BIOCHEMISTRY、MOLECULARBIOLOGY、BIOPHYSICS、CELLBIOLOGY、IMMUNOLOGY、NEUROSCIENCES、PLANTSCIENCES等10大分类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相比于高校,国立科研机构的国际科技合作程度略高(表5),而以我为主的国际合著率,除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外,均相对比较接近,其中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略微占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国际合作程度是7所机构中最高的,其发表的SCI论文中有44.44%是国际合著论文,但是第一作者的比例却又偏低,说明在国际合作中占主导性不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合作程度排名要高于综合性的高校,而在专业性的国立科研机构中略逊一筹,但是以我为主的国际合著率占优,说明其在国际合作中主导性是7所机构中最强的。对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所创建的引文报告作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可以分析得出7所机构在2014年发表的SCI论文的影响力(表6)。显而易见,国际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要明显高于SCI论文的平均值,由此可以推断出国际合著论文影响力要优于非国际合著,也说明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较7所机构的影响力,总体而言,专业性的国立科研机构发表的SCI论文影响力、国际合著论文影响力和以我为主的国际论文影响力均要高于综合性高校,其中就以我为主的国际合著论文影响力而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篇均被引频次特别突出,这是由于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第一作者完成单位的某篇SCI论文被引用频次高达29(MolCell,2014,54:133-146),而对应的论文数量却又偏低,因此以我为主的国际合著论文篇均被引用频次远高于其他6所机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的SCI论文影响力优于综合性高校,但在生命科学领域专业性的科研机构中无明显优势,特别是其国际合著论文的影响力稍显薄弱。

3结论

2009~2013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的SCI论文或是国际合著论文的总量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国际合作率也维持在30%~40%的水平,这也反映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程度较高。但是在国际合著关系中,以我为主的论文数量并不占优势,仅占全部SCI论文的15%以下,占国际合著论文的三分之一左右。进一步分析国际合著论文的质量可以发现,国际合著论文的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篇均引用频次均要高于非国际合著论文,说明国际合著论文的影响力更大。而以我为主的国际合著论文的影响力虽然稍逊于国际合著论文,但仍然比较明显的优于非国际合著论文。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关系较紧密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德国与日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人员出访交流的分布上反映出来,但是与学科领域的国家分布和科研人员海外留学背景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与国内知名的综合性高校和科研机构相比,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国际科技合作程度要高于综合性的高校,但是与其他同类的生命科学领域专业性国立科研机构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国际合著论文的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综上所述,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国立科研机构而言,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仍是提升自身科研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了要重视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更要有针对性的加大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自主科研实力,真正做到让我国的国立科研机构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中。

生命科学研究范文第6篇

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缺乏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内容,独立设计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少,缺乏在人才培养整体框架下、与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创新性系统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难以保证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院校生命科学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1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强化基础、拓宽知识、突出能力、强调创新、激励个性、提高素质”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生命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本要求,从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具有生命科学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管理等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构建适应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的生物学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训实验、实习实验、毕业论文等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科学系统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图1)。

1.1基础实验教学。基础型实验旨在训练本科生基本实验技能,在保留与改进部分认知性实验的同时,积极转化科研成果,引进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科研中的新实验技术,如(WesternBlotting)、转基因方法研究、PCR基因扩增、DNA重组、DNA分子杂交等。

1.2专业实验教学。根据生命科学专业的特点,设立专业综合大实验,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校内实训教学。利用2周的时间开展发酵工程校内实训教学,坚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内实训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责任性得到锻炼。

1.4校外实习教学。校外实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野外生物学实习和工厂生产实习。野外生物学实习主要使学生识别各主要生态环境中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动植物种类,学习动植物标本的采集、鉴定和保存方法。工厂生产实习主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1.5研究创新性科研训练。根据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的培养、培训、研究和竞赛于一体的创新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创新实验课程内容选题来源于本科生自主选题、教师科研项目的衍生课题、校级创新课题等。

1.6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4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设置毕业论文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较系统的科研设计作业,使学生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总结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任务,掌握专业论文写作和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和设计模仿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该专业问题具有一定水平的个人观点与见解,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创新性成果。

2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1)改变以往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依存关系,建立相对独立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2)将不同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之上将所有实验课程归属于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生命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生命科学校内实训教学、生命科学校外实习教学、毕业论文教学等模块,有利于实验内容的循序渐进,实验课程的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配套教材的精选与建设。目前出版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教材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有的教材实验项目设置不尽合理,基础性实验项目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较少;前沿性实验项目较少。通过参考国内外优秀的实验教材,特别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的实验教材,根据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由相关教师共同编写实验课程讲义,同时紧跟各学科的发展动向与实验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适时调整,完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材的内容既有稳定连续性,又有开放创新性。

(4)生命科学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按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引入最新研究成果,使实验内容与科研、社会需求密切联系。

民族院校生命科学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生命科学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在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施几年来,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减少了不同实验课程间相似的重复实验内容,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实践技能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体达到了以下几个目标:

(1)加强了实验基本技术的培训,注重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基本技能培养的目标是学生了解基本实验理论知识,熟悉实验原理,掌握规范的实验方法,学会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手段,撰写实验报告。

(2)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合理衔接,实验课与理论课内容融会贯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大纲统一制订,明确界定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讲授内容,保证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内容一致、合理衔接。

(3)加强各门实验课内容的科学结合。如:微生物实验中“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得到的菌株作为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实验材料,增强实验中的连贯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4)按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如: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观察,将以前单一的、分散的多个实验,按其内在联系组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包括10余个实验技术。

(5)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内容,使实验内容与科研、社会需求密切联系。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6)生命科学研究创新性科研训练的开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生命科学研究范文第7篇

十五年跨出三大步

据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苏文新介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于2001年3月启动全面建设,十五年来,历经了三大发展阶段。

一是“十五”期间起步建设阶段。积极落实国家科技战略布局,率先承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生物芯片企业博奥生物落户,并吸引了生命科学领域一大批国家973、863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内外生物医药顶尖企业进驻,领跑国内生命科学高端研发的最前沿。

二是“十一五”期间着力培育阶段。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专注于本土原创产业培育,高端自主研发成果开始涌现,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2006年10月,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8年6月,被北京市科委授予“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单位。2009年3月20日,被中关村科技园区授予“中关村20年建设突出贡献企业奖”。

至此的第一个十年,园区不仅完成了土地的一级开发,还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然走在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前列。

三是“十二五”期间发展壮大阶段。做强一批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创新建设,完善平台服务模式,打造生物医药领域的高水平专业孵化器,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进一步强化业内领跑地位。在此期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专业技术服务成为行业内的标杆服务,先后获得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北京市战略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北京市及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优秀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及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窗口平台等资质与荣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

形成生命科学全链条

生命科学园作为中关村重要的专业化园区,通过产业集聚,打造涵盖基础研究、研发生产、监督管理、临床应用的生命科学全产业链,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本土原创性产业集聚。这明显区别于传统高新区,乃至不同于以引进成熟外资项目为主要模式的上海张江等国内外顶级生物产业园。其优势在于,能控制前端技术、价格等环节,具有高成长性,快速掌握产业主导权,更具发展后劲。目前,生命科学园的创新能力优势正逐步向产业化优势方向转化,一批创新成果正进入产业化阶段,一些尖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高端人才聚集优势和自主创新的爆发力正逐步显现。

二是高端研发人才与高端研发资源集聚。园区共有高端人才162人次,其中包括中国两院、美国科学院、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2人,33人,海聚工程66人,高聚工程11人,“科技北京”领军人才3人,科技部杰出青年12人,长江学者1人。园区拥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11家博士后工作站,万泰生物-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旦等2家院士工作站、博奥生物等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万泰药业等8家G20企业,碧水源等10家上市公司,另有9家省部级研发中心、6家金种子企业、4家十百千工程企业、7家瞪羚企业及多个部级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

三是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一批科研成果填补了相关领域国际空白和实现进口替代。据不完全统计,入园单位共承担各类课题156项。其中,973计划项目19项;863计划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其他省部级课题66项。博晖创新承担了“十二五”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微膜泵驱动核酸微全分析仪”的研制、863项目“医用ICP-MS人体微量元素分析系统”的研制;扬子江药业北京海燕药业有限公司的苏黄止咳胶囊获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生所李文辉博士发现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HBV,HDV)的细胞受体是NTCP,解决了这一领域内长期科学难题。

除此之外,生命科学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这里创新创业具有独特风格。中关村作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和国内最具优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其最核心的互联网产业引领了软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多次产业变革浪潮。与具有短平快优势,容易导致泡沫的互联网创业不同,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创业则周期长、技术壁垒高,更需要摈弃浮躁,更体现目前全社会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事实上,与中关村核心区繁华忙碌快节奏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同,在富有花园情调的生命科学园里,更多的是踏实奋进,执着专注的创新创业氛围。

精准服务模式可复制

当产业园区已经实现了产业聚集的理想之后,产业服务体系等软环境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苏文新强调,“要建设好高科技产业园区服务体系,还应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其实帮助入园企业成功,就是帮助我们自己成功。”

根据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与需求,生命科学园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加强产业组织服务标准、园区运营管理标准和生态园区标准等体系建设,加强模式复制与推广。

比如,生物医药企业大多面临着创业成本高的难题。尤其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价格动辄数十亿的高精尖实验设备成为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创造性地整合园区的所有设备资源,搭建了生命科技资源网络同盟,向园区及京内外企业提供仪器共享服务。2014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还发起组建成立了中关村生物医药企业家俱乐部,推动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家、科学家和创业者之间的深度交流、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

此外,中国生物试剂的进出口也是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大难题。由于大量的实验需要进口生物和试剂,但单个订单不但成本高,而且周期长,缺乏专业性一体化的服务平台。针对这种情况,园区主导创建了中关村绿通北平台。该平台将成为新型口岸延伸区,打造创新型关检联合的操作平台,落实“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口岸功能,实现全流程一体化。实质性地提高生物试剂耗材进口速度,并大大降低科研成本,从而全面推动北京及中关村生命科学研发创新型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如企事业单位进口授权审批范围内的动植物生物材料,审批时限由20个工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绿通北平台是国内首家生命科学海关检疫联合监管创新示范平台,未来服务的职能和范围将由北京市辐射至京津冀乃至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生命科学园最先入驻的机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科研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由诺贝尔得主等10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认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成功尝试。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在国际科研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而最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创新科研院所运行体制机制,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管理模式”。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北京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探索。

将跨区域整合要素

园区品牌建设和跨区域协作发展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新的形势下,致力于打造成为生命健康领域创新服务与产业组织领导者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将通过主园区与辅园区结合、实体园区与虚拟园区结合、开发运营与产业促进结合,形成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快速通道,加强资源共享,跨区域整合产业要素,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生命科学园作为中关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勇当排头兵。目前,生命科学园已经与天津静海、河北保定及秦皇岛等地展开品牌合作,将生命科学园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复制推广。可以说,生命科学园已成为中国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建设的样板。生命科学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性最强、高端研发产业聚集度最高的生命科学专业园区,将为健康中国做出示范引领。

(作者单位:投资北京发展研究院)

新闻链接

生命科学研究范文第8篇

北海道大学有两个校园,位于札幌市的主校区占地289公顷,位于函馆市的函馆校区占地10.5公顷,此外,还在日本各地拥有总面积达65713.6公顷的实验林等实验基地。

北海道大学创立于1876年,其前身札幌农学校是日本首座高等教育机构。札幌农学校曾聘请美国马萨诸塞农业大学的校长克拉克博士担任第一任副校长。1877年4月,克拉克博士离开札幌时,给学生留下了“Boys,Be ambitious(青年们,要胸怀大志)”的学训,这句话现已成为北海道大学的校训,同时也是日本年轻人非常熟悉的名言。

办学理念

北海道大学历经130多年的历史,以“开拓精神”、“培养国际性”、“全才教育”和“重视实学”作为教育研究的理念。

开拓精神是指学生和教职员应随着时代的需要,毅然地开拓新步伐的理想主义。在今天,不断改变学术方向和响应最新提出的关于人类课题的研究,就是现代的开拓精神。

札幌农学校曾引进欧美文化及科学技术,并由外国教师进行英语教育,从创办开始就向各方面推展“培养国际性”的精神。北海道大学为培养学生和教职员的国际性,促进国际社会的发展,在扩大海外留学和进修机会的同时,积极接收外国研究者和留学生,以促进与以亚洲和北方圈为首的世界各国的文化和社会交流。

札幌农学校不仅培养农业专家,还谋求培养出具有丰富品格、高才智和知识面广的人才,在人文社会领域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培养出了许多思想、文学方面的名人。为培养具有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判断能力及高见解能力的人才,北海道大学的全才教育理念贯穿于重视教养的教育实践中,其传统流传至今。

重视实学的理念自从北海道大学建校以来经过许多曲折,在发展到综合大学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固定为两个涵义:一、重视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普遍性学术的创新性研究;二、不但重视基础研究,而且重视应用和实用化,使其研究成果还原子社会。北海道大学在追求重视实学理念的普遍性和现代意义的同时,希望不断推进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普遍性真理,并创造具有北海道特色的学术。通过与产业界、学校和政府间的进一步合作,将研究成果还原干北海道、日本乃至世界。

学科专业

北海道大学重视研究生教育,学校现有12个系(招收本科生):文学、法学、经济学、医学、牙科学,工学、兽医学,水产学,理学、药学、农学、教育学,17个研究生院(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文学、法学、经济学、医学、牙科学、工学、兽医学、信息科学、水产科学、环境科学、理学,药学、农学、生命科学、教育学、国际大众传媒与观光学、保健科学、公共政策学。其中,农学、兽医学和水产学是北海道大学非常有特色的专业院系。

农学系由生物资源科学、应用生命科学,生物机能化学、森林科学、畜产科学,农业工学和农业经济学等7个专业组成;农学研究生院由共生基础学、生物资源科学、应用生物科学和环境资源学等4个专业的15个学科组成;农学系和农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132名。此外,还有由生物资源生产学、环境资源学和应用生命科学等3个研究室组成的农学研究院。

兽医学系由生物医科学、病因病理学、应用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4个兽医学专业学科组成;兽医学研究生院有比较形态机能学、动物疾病控制学、诊断治疗学、环境兽医科学、朊病毒病学、共患病学等6个兽医学专业学科。兽医学系和兽医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45名。

单独设在函馆校区的水产学系和水产学研究生院,有教员86名,并拥有“忍路丸”和“潮丸”两艘实习船。水产学系有海洋生物科学、海洋资源科学、增殖生命科学和资源机能化学4个专业;水产学研究生院由海洋生物资源科学和海洋应用生命科学2个专业的12个学科组成。此外还有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设海洋生物资源科学部门和海洋应用生命科学部门。

工学系是北海道大学规模最大的系,由应用理工系、信息电子学、机械智能工学及环境社会工学等4个专业的16个学科组成,学生3000多名;工学研究生院由15个专业组成,共有硕士课程学生800多名,博士课程学生250多名。工学系和工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275名。

除传统优势学科,学校还着力于发展生命科学、IT产业科学等新兴学科,提高整体科研教育实力。生命科学研究生院现有生命分子科学、细胞机能科学和生态控制科学等3个生命科学专业学科;先端生命科学研究院有先端生命分子科学、先端细胞机能科学、先端生态控制科学、计算分子生命科学和生命分子机能学5个先端生命科学研究室。信息科学研究生院由复合信息学、电脑科学、信息电子学、生命人类信息科学、媒体网络和系统信息科学等6个专业的20个学科组成,拥有教员99名。

国际交流

北海道大学作为具有国际特色的大学,一直坚持战略性地开展教育、研究和社会贡献活动。

学校与包括中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55所大学,以及2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院所的院系部门签订了共162个协定,开展教育、学生的交流活动。为了加强合作关系,还和协定中的一些大学共同举办大学之间的联合专题讨论会。此外,学校还与国际协力机构(JICA)签订联合合作协定,建立合作体制,并与国际协力银行(JBIC)合作,积极致力于中国内陆地区废弃物处理领域的人才培养。2006年接收中国重庆市的10名大学教师,进行为期4周的废弃物处理研修,2007年以中国河南省的10位大学教师为对象,开展了近1个月的废弃物资源化和处理技术研修。

目前,北海道大学共有海外留学生900多人,其中有40%来自中国。为了增加留学生数量,推动和东北亚特别是和中国、韩国之间的交流,学校还制定了“国际活动战略”,计划接收更多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同时也致力于把自己的学生送出去留学。

学校针对留学生提供数项援助计划:语言方面,留学生中心以协定大学的本科生为对象,开展用英语授课的北海道大学短期留学项目(HUSTEP计划),并且还为在册的留学生提供日语课程;住宿方而,学校以新建和改造老建筑的方式增加和改善外国留学生用的宿舍;同时,针对北海道地区气候寒冷,生活困难的特点,学校还计划加大对研学生奖学金的投入力度。

生命科学研究范文第9篇

通讯作者:周晓馥(1964—),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

项目简介: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LSJY2012Z064);吉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jlsdjy201142,jlsdjy201144)。

摘要:通过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构建了“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即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设计性项目、开放实验必修专题、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实践教学指导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内容选择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41—02

2008年以来,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创新实践教学中,构建了“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生命科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最佳切入点。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团结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修订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对原有实验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重组和增补,积极优化实践教学,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验证性实验平台

验证性实验属于基础必修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以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践基地与吉林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平台,按照生命科学的认知规律,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以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2.建立综合性设计实验平台

在基础技能训练完成后,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性设计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综合性、时间较长的实验技能而开设。其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解决专业课程实验学时限制,衔接不当等问题;其二是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查阅实验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辅助下完成实验,师生一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3.建立开放实验必修专题平台

安排大学二、三年级学生进入各专业实验室,实施开放性的、创新性的、研究性的实验内容的教学,进一步过渡到毕业论文阶段。同时也为进入科研实验室、承担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做充分的准备。

4.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平台

针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组成小组,结合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以项目申请的方式选择和立项。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接受实际的科学研究训练,实施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在真正意义上做一些研究性实验。

二、实践教学指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命科学的“实验性科学”特性,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能够把所做实验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当前的新进展、新应用进行说明,将会获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因此,科研一线教师积极承担实验教学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极为重要。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注意精选一批有深厚科研背景的教师亲自主持实验课程教学。这些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实验室研究经验,能够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与实验的内容中。这些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工作, 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成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之一。

三、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的内容跟上学科发展的趋势,鼓励教师将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因此,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积极开展了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创立了“1个遵循、3个打破”,即实验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打破常规实验安排中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和教材的限制。

第一层次验证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电子天平的使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基本培养基的配制等等,所以设置了诸如培养基的配制、显微镜观察等基本实验项目。

第二层次综合性设计实验,目的是使实验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及探索性。因此增补一些新的设计与研究性实验内容,如菌种筛选实验、生态学实验等实验项目。菌种筛选实验可以使学生发挥一定的主动性,如设计采取不同的培养基、不同的筛选条件来达到筛选菌种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层次是开放实验必修项目,目的是针对某一实验专题,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设置了植物组织培养及再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等专题实验项目。

第四层次是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结合吉林师范大学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开展。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一线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领域选定若干难易适度、具有充分可行性的科研题目,分别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四、实验平台建设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大现有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和改造,加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先后获批成为吉林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践基地,使生命科学“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了可靠保证。同时,学院通过特色专业和教改立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进一步支持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五、“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初步应用

通过生命科学“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是建立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平台,激发了我院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的热情,学生自愿组成项目小组踊跃申报,2011年我院获立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37项。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自主设计与实施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使学生真正地经历一次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周晓馥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2011年成功申报吉林省科技厅的大学生科技计划项目“叶赫绿色山野菜生产基地建设”(编号:20111316),是吉林师范大学第一个获批的吉林省科技厅大学生创业项目。另外,将创新实践研究扩展到创业教育研究上,教师帮助学生成立了公司,开始实施创业计划。在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选送的参赛作品《四平奥森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荣获银奖。

总之,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积极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创新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指导师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并可为生命科学类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参考文献]

[1]盛伟,刘志超,张安超等.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2]周永凯,李淑珍,冯绍森,王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纺织教育,2011(03).

[3]倪春林,张展基,陈建平,郑文旭.农业院校化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01).

[4]林丽飞,杨建,谢昆等.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

生命科学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人文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05-03

一、前言

人文素质教育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人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少灵魂的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大学生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而道德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部分。培养出具备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高校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人文道德素质只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养成,任何急功近利的说教式的教育都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学校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包括教师、管理者和服务者,营造出整体优化的育人大环境,近朱者赤,学生长期置身于具有良好校风学风、高雅的文化品味、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才能成为具有较高人文道德素质的人才。高校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重知识轻素质是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多数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甚至认为这个问题与专业课教学无关。然而,大学教育中,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如果把这部分教学处理成单纯的专业知识教学,不与人文道德素质教育融合起来,我们就会失去赋予学生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很多机会和时间,人文道德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而持久。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学人员的主体,如果不对他们的教学过程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予以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是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论述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问题。

二、生命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重视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1.生命科学领域辉煌的成就及其对人类的贡献。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生命科学及其应用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1978年,英国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引发了世人的普遍关注;1985年,人类实现了对DNA碱基配对测序的自动化,标志着人类生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成熟;1997年,克隆羊“多莉”出世,使得克隆人开始变得可能;1998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了人体胚胎干细胞,使人类生命科学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99-2001年,科学家们成功地从成年人体内分离出干细胞,并找到了培养方法,使得人体脏器的再生不再是梦;2001年,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发表,表明生命科学技术开始向解读人类生命“天书”的方向挺进;2004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正式完成并公布,其精确度高于99%,进一步宣示了人类生命科学技术的辉煌[2]。生命科学在解决食品、疾病和健康等问题上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命科学研究及其技术进展为未来人类解决可再生能源、可再生的生物材料等方面还将做出重要的贡献。生命科学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如美国一位科学家所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科学领域在为人类谋福利和在基本知识的积累上有像目前生命科学那样的广阔前景[3]。在某种意义上,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或者专业人才正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他们不仅通过器官移植改变了某些器质性疾病无法治愈的窘境,还通过转基因技术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物种。

2.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带给人类困惑和灾难。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如此。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越发展,它的正负作用也都越来越大”[4]。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富庶和便利,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问题甚至灾难,生命科学技术正在对人类伦理和法理学带来新的挑战。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生物产业的发展以及揭开生命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医学很有可能依照每个人的基因特点“对因下药”。但人类基因组研究也对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带来了冲击,基因技术滥用很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通过基因技术制造怪物将破坏人类原有的生态平衡,克隆动物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一些动物的天性将会被人为的改变。基因技术一旦被滥用,人类的伦理和法律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不复存在。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命科技犯罪已经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生命科技犯罪是指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所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或者可能产生严重危害生命社会关系等重大后果的一系列行为及与其他生命科学技术的利用有关的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总称,例如制造基因武器或生物病毒等。生命科技犯罪作为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滥用,严重背离了生命科技发展本应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基本宗旨。以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为例,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使某些疾病的医治成为可能,带给了类健康和长寿,但同时引发的人体器官买卖等问题又使人类面临很多困境。

3.加强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的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生命科学研究的动力来自于多方面的价值目标,包括学术价值目标、经济价值目标、道德价值目标、美学价值目标等。道德价值目标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历史告诉我们,科学工作者只有明确其科研道德价值,以造福人民为己任,以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其工作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因此,专业人才的“科学良心”事关重大,因为他们所具有的特殊的知识背景使其在知识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因此他们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将促使其对研究成果的应用所带来或者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后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旦意识到专业研究成果会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就应当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上文所述,生命科学的确已经带给人类很多的隐患和威胁,而掌握生命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本身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会对此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多数都有生命科学专业,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生命科学专业人才过程中注重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生命科学研究高度发展的时代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如何在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生命学科虽然被归属于理科范畴,似乎不具备人文色彩,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从这点出发,生命科学是具有人文色彩的,随着人类对生命科学现象、原理的深入研究,人文色彩在这一领域必将越来越得到彰显。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1.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道德素质,运用教师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所谓人格是人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终生的。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用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不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不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教师能不能为科学献身,有没有对科学的极大的热情、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的思想,敢不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向陈旧的学说挑战,其实大学生看得很清楚。教师的学识、为人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大学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2.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科学史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生命科学史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高尚的社会责任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著名科学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课程内容中穿插一些科学发现的历史,向学生揭示自然奥秘是如何被揭开的过程,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锻炼正确的思维方法。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伟大的科学家对青年的无限魅力是我们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教材。”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的许多著名科学家,他们不仅创造了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成就,而且他们的崇高思想、高尚品质、求实精神也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人类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3.结合社会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生命科学的研究,在涉及到人类健康发展的科学实验中,还应考虑它的技术手段和成果是否给人类带来危害,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制定和完善准则规范是重要的,而科研工作者和专业人才本身的道德自律也是重要的制约机制。科研工作者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界限,人类有能力驾驭和引导技术向需要的方向发展,然而人类现在掌握的知识,已经赋予人类几乎摆布自然的本领,因此必须谨慎小心地衡量各种技术抉择是否合乎需要,这种强大的力量必须用于高尚的目的[5]。教师要在专业课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能简单的说教,而是要结合实际的社会问题,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生命科学造假、相关的学术腐败问题,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严重影响专业人才的社会声誉的大问题。在2006年12月,《科学》杂志的编辑们评出了年度科学欺诈事件——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和其研究小组伪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这一事件动摇了科学大厦的诚实根基。在讲授干细胞研究进展时,可以穿插这一事件,教育学生在治学中要有高尚的学术品格,这样的学术不端行为就是直接损害学术品格,瓦解学术研究,导致学术泡沫化和无谓地消耗人力物力的可怕病毒。

4.引导大学生把专业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人文道德素质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专业课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重视社会实践,把握利用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机会。社会实践的单位和部门原则上要与学生的专业相符合。学生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只有与他的情感体验相一致、相融合,才能升华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有效地弥补了大学生在寻求自我和认识社会中出现的心态不平衡,沟通了他人与自我、自我与社会,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个性品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实践是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它将促使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精神的和谐发展。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高等院校中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人文道德素质、科学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专业知识传授和人文道德素质培养协调一致,教育学生不仅要做学问,还要学会做人做事。如此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生命科学专业知识和高尚的人文道德素质的真正的人才,才能使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真正的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等.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刘长秋.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引发的犯罪现象及其刑法学审视[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31.

[3]郭自力.生物医学的法律和伦理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3.

[4]林德宏.科技哲学与人类未来的命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6):11-12.

上一篇:口腔医学知识范文 下一篇:影视艺术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