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区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25 11:04:19

商业街区设计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商业街区;设计;园林;景观

1 引言

旅游商业街区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和“名片”,它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它不仅创造了一种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同时给城市的现代化带来了新的理念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因而成为城市商业形态的重要模式。如知名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北京王府井步行街等。旅游商业街是通过两边的商铺和街道围合成线形空间,融传统文化景观和现代商业气氛于一体,对市民和外来游客都具有吸引力,是市民和游客集中的场所。它既是市民体验性购物场所,也是游客感受当地文化、体验风味小吃和购买地方旅游纪念品的最佳场所。旅游商业街园林景观主要由园路与铺装、置石与水景、园林小品、植物绿化及其他功能设施等构成,是旅游商业街文脉的表现载体。本文以婺源老城区仿古步行街方案为例对旅游商业街区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

2 旅游商业街园林景观的特点

2.1 展现地域文化 游客希望看到的是与自己生活、居住所在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展现。为此,在商业街景观建设时应该充分把旅游所在地域最本质的文化通过园林景观元素表现出来。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的文化风俗、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古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婺源老城区仿古步行街设计方案中对马头墙和徽州建筑飞檐戗角的理解并对徽派建筑风格的延续,其展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产生了良好的旅游效应。

2.2 浓厚的地方特色 商业街园林景观建设时都力图把能够代表本地区最突出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推销给观赏者。老城区仿古步行街承袭婺源传统的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吸收江南建筑典型的雕塑、牌坊、街道、溪流等景观元素,基本保留了徽派民居传统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气息。

2.3 与游憩、商业相结合 商业街园林景观建设的目的是将园林景观与游览、休闲、购物、娱乐结合在一起,给游客以可赏、可游、可乐的高质量的体验,以起到群体环境综合效应。老城区仿古步行街的功能、色彩、大小、风格等与周围的游憩、商业环境融为一体,为老城区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与商业环境。

3 旅游商业街具有吸引力的四要素

要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商业街,有位置、主题、业态和空间四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3.1 位置——定角色 直接决定了旅游商业街的人气。吸引足够的人气是保证商业存活和发展的基础,这对于本质为商业体的旅游商业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占据良好的地段就是达到保证人气目的的基础,商业体所处的地段位置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其承担的角色。加之旅游商业街功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因此,通常旅游商业街都位于主要景点所在的地方或游客必经之路上。

3.2 主题——塑气质 旅游商业街与一般商业街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客户群以游客为主,其功能以旅游观光、休闲或服务为主。商业之外的旅游吸引力也是衡量旅游商业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旅游商业街的气质就是主题,不一样的主题塑造不一样的气质。

3.3 业态——丰内涵 旅游商业街的主题化可以通过特色业态来表现,但业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其科学合理的业态选择和结构配比,吸引游客更长时间的停留并促使其更多的消费,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和更深入的体验,一方面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就像美女的气质终究还是源于其内在涵养的外在呈现,有合理业态的旅游商业街才会是成功的旅游商业街。

3.4 空间——造氛围 旅游商业街有了良好的位置、明确的主题和合理的业态之后,还需要一个人性化的空间,给游客以愉悦的感受,使得游客乐意在此停留、体验、消费和享受。要营造这样的空间,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体量控制。有研究表明,在完全人工条件下,比较有魅力的商业街长度最长约达1500米,步行20分钟;一般而言,商业街的有效长度为600米。要使游客感觉舒适,一般而言,商业街的宽与高之比控制在1左右(0.5-2之间)较为理想,这时游客在此空间中不会感觉压抑也不至于空旷。为了方便游客穿越、停驻、进出旅游商业街两边的店铺,街道宽度一般不小于6米;但也不宜过宽,一般以20-30米为宜,否则人们往返于街的两侧将耗费很多体力,甚至由于街道太宽而放弃另一侧,造成人气分配明显不均。第二,节奏把握。游览一条旅游商业街,也正如欣赏一首乐曲,有前奏、序曲、高潮和尾声。当然,整个过程不可能如此按部就班,此处的关键在于节奏性,旅游商业街良好的节奏性能避免游览过程的平淡单一,引导游客心理丰富的变化,使其带着愉悦的心情游玩和消费。而这些节奏的把握可以通过特色节点、开敞空间、休憩场所和系列景观等来实现。

4 婺源老城区仿古步行街案例

4.1 项目概况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嶂、溪流潺、空气纯净,生态环境甚为优越,数十个原始古朴、颇具徽派建筑风格的美丽村镇,散落在风光旖旎的青山碧水间。婺源自然风光秀美且人文景观众多,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规模气派、雕刻精美的明清古宅,更有无数古祠、驿道、廊桥,无不充满丰厚而悠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婺源的故乡野村寨颇有钟灵毓秀之气,它们或隐现于青翠山间,或倒映在清溪湖面,让人饱领那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美妙意境,因而有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

4.2、风格定位及总图布局

在建筑分布和风格方面,重点考虑与徽文化的结合,突出徽派建筑的高低错落、飞檐戗角,精致的马头墙使建筑效果更加明显。建筑整体布局满足商业的连续性,通过建筑体量的大小不一和骑楼的设计,使建筑所围和的空间更加丰富,中心下沉广场和文化墙图腾柱的设计使广场空间更加情趣,同时使该建筑更加具有徽文化的特征。

4.3、主题景观的设计意向表达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立体交通;公共开放空间;立体绿化;人性化设计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use stereoscopic transportation,open public space, stereoscopic green and so on in the commercial area as a research object.It is order to re-integration the fragmented of urban commercial space, and to creat a humanized of urban commercial area which is attractived and vibrant.

Keywords: stereoscopic transportation;open public space;stereoscopic green;humaniz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93-02

1概述

1.1城市环境发展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涌进,城市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长,城市人口的膨胀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交通情况日益糟糕,交通压力也日益增大,环境条件逐渐恶化。人类的生存活动日益增多,每种活动方式的存在都向城市索取空间资源如建筑需要空间、绿地需要空间、公共活动场所学要空间、道路需要空间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日益突出,因此城市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二维向度而向三维的立体化格局转化。

近几十年来,城市商业街区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层建筑、空中花园、人行空中步道、地铁、屋面广场、台阶商城、建筑中庭和室内步行街等要素,在人们的生活体验中越来越普遍,从而导致城市的空间朝着立体化和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1.2城市商业街区立体化的研究意义

城市商业街区的立体化设计是运用多向度的穿插和层叠的手法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实现分合得体、整体有序。商业街区的立体化设计可以把原先被割裂的城市活动空间,如广场、绿地、公园等空间与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联系起来,如地下以地铁车站为枢纽,地面以步行街区为纽带,空中以空中步道为基础,在功能兼容的情况下,形成办公、居住、商业、娱乐及文化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商业街区空间体系。

2商业街区的立体化交通系统

2.1商业街区与城市交通链接关系

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活环境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尽可能满足流动与效率,秩序与安全的要求。由于商业街区往往处于城市中心,人流密集和建筑集聚化加剧了交通组织的复杂性。因此,商业街区交通与城市交通呈现出多维度、多样化的发展,而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则是必然倾向。

现代的城市交通本身已经形成一个立体网络,为了要把城市交通和人流从城市中引入街区,必须从地面、空中和地下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如(图1)日本九州转运站的交通体系与商业街区的关系。它们将来自城市交通中的空中人流通过空中步行天桥引入街区;地下人流主要通过地下通道和地下步行街引入街区。而这些交通系统都能有效地避免汽车交通的干扰,既方便又舒适安全,给商业街区带来可观的客流。而在同一层面上的交通,我们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特性进行组织分流。由于城市地面交通的车行系统主要是由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等构成,设计中可以利用绿化或小品等设施合理地组织车行流线和步行流线,并通过竖向交通体系如自动扶梯、电梯等将空中、地面和地下交通联系,形成完整的立体交通网络。

2.2商业街区中的交通体系

商业街区中的交通体系主要是以步行为主,车行为辅。我们将各种交通流线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分离,彻底达到人车分离。车行与人行置于不同标高,通过街区中竖向交通的连接,形成三维的立体步行空间系统。

商业街区的步行系统包括地面人行道、商业街、过街天桥(联系道路两侧)、空中步道(建筑间的联系)、地下步道(地下通道、地下商业街、地铁站点等)、中心广场 (包括下沉式广场或高架层面广场)及建筑内部空间。立体化设计是加强这些步行系统的连接,形成整体的商业街区。(1)商业街区中建筑之间的连接:通过空中步道和地下通道把建筑组群串联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如(图2)香港中环,空中步道不仅恢复了割裂的城市环境,而且还增加了城市活动的连续性和交往的大众性。并且在激发城市活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商业经济效益。(2)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的连接:内部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延续,立体化的连接使建筑内部也成为步行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图3)香港太古大厦的室内中庭与外部空间通过上下穿插、左右渗透,有机串联在一起,使中庭成为公共开放空间,模糊室内外空间的概念,便于商业氛围的营造。

3公共开放空间及绿化系统的立体化设计

3.1公共开放空间

城市商业街区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已经超越了地面环境的层次,拓展到地下和空中。因此,公共开放空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平方向的伸展,而是更多的发生在水平和竖向的立体层面上。

在商业街区大型开放性空间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不同标高处理,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如接近地面的开放空间是地面水平空间的延续,让人体验到居高临下,形成上下交流,超越了面对面交流的界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下沉式广场则可以形成温暖、 围合的氛围,具有强烈的亲和性、静态性,便于人们购物之余的休闲活动,而且还可以形成表演的舞台,使身处不同标高层面的人都能欣赏。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建筑结构的坡形剖面或台阶形大坡地,设计台阶式开放性广场,广场面向阳光或优美风景,也能成为人们乐于聚集交流的场所。

如Coco购物中心(图4),公共开放空间的形态变化通过多层次交通系统,将不同层面的活动场所串联成为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公共开放空间二维平面空间的概念。上升、下沉的相互穿插组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开放空间,更具层次性和戏剧性特点。这种立体的公共开放空间还可以提供动静相宜、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丰富了城市的风景。

3.2 立体绿化系统

针对商业街区的建设密度高、地面绿化空间少的问题,基于“立体化设计”的理念,力求营造一个垂直庭园城市商业街区。我们在设计中通过利用现有的地面公园、街边绿带与街区中空中的绿化平台、庭院、屋顶绿化、地下庭院绿化、建筑室内绿化等有机融合,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绿化景观。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绿化面积,而且为人们提供充满新鲜体验的休闲、购物、娱乐的城市商业街区绿色景观环境。

4人性化设计

物质与精神构筑了人类的整个生活领域,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同时,不断地在改造着整个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简单、单一朝着复杂、多样化的发展。由此产生了符合人们心理需求,满足现代城市要求的立体化商业街区。(1)立体化的商业街区便于营造商业氛围,活跃人们的城市生活:立体化设计使得商业空间从地面延伸到空中及地下,增加了商业街区中的商业面积,给予人们对商业文化更多的需求。(2)人车分离体系:街区立体化交通网络彻底地将人与车分离,把人们从机械交通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并在商业环境中设置休息长椅、立体绿化、景观小品等设施,营造悠闲、舒适、轻松的步行商业空间环境。(3)空中庭院:在中国传统的园林中,高处多置“台”,即《园冶》所谓:“高方欲就亭台”。 我们对“台”进行叠合地绿化设计,形成了立体式的庭院,并将庭院上升到空中,成为空中庭院。在商业街区的组团节点中设置空中庭院,能使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能感受自然,亲近自然。

5结术语

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让城市生活的各要素相互分离,彼此割裂。城市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与利用,城市集约化效应相对来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传统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聚会场所逐渐为机动交通做出巨大牺牲。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商业街区的立体化设计的研究,利用立体交通网络,整合公共开放空间,立体景观绿化系统等设计手法,营造生动宜人的商业街区,从而提升城市活力。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念雄.环境魅力与社会活力的回归 [J].世界建筑,1998,102 :20 - 24.

[2]陈晓扬.香港空中步道城市设计的启示.华中建筑,2004,(2).

[3] 董贺轩.城市立体化―城市模式发展的一种新趋向解析.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35).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旅;导视;形象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83-02

一、旅游街区的商业性与文化价值

主题性文化商业街区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文化商业街区侧重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传承,其主要特点和主题性通常提取于所在区域的民俗文化、建筑风貌和地域历史文化。在这类街区的打造中,以符合现代商业诉求的设计理念以及适合现代商业街区的运营模式为参照基础,适时恰当地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及娱乐需要;同时,在商业街区打造中嵌入文化主题性,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以及先进的娱乐设施,使商业性质的文化街区更加具有观赏性、体验性。其所创造的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能够在喧嚣的城市之中让人们体验现代娱乐生活的同时感受文化、净化心灵。

文化商业街区集现代科技服务与地域历史文化于一身,既满足了区域特色及民俗传统文化传播,又彰显了现代城市发展的时尚活力。这类商业街区在所在城市和区域不仅带动了商业消费,促进商业经济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其所处城市的形象符号和对外名片。

二、文化商旅街区的导视形象系统

要在商业文化旅游街区的建设与打造中突出其商业性和文化主题性,商业区域内的各个元素与内容都应与整体商业区定位高度统一,其中导视形象系统作为街区环境打造的重要内容,在商业区域整体环境中起到锦上添花、明确主题的作用。

文化商旅街区中的导视系统作为独立的环境指示系统具有精准的指向性与详尽的识别功能,通常会通过其自身的形态、色彩以及所承载的图案文字信息来对区域内游客进行有效的指引,根据所指引的具体范围可分为商业导视系统、交通导视系统、办公导视系统、^域导视系统等。文化商业街区的导视系统在当下设计趋势及环境打造的高要求下,纯粹的引导作用已不能完全满足商业环境的需求,体现区域文化特征以及优化街区形象等功能也需要在导视系统中体现出来、甚至需要将景观雕塑连接和美化环境的功能也一同并入其中。同时,导视系统的设计不能同质同构化,应该根据区域自身特点来进行设计,具有商业属性环境的导视系统还更加需要结合商业事件,起到管控与促进商业消费的作用。借助文化审美与技术功能来综合提升文化商业街区的品质与形象。

三、多彩贵州城导视形象设计思路

(一)项目背景与特色

多彩贵州城位于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核心区,规划占地面积7696亩,总投资420亿元,是我省“十三五”文化旅游十大项目,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基地”、贵州省“5个100”工程中旅游综合体和城市综合体“双100”重点工程,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总体定位创建贵州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功能涵盖“多彩民族风、贵州旅游母港、贵阳城市客厅、航空港经济综合服务区”四大功能板块。项目深度发掘、有效整合丰富多彩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将其打造成为贵州省全域旅游风景眼和集散地。

其核心商业街区节庆街是多彩贵州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彩贵州城面向市场的首发产品,其坐落于多彩贵州城的重点位置――多彩贵州文化展示中心的左侧,是全国首例以节庆文化为主题定位的民族文化旅游休闲街区,从建筑、民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角度全方位展示贵州风情的同时,营造一种节庆消费氛围,让文化与现代商业在此得到最有机的交融,聚合成商业价值的终极形态。

(二)设计思路与分析

多彩贵州城核心商业街区“节庆街”多彩贵州文化展示中心与1958文化创意园以及多彩贵州城极地海洋世界的连接要道。其中多彩贵州文化展示中心作为区域内的核心标志性建筑,在区域内具有强烈的标识性与代表性。与之连接的节庆街商业建筑群的建筑设计风格与多彩贵州展示中心建筑风格存在断裂,导视装置需要通过两大区域建筑设计样式及色彩来制定设计风格,将整体商业区域环境进行过渡、衔接与串联。

在导视装置的分布及数量等方面来分析,多彩贵州城节庆街区域规划布局方正,商业区域内主要疏通道路由三大横向道路以及七个纵向道路呈井字形穿插组成,这种道路分割方式将整体商业街建筑群分割为组团,其内部道路齐整方正,区位导视难度较低,故导视装置宜分节点式布局,数量不宜过多。以设计精良与信息全面、集中为设计原则。定位于旅游商业区的节庆街,其规模体量适中空间规整,存在对称高差,商业门店布局紧凑密集,导视信息系统应依照景区规划进行组团式单元化分层归纳处理。

在导视装置的应用的灵活性与便捷性等方面来分析,商业街内汇聚多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丰富商业业态。其核心景观街区――缤纷水街位于整个节庆街的核心要冲,其设计规划主要商业业态为贵州名优特产销售、古玩玉器展示销售、休闲餐饮以及部分高端餐饮。北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体验、酒文化体验及交易、民族特色客栈的载体,以红色文化为业态主线,吸引游客的目光,制造人流,从而拉动红色主题餐饮、住宿、纪念品的消费,该处未来也可作为本地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考虑景区商业街内部商业门店及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针对这类商业导视信息装置应具备信息导视的灵活性。以应对在日后的发展及运营中,街区门店易主或者经营内容发生改变等诸多业态变化。导视装置系统可灵活更改信息内容,或者方便安装及拆卸,做到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利用。

在导视装置的附加功能方面来分析,在实地考察中,截至目前进驻节庆街的企业门店多以餐饮业为主,占到门店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上下。随着景区日后的开放及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加会产生较多的餐饮垃圾,目前景区垃圾回收设备较少,难以承载垃圾排放量。受限于景区规划布置,区域内并不适合单纯增加垃圾箱的摆放,建议设计独立垃圾回收处,增加导视信息项目,缓解景区卫生环境管控压力。同时,餐饮企业的进驻与聚集易致使景区客流量时间节点凸显,容易形成傍晚时段的客流高峰,形成夜间经济。街区内部照明设施建设尚未完备,故导视装置系统应配合门店起到照明作用。

在导视装置的形象传播方面来分析,由于景区地理位置靠近贵阳机场,具有独特的临空区位优势,成为贵阳多彩贵州城的对外形象信息集散地,其街区内部导视装置应与多彩贵州城整体品牌形象以及宣传物、VI视觉识别系统高度统一,并与其内部商业旅游产品及产品包装等其他设计保持高度的连贯性和配套性。借助临空区位优势配合周边设计内容进行全方位综合立体化品牌形象传播。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策略的转型和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政策的加强,我国商业地产以及综合性商业空间中的导视形象系统越来越重视导视功能集群与品牌形象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生产资源和时效性,导视装置功能以及信息处理的机动性、可循环性成为当下商业空间及区域导视装置设计的重要概念。当下商业环境导视系统还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导视系统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必须附着于稳定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健全的商业环境,所以从宏观上来看,优化产业衔接,开发新型材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合理的商业管控模式以及接壤互联网是当下导视装置设计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燕.旅游区导视系统文化性设计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2]王莹莹,沈德坤.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街区;景观小品;商业街

中图分类号:TU98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97-02

1 引言

1912项目街区是南京的一个重要的品牌,其含义是纪念民国政府的成立元年。“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是1912的目标定位,其消费人群主要锁定城市白领、小资、成功人士、外籍人士、商务客人、游客等。将1912引进滁州的最大目的就是提升滁州市的消费层次和品味。因此,在商业街区的业态规划上,在商家的入驻问题上,管理层都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整个商业街区的质量。

同样,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的家具”也对一个项目的品味和氛围的营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991年张寒松在《城市的视觉污染》中提到艺术价值很低的建筑小品,园林雕塑会令人感到庸俗,认为这对人们的行为、思想、感觉和生理都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控制和调节的作用。所以,景观小品往往能在一个景观项目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笔者将立足于实际,从项目本身出发,对滁州市1912中的景观小品做出具体的介绍和分析,并从景观设计学角度提出看法以及今后仍需完善的细节内容。

2 景观小品的基本概念

景观小品一词,最常出现在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等相关的专业或者学科,包括有小型的建筑物,室内外雕塑,花池,树池,景墙,坐凳,灯具,标识牌等一系列的小型构筑物或装置。也是放置在某一特定空间中的各种元素和设施,既能为人群提供一定的便捷服务,也具有美化空间环境,丰富文化空间内涵,满足使用者各种空间需求的作用。因此,景观小品在功能性和放置场所的限定性上和公共艺术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景观小品是经过人为设计和制作的一种产物,对体现空间的美观性和功能性十分重要,所以要求在设计布置和使用时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经过全方位的考量。每一处小品的设计和在空间环境中的作用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并与空间中的整体环境相协调,发挥功能,体现价值。

对于景观小品的分类,目前在学术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是目前也有一些参考的分类方法,比如按功能特性可以分为观赏性、实用性和参与性的景观小品;也可以分为现代景观小品、功能性景观小品以及地域性的特色景观小品。根据所处的空间性质分为可进入性景观小品和不可进入性的景观小品;按艺术形式也有着具像景观小品和抽象景观小品之分;如果将其按照题材来划分,那么种类将更加的丰富,包括寓言格言小品、文艺性小品、计时小品、动物小品和儿童小品等等,种类愈加的繁多。而笔者根据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空间范围,将1912中的景观小品划分为观赏性景观小品,实用性景观小品和特色景观小品三类。

3 1912中的景观小品

3.1 观赏性的景观小品

1912作为一个品牌性质的特色商业街区,其观赏性的景观小品在其中必然要占据很大的比重。在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景观雕塑,抽象形式的建筑造型,人物雕像以及一些植物花卉。这一类景观小品虽没有功能性的作用,但是在营造整体空间氛围,提升场地灵活性上却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整个街区的一层和地下负一层的电梯处的富有现代艺术感的建筑小品就十分巧妙的利用了一层和负一层之间的高差,将灯光、植物以及水景融为一体(图1)。避免了空间层级变化时所带来的生硬与单调,将整个街区的空间层次感处理的更加丰富。由于整个街区都是仿民国式的建筑风格,主要材质为红砖和青灰瓦,使其给人带来一种醇厚,沉稳而又不失精致的感觉,而在建筑之间或者是建筑的转折处巧妙的设置一些小品,比如:绿化植物、创意雕塑等,就可以使整体建筑群落充满着生气与活力,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都会给游客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

3.2 实用性景观小品

实用性景观小品是指带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公共艺术品或者建筑小品,包括在公共空间中的座椅、板凳、路灯、指示牌、垃圾箱等公共设施。既有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性又能为游人提供基本的便利,是公共空间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12中有实用性的景观小品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例如:在路线导图的设计上就采用了手绘轴测的形式加以表现,不仅使游人能明确的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更增加了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在街区内不仅有普通的供人休憩的木制长椅,还有以历史脉络和家具演变融为一体的铜质座椅,座椅的造型体现唐、宋、明、清不同朝代的风格,将中国古典家具的演变清晰的表现出来,在不同朝代的座椅之间还放置了所对应时代滁州市的平面图,让这个城市的历史脉络清晰的展现在了游客的面前,将文化宣传和日常实用性巧妙的结合起来,为滁州的1912街区增添了新的亮点。

3.3 特色景观小品

2012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提出城市景观小品与城市意向的关系。说明景观设计需要立足与城市的特色和其自身的发展历程。1912商业街区虽然有成熟的体系和具有竞争力的业态资源,但对于滁州这个城市来说它还是属于舶来品。因此,想要立足于滁州并获得好的发展就需要在情感上得到本地市民的认同。而在这一点上,1912无疑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它对当地的人文情怀做了相对深入的发掘。如1912这块场地的旧址是滁州市第三中学,是滁州市中历史较为久远的中学之一,很多本地人甚至是他们的子女都曾经在这里读书。当街区建成后,便独辟一块场地专门用于纪念滁州市第三中学并以此为主题设计景观小品,建成后引得群众参观拍照,合影留念,深的市民的好评。又如,滁州有个名叫张志忠的老爷爷,每天在街上叫卖“香蕉糖,薄荷糖”数十年如一日,不论是我们父母还是我们小时都能见其身影,并时常花五角或者一元买其糖果。如今虽再也听不见亲切的叫卖声,但甜蜜的味道却一直存于心中。1912街区专门为老人设置了雕塑和宣传框,放置于街区的入口处,滁州市民每当看见这个雕塑都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曾经美好的时光,既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对整个商业街区的好感,也能体现社会对微小个人的一种认可和关怀,使人心生温暖(图2)。不仅如此,街区在设计当中还充分重视滁州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将醉翁亭记这个元素融入街区的细节当中。比如地面铺贴上就会体现醉翁亭记中的一些原文;在景观小品上也能将其中的一些元素做具象化的处理,使之更形象的展现在游人的面前。这些景观小品的存在,虽没有实际的使用功能,但却能引发市民强烈的共鸣,增加了对这个外来商业品牌的认同感。

4 结语

1912落成时在滁州市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滁州市第一个完整的特色商业街区,其所产生的效应有目共睹。内部的景观设计也有很强烈的时代感,景观小品不论是样式还是创意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准,开启了滁州市内景观小品设计的先河,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借鉴和帮助。但是,从这个街区环境上说,景观小品在细节上也并非尽善尽美,对整体氛围的代入感也不是很到位。虽然景观小品在整体上应该作为配角存在于街区当中,但是在局部也可以进行强调,使其成为主角并作为某一更大区域的视觉中心从而对整个环境氛围产生影响,而不是全都分散在各个角落等待游客自己去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1912的人气也在逐渐地下降,甚至出现了门店大面积停业的现象,未来想要平稳地发展下去,不仅要在商业运作上多下功夫,也要对内部的一些景观小品和硬件设施上做出调整,使其不断展现新意,让这个街区不仅成为消费场所,也可以成为普通市民日常休闲、观光摄影的最佳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 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0):25~32.

[2]黄汉民.福州“三坊七巷”保护改造的实施与思考[J].规划师,1996(1):95~97.

[3]华 予.现代公园景观小品设计分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4]王理阅.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街区 街道空间人性空间城市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正街作为湘潭市老街,在以前老湘潭的经济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连接广州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之一,也是连结上海、汉口和西南地区的商业枢纽,成为了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素有“金湘潭”之称。

1历史街区商业街发展的空间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大,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城正街的发展也毫不例外的患了国内许多大城市更新改造的通病。城市改建采取简单的拆建,忽视城市设计的指导作用,这种粗放型的建造手段导致城市肌理的破坏,城市文化、特色的散失,城市空间环境的混乱,空间领域感不强,特色不明显,识别性差,街头公共休息活动设施缺少。

历史街区商业街的发展,应始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特色,尺度宜人,建筑围合出街道空间,外部空间清晰。沿街商业建筑与街道空间恰如母子相依,水融,相得益彰。而现在历史商业街的建设与改造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学习西方建筑,以空间围合建筑,致使旧城商业街区主导空间为垂直方向而不是水平方向。原本连贯整体的街道空间消失,加之这种主导空间缺乏文化的象征,空间的联系少,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空虚感与孤独感。

城正街许多新建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

1.1建筑无序建设

为了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许多建筑在体量上无限的扩大,一栋栋庞然大物夹杂在鳞次栉比的细小屋檐中,显得极度的不协调。许多建筑不顾城市的肌理、文脉、风貌、特色等,追求“欧陆式”或者“港式”风格,有的甚至直接照抄国外建筑来迎合海外人员的口味,使得建筑立面混乱,材质各异。造成视觉凌乱。

1.2街巷骨架遭破坏

建筑的扩张,使得街巷被建筑围墙隔断,一条条的街道变成死胡同,原有骨架被打断,街道特征散失。

1.3商业广告的凌乱

随着商业的发展,广告与招牌成了街道两侧最显眼的景观,大小广告贴墙悬挂,使得建筑失去了原有的面貌,街道色彩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给人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1.4基础设施缺乏

街道的店面密集,街道成了进出商店的过度空间,空间单调,行人在长时间购物后找不到休息的空间。

1.5空间尺度的散失

新建筑的耸立,打破了原有的城市机理与空间尺度,原本亲和的街巷被高楼大厦所依,整天被笼罩在阴影之中,变得阴森与冷漠。

这也是中国许多历史街区商业街发展的普遍现象,对街区的建设与规划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空间的人文环境和心理感受,创造人性空间。

2人性化空间的探索

人性化空间是空间的设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各类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采用空间宜人化的原则。人性化外部空间是与自然的无计划性的空间相对应的空间。它能满足人的意图,符合人的尺度,具有计划性和收敛性。“人性化空间把空间当作图来处理,确定空间边界并向内侧整顿秩序,表现为空间的收敛性”。[1] 空间的人性与否以及场所的内在活力是与人对场所空间的介入和参与紧密相关的。人性化空间是充满生活感和活力的,空间对行为的发生起积极作用。日常的社会生活是促成人们交往,使城市空间充满生机活力的积极媒介,因此,人性空间的探索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

3人性化空间的设计

3.1 保持外部空间结构、形态和尺度的原真性。

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空间最主要的空间特性是空间的宜人性,符合市民逛街,购物和娱乐的心理行为,完成一些多功能积聚后所产生的自发性活动。传统城市中心文化商业空间不仅是商业购物活动的场所,同时又是综合性的游憩空间。城正街街区保护规划设计充分考虑购物者行为活动和心理的需求,街道空间与休憩空间相结合,让购物者在长时间的选购之后能找到一处能静下悉心休息的空间。规划设计还根据一般人对空间环境的要求,创造一定的空间的领域。作为城市中最富活力、公共活动最为集中的公共空间,以街道为主的布局形式,集中体现了线形的内向性和外部空间特征,形成动态连续和活跃的步行空间。这也是目前商业街的主导空间形态。城正街通过在两端的出入口处加以牌楼对空间进行限定,使街道内部领域感加强,也反映我国传统城市的独特文化。因此,维持城市传统外部空间结构,形态和尺度也可以创造空间尺度的人性化。

3.2街道与建筑的有机结合

对于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首先我们应考虑建筑和绿化向街道的敞开性。处理好街道与入口的关系,倡导多层次地与城市空间积极对话,建筑渗透到街道生活, 强调人的活动产生的活力。沿街商业需要同地面保持频繁而直接的接触,同公共用地连接起来,与街道生活融为一体,保持街道的活力。从服务市场营销管理的角度分析,促进商业服务的服务过程涉及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服务的可接近性,买卖双方的相互作用和顾客的参与。[2]创造人性化外部空间,使之与城市街道生活更多地发生关系,恰恰是从扩大服务供给,增加营业的便利性和保持经营景气的目的出现的。

在城正街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和环境改善使建筑尽量向街道开敞,促进室内外空间的渗透,具体措施:

3.2.1加强空间的融合性

利用文化商业建筑形成街道的边缘、正面,至少使商店的一部分成为人行道的一部分,以便行人沿街步行时走到商店里面,以达到向街道开敞的目的。

3.2.2增加入口

建筑物各功能应尽可能有自己的入口,通向街道的出入口增加可以使街道重新恢复活力,但应注意入口的大小,较大的立面缺口会打断街道立面的连续性,破坏商业空间气氛。

3.2.3小而开敞

在商业街上开设尽可能多而小的店面,以临街开敞的店面,特色商铺经营和展示各种活动和商品,创造吸引人的生活。

3.2.4步行的舒适性

为保证城正街步行空间的舒适性对街区路面进行改造,提高街区的绿化景观,增加相关服务设施,同时注重文化氛围的创造,使街道成为集购物与休闲功能一体的空间。

3.3人性化街道空间要注重空间的相互渗透。

通过环境整治可以向街道两侧临近空间渗透,形成开放空间和渗透空间,使保持街道视觉连续性与丰富空间的变化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人情味的、生动的、吸引人的场所与人性化空间。街道的渗透空间是从连续的街道空间中生长出来的空间,与街道空间相通,又与街道空间有一定的界定,完全不破坏街道的连续性。渗透的模式有:

(1)与街道相连形成灰空间,一般以建筑底层架空的灰空间或有顶的街道为主,甚至向室内渗透,将建筑的底层空间贡献给街道,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2)通过空间处理引入另外空间,新旧建筑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围合出一个曲折的室外空间,设计出一系列有高差的步行小广场,设置喷泉花坛,形成人性化的街道渗透空间。

(3)形成袋形空间或小广场。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贵州地区特色商业街区

一、城市环境发展

早先的城市环境设计讨论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工业化以来,城市生活形态大为改观,20世纪城市的最大变化即是通讯与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原本适合人行走、慢速移动的城市空间尺度,大量改变为以汽车等各式快速交通工具为主体的空间设计。在此期间,城市环境设计着重于大尺度的规划设计,强调的是建筑物与车行道等,汽车成为了主体,占据了街道的主要空间。人不再是都市中的主角,被排挤到汽车使用空间的边缘地带。为了汽车的高速行动“效率”,人们不得不爬越天桥或钻入地下道,步行成为都市中最崎岖的移动方式。虽然人流物流更为快速便捷,但是因为只强调建筑,不重视建筑周围的环境和空间,使得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无人使用的“灰色地带”。大量的工业产物如建筑、车道、机械,成为城市的主体,人则处于附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仿佛有所醒悟,对环境、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92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在芝加哥的年会上,呼吁建筑师积极参与城市环境设计,提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城市设计要处理的主要是城市和环境形象问题,这时整体的环境设计就逐渐成为“城市设计师”所要关心的主要问题。

二、街区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街道是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地点,每个人每天只要踏出家门,就必然要与街道接触,融入街道的环境里。街道及人行道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里最具生命力的器官。只要谈起城市,最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街道,假若城市中的街道看起来生气蓬勃,那么城市本身也就充满了生命力;反之,街道若沉闷无比,那么整个城市也就乏善可陈了。③街道是公共设计的必备元素,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布满在每一个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街道,也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街道。在与街道密不可分的生活中,人们早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来自街道环境的影响,形成一个集合印象,而这个印象往往成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主要感观。行走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观赏商店橱窗、赞赏美景,或与人聊天等。整体来说,人们行走、观看等自由是都市地区文明象征的指标,步行是可欣赏建筑局部、细部和城市细节的惟一方法。因此街道不该只用于通行,供人活动的街道更可以说是情感聚集的地方,是文化交流、信息获取的重要场所。

三、贵州地区特色商业街区塑造的设计要素

1.使用多功能性

商业街区的职能决定了其可供景观设计的面积非常有限,这就要利用空间立体化,提高使用率,强调复合型功能,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人们更多的活动需求。在商业活动的大背景下,也满足使用者休息、娱乐、交往、观光等目的。

2.尺度宜人性

商业街区由于自身性质和客观条件所限,是寸土寸金之地,所以景观设计的空间结构趋向立体化,提倡高密度、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充分挖掘空间,尽可能以小型设施为主,满足功能需要,更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对景观的感受,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让使用者对街区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商业区内街道尺度的设计是街区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街道作为街区的开放空间具有各种机能,合理的街道尺度对街区非常重要。令人愉快、舒心的,人车分流的街道空间是街区的框架。街道不仅具有单一通行机能,对步行者来说也应是魅力十足的空间。其设计可拓宽人行道,增加与街道和地区的亲近感,使用更适合步行质感与尺度的铺装材料和行道树,配置艺术化的街道附属设施,使天然质感和自然气息浑然予街道之上。

3、文化创意性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只有深刻理解本土文化,才能产生出具有世界冲击力的现代城市文化。在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也应考虑开发的项目中如何保存该场所的历史与记忆。再现历史会勾起人们对那一场所的记忆,由此可想到我们将来应该留下什么,开发时不能把一切都抹掉,历史是不能建造的。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应是商务区建设的特色,环境优雅的剧院、会展中心、展厅等可举办各种展览、艺术表演、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这会提高商务街区的城市品味,丰富其城市内涵,也为其建设聚集更多的人气。

四、商业街区设计的建议

建设一个生动宜人的街区,首先要确定一个“用于指导整个规划方案构建与实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认识和理念”,即概念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游戏规则”,避免规划方案的无谓反复,并由此作为街区设计的总体原则。从形式上,不必刻意追求对称和比例,让街区构成流水般的、融合的连续动感空间,强调其时间上的连续性。从精神上,保留和运用传统的场所和尺度,延续城市的脉络,提高居民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空间结构与生活结构的一致。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合理运用形式的各种要素:点、线、面和方向。提倡“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混合使用”的城市传统。使城市产生亲切的表情和性格,传达宜人的感情和气氛。街道必须被组合,不能将居住区同娱乐区和商业区完全分开。

参考文献:

[1]刘念雄.环境魅力与社会活力的回归 [J].世界建筑,1998,102 :20 - 24.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街区、特色环境、保护与再设计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是容易认明,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形态。”[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3]所谓城市的可读,是因为它由可认知的符号所组成。因此,作为城市子系统的街区、标志物和道路等元素,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应从挖掘和保护特色文化、打造具有自身独特可认知符号等方面入手,最终形成一个特色的城市形态。

一、保护理念与再设计理念

保护理念

文章开头对可读性城市塑造的解读中提到了对特色文化的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城市中营造特有场所感和认同感的标志物,它是构成城市魅力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历史街区的保护,正是塑造可读性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常跃中老师在《街区环境特色设计中的特色保护》一文中,对“保护”一词的内涵做了“历史的保护、场所精神的保护、保护的动态可持续性和保护的价值开发与效益的最大化”这四个方面的解释,其中“历史的保护”指的是: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不单单只是建立在保护单个实体上,而是将自然环境融入其中的整体、统一性的保护;“场所精神的保护”指的是:对外在实质环境等具体事物的精神文化和内在的人类长期使用的痕迹以及相关文化事件的保护。因此,可以从构成场所的物态内容和活动两个方面来进行;“动态的可持续性保护”:是将历史、现状、未来联系起来进行考虑,使之处于最优化的状态;“价值的开发和效益的最大化”是保护理念的最终目标,即是从文化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双重考虑。[常跃中.街区环境设计中的特色保护[J].装饰,2007.10(110-112)]本文正是以这四个方面的保护为指导,探讨乌鲁木齐民族商业街区特色环境的保护设计。

再设计理念

再设计理念是指重新面对已有的物体,把物体从熟知变为陌生所进行的创造过程,同时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意义的一种方式。本文以保护民族文化,塑造特色商业街区环境为目标,在原有街区的结构中,对其进行重新的规划和再设计,将原来密集、狭窄、弯曲回旋的具有神秘和趣味性的街道空间加以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的设计,不仅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打造了符合现代城市街区特点的商业性空间。

二、乌鲁木齐山西巷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乌鲁木齐山西巷的历史沿革

山西巷位于乌鲁木齐龙泉街与解放南路附近,是纵深发展的综合商业区,具有四重特征:首先,山西巷是乌鲁木齐民族风情一条街的“开端”,是城市中较为繁荣的民族传统商业聚集地;其次,它坐落于乌鲁木齐城市旅游中心的南北交通干道上;再次山西巷是乌鲁木齐城市中心中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还是乌鲁木齐城市中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传统民族买卖方式的保留地。上述四重特征决定了山西巷在体现乌鲁木齐城市民族文化特色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历史、商业文化最悠久、最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商业区,而且它的发展是随着整个城市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的,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着特色历史文化的烙印。

从历史记载来看,现位于乌鲁木齐山西巷一带的民族商业区、二道桥市场以及国际大巴扎,同属于原来二道桥民族传统商贸区。在1896年,二道桥一带就已有种类齐全的各种市场,另外大小饭馆、钱庄、制衣铺、剃头坊等辅助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同年,清政府在乌鲁木齐给俄商划定了“贸易圈”,许多俄商店铺也随之而来,逐步形成了著名的“外货市场”。辛亥革命后,俄商“洋行”的衰落,各种民族小吃店、铁匠铺、杂货店、点心铺等布满街道两侧。其后,根据现在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建成了集民族建筑精品、商业、旅游、娱乐等为一体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乌鲁木齐民族商业区的特点。

客观上讲,虽然后期建成的国际大巴扎商业建筑群目前已成为新疆最具特色的商业区,但其周围的民族山西巷一带却很少得到有效的保护和规划,对人文历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则更显得滞后。

乌鲁木齐山西巷现状分析

山西巷由于没有融入到国际大巴扎民族商业圈之内,不仅缺乏街区环境与人文历史精神的特色保护,而且缺乏科学的指导综合性规划设计,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出性的问题:首先,科学保护规划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街道空间店面经营的错位和空间资源的闲置。在山西巷的街巷中,大多以经营普通的低档商品为主,店面较为凌乱。使得传统的小尺度的商业街巷承受了过重的商业重任,货物和人流的大量涌入使富有历史文化街巷失去了它的本来面貌。由于街巷中店面配置的无序,使得山西巷所依托的自然街区形态、历史人文资源以及神秘而有趣的街巷空间、建筑景观等各方面的资源,不仅没被充分的利用,反而失去了原有潜在的空间价值。其次,街巷中地域性公共艺术及无障碍设施的缺乏。在街巷中,无论是沿街外立面、侧街或小巷,整个空间结构似乎都是为了商业而商业、居住而居住,过多的追求功利,而忽视了对地域文化、场所精神以及可读性城市特点的保护和培育,从而丧失了场所中历史文脉的现代价值潜力的挖掘,以及更多经济开发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商业街区中对于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关照几乎为零。最后,有效、正确、全面管理政策的缺乏。由于没有科学的、综合性街道规划管理作为理论指导,使得街区中的建筑外观逐渐的被破坏,而杂乱无章的、缺乏整体设计的新建筑外观、材料以及色彩,不但没有起到更好的修复和美化作用,反而破坏了商业街区中原有的特质,造成了“猫虎”不像的现状,也造成了街区空间特色的沦陷。不仅如此,乌鲁木齐城市的管理阶层在对山西巷民族商业街区进行管理时,对街区色文化的买卖传统方式给予打击和取缔。这项举措严重缺乏对市民生活意识的考虑,同时也是对场所精神中内在因素的破坏,没有实现从物质的保护发展到场所中人的行为文化及精神保护的层面。

三、乌鲁木齐山西巷特色环境保护与再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对山西巷民族商业街区色环境保护和再设计方面,应遵循以下目标和原则:

首先,坚持对空间完整性、历史真实性以及文脉延续性的保护原则。此原则不仅强调街道在空间形态和整体规划上的完整性,同时也对街区中独特人文环境氛围,悠久商贸传统买卖方式以及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全面保护。此原则决定了山西巷今后发展是以文化为主导,以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为起点,以保护新疆特独特的民族传统商贸方式为手段,以打造特色环境和形成商业旅游业态为最终目标。

其次,坚持民族商业街区的价值多元化及地域个性的保护原则。山西巷特色环境的保护和重塑, 不应只是作为历史的复原,而应该放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进程中来进行更新,协调多方面的因素达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使其保持自身价值多元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地域性是该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对城市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也是区别于其它城市最本质的特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山西巷作为乌鲁木齐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商业街区,应反映和满足市民不断增进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创造符合当地居民生活的模式。因此,应该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来进行,应把人的感受和需求作为保护的重点来考虑。

四、乌鲁木齐山西巷特色环境保护与再设计的具体方法

对于乌鲁木齐山西巷特色环境的保护以及街巷再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将从商业街区的规划构思、空间边界、建筑界面、街道景观等方面展开,力求在保护原有特色环境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和设计出适合现代城市商业街特点的民族商业街区。

1、街区规划

首先,按街区中原有建筑和自身肌理将其功能区域划分为三部分:1)、主干道沿街区域(主街):民族现代商业空间、对应现代文化,商业模式较为现代,所受物品档次较高;2)、副干道沿街区域(副街、居民住宅楼和商业楼之间的小街巷):民族跨时空复古时尚空间、对应街头文化,商业模式介于现代和复古之间,所受物品适于大众;3)、小巷子区域(穿插于副街之中的巷子):民族传统手工作坊空间、对应院落文化,商业模式较为传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用于此模式的物品,一般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其次,在不影响街区大的格局下将街区中的空间形式作相应的调整,以开敞式为主,增加半开敞式和空中式。同时将山西巷主干道沿街区域的部分商品买卖以“外街内引”的规划方式引向内街小巷中,实现人们步行、购物与车辆的分流,创造城市规范化购物环境。最后,商业街区空间功能由原有的以商业和居住为主,转为重点以商业为主,居住为辅;同时介入更多的餐饮、展示、旅游等活动区域,以适应现代城市商业街区功能的多元化发展。

2、空间边界的再设计

为实现“街市内引”及内街价值体现的双重目标,在进行空间边界的设计时,应强化外街中部入口及内街原有北部入口的开放性和指示性,使其成为连接内外商街的主要标志性通道。同时,增加两个副标志性通道,使外街人流更容易看到并进入内街,达到上述双重目标。由于受现有街道走向的制约,街巷中的边界呈直线状态,缺少进退、转折的变化。为打破此状态,在内街边界设计时,将其街巷空间中的节点增加,并运用转角和小空地来减少内街直线的局面。

3、建筑界面的再设计

首先,外街的建筑立面缺乏地域元素,无法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地方文化,并与临近建筑表面脱节。因此,在进行再设计时,将外街立面加入地域文化的元素并加以修复;在内街空间关系得到改造后,将其内街建筑的外立面也同样运用现代建筑材料,进行民族图案、民族纹样的拼接,局部使用雕花木柱和透雕装饰来增加街道的亲切感,突出新疆浓郁的地域特色。其次,在对街区建筑外立面颜色的考虑上,将本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统一的理念进行设计。最后,为打破街区中建筑界面的单一,将传统的前店后坊、木板式等店铺形式融入其中,以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保留和延续。

4、地面铺装的再设计

为保持与城市其他商业街道地面的统一,在对街区内外街道的地面进行再设计时,首先,对外街地面进行保留,将其不完整的地方进行修补。其次,内街地面采用流线型铺装,以起到纵深引导的作用,以此来减弱直线型街道给人带来的单调,使空间组合具有多种可能性。同时,在与外街垂直交叉口或节点处,通过地砖颜色、方向的调整,或拼贴指示性图案来进行方向的引导。

5、环境小品的再设计

山西巷街区环境中的小品设计,不仅要加入体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人文文化的标志性雕塑,同时根据内外商业步行街巷的尺度,增加地域性植物景观,如特色的景观树以及亲人尺度的灌木、植物容器、鲜花盆景等,来增添街道的温馨和亲人特质。最后,公共设施的增加也是对其街区完整性的另一种表现。

结语

城市中的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场所精神等各方面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而城市中最难能可贵的文化就存在于历史街区中人们世代所遵循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中。因此,本文对乌鲁木齐山西巷民族商业街区环境的保护和再设计,是重新认识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城市的地域文化,保留集中体现民俗风情的街区、建筑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以期达到对历史文化和场所精神的进一步保护。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常跃中.街区环境设计中的特色保护[J].装饰,2007.10(110-112)

[3]张勃.城市商业步行街地域性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杜雁.历史性步行商业街户外环境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刘丽娟.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改造与更新[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覃伟伟. 城市化进程中新疆民族传统商贸方式保留的可行性研究[J].硕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覃伟伟,女,1983年生,河南省安阳市人

现工作单位:昌吉学院美术系,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乌鲁木齐山西巷商业街区的现状

乌鲁木齐山西巷改造后的设计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业街区;规划设计;市场

1 前言

1.1项目背景

湖南省永州市是湘、粤、桂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黄泥井商业街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该片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实施旧城区改造工程的重要地段,这一地段建设是旧城改造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传承冷水滩城区原有功能的具体体现。

现状的黄泥井市场是当地的农贸产品集散地,商业文化氛围浓郁,每天有上万人在这交易,在冷水滩区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片区地理位置的商业价值愈见增长,但场地明显偏小,基地现状建筑品质较低,沿街建筑大都与相邻道路保持平行或垂直,并将肌理往地块内部延伸。人流、车流混杂给零陵路带来一定的交通压力,同时,这一片区的城市形象也急需改造,规划设计新的商业市场势在必行。

1.2用地现状

基地西靠零陵路,东临任家院北路,北起解放路北,南至虎岩公园,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90―280米。近几年来,在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加快了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使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得到一定的疏散,特别是零陵路沿线,旧城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黄泥井超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正是由于这种趋势。规划区内,还有永州市生资公司、种子公司、冷水滩区供销社等单位建筑为2-7层的民房和公寓,多半外观陈旧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公共活动场所,商业、办公与居住混杂,对片区的建设和景观营造增加一定的难度。

1.3交通现状

本规划区位于永州市冷水滩老城区,主要交通量集中在南北向的零陵路,以及东西向的解放路、狮岩路上。规划梅山路交通量在近期内,尚未贯通。规划区有铁路通过,近期将被拆除,沿原铁路线改造为区内机动车道。

南北向的荣辉路、任家院路段为16米的城市支路,保留一定的交通性质,交通均为居住区内交通,具备步行化可能。同时由于本次旧屋区改造的统一建设开发,梅山路等支路的建设为统筹疏导超级大市场和居住小区交通提供了条件。黄泥井市场的建设势必会减轻了旧城区的人流、交通过于集中的压力。

2 规划理念

2.1统一设计的理念原则

强调商业街区完整性与统一性,以风格统一的环境设计规范整条街道,并要求对这条街实施统一的管理。努力提高文化品位,精心设计小品、水景与绿化,整治广告与店面。

2.2“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购物环境。新经济时代的商贸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购物,更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注重营造一种休闲享受的氛围,让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3 规划构思

依托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改造要求,其用地性质定位为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规划打破原有的建筑布局,形成新的环境,布局划分以步行商业街为主,配置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步行街、高层商业办公大厦及生活居住的新型综合小区。完成城市商业与居住;城市交通与建筑格局;建筑密度与城市环境的改造及规划设计。使该片区成为冷水滩城区一个“以人为本”、以“商业文化”为内涵,具有功能空间多样性、景观空间特色性、环境空间可持续性的现代综合性城市商业街区。

4.规划布局

4.1功能分区

本片区的功能传承商业功能,注重各种互补功能,是综合商业街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黄泥井商业街区由三部分组成:北面,中部为步行商业街,南面规划为花鸟市场。靠近零陵路建设高档写字楼,东侧为居住小区,其中西、中部为商业兼容住宅,就地安置拆迁的居民。此外,黄泥井商业街区涉及改造安置区、东面商品房小区等居住区,同时中心入口小广场还涉及市场和西侧高层区。

摘要:黄泥井商业街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地段商业价值的提升,规划结合旧区改造打造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商业街区。本文结合湖南省永州市黄泥井商业街区规划设计项目,阐述了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综合性商业街区的设计。

关键词:商业街区;规划设计;市场

1 前言

1.1项目背景

湖南省永州市是湘、粤、桂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黄泥井商业街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该片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实施旧城区改造工程的重要地段,这一地段建设是旧城改造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传承冷水滩城区原有功能的具体体现。

现状的黄泥井市场是当地的农贸产品集散地,商业文化氛围浓郁,每天有上万人在这交易,在冷水滩区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片区地理位置的商业价值愈见增长,但场地明显偏小,基地现状建筑品质较低,沿街建筑大都与相邻道路保持平行或垂直,并将肌理往地块内部延伸。人流、车流混杂给零陵路带来一定的交通压力,同时,这一片区的城市形象也急需改造,规划设计新的商业市场势在必行。

1.2用地现状

基地西靠零陵路,东临任家院北路,北起解放路北,南至虎岩公园,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90―280米。近几年来,在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加快了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使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得到一定的疏散,特别是零陵路沿线,旧城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黄泥井超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正是由于这种趋势。规划区内,还有永州市生资公司、种子公司、冷水滩区供销社等单位建筑为2-7层的民房和公寓,多半外观陈旧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公共活动场所,商业、办公与居住混杂,对片区的建设和景观营造增加一定的难度。

1.3交通现状

本规划区位于永州市冷水滩老城区,主要交通量集中在南北向的零陵路,以及东西向的解放路、狮岩路上。规划梅山路交通量在近期内,尚未贯通。规划区有铁路通过,近期将被拆除,沿原铁路线改造为区内机动车道。

南北向的荣辉路、任家院路段为16米的城市支路,保留一定的交通性质,交通均为居住区内交通,具备步行化可能。同时由于本次旧屋区改造的统一建设开发,梅山路等支路的建设为统筹疏导超级大市场和居住小区交通提供了条件。黄泥井市场的建设势必会减轻了旧城区的人流、交通过于集中的压力。

2 规划理念

2.1统一设计的理念原则

强调商业街区完整性与统一性,以风格统一的环境设计规范整条街道,并要求对这条街实施统一的管理。努力提高文化品位,精心设计小品、水景与绿化,整治广告与店面。

2.2“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购物环境。新经济时代的商贸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购物,更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注重营造一种休闲享受的氛围,让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3 规划构思

依托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改造要求,其用地性质定位为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规划打破原有的建筑布局,形成新的环境,布局划分以步行商业街为主,配置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步行街、高层商业办公大厦及生活居住的新型综合小区。完成城市商业与居住;城市交通与建筑格局;建筑密度与城市环境的改造及规划设计。使该片区成为冷水滩城区一个“以人为本”、以“商业文化”为内涵,具有功能空间多样性、景观空间特色性、环境空间可持续性的现代综合性城市商业街区。

4.规划布局

4.1功能分区

本片区的功能传承商业功能,注重各种互补功能,是综合商业街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黄泥井商业街区由三部分组成:北面,中部为步行商业街,南面规划为花鸟市场。靠近零陵路建设高档写字楼,东侧为居住小区,其中西、中部为商业兼容住宅,就地安置拆迁的居民。此外,黄泥井商业街区涉及改造安置区、东面商品房小区等居住区,同时中心入口小广场还涉及市场和西侧高层区。

4.2业态分布

1)农产品交易市场―――依托现状商业条件,新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延续黄泥井市场的传统功能的同时,也提高对市场的综合管理。

2)步行商业街―――中心广场北侧的商铺为三层,中心广场南侧的中央商铺为三层,东西两侧为商住混合的商铺,一至二层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时尚购物街,四至六层为居住功能,作为就地安置拆迁住户。二层商铺之间设计连廊方便顾客购物。

3)商务大厦―――根据规划要求,沿零陵路拟建高层综合性商业大厦,北面的二层建筑为综合性商业空间,南面为高层公寓式写字楼,可作为办公或酒店灵活置业。

3)花鸟市场―――结合南面的虎岩公园,新建休闲型的花鸟市场,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商业环境,给城市肌理注入新的活力。

4)住宅小区―――结合安置拆迁区的就地安排,在步行商业街东侧统一规划建设住宅小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3空间组织

北入口结合辅地和植物配景,形成标志性入口广场。中心入口结合旱地喷泉和驻留平台,与对景广场形成曲线化的景观空间。此外,布置了儿童戏水区和地面喷雾设施,营造欢快的氛围。南入口简化处理,以花鸟市场中间通道的标识牌和广告牌作为引导,将真正的入口广场置于南面广场上,结合小型园林广场与喷泉。该广场位于虎岩公园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引导区景观和过渡作用。

5 交通组织

在步行商业街中部设置中心广场,强调步行者优先的原则,建立一个安全的步行系统,实行人车分流和机动车管制交通方式。强调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在步行街区增加对残疾人的专用设施,体现人性化关怀,反映市民文明程度,强调城市对外形象。

步行街区只允许行人、非机动车通行。机动车交通利用步行街道路进出,避开主要人流,便于卸货与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并实施红绿灯交通管制。机动车流尽量控制在街区入口附近,减少对步行的干扰;步行街路宽控制在12.0m,分别为5.0m、5.0步行道和2.0m绿化休憩区,符合商贸空间的步行尺度。步行街区在紧急情况下,可通行消防、急救等特殊功能用车。区内主要围绕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街及商务大厦布置室外停车坪,地下停车库主要布置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商务大厦地下层。

6 街景形态

规划全区建筑以多层为主,在规划区西侧建设高层商务大厦,形成“一点”的高度控制形式;同时,通过商务大厦东侧布局的多层步行街形成有机的联系,使规划区中心的空间更为开阔,共同构筑富有变化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街道空间形态强调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沿街高度控制,步行街空间高度和宽度比在0.8-0.9之间,空间感适中,极具有围合感,同时又没有压抑感,收放自如。可充分利用朝夕的光影效果营造商业生活气息。

7 景观规划

7.1广场景观

广场是城市的起居室,是城市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规划根据规划区的需要设置了交通性、文化性等性质的一系列广场。在规划区的中心上,布置中心区休闲文化广场空间,并与城市开发型绿地相结合;而在步行街北面入口处布置交通性广场,引导人流进入步行街与农产品交易市场。围绕着中心文化广场,布置了驻留平台、旱地喷泉、夜景灯和张拉膜等设施。在南北入口建入口小广场和标志夜景灯,以激光灯和光灯营造夜景标志。

7.2步行街景观

在步行商业街上结合带状绿化布置休闲小景,以丰富中心区域的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适当运用骑楼、塔楼等传统建筑要素,形成视觉趣味的中心。大力组织增加小广场空间,结合支路路口分车行管理,当打破过于封闭,单调的街道空间格局。强调商店前的步行空间的缩放,丰富道路景观;取消和弱化道牙;可采用彩色沥青作为道路路面材料,丰富道路景观。

7.3建筑装饰风格

运用骑楼、塔楼等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展现商业店面的现代建筑繁华风格。依据城市设计确定的装饰原则对各商店进行装修设计,严格把关,令其在统一中求变化,使店面装修既符合商业街整体环境的要求,又造型各异,丰富多彩。

8 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59034.5

建筑基地面积:26211.3

总建筑面积:113332

容积率:1.92

建筑密度:44.2%

绿化率:30%

9 结语

黄泥井商业街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地段商业价值的提升,作为永州市的形象工程,这里将形成一个繁荣的综合性商业街区,并带动周边的发展。结合此次旧区改造,规划形成一个功能流线、商业模式、空间形式完整的大系统,改善商业和居住环境,增强商业街活力,满足最广大市民和社会各阶层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提高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树立城市新形象。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商业街;停车空间

咸宁市商业圈是在旧城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改造而发展起来的。该区域留存着咸宁市民的诸多记忆,承载着市民对城市的情感。停车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是促进城市文明和繁荣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品质优雅、健康良好和使用便利的停车环境,对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师们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在设计上要有足够的前瞻性,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1、对咸宁市商业区停车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1.1 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范围圈定为咸宁市淦河大道与温泉路交汇的中心花坛一带商业街区(如图1所示)。目前,该区域内商场、餐饮、娱乐、金融、办公一应俱全。

1.2 路网现状分析

中心花坛商业区路网结构概括起来包括三种:(1)城市主干道,道路交通运行量很大。(2)商场、步行街巷。(3)旅游景区、公园、学校等可通行的机动车道路。

商业区的交通压力主要来自于车辆的迅速增多。同时,该区域商业建筑逐步增多,餐饮等娱乐设施也逐渐成熟并且有着较高人气。特别是上下班时间的高峰期,从温泉路中百仓储到淦河大道与潜山路交汇处,经常发生拥堵,导致交通秩序混乱。

1.3 停车空间分布

商业街区停车分布主要集中在淦河大道两边沿路人行道上,以及路边划线停车位。

目前该区划道路划线停车位约48个,人行道停车位 210 个,瑞融国际地下停车场80个,白天停车饱和度0.8 。中百仓储地下停车场80个。白天停车饱和度0.9 。

1.4 问题总结

针对咸宁市中心商业街区的调研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后总结出该区停车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4.1 车位严重不足

作为咸宁商业中心区,目前该区域包含有中百仓储,苏宁电器,金门商业步行街,瑞融国际,购物公园,温泉步行街第一街、第二街,文化广场等商业建筑,还有在建的温泉商场改造项目中商商业街,除此之外,还有长江证券、物资局、保险公司、供销社以及工行、建行等几处办公建筑也在此处,而此类办公场所基本没有专用停车场,人行道上的停车位很大程度上,被占用为专用停车位,从而导致流动车位少。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物资局楼下停车区域20个,半天下来流动车辆只有8个,其余12个非流动车位,车主都是商铺老板以及物资局上班人员停留在此。此处停车管理人员反映,很多流动车子没有位置停车,无法满足现有的停车需求。路边非划线区域也时常有泊车,严重影响道路通行。

1.4.2缺乏先进的停车设施

现有停车方式主要为路边停车和人行道停放为主,缺乏新型停车方式引进。由于该商业区属于老城区逐渐改造发展起来的,想要开辟出更多的土地面积当作停车位,显然非常困难。应该考虑更为先进的利用纵向空间的停车方式。

1.4.3城市停车导向系统不完善

从该区域停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该区域目前停车位划分还是较为合理的,机动车停车位和摩托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划分较为科学,但是,依然可以看到摩托车或电动车时常占用轿车停车车位,停车管理人员也只能表示无奈。一方面,没有强制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导向标识不够明显。在商业中心区经常可以看到车辆因找不到停车位而导致无效绕行,从而无形中增加了道路的交通流量。由于路面停车方便备受欢迎,导致商圈路面停车饱和度大,而地下停车场使用率偏低。瑞融国际地下停车场停车饱和度不高,原因在于停车诱导信息缺乏,资源共享程度低。

1.4.4规划停车空间进出方式不尽合理

由于道路停车出入口的设置缺陷,导致车辆从人行道停车位出来与进入人行道停车的车辆发生对峙,导致道路交通堵塞。或出行车辆进入道路立即左转穿越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2、咸宁市商业区停车问题改善和对策

2.1 合理规划与把握停车位的供给

将人行道作为停车空间,一方面,牺牲了行人的通行便利性,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容易损坏人行道的铺地材质;另一方面,温泉路商业区一带及周边地区的行人和车辆都比较多,交通十分拥挤,如果过多设置路边停车空间,会导致本来就比较拥挤的交通现状更加混乱。那么,更多的车位从哪些方面来实现呢?

首先,在旧城扩建改造过程中,建议新建的建筑一定要配置地下停车空间,并合理规划进出交通路线。

其次,适当的拆除部分旧的建筑,将其在规划当中,留出足够的广场空间作为建筑前停车场。逐步摈弃人行道停车的方式,消除安全隐患。

再次,依据车辆通行量,量化路边停车位的数量。在车流量较大区域,尽量不划停车线,以舒缓交通压力。

对于建筑的边角处这样一类具有不确定性的空间,可以精心对待合理设计,达到有效利用空间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2.2 优先考虑机械式立体停车库

机械式立体停车空间是运用机械设备作为运送停放车辆以提高单位面积停车数量的停车空间。立体停车空间具有节省空间,节能环保,取车方便等特点。车辆的全封闭式存放,也增加了汽车的防盗性和防护性。尽管立体停车库的施工周期较长,建设资金高。但是作为停车设施的选择,立体停车空间是一个长期性的综合效益的选择。随着商业区对停车需求的增加,停车设施建设的成本可以分布到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停车造价中去。

2.3 建立合理的停车管理机制

通过停车诱导系统可以缓解城市商业中心区停车困难。目前停车诱导系统的整体结构,可初步分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网、信息采集、信息维护、信息控制处理中心、电子可变信息情报板六个部分,各部分分工、协调,围绕控制处理这个核心,共同构成有机整体。停车诱导系统包括空车位信息采集控制器、中心控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诱导显示牌。通过各种方式向驾驶员提供停车场的位置,使用状况,路线选择和相关道路交通状况等信息,可以均衡停车的空间分布,避免停车需有过于集中,可以有效减少车辆因寻找车位而无效绕行,减少交通流量,提高停车场的泊位利用率。

2.4 咪表停车

咪表停车是利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软件技术和电子设别对城市泊位进行定位、计费、标准化核算的一套电子泊车管理体系。实施停车咪表及时收费是合理有偿使用市政设施资源、规范收费主题、统一收费名目的好办法。可以规范道路停车,强化交通秩序。目前在很多省级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咪表停车管理,不仅有效的规范了停车收费制度,也减少占道停车的车辆,提高静态交通设施效能,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3、停车空间布局形态概念性方案的设想

3.1 架人行天桥

淦河大道横穿温泉第一街与第三街即购物公园,在该十字路口还设置有公交车站。平时车流量人流量都较大,堵车严重。建议在一街和三街之间架起人行天桥,这样可以很好的贯穿两条步行街,不受主干道淦河大道的车流影响。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同时提高人行的安全性。另外在中百仓储十字路口处也可以考虑建立人行天桥,实现人车分流,提高机动车流动性,解决滞留时间长的问题。

3.2 文化广场地下空间改建用作地下停车场

文化广场地下一层空间利用率低,空气质量差,目前作为娱乐空间在使用,存在各方面的安全隐患,建议将地下一层作为停车场,中庭部分设计景观节点。游客在停车之后直接通过中庭电梯上来,可以提高文化广场的便利性,环境效果也会得到改善,提高人气,活跃商业氛围。

3.2 拆除新建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将停车场的设计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例如,拆除中心医院旧址后,新建的建筑尽可能往东南方向退出。留出足够的广场空间,作为路面停车。另外新建建筑设置地下两层式停车场。另外在鄂南工贸大厦那一块也可以开拓出空间出来,作为立体式停车场。该处临近商业中心区,单位也较多,固定停车俩数量相对也多。该处设计立体式停车空间,既能满足固定车辆,也能提供较多的流动车辆停车位。

结合上诉三点建议,可以在中心花坛商圈行程三个主要的相对较大和集中型的停车空间,做到将停车位尽量控制在环岛之外,减缓中心区的交通流。在核心地段用人行天桥来贯通步行空间,进行人车分流,可以十分有效的减缓交通压力。

4、结语

城市商业中心区停车问题需要当地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车库管理商家、交通参与者共同参与协调统一。本文对咸宁市商业中心区停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设计建议与控制方法,希望本文的理论研究对以后的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峻等著.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信息诱导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江文平,李克平,廖明军.从停车特征分析入手解决商业区停车问题[J].市政技术. 2007年

[3]赵红静.城市商业区公共停车区域空间设计研究[D].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年

作者简介:

汪艳荣(1983~)女,湖北咸宁人,硕士,湖北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设计。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有机更新 可持续 商业街区 场所记忆 文脉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Commercial District Issues under

the Guide of "Organic Updates" Design Methods

YU Wenjie

(School of Humanities & Art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ongfang College, Haining, Zhejiang 31440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rganic city" macro concept gradually penetrate to the practice of modern urban transformation, fo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urban commercial district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for quality construction, culture and create become a mainstream tre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original strategy also extensive, templated to intensive, characteristic changes. In this paper, "Organic update" design approach as a starting point, a cle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s commercial district goals and strategies, combined with analysis of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part of a typical project, trying to show the "organic updat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design method the overall pictu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mercial district.

Key words organic updates; sustainable; commercial district; places of memory; cultural context

1 “有机城市”理念引发“有机更新”设计

1.1 “有机城市”涵义解读

1.1.1 城市的物化生命体征

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曾说过“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同样发展过程。”城市虽然历经自然生成的各种变化,但其本身的“有机”特质使其如生命活体一般可与后期施加的外力变化产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城市规划者如果不能认清城市机体内部赖以运行的规律,对已经生成的组织结构横加切割,对新的体块生硬植入,难免会出现组织排异现象,不仅不能使新结构正常运行,反而影响其他相关结构的正常工作。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有一个经典解释: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纵观过往研究,由经济因素带动的旧城商业街区改造,正在慢慢摒弃过去全盘重建的粗放模式,开始关注文脉传承与历史遗留,注重场所记忆的延续,改造策略也从原来的粗放型、模板化向集约型、特色化转变。

1.1.2 城市的精神生命体征

在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作者描述了许多虚幻的概念城市,与现实中的“特大城市”不同,这些城市各有特质,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是剥离了物质构建之后的记忆、欲望或者言语的符号,而正是这些碎片符号构成了城市的精神,城市的精神渗透至城市的各个场所,广场、街道、歌剧院等,一座城市得以区别于其他城市。慢慢地,这些拥有了精神的城市场所,随着时间的沉积,渗透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记忆,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

1.2 “有机更新”设计方法为城市商业街区改造解困之道

1.2.1 城市商业街区传统改造陷入短视误区

近年来,伴随众多破坏性改造项目,已经有许多承载着情感记忆,刻写着城市文脉的商业老街难逃变迁、破坏乃至消亡的命运,老商铺、小作坊不断被剔除,生硬的现代商业区充斥着外来品牌,变成情感贫瘠之地,截断了文脉的延续和传承。政府为求面子工程,急功近利,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便草草出台改造方案,真遗存被假古董替代,许多改造项目不仅破坏了原有细腻的城市肌理,还泯灭了延续多年的商业文化积淀。以北京隆福寺商业街改造为例,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修建了大型商场 “隆福广场”,类似于那个年代的大型综合体。改造前的商业街区虽然略显杂乱,但是小经济生态环境良好,人气旺盛,改造后的“隆福广场”租金高昂,特色小店无力回迁,客流量下降,原本的活力气息不复,元气大伤。其次,由于对整体规划方案深入研究不足,为了满足商业用地需要,大量居民被迫外迁,本地客流骤减,观光游客消费不足以支撑如此大体量的商业系统。同时由于对改建后交通体系的考虑不充分,由大量商业建筑带来的繁重的交通负荷也成为这个区域的困境之一,停车位的短缺,交通流线和步行流线的无序规划,无疑都成为了改造后街区发展的隐患。基于以上陈述,我们可以看到,违背城市机体发展规律的硬性改造,不仅不能带动经济发展,美化城市风景,反而会变成城市自身排异的毒瘤。

1.2.2 “有机更新”理念颠覆传统模式

简・雅各布斯在其经典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明确指出,如果不能认清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这一事实,即便进行再大规模的重建也是没有丝毫意义的,其结果只会使改造对象丧失原有活力,变得死气沉沉。“有机”概念应用于城市,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和谐,含“产生”、“成长”及“衰落”之意。城市“有机更新 ”理论体系相较传统方法更加开放亲和,设计上讲究扬弃适度、兼容并蓄,注重对区域文脉与历史的传承。在对改造对象的认识深度上讲求由表及里、深层次挖掘,贴近改造对象的本质,改造的关键表现为对改造对象物质体系的重建和精神体系的重塑的共同作用。从“城市更新”的历史来看,代表“有机更新”的“Urban Redevelopment”这个词的词义也与最初使用的“Urban Renewal”不同,含有保护传承历史文脉之意。

2 “有机更新”设计方法指导下的城市商业街区立体化建构

2.1 建构符合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

2.1.1 历史文脉回归,尊重“本土体验”

以青岛中山路商圈改造为例,充分重视体验空间的叙写,作为青岛最早的商业街,沿街充满欧式风情的历史建筑。在针对中山路商圈的改造中,由于其知名度加之位于火车站附近的地理优势,主要消费群体定位外地游客,所以在对这条由德国人建造的百年老街的改造中,这种保护性修复可以被理解为针对购物者心理的巧妙安排。“劈柴院”作为商圈营造亮点之一,汇聚本土特色商铺,经营规格以小型为主,经营内容涵盖海鲜烧烤、驴肉火烧、凉粉、甜沫等地方小吃。 “劈柴院”依然保留原址建筑,设计体现其原有院落美感,只对内部流线格局进行梳理调整,行人徒步进入,通过内部的特色雕塑、墙体上的墨线地图、民俗节目表演等设计元素充分调动游客与消费者的感官。

2.1.2 景观文脉传承,构建特色商区

基于“有机更新”设计方法的城市商业街区改建强调组织机体间的有机联系,在对商业空间与外部公共空间的改造中强调内外交融、有机共存的设计理念,在经济的发展和景观文脉的保护间寻求和谐共存之路。杭州城市近年来提出的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也是对杭州“人间天堂”美誉在新时期的延伸、充实和发展。以杭州南宋御街改造为例,改建后的商业街区依附原有道路修建特色景观水系,导入河水营造景观水池,最后通过暗管排出形成活水循环。水系的设计与休息座椅、水景雕塑、路边绿化融为一体,尺度怡人,营造了舒适的购物环境。还有河坊街“挖路成河”改造举措不仅改善了原有景观道路单调、乏味的劣势,更再现了800年前中河和东河环通的水系格局,传承了杭州城市景观文脉。杭州城市景观文脉传承另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当属湖滨商业街区的改造,适宜的步行街连接了东侧的商业区与西侧的风景区,提升了商圈的整体品质。商圈内的休闲、餐饮、购物、娱乐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也使得西湖南线成为杭州最具活力的旅游景区。

2.2 洗牌传统功能,提升综合品质

2.2.1 弱化商业气息,营造艺术空间

新型消费关系的确立要求在改造过程中不仅考虑多层次商业结构,还要针对既定消费群设计各种丰富的消费体验。通过综合调动消费者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营造新奇的时空体验,弱化浓重的商业气息,生成艺术的消费空间。伴随大众对“精神消费”层面的需求,作为媒体介质的商业街区应该加重商业空间中艺术场所或具有艺术气息的售卖场所的设计,从心理层面争取消费者积极的反馈,实现消费对象的“态度转变” ,让消费者主动投身到与产品的互动中。艺术性的重塑商业街区形象,增加社会认同,有助于商家宣传积极的品牌文化,从而达到信息传播与品牌形象塑造的现实目的。如杭州印象城中“气味博物馆”这一设计,虽然是售卖香水的商业空间,但却通过独特的创意和别致的设计,强化受众的嗅觉体验,通过对“气味”的展示刺激现实消费。

2.2.2 环境事件设计,变身交互舞台

打造商业环境为产品宣传舞台,通过对环境事件的设计,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到商业宣传中,在使消费者获得愉悦的购物体验的同时达到“即兴消费”的目的。比如一些大型商业综合体通常会利用大厅等交通枢纽或小型广场举办一些趣味性活动。杭州银泰西湖店地理位置优越,年轻消费群体比重大。在针对年轻人群设计的一系列“环境事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将产品宣传和时下流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相结合,通过镂空插画展板形式,吸引消费者参与互动、拍照留念。

2.2.3 完善区域交通,重建步行体系

结合现代健康生活方式,“有机更新”方法下的商业街区改造鼓励市民弃车从步,在消费过程中倡导“绿色”生活、“绿色”交通的设计理念,利用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结合商业街区功能布局,建立 “绿色”步行道及自行车道网络,让人们在购物的过程中,放慢步调、舒缓心情,欣赏景观、了解时尚、交流感情,享受消费乐趣的同时健康生活。

3 结语

基于“有机更新 ”设计方法指导下的城市商业街区改造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可延续的时空关系,从“有机”入手,科学理解商业街区本质,尊重城市机体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避免随意切割打破整体的平衡,采用阶段性改造方法,依据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原理,有序替换组织各设计元素,改造后的商业街区顺应城市整体肌理并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新”、“旧”之间关系和谐自然,体现了对城市历史的理解与尊重。

参考文献

[1]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记念版).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3] 肯特.C.布鲁姆,查尔斯.W.摩尔.身体,记忆与建筑.成朝晖,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上一篇:中等职业教学范文 下一篇:船舶优化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