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05 04:47:15

乳腺癌化疗方案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局部晚期乳腺癌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081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 其在相对早期便可发生全身扩散, 严重威胁着妇女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临床上通常将新辅助化疗作为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常用方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院为探讨TA及TC两种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效果, 采用TA方案与TC方案两种方式对接收的144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 且效果显著,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144行新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ⅢA期)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且本组144例患者术前均经针吸穿刺病理诊断证实为局部晚期乳腺癌;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72例。观察组患者最小年龄33岁, 最大67岁, 平均年龄(44.5±2.3)岁;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31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42.8±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72例患者采用TA方案治疗, 即给予患者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滴注135 mg/m2紫杉醇治疗, 用药前12 h及用药前30 min应分别给予患者20 mg地塞米松治疗, 并应在用药前30 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40 mg苯海拉明治疗及静脉滴注150 mg甲氰咪呱治疗;给予患者紫杉醇静脉滴注治疗时应严格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等变化情况;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推注40 mg/m2吡柔比星治疗。观察组:观察组72例患者采用TC方案治疗, 即给予患者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滴注600 mg/m2环磷酰胺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75 mg/m2多西他赛治疗。以3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行4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

1. 3 疗效判定标准 以《抗癌药物临床研究原则》附件标准为依据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可将其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四项, 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不良反应以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为依据进行判定[1]。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5%,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72例患者中骨髓抑制24例, 占33.3%,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33例, 占45.8%, 胃肠道反应23例, 占31.9%;对照组72例患者中骨髓抑制36例, 占50.0%,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45例, 占62.5%, 胃肠道反应38例, 占57.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该病属于全身性疾病, 其在相对早期便可发生全身扩散,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已逐渐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社会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以改善妇女的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些年来, 随着新辅助化疗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入, 新辅助化疗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已成为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方式[3]。给予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治疗可有效的促进患者肿瘤新生血管闭塞, 使肿瘤扩散延缓;同时该治疗方式还可有效消除患者全身其他部位微小转移灶, 并有助于缩小肿瘤, 减少手术创伤, 进而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4]。

TC及TA方案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常用方案, TC方案中多西他赛可有助于微管蛋白与微管蛋白二聚体间丧失平衡, 从而可将癌细胞分裂在G2/M期停滞, 直到患者死亡。环磷酰胺属于烷化剂类药物的一种, 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其可与DNA发生交叉联结, 可对DNA的合成进行抑制, 尤其是对S期作用更加明显。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 进而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TA方案中紫杉醇则是紫杉醇植物的针叶和树皮的提取物, 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且对细胞内微管蛋白的聚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临床研究还表明该药物还可避免微管在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 发挥细胞毒效应, 进而可有效的对肿瘤细胞的分裂繁殖进行阻止。而柔比星则可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进行有效抑制, 并可促进其诱导凋亡。因而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同样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尚未明确标准, 本次研究通过对两种治疗方案的对比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陆颖.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后程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 21(11):854.

[2] 乔江华, 焦得闯, 卢振铎, 等.影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因素的10年回顾性分析.中华医学杂志, 2014(18):1401.

[3] 郝静, 赵鹏飞.多西他赛与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4):303.

[4] 刘莉萍. TEC与FEC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对比观察.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17):4416.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方案;乳腺癌;疗效观察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且近几年该病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而新辅助化疗是一种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1]。对此,我院专门成立研究小组,观察分别采用CAF和TAC这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33至74岁,平均年龄为(51.9±2.4)岁,平均病程为(2.5±0.7)年,其中患者已婚的有42例,未婚的有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52.3±1.8)岁,平均病程为(2.4±0.8)年,其中患者已婚的有41例,未婚的有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观察组:对患者采用TAC化疗方案,在治疗首日,对患者静脉注射3 h剂量为75 mg/m2的多西他赛以及50 mg/m2的吡柔比星;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剂量为500 mg/m2的环磷酰胺[2]。②对照组:对患者采用CAF化疗方案,在治疗首日,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剂量为50 mg/m2的吡柔比星和500 mg/m2的环磷酰胺;在第1 d和第8 d,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剂量为500 mg/m2的5-氟尿嘧啶。对两组患者均采取四个疗程的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乳腺癌的治疗效果、症状控制时间、治疗方案总时间[3]。

1.3疗效判定 痊愈:乳腺癌病灶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相关检查呈阴性;有效:乳腺癌病灶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减轻,相关检查结果有部分转阴;无效:乳腺癌病灶无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无显著减轻,相关检查结果呈阳性。治疗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乳腺癌治疗有效率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作为一种由半合成方式获得的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多西他赛能够有效对细胞的有丝分裂产生干扰,并对细胞分裂间期的微管网络造成影响,因此,多西他赛可以发挥出较为显著的抗肿瘤的作用[5]。

多西他赛和游离态的微管蛋白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微管蛋白安装为稳定的微管。而且,多西他赛能有效抑制微管的解聚,产生新的微管束,并固定微管,进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和有丝分裂,诱导细胞的快速凋亡,这是多西他赛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另外,Bc1-2蛋白是一种凋亡抑制剂,而多西他赛则是一种Bc1-2磷酸化的诱导剂,能够破坏微管的完整性,有效引起Bc1-2的磷酸化,进一步诱导Bc1-2蛋白所表达过度的实体瘤的细胞快速凋亡[6]。在本组研究中,采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患者在治疗效果、症状控制时间、治疗方案总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海燕,管忠震,林桐榆,等.国产紫杉醇治疗恶性肿瘤的Ⅱ期临床研究报告[J].中华肿瘤杂志,2008,20(02):150-151.

[2]沈镇宙,柳光宇,苏逢锡,等.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9,27(06):127-128.

[3]朱元喜,方志沂,马淑资,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不同方案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9,18(03):119-120.

[4]胡薇,施俊义,盛,等.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醉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随机对照研究田[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01):70-73.

[5]Shimizu C,Ando M,Kouno T,et al.Current trends and controversies over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for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J].Jpn J Clin Oncol,2007,37(1):1-8.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多西他赛;化疗;转移性乳腺癌;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6-117-03

DOI:10.11876/mimt201606043

化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而言,化疗是控制病灶进展唯一手段[2]。因此,化疗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欧美国家已批准多西他赛用于局部晚期或伴有远处转移的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治疗[3]。为了解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本研究选取82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2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年龄(41.37±4.46)岁;ⅢC期16例、Ⅳ期25例;浸润性导管癌26例,小叶癌7例,其他8例;ER阳性19例,阴性22例。对照组年龄(41.25±4.51)岁;ⅢC期18例、Ⅳ期23例;浸润性导管癌24例,小叶癌8例,其他9例;ER阳性20例,阴性21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临床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选取标准:1)经穿刺活检确诊的ⅢC/Ⅳ期转移性乳腺癌,且失去手术指证[4];2)病灶直径可测量,Kamofsky评分≥60分,预期生存期≥3个月;3)入组前1个月内无其他抗癌药物治疗史或放疗史;4)血常规、心电图指标基本正常,肝肾功能指标≤1.5倍正常上限;5)明确此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或临床、影像学观察指标无法评价;2)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史;3)治疗时间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案 观察组:80 mg/m2多西他赛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4 h滴注完毕;600 mg/m2环磷酰胺加入2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400 mg/m2氟尿嘧啶静脉滴注。化疗时间d1、d8,21 d为1周期,持续2~6个周期。对照组:50 mg/m2吡柔比星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4 h滴注完毕,其他化疗药物及化疗时间同观察组[5]。在化疗基础上,实施综合支持疗法。

1.3.2 观察指标 于治疗2个疗程后实施肿瘤标志物检测与疗效评价。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检测糖类抗原153(CA153)、CA125、癌胚抗原(CEA),检测结果正常参考值[6]:CA153:0~35 kU/L;CA125:0~35 kU/L;CEA:0~5 ng/mL。

疗效评价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最大直径、肿瘤标志物变化[7]:完全缓解(CR):全部靶病灶消失,肿瘤标志物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且持续≥4周;部分缓解(PR):靶病灶最大直径较治疗前减小≥30%,肿瘤标志物水平较治疗前降低≥65%且持续≥4周;疾病进展(PD):靶病灶最大直径较治疗前减小≤20%或增大

安全性评价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急性、亚急性毒性标准[8]。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以P

2 结果

2.1 肿瘤标志物

两组患者治疗后CA153、CEA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2.2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观察组PR22例、SD13例、PD6例,对照组PR9例、SD11例、PD21例,观察组客观有效率、临床受益率分别为56.10%、85.37%,均高于对照组的21.95%、4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其不良反应多集中于贫血、白细胞减少,且以I~II级为主,经停药或支持治疗后均恢复。

3 讨论

尽管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转移性乳腺癌预后欠佳,与此同时,我国约有5%~15%的患者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

联合化疗的毒性反应及不稳定的治疗效果一直是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10]。在保证耐受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缓解肿瘤的快速生长、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首要原则[11]。多西他赛是一种强效紫杉醇类药物,可结合游离微管蛋白,发挥促进小管聚合为稳定的微管、抑制微管解聚等作用,从而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达到抗癌效果。其优势在于不会影响微管束中原丝数量,故与临床中大多数纺锤体毒性抗癌药物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更小[12]。

吡柔比星属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可通过干扰碱基对配对过程,阻断mRNA形成,发挥抗肿瘤作用[13-15]。

本研究就两种药物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效果与安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在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提高客观有效率、临床受益率方面发挥了良好效果。血清CA153、CEA水平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关联[16],其水平的升高预示着患者肿瘤转移、浸润风险升高,预后不良,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CA153、CEA水平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提示观察组患者有望获得更佳的远期预后质量,鉴于本研究随访时间有限,未能对患者远期疗效予以评价,这是此次研究的局限性所在。

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未对治疗依从性造成明显影响。同时,本研究患者于用药前、用药后均分别接受地塞米松、止吐药物治疗,故可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及发生程度[17]。此外,Hancox等[18]发现,多西他赛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特异性作用机制外,其淋巴结、肝脏等部位分布浓度较高,故对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乳腺癌患者而言,该方案的针对性更强、疗效更为确切。

综上所述,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可有效降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能在保持良好耐受性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客观有效率、临床受益率,其良好的近期疗效值得肯定。

参 考 文 献

[1] Swain S M, Kim S B, Cortés J, et al. Pertuzumab,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for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LEOPATRA study): overall survival 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study[J]. Lancet Oncol, 2013, 14(6): 461-471.

[2] 张丹华, 周恩相. 紫杉醇注射液、紫杉醇脂质体以及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癌症杂志, 2013, 23(12): 1014-1016.

[3] 王建逵. 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对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癌症杂志, 2015, 30(4): 537-540.

[4] Schott A F, Landis M D, Dontu G, et al.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gamma secretase inhibitors with docetaxel on human breast tumors[J]. Clin Cancer Res, 2013, 19(6): 1512-1524.

[5] 吴志鹏. 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21(3): 304-306.

[6] Gianni L, Romieu G H, Lichinitser M, et al. AVEREL: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evaluating bevaci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docetaxel and trastuzumab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HER2-positive locally recurrent/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Clin Oncol, 2013, 31(14): 1719-1725.

[7] 曾林文, 吴鸣, 宗兵. 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2(z1): 111.

[8] Swain S M, Baselga J, Kim S B, et al. Pertuzumab,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in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5, 372(8): 724-734.

[9] 姚宇锋, 龚建平, 唐金海,等. 多西他赛联合洛铂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 18(8): 723-725.

[10] Kolberg H C, Akpolat-Basci L, Stephanou M, et 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docetaxel, carboplatin, and weekly trastuzumab (TCH) activity in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Results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f 4.5 years[C]//ASCO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2015, 33(28 suppl): 140.

[11] Brahmer J, Reckamp K L, Baas P, et al. Nivolumab versus docetaxel in advanced squamous-cell nonCsmall-cell lung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5, 373(2): 123-135.

[12] Miles D W, De Haas S L, Dirix L Y, et al. Biomarker results from the AVADO phase 3 trial of first-line bevacizumab plus docetaxel for HER2-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Br J Cancer, 2013, 108(5): 1052-1060.

[13] 王英哲,令狐锐霞,杨俊兰.乳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5,17(1):74-78.

[14] Swain S M, Ewer M S, Cortés J, et al. Cardiac tolerability of pertuzumab plus trastuzumab plus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in CLEOPATR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study[J]. Oncologist, 2013, 18(3): 257-264.

[15] Coudert B, Pierga J Y, Mouret-Reynier M A, et al. Use of [18 F]-FDG PET to predict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and addition of bevacizumab to neoadjuvant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in [18 F]-FDG PET-predicted non-responders (AVATAXHER):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J]. Lancet Oncol, 2014, 15(13): 1493-1502.

[16] Singel S M, Cornelius C, Batten K, et al. A targeted RNAi screen of the breast cancer genome identifies KIF14 and TLN1 as genes that modulate docetaxel chemosensitivity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 Clin Cancer Res, 2013, 19(8): 2061-2070.

[17] Murakami M, Ernsting M J, Undzys E, et al. Docetaxel Conjugate Nanoparticles That Target α-Smooth Muscle ActinCExpressing Stromal Cells Suppres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J]. Cancer Res, 2013, 73(15): 4862-4871.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NP方案;FEC方案;乳腺癌;辅助化疗

[中图分类号] R737.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2-0068-02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已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术后辅助化疗是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的一个重要手段[1-3],诺维本加顺铂(NP)作为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少有报道,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采用NP及5-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FEC)方案作为对比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NP及FEC方案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4年8月~2006年8月在本院或外院确诊并手术的女性乳腺癌60例,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或小叶癌,年龄26~69岁,中位年龄48岁,且化疗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基本正常,无化疗禁忌证,化疗前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根据治疗方案分为NP组及FEC组。NP组30例,Ⅰ期5例,Ⅱ期18例,Ⅲ期7例。FEC组30例,Ⅰ期6例,Ⅱ期16例,Ⅲ期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NP组术后给予NP方案化疗:NVB 25 mg/m2,快速静点,d1、8;DDP 25 mg/m2 d1~3,静点。FEC组术后给予FEC方案化疗:5-fu 500 mg/m2,静点,d1、4;EPI 75 mg/m2,静推,d1;CTX 750 mg/m2,静推,d1。两组均为21 d一个周期,化疗6周期,化疗前均给予静脉滴注格拉斯琼5 mg镇吐,化疗期间及化疗后每周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及肿瘤标记物。治疗后评价远期疗效及毒副反应,其中毒副反应按WHO评价标准分为0~Ⅳ度。化疗后根据分期及受体情况进行放疗或内分泌治疗。从手术后获得病理诊断随访至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或死亡,末次随访时间为2011年 8月。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由与本研究无关的专职人员输入,输入的资料用STATA 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远期疗效

NP组5年无病生存率(DFS)为60%,其中出现内脏转移(肺、肝)7例(23.3%),非内脏转移(骨、脑及淋巴结)8例(26.7%)。FEC组5 年DFS为56.6%,其中出现内脏转移(肺、肝)8例(26.7%),非内脏转移(骨、脑及淋巴结)7例(23.3%)(P > 0.05)。NP组及FEC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和80.0% (P > 0.05)。

2.2 毒副反应

NP组及FEC组的主要毒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静脉炎。NP组出现Ⅰ~Ⅱ度骨髓抑制13例(43.3%),Ⅲ度骨髓抑制2例(6.7%),均为可逆性的,未见Ⅳ度骨髓抑制。FEC组出现Ⅰ~Ⅱ度骨髓抑制16例(53.3%),Ⅲ度骨髓抑制2例(6.7%),亦未见Ⅳ度骨髓抑制 (P > 0.05)。NP组出现Ⅰ~Ⅱ度胃肠道反应11例(36.7%),Ⅲ度胃肠道反应5例(16.7%)。FEC组出现Ⅰ~Ⅱ度胃肠道反应6例(20%),Ⅲ度度胃肠道反应6例(20%) (P > 0.05)。NP组出现Ⅰ~Ⅱ度静脉炎12例(40.0%),FEC组出现Ⅰ~Ⅱ度静脉炎8例(26.7%)(P > 0.05)。FEC组出现脱发28例(93.3%)明显高于NP组2例(6.7%)(P < 0.05)。FEC组出现2例的ST-T改变,亦完成6周期化疗,没有因化疗引起的死亡。NP组未见心脏毒性。

3 讨论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常用的方案有CMF(环磷酰胺+甲氨喋林+氟尿嘧啶)、FAC(氟尿嘧啶+阿霉素+环磷酰胺)、FEC及TAC(多西紫杉醇+阿霉素+环磷酰胺)等,因此蒽环类是乳癌术后辅助化疗的基石。但蒽环类抗生素心脏毒性大,增加非白血性白血病发生风险[4]。长春瑞滨是细胞周期特异性的长春碱类抗癌药,作用于微管,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诱导微管解聚,使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停止于有丝分裂中期,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产生抗肿瘤作用。已证实对晚期乳癌有较好的疗效[5,6]。顺铂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抗癌药,无论单药或联合其他新药治疗乳腺癌均有效。两药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耐受性良好,有效率可达64%~92.3%。目前尚未见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应用NP及FEC的对比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比两方案在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FEC相比,NP方案毒副反应并未增加,且未见心脏毒性的发生,脱发发生率低。5年生存率为83.3%,略高于前者80.0%(P > 0.05),提示NP方案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切实可行,尤其对心功能有隐患者可考虑应用。因此,NP方案有可能成为较理想的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但仍需要进行大样本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素华,肖冬英,曾令秀,等.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附35例报告)[J]. 贵州医药,2008, 32(3):284-285.

[2]Fumoleau P,Delgado FM,Delozier T,et al. Phase Ⅱ trial of weekly intravenous vinorethine in first-1in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chemotherapy[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1993,11(7):1245-1252.

[3]仇建玲,黄新恩,唐金海,等. 周剂量紫杉醇联合顺铂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临床观察[J]. 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24(1):21-22.

[4]周际昌. 实用肿瘤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5.

[5]Shamseddine AI,Otrock ZK,Khalifeh MJ,et al. A clinical phase II study of a non-anthracycline sequential combination of cisplatin-vinorelbine followed by docetaxel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Oncology,2006,70(5):330-338.

[6]Lin PC,Wang WS,Yang MH,et al. Sequential therapy with capecitabine followed by vinorelbine/cisplatin in patients with anthracycline/taxane-refractory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J Chin Med Assoc,2006,69(7):304-309.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吡柔比星;化疗方案;晚期乳腺癌;疗效;毒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425-02

乳腺癌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主要的发病部位为腺的上皮组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女性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1]。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治疗方法中主要以内分泌治疗、化疗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为主,以蒽环类药物为主联合化疗方案应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中效果显著[2]。对我院在2011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7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吡柔比星联合不同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1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7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吡柔比星联合不同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2±2.6)岁,符合以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细胞学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复发转移在晚期的患者[3];意识清醒,能够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对于疗程不满2周期的患者、合并其他的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疾病等患者进行排除。从病理类型分析,浸润型患者占42例,非浸润型患者占30例;从转移的类型分析,手术结合放疗转移的患者占28例,单纯术后复发出现转移的患者占32例,没有经过手术治疗转移的患者占12例;从转移的部位分析,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36例,肝转移患者占8例,肺转移患者占28例。通过回顾性分析7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吡柔比星联合不同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吡柔比星联合不同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以及产生的毒副反应。

1.2方法

1.2.1 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相应的化疗方案治疗,通常使用以THP为主联合CTF方案或者CTP方案进行干预治疗。CTP方案指的是开始治疗的第1、8天使用600mg/m2环磷酰氮芥加上5氟尿嘧啶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第1天给予600mg/m2THP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第2~4天给予30mg/m2DDP进行静脉滴注治疗,一个周期为21天;CTF方案指的是开始治疗的第1、8天使用600mg/m2环磷酰氮芥加上5氟尿嘧啶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第1天给予600mg/m2THP进行静脉注射治疗,一个周期为21天。

1.2.2 按照WHO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主要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有效率是完全缓解率加部分缓解率。按照WHO抗癌药物毒性的反应评价标准对患者产生的毒副反应进行判定。

2 结果

7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过治疗,通过随访存活患者占68例,存活率为94.4%,4例患者因为远处淋巴结转移导致死亡;6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患者占8例,部分缓解患者占22例,稳定患者占26例,进展患者占12例,临床疗效有效率为44.1%;化疗结束后有消化道副反应症状的患者占20例,消化道副反应发生率为27.8%,出现显著腹泻和腹痛症状的患者占16例,腹泻腹痛副反应发生率为22.2%,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占16例,发热副反应发生率为22.2%,患者产生的毒副反应主要以消化道副反应、发热以及腹泻腹痛为主。

3 讨论

晚期乳腺癌是非治愈性肿瘤疾病,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姑息性的联合化疗为主,但是容易受到一般状况、肿瘤负荷以及骨髓抑制影响,造成治疗失败。晚期乳腺癌通常采取手术和术后化疗治疗方法,但是手术治疗容易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创伤,加上放疗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身体不适增加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吡柔比星属于新型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静脉注射后能够快速对癌细胞进行吸收,对转录过程以及DNA合成进行干扰,促进了肿瘤细胞死亡[5]。吡柔比星联合化疗应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中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上述结果显示:7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过治疗,通过随访存活患者占68例,存活率为94.4%,4例患者因为远处淋巴结转移导致死亡;6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患者占8例,部分缓解患者占22例,稳定患者占26例,进展患者占12例,临床疗效有效率为44.1%;化疗结束后有消化道副反应症状的患者占20例,消化道副反应发生率为27.8%,出现显著腹泻和腹痛症状的患者占16例,腹泻腹痛副反应发生率为22.2%,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占16例,发热副反应发生率为22.2%,患者产生的毒副反应主要以消化道副反应、发热以及腹泻腹痛为主。说明了吡柔比星联合不同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予文,徐明杰,李晓勇,薛长年,杨红星.吡柔比星为主的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 2009,13(11):231-232.

[2] 李祥萍,宋水萍,谢仔坚,姚振宏.CTF与CAF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对照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05(02):85-86.

[3] 卢春枝.吡柔比星、紫杉醇化疗乳腺癌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08,11(08):243-244.

[4] 冯俊,吴云飞,徐惠绵,周珩.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ET2周与3周方案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 2009,10(07):259-260.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乳腺癌;近期疗效;Ki-67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30

目前, 针对乳腺癌患者, 新辅助化疗(NAC)在增加保乳几率、强化手术切除效果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期。目前, 乳腺癌NAC方案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不同NAC方案在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与毒副也有所作用不同[1, 2]。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80例乳腺癌患者, 分别应用了TE与TEC两种NAC方案治疗, 通过观察两种方案的近期疗效、副作用及Ki-67肿瘤增殖因子的变化完善临床治疗方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且经病理检查证实。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EC组与TE组, 各40例。TEC组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60.5±5.3)岁;TNM分期:II期20例, III期20例。TE组年龄40~74岁, 平均年龄(60.3±

5.5)岁;TNM分期:II期19例, III期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TNM分期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TE组给予75 mg/m2表阿霉素+75 mg/m2多西他赛。TEC组在TE组的基础上联合500 mg/m2环磷酰胺。化疗当天、化疗前1 d及后1 d服用7.5 mg地塞米松, 2次/d, 1个周期为21 d。化疗前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象及心电图变化, 并于化疗后3、6、9 d再次复查血象。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根据WHO制定的实体瘤评价标准[3],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完全缓解(CR):肿瘤全部消失>4周;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30%, 且持续时间>4周;疾病稳定(SD):肿瘤缩小20%, 可见新病灶。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②观察对比两组药物的血液毒性。③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穿刺组织条内的Ki-67肿瘤增殖因子表达水平。阳性:阳性细胞(细胞核内黄色沉淀)>25%。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TEC组CR15例、PR13例、SD10例、PD2例, 总有效率为70.00%;TE组CR16例、PR14例、SD8例、PD2例, 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药物血液毒性对比 TEC组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7例、白细胞减少25例, 发生率为80.00%;TE组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4例、白细胞减少13例, 发生率为42.50%;TE组血液毒性的发生率显著低于TEC组(P

2. 3 两组治疗前后Ki-67表达比较 TEC组治疗前35例(87.50%)患者Ki-67表达呈阳性, TE组治疗前34例(85.00%)患者Ki-67表达呈阳性。TEC组治疗后16例(40.00%)患者Ki-67表达呈阳性, TE组治疗后18例(45.00%)患者Ki-67表达呈阳性。两组治疗后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

3 讨论

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指南中认为, NAC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辅助化疗方案,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为紫杉类与蒽环类的二联、三联用药[4]。在乳腺癌治疗中, 蒽环类药物具有多年的应用历史, 一直被认为是乳腺癌初期的首选治疗药物, 其作用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结合密切相关, 属于细胞周期的非特异性药物[5]。有研究指出, 单纯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的总有效率约为35%, 临床收效仍有一定的局限性[6]。多西他赛是由紫杉醇内提取并研究而成的新型抗微管药物, 其作用机制与紫杉醇类似, 可以在微管β位点发挥特异性作用, 重新调整微管序列, 避免微管重组, 以便发挥出抗肿瘤的功效。

NAC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 它通过放疗或手术前进行全身化疗达到促使肿瘤缩小、杀灭转移细胞的目的。大量资料指出, NAC治疗乳腺癌可以为患者创造更为有利的手术机会, 改善预后状态, 保证生存率[7, 8]。然而, 目前临床对于乳腺癌NAC方案尚未有统一的意见。有研究发现, 蒽环类化疗方案的疗效明显优于CMF, 而表阿毒素的毒性作用明显低于阿霉素, 现已替代阿霉素在蒽环类药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9]。同时, 有学者指出在蒽环类药物的基础上联合紫杉类药物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TEC组与TE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TEC与TE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然而, TEC组化疗后血液毒性发生率为80.00%, 低于TE组的42.50%(P

近年来, 许多报道对NAC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进行了研究, 然而至今为止尚未有一个指标能够作为NAC的有效预测因素在临床得到推广, 这是由于这些指标对NAC疗效的预测效果参差不齐, 且缺乏特异性[11]。Ki-67是一种增殖细胞内的核抗原, 最早由学者Gerdes et al发现, 在细胞周期M期、G2期、S期、G1期均有表面, 而在G0期时缺失, 是测定肿瘤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同时, Ki-67还可以分析肿瘤细胞的生长速率, 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 肿瘤细胞增殖高, 则说明肿瘤组织长成速度越快, 恶性度最强, 易发生转移。本文研究结果发现, 两组治疗后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提示TEC与TE均能够抑制Ki-67的阳性表达, 现两种方法却无明显差异。

总之, TEC与TE对乳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Ki-67的影响相当, 但TE的血液毒性作用低于TEC, 适于临床应用。此外, 乳腺癌NAC治疗前后Ki-37表达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其表达变化与NAC疗效相关, 可能是评估化疗疗效的敏感性指标。由于肿瘤的化疗耐受度与敏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NAC治疗后生物学因子的变化机制, 与疗效的相关性、临床应用意义仍有待大样本数据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永峰, 陈杰, 谢尚闹, 等. 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2):84-86.

[2] 张彦, 李曼, 赵璐, 等. 乳腺癌不同剂量表柔比星联合辅助化疗的疗效分析.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 10(15):1168-1173.

[3] 李丽, 张亚男, 尤承忠.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6):766-771.

[4] 李恩喜, 尹威民, 王旭, 等.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0(1):122-127.

[5] 水若鸿, 杨文涛, 龚西e. 腔面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研究进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 28(3):235-239.

[6] 谢小红, 顾锡冬, 赵虹. 康莱特联合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浙江中医杂志, 2014, 14(2):95-97.

[7] 冯惠仪, 苏逢锡. Ki-67作为三阴乳腺癌进一步分类的指标及预测作用. 广东医学, 2014, 28(1):119-122.

[8] 王红梅, 张晖, 张京雪.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ER PR P53 c-erb-B-2 Ki-67表达的影响. 安徽医学, 2014, 32(6):724-726.

[9] 谢小红, 顾锡冬, 赵虹. 薏苡仁提取物联合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组织Survivin及Ki-67表达的影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40(6):671-675.

[10] 赵瑞华, 李向柯, 张伟杰. 血浆miR-221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肿瘤防治研究, 2014, 17(10):1087-1092.

[11] 吕晓皑, 王蓓, 陈建彬, 等. 三叶青散结抗癌方对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的影响. 中医杂志, 2014, 15(23):2016-2019.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表柔比星;CEF;早期乳腺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10.0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3633—02

蒽环类是乳腺癌化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在早期乳癌术后辅助治疗、术前辅助、复发转移解救治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表柔比星比阿霉素毒性更低,更受患者和临床医生的欢迎1。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而又可接受化疗的患者则首选CMF方案,来避免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损伤。坚持应用蒽环类药物的辅助化疗6个月,每年可降低约38%年龄小于50岁和约20%的年龄在50—69岁女性的乳腺癌(BC)患者的死亡率。采用表柔比星替代甲氨蝶呤CEF联合化疗方案是治疗早起乳腺癌的标准起步方案,其中表柔比星作为乳腺癌治疗疗效最好的一线药物,其抗癌效果呈明显的剂量—效应相关性,故在临床使用的剂量范围变化较大2—3。本文希望通过评价群体性调查研究来评估CMF法与CEF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比较研究。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人口数据采集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01—2011十年间我院临床诊断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样本共360例,详细人口数据见表1。所有病例均为女性,均无家族性疾病史。

1.2 方法

1.2.1 分期方法 本组360例早期乳腺癌病例的分期方法采用TNM分期方法,即其条件必须是肿瘤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2cm,腋窝无淋巴结肿大。

1.2.2 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分别给予下述对照治疗。

1.2.2.1 CMF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 每日静脉注射环磷酰胺600mg/m2,甲氨蝶呤40mg/m2,5—氟尿嘧啶600mg/m2;治疗三周一疗程。

1.2.2.2 CEF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 每日静脉注射环磷酰胺600mg/m2,表柔比星60mg/m2,5—氟尿嘧啶600mg/m2,治疗三周一疗程。

1.2.2.3 治疗剂量主要根据治疗一疗程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109/L)调整,血小板>100,白细胞>3.0则按剂量治疗,血小板50—100或白细胞数2.0—3.0,则四分之三剂量治疗,血小板

1.2.3 数据采集 收集患者每三周重复的血生化、心脏超声检查、心电图及每次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3天血常规检查,并观察有无心脏毒性表现。不良反应分级遵照WHO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分度标准4,5。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分类资料均以百分率进行描述,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无序分类资料应用X2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患者随机分配,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各组无病生存(DFS)影响原因统计结果见表2,接受治疗患者死亡原因统计见表3。治疗后跟踪随访DFS和OS10年,对照组共54名患者出现影响DFS的事件,治疗组为40件。

3 讨 论

本文报道了使用表柔比星替代甲氨蝶呤CEF化疗方案与CMF法治疗早期乳腺癌的10年临床比较研究结果。CEF中的表柔比星通过直接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来阻止mRNA的形成,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它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显著抑制细胞周期各个阶段DNA、RNA的合成,且与CTX、5—FU同样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CMF中的甲氨蝶呤为叶酸类抗代谢药物,在体内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竞争性结合,阻止其还原为四氢叶酸,而起到干扰肿瘤核酸代谢过程6,7。

调查结果表明,证明CEF与CMF相比,可以增加的患者DFS率约17%(P=0.040),增加OS率约20%(P=0.038),可通过增加CEF化疗法中表柔比星的用量(50—100mg/m2)显著提高疗效,在治疗早期乳腺癌上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CEF较CMF的优势在于,使用60mg/m2至420mg/m2的表柔比星,产生的血液毒性是相同的。有研究表明增加CEF化疗法中增加表柔比星的用量(50—100mg/m2),可以显著提高疗效,而同比增加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用量,除了个别患者出现耐受性外,疗效并无显著提高。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表柔比星替代甲氨蝶呤,应用CEF联合化疗比使用CMF在治疗早期乳腺癌上显示了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赵辉,王新刚,王启堂,等.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前腹壁上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学,2007,13(6):676—679.

[2] Fisher B,Anderson S,Wickerham DL,et al.Increased intensi fication and total dose of cyclophosphamide in a doxorubicin—cyclopho —sphamide regimen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breast cancer:finding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22 [J].J.Clin .Oncol,1997,15:1858—69.

[3] Joerger M,Thürlimann B,Savidan A,et al.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n the implemen —tation of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chemotherapy in early breast cancer [J].Clinical Breast Cancer,2011.doi:10.1016/j.clbc.2011.10.005.

[4] Ejlertsena B,Mouridsena H T,Jensenb M B,et al.Improved outcome from substituting methotrexate with epirubicin: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comparison of CMF versus CEF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breast cancer[J].Europan Journal of Cancer,2007,43:877—884.

[5] 李津凯.CEF—100方案与CEF—60方案对乳腺癌辅助化疗临床耐受性的随机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03):271—273.

[6] 方向阳,罗宏,石卫东,等.CTF、CEF和CMF方案治疗乳腺癌147例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5,12(03):258—259.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116-02

乳腺癌属于全世界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各国因为地域差异,所报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所差别。据调查,我国城市妇女发病者所占比例超过0.5%,居于各类恶性肿瘤的首位[1]。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2]。临床研究认为:遗传条件、精神状况、哺乳情况、卵巢功能等因素,与乳腺癌的发作有所联系,但尚不清晰其确切诱因[3]。普遍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为患者实施救治,对患者损害较大,在这种形势下,新辅助化疗的方案得以逐步推广[4]。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新辅助化疗方案为26例患者施治,将其疗效与传统化疗方法疗效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乳腺癌患者52例为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2009年4月-2010年9月收治。年龄35~66岁,平均(44.0±1.3)岁;病程1.5~4.5年,平均(2.1±0.8)年。均经病理检测确诊,心电图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存在淋巴结转移现象,肺、肝、脑等无转移。其中,绝经前患者29例,绝经后23例。依据UICC进行TNM分期:Ⅲa 28例,Ⅲb 24例;肿瘤分期:N1 16例,N2 36例;淋巴结分期:T2 21例、T3 25例、T4 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与Ⅱ组各26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UICC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组,化疗药物:表柔沙星,静脉注射,用量60 mg/m2,用药1次/3周;多西紫杉醇,静脉注射,用量25 mg/m2,注射时间>1 h,分别于治疗第1天、第8天、第15天给药,给药前,口服10 mg地塞米松。于化疗前30 min,分别注射昂丹司琼30 mg,西咪替丁400 mg,苯海拉明25 mg,以预防过敏反应。Ⅱ组,化疗药物:环磷酰胺、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用量分别500 mg/m2、500 mg/m2、60 mg/m2,1次/d。两组均为21 d一个疗程,若疗效显著,继续化疗1或2个周期,之后手术治疗。治疗前后,测量肿瘤最大直径,观察全身状况变化,检测白细胞数目。

1.3 疗效评定标准

完全缓解:淋巴结彻底消失;部分缓解:淋巴结总体积消失量>50%;稳定:淋巴结未见明显变化;进展:淋巴结新增。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

2.2 不良反应

Ⅰ组患者中,1例在化疗治疗时,发生肿瘤转移,转至腰椎,行乳腺根治切除治疗。Ⅱ组患者中,4例出现转移,1例转移到腰椎,3例转移到胸椎,均行根治切除治疗。两组患者皆未在治疗期间,发生脱发、发热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乳腺癌作为女性重大危害疾病之一,当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加强治疗方案的研究,实现乳腺癌疾病的安全、可靠、高效治疗,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就已有的治疗方案来讲,药物保守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手术切除治疗等均有一定效果,但是,各类方案皆有明显缺陷。以化疗法而言,临床研究者采用的传统化疗方案,有效率相对不高,且易使患者出现脱发及发热等症状,笔者所在医院以传统化疗方法为患者施治,总有效率仅为42.31%,与临床报道疗效大致相同。

出于改善化疗方案的目的,笔者采用表柔沙星、多西紫杉醇、地塞米松、昂丹司琼、西咪替丁、苯海拉明等联合的新辅助化疗方法,为26例患者施治。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者有效率73.08%,与临床报道差异不大,明显高于以传统方案行化疗者,未见发热、脱发等不良反应,且二者差异显著,这说明新辅助化疗确有疗效。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将新辅助化疗的方案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可以有效切断肿瘤发展路径,遏制肿瘤转移,使患者得到较高的疗效,而且,其应用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应当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侯晓克,杨晓军.乳腺癌新辅助化疗48例临床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2):488-489.

[2]李戎.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6):22-23.

[3]高吉俊,崔敬敬,周鹏云.浅谈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10):521-522.

[4]李明.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3):125-126.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紫杉醇 联合化疗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从紫杉类植物树皮中提取的活性成分紫杉醇(PTX)是一种新的抗微管药物。临床研究表明紫杉醇对多种肿瘤有明显疗效。

我科自年6月~7年8月采用紫杉醇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年6月~7年8月采用紫杉醇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例例乳腺癌患者均为根治性手术并术后化疗后复发均经组织学和(或)细胞学确诊。年龄8~5岁PS评分≥7分预期生存期≥个月有可测量或可评价的肿瘤病灶。体检测量病灶直径≥1.cm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正常。

治疗方法:药物选用紫杉醇注射液。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含紫杉醇联合方案。既往未用过阿霉素(ADM)者选用Txol+ADM既往用过阿霉素者选用Txol+顺铂(DDP)紫杉醇15mg/m 用非聚氯乙烯材料的输液管静滴小时以上第1天;阿霉素mg/m静滴第1天DDP mg/m静滴第1~天。用药前常规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西咪替丁行抗过敏治疗;常规予恩丹西酮或格拉司琼止吐治疗1天为1周期共行~6周期。

疗效评价: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抗肿瘤药物客观疗效标准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有效率(RR)为CR+PR临床获益率(CBR)为CR+PR+SD。周期后评价疗效CR或PR于周期后进行确定治疗1周期后出现进展者停止治疗。

化疗毒性反应评定参照WHO抗肿瘤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评价标准进行。

结 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6周期的治疗可进行疗效评价其中CR例PR16例SD1例PD6例。总有效率56.%临床获益率为8.1%1年生存率为6.5%。本组毒性反应以胃肠道反应和脱发、骨髓抑制较常见: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6例(81.%)脱发例(1%)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例(9.8%)血小板降低例(6.%)例(6.%)患者出现全身骨骼疼痛全组未出现过敏反应。见表1。

讨 论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乳腺癌;化疗疗效;Ki-67;生物学指标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65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 也是女性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因此医学上对它的治疗也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被综合应用于乳腺癌治疗, 特别是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应用侠患者总生存期得到显著改善[1-3]。而目前预测、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还没有一致标准, 因此临床上探讨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的预测因子成了关注热点[4]。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TE及TEC)对乳腺癌的疗效及Ki-67变化, 特收集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诊治的64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诊治的64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按第6版《乳腺癌分期手册》进行分期, 纳入标准: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 同时符合手术切除治疗指征的患者;肿瘤大小可知;化疗前通过B超、全身扫描及肿大区域淋巴结病理学检查, 已经_定肿瘤是否大面转移的患者。年龄36~69岁, 平均年龄(52.5±5.6)岁。64例患者随机分为TE组和TEC组, 各32例。64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方法 TE组给予多西他赛及表阿霉素均75 mg/m2;TEC组给予多西他赛及表阿霉素均75mg/m2, 再联合500 mg/m2的环磷酰胺。常规处理及治疗:化疗前1 d晚上口服地塞米松9 mg, 化疗当天晨起再口服地塞米松9 mg;化疗前常规检查血象、心电图和肝肾功能;化疗后常规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200单位3~5 d, 第7 d复查血象;21 d视为1个周期, 化疗进行2个周期后评估效果, 疾病继续进展的患者需酌情更换化疗或手术方案, 有效果的患者可继续化疗或是手术, 新辅助化疗2~4个周期后实施手术治疗。

1. 3 观察指标

1. 3. 1 疗效判定标准[5] 按2008年WHO统一标准来判断疗效, 有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及进展四个进度标准。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 3. 2 血液不良反应[6] 按照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标准评价。

1. 3. 3 Ki-67表达 穿刺抽取组织送病理科采用免疫组化法来检测Ki-67表达。细胞核里有黄色沉淀视为阳性细胞, 其中阳性细胞数量75%视为Ⅳ级。Ki-67≥Ⅱ级为阳性, 反之为阴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化疗近期疗效比较 TE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2例、无变化4例及进展2例, 总有效率为81.25%

(26/32);TEC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2例、无变化3例及进展2例, 总有效率为84.38%(27/3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血液不良反应比较 TEC组患者发生白细胞低下25例(78.13%)和血小板低下7例(21.88%)高于TE组的15例(46.88%)与3例(9.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Ki-67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64例患者通过化疗有13例出现了癌细胞高度退缩或是消失, Ki-67表达实际纳入病例为51例, 化疗前后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86%(29/51)、25.49%(13/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辅助化疗能控制恶性肿瘤原发病灶及微小转移病灶, 对癌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使癌细胞总数减少, 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随后在进行化疗或手术治疗。而盲目实施手术治疗或全身化疗可能因为原病灶切除引起小转移病灶加速增殖, 可知新辅助化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7-9]。目前新辅助化疗方案还无统一标准, 本文对TE方案和TEC方案疗效进行了对比, 除了白细胞、血小板组间有较大差异外, 在两组近期疗效相仿的情况下可优选TE方案。

Ki-67是一种增殖细胞里所表达的核抗原, 当下医学上将其较多应用于肿瘤细胞增殖状况的生物标记物, 它在细胞周期G1、G2、S、M期表达, G0期缺失, 是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最可靠的生物标记物, 能呈现出癌细胞增殖速率[10-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化疗前Ki-67阳性表达率为56.86%(29/51)高于化疗后的25.49%(13/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赵辉, 逢凌云. Ki67检测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判断中的作用.中国医药, 2012, 7(2):184-185.

[2] 刘毅, 张洪兰, 陈昊, 等.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Ki-67、ER、Her-2和p53的影响及意义.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2, 4(6):348-351.

[3] 马祥君, 何湘萍, 汪洁, 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不同时间Ki-67变化规律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 17(13):976-978.

[4] 桑蝶, 王佳玉, 袁M, 等. Ki-67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癌症进展, 2015(3):291-297.

[5] 冯宇, 赵霞, 吕淑贞, 等. 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癌组织 Ki-67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山东医药, 2016, 56(24):63-65.

[6] 金广超. 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生物学因子的影响. 山东大学, 2015.

[7] 钱飚, 鲁宏峰, 孙龙. Ki-67的改变与Ⅱ-Ⅲ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6(7):183-186.

[8] 蒋程凤, 迪力夏提・金斯汗, 吐鲁洪・沙列尔. 新辅助化疗后Ki-67表达变化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及其与分子分型的关系.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6, 25(5):711-716.

[9] 贾巍, 张红真, 王文娟, 等. 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免疫组化表达变化的研究分析. 浙江医学, 2016, 38(14):1181-1183.

[10] 切闫迹 刘飞, 吴赛红, 等. 新辅助化疗前后Ki-67的表达改变与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5, 42(12):891-895.

[11] 余海云, 李文萍, 郜红艺, 等.新辅助化疗疗效与乳腺癌Ki67、P53表达的关系.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1, 5(3):297-305.

[12] 陈萌.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Ki-67变化的临床意义. 河北医科大学, 2015.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下一篇:社区活动方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