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铜范文

时间:2023-03-03 01:54:20

融资铜

融资铜范文第1篇

此时,紧张的铜贸易商并非只有万荣一人,如果短信内容被证实的话,那么存放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仓库中上万吨铜材的所有者都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资金考验,因为他们的铜都已经作为质押品在银行换取贷款,而这则传言很可能使这些大多已被用于别处的贷款面临提前还款的巨大压力。

目前工行上海分行所推出的铜质押融资,主要是指铜材的仓单质押业务。即借款人将所购铜材存入保税区的仓库后,由管理仓库的仓储公司出具记载存货人信息及仓储铜材的品种、数量、质量等信息的仓单凭证,借款人再以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办理贷款。

所幸,来自银行方面的答复让万荣安心了不少,所谓“全部停止铜质押贷款”的说法并不确切,已经办理的铜质押贷款只要手续齐全,并不需要重新审核。然而银行方面一句特殊的提醒,让万荣又紧张起来,“虽然现在没见停铜的质押融资,但难保过两个月监管机构不出通知,保税区里的融资铜实在是不少了。”对于在2010年踏足融资铜业务的万荣而言,这句提醒不啻于将达摩克利斯之剑再次悬挂于他的头顶。

3月7日,工商银行总行商品融资业务部门的一位处长也同样表示,工总行层面“没有发出任何关于暂停铜质押融资业务的通知”,但他也表示,不排除地方分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暂时停止开展某些新的贷款业务。

“从去年到现在,涉铜融资工具基本上是火一个死一个,监管部门还是很介意这种拿工业金属做融资抵押或质押品的做法,如今虽然是银行自行加强了相关业务的风险防范,但难说不是监管部门再次叫停的前兆。”万荣也颇为忧虑地表示,“铜质押融资再死掉,那保税区里几十万吨融资铜未来怎么处理可就真成了难题,死掉一批贸易商也是无法避免了。”

银行在铜质押融资上态度谨慎的背后,则是由于信贷紧缩,企业大举利用铜进行低成本贸易融资,而部分企业在质押过程中出现仓单信息失真、私自出仓乃至重复质押等违规行为,使银行发放的质押贷款面临的违约风险显著放大。

险象环生

“骗贷的案子没有实际发生,但有些企业确实在今年年初出现了疑似骗贷的行为,所幸被当事银行及时发现,没有造成损失,但肯定对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收紧相关业务,形成了直接的触动。”一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知情人士表示,“例如去年年底,就有一家贸易公司在仓单上大做文章,险些酿成骗贷案。”

去年底,这家位于上海的一家国有背景有色金属贸易公司(注:应采访对象要求,隐去了公司具体名称,下文简称“贸易公司”)所购进的一批铜材运抵上海外高桥港,按照这批铜材的品类、数量,完全具备前往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开具标准化仓单的条件。但贸易公司却选择将这批货物通过一家仓储公司,存入与其有业务联系的一家冶炼企业的仓库中,并由仓储公司为其开具非标准化仓单。

同时,贸易公司、仓储公司与冶炼企业达成协议,冶炼企业按照生产需求从仓库中提取铜材进行加工,而贸易公司则应购入相应数量的铜材以补充仓单项下的质押物。贸易商也在此后拿着仓单前往一家国有银行上海分行办理非标准仓单质押贷款。

今年1月上旬,冶炼企业将两成已被质押的铜材出库运走,而按照此前三方达成的滚动质押仓储协议,贸易公司应该在两周内补足质押品数量。

可直到2月初,冶炼企业运走第二批铜材时,贸易公司应当补充入库的铜材依然没有出现。耐人寻味的是,肩负保管职责的仓储公司不仅未向贸易公司提出任何异议,甚至连这两批铜材出库的事情都未向发放质押贷款的银行告知。

“质押物如果是销售出去,分批出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仓储公司应该是得到银行许可后才准予货物运出。可这次却是银行2月初到仓库区查验别的抵押品时,才发现这批被质押的铜材竟已被运走快一半了。”一位仓库区管理人员称。

面对银行方面的质疑,仓储公司方面的解释是,“原本用的就是冶炼企业的仓库,冶炼企业原有的库存铜材和这批用于质押的铜材没有做严格区分,因此出库时发生了疏漏,管理人员以为企业运的是原有的库存。”

贸易公司对未能及时补充质押品的解释同样令银行方面“半信半疑”,“他们说本来在一月中旬就该把货运进来,但因为船期耽误了,所以那批新购的铜材才刚刚到岸。”

而一位铜贸商表示:“船期延误是可能的,但是按这家贸易公司描述的情况,如一月中旬入库,至少12月底就应该到岸了,这样算来船期至少误了40天,实在少见。”

而就在银行方面准备要求贸易公司和仓储企业承担违约责任之时,“因生产需要”而运走质押铜材的冶炼企业突然“仗义地”表示,可以用该企业在别处购入的铜材先替贸易公司补足质押品的缺额。

经过一番考量,放贷银行也最终接受了这一解决方案,但同时提出要求,即补足之后的质押铜不能采取滚动质押的方式,并且要从属于冶炼企业的仓库转移至仓储公司的独立仓库,以免再次出现“出库错误放行”的情况。

在四方达成解决方案的第二天,冶炼企业即将全部质押物缺额补足,并由仓储企业运往港区内其他仓库。

虽然事情得以解决,冶炼企业的“雪中送炭”却还是让银行起了疑心。“这批铜1000多吨,拉走40%也就是至少400吨,就按1月15日以来的最低价每吨51000元算,价格也在2000多万元。银行当然会担心,如果这批铜是冶炼企业和贸易公司串通好,拉走后根本没有用掉,而是用别的名义再到银行质押贷款,那么就真成了重复质押。银行千万元的贷款可能就成了无质押物的单纯信用贷款。”前述知情人士称。

他亦透露,这家贸易公司和冶炼企业间“本来就有联系”,冶炼企业下属的一家投资公司亦是这家贸易公司的股东之一。“上海港区有不少冶炼矿业企业自己开设进出口贸易公司,银行担心贸易商、冶炼企业和仓储公司串通,当然不是杞人忧天。”

非标准化仓单

上述贸易商利用质押物滚动质押打出“空仓时间差”,实现质押品“一物多用”,其关键就是仓储公司为其开具的非标准化仓单。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其实使用标准化仓单,在银行办理相关质押贷款更为方便快捷,但由于标准化仓单的仓储物需要在期交所注册登记,并存放于指定的仓库,“手续费和保管费会高一些,一些贸易公司为节约成本,就会选择小仓储公司仓库”。

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非标准化仓单高估质押物且容易隐瞒实际质押物信息;二是用于质押的铜材可能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库,导致质押物实际价值缩水。

而贸易商选择非标准化仓单另一个心照不宣的理由则是,非标准化仓单“可注水的空间”更大一些。一位天津有色金属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就表示,一些仓储公司为了承揽生意,往往愿意在开具非标准化仓单时,按照贸易商的要求,人为在数量、品类等指标上注水,帮助贸易商抬高质押物的价值。

“目前银行方面对于大宗商品的估价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尤其是面对非标准化仓单,往往需要仓储企业协助其进行评估。这也使得小仓储公司出仓单时为贸易商‘抬轿子’几乎成了潜规则。而一旦银行发现问题,仓储公司又可以说是管理人员操作失误,无心之失,重新开单把责任推掉。”上述负责人续称。

一位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商品融资的浙江铜贸商表示,今年1月以来,沪上部分从事铜质押融资业务的银行,已发现多宗中小仓储企业在质押物保全中履职不到位、管理混乱,以致于出现仓储物与仓单失去关联的状况。

针对上述打出“空仓时间差”贸易商行为,这位浙江铜贸易商称,就算是将200吨铜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出去一个月进行短期担保,所能套得的资金也相当可观,然后把拿到的款子去放贷,获得的收益也有几十万。

为防范部分贸易公司借助这些仓储管理漏洞或与仓储企业串谋,重复质押骗贷,一些银行也实行了实质上的“白名单”制度,对部分中小仓储公司开具的仓单暂停质押。这或许是市场出现“铜质押融资被叫停”传闻的原因。

万荣也表示,今后银行对铜质押相关单据审核确实会更严格,“一些小仓储公司开出的仓单可能无法再办理质押贷款”。

此外,银监会去年下半年对钢贸融资项目的风险提示以及近期发生的钢贸老板跑路事件,也成为上述传闻产生的外部诱因。一位农行上海分行人士证实,近期上海各家银行确实对黑色金属的质押融资加强了限制。

金属金融化

铜质押融资风险逐步浮出水面的背后,则是铜工业资产正在大规模的变为金融资产。

“这种现象应该从去年年初兴起的‘铜贸信用证融资’算起。”一位铜业资深人士介绍称,所谓“铜贸信用证融资”就是相关企业在与国外供货商签订现货铜进口合同后,再利用相关合同单据向银行开立信用证,由银行现行垫付货款。

“银行的信用证承兑期为90天或180天或者更长,而企业收到现货铜并转手卖出往往只需不到60天。于是企业可以将货款无偿使用一个月或四个月后再兑付给银行,这就相当于企业进行了一次低成本短期贷款。而如果进货企业单纯是出于信用证融资目的购入现货铜,那么这样的铜材就被市场划入‘融资铜’范畴。”上述人士称。

彼时,由于货币信贷政策显著趋紧,对于部分资金链高度紧张的企业而言,操作程序简单、成本相对低廉且变现相对容易的“铜贸信用证融资”便成为珍贵的救命稻草。而部分并不缺乏资金的企业,也看准水涨船高的民间借贷回报率,同样投身于“融资铜”贸易中,套取现金再对外放贷。

于是,囤积于上海等地保税仓库中的“融资铜”数量也在直线上升。中金公司在2011年第二季度出具的一份报告指出,2011年一季度存放于上海等口岸的“融资铜”总量45万吨。而同期上海及南方各港口铜矿石及铜材的库存总量只有70万吨。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库存,因为进口量已经显著超出了铜矿石的正常消费量。换句话说,那时堆在仓库里的铜,都不是工业资产,而是金融资产。”一位业内人士称。

不过2011年3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出的一则名为《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却宣告了“融资铜”贸易第一轮盛况的终结。

“通知对银行开信用证加强了限制,企业开出信用证的难度大增,加上当时国内沪铜与伦铜的价差也进一步拉开,原来用铜融资是小亏,后来亏的幅度大了,大家也就不怎么玩了。”万荣回忆称。

然而经过短暂的沉寂,从2011年第三季度末开始,以信用证融资为代表的“融资铜”贸易又再度活跃起来。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9月精炼铜进口量达275499吨,创下16个月以来的新高,较2010年同期增长13.9%。而其中有相当大比例正是融资铜。

而支撑这种复兴的则是中小企业日益恶化的融资环境和银行在信用证问题上的态度松动。

“比如说去年10月份,国内现货铜的售价比进口铜的成本价每吨低了1500到2000元,进口就是亏,但我们很多人还是做这个生意。因为如果把这部分亏掉的钱当作融资成本,那么用铜开信用证融资的成本也只有7%到10%。”万荣表示,“同期企业从银行或者民间信贷拿钱,没有15%的融资成本根本下不来,动力自然大得很。”

也正是在这一轮“融资铜”热潮中,铜质押融资及铜期货抵押融资等新的涉铜融资工具开始被贸易商越来越多地使用。“有监管机构卡住信用证的教训,大家也倾向于融资铜品种多样化。”万荣笑言。

而恰恰是“融资铜”变种模式的多样化,使得这一“有色金属金融化”市场所承载的整体信用风险越来越大。

风险展期

“监管机构对‘融资铜’最担忧之处在于,这些因铜而生的资金流向无法确定。”前述工总行内部人士表示,“一旦这些资金进入房地产和民间信贷领域,即相当于直接冲击了货币信贷政策调控的效果。这也是监管机构为何始终对融资铜保持警觉的原因。”

江苏一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负责人证实,在2011年第三季度精炼铜的现货和期货市场就出现了一些房地产企业的身影,“他们买铜的目的也是为了筹钱”。

除去政策层面的担忧,“融资铜”大面积违约对银行资产安全构成的现实威胁,同样为监管层和银行风控部门所忌惮。“且不说围绕融资铜现在出现的信用证或质押贷款骗贷,就算抵押品或者质押物货真价实,银行同样会面临巨大风险,因为银行无法承受铜价剧烈波动所带来的现实损失。”一位中国银行商品融资业务人士表示。

根据上海期交所二月第三周数据显示,国内铜显性库存已达217142吨,创下2002年以来的高点。而一些未进入交易所系统的隐性铜库存总量更可能在2010年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增加。而今年以来,铜冶炼企业开工率则已低至30%左右。

在此背景下,国内现货铜价格走低的压力将长期持续。一旦融资铜出现违约,银行赖以获得补偿的则是一种明显供过于求的商品品种,要以理想价格将其套现以弥补贷款损失,本身并非易事。

“更重要的是,银行和我们不同,万一价格不好,我们可以等,等价格补回去再出手,可银行的钱不能套在铜上,无论价格多差,也必须尽快出手。”万荣表示。

不过前述中行人士也坦言,只要信贷政策持续收紧,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无法解决,“融资铜”及其牵涉的贷款规模只会继续增加,而相应的违约风险也可能被进一步掩盖。“只要市场上不断有人进来抬轿子,那么购进融资铜的企业就可以不断将存货转手,新的购铜者又会拿到银行去抵押质押,违约风险就会在事实上展期。”

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当局已明显下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国内铜需求可能持续萎缩的情况下,数十万吨融资铜以内部消化的形式处理显然并不现实,那么这些铜材必须另外寻找出路。

“国内正常消费估计是卖不动了,更大可能是转入战略储备。”万荣等贸易商认为,“融资铜”之所以能够绕过严格的信贷壁垒,依靠的正是国家近年来对于资源型原材料进口的政策支持,“国家本意就是鼓励民间力量去海外找资源,避免政府背景的限制,如今融资铜起码是达到这样的战略目的,国家最后收过去也不是不可能。”

融资铜范文第2篇

但“融资铜”真的寿终正寝了吗?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发现,随着银行业对“融资铜”的限制,这种贸易融资模式开始延伸到其他大宗商品领域。

事实上,国内的“融资铜”模式,是外资银行在国际市场“融资铝”的“改良版”,在这场盛宴背后,外资银行已赚得盆满钵满,但中国的系统性风险却因此而积聚。

境外风行“融资铝”

在国际市场上,“融资铝”已经大行其道。

法国兴业银行中国区贸易及商品融资部董事总经理范成勇告诉记者,外资行利用自己的美元成本优势来购买、控制铝库存,再通过库存的释放和对市场需求的预期来推高价格。由于监管费、仓储费等相对低廉,一旦高价卖出即可获得超额利润。

“具体操作方法类似于期货溢价融资,以证券化方式将现货铝抽离市场,以便通过给存货融资来赚取利润。”范成勇透露,在市场供应过剩而出现期货溢价时,生产企业原本应该减产并承受损失,但银行却以信贷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维持原规模生产,以便这些企业最终将库存作为抵押物来贷款融资。

与此同时,上述库存被银行从市场中抽离,其抵押风险在期货溢价结构的市场中被衍生品对冲掉。在充分利用价格曲线的优势后,银行获取了源源不断的收益。

“问题就在于,被抽离的抵押物将造成信息不对称,交易商无法确定真实的供求关系和清算价格。”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副总裁奥列格·穆哈麦德申表示。

“金融资本的介入严重干扰了国际供求平衡。”中铝集团一位高层表示,国际市场上的大量库存被金融机构掌握,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加剧了利润分配失衡。

铝作为用途最广、易于交易和市场相对完备的大宗商品,数年前还基本由专业生产商和交易商主导市场,近两年却因行业估值高升至1000亿美元,迎来了高盛、JP摩根、德意志银行等金融巨头以及嘉能可等国际贸易商的加入,并因此频频创下现货铝对伦敦金属交易所(下称LME)基准价的溢价新高。

据了解,上述金融机构均热衷于购买仓储公司,旗下共操控了高达1000万吨的铝库存,足够15万架波音747飞机制造所用,占全球现有库存的60%到80%。仅高盛旗下的仓储公司MTS,就在底特律拥有19个金属仓库,高达LME铝金属储量的1/4。

据俄罗斯铝业的计算,目前现货铝对LME基准价的溢价约250美元/吨,相当于去年同期溢价的两倍。目前的溢价比例13%,也比2007年至2011年的平均溢价比5%高出数个百分点。

2012年底,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收购LME,但“形势并未因此好转”,奥列格·穆哈麦德申说。

眼下,高盛、德银等已经成为国际大宗商品的中坚力量,高盛甚至以增持股份而成为了LME的单一最大股东,其金属交易业务部门主管更是LME的董事会成员。而JP摩根、曼氏全球期货公司和瑞士银行同样也是LME的主要股东。在部分地区,上述金融机构的仓储量已达压倒性份额。

奥列格·穆哈麦德申表示,欧债危机并未减弱全球铝市场的需求,年增长率仍将达7%左右。尽管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铝产品价格均由LME决定,但交易方却无法以LME的价格交割产品,而必须支付200美元到300美元的溢价。

境内另辟“融资铜”

“中国大宗商品的仓储监管相对集中和严格,保税区内还包含国有仓库,外资行很难凭一己之力操控国内市场,只能‘退居二线’。”范成勇表示。

此外,国内长期以来对钢铁的需求量持续高升,导致境内铜市场非常活跃,而铝交易在国内市场不如国际市场那么活跃。因而,外资行将“融资铝”模式进行了改造,即此前在国内盛行的“融资铜”模式。

所谓“融资铜”,即指贸易商通过银行开出的延期付款外币信用证,一般为3-12个月期限,在支付10%保证金后,由银行先行向出口商支付货款,贸易商获得进口铜后,或在国内市场销售变现,或注册保税库仓单并质押获得贷款,或进行再出口,从而获得相当于3-12个月的短期贷款。

通常,融资铜可不断循环滚动操作,短期信用证贷款期限可以延长。瑞银证券分析师林浩祥认为,融资铜大量出现,源于国内市场整体信贷环境收紧、银行放贷谨慎和企业资金成本升高,尤其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频繁,企业获取信贷的难度和成本增加,使得融资铜在程序、融资限制及成本方面的优势很快凸显。

而外资行所做的,是在企业获得信用证后,依靠自己外币融资的低廉成本来为其贴现,将外币提前放给企业直至信用证到期,赚取类似放贷的利息和限期内的汇差。

“企业很快便会卖掉现货,如果事前找准了上下家,3天便可资金回笼。回笼的现金立即又开办信用证,循环往复。”一位德意志银行人士坦言,如此循环,一家资产仅5亿元的企业一年可获500亿元货物贸易价值,实际获利超过10亿元,能赚取超出自身资金规模两倍的利润。

五矿期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旸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其公司也曾试图模仿外资行在上述环节中的连续操作,却由于程序复杂、耗时耗力而放弃。“外资行手法异常熟练,企业转入其账户的资金,当天便可完成流程、结算转走。”

事实上,这一过程中,早已锁定汇率风险的外资行几乎毫无风险可言,只需坐等信用证到期。“每笔交易能抽取几十个点,中小银行、城商行开具的信用证,我们会抽取20%-30%的较高贴现成本。”渣打银行的一位人士称,同时内部账目上对这笔收入只有记录而无名录,带有些灰色性质。

“无论信用证开具行还是贴现行,资质要求都较高。”前述德银人士称。花旗银行、巴克莱等之所以在中国境内少有参与,主要由于其缺少大宗商品业务尤其实物交割业务背景,缺少在中后台进行仓储监查、放货、交割等操作的专业人员,较易因信息不对称而蒙受损失。

至于在该领域参与度最大的德银,目前已经拥有中国保税区内融资铜库存的20%左右,占据着最大份额且涉及货物总价值20亿美元以上。加之其他几家外资行的运作,仅保税区内就涉及超过100亿美元的融资铜库存。

“规模还在迅速提升。”作为国内最大有色金属贸易商——迈科集团前任业务主管,任纲告诉记者,铜已经完全市场化且流动性非常好,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现金。而外资行的套利,眼下才刚刚开始。

监管信号释放

外资行的改良动力来自于,中国和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利差和汇差。

2013年一季度,美国联邦基金平均利率仅约0.15%,银行优惠贷款利率5年来始终保持在3.25%。日本目前基准利率——隔夜无担保拆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为0-0.10%,2013年一季度均值为0.074%,长期贷款优惠利率为1.175%。5月3日,欧洲央行将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贷款利率从2012年的0.75%和1.5%下调至0.5%和1%,存款利率仍保持零位。

在汇率上,人民币2013年的升值趋势加速。2012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日元和欧元仅分别升值0.23%、11.13%和贬值1.18%。但2013年截至6月14日,人民币针对这三种货币却分别升值1.99%、11.31%和1.03%。

“中国央行给的利润,我们为什么不赚?”德银人士表示。面对人民币与美元、日元等外币在流通中所产生的息差和汇差,这位从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多年的金融人士表示“不得不赚”。

在他手里,每天成交几十单信用证贴现业务,每笔业务金额至少数亿元,最短3天走完所有流程,一年内最多能在同一企业、同一业务类型上赚足80次。

“企业普遍盯住了转口贸易,我们则为其提供专业的融资服务。”渣打银行一位人士称,“这种业务模式早年盛行于境外,嗅觉敏锐的国际投行能抓住每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疏漏。”

但这种“融资铜”模式,推高了虚假贸易和热钱的流入,进而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以及宏观调控带来负面影响。

5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释放出监管信号。

《通知》强调了加强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但保持了对外资行100%的参考存贷比。此外,规定对资金流与货物流严重不匹配或流入量较大的企业进行风险提示,或将其列为B类而实施严格监管。对于异常资金流入线索,外管局也表示将从重处罚。

外管局政策出台后,“融资铜”模式被遏制。近期上海洋山和外高桥保税区内,金属铜堆积如山,原本需要仓储的货物因爆仓而不得不大量露天堆砌在车道和停车场上。

“别说驱车进去查看仓库,行走都困难。”江铜国际贸易铜部总经理毛一伟透露,保税区内至少堆积了60多万吨铜,至少99%都用来融资,涉及金额高达200亿元左右。

“套利并不为过,关键在于套利背后可能滋生的风险。”前述德银人士称。一些外资行利润导向性极强,很难甚至根本不去分辨贸易真假、单据真伪和企业真正实力,以致于重复倒手信用证、银行坏账隐忧等现象频出。在铜、铝、橡胶、棕榈油等大宗商品交易之下,中国经济相关领域的潜在风险正在加大。

“很难根治”

“监管新规雷声大雨点小,着眼点仅在于国内商业银行和虚假贸易,对我们影响不大。”前述德银人士称。

他告诉记者,此举仅能对完全虚假的贸易,诸如“保税区一日游”、“香港一日游”等现象有所打击,也仅涉及融资铜领域,对于铝、橡胶、棕榈油等套利形式更加多样的大宗商品领域几乎没有监管效力。对于拥有真实贸易背景但重复流程、超额申请信用证的企业,以及“扎堆”给同一企业开具信用证的商业银行来说,外管局政策更如隔靴搔痒。

银监会方面,由于延期付款外币信用证属表外业务,与理财产品等同属风险难控的业务创新,因而至今未出台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外资行贸易融资历来就有,无论境内境外都很难监管,加之他们在中国市场灵活多变的手段创新,很难根治。”银监会监管三部一位官员指出。

不仅是铝、铜等金属,橡胶、大豆、棕榈油等也被外资行列入贸易融资范畴。

但橡胶、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资源属性与铜差异甚大,且其交易商的风控意识和能力也相对欠缺,加之存货贬值、销售不畅和价格跌幅加剧,诸多大宗商品领域可能面临行业大洗牌。

“简单将融资铝、融资铜复制到多个国家、各个领域,外资行的责任不可推卸。”一位受访专家表示。

按照目前橡胶贸易中心青岛保税区库存30万吨左右计算,融资涉及金额约60亿元,尽管规模较小,但如果市场价格继续下跌,橡胶贸易行业将遭遇重创。

不仅如此,外资行通常不关注贸易真假。前述渣打人士就认为,企业行为的真实性仅由开证行负责,外资行仅需快速有效地完成单据重复流转即可。

但由此带来的热钱涌入、企业超规模负担信用证、商业银行潜在坏账等后果,都逐渐开始显露于宏观经济中。

症结在于,中国现行货币政策下,汇差和利差始终是块令人垂涎的蛋糕。

5月9日,针对虚假贸易所引致的热钱涌入,央行发行了100亿元91天期人民币央票,5天后再次发行270亿元央票,成为继2011年12月以来首次连续两度出手。

但很快,央行为舒缓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局面,暂停了央票发行和正回购的组合操作。

“就算这记组合拳能长期有效,央行也很难摆脱经济复苏需要注入流动性、对冲热钱需要回收流动性的两难窘境。”受访专家指出。

“应该允许外资行拥有合理套利空间,但要避免其套利行为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不良导向和风险堆积。”陶旸说。

融资铜范文第3篇

看到铜贸之旅,我们又不禁回想起曾经资金链断裂过的钢贸。去年,钢贸价格一路下跌,考验了钢贸资金链,更考验着钢贸人士们的心理。“我看不清当前钢材价格的底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是最头痛的,现在也只能以去库存为主;另一方面,银行现在又对我们催得非常紧。3月份从银行贷来的款,现在又到期了,这半年来行情这么差,现在我们自己也在想办法,不过如果后期价格还要继续下跌的话,大不了就离开这个行业,”一个从事钢贸的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对于拆东墙补西墙的融资赚钱模式,早已受人诟病。然而当局者又并非没有清楚意识到。而是钢贸模式一直如此,借款、买钢、卖钢,还款。

像钢贸一样,铜贸也是这种多年不变的模式。但人们想到的是能盈利就够了,赚不了钱,就离开这个行业,却鲜有人想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又能怎样彻底改变当前的问题。如果仅仅是碰运气似的投资钢、铜,却没有把握市场动脉做出长期发展的规划,与其说是投资,倒更像是投机。

其实,铜贸中如果资金链断裂,受损的往往不仅是贷款人。一般,铜贸企业需要向银行缴纳20%——30%的保证金,以确保按时还款。而在铜价下跌时,由于按时还款存在风险,因此银行反而会提高保证金比率,或者缩短还款期限,对于借贷企业而言可以说是雪上加霜。融资成本增加,资金链风险增大,一旦出现危险,必然殃及银行。据估算,中国高风险铜贸融资规模在500亿——1000亿元的水平,一旦发生资金断链风险,银行业可能产生50亿——300亿的不良贷款。

投资,比拼的就是你和市场究竟谁更快变动。倘若跟随市场而没有先发制人,必定不能在投资中取胜。投资铜,自然就要明白铜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综合而言,除中美欧三个主要经济体GDP的影响外,其货币政策同样需要关注。货币供应上升时,铜价上涨,反之下跌。而人民币升值也自然会支撑铜价不至一路下跌。电力电缆是中国铜耗的主要部分,占比达70%。关注月度电力电缆走势也是预测铜价的一个途径。

融资铜范文第4篇

关键词:融资铜;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融资铜概述

商品融资是直接融资中的一种,它以某一特定的商业行为的现金流量及收益作为放贷依据,并以该商业行为中的完全物权作保障。融资的企业以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认可的产品为依托,在将其完全物权转移给贷款者后,以该项特定商业行为的收益偿还贷款。这些可融资商品在世界上的多数期货交易所均有交易,交易价格便于确定,且消费量巨大,很容易签订买卖合同并以之为借贷保障,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期货、现贷市场销售,较快地回收贷款。

以精铜为融资主体的商品融资,就是所谓的铜融资,这里用于融资的铜即融资铜,铜在这里充当了信用品,体现了铜作为工业品的基本需求,作为大宗商品的投机性需求和避险需求之外,也有重要的金融品需求。

企业需要在银行有授信额度,这样才能开信用证,然后用于进口垫资。在进口铜时向银行交20%保证金,其余部分用担保或其他货物质押。货物到港后,进口商就可以进行销售,信用证期限为90天或180天,到期后,进口商将本息归还。铜一般在一个月后到岸,相当于进口商在国内拿到铜的现货,而后快速把铜出售套现。由于信用证期限还剩余将近五个月时间,卖出的进口铜的货款就等于是一笔短期融资。

二、融资铜的产生与发展

以融资铜为代表的商品融资,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及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的生产企业流动资金普遍短缺的情况。在新兴经济体处于上升的经济周期过程中,资金的紧张状况往往会凸显,从而产生较高的利率并且与国外较低的利率水平产生利差。较高的利差加上宽松的外部货币环境,配合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货币套利空间巨大。于是,大量资金通过贸易流通方式涌入中国,而大宗商品成为贸易渠道的载体,是因为其良好的流动性以及拥有衍生品对冲价格风险的优势。

在融资铜发生发展的早期,主要出现在一些国有大型铜企。多数铜生产企业流动资金匮乏。一些大型铜企业在不违反国家外汇管理政策的前提下,一方面采取股权融资;另一方面采取商品和贸易融资等缓解流动资金紧张的局面。这为这些铜生产企业解决流动性紧张,降低财务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而铜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为商品融资提供了内动力。

通过铜进行融资的模式,主要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匮乏的问题。目前国际商品融资中的贸易项下的预付款融资、仓单融资和结构性融资已在中国一些有色企业不断付诸实施。现在的商品融资,现货、期货、进出口都围绕融资这一中心展开,通过融资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期货、现货两种手段结合起来,不断追逐比较效益,确保融资顺利完成。这样的联动运作将期货保值、现货交易、进出口贸易、融资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关联性高,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和简便性,其融资成本也仅为LIBOR加上一定费率,远低于从国内银行的融资成本。

三、融资铜的影响

一是占用了铜库存。从显性库存来看,2008年底上期所铜库存只有1.8万吨左右,到了2012年底长时间保持在20万吨以上的高库存水平上。从隐性库存来看,目前我国隐性库存已达近百万吨,相当于上期所的铜库存6倍之多。据南非标准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保税区约有超过60万吨的铜库存,中国南方港口约有10万吨。目前中国铜的显性库存和隐性库存双双达到历史的最高点。中国不断攀升的铜库存导致市场滋生对供过于求的忧虑。

二是助推人民币升值。由于虚假贸易融资盛行,已经导致中国进出口数据严重失真,并且由于虚假贸易占据了大量离岸人民币份额,使得近期人民币升值过快。高盛估计从2012年初开始,中国短期外汇借款中约有10%是和中国铜融资交易相关的。在2013年4月,估计中国铜融资交易占了中国短期外汇贷款总额3840亿美元(存量)中的400亿美元(存量)。

三是构成对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首先是价格风险。当铜价下跌,中国的投资、投机和套保需求将造成再库存行为。在LME铜价一路下跌的过程中,中国的进口量是在逐步提高的,企业普遍存在惜售心理。一旦铜价继续杀跌,这些库存将导致市场承担更大压力,对实体经济构成巨大风险。其次是违约风险。铜融资利用时间差,相当于从银行套取了一笔短期融资。然后,将这这些套取来的的资金拿去做高风险的投机,大部分都投资到房地产、期货、股票等高风险行业,一旦投资得不到预期收益,不可避免会造成银行坏账。

四、融资铜的监管

一要管控外汇。外汇上对于融资铜相关贸易的管制相对宽松是融资铜存在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外汇进行管控,国家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铜融资,抑制其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实际上,今年5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的20号文已经对融资铜的运作影响甚大。20号文包括两大实施方案:第一个方案针对的是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这个将直接降低中国外汇贷款和信用证融资的规模,同时会降低中国铜融资交易中的可用融资总量。而且中国铜的融资交易成本将会因为提高银行外汇净开放头寸、信用证融资的成本而有所提升。第二个方案针对进出口商,鉴别所有可能导致外汇流入高于普通进出口贸易所能带来资金收入的活动(也就是目的是利率套利的贸易活动)。如果发现企业有从事类似的贸易活动,该方案将强行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二要加快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率和汇率失衡是导致融资铜盛行的根本原因。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一直处于零利率附近,而中国的利率却相对很高。同时QE1与QE2的货币宽松使得美元处于弱势,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趋势明显。货币套利的空间一直存在。投资者可以借入美元,投资人民币。国内外的利率差,以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是以融资铜为代表的一系列商品融资的主要驱动力。那么只有加快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消除货币套利的空间,对解决这个问题来说,才是治本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熊维平.企业商品与贸易融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周伟.进出口贸易融资与外汇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华仁海,陈百助.国内、国际期货市场期货价格之间的关联研究[J].经济学,2004(2).

融资铜范文第5篇

虽然主流媒体很少报道,但一些机构披露了令人震惊的细节,中信资源控股已经转移其在青岛保税仓库持有的商品,以保护其权益,现在大家都在等待到底谁将是第一个承认重复抵押存在重大问题的交易对手方,并开启危机的下半场。因为在重复抵押面前,索赔人最终会发现,他们接受的抵押品已被无数次地向其他交易对手重复抵押。

争相出逃的银行

重复抵押的问题已经从青岛港蔓延到了蓬莱港,青岛港的铜库存约为5万吨。巴克莱银行的分析师表示,已经出现了上海的一些交易者将虚假库存抵押给银行的苗头,且正在扩大化,并扩散到其他保税仓库。一旦受益人要求交割,则会发生大宗商品大规模流出保税仓库的情况。了解“庞氏骗局”的人都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夜。

贸易公司持有的商品契约可以用来融资,但商品仍停留在仓库里。银行担心私企可能重复使用金属作为抵押品来获得多笔贷款,欺骗贷款人和贸易公司,部分银行一直无法从青岛港管辖的仓库里获得抵押品。根据港交所的公告,中信资源已经向法院提请要求封存青岛港的铝土和铜,以保证该集团的权益。

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外资和中资银行也在同样寻求保证其抵押品的方式,但法院并不能阻止情况恶化,这种同一抵押品被多次用来贷款的案例还在增加。

同时,无限再抵押的麻烦再次来袭:西方一些银行也担心潜在的欺诈行为有可能发生在蓬莱港。知情人士透露,检查员已经难以进入蓬莱港仓库取得抵押货物。蓬莱港只是一个开始,某西方银行高管担心,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即潜在欺诈的扩散可能比预期更糟糕,涉及的外资银行包括花旗集团、渣打银行、标准银行、荷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和法国外贸银行。

第一家发现问题的中信银行在其他银行反应过来之前就开始行动:银行之间开始了时间争夺,但只有少数能取得抵押品,其他银行恐怕将一无所获。中信银行表示,对于调查状态为“未知”的公司,尚不能提供关于其铝土和铜资产调查的进一步资料,以免影响调查。

10多年以来,中国和西方的银行推动了以进口商品为抵押的资本流入。最近,人们一直担心中国商人进行的美元套利:即以大宗商品做抵押借入低利率的离岸美元,转而以更高的利率进行在岸投资,然后归还最初的美元贷款。作为一种促进信贷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中国监管当局允许这种套利发生。但央行最近几个月更加担心一些商人已将同样的商品重复抵押给了多家银行,造成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研究机构最近发现,中国的债务总负担平均每个季度增加1万亿美元,总债务相当于美国GDP的150%。2009年,两国银行总资产相当,大约在12万亿美元左右;而到了2013年,美国保持温和增长,而中国的银行总资产规模增加为原来的两倍以上,几乎相当于美国银行业总资产的两倍。

中国正在追求所有可能的信贷资金来源,而作为资金交易的途径,大宗商品抵押是中国“影子信贷”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问题被揭开和放大,对经济的冲击将非常严重。随着回购和再抵押等大宗商品融资交易途径的枯竭,贸易融资对金融业的冲击将越来越明显。

中国融资铜交易的方式

典型的铜融资交易(CCFD)涉及4个交易方和4个步骤,4个交易方是:A)离岸贸易公司;B)在岸交易的实体;C)B的离岸子公司;D)为B服务的在岸银行。

步骤1):离岸交易者A出售保税铜或入境铜给在岸交易伙伴B,价格为X,而用来支付给A的是在岸银行D发行的信用证,这也是外管局的新监管目标。

步骤2):在岸实体B通过发出证明文件的方式卖出铜(实体铜仍留在保税仓库)给离岸子公司C,C支付B美元或离岸人民币现金。通过C支付的现金,B让银行D将美元或者离岸人民币转换为在岸人民币。

美元或者离岸人民币兑换为在岸人民币是外汇管理局的新政策目标,兑换之前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的,因为转口过程是与经常账户贸易有关的活动。现在,事实已经很明显,中国铜融资交易及其他类似协议不涉及真实货物的实际出口,外管局开始了监管。

步骤3):离岸公司C再把铜持有证明卖回给A(同样,铜仍停留在离岸保税仓库),A支付给C美元或离岸人民币现金,价格为X减去10-20美元/吨。

步骤4):在信用证的有效时期内(通常为6个月,大都在3-12个月范围内),重复步骤1-3。在6个月的有效期内,这个交易可以循环10-30次。这样一来,一年内总名义信用证额度就是实体铜真实价值的10-30倍,这取决于信用证的持续时间。

铜的所有权和对冲。整个铜融资过程中,每吨铜都可以通过卖出伦敦金属交易所期货的方式曲线对冲(交易通常包括一个实体铜的多头和期货铜的空头,时间则取决于信用证的有效期间)。一般来说,做对冲的都是A,但套期保值者可以是A、B、C和D,这取决于铜权证的所有权。

外管局新规同时针对银行发行信用证和贸易企业的贸易活动等环节。在新规下,不同的实体(A、B、C、D)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以满足新的法规。

A:没有了每个循环10-20美元/吨的利润,很难证明其资产负债表有保税铜的存在(目前伦敦铜期货价差不足以抵消租金和利息成本)。因此,A的保税铜只是“可用的”而非资产,A可能减少甚至平掉其LME期货对冲。

B、C:为了避免被归类为B的子公司而进入外管局监管,B和C可能通过减少美元信用证负债,方式包括:出售流动性资产为美元信用证融资;滚动借入离岸美元,借新还旧。结果就是减少信用证的“余额”,而中国融资铜交易很可能会受此影响。如果禁止滚动债务,铜融资交易将加速终止,企业将不得不出售其流动性资产(包括铜),为之前积累的铜融资交易的信用证负债融资。

D:为了满足外管局的规定,D可能通过降低LC发行以及增加外汇净多头(主要是美元)的方式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这将直接减少铜融资交易的总规模,并提高信用证融资的成本。

那么,铜融资交易有多大杠杆,差价合约平仓的风险有多大?假设信用证有效期为6个月,完成了10次循环交易(铜融资交易整个循环需要18天才能完成),D能够发出10倍于铜价值的6个月信用证,在6个月以内,信用证的总名义价值保持不变,而新的信用证发行则被旧信用证到期对冲掉。

在信用证的有效使用期限内,信用证的总名义金额=铜价值×信用证期限/铜融资交易周期。因此,总名义信用证由D发行,外汇从D流向A,而B和C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等于铜资产的金额乘以10。

为了提高信用证的总名义价值,参与者可以:扩大信用证的持续时间(例如,如果信用证期限为12个月,名义信用证价值就是20倍的铜的价值);减少清账的时间以加速周期;锁定更多的铜。

铜融资交易中各方的风险如何呢?当然,我们最关注的是银行方面的风险。但从理论上讲,风险从大到小的排列为B、D、A。

B的风险是持续时间不匹配(信用证对人民币资产),人民币资产的信用违约的风险。

D的风险是B有严重财务困难的可能性,银行控制该风险都是控制给予B的人民币和外汇的信用额度,给予其历史收益、硬资产、保证金及政府担保总额。D有权利向B索赔,因为B是在岸实体,而B欠D的是短期的信用证外汇债务,如果B陷入财务困境,D可变现B的资产。

A的风险在于,一旦D(中方银行)陷入严重财务困难,A有权利向D(境内银行)索赔,因为A(或A的离岸银行)持有D发出的信用证。在B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即使D有财务困难,A理论上仍然可以得到D的偿付(假设D可以从央行借钱)。

融资铜范文第6篇

融资铜具先天优势

铜融资并非新鲜事物,在国内,铜融资早已流行多年。事实上,铜只是这种商品融资模式下的一种载体而已,相同的模式还可以应用在融资金、融资铝、融资锌、融资橡胶、融资油等领域。相比之下,铜有着单价高,以及境内外期货市场流动性充裕等特点,这使其成为融资业务中最受欢迎的品种。应该说,铜融资的起因仅是缓解铜产业链上企业的资金紧张。

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内外利差的存在,获得廉价美元渐成为有利可图的交易。例如,1年期美元贷款利率为2%,1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4%,人民币兑美元1年以后升值2%,其中的无风险收益差值为4%。通过库存铜的重复抵押获得美元贷款成为流行的交易,这是目前融资铜盛行的理论基础。高盛认为,目前的中国铜融资交易已经变成完全不涉及实物原材料真实运转的活动。

融资铜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具体解释融资铜的分析很多。我们以高盛的分析为例来进一步分析影响融资铜规模的因素。在高盛模式下,其融资杠杆取决于:信用证总金额、所涉及的标的铜的量、文档处理时间及信用证期限。高盛对此做的假设是:假如一张信用证的期限是6个月,在该期限内,重复完成10次交易(也就是完成一次中国铜融资交易需要18天时间),那么银行就能在第一个信用证开立的6个月里,开立10倍于铜价值的信用证。其融资成本为:信用证开证及承兑费用、保证金的财务成本、税收及物流因素。其融资收益为:资产收益和人民币汇率升值收益。其铜价风险通过出售LME期货进行套保来化解。

由此可见,影响融资铜规模的最重要的可变因素是信用证融资的成本、资产收益和人民币汇率变动。而铜价本身的变动对融资铜的影响不是很大。例如,4月中旬不佳的经济数据导致中国整体资产收益预期明显下降,从而降低了铜融资收益,影响了融资铜的规模,进而使得铜价暴跌。

如果要分析融资铜的未来走势,则我们只要分析信用证融资的成本、资产收益和人民币汇率变动这三个方面。从目前的情况看,外管局20号文的出台将明显提高信用证融资的成本。中国经济迟迟没有起色,也影响了铜融资的资产收益。不仅如此,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的回潮,必将成为“压死铜融资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融资铜范文第7篇

【关键词】融资铜 企业 信贷

一、有色金属行业分析

从2001—2008年中国各省市及各区域有色金属产量数据的产业空间集中度的测算,可以发现中国十种有色金属的空间集中度的变化极具特征。省级与区域级得出的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布局离散程度在各金属种类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四种基本有色金属铜、铝、铅和锌的产业空间布局最为集中。铜是空间分布最集中的金属,其趋势是集中度2001—2003年逐渐下降,2003—2006年逐渐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2006—2008年又逐渐下降。

中国铜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七,但铜资源特点是中小型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且斑砂型铜矿少,夕卡岩型多,使得溶剂萃取技术推广受到限制;而夕卡型铜矿多数矿藏较深,开采成本高。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铜资源无论在矿床规模、矿石品位还是在开采难度上都处于劣势,从而增加了国内铜精矿的生产成本。

有色金属供给瓶颈在于金属矿的供给,而金属矿的供给一般与一个建设周期前投入到生产中的资本正相关,在行业景气、投资回报率高时投入到有色金属行业的资本较多。

二、融资铜的出现

所谓融资铜指贸易商通过银行开出的延期付款美元信用证,在支付15%—30%的保证金后,由银行先行支付货款。贸易商获得进口铜后,或在国内市场销售或注册保税库仓单并质押获得贷款,或进行再出口,从而相当于获得3—6个月的短期贷款,可以不断循环滚动操作。

国内信贷环境整体收紧、企业资金成本升高、谨慎的银行放贷,是刺激融资铜现象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国家对于房地产等特殊行业进行政策调控,使得房地产等行业获得银行信贷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融资铜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信贷,无论在程序、融资限制或融资成本方面都存在一定优势,所以其大量出现。

三、融资铜的影响

融资铜的出现带来各种影响,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导致国内进口虚高,市场误判中国需求

在2012年国内精炼铜消费增长疲弱的情况下,国内铜进口却明显的增长,这其中就不乏有融资铜因素的干扰。

(二)导致国内铜库存水平高,内外持续负价差

虚高的进口量和疲弱的实体需求、结合国内产量的持续增长,是导致国内库存上升以及内外铜价持续负价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预计中短期内融资同规模或将趋弱。国内长期投资增速可能放缓,国内铜需求增速可能逐步走弱。另一方面目前国内信贷环境整体而言趋于相对宽松,融资成本可能会下降,可预见的人民币、稳定的升值可能即将结束。所以我们认为融资铜未来规模可能下降。

融资铜下降的同时会对铜价造成一定影响:(1)融资铜需求减弱会打压铜价,单纯这方面影响可能打压铜价到2011年底铜价上升的起点即6635美元,这也是铜融资需求大幅上升的起点。(2)使得铜价与库存的相关性合理化,即返回到2011年之前的反向关系。

四、近期融资铜的发展

近期,伦敦市场基本金属价格大幅反弹,我们对中国融资铜做出新一轮的分析与判断。

(一)铜融资交易从去年四季度起已经转向新模式

尽管媒体报道很多,但真正打击以铜为主的贸易融资还需要一个时间。我们预计铜融资会部分转向类似铝的Swap融资,一旦这种融资成为主流,大部分融资铜将被进一步固化并进一步增强对价格下跌的抵抗能力。我们认为swap融资和库存囤积的基础并不是贸易曲线的陡峭程度,而是绝对值。

在我看来铜的贸易曲线还会进一步陡峭,但是这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从最新和三个月前的长期期限结构相比,我们可以看到显著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应该是较为缓慢的,且这种变化会不断吸引LME的库存增加。

我们认为这种升降主要体现在3—63个月,而非0—3个月。0—3个月具有不确定性,以及高波动性。这样的直接结果将是库存向LME仓库的持续集中,且可以在高位得以维持,类似铝的融资。这种维持受到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小。

什么情况下会解除当前的这种融资交易呢?铜的贸易曲线也会因为其他原因发生变化,例如美元出现加息预期(影响相对较大),或者日元汇率目前的趋势发生变化(虽然影响相对较小)。

(二)“中国融资铜”解除在现阶段对铜价的影响已经有限

因融资性商品的融资模式将首先从2011年OT以后的贸易融资重新转向LME融资模式,因此我们仍然坚持一个核心观点,下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尽管近期有关贸易融资确被收紧,但正常贸易和融资性贸易仍不容易被区分开来。

我们认为所谓的融资铜解除会导致市场短期出现类似钢贸的风险,进而供应大幅增加,使得价格大幅下跌的逻辑是有些问题的。前期市场的下跌过快,是要考虑中国休假期间海外跌了很多的,而这些都是没有量的下跌。在融资方面媒体前期炒作较多,但市场的需求是回归自身速率较缓的下跌。

(三)近期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

从货币流向看,4月30日当周,主要被做空货币的空头头寸都有所减少,而澳元、加元、纽元等商品货币头寸稳定,瑞郎由多转空。4月下旬以来VIX指数大幅回落,这些指标都表明至少会有一段时间整个市场的风险将提高运行模式。这对于工业品、能源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从跌转稳是非常有利的。叙利亚局势的紧张加大了市场的乐观可能。上周后期ECB、印度、韩国的政策进一步改变了市场情绪,如果顺利的话,不排除这些商品价格会有到二季度末的反弹,即使较坏的情况,大概率事件也是能够有周级别以上的反弹。这种反弹的投机性更强,商品价格中长期下跌的趋势仍不会改变,但这个阶段的反弹,是可以期待的。我们认为本轮反弹,橡胶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性前瞻指标。

(四)中长期基本面仍然恶化

路透报道,据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预计,今年市场供应将由去年的短缺39.3万吨变为过剩41.7万吨,对于2014年更进一步预期过剩约681000吨。

ICSG称,2012年铜矿产量逐渐增加,从前一年的降势中回升。其预计回升势头将持续,因大型新矿及扩产后的现有矿场在2013年和2014年相继投入运营。该组织预计季调后,2013年和2014年全球铜矿产量料分别增加约5.5%,至1760万吨和1850万吨。2013年,全球精炼铜产量受冶炼厂停产进行检修影响。不过,随着2012年受限产能恢复生产及非洲和中国冶炼厂重启并扩大产能,ICSG预计2013年全球精炼铜产量将增加4.3%,至2098万吨。其预计2014年全球精炼铜产量将进一步增长5.1%,产量或达2205万吨。ICSG预计2013年全球精炼铜需求量将较2012年增长0.3%,至2060万吨。

总的来说,长期看有工业属性的大宗商品的基本面自2011年起已经较为明确,需求增速放缓和景气周期中供给扩大的惯性将使得基本面逆转。宽松与否和短期对供求预期的改变都只是阶段性行情的动力。但我们仍不看好以铜为代表的金属价格的长期表现。

五、融资铜的分析

现今,铜融资规模超千亿,监管加力或将暴露重复抵押风险:融资铜进口随着进口亏损扩大和民间融资利率走低而从高位回落,但多年累积的铜融资规模高达千亿元,且从简单的“信用证+抵押”模式在向高风险的“信用证+重复抵押”模式转化。重复抵押为民间融资提供了高杠杆低成本的资金,也积聚了无法对抗的信贷风险。最近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监管力度明显加大,这将使得铜融资风险暴露概率加大,如果发生将对铜价产生较大冲击。在流动性和基本面并未反转的局面下,我们认为短期内铜价的风险大于机会。

融资铜范文第8篇

5月2日,沪铜1306合约围绕每吨50000元来回波动,这让手中持有铜多头合约的投资者略微松了口气,因为从4月17日至23日,该合约连续大幅下跌,最低探至每吨49070元,让这些投资者的心跳得咚咚的。

相比手中持有铜多头合约的投资者来说,持有“融资铜”的机构投资者就不仅仅是心跳啦,而是跳楼。因为对于这些把铜玩成“类金融”产品的人来说,铜价的每一次下跌,都意味着其融资爆仓风险又加大了十分。

我们这里所说的融资铜,是指企业在进口铜时,通过申请银行远期信用证,向银行申请低息信用贷款,使得这些进口铜摇身一变,成为一些国内企业获取短期大额低息资金的融资手段。其操作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先向银行申请开具承兑期为9 0天或180天或者更长的银行信用证,而企业在收到现货进口铜之后,不计成本迅速转手卖出,这大概只需不到60天。于是,企业可以将货款无偿使用一个月或四个月后,再兑付给银行,这就相当于企业进行了一次低成本短期贷款。

不光如此,这些赚钱心切的企业还把算盘打到了保税区的头上,他们让保税区为这些进口铜提供保税仓库,并拿到相应的标准仓单。企业再带着这些仓单向另一家银行申请质押融资,并且当信用证快到期时,还可以继续申请新的合同贷款,不断循环操作。更有甚者,有的企业拿到信用证后,把运来的铜放在保税区暂不报关,纯粹用于境内外融资。

从上述融资铜的操作流程可见,在整个融资进口过程中,铜本身所具备的有色金融特性被让位于金融特性,企业在进口铜时,不是在考虑进口这些铜能否赚钱,而是把赚钱的希望寄托在通过进口铜套取银行贷款,然后再在民间资本市场上高利放款,以此牟取暴利。这种操作模式并非是进口铜行业的首创,在以往的铁矿石、钢材贸易中,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这种模式隐约浮现的身影。

而从企业逐利的本性来看,这种操作模式不过是貌似合理合法,钻了银行的空子,对正常的市场供给影响不大。不过,当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铜业以外的投机人士看到这一商机之后,也纷纷进入,使得国内进口铜库存大增,其对市场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例如,随着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阀门紧缩,一些地产开发商也把获得银行贷款的脑筋动到了铜上,使得国内铜库存大幅上升。截至4月12日,上海铜库存为228290吨,而国内保税区铜库存可能高达70万吨。

大量没有实际需求,纯粹是用于融资需求的铜从国际市场源源不断运往中国,给全球铜业发出了一个需求猛增的错误信号。2 013年,全球进入铜矿项目投产高峰期,今年新增铜产量预计达6%。数据显示,今年全球铜库存已超过15 0万吨,接近于2002年创造的历史纪录154万吨。

巨额的融资铜不仅放大了中国对铜的需求,也绷紧了利用这种模式融资获利企业的资金链。随着近来铜价的下跌,类似于去年铁矿石仓单质押导致融资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起市场大跌的现象有望在铜市场重演, “融资铜”爆仓风险问题必须引起市场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其实,类似融资铜这样的“类金融”产品在国内还很多。由于传统金融业民营资本无法涉足,因此很多民营资本挖空心思,开发了许多类似融资铜这样的“类金融”产品,比如有人开办了所谓的“翡翠银行”,有人开发了红木信托产品,还有红酒银行等等。这些“类金融”产品大行其道的背后,其潜在风险不可低估,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中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平稳增长,对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减缓,这无疑勒紧了绷在融资铜企业身上的资金链。因此,爱好投资与理财的读者们,还是远离这些“类金融”理财产品吧。

融资铜范文第9篇

【关键词】青岛港 重复抵押 铜贸易融资

一、铜贸易融资的操作模式

大宗商品的融资贸易,是利用银行对国内企业的授信,变相地把授信套为现金,然后虚构了一个贸易。中国国内企业通过授信银行开立远期信用证给境外贸易商,到单T/R(信托收据)得到货权单证,“转卖”其他贸易商(通常就是原境外贸易商)或通关后国内市场销售,即期获得相应货款,信用证到期后再偿还银行资金,此做法给企业带来了几个月的流动资金。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此类融资模式一度非常盛行。在2011年货币紧缩背景下,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的外扩,“融资铜”再出江湖大行其道于商品贸易,融资手法、结算周期、盈利模式都发挥到了极致。

铜融资的模式分为四种:死价操作、投机操作、敞口操作和跨市操作。融资客在采购和销售中均采用固定价格操作被称为“死价操作”,其他相关保值由庄家负责,融资客仅仅支付融资的利息和相关的升水差,此类操作大约占总操作的70%。投机操作和敞口操作则是均采用“活价操作”。投机操作中实际作价通常会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段完成,通常是利用当日盘面的波动去投机,但不影响其最终融资利息和相关升水差,此类操作约占20%。而敞口操作通常都是利用价格趋势去单边投机,作价之间间隔时间较长,敞口风险巨大,但同样不影响最终融资利息和相关升水差,此类操作约占10%。

二、青岛港事件的影响

青岛港的情况就是同一批货物签出了多张仓单。这种情况出现,外资行可能由于潜在的抵押品短缺及损失被迫减记资产。因此,部分外资行可能缩减或暂停其中国商品的回购业务,并且可能进一步调查以确定是否永久停止这项业务,并扩大至更大范围的中国商品融资交易(并不仅限于铜融资),来确定是否某些交易所暴露的风险被低估。

纵然银行没有在调查中发现新的情况,他们仍然会整体上提高对中国商品融资业务的要求。这会提高融资成本,以此来逐步减少回购和铜融资交易。受到融资成本提高的影响,回购业务和铜融资交易在保税区进一步压缩。由于调查已对铜价构成压力,或许还会抑制中国的外汇流入。可能继续导致外资行通过商品融资业务流入中国的外汇规模大幅减少。

事实上,以铜作为抵押品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在中国已经持续多年。这种做法本质上就是一种套利工具。不过,这也将造成一部分虚假的铜需求。而随着中国当局试图控制金融融资等构成的影子银行,以及本次融资骗贷调查的持续,中国未来铜进口量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三、我国铜贸易融资的现状及风险

(一)我国铜贸易融资的现状

近年来,银行大多愿意贷款给资金需求并非迫切的国有企业,地产开发商及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出现。很多企业在国内实际融资的成本远远高于官方的利率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进口大宗商品进行贸易融资的需求大幅增长。此外,内外息差过大也是铜融资兴起的重要原因。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全球的央行都不同程度的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虽然也经过一轮快速降息,但是在随后“四万亿”投资的刺激下,经济快速反弹,并且有过热和通胀风险。这导致了我国央行率先进入加息周期,以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胀走高。另外,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使得融资过程存在潜在的汇兑收益,也是国内铜融资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铜贸易融资的风险

(1)融资方资金链断裂造成信用证不能到期偿还。铜融资的模式就是铜融资企业先想银行交付进口电解铜总额20%左右的保证金,申请开立期限为90天或180天的远期信用证,报关进口抛售现货,一般4到5个银行工作日就能完成一个周期,利用时间差,相当于从银行套取了一笔短期融资。然后,将这些套取来的资金拿去做高风险的投机。这种情况将导致融资方在银行的资信收到严重影响,并难以继续融资。如果因为国内经济问题使得融资企业普遍资金紧张,则有可能导致大面积违约风险。

(2)银行可能承受风险。当贸易融资的采购和销售均为一家公司是,相当于融资方借助对方获得源源不断的贷款。一旦融资方资金链断裂,则银行可能承受较大风险。目前看,由于外资银行风控体系非常严格,这种大面积发生违约的可能性非常小。

四、铜贸易融资的展望及影响

铜在中国经济中套利和再抵押的角色正在走向终结。铜通过融资交易,换取以美元计价的国内信用证,整个流程看似可以在国内实体和境外实体之间建立一个无穷无尽的再抵押循环。这样的循环会促进外汇的借贷,也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最终结果就是这种套利活动影响了中国的经常账户,同时中国经济数据的准确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所以中国外管局在5月5日最终通过了新的监管规定――事实上是禁止了这些融资交易。

从最近美联储的政策动向来看,流动性收紧已是大势所趋,而国内降息比生息压力更大,内外息差的收窄会对通过大宗商品进行贸易融资和套利造成打压。而且,外管局对虚假贸易的打压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铜的需求。因此,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心监管层会取消融资贸易。不过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贸易融资是信贷市场的重要渠道之一,每年我国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有1300亿美元的额度,占外汇储备的30%左右,如果真的取消贸易融资,这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对保税区铜库存的影响。据估计,目前上海保税区铜库存仍然偏离正常水平。由于近期外管局严查虚假贸易,使得铜融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融资客、贸易商、银行都会更加谨慎,需求量将会下降。这就导致运往中国的融资铜有所降低,并限制保税区铜库存的增加。

对贸易升水的影响。由于融资需求的降低,贸易升水有走低压力,但是,原本可以发往保税区的铜正越来越多的被发往LME交割库,造成实际运往中国的精铜减少,带来升水走高的压力。未来贸易升水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LME吸收世界隐形库存的速度、中国废铜短缺的程度,以及国内铜贸易需求下降的程度。如果进口需求仍然较强,那么贸易升水很难有明显的下滑。

融资铜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保税库 铜 库存 下降 融资 信用

近几年来,我国保税区铜库存呈现震荡增加的势头,每年的峰值均较前一年明显增加,不断创历史新高。在今年,上期所和LME市场库存量总和不足30万吨,而保税区库存高达80万吨,疑虑与担忧从来都没有离去。笔者也试图从保税区库存的历史规律以及保税区库存和上期所以及LME库存的变动探讨后市库存情况及影响。

一、历史规律显示保税区铜库存将下降

我们根据机构调研的保税区铜库存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一些基本情况:第一,从2008年开始,我国保税区铜库存量持续显著增加,不过从2011年之后,保税区铜库存的波动则变得更加剧烈。第二,每年基本上都是在3、4月份左右的时间保税区铜库存达到顶峰,之后急剧下降,一般在三季度触底,之后再次回升。从历史规律来看,保税区铜库存可能出现阶段性拐点。如果从季节性消费解释,则第二季度一般是我国消费旺季,对铜需求量很大,有助于库存的消化。

资料来源:wind 中信期货研究部

二、保税库存与交易所库存探讨

我们从近几年保税区与交易所库存历史情况来具体分析铜的流出流入情况。2011年保税区库存从4月份到9月份下降达到42.5万吨,当时LME铜库存仅仅增加0.8万吨,COMEX库存也基本持平,我国出口量也并不大。说明保税区铜库存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外流迹象。但上期所铜库存下降4万吨,只能说明铜库存进入现货市场或者再次被隐形化。我们对当时的国内现货升水进行分析,5、6月份铜处于升水状态,升水幅度平均200元/吨左右,但在6月底转为平水,不过之后8月份再次回到相同的升水格局,但8月初后铜价大幅下挫,当然欧债危机是当时的主要原因,铜价大幅下跌后现货维持升水也是正常状况。2011年,全球铜供应仍然处于紧平衡的状态。

2012年4月到7月份,保税区铜库存下降15.5万吨,大幅出口流向LME市场。当时情况略有特殊,逼仓国内反套头寸,比值大幅下挫,据传江铜等企业通过保税区向LME市场大量出货,此后铜价大幅下挫,我们看到保税区铜库存当时也显著下降,基本与出口量相接近,之后LME铜库存重新持续大幅增加。2013年3月到7月,保税区铜库存在经过2012年大幅回升之后再次大幅下降47.5万吨。此时LME铜库存增加6.3万吨,与出口量接近,可能有部分铜库存出口流向LME,但大部分仍可能流入国内市场。8月份开始,现货升水开始回落,并在此后一度转为贴水,现货供应充足,铜价偏弱窄幅震荡。今年,根据数据来看,在4月份保税区库存再次达到了85万吨的高位,5月份小幅下降至81万吨,预计6月份仍然处于下滑状态。

从历史情况来看,保税区铜库存的流出与LME和SHFE库存的增减并没有明显相关性,可能更多还是进入现货或者被重新隐形化。

三、青岛港事件对铜信用融资或长期不利

青岛港事件的爆发起初只是一个仓单重复质押的刑事案件,但后来对市场的影响逐步扩大。其实,如果单从事件本身来看,并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波澜,尤其是对铜市场。一向具有“铜博士”美名的金属铜,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的放缓,基本面短缺格局逐步向过剩发展,市场心态也明显发生变化。但铜价迟迟难以下跌,其中近年来发展旺盛的我国保税区成了铜的“缓冲带”。由于内外利差以及国内融资困难等因素,保税区铜库存近些年持续高涨,其中大部分被认为是用作融资,也常常因此被市场炒作成“融资铜的危机”,使得铜阶段性会大幅下挫后重新反弹,今年3月份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笔者认为最大的风险是对本已经神经紧绷的信用融资市场造成冲击。做生意最讲究的是信用,当彼此连起码的信任都存在问题,这个生意继续做大做强将遇到多大的困难?作为大宗商品融资先导的外资银行在本次事件中遭遇到实际的损失,很多外资银行当前开始收紧了对国内企业的融资业务,作为最敏感的融资载体铜,当前无疑成为严密监控对象。目前,国内保税区铜库存在80万吨左右,而上期所与LME市场库存也就在25万吨左右,基本面上大势是转为过剩但阶段性处于偏紧状态,市场对保税区库存的担忧难以避免。

如果外资银行进一步收紧融资业务,融资成本将会明显增加,后续的融资铜难以承接目前的高库存,必然会有部分要被挤出融资铜的圈子。从目前企业反映,门槛已经有所提高。这部分铜无非两个去处,要么回流LME,要么报关进口,短期都将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我们也已经看到了保税区铜升水曾经大幅回落。长期来看,融资成本的提高也将逐步减弱这种融资行为,毕竟近年来从长三角地区6个月票据贴息来看比去年还是有所下降,并且政府政策也逐步向中小企业融资实际转移。融资行为的减少对铜而言,冲击最大的是铜的金融属性。青岛港事件带来长期的信用危机,企业融资成本相应也明显提高,对于融资铜不利。

从今年情况来看,随着内强外弱的持续,现货进口持续出现盈利状态,3月期货进口亏损也明显收窄,保税区铜库存报关进口具有良好的条件,但期货上远期还不能进行较好的锁定,短期进口数量还较有限。现货升水方面,市场再次表现出偏紧的特征,在铜价持续大幅上涨之后小幅回落。从洋山港铜升水来看,保税区港口的报价也有明显的回升,再次升至100美元/吨上方。此前,江铜等企业已经向保税区输送了较多的精铜,加上国内企业检修,现货市场已经持续了近三个月的供应偏紧状态。

上一篇:工程机械融资租赁范文 下一篇:c轮融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