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中介范文

时间:2023-10-03 11:39:38

融资中介

融资中介篇1

法定代表人:

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联系电话:

鉴于:甲方希望通过乙方推荐投资人,使甲方获得融资(包括但不限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可转债等)机会,乙方愿为甲方提供相关服务。经双方商定,就甲方委托乙方提供融资服务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合同:

一、融资服务事项

(一)甲乙双方同意,由乙方按照本合同的约定,为甲方推荐投资人,并提供相关融资服务。

(二)甲方同意,甲方确认乙方所推荐的投资人后,甲方或其股东或其他关联机构或人员与该投资人达成各种投融资合同(包括但不限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可转债融资等)并获得融资的,均视为甲方在乙方服务下融资成功。甲方应按照本合同的约定,向乙方支付融资服务费。

二、融资服务费及支付方式

(一)甲方自乙方所推荐的投资人处获得融资的,应按本合同的约定向乙方支付融资服务费。

(二)甲乙双方确认,甲方自乙方所推荐的投资人处获得的每笔融资款项到账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甲方应将到账金额的 %作为融资服务费支付给乙方。如甲方逾期支付融资服务费,每逾期一日应按照应付融资服务费总额的 %向乙方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

(三)双方约定上述融资服务费全部付至乙方银行帐户:

户名:

乙方帐号: ;

开户银行: 。

三、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 甲方权利和义务

1.甲方须按照乙方的要求提供对外融资所需的详细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乙方的基本资料(营业执照、企业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商业计划书、身份证等资料,并如实填报有关表格内容等。

2.在本合同执行过程中,甲方须就融资事宜为乙方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便利。

3.甲方应当按照乙方的要求,向乙方出具经有效签章的确认函,确认乙方对投资人的推荐。甲方出具确认函后,方可与乙方推荐的投资人进行接触。

4.甲方应当向乙方及时通报投资接洽、谈判及合作情况,特别是重要合同的签署、投资款项的到位情况等。

5.按照本合同约定保守商业秘密。

6.甲方应按本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各项费用。

(二) 乙方权利和义务

1.就甲方融资事宜提供咨询服务并提出初步建议和指导。

2.协助甲方对融资所需资料进行整理,协助甲方制作融资所用的商业计划书(如有必要)。

3.根据甲方融资项目信息对照投资人资料信息进行投资人筛选。

4.向国内外投资人定向推荐甲方项目。

5.在甲方向乙方出具对乙方所推荐投资人的确认函后,向甲方提供投资人信息,协助甲方与投资人取得联系。

6.协助甲方与投资人签订借款合同、投(融)资合同等合同,相关合同签署后,尽乙方所能,协助甲方督促投资人资金到位。

7.按照本合同的约定保守商业秘密。

四、项目联系人

甲、乙双方各派一名代表作为本次合作的联系人,联系人以书面形式表达的观点视为甲、乙各方的观点、意见。联系人有权代为接受双方互发的文件、信函,有权在相关文件、信函上签字。

甲方联系人信息如下:

联系人姓名:

地址:

邮编:

电话号码: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乙方联系人信息如下:

联系人姓名:

地址:

邮编:

电话号码: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五、声明与保证

(一)甲方的声明与保证

1.甲方具备合法的资格和权利签署本合同,并已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以获得授权,接受本合同的条款和条件,签署及履行本合同。

2.甲方向乙方提供的所有信息、资料等均真实、准确、完整。

(二)乙方的声明与保证

1.乙方具备合法的资格和权利签署本合同,并已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以获得授权,接受本合同的条款和条件,签署及履行本合同。

六、保密条款

甲、乙双方及其顾问应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所获得的对方的保密信息等保密,除非(a)根据本合同包含的交易的合理需要披露给其顾问;(b)为了完成本合同所预期的交易所必需的完成和提交任何档案或其他提交物所必需的披露;和(c)法院或政府部门强制的披露;(d)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披露。

七、其他约定

(一)乙方仅负责向甲方推荐投资人。甲方与乙方推荐的投资人接洽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产生的纠纷以及责任等,均由甲方与投资人自行承担,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二)双方办理乙方所推荐投资人确认函手续时发生异地差旅费由甲方承担。

(三)如甲方要求乙方提供制作商业计划书、参加谈判、进行调查等的,由双方另行协商,相关费用由甲方承担。

(四)应甲方的要求,乙方可向其推荐与融资活动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甲方与乙方推荐的中介机构接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产生的纠纷以及责任等,均由甲方与中介机构自行承担,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八、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一)非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并签署书面合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本合同及其附件的任何内容。

(二)本合同生效后,甲乙双方不得以其他任何理由单方面解除合同。

(三)本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双方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义务。本合同的保密条款在合同终止后仍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九、争议的解决

(一)本合同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管辖。

(二)凡因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或者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首先应争取各方之间友好协商解决。如果未能协商解决,双方选择以下第( )种方式解决双方争议。

(1)由 法院诉讼解决;

(2)由 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

十、通知和送达

(一)与本合同有关的通知、函件、文件等资料,应按照本合同第四条所载明的联系人、地址、传真等送达,当面递交的,签收日为送达日;以传真方式送达的,发出传真日的下一个工作日为送达日;以邮寄方式送达的,邮件回执上记载的收件日或拒收日为送达日,电子邮件送达的,电子邮件发送日为送达日。

(二)一方如果迁址或者变更联系人、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的,应提前2个工作日书面通知对方,否则向以上述载明地址和方式送达的仍为有效送达。

十一、合同生效

(一)本合同不得口头修改或补充,只有经合同各方签署书面文件后方可修改或补充。本合同的任何补充文件应视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本合同书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三)本合同于 年 月 日在 签订。

甲方: 乙方: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或授权人) (或授权人)

日期: 日期:

融资中介篇2

案例:以机构重组与平台建设实现媒介资源整合

2009年7月1日,人民日报实现了历史上的第四次扩版,最直观的变化是版面数量由16版增加到20版。扩版之前一个多月,笔者应邀到人民日报社为全体中层以上领导做了一次学术报告,题目是报社领导亲自点的:“媒介融合与媒介竞争”。张研农社长一见面就告诉我说,人民日报正在酝酿改革,这一次的改革将比以往力度都大。为了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报社所有领导和骨干都需要了解中外媒体最新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媒介融合的思路与做法。这场报告会使我感觉到人民日报本次改版的背后,实际还有更宏大的发展蓝图。较之版面增加和内容调整,我认为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机构的变动。人民日报社新组建了新闻协调部,专门应对突发事件。另外,国内国外72个记者站改设为分社。成立新闻协调部,实际是人民日报决心在资源整合和报网融合方面进一步向前迈进的重要举措。

就在人民日报改版之前一个多月,新华社也在自己的业务大厦里进行了另一种改革实验:组建多媒体中心,迈出国家通讯社向多媒体业态发展的第一步。新华社将发稿大平面北侧的100平方米左右的区域划为多媒体中心的办公区域,架设了24个多媒体工位,并与旁边的视频演播室联通。技术部门设计了一套可以同一界面编发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网络稿件的发稿系统,提供了软件保障。多媒体中心的编辑来自不同编辑部,以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为多媒体融合的第一个“实验对象”,尝试使用最新的传播技术,开发多媒体的产品形态,不但完成了像“图话这一年”(多媒体专题报道)、8集《汶川记忆》(照片加音乐制作的幻灯片)、4集《记者口述》(记者讲述与图片结合的视频展示)、“新华眼”(新闻地理化报道产品,将新华社报道通过三维地图整合)等多种形态的新闻产品,还与黑龙江电视合进行了持续12小时的大型电视直播《重生》,并同时实现了手机电视直播。多媒体中心还与商业网站开心网合作开设了“寄语汶川?激励重建”专题,两天内就吸引了63万网民留言……多媒体中心首战告捷,使新华社坚定了改革的方向。5月19日社长办公会决定,多媒体中心要尽快由“多媒体形态”向“多媒体业态”拓展,形成由投资、生产、运营和市场、客户组成的产业链,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新闻媒体的资源整合成果也同样引人瞩目。6月11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业技术平台项目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组织的项目验收,专家们认为数字报业技术平台全面整合了集团下属各报新闻资源,形成了具有多媒体传输手段和传播形式的全新报业内容加工及采编互动。同时该项目采用以内容为核心的先进理念和数字资产集中管理模式,支撑了集团复合型出版业务(报纸、数字报、网络、流媒体等)以及主体经营业务、内部管理业务、对外客户服务业务,实现了对数字内容管理、分销和增值的一体化运作,并认为该项目在行业内具有示范作用。#

其实,无论是机构整合还是平台建设,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通过对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与深度开发利用,在融合的进程中把媒体做大做强。

思考:整合资源的共同目标与不同路径

新闻媒体所拥有的资源,通常是一种多元化的组合形态。从资源的类型上看,可以划分为新闻信息资源、新闻环境资源、新闻媒介资源和新闻受众资源。所有这些资源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且它们具有变动的特点、相互联系的特点和可以相互转化的特点。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媒介的产品竞争力,$回顾媒介竞争与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总结传统媒体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因资源开发的成与败而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如党报利用与政府的特殊关系能够获得一些特殊的信息资源,高素质的采编队伍也是这些报纸的优势资源之一。利用这些资源,党报推出过引领社会前进的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塑造了具有权威性的品牌和形象;都市报纸则有相对灵活的机制、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和相对于党报来说更加宽松的办报环境。利用这些资源,都市报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从而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地位。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逐渐普及之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之所以能构成威胁,也恰恰是因为在资源的占有与开发上做到了传统媒体所不能。比如在信息资源方面,商业网站虽然没能获得新闻采访权,也没有专业新闻记者。但由于信息容量不受限制,就能通过廉价甚至无偿使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成果,成为强大的新闻信息总汇。此外,网络传播的互动性还帮助这些网站将自己的“受众”(网民)转变为“公民报道者”和内容提供者,从而获得了传统媒体很难具备的丰富的信息来源与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多媒体传播的介质特点,使网络媒体在传播方式与产品形态上一举超越任何一种传统媒体,并且可以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获得无穷无尽的发展空间。

回想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的种种表现,我们会发现,大凡有影响的商业网站在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方面都是不遗余力、卓有成效的,它们的成长壮大实际上加大了传统媒体的发展难度,也提高了媒介竞争的门槛。今天,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自己的同类,而是这些网站及新媒体。如果传统媒体还以过去办报办台的思路和模式走下去,将很难保持已有的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

正是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有远见的传统媒体纷纷踏上了改革之路,从媒介融合甚至产业融合的高度规划媒体集团的未来。所有的改革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拥抱新技术、新媒体,通过媒体融合开辟一条新路,实现传统媒体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转型和发展。

在共同的目标下,改革的路径却各不相同。前文中提到的几家媒体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例证,再从我国近几年报业转型的实践来看,可以说,从“报网互动”向“报网一体”迈进,是所有报纸转型的共同方向。但这条路到底如何走,以什么样的速度来走,各家的选择却是不同的。

先看报网互动。报纸编辑部与网站编辑部在互动阶段还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媒体组织,办报与办网在这一阶段是两个独立的组织分头承担的任务。报网互动实际是设计一种让报与网在某些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在经历了报纸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如搜集线索和资料、将报纸的内容借助网络进行二次传播等这类最初级的互动之后,一些报纸开始探索与网站合作进行新闻报道的新机制。如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在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都因为报网联动报道而推出了一批新栏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广州日报为了使报网互动更加常规化、制度化,专门成立了“滚动新闻部”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另一些报纸则探索出与网站共同开设某些专栏,形成相对固定的合作板块。如获得中国新闻奖首届网络新闻名专栏的“焦点网谈”栏目,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河南日报、河南报业网与手机短信平台三方面的资源与渠道创办的,这一栏目实际是将党报的权威性和品牌优势与新媒体的互动和海量优势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获得了单一媒体所无法达到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再说报网一体。所谓“一体”,既指报纸与网站在组织结构上的“一体”,又指报纸与网站在新闻生产流程上的“一体”。2006年3月,上海证券报改版,将中国证券网和上海证券报全面融合,实行一个班子、一套架构,不设立重叠机构,并对报网统一业务生产流程,统一考核,这可能是我国报界最早的报网一体的尝试。而党报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实验的有: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筹建小组,按照全媒体战略的实施计划,采用集团研发的“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进行“从集团层面再造采编流程,并实现内容集约化制作”的课题实验。2008年10月,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网络中心,2009年3月,杭州日报网正式开通上线,一个编辑部同时运行两个终端,从此结束了杭州日报作为单一纸媒的历史。还有前文中提到的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也是一例。这些新闻媒体在具体运行中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扩大视野,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融合的实践,同样会得到“方向一致、路径不同”的结论。美国最初进行融合实验的论坛公司(The Tribune Company)和媒体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 Inc.)采取的策略不同,英国在融合方面走在前列的每日电讯报和BBC的举措也不一样。事实上,路径不同都是缘于媒体自身的基础条件不同和发展环境不同。在媒介融合中,不可能找到一种对所有媒体都适用的运行模式,我们要特别警惕盲目仿效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是所有走向融合的媒体必然面对的现实难题。

问题:资源整合如何趋利避害、实现共赢

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中外传媒实践中一时还找不到答案,只能尝试从理论与逻辑层面上提出片断的构想。

资源整合何为“利”?我认为一是通过整合,实现了媒介资源总量的增长,能做以往做不到的事情;二是通过整合,媒介资源相互作用,发生了“化学反应”甚至“核反应”,产生了原本不存在的新的资源或能量。

比如报网融合,使报纸原有的资源与新媒体的资源相加,获得了以往不具备的新的信息渠道、新的内容提供者、新的用户、新的传播渠道和终端、新的产品形态,等等,这就是资源总量得到了增长,以往不能采用的报道方式、不曾出现的新闻产品可能由此产生,媒体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也会随之增长。

在资源总量得到增长的过程中,媒介的资源相互作用,还可能发生类似于“核聚变”的反应,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之后,能够释放出某种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也许在我们目前看到的媒介融合实验中,还难以找到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来证实这一观点,但正如核聚变要在上亿度高温下才可以反应一样,媒介融合也需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会出现这样的资源“利好”。

资源整合何为“害”?我认为就是与“利”相反,资源整合并没有带动资源总量的增长,也无法产生新的资源或能量。相反,它使原有的资源优势有所丧失,产生了某些负面效应。已经有一些媒介从业者因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对媒介融合的这种负效应提出质疑。如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赵念民认为,在该集团内部如果实现媒介融合,把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三个本是竞争关系的竞争对手融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就不会形成竞争,从而影响稿件质量的提高和报纸质量水平,以及整个集团竞争力的发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实施“全媒体战略”初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社长郑强说:“全媒体新闻中心成立初期,单看一张报纸,质量提高了,但内容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后来,不断采取改进措施,比如为各报特约稿设定保护期、一段时间采取稿件的强制性分流,要求编辑加强策划,精心做好二次加工等,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除了内容同质化问题,资源整合过程中还会出现媒介之间的体制不相融(如党报与其子报子刊、网站的体制不同)、文化不相融(媒介管理及人际关系等有差异)、人员不适应(观念跟不上、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不适应、工作流程不适应)等问题,甚至还会因为现有媒介规制的原因,遇到来自上层管理机构的阻力,使媒介的资源整合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如成都传媒集团大胆推行的跨媒体的融合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一直受到“合法性”的质疑。这些风险和困难,都是媒介在融合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克服困难、削减不利因素,资源的整合非但难以到位,还会与整合的初衷相悖。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清醒意识到,资源整合本质上也是利益调整。对于融合的各个媒体来说,谁都希望在资源共享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之争将是难免的。无论对于媒体还是媒体中的个人,实现共赢固然是最好的结果,而这恰恰又加大了资源整合的难度。显然,媒体在融合的道路上还有很漫长的艰难道路要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该论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数字化时代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传播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 06JJD860007)

注释

参见冯冰、袁震宇:《万向多媒体业态拓展的第一步――新华社组建多媒体中心抢占信息时代制高点》,刊于《中国记者》2009年第6期

辛雯:《宁报集团数字报业技术平台项目通过验收》,刊于《新闻实践》2009年第7期

具体内容可参见蔡雯:《论新闻资源开发》,刊于《新闻战线》2003年第3期

参见陈国权:《现阶段媒介融合易产生的负效应》,刊于《中国记者》2009年第6期

融资中介篇3

关键词:肉类加工;中小企业;融资

一、锡林郭勒盟肉类加工企业融资现状

肉类加工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其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融资问题上,这类企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伴随着企业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甚至整个行业的发展。虽然国家、自治区、盟级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来帮助这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贷款规模和数量每年均有增加,但远远不够企业自身生产和发展对资金量的巨大需求。

通过对部分金融机构的调查得出以下数据,48%的金融机构认为所需资金企业状况一般,要做进一步考察再决定是否与企业合作;32%的金融机构认为状况良好,有贷款意向;认为企业状况很好的那10%的金融机构主要是曾经或现阶段提供给肉类加工企业资金;认为企业状况不好的那20%的金融机构把他们的主要目标客户集中在大型企业,或者能源开发等大的产业和项目上,对像锡林郭勒盟肉类加工企业这类中小型企业资金需求不感兴趣。目前,锡盟肉类加工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渠道少、数额小,成本高、放款慢,信息少、不畅通及期限短、连续性差等弊端。

二、通过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解决融资问题

中介机构是存在于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双方中的专业第三方机构。中介机构不仅对于资金提供者具有优势,对于资金需求者同样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散部分风险、了解一定数据、信息量较大。中介机构以不同组织形式存在,通过对不同组织形式的中介机构的考察,地方行业协会是解决融资问题效果最好的中介机构。

因此,行业协会在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时优势越来越凸显出来。如浙江的温州、台州等地,资金提供方更愿意通过行业协会展开、办理业务,先与行业协会进行对接,了解掌握一定情况,行业协会既与资金提供方关系紧密,又掌握大量的资金需求放的资料和相关数据,在资金供需双方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参照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锡林郭勒盟肉类协会应当着力从以下方面开展业务,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1.建立完善信用担保机制

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可以通过建立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肉类加工企业的担保贷款业务,积极争取盟旗两级财政投入,同时采取企业参股、争取上级资金、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不断增加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安排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按照企业担保贷款额度的一定比例奖励补偿担保机构。商业银行要加强与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建立与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扩大企业融资总量。

锡林郭勒盟经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于2013年由锡林郭勒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咨询服务中心改制组建而成。锡林郭勒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于2002年8月,现有在岗人员8人,是经锡林郭勒盟行署批准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是实行企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隶属于盟经信委管理的二级事业法人单位。中心字成立以来,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担保资金,发展了大批有资金需求的会员单位,通过培训帮助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信用等级,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融资担保业务,为锡林郭勒盟内的各类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及时的融资担保服务,在企业融资过程中作用凸显。该担保公司与多家银行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主要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内蒙古银行和包商银行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锡林浩特农村合作银行这种城市商业银行,随着进入信用担保业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和我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单笔可担保最大额度为1000万元,资金需求超出1000万元的业务,可以通过与东北再担保合作的模式共同担保。具体做法:1.企业分别向银行和担保公司提出贷款申请和担保申请;2.银行和企业向担保公司提出担保要求并提供有关资料;3.担保公司对企业情况向银行等有关部门咨询并进行实地核查;4.担保公司及其监管会进行担保审批;5.审批通过后企业到相关部门办理抵押资产评估与登记;6.银行与企业签定借款合同,担保公司分别与协议银行和贷款企业签定保证合同和反担保抵押合同、抵押合同并对以上合同进行公证;7.发放贷款:担保公司向协议银行出具放款通知,银行接到放款通知后方可对担保企业进行放款;8.银行放款之后担保公司按担保合同的约定对借款人正式履行保证责任。

2.运用保险和再保险手段

针对锡林郭勒盟肉类加工企业的行业特征,建立农牧业生产政策性保险公司、锡林郭勒盟肉类加工企业保险公司,由行业协会牵头,资金由企业或保险机构出具,为保障农牧业发展建立农牧业保险,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授信部门提供授信保险,如果肉类加工企业不能如期按量归还借款,相应的赔付工作由保险机构来完成,以降低资金提供方对信贷风险的考虑。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可以选择在锡林郭勒盟建立分支机构,开展相关保险业务。在运用保险手段开展融资业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资金提供方的信贷风险,也要考虑到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的风险。如果条件允许,更好的避免风险,组建再担保机构以及加入到中国再保险公司,如果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可以对融资风险进行分担。

3.建立肉类加工行业征信系统

支持肉类加工企业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生产许可、经营许可、强制认证等准入管理,增强产品质量保障水平。依托11315全国企业征信系统在锡盟设立的锡林郭勒盟绿盾征信有限公司,加快企I征信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社会征信市场,提高肉类加工企业的诚信意识,规范企业提供真实、完整的企业信息,并予以公示,保障社会公众特别是交易相对人准确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借鉴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经验,由锡林郭勒盟肉类协会建立锡林郭勒盟肉类加工行业征信系统。具体分为两个层次:1.建立锡林郭勒盟肉类加工企业信用记录备案制度。具体作法是建立企业信用记录档案库,及时录入和更新数据库资料,把银行数据同工商、税务等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结合起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资本信用、质量状况、完税情况和法人信用等相关信息整合汇总,将这些资料作为企业融资时的有效参考。2.建立锡林郭勒盟肉类加工行业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将系统内对肉类加工企业汇总的信息同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的信用数据加以整合,对企业的信用状况有全面、完善、准确的判断和评价,把这些企业按信用等级进行排序、分类,在解决融资问题时按不同信用等级给予企业在额度、利息、手续费用上的区别对待。

4.创新融资机构模式

锡林郭勒盟工业主要分为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和建材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由于其特殊性,每年8月-11月份资金需求量巨大,和其他行业的企业在资金需求时间上存在时间差,这样可以考虑由政府牵头,一定在保障资金使用安全和使用期限的情况下,集合其他行业的有实力、有资金提供意愿的企业,在其资金闲置期间将资金整合,为肉类加工行业的企业提供资金帮助,收取一定的资金使用成本,既解决了肉类加工企业的燃眉之急又可以保证资金提供方的资金有效利用和安全。

支持农牧民入股参与“农牧民资金合作社”,把农牧民闲置的资金作为企业融资的来源渠道。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畜牧业,引导加工企业和农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龙头企业+协会+牧户”的稳定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创新科研管理与激励模式,支持国内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冯珊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吴文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杨玉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单传梅.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分析[D].山东大学,2013.

融资中介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浮动抵押 融资 应收账款

基金项目:辽宁省法学会重点课题 “辽宁民间融资规范化研究”(LNFXH2014A008)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刘琳琳,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法律系,讲师;周桢,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法律系硕士研究生。

“融资难”一直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随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为《物权法》)的颁布,被喻为“英国衡平法最精妙的创设之一”的动产浮动抵押制度被引入我国,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打开了一扇门,点燃了星星之火。然而自《物权法》颁布以来,动产浮动抵押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融资中却并没有呈想象中的燎原之势,反而陷入了少有问津的尴尬境地。动产浮动抵押制度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何独特价值,我国法律在动产浮动抵押制度的主客体方面的规定有何不足之处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道路,这些不足之处应如何改善值得探究。

一、 动产浮动抵押与中小企业融资

(一) 何为动产浮动抵押

动产浮动抵押制度的要点在于:第一,标的物范围为动产,各国针对自身国情可对动产浮动抵押客体的范围进行限缩,但若要作出更具普适性的定义,使用“不动产以外的其他财产”来进行描述较为合适;第二,在动产浮动抵押存续期间,抵押人可继续占有并处分抵押物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因而,抵押物在此期间处于浮动不定的状态;第三,在债务人未履行到期债务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形发生后导致抵押标的物结晶(固化)时,抵押标的物的范围确定。综合以上三点,笔者对动产浮动抵押的概念作出的界定为:抵押人就其现有的或将来拥有的全部或者部分不动产以外的其他财产设定的,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抵押人有权占有并处分该财产直至债务到期未履行或其他当事人约定的情形发生导致抵押标的物结晶时,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抵押,为动产浮动抵押。

(二)动产浮动抵押相较固定抵押的优越性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总结出动产浮动抵押区别于传统固定抵押的突出特征:

第一,动产浮动抵押人在正常经营活动中有权对抵押财产自由处分。在固定抵押中,抵押人在抵押权存续期间继续占有、使用抵押物,但无权处分抵押物。动产浮动抵押设立后,抵押人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仍可以买卖、转让、清偿等方式自由处分其抵押范围内的财产。这一特征使得抵押标的物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均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这也是动产浮动抵押区别于固定抵押的本质特征。

第二,动产浮动抵押标的物具有浮动性。由于抵押人可以在其日常经营活动中自由处分抵押财产,在向外流出和从外部流入财产的过程中抵押标的物可能由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由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只要是属于设定浮动抵押的财产的范围之内,不需要重新进行繁琐的登记手续即可自动列入浮动抵押财产范围,不影响其作为抵押物的性质。

第三,动产浮动抵押标的物具有可转化性。动产浮动抵押的制度价值体现在为债务人提供融资机会同时保障债权人的利益,若浮动抵押的标的物一直处于浮动状态无法固定在特定的财产上,对债权人的利益实现十分不利。动产浮动抵押的转化性是浮动抵押与固定抵押之间的桥梁,也是浮动抵押制度得以运行的根本保证。

(三) 动产浮动抵押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特殊价值

中小企业之所以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究其本质,是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过程中无法满足担保效率与担保安全的平衡。而动产浮动抵押制度恰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兼顾效率与安全的融资途径。

就抵押人而言,在企业的发展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时,中小企业一般比较缺乏符合法律规定又值得金融机构青睐的财产供固定担保使用。在传统的固定抵押无法解决融资障碍之时,动产浮动抵押可以以现有的和将来的动产为浮动抵押物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筹措资金,如此不仅扩大了抵押财产的范围,给浮动抵押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更重要的是,在浮动抵押存续期间,浮动抵押人可以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继续对浮动抵押标的物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而无需获得抵押权人的许可。可以说,动产浮动抵押制度让抵押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担保价值与使用价值。不仅如此,动产浮动抵押设立时无需编制抵押财产目录,在抵押标的物因经营活动转入或转出时也无需进行变更登记,简化了设立手续,降低了设立成本,提高了设立效率。

就抵押权人而言,动产浮动抵押的抵押物包括不动产之外的所有财产,包括浮动抵押人将来的财产,范围之广泛能够为抵押权人避免当债权无法实现时固定抵押中担保利益过度仰赖于某个单独抵押标的物的不利情况出现。 为动产浮动抵押权人的债权实现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中小企业融资中动产浮动抵押主客体困境

动产浮动抵押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一片新领域,但是自2007年《物权法》颁布以来,动产浮动抵押制度却在我国遇冷,究其主客体规定方面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动产浮动抵押主体信用缺失

动产浮动抵押的抵押人被《物权法》限制为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指向性如此明确的立法方式表明,我国的动产浮动抵押制度正是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受到融资不畅制约的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法律为抵押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但却忽略了在以融资为目的的担保关系中,抵押权人有权选择设立浮动抵押的主体。现阶段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抵押权人以金融机构为主,为了保障担保债权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实现,金融机构倾向于选择企业规模大、商业信誉好、资产负债比例合理的大型企业作为其贷款的对象,而不是生产规模小、营运状况波动大、企业财产易贬值的中小企业、农业经营者或个体工商户。 中小企业规模小,企业的银行信用低,若想设立动产浮动抵押就必须先满足金融机构提出的额外担保要求,而中小企业可供担保的固定资产极其有限,就会出现因为无法提供足额固定抵押而无法设立动产浮动抵押的尴尬情形。在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的现阶段,设立抵押人可以自由处分抵押标的物的动产浮动抵押,对于抵押权人就意味着随时可能陷入抵押权无法实现的处境。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金融机构回避对中小企业设立动产浮动抵押的做法就不难理解了。

(二)动产浮动抵押客体范围狭窄

我国《物权法》中规定的动产浮动抵押客体为四类动产:原材料、生产设备、半成品和产品,而不是像英国、美国法律中规定的所有动产皆可作为浮动抵押标的物。这样规定的立法初衷是明确我国浮动抵押适用的范围限于动产,且是中小企业普遍拥有的部分动产;明确的规定便于设立人判断,也方便登记公示等实务操作。但是从动产浮动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利益的角度考虑,狭窄的客体范围并不利于动产浮动抵押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适用。

对动产浮动抵押人来说,符合法律规定又值得金融机构青睐的担保财产的多少是获得融资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的适用主体范围,动产浮动抵押制度被引入我国的本意在于增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因为中小企业可用作固定抵押的不动产极其有限,只有依靠不动产以外的财产进行融资。然而,我国《物权法》中将可设立浮动抵押的动产明确限制在四类动产,无形中减少了中小企业可用于融资的财产数量与价值,削弱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也限制了动产浮动抵押的制度价值。

对动产浮动抵押权人来说,在抵押人的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四类动产转出后即自动丧失抵押标的物的身份,而抵押人取得的财产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取得财产仍属于四类动产范围,即自动成为抵押财产;二是取得的财产不属于四类动产范围,如应收账款,按照我国《物权法》的规定,此时新取得的财产不能进入抵押财产范围,且动产浮动抵押“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即动产浮动抵押权人也无法行使抵押权的追及效力而追及抵押物的变形物。因此,动产浮动抵押的客体范围过于狭窄会损害动产浮动抵押权人的利益。

三、完善动产浮动抵押主客体规则的建议

(一)建立提高中小企业者可信赖度的配套措施

有学者建议将动产浮动抵押制度的设立人范围限于股份有限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及国有独资企业,即将个体工商业户、农业生产经营者中小企业者排除在动产浮动抵押人范围之外。 笔者并不赞同这种主张。制度的立法目的决定其适用范围。 我国设立动产浮动抵押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者融资难的问题,如果仅仅因为现行制度的不完善而轻易剥夺了制度的应然适用对象利用这种制度的权利是因噎废食之举。制度的不完善可以通过配套措施的构建来不断修补,但贸然限缩制度的适用范围就可能完全失去了制度创设的本意。笔者认为,《物权法》中规定的动产浮动抵押人范围是适当的。

提高中小企业者的融资可信赖度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第一,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等级。中小企业与大型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资金流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用评判大型企业信用等级的标准去衡量中小企业未免有失偏颇。应根据企业规模和资产划分出不同的等级,在同一等级中再结合企业的财产状况是否透明,运作是否规范,信贷记录是否优良等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 第二,抵押权人加强对抵押标的物的监管。建议抵押权人设立回款账户, 并在动产浮动抵押合同中与抵押人约定将处分抵押标的物获得的财产、天然孳息及与抵押标的物相关的赔偿金等转入回款账户,便于抵押权人随时监管抵押标的物的流转情况。第三,引入保险等配套措施增强担保效力。2014年苏州市推行的涉农动产浮动抵押融资模式 就引入了涉农保险,为抵押人的顺利融资提供了保障。

(二) 将应收账款纳入动产浮动抵押的客体范围

综观世界各国关于浮动抵押客体的立法例,绝大部分国家都作出了可以在全部动产上设立浮动抵押的规定,即使是将浮动抵押客体限制在部分动产的丹麦,在其《公司法》中列举的浮动抵押标的物范围内也包括了未设定抵押的应收账款、未经登记的机动车、拖车、半拖车和商誉、域名、知识产权等。无论是如前文所述的理性分析还是浮动抵押制度在国外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将应收账款纳入动产浮动抵押客体范围之内是必要且合理的。

融资中介篇5

乙方:(受托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乙方接受甲方委托,双方就融资业务咨询服务事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具体条款如下:

第一条乙方提供融资服务项目的名称:内蒙古准格尔至兴和运煤重载高速公路。

第二条甲方委托乙方提供融资服务的项目融资总额为:118亿元(大写:壹佰壹拾捌亿元)。

第三条咨询服务费用金额

1、如经乙方与银主协调,最终银主按其投资总额的年固定回报率12.5%收取xx年固定回报。则甲方按总投资额(118亿)的0.5%×xx年=6%给予乙方奖励(按银主实际到位金额计付),有关该奖励款应缴纳的税款由乙方负责缴纳,由甲方代扣代缴(优惠引资奖励税收控制在20%以内)。甲方应同时向乙方提交合法的相应金额的税务发票。

2、如经乙方与银主协调,最终银主按其投资款的年固定回报率12%收取固定回报。则甲方按总投资额(118亿)的0.5%×xx年=6%给予乙方奖励(按银主实际到位金额计付),有关该奖励款应缴纳的税款由甲方负责缴纳,。甲方应同时向乙方提交合法的相应金额的税务发票。

第四条费用支付的监控

本合同第三条所述费用由乙方授权熊利民先生监控(银行帐户开户时加签)至该项融资全部相关应付费用支付完毕时止。

第五条费用支付方式

投资款项(118亿)一次性或分次性到达甲方银行帐户的三个工作日内,甲方按银主实际到位金额的0.5%×xx年=6%以支票或其他银行转帐方式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第六条商业保密条款

甲乙双方约定,未经甲乙方任何一方书面同意,均不得将本协议内容向第三方泄露。否则,承担全部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

第七条合同的生效

本合同履行以甲方与银主的投资合作成功为准,投资合作成功,以投资款到达甲方银行帐户为准。投资合作不成功,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甲方收取任何费用。

第八条一般性条款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法定代表人或

授权代表(签字):

融资中介篇6

(一)金融中介服务质量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金融中介机构长期处于“国有”状态,金融中介服务是典型“等客上门”的卖方市场,金融行业由国家垄断,在经营理念及营销推广方式上都较为落后。与国际上个性化、周到化的服务相比,我国金融中介差距较大,使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大量的客户流失。如何在国际市场中抢占更多的份额,建设更加完备的“市场+客户”的二维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成为我国金融中介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金融中介的管理机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金融中介市场表现为市场化不足、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在金融中介行为最为活跃的间接融资市场上,“公有制”金融中介机构占有约60%的份额。例如:当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产权制度是资本金全部为国家中央政府所有,即实行国有独资。企业缺少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了金融风险,使之成为金融中介发展的巨大瓶颈。虽然《公司法》也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并设置三权分立的模式,但是当前法律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损害投资者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争事实。2012年,我国股指缩水到2000点就是一个鲜明的事例。

(三)金融中介布局及金融产品发展不均衡

一方面,从我国金融中介布局上看。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中介发展并不均衡,“南强北弱”、“东强西弱”是我国金融布局的特点。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地,而在中西部内地,金融中介机构基础薄弱,数量较少、规模小,实力弱,无法发挥协同效应,降低了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从金融产品来看。当前我国的融资产品以股票为主,期货、企业债券、期权、产权等其他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所占市场份额不多。相对于国际竞争下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在这方面明显缺少比较优势,弱化了金融中介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降低了竞争力。

(四)规模集中程度有限

与经济全球化对金融中介规模化的较高要求相比,我国金融中介总量较小,缺少核心竞争力。以证券业为例:2012年11月,沪深股市总市值为20.82万亿元,并且由于近几年资本市场形势不明朗,总市值十分不稳定。2011年,我国资本市场资产总值在金融市场(包括银行)金融资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29.4%,而美国的资本市场资产总值占金融市场金融资产总值的比例为62%。2011年,我国资产的证券化率仅为38%,并且一直在低位徘徊,远远低于美国72.1%的证券化率。在这种形势下,国外的金融中介机构凭借着资金实力雄厚、服务完善、经营理念成熟、网络发达等显著优势,与我国金融中介进行竞争,使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处于不利地位。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中介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树立金融“营销”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必须摒弃传统的“等客上门”的经营思想,积极树立“营销”理念。首先,金融中介的营销要人本化。以客户的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主动出击,积极为客户建立信息档案,记录客户的投资偏好,根据客户的差异性需求实施“一对一”的服务,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做好客户的咨询服务,做长服务链条,为客户提供投资规划生涯指导,引领客户的投资行为。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做好售前服务、售中服务,更要做好售后服务,提高服务的连续性。其次,金融中介的营销要个性化。积极与国际金融中介进行对接,推进金融中介信息化,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积极探索CDO和CDS等新规则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借鉴美国的SIV结构化投资工具,使服务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最后,大力推进金融创新。进一步培育金融创新产品,增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金融创新来优化和完善全国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衍生品的结构、规范资本市场行为、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与预警,逐步构建成熟的金融体系。

(二)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激励、约束与竞争机制

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对金融中介的注册资金及业绩进行全面考查,解决好“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将不合格的金融中介机构拒之门外。同时,要为所有金融中介机构建立“信用档案”,并建立由各金融中介机构代表组成的“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管理,对信用等级较低的中介机构实行清退制度,全面提高金融中介体系发展质量。例如:英国针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成立了金融服务中心(FSA),该组织属于民间组织,独立于任何机构,由全国各大金融中介机构的代表组成,依据《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对各类银行、证券、期货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是创设完全竞争环境。国家应出台统一的金融中介管理标准,对资产规模、信用等级、服务产品进行全面的考查,不断弱化国有金融中介的特权,最大限度地消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实现更加开放的金融中介发展格局。三是做好金融机构重组。通过重组与兼并,淘汰发展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实现“推陈出新”,发展产权交易,完善股权融资机制,通过产权与股权的融合,开展股权质押业务,为金融租赁、金融担保、财产保险、集合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兼并与重组提供更加灵活的方式。

(三)切实完善金融中介机构公司治理结构

一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对国有金融中介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建立股东大会制度,完善董事会与监事会,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全面实施金融中介机构的法人管理,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监督、互相制衡;要强化监事会,建立一个民主有效的监督机制,使金融中介机构获得健康发展。二要大力实施股权交易,积极探索产权社会化和产权公开化,建立与债权人的互动与沟通机制,在治理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满足债权人的需求,增强债权人的投资信心。例如:推进我国金融中介的重要部门之一的“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要逐步削弱资本市场领域的公有制基础,强化非公有制运作模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促进“全民参股”,共享股市发展成果,积极推动证券公司上市,通过上市加快股权结构改造。

(四)实现金融中介体系的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第一,要积极扩大我国金融中介体系规模,扩大资本市场总量,推进证券化率,提高资本的调配能力。推进传统的商业银行向综合型和全能型银行转型,积极推进境内金融中介公司的境外上市步伐,力争把我国建设成为国际的金融节点,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活力。在夯实传统股票领域的基础上,推出国债、股指、外汇、期货等金融产品,做强做大企业债市场,支持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券,鼓励企业利用短期债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扩大发行规模。第二,加强空间布局,改变金融中介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推进“南资北移”、“东资西移”,在中、西部地区打造“金融飞地”,改变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中介机构数量较少、规模小,实力弱的局面,发挥协同效应,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加均衡。第三,加强与国际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运作中国特色的“金融中介产业集群”,使我国成为全球的金融中介产业集聚区和孵化器,大力建设金融中介产业聚集区,使不同类别的金融中介项目在基地中得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做大金融中介这块“主板市场”,调整金融中介产业结构,使中介机构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总结

总之,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金融业对资本的配置作用也更加明显,对金融中介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全球金融体系融合度不断提高、客户的服务需求日益强烈、对金融中介的规模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前紧迫形势下,我国金融中介市场却存在着金融中介服务质量水平不高、金融中介的管理机制不合理、金融中介布局及金融产品发展不均衡、规模集中程度有限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积极树立金融“营销”理念,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激励、约束与竞争机制,切实完善金融中介机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金融中介体系的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才能使我国的金融中介体系更加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融资中介篇7

关键词:金融中介理论;演化;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业

中图分类号:F832;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37-03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升级转型和金融行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等主要金融中介机构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变迁,金融行业在相关金融政策的影响下,出现了完全开放后的金融中介机构高度竞争的状态,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其又好又快的发展。面对金融中介机构必须解决的情形,亟需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研究,是近期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问题,本文引进金融中介理论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金融中介的基本概述

所谓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过程中,在资金供求者之间起媒介或桥梁作用的人或机构,一般由银行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中介构成,具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把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分为两大类:货币系统和非货币的中介机构,货币系统作为中介机制,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货币;非货币的中介机构只履行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对自身货币债权的中介作用,这种债权采取储蓄存款、股份、普通股票和其它债券形式。

金融中介使得经济社会出现了所谓的“双轨、两态、三流”的状态(“双轨”是指财富实物形态的运动和价值形态的运动;“两态”是指实体经济形态和虚拟经济形态;“三流”是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金融中介使实体财富被货币等形式的金融资产所替代,使社会财富以实物和价值形式有效的流动,并由相关经济活动产生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构成的二元形态,以商业银行等为主的金融中介机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从事金融活动,促进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活动和经济运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金融中介机构负担着大部分的金融活动,其服务质量和范围对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产生巨大影响。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金融中介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纷繁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对经济社会实现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中介实现了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整合与匹配;金融中介可以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金融中介交易功能、制度的演进是交易费用不断节约的过程,中介介质的存在是交易费用节约的关键环节;金融中介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合理发展。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就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由于大多数学者解释角度的不同导致结论不尽相同。国外对金融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理论和具体实践起步较早且趋于成熟,而国内的起步相对较晚。大多数学者主要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提出了初步建议。在引进金融中介理论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为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金融中介理论,运用文献分析与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升级转型和金融行业改革的关键时期的我国金融行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改善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化

“为什么存在金融中介机构”这个问题是金融中介理论的核心问题。古典金融中介理论假设市场经济本身存在一定缺陷,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原理证明了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金融中介机构。然而,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虽交易成本迅速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也随之减少,但出现了存款类的金融中介机构融资减少,而养老金、共同基金等非存款类金融中介机构融资明显增加的情形,古典金融中介理论在阐释这个现象时存在瑕疵。

(一)古典金融中介理论

古典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两大基本功能:支付中介、信用媒介功能和信用创造功能。对于支付中介、信用媒介功能,最早进行相关研究的是斯密(1776),此后,李嘉图(1817)、穆勒(1848)等人也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中介职能由最初的兑换货币演化为提供支付中介服务,其信用媒介在于通过吸收存款和贷款,一方是存款的集中,一方是贷款的集中,可以促使资本的再分配,但他们未对其超过贷款部分的存款进行解释。在信用创造功能方面,麦克鲁德力(1872)、哈耶克(1925)和凯恩斯(1936)等经济学家对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金融中介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大量的信用,通过吸收存款进而贷款,能为社会创造大量资本,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他们对此的研究相对粗浅和宽泛。

(二)上世纪60年代前的金融中介理论

本文为了研究的需要,把金融中介理论的最新发展以上世纪60年代为界。上世纪初叶到60年代,对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初步进展。上世纪初叶的研究把金融中介当做既定要素予以考虑。Fisher(1930)研究认为,消费者信贷市场会影响和改变家庭的总效用和福利水平,即“内部信贷市场”,它强调了金融中介的重要作用。但也有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中介与经济运行没有必然联系,比如,Arrow(1953),Debreu(1959)、Friedman & Schwartz(1963) 等。“MM定理”是由Modigliani & Miller(1958)最先提出的“真实商业周期模型”和“真实商业周期模型”,都认为金融中介是“中立的”,这显然与现实情况相违背。

(三)新金融中介理论

这里所说的新金融中介理论指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最新研究成果,它是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交融产生的,研究如何利用自身长处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从而提供更好的金融中介服务。Mishkin(1978, 1984)、Gale &Hellwig(1985)、Merton & Bodie(1993,1995)、Allen & Santomero(1998)、Scholtens & Wensveen(2000)等一些学者分别强调了金融中介在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功能观”、 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增加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金融中介理论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第一,不确定性。跨期交易出现了个人和社会的不确定性,无论个人还是社会的不确定性是经济社会固有的,个人并不能降低这些不确定性,金融中介可以提供平滑跨代风险转移机制,大大降低了不确定性和持有多样化组合的成本。第二,交易成本。金融中介之所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是因为技术上的规模经济,成本增加的速度不及交易量的增加,使其“分配技术”和“中介技术”得以充分展现。第三,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比如,借款者比贷款者更了解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金融中介可以充分掌握信息解决这些问题。第四,“功能观”。金融功能在时间和地域上比金融机构稳定,这样就会促使金融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第五,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金融中介风险管理的办法是资金充裕时吸取大量流动性资产,短缺时用之当做缓冲剂,通过风险管理并利用其专业优势,迅速降低了参与成本。第六,价值增加和客户导向。它能够创造金融产品,并通过转换财务风险、期限、规模、地点和流动性而为客户提供增加值。

三、金融中介理论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启示

从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化历程看,它是在金融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进一步完善也与金融实践“同舟共济”。金融中介理论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优化融资结构,均衡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市场

要实现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有效运转,根据上述对金融中介理论的论述,就必须使融资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均衡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市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市场两者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要进一步发挥金融行业资源配置的功能,就必须规划两市场的均衡发展,建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融资结构仍旧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在直接融资方面,近几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债券市场的发展却严重滞后;在间接融资方面,中、农、工、建等银行发展迅速,但中小银行却发展障碍重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我国经济的升级转型,外部环境的纷繁复杂,同行业竞争的加剧,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等方面,都客观要求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普遍很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很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高达10%以上。从国际的成功经验来看,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甄别系统、风险预警系统、风险决策系统、风险避险系统、全程监控系统,从而确保了他们一直保持很低的不良资产率和处理各项外部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创新,提高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金融创新,必须提高以价值增值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中介机构应该切实抓住市场需求,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增值能力的金融产品,从而扩大收入提高盈利。从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来看,银行的收入构成中各项金融服务的非利息收入比重日趋增高,表明金融中介的信用媒介正在弱化,因此,必须积极拓展个人金融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削弱对大客户的依赖性,从而成为金融中介的主要渠道。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化及其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启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分析,首先探讨了金融中介的基本理论,又阐述了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化进程,具体分析了古典金融中介理论、上世纪60年代前的金融中介理论以及新金融中介理论,并基于以上的分析,探究了金融中介理论对我国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于金融中介理论,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学者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和完善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亟需理论和政策指导,本文只是基于金融中介理论分析了其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启示做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德勇、李杰.金融中介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孙涛.全球化时代金融中介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4]孙杨、晓蕾.金融中介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J].财经科学,2006,(08).

[5]丁玲华.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J].金融纵横,2007,(13).

[6]杨大强.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J].济南金融,2007,(07).

[7]胡朝晖.金融中介理论的新发展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7, (08).

[8]杨宏斌、唐高原.金融中介理论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06).

[9] 易晶津.金融中介理论及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6, (03).

[10]Allen&Santomero. What do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o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1, (25).

[11] Scholtens&Wensveen. A critique o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0, (24).

融资中介篇8

1.大公司的优势

公司金融中介行为对大公司来说有以下两方面优势:

(1)信息获得优势。大公司可以比金融机构更经常地观察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订单及付款时间可以表明中小企业的经济状况。虽然银行也可以获得这些信息,但大公司可能更快且以更低成本得到,因为它是在日常交易中获得这些重要信息;

(2)对中小企业的控制更有效率,更容易收回贷款。因为大公司作为中小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可以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如果中小企业不能及时还贷,那么大公司可以通过停止供应原材料来威胁控制中小企业,迫使其及时还款,所以大公司的措施可以及时给欠款企业的生产带来损失。而同样情况下,银行则只能停止再继续贷款,但却不能迫使有问题的企业停止生产,其影响相对大公司来说要小得多。

2.中小企业的优势

公司金融中介行为对中小企业来说也有两方面优势:

(1)低成本优势。公司金融中介行为使得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更灵活的支付手段,因此可以减少中小企业的预防性货币需求量,降低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成本和财务负担。公司金融中介行为还使得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分割了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中小企业则获得了低成本的融资。

(2)产品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公司金融中介化实际上给予了中小企业一种担保机制,若在交易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者大公司没有履行做出的服务承诺,中小企业可以拒绝支付货款。因而,大公司通过金融中介化提供商业信用也可以被看作是企业对产品质量自信的表现,它通过提供商业信用向中小企业传递了对产品质量自信的信号。

另外,公司金融中介化还可以使交易双方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公司金融中介化会使得经济交易中的商品交换与货币交换在时间上相分离――货币交换可以在商品交换完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或者在一些固定时间对期间内所发生的所有交易进行集中结算。因此,中小企业在公司金融中介化过程中获得准确的付款时间并减少了结算次数,从而能够减少对预防性资金的需求和更加有效地管理资金,节省交易费用。大公司由于获得了货款回流的准确时间,也有利于它对自身资金的管理和合理安排预防性资金,减少经营费用。

3.公司金融中介化的优势

首先,大公司作为金融中介提供的资金更适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因为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融资需求基本上是总额比较小、频率比较大的流动资金,而银行的资金信贷是长期大额的资金。所以银行提供资金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不相符合,而大公司却可以提供这种特点的资金。除此之外,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贷款手续繁杂,需要资产押,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限制,很难有合适的资产抵押。所以传统金融机构很难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因为大公司与相应的中小企业处于同一行业或相近行业,当行业发展比较快时,大公司资金周转也比较快,可以通过延期收款,为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从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另外,公司金融中介行为的非标准化合约更适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因为银行信贷合约作为一个标准化的合约抬高了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壁垒,因而对中小企业并不是最优的。

其次,公司金融中介化可以解决我国信贷配给不公平的现象。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国的信贷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2009年1-7月全国其他商业银行新增贷款2104万亿元,其中乡镇企业贷款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1136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仅增加了371亿元,中小企业的主要代表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的新增额仅占其他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额的118 %。这类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长率为26%,低于其他商业银行总贷款的增长率34%。上述数据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信贷配给不公平状况进一步恶化;其二,在中国,发展中小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如果采用公司金融中介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我国这种严重的信贷配给不公平问题。由于大公司与中小企业的经常交易,大公司可以从中小企业享受及时付款的折扣优惠,可以很快得知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避免资金损失。并且,这些信息都是交易过程中自然获得,不需要特别的方法,也不需要另外的成本来获得。同时,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处于相同或相关行业,大公司也应该可以更快地获得行业发展信息,为其公司金融中介行为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第三,大公司在数量上更容易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是一对一的关系,大公司作为金融中介可以一对一的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大公司也完全有充足的资金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在我国,银行一般贷款给大公司,所以大公司如果作为金融中介可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在总量上完全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金融危机之下,由于中小企业更难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而大公司又有足够的资金,公司金融中介行为就自然发生了。

4.公司金融中介化的发展形势

正是因为上述优势及作用,公司金融中介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的现实选择,国外经验显示公司金融中介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公司金融中介化的形式表现为大公司对中小企业的资本提供或商品提供,也就是贸易信用的形式或卖方融资形式,而且两者经常一起出现,在大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则表现为应收账款,即向消费者提供信贷。Rajan和Zingales(1998)认为1991年美国公司总资产中18 %是应收账款。Nilsen(2002)指出在美国制造业中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的份额已经占13%,而且小公司经常运用贸易信用。在英国,据Kohler等(2000)估计,贸易信用总额已经占短期债务总额的70%,公司的信贷资产中55%是贸易信用。Atanasova和Wilson(2004)估计80%的英国公司使用贸易信用,在货币紧缩时期,贸易信用的比例还会上升。在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贸易信用总额超过了公司总资产的25%。

国内也有同样趋势:乡镇企业对银行借款,尤其是长期借款信赖程度有所减弱,而商业信用也就是公司金融中介化程度不断提高。以乡村集体企业为例,1995-1998年全国乡村集体企业负债总额由12496亿元增加到1586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是乡村集体企业负债总额的主体,4年间从10280亿元增加到13424亿元,占负债总额的比重从82126 %增加到84165%长期负债则呈现稳中有降的递减趋势,4年间从占负债总额比重的17171%下降到15133%而且银行借款特别是长期银行借款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长期银行借款从911%下降到716%,这也说明公司金融中介化程度不断深化。

上一篇:融资券范文 下一篇:投融资体制改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