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回报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08 22:20:22

融资回报方式

融资回报方式篇1

【关键词】众筹 运营机制 风险

一、众筹融资的概念、起源及其发展

“众筹”翻译自crowd-funding一词,是指项目发起人为实施某个项目或进行风险投资而向群众寻求资金支持的一种募资行为。

众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13年,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翻译“伊利亚特”前承诺,在完成翻译后向每位订阅者提供一本早期翻译版本,这一创造性的承诺为他带来了575名用户的支持。

现代众筹的诞生是以专门互联网众筹平台的出现为标志的。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众筹网站是ArtistShare。2003年10月,该网站开始运营粉丝众筹项目。2005年之后,众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 Sellaband、SliceThePie和Kickstarter等。2012年4月奥巴马颁布《Jobs》法案确定了众筹的合法地位,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众筹行业的发展。

从国内情况来看,2011年7月国内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上线,标志着中国众筹行业的开始。2013年,其界面设计及运营模式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非常相似的众筹网上线。2014年7月1日,电商巨头京东推出众筹平台“凑份子”。2015年3月份国务院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被业内人士认作是中国众筹行业从草根游戏发展到互联网新金融的分水岭。由此,中国的众筹行业在2015年迎来了大发展。据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的《2015年中国众筹行业半年报》统计,截止到2015年6月底,国内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已达211家,其中股权众筹平台达98家,数量最多;其次是回报众筹和混合众筹,最少的是捐赠众筹平台,不到10家。我国众筹产业形成了以回报和股权众筹为主,混合众筹和捐众筹为辅的局面。预计2015年下半年,随着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国内众筹平台将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我国众筹融资的模式及其运营机制

(一)众筹融资模式简介

众筹融资模式的核心利益主体有三个:融资者、众筹融资平台和投资者。其中,融资者即资金需求方,通常是需要解决资金问题的创意者或小微企业的创业者;投资者即资金供给方,往往是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他们一般不以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投资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众筹项目;众筹融资平台是第三方,它在众筹过程中扮演了支付中介的角色。

按照不同的标准,众筹融资模式可以有不同类型的划分。我国国内通常以融资者向投资者提供的回报内容为标准,把众筹融资模式分为四类,即: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回报众筹、捐赠众筹。前三类众筹的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后,将按照约定分别获得一定比例的债权、一定比例的股权、产品或服务。而捐赠众筹投资者的出资属于无偿捐赠,不要求回报。

(二)众筹融资运营机制

我国众筹融资模式的运营机制可分为五个阶段:即项目获取、筛选及阶段、项目推介与匹配阶段、项目资金流转阶段、项目投后管理和利益回报阶段、项目退出阶段。

1.项目获取、筛选及阶段。众筹融资平台接收融资者的项目申请,并依次通过项目初选、约谈创业团队、尽职调查等步骤对融资者的项目进行筛选,选出安全性高、投资回报稳定的优质项目,随后通知融资者以合理合法的包装形式将其进行公布。

2.项目推介与匹配阶段。项目启动众筹之后,众筹平台要提供专业的运营团队负责项目推介,帮助融资者寻求客户支持,并及时向融资者反馈推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尽快完成融资者和客户之间的项目匹配。

3.项目资金流转阶段。如果在筹资期限内成功募集到目标金额,众筹平台或其委托的第三方资金托管机构就要负责将投资者的资金划转到融资者账户,项目开始正式运营。反之,项目宣告失败,所有已经支付的资金都会被退还给投资者。

4.项目投后管理和利益回报阶段。众筹项目成功融资后,众筹平台要跟进该项目的后续发展,直至融资者完成了承诺的回报;对于采用了“领头+跟头”模式的股权众筹,项目的投后管理由领头者来负责,众筹平台应当协助管理。当项目完成或者取得一定成果后,融资者应当按照约定给予投资者回报。回报众筹、债权众筹的回报通常是一次性完成的,股权众筹回报周期比较长,捐赠众筹无回报。

5.项目退出阶段。捐赠众筹的投资者一旦捐赠结束便可选择退出;回报众筹和债权众筹的投资者一旦获得约定的回报便可选择退出;股权众筹的性质比较特殊,如果没有特殊约定,投资者需要等到被投企业再融资或IPO才开始套现退出。

三、我国众筹融资模式存在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众筹融资的本质是金融服务,而金融服务的本质是信用,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势必成为众筹融资模式管理的核心问题。信用风险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融资者的信用风险和众筹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

1.融资者信用风险。融资者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众筹平台对众筹项目审核不够规范引起的问题以及投资者与融资者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首先,关于项目审核的问题,一方面,目前很多众筹平台在项目审核上缺乏标准化的评判体系,信用评判仍然建立在项目审核人的主观判断之上。另一方面,众筹平台的收入来源于撮合融资交易成功的手续费,所以它可能会为了“成交率”而降低项目上线标准。其次,关于融资者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融资者会选择性地传递投资相关信息,隐瞒负面信息,美化有利信息,误导投资者。

2.众筹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众筹平台的信用风险主要在于资金托管问题以及投资者与众筹融资平台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首先,关于资金托管问题,融资者和投资者的资金往来是通过众筹平台开立的账户进行的,一旦众筹平台经营不善,很容易诱发跑路。其次,关于投资者与众筹融资平台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众筹平台可能在无明确投资项目的情况下虚构融资信息或者与融资者串通,虚假融资信息,骗取投资者的资金,从中谋取私利。

(二)法律风险

目前众筹行业面临的监管现状是仅有相关部委的规范性文件和一些行业自律性文件,国家尚未制定出效力层级更高的法律来加以规范。众筹融资依旧面临着诸多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非法集资的风险,非法发行股票的风险,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的风险。

1.非法集资的风险。我国法律规定,“非法集资”的认定应当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是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四是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从实际运作上看,除募捐式众筹外,其它类型的众筹均是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大众公开推介项目,并承诺在一定限期内给予回报,以此来筹集项目资金。众筹这种业态一不小心就容易“触雷”,被认定为非法集资。

2.非法发行股票的风险。股权众筹所涉及的法律风险主要是非法发行股票。2015年8月7日,证监会下发了《关于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再次强调了股权众筹“公开、小额、大众”的特点,明确将股权众筹定位于公募股权众筹,只有拿到牌照才能经营,这意味着除了目前已经取得公募股权众筹试点资格的阿里巴巴、京东和平安之外,市面上其他所谓“股权众筹”平台都将被定义为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其从事的融资业务将另行出台管理办法进行规定。未来将以何种方式批准股权众筹开展业务,现在政策还未明确,非法发行股票的风险依旧存在。

3.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的风险。融资者为了更有效地获得资金支持,需要将创意方案、商业计划书等放在众筹平台上展示,由于项目尚且处于初创阶段并不具备申请专利的条件,故不能依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保护其权益,这就给了他人剽窃项目的机会。即使有些项目具备申请专利的条件,但申请专利程序繁琐、时间过长,若不在申请众筹之前就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话,也依旧难逃被剽窃的结局。

四、我国众筹融资的监管建议

(一)建立融资项目信息披露制度

融资者应通过众筹融资平台向投资人如实披露企业和项目的关键信息,加强操作和融资的透明度。考虑到融资者的性质、发展阶段及融资需求存在差异,可对不同需求或者不同融资等级的企业设定差异化的信息披露义务。

(二)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制度

解决众筹平台资金托管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负责资金托管,众筹平台在投资者账户、平台账户与融资者账户之间进行资金划转,实现投资者资金与融资者自身资金分账管理。

(三)建立健全众筹行业的征信体系

一方面,一些众筹平台应改变只依靠自身有限人力去调查融资者资信的传统征信模式,运用云计算技术搜集数据,实现云计算技术与人工信息搜集的结合,丰富自身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众筹平台之间,众筹平台同P2P平台、小额信贷平台之间应积极开展合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例如,人人投即将推出的“诚信联盟”平台,便同其它众筹平台、P2P平台、小额信贷平台等投资机构相互打通对接,有望实现数据共享。

(四)制定相关监管规则来保障众筹融资依法开展

政府应该一方面抓紧研究制定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的监管规则,积极推进试点各项准备工作,另一方面缕清对于“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的监管思路,尽快的建立私募股权众筹的监管规则,保障众筹融资依法开展。

(五)建立知识产权备案制度

针对创新性项目的知识产权易受侵犯的的问题,可建立知识产权备案制度。项目之前,其所有者可对其创新之处进行登记备案,备案期间其创意受到侵犯的,当专利审批通过后可对侵权行为追责。这样不仅保护了融资者的知识产权权益、保证知识产权的审批质量,还不影响融资者的融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耀东,赵金龙.中国众筹行业:回顾与展望[J].金融市场研究,2015(02).

[2]雷华顺.众筹融资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开放导报,2015(04).

[3]冉飞,张清朵.众筹融资模式的运营机制及风险分析[J].金融视线,2015(07).

[4]孙学立.我国众筹融资模式及监管问题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5(06).

[5]陈志.我国众筹融资的模式、现状及风险分析[J].风险管控,2015(02).

融资回报方式篇2

中国金融市场的核心问题是,金融承担了一部分财政融资的功能。影子银行出现了低回报、高利率和刚性兑付三者并存的最差组合。金融有两个本质:第一,在时间维度上,将未来的投资回报贴现到当前,让投资在当期得以实现;第二,在资金的供求各方之间,将当前的资金配置到未来能够获得更高投资回报的地方,融资方通过竞争,使得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反映出未来的投资回报率。

财政的本质不一样。财政是政府花钱做事,这些事本质上不需要以挣钱为目标。这意味着政府花钱的项目或不具有生产性,或者即使有生产性,这种生产所带来的回报也通常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的回报通常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长期的。比如基础设施投资,常常具有“正外部性”,其收益难以被市场准确估计;第二,政府投资项目如果有直接的收益,目标也不是利润最大化。

由于政府投资的回报是间接的,并且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所以财政融资难以具体的项目来进行,而是通过没有具体对应支出项目的政府债券(国债)的形式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适应了政府投资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的需要。同时,政府债券融资也可以将资金用于多种用途,然后再把回报率有高有低的不同项目放在一起,将其回报率进行平均化。最后,再以政府的信用为担保,实行“刚性兑付”,保证投资的收益率,而这种安全性较高的政府债券支付的是较低的利率。这样,就形成了政府债券的无风险利率。

正因如此,财政的归财政,金融的归金融,前者主要靠政府债券融资,后者主要是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当然,企业也通过股权融资,本文暂且不说。 财政与金融混杂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问题是,财政和金融混在一起了,金融承担了一部分财政融资的功能。财政和金融混在一起直接导致了几个很严重的问题:第一,出现金融市场严重的期限错配。金融市场上大量的短期贷款被政府融资平台用于投入回报期长、回报率低的项目,而其占用的贷款却挤出了企业融资的需求。

第二,政府融资的边际高利率。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是以政府基准利率为参照的,价格较低,在政府已经借了大量贷款之后,银行已经不太愿意再给政府低利率的商业银行贷款。于是融资平台转向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只要存在竞争,那么影子银行的利率仍然反映的是期望的投资回报。“期望”这个词意味着,一些高风险的项目也可能进入到影子银行中去,但融资方必须支付高利率来弥补项目的潜在风险。影子银行仍然在有效地配置资源。

中国的问题是,在影子银行里出现了低回报、高利率和刚性兑付这个最坏的组合。从金融机构这一方来说,由于有潜在的政府信用担保,仍然愿意将资金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常情况下,金融市场是不应该有“刚性兑付”的,破产、违约、坏账等风险本身就是金融市场资源定价的参数。但是在中国,恰恰是在不该有刚性兑付的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刚性兑付的预期,因为融资方是地方政府。人们不能接受地方政府违约,甚至对于不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即使在合同里写了是不保本的,人们也认为,只要是地方政府作为融资方,事后就必须是保本的。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并非不知道政府融资是用于长周期、低回报的项目,甚至知道有些地方政府在借新债还旧债。但只要政府融资风险不是零,那么它们要求支付的利率就不是“无风险利率”。以市场上的信托业务为例,越是欠发达地区的信托项目融资,其支付的利率越高。因此当地方政府通过影子银行融资时,其支付的利率与投资回报偏离得更严重,而一旦事后的回报不高,刚性兑付的成本又非常高。也正因此,我特别强调,不能认为影子银行的存在是金融市场化的进步。

在低回报、高利率和刚性兑付这个组合里,拿掉任何一个都可以。如果投资回报高,可以还本付息,没问题。如果低回报的项目融资成本(利率)低,也没问题,市场竞争的结果是,这些低回报的项目融不到资金。没有刚性兑付也可以,这样一些融资方走向破产清算,在长期里,市场只能剩下融资成本反映其回报率的。但当前的中国影子银行市场却仍然在继续着低回报、高利率和刚性兑付这个组合。

第三,加剧了民营部门融资难。在上述机制之下,民营部门的融资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在商业银行贷款这一块,虽然利率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融资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民营企业排在后面。而到了影子银行,利率又被地方政府抬高了,还是会挤出民营企业融资。

而在民营部门融资难的同时,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其中不乏僵尸企业)却实际上得到了优惠。当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大大低于影子银行的贷款利率的时候,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在银行体系里得到贷款,然后再通过自己的金融公司等渠道进入影子银行,其中通过银行进行委托贷款成为重要的渠道,而其贷款利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这时,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贷款利率差额就成了国有企业的利润。对于僵尸企业而言,这种利率差额成了一种补贴和“活下去的理由”。 财政的归财政、金融的归金融

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利率不反映投资回报,金融市场的功能被严重地扭曲。也恰如此,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难。即使是在信贷放松的时期,只要在影子银行里存在更高的利率,银行信贷资源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被导入到影子银行里去。而只要地方政府存在几乎无限弹性的融资冲动,同时其支付的利率又偏离其投资回报,那么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不会在信贷放松的时期得以缓解。实际情况甚至是相反的,经济越不景气,贷款给民营企业越被认为是不安全的,这时信贷放松,反而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融资变得相对更容易了。

所以说,中国金融体系的问题实质是财政与金融混在一起的问题,其核心的机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同时介入了财政与金融两件事,把金融市场借来的钱用在了财政支出该做的事。从地方财政融资方式来看,政府债券的渠道不足,而金融的渠道过度。

如果不从源头上梳理这个问题,让财政与金融分家,当前金融市场被扭曲的严重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金融市场使资金价格反映投资回报的功能就得不到修复,金融资源严重误配的问题就可能长期存在。

融资回报方式篇3

在会计处理上,与终止确认相对应,未终止确认时,企业不得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

第一,企业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企业在判断是否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时,应当比较转移前后该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及时间分布的波动使其面临的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没有因金融资产转移发生实质性改变的,表明该企业仍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以下情形通常表明企业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1.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企业出售金融资产时,如果根据与购买方之间的协议约定,在所出售金融资产的现金流量无法收回时,购买方能够向企业进行追偿,企业也应承担任何未来损失。此时,可以认定企业保留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2.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出售,回购价固定或是原售价加合理回报。在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出售中,转出方将予回购的资产与售出的金融资产相同或实质上相同、回购价格固定或是原售价加上合理回报的,表明企业保留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因此不应当终止确认所出售的金融资产。例如,采用买断式回购、质押式回购交易卖出债券等。

3.附总回报互换的金融资产出售,该互换使市场风险又转回给了金融资产出售方。在附总回报互换的金融资产出售中,企业出售了一项金融资产,并与转入方达成一项总回报互换协议,如将该资产产生的利息现金流量支付给企业以换取固定付款额或变动利率付款额,该项资产公允价值的所有增减变动由企业承担,从而使市场风险等又转回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保留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因此不应当终止确认所出售的金融资产。

4.将信贷资产或应收款项整体出售,同时保证对金融资产购买方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等进行全额补偿。企业将信贷资产或应收款项整体出售,符合金融资产转移的条件,但由于企业出售金融资产时作出承诺,当已转移的金融资产将来发生信用损失时,由企业(出售方)进行全额补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质上保留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因此不应当终止确认所出售的金融资产。

5.附重大价内看跌期权的金融资产出售,持有该看跌期权的金融资产买方很可能在期权到期时或到期前行权。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按照与购买方之间签订的看跌期权合约,购买方有权将该金融资产返售给该企业,但从合约条款判断,由于该看跌期权为重大价内期权,购买方到期时或到期前很可能会行权,此时可以认定企业保留了该项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故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6.附重大价内看涨期权的金融资产出售,持有该看涨期权的金融资产卖方很可能在期权到期时或到期前行权。

第二,企业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但未放弃对该金融资产控制的,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金融资产,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是指该金融资产价值变动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转移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对所转移金融资产风险和报酬的风险敞口,这一风险敞口并不与资产整体有关,而是限制为一定的金额。即企业对被转移资产继续涉入的程度。继续涉入的方式主要有:具有追索权、享有继续服务权、签订回购协议、签发或持有期权以及提供担保等。有时,企业仅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一部分,例如,保留一项买入期权,以回购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某一部分;保留所转移金融资产上的一项剩余权益,该剩余权益使企业仅保留了所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部分重大风险和报酬。此时,企业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部分确认有关金融资产,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

在税务处理上,金融资产转移未终止确认的,从理论上讲尚不满足计入收入总额的条件,不应当确认为应税收入,因为此时企业尚未具备纳税能力。

二、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时的计量和税务处理

在会计处理上,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应当将下列两项金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因转移而收到的对价,与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之和。具体计算公式如下:金融资产整体转移的损益=因转移收到的对价+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利得(如为累计损失,应为减项)-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其中,因转移收到的对价=因转移交易收到的价款+新获得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转移获得服务资产的公允价值-新承担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因转移承担的服务负债的公允价值。

企业在运用上述金融资产整体转移形成的损益的计算公式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因金融资产转移获得了新金融资产或承担了新金融负债的,应当在转移日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并将该金融资产扣除金融负债后的净额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新获得的金融资产或新承担的金融负债,包括看涨期权、看跌期权、担保负债、远期合同、互换等。二是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利得或损失,涉及转移的金融资产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情形,是指所转移金融资产转移前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累计额。

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按照规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且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在计量该项转移形成的损益时,应当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利得或损失予以转出。

在税务处理上,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取得的收入属于《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项规定的转让财产收入。根据《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项所称转让财产收入,是指企业转让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债权等财产取得的收入。《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等。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取得收入的非货币形式,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存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劳务以及有关权益等。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前款所称公允价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所以,企业因转移交易收到的价款、新获得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转移获得服务资产的公允价值等都应当计入收入总额。

融资回报方式篇4

一、众筹模式及其传统定位

按照投资人可以从融资方取得的回报类型划分,众筹可以分为四种:即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回报众筹、捐赠众筹。訛譹其中,债权众筹是国内最常见和最经常研究讨论的类型,除了债权众筹,其他三种众筹可以称为狭义的众筹。回报众筹是四种模式中国内最常见的模式,回报众筹和捐赠众筹的法律问题较为简单,其定位争议较小;债权众筹和股权众筹的问题则比较尖锐和复杂,争议颇多,学界的多数观点是将它们分别归于借贷和证券的范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现有的国内研究和对众筹四种模式的定位已然不能满足众筹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将这四种众筹模式与我们常见的几种金融模式进行比较,来深入分析这一新兴的众筹融资模式。

二、股权式众筹与证劵

股权众筹是指公司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根据其募集的方式不同,又分为公募股权众筹和私募股权众筹。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已对公募股权众筹作出限制,以下我们只讨论私募股权众筹与证券的区别。

(一)众筹融资与传统证券交易的区别

众筹模式有几项独特要素:一是受众范围广;二是相对较低的融资额;三是公开特征明显。

1.受众范围广

传统证券交易依据投资者的净资产、投资知识和经验对投资者的资格、投资额等做出限制,通常称为“合格投资者”制度。该制度虽然对投资者具有保护功能,但也阻断了一些人的投资愿望。2012年的“JOBS法案”放宽了对非合格投资者的限制,但并未对非合格投资予以彻底的豁免。

2.融资额度低

传统证券交易中包括了小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其投资额从几百元到上亿元不等。就我国目前最新的情况来看,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项目中去,可能会对众筹融资的上限进行限制,吸引大众进行投资。

3.公开特征愈发明显

有信息表明,中国证监会正在抓紧研究制定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监管规则,积极推进试点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实行众筹牌照制度,对整个众筹行业进行重建。公开、小额融资也是万众期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公开”———才是众望所归。

(二)众筹是证劵吗

我国《证券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适用本法;本法未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政府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的上市交易,适用本法;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证券衍生品种发行、交易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依照本法的原则规定。”这里用列举的方法,明文列举了五种证券: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和证券衍生品种。至于“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证券”,那是一个兜底条款,目前并无特定指向。

(三)股权众筹的普惠性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普惠金融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发展的东风也会随之进步发展。首先,股权众筹可以吸收农村人口进行金融参与,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使得农村人口同样能够运用互联网进行微型的金融活动;其次,更多社会大众可以进行理财活动,随着余额宝和其他宝类产品的问世,使得理财不再是富人的专利;最后,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小微企业发展的桎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商平台成功让小企业也可以享有融资的权利。訛譺

(四)股权众筹的受益方式

在传统的证券行业中,进行融资的融资者一旦注入资金就取得了股东的身份,并且能够行使股东的权利承担应有的义务,而公司也相应地给予回报,但回报多是金钱上的。然而股权式众筹是因为参与者欣赏众筹项目而进行的融资,他们注入资金后不会成为该项目的股东,也不会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他们取得的回报多是实物回报,诸如,项目的小产品、纪念T恤、纪念相册等等。

三、债权式众筹与借贷

借贷,在传统意义上是指向他人借用钱物或者将钱物借给他人。在法律意义上,是指由贷方与借方成立一项“借贷契约”,贷方将金钱所有权移转给借方,到期时由借方返还同额的钱并依据契约缴纳一定的利息。当前在我国最出名的网络借贷是“P2P”模式,P2P的产生给需要融资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能够综合银行借贷和民间借贷的优点,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通过这种借贷方式可以缓解人们因为收入不均匀而导致的消费力不平衡问题,同时促进社会消费能力的提高。然而,其弊端也很明显,譬如:经营不善、交易失误、欺诈行为、黑客攻击,都可能让平台垮掉。2011年银监会对人人贷“风险提示通知”,訛譻将相关风险界定为:法律风险、业务风险和信用风险。由此看来将债权式众筹归于借贷也不是十分恰当的。借贷风险大、网络平台不完善、容易发生携款逃跑等问题,并且不能概括众筹特别是债权式众筹普惠性的特征。在纠纷发生后,借贷和债权式众筹的纠纷解决方式也不同。在传统的借贷方式当中,在债务纠纷发生后,可以采用诉讼、仲裁、私立救济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债权式众筹就不同了,由于其操作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所以参与到项目双方的当事人在线下是互不相识的,所以私立救济这个途径是行不通的。所以就要求众筹平台参与到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并帮助双方纠纷的解决。

四、回报式众筹与买卖

依据社会通俗观点,众筹与买卖是相通的。众筹发起人在众筹网站上面所的项目是欲订立买卖合同的要约,众筹项目中欲制作的产品或者即将创作的出版物为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众筹支持者所支付的支持款为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的对价,支持者愿意出资并支付价款为买卖合同的承诺,二者的关系与通常的买卖合同无异。进一步说,双方是预售买卖合同关系。然而这样的分析是有失偏颇的,在买卖合同中双方对标的达成的价格是与其价值相适应的,交易对象是标的本身,并且是物物交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一传统交易模式。而众筹的交易对象则不一定是标的本身,而可能是与之有关的项目,众筹发起者提供给参与人的则是与标的有关的物品。项目发起人不向投资者提供增值产品或服务,通常是以象征性奖励作为回报。所以当前的一些说法是不恰当的,因为没有具体分析参与双方交易的主观目的。从二者的纠纷解决方法来说,回报式众筹和买卖合同也有着巨大的差别。买卖属于传统民法的调节范围,其适用的法律关系也多是由《民法》《合同法》等来进行调整,其方式也是由传统的诉讼或者是仲裁来进行定份止争,方式单一。然而对于众筹这一新型模式来讲,可以由传统的民法,甚至是商法来解决。其方式也有很多,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进行和解、行业自律、主管业务部门进行指导、调解,最后的办法才是通过诉讼或者仲裁来解决。扩大纠纷解决的途径和方式,对于经济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的当今社会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五、捐赠式众筹与传统捐赠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捐赠是捐赠人将自己的财物无偿转移给受赠人,受赠人接受其财物转让。主要是相熟识的人与人之间的财物转让,还可能附带一定的条件。但是捐赠式众筹借助物联网这个平台,将捐赠的对象改变为一个或多个项目,其门槛也大大地降低。项目的支持者就是项目的推动者,这样做可以使得他们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当前互联网特别是手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作为占据手机网络用户的青年人有了更多参与众筹的机会。以移动通讯技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这一机遇使得大学生这一群体有了更多参与到众筹模式的机会。訛譽这一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公益众筹的开展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另外,在网络中每一个个体不仅可以作为旁观者更可以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众筹之中,实现“人人公益,人人参与”的目标。最后,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可以提高透明度,让人人监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依靠移动互联网开展社会化、众筹化公益行动是对传统公益模式的巨大变革,促进了公益事业的新发展。从适用范围来讲,捐赠式众筹的适用范围也远远大于传统的捐赠。相比较传统的捐赠来说,新出的《慈善法草案》对慈善组织的资质和其募捐的范围进行了限制。《慈善法草案》第二十六、二十七訛譾条规定:慈善组织自登记起可以对特定的对象进行非公开的募捐,如果要进行公开的募捐则是要等其登记满两年并向民政部门申请审查后才能进行;而且进行公开募捐的地域范围也有限制。然而对于捐赠式众筹来说就没有这样的限制,由于一切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操作,众筹平台的资质也一定是符合标准的。

六、关于众筹的定位

经过以上的探究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将众筹这一金融融资模式定义为一项具有普惠性的新型融资方式。普惠性是指每个人都拥有金融服务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人人有机会享有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普惠性最大的特征是客户覆盖面广,能够真正实现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这种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能够覆盖绝大多数人,包括对过去难以达到的更贫困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开放金融市场。在金融体制较为完善的国家,众筹平台开始允许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寻常的普通公民完全可以借此而成为项目股东;虽然国内法律不支持众筹回报股权、债券及分红(有非法集资之嫌),但是众筹平台也建构起了更为丰厚的实物或服务回报体系。从关注到参与,从捐款到收获回报,众筹让广大普通公民变身为广义上的“投资者”,互联网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其所覆盖的面积也达到最广。訛讀众筹模式既惠及了有创意、有梦想的发起人群体,也为广大投资人群带来了兴趣和回报,从开始阶段众筹模式就是普遍惠及各方群体的一种模式。加之众筹的适用范围、纠纷解决机制、监管机制与传统金融融资模式相比是一种全新的方式,由此我们认为这种全新的金融模式会对当前的金融世界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七、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而众筹融资作为其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模式,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复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众筹模式的全新定位有利于扩大众筹的受惠范围,吸收更广的人群参与到众筹中来,充分发挥众筹在互联网社会中的作用,为众筹在我国的推进创设良好的条件。希望随着国家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众筹融资能获得长足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融资回报方式篇5

【关键词】PPP模式 浮动回报 西部地区

一、概念与理论综述

睦砺垩芯靠矗阂皇俏鞣骄济学关于政府针对基础设施投资行为的理论支撑。在现代经济学领域,存在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和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两大学派,双方都提出政府管理方应该运用财政工具和货币手段,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进行重点调控。二是,发展经济学关于政府投资行为与PPP融资模式的主要观点。发展经济学一些学者主张把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如何筹措发展资金上,例如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投资和资本积累分析;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与政府投资方式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投资理论与模式分析。三是国际视野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借鉴。“新加坡奇迹”与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投资模;欧洲复兴与美国主导的马歇尔计划;日本政府金融信贷系统与政府投资模式;德国“第三条道路”与政府退出盈利性领域做法;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经验借鉴。

虽然PPP模式具有多种优点,但不能否认地方政府在贯彻“深化财税改革,推广PPP模式”中依然会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作为PPP项目的博弈方,政府与私营资本由于社会地位、管理技术及经营目标的不同会遇到不同困难,这也就要求需要以博弈双方为问题导向具体分析。

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问题分析

作为PPP项目的博弈方,政府与私营资本由于社会地位、管理技术及经营目标的不同会遇到不同困难。政府部门在深化财税改革的实施中,由于对PPP项目的了解不够深刻,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很有可能遇到各种问题,甚至会恶化现有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利于发挥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与引导职能。

PPP项目参差不齐导致政府公共财政负担:第一,政府管理方过度承担PPP项目风险,例如与市场投资方签订固定收益率合约、接受不恰当的无条件项目回购安排,以及为项目运营提供担保与回报承诺。由于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PPP,地方政府在项目的甄别上一旦出现问题,极易承担过度风险,增加财政负担。第二,安排项目的长期预算存在困难。根据财政部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从“补建设”向“补运营”逐步转变,将政府财政补贴等支出分类纳入同级政府预算。但政府与运营方商议改价、运行成本的不确定性会导致财政补贴动态化,并进而导致长期预算编制更加困难。第三,受PPP项目前期费用较低影响,政府可能过度投资。不同于一般性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投资,PPP项目的前期政府资金需求较低,但后续投入可能持续存在。如果政府意识不到项目后期投入的问题,可能会大量上马PPP项目,在项目的运营期一旦出现市场波动,运营方要求对项目进行财政补贴时会使得压力骤增。

PPP模式会增加基础设施项目的预期风险:一是因不能有效识别和分配风险导致政府责任不清晰;在私营资本运营中存在大量风险,政府如果不能有效界定各自的责任极易导致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二是项目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政府与运营方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政府与私营资本的运营方参与PPP模式的目的不同,两者会为利益分配及定价等形成博弈,私营资本掌握运营收入等信息披露如果存在问题,就会形成信息不对称损害政府方利益。三是将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转嫁;地方政府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具有相应的支出责任,一旦大部分依赖于PPP模式后,政府可能会逃避支出责任,将其进行转嫁。

三、PPP项目浮动投资回报率风险规制路径

(一)基本框架

基于规制模型,测度得出PPP项目融资中市场参与主体的资金流,借助资金流来评价市场参与主体的项目经营状况。根据上述模型,提出的浮动投资回报合理区间,参考项目收益状况与浮动投资回报区间,设置上下限,进而确定政府规制方案。

(二)项目浮动回报

在政府视角下,如何规制市场参与主体行为选择,是基于浮动投资回报率担保模型,对PPP项目规制行为研究的重点。以PPP项目风险监管为主要目,项目浮动回报规制行为可以部分消除PPP项目实施中的动态变化与不确定性。但是,PPP模式下,政府实施方作出浮动投资回报率担保,能够有效保障或降低PPP项目风险。尤其是面对PPP项目系统性风险和市场经济不佳的情况,PPP项目浮动投资回报有效设定收益区间,可以为市场参与主体参降低成本、屏蔽风险、增加利润,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

(三)PPP融资模式风险规制方案

为了破解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中的规制滞后效应,政府管理方需要向市场参与主体参与方提供足够法律效率的回报率担保。基于宏观经济学竞争性均衡,把PPP融资模式风险规制视为随机过程的现象,政府管理方制定规制的范围、规模与期限,并制定具体的规制条款。

(四)PPP融资动态规制管理

基于PPP融资模式浮动投资回报率担保的思想,政府管理方制定规制的范围、规模与期限,需要界定控制规制的规模,实施弹性的项目收益分配方案,进而可以规避项目经营长期不稳定的风险。此外,政府管理方需要加大规制条款的紧密度,对涉及到PPP项目营业性收益等进行严格控制,进而实现PPP项目经营效益最大化。第三,在PPP项目规制方式上,政府管理方制定规制应在特殊经营权许可的情况下,探索尺度化竞争、特许权竞争等新型PPP融资规制方案,进而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主体参与方的竞争力,激发市场与参与方参与PPP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与经营创新,提高PPP项目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王乐,郭菊娥,孙艳.基础设施项目不同政府浮动投资回报率担保模式辨析[J].运筹与管理,2009,18(1):124-127.

[2]李满坡,陶伦康.城市基础设施中政府规制行为研究――以浮动投资回报率担保为视角[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29-34.

[3]李满坡,陶伦康.PPP模式下政府规制行为研究[J].商,2014(23):65-65.

[4]沙骥.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4.

[5]徐霞,郑志林.公私合作制(PPP)模式下的利益分配问题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3):104-106.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欠发达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与ppp模式路径创新研究。

融资回报方式篇6

关键词:融资方式;表外融资;财务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表外融资的定义

表外融资的概念是建立在融资概念基础之上的,融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范畴包括通过财政拨款、各种信用渠道、企业自身积累、投资者投入等方式形成或扩大企业所需资金的活动;而通过信用方式获取企业所需资金的活动属于狭义融资的范畴。表外融资与信用融资方式密切相关,属于狭义的融资范畴。国内外有关表外融资的文献中,对于表外融资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描述特点型。英国会计学家迈克·戴维斯(Mike Davies)等人对表外融资下的定义为:“表外融资是指在现有的法律规定和会计惯例之下,企业为其经营活动进行了融资而又避免将其融资行为的部分甚或全部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上”。

2.列举方式型。高盛财经词典(英汉对照)中对表外融资下的定义是“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是公司筹集资金的一种方法,与贷款、债务或股票等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融资方法不同,这些融资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例子包括合资企业、研发合作等。”

3.突出实质型。美国会计学者利布斯顿(Samuel Laibstain)等人在对表外融资所下的定义中指出“表外融资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没有将成本的发生和对现金或其它资产的拥有、控制或使用等而产生的相关负债报告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术语”。

从以上中外学者关于表外融资的各种定义出发,总结出本文所采用的表外融资定义,即表外融资是指企业在现行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从事的隐性融资行为,其形成的投资和负债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和记录,而造成的费用和收益纳入损益表的计算范围,因此客观上可以起到美化财务指标、提高收益水平的效果。

二、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

1.长期租赁形势下的表外融资。新会计准则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租赁情况下都具有表外融资产生的潜在条件。融资租赁从经济实质上是转移了一项和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会计处理要求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现值资本化,确认租赁资产和相应的负债,是一种表内的融资方式。经营租赁是出租方将自己的设备租给承租方以收取租金,承租方租入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但在资产负债表中不需要计入资产与负债。新会计准则规定,经营租赁并没有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认为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披露,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对于承租人来说,融资租赁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如负债权益比率上升,资产收益率下降等等。因此他们会绞尽脑汁地设计租赁合同,使融资租赁变为经营租赁,以获取表外融资的好处。

对于出租人来说,则是如何避免经营租赁,使得租赁合同符合融资租赁的条件,因为他们不愿意将租赁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未实现的租赁收益。因此,租赁双方合伙精心设计双方满意的合同,拟定出出租方为融资租赁而承租方为经营租赁的契约进行表外融资活动。

2.销售形式下的表外融资。企业几种特殊形式的销售活动促使表外融资的形成,如售后租回、售后回购等。

售后租回是指卖主将一项自制或外购的资产出售后,又将该项资产从买主处租回。售后租回既是一种特殊的销售方式,又是一种特殊的租赁方式。一方面,企业租回的设备是自己出售的产品,使得企业同时获得流动资金和长期资本,是一种一举两得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出售方对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并不要求实物资产的转移,只需要订立出售和租赁合同即可,因此,在整个售后租回的过程中,企业并不间断对租赁资产的使用。售后租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定为经营租赁或融资租赁。当企业将其认定为经营租赁时,可以不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售后租回的融资行为,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售后回购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同意日后再将产品购回的销售方式。售后回购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抵押贷款。企业出售产品使得购买方以拥有所有权的形式获得产品的质押权从而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融资行为也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3.或有负债形式下的表外融资。(1)带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的出售。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准资产”,有时企业出于安全的考虑或对资金的急需而将应收账款出售(转让)。从本质上看,附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出售应是一种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的担保借款。出售所得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负债,而应收账款应予保留。这样,如果账款收不回来,贷款人有权向出售人追索。但实务中卖方需要对出售的账款承担一部分的风险,故会计处理上视应收账款为商品出售,资产负债表内的应收账款和负债均不列示,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2)不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的出售。企业在出售不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和无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时,将所有的风险和收益都转移给了金融机构,因此企业没有任何的偿还义务,我们不妨假设此时的贴现率为A,企业在出售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和带有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时,由于风险并没有完全转移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此时的贴现率B要大于A。假设企业的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的面值为N,则企业由于追索权的存在而获得的融资额为N(B-A),企业在债务人不能够偿还债务时(假设债务人偿还债务的比例为a),则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的债务人,则其负债为N(1-a),与N(B—A)并不一定相等。而在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并不要求对企业出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贴现的追索权可能产生的债务N(1—a)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这就形成了由或有负债形成的表外融资。

4.资产证券化形式下的表外融资。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融资项目的资产所有权出售给中介机构(SPV),中介机构获得项目的所有权,发起人获得出售资产的资金;然后中介机构以该项目的未来收益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来筹集资金。在实际的操作中发起人实际拥有项目资产控制权。项目的服务人(一般为发起人本身)负责定期向原始债务人收取本金和利息,存入SPV的账户。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发起人不仅实际控制着项目,而且承担了偿还债务的义务,其实质是发起人以项目资产为抵押,获得中介机构的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由于融资项目的资产是以出售的形式将所有权转移给中介机构,而按照现行的会计实务中介机构的财务报表是不并入发起人的财务报表,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三、表外融资对财务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表外融资的为企业经营者,他们的经营情况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反应出来。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使用表外融资进行筹资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

1.降低负债权益比率,增加新的融资渠道。企业负债权益比率一般被企业用来衡量偿债能力,该指标决定企业是否有资格取得长期借款。由于表外融资的负债不在报表中列示,从而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负债小于企业实际的负债,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率,为企业再度举债提供了有利条件。

2.提升财务杠杆作用,加大企业的财务弹性。财务杠杆就是当企业预计的总投资收益率大于融资成本率时,企业负债比率越大,即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净收益就越高。如果表外融资的成本率低于预计投资收益率,这时表外融资方式就会使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净收益提高,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通过表外融资,可以是企业表现出较低的负债权益比率,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弹性,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

3.使企业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表现良好。由于企业需要为构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长期借款支付利息,按规定可计入资产价值的这部分利息得以资本化,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资产。不能资本化的长期负债的利息支出记入当期损益,成为企业的一项固定费用。通过表外融资,可使报表上的资产总额和固定费用额小于实际数,由报表数字计算的总资产利润率和固定费用利润率就优于实际的总资产利润率和固定费用利润率,实际上夸大了企业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

[2]朱会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现代企业,2004,6.

融资回报方式篇7

[关键词] 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

在中国区域文化的格局中,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域文化历来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曾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和传统的建筑风貌,构成了它独特的内涵和外在的形态。如秦始皇陵、汉阳陵、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等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概况,成为人们认识、了解、考证历史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西安众多的标志性宗教遗存址,如大雁塔、小雁塔、青龙寺、兴善寺等,这些都是与当初封建王朝建都西安有直接关系;西安还有一批如钟楼、鼓楼、明城墙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群。所有的这些说明,西安市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为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一、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滞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比较显著,一批初具现代化文化设施的重点项目已逐步建立,如以大唐文化为主题全力打造的曲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目前其中的大雁塔北广场已建成开放,每天接纳游客达20万人次、西安海洋科普世界主体部分已正式营业,展现大型唐文化主题的博物苑――大唐芙蓉园已经开园。据最新调研统计,目前,西安各类文化企业经营单位总数已达到15107家,约占西安企业工商登记总数的十分之一。近几年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市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已初步显示出作为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可见文化产业已成为今后西安城市经济中最具潜力的增长点。按照《2004年~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确保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年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要把西安建成中国文化产业重要基地和西部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二、西安文化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虽然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国内几个经济强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参与文化产业国际化的竞争能力和运作资金的能力方面。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条件是文化资源、人才和资金。西安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西安市科研院校的数量也居全国前列,拥有众多的文化产业人才,目前最主要的是资金短缺,困扰着西安文化产业进一步向更深发展,在文化产业的融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融资体系落后

目前西安市文化产业的融资体制滞后,融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现行文化的投资体制仍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很不适应,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大多数文化产业都缺乏资金,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而且政府的投入与产出不协调,投资带有随意性,在文化投入资金在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保证机制。

2.投资渠道单一

目前,西安市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投资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引进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的能力都不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是非赢利的或低赢利的,文化被作为纯粹的公益和消费部门由政府财政全包,在这种体制下,西安市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西安市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建设受到严重限制。实践表明把文化投资看作一种完全由行政垄断和政府投资来承担的行为, 经济效率低下 。

3.企业投资意识落后

西安的一些企业看到文化产业巨大利润之后,开始投资于文化产业。但是,在文化产业的投资过程中,因目光短浅,没有充分的理解文化投资的规律和特殊性,投资失败的也不少。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西安有的企业投资《百姓生活报》、《今早报》的等文化领域,因没有考虑报业运营的特点,两年以后、因缺乏资金的进一步投入,报社破产,企业血本无归。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性的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持续性的投资,做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在做知名度、做品牌,就是要引起社会的注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而产生经济的效益。当投资者秉持一种春播秋收的农民式的投资回报时,就与文化产业投资回报的实际产出周期不相吻合,就会导致投资方与业主之间产生很大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了市场操作的变形,甚至失败。早在1998年,美国世界著名的摩根斯坦利投资公司发表的全球投资报告中,通过比较,分析了全球11种产业的大企业投资汇报率,发现大众传媒业所需的平均年限只有8年。

三、西安市文化产业融资的理论依据

文化投资有两大形式:一是产业投资,一是风险投资。前者是指对有市场前景的文化经营项目进行投资,在文化产品和商业服务通过市场出售之后,获得投资的超值回报,它看重的是迅速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销售后产生的利润;后者是对文化企业的盈利和理能力进行投资,通过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出售股权,或者自行转让股权之后,兑现投资的盈利,它看重的是资本的快速扩张和市场值的不断提升。由于文化产业投资的高风险性和连续性,而且投资回报期在8年以上,因此,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大多以项目融资的方式来筹措资金。如默多克作为香港凤凰卫视的大股东,以“面向广阔的中国大陆市场”为概念,推动凤凰卫视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所谓项目融资,是指以特定的资产、预期受益或以权益做抵押而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通俗的讲,项目融资不是为了项目而融资,而是通过项目来融资,进一步说就是以项目的资产、收益做抵押来融资。因此,西安市可以尝试利用项目融资的模式, 来减轻文化产业的投资负担和债务负担。因为在项目融资的运作过程中,通过招标方法选择投资者,这样投资者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必然使用先进的技术,降低建设成本,实行科学管理,最终使企业收益,同时,项目融资的风险由项目发起人及相关参与人承担,减少了企业承担项目的事业风险。

四、西安市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模式创新分析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融资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西安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选择。

一是BOT模式。BOT是(Building-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指项目所在地政府将大型基础设施或工业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融资和维护的权利特许给国内外私营机构的合作商和主办人,允许该私营机构在一个固定的期限内运营该设施,并且允许其在该期限内收回对该项目的投资、运营与维护费用等各项合理费用,以使该私营机构有能力偿还该工程所有的债务并取得预定的资金回报受益。最后,在规定的特许期限内结束后,将该设施转让给项目政府。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基础设施融资项目。目前,国内的广西来宾B电厂、成都第六水厂、长沙电厂,北京第十水厂是运用BOT的四个典型项目。该项目正式启动实施中,业主应依据合同(或协议)来进行管理,做到依法办事,认真履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项目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后,合同期的经营和管理也应以合同为依据,不随意进行行政干预。只要经营内容,方式在合同范围内,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业主方就应充分信任合作对方,不干预其管理,不以非合同理由插手对方的经营,合同执行中出现矛盾或政策性改变,双方应平等协商依法解,注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健康发展。BOT投资模式是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产业的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如果成功的运用这种投资模式,可改变西安市文化产业单一投资渠道状况。

二是TOT模式。TOT(Transfer―Operater Transfer)是一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项目融资方式,它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的合理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在中国,TOT多用于桥梁、公路、电厂、水厂等基础设施项目。政府部门或原企业将项目移交出去后,能够取得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另行建设其他项目。因此,西安市政府在进行文化产业资本的融资过程中,可以通过TOT模式引进外资或者私人资本,以便有效缓解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瓶颈。

三是ABS模式。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即资产证券化, 它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资产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ABS是近十几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十分重要的创新之一,虽然中国大陆开展ABS较晚,但也已经有了一些尝试,如1996年8月,珠海市以交通工具注册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为支持发行两批共2亿美元的债务,由美国著名的投资公司摩根斯坦利安排在美国发行,分别获得BBB和BB的评级和三倍超额认购。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开展ABS融资;1997年5 月23日,重庆市政府与亚洲担保及豪升ABS(中国)控股公司签订了一个以城市建设为基础的资产证券化合作协议。这为中国城市建设的融资和运作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这种融资模式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展开,西安市政府也可以尝试。

四是PPP模式。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项模式下,鼓励私人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PPP模式适用的范围较广,包括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信息技术、环境保护和政府融资等。如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通过与私人部门合作(PPP模式)投资来提高公共部门经济和效能的方案,被称为美国政府自1905年到1989年11个重要改革方案之一。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社会效益要高于经济效益,同时其初期建设的投资巨大,单靠运营过程中的收入难以弥补。因此,PPP模式的使用对于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有效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状况等方面,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PPP模式目前在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发展, 上海文广集团、文新报业的发展就采用这种投资方式。

通过以上对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四种融资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都注重的是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不同的是每一个融资模式的操作阶段和方式不同,同时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和收益也就不同。西安市应根据当前的文化资源,制定不同的融资模式和融资战略,以便更好的吸引国际资金。总之,无论采取哪一种融资模式,只要投资项目成功,它带来的不仅是直接的经济效益,通过投资乘数作用,还可以带来巨大的连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岳红记等:《文化产业学》.经济管理出版社[M],2005.7

[2]陈玲:投资学.经济科学出版社[M],2000年

[3]丁永刚:西安构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思考[J].理论导刊,2005.7

[4]刘吉发陈怀平:关于建立西安文化产业特区的理性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5]花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投资战略[J].探索与争鸣, 2002.12

融资回报方式篇8

您好!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各级政府都在制定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2011年已经开工1000万套,今年开工700多万套,明年开工数将不低于500万套。可以说,目前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能够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力政策支撑,在国家严格调控房地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发商参与建设还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我公司作为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目前有意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据我们了解,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多采用BT模式,但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齐备。请问:房地产采用BT模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时会遇到哪些法律风险?应当如何防范这些风险?谢谢!

读者:马驰

马驰读者:

您好!

正如您在来信中所提到,保障性住房建设是目前各级政府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支持房地产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配套规定和政策。而近日召开的“十”则总结了过去几年的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明确了我国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目标。以上现象表明,在未来若干年内,房地产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能够持续获得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我国对商品房建设领域的调控日益强化。无论是从土地出让、行政审批还是融资、税收等角度来看,房地产在该领域所面临的生存压力空前巨大。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企业将会更频繁地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新兴领域内,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政策性规定尚不完善,房地产企业的经验也不够充分,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可能面临各项法律风险。因此,本期本律师将以目前较为热门的BT模式为例,谈谈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法律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一、BT模式概述

(一)BT模式的概念

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的缩写形式,即“建设——移交”。它是由BOT模式(建设一经营一移交)衍生出的一种新的项目投融资建设模式,常应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域。一般而言,BT模式系指政府部门与投资方订立投资回购的特许协议,由投资者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在规定时限内将竣工后的项目移交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根据事先签订的回购协议分期向投资者支付项目总投资及确定的回报。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BT模式通常是指政府将保障房项目由投资方总承包,经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政府,政府向投资方进行回购并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建设模式。

(二)BT模式的特征

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模式,BT模式主要适用于公益性和非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主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BT模式法律性质的争议性。BT模式由BOT模式衍生而来,BT模式在法律性质方面存在特许经营权法律性质的争议。从理论层面分析,BT合同从订立、内容以及纠纷解决机制均表现出民事合同性质,从实际操作层面考虑,将BT合同定性为民事合同有利于吸引社会投资。

第二、BT模式主、客体的特殊性。BT模式的主体一方为政府或其授权单位;另一方为具备投融资能力的企业。BT模式的客体是指BT合同约定的建设项目,一般为政府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

第三、BT模式法律关系的复杂性。BT模式内容涉及项目投资、融资、担保、建设等活动,BT模式参与人包括政府或其授权单位、投资人、项目公司、贷款人、担保人、材料供应商和保险公司等,形成纷繁复杂的法律关系。

第四、BT模式合同的组合性。BT模式参与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通过签署一系列的合同确立的。比如,BT合同、回购协议、贷款合同等投融资类合同,以及设计合同、施工承包合同、监理合同等建设工程类合同。

BT模式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一是政府利用社会资金进行保障房建设;二是投资方负责总承包,包括投融资、建设、验收等;三是政府负责BT全过程的监管;四是投资方建成后将房屋所有权移交政府;五是政府向投资方回购房屋所有权,以投资方同意的方式分期付款;六是投资方对所建设的房屋不存在经营性收益。

二、BT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法律风险

目前,BT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主要通过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规范性文件做出规定和引导。比如,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投融资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根据业主的要求按照BT等方式组织实施。《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法律法规的缺乏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时面临以下法律风险。

(一)BT模式选择不当的风险

由于现行法律法规既未明确肯定BT模式的合法性,也未明确禁止采用BT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根据“法无明文禁止即可行”的法理,房地产企业可以采用BT模式。实践中,BT运作模式包括完全BT模式、BT工程总承包模式、BT施工+承包模式、带资型BT模式等运作模式。

其中,带资型BT模式是指投资人承担项目融资和施工职能,项目的建设管理由业主承担,投资人不参与项目建设管理仅获取施工利润。这一模式与2006年颁布的《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所禁止的“带资承包”十分类似,实际操作中很难界定其究竟为“BT模式”还是“带资承包”。尽管房地产企业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BT模式,但是选择不当的话,比如采用带资型BT模式,就存在被主管部门认定为违法建设的风险。

(二)建设项目融资时的法律风险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对资金需求较高。在BT模式下,由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支付发生在回购阶段,因而在保障房的建设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自行解决融资问题。

在建工程抵押贷款是建设工程领域的常用融资手段。但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中,土地出让方式一般为划拨,使用权人为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根据《物权法》及《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建设期项目所有权应当属于政府或其授权单位。这就意味着房地产开发企业所设立的BT项目公司对在建保障性住房不享有所有权,因而无法办理在建工程抵押贷款。

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地方性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房建设。若要发行企业债券,除了满足《证券法》所规定的发行基本条件之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还需要取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等批文和证照,并按《通知》的要求报国家发改委核准。这一过程不仅较为漫长,而且企业随时面临无法获取批文、证照,无法通过发改委核准的风险。

如果采用股权融资,在BT项目公司设立时或者设立后引入财务投资人或者战略投资人,那么开发企业可能面临对投资人情况不甚了解或者选择不当,投资人不及时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提前收回出资,导致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链断裂。此外,投资人可能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取得对BT项目公司的控制权,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难以影响BT项目公司的决策和经营,并最终造成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政府的违约责任。

(三)保障性住房施工时的法律风险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过程中最需要关注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问题。由于政府对于企业能否按期交房极为关注,而企业对于交房时间的确定没有很强的协商能力,一旦工期延误导致房屋迟延交付,企业很可能承担高额的违约金。而导致施工进度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项目投资人未能及时提供建设资金、施工所需原材料和设备短缺、未能及时全额招募施工工人、施工过程中遭遇不可抗力等。由于导致工期延误的原因十分多样,一旦不能全面防范此类风险,就极易导致工期延误。

就施工质量问题而言,其产生原因也十分广泛。比如施工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工程设计不合理增加施工难度,导致施工质量不稳定、工人未按图纸和指定工艺施工、工程监理单位未做好监理工作等。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十记者招待会上也指出,“在大规模进行的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过程当中,大的资金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过,反倒是质量问题产生过,我们还追究过责任,地方的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也追究过企业的责任。”保障性住房作为民生工程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政府部门对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处罚将更加严格。如果企业不能在施工过程中持续监控施工质量,就可能面临严重的行政处罚后果。如果因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居住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企业还将面临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四)保障性住房回购的法律风险

政府及时回购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之后,收回投资、获取合理回报的关键步骤。政府的回购分批进行,企业无法一次性收回投资和回报。政府的回购资金需要经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但相关部门对回购资金的审批并不意味着政府财政预算中已经预留了回购资金。一旦政府在协议约定的回购时间无法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回购款,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投资损失。而且,政府的回购一般分批进行,企业无法一次性收回投资和回报。这就意味着企业在每次回购中都会面临政府无力回购的风险,企业应当特别重视该风险的防范。

三、BT模式下的法律风险防范

由于房地产企业以BT模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时面临着前述各项法律风险,并可能遭受严重的法律后果,因此房地产企业应当从参与项目招投标工作起,直到完成房屋回购工作时止,持续全面地防范可能遭受的各项法律风险。

(一)参与项目招投标前开展全面的尽职调查

在保障性住房BT模式招投标过程中,房地产企业一般对项目的合法性以及政府的履约能力均没有太多疑议。但企业仍应综合考虑政府信用、财政能力及融资能力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开展尽职调查工作,分析项目投资的可行性。

首先,企业应对项目的情况(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可行性研究报告、融资方案等)进行全面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其次,对招标的政府及项目责任单位的诚信度进行审查,包括对政府及项目责任单位在其他建设项目中的履约情况的考查;第三,对项目回购资金的来源(财政划拨、银行贷款、利用社会资金或其他)、回购资金的保障方式等进行分析。如回购资金来源于财政划拨的,则应收集相关的政府审批文件,对回购资金是否列入财政预算并报经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进行审查。

房地产企业可委托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法律角度进行全面审慎尽职调查,出具尽调报告以降低投资风险。

(二)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作模式

由于BT模式的合法性界定尚不明晰,部分运作模式存在违法嫌疑,因此建议企业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前期准备工作情况、政府的需求和管理能力、潜在投资人的投融资能力、资质,以及各种运作模式的特点选择符合项目实际需求且没有违法嫌疑的运作模式,防止因运作模式违法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投资损失。

(三)根据不同的融资模式确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

在债权融资的模式下,企业应当以前期尽职调查结果为基础,确认项目的合法性,并且已经获得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所需要的各项批文、证照。在确定企业债券的回报率、偿付期间等指标时,应当与政府的回购计划相衔接,防止因政府回购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企业承担逾期、甚至不能向企业债投资者偿付本息的违约责任。

在股权融资的模式下,企业应对引入项目公司的投资人开展全面的尽职调查,确认其资金支付能力。在合作协议以及BT项目公司的章程中,房地产企业一定要通过董事会的组成方式、议事规则等制度确认其对项目公司的控制权,同时还要限制投资人提前回购项目公司股权,避免项目公司资金链断裂。

(四)持续全面监督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

在项目设计阶段,房地产企业就应当和政府充分沟通,确定合理的房屋设计指标,防止因设计失误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在施工阶段,企业应当聘请资质良好的监理单位以及具备法定从业资格的施工人员,时刻监督工程施工进度,并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术水准和安全施工意识,督促其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施工进度施工。

(五)为政府回购设定有效的担保

首先,房地产企业应当在项目尽职调查的过程中了解政府回购保障性住房的资信能力,并要求回购人提供人大常委会批准本项目回购款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的决议、财政局关于由财政性资金支付本项目回购款的承诺等材料;其次,房地产企业可在订立BT项目建设合同时要求政府部门出具银行回购保函;第三,房地产企业还可要求政府承诺:若出现本级可用财政性资金不能支付项目回购款的情形,则政府以土地出让金优先支付回购款,或者企业对所建保障性住房享有优先受偿权。

房地产企业在与政府签订BT项目的建设合同时,应当设定全面有效的担保条款,将上述担保方式纳入担保条款中,从而降低政府不能回购保障性住房的风险。

上一篇: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范文 下一篇: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