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1 02:42:00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供电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培养“高精尖”型的技能、技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举措,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工作、为企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通过对所属EZ供电公司(地市级供电企业)的调研,分析了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打造供电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若干建议。

一、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近两年来,EZ供电公司树立了“人人都是资源”的人才理念,在人才选拔培养上变“相马”为“赛马”,人才培养工作充满活力。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EZ公司没有自身的培训基地和师资力量,技术沉淀不够,在人才总量与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支撑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匮乏。截止2012年末,EZ公司在册全民职工1058人,大专以上学历735人,占比69.21%,中级及以上职称179人,占比16.85%,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539人,占生产岗位人员的75.28%,地市级专家人才4人,省公司级专家人才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8791。随着电网科技的发展,电网自动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跟上公司科学发展的“脚步”。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未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EZ公司由于多方面原因,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公司、二级单位和基层班组(站所)的人才培养职责不清晰、网络体系不健全;公司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对各类人才培养方式、考核评价、激励引导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职责、目标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三,人才培养方式不够丰富,人才培养效率有待提升。EZ公司人才培养手段比较单一、层次单薄、供需脱节,严重制约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从纵向上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培训、专业调考和技能竞赛等传统模式;从横向上看,人才培养重“专业对口”、轻“专业适应”,重“主营专业”、轻“小众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难以提升,人才资源对公司发展的支撑乏力。

二、对地市级供电企业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建议

根据对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的分析,笔者以为,供电企业要实现“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战略目标,加快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需切实做好“三分、三径、三工程”人才培养提升工作,打造符合供电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升级版”。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简称“三分”)为基础,以“学历提升途径、职业技能等级提升途径、专业技术资格提升途径”(简称“三径”)为手段,大力实施“人才接力工程、专才培育工程、将才提升工程”(简称“三工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

第一,“三分”打基础。一是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为落实各层级的人才培养责任,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供电企业本部、县公司(直属单位)、基层班组三个层级要分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中长期《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地市公司层面,要根据《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和年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各类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资源的整合与投入;县公司(直属单位)要根据公司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本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制定技能、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施细则;基层班组根据上级的总体计划和实施细则,制定具体的落实计划。各层级的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制定后,要统一公布,充分吸收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在地市级供电企业各层级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定版后,各单位要选择每个专业的具体培养对象,再根据培养对象所处的培养阶段,因材施教地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设置时,要区分是新入职员工、转岗员工、骨干员工还是核心员工,每个员工的培养目标要与其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保持一致,让每位员工都能够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三是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在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确定以后,地市供电企业要分层级与被培养对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被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限内必须完成相应的培养任务,以此作为考核依据。生产技能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QC攻关课题、取得相应专业的技能等级;专业技术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科技创新类项目或论文,在专业竞赛或调考中取得靠前名次;经营管理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经营管理考核指标、调研报告或论文。

第二,“三径”促提高。一是提升学历教育层次途径。供电企业在学历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与电力类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办高升专、专升本、研究生班等后续学历函授班,为员工实现学历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同时制订相关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历教育。员工通过学历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以利职称申报、评级取证等。二是提升专业技术资格途径。要认真摸清员工队伍专业技术资格基本情况,按具备申报条件的时间节点,对人员进行归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激励措施、落实考前辅导培训项目等多种手段,为员工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提供贴心的服务,逐步提升员工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提升职业技能等级途径。随着工资改革持续深入,技能鉴定持证情况与工资直接挂钩,加之技能津贴、技能专家等各类激励措施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对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供电企业要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加强员工申报技能等级鉴定有关服务工作,有效引导人员合理向技能岗位流动,逐步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

第三,“三工程”助发展。一是通过实施“人才接力工程”,培养技能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入职培训――在新员工参加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岗前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地市供电企业可以开展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入职培训;导师带徒――对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新进员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签订师带徒协议。在日常管理上,从现场传帮带、月度小结、季度座谈、半年总结,到年末考评表彰等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机制;技能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对班组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采取岗位实操技能和专业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班组内部“手把手”微型培训课堂活动,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对抗赛;考前培训――针对员工迫切需要得到技能鉴定、职称评定、注册师考试、后续学历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企业要对员工档案进行跟踪,排序各类考试时间节点,做好“点对点”服务工作,提高职工参加各类资格考试通过率。二是通过实施“专才培育工程”,培养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技术挂职――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到省公司有关专业部门和直属单位开展技术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电网规划建设、电网运行、电网检修、智能电表运维等专业技术知识;轮流实训――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实训基地,组织各基层单位班组开展岗位技能实训,全员每年轮训一次,每次轮训时间不少于一星期;跟班实训――要充分整合电力设备厂家的技术培训资源,每年选派部分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到变压器公司、二次保护设备公司、智能电表公司、集抄设备公司等厂家开展跟班学习,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设备应用维护和故障处理能力;工程锤炼――依托电网工程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做到“学中干,干中学”。选拔专业青年员工全程参与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将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效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进一步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通过实施“将才提升工程”,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干部学堂――结合干部大学堂,邀请知名院校专家学者来企业授课,培养干部对宏观经济、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等的认知能力;建议企业领导走上讲台为全体中层干部讲课,科级干部轮流就某一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讲解,甚至就个别问题进行辩论;政府挂职――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全面学习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协助政府部门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等活动中的涉电问题;双向挂职――为加快班组长和一般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机关部门和基层单位优秀青年开展双向挂职锻炼,即机关部门的一般管理人员下派到基层单位班组挂职、基层单位班组长上挂到机关部门任职;外脑培训――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班组长沙龙”培训班,分批将班组长送到高等院校进行封闭培训。与专业管理咨询培训机构合作,为一般管理人员和班组长举办专项技能提升培训班,促进复合型专家人才的培养。

总之,供电企业要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就必须立足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效,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4-0002-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at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ZHUANG Qin, JI Ying, MAO Dan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10800, China)

ABSTRACT A new round of health system reform has brought many new challenges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ode of diversified personnel training of how to make the talent team of CDC to quickly adapt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rough training courses, on-job practice, mentoring, job rotation system, it is expected to train the high-quality talent with broad basis, deep foundation, comprehensive ability, professional and “multi-skill”.

KEY WORDS CDC; personnel training; training mode

上海市经过两轮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疾病预防控制的硬件建设已经形成规模。然而,随着公共卫生整体发展战略的深化,软件建设问题逐步突显,其中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1]。其原因在于公共卫生专业队伍中最佳年龄期专业人员数量少,缺少中坚力量。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核心人才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对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3]。本文结合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实际,对基层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1 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才结构

目前,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定编制数120人,现有在岗职工119人,其中在编在岗116人,企业3人;中心专业技术人员103人,管理和工勤人员16人。

1.1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和学历

中心103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13人,中级33人,初级57人,分别占专技人员的12.62%,32.04%,55.34%。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硕士研究生16人,大学本科67人,大专10人,分别占专技人员的15.53%,65.05%,9.71%。

1.2 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构成

从年龄层次上看,≤30岁的专业技术人员36人,31?40岁的专业技术人员28人,41?50岁的专业技术人员20人,≥51岁的专业技术人员19人。其中,≤40岁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2.13%,41?50岁年龄段,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8.42%。

中青年是人才创造或创新的最佳年龄区,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公共卫生专业队伍中最佳年龄期专业人员数量少,缺少中坚力量,老一代公卫人的工作经验和成果不能得到完整传承,对事业的发展相当不利。

2 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

根据公共卫生建设需要中心重点发展嘉定区域内的优势学科人才,有重点地选拔5?8名项目带头人,通过重点扶持,进一步提升嘉定区的公共卫生学科水平,形成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打造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达到上海市郊区一流水平。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课程培训、在岗实践、导师制、轮岗制、外部学习等。

2.1 课程培训

对象为所有人才。中心聘请内部或外部专家对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内容包括专业技能、通用技能、管理能力、特殊技能、资质取证等方面,通过授课和研讨的方式,提高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由中心及各部门按照培训需求及培训计划组织实施。

2.2 在岗实践(挂职锻炼)

对象为对岗位任职资格和专业技能有一定需求的员工。中心委托其他单位或本单位其他部门对专业及后备人才进行培养,通过将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有效提升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其优点在于由于培养场所和工作场所的高度一致,在岗实践的培养转化效果好,是员工获得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2.3 导师制

对象为初级管理人才、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员。通过为其指定导师,结对帮教等形式,提升其专业技能、组织融入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导师制通过“传帮带”构建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培养满足中心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2.4 轮岗制

针对中高层后备管理人才,设定个性化的轮岗路径,提升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中心通过挖掘人才的潜能,激励和保留人才。

2.5 建立核心人才资源池

对中心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核心人才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我们通过建立核心人才资源池,选拔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系统、集中的强化培养。通过课程培训、在岗实践、轮岗、外部学习等多种方式有效缩短核心人才培养周期,显著提升核心人才队伍的整体胜任度。

2.6 新员工培训

为了帮助新员工了解单位、融入团队,明晰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源动力,对于新进入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在安排岗位前都要进行新员工培训。实现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进而向疾控人的职业角色转化。

2.7 外部学习

2.7.1 在职研修学习或者脱产学习

针对中高层以上级别的人员,通过中心委派和个人自修两种形式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是中心培养人才的补充形式之一。

2.7.2 外部培训交流

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机构或专业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班、研讨会等,提升人才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管理能力,一般以短期学习为主。

3 加强学科人才培养的管理

3.1 学科人才培养原则

3.1.1 系统性原则

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规划系统设置,实施“计划-实施-反馈”全流程循环管理,并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有效结合。

3.1.2 针对性原则

按照不同岗位类别及层级的人才要求,结合专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针对病媒生物学科特点及需求设计的方案,专门用于病媒生物防控人才的培养。

3.1.3 实用性原则

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与流程设计简单明了,结合单位实际,易于操作实施。

3.1.4 过程控制原则

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评估,记录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参加培养人员的表现,提升培养质量。

3.2 职责与分工

3.2.1 人事部门职责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事部门统筹管理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制定、跟踪和调整相关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协调整合内、外部资源,协助学科建设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指导、检查、评估人才培养实施情况;策划、部署核心人才的培养工作。

3.2.2 学科负责人职责

学科负责人组织实施具体的人才培养管理工作,重点在专业技术性和岗位适应性的培训工作;制定和落实本学科人才具体培养计划;协助完成人事部门对其工作的检查和评估;协调和规划不同项目间的人才培养实施;监管各项目人才培养实施情况。

3.2.3 各项目带头人职责

组织实施该项目内具体的人才培养管理工作,重点在专业技术性和岗位适应性的培训工作;协助完成学科建设的具体培养工作;协助完成学科建设对其工作的检查和评估;监管各项目部人才培养实施情况。

3.3 培养计划制定和实施

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事部门和学科建设小组共同协调制定和实施,主要计划形式是以年度为培养单元,制定年度培养计划。包括年度学科建设培养工作目标(培养覆盖率、人均培养时间、人均培养费用、年度培养工作计划完成率);年度培养工作计划(培养时间、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培养预算等)。

3.4 人才培养的评估

根据培养效果评估流程进行评估,有助于人事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培养信息,提出对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的修订与完善建议,不断改进和提升培养工作水平。

对项目带头人的评估包括对培养对象的完成目标的效果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获得相应激励和表彰的依据;对培养对象的评估包括由项目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对其进行测验、答辩、绩效考核、、科技成果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培养效果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被培养人绩效考核、岗位晋升以及接受再培训的重要参考依据。

项目带头人对培养对象的考核结果负连带责任,培养对象的考核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带头人当期绩效考核并作为绩效考核和个人晋升的参考和依据。

4 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

近几年,嘉定区为激励优秀青年骨干立足嘉定创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人才集聚的综合环境,同时为实现本区“十二五”期间“社会发展市郊领先”的奋斗目标,主动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来本区服务,建设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相继出台了《嘉定区优秀人才住房优惠实施意见》、《关于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来本区工作给予支医补贴的实施意见》、《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员会、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这些政策无疑对留住疾控人才,引进疾控人才以及加速疾控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几年来,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充分利用政策资源,积极探索基层疾控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复合型智能素质的人才,即基础较宽,功底较厚,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大的“一专多能”型素质人才,提高了年轻职工对社会和事业发展的“适应度”;中心各级人员逐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最优效应,为实现新医改目标和新一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作出新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卫秦芝, 万成松, 郑莉, 等. 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 9(3): 274-275.

[2] 覃耀春. 浅谈公共卫生人才培养[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20): 4197-4198.

[3] 高璐璐, 张仲平, 申玉杰. 军队防疫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才培养[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9, 29(2): 20-21, 28.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人才培养工程的实践与体会

近年来,余杭区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由党委牵头抓总、政府宏观引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多个层面的优秀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一)基本做法和成效

1、6个政策支撑工程。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决定》,明确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党政领导人才、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同年,下发了《关于余杭区2004年度干部教育培训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750”培训工程的概念,并从**年开始正式开展“750”人才培训。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各项政策,使各类人才的培养都能“对号入座”。

2、“750”培训工程。为切实加强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区人事局于2004年推出一项精品培训工程——“750”培训工程,即每年从全区各类人才中分七个层面,每个层面选择50人左右参加区级组织的脱产培训。并以“750”干部培训工程为主轴,建立起经常化、规范化的人才培训良性合作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体系。“750”工程实施以来,区管正职领导干部、区管后备干部、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者、农业企业经营者、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纪检党务干部、城建干部、社区(村)党组织书记、中高级科技人才等多个层面的人才都得到了菜单式培训。“750”培训工程不仅注重抓好区内培训,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进行人才培训。近十年来,余杭区每年都组织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赴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接受专门培训。共组织140多名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北京大学、中央党校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引导和带动下,区内一些大的系统和乡镇也先后组织下属单位和骨干企业到国内名校接受培训,并开创乡镇政府出资组织企业经营者到北大培训之先河。此外,还多次输送中高级专业人才到新加坡等国培训深造。

3、“139”培养工程。滚动实施“139”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轮“139”按三个层次培养和选拔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130名。使那些在一线工作确有成绩的人才纳入培养计划,并对他们的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此外,还组织年轻干部和科技人员到上海等地挂职学习、到基层指导农村工作开展和重点项目推进,加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锻炼。近年来,通过实施“139”人才培养等工程,多个层面的优秀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农业、卫生等多条战线上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32人入选上一轮市“131”优秀中青年培养人选,47人入选新一轮市“131”培养人选,4人入选省“151”优秀中青年培养人选;30人被先后评为区“突出贡献人才”;5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多名中青年党政人才得到提拔使用。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副院长袁红,是区“139”优秀中青年人才重点培养对象。她通过自身努力和区内重点培养,成为市级医药卫生学科带头人,并因其在心血管内科的成就获得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列入区“139”第一层次培养人选的区疾控中心检验主任医师张心会,先后开发新项目55个,主持开展的《余杭区部分动物源性食品中呋喃唑酮残留现状的研究》等项目被评为国内先进水平并获余杭区科学技术三等奖。老板集团引进人才赵继宏,为企业多次取得产品年度销量全国第一的业绩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成长起来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引领众多人才和人才团队,对推动余杭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特点和体会

余杭区人才培养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工作保障力实。我区人才培养工程能大面积、成体系地开展,首先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下发的《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搭好了政策框架。建立并调整充实了区委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形成目标化的培训工作机制,制定五年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分类管理分规划和周密的培训工作计划,为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铺设了制度轨道。早年起就建立了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资金制度,落实财政经费,专款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目前这一专项资金已达到300万一年,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2、培养对象覆盖面广。余杭区人才培养工程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为对象,涉及区管正职领导干部、区管后备干部、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纪检党务干部、中高级科技人才等多个层面和行业。

3、培养内容针对性强。在确定培训班次前,通过调研了解广大干部的培训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涉及政治理论、公共管理、企业管理、高新科技、城乡一体化等多个领域,做到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与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如对党政干部的培训安排领导艺术等课程,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开设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等课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

4、培养形式灵活性高。既有课堂集中学习等封闭式教学形式,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开放式教学;既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又安排到大型企业实地考察(如燕京啤酒等);既进行课堂集中灌输式教学,又进行辩论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培训;既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我区讲课,又组团到知名高校办班培训。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我区的人才培养工作还需把握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部门职能作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调动其他积极力量。要争取用人单位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二是在大力培养重点人才队伍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拓展培养新兴人才队伍。在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新时期,专业人才、民间艺人等群体也应成为人才培养工作关注的对象。三是在集中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促进后期成果转化。在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应更关注培养的实际效果,促进培养力向创新力、生产力的转化。

造成这些问题存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单位认识不到位。一些用人单位的认识眼光不够长远,把这项工作更多的看作是成本的增加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二是人才观念不更新。在确定人才培养的对象时,往往仍秉持传统人才观,以高学历、高职称等作为人才的标准。而使一些新兴人才队伍被“边缘化”。三是评价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目前对人才培养工程重培养而轻考核,另一方面,对培养效果的考核仍关注一些浅层面、较直接的指标项。

二、人才培养工程应处理好的关系

总结近几年来我区人才培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工程既是一项提升人才素质的工程,又是一项联系产学研三环节的工程。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紧跟学科和产业的发展,又要实现培养向创新力、生产力的转化。一是在培养内容上,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如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经济管理研修班等。又要注重实践知识的学习,如利用领导干部“周末课堂”举办专题业务知识培训,对项目推进的政策与流程等问题作专题辅导。二是在培养方式上,要有理论知识的培训,如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又要有实践操作的锻炼,如组织培养对象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体验生产一线劳动生活,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和能力。三是在对培养成果的检验上,要对培养工作,尤其是举办的一些培训班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以检验理论知识的提升成果。又要对培养人才进行跟踪管理和考核,掌握他们在培养期的实际工作成绩,检验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

(二)实用性与超前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既是一项结合实际、立足当前的工作,又是一项预见需求、展望未来的工作。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用人单位当前对人才的要求,又要为人才、单位和社会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一是在培养内容上,要以实用性内容为主,突出可操作性,如对新任中层正职进行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培训等。又要适当添加一些新兴、超前的内容,引导和鼓励人才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内探索、创新。二是在培养方向上,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如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推动新农村建设。又要分析预见将来的发展需求并有计划地对人才培养进行引导。三是在培养计划上,要以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为基础,指导和制定培养计划,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又要具有前瞻性,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对人才的新要求。

(三)集中性与分散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工程是一项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的工程。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集中到点;又要扩展到面。一是在培养内容上,要结合余杭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培养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人才。又要满足不同行业和系统人才的培养需要,使人才培养内容包含执政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等多个领域。二是在培养方式上,要以组织人事部门牵头集中组织的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如“139”人才培养计划、“750”人才培养工程。又要在全区范围内树立人才培养观,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开展。三是在培养对象上,要突出培养重点对象和骨干队伍,如中青年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又要为各类型人才提供培养机会,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

(四)短期性与长效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是一项有起有迄的工程,更是一项追求长远效果的工程。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制定详细可行的短期计划,又要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在培养计划上,要对每项培养工作制定相关计划,明确实施时间和具体操作方法。如就“139”人选培养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并遵照执行。又要把这些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纳入整个人才培养工程规划之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二是在工作制度上,要落实单项培养工作的各项制度,如领导机构、主要负责部门、起迄时间、培养方式等,更要健全整个人才培养工程的各项制度,如领导机制、经费来源、长期性规划和目标等。三是在反馈机制上,要掌握每项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进度、遇到的问题和实际效果,又要整合并分析这些单项信息,以了解整个人才培养工程的方向,及时调整相关计划。

三、人才培养工作对策思考

(一)优化人才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人才环境包括人文观念环境、机制体制环境、创业载体环境等多个方面。着力优化人才环境,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培养与人才自身发展、单位成长发展、余杭和谐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人才培养工作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念。不仅要注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这五支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开发,还应拓宽“人才”外延,关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兴人才队伍。同时,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放宽眼界,扩展“人才”内涵,真正做到“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让那些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2、开展丰富多样的载体建设。继续滚动实施“139”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和“750”干部培训工程,打造人才培养优势品牌。依托和整合党校等区内人才培养资源,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开展校企联合,尝试建立技能人才培养训练基地。继续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积极推进留学生创业园区、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基地开发建设。深化开展“校企合作”、“院企合作”,鼓励和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紧密依托企业科研项目开展创新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3、加大人才培养的激励力度。积极向用人单位征求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用人单位主动性。结合“重才爱才先进单位”评选等活动,宣传、表彰、推广用人单位的先进经验。树立其“主体”意识和“标兵”形象。继续对“重才爱才先进单位”和“人力资源示范企业”进行物质奖励。加大对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中心等以及优秀人才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对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具有领军带头作用的研发成果给予资金奖励,激励用人单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二)创新培养机制,完善有利于资源开发的科学制度

人才培养是政府行为、用人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的集合。既需要党委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也需要用人单位的重视与配合,还需要其他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

1、党委部门牵头抓总,政府部门各司其职的责任落实机制。要切实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方针,确立党委部门在人才培养工程中牵头抓总的主要地位,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和人才办公室的作用。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在“党管人才”的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各自的职责权限,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使人才培养工程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细处,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组织人事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紧密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科学合理地制定全区范围内长期性、指导性、总体性的工作规划,作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大纲”,并把单项性、专业性的人才培养子计划纳入其中。依据总体规划统筹调配资源、安排具体项目的时间和进度。各系统自行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应及时向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备案,并以总规划为基础和指导开展。根据当年的全区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合理利用资源、安排时间,以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3、政府职能部门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应从“小政府、大服务”和“有限政府”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宏观管理和提供服务为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避免大包大揽,防止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同时,要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形成本单位内部的人才培养制度和计划。又要积极调动其他社会力量,开发、整合和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与政府部门形成良好合作与良性互动。

(三)注重培养实效,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运作机制

人才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以培养为基础和出发点大力推进基础工作,又要以实绩为目的和落脚点,注重实际效果的显现和提升,实现良性循环。

1、以“学”推“研”促“产”。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实地调研考察等多种形式抓好基础培养工作。努力通过基础性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知识结构,促进人才知识更新,提升人才综合素质,锻炼人才工作能力,使各类人才消化吸收培养内容,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扎实的基础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加、社会竞争力的增强。

2、以“研”助“学”强“产”。积极鼓励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工作。把各项创新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实现培养成果、科研成果向管理能力、生产能力的转化。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不断完善人才发展政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以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为关键点,统筹推进我局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城市转型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证。

二、人才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一)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

结合年度考核工作,从人才工作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考核,重点考核各业务单位的人才发展计划,把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注重人才培养

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局党委通过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干部在线学习、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学习方式,加强对年轻党员、后背干部的使用和培养,积极鼓励党员干部参加晋升和资历考试,更新干部知识结构,开阔干部眼界,增强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类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充分挖掘各类专业人才力量。局属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岗位的事业单位加强本单位的专业人才培养,发扬老同志传帮带、新同志虚心学习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带头作用,为各单位的专业发展积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三)强化人才服务

加强交流、整合资源。加大与其他单位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党委的联系,整合各部门人才工作力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联系与服务。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组织开展人才工作集中宣传月活动,加大对有贡献人才和重才爱才先进单位事迹的宣传力度,围绕人才工作重点,利用媒体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全局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三、人才工作的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的开展

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从现在起至2020年,是我市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奋力争当皖北崛起排头兵的战略目标,必须把人才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首要推动力,切实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势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2、明确工作内容,制定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在此背景下,由常熟理工W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江苏省应用型本科发起倡议,挂靠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于2016年6月5日在常熟理工学院召开了江苏省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学科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选举了执委会,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龚声蓉教授任首任执行主席。大会制定了联盟章程,确立了工作方式:联盟每年召开执委会和高峰论坛各一次,了解各高校实际需求,根据需求确认每年工作计划,如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师资培训计划等。联盟的宗旨是积极倡导、引领和推进江苏省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学科建设,促进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学科的创新改革和资源共享,提高江苏省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江苏省高校在国内外计算机应用型教育领域的地位与影响。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包含应用型本科及独立民办本科共23个。联盟立足于应用型本科的实际,集中各学科有限的优质资源,着力解决IT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体的、共性的问题,主要开展如下工作:

(1)共同探讨计算机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发,综合分析各应用型高校及其区域发展的特点,总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建立应用型人才标准体系,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如嵌入式人才培养体系、校内外实践体系、与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实习实训基地构建等,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

(2)共同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尽管应用型本科因建设时间短,优秀师资相对短缺,但江苏省应用型本科各计算机或信息学院也存在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教师。在联盟内实现优秀师资共享,定期组织联盟一线老师进行经验交流、学习观摩,有效解决各高校优质师资短缺问题。同时,寻找应用型联盟教师的共性需求,联合开展集中式师资培训,全面提升联盟教师教学水平。

(3)共同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集中优秀教师资源,共同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如MOOC、视频公开课建设等,并出版应用本科计算机类教材系列,打造联盟品牌。

(4)共同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每年输送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园区企业、工商职业学院及省内外相关本专科与中职院校。

二、指导思想

为适应园区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着力完善“人才强区”的战略布局,以服务企业为核心,以提高院校办学就业质量为目标,全面提升园区人才服务工作科学化发展水平,充分利用院校、企业和政府资源,搭建一体化合作平台,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可持续的政、校、企合作,运用科学化的运作模式,实现政府人才服务职能与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企业人才结构需求的“等高”对接,打造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充满梦想”的经济开发区人才高地。

三、运作原则

政、校、企合作遵循“自愿、协商、公平、效率、需求、共赢”为原则,实行院校及企业自愿加入合作团队,在合作的框架内协商各自的需求,以公平原则对待自愿加入合作的院校及企业,通过高效率的运行模式实现各成员单位的共赢发展。

四、相关职责功能

(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1、联系企业与工商职业学院及相关院校,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的优势资源,开展经常性的人才合作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2、收集辖区内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制定工作计划,编制人才需求目录等。

3、为学生实习就业、教师挂职锻炼、职业培训、开发课程等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

4、引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为合作联盟的发展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5、对联盟单位每年度进行“诚信”评定。

6、对合作联盟输入、引进的人才进行动态管理。

7、协调校、企、合作关系,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8、定期组织召开政、校、企合作联盟会议。

(二)工商职业学院(其他高校和中职学校):

1、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专业设置调整时,充分考虑兼顾园区企业的用人结构与需求。

2、为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市场提供技术、场地、人力资源等支撑。

3、负责联络、协调省内外本专科高校和中职院校参加联盟,三年内毕业生资源信息和求职需求。

4、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学院专业岗位需求的实习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推荐院校毕业生去规模以上企业就业。

5、协助企业进行实习管理并负责信息收集反馈。

6、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技术产品研发等服务。

(三)相关企业(合作联盟成员单位)

1、制定人才用工需求计划,客观准确人才招聘信息和用人标准。

2、自我规范企业用人制度,科学合理进行薪酬和劳动关系管理。

3、为实习生在生产、管理服务中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和安全保障。

4、负责在本企业实习生的实习鉴定及信息反馈。

5、提出校企合作中的人才培养、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品设计研发等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共同实施。

6、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设备等支持。

五、运作模式及途径

(一)成立政、校、企合作联盟组织机构

政、校、企合作联盟主要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发起,园区企业、工商职业学院及省内各院校自愿参加的一体化合作平台。通过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开展信息沟通、人才培养、业务合作、资源共享、政策咨询等共享性活动,形成多层次、高水平、可持续的合作模式。联盟实行常务理事会负责制。

1、联盟管理机构:联盟理事会是联盟的决策机构,联盟理事会常设机构为秘书处,开展日常工作。联盟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联盟理事成员出席方能召开。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下可以召开专题会议,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常务理事会至少一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下可以召开专题会议,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2、理事会由各成员单位组成,设名誉理事长1名、理事长2名、副理事长若干名。理事会负责制定联盟合作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协调成员单位多方位合作,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实现各成员单位的共赢发展。

3、联盟秘书处是理事会的常设机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2名,具体负责联盟各项日常事务工作,审核和吸收新会员,受理会员退出联盟的申请;具体落实理事会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信息沟通等工作。

(二)共建服务平台

1、共建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

通过建立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解决园区的人才招聘、劳务派遣、人事、开展职业指导和推荐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政策咨询、服务外包及联盟理事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2、共建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市场

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市场在工商职业学院挂牌成立。充分利用工商职业学院的场地空间和人才聚集优势,为企业与学校提供点对点的人才服务场地,方便盟员企业与学校面对面对接人才供需。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人才招聘会是政、校、企人才合作联盟重要活动形式,通过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牵头联系企业到相关院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引进和输出各类人才。

3、共建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网站

建立独立人才服务网站,通过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招聘网,为盟员企业、院校人才供需提供信息平台,窗口服务,便于盟员单位及求职人才及时了解供求信息。同时,有力地宣传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工作,提高经济开发区的知名度。

4、共建经济开发区人才培训学校

人才服务中心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利用建立的人才培训学校,订单式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实用型人才,并引入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最大化培训出适合企业需求型的合格人才。

(三)共同确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相关院校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和协作,明确相关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共同研究并形成相关院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企业的需求为标杆,以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和胜任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己任,明确培养目标、专业技能、职责等具体要求,做到科学可行,从而符合院校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四)共建顶岗实习实训基地

政府鼓励支持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理论与实训课程后,由学校联系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五)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1、订单培养:学校应企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制定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项技能人才,培训毕业后即实现定向就业。

2、岗前培训: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岗位培训,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组织或推荐有资质的培训学校对岗前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在本企业或借助学院的教学设施优势提升准员工入职技能。

3、在岗培训及技能鉴定:根据企业要求,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组织或推荐有资质的培训学校,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考核定级,提升员工生产管理技能。

(六)共同开发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

相关院校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培养专业能力和课程建设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前校后企、工学一体、阶段培养、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课程开发的运行架构,做到“四对接”,即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对接,实训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对接。以企业的用人需要规范课程设置,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产出服务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七)以技能大赛为纽带,深入发展产教结合、校企一体

开展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比赛项目和比赛过程,同时由政府牵头发挥服务职能,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企业积极赞助,为比赛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通过技能比赛,企业可将关键知识、技能和场地设备标准推广到相关院校,解决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问题,为企业深入参与教育培养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八)校企联合研发,共闯技术管理难关

企业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进步、升级的主力军。通过校企一体化平台,企业可借助学校管理和服务体系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培训,为企业员工素能提升、技术进步“保驾护航”。同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人才资源优势,通过经济开发区人才培训学校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

(九)经费保障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授课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告设计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的、公益的;国内的、海外的;传统的、现代的,各式广告让受众目不暇接,想要在海量信息中迅速引起受众的关注,完成商业目标,有效地传递信息显得愈发重要。在此浪潮中,学校如何应对,我们要做出及时的反应。近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要培养出适应时展、满足社会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一高职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问题

从学生毕业设计和与兄弟院校老师交流的情况看,学生都能熟练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常用的设计软件进行制作;手绘草图也能体现出素描、速写、色彩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所学,这类基础课程教学效果都很好。然而,设计的实际内容却不尽人意。广告主题的拟定、文案的编辑、设计元素的选择、版式的编排等影响广告设计效果的因素普遍存在明显的问题,所有问题都与教和学密切相关。因学制的限制,与广告活动有关的营销学、传播学、消费心理学很少写进教学计划;决定广告策略、广告定位的市场调查研究很少被执行;影响广告设计视觉传递效果的美学法则、版式设计缺少专门的训练。而实际情况是素描、色彩、速写等美术基础课程在高中阶段就已有所训练,学生已有相关基础,个人认为这部分课时不必占据一个学期,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基础等往前调整,给出空间安排市场调查、广告文案等必须设置的专业课,还可设置营销、策划方向的选修课程,完善广告设计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广告设计的应用性也极强,要培养出适应当代广告设计要求的人才,必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对接。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严谨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应片面强调“应用”、“技能”,否则多数学生会被塑造成“绘图软件的高手,设计的庸才”。我们培养的是能适应时展、满足企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联系起来,围绕着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加以分解[1]。这方面我们确实不够好,对能力的分解不够具体不够严谨,造成部分学生修完课程后,对所学专业还处于模糊状态,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在行业无法立足。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关注的是软件绘图技术的提高及作业是否美观,这显然是对广告设计缺乏系统学习与实践的表现,因为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描述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如:具备良好的设计需求理解能力、需求分析能力与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具备平面设计方案风格与创意规划的设定能力;能熟练运Illustrator、Photoshop等相关设计软件,按设计制作规范及标准完成各类平面设计项目的能力。对于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设置的课程安排却不系统。只有对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将实现一系列能力需要开设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安排,才可能实现培养目标。

三合理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是关键

由于之前的教与学不到位,每一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都遇到了很多困难,虽然我对其一一分析并加以指导,学生也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对设计进行调整,但是工作量非常大。广告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学问,学生经常遇到很多知识盲点,导致设计效果不佳,相信老师们都深有体会。其实,这与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系统性、可行性密切相关。课程标准中每个教学模块的理论基础、实践任务以及考核与评价标准都应紧贴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具备的能力,细致到广告活动的调研、策划、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不脱钩。如此,课程的脉络就延伸到了广告的具体环节,能让教师教得清晰,学生学得明白,教与学均得以良好实现。以我校的广告设计为例,前期基础课程为素描、色彩、三大构成、Photoshop和Illustrator,广告设计课程为7周56节,授课主要内容为图形、字体、色彩、版式的设计。直接结果是学生因部分环节的知识缺失,导致了对广告活动缺少系统认识。

四模拟实战的开放型授课方式

那种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后,学生在电脑上绘图再上交作业的课堂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设计人才培养。本学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我们模拟实战,让学生了解广告活动的过程,通过实践改变了学生对广告设计最初的认识。任务是之前学生参加过的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的选题,初衷是参赛时提交的设计太不成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体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缩短学校与社会、学生与职业设计师,转换环境、角色的适应过程。在与每位学生一起制定了工作计划后,开展了调研工作。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分别制定不同的调研内容、调研方式,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确定广告策略(在此过程中还请教过专门的广告策划人员)。进入设计阶段后,根据广告主题设计不同的方案,讨论后选出最可行、最实用的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而后制作投放环境的场景,广泛征求意见,进行模拟评估直至定稿。按照这套工作计划执行,学生在每个步骤都投入了精力和热情,较往常常规的教学效果好很多。老师在每个环节布置具体任务并加以指导,能反映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进步,调研、策划、创作能力明显提高。

五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就参加工作,没有在行业、企业的工作阅历,缺少广告设计的一线工作经验,授业是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职业院校教师所需的能力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就势在必行了。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使他们有机会感受到广告行业里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的思维模式,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资源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讲授的内容更有广度和深度,更有适应性、开放性和系统性。[2]目前很多教育主管单位与职院已经很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开展师培项目,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也在大规模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获得了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有理由相信教师的继续教育会越办越好。中国经济与社会在高速发展,广告行业也在不断迎接挑战,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专精人才相对紧缺,培养能快速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新兴力量也是我们必须迎接的挑战。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行业的认可,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教与学就必须要适应专业与行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79-81.

[2]魏永青.广告设计课程中的教与学[J].陇东学院学报,2013,05:130-132.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通过对高职院校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学生创作能力进行了解,本文对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提出了看法,以及笔者本人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的方式方法的改变和效果。

关键词:

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授课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告设计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的、公益的;国内的、海外的;传统的、现代的,各式广告让受众目不暇接,想要在海量信息中迅速引起受众的关注,完成商业目标,有效地传递信息显得愈发重要。在此浪潮中,学校如何应对,我们要做出及时的反应。近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要培养出适应时展、满足社会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一高职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问题

从学生毕业设计和与兄弟院校老师交流的情况看,学生都能熟练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常用的设计软件进行制作;手绘草图也能体现出素描、速写、色彩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所学,这类基础课程教学效果都很好。然而,设计的实际内容却不尽人意。广告主题的拟定、文案的编辑、设计元素的选择、版式的编排等影响广告设计效果的因素普遍存在明显的问题,所有问题都与教和学密切相关。因学制的限制,与广告活动有关的营销学、传播学、消费心理学很少写进教学计划;决定广告策略、广告定位的市场调查研究很少被执行;影响广告设计视觉传递效果的美学法则、版式设计缺少专门的训练。而实际情况是素描、色彩、速写等美术基础课程在高中阶段就已有所训练,学生已有相关基础,个人认为这部分课时不必占据一个学期,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基础等往前调整,给出空间安排市场调查、广告文案等必须设置的专业课,还可设置营销、策划方向的选修课程,完善广告设计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广告设计的应用性也极强,要培养出适应当代广告设计要求的人才,必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对接。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严谨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应片面强调“应用”、“技能”,否则多数学生会被塑造成“绘图软件的高手,设计的庸才”。我们培养的是能适应时展、满足企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联系起来,围绕着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加以分解[1]。这方面我们确实不够好,对能力的分解不够具体不够严谨,造成部分学生修完课程后,对所学专业还处于模糊状态,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在行业无法立足。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关注的是软件绘图技术的提高及作业是否美观,这显然是对广告设计缺乏系统学习与实践的表现,因为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描述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如:具备良好的设计需求理解能力、需求分析能力与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具备平面设计方案风格与创意规划的设定能力;能熟练运Illustrator、Photoshop等相关设计软件,按设计制作规范及标准完成各类平面设计项目的能力。对于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设置的课程安排却不系统。只有对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将实现一系列能力需要开设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安排,才可能实现培养目标。

三合理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是关键

由于之前的教与学不到位,每一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都遇到了很多困难,虽然我对其一一分析并加以指导,学生也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对设计进行调整,但是工作量非常大。广告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学问,学生经常遇到很多知识盲点,导致设计效果不佳,相信老师们都深有体会。其实,这与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系统性、可行性密切相关。课程标准中每个教学模块的理论基础、实践任务以及考核与评价标准都应紧贴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具备的能力,细致到广告活动的调研、策划、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不脱钩。如此,课程的脉络就延伸到了广告的具体环节,能让教师教得清晰,学生学得明白,教与学均得以良好实现。以我校的广告设计为例,前期基础课程为素描、色彩、三大构成、Photoshop和Illustrator,广告设计课程为7周56节,授课主要内容为图形、字体、色彩、版式的设计。直接结果是学生因部分环节的知识缺失,导致了对广告活动缺少系统认识。

四模拟实战的开放型授课方式

那种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后,学生在电脑上绘图再上交作业的课堂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设计人才培养。本学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我们模拟实战,让学生了解广告活动的过程,通过实践改变了学生对广告设计最初的认识。任务是之前学生参加过的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的选题,初衷是参赛时提交的设计太不成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体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缩短学校与社会、学生与职业设计师,转换环境、角色的适应过程。在与每位学生一起制定了工作计划后,开展了调研工作。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分别制定不同的调研内容、调研方式,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确定广告策略(在此过程中还请教过专门的广告策划人员)。进入设计阶段后,根据广告主题设计不同的方案,讨论后选出最可行、最实用的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而后制作投放环境的场景,广泛征求意见,进行模拟评估直至定稿。按照这套工作计划执行,学生在每个步骤都投入了精力和热情,较往常常规的教学效果好很多。老师在每个环节布置具体任务并加以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进步,调研、策划、创作能力明显提高。

五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就参加工作,没有在行业、企业的工作阅历,缺少广告设计的一线工作经验,授业是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职业院校教师所需的能力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就势在必行了。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使他们有机会感受到广告行业里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的思维模式,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资源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讲授的内容更有广度和深度,更有适应性、开放性和系统性。[2]目前很多教育主管单位与职院已经很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开展师培项目,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也在大规模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获得了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有理由相信教师的继续教育会越办越好。中国经济与社会在高速发展,广告行业也在不断迎接挑战,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专精人才相对紧缺,培养能快速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新兴力量也是我们必须迎接的挑战。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行业的认可,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教与学就必须要适应专业与行业的发展步伐。

作者:童俊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79-81.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新一轮的卫生体制改革使医疗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竟争和发展成为时代赋予医院的重要命题。良性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科学的发展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就医院如何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形成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如下探讨。

1 建立层次分明的人才建设体系

1.1 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认真落实总住院医师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各项有利于青年医生成长的制度;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小组”,制订住院医师评分、轮转、考核、奖惩、专科培训和导师制等完善的培养体系。医院还应为青年医务人员定期开展包括疑难病例讨论会、临床思维和学科新进展讲座、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写作培训等各类业务学习,以培养其科研能力。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便牢固确立临床与科研并重的观念。

1.2 为中青年业务骨干成才提供平台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为中青年医师出国出境进修深造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并支持先进医学理念、临床技能、科研成果在医院的扎根和发展。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荐中青年业务骨干进入相应层次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人才和培养计划的对应性,避免以占有名额为目的、将同一高端人才同时纳入低、中、高端培养计划的做法。

1.3 注重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引进,应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按照“支持重点学科,发展中间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形成多学科优势,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的工作思路,在全面分析各学科优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培养优秀人才的力度。对于学科发展较长时间停滞不前的,通过民主评议对人员进行调整和引进。甄选、引进学科带头人的标准包括:是否具备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思路、是否具备组织梯队建设能力和管理经验、是否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等。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过程中,具备一定条件予以破格聘任;对优秀人才在政治、业务、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2 紧密围绕医院发展战略

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医院“可持续发展”既定目标,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人才工作战略目标。实践中,将深入调研贯穿于人才工作计划拟定、实施的始终;通过对学科梯队现状、全院人员构成以及各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工作计划。成立由医院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院人才工作小组;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各阶段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3 临床与科研并重,构筑浓郁的学术氛围

3.1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有学术论文的医师参加国外各种学术会议,以开阔眼界、引入先进医学知识和理论。支持优势学科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以扩大医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聘任国际著名的外籍专家担任兼职、顾问教授,加强与世界著名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的科研合作交流,以掌握国际尖端的学术动态、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3.2 以雄厚的学科实力带动人才培养 重视重点学科的扶助和发展,制定“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巩固学科建设”的工作方针。重点学科有着出色的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和丰富的条件设施,有利于推动人才的脱颖而出;而相关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阶段性发展,也将促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3 给予充足的科研支撑条件 树立科研工作与医务工作并重的观念,定位于培养医疗、科研复合型人才,在政策、硬件、资金等方面给予科研有利支撑。具体措施包括: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职称为副高以上的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各种科研基金的申报;对于发表SCI收录论文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亦有明确的科研成果要求;出资设立医院科研启动基金;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有条件的科室安排医师轮流脱产做科研等。

4 建设积极向上的独特医院文化

医院需要一种文化精神作指导,健康向上的医院文化对医务人员的群体意识起着导向、激励、凝聚、约束和辐射作用,为新时期的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保持良好的学风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构建独特的医院文化,并坚持与时俱进,对于人才工作的进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薪酬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薪酬分配得当,既可节约医院的人力成本,又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能使医院保持良好的效益。薪酬体系的公正与公平,就是薪酬的设计与结构以及水平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工作分析、工作评价以及绩效考核等基础之上,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与兼顾公平的原则。“平均绝不是公平”,在实际的薪酬分配中,要敢于根据不同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拉开分配档次,向关键岗位与优秀人才倾斜,对于少数能力、水平、贡献均十分突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评议,确定较高的内部分配标准。薪酬体系合理就是指医院在制定薪酬战略与政策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员工自身因素(包括个人资历、工作经验、个人潜力等)、医院因素(绩效、战略目标、文化)、工作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同一职位相同能力的劳动力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使医院的薪酬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

参考文献

[1]解满平.培养造就医院高层次人才 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10

[2]丁义林.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3:39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 班组建设 队伍 文化

班组是企业机构中的最小组织单位,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通过班组传递给员工,班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执行效率、队伍建设情况和文化塑造水准。加强班组建设对提高基层单位整体工作水平尤为重要。售后服务工作生产组织特殊、工作责任重大,对管理、质量、安全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班组建设的紧迫性也更加突出。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唐车公司)在售后服务工作中着重加强班组建设,在班组管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阵地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加强班组管理,提升基础管理水平

1.1生产组织管理

编制售后服务中心检修作业相关管理办法,明确服务中心层面生产组织环节的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加强班组生产管理,要求各班组在生产调度会议后组织召开班前会,进行班组层面工作分工,提前做好各项产前准备工作,工作完工后由作业组、技术组做好收尾工作,实现生产闭环管理。

1.2作业现场管理

要求技术组负责作业现场的技术指导和质量卡控,调度和作业组组长负责班组员工和供应商员工现场作业的盯控,保证作业进度和现场作业安全,监督做好自检、互检,确保作业质量。管理组负责对全体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做好安全教育记录存档工作。值班调度和各组组长负责现场安全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要求每日开工前各班组利用班前会进行安全提醒,确保安全生产零事故。

1.3办公环境管理

要求各班组按照售后文化建设规范做好办公区域的环境布置。各组制定值日表,明确每天值日人员,保证办公环境优良。各班组文件柜须有明确的管理人员,文件应摆放整齐、分类明确、标识统一,便于存档和查阅。管理组将更衣柜分配明确到人,使用人注意保持更衣柜的整洁。中心对各办公区域卫生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于执行情况不良的责任班组进行考核。

1.4工具、设备、物料管理

要求作业组将常用工具、设备建立使用台帐。物流组做好工具、设备及物料的总体管理工作,确保帐物相符、库房整洁。作业组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料按相关要求及时处理,禁止堆积在工作现场。管理组应做好办公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组织检查,保证帐物相符。

1.5员工管理

要求班组员工严格按照排班计划工作,准时参加调度会、班前会等会议,对于迟到、无故不参加的员工由各组进行考核。服务中心定期对各班组员工出勤、工作量、培训情况、参与班组建设情况、突出贡献等情况进行检查,将结果纳入每月绩效考核。服务中心每月组织绩效考核打分,将员工月度绩效考核的成绩作为中心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

2.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学习型班组

2.1坚持“每周一课”常态化学习制度

“每周一课”是唐车售后部门独具特色的一种培训载体。中心管理组负责培训的总体管理工作,包括组织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培训重点及月度培训计划以及培训的组织实施等工作。其它各业务组负责本组的培训工作,配合管理组制定培训计划,协助开展培训工作,并协助培养各业务领域的培训教师,做好培训教材、考题的编制等工作。加强培训管理,将培训学员的出勤、笔记、课后习题、考试成绩等情况纳入员工月绩效考核中,对优秀培训教师和优秀学员进行奖励。

2.2建立“学创”小组

为丰富售后人才培养途径,搭建有效的创新载体,在各业务组中建立“学创(学习、创新)”小组,由各组组长担任本班组“学创”小组组长,指定一名副组长担任学习委员,一名副组长担任创新委员。每天在工余时间由学习委员组织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售后服务近期发生故障的报告及相关文件、通知等。每季度由创新委员牵头组织制定班组创新攻关计划,各组利用工余或业余时间做好创新攻关的工作,创新的内容包括优化业务流程、改进管理方法、技术攻关、质量整治等。对于创新创效成果显著的班组积极组织向上级申报创新成果,并进行物质奖励。

2.3评选“月度成长之星”

为丰富人才培养途径,激励员工快速成长,服务中心每月评选出一名“月度成长之星”,以促进在各班组内部形成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月度成长之星”候选人为各组当月成长进步最大的员工(各组组长不参与评选)。评选的主要依据为绩效考核成绩、工作态度提升情况、突出贡献等。每月各班组推荐本班组的“月度成长之星”候选人,服务中心综合各组候选人的成绩进行评选。在中心文化阵地上设立专栏,将每月评选出的“月度成长之星”照片张贴在专栏上进行宣扬,亦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2.4落实“教学练比”活动

积极开展教学练比活动,将“教”、“学”、“练”、“比”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实、做细。“教”和“学”环节可与“每周一课”、“学创”小组、高技能人才技能演示等工作结合。要求各班组将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工作,加强青年员工的“练”,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操作技能。管理组重点做好“比”这个环节的策划工作,紧密联系检修工作,突出“实战”,并对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

2.5抓实“导师带徒”活动

加强导师和徒弟的选配、管理工作。要求各班组在员工排班、工作安排等方面有意识的将师徒安排在一起,为其提供学习、培养的机会。师徒按教学计划每月组织不少于2小时的集中学习、交流(以现场教学为主),徒弟需撰写学习笔记与月度总结。每月月底前徒弟将学习笔记、月度总结和现场教学照片上报管理组,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于导师带徒成果显著的师徒给予奖励。

3.加强团队建设,形成优秀文化

3.1加强员工形象建设

为规范售后服务员工的行为,树立文明形象,打造高素质的文明班组,编制售后服务人员行为规范标准,各班组应严格按照办法执行,使员工的文明用语、仪容仪表及行为规范标准化。各组加强对本组员工的日常管理,管理组不定期检查各班组员工的行为规范执行情况,并对不符合行为规范要求的员工及所属班组按规定进行考核。

3.2组织开好班前会

编制售后服务中心班前会相关流程,内容包括列队点名、分配工作、质量安全提醒、唱班歌等,以充分展现出售后“王牌之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各组组长在班前会召开之前将班前会内容进行充分准备,保证班前会的召开顺畅、务实、有效。管理组指定检查人员参与各班组班前会的召开,监督并向中心领导反馈班前会的执行情况。

3.3员工生日送祝福

为使员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现服务中心领导及同事的关怀,服务中心为每名过生日员工准备了精美的生日贺卡和一份小礼物。管理组每月月初将当月生日员工进行统计,并将生日贺卡发给各班组,由组长组织填写生日祝福,并由全体组员及服务站领导签字。由组长代表服务站将贺卡和礼物交给过生日员工,并合影留念,合影在班组看板上进行展示。

3.4积极开展“每月一赛”文体活动

开展“每月一赛”文体活动,由团支部牵头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全中心员工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班组内可依据员工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篮球、足球、、自驾游、摄影等“自组织”活动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对于及时上报活动信息的班组进行加分,并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

3.5开展“行为优化”活动

积极开展“行为优化”活动,引导员工树立良好的售后服务行为,不断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塑造一流产品、服务形象。要求各班组针对提升检修作业质量、规范作业流程、优化作业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开展“行为优化”活动。各组每月至少完成一项“行为优化”活动,完成后将信息上报管理组,将各班组“行为优化”活动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4.加强阵地建设,搭建交流、展示平台

4.1技术阵地

技术阵地(“阵地”即班组看板)作为服务中心技术工作的交流、展示平台,包括技术创新成果展示、技术文件通知、重点工作进展、故障统计分析、培训工作安排、“学创小组”工作计划、值日安排等版块。版块内容由技术组负责定期更新。

4.2生产阵地

生产阵地作为服务中心生产作业、调度组织工作的交流、展示平台,包括操作创新成果展示、生产计划安排、重点工作进展、培训工作安排、安全教育、典型故障分析、“学创小组”工作计划、值日安排等版块。版块内容由作业组、调度组负责定期更新。

4.3物流阵地

物流阵地作为服务中心物流管理工作的交流、展示平台,包括管理创新成果展示、修旧利废成果展示、物料供应计划、重点工作进展、培训工作安排、文件通知、“学创小组”工作计划、值日安排等版块。版块内容由物流组负责定期更新。

4.4管理阵地

管理阵地作为服务中心日常管理工作的交流、展示平台,包括管理创新成果展示、中心月度重点工作安排、上级单位文件通知、公司领导讲话、值日安排等版块。版块内容由管理组负责定期更新。

4.5文化阵地

文化阵地作为服务中心文化建设工作的交流、展示平台,包括“月度成长之星”展示、文体活动照片、人才培养工作成果、《唐车报道》、售后先进人物事迹、“树形塑行”活动等版块。版块内容由管理组负责定期更新。

上一篇:人才教育培训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