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范文

时间:2023-02-27 07:42:44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1篇

一、创新“任务引领、学做一体、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根据“精操作、懂工艺、熟编程、会维修、能管理”的人才培养规格,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充分了解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不同就业岗位及其技能的需求,由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项目组,与晋中航天液压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进一步深化“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依据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实施、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构建了“任务引领、学做一体、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框图见图一。

“任务引领、学做一体、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我院校企合作平台,以工作任务目标为导向,采用“学做一体、赛训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掌握符合各阶段岗位技能要求、技术标准的专业理论,并提高相应岗位的职业技能为培养标准;力求达到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技能等级与实际能力的零距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零距离、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零距离,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数控技术专业“精操作、懂工艺、熟编程、会维修、能管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探索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班级对抗、赛训融合”开拓尖端人才培养“绿色通道”。近年来,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技能大赛,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中,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正日益凸显,它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和指挥棒,“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已成为共识。我院除了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省级以上的各项技能竞赛,还主动承办省内技能大赛,特别是组织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每个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班级对抗赛”,通过不同的技能比武,以班级“对抗”形式将学生、教师、班主任联系到一起,将技能大赛成绩与班主任百分制和班级千分制考核挂钩,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各种技能竞赛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缺失之处和自身弱点,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加入部分课程,并以竞赛内容为指引和目标,加大了这方面的技巧训练和实践内容。教学观念也从单纯的教好课程本身,转变为教授学生学会综合应用课程知识,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单纯的教授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转变为跟踪现代技术的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单纯的强化动手能力培养,转变为开发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赛训融合,深化和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质量,构筑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绿色通道”。

2.依托产学研工作室,打造尖端人才培养“直通车”。为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大企业服务力度,我院先后组建了产品设计研发室、数控设备维修室、产品加工编程室三个产学研工作室。三个产学研工作室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每个工作室由1名负责人、3~5名教师以及8~10名学生组成。负责人要求有一定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担任技能领军人物;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型教师为教师骨干,协助负责人完成企业服务项目的实施以及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要求必须是自愿报名或班级推荐、参加考试选的成绩优秀、基础扎实的优秀学生。产学研工作室完全参照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办法,对工作室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专业分工和分级管理。学生进入工作室后,与企业员工一样,由指导老师带出一批学生,再由这批学生指导下一批学生,采用师傅带徒弟、逐批滚动的形式,使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训练中来,整个过程中实现学生管理学生,“老员工”传、帮、带“新员工”。产学研工作室通过承接企业技术项目,将教师、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技术人员,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融入企业服务;其教学以承接的企业技术课题为核心,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由工作室各工作小组自行组织,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整个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也可聘请企业的专家、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创新,通过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多渠道多形式开辟小组教学,使培养的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技能更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拔尖创新人才则是创新之源、创新之本。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是现今企业的迫切需求。我院通过加大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尖端人才的培养显示了我院的教学已从过去单纯的教学型,向教学、生产型,再向教学、生产、研发型转变,为我院教师深入产学研合作、学生实践和创新提供了平台,推动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相信,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优秀拔尖人才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秦书生,韩雪冰.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探析[J].党史文苑,2010,(06).

[2]李未.突出特色?摇鼓励创新?摇培养拔尖人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

[3]蒋和平,赵凤玉.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4).

[4].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工作室”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1,(03).

[5]黄立宏,龚理专,李勇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6).

[6]柏叶,唐小芬,黄营满.农林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09,(5).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长春理工大学;经管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122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参与到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都大大加快,大量的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学科间的界限概念日益模糊。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应运而生。

1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及选择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通才培养,专才培养,以及一种新兴起的,顺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1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指打破教育学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界限,培养知识面较为宽广,适应领域较宽泛,具有创新意识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也称作博雅教育。通才通常接受了来自各个学科的知识的熏陶和修习,着重强调不同专业和学科的交叉渗透及融会贯通,能力结构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通才教育具有一些局限性,比如,通才教育过分强调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但却忽视了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的获取,使学生学习的深度及深刻性受到了限制。

1.2专才教育

专才教育是指为了满足就业部门的需要而培养专门精通某一专业领域系统知识和技能的纵向型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强调学生特别掌握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教育结构较为简单,可称作单一型结构,所培养出的人才比较适合在某个行业从事专门化的工作,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很强。

专才教育同样也有它的局限性。专才教育过分强调专门知识的重要性,把学科界限划分的过于明显,学科间的联系被剥离开来,使得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1.3复合型人才教育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较高,发展较全面的人才。

在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大量错综复杂的新型问题涌现出来。同时,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分工不断进行着调整,这使得我国社会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复合型人才教育能够符合当代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未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2长春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始建于1980年,学院下设经济系、管理系、会计系和经济管理研究所等四个教学研究部门,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长春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学院依托学校浓厚的理工科背景,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严谨治学,理性求实的理工科学习理念配上文科感性细腻,自由灵活的学习特点,使得这种跨文理科的复合型人才具备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相比其他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更具有优越性。此外,学院充分利用长春理工大学的理工专业优势,积极与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学院展开合作和交流,通过引入跨学科课程,举办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学科复合能力。

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春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推行的基本思路

为了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理工院校经管专业纷纷开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推行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如下。

3.1实行双学位制

长春理工大学经管学院通过实行双学位制的方式来达到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经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本专业西方经济,国际贸易理论,金融学,管理学等基础课程并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跨专业学习一些理工科类的课程,如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概率论等,并将两个专业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使得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知识结构也更加合理,具有复合能力,也更具有竞争优势。例如,学校可以建议金融工程专业的同学选择计算机或数学作为第二学位来进行学习,管理专业的同学选择工程技术,统计学等专业作为第二学位来深入钻研,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3.2深化专业结构改革,增加通识课程

长春理工大学经管学院为了推行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各个专业单独教学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再囿于某一单个专业,而是将不同学科,特别是文理方面的学科相互交叉联结起来,合理深化专业结构改革,跨学科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促进知识间的交叉渗透与融会贯通。此外,经管学院在保证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足够课时量的基础上,开设了校选通识课程,并引入了一些理工学科类别的通识教育课程供学生依据其兴趣爱好及对未来的规划和定位进行选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构建其跨学科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3.3建立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

为了进一步推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春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提出了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思路,倡导把实验教学环节纳入各专业的核心建设内容。在此基础上,学院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主要负责解决学院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实验设计问题,并基于培养复合型经管人才的视角,积极引导实验从文科背景为主向文理科背景相结合转变。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锻炼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与开放的研究平台。

3.4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

长春理工大学经管学院还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来推行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合作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活动。目前,经管学院已经与吉林九台农商行,东北证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去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着重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快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的推行速度。

此外,学院还主办了一系列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给予培训和辅导。近年来,学院先后主办了“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长春理工大学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以及“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活动。学科竞赛的举办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推行。

参考文献

[1]李朝辉,宋立华.高等教育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2]黎东升.基于经济类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人才培养,2009,(2).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3篇

型性人才。

关键词: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生活。近年来从人们对文化领域的观点及对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社会现状角度的眼界,都发生着巨大的观念性的变化。舞蹈文化市场领域是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市场的不断规模化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需要大批舞蹈文化综合性人才,来掌控舞蹈文化市场领域方方面的各种竞争。但是目前社会舞蹈文化发展的背后所反映的诸多问题是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集中表现:一方面社会对舞蹈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上舞蹈人才闲置所造成的人才浪费。归根结底,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忽视了舞蹈文化市场对现代社会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需求的改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的培养模式思维理念与社会文化市场相脱节,因此及时调整培养现代舞蹈综合性型人才的理念,是我们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舞蹈人才资源培养与文化市场需要协调发展

70年代以后,中国舞蹈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体系的逐步完善而逐渐形成单一程式化的舞蹈培养教学模式。在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点放在舞蹈专业技术等方面,注重高精尖舞蹈人才的培养,而忽略相关知识以及边缘学科知识方面的培养。即便是高师也是按照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训练学生,不考虑培养模式及其培养方向。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信息化和电子技术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年来形成的程式化的舞蹈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存在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方面,如在文化市场经济调控下,舞蹈人才只有技能这一层面的知识,就显得尤为狭窄,文化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及质量要求与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因此,舞蹈人才资源与市场的配备需要彼此相适应进而协调发展,否则,必然造成舞蹈人才资源的浪费。

1.对舞蹈人才的需求是舞蹈文化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

当今舞蹈文化的发展与舞蹈文化市场的需求,首先是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舞蹈人才是舞蹈文化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舞蹈文化市场决定着舞蹈人才的培养方向、舞蹈人才分配和利用及层次与规模,反映着舞蹈文化在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从社会需求及供给关系的角度来看,如果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舞蹈人才就会以较高的价格工作和服务社会。反之,则以低价格服务和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舞蹈文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舞蹈文化市场机制是由供给、需求、价格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市场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舞蹈文化生产和经营行为决定着舞蹈文化产品和舞蹈人员劳务的供给。因此,舞蹈人才就成为舞蹈文化市场经济中的中心环节。对舞蹈人才提出了经济学理论与技术实践能力的要求。由此来对抗经济市场中各方面的价格争战。

2.适应市场经济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匹配条件

由于一方面单一的培养模式产生的舞蹈人才,使社会的分流途径,大大降低,一些剩余人员经潜伏隐形的自由流动,通过非正式渠道向各个方向发展,其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舞蹈文化市场及行业内部的混乱。另一方面培养舞蹈人才的单一化模式,造成行业内规模和层次难以提升,缺少向其他方向发展和转化的条件和动力。据调查目前专业院校与高师院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多是固守单一的培养模式,所培养的舞蹈人才主要是专业知识面,即在高师院校课堂所学的舞蹈专业基本技能与舞蹈组合。在舞蹈课程设置上对相关的理论的知识课程设计的不多,现有的课程设置有很大一部分不适合当前市场工作要求。在用人单位工作中,在校所学的基本技能和单纯的舞蹈组合远远不能胜任工作中的需要。特别是个各中学课程只开设音乐课程,舞蹈课只是作为课外活动开设,要求高师专业院校舞蹈毕业生同时还要具有音乐理论和实践知识。由于市场经济要求这些刚参加工作的高师舞蹈人才,面对学生要会教授舞蹈音乐基本技能及专业知识;面对演出观众要会创作好的舞蹈作品;面对专业演出团体和文体活动,要懂得经营管理、合理统筹安排及排练创作作品等等,都要求舞蹈人才具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面对社会市场经济下带来的各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相反对一些没有工作机会的舞蹈人才,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现在每年有40%的舞蹈专业毕业生没有适合的工作机会,面临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由此可见,舞蹈文化市场要求的是具有综合知识的创造性舞蹈人才,既具有舞蹈理论知识和技能、经济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及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及舞蹈边缘学科知识及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化。

二、培养舞蹈人才的整体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分析:

当今舞蹈文化市场对于舞蹈人才资源的培养要求具有综合性素质。这就需要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是综合性,而不能单一。那么,如何培养具有适应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的舞蹈人才,研究与舞蹈文化市场相配套的现代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由显重要。

目前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在舞蹈教学中,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导发现教学模式,二是程序教学模式,三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四是“问题”教学模式,五是案例教学模式,。六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等。在“指导发现”和“掌握教学”的教学实践中,均采用了问题指导语,使学生经课前及课上的观察并发现实践,在课后对所发现的有关知识和自己练习中的体会自我归纳概括。如在舞蹈课堂上,老师先提出技术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在授课中,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心态和体力,从而更好的配合老师完成上课内容;在“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案例”“问题”等教学模式中,均应用了小组合作式的学习。为了方便学生掌握课堂技术理论知识,按动作或节奏或情绪等形式,划分成不同形式的训练组合;在“程序”“指导发现”“掌握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强调对新授的技术要以元素步骤的程序进行。以基训课为例,在舞蹈授课过程中,学习“探海翻身”,首先必须进行韧带的开软度训练。第二加强学生各个关节的力度和能力训练。第三掌握动作要领及相关的动作平衡的关系。第四在以上的基础上组合完成动作。否则学生难以达到动作的质量要求。实际上在每个舞蹈技术动作中,都要求学生综合性的身体能力。

在舞蹈理论教学中,以上教学模式同样适用,并不断总结创新的舞蹈教学模式。如在舞蹈理论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使舞蹈课堂更加直观化,有利于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开设舞蹈多媒体制作技术课,尤其是近年来在一些现代化大城市如上海的高师舞蹈专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舞蹈多媒体制作――运用电脑科技等技术,把舞蹈动作或与舞蹈作品内容相关的情景等画面进行数字编排制作,形成了做为舞蹈作品辅助手段的直观印象,向观众解释或提升创编者的创作思路。这种形式的舞蹈作品,加强了舞蹈视觉的冲击力,从而更好的表现主题。丰富了高师院校舞蹈课程设置体系,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可见,对现代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在社会舞蹈文化市场的作用下,舞蹈人才的培养理念就是培养具备舞蹈专业技术实践与理论知识;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与经营能力;培养具有传统与现代文化知识和理念相结合,符合时代潮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舞蹈文化产业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万举.艺术―文化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2][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庞彦强.艺术经济通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8

作者简介:

田丽萍,现任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基础理论及舞蹈编导;承担河北省教育厅课题、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河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双语教学项目及精品课项目负责人。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4篇

针对当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高校大学生就业不理想的矛盾,着眼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从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产学结合、完善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及市场竞争加剧,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在新常态下地区产业升级使经济活动更系统化和专业化,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方面、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市场需求出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约800所,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营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出现结构性就业难,这不仅困扰企业,同时也让毕业生倍感就业压力。一方面,毕业生总量在市场上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现象。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以高校为中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高校师资力量等自身资源为基础而较少考虑企业实际需求,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宽,培养目标大致相同,培养的营销人才范畴较大,就业市场细分不够,不能满足行业多样性、差异化的营销人才需求。

(二)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传统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这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实践训练相对较少,必修课程较多,选修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使“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三)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些高校的教学环节仍以教师讲授为核心,占教学时间的90%以上,教师对学生实施单向知识灌输,学生的主体地位远远没有实现,课堂上教师的认知结果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四)实践型师资缺少

要培养出高质量的营销人才,首先必须有一支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又熟悉经济管理实际运作并同企业保持广泛深入接触的师资队伍。而目前的营销师资,基本上是从高校直接引进的硕士和博士,他们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经验不足,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纯粹营销理论型教师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

(五)考核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许多课程主要通过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情况,实践考试环节少,缺少对学生营销知识在专业领域应用情况的考核。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更突出“应用”。应用型人才是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并带来利益的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应用于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操作的任务[2]。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2],知识要求“基础扎实、增强后劲”,强调应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具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除了考虑市场营销专业自身特点外,应着重突出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市场营销人才,人才培养强化地方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培养规格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学专业理论,熟悉国内国际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规则,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在能力方面,要求具有从事营销活动所需要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营销活动管理、电子商务等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及专业素质。因此,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模块化的教学计划体系

1.构建以学科为基础的宽基础、强技能,注重实践应用的模块化教学计划体系

按模块化设置课程,建立新型的课程模式[3]。模块培养对于建构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实践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方向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组成。公共基础模块包括为达到本科层次所必须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类课程,例如邓小平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从事企业营销工作相关的基础知识类课程,例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核心模块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专业的关键性必修课程,例如战略管理、消费者行为学、营销策划、广告学、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专业方向模块主要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和所对应的营销职业岗位群而灵活设置,例如百货超市营销方向、汽车营销方向、房地产营销方向、证券营销方向、工业品营销方向等,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群供学生选择,例如百货超市营销方向可设置服务营销、零售学、零售市场管理、零售经营实务、连锁经营管理等课程;证券营销方向可设置证券理论与实务、证券交易、证券营销经纪实务等课程;汽车营销方向可设置汽车原理与构造、汽车市场调研与预测、汽车营销实务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行业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专业拓展模块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以及文化素质拓展等课程,如企业文化、公司治理、商务礼仪、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实践性教学型的比重,实践、实验教学应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起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学年实习、专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分类设计、分步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及模拟实训环节教学,通过营销策划、营销模拟训练等课程设计和网络模拟环境等来认知、理解、掌握、应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相关理论。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邀请企业家来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关于营销实战的讲座、举办营销策划大赛、组织创业大赛、举办营销沙龙等,进一步完善课堂实训、模拟教学实训、综合实训、现场实践相结合的营销专业实训体系[4]。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应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和核心,以案例教学为必要辅助,在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法。选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案例,以教师为主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用案例的事实来讨论验证观点和理论,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选用适合学生分析讨论的案例,如用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小型专题性案例等,也可以采用拓展学生思维的综合案例。例如讲解价格策略时,选取专题性案例《西南航空公司的定价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分组选举代表发言,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法,灵活的方法能启发学生自觉探索,使学生主动培养职业能力。实施体验式教学法,开展经管类综合实验平台能力教学,如开设市场营销电子沙盘模拟实训课,使学生能够运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完成市场营销活动决策的仿真模拟,在实验室中熟悉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过程,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能分析产品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特征,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提供市场需求的产品,确定合适的广告宣传主题,建立营销渠道,能够根据要求完成完整的市场营销活动方案的制定,使学生在实验室中熟悉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过程,完成指定的营销实战体验,提高市场营销应用能力。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使学生便捷地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能力培养。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的教学质量及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对规范教学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推进产学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院校可以根据区域、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与企业建立实习协议,加大实习基地投入,全方位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探索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手段,形成学生毕业即零距离就业的培养模式。在实习基地,可以聘请企业经理进行工作现场授课;在专业实习、学年实习中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市场调查、产品推销、营销策划等营销实践工作,收到锻炼,增长才干,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成立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小组,制定实习方案、实习计划及考核体系。实习期结束,企业可优先录用优秀实习生,实现就业。

(五)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要求建立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营销实践经验的素质优良、双师兼备的师资队伍。因此,高等院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参加校企横向课题等各种层次的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营销科研水平提高。同时,适量引进专职或兼职的营销专家,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支持教师参加各种企业实践、项目合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通过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目标。

(六)完善考核评价标准

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效率高,但在科学、恰当地评价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完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和方法。第一,改进课程考核制度。加强对课程学习的过程控制与评价。增加对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大作业、调查报告、论文的考核。第二,改进考核内容。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模式,减少对知识记忆性的考核,着眼于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情况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考核,在试卷题型方面,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综合题等应用题的比重。第三,考试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采用半开卷、开卷、模拟仿真、实操演练、辩论赛等形式展开。例如推销学课程可通过现场推销模拟和实地推销方式相结合考核,营销策划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实际企业的营销策划方案,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日新.创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5

[2]梁健爱,高永惠.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180-182

[3]赵越春.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4):67

[4]宋彧,王轲柱.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5-137

[5]陈友余,刘纯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湖南财经经济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5(6):122-123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班;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53-02

一、创建“地质工程创新班”的背景和目标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2011年,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地质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成都理工大学决定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为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组建了“地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班”。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标准实施,毕业时应掌握基础性和专门性地质工程技术知识,能够使用现有技术,了解新技术;初步具备运用适当的理论、实践方法以及相关仪器设备认识、分析及解决实际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地质工程相关仪器设备的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能力,并经系统化实训;了解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获得参与和管理地质工程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有效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地质工程创新班”的生源选拔及师资队伍配置

选拔办法突出“优选生源”的特点,采用自主报名和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每年3月至6月,从大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选拔不多于30人组成“地质工程创新实验班”。选拔程序分为初试、实践考核两个环节。

1.初试:(1)笔试。测试科目为英语、高等数学、普通地质学等科目。(2)面试。考察学生思维、学习兴趣、对专业的热爱等。(3)确定候选学生名单。笔试成绩(占60%)与面试成绩(40%)加权综合成绩排名,取前40名,并公示一周。

2.实践环节考核:(1)峨眉山认识实习阶段,考核候选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实践环节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候选学生的实习态度(30%)、动手能力(30%)、学习能力(40%)。

最后在公示的40名同学中录取实践环节考核成绩前30名的同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创新型教师,拥有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热心于献身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我校“地质工程创新实验班”配备了学院最优秀的专业老师,从全院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职业道德良好、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教师,专业核心课程必须由教学名师、教授、博导和教学效果优秀的副教授、讲师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共同授课,充分保证教学效果。同时,每门课程配备一名副教授、讲师或博士助课,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

三、“地质工程创新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在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钻掘工程)两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1)将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原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工程地质方向和钻掘工程方向进行合并,合并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地质工程问题能力。(2)课程设置紧密围绕上述目标进行,使学生既掌握地质工程分析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又掌握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3)保留原两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压缩理论学时,增大实践教学学时,具体做法如下:①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打造全方位的地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为地质工程问题分析、地质工程设计、地质工程施工等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继续夯实地质学基础知识,保留《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学》、《工程测量》、《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同时整合工程地质学基本理论知识,将原培养方案中《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的主要内容合并到《岩土力学》中;整合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将原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流体力学》、《液压传动》合并为《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与《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一起,为地质工程施工能力培养打下基础。②专业课程设置按照地质工程问题解决思路,即地质工程问题的发现及认识地质工程问题分析地质工程设计地质工程施工,来进行专业课程设置。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发现和认识地质工程问题;以《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的学习来分析地质工程问题;通过《岩土支挡与锚固工程》来设计地质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岩土施工设备》、《地质工程施工技术》、《地质工程问题应急处置技术》以及将《掘进工程学》、《岩土钻进工艺学》、《钻井液工艺学》三门课程合并成的《钻掘工程学》,培养学生从事地质工程施工工作的能力。

设置11门选修课程,自由选择地质工程问题分析、设计、施工、管理等类型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2.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1)实行小班授课方式,教学方式上将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明确以学生学习为主导的教学观。以研讨式、互动式教学为主,授课中的作业也将逐渐变成设计性、综合性的论文式作业,以加强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融会贯通以及实践性、创新性能力的培养。(2)实验班实行专业导师制。每2~3名学生配一名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兴趣,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和安排学生自选研究课题或参与导师课题研究;鼓励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拓展训练等,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互助友爱与团队合作精神,努力提高交流与协作能力。“创新班”成立半年以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相继组织了绵阳南坝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四号孔(WFSD-4)钻探现场野外教学、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地震震中区地质灾害――四川汶川映秀野外基地野外实践教学。(4)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与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以下简称蜀通公司)在位于郫县的“冶金地质科研基地”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双方在协议书中进一步明确了合作办学、教学基地设立、学生就业推荐、员工培训、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内容。本次校企签约,为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及就业创造了优良的条件、搭建了稳定的平台,为学院分类培养教学实践拓宽了道路。该教学实习基地的设立,也为“创新班”的实施,提供了坚实长效的平台。

3.改革管理模式。建立实验班建设领导小组,由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和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副组长,资深教授、相关专业负责人、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负责培养方案修审定、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建立实验班建设工作小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制定、生源选拔、教学任务安排、学生管理;建立实验班建设咨询委员会,为工作小组提供咨询。

实验班学生管理参照硕士研究生管理模式。在“实验班”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专业学习。导师必须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课程修读,保证对学生的学业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班导师定期和同学们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给广大学生分享做人做事的道理,讲解学习的方法,介绍专业发展现状,使同学们更了解自己的专业,对所学的专业更加地感兴趣。同时,同学们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定期向导师汇报参与科研的情况。

建立学生“优进劣汰”机制。学生在以下情况之一时,退出实验班,安排在同年级原专业班级进行学习:

(1)有不及格课程;

(2)考试作弊;

(3)受到其他学院及学校纪律处分;

(4)大三学习结束但仍未通过英语四级又无其他突出成绩;

(5)本人申请退出。

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优秀同级学生,满足以下条件之二者,可在学期结束后自愿申请,由领导小组组织考核合格后,进入创新实验班:

(1)课程平均成绩85分以上,最低分不低于75;

(2)作为负责人承担科技立项,获得院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

(3)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

(4)获省级及以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力学竞赛等奖励的;

(5)授课教授综合评价为能力突出,具有进入实验班培养前途的。

由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亲自担当实验班班主任。定期召开由任课教师、学生导师、班主任、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将反馈意见及时整理后提交“实验班”领导小组。

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尝试以“地质工程创新班”作为教学改革试点的形式进行探索,不仅希望培养出优秀学生,加快品牌人才的培养步伐,更期望通过实验班的教改,带动生本科整体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全面提高,更好地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贾俊菊.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3).

[2]姚期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3]纪友亮.高校创新实验班教学方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4).

[4]邹娜,李娟.国外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6).

[5]张典兵.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5,(3).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6篇

最近几年,不少艺术院校和院团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理念。经过实地调查及总结,我认为目前有三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现分别加以介绍。

一、“团校结合”的培养模式

厦门艺术学校(原福建艺校厦门戏曲班)委托北京舞蹈学院定向代培,用7年时间,为学校培养了一批达到部级表演水平的舞蹈演员;12年后,该校再次用“高位嫁接”的方法,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创办了我国首个地方戏曲大专班――厦门歌仔戏表演班。这一举措使厦门艺校的舞蹈和戏曲两大主要专业学科依靠中国舞蹈和戏曲的两个最高学府,实现了质的飞跃。随后,该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民间舞团――小白鹭民间舞团。舞团与国际接轨,率先建立起全员合同聘任制、团长负责制,实行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体制。小白鹭民间舞团依托厦门艺术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双赢,双双跨入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院校改革的先进行列。

“团校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集创作、表演、教学、科研、交流、培训为一体,是有利于艺术和人才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依据该模式实施“三维办学”的具体措施:一是稳固中专,充分发挥本中专艺校的专业强项,突出特色。经过多年的奋斗。中国民间舞已成为厦门艺术学校的强项,同时“小白鹭”的品牌效应已经打造出来,声名远播;如果再结合厦门的地理位置,在地方戏曲如歌仔戏、南音、高甲戏等专业上保持优良的教学质量,打造出有闽台特色的“拳头专业”,那么,不但政府会大力支持,民众会看好,而且艺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也会更为广泛。二是顺应时势,向上尝试拓展高等艺术教育空间。近几年,厦门艺校审时度势、慎重考量,一方面坚定地办好中专,一方面积极主动应对社会的发展需求。从1998年开始,厦门艺术学校果敢地抓住机遇,与中央和当地的高等院校合作开办了舞蹈、戏曲、文化干部管理、编导等大专班和专升本班,受到社会的欢迎。此举纵向拓展了高一级的艺术教育空间,横向加固了自身的艺术中专教学,在艺术中专学校升格条件尚不成熟的阶段,这一探索大有裨益。三是眼睛朝下,热情普及,占领社会艺术教育空间,扩展艺校的社会教育规模。作为一所地方的专业艺校,有责任关注当地城市的文化发展目标,积极融入社会,为提高市民的艺术素质做贡献。这样做也有利于扩大艺校的社会影响。厦门艺校围绕厦门要建设艺术之城的规划,主动开办了小白鹭业余艺校,校外设培训基地,学员数百人;现在,就连江西省的萍乡市也挂上厦门艺校培训基地的牌子。厦门艺校每年的夏令营,都吸引了我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前来参加,这一社会办学空间极具潜力,也必然会带来很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二、项目带动教学的培养模式

从职业意义上讲,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把岗位目标、市场机制纳入到艺术教育中来。也就是说,强调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以突出它的岗位特征;强调教育过程的完整性,以突出它的实践特征;强调事业和产业的结合,以突出它的市场特征。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山西艺术学校重新配置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学结构,努力扩大艺术教育市场的份额。坚持“以就业为向导、以服务为宗旨”的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上突出“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专业、教学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的方针,并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山西艺术学校积极吸引资金,精心创作了舞剧《一把酸枣》,并把它作为探寻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路石。以往的艺术教育把舞台实践与课堂教学隔离开来,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隔离开来,教师长期脱离舞台,学生天天重复磨炼技术技巧。而舞剧《一把酸枣》的艺术创作和舞台实践过程,打开了封闭的教室,开启了师生创造的闸门。学生们在与艺术家同台演出、共同进行舞美制作中,了解到创业的艰辛,体会到付出之后的快乐;教师在与优秀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重新审视教材和教学方法,激发了教学研究的热情,提升了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能力。

艺术市场既是检验艺术作品的试金石,也是检验艺术人才的最好标准。舞剧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走过全国各地16个城市,剧场演出81场,观众达14万人。舞剧《一把酸枣》走向了市场,而从舞剧中走出来的学生,也大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的名校,或进入演出团体,成为艺术人才走上社会。舞剧从首演至今已经更换了四批演员,正是这部优秀的艺术作品磨炼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使他们完成了从学生到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如今舞蹈系的师生们懂得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排练演出,怎样赢得观众;美术系的师生从完成这部舞剧的舞美制作后,省内的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舞美制作邀请接踵而来。因此,在作品中锤炼艺术技巧、艺术表现力和艺术修养,在艺术舞台上去展现,在艺术市场中拼搏,才能更好地培养艺术职业人才,这是在教室里永远也做不到的。山西艺术学校在艺术教育和艺术管理上正在进行一次充满活力的革新,逐步建立艺术职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发展的链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他们将经受市场的进一步考验。

三、学科设置上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的培养模式与山西艺术学校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在某些方面又补充了该校不足或不合理的地方。

据《中国文化报》报道:“该系在课程设置上力求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在音乐学和管理学上相互交叉,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种类型,以英语、计算机、写作、统计、哲学为五大类基础,以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和数学理论为专业基础,以音乐编辑与发行、影视制片与发行、艺术中介为专业方向,狠抓理论技能学习,突出艺术管理实践,让学生真正做到‘掌握管理理论,纵横艺术天地’。”“同时,为了更直接、更深入地接触文化市场、了解社会需求,每周聘请电视台、广播电台、演出公司、报刊等部门和单位的杰出人士进行讲

座。”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艺术管理系创新性地将管理学与音乐学进行交叉,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小专业细分”的模式,以达到培养优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首先,在学科建设上引领学科前沿。密切注意艺术管理专业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密切关注我国以及世界文化市场发展的动态,为此,建立了与之相关的实验室,并且请一线的专家来进行案例教学。其次,在办学上坚持走出去办学。当前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约为50%,艺术院校的就业分配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锁定学生就业分配这一目标作为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将实习基地办到了北京、上海、青岛、济南、天津,在文化市场前沿上开辟阵地,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加强了该系的向心力。第三,在细分小专业上面与市场紧密结合。市场必须细分,不细分就失去特色。从目前来看,传媒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报刊、出版、广播、电视市场的人才需求应该说很大。尽管像北京广播学院等少数院校也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但培养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缺乏培养既懂音乐又懂传媒人才的能力。在这种形势下,音乐艺术编辑与记者、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主要是音乐类节目)专业应运而生。第四,在学科建设方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培养懂文化、懂市场,具有艺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在办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提出了“1+2+3”的模式:“1”是指要有一个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学科基础,这个学科就是艺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2”是指要有两个以上的专业技能(音乐艺术编辑与记者、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艺术经纪与商务),来应对未来市场的变化;“3”即上学期间要有3个以上的成功经历。这些都为学生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此外,该系还采取本院专家教授基础教学和外聘专家经验案例讲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打好基础学习平台的同时,有机会与商界、传媒界的一线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从而获得最新、最快的信息,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

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艺术人才的就业状况,在艺术生就业前景惨淡的情况下,研究和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创新性艺术人才培养道路,是当下艺术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三所院校在艺术人才培养道路上的经验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迪和参考。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融人才 教育层次 课程设置 教师水平 产学结合

金融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行业,从目前的态势看,它正朝微观化、信息化、数量化、多学科交叉化方向发展。因此,金融领域的人才培养也应适应这一发展态势,通过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更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金融业的能力。

一、发展现状

(一)人才培养层次模糊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金融专业虽已形成了本、硕、博这样多层次的培养体系,但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却普遍存在衔接上不明显,目标上较宽泛的问题。据国内某项问卷调查显示,很多受访者认为我国目前金融专业本科、硕士层次的课程设置简单重复,与博士课程设置脱节,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深浅程度方面与本科体现不出差异,容易导致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也为进一步接受博士研究生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课程设置亟待升级

现阶段很多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齐头并进,课程的设置明显落后于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内容陈旧或更新不及时。其次是微观不足,大批毕业生在从业初期首先会接触到一线的金融工作,需要的是微观金融知识,而校内讲授过分偏重宏观金融理论的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要。再次是内容重复,由于课程和课程之间缺乏内在沟通和渗透,以及课程体系目标不明确等因素,致使很多开设课程内容上具有重复性,造成一定程度的教学资源浪费。

(三)教师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中的金融专业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有很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教学过程极易出现照本宣科。同时他们也大多是在传统的金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知识结构与金融业发展趋势也会存在不适应性。

(四)产学结合运作欠佳

产学合作教育作为一项新型的教育模式,需要社会逐步认同。相当多的金融企业目前还没有意识到产学合作教育所带来的广阔前景,所以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时各项配套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金融业从业者、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投身产学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二、发展建议

(一)区分人才教育层次

金融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各个教育阶段的特点,分别明确各自培养目标。本科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性的,强调的是基础理论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应以专业教育为主,以高级金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熟练掌握金融理论,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博士研究生教育应以理论和高级方法论为主,培养敏锐观察力、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对金融经济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二)注重教学课程设置

金融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包括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统计学等,但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更倾向于会计财务知识、营销知识和法律知识等课程。故课程设置上应结合实际,既总揽全局又重点突出。

1、课程设置微观化

金融教育要重在务实,能否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是衡量金融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课程设置上除保证知识面覆盖用到的如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等主干课程外,还应包括微观金融运行在内的知识与实践,以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金融体系的完整框架。

2、教学内容综合化

金融是一门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学科,应当重视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逐步实现从培养单一专门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促使从业者或学习者突破狭隘专业框架,开阔视野,不断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教材选用国际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我国金融机构承担的涉外业务也在不断增多,这就要求金融教育不仅要面向本国金融业,还要面向国际金融市场。所以教材的选用上,应积极吸纳现代金融理论成果,及时反映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动态,确保教材内容的国际化水准。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金融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1、以内部培养为基础

高校内部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实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重在培养”的方针,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励教师进修、参加学术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以外部引进为拉动

国内外有很多金融业精英,他们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具有扎实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熟悉现代资金运作规则,把他们作为学术骨干加盟进来,将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金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改革创新。

(四)深化产学合作教育

金融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现实利益,因此,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便成了合作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金融教学必须找准自身位置,密切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之间的关系,争取让自己的教师能参与到金融企业的项目研究中,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激发金融企业对高校的依赖性,促进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峻.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2)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8篇

纵观现行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已严重制约了学习化社会对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这些问题归纳起来,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有失偏颇成人教育的办学理念是对成人教育办学传统,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更是对它们的一种超越和提升。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成人教育相比于其他教育类型,是另类的办学形式,甚或是不正规的办学形式,因此,经常被主办院校冠以创收的渠道和“菜篮子”工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是上至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至成人教育的具体举办者们坚持的一贯理念,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对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投入严重不足,多数是靠自负盈亏的方式维持办学,即使有投人,相比较于其他的教育类型也是少的可怜。由于基本的办公和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大多数成人教育机构的办学设施简单,教师、管理队伍等人员不足,师资力量的素质水平不高,教学条件不达标,严重影响到了成人教育的正常教学活动。须知,成人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其对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有必要的投入予以保障。

2.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含糊不清目标作为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逻辑起点,它反映了成人教育培养人的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是成人教育办学机构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然而,长期以来多数成人教育办学机构在界定成人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时,要么含糊其词,泛泛而谈,缺乏可行的操守准则和具体要求;要么依葫芦画瓢,普教化、同质化现象比比皆是,缺乏成人教育自身应有的特色,以及不同成人教育办学机构之间的特色。这些弊端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产出的结构化失衡,产出的人才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很难找到相应的机会和平台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严重影响到了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效率。殊不知,培养目标中可行的操守准则和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石;差异化的培养目标是成人教育自身生存能力的体现,关系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有更加清晰和特色的定位。

3.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混乱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实质上就是教学的过程管理,教学的过程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包括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的办学管理等。而当下的成人教育教学的管理,仍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先成人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未能及时反映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状,直接导致培养的人才过剩,出现结构性失衡。其次,课程设置也相对陈旧,脱离社会实际,未能跟上时代节奏,如多数成人教育专业在公共课模块都还大量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课程内容还主要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办公操作软件,而这些内容,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数学员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经能熟练运用了。第三,多年来,成人教育的教学一直难以突破传统教学论的影响,教学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方法单调。第四,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与师资队伍,长期以来,由于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基础薄弱,边缘化现象严重,成人教育面临着管理与师资队伍不足,专业化高水平层次的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而兼职的管理与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过大,难以召集他们进行正常的成人教育专业化训练,这就使得管理与师资队伍问题更加突出,大大压缩了成人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空间。第五,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分散,有些依托母校,将教学点办到了省外,加剧了教学管理和监控的难度,教学过程管理难以维系,质量得不到保障;另外由于学员本身的原因及校外教学点为节省教学成本,举办成人教育也普遍存在面宽、事杂、人少、点多的管理矛盾,无法对所有校外教学点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监管等因素影响,很多教学环节被校外教学点忽略,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规范性受到严峻挑战,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4.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缺乏多元全面把握和评价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并将之放在办学整体工作的首位是促进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由于还受传统的教学形式的限制,大多数成人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还是以任课教师为评价主体的,由他们根据学员平时的学习情况和期末的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学员的总评成绩,并由总评成绩确定哪些是优良学生,哪些是合格学生,哪些是不合格学生,这样单一、缺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已严重影响到了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含金量”和社会公信力,“含金量”和社会公信力的下降直接关系生源数量的减少和生源质量的降低,而这将最终威胁到成人教育事业的生存。因此,探讨并运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内、外部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多元化体系,定期对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成人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与完善,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

二、学习化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端正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理念是一种对未来深入思考、系统谋划、科学预见的理性思维,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学习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理念,为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服务,为满足广大企(事)业在岗员工、城乡居民、老年群体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服务,不断实现他们的知识结构更新和调整。总之,由于成人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所以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性理念是需要办学者重点予以把握的,需要在办学的过程中,将社会服务性理念根深蒂固地植入办学思想中。而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服务性理念,可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观念上需要树立积极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好社会本位与教育本位的关系,在倡导社会本位的同时,不能丢弃教育的根本;②需要坚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类合格人才,以提升各行各业人员素质水平为努力的方向;③积极挖掘各种可能,发挥优势,不断拓展办学潜力,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社会是必然和必需的,这一定程度上是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当然,在坚持服务性理念的基础上,并不是一味地排斥办学效益,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可以适当推进市场化运作方式,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介入成人教育市场竞争,在不否定成人教育的公益性基础上,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推动成人教育的非营利性活动,如农村文化扫盲、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为成人教育未来发展提供了机遇,需要我们在端正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把握机遇,迎接成人教育发展的春天。

2.准确定位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成人教育培养对象的特点,所以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尤其需要注重学员的职业特点,培养和提升学员的职业技能,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特色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引导成人教育实现由“学历型教育”转变为“学习型教育”,使成人教育在顶层的设计上,成为真正学习本领和练就技能的熔炉,真正实现由“拿学历”到“为学习知识”而参加成人教育的转变。二是由于成人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积累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它与社会的需求联系是最紧密的,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的推进,成人教育也需要灵活多样以应对变化,这就要求在办学层次也需要实现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不同职业对于技能更新和素质提升的要求。三是成人教育是否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学生素质提高是否有显著的变化,因此,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变得非常关键,这就需要成人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企、事业单位等密切合作,多通过社会生活的途径、或再现社会生活的途径探索人才培养的源动力。总之,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有别于普通教育,需要突出成人学员对象特点,真正体现是“成年人”的教育;应关注不同专业特点,把握成人教育规律,切合他们原有的职业特性,突出培养应用能力强、实践技能高、综合知识面宽、具备再学习能力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再锻炼、再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加强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管理加强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贯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而最重要的则是推进“树品牌”工程建设。如共同打造精品课程,如开展学员综合素质拓展活动、构建移动学习平台、开创企业员工培训特色品牌、建立教师创新教学奖励制度等多种渠道提升品牌吸引力;并坚持进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管理的模式探索,针对成人教育培养对象的差异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随机性等特点,正确处理好学与用、工与学,建立符合成人学员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尝试实行开放式的弹性管理方式,设置弹性学习年限,探索实施“学历+技能”的双证人才培养模式。当然,我们目前不能仅仅关注成人教育学习知识的需要,关注学历文凭的需要,而忽略了公民素质的提升需要、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成人教育“树品牌”工程建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依托普通高校的特点及市场需求是有可以走捷径的先决条件,但也需要摸清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发挥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功能,探索“校地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尤其要对城市下岗人员和新生代产业工人等弱势群体大力开展成人教育,着力将他们培养成管理、机电、化工、电商、计算机软件、物流等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这正切合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提出的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并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以此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等内容。

4.制定科学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全面科学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由举办学校提供的教学条件、教师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效果情况等三级评价指标共同构成。在学校所能提供的人才培养条件,从大的方面来说,应包括“硬”素质,既办学设施与环境等方面的指标条件,也包括“软”素质,即与之相对应的办学理念、师资管理队伍和服务状态等条件;而教师的教学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则可能要涉及到诸如教学管理、教学建设、教学能力与水平甚或是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水平等方面内容;人才培养的效果指标,需要从三个大的方面予以把握,一是学生的满意情况,学生的满意情况需要从其知识、能力、态度等的变化和发展通过测量进行确定,二是除了学生的满意外,经济的适切性也是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重要评价指标,经济的适切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产生,最后一个则是社会的满意,社会的满意主要需要从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回应。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科学运用,既可以是宏观上对教学的过程进行监督,也可以是微观层面上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监督,当然也需要遵循成人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合理地推进诸如教学管理质量与岗位津贴挂钩的激励制度,发挥全员的办学积极性,强化教学督导的功能,为坚持质量化的办学道路把脉问诊。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六业”贯通;应用型大学;培养模式

在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论、逻辑等问题,一直是教育学者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施方面进行探讨。

一、“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

“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问题是一个前提性的理论逻辑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讲,搞清楚什么是“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带有前提性的一个理论逻辑问题。现在,我们来对中国本土实践而产生出来的“构建政、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办学模式”和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探究。这两者均是应用技术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应用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探索和期待。要把“六业”相贯通作为发展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明确“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一)技术教育的理论负载是科学教育的技术化,从“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上讲,就是“学业”。二)技术教育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从“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上讲,就是直接与“行业、产业、企业”相结合。三)技术教育价值就是创新创业,从“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上讲,就是“创业、就业”。

二、如何实施“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政府责任。办好一所成功的“应用技术大学”,推行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政策有着必然作用。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政府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1、推动促进概念再造。“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作为口号提一提,而要像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NAIT”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政策支持。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市场经济”时代,在政府的政策布局之中,“行业、产业、企业”有培养人才的义务,一定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3、确保资源的投入。“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投入资源来改善办学条件。要确保“应用技术大学”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资源投入。

(二)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业”参与。一是要培养“三业”界所需要的人才,学工的必须到工厂进行实习实训;学农的必须农村、农场,就要到农场进行实习实训。二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一点就是要让“三业”界参与到学校的就业工作中来,这有助于“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成功。

(三)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使命。教师是实施“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教师素质是决定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强教师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三、实施“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困惑

(一)政府认同出现矛盾。资源投入分“三、六、九”,举办者、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权责不分束缚了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资源投入多和资源投入少,办学历史长和办学历史短,国家管理的学校和地方管理的学校,其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都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特点相较于学术性研究型大学、教学性研究型大学、研究性教学型大学更强调它的行业性和地方性,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是不行的。

(二)自我认同危机感。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 “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应用型大学”正陷入非此即彼的艰难抉择之中。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越来越强烈,这种危机感表现在大学对自身定位模糊不定,办学模式千校一面,办学特色日益衰减。“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之路应该指向何方是目前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技术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举棋不定的症结所在。

(三)社会认同面临尴尬。有研究者称“应用型大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价值取向行业性,设置目标应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需体现复合型,培养过程更要体现实践性,人才评价必须体现多元化。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要“行业、产业、企业”参与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要认同这个培养人才的承担是有难度的。

(四)教师队伍建设遭遇瓶颈。随着我国近年来研究生学位授予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要求的学历层次也在逐步提高,这样教师不断攀升学历,这对学校长远的发展和教师结构的优化确实起到了保障作用。可就“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需要的规格和要求来讲,仅有单一化教师结构是无法满足教育实际发展的需求。因此“应用技术大学”一定要强调教师具备丰富的 “行业、产业、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操作能力。这些构建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队伍问题,在短期内均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除了学校突破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而努力外,政府出台相应的积极政策是最重要的。

注释

① “六业”,即指学业、行业、产业、企业、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家新,连进军.应用技术本科:技术哲学的反思与解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总第190期).

[2]文静,薛栋.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

[3]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05期.

[4]陈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逻辑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08期.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湘教通[2015]291号)资助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经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独立学院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1.财经人才需求状况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迫在眉睫

随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也使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高等财经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大发展,彻底改变了财经人才的供需状况。造成了财经人才过剩的局面,就使得财经岗位竞争越演越烈,高等院校财经人才就业困难。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迫在眉睫。

2.财经人才培养规格迫使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势在必行

由于财经专业是应用型专业,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财经知识独立完成岗位工作。所以,高等财经教育的根本性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别于母体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如何科学的定位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问题,更是决定独立学院能否真正“独立”发展的关键所在。因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势在必行。

3.独立学院生源情况预示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不容忽视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与普通公办院校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一是独立学院的生源都来自于高考的三本录取,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较差。二是学生的情商较高,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如何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因材施教,挖掘特长,为他们提供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独立学院保障生源,维持自身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经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解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核心内容。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财经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普遍存在不够明确,仍然追求过高、过大的目标。首先,虽然大多是独立学院都提出了培养应用型财经人才,但对于这一目标的阐述和理解不够明确,没有区分于母体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同,将两者的培养目标置于同一高度。其次,培养目标定位过大。将人才培养目标笼统的表述为面向满足财经人才需求。目标仍然停留在满足全国财经系统的需求,没能体现独立学院服务本地区经济的使命。

2.财经人才规格定位模糊

人才规格的研究主要是解决“培养人才的层次”问题,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关键的内容。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财经人才规格定位都较为模糊只定位到“应用型人才”,与母体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同质化。出现了照搬母体院校的教学体系和人才规格,导致与母体院校的财经专业设置类似,课程体系雷同,办学特色缺乏,无法充分发挥出独立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这对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财经人才培养方式落后

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解决“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人才规格能否达到,同时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办学能力,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法。很多独立学院财经人才培养方式较落,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且大多数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较为单一,课程教学往往都以讲授为主,实践环节薄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欠缺实践应用能力,更不具备创新能力,无法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财经人才的培养目标。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独立学院的生源与就业,给独立学院生存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独立学院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1.科学确立独立学院财经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必须以财经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先天优势,确立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保证能在高等财经教育中占据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独立学院财经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母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高级应用型本科财经人才应具有学科和职业双重特性,既具备财经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准,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创新性能力的专门人才。

同时,独立学院必须以财经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南,构建一套体现“高级应用型”特征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财经专业设置,调整专业课程结构,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等方式,完成独立学院培养高级应用型财经人才的使命。

2.系统定位独立学院财经人才培养规格

独立学院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还应该充分研究和系统定位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只有突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具体细化财经人才的培养规格,才能够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强化专业特色、人才特色建设。

办学特色必须以保证人才的质量为前提去创立。因此,即便独立学院的生源有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但绝不能以此为借口,就降低独立学院财经人才培养规格。必须坚守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发展,彰显学生的优良个性,实现人才成长的最优化”作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独立学院的竞争力,树立自身品牌,使独立学院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3.全面改进独立学院财经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实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式,必须由传统的、单一的、落后的培养方式向现代的、多样的、先进的培养方式改进。

上一篇:酒店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金融危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