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1:09:23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在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疾病谱的变化,WHO提出卫生服务要求,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为维护人类健康需要,社会健康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中医全科医学发展应运而生。结合实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有关部委,适时制订了有关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纲要性、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規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現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云南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云发改社会【2010】1871号)等文件精神。随之,组织相关专家开拓性地推出了相对完整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培训试用教材,对中医全科医学的人才教育、临床的发展具有填补空白的里程碑意义,其功巨焉!转眼,跨入21世纪已15年了,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思路、人才培养仍不容乐观,亟待修正。详细研读上世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制订的有关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人才培训纲要性文件,考察相关的培训教材,不难发现:20世纪末,中医医学全科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普及最初级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如望闻问切、推拿、刮痧等),适当补充现代医学科技与社区卫生紧密结合又十分必须的实用技术(如心理咨询等),以适应刚刚成立的诸多社区卫生中心的业务需要,以及诸多转岗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同时,在此后开展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路也是围绕这一教育思路开展,存在对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生的培养缺乏经验,且方向不明朗,培养方案存在制定重点把握不好,水平不高,对学生在校期间、就业等前瞻性不足。尤其是课程设置(除了硕士公共课以外,要求重点在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中医妇、儿、外科的多发病了解),显然,这就是一个中医住院医师的强化培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教育思路与现在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及人才培训已不再吻合。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也不再是20世纪末叶的最初阶段了,随之,中医全科医学临床预防和健康教育思路也亟待与时俱进,进行调研、论证、修改、提高、完善!

2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亟待定位

中医全科医学应运而生,是因为二十世纪末,全面大力发展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方位服务。相关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根据少量的中医和大量的非中医专业出身的卫生技术人员转岗的现实而确定的;故而,相关的培训教材就着重于最基础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随之而确定的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在此大格局下开展起来的。尽管在现在看来,这些相关决策和措施与眼下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不大吻合,但是,这是适应中医全科医学最初级发展阶段的、合适的、正确的决策和措施,毋庸置疑!然而,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与当今中医全科医学发展不大吻合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及时修正或修订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因素是因为大家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亟待重新定位,因为没有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进行定位。那么,这个中医特殊的分支学科,就没有发展方向,就没有自己人才队伍培养的特定目标。换句话讲,这个特殊的分支学科,尚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支学科,其独具特色的学科特点尚未形成。显然,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门分支学科,或者是一门专业,必须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特色,有自己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队伍、与之相关的独特的教育体系,如独自的教学方法、教材,理论体系、管理体系,网络平台……。这些诸多因素的确定或明确化的前提,必须是这一分支学科的定位。也就是说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要尽快相对完善,如果仅仅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措施而进行的经验总结,那么,根本就上升不到理论层面,也根本形成不了学科。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理论层面亟待进入全面并且深入的研究。否则,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思路仍将停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僵化;培训教材仍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得有点老化;临床硕士生培养仍在摸索、试探,显得有点幼化;而整个中医全科医学理论研究仍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忒初级化。

3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

据我们所知,在当今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及我国教育学科体系中,中医药学科是医学学科的子学科。而临床上,中医科、中医医院都是专科性质的,即使三甲中医医院,在综合评级评价中也仅仅是专科性质的三甲医院。这就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发展,而中医药发展与西医发展之比较又如此相对困难之学科原因。换句话讲,我们中医药学原来就是不分科,本来就是全科医学或者是综合医学。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我们中医药学是专科,这样,当今又提出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就显得多么不严肃而多少有点滑稽的味道,中医全科医学遇上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现实是,愈来愈发展的大量的社区卫生机构又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中医科技实用型人才,而推而广之,大量的高端的综合医院的发展,也同样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高端的中医药学科的实用型科技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对于中医全科医学这一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即便是初级或低级阶段,也同样要求是综合性医学人才,而并非是一般的专科或单纯病种专科,如儿科、心血管科等。显然,与之相应的教育学科、教材或培训教材、教学方法都应该随之而有变。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的初级人才培养,应该是本硕连读的不分科的中医临床研究生,而并非中医临床专业的本科生。中医本科生再考中医临床研究生,大多是分科的专业较强的专科人才的培养,而非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换言之,具有不分科中医本硕连读的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才是比较对口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中医综合科这一专科即中医全科医学的全面的、多面手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如果是中医本科后再考中医全科医学硕士临床研究生,要有2年的中医师临床实践,才能进入中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推而广之,大型综合型医院的“中医科”,有的叫“中西医结合科”,这样的最高端的综合性中医专科非中医不分科的硕博连读的高端中医多面手、全面的实用人才不能胜任工作。

设想一下,一个中医本科生,考了中医肝病临床硕士研究生,又读了肝病博士生,然后,到三甲医院中医科,每天遇到的是多专科多病种的诊疗现实,他该是多么多么痛苦!这就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现实!因此,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学科分支,或作为临床的专科科室,与一般的专科是有着其独特之处和高端全面系统特性的,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然而,中医临床本科生是否就是中医全科医学之专科人才呢?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大家都知道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有2个中专生之戏称,即一个西医临床中专生,一个中医临床中专生。显然,对于仅是一个西医中专生兼中医中专生水平的医生来讲,面对日益重视健康、对健康服务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的广大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群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病和慢性病康复人群,还有急性病、危急重病、社区的急救处理、院前处理或首诊处置,这些远非中医本科生能力所能及。这样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长期有临床一线工作的副主任医师才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并且,不应该是专病分科的专科医师。这就再次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的高端性和综合性,并非一般的专病专科专业。从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现实及人才需求,可以基本确定人才培养培训的基本目标。

随着21世纪人类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建立,“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已成为我国今后若干年内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全科医学是“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服务模式,是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最理想的医疗服务形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全科医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整体医学为主线。中医“治未病”及“简、便、验、廉”的特点,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更符合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具有突出的优势。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师,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这样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值得说明的是,现在有些中医院校的本硕连读的课程设置并非是针对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设。因为,不少是侧重了外语教学,也有是侧重了西医教学,其中,大多是取消中医经典的临床教学,这都不是在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因为我们认为,中医经典临床教学才是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在此,对于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定位,从不同侧面给予简单的描述或提示,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只是希望我国中医界能立足世界中医界、卫生界的现实,对中医全科医学有一些认知。

4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

中医学中蕴含丰富“全科”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这些观念涵盖了现代全科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当今中医学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观的探源,理清中医学之"全科"与现代全科医学之“全科”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一个独特学科分支,或独特中医专科,其学科发展或临床科室建设是牵涉到多部门多方面长时间的复杂工作,远非单一科室单一人员一天半天能完成的。因此,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临床综合性专科,牵涉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方方面面,与卫生、医药、中医药系统关系紧密。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事无巨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专家牵头,由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专家(切记:非专病专科中医临床专家)重点参与的专家队伍共同努力,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大纲,编写合适的教材。而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离不开人事、劳动等各方面的政策,如建议中医临床专科博士,进行2~3年的中医全科医学博士后的研究与学习(训练),以成为一个以专病为专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合格人才。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在社区卫生机构,在综合医院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的待遇及配置,都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开展的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中医高端的全科医学人才。此项目已开展三批,近10年了,培养近千人,旁听课者近3千余人。这些人才都是主任医师,大多临床已近30年,已具有丰富的临床一线经验,分内、外、妇、儿、针灸、推拿、口腔多科,而现在培训的重点是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并不分内外妇儿各科,要求每人至少要拜名师3人,并且本省1人,外省2人,这就要求临床上更要多看多练,对于各自专科,要求到国家重点专科学习。我们认为,这是专科特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因此,这个学习项目培训班有“国家名老中医培训班”之美称,有“中医黄埔”之美名,有“国医大师摇篮”之美誉。这是一个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是国家层面的中医药高端人才教育项目,这也提示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思路可以开拓宽点,人才培养层面可以再分多梯级点,教学方式可以再灵活多变点。自然,这些工作的开展必然牵涉多部门协调、多方财力的优化、多方人才的团结奋斗。诸如此类,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切不可有急躁冒进的思想,应该是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干实事、干真事,为中医全科医学发展添砖加瓦,为促进中医全科医学早日学科有成而努力。以上是我们对中医全科医学发表的一点思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谬误之论,敬请批判,让我们在批判纠错中前行,让我们在携手奋进中成功。我们伟大的“中医梦”一定能成为美好的现实!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1.刊登范围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主要刊登国内外全科医学、临床医学、行为医学及社会医学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

目前开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论坛、全科医疗专题研讨、论著、全科医学教育研究、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社会·行为·心理、慢病管理/健康促进、调查研究、护理与康复、会诊与转诊、临床病例讨论、标准·方案·指南、用药分析、急诊急救、临床诊疗提示、全科医生技能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全科医生知识窗等栏目。

刊登的主要研究类型:综述、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现况研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报告、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等。

其他具体要求见本刊稿约(详见2013年第1A、2A期;)

2.投稿和审稿

2.1稿件质量要求 文稿内容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文稿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稿层次结构严谨、清晰,文字精炼,引用资料请附参考文献。

2.2投稿方法 请使用《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官方网站的电子稿件系统进行投稿,使用该系统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登陆《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网站(http://):登陆后点击“投稿查询”专区。

(2)注册:点击“注册(Register)”后按要求填写注册信息,请务必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否则会影响稿件的处理流程,红色叹号标注的为必填项目,填写完毕后,点击“提交”。请记住您的用户名和密码。

(3)再次登陆:注册成功后,点击返回,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后直接登录即可。请不要重复注册,否则可能导致信息查询不完整。

(4)上传稿件:点击“论文提交”,填写信息,选择科目分类,填写作者邮编和单位(按第一作者排序不超过5个),详细填写稿件信息。上传稿件流程:

①点击“浏览”在浏览界面选择打开要上传的文件。

②打开后“文件地址”中出现文件提交地址,点击“上传”,等待文件上传(小于5M的doe、rar文件)。

③成功后,会提示有文件上传成功,“上传”按钮右侧出现“预览”、“删除文件”,点击“预览”可以看到上传成功的稿件,点击“删除文件”可将上传的文件删除。

④上传成功后填写验证码,点击“提交”,提交稿件信息成功。

⑤因2007版word文件后缀为docx,还有其他文本编辑软件的文件后缀不同。请尽量用WinRAR软件压缩文件为后缀rar文件;对于文件中含有过大图片的,请用软件压缩图片。

⑥稿件提交成功后,如需修改,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请勿擅自修改,以免影响稿件的处理速度;修改后的稿件需重新上传才能将原稿件覆盖。

⑦文稿应附有详细的作者信息:投稿时务请附第一作者资料,包括姓名、职称、最高学历、研究方向、工作单位和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E-mail等,以便于联系和发展有学科特长的作者担任本刊的审稿专家。

2.3至编辑的信(投稿函) 建议每一位作者给审稿人提供关于文章的详细信息:

2.3.1说明研究目的;

2.3.2研究或设计的背景;

2.3.3国内外同类研究水平与本研究比较;

2.3.4本研究的创新性、先进性及特色说明;

2.3.5查新报告;

2.3.6基金资助复印件;

2.3.7专家推荐信;

2.3.8利益冲突说明;

2.3.9通讯作者详细联系方式。

2.4同行评议 每篇稿件初审后都要经过两位以上审稿人评审,所有发表在杂志的论文都经过严格的双盲同行评议,编辑部会在投稿后8周内通知作者审稿意见,编辑部决定稿件返修、再审、接受和退稿。

3.论文撰写指南

报告医学研究的强化标准(CONSORT)系列声明的对规范临床医学科研报告起到了很好作用,建议投稿作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型参考: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适用于随机对照试验的报道。该声明遵循不同类型医学研究又有不同的报告体例,主要针对两组平行的随机对照试验、整群试验、非劣效和等效性试验、实况试验、中医药和草药干预、非药物治疗、针刺、不良反应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该声明采用25条清单和1个流程图以随机对照试验文章的撰写进行规范。另外,文章应将随机对照试验的试验登记号和登记处放在摘要的最后一行。详见:http:///

——Equator Network(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Transparency)声明:增强健康卫生研究的质量与透明度,提供了有关论文撰写标准的所有指南。详见:http:///

——MOOSE(Reporting Checklist for Authors,Editors,and Reviewers of Metaanalyse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声明:适用于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声明:适用于诊断的精确性研究。详见:http://www.stard—/

——STREGA(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Genetic Associations)声明:适用于基因疾病关联性研究。详见:http:///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agy)声明:适用于流行病学的观察性研究。详见:http:///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 Designs)声明:适用于行为和公共卫生干预的非随机研究。详见:http:///asp/

——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the PRISMA Statement)声明:适用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详见:http:///

4.发稿重点及绿色通道

4.1全科医学领域 WONCA国际研究课题和国内的全科医学相关课题研究。

4.2其他临床基金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

请来自基金的课题论文提供详细的研究信息:

基金声明:注明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

作者贡献:注明每位作者如何参与本次研究。

利益冲突:一经接受发表,每篇文章均需有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要共同认可利益冲突的表述。

伦理要求:实验需获得所在单位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如个别情况下没有申请伦理委员会批准请注明原因。

(1)知情同意:参与试验的患病个体及其家属应自愿参加,所有供者、受者均应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在充分了解本治疗方案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干预及治疗方案要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基础实验: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应符合2009年《Ethical issues in animal experimentation》相关动物伦理学标准的条件。

(3)医生资质:临床实验参研人员应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有从事某领域工作的经验。课题的实施者应是临床医师,经过相关培训,具有从事某项技术工作所要求的资质。

(4)文章概要:包括3个方面。①文章要点:关于研究课题的描述或提出的假设。②关键信息:体现研究信息的特点或重要性。③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可≤3条。

4.3绿色通道 申请进入绿色通道的论文必须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指导性,该论文的尽快发表将对临床和科研产生重大的影响,且为部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课题论文。作者投稿时应提供需通过绿色通道发表理由的书面材料,同时提供省级及以上图书馆或医学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同时有两位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为非本单位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对符合绿色通道要求的论文采用特定的审稿流程,在收稿后1个月就论文审稿结果(绿色通道发表、按普通稿件处理、退稿)给予作者答复,对于符合绿色通道要求的稿件在收稿后3个月发表。

5.接受、出版与版权

5.1接受与出版 稿件被接受后,作者可登陆“投稿查询”专区随时查询稿件的处理进程。一般稿件6个月发表,部级基金资助文章及抢发国内外首发权的优秀文章可提出申请4个月发表。对于三审后可以发表的论文,编辑部会将交纳版面费的通知和作者承诺书发至作者邮箱,同时打电话通知作者接收电子邮件。作者承诺书需作者填写好后发回编辑部。

5.2版权 发表于《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的文章均可在上获得永久免费在线阅读的权力,作者保留文章的著作版权。编辑部对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具有全球以下专有使用权:汇编权(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印刷权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翻译权、网络传播权、展览权、发行权及许可国内外文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的收录权。如果原文被正当引用,被用于非商业以及遵守许可的其他情况时,其使用、传播和复制是允许的。

5.3已出版文章的复制许可 他人或机构复制已经出版的任何材料或说明均应获得作者和出版社的许可,需提供书面材料证明其为非商业的学术用途或商业用途。

6.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编辑部

邮编:100053

电话:(010)83525550

传真:(010)63052088

手机:15711057314

邮箱:

网址:http//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一、医学期刊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1.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交流的实际需求

医学期刊属于信息传媒的一种,是信息传播的介质,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进入“服务型”社会,这种信息传递具有典型的“服务”属性,要让读者满意,就需要确保传递信息具有价值、新颖、独特。在医学期刊上刊载的文章,或是能够为读者提供帮助,或是能够促进学术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帮助”“促进”实际上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的,正是存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拓展新知”的需求,才滋生了“改革”“创新”的“行为”[1]。

2.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医学期刊承载着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成果,医学期刊的水映国家医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且促进医学水平、技术的发展[2]。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医学期刊起到了宣传、扩散、传播的作用。如果不及时对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创新,使其反映、体现最新的医学成果,则很难实现技术、经验的推广和促进医学科研事业的进步,不利于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3.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体量、利用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医学期刊的理念、编辑流程、收稿审稿流程等还不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将很难满足不断提高的期刊阅读需求,难以适应高度信息化、数据化的环境[3]。为此,只有结合信息化、大数据的发展需求,及时对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彰显医学期刊的价值。

二、新常态下医学期刊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分析

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适应新常态,医学期刊应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从编辑理念、期刊质量、编辑流程、栏目设置、学术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理念的创新是根本。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医学期刊编辑首先应转变传统的编辑理念,摆脱传统思想理念的束缚,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更科学、高效地办刊。《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具体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一,提高编辑人员素质。鼓励编辑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学习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完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提高业务能力。通过了解技术前沿,开拓思路,在工作业务中了解有哪些新技术可供利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养成开阔的视野。在期刊编辑上,不但要树立市场观念,还要有先进开阔的文化视野,要找准市场和文化的结合点,突出期刊优势[4]。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经常参加全国乃至国际编辑出版会议、论坛,既能获取新知识,也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其三,始终坚持以读者为核心。期刊是为读者服务的,在期刊编辑过程中,编辑要始终树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理念,着力提高期刊的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2.严把期刊质量关

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医学期刊作为传播和医学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传播正确的、实用性、创新性的原创内容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追求高质量、前沿的课题是对办刊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往,《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在学术质量、投稿审查、编辑校对等方面存在欠缺,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把控期刊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及创新。第一,创新审稿定稿制度。2013年,为改善以往审稿、定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制定实施了“双盲双审”“主编定稿”制度。来稿必须要经过编辑部主任初步审查,之后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双盲双审,经过前两个流程之后,进入修稿环节,修改达标后再由主编最终定稿[5]。2013年以前,退稿率仅为25%,而实施上述制度以来,2016年退稿率达到了75%,进一步确保了论文的品质。第二,加强版权保护。做好版权保护,更好地服务于期刊出版。我国的著作权、版权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为进一步加强版权保护,2013年,初步尝试与作者签订《论文推荐及著作权授权书》,保障了双方的权益,规避了法律风险,为期刊的畅通发展奠定基石。第三,提高作者写作水平。为提高来稿质量,针对以往来稿中医务人员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开设了专门的栏目“编者•作者•读者”,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写作的格式、规范、要点、结构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社还与上海各社区医院合作,定期开展写作培训班等。2014年,特增设了“全科医学讲堂”板块,更加贴近基层医院及社区工作者,得到了作者以及各专科学者的响应和支持,改版后年收稿量由以往的3000余篇,增加到6000余篇,并且呈现上升趋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医学期刊首先应规范编辑流程,这样才能确保论文的质量及刊发的畅通。编、校、审中各项规定的制定对编校人员进行约束的同时更是一种鞭策,为办刊保驾护航。为规范编辑流程,更好地提高编辑效率、管理效率,自2011年起《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社先后制订并完善了一系列编审制度,如《编辑部工作流程》《审稿通则》《关于编校排工作奖惩细则的暂行规定》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杂志出版各个阶段的职责、分工,鼓励编辑减少差错,也提高了审稿的公正性、公平性。此外,建立了编者、读者、作者互动制度,如制订实施的《杂志赠阅制度》《读者意见反馈制度》,促进了编者、读者、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了杂志编辑工作的面貌,畅通了论文投稿、发表的途径,大大缩短了出刊时间。

4.改革、创新栏目设置

医学刊物的栏目设置不但可以体现其办刊宗旨和编辑思想,还可以帮助读者阅读、检索,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要求,提高刊物的质量以及服务水平,有必要在刊物栏目设置上推陈出新。栏目设置是一个大学问,不能局限于行业、学术层次的思考,还应该在栏目中引入热点问题,突出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让人记住刊物,从而赢得更多的读者。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医学期刊的栏目设置还存在诸多的瑕疵,同一层次的期刊栏目雷同,一些医学期刊,单纯看封面难以区分开;甚至连栏目也较为雷同,缺乏自身特色[6]。如果无法在栏目设置上取得突破,将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分析同类、相似期刊,发现自身的优势、不足,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中华全科医学》一直有“专家论坛”“调查研究”“社区卫生研究”“药物与临床”等深受读者好评的栏目,但是并未就此安于现状,在此基础上又开设了10余个栏目,诸如“全科医学讲堂”“医学综述”“慢病防治研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病例报道”等,这些栏目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多元的临床信息,满足了读者多元化的需求,更加贴近读者内心。从2015年版面设置来看,“慢病防冶研究”“医学综述”“社区卫生研究”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这些栏目不但包含丰富的医学新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虽然这样的栏目设置可能会短期内减少版面收入,增加了约稿费用,但从长期来看,期刊的品牌形象得以提升,在业内的地位更为稳固,这才是期刊存续、发展的根本。

5.创新期刊选题策划

对医学期刊而言,选题策划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但是期刊编辑的起点,还凝结和反映了期刊的价值取向、定位[7]。医学期刊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选题策划,只有高水准的选题策划,才能在保证期刊质量的基础上,使期刊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为此,《中华全科医学》杂志推行了“两化”专项行动,以加强编辑人员对选题策划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期刊的独特性。“两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选题“预见化”。医学期刊以提高大众健康素质,促进学术发展为要旨。而无论是疾病、疫情的认知,还是健康素质的提高都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为此,在实际的选题策划过程中,编辑人员要有“预见性”“超前性”,不能局限于当下,而应该将一些尚未明确的、有价值、有必要的健康问题、疾病等与读者分享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还可以将这种“预见化”变成期刊的特色。如此,不但丰富了期刊的内容,也赢得了读者的认可[8]。其二,学术“朴素化”。医学领域科研的部分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文章大众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大众对这些研究、结果有阅读和了解的需求,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理解相关内容,编辑就需要以朴素化的语言将其中较为“专业”的内容转化为科普知识。总的来说,创新期刊选题策划,使之更具预见性、科普性是期刊新常态的需要,也是期刊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推出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优质选题,才能让期刊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可,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6.加强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紧随大数据脚步,医学期刊应加强数字化建设,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医学期刊多元化的发展。《中华全科医学》也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如下:第一,建立网站。2013年底,杂志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引入了“期刊编辑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可以在网上完成“投稿-审稿-退修-查稿-修稿”等稿件处理流程[9]。并且经常注意对网站进行更新和维护。第二,引入远程期刊网络采编系统。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收稿、审稿效率,2014年,本刊引入了远程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知网腾云系统),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作者、编者、编委、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编辑的网络化、无纸化、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形式,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10]。此外,为更好地与采编系统配套,杂志社还增加了网站的功能,诸如期刊目录、专题报道、新闻资讯、稿件流程、在线投稿与查稿等。第三,升级排版软件、优化搜索引擎。2015年底,引入方正书版11.0最新版软件,可进行自动排版并一键从小样生成pdf文件供作者校对使用,较之前的版本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排版效率,表格排版也更方便、更易入手。同时进行了搜索引擎优化,提高了网站的知名度以及内容的搜索频率。杂志社与CNKI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热点、方向,进行数据挖掘、热点追踪,从而使策划、组稿更具有前瞻性、精准性。第四,发展新媒体。2015年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打造个性化的界面吸引用户,同时实时推送优秀论文和与健康促进有关的内容,黏合用户,目前拥有固定粉丝5000余人。

7.做好学术服务,立足根本,做好服务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利用平台开展专业内广泛的学术服务。所有国际大型科技企业都在转向服务,如Intel、IBM等。创新的方向也是服务。医学学术期刊应以期刊为平台,注重做好学术服务工作,平时与科研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联络,做好服务,同时能吸引高质量论文。为政策的制定与评估、科技咨询、有关卫生服务规划设计服务。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既能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更好地为医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也能拓展学术平台,助力期刊发展。

三、总结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常态;中华全科医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41-03

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医学期刊的发展关系密切,进入信息化时代,医学期刊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去粗取精,适应经济及医学、科技发展,改革和创新自身的理念、栏目、选题、编审、数字化建设、做好学术服务是当前医学期刊的关键着力点。笔者以《中华全科医学》杂志为例,分析了医学期刊的改革及创新策略。

一、医学期刊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1.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交流的实际需求

医学期刊属于信息传媒的一种,是信息传播的介质,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进入“服务型”社会,这种信息传递具有典型的“服务”属性,要让读者满意,就需要确保传递信息具有价值、新颖、独特。在医学期刊上刊载的文章,或是能够为读者提供帮助,或是能够促进学术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帮助”“促进”实际上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的,正是存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拓展新知”的需求,才滋生了“改革”“创新”的“行为”[1]。

2.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医学期刊承载着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成果,医学期刊的水映国家医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且促进医学水平、技术的发展[2]。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医学期刊起到了宣传、扩散、传播的作用。如果不及时对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创新,使其反映、体现最新的医学成果,则很难实现技术、经验的推广和促进医学科研事业的进步,不利于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3.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体量、利用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医学期刊的理念、编辑流程、收稿审稿流程等还不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将很难满足不断提高的期刊阅读需求,难以适应高度信息化、数据化的环境[3]。为此,只有结合信息化、大数据的发展需求,及时对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彰显医学期刊的价值。

二、新常态下医学期刊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分析

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适应新常态,医学期刊应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从编辑理念、期刊质量、编辑流程、栏目设置、学术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新,以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理念的创新是根本。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医学期刊编辑首先应转变传统的编辑理念,摆脱传统思想理念的束缚,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更科学、高效地办刊。《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具体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一,提高编辑人员素质。鼓励编辑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学习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完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提高业务能力。通过了解技术前沿,开拓思路,在工作业务中了解有哪些新技术可供利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养成开阔的视野。在期刊编辑上,不但要树立市场观念,还要有先进开阔的文化视野,要找准市场和文化的结合点,突出期刊优势[4]。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经常参加全国乃至国际编辑出版会议、论坛,既能获取新知识,也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其三,始终坚持以读者为核心。期刊是为读者服务的,在期刊编辑过程中,编辑要始终树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理念,着力提高期刊的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2.严把期刊质量关

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医学期刊作为传播和医学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传播正确的、实用性、创新性的原创内容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追求高质量、前沿的课题是对办刊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往,《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在学术质量、投稿审查、编辑校对等方面存在欠缺,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把控期刊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及创新。第一,创新审稿定稿制度。2013年,为改善以往审稿、定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制定实施了“双盲双审”“主编定稿”制度。来稿必须要经过编辑部主任初步审查,之后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双盲双审,经过前两个流程之后,进入修稿环节,修改达标后再由主编最终定稿[5]。2013年以前,退稿率仅为25%,而实施上述制度以来,2016年退稿率达到了75%,进一步确保了论文的品质。第二,加强版权保护。做好版权保护,更好地服务于期刊出版。我国的著作权、版权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为进一步加强版权保护,2013年,初步尝试与作者签订《论文推荐及著作权授权书》,保障了双方的权益,规避了法律风险,为期刊的畅通发展奠定基石。第三,提高作者写作水平。为提高来稿质量,针对以往来稿中医务人员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开设了专门的栏目“编者・作者・读者”,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写作的格式、规范、要点、结构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社还与上海各社区医院合作,定期开展写作培训班等。2014年,特增设了“全科医学讲堂”板块,更加贴近基层医院及社区工作者,得到了作者以及各专科学者的响应和支持,改版后年收稿量由以往的3000余篇,增加到6000余篇,并且呈现上升趋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医学期刊首先应规范编辑流程,这样才能确保论文的质量及刊发的畅通。编、校、审中各项规定的制定对编校人员进行约束的同时更是一种鞭策,为办刊保驾护航。为规范编辑流程,更好地提高编辑效率、管理效率,自2011年起《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社先后制订并完善了一系列编审制度,如《编辑部工作流程》《审稿通则》《关于编校排工作奖惩细则的暂行规定》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杂志出版各个阶段的职责、分工,鼓励编辑减少差错,也提高了审稿的公正性、公平性。

此外,建立了编者、读者、作者互动制度,如制订实施的《杂志赠阅制度》《读者意见反馈制度》,促进了编者、读者、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了杂志编辑工作的面貌,畅通了论文投稿、发表的途径,大大缩短了出刊时间。

4.改革、创新栏目设置

医学刊物的栏目设置不但可以体现其办刊宗旨和编辑思想,还可以帮助读者阅读、检索,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要求,提高刊物的质量以及服务水平,有必要在刊物栏目设置上推陈出新。栏目设置是一个大学问,不能局限于行业、学术层次的思考,还应该在栏目中引入热点问题,突出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让人记住刊物,从而赢得更多的读者。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医学期刊的栏目设置还存在诸多的瑕疵,同一层次的期刊栏目雷同,一些医学期刊,单纯看封面难以区分开;甚至连栏目也较为雷同,缺乏自身特色[6]。如果无法在谀可柚蒙先〉猛黄疲将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分析同类、相似期刊,发现自身的优势、不足,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中华全科医学》一直有“专家论坛”“调查研究”“社区卫生研究”“药物与临床”等深受读者好评的栏目,但是并未就此安于现状,在此基础上又开设了10余个栏目,诸如“全科医学讲堂”“医学综述”“慢病防治研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病例报道”等,这些栏目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多元的临床信息,满足了读者多元化的需求,更加贴近读者内心。从2015年版面设置来看,“慢病防冶研究”“医学综述”“社区卫生研究”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这些栏目不但包含丰富的医学新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虽然这样的栏目设置可能会短期内减少版面收入,增加了约稿费用,但从长期来看,期刊的品牌形象得以提升,在业内的地位更为稳固,这才是期刊存续、发展的根本。

5.创新期刊选题策划

对医学期刊而言,选题策划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但是期刊编辑的起点,还凝结和反映了期刊的价值取向、定位[7]。医学期刊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选题策划,只有高水准的选题策划,才能在保证期刊质量的基础上,使期刊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为此,《中华全科医学》杂志推行了“两化”专项行动,以加强编辑人员对选题策划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期刊的独特性。“两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选题“预见化”。医学期刊以提高大众健康素质,促进学术发展为要旨。而无论是疾病、疫情的认知,还是健康素质的提高都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为此,在实际的选题策划过程中,编辑人员要有“预见性”“超前性”,不能局限于当下,而应该将一些尚未明确的、有价值、有必要的健康问题、疾病等与读者分享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还可以将这种“预见化”变成期刊的特色。如此,不但丰富了期刊的内容,也赢得了读者的认可[8]。其二,学术“朴素化”。医学领域科研的部分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文章大众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大众对这些研究、结果有阅读和了解的需求,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理解相关内容,编辑就需要以朴素化的语言将其中较为“专业”的内容转化为科普知识。总的来说,创新期刊选题策划,使之更具预见性、科普性是期刊新常态的需要,也是期刊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推出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优质选题,才能让期刊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可,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6.加强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紧随大数据脚步,医学期刊应加强数字化建设,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医学期刊多元化的发展。《中华全科医学》也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如下:第一,建立网站。2013年底,杂志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引入了“期刊编辑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可以在网上完成“投稿-审稿-退修-查稿-修稿”等稿件处理流程[9]。并且经常注意对网站进行更新和维护。第二,引入远程期刊网络采编系统。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收稿、审稿效率,2014年,本刊引入了远程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知网腾云系统),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作者、编者、编委、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编辑的网络化、无纸化、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形式,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10]。此外,为更好地与采编系统配套,杂志社还增加了网站的功能,诸如期刊目录、专题报道、新闻资讯、稿件流程、在线投稿与查稿等。第三,升级排版软件、优化搜索引擎。2015年底,引入方正书版11.0最新版软件,可进行自动排版并一键从小样生成pdf文件供作者校对使用,较之前的版本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排版效率,表格排版也更方便、更易入手。同时进行了搜索引擎优化,提高了网站的知名度以及内容的搜索频率。杂志社与CNKI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热点、方向,进行数据挖掘、热点追踪,从而使策划、组稿更具有前瞻性、精准性。第四,发展新媒体。2015年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打造个性化的界面吸引用户,同时实时推送优秀论文和与健康促进有关的内容,黏合用户,目前拥有固定粉丝5000余人。

7.做好学术服务,立足根本,做好服务

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利用平台开展专业内广泛的学术服务。所有国际大型科技企业都在转向服务,如Intel、IBM等。创新的方向也是服务。医学学术期刊应以期刊为平台,注重做好学术服务工作,平时与科研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联络,做好服务,同时能吸引高质量论文。为政策的制定与评估、科技咨询、有关卫生服务规划设计服务。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既能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更好地为医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也能拓展学术平台,助力期刊发展。

三、总 结

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交流、学术发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对期刊进行创新是对杂志社长久发展的保证。新常态下医学期刊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诸如创新编辑理念、加强数字化建设、严把期刊质量关、规范编辑流程及制度、改革创新栏目设置、创新期刊选题策划、做好学术服务,这些举措将使编辑、管理能力更强,有利于提升期刊质量[11]。综上,只有适应新常态,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和创新,适应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要,才能使期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思文.核心期刊栏目特点及设置规律研究――以交通运输类期刊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3(3).

[2] 蒋霞玲.期刊“读者、作者、编者”栏目的编辑现状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1).

[3] 秦威.从中外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看中西文化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3).

[4] 陈新平,王珂,王小丽,等.结构式摘要的组成要素、特点及其在农业学术期刊中的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2).

[5] 陈美华.论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要求与追求[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6] 韩建军.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研究[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7] 陈蔓.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8] 张海东,孙继华,白净.纸质科技期刊二维码应用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0).

[9] 王雨生.作者和读者视域下参考文献责任者著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农业类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0).

[10] 胡雪飞.全面塑造自己 争做优秀编辑[J].科技与创新,2015(23).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医学教育应是精英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建立由学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等组成的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前几年医学院校的扩招使得医学院校的学生数量倍增,但是,现阶段的医学教育并没有为基层医疗保健网提供足够的优秀人才。据调查,我国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医学人才结构不合理,多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不高、临床能力不能适应日益增高的临床需求等。而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需要改变医学教育模式。

“医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徐勇表示。未来的医疗是做精英教育,并把精英吸引到医学行业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行业的状态。目前医学在我国还是大众教育,这和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不一样。因此国家应该在医改中体现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从目前来看,这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医师晋升应以衡量临床能力为主

临床医师晋升制度规定,临床医师的晋升除不仅要满足规定任职年限外,作为晋升的硬条件,还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论文,甚至还要有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而恰恰忽视了对临床能力的要求。这种晋升制度一方面分散了临床医师的精力和时间,影响了他们钻研和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还引发了医生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和科研成果的现象,包括开展大量的重复研究、论文拆分发表、抄袭论文、科研造假现象、托关系获得科技成果等做法,助长了医学科研浮躁现象,同时也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给医疗行业带来消极影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些获得晋升的医生,甚至某些获得高级职称的医生,其临床能力和医疗技能却达不到相应的水平,不能很好的履行相应职称上医生该尽的职责。这种年资、以论文及成果数量来衡量临床医师的评审方法不合适,也不科学,误导了临床医师的发展方向。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孙建方指出,应对不同的卫生人才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临床医师晋升制度中应强化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和要求,不能单纯以论文成果数量衡量。应将临床能力作为晋升的主要指标,促使临床医师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钻研临床业务,提高临床水平。

医生的晋升和职称评定不应以论文为考核目标。“我双手赞成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晋升、职称的评定更不应该考核论文数量和科研水平。为百姓看好病,管理好健康,比什么都强。”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毛宗福坦言。他指出,美国的很多医学博士毕业经过住院医师轮转,来到基层医疗机构,他们在临床工作中不需要写论文、做科研、拿绩效工资。而且他们有空闲的时间组织社区居民郊游、聚会。这一点并没影响到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应该将医生从论文中解放出来,为患者看病。十年前,毛宗福曾将“中华牌”的5本核心期刊都认真地审读了一遍,发现诸多的论文中能“靠得住”的不多,“试想想,这些‘高水平’的专家作出的科研成果尚且如此,基层医生的科研成果又会如何?”毛宗福认为,让基层医生做科研仅是对提升临床技能的辅助。“基层医生职称的评定,可以与继续教育学分、临床技能、医德医风等综合的考核考评相挂钩。基层医生有好的口碑,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毛宗福说到。

为基层吸引并留住人才

现在农村医疗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要更好地解决农民就医问题,就必须有更多的优秀医生到基层去。“医生下基层要形成机制。”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束晓梅指出。解决好农民就医难问题,基层就要有好医生。

目前,国家正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吸引医学生毕业后下基层,“如何下得去,呆得住,用得上,这是医疗人才下到基层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医学院熊思东如是说。如何下得去,这就需要政府做出努力,要像培养师范生一样以政府买单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学生下到基层;如何呆得住,就是要社区医院跟大医院建立合作,医生要经常不定期的回到大医院进行培训,才能保持一个好的医疗水平,服务百姓,或者将大专家引进基层,实行“导师制”, 这样不但能帮助年轻医生提高实践经验和临床技术水平,还能提高老百姓对年轻医生的信任度;如何用得上,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这才是“用得上”的工作,只有尽可能多的培养全科医生,才能真正适应社区医院、基层百姓对于看病的需求。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1.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1.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1.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1.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1.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2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2.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2.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根据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来看,要成为合格的医生必须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住院医生培训。因此在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之后,法国的医学生还要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专科进行3~5年的学习,即法国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TCEM)的住院医生培训。在这段时期中,医学生作为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在医院的各相关科室轮转,同时也要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作为医生,要负责处理病人、完善自己的临床技能;作为学生,仍然要参加医学院的考试和考核;所以学习的目标会比较明确。同时国家对TCEM阶段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得相同年资住院医生的临床水平不会因为地区或院校的不同而有差距。目前我国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展了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进行试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住院医生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提高医生素质和质量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多吸取别国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对我国住院医生培训的全面开展起到积极影响。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1第一阶段TCEM

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在法语中叫做LeTroi⁃s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简称TCEM。在第三阶段的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实际上是已经具有执业医师执照、有处方权的医生,并全日制在医院从事住院医生的工作。他们通常在更高年资医生的监护下独立完成诊断、检查、处方、治疗病人的全过程。根据专科的不同,TCEM为期3~5年。全科医学教育的TCEM为3年,目标是培养家庭医生,除了在医院各科室间轮转外,也可以去私人诊所行使家庭医生的职能,并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他专科,如内科、外科等的TCEM通常为期5年,医学生同样在教学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轮转,并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TCEM结束时,医学生必须通过医学博士论文答辩,从而正式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为其医学教育过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法国医学教育特点分析

2.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2.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2.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2.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2.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3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3.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3.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根据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来看,要成为合格的医生必须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住院医生培训。因此在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之后,法国的医学生还要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专科进行3~5年的学习,即法国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TCEM)的住院医生培训。在这段时期中,医学生作为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在医院的各相关科室轮转,同时也要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作为医生,要负责处理病人、完善自己的临床技能;作为学生,仍然要参加医学院的考试和考核;所以学习的目标会比较明确。同时国家对TCEM阶段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得相同年资住院医生的临床水平不会因为地区或院校的不同而有差距。目前我国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展了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进行试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住院医生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提高医生素质和质量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多吸取别国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对我国住院医生培训的全面开展起到积极影响。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与此同时,全科医师在发展过程中并不顺畅。天津市社区卫生协会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2001~2007年,参加全国全科医师中级技术资格考试的仅有1.9万人,通过考试获得全科主治医师资格的只有9 613人。截至2007年,全国具有全科医师中级技术资格的只有9 826人,只有844人有全科医师高级技术资格,其中副主任医师779人,主任医师仅有65人。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韩立认为,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晋升机制一致是原因之一。“很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年轻医生流失正是因为职称的问题,假如能为全科医生制定一个合适的评定标准,应该可以吸引更多人到社区医疗机构服务。我建议建立一个全科医师晋升机制,例如,取消论文和英语考核,增加满意度考核等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韩立委托记者将这个建议带到“两会”。

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他们表示,全科医师也是专科医师,只是选择的科别不同,因此,不能降低考核门槛。要改变现状,应继续发展全科医学,壮大全科医师队伍。

全科医师也是专科医师

据了解,目前,湖南、甘肃、新疆等部分省市已经放宽全科医师晋升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阿达来提•阿合买提江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2009年开始制定了单独的职称考试标准。例如,在同级别职称考试中,单独为基层医生划定低于大医院医生几十分的分数线。“此外,在、英语考试等方面,都依据基层医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开了‘绿灯’。”

但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和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黄峻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他们认为,绝对不能因为人才匮乏、晋升难,就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和准入门槛。

据史大卓介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临床专业都是5年制,期间医学生不分科。毕业后,医学生被送到医院实习,需要在各科室轮转,并不确定专业方向。

“在轮转阶段,所有医学生都是按照全科医师标准培养的,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医学博士。培养结束后,根据个人喜好再选择做专科医师还是全科医师。”史大卓说,因此,全科医师也是专科医师。

“仅仅是选择的医学科别不同而已。”黄峻举例说:“例如,一名心血管医学领域的专家是‘心血管专家’,如果是全科医学领域的权威则称为‘全科医学专家’。”

既然只是科别不同,那么在要求上就不应有所差别。“难道全科医师就不需要与国际接轨么?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专科医师研究方向可能是攻关某个病种的诊疗难题,全科医师的研究方向则是防控疾病的发生。只是方向不同,不能说专科医生的研究就是高难度的,全科医师的就是低难度的。”黄峻说道。

改变晋升评价标准

该如何改变全科医师晋升难这一现状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建议,不能以科研成绩评价全科医师,要以诊疗人数和服务质量以及对当地公共卫生的贡献来进行考核。“例如,甲流来了,如果某地区感染人数少,说明该地区医生负责任,考核分数就应该高。”

史大卓则建议,在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晋升中,先将人才输送到基层医疗机构,然后根据个人的发展需求再进行人才选拔。“这样我们既能保证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的质量,也能进一步选拔优秀的专科医师。”

“不是考虑全科医师如何晋升主任医师的问题,而是提议社区医疗机构是否可以不设置主任医师等职称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熊思东的提议更加大胆,“如同大学里有教授,中学里不配置教授一样。社区医疗机构不需要配置很多主任医师。如果每家社区医疗机构都有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这个级别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如同在幼儿园设置教授一样,将是极大的讽刺。”

熊思东建议,可以设置另外一套晋升系统衡量全科医师的工作,“类似教育领域中的一级幼师、二级幼师的分级。”

壮大全科医师队伍才是硬道理

黄峻认为,即使改变了考核方式,仍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在建立健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同时,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引进全科医学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黄峻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友谊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天佑认为,全科医师培养必须面向四大人群:医学院校本科学历毕业生、大专生、中专生和基层在岗医务人员。

“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基本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如果脱离了这个制度,与全科医师有关的相应制度就无从谈起。”熊思东说,而与他一样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都建议,把全科医生专业纳入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于2009年4月公布的《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已回收的112所高校的问卷中,已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学校共51所,占45.5%。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

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毕业后择业意愿调查毕业后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有75人(84.3%),主要原因是认为有发展空间。具体结果见表2。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是我国进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医学生作为我国全科医师的主要来源,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就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将全科医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2]。医学生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开设全科医学教学课程的高等医学院校并不多,全科医学受重视程度普遍不高[3],尽管近几年我国在加大力度发展全科医学,但是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全科医学课程之前,仍然有43.8%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全科医学,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的发展,因此,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有利于引导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就业选择。

本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全科医学的学习,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未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之前,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医学生的观念转变显著:授课后,96.6%的人认为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全科医学课程,47.2%的人认为全科医学应该作为必修课,有91%的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全科医学。84.3%的学生愿意毕业后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有发展空间、工作环境适合、就业困难等。

开展全科医学实践课,培养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技能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开展全科医学的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3]。培养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技能,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建立和完善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4]。

本调查结果显示,96.6%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全科医学实践课程,对问卷中实践课的最主要形式这一调查项,49%的人认为应该以社区见习为主,18%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角色扮演,15%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案例分析。

新医改以来,我国正在抓紧全科医师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养,但是从数量和质量上至今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5],所以应拓宽全科医师培养的渠道,医学院校应顺时应变,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6]。医学本科教育应当进行多元需求人才培育,在宏观上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国家有限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大家好!

首先感谢医院给予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中层干部实行公平、公正、公开地竞争上岗,这是我院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我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益尝试。我一是拥护,二是支持,三是参与。我将珍惜这次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勇敢地走上台来,接受大家的评判。

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医务科科长,是因为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 敬业、务实的态度,打好了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我的敬业精神比较强,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善于接受新事物,爱学习、爱思考,工作中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诚实做人,踏实办事。

第二、 不断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常学习、勤看书,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通过坚持不断的学习,先后完成上海职工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四年制大专学习;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一年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习;交通大学医学院夜大临床医疗三年制专升本的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扩展。工作以来,在部级、省市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医学论文。其中发表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和《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的2篇论文分别获中华医学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宝山区医学会04-05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三、 多年的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之,多年的医疗及管理工作养成了我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成为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内在动力。这是我做好这一极富挑战性工作的最大优势。

如果竟聘成功,在院部的领导下,我将努力做到坚持“一个中心”、实现“二个转变”、抓好“三项工作”具体地讲:

一、坚持“一个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工作的永恒主题,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尺度。近年来,在医疗服务中,患者不仅关注医院的医疗质量,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医院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上,贯穿在医疗服务的细节之中,贯穿于医院各项活动的全过程。把方便病人、有利于病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实现“二个转变”

一是实现角色的转变。从“你是我的病人向我是你的保健医生”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要正确认识现代医患关系,它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二是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不仅仅需要治病,而且需要人心化的关心。那种只注重治病、不注重待人、只注重技术、不注重心理的行医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医疗服务的需求。

三、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抓好以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进一步完善我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形成院、科、组三级质控网络;要抓紧"三基三严"训练,从每一份病历、每一张处方抓起,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规范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要认真落实质量检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环节质量与终末质量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质量检查与考核评价相结合。重点抓全面质量管理(TQM)、PDCA循环的管理、目标质量管理等,使质量检查制度化、标准化、经常化,把各类医疗缺陷和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抓好全科团队服务,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上新台阶。我将做到“四个进一步”: 进一步配合院部完善科室设置,理顺工作程序;进一步要求医务人员转变观念,从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变;进一步开展以团队、户籍制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全方位开展“零距离” 贴身式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全科团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古人说:“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竞争上岗,有上有下,无论上、下,我都将以这句话自勉,一如既往地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最后,我想用一句歌词来结束我的演讲:“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让我们一起风雨同舟,为医院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整体医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态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