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19 20:12:10

企业制度研究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制度 企业变革

一、理论基础:制度是企业的根本

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他定义交易费用为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包括:谈判、制定和执行的时间和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两部分:一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的费用、直至维护交易秩序、监督违约行为并予以制裁的费用。

理论着眼于企业的内部结构,集中分析企业内部不同成员的激励和风险分配问题。由理论延伸出来的团队生产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由于团队成员的贡献无法精确地分解和度量,就产生了监督和监督的激励问题。为了使监督有效率,监督者不仅要占有剩余权益,而且要有指挥其他成员的权力。

交易中的专用性投资实质就是一种沉淀成本。专用性的程度高低是看该资产重新部署后资产价值损失的大小。专用资产的所有者最不愿意签订的是短期合约。资产的专用性的实质是一种“套住”(Lock in)效应,表明了企业对其相关市场的依赖性。

1998年邹东涛在研究制度与生产力关系时,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制度更是第一生产力》,强调制度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最本质、最根本、最基础的要素。

二、制度在企业变革中的作用

在企业中,因为有制度这个“规矩”才成就了企业的“方圆”。制度在企业的变革中所起的作用概括起来讲可以是:规范、引导、约束和监督。

制度的规范作用体现在它制定的是显性的规则,管理者和员工都需要在这些规则下面进行生产活动。企业的一切运作基本上需要在制度的规范下运作,企业中各种交易费用的发生都需要在制度的规范下进行,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也需要在制度的规范下准确划分。

制度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的高层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实现公司的战略,引导企业文化的实现。企业的制度往往跟市场结合的比较紧密。制度可以是“活”的,它可以考虑到市场上尽可能多的相关因素,用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把市场上的变量考虑进去,提炼出它们之间的相关联的部分,进行描述、整合,一旦某个关键的因素发生了改变,企业就需要进行变革。

制度的约束作用是最基本的作用。它可以触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小到员工的言行举止,大到企业的战略制定,特别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

制度的监督作用体现在对员工的道德约束和企业运作上,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绩效的考核和业绩的评价上。

三、制度如何推进企业的变革

当企业的制度与市场规则相互容纳的时候,其运作就是合理的,当它的运作与市场脱节的时候,其制度会变得不合时宜,企业会感觉到制度的不完善,规则需要重新制定,委托关系需要重新界定或修正。这个时候企业就需要进行变革才能生存与发展。因此,制度是推进企业变革的根本因素。

制度对企业变革的推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制度是企业变革最根本的诱导因素

企业的一些“疲态”,或者说是企业发展的阻碍,它产生的最根本的缘由是企业制度与市场规则的不协调。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制度来实现的。正是由于企业出现了这些不协调的现象,企业的“掌门人”才会考虑企业的变革。如果说是资本增值的驱动因素导致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乃至垄断的出现,那么制度就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加速器。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技术的进步,但是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制度作为引导和促进这种进步的推进作用。

2.企业的变革要以制度来支撑

一旦企业决定变革,制度就要发挥很大的作用了。日常的改进都是在既定的制度下进行的,一般不会触及企业的变革。企业决定变革必然是出现了很大的不协调的情况下才发生的,因而往往会触及到企业的领导层,一旦牵涉到领导层,就势必会出台一些相应的制度。上层要想传达某种思想,就喜欢通过制度来实现。而下层就是执行制度和汇报。这样制度就起到了一个支撑企业变革的作用。

3.制度的变革可以引起企业的整体变革

制度在企业中,好比是房屋建筑的构架,整个房子的修建是在这个构架下完成的。因此,在企业中,制度的变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是由于制度有这样关键的地位,如果改革从制度开始的话,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制度与市场规则的相互适应性是衡量企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企业变革是为了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企业能够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技术的发展,但是,也会阻碍技术的变革。这要看制度与市场的匹配程度。因为如果市场没有培育起来,而技术超前发展,所浪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充,那样会拖垮企业,但是如果这一部分技术的发展被制度挡在企业门外的话,那么也许救活的就不仅是一个企业,而且还有很多的社会问题可以解决,比如失业。

四、结束语

现在的很多企业,为了追求技术甚至于把原本适合企业的那套制度都丢一边,高喊制度创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有利于企业的。企业的发展要找到企业制度与市场规则相互切合的那个点,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去对企业进行改革,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国顺:交易成本与企业的制度选择.矿冶工程[J],2003.9第20卷第3期

[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4

[3]邹东涛:经济中国之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24

[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52~61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2篇

某电子研究所是系中央驻陕事业单位,是一个拥有两千多人的中型企业。在这个较大的组织体系中,企业制度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所现阶段由于对机关的业绩无法准确评价,针对机关特色,制定了一套KPI体系,机关部门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根据制定文件的数量、字数等来进行业绩评分,这样的评价体系直接造成机关为了提高自己的分值,大量的起草制度,增加制度中的文字数量,将一个简单的表述写的冗长,并且出现了大量空洞的、不切实际的、甚至与企业愿景相悖的制度,而这些制度的出现,撼动了制度的权威性,使得人们无法判断出哪个制度是真正为了解决大家问题的,哪个制度是为了解决起草者问题的。制度的执行力出了问题,最重要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所导致的。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对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导致各职能部门的制度建设没能和企业愿景保持一致,甚至相悖,这样的制度无疑无法贯彻实施企业的最终目标。并且,企业的执行力不足,主要和职能部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有关。由于个人差异,每个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可能也会有所区别,如果在没有理解透彻的情况下进行制度建设,可能会背道而驰。某电子研究所是成立40余年的老国有企业,企业制度制定工作缺乏科学、规范、合理、全面的方法,转换国有企业的呆板体制,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而现代企业管理的出现,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企业作为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研究所制度现状,我们制定好制度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针对制度的良莠不齐,只能用严格的审批制度去约束。面对现阶段对机关部门的绩效体制,对拟发的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批,可以约束制度起草部门只管量不管质的问题。有实际意义的制度,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逐渐增强制度在人们眼中的严肃性,提高制度的权威。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制度应该与企业愿景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将企业制度做扎实,不浮于形式,才能增加其可操作性。首先,制度的制订者要深入调研,认真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切忌照抄照搬,要避免制度间的内在冲突,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新制度出台在试行期内,制度制定部门要追踪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修正后再正式颁布实施。其次,企业全体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度的作用,形成人人认同制度、自觉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如果一项制度只是写在纸上而没有刻在人们的心里,那将形同虚设。最后,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律准则”,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一旦颁布必须认真执行,否则,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制度将会失去严肃性,管理会处于混乱状态,所以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旦发现违反制度的现象,就要坚决处理,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3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之一。所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不能就机制谈机制,必须进行企业制度创新或企业制度变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公有制的有效的微观实现形式。但是,在变革中,我们也应该清楚,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完全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去改革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产权问题,政企问题都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现在企业制度思想只是一种改革的新思路,不能照搬照抄,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变革。

总之,企业制度是企业保持高效运作、公平绩效的基础,是提升行业竞争优势的保证,也是企业吸引人才,保证企业可秩序发展的关键,制定适宜的企业制度,犹如使企业坐上优良的快艇,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乘风破浪,立于不败。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企业制度;公司治理;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日

一、引言

对于现代保险公司来讲,其经营活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当事人:公司所有者、公司管理者和保单所有者,因此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如何恰当的处理股东、管理者和保单所有人之间的利益,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使股东价值达到最大化成为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

二、现代保险公司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一)抑制腐败的滋生,使公司运作公正、高效。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与人相比掌握的信息更少。良好的公司治理有一套解决此类信息非对称的制度安排,包括公司外部证券市场规则方面的法律性制度安排以及公司内部由规则、测量方式和报告系统组成的非法律性制度安排。

(二)降低成本,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产品市场的竞争中,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必然会淘汰那些追求股东价值目标以外的企业,这是商业竞争的规律。与此同时,企业要建立激励约束经理人员的机制,也可以通过健全和完善董事会制度来监督和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降低成本,公司才能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增强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降低融资成本,扩大公司资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能够在以上两个层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扩大公司资本,提升公司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方面增加投入,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中国保险企业制度发展历程

(一)保险公司所有权结构逐步趋向多元化。从20世纪80年代国内恢复保险业经营以来,市场竞争的主体越来越多,出现了所有权结构多元化的趋势。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和外商独资保险公司的成立,进一步冲击了国有保险公司垄断的局面。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明显加快。外资的进入加剧了保险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外资公司的冲击加上市场和监督环境的变化迫使国内的保险公司开始谋求所有权制度的创新。三家最大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相继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国内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也相继开始增资扩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股改上市取得突破进展。股份制改造重组上市已确立为国有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选择模式,在改革进程中,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首先拉开了保险公司改制上市的序幕。

保险公司上市意义重大,尤其是国有保险企业率先走上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推进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将会成为影响国内保险市场发展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概括来讲,保险公司的上市直接改变了国内保险市场竞争、发展、创新以及监管的基本面,引进了国外资本市场的治理和监管机制,市场机制将会主导保险公司进行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保险公司的发展将会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监管部门可以真正的实现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方向转变。不过,上市改变了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但并不意味着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会随之健全和完善,因此要通过上市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三)公司内部运营和控制制度得到加强。国内保险公司在体制不断创新的同时,许多方面实现较大调整。在组织架构方面,一个变化就是由单一的专业公司向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国内保险市场上的主要保险公司有的已经建立了金融控股集团的架构,有的正在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变。在分销体系方面,1992年以来,保险公司人身保险销售方式出现了第一次重大的调整,由直销为主转变为个人人营销为主,并很快成为我国寿险市场销售的主要渠道。2002年起,银行保险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新领域。风险控制方面,保险公司都逐步建立了自身的业务、财务、精算管理以及监察和审计监督制度,相应的组织架构也在逐步的进行探索和调整。另外,精算技术的引进以及精算人才的增加,也为保险公司的科学的评估经营效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

尽管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断得到加强,但国内的保险行业毕竟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新兴市场运作的规律和特点,市场参与方面都需要一个熟悉、了解和掌握的过程,保险公司的运营指导思想、经营策略以及经营重点转向管理和服务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保险公司企业制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

四、我国保险公司企业制度发展思路和建议

(一)创新产权制度。股权多元化和股权结构的优化,是创新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公司资本实力,解决保险公司资本金不足、偿付能力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股权多元化改善公司权力结构。大量事实表明,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对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治理结构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有所阐述,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中也可窥见一斑。中国主板市场创建十几年以来,一些本来业绩不错的上市公司逐渐沦为ST甚至退市,一部分起因就是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严重缺陷。所以,股改上市后,首要问题就是按照法律规定规范出一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相互制约,维护投资者切身利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规范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呈现银行和保险公司混业经营的趋势。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在组织架构设计安排上,总分公司、母子公司之间要扁平化设置,特别在分支机构的发展策略问题上,要沟通协调,确保目标一致。同时,引进事业部等先进体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内部运作流程,确保日常运作的有序高效,信息畅通,建立一个工作高效,反应迅速的团队。

(四)深化机制改革,实施激励政策。激励机制是现代保险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激励,是指公司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的各项措施。股改上市后,建立与其体制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完善现代保险企业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五)建立外部控制机制。有效的外部控制机制是现代保险企业正常规范经营的重要保证,也是约束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外部控制机制,加强市场约束和制度约束,及时真实的披露公司有关重大信息,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保险活动的透明度,促进保险公司和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现代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保险企业制度的发展,只有通过创新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实施有效激励,建立有效的外部控制机制,才能把中国保险业真正做大做强,适应未来经济全球化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殿君主编.保险业九大课题.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

[2]裴光.中国保险竞争力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度化管理;工业革命;科学理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2-0051-05

一、制度化管理的西方历史现实

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制度化管理

在资本主义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类实践能力的限制,人类的认识被局限在相当狭窄的范围里,认识的内容充满了想像和对以往经验的肯定。那个时候的权威关系主要依靠习惯和信念以及对神灵的崇拜、信仰来维持。这种权威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是较为强烈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来看却是脆弱的,因为其权威得以建立的基础是脆弱的。建立在感情和信念基础之上的权威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会充满不确定性从而变得不可控制。资本主义“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捍卫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1]人类的理性发挥了从来没有过的作用,展示了从未展示过的力量,这时的权威形式也就随着成为包含理性成分的权威。科学、理性的发展和运用使得人类行为前所未有的统一于某些共同的制度规范。在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从物质生产到经济和政治生活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无不深深打上了科学理性崇拜的烙印,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制度权威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旧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了,必须采用新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资本主义经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工厂管理必须服从技术的客观要求,从而促使制度化管理成为工厂在资本逻辑支配下的选择。

资本逻辑的支配是西方企业制度形成、发展、成熟的基本力量,也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基础。资本作为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通过产权形式在企业制度中体现自身,借助契约形式整合其它要素,通过财产保值增值要求支配企业全过程。资本逻辑是说资本不仅仅代表了有价值的物品,而且代表了物品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权利;不仅代表了物品或财产的权利,而且代表了财产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不仅意味着符合财产保值、增值的要素组合、经济活动本身,而且意味着相应的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和支配规则;不仅意味着既定的、单一的社会关系和支配规则,而且意味着变化着的、运动中的社会关系和支配规则。简单地说,资本运动的逻辑支配企业运动,强调企业建立在财产制度基础上,企业决策服从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决策权按照财产权利构成行使,企业制度由财产权利的构成和逻辑决定,企业的经营、扩张、发展、投资、兼并都以资本增值保值的要求为转移。[2]

资本逻辑支配下,资本要素在经济活动,企业运转中发挥支配作用。管理过程中应该以理性的制度权威作为各种管理方法、手段、过程的核心。与信仰、感情、经验基础之上的传统权威相比,理性的制度权威使组织摆脱了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比传统组织优越得多的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制度化管理更符合资本逻辑支配下的作为经济体的企业的追求。

2.制度化管理随工业革命出现

制度化管理作为一种理性的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它迎合并极大地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进程。一方面,制度化管理满足了工业大生产的生产模式和管理复杂化的需要。其在精确性、快捷性、可预期性等方面是其他社会组织形式所无与伦比的。另一方面,它以非人格化、制度化的特征而得到科学理性时代的文化认同。而这些都是对传统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任人唯亲、下级对上级的人身依附、官员决策的任意性与不可预测性等弊端的纠正,是时展的产物。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处于手工劳动阶段,技术水平低,交通、通讯不便,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成本高、有效性低,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规模小,结构简单。因此,那时的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判断和直观基础上的传统经验管理。

工业革命后,机器劳动取代手工劳动使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跃发展,新的经济组织――工厂制度普遍建立,组织规模扩大,内部结构复杂。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使管理难度空前增大,管理成本人为上升,大量工厂的经营不善和破产倒闭使传统的经验管理遇到了挑战,改进管理降低组织活动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以小瓦特、欧文、亚当•斯密、巴贝奇等人为代表,人们开始真正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从此生产计划、技术和劳动分下、设备的合理使用、劳资关系等成为管理者的研究专题,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较系统的研究。但在此之后,尽管工厂制度及其管理经验从英国推广到其他国家,但由于缺乏持续的技术和组织创新动力,因此管理理论没有大的进展。这种情况直到美国铁路企业出现后才开始改变。

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铁路管理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如协调困难,发生事故,运输成本高等等,面对这些严峻挑战的是大批新型的支薪经理人员。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1841年10月5日的一次铁路事故后,乔治•W•惠斯勒为西部线设计了现代化的分工仔细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使西部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以职业经理通过严密的管理系统而经营的现代企业;1846年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的本杰明•拉特岁布经过对财务会计理论和铁路管理精确性的精心研究,将财务活动从铁路作业活动中独立出来,首次提出了记录铁路运营的款项并编制日报表、月报表以便考核的制度;1852年就任宾夕法尼亚铁路总经理的J.汤姆森以明确中央管理机构、区段管理机构中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为重点,形成了一套分权的、权力机构与职能部门分设的组织形式――这就是后来M型组织结构的雏形。于是分工严密、结构合理、协调控制的铁路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渐形成,而与之相适应的近代财务会计、统计制度的基本方法也在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究其根本来说,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条件,生产过程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制度规范,因为这时的生产过程中的制度规范是以经验方式获取,并以传统和惯例的方式来保留和延续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在给生产方式带来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工厂的制度和管理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人们考虑问题的重点已经转到厂商内部的各种问题中。如加工过程、设备排列、场地布置、生产技术、刺激制度,以及其他等等。”[3]工业革命和机器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达到了空前精细和严密的程度,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规范性要求变得空前严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个人权威已经开始让位于制度权威。从19世纪末的泰罗制,到20世纪初期出现的法约尔等人创立的管理组织制度,再到二次大战以后出现的管理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制度,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制度规范的严格性及其权威性。

在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变革中,工厂里的技术对各种活动和关系的结构起了重大作用。从手工技术到机械技术,因为蒸汽动力的应用,效率更高的技术不断出现。类似大规模生产装配线的流水技术,可以以较低的单位成本生产出大量的标准化产品。由于产品的生产流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操作过程,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部门。随着部门数目的增加,就需要设立管理部门来协调各道工序的工作。结果是产生了等级组织结构,而且建立起了更高的管理层和更为详尽的程序和系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组织内的各种努力协同起来。[4]从根本上讲,技术影响了组织的结构。早期的“批量”生产方法并不那么要求正式的程式,但是,由于蒸汽动力的应用,产生了新的工厂技术――流水式生产,这种技术要求组织在设计上要具有更为正式的程式。使用蒸汽机车的铁路开始了运输革命;电报和越洋电缆则引起了通讯革命。这些力量的综合,创造了大型组织的成长。企业的成长产生了一种需要,就是通过制度化规范以便于协调和控制。在大规模生产中,为达到产品的低成本和标准化的每个细节,制度是必需的,制度化管理成为对大型企业成长的反应。

二、制度化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 现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

现代工商企业是从19世纪后半叶在美国开始兴起的。当时美国的食品加工、烟草、冶炼、石油、机器制造和运输设备等工业,由于大批量生产技术的采用,企业开始向前结合产品分配和销售活动,建立自己的销售组织。同时,为了确保原材料等投入的稳定供应,又进行后向结合,建立自己的原料采购与生产组织。当这个过程完成后,企业制度便实现了从传统工厂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变迁。现代工商企业正是“把大规模生产过程和大规模分配过程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之内而形成的”。在现代工商企业产生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管理制度的产生。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经济和乡村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在这几十年里,美国经历了生产和分配过程中革命性的改变。一方面,随着无烟煤和蒸汽动力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大量采用,铁路的兴起以及电报和电话网的建立,为大规模生产和分配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及技术条件;另一方面,铁路庞大的规模和系统性,要求对车辆和货物进行及时调度。因而,在美国经济中率先建立了多职能的、拥有多层级经理的企业组织,并率先发展了直线参谋制的组织管理原则。

生产上,蒸汽动力在生产中的使用,使制造一件产品的几乎全部过程被集中到一家工厂之内(即所谓的内部化),少量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大量的产品。而科学管理运动在工厂管理中的推广,使技术带来的“速度经济性”得以发挥。分配上,铁路和电报所创立的新型物流和信息流通方式,改变了商业形态。独立的批发商取代了实行佣金制的商,百货公司、邮购商和连锁商店等零售商蚕食了传统小商店的份额,进而又侵蚀着批发商的势力范围。新兴商业形态的优势在于所售商品的低价,而低价来自商品库存的快速周转。大规模分配由此兴起。在独立的销售商无法吸收大量生产所带来的高额通过量的产业中,制造商不得不实行横向结合。例如在肉食加工企业中,领先的企业如阿穆尔和斯威夫特,由于要将西部的牛肉销往东部的城市市场,因此必须建立庞大的冷库和冷藏运输的网络。这样,就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分配的联合。当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之内时,现代工商企业就诞生了。

企业史学家钱德勒认为,现代工商企业的诞生是因为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更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能增加资本金的竞争能力;现代工商企业的管理体制取代了市场机制而协调着货物从原料供应,经过生产和分配,直至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由领薪经理所管理的企业,已取代了传统的家族小公司而成为管理生产和分配的主要工具”。[5]管理上的“看得见的手”已取代了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

现代工商企业是通过垂直和水平结合成长起来的。垂直结合的企业一般是采用连续批量作业技术的企业以及产品要求特殊分配和销售服务的企业。进行水平结合的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小、家族或个人拥有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了控制产量,抬高价格,实行合并或兼并。但这些企业很快就发现,为了使合并后的企业继续成长,必须进一步向上游和下游行业实行垂直结合。因此,垂直结合才是现代企业形成的最基本的途径。

垂直结合并不单纯是企业的一种竞争策略行为,其实是一种制度创新。现代工商企业能够将一部分由市场组织的社会分工转变为企业内部分工,克服了因采用新技术或生产新产品引起的市场失效。由于垂直结合,现代工商企业内部分工的范围已包括原料生产与采购,零部件加工生产,产品生产以及分配与销售。为了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还需要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进行长期规划。现代工商企业因此需要对企业管理的体制与方法进行改革,这就导致其层级管理的形成、发展与成熟。层级管理制度确定了现代工商企业内部决策与日常管理之间的分工,使得企业能够以更大的规模、能力和更高的效率管理和协调内部日趋复杂的分工与交易。

2. 制度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1)组织方面。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取代了家庭生产制度,同时带来很多家庭生产中从未遇到过的管理问题。如何有效地使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的组织问题和方法问题是许多管理实践者面临的难题。麦卡勒姆将制度化管理带入了铁路经营,他认为,良好的管理要以严格的纪律、具体和详细的职务说明、经常准确地报告任务完成情况、根据成绩确定工资和提升、明确规定上下级权力层次以及在整个组织结构中贯彻个人责任和下级对上级报告的责任等为基础的。他以正式的组织图规定了权力和责任的层次、各个业务部门的劳动分工以及报告和控制的通讯联络线。对麦卡勒姆的做法的仿效,促使美国第一流的大企业实现了制度化。追根到底,正如亨利•普尔所言,没有其他任何方法能使这样一部巨大的机器安全而成功地运转,只有通过秩序、制度和纪律才能做到。制度化管理的复兴是企业成长的需要,通过建立规章、建立标准和程序,制度化管理有效地使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创造了安德鲁•卡内基这样的钢铁巨人。[5]

(2)人事方面。工厂制度兴起之后,很多管理者注意到,生产效率低下的起因大概是怠工或者故意限制产量。规章制度可能改进工厂的经营,但必须同时提供一种激励,以取得工人的合作,刺激他们对增产的需要做出反应。建立某种根据劳动表现付酬的制度,也就是工资激励和计件工资制是制度化管理人事问题的标志。法国经济学家A•R•J•杜尔哥提出一套有关利润分红的建议,查尔斯•巴比奇也大力提倡这种做法。亨利•R•汤在此基础上,提议工资等级的工资制度方法,为每一个工作单元或部门确定成本和生产定额,根据表现返还赢利。弗雷德里克•A•哈尔西则批评了利润分红和个人计件制的缺点,提出“支付劳工奖金计划”,认为激励应当建立在过去产量记录的基础上,加上确保最低数量的工资,再加上对超额工作的奖励。弗雷德里克•温•泰罗提出了一种计件工资制度,作为部分解决劳动力问题的进一步措施。为了实现预想目标,制度化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促进、发展、激励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人事问题。从那以后,制度化管理运动更加稳步地发展起来。

在工业化革命中的企业生产实践中,制度化管理能够从组织、人事等方面提高效率主要是因为:

第一,制度化管理塑造组织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当公司和其它工业开始成长的时候,也面临着管理大型组织的难题。它们需要制定获取人员、材料、设备和资本的计划;需要通过劳动分工、委派权力、分配责任以及将生产活动组织成为部门,以组织这些资源;需要通过提供激励、协调人际关系、在组织内部提供通讯手段,以领导和协调人的努力;需要通过衡量表现、比较实际结果与计划、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以实现协调和控制。只有将技术、材料、人力、资本等因素和生产过程有效结合,才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制度化管理能够有效地组织这些资源,使企业的相关活动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从而使企业的资源契合了组织生产的需要,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第二,制度框架使大规模生产有可能,而且更有秩序。大规模的生产需要最有效的制度,为达到产品的低成本和标准化的每个细节,都需要这种制度。制度意味着建立规章、建立标准和程序,以掌握生产车间中增长的活动总量。制度化管理还包括建立工具的标准、工作的质量和数量、通过选择工艺和制定时间表来协调工作流程、工资的激励、成本核算、确定岗位职责,以及妥善处理诸如怠工之类的劳动力问题等等。通过规章制度,大规模生产井然有序,促使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第三,制度化管理把人事和组织有效融合。规章制度不仅有效地使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而且为了实现生产目的,促进、发展、激励和控制人的行为,使人能够按照制度要求配合组织安排,成为组织机器上的零件。这种融合才真正发挥了制度化管理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功效,促进了大型组织的成长。

三、制度化管理与科学理性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近代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个性解放,交通、通讯条件改善,资本冲垮旧有的社会纽带,社会关系世界性的流通和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历史变革后,脱离传统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一方面是资本的力量、个性解放的力量和社会流动性增强突破了传统社会管理中起支配和约束作用的以等级、身份为基础的,建立在传统的权威、魅力型权威基础上的管理秩序;另一方面,以个人私欲为动力,以建立在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契约规则、自由竞争逻辑为基本规范,以资本运动的逻辑为支配力量,又受制约于技术内在规定性约束,逐步萌生和发展出一套以形式化、制度化为特征的管理体系。

组织的理性是因为组织有着自身的价值尺度,它有着稳定的目标,这种目标又可以使组织取得最大的效能。理性不仅为组织提供目标的选择,而且也提供了目标选择的工具。组织借助于理性而建立,以理性为媒介对组织成员进行沟通,从而使组织成员对组织的目标达成认同的结果。[6]组织具体明确的目标可以为相应的行为提供明确标准,使行动具体化,规范行为,并且对设计组织结构有指导作用。结构形式化、角色形式化可以准确、清晰、系统地解释控制行为的规范,描述在该结构中处于特定位置的个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岗位标准化、规范化、形式化使行为变得更确定,成为形式化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斯•韦伯关于“科层制”的经典论述,明确指出建立在“法理的权威”基础上的科层制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方面优于历史上任何组织类型,确立了形式化、制度化管理体系的地位。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以来形成并逐步占统治地位的根深蒂固的科学信念,使得形式化、制度化管理体系成为西方管理最突出的方法特征。从泰罗的时间动作研究、计件工资制,到今天林林总总各种管理方法体系,无不强调标准、规范、程序、职能这样一些外在于个人的,形式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法和手段。这跟动不动强调积极性、情感、态度、表现、思想这样一些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更富有个性色彩的因素形成鲜明的对比。

形式化、制度化管理体系把组织锤炼成为一个实现既定目标的高度理性化的结构性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理性面,使个体的行为成为组织机器的一个部件,大幅度的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效用,成为成功且有效的管理手段体系。可以说把形式化、制度化的作用,把组织理性层面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制度是让组织管理得以进步的理性工具,制度化程度的提高和制度权威的确立过程同时也是管理不断进步的过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规则是在追逐效率的过程中被发现以至占据支配性地位。在组织中,成文的规则往往被作为直接的管理监督的替代物而使用。这种替代具有节省管理精力、将由于区分地位而导致的功能性失调的后果最小化的优点,并且这种做法避免了涉及利益冲突的直接对抗(Gouldner,1954;Crozier,1964)。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只有让管理者对组织作有效的计划,以此为根据明确组织的发展目标,并预见到组织发展未来的方向,这样才能算是高效的管理。而要建立高效的组织,就必须理顺组织内部成员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明确组织中各成员的角色职责,并以制度和规范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

四、总 结

工业革命前,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集中阐述生产的两个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后来又承认资本为投入的要素。亚当•斯密把企业家作为一个要素进行过论述。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则是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有第四个要素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管理作为资本、土地、劳动力之外的第四要素是使组织发挥最高效率的关键。

伴随工业化革命的是技术和文化的革命,手工技术到机械技术驱动了大型企业的成长,科学、理性基础之上的制度化管理的构建是企业在追求效率、效用时解决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的组织问题和方法问题,以及促进、发展、激励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人事问题等工厂制度和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组织基础(要素)尤其是技术、人、环境等因素发生变革时,职能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制度化管理是组织理性的极致表现,制度化管理的实行有利于企业解决面临的组织难题,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从工业革命前到工业革命的管理,再到科学管理,现代管理,整个西方管理史以及西方的社会经济史、企业发展史表明,管理的科学化、理性化是管理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制度化管理是组织理性的表现,组织的制度化本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的管理水平。就制度化而言,制度权威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制度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现实中的企业管理制度化某种意义上是对理想的科层制的追求。但科层制本身纯粹是一个排除了不确定性的封闭的理性模型。这个模型将组织视为精密仪器,它对人的假设是排除爱、憎和一切纯粹个人的因素,把人当成了科层制这个大机器上的零部件,完全剥离了人性。但人有别于物的特性决定了“人的关系”不可能被置换为“物的关系”。而且个体的需要、情感、价值追求即使在理想的组织中也不可能全部获得充分满足,个人的完整人格必然兼具组织人格和个人人格。理想的制度化忽略了人的某些特性、需求,所以管理制度化必然存在限度。从组织目标来看,在追求的效率前提之下,也应当在组织发展中考虑到对人的发展的平衡,制度化的限度不仅是必然,也是必需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

[2]王利平.中国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因素[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2 .

[3]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美]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 .孔令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

[5][美]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陆江兵.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Zhou Yan,Ge Jianhua

(School of Busines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has been a potential proposition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But in the actual practice in Chinese enterprises which lack scientific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Looking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is the resul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the needs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is accompanied by the pursuit of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is the expression of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itself can reflect their level of manage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At this stage of the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extent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s a measure of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in an enterprise.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制度;管理;企业文化

1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对于企业文化,世界上许多著名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详细的阐述,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简言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表明的是企业组织这一特殊主体对自身和环境的一个基本认识:如何达到自己的目标?应该做什么事?应该怎样去做?这一基本观念被称为“核心价值观”,它隐藏在组织的潜意识中,我们也许并不察觉,但所采取的行动、制订的政策和制度、做事的方式背后都必然会有这一基本观念。换句话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性格和处事作风,进而是一切管理过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解读企业文化,才能了解企业文化的真谛。

企业文化是企业制订一切制度的基础,而制度则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因此,二者的关系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根据企业文化的总和说,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但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制度这一种表现形式,企业的内在精神,也不可能完全用制度来体现。其次,企业制度能体现企业文化,但不一定就能真实完整地体现企业文化。由于企业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个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所以企业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但企业制度能否真实完整体现企业文化,还取决于企业制度的形成过程和执行情况。第三,制度化过程既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阻碍企业文化发展的主要屏障。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它,人们能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地表达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优秀的东西加以继承,对缺陷和不足及时修正,对照外界环境,汲取先进文化,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然而,凡事皆有利弊,制度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固化的过程,随着对制度的深入理解和广泛认同,人们在接受制度文化的同时,又会反对与制度相背的文化,一方面容易让企业拘泥于制度文化,而忽略企业的其他文化,另一方面又会让企业拒绝外来文化,抑制吐故纳新的过程。制度化过程能促使企业井然有序地运行,却又会让企业走上按部就班的道路。第四,企业制度在企业文化中能扮演中层文化的角色,却不是中层文化的全部。根据企业文化的“同心圆说”,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即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内层文化,表层文化主要指企业的外在表现,中层文化主要指企业的运行机制,内层文化是指企业的价值理念。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指导和约束着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体的行为,是企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具体表现,但却绝不是唯一表现。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行机制只是尽可能全面地用制度来表现,却无法用制度来完全表达。制度化过程与企业运行机制的变化过程总是存在着时间差,或是滞后,或是超前,制度化过程只是尽可能及时地反映企业运行机制的变化而无法同步反映。企业的中层文化实质是企业的运行机制或经营管理模式,而不仅仅是指企业制度本身或制度形成和执行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即制度文化。

2 正确处理文化和制度管理的措施

(一)以文化来构建管理机制

人们在探讨企业文化时更愿意拿一些有一定文化背景相对历史较长的企业举例,如国内的“同仁堂”国际上的“福特”、“杜邦”等等,即使探求新兴企业文化时也愿意去找那些体现着某种文化背景的企业。一个企业诞生时,最开始有的只是创业者的一些美好理想或目标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恰恰是这些制度的实施、完善、再实施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了企业文化。新兴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迅速体现,正是因为他们诞生之日就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他们在制度的订立与实施上通常更详尽更务实,更能体现出企业文化来。企业文化虽然无形,但是它决不是空中楼阁,它一定体现于有形的制度中。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二)文化与制度相互促进

制度与文化的演进方式不同。文化的演进是采取“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而者交互上升。企业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美。通过企业制度创新,铸就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模式,建设以“企业是企业员工共同追求的事业”为核心价值观的创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主流要求的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和旧企业文化的革新,让二者相互作用才能更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

(三)激发员工责任感和主动性

企业在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时,应该努力创造团结、进取、创新、人人敢于负责、愿意负责的文化氛围,更要为员工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其乐融融的氛围,从而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使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水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无论怎么健全的企业制度都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发挥的余地。

综上所述,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关键环节,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既不可相互对立,也不能混为一谈。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同样也不能认为文化管理可以替代制度管理。

3 华为案例分析

华为作为一家特大型的跨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华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很大一方面得益于华为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间关系的成功处理。首先华为文化就像企业的“魂”,推动着华为管理改进与提高。华为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就是从实际出发,反映自身文化特色和业务特点,进而为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因为华为文化是华为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华为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也是华为文化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符合华为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并可再次通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东西用条文的形式加以固定化,通过试行反复证明,并在员工中达成共识后,经过正式签发和颁布,为员工共同遵守。

实际上只有与华为人的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才能与华为的实际相符合,才具有执行力。目前,华为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已摆脱了生搬硬套的形而上学管理模式,走上了在自身文化氛围中借鉴成功企业先进经验来酝酿和构建具有华为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规范的道路。

4 结束语

现代企业的发展已不仅仅只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同样在影响着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是社会文化的发展。不论是人、还是企业、还是社会,文化都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可成为一种无形的发展力量,促进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但就企业而言,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每个组织都应该将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紧紧结合起来,达到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可以把员工个体的积极性凝聚成巨大的群体力量。从而使企业增强活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娟.浅议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辨证关系的应用.甘肃农业,2005(9).

[2]尹海英.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共生的机理研究[M].2007,4.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企业制度 企业档案管理 档案研究

企业档案管理在企业运转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很重要,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在企业档案中被记录的清清楚楚,特别是技术创新、企业改革等重要措施也会被企业档案记录在案,企业的销售、进货渠道等等统统会在企业档案信息中出现,所以企业档案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现代企业档案管理核心职能

在过去的企业模式管理制度中,企业档案管理的职能主要围绕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进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后,核心变更为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资产档案的管理,通过企业资产的比重来确定资产档案管理的隶属关系,企业可以自由选择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模式,其最终要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资产划分以及权责变化的档案资料作为档案管理职能的核心部分。

二、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准则

真实性、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四部分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准则,这四部分相互优化互相结合,其能够快速、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信息保障。

(一)真实性

现代企业能否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取决于企业档案管理能否为企业提供正确、真实的信息,如果企业档案管理中出现虚假信息,会直接对企业的决策和企业本身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在企业进行的档案管理时,要将信息进行核实、落实,保障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充分排出虚假信息,为现代企业决策提供真实性信息有利于企业的决策和发展。

(二)系统性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势必要有自己的组织构架,不同的人员和部门应该有不同的职能或工作范围,通过各自的职能将收集的文件、资料进行分类管理,这就是档案管理系统性。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同时能够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清晰度和规范度,能够在企业决策时更准确的查找、搜索到相关信息。系统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信息准确利用,推动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工作效率。

(三)全面性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范围与以往大不相同,在市场经济新格局下,现代企业的交流贸易范围极为广阔,不再局限于国家、地理等范围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介入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贸易范围实现了世界化,很多企业通过外贸公司将产品销往海外,在这种范围广、复杂化的情况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更面临着挑战性,企业档案管理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档案收集范围,其要对企业背景、企业文化、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外贸出口、当地法律法规、企业信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性的收集,这样才能够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贸易提供保障。

(四)有效性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在收集信息时,需要注意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极为重要,通常分为信息时间有效率以及价值有效性。

(1)时间有效性。现代企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企业的需求或者招标上通常会在互联网进行,如果有企业在互联网上需求或者招标公文时,企业档案管理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采集,提供给销售部,有利于销售部门更快的找到意向客户,可以促使企业快速销售产品,为企业在销售方面挣得优势。

(2)价值有效性。当企业档案管理在收集信息时,会进行大范围信息收集,在收集到的信息中要进行分类塞选,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进行保存,对于无效信息应该进行排除,这样既不浪费储存资源又能够在利用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价值的体现。

三、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不被重视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联系,很多企业在看待档案管理工作时,皆认为此工作可有可无,实则是因为大家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并不了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很多工作人员因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受重视,在工作中没有了责任感、没有了奉献精神,再加上工作人员在信息收集工作上的知识缺乏,更不能发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

(二)档案管理理念、工作方式落后,危害企业自身安全

当前企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中档案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仍然是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信息,而这种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并不能够被充分利用。还有的企业对企业档案管理上的资源投入甚少,很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是有办公室勤杂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在变动上较为频繁,所以他们掌握的各种信息来源都会导致档案信息混乱,编错号、盖错章、信息不准确、假信息等问题在很多企业层出不穷。也正是为此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源投入更为少之又少。同时,因为内勤人员的更换还有可能将企业自身的商业秘密对外透露,会极大的造成企业自身的损失。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企业档案管理应该由原来的纸质媒介向信息智能化网络转变,而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大量纸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在企业作决策时不能够充分的提供详尽资料,甚至因为纸质资料发霉而导致信息缺失。有的企业实现了电脑办公数字化,但因为纸质资料不能详尽的储存到数字化电子档案中,而造成企业利用率大大的降低,不集中、不完善的资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利因素。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虽然不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联系,但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使企业突破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为企业的产品提供新型技术的创新信息,能够为企业在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同时,也为企业在重大决策时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申玲.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档案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06.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7篇

1.1转变思想,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政工队伍

(1)首先要明确党建工作的长期任务就是队伍建设。为了能加强企业的党建工作,首先要转变思想,提升政工人员的思想素质,这是党建工作的基础工作,必须要长期坚持开展。为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企业必须转变经营思路,适应外部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壮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因此必须创新党建制度,培养高素质的政工队伍,以此来确保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2)其次要明确党建工作的重点就是提升员工的素质。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员工的素质培养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员工,才能让员工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对工作的性质更加了解,并且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为创新党建工作,尤其要注意加强对政工人员的培养,并与企业的整体规划联系到一起,与企业其他工作同步进行。

1.2不断完善企业的党建制度体系

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党建制度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形成科学、合理、严谨的党建工作体制。如建立党组织小组,定时组织员工进行思想交流,同时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同时,企业高层领导要虚心听取普通政工人员的意见,让员工也能够参与公司的一些决策,为公司的党建工作尽一份力。完善企业的党建工作制度不仅要加强制度建设,还必须加强制度的执行,坚决杜绝各种黑白颠倒、对错不分的腐败现象存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将廉政制度落实到实处,比如说可以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企业还可以每年度考核党建工作的执行情况,建立奖惩制度,对先进的工作单位提出表扬,对工作消极的单位提出批评,使企业的党建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1.3加快实现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和信息化

(1)加快实现党建工作的制度化。企业任何方面工作的展开都必须依据严格的工作制度来展开,在管理制度的支撑下企业才能稳步发展。为使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更加完善,就要发挥党建工作制度的核心作用,使企业的党组织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重要决策。党组织要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强化公司的管理制度,加快实现党建工作的制度化。

(2)加快实现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中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发展资源。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党建工作需要更加重视信息资源的搜集与利用,对信息网络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使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更高,更好开展党建工作。

二、结论

企业面临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其党建工作遇到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不仅要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也应该抓住机遇,创新企业的党建工作,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8篇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其组织模式要与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其职能、方法要要所完善和创新,人员素质应进一步提高,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臂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提高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内部审计则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于1985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组织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内部审计蓬勃发展,为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相比,我国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在职能作用的发挥上都明显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领导人片面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的团结和稳定,有的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有的将内审机构形同虚设,使内审人员无职无权。

(2)内审机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企业将审计机构和监察合并,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有的干脆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致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根本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二是个别审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丧失职业道德,利用手中的权利送人情,甚至,降低了内审人员的威信和形象。

2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完善和发展

2.1提高认识,健全机构

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要我审”到“我要审”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地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同时要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机构,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稳定的环境中工作。

2.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是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股份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主要职权是对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监事不能兼任公司经营管理职务,因此它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也就难以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2.2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能直接为经营决策服务,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的地位。然而,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难以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还需要社会审计的帮助。

2.2.3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策略以及任免总经理等。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地位。但是由于董事会集体讨论决定制,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执行董事和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内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样的组织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这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陕西某有色企业改制以后的审计组织模式及选择第三种----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

2.3内部审计职能应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价及报告。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则应该以经济效益审计为工作的中心,着眼于挖掘企业增加利润的潜力;注重对本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注重于如何当好经营管理的参谋,发挥内部审计建设性的职能作用。

2.4内部审计方法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管理职能部门,是企业管理机能的一部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里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首先,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资料、数据的可靠性。项目上马后,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进行审查。经济活动结束后,应对完成情况作全面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2.5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能否真正地为企业实现最终目标服务,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除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心,还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要健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又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称资格化的内审专业队伍,提高企业内审质量。

2.6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推行总审计师制度

总审计师制度是指总审计师在企业法人代表领导下,协助法人代表工作,主管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推行总审计师制度可概括为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立总审计师;二是建立审计委员会;三是建立每半年一次的审计通报制度。实行总审计师制度,可使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得到客观评价,降低了企业法人对企业的驾驭难度,使企业内审领导机制更直接、更具体,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提升了监督层次,加大了内部审计力度。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产权制度创新

一、内涵界定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表看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高供给的质量为出发点,推进结构调整,矫正扭曲的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在应对需求变化方面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概括说来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的新型企业制度,主要包括四大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2]。

(三)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也称企业制度再造,是指企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对制度不断地进行变革[3]。

二、钢铁行业的现状

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

虽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粗钢累计产量8.04万吨,同比下降2.3%,国际上通常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5%以下为产能过剩。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的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不足64%,属于“严重过剩”。

(二)产业集中度偏低

近几年,国内部分地区的钢铁企业意图通过兼并重组,来促进产业集中,而2015年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下滑,粗钢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比重为34.2%,同比下降0.8%,而美国的钢铁企业集中度已达70%。

(三)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特钢产品占比分别约为20%、18%和25%,而在我国该比例仅为8%-10%,另一项代表高技术的板管材比例也只有48%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意味着我国的钢铁产品是以低技术为主。

三、“供给侧”改革下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

(一)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产权制度的创新。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之一“产权重组理论”,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按照权利重组的途径可以分为市场型产权制度创新(主要是通过收购等市场化的行为)和非市场型的产权制度创新(主要是通过政府法律、行政强制等非市场化的行为)。

1、调整经济战略布局

原材料工业司《2014年原材料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2015年展望》称,2015年将致力于化解“过剩产能与稳增长”的关系,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新增产能;另一方面还要支持企业的产品调整和技术改造等,围绕国家战略布局重大项目。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需加快转型升级突破高产低效的困境。例如,永钢集团制定了“新三年发展规划”,以优化布局、技术进步为重点,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品质量。对于宁愿等待也不愿意停产的僵尸企业,需要建立产能出清企业退出通道,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员工有稳定去向,二是有效处置企业的债务。

2、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企业资产重组的方法主要有:在原企业的基础上,引进外资进行合资改造,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通过市场转让企业的部分产权,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设备、资金或土地折股,向社会集资或招股筹办新的企业。

(二)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创新

企业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矩阵结构和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等。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方向主要致力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建立学习型组织。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以股份制企业为例,科学规范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关键在于依法建立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权力制衡的法人治理机构,实现企业相关利益、责任人在权责利方面的明确。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创新要求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下,规范董事会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同时发挥监事会作用,增强监督的有效性。

2、建立现代学习型组织

企业只有不断革新自身的组织结构,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经济环境下多角度、全方位的挑战。彼得・圣吉认为可以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创建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来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型组织。

(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制度。

1、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目前企业已有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亲情化的管理模式、友情化的管理模式、温情化的管理模式、随机化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化的管理模式。魏杰在《中国企业制度创新》中提到,未来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应该是以“制度化管理”为主,适当地利用其他几种模式的重要优势,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

2、改革管理体制,提升生产效率

中国钢铁企业可以像西方钢铁强国学习先进经验,改变管理体制,将企业相对较独立的管理职能变成紧密联系、协调的生产经营统一体,更充分地发挥企业的综合优势,提升生产效率。

3、企业管理手段创新

现代企业应该将现代的管理技术广泛用于生产计划和组织、预测与决策、技术和设计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管理水平。

总的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哪个行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都应该仅仅围绕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来进行,核心是创建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等的权、利关系,使企业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世清.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谈什么是“新结构经济学”.中国改革论坛网.2016-2-25.

[2] 周d鹏.出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考[J].编辑学刊,2015(05):29-33.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政工;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23-01

一、引言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自二十世纪末开始国家大力实行企业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新世纪新形势的现代企业制度下,我们国家各个企业的企业政工队伍面临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政工队伍的在现代企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

二、企业制度改革中企业政工队伍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的企业政工队伍主要负责宣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必须做好以先进的思想来教育企业员工的工作,切实在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全心全意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新世纪以来,我国大中小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改变经营制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指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运行体制,科学的规范企业领导和员工职责,企业的企业政工队伍的性质和作用在这种制度下依旧发挥着自己本身的作用。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企业有了董事会、监事会,就不再需要企业政工队伍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也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所以,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要真正发挥企业政工队伍的作用,就必须积极探讨政工工作的新方法、新载体,充实新内容,寻求新做法,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发挥出企业政工队伍的重要作用。

三、政工人员要树立服务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观念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政工队伍的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改革,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政工队伍必须抛弃陈旧的观念,加强先进性教育,与时俱进,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牢固树立服从服务于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彻底摆脱政治为主经济为辅的计划经济工作模式,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把握生产经营的切入点,结合点、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地发展经济。此外,企业政工队伍必须具有效率意识,政工工作不能以牺牲生产力为代价来换取工作的表面活跃,而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加强时间观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脚踏实地为党和国家为企业做贡献。

四、企业政工队伍要继续学习新知识为企业转制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企业政工工作正在逐渐被赋予新的涵义。在新形势下,企业政工队伍不仅要做到围绕企业经济建设开展活动,而且要直接进入经济领域发挥作用。首先,企业政工队伍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维护员工利益。例如,在股份制企业,许多企业的干部员工不仅仅是企业的员工,还相应的获得了企业的一部分股份,成为企业的小股东,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代表和维护员工的最大利益,才能更加广泛、紧密地把员工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其次企业政工队伍要从多方面为员工服务,积极开展政工工作,用新方法新思路帮助和服务员工。企业政工队伍团结员工和凝聚员工主要是通过服务员工来体现。如果不能适应员工的需要,为之提供多方面、有实效的服务,员工就不会选择企业政工队伍。例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会更加严格,优胜劣汰、竞争上岗,员工择业、上岗,都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在企业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可能被辞退,这就需要企业政工队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式帮助广大员工学习新知识,以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同时积极向企业领导推荐和选送员工人才。第三,企业政工队伍要仔细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政工工作新的运行机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做到以上几点,企业政工队伍才能更好的为企业转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适应企业转制要求的工作方法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政工面临许多全新的问题,如:企业定岗、定员、定权、定责后占用生产时间集中大量人员去搞活动,客观上既不允许,也不可能;高效、精干的企业运行制度,必然使管理人员得到较大削减,必然使专职政工干部减少而兼职政工干部增多。因此转变企业政工队伍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企业政工队伍的工作效益、效率,既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企业政工队伍的自身运行机制的迫切需要,所以企业政工队伍的工作要进行新形势下的定位,尽量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变大规模集中活动为小型分散活动;变占用工作时间为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变企业政工队伍独家经营为借助技术部门或人力部门多家经营;变一味无偿活动为有偿与无偿活动相结合;变简单的突击性劳动创造活动向以科技为先导的劳动创造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雅新.政工工作是企业稳定的基石[J].党史文苑,2006,(12).

[2]汤飞.加强政工工作构建和谐企业[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04).

[3]黄志毅.开辟网络政工新天地[J].政工研究动态,2005,(14)

[4]周彩球.浅谈企业民主政治建设对企业和谐发展影响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6).

上一篇:家族企业范文 下一篇:企业培训课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