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现场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09 23:27:11

企业现场管理

企业现场管理范文第1篇

生产现场管理的主要任务实际上既是要求又是内容。具体应用上,强调工序管理、物流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形成一支目标明确、团结向上、精神面貌好、技术素质高、遵章守纪、战斗力强、职责分明的职工队伍。

2、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班组长队伍建设是实施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环节。

3、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即文明、清新、整洁的工作现场。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明工艺纪律,认真做好生产控制和检验,保证产品生产合格,并使质量不断上新台阶。

5、合理组织生产,科学地设置生产岗位,掌握生产节奏,减少生产波动性,使生产均衡地进行。

6、研究物流规律,对各个环节任务明确,环环相扣,不脱节,以使物流顺畅地运动,保证生产的需要。

7、使设备正常运转,大力做好操作、维护、保养、检修等工作,决不让设备问题拖生产后腿。

8、做好生产过程中原始记录、台帐、报表的记录、整理、传输工作,发挥它们的作用,同时要使现场各种信息传输通畅,渠道不堵不塞。

9、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搞好员工安全教育,认真进行安全检查并对查出隐患和问题落实整改。做到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和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10、推行“三现”管理(管理人员要到现场去;认真地看现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减少管理环节,狠抓各项管理制度在生产现场的落实;加强现场指导。随时掌握情况变化,加强调度,及时解决问题,确保生产更合理有效的进行;加强对现场按章操作、按质量标准操作和“7S”管理的指导,确保按章生产、文明生产;完善监督,强化现场查纠。完善监督过程,从强化查纠主体、改进查纠方式、细分查纠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强化现场查纠力度。

二、生产现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班组是生产现场作业的基本单位,是企业完成各项经营目标的主要承担者和直接实现者。班组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班组能否长期保持稳定生产的局面决定着企业整体的生产形势。而科学性,规律性、指导性的管理原理与原则,是生产现场管理的关键。

1、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要立足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原则。

2、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则。即以最少投入换取最大产出,改善企业条件,增加职工收入和福利。

3、要不断讲求创新的原则。既体现在思想上,又要落实在组织、制度、法规、行动上,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4、要贯彻规范化的原则。讲求思考问题规范,行动规范,照章办事,严格规范,要体现一个“严”字。

5、要突出强调服务的原则。为生产现场服务。

6、要强调人身安全、生产安全、设备安全、生物安全,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

三、生产现场管理的方法

近年来,“7S”活动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中,对生产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7S”活动是现场管理的“基石”。

“7S”活动源于日本,最早是“3S”,即“整理、整顿、清扫”,后来逐渐推广为5S、6S、7S、8S,目前企业推行较多的是“7S”,所谓“7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

1、整理:指区分要用与不要用的物品,不用的清理出现场,只保留要用的。

整理活动的核心是对生产现场的物品加以区分,是要还是不要。经过整理后应达到的要求是:a.不用的东西不放在生产现场,出现了就坚决清除掉。b.不常用的东西也不放在现场,可在库房中存放,用时来取,用完放回。c.偶尔用的东西可放在生产现场的一个指定地点。d.经常用的东西放在生产现场,且都应处于马上就能用上的状态。

2、整顿:指把物品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做好识别管理,以便于取拿。

整顿活动的核心是使物品的摆放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经过整顿后应达到的要求是:a.物品在现场有固定

位置,不乱丢乱放,b.物品要按一定规则进行定量化摆放。c.物品摆放要有顺序,做到先进先出。

3、清扫:指扫除现场中设备、材料、环境等生产要素的脏污部位,保持整体干净。

清扫活动的核心是在清扫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经过清扫后应达到的要求是:a.在清扫和对设备进行擦拭的同时,检查有无异常和故障,加强维护和保养工作。b.定期组织清扫活动,处处干净整齐。

4、清洁:指作业过程中,仍维持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良好局面。

清洁活动的核心是绝不搞突击,始终坚持如一。经过清洁后应达到的要求是:a.生产现场环境、设备、工具、物品整洁整齐。b.生产现场各工种人员着装、仪容整齐大方、朝气蓬勃。

5、素养:指全体员工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素养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条件反射。素养要求做到:a.工作自觉主动。b.不做表面工作,搞检查应付。c.工作形成条件反射。

6、安全:指作业过程中要安全操作,注意人身与财产安全,树立“安全第一”的良好思想。

安全活动的核心是在思想上时刻绷紧“预防为主”这根弦。安全活动要求做到:a.积极推行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制度。b.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c.抓好岗位安全教育和培训。d.认真进行安全检查,做好整改落实。

7、节约:节约各种原材料、设备、办公用品及水电、人力等资源。

节约活动的核心是“滴水成河”,“向成本要效益”。节约活动要求做到:a.不应加班的工作,避免加班。b.要求员工准时开始工作,不浪费工作时间。c.鼓励员工多提建议。d.避免材料与供应品的浪费。e.勤于检查机器,使其保持良好状态及避免故障而造成生产的延误。f.了解意外事故的间接成本。

四、生产现场管理的意义

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推行“7S”活动。协助企业落实目标管理,使员工充满活力,充分发挥潜力,达成预定目标,提升经营绩效。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手段,使员工和部门有效完成设定的工作目标,从而全面完成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充分起到:提高效率、提升产量、降低成本、保证质量、预防为主的作用。

摘要:生产现场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对生产过程诸要素,包括人(操作者、管理者),机(机器设备、工艺装备),料(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部件),能(水、电气、煤、汽),法(操作方法、工艺制度、规章),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将它们有机结合,达到一体化,通过

生产过程的转换,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质量合格的、成本低的、交货期及时的产品的一种综合性管理。

关键词:生产现场管理的原则、内容、方法、意义

企业现场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生产现场管理 优化研究

一、企业进行现场管理优化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现场管理以及现场管理优化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现场管理指的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进行合理的安排、协调。控制、监督等工作的进行全面的指导。现场优化管理指的是以现场管理为前提,再次基础上对现场生产采用现代的化的管理思想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有效的提高生产现场的运行效率,还能够实现现场生产的优质低耗高效的目的。企业在进行现场管理优化的时候,在注重生产秩序以及生产经营的环境的同时还要关注生产现场会的层次管理,积极的引导生产各个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企业进行现场会管理的优化,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还能够挖掘出企业存在的潜力,实现资源的的合理分配,促进企业规划发展;因此,提高企业的管理层次,加强企业管理优化势在必行。

二、企业生产现场所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企业在生产现场中存在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企业生产现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生产现场秩序混乱。生产现场是企业进行商品的生产的重要地方,它包含了企业的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是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些企业的生产现场,员工干活没有计划,操作没有相关的准则,还有一些企业中存在着员工分工不够明确,不能够积极有效的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再生产过程中不能够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和制度进行生产;员工的的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的了企业生产不均衡,不能及时的供应商品。在一些小型企业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同时还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生产作业的记录不够规范以及相关的凭证不够健全、账面不够不整洁有序;另外,就是在生产现场由于生产信息不够畅通导致了生产现场处于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企业商品的生产效率、质量等。

(2)生产现场环境存在的问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员工提供一个舒适的生产环境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前提,目前,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存在着相关的生产路线不够合理、生产仪器的布局杂乱;原材料以及废品随意堆放,一些硬件措施参差不齐;在生产现场,地面脏乱差,通道严重堵塞,相应的工作地方狭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员工的生产效率。

(3)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自身素养有待提高,在生产现场中所有的因素中,认为因素的最为重要的能够直接影响到生产的效率、质量等。在进行现场生产时,要努力剔除员工不符合大生产以及文明生产要求的旧观念、旧习惯,积极克服自身的“惰性”、作风不够严谨以及纪律性差等问题;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提高生产效率。在目前的生产过程中多数人认为影响企业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导致了企业的领导者忙于搞处理外部影响,从而导致现生产现场的散漫。企业生产经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进行相关的市场研究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忽略了企业对生产现场的管理,这两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企业向市场市场提供高质量、多种类以及能按期交货的商品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决定因素,因此,提高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有效的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够促进企业的形象的树立。(4)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于设备管理意识薄弱;有效的进行设备的合理利用,精心维护设备对企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产现场中,所生产出来的商品,质量的好坏,造价的多少,都与设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些企业中对于企业的设备管理十分薄弱,设备的置办生产、维护等部门严重脱节,极大的影响了设备的有效利用。一旦某个关键设备出现生产问题,肯定影响了整体的生产效率,例如:停机、停产等。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优化措施

(1)坚持以人文本,不断提高现场生产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在进行生产时,要不断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增强员工之间的密切配合。具体的实行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同时要发挥现场生产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培养。

(2)保证现场生产的信息的畅通。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生产方面的账目记录。以保证生产现场的秩序的稳定。进行有效的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促进信息的传递,还能激发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

(3)加强设备的管理提高管层的素质。在进行现场生产的管理时,要结合实际根据企业的需求对设备进行相应的维护,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要增强在采购设备的时候的监督监督机制以保证设备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于管理,以保证生产效率。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计划,以保证管理人员能够认真负责的对待生产现场的账目的管理。从而有效的促进了生产流畅性、生产的效率。

(4)加强生产计划的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生产环节是重中之重,也是能够直接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不断增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计划的工作。只有制定了明确的生产计划才能有效的保证产品的质量、生产日期以及保证了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和和指标,维持了企业生产现场的均衡。

综上所述,企业现场生产管理是衡量一个企业整体管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的重要问题。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对于生产现场的管理才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商品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的保持勇往直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赵丽艳.优化企业现场管理[J].辽宁经济,2008,(09).

[2]李文生.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

企业现场管理范文第3篇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管理优化水平,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综合表现。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内抓现场,外抓市场,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优化现场管理。

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优化现场管理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二是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是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内容的优化,来实现我们的优化目标。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建筑精品,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二是彻底消除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科学合理的组织作业,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四是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耗及能耗,减少物料压库占用资金现象,不断降低成本;五是优化现场协调作业,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有效地控制现场的投入,尽可能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六是均衡地组织施工作业,实现标准化作业管理;七是加强基础工作,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的可控状态;八是文明施工,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作业。

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是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二是以班组为重点,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组织。班组是企业现场管理的保证。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工作对象也在现场,所以,我们加强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无一例外地通过班组来实施。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必须以班组为重点。

企业现场管理范文第4篇

物流行业10S现场作业管理法是基于5S现场管理法创新延伸而来,5S现场管理法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一种管理办法。5S即日文的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这五个单词,又被称为“五常法则”或“五常法”。初期日本5S的宣传口号为“安全始于整理,终于整理整顿”,只推行了前两个S,后因生产和品质控制的需要而又逐步提出了3S,也就是清扫、清洁、素养,从而使应用空间及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了1986年,日本5S的著作逐渐问世,从而对整个现场管理模式起到了冲击的作用,并由此掀起了5S的热潮。

日本式企业将5S运动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推行各种品质的管理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品质得以迅速地提升,奠定了经济大国的地位,而在丰田公司的倡导推行下,5S对于塑造企业的形象、降低成本、准时交货、安全生产、高度的标准化、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场所、现场改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渐被各国的管理界所认识。根据物流企业的行业特征和物流现场管理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原来5S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系统(System)、安全(Safety)、服务(Service)、节约(Save)、满意度(Satisfaction)从而形成物流行业现场管理(主要是物流中心、配送分拣中心)10S现场工作法。

(1)系统(System)。是以整体的观点对物流现场复杂系统业务流程之间的连接进行研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视,是解决物流现场复杂问题的工具、技术和方法的集合和相关性的工具包,从而建立起基于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工作的行动框架。

(2)安全(Safety)。通过在物流作业现场彻底推行安全活动,使员工对安全作业的要点养成习惯,建立有规律的物流作业现场,能很好地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所有物流设备都进行清洁、检修,能预先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员工生命安全有保障。

(3)服务(Service)。服务是物流企业要经常站在供应链角度(外部客户、内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并努力满足客户要求,在日常的行为准则里潜移默化地体现出“为客户,为他人”的自我服务意识,许多企业都非常重视外部客户的服务意识,却忽视对内部客户(后道工序)的服务,甚至认为都是同事,谈什么服务。而在10S活动中的服务,尤其是供应链条件下管理中,须注意内部客户(后道工序)的服务。

(4)节约(Save)。就是对物流资源的时间、空间、能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物尽其用的工作场所。节约是对整理工作的补充和指导,物流行业作业频繁,由于行业利润率低,资源相对不足,更应该秉持勤俭节约的原则。

(5)满意度(Satisfaction)。满意度是指客户(外部客户、内部客户)接受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后感到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通过满意度的提升,表现为高质量、低成本、交货期准、技术水平高、生产弹性高等特点,使物流企业达到更高的生产及管理境界,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和回报。在针对物流行业新增的5S里,都是与原来的5S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5S中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10S中的“节约”、“安全”都是侧重于务“实”,讲的是实际的日常行为规范,而10S中的“系统”、“服务”、“满意度”侧重于务“虚”,强调的是整体战略思想和方法、策略。

二、10S现场作业管理法对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10S是5S现场管理法在物流行业的升级应用,10S水平的高低,代表着物流管理者对物流现场管理认识的高低,这又决定了物流行业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10S管理活动,从现场管理着手改进物流企业“体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规范管理,着重解决物流现场:脏、乱、差,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从而做到管理重心下移,促进各专业管理的现场到位,优化现场管理的实质是改善,改善的内容就是目标与现状的差距。利用PDCA循环,使其合理有效地运行,可以使现场实行“定置管理”,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有序,现场环境整洁,文明生产,提高工作工艺水平,严格按流程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产品质量,实现生产现场组织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不断优化生产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可以建立和完善管理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投入产出,提高现场管理的运行效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来自于《中国市场》杂志。《中国市场》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总之,10S现场管理法与物流企业的作业质量、进度、安全、效益等诸多方面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会极大促进10S管理活动向纵深发展,使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培养了所有员工的系统思考、节约、服务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团队精神,有效协调地进行现场作业管理生产,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

企业现场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场管理;问题;原则;对策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施工企业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即要追求企业利润又要确保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的要求,只有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达到目标的实现。

1当前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的因素难以实现全面有效控制

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怎样实现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控制对于监理单位及承包商均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

1.2质量控制过程中产品难以全面检查,部分质量隐患易遗漏

事实上,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怎样实现对于操作型工序产品成果的全面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

1.3安全意识不高,责任不明确

安全意识是做好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关键,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的工作。但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等没有深入学习,而且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施工现场,导致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淡薄。

1.4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

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投入物料的面广量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感到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但多数操作型工序所用地方材料,如砂、石、砖等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往往随时进场,如何实现对于材料的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1.5对于现场施工工序产品检测出现的偏差不可避免

由于工作量巨大,纠偏的难度及损失相当大,纠偏措施的决策也较为困难。在实践中,操作型工序出了偏差若不及时发现往往造成大面积返工。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对于工期造成的损失已较难弥补,同时承包商也易受到较大的损失。事实上,纠偏措施的难度及损失较大,解决问题的关键应放在事前控制上。

2加强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2)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设置安全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3)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3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3.1搞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是决定因素

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主人翁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为的失误,以人为本。在这方面主要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对人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参加施工管理的员工懂得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即管理产生精品,管理产生效益;其次,当前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拥有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能搞好施工管理,整个工程施工中公司集中主要技术骨干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专门的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并由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整体管理水平加强,从而保证各个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第三,根据各个工程的特点,在使用人方面从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素质、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素质等方面考虑,实行全面控制,根据人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的心理行为控制人的使用,量人所用,从而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

3.2规范生产施工,严格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项目质量控制好能有效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加强质量管理,就是要在符合项目功能、工期和费用要求的情况下,通过质量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和错误。加强质量管理必须明确该工程的质量要求,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保证措施及施工方案,使每项工序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从而有效的组织好质量管理,使工程项目达到优良工程、精品工程。此外,必须向实施者落实质量责任,灌输质量意识,根据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经常进行考核、奖惩,防止追求施工高速度和低成本而牺牲质量。

3.3保护现场工作人员,做好安全工作

安全管理是施工

现场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加强安全管理必须对每个人做好三级安全教育,使之对安全生产有个清楚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意识和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施工安全无小事,始终把现场施工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中,作为最主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安全施工安全生产职责,加强对现场施工安全工作的管理,切实做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切实提高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同时,制定好安全管理细则,严格执行有关制度,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使工程项目达到达标工地、样板工地。

3.4合理使用材料和设备,做好保护工作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低材料储备。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认真计量验收,同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此外,由于施工现场的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施工现场材料流动情况的影响,因此应将材料储存场地选在对施工现场影响最小并靠近安装地点的地方,选择好交货路线,以避免对施工作业造成影响。同样地,材料在安装前应进行适当保护。

在设备管理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进行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机械利用率在机械配套选型中,注意一机多用,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3.5抓好进度计划的实施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效益追求

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该保证项目及各个工程活动按计划及时开始,并在实施过程中监督项目以及各个工程活动的进展状况,在工程过程中记录各工程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及完成进度。在各控制期末将活动的完成度与计划对比,确定各工程活动、里程碑计划以及整个项目的完成程度,并结合工期,生产结果的数量和产量,劳动效率,资源消耗,预算等指标,综合评价项目进度状况,并对重大偏差做出解释,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原因,找出需要纠正措施的地方,评价偏差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同时,应结合后续工作,分析项目进度趋势,预测后期进度状况、风险及机会,提出调整进度措施。项目正式开始后,必须监控项目的进度,以确保每项活动按计划进行,掌握各工作包所达到的实际状态,即完成程度和已消耗的资源,在项目每个控制期末对各工作包的实施状况,完成程度,资源消耗量进行统计。

4结语

作为施工企业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项目,才能在预定时间发挥效用。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做到做一项工程创一项名牌树一块丰碑,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创造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黄雪红.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08,(11):172-173.

[2]张达.论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及重要性[J].广东科技,2008,(9):209-210.

企业现场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煤炭港口 管理 竞争力

一、引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行的形势,相关的煤炭港口企业需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深化本企业的体制改革,增强煤炭港口管理模式的专业化,从而提升港口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煤炭港口管理供应链模式

当前,供应链模式广泛应用在各大现代企业中,煤炭港口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则需采取这种模式,以便实现港口企业柔性化目标。煤炭港口企业为提高港口间的竞争力,将有效开展与供应商、配送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实行精细化运作,以便提高港口的服务质量。现今,准时化运作和敏捷化运作要求港口企业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此外还需企业合理采取各种设施,提高信息传递的快速率和准确率。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强,供应链受其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敏捷化运作将增强对运用商的服务程度,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优质、高效的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煤炭港口相关企业竞争力指标

(一)煤炭装卸能力

通用性和专业性是当前码头建设的主要方向,大型煤炭港口的装卸设备和生产泊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趋向于现代化、自动化以及专业化等,中小港口建设大多结合航道条件和运输距离等采用中转或直达的方法增强装卸能力。不同的港口企业需结合自身的独特优势,采取有建设性的港口投资工作,促进港口装卸设备和泊位建设的配套平衡,从而煤炭装卸能力将能有效体现煤炭港口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煤炭泊位利用率

近年来,我国主要装卸煤炭的港口在泊位利用率方面都有所提升,仅三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相对而言,这种泊位利用率将不能满足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相关的煤炭港口需要结合企业的现代化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化调整,完善当前的煤炭专业生产泊位利用体系,以便能够进一步提升装卸煤炭港口的泊位利用率。

(三)内部管理效率

煤炭港口的内部管理具有较高的效率将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相关企业结合煤炭输送和堆放工作的特点,减少船舶的非生产性停留时间,有效促进港口管理水平的提升。另外,现今企业的发展与客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服务原则,积极探索市场新动态,定期组织员工参与管理新思想交流的培训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管理,注重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将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专业化煤炭港口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市场管理策略

1.市场细分理论。煤炭港口企业要想利用良好的管理模式提升其竞争力则需提高市场占有率,采取合理的市场管理方法,而市场细分理论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市场细分将能在企业面前呈现较为清晰的客户需求走向,以便为企业的市场拓展提供有利条件,但在市场细分范围里需遵循其中的规则,包括市场可衡量原则和市场可占领原则。企业在细分市场之后,需明确市场范围,并分析市场的规模,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衡量市场竞争状况。而市场可占领原则需从市场开发价值和占领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投资过后,能够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竞争内容为经济效益上的竞争,因而企业所划分的市场需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实现获取利润的目的。

2.注重市场开发。煤炭港口企业要想提升企业竞争力则需转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在较为繁杂的市场环境中积极建立开发市场的信心和决心,灵活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不仅能守住原有市场,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市场占有额。当前的商业竞争,归根结底为信息上的竞争,煤炭港口企业深入市场调研,有效搜集行业的先进、新颖信息,并合理使用该信息,将能在信息流中发现新的机遇,进而实现信息服务于企业发展的目的。在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合理配置企业内外合理资源,也将是注重市场开发的表现形式。

3.保障企业服务质量。港口企业需加强在港煤质的控制,还应有效提升其服务质量,构建合理的综合业务服务体系,加强与铁路货运企业、煤矿企业等之间的合作,完善运输生产系统,为其流畅运行创造有利条件。当前集装箱业务发展较为迅速,煤炭港口企业的发展还需重视该领域的业务拓展,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港口附近的优势,积极建立健全储配煤基地体系,促使煤炭港口企业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培养企业信誉,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二)企业内部基础性建设

1.完善企业管理机制。煤炭港口企业在进行内部基础性建设工作时需立足于全局观点设置管理目标,积极开拓良好的服务模式,以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并结合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有限的条件下保障运输生产环境较为优美;在生产环节中,质量是企业建立良好信誉的基础,因而需企业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保证产品质量。企业内部生产管理需遵循标准化原则,有效落实相关的政策方针,推动标准管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管理较为合理、科学将能保障企业长足发展,降低企业相关的建设成本;薪酬激励制度将能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挖掘其发展潜力;培养人才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将能支撑较强的人才培训强度,同时还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文化素质。

2.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煤炭港口企业可在市场中加大品牌宣传,以其个性化的服务形式吸引客户的眼球,这就需要企业注重职工的品牌意识,让其在工作中自觉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而这些工作的落实需改造企业相关的硬件设备。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能有效推动硬件设备的改造进程,在装卸线上合理装置除杂设备,如除铁器等,并引入动态电子轨道衡,将能为企业竞争力的指标―计量准确创造有利条件。在输煤系统中合理放置电除尘器,将能降低煤粉扬尘带来的影响,以便改善煤炭企业的生产环境。

(三)生产经营策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周转,因而拓宽筹资渠道,完善企业与供应商、代销商之间的合资、合作体系,引导大型矿产企业参与共同投资建设港口,将能扩大港口规模,从而起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在进行港口建设时还应严格投标招标制度,对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的能力、信誉等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既定要求。港口作为一定规模的煤炭运输集散中心,扩大市场占有率将能为煤炭运输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五、结束语

专业化煤炭港口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需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大形势,顺应时展潮流,结合港口相关的业务功能需求和当地具体的城市经济建设,有效形成具有科学性的管理体系。专业化煤炭港口管理模式将可合理分配企业相关的生产要素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资源合理配置,在管理中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创新管理方式,将能刺激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发挥最佳优势,赢取胜利果实。

(作者单位为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

参考文献

[1] 陈伟,董茂莹.多层次灰色模型下的上市港口企业竞争力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09).

企业现场管理范文第7篇

摘 要 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达到长期的发展目的,企业生产系统通常会狠抓现场管理,并对现场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使企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有序进行,以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将从企业现场管理的含义及意义入手,对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的途径进行分析,希望促使企业的现场管理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 企业现场管理 现代化管理水平 班组建设

如果说安全、有序的生产与经营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保障条件,那么生存与经营的现场管理便是企业长期发展保障条件的前提。企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现场管理是进行管理与规范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对此加以重视。

一、企业现场管理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企业现场管理

所谓现场管理,就是指企业生产与经营现场的管理与规范,是生产系统合理布置的补充和深入。生产现场管理则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环境等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二)企业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现场管理是企业的核心工作,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现场管理是企业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现场管理隶属于企业整体管理,是企业整体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企业整体管理得到优化的基础,更是保证企业各项专业管理得到优化的重要条件。

(2)企业现场管理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企业现场管理是对生产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环境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其目的是保证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来按照既定目标实现高效生产,来节约人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而缺乏有效的企业现场管理,则无法妥善且有序的管理与规范生产要素,从而无法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企业的技术进步不是仅停留在实验室,也要体现在生产现场,体现在新产品的科技研发,体现在老旧设备的更新换代,体现在新材料、新工艺与新技术的使用与创新。企业现场管理可以为新产品、新工艺提供良好的空间,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二、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的途径

优化企业现场管理有很多途径,本文中我们选取最重要的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健全规章制度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也要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这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规范生产,确保生产经营有序进行的标准,只有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遵照各项生产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益,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如此一来,企业的生产有规可循,有章可守,按照规则与章程进行有序生产,从而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现场管理。

(二)规范生产流程

对于企业而言,生产是居于第一位的,生产流程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生产流程存在混乱、无序的现象,势必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生产事故频发。因此,要优化企业现场管理,就必须要规范生产流程,确定企业人员操作方法科学合理和操作流程有规可循,由此,企业的现场管理才能实现最优化目标。

(三)搞好班组建设

班组是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是现场管理工作的重心,其活动范围和工作对象都在现场,加强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无一例外地通过班组来实施。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必须以班组为重点。因此,在进行现场管理时,首先要明确每个现场管理班组的成员的职责权限和个人业绩考量标准以确保现场管理班组成员对工作的正确理解,并将此作为进行评估的基础,按照规定的标准考量个人业绩,不偏不倚。

(四)强化思政工作

现场管理并非只是硬件管理和流程管理,更是对人员的管理。因此,在现场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关注职工思想状况,做好思政工作,发挥思政工作的优势,将思政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才能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生命力。

三、结语

企业现场管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保障,优化企业现场管理是每一家企业都必须要着手去做的。关于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的途径我们已经从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生产流程、搞好班组建设、强化思政工作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但这仅仅是沧海一粟,更多的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的方法有待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继续发现、探索,不断优化企业的现场管理,才能真正地规范企业生产,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进军,闫书会.开展行之有效的检查监督工作 促进企业强化内部管理[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1(01).

企业现场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标识管理;企业现场;重要元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标识管理的目的及作用

标识管理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管理、提高效率及减少质量安全隐患,而在相应的岗位或区域设立标识,便于规范管理。标识作为信息存在的一种方式,是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方法。

标识管理的作用:优化工作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方便资产管理;减少质量安全隐患,使各项工作繁而不乱、井然有序。

二、标识的种类

标识的种类有很多,一般生产型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区域标识:如物料区、返工区、通道、检验区、加工区、设备区、工具区、消防区,等等。

(二)产品标识:如产品名称标识和检验状态。产品名称标识如产品型号、数量等;检验状态标识如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待检品区等。

(三)设备管理标识:如设备运行标识和设备编码标识。设备运行标识如维修中、停用、运行中;设备编码标识是根据设备的名称、功能、型号及规格进行编排管理所做的标识。

(四)安全、消防标识:如灭火器的安置及使用说明、使用状态标识、安全通道的示意图、逃生图标等。

三、企业现场标识管理中的普遍问题

根据多年来对企业标识检查的经验,企业在标识管理上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以出口服装企业为例):

(一)标识与实物不符。企业检验区内,容器上产品检验状态标识为“合格品”,实际产品为“不合格品”。

(二)标识不全。企业仓库货架上部分物品无产品标识、检验状态标识。

(三)标识用语不规范。企业生产车间不同区域的产品检验状态标识不统一。如企业检验区内,同一产品标识有的是“不合格品”,有的是“不良品”等。

(四)企业对标识的管理不重视。企业对现场标识管理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初设标识时,标识清晰醒目,以后因企业发展情况、变更现场安排时,现场标识未及时更改。如原缝制13组标识上现在为4组在此生产;原包装区现为成品堆放区,等等。

(五)企业对标识的管理不到位。企业无长效标识管理机制,责任人员检查不到位。如灭火器已不在绿标范围。

四、如何充分发挥标识的作用

(一)企业应规范标识内容

1、规范区域标识。企业应合理规划生产现场布局,各区域应清楚标识。如仓库、裁剪区、缝制区、整烫区、包装区、检验区、检针区、成品区、安全通道等。

2、关键工序操作要求应重点标识。企业应重点做好关键工序的相关标识。如检验区的状态标识(合格品、不合格品、待检品等)、检针区标识(未检针、已检针等)、原辅料仓库产品名称(大货料、样品料、库存料、供应商名称、生产款号、数量、颜色、客户名称等)及检验状态标识、成品区的产品名称标识(出货批号、出口国家、唛头及客户名称等),不合格产品标识应醒目,避免与合格产品混淆。

3、企业应做好各工序操作人员的标识培训工作。企业员工是产品的直接责任人,只有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执行标识管理的各项规定,所以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4、企业安全、消防设施应醒目标识。安全、消防标识涉及到人身安全,是企业标识的重要环节。企业安全、消防标识应简洁、醒目、容易理解。企业安全、消防标识的内容有:灭火器的使用说明、使用状态标识、安全通道的示意图及现场安全通道的设置标识(如用斑马线与其他区域隔离、逃生图标等)。

(二)标识设计原则。企业标识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识别。如安全标识、不合格品标识、关键工序标识应非常醒目,用色以“红色”为主。通道、区域标识、合格品标识应简洁、明了,用色以“绿色”为主。

(三)企业应持续对标识进行维护

1、当企业现场生产工序位置发生变更时,应及时更正区域标识、状态标识、产品标识等相关标识。

2、当企业仓库货架上的原辅料发生变更时,应及时更正产品标识。

(四)企业应定期进行现场标识检查。企业在进行标识管理时,应制定标识检查计划,由专人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现场标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五、结语

综上,企业通过导入规范的标识管理,工作环境将更加优化,各项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规范的标识管理能够使企业减少质量安全隐患,为企业增添无穷的隐性资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现场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字:生产企业,现场管理

一、生产企业现场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一)生产企业现场管理的任务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全面完成生产计划规定的任务,包括产品品种、质量、产量、产值、资金、成本、利润和安全等经济技术指标;

2、消除生产现场的浪费现象,科学地组织生产,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3、优化劳动组织,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不断提高现场人员的思想水平与技术业务素质;

4、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料和能源消耗,减少生产储备和资金占用,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5、优化专业管理,完善工艺、质量、设备、计划、调度、财务和安全等专业管理保证体系,并使它们在生产现场协调配合,发挥综合管理效应,有效地控制生产现场的投入与产出;

6、组织均衡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

7、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做到人流、物流运转有序,信息流及时准确,出现异常现象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使生产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可控的状态;

8、治理现场环境,改变生产现场“脏、乱、差”的状况,确保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二)现场管理的内容

1.从优化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主要生产要素分析:

1.1“人”,是生产管理中最大的难点,也是目前所有管理理论中的重点,围绕这“人”的因素,各种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就首先从现有的人员中去发掘,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特点,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人力资源课程就是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工效,如何激发员工的热情的一门科学。简单的说,人员管理就是生产管理中最为复杂,最难理解和运用的一种形式。应当在公平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对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使他们能“人尽其才”。

1.2“机”,即机器设备的管理。机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是进行安全生产的首要保障。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根据设备保养的复杂性,对每台设备定制 “设备责任牌”,落实专人负责。公司不定期开展现场管理检查,并建立相配套的奖罚制度,使每个设备责任人形成自觉保养设备的良好习惯。员工在交接班的时候,必须有机器设备运行情况的交接记录,一旦发现机器设备运行异常便可及时报告、及时维护。此外,还应定期组织安排机器设备操作培训或理论培训,以达到安全操作的目的。

1.3“料”,即物料的管理。物料管理是安全生产中的基本因素,由于化学物料的特殊性, 物料性能的转换相当快,也就是说,从低温到高温,从低压到高压,由稀变稠等一系列反应,伴着一种物料的加入,只在瞬间便可完成。车间从领料人员开始着手,应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工艺流程,通晓每种物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对一天所需物料能做到计算精确。对于不适存放的物料,严禁在车间停留,做到现领现用。领料人员必须对仓库原料进行及时检验,严禁将不合格原料领进车间。为此,车间还应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培养员工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

1.4“境”,即环境的管理。环境可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也是创造优质产品的前提。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结合“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节约、安全” 的7S管理思想,以现场管理为出发点,通过开展自查与互查的方式,结合车间实际制定相应细则。车间各种用品、工具的摆放应当规范,并成为一种习惯。生产车间管理者应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活动,发现、探索各类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建议,并对相关建议进行分析,完善,付诸实施,以达到不断改进的目的。

1.5“法”,即操作法,指导书。操作法是引导操作的路线,在操作过程中路线不能变。有的操作工特别是新员工对操作法常有疑惑,作为生产车间管理者,除了解释,还应派出经验丰富的老操作工进行手把手教导,直到他们完全理解和掌握。为了减少安全隐患,车间还应根据原始记录、显示记录仪,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提醒操作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做到操作与规定完全一致。针对每个不同岗位,车间还应制定各岗位的职能考核细则,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奖罚根据考核细则所规定的条例进行,进一步提高操作工在操作工序中的细心程度。

二、生产企业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制度准则的保障

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准则,靠现场观察,必没有推广标准化,制定规章制度;或者制度有了没有按照规定执行、执行的过程打折扣、又或者是部门障碍,管理没有跟进,没有细化。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如财务,工艺,常常从部门主义出发。结果造成管理的断档,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考核机制进行支持,导致管理者很难将制度执行下去。所有为了保障制度的执行,必须与人力部门沟通,将执行与考核结合起来。

(二)现场生产秩序混乱

生产无计划,操作无标准,供应不及时,生产不均衡,物料消耗高,产品档次低,出现大量的废品和不良品;工时利用率低,安全、质量事故频繁。 在车间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定因数的存在,而这种因素一旦产生必将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比如在计划巨大,发生特殊情况下,必须有一整套危机流程,以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应对,避免一次混乱导致不可收拾的损失。

(三)现场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市场是完全必要和应该的,问题是不能把抓市场同抓生产现场割裂开来,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市场提供质量好、品种多、价格便宜、能按期交货的产品,而这些产品是在生产现场制造出来的,要靠现场管理来保证。因此,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实力。为什么在同样严峻的外部环境中,有些企业的经济效益连连滑坡,生产难以为继;而有些企业则应付自如,其产品仍能在市场上畅销不衰?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后方基地,注重现场管理,能及时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和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所以,企业的领导者要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现场,不能抓了市场丢了现场,也不能只顾现场忘了市场,要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通过加强现场管理去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三、提高生产企业现场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加强设备的管理和提升

1.加强车间设备管理工作

企业现场管理范文第10篇

1、施工现场管理的含义

现场一般指作业场所,施工现场就是直接建造建设工程的地点和为建设工程提供生产服务的场所,即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一定生产作业任务的场所。有现场就必然有现场管理。所谓施工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文明的生产。

2、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2.1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

2.1.1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是解放生产力的需要

建筑施工现场是建筑工人直接从事施工活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场所,它是生产力的载体。企业的生产目的――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建筑产品必须通过施工建造起来。亦即企业投入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在施工现场优化组合后才能转换为生产力。

2.1.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高层、大跨、精密、复杂的建筑物愈来愈多,实践证明,建筑企业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必须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因此,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施工现场管理只有按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才能保证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符合现化化大生产的要求。

2.1.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市场提供质量好、造价和工期合理的建筑产品,而满足市场和用户需要的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现场造出来的,就要靠施工现场管理来保证。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可以说,施工现场管理是市场经营的延伸或者说是市场经营的后盾。只有狠抓现场管理,搞好“窗口”建设,才能保住市场。

2.1.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是实现企业管理整体优化的需要

施工现场管理与企业管理是管理的两个层次,前者是局部,后者是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优化各项专业管理,并使其在现场相互协调配合和贯彻落实。努力改善施工现场面貌,搞好施工现场文明施工,不断优化施工现场管理,企业管理整体优化才得以真正的体现。

2.2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

有人将施工现场管理仅仅理解为现场材料合理堆放,搞好环境卫生,组织文明生产,这是很不全面的。施工现场管理任务主要是合理地组织施工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并优化配置,使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生产系统。并经常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达到优质、低耗、高效、安全和文明生产的目的。具体的任务是: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建筑产品。全面完成生产计划规定的任务,包括产量、产值、质量、工期、资金、成本、利润和安全等技术经济指标。

(2)按施工客观规律组织生产,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尽可能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展技术革新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消除施工现场的浪费现象,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

(3)优化劳动组织,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不断提高施工现场人员的思想和技术业务素质。

2.3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

由施工现场管理任务可知,施工现场管理是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它不仅包括现场施工的组织管理工作,而且包括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在施工现场的落实和贯彻。如果从构成现场的点、线、面的管理内容来看,可以概括为工序管理、物流管理和环境管理。

3、施工现场管理的特点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除了要研究建筑产品生产的特点外,还应考虑施工现场管理本身的一些特点。只有掌握施工现场特点,才能充分理解施工现场管理的含义,并为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3.1施工现场管理具有基础性

施工现场管理属于建筑企业的最基本管理工作,离不开标准、定额、计量、信息、原始记录、规章制度和教育等工作,而这些都是企业的基础工作。因此,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否健全,直接影响施工现场管理水平。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和健全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3.2施工现场管理具有系统性

施工现场管理是直接从事建筑产品生产的管理活动,必须以生产合格的建筑产品为目标。因此,施工现场管理是围绕建筑企业生产目标系统的活动。而且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各项专业管理也各成系统,但在施工现场这一子系统中必须协调配合,服从施工现场管理整体性的要求。

3.3施工现场管理具有群众性

施工现场上的所有施工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由现场上的人去完成的。必须依靠现场所有的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动广大职工参与管理,按照施工现场标准化要求和规定,使每一个岗位的人员实行

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并实现岗位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培养广大职工社会大生产的习惯和参与的能力,不断提高职工素质是当前施工现场管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3.4施工现场管理具有开放性

从系统的观点来分析,施现场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系统内部的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经常需要进行物质与信息反馈,以保证生产有秩序地不断进行。而且如果施工影响现场周围地区的单位和居民,还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事先向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通告。

3.5施工现场管理具有动态性

动态性是系统的重要特征。施工现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是在投入与产出转换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建筑施工过程一般分为基础施工阶段、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和装饰施工阶段,每一阶段的施工内容和特点不同。因此,施工现场管理内容必然要随施工阶段的不同有所变化。

4、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

4.1经济效益原则

施工现场管理要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克服只抓施工形象进度,片面地强调提高生产效率而不顾质量和成本的单纯生产观点。在施工过程中,处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这是提高经济效益最直接的方法。一般来说,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狠抓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已为很多先进企业的经验所证实。

4.2科学性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按科学规律办事,也就是说,施工现场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模式、工作方法和手段都应该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讲究科学管理。是否充分调动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涉及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方法:工业工程、目标管理、网络计划技术、价值工程、库存论和行为科学等。因此,施工现场管理必须强调科学化的原则。

4.3规范化原则

规范化、标准化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现场施工是由许多人共同进行的协作劳动,有时是多工种的立体交叉作业。有利于提高现场的生产效率和管理工作效率,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

4.4服务性原则

现场管理的服务性原则是指企业管理的领导机构,各职能科室要为施工现场服务,亦即企业要把管理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施工现场方面来。到现场去;了解现场情况,为施工现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些企业为了促进职能科室为施工现场服务,提出要由施工现场从现场管理的角度来考核和评价科室工作水平,无疑是一种保证能贯彻服务原则的好办法。

5、施工现场管理的方法

5.1优化现场管理的科学方法

在施工的全过程中,一些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都能适用于施工现场管理,例如,泰罗制、目标管理、价值工程、库存论、ABC管理法、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责任制以及行为科学等。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对于整个企业和各项专业管理可以用,对施工现场管理也可以用,差别仅是应用的层次与范围不同而已。

5.2开展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注意事项

(1)提高对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认识。施工现场管理能否搞好,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者对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的认识。企业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增强开展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施工现场和提高现场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企业管理上水平,亦即用施工现场管理来保证企业管理的高水平。

(2)统一指挥,充分发挥项目经理在施工现场上的主导作用。现场施工活动是一个涉及众多单位、部门的多环节的系统活动,人员、材料、机械很多。因此,企业经理和各职能科室不要随意干扰项目经理的指挥,要保证项目经理在施工现场统一指挥的中心地位,才能使项目施工按照客观规律和统一意志高效率地达到目标。

上一篇:团队建设管理范文 下一篇:存货成本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