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28 15:51:22

企业管理文化

企业管理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管理 文化 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永续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具有整合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其建设实质上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要在企业的内部里促成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语言平台,使员工之间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最终促成统一的企业力量;二是用企业文化建设来指导和发展本企业,以图取得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同。

一、管理瓶颈三成因

一个企业管理工作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然而,仍有少数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投入精力不少,出台制度不少,在日常管理上费劲不小,但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成因:一是管理的氛围不协调。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未能足够重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每个个体在企业工作都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若企业无法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那么企业也会失去其吸引力;二是管理的思维不协调。当前,还有少部分企业的管理者仍把过去的管理思想应用于现代的管理工作中,如在设计、出台具体操作和相关管理制度时,管理者总是机械地视管理工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更多的是强调员工如何去执行。这种管理的模式在意硬性外在的调节,随着时间推移,易给管理者与员工造成对立矛盾;三是管理的制度不协调。一种切实可行的规范制度,是实现企业自我管理的最根本且最有效的目标途径,但现实中部分企业在此方面存在两点问题:一方面,管理制度没能根据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发展,致使落后的管理制度不能匹配客观情况和员工素质;另一方面,盲目照搬或引进,致使管理制度与客观实际不相符。

因此,企业一方面要用先进的企业理念和文化来增进广大员工对企业管理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育员工的发展环境,实现企业、员工双赢目标,促进企业持续和谐发展。

二、企业管理系统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提出,管理效率依赖于价值系统、管理哲学等文化变量。因此,“核心竞争力”概念和德鲁克的理论都明确印证了企业中文化因素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由此可见,企业管理文化的建设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它涵盖了企业文化的诸多因素,如制度文化、经营文化、营销文化、执行力文化等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主张认为:系统是客观并且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具有结构性、相关性及整体性等基本特征。企业的管理工作,通过系统论的视角,其实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也具备上述客观性、相关性及整体性等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管理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管理客观环境和文化氛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思维等基本要素,要素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透过系统论视角,结合企业管理工作的特征,就可以实现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优化管理工作的目的。

三、企业管理文化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管理制度是实施管理的重要条件之一。首先要把握完善性原则,解决企业制度不健全问题,使企业从经营环节到用人、用工和分配等制度相互制约、相互呼应。其次要把握准确性原则,努力解决制度尺度宽严掌握上的问题。再次要把握可操作性原则,完善制度内容笼统、含糊,条款表述不易理解、不易把握的问题。最后要把握客观性原则,完善管理制度不符合发展变化、不切合实际的问题。

1、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人”是企业中的核心要素,既是管理的缔造者,也是管理的执行者,因此,管理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真正发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核心思想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要做到“员工第一”,真正实现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只有把企业的成长融入到企业员工个人发展及其人生目标中去,把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员工价值观调节整合,最大化的发挥企业发展的本质作用,这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

2、不断进步的技术文化。“管理”和“技术创新”是推进企业进步的两个轮子,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关键在于企业技术创新,只有技术创新超前,竞争力才能超前。若无好的文化创新制度就难以创造出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升级和再竞争中取胜的驱动力,当今科技创新的一体化、集聚化、高密化和加速化,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产品竞争向技术竞争转移,进而转移到知识的竞争,转移到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竞争,也即思想与文化观念方面的竞争。所以,文化创新能否先进直接决定了先进技术的创新与否。

3、健全完善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中坚。因此,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中,要严于落实、突出创新,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决策机制,制定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企业运行规则,构建高效精干的组织架构,以使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紧密衔接,保证顺利实现企业的目标。但要注意的是,制度文化建设仍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参与原则”,即让员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也要主动建立开放的协调制度,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同时,要规范管理行为,强化监督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的企业内部文化氛围;另一个是“平等原则”,即坚持在制度面前管理者与员工平等,缩短制度贯彻执行的差距,调整员工接受制度的心态,发挥制度文化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力。

4、持续发展的文化经营。经营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有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它又可以分为经营行为方式与企业经营观念两个层次。经营行为方式是指员工在企业经营行为中共同遵守的、相对稳固的行为模式,其是经营观念的贯彻与体现。经营观念是指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和基本出发点以及为实现这一特定目标而制定的战略思想。企业经营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其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先进的经营文化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反之,落后的经营文化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只有将经营行为从个别管理者的行为转为所有员工的共同行为,从一事一时的具体行为上升到规范持久的稳定的行为规范,才会发挥真正的文化作用,才能更彻底地、更有效地贯彻与体现经营文化的观念。

5、与时俱进的学习文化。我们正处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正在向扁平式地方向灵活发展,围绕其管理的核心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转变,这对企业和个人的知识储备与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文化的建设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充满活力的学习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学习组织目标的制定上,要着重与企业全员相匹配,与个人职业骂战相结合,使员工在个人事业发展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个人组织与全面发展;二是学习型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能鼓励集体学习、充分发挥员工聪明才智、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激发组织部门之间与内部人际关系的沟通和信息渠道畅通的学习型组织,保障组织对学习任务调整的适应性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保证组织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三是创新模式和组织学习的确立。合理引进与借鉴国外的各种成功经验,病切合实际,根据自身的组织能力与行业特征设计组织学习模式。

企业管理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和结果。管理与文化的结合,则是管理与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一书中,把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来。他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而应是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仰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应该是受文化所制约的,管理也是一种文化,它不是无价值的科学。

1 制度化与人的相互影响

制度是人活动的产物,是从人们的交往和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从交往和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制度,本质上乃是社会化了的人类群体的结合方式,是稳定、规范、固化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化了的生活,人是社会存在物,因而也是制度的存在物。制度一旦从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中产生,不仅赋予社会关系以合法性、稳定性和普遍性,而且也成为人的本体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

马克思通过经济制度的发展史考察人的发展是通过两条路径展开的:一是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另一个是交往发展的路径。两条路径也都是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去进行探索的。

1.1 制度制约着人的活动的展开

从人的活动的历史起点看,人必须融于社会中才能开展历史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指人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并通过社会关系才能开展自己的历史活动。所以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这种社会生产的关系,我们恰恰就称之为经济关系。”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角度将社会生产的关系分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其中,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整个生产关系中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也就是说,以不同的方式形成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结成社会关系并开展社会生产活动的前提。

1.2 制度对人的决定作用通过分工而实现

社会关系构筑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背景因素。人通过社会关系而存在和发展。因为人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并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关系对人的历史活动的制约与人通过社会活动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本质是一个共同相互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分工完成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分工起初只是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的发展引发了农业、工业、商业等职业的社会关系,引发了城市、乡村等地域的社会关系,引发了猎人、渔夫、牧人、批判的批判者等角色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分工对生产力的作用表现在:分工产生出劳动的密集、结合、协作,成为一个民族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标志;分工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表现在:分工产生出私人利益的对立或阶级利益的对立;分工对人的作用表现在:分工将社会关系人格化,在现实性上造就了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对立源于分工。分工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导致人的发展的分裂:一是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的分裂,人的发展表现为人的本质能力的发展,分工推动了人的类本质即劳动能力的发展,但同时造成了社会关系本质上的对立;二是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片面性的分裂,人的发展的追求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但分工不可避免地造成人的片面化。

1.3 人在制度面前遇到的既定性和选择性的矛盾

人获取自己的社会本质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制度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受两方面的限制。

从历时性看:人的社会本质的获得受着先人的制约,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

从共时性看:任何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活动都以他人的生产生活活动为基础,他只有在社会里并通过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经济制度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说明了经济制度的既定性,先在性,但人在经济制度面前又有能动性,它通过人在经济制度面前的选择性、改造性而表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为人在自己的社会本质、社会关系面前有选择性、能动性。人在制度面前的既定性和超越性、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矛盾,构成了人在社会关系层面上发展的内在矛盾。

2 管理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在一定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其经营活动的。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切硬性的管理手段及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软性的管理文化都是依据企业所处的具体内部和外部环境而形成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范的管理是构建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规范更多取决于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主要表现在政府如何执行自己的职能,如何处理政企关系上。企业的正常运行不能没有政府,因为市场的缺陷需要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来消除。但政府力量的扩张又严重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所以,既要保证国家对经济的有效调控,又要有效地节制政府对市场的干扰和影响。

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就是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而我国长期以来则把政府的职能解释为政府亲自经营和管理企业,结果造成了从微观到宏观政府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局面,严重干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规范的管理化进程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一方面,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要从微观转向宏观,也就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计划,指导和调节。另一方面,国家对企业的管理要从直接转向间接,理顺政企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在规范企业管理与政府行为的同时,还要为企业创造宽松规范的政策环境。一是注重政策的创造性。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敢于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制订一系列更加灵活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努力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二是注重政策的连续性。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各项政策措施是完全必要的,应当保持政策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稳定,以增加广大群众的投资信心,保护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三是注重政策的严肃性。近年来,各地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有的被“截留”,有的被“腰斩”,有的被“悬空”,对加快发展的推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所以在管理的规范化进程中必须围绕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真正把促进企业发展的各方面措施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林峰.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3]毛卫平,韩庆祥.管理哲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企业管理文化范文第3篇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为了使得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从而让企业的竞争能力、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得到很好的提升。然而,仅仅依靠成本控制、经济管理的方法是不行的,管理人员还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结构的凝聚力增强,只有这样才使得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保障。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这就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管理者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对于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也就往往只关注对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渴求,而对于精神领域却基本持忽视的态度,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建设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惜的是很多的企业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重要性,致使企业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企业文化体系。

2.2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目前,很多企业在搞文化建设的时候,思想上只是主观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表面行为,仅仅停留于对外宣传企业的形象,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着重于偏向口号、标志、员工服饰等有形的东西,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内涵的打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

2.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是具有企业独特特点的一种管理模式,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不同的符合时代气息的文化体系,然而纵观现在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大体相同,甚至存在照搬模式,缺乏符合自己个性化的特点,也缺乏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文化建设并不能够达到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3.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不仅是企业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因此,企业领导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对企业文化建设要给予高度地重视,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采取各种途径使广大企业领导和职工认识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必备条件,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关乎企业战略布局能否得到顺利实施的大工程,企业领导者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之上,将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有机地结合,切实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制定规划,做到分工明确,有章可循,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3.2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竞争,人是企业能否取得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就只是一个空架子,员工既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实践者,一个企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利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企业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领导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本位素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激发人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因此,企业一定要为员工创造出一种和谐、放松的工作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的文化环境,让其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

3.3丰富企业文化内容,体现企业特色

企业文化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才可以围绕既定的目标展开工作,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还要紧跟形势的变化,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通过不断地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来调整好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企业效率才会得到提高,生产经营活动也才能有序开展。另外,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色,这是由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文化建设实施部门在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时一定要深入基层、紧密联系群众,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建立起一套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有活力,创新才有成效,企业也才有发展。4、结语总而言之,在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还使得企业内部结构凝聚力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而有效的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满足了现代化企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管理手段应用到了其中,这就使得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企业管理文化范文第4篇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界定与认识过程

“企业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从文化和企业的定义谈起。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南齐王融《曲水诗序》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我国有时称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内容大体分为:①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②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③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既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如大庆油田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人们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经济力量的竞争、抗衡、较量的变化为背景。然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从唯理性定义向非理性定义发展的产物。所以说,对“企业文化”定义的表述就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也各式各样。有人认为,企业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包括一整套象征、仪式和神话,它们把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传输给雇员。有人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包含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则,它代表着公司存在的意识。而普遍的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作出贡献。

在我国,许多学者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一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个复合概念,由“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个部分组成。“外显”指的是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活动等;“内隐”是总目标的倡导,要求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或指这些内容融汇而成的风貌或企业精神。第二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精神风格;第三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属于“经济文化”,反映的是企业这个经济组织的价值观、目的、行为准则和习惯。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性概念,更多的是体现它的“社会性”,不仅包括传统观念和积淀,也包括现代概念的冲击影响。当然,也有人从“广义”与“狭义”两种形式来分别定义,认为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行为文化三部分组成,这和把企业文化分为“硬件”和“软件”或“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区分法没有太大的差别。可见,“企业文化”概念具有很大的弹性,其内涵与外延有时可以非常广泛,大到无所不包,有时又可以十分具体,细致到某个事物。

上述“企业文化”的概念几乎都是从表象特征性出发来定义,回答的是“这是什么?”而运用主义者却认为,这还不够,必须回答“它做什么用?”和“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两个课题,笔者完全支持这一立场。因为任何理论只有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才有实际指导意义,才得以检验是否具有科学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把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描述如下: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理性上的认知是件普通的平常事。但对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要有刻骨铭心的认识,倒是非经历实践和品味它的历史总结不可。“文化”在战争中具有摧枯拉朽之功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粮食局尽,汉军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日:‘汉军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他中了刘邦的谋士之计。,多声鹤泪兵败如山倒,抗战时期,日寇以强大的攻势掠我中华,一曲“《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数以万计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小米加步枪终于击败武装到牙齿的顽敌。作为民族文化的雷锋精神培育了新中国几代新人。作为创业文化的铁人王进喜,应当是新中国艰苦创业的典范和化身。作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重要体现形式,中国和外国,近代或将来,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非凡作用。如哈佛大学、斯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一批经营管理咨询公司等研究机构都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特别是针对经营业绩持续增长的日本公司和面临激烈竞争的美国公司,以及一些困难重重的公司,分成三种类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当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更是如此,这种文化的影响甚至大于企业管理研究和经营策略研究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那些作用因素——经营策略、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体制、企业财务分析手段以及企业管理领导艺术等。美国、日本企业界的最优秀的总经理们总是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营造、维护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他们从企业文化的实践中捞到不少好处,对企业文化情有独钟。如日立公司奉行的哲学“和,诚,开拓”精神。“和”即强调全体员工以和为贵,心心相印,主张开展非正式讨论在内部形成风气,公司一年内收到建议421万条;“诚”则批对用户的态度,以诚相待、诚实信用;“开拓”则要求勇于创新,争取更大成果的一种旺盛的斗志,以“向新领域挑战,百折不挠”的精神调动员工的感情。美国的惠普公司则以“自己就是企业”作为精神支柱。传颂甚广的有一则故事:参观者看到该企业员工江满头大汗,而把电风扇直吹机器,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员工回答很干脆:“要保持公司机器的洁。”这种爱护设备,保证工作而不顾自己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它们与普通企业公一线之隔。普通企业的文化处于一般或低水平状态,员工们编造借口、推委责任、鱼目混珠而不知所措。优秀企业的员工实事求是,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工作实践,勇于解决问题。他们的领导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又让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世界知名有优秀企业家都不约而同地有这种体会。英国福特汽车总裁认为,没有任何一种企业可以归结于某一个人,企业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群体,健全而稳固的组织结构要比实施的经营法则重要的多。英国原子能管理局局长约翰.鲍尔认为,只有幕僚和职工之间能够心心相印精成和作,企业才能发挥高效益。企业的生产与绩效完全系于全体作业人员,秉头着忠诚做事和只着眼于薪金口袋的心态实在有着天壤之别。团队精神在实现企业管理中已占据重要位置,这也是企业文化必不可缺的主要内容。真正的团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必须能够创造出共同的“产品”,有共同的目标;二是全体成员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三是团队成员之间建立或形成互相认可、互相负责、共同遵守的契约。

四、中国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指的是“人文化成”和“以事教化”,似乎是以“文”为形式,以“教”为手段,达到“化”的目的。这与今天西方语言的“文化”一词所指的培养、教育、改变、发展的意思大致相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性十分明确,那就是文治教化。

纵观企业文化,概括起来说,除一般文化所共同的特点外,还有其个性:

1.区间性。

文化活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针对的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实施者,文化的使用范围指的是该种文化的“区间性”。例如,西夏文化,以历史时空为界定;民族文化以种族不同为界定;企业文化,则有自己的专指性,即那种产生于企业,与企业相互依存,虽然与社会有广泛联系但仅能生存和使用于企业这个活动区间的文化。企业文化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离不开企业这个主体。反之,在企业之外的文化,它可以与企业生存发展有密切联系,甚至对企业文化产生很大影响,但它不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

2.依附性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人为本,认为“人者,五行之秀气也”(《小戴礼记.礼运》),有“人为万物之灵”(《苟子.解蔽》)的记载,说的是尊重人性,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西方古典学派的人本管理理论相比更为深刻,有独到之处。企业文化产生所需要的条件具有共通性。企业成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互间交往,并且无论从事哪些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可获得一定的成就。在人际关系中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相联系,不断发生矛盾和碰撞,又不断地得到调和、妥协,达到统一。企业文化就是这样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行为活动,不断进化集聚而成。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依附于企业,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离开人去谈企业文化,就是无源之水。

3.目的性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紧紧围绕企业自身为其终极目标服务。惟此,别无其他选择。这是因为,其一,企业文化与该企业生存发展同生死、共存亡;其二,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实践的主体是该企业的员工,其中决策者的主导性意见占有很高的地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盈利性程度息息相关,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文化在企业无立椎之地,纵使外来文化的干扰影响,也没有太多的市场。当然,当具体的某个企业目的与社会发展目标相悖时,企业的目的性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例如,企业文化必须适应环境文化,企业分配制度要适应于现行国家推行的分配体制的总格局等。

3.社会性。

企业植根于社会,属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细胞。细胞依附肌体而生存。企业文化属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联,它们之间相互产生影响。企业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重脱离社会文化的企业文化没有生存的可能,与社会文化背道而驰的企业文化必然遭到取缔。

5.普遍性与差异性。

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企业作为法人,就具有拟人性,不仅表现在承担民事权利义务与责任这个主要方面,还表现在自己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经营目标等。企业文化的这些内容对于企业都具有运用的普遍性,但对具体的企业之间来说,企业文化具有差异,甚至千差万别。差别在于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凝聚企业的全力;差别在于针对各自存在的不同的薄弱五一节;差别在于企业都有处于不同行业、生产不同产品、不同服务对象、经济效益处于不同阶段等。

6.可塑性。

企业文化既是长期传统的遗存产物,又是现代文明影响的产物。它不是企业纯自然产生的,而是继承上的扬弃,是在一定基础上的不断挖掘、改进、整理和概括。企业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社会运行机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和企业自身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总是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但从总体来看,企业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生产关系调整变化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在企业改革、兼并、重组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优化组合,其企业文化虽然有所差异,但完全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摩合,达到相互融洽或者兼容并蓄,形成新的企业文化。

五、企业文化的组织实践

企业文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复杂工程,不是一时的经验总结或靠几个文字人员编写出来的,而是企业经过长期的实践提炼而成。从我国目前企业的现实出发,要想使企业文化产生更大更好的效益,在企业文化的组织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建设应与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乱提口号。

企业生存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承接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任何企业经营理念、发展目标、保障体系都不能超越大环境而独立生存。企业文化只能在独立给定的表演舞台中显示自己的才华。非此,绝无企业文化生存的土壤。

2.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群众性,吸引广大员工参与,决不是少数人的事。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与导致的统一行为,因此它的成果必须是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它来自员工群体,普遍受这个群体的欢迎和接纳,即常说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只有得人心的企业文化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3.抓住企业文化的核心,处理好国家、企业、员工的利益关系,任何唯精神或物质刺激的倾向都有缺陷。

企业与企业员工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于说理工式的正确引导,决不是简单说教而能奏效。员工思想水平、价值观念随着个人文化素质、经历阅历、社会影响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导性。因此,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在企业内客观存在。有的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企业的生存,离开企业发展,员工收益就是一句空话。但有的员工则急功近利,利自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较为深厚。当前,我国以近劳分配为主体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但均贫富、吃大锅饭的思想与习俗仍困扰着企业,企业文化必须用周边典型的案例来引导员工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亡的观念。

4.企业文化必须倡导团队精神,凝聚合力,共同为总目标服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推行生产的总体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家是自己指挥自己的手,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67页)。企业文化具有为企业总目标服务的特性。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来构成,因而企业文化必须为优良的管理提供舆论支持,形成良好氛围,使各项管理得以顺利实施。更主要的是协同企业组织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以至员工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5.企业文化的实施,方法上要采取树立榜样、典型引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优秀企业文化一般都较注意发现和推崇身边的典型、树立榜样。这是因为,这样做可以集中体现企业文化的魅力,使企业文化人格化、模特化,使员工能看得见,学有榜样,比得上,效仿有型;另一个关健在于,所确立的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如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信守的诺言、制定的制度,领导者必须带头严格遵守,身教胜于言教,“桃李不言,下自为蹊”。如此才能得到员工的敬佩和支持,才使企业文化的推行得以顺利进行。

6.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也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加以保障,仅高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

企业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彩球,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装饰。它扎根于企业员工,溶于全体员工的思、言、果之中。然而它又带有灌输性,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体现,如企业形象策划CI导入;各种有意义的庆典活动。如厂庆、升旗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如球赛、文艺汇演、邮展书画展等等。活动必不可少,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必不可少,至于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则是需要提倡的,勤俭节约本身也属于企业文化提倡的内容。

7.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在于实施过程中,重点不在于研究部署,而在于具体去做和不时检查督促。

考察现有企业文化活动,成功的例子不少,他们事先有计划(主要是具体方案)、有部署,按计划进行活动,更重要的是督察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提高。也有相当部分企业,其效果不明显。问题不在于他们有没有研究和部署,关键恰恰在于领导把这方面工作的精力仅仅放在研究和部署上,到此结束而没有下文。看上去像抓,其实并没有抓,或者抓而不紧。久而久之,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就这样流于形式,以到尘封日久而失去它应有的光辉。

8.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和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

企业管理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文化管理 市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59-01

一、企业管理的产生

企业管理是人们在交换过程中所引起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快速进步,一切规模较大的劳动,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指挥,通过整个过程的协调、指挥、监督、管理等,保证整个劳动过程按人们预定的目的正常进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管理产生了。

企业管理包含三个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其中在经验管理阶段主要是控制人,也就是员工的行为。在科学管理阶段,靠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采取正确的管理方法,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文化管理阶段,企业要建立效应的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人本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目标。文化管理阶段时并不是没有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实现文化管理的基础,经验仍然是必要的,文化如同软件,制度如同硬件,二者是互补的。只是由于到了知识经济时期,人更加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对人性的尊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

二、文化管理

进入知识经济时期,人们越来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管理,而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人才也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文化管理的层面来讲,以人为本显得至关重要。

从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文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的新发展,是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文化管理的重点是人的思想和观念。要从文化的角度和高度来影响人们,利用文化科学的管理形成企业一定的人文观念,以人为本,科学地发展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风气,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文化管理的六大作用充分体现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即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塑造作用、资源整合作用、辐射作用。

导向作用,企业要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明确自己的根本宗旨和目标。企业的根本宗旨和目标构成了员工奋斗的共同理想或愿景,要实施文化管理;激励作用,好的企业要有好的人才,要有好的后备力量。真正能留住人才的企业靠的是事业和感情,文化就包括事业和情感;凝聚作用,团结就是力量,企业应能懂得通过文化管理来团结员工的心,使他们深切感到这个事业值得追求;塑造作用,人会因环境而改变,受到环境的影响,一流的员工不仅仅要技术突出,更重要的是精神风貌,员工的精神风貌直接代表着企业形象;资源整合作用,整合企业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特别是企业精神资源的整合,更是文化管理作用的独到之处;辐射作用,好的企业,其品牌战略往往也是成功的。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就会树立好的企业形象,好的企业形象就能变成好的品牌。

知识经济时期,人们越来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管理,而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人才也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文化管理的层面来讲,以人为本显得至关重要。以上的六个作用也充分说明了在当今社会文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磊.民营企业文化管理的优势分析及路径选择[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2).

[2]何林生.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和谐企业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01).

[3]宋玉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J].理论界,2010(05).

[4]崔瑞建.管理思想与企业发展阶段[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03).

[5]寿继国.关于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实证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02).

[6]李灿宇.制度建设宜“疏堵并重”[J].新经济导刊,2011(06).

[7]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课题组.坚持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J].理论前沿,2004(14).

[8]黄育德.建立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J].武钢政工,2005(01).

[9]付锦球.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企业和谐发展助力[J].现代企业教育,2007(16).

[10]李明.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三方面关系”[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03).

企业管理文化范文第6篇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的职能,一个是基础层次的职能,一个是深层次的职能。基础层次的职能也叫员工优化,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的信息系统等,它的中心目的就是围绕整个职能的目标让企业拥有最优秀的员工,让员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层次职能叫组织优化,包括组织的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管理层领导风格与技能等等。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都是在基础层面展开的,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价值观已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更大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工作必须向深层次职能展开。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即包括企业内部大家共同认可的企业观念,也包括企业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表现。一切有形的物品、设施、办公环境、企业产品、品牌形象等等都是企业文化所拥有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的创立和不断积累,每一家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等,这就是特定企业独特的企业内涵。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强弱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若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品牌理念就会非常明显,深入人心,问任何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这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非常强。

三、人力资源倡导企业文化。

若把企业文化看成企业的大系统,人力资源就是系统的建设者、捍卫者和辅导设计者。人力资源的组织优化管理,直接导致企业文化的深入开发,导致企业文化的优化变革。

1.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建立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要围绕企业文化,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始工作,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然后再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洞察把握企业已经形成的价值理念,提炼简化成文,使隐含的企业文化形成质的飞跃。

2.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捍卫者。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领导层应做一个有效沟通,确认企业文化是不是把握到位,把握准确。在形成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同时,高层领导者应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楷模,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用企业文化激励和约束员工,将企业文化导入工作中,也就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

3.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辅导设计者。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应有意识地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来更新优化现有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价值观实践管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及企业对于环境认知的变化,又会逐渐形成企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随时深入企业内部,提炼新的理念,对原有价值观体系进行调整或者就原有价值观具体内涵进行更好的阐释,从而对整个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提出新的要求,确保企业始终能在市场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四、企业文化指导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反过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1.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最佳的组织架构有利于组织价值观的应用。一是总体的组织架构要适应企业的价值观,二是企业各个组成部分(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胜任素质要与价值观紧密结合。只有在价值观的作用下,企业才能把管理降到最少,把效果提高到最大。

2.把企业文化运用到招聘和培训体系。在招聘方面,应该对申请者进行两个方面的考察,即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是否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吻合。比如,团队合作是软件开发最基础的价值理念,那么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新的员工是就会考虑新员工团队意识强不强,有没有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招聘的成功率也提高了。培训方面,一是针对成员进行广泛的企业价值观培训,重点是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价值观对于每一个员工的意义。二是针对公司的价值观进行相关的技能(包括领导力)方面的培训。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是企业最好的最强的凝聚力,员工若有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就会自发地形成共同目标,形成和谐默契的团队合作,去争取最佳的团队绩效和企业绩效。

3.将企业文化引入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企业充分将企业文化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已有的绩效管理体系,最终与成员的晋升、培训、奖励、薪酬等有效对接,确保企业的各种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又有突出成果的行为,这样不但强化了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又可使企业文化来指导企业的业务,优化企业业务活动的结果。

摘要:人力资源怎样活用企业文化,开发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变成显化的大家认可的意识,提升员工绩效,特别是提升团队绩效,从而创造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企业管理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行为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企业只有‘文化’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恒久的活力,才能布满葱宠的常青藤。”

八十年代,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管理者将其在企业创业及发展过程中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统一,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本文将对企业文化中的管理需要和企业管理中的文化需要做简单探讨。

二、企业文化中的管理因素

“外重品牌,内重文化”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企业品牌和文化的建立是一个汇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企业的管理。

企业文化有管理的属性,是一种应运而生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特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两人合著的《公司文化》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是它的四个必要的因素,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又一最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企业文化需要可列举几点管理要素:

1.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永葆企业生机的“常青树”,“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是企业文化的重心。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人力资本对企业的日益明显,它已成为企业“组织租金”的主要创造者。企业的行为取决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由此产生的结果则取决于企业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所能带来的增加价值。具有巨大增加价值的人力资本往往具有极强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能够转换为其他形式带来企业剩余的增加。

2.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方法,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建立起一套优质稳定的服务体系,就必须树立牢固的质量观念。

在企业文化的管理上,一方面是建立健全质量检查制度,严格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质量教育培训工作,目的是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知识及质量管理技能,使员工充分了解质量管理作业内容及方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并使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理论与实施技巧有良好基础,以发挥质量管理的最大效果,以及协助协作机构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3.企业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目的。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危机具有双属性,是危险和机遇的并存。了解危机的管理之道,充分掌握危机管理的精髓,则能够将企业面临的危机转化为机遇。

近年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和其他组织面临不稳定的境遇,企业遭遇危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开展危机管理研究,对于提高企业的危机管理水平,避免风险,加强企业适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丰富和发展管理理论都有重大意义。

4.企业领导力

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一种影响力,它渗透于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不能概括为“领导文化”,但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领导力”。

企业的领导力是管理者带领大家将目标变为现实的能力,其核心内涵是如何让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战略要求、组织系统要求、企业文化的要求有效结合,通过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三、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因素

企业文化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中培育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我们要正确认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制度,同时不可忽视以下方面的文化因素:

1.政治法律与企业规范文化 企业外部的政治法律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条件之一,这一条件的完善与否,会影响企业决策的制定和发展的方向,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企业内部的发展也会被法律与规范影响,如企业在管理中对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如何对管理者自身进行监督管理的问题,这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其基本矛盾是激励与制衡,而法律与规范为其解决指引了方向,规范其如何合理有效解决。

2.道德、情感与习俗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作为企业管理最高发展的文化阶段充分强调人的能动作用,注重主体感情,追求主观能动性和接受挑战。企业要建立效应的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人本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其前提就是确立道德、情感与习俗文化。

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感受、意向具有一致性,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及不同时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企业管理的主体和载体都是人,企业的管理风格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管理的成败在于这种管理风格与其文化的适应性。因此在企业管理要研究企业内所有人的行为动机,他们的动机则来自于认识和情感以及风俗的统一。

四、结语

我们将企业定义为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其创立必然受所在地的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在一定时期内接受当地的人文环境和代表着当地上层思维的政治环境的渗透,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它塑造着企业的文化核心,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不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它对企业的绩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跨文化 企业管理 实现方法

信息全球化使传统的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界限变的模糊,由此而形成的全球市场正在被逐步建立。这就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通过信息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使世界各地的企业在组织、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机构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在保留外来本土文化优点的同时,也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企业的管理者应加强对文化的敏感性,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不仅要修正自身不正确观念,也要进行角色转换,并及时的掌握这种文化背景下经营理念和管理技巧。

一、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跨文化是指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群体之间相互交叉作用而形成的文化,又被称为交叉文化。跨文化企业管理是指在与企业有关的两种文化群体中,因在相互交叉作用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冲突时,企业管理者通过对其职能的调节使对应的文化加入,并通过有效的整合措施使矛盾、冲突得到解决,从而使企业管理实现高效管理。在以上论述过程中可以看出,企业是跨文化企业管理的主体,要使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得以使用,就需要跨文化作为基础,它是企业解决文化冲突的并进行文明化整合的有效模式。

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其经营管理常常被不同文化所影响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就必须使其进行跨文化企业管理。在企业内部由于员工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者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矛盾的出现。在企业管理中,使跨文化得到有效的沟通,并促进其协调和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的运作。从企业外部来看,制造业所面临的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差别,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企业要将不用文化背景的消费者考虑到位,并结合本国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法律制度来进行管理。

二、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影响

跨国文化条件一般会造成企业在管理上会出现漏洞,如果情况严重的话,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动摇到企业的根基,甚至为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1.跨国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冲突。我国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大国,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多种多样,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础。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产生,才让每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特点,具有不同的代表性。而在整个世界环境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地域风俗,民族传统也不一样。举例来说,在大和民族中(日本),他们反对说“不”,他们习惯说“是”。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而“不”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同时也是相当不符合礼节的。因此,日本企业家在商业谈判中或者企业交流中总是使用“是”来表现出他们的意图与想法,如果对于这种民族文化没有一定地了解,谈判者将对这种表达方式会表现地十分不理解,甚至出现误解的情况。

2.跨国文化带来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文化会带来不同的习惯,不同的风俗,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可以说不同的思维模式从侧面上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尽相同。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会对沟通产生一定的影响。

3.特定的文化字符会造成跨文化管理冲突。文字符号是人类表达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文字符号也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当然这种意义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所赋予的。很多情况下,即使是相同的文字符号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这便是跨国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性。甚至同样的字符会有截然相反的意思,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对这一点进行有效地把握,这将会对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4.不同的文化将会形成不同的问题处理方式。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会造成不同的思考方式,在不同思维方式的引导下,对于相同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行为方式自然也就不会相同。在跨国文化存在的情况下,在企业的管理中,会产生一些行为冲突,甚至是不必要的纠纷。比如,中国人的思想与西方人的思想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在某些问题处理的过程中会求稳,而西方人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则会采取一些较为新颖的、创新的手段来进行解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民族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

三、实现跨文化企业管理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实现跨文化企业管理。

第一,对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因为文化背景对人的价值观及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管理好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每个员工,企业管理者必须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因此,为了建立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就必须对不同文化进行分析,并了解文化特质,在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文化冲突的发生,并把文化进行融合。

第二,对影响企业管理各项职能的文化特质进行分析。企业管理的价值观体系是通过文化特质所决定的,而价值体系的确定促进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形成,并渗透到了企业各项职能当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员工对待公司的各项职能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因此,为了建立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就需要分析影响企业管理各项职能的文化特质,在企业管理者执行各项职能时,针对性的避免可能引起冲突的职能,从而减少文化冲突的发生。

第三,从企业自身出发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文化整合。由于不同企业中跨文化的矛盾和冲突都各有特色,所以,在进行文化整合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四、结语

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要引进使用价值高的文化特质,并注意把这种文化特质有效的融入到现有的文化模式中,同时发挥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把企业发展成为就有文化底蕴跨文化公司。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内部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屈小平.跨文化企业管理的探讨[J].清华经济管理学,2012(02).

[2]刘建伟编著.商业大失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3]徐文俊.西方文化与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4]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企业管理文化范文第9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经营管理上下工夫,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体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行为、企业物质等)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它不是虚无形态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渗透在企业的运行过程、经营过程、管理过程以及产生物质成果的过程当中。其中,制度文化与企业的主体经营理念关系非常密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这个重点。只有实现文化与管理的紧密结合,企业文化导入建设才能走出只做表面文章、空提概念口号、满足表层“效果”的误区,而扎根于企业管理的沃土之中,突显其生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理念导人。如果说,企业的体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提炼先进的管理理念,培育良好的管理行为,就成为企业文化导人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导入必须与企业管理“结缘”,才能使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很多企业以企业文化为主、企业管理为辅的配合也是成立的。在企业管理中,以企业文化教化和感染员工及客户,使社会认同这个企业文化的同时认同企业。企业管理的运行是以企业的一系列制度、规则、章程的有效执行来维持的,具有显性、刚性的形态特点;而企业文化导人是企业倡导的“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导入的确立是以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的培养和有效践行来实现的,具有隐性、柔性的形态特点。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信奉及遵守的经营观念或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可以具体从企业的产品、服务、员工的行为以及管理规范当中体现出来。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对内及对外的经济活动中更应该坚持和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因为这种企业文化是经过时间和岁月沉淀出的一个企业的精华,是一个企业能够在国内及国际立足的根本。通常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管理的特色和效率,决定了企业将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行为,一旦企业文化形成,人们便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依照企业文化选择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被蕴含在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当中。这个过程是无法通过先构建管理模式与系统后再建立企业文化的顺序达成的。换句话说,当管理者试图去构建企业文化时,是依照他们的价值取向、文化倾向为核心,配以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行为作为骨架,紧紧地将核心包在其中。这种情况正如有些学者所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的基因决定了企业的个性不同,即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弥漫整个企业的角落,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但它却是企业的灵魂。每当企业发生重大变革或发展的关键时刻,企业文化总是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如企业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就把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灵魂,把创新作为一种目标并贯穿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从产品研发、项目立项、市场开发、定位、内部管理到产业调整、资本整合总是敢为天下先,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这个灵魂和基因,那么这个企业就会不断创造出奇迹和经典,不断显现出难以复制的企业个性和形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到文化的创新.不但需要文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和沉淀,更需要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_〔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企业内部专门机构的研究和运转,需要企业对文化的重视和资金投人,才能保障企业文化保持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哲学和行为规范等都融入每个员工心理,体现在员工的行为当中。以“融人每个员工心理,体现在员工的行为当中”为标准衡量企业文化的厚度,始终让企业保持活力。当前全球经济越来越一体化,企业在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时,企业并购成为常事,对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更是迫在眉睫,纷纷提到议事日程,这需要通过中西结合的创新渠道来与国际企业文化接轨。相对于资本输出、管理输出、人才输出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文化的输出更是一个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企业自身文化创新建设和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是企业、经营者和每位员工必须面临和引起重视的东西。

2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创新

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有快有慢,有好有坏,有高有低。通常我们评判企业的依据是看企业的业绩和一些数据,往往忽视了这些数据和业绩背后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成败的灵魂和基因。企业文化基因和人的基因一样,不同的企业基因也是不一样的,即使做同一行业的企业,企业会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但企业其中的差异会很大,差异就是企业基因的不同。

3结语

企业的发展靠的不仅仅是产品、技术、市场和管理,更需要内在的核心文化力的推动。企业文化可以扶持一个企业快速发展,也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一个企业快速打倒。面对经济全球化,要认真研究国际企业文化的差异,选择共性的东西,以创新为手段,整合东西方文化,做到不管是进来的还是出去的都能水土相符,使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国际化的核心动力。制度和管理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制度是基础、是硬件,文化是动力、是软件,管理是桥梁,制度和文化透过管理发挥作用。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低层次,制度化的管理绝不是好的管理;管理的中级形式是管理人员所实施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因为企业文化靠管理者发起,是管理者的责任。因此,管理靠企业文化来维系。企业要做到让员工有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这样才能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使员工产生最终的使命感。

企业管理文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 管理 文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定位企业管理

现如今,管理的概念,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从古典的管理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出发,到当代的、现代的管理理论的分析研究,已经逐渐的衍生出众多个管理的理论流派。本文对管理理念的理解,更是倾向于以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一般管理理论以及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依据,并且还认为管理就是把科学的方法、工具以及相关理念充分的应用在管理的各种活动之中,从而就可以制定出一个应用于管理决策以及统计模型,并进行求解,这样一来就可以降低管理的不确定性,使得投入的资源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作用,从而相应的也就可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管理与文化的关系

2.1、管理也是一种文化

文化,是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及其结果。同时也正是从这一种意义上来讲,管理也是一种文化。人类管理实践史上所积累和创造起来的精神财富就是管理思想的理论。我们就完全可以将这种的管理思想看作是人类管理活动的软件部分,将管理技术以及手段等的物质内容均看作是人类管理硬件部分,然而将不同的阶段上硬件与软件的综合看作是管理文化的全部。

2.1.1 管理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

(1) 从文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纵向的透视管理并且对管理进行一个层层深入的认识与分析。

(2) 对管理进行一个文化方面的研究,就可以充分的把管理和人类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联系在一起并进行考虑。

(3) 把管理活动看作是文化现象,就可以从总体上来充分的把握管理,全方位的认识管理的性质以及结构。

2.1.2、文化是一种管理手段

(1) 来培养企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就是其共同的价值标准,就可以将各个成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强化职工自我控制的力度。

(2) 它可以充分的激励员工奋发进取,从而提高士气,重视职业道德,进而形成创业的动力。

(3) 它是一个企业实现战略发展以及改革创新的思想基础,从而在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非常的有帮助。

(4) 它在改善人际的关系方面非常的有利,进而使得使组织产生极大的协同力。

(5) 它在树立企业形象的方面非常的有力,从而就可以充分的提高企业的声誉,进而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2.2、文化与管理具有共生性

文化与管理具有共生性,其主要值得是管理也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本身也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得以表现出来。文化与管理具有共生性,其中还可以表现在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发展的。在人类文化之中,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曾部分,管理水平的提高,会有效地促生产力的发展,也会使得其文化的内容更加的丰富。

2.3、文化在管理中的魅力

管理也是因文化而异的。所以说,要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认为在个人与管理的发展的过程之中,对于文化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之中,假如要想实现一个有效地管理,使得管理者具有跨文化技巧以及文化的敏感力是其基本的条件。

3、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

3.1、企业管理文化有别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已经被国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给予一个定义,同时也已经为许多企业家与管理者们所认知。然而企业管理文化的定义还不多见,一般部分则是以企业文化来定义管理文化。文化的内涵相当的广泛,也完全可以说的上是渗透于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这也就会给人一种“虚”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把“虚”做成“实”,怎么在管理的过程之中体现出一个文化因素,为了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相应的也就有了企业管理文化概念的提出。

作为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管理文化是伴随着人们管理活动的产生。在其管理的活动之中,人们总会变现出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精神风貌等等,这些特征已经深深的植根于管理的过程之中。一个特定的文化、民族、社会圈的特定文化对管理的过程中的反映和渗透,因此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管理文化。其主要就是指管理风貌、管理哲学以及管理的思想,它包括了道德规范、经营哲学、价值标准、行为准则、管理制度以及风俗习惯等等。

3.2、创建企业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企业管理文化就是将文化因素充分的渗透于管理活动之中,在此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选取的是企业管理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几个“着力点”,然而并非是关于企业管理文化的“全方位”理论综述。企业管理文化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企业激励文化、企业决策文化、企业领导文化以及企业组织文化。

3.2.1、企业激励文化

企业为了强化组织的目标,从而来引导以及改变人的行为,在激发人的积极性的过程之中所采用的方式就是企业激励文化。它包括提升员工价值观的务虚层面以及具体激励措施的务实层面两个方面的内容。美国的经理人员在激励、解雇员工、选拔以及晋升的时候,选最出色的人,且只要业务达到了一个预期的标准就要充分的留住他们,并继续的为他们提供一个升迁的机会。美国的管理阶层流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公司总经理的一种观念。正是由于抱有这种观念,人们就会认为努力的进行工作就会取得一个相应的成效,同时也会得到一个应有的奖赏,相反则就会受到一个惩罚,其惩罚很有可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是解雇。奖罚分明、有奖有罚的机制就是激励美国员工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基础。

3.2.2、企业决策文化

充分的考虑到文化因素表现在企业决策领域的特殊性,再者就是借鉴到古今中西决策理论与思想,分析出来造成中国现代企业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从而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决策观念,进而建立起现代化的决策机制,决策就应该是以客观分析为基础的。在美国的企业界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信仰,也就“管理者都要尽力按科学规律办事”是以及“经营决策务必要以客观分析为基础”。这种信仰深刻的影响着美国管理者对等待决定的事情持客观的态度。其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重视调查,重视数据分析;行事是以书面的报告为准则,口头传播没有约束力;重视年度计划;重视信息的共享,重视书面报告等等。实质上,高层管理者判断是否正确,比决策过程的其他任何一个因素都重要。

3.2.3、企业领导文化

企业领导文化就是管理文化在企业高层次的反映,所以说,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选择一个不同的领导风格。所以说,中国企业在克服专制领导文化的同时,还得应该建立起一个以塑造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企业领导文化。美国的企业管理的专家认为,一个企业是否可以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首先就是要取决于人,尤其是企业的领导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的素质(健康状况、性格、气质)好,很有战略头脑就有可逐渐的把把一个素质不好的企业变成一个素质好的企业,并且使得该企业取得一个比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说,美国许多企业均把主要领导的素质看成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

3.2.4、企业组织文化

企业为了充分的实现其目标给予企业职工的行为是以一定的方式或者是方向具有适应性的文化,从而为各种管理的指标、条例以及章程等等硬管理模式来有效地提供一个无形的精神因素,它剖析阻碍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文化渊源,从而排除其中不良的意识、习惯、观念等等消极因素,主要就是吸取了外来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从而最终实现组织文化的改革。美国大部分管理思想的基础就是“命运自主”的哲学观点所构成的,也是美国文化中许多人的人生信条。简单地说来就是,人可以自主的主宰命运,从而影响了整个未来。

总之,企业管理文化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未来企业发展方向的因素。这是因为管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典型的、直接的体现。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和概念,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揭示文化对管理的影响,渗透于企业的决策、组织、激励及领导等管理过程中,提供文化与管理匹配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洪宇.论企业管理文化观念建设[J].辽宁经济,2007,03:85.

[2]林峰.论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87-89.

[3]周淑梅.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2,15:130-131.

[4]方志福.论企业管理文化建设该如何加强[J].科技与企业,2013,13:88.

上一篇:高级珠宝设计范文 下一篇:学生德育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