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05 11:11:47

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范文第1篇

“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文化构成要素或文化复合体,简单的说就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稳定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将企业创新文化模式划分为“个人文化模式”与“集体文化模式”两种类型。“个人文化模式”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欧美模式”,这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典型代表的企业文化模式。这种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是注重企业员工的个人意识,提倡个人的独立、解放,富有创新精神。在拥有个人文化模式的企业中,企业员工以“独创性”为荣,企业也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特征,提倡员工的自我发展,尊重员工自我需求的满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存在于企业员工的文化意识之中,因此他们崇尚个人奋斗,注重事物发展的结果。在这种类型的文化模式之下,员工之间的“人际”及“血缘”关系相对淡漠,人们更注重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与“契约”关系,人人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只有通过个人的不懈奋斗才会取得成功。同样,企业对员工的束缚也很小,采取各种激励机制来鼓励员工们创造性的开发,并不以统一的模式对员工进行要求,重视对员工需求的满足。与之相反,“集体文化模式”就是以“团体”为特征的文化模式。在这样的模式氛围之下,员工们更多的是一种对“集体”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它强调“公众”责任意识。更加强调对整个团体的奉献精神,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当个体与群体产生矛盾的时候,作为企业的一员,员工则更应该倾向于选择后者作为贡献的主要对象。这也是传统中国文化所注重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种企业的明显特点是用一种整体的价值观来对员工进行精神层面的“渗透式”约束。

那么,这两种企业创新文化模式究竟是哪一种更适用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展开呢?由于两种企业创新文化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简单的从表面现象来进行选择。比如,“个人文化模式”虽然拥有宽松的创新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鼓励创新的文化模式,但是却容易使员工过多的重视自我从而忽视整个企业的利益,不容易在员工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在需要解决团体问题的时候不容易相互协调与合作;反之,在“集体文化模式”中,虽然缺乏一些个体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却可以拥有很强的集体观念与协作意识,可以凭借合作的团体力量来处理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现代企业家都力求建立一种新型的企业创新文化模式来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文化氛围。也就是说,力求在两种企业创新文化模式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即“中和文化模式”。我们以海尔企业为代表来进一步分析。

海尔人的价值观是创新,正是带着这种海一样的包容与创新精神,海尔企业创新文化模式集合了“个人文化模式”与“集体文化模式”的特点,结合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来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当海尔企业决定合资的时候,曾经有许多国外的企业想与之合作,如日本、美国、德国等企业在技术上都不相上下,很难做出选择。张瑞敏在进行考察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日本企业设计的冰箱成本很低,但是寿命相对要短一些,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德国人办事严肃认真,虽然有些刻板,但是讲求理性,能够较好的与原来的企业相融合,促进企业文化的观念转变。就是带着这种对企业文化的预期,他们选择了德国的公司进行合作。这种技术性的引进对日后海尔的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海尔文化中一些规范严谨的观念都深深的刻上了德国文化的印记。虽然张瑞敏认为日本企业的产品不适用于海尔,但是日本企业中的团队精神却成为了海尔吸收的对象。“海尔应像海,一旦汇入海的大家庭中,每一分子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个团队地整体,随着海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同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正是这种追求卓越地精神渗透着日本企业文化的要素。在吸收他国企业文化的同时,海尔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来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机制。例如: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海尔就以这个为出发点阐发了海尔的文化价值观,对海尔员工最大限度制约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解放,使人获得真正的尊重与自我满足,开发创新能力。在融合了日本、欧美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海尔独创了自己的文化和特有的OEC管理法,从而使海尔企业独树一帜。可见“中和文化模式”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J].光明日报,2004~6~9,(3)

企业创新文化范文第2篇

一、创新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由于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异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的人,敢改变游戏规则的人,也就是在思维模式上能迅速更新的人。对知识经济来说,“明天意味着重大事件”,所以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应对明天的不确定性。同样都是做企业,靠什么说话才更有力?同样从事制造业,如何能使同类产品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同样从事服务,如何才能让消费者更愿意尝试和接受?唯有创新,创新的重点在于“新”而非“创”,只有新的亮点,别于其他同行业同类型产品,才能吸引顾客的眼球,才能取得与客户接触的机会,进而实现合作。2007年相关数据显示,注册企业达12万,其中存活企业只有2万。存活下来的企业或多或少地在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发展起来。因此有人说,创新文化已经成为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之一。

二、创新文化对企业本身具有强大的支撑力

如今每年有12万企业注册成立,市场竞争可谓激烈,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激流勇进,一些具有一定历史的老企业,因发展动力困乏已经退无可退。对于这样的企业而言,就必需树立创新观念,同时发掘企业的优点亮点所在,打破传统的禁锢,充分发挥文化力对企业的支撑作用,方能扭转被动的局面。

三、创新文化能够激发企业的勃勃生机

创新的客观要求可以理解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创新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活力激活的过程。创新文化要求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创新,同时要求企业管理层在管理中创新,并且以宽容,支持的态度去鼓励创新。创新使得企业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活跃起来,以新的构成形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体制,使企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更为积极和主动。创新文化建设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创新,包括在创新领域上的创新。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对创新文化的建设必然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实现从观念引导到行动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创新文化建设和落地的过程。

四、建设创新文化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1、确立双赢价值观的趋势。创新企业文化首要的是价值观创新。要以高科技为基础,奉行双赢价值观,在与对手进行创新文化竞争中获取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海尔集团不参加与同行间的价格战,坚持靠产品创新和服务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的成功经验,便是奉行双赢价值观的一个范例。

2、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员工在企业统一目标下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进而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管理方式。

企业创新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文化建设,塑造方法

一、 我国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意识薄弱

目前多数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引进,不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科学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匮乏,核心技术仍主要依赖于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发明专利,恰恰说明企业缺乏创新文化的有效支持。

1.2 创新人才稀缺

从创新人才看,目前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11人,而美国为56人,经合组织(ORCD)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7人。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和复合型尖端人才奇缺。从研发机构看, 2003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25% ,有研发活动的约占43% ,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差距很大。

1.3 创新主体不明确

由于企业创新文化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课题, 所以, 关于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总是不明确。许多企业的员工都把企业文化的建树和创新归结为企业或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 认为企业或企业高层管理者是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 实际上这是一个片面的认识。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应是企业全体员工, 只有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企业内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的创新氛围, 从而建立企业创新文化。

1.4 创新经费缺乏

创新经费的保障是创新取得实质性成功的重要保证。目前,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没有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专项经费, 而只对部分立项的科研创新项目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其支持额度与科研创新所需的实际经费相比仍是远远不足的。我国总体创新经费的欠缺, 使得创新成果缺乏, 创新发展举步维艰, 造成了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从而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

1.5 中国鼓励企业创新的体制尚未形成

市场竞争是企业培育创新文化和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国家营造的良好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则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支持企业增加科研投入的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很不完善,支持的力度太小;国家促进企业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和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国家自然科学资金对企业重大技术研究开发的资助很少。从总体上讲,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这是影响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创新文化的塑造方法

随着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构建创新文化在企业的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中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我国目前创新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何塑造企业创新文化,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2.1 树立正确的失败观

创新意味着从无到有,开风气之先,因而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有可能遭到挫折或失败,但风险同时又意味着机遇和未来。传统的失败观,往往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失败给企业带来的只是损失。树立正确的失败观,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从新的视野去看“失败”,认为“失败”是新的起点,是机会和财富。所谓起点,是因为每次“失败”就意味着此路不通,另找一条路是一个新的起点会使人们离目标的距离越来越近;“机会”指如果坦然面对失败,从而能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来;“财富”是指失败中的经验与教训,恰恰是创新组织中非常宝贵的。因此要积极支持和赞赏员工的任何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同时又能宽容地对待失败,甚至鼓励犯错误,保护员工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人文环境,让“接受失败容忍失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理念。

2.2 企业领导者要具有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精神的支柱,它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和方向。企业家作为企业经营的最高领导者、作为企业职工的领头人,应首先要有预见能力,熊彼特认为这种能力是“以一种尽管在当时不能肯定而以后则证明为正确的方式去观察事情的能力”,“掌握主要的事实,抛弃非主要事实的能力。”二要有冒险精神,这是建立在科学的预测之上的冒险,这种精神“不那么依靠传统和社会关系,因为他的独特任务,恰恰在于打破旧传统,创造新传统”。这种不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也正是企业文化建设所倡导的,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家也必定要将这些精神内化为企业文化,不断激励企业的员工,促进企业各种创新的

顺利进行。

2.3 主人翁思想意识

企业创新文化鼓励人们建立和具备主人翁的思想意识,而不是经理/ 雇员这种传统的雇佣关系。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感觉到是在为自己的企业奋斗,并相信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主人翁思想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参与性。员工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对于员工的建议应及时、正确地接纳和反馈,避免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这样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并勇于承担责任。独立性和责任感。员工能够自由迅速地就某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出决定,并对所做的决定负责。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企业充分尊重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在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每个员工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同时,优秀人才应考虑自己的工作如何增加企业的长期价值,立足于本职,寄希望于未来。将培养、教育和提高员工职业技能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投资。企业不仅要了解企业的运营、经济的动作、客户的工作,还要了解员工的工作与需求。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企业通过培训和教育,使每个人都处在经常学习的状态,员工得到提高,企业也因为有更多优秀员工而得到不断发展的动力。

2.4 建立多样化创新激励制度

企业财富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员工来实现。所以建立激励机制来留住人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激励机制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注重物质、精神相结合的报酬方式和激励手段,体现出重视人性需要、重视人的价值的文化特点,这样的激励机制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激励制度。

2.5 物质激励

对于有形的物质激励,企业在报酬的决策上应首先提供一个经过市场调查的、有竞争力的薪酬,同时这个激励机制的中心思想也要能体现出员工分享企业的成功,也就是体现出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个人的收入与企业的整体业绩相挂钩的特点。这样的机制可以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因为企业的业绩增长会在每个人的收入中得到体现,而每个人的点点滴滴的努力又可以推动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在基本薪金的制定上,首先要考虑到职工安全感和职业保障的心理需求,而奖金等额外报酬应该有较强的鼓励性。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 王江: 浅议企业文化建设[J].中外科技信息,2002(3)

[2] 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金吾伦: 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J].创新科技,2006,(1):10-11

[4] 杨波: 浅析创新文化[J].集团经济研究,2006,(11):306

企业创新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 财务文化

一、财务创新文化内涵

财务创新是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企业在调整经营目标、转换经营机制、变革管理体制过程中,在成本管理、资金资本运作、收益管理等方面,根据新的市场环境和内部管理需要,研究探索新模式、新制度、新办法。而财务创新文化正是伴随着新的环境变化而产生,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在财务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对企业财务创新具有引导、激励作用的新型变革文化,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环境、创新制度等。

二、财务创新文化目标

将财务创新视为组织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大力加强财务创新理念教育和财务创新实践,使创新观念深人到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并固化到各自的工作之中,引导、激励财务创新创效活动,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财务创新文化理念

树立创新价值观、塑造创新意识,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其次是更新主观意识,塑造创新意识。

(一)创新价值观

树立财务创新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是培养面向市场的价值取向,培养不屈不挠的实干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培养追求开拓、变革、高效和卓越的精神。

(二)更新观念,塑造创新意识

财务创新首要的一点就是观念更新。主要表现在财务工作的重点要从“记账、算账、做报表”财务核算逐步向重视财务的管理职能转换,充分发挥财务当家理财、把关参谋的职能。二是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全球经济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和法制观念。塑造创新意识,主要是要塑造创新创效意识、塑造创新竞争意识和塑造创新超前意识。

四、财务创新文化内容

(一)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文化需要自上而下的重视和培养,从企业领导到部门领导都需高度重视财务创新,鼓励、指导、推动财务人员的创新创效工作,教育全体财务人员深刻地理解“与时俱进、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深刻内涵,不断超越自我,突破思维定势,提倡挑战性思维,全面推进创新。

(二)财务创新必须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有新的突破

要把创新观念落到实处,还必须有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与之相配套,才能真正达到财务创新的最终目的。管理方法、手段创新要特别关注三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转变;二是由传统的计划管理向预算管理转变;三是管理手段从传统纸质方式向电算化信息化转变,运用科学技术为创造效益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融资手段创新

根据宏观经济,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融资方案。结合当前动荡的金融环境,制定适合企业的债务管理方案。针对企业的债务结构,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2、成本管理创新

将财务创新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管理和监控体系。完善内控制度,积极推进总稽核制,强化财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开动脑筋,积极开展纳税筹划,大力落实国家财税扶持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为企业、为职工节约成本、争取利益。坚持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安全和效益两个目标,树立财务创新理念,重点抓好财务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作业成本控制、非信贷融资、风险预防、培养理财专家等方面的工作。

3、收入产品创新

将企业收入管理机制与市场销售机制紧密联系。以精准、及时的数据作为基石,以高效、广泛的分析模式作为依托,为企业销售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加强企业同客、货运人之间的联系,在航空企业与人之间建立更为积极有效的市场开发空间。继续完善与深化企业与其他国内外航空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在共赢的前提下加强与各兄弟企业之间合作,同市场销售部门一起达到共同扩展航空销售市场的目的。按照相关规定加强企业总部与各分子公司、营业部的联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加强对各相关部门收入管理,保证各分子公司、营业部的持续发展。

4、加速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核算与管理模式创新

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企业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更加精细、精准的财务管理,为企业的资本运营和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塑造学习文化,提高队伍素质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国家财经法规推陈出新,新的经济业务事项不断出现,财务人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学习,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环境变化对财务人的要求。财务部应重视对员工的培训,重视财务后续教育,结合当前经济热点、最新会计法规、行业经济案例,为全体员工做详细、全面的讲解。通过培训学习,财务人员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体系、增强实际工作的业务能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桂荣.创新型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企业创新文化范文第5篇

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同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创新离不开和谐,和谐也离不开创新。创新之所以离不开和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事实表明,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创新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同样,没有创新,企业的和谐也难以真正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就必须创新。古人云:“合则齐美,离则两伤。”对于创新与和谐,也可以这样说:创新有利于和谐,和谐有利于创新;在和谐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和谐,二者是“齐美”共进。

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企业创新观

概括地讲,企业应当确立全面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持续创新观。全面创新观,是指企业创新不是单项创新,不是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全面的创新。这种全面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而且包括文化创新。不讲企业的文化创新,不是全面的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是指企业的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可以创新,而不单单是少数技术专家搞创新。持续创新观,是指企业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是不能停顿的;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面创新、全员创新、持续创新,体现了在创新问题上发展的、全面的辩证观点。当然,创新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它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创新,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

与此相联系,企业家的素质与人格魅力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且有待深入挖掘和研究的课题。企业家在整合资源、创造财富的市场开拓中,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必须有新理念、新思维、新思路、新举措、新创造。作为企业家的一种素质,创新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能力,是表现在经营运作上的一种操作智慧。

注重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文化创新,其现实意义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来说: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停滞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建设过程。明确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就会用僵化的、停滞不前的观点看待企业文化。

文化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流变性、创新性。今天提出培育创新文化,或者说注重文化创新,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形态飞速变化,企业制度在不断创新,“企业再造”在不停发展,企业运作形式也在发展变化。

企业运作实践正在经历着一场很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注重文化创新。例如,过去常常是单个企业竞争,现在则是协作竞争或者合作竞争,叫“竞合”或“合竞”。企业协作结盟成为一种潮流、一种趋势,其目的有的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的是为了弥补缺陷、分担分险;有的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有的是为了联手角逐市场;等等。当然,企业结盟、协作竞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企业的竞争形态发生了变化,就需要研究协作竞争、双赢多赢共赢的新思维、新文化。再如,过去是什么都要由企业自己做;现在是核心的东西自己做,而其他环节则可以搞“外购”、“外包”。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也需要新的文化观念。企业家要具有突破自身能力局限的经营智慧,确立“我与巨人同行”、“巨人与我同行”的新理念。又如,企业经营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从市场导向转向顾客导向、用户导向,这就需要确立“用户经济”、“用户导向”的新思维,确立“跟着市场走,还要市场跟我走”的新理念。还有,企业重组后的文化整合与创新问题,也需要作出新的概括和总结。总之,企业运作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必然要求在企业文化上得到反映。

企业创新文化范文第6篇

坚持价值导向

凝炼和践行创新文化理念体系

航天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是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之一,航天企业在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上有着更为艰巨的使命和责任。二院在“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引领下,坚持自主创新,用科学精神指导创新活动,形成激励和奖励创新成果的价值导向,构建了以“一个目标、一个价值观、一组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理念系统。结合“建成国际一流的空天防御技术研究院”的愿景,二院确定了“领跑空天防御,打造中华神盾”的创新目标;结合大防务、大智慧、大安全的战略要求,确定了“铸就空天神盾,佑我中华圆梦”的创新价值观;传承和弘扬航天三大精神中蕴涵的创新基因,凝炼了“敢于超越、勇于攀登、善于实践、甘于奉献”的创新精神,创新文化理念的确立,成为二院推进创新文化的价值导向。二院通过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使创新文化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坚持引领发展

创新文化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二院将创新文化建设置于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策划,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以先进文化引领科学发展。

融入规划,二院确定了在2020年前建成“国际一流的空天防御技术研究院”的目标,将“创新驱动”和“文化兴企”确立为核心发展战略,并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同规划、同设计、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通过提升软实力来提高二院核心竞争力。

融入品牌。二院着力于创新品牌的塑造、营销和传播,安保科技系统成功护航平安奥运、平安世博、平安亚运、平安大运等,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大力弘扬“科技强警我争先,航天安保我奉献”的“航天安保精神”,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和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创造了“航天安保”这一中国安保第一品牌。

融入党建。二院党委坚持以创新思维为统领,以“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为目标,准确定位并充分发挥党委的“科学发展引领力、稳定全局控制力、坚定不移执行力、和谐向心凝聚力、攻坚克难战斗力”的政治核心作用,为企业创新发展把方向,谋大局,出成果,出人才。

坚持系统推进

建立完善推动创新的机制

建立完善自主创新的决策机制,决策机制涉及到航天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定位与项目技术方向选择、资金投入、条件保障等重要内容,是影响自主创新活动众多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二院探索建立市场运营决策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牵引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以客户满意为需求,保证技术创新始终与客户的实际应用一致;以经营绩效为目标,加快技术成果应用转化;建立了创新项目技术风险与投资风险决策制度,规避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建立了推行专家评估制度,在发展方向、战略定位、技术选择、合作体系等方面进行规划安排和部署。

建立完善自主创新的资源整合机制。创新资源是保证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从制度上保证人、财、物的投入比例与投入方式。二院出台《二院军品技术创新自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年平均比例超过12%,远高于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平均水平;加强科技创新战略顶层导引,明确要求各单位须按照不低于营业收入总额3%的比例安排本年度自主创新经费预算。

建立完善创新项目的组织管理机制。优化、调整创新项目的组织管理,是使创新组织管理运行最大限度满足创新活动的需要,二院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项目持续运行和有效推进,逐步实践缩短管理链条、根据项目大小实施“责权利”相一致的分级管理;固化工作流程,有序引导科研创新工作的课题申报、立项评定、过程检查以及结题评定等各个环节;强化自主管理、鼓励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模式,各级各类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有效调动。

建立完善创新成果共享机制。创新成果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是强化技术创新的经济激励,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重要制度前提。二院建立创新成果共享机制,落实按要素分配制度,维护创新者的首创利益,激发创新者的创新热情和活力;落实创新成果登记制度,根据创新成果技术进步水平和涉及企业商业秘密情况科学划分技术成果等级,对创新者给予一次性成果登记奖励;强化团队创新意识,鼓励和支持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创新活动。

推进创新成果评价激励机制。创新激励与公正评价是保证自主创新活动能够有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二院设立创新基金奖励制度、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建立了完善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覆盖了国家创新型企业评定标准的定量指标和创新组织与管理的定性指标,定期开展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将创新工作、创新项目研发列入对院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落实创新人才福利待遇,创新活动的科技带头人、技术骨干、青年后备力量给予相应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推动“双创”落地平台

二院构建了包括创新队伍、创新研发、协同创新、思想保障和群众性创新平台的五大创新文化平台,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构建创新队伍建设平台。二院实施“核心人才工程”,打造高素质队伍,出台了首席专家选拔制度,设立了空天防御人才奖,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目前二院拥有两院院士6人,490余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涌现出一批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重大型号项目攻关和高技术预研,将技术水平拔尖、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人才推举到带头人位置,带动团队整体能力提升。

构建创新研发平台。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作为新技术产品的孵化器,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二院拥有1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8个专业工艺分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实施统筹建设规划,近年来70余项建设项目完成竣工验收,代表国家水平的测试场等一批新的高技术设施投入使用,武器装备研发创新能力条件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二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开展军、地之间,产业链上下游和横向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合作开发、科技成果转让、共建研发机构、建立创新平台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合作,在推进军民融合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总结出了“四共同”原则,现已成为航天系统协同创新的金科玉律。

构建创新思想保障平台。针对科研人员在创新项目研制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结合创新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重点开展创新文化服务与保障。在项目立项阶段,二院组织多种形式的进场会,调动创新激情、推动创新立项,激发科研人员中蕴藏的创新潜能;在技术攻关阶段,紧密跟踪人员的思想变化,利用《空天防御刃》等媒体,给予科研人员有力的精神支持,协调科研群体激发更大的团队效能;在试验验证阶段,通过设立“连心卡”等形式减轻科研压力、做好思想保障。

建群众性创新平台。二院以群众性创新活动为支撑,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使“人人可以创新”、“创新就在身边”的观念深入人心。目前二院共有各类“双创”团队600余个,设立青年创新奖,大力推进青年五小成果、青年创新项目、青年创新工作室等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引导职工的创新行为,推进了创新日常化、岗位化。

企业创新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扩散;创新文化;博弈论;技术创新扩散动力结构图

技术创新扩散作为技术创新成果效应逐步放大的过程,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提高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将技术创新渗透到各行业、部门或其他领域,从而改善地区、行业间的不均衡,对于加速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oltz)在他的著作《人力资本投资》中将技术创新扩散定义为“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渠道的传播”,并指出“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技术扩散(Technological Diffusion)也被称为创新扩散(InnovaTion Diffusion),是“一项技术从首次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并将技术创新扩散理解为由R&D扩散、创新观点扩散和技术创新实施扩散三个部分组成。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要素从采用企业角度来分析主要有:技术创新特性、信息的传播渠道、企业外部环境及采用企业的自身条件等方面。迄今为止,运用博弈论分析和研究技术创新扩散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技术创新扩散的择时分析、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效应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中企业规模作用的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中新产品的价格研究等。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共同著作的《企业文化》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企业文化”一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种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对公司的员工有重大意义。”可见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包括价值观、道德规范、基本信念、行为方式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合体。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不同表现,归根到底是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应立足于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更适应从企业创新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一、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企业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一)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扩散的影响

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是指从某企业第一次使用新技术开始直到该新技术在企业的使用达到饱和为止的整个时间进程。这些企业往往是指大型的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它们有许多家分厂、分公司和子公司,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扩散没有发生知识产权的企业间转让,只是扩大了知识产权的使用范围,具体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让其所属的国内外分厂,分公司或子公司直接使用技术创新成果;二是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然后让并购进来的企业采用其技术创新成果。内部扩散模式的扩散过程如图1。

该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创新成果扩散有明确的边界,将创新成果控制在企业内部,使企业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其在本行业的技术垄断优势;降低了甚至没有技术创新扩散费用,提高了技术转移速度与收益。针对上述两种企业内部扩散形式,可能阻碍技术创新顺利扩散的原因可能有:一是企业内部团队合作和沟通问题,不同部门创新意识强度不一样,创新在部门之间的扩散受到一定的阻碍;二是并购企业文化差异,导致员工价值观不一样,对创新的认识不同。而创新文化是企业具有向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挑战、团队合作、打破各种阻碍创新的陈旧体系的精神,组织学习吸收能力强。因此,在一个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中,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扩散的阻力会减少很多,从而能保证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顺利扩散,实现创新技术的最大价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采用企业间扩散的影响

技术创新在企业外部扩散有个推动力和牵引力的影响因素,扩散动力结构图如下:

由图2可知,一个行业中企业为了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每个企业都会尽力采用创新产品,只是采用时间的早晚而已。Reinganum指出:垄断博弈均衡会导致潜在采用者在不同时期采用新产品,随着已采用新产品用户数目的增加,采用新产品越晚,采用成本也越低,但采用新产品的利益将下降。哪种企业能更早地采用新产品,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地位?

1.模型建立。下面我们用博弈论模型来分析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A和不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B在T时刻选择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大小,来直观观察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采用企业间扩散是否具有积极影响。技术创新主要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里主要从产品创新来分析。假设此时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应商,两个采用商A与B。企业A与企业B企业规模相当,采用价格p已经确定。博弈模型的假设建立参考张维迎编写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这本书相关模型假设建立。由于企业A具备创新文化,除了利润驱使外,能主动地捕捉到这个行业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能更快更准地评价一个新产品的未来价值并更快更全面的消化吸收引进的新产品,使其成功推向市场的可能性更大。设企业A单位产品评价成本为a1,单位新产品引入后消化吸收成本为a2,单位新产品经企业A消化吸收,成功推向市场获利为a3。企业B内部由于缺乏一种创新文化,对新产品的采用主要由新产品目前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采用有滞后倾向,且采用成本较之A偏高。假设企业B在T时刻对单位新产品的评价成本为b1,单位新产品引入后消化吸收成本为b2,单位新产品经企业B消化吸收,成功推向市场获利为b3。如果一家企业采用,而另一家企业没有采用,没有采用新产品的企业会有一定的经济损失v。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企业A和企业B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博弈支付矩阵如下:

2.模型结论分析。对上述博弈矩阵进行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a3-a2-p>0时,不论企业B采用还是不采用新产品,企业A都会在T时刻采用新产品;(2)b3-b2-p>0时,不论企业

A采用还是不采用新产品,企业B都会在T时刻采用新产品;(3)由(1)、(2)的分析可知,当-v

由上述博弈分析可知,采用企业具备创新文化,能帮助采用企业主动发现市场上新出现的技术,更准确地评价新技术的市场前景及价值,增大采用企业的牵引力。并能及时作出采用与否的决策,较早地采用市场出现的新技术,且能更好地吸收、消化已经引进的创新技术,让其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更大,从而推动新技术更快地扩散,实现新技术的经济影响。

(三)从产学研角度来分析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源头的影响

在技术创新中,尤其在高科技创新中:很多创新不是发生在企业内、行业内,而是发生在一些科研机构内。但是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往往会和市场脱节,没有立足在顾客的需求上,研究的高新技术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果,且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测出他们所做出的技术创新的未来市场前景。要实现这些创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实现其扩散,就需要有企业的引导和推广。产学研是实现这一技术创新扩散的有效途径。高校具有人才优势,技术创新的科技力量雄厚,是技术创新重要来源之一。这使得高校的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科学技术与企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一方面科技成果积压,另一方面企业科技水平低下,高等院校科技成功转化率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与高校信息不对称,企业不能及时估算出高校的技术创新是否具有市场潜力,转化的成果是否能顺利推向市场;高校由于缺乏企业的市场引导,与市场脱节,闭门造车,导致高校技术创新专利虽多,但能成功转化产生成果的却不多;二是有些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过多地专注于能立马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上,对技术创新没有设立适合的制度和薪酬体系,导致与高校合作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倾向于从国外直接引入创新成果,自主专利数匮乏,在市场上很难占据领导者地位。

企业创新文化就是指能够激发和促进企业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有利于创新实施的一种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等。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能为企业创新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一是鼓励各种向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创新活动;二是努力创建一个团队文化;三是敢于打破各种阻碍创新的陈旧体系;四是全面理解创新的价值实现,更多地尊重顾客的价值观;五是能是企业具备识别创新的眼光,对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及时发现、评价、引入、推广。

拥有这种创新文化的企业,不会仅仅从利润的角度引进创新产品,会主动地学习吸收技术创新扩散的创新观点扩散、R&D技术扩散,以引进、模仿技术为手段,自主创新为目的;会积极主动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研发优势,结合企业自身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能力的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新技术在高校研发,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并由企业推动高校研发技术成果成功推向市场。

由上,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能从从技术创新源头上加快技术创新的扩散、缩短创新周期、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二、结论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得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顺利、高效地扩散;(2)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具备这种文化的采用企业较早地引入技术创新,从而在市场上占有较优的市场竞争地位,成功吸收及获益的可能性较高。具备这种文化的企业对市场上创新技术吸收的牵引力较大,且吸收更全面,更主动,能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更快、更全面地进行;(3)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具备这种文化的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评价创新技术准确性高;更愿意利用高校的技术研发优势,与高校合作创新;并以引入技术为手段,以自主创新为目的,推动产学研合作顺利发展;从技术创新源头上推动技术创新扩散,缩短创新周期,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由以上结论可知,企业创新文化能促进技术创新扩散,使得进入市场的新技术能及时地被具有创新文化的企业采用,促使新技术更快产生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董景荣.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9:103~104

[2]Scholtz T W.人力资本投资[M].商务印书馆.1990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5~366

[4]水常青,许庆瑞.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5]http:///view/4347648.htm

[6]李文博,郑文哲.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下)

[7]冯海虹.我国企业创新文化及其建构[J].企业导报.2010(7):186

[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057~067

[9]N Levin,JZahavi.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for cost allocation in

joint ventures in electrical power systems[J].IEEE Trans on Power

企业创新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文化;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广泛而又深刻的进展, 各个企业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要面对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压力, 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 就应该获得某种竞争的优势, 因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稳固发展的基础, 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很难在如此剧烈的竞争环境下存活。我们从国际上和国内的优秀企业的实践中可以明显地看到,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竞争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创新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一、树立创新文化理念,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残酷的竞争态势促使企业必须树立创新理念,三流的企业比价格,二流的企业比品牌,一流的企业比创新。创新文化是企业生存和竞争的精髓。

(一)企业创新的基本特征

1.新颖性

对于企业,不管是什么样的技术和产品,只要具有新颖性,就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或者“抄袭”的方式进行创新。中国企业过去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之后,经过几年的培养,逐渐发展出颇具竞争力的产品。小米手机是企业创新成功的一个典范,小米手机是在苹果、三星的夹缝中崛起的,它找到了一个利基市场。这个利基市场就在于,虽然iPhone是一二线市场的“街机”,但是在三四线城市由于苹果手机价格高,人们普遍收入有限,而时尚的年轻人都想拥有一部与苹果功能类似的手机,甚至在一二线城市那些收入不高的人也正好是小米手机的目标群体,就在这样的一个利基市场中,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点,小米跑赢了。在小米跑赢的同时,也看到小米的灵魂人物雷军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他把“乔布斯”扮演得很好:手法与乔布斯类似,借助于网络上口碑聚众的力量,采用宣传、鼓动、饥饿营销的手法,把小米做成中国最像苹果的公司。这就是利用创新理念,以小博大、差异化竞争带来的收获。

2.行业领先

领先行业的创新才是中国企业的骄傲。尤其在互联网领域,门户网、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在国内市场领先的几乎都是本土企业,如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百度在搜索引擎、腾讯在移动互联等,没有一家是跨国公司,或者是国际互联网巨头。

3.全球性

中国企业的创新正跨越国界,改变世界。腾讯微信充分研究了中国用户的习惯与偏好,而数据则成为华大基因的创新资源,完全抛弃医学假设,全部用大数据来测算病症特征与基因排序的吻合。美国《Fast Company》杂志评选的“十大最具创造力的中国企业”,小米手机、腾讯、华大基因等企业榜上有名。他们不单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文化,并影响全球的创新趋势。

(二)创新文化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1.导向层面

带有创新企业文化的企业, 它将会引导其职员从思考方式、价值准则和品德规范方面的变化, 促使其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 进而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 形成双向的互动,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因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通常是该公司的全体职员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凝结, 只要有所追求的企业, 其企业文化必定包含着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理想, 一般常是领导着公司主动适应和满足积极的、健康的、有发展前途的社会大众之需求, 这种企业文化对公司的全体职员会产生一种道德的感召力, 会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可以使全体职员把自身的个人追求和奋斗目标同企业的愿景结合起来, 朝一个共同的方向迈进, 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某种有助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力量。当然, 该企业可以利用这种浓郁的创新文化, 吸引有创新和挑战精神的人才加盟, 获得人才的优势。

2.物质层面

从创新文化的物质层面来看, 企业的组织、技术、产品、企业形象和品牌等有形和无形资源都是企业文化。在竞争激励的时代, 传统的有形竞争日益衰落,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注重无形的品牌、价值和服务的竞争,现代的消费者非常注重无形价值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 在此情况下, 企业必须提升有形产品的文化内涵, 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 高度重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心理, 满足他们的“三求”(求新、求美和求异) , 用富于格调的企业文化吸引消费者。而产品文化品位的提升,则必须依靠创新文化的支撑。由此可见, 企业越发展出独特的、难以被仿效的企业特质文化, 越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3.精神层面

从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来看, 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道德观以及职员们的职业道德等都属于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层面。其中企业的价值观是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文化精神层,创新理念又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企业的价值观指明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及目标,规定了企业发展的愿景及方向。企业的发展是在价值观的领引下, 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情况及企业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的。较具体地说, 企业要在价值观的指导下, 根据内外环境及自身实力情况动态地调整运营, 用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逐步达成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 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受价值观的指引, 企业的价值观从深层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4.凝聚层面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通过企业的经营理念来体现, 创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可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引导职员的行为, 在此过程中, 职员们的个人奋斗目标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有机地凝聚在一起, 与此同时, 职员群体在创新实践中累积的各种经验和教训, 只要认真整理和总结,使之内化为企业的文化, 既能丰富和发展既有的企业文化, 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内容, 又能反过来指导运营管理的实践, 在此过程中, 员工的创新实践和企业文化之间良性互动凝聚, 必将锻造出高层次、强大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的创新文化实践

(一)弘扬创新文化

1.打造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使创新文化深入人心,使创新文化实践得以实施,必须打造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着力推行技术创新奖励实施办法,采取待遇激励、事业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等举措,以优厚待遇吸纳人才,知人善任留住人才,感情投资激励人才,不仅能让人才充满精神追求,保持创新向上的精神状态,还可以创造和谐奋进的创新环境。

2.营造科技创新竞争机制

企业在打造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还要营造科技创新竞争机制,实行科技项目责任制、技术带头人制、技术职称津贴制、优秀人才首席岗位制,并开办创新理论座,举办技术沙龙、创新成果展,开展合理化建议、经济技术创活动和评选“技术标兵”、“革新能手”、“创新明星”等活动,拨出资金重奖在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员工;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及时申报发明专利,尊重员工知识劳动,切实保障员工创新成果不被侵犯,加大专利技术应用力度,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使员工从创新创造劳动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3.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此外,企业还应该着力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在员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知识创新中提供宽松环境,多支持,少苛求;多鼓励,少责备,允许失败,帮助员工解决创新创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把创新创造成本降到最低程度。

(二)创新形式日趋多元化

中国企业的创新不一定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创新形式应该日趋多元化,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外部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科技创新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中国式创新不乏一些传统行业巨头,只有通过创新来保持领先。更多的则来自于创业型的高科技企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创新平民化、分散化,创新不一定由技术专家发起,也不一定集中在大企业内部。

创新意味着直面风险,支持创新首先要容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只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才会有更多的创新产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树立创新文化理念,不断尝试新思维和新方式,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品牌竞争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祝合良.品牌创建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企业创新文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文化;企业;培育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0-0061-04

肩负着振兴民族工业的重任,承载着领军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电集团)走过了70多年。几十年来,湘电集团以创新求发展,通过自主创新不仅走E了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道路。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事业蓬勃向前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文化氛围日趋浓厚。创新事业孕育了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激励着创新事业。

一、创新战略引领湘电集团创新发展

湘电集团的几十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是其创新战略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历史,也是其创新文化不断形成的历史。

创业之初,湘电集团创始人怀抱抗日图强的爱国热情,以苦心经营、无私奉献的精神走上艰苦创业的道路。

解放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年青的湘电集团沐浴着新中国的和煦朝阳,革故鼎新、奋发图强,完成了职能的转型定位,在前进的道路上,自我摸索、自我挖掘、自我完善,大兴技改之风,走上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以傲然的姿态引领中国机电产业的龙头大旗。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上世纪未,湘电集团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加大创新力度,锐意进取、奋勇直前,规模日益扩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和520户国家重点企业,成为我国电工行业的骨干企业,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生产基地,并成功实现改制上市。

步入二十一世纪,湘电集团把创新发展提到更高的高度,坚持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构成湘电集团核心竞争力,明确要求各子(分司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创新。始终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湘电集团改革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不断提高湘电集团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公司制定的创新战略规划是以“领军中国装备制造业”为战略发展目标:以“机电一体化、竞争差异化、经营国际化”为经营理念,大力推进“4+2”战略,坚持“科技兴企、人才强企、质量立企”的方针,瞄准国际先进技术,依托自身优势,引进战略伙伴,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新产品开发策略,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到201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80-100亿元。

目前,湘电集团是国内唯―舰船电力推进系统的生产基地,是唯一电驱动轮式装甲车的生产厂家,是唯一自主生产大型电动轮自卸车的厂家,是唯一生产大型矿用电力机车的厂家,是国家兆瓦级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化基地,是国家认定的地铁车辆用成套牵引电气设备生产厂家,被誉为“中国电工行业的摇篮”和“中国民族工业的脊梁”。公司坚持走以自主研发为主,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走产、学、研联合发展之路,形成了“持续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意识越来越浓烈。正是在这种创新氛围激励下,湘电集团员工的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新产品研制能力不断增强。公司先后研制开发的新产品达1000多项,创造了100多项“中国第一”,形成了舰船电力推进技术、牵引电气技术和电动车辆制造技术三大核心技术。公司中、小型电机产品获“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证书”,轧钢电机获“湖南省名牌产品”,“湘电集团”商标获湖南省驰名商标。产品广泛服务于国防、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矿山等各个领域,远销世界48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公司开发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SF31904型108t电动轮自卸车,SF31904W型100m3洒水车、轻轨车、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用辅机电机、斜流泵、核电站用泵等新产品,处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

二、研发体系支撑创新战略实施

自电气工业革命以来,在企业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把技术创新前端的源头不断地往研究开发或基础研究延伸,对支撑研究开发的研发体系建设的投入也越来越多。研发体系的建设包括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创新团队建设、研发设备条件的改善等。其中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兴起与发展,这种兴起与发展把科学创新的文化从研究组织移植到企业之中,形成了以技术研发中心为核心的创新文化。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大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都建立起了自己的研究开发院、研究开发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目的就是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推向更高的发展层次和阶段。

湘电集团历来重视研发体系的建设,尤其是组建集团公司以来,公司不断加强研发体系的软硬件建设,积极培育创新文化,研发体系的建设有力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支撑了创新战略规划的实施。

1 技术中心建设不断上新台阶

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1999年,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2006年。中心被认定为部级技术中心,中心现有研发人员731人,研发力量雄厚,企业也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007年,成立了湘电集团北京研究院,2008年。又组建了湖南省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工矿电传动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湘电集团技术中心创新文化基本形成,中心既充分发挥研究个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又注重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相结合: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注重与实际应用研究相结合,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激励之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已获得部级科技奖励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主持制订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40项。拥有有效专利88项。

2 团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公司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200余人。其士10人,硕士128人,高级工程师127人,享受国家津贴专家22人。公司形成了以马伟民院士为首,由张越雷、江清波等高级工程师为主组成的舰船推进系统和供、发电系统技术创新团队:由梁晓波、盛桥柱高级工程师为主组成的大型电动轮自卸车技术创新团队;由罗百敏、池耀田高级工程师为主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牵引电气成套设备技术创新团队;由郭灯塔、李春林高级工程师为主组成的核电站用电机技术创新团队:由朱利民高级工程师为主组成的电动汽车技术创新团队:由龙辛高级工程师为主组成的风力发电成套设备技术

创新团队:由杨凡行高级工程师为主组成的核电站用水泵技术创新团队。同时,公司制订了一整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政策和措施,通过人才激励机制,有效地规范和加强了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为团队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创新团队建设,使个人创新有效地融入到团队创新之中,促进了团队创新文化的形成,从而增加了创新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培养了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积极性。

3 研发设备条件不断改善

研发设备属于研发体系的硬件建设。直接影响到企业创新进展。湘电集团较早就组建了多个大中型以及专业试验室和检测室。并且近几年下大力气对各试验站进行改造和完善,进一步添置了先进的检测设备,近三年用于实验室的技改费用达2000万元,现固定资产原值超过5000万元,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计划在今后3~5年内,通过加大科研开发资金的投入,使公司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总值增加到15000万元。大型试验室可以用于牵引电气系统进行动态模拟试验以及为大型工矿电机车进行厂内运行试验,配有10kV专用变电站,能提供试验用DC2000V/2000A以下大功率可调电源:配有城市轨道车辆运行的动态模拟负载(飞轮和发电机组);还拥有室外轨道车辆武车线路和供电架空线路,能对大型工矿电力机车,轻轨车等轨道车辆进行启动、牵引、制动等研究试验。中型试验室可以用于牵引电器产品和其他电控产品的功能试验和环境条件试验,配有专门的动力机房。能提供各种交直流试验电源;配有湿热试验房,能进行产品和零件的三防试验,还配有仪器仪表库房,能提供电气试验用的各类检测仪器仪表。拥有材料理化试验室、金属探伤试验室、材料强度试验室、绝缘化工试验室、焊接试验室等专业试验室。拥有大中型电机试验站、大中型水泵试验站、牵引电机试验站、特种电气试验站(军品)、工矿电机车试验站等产品试验站。

研发设备条件既是公司技术创新硬实力的体现。同时也为公司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

4 合作创新成效显著

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湘电集团始终以开放合作的心态推动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是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二是坚持走产、学、研联合开发之路。通过合作创新,解决了许多重大关键性难题,促进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方面,公司先后引进美国西屋公司、瑞士ABB公司30万kW火电机组辅机驱动电机制造技术,在此技术的基础上,公司成功开发60万kW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和100万kW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辅机驱动电机制造技术,为我国第一套60万kW、lOOkW大型火力发电机组提供了配套电机。在引进美国lOOt电动轮自卸车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的开发SF31904108t电动轮自卸车、100m3矿用洒水车、108t清障车。公司生产的电动轮自卸车占领了国内同类产品50%以上的市场。2006年公司与日本原弘产公司合资成立湘电集团风能公司,目前已成功开发出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产品供不应求。

坚持产、学、研联合开发方面,公司先后与海军工程大学建立了联合开发的实体,与湖南大学共同组建了湖南省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高效节能电机研发团队,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燕山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中船712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签订了合作研发项目。同时积极加强与外国公司合作与交流,先后引进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专家来公司进行了30余次技术服务和交流。针对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技术难题,聘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来公司现场指导和进行技术交流。公司每年在产、学、研联合开发方面的投入超过1000万元。2007年,来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达44.3人/月。

通过这些积极而又广泛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不仅使公司科技人员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疑难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公司几大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研发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而且形成了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创新的文化氛围,合作创新文化反过来进―步促进公司不断创新发展。

三、创新机制构筑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创新。在推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湘电集团遵循科技创新和创新文化建设的规律,强化激励创新的制度建设,并以制度建设推动创新文化建设。

1 创新组织管理制度

组织管理活动中人是主体,在推进创新进程中,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新潜能,加强组织管理至关重要。湘电集团为了建设创新型企业,公司成立由董事长为首的创新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新试点的全面领导工作,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工作组或员,并设立专干负责日常工作的落实,在全公司形成完整的创新工作网络,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详细的工作规划和实施计划,把建设创新型企业作为公司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和主要发展目标,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促进了组织管理文化的创新,为实现科技的提供了重要保证。

2 强化内部保障机制

公司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原则,积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确保公司高效运行。近几年来,公司与时俱进,适时修改、补充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技术管理标准等。从制度上为创新试点工作保驾护航;进一步明确专家委员会的职责职能,完善项目的评估、评审、鉴定机制,使项目的立项更加准确,鉴定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继续坚持推行项目负责制,进一步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利,加大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和权利,加大考核和奖励力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既分项目进行考核又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考核,将考核的结果与参与人员的报酬紧密挂钩,促进整个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快速、高效、有序进行。内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公司建设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公司为做好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制定了一整套知识产权战略。一是进一步规划和强化了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的职能。在技术中心设立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室,在法律顾问室设立商标、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室,建立健全了专利管理制度、商标管理制度;二是完善制度建设,细化管理办法。按照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专利管理制度”,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知识产权发明人进行相应奖励,提高了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积极性,并以此督促和推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利用,为研发、生产和经营提供高效服务。公司技术中心建立了大中型电机行业的专利信息库,抓好专利信息库的建设和专利信息的收集与研究,为公司管理和研

发人员搭建便捷的信息利用平台,以使各部门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正确的研发和经营策略,确保创新工作顺利进行。并且公司将在近三年投资700万元与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共同加快“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的建设。四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知识产权共享。公司与清华大学、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共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等,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实现共享。并成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建立健全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力推动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4 虎善经费保障机制

推动技术创新,经费保障是基础。为了给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湘电集团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从制度上充分保证创新的资金和资源投入,确保创新效益最大化。保证经费投入的支持力度和投入效果,坚持做到每年的科技经费投^达到销货收入的75%以上。从近几年情况来看,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05年一2007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3040.65万元、17796.44万元、29244.22万元,占销售收入比例分别为10.15%、10.76%、14.08%。同时公司充分利用国家对国有重点企业优先投资的优惠政策,争取国家发展银行对军工、风电、矿山车辆三个项目近10亿元的投资如期到位。另外公司进一步完善和制定了“科技成果奖励、新产品提成管理办法”,对科技成果的奖励,每年不少于500万元,主要用于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提成第一年按销售额的1%提成,第二年按销售利润的4%提成,第三年按销售利润的3%提成,第四年按销售利润的2%提成。充足的经费保障确保公司科技创新不断攀向新的高峰。

5 加强质量管理

公司高度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并以此作为湘电集团创新战略实施的根本,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湘电集团也以其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在国内电机行业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坚持以产品质量促进创新、以创新提升质量产品,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已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JB9001A-2001国家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认证、IS0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认证、IS0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IYr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体系认证。公司严格按照上述认证体系要求管理运营,为客户提供值得信赖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将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湘电集团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的固化于制,并渗透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用制度体现创新理念、用制度强化创新意识、用制度规范创新行为。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搭建好制度平台,成为湘电集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四、创新文化提供精神动力

创新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创新战略引导着企业的创新方向,并形成与之相应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为创新提供精神动力,推动着创新战略的实施。通过几十年的创新实践,湘电集团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新文化。

1 开展全面全员创新

全员创新既是湘电集团的最核心创新理念。也是湘电集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司以“领军中国装备制造业。做中国的GE”为战略发展目标,以“机电―体化、竞争差异化、经营国际化”为核心经营理念,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工艺创新、营销模式创新、质量产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全面全员创新,始终以做“民族工业的脊梁”为荣。

湘电集团在“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企业精神、“兴业报国,共赢共享”的企业宗旨和“求发展为要,谋众福为责”的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着力培育创新文化,把创新作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个基本观念与平常行为,时时进行创新,全面激励员工敢成才、善成才、快成才,大力鼓舞员工敏于实践、善于探索、勇于革新、敢闯敢试的创新激情,并对在实际工作中,勇于创新的成功者给予最大奖励:对在探索中的失败者也给予最大包容。倡导学术民主,聚集集体智慧,形成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

企业创新,根本在人。湘电集团一贯高度重视人才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本质地位和核心作用,始终致力于“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培训体系,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系统培训。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自主快乐学习的基本职业能力,在于中学,向同事学,使湘电集团的每一个员工,无论新老、不分等级和岗位高低,都能养成“终生学习、以学为乐”的良好习惯。通过每一个员式快乐自主的学习,激发出每―个员212'决乐自主的创新,从而汇集成湘电集团全面全员创新的滚滚洪流。

2 推进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公司每年组织的劳动竞赛和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吸引了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据统计,在2008年组织的技术比武活动中。全公司参加练兵比武的职工就有2000余人次。特别是在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公司坚持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形成了“职工发动充分、课题征集明确、建议内容具体、推广应用有效”的工作格局,2008年,集团公司评出技术创新成果21项,随着劳动竞赛内容的不断拓宽和公司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广大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始终坚持“师徒结对”活动。公司通过多年来推行“导师带徒”、“师徒结对”等活动,充分发挥了高技能人才的骨干带动作用,工人师傅手中的技艺,特别是“绝技绝活”和以代代传承和不断更新。公司评选出来的“十佳师徒”如:全国劳模董日中师徒,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牟密师徒,他们不但技艺了得,师傅在“传、帮、带”方面起了―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徒弟脱颖而出,各自在本职岗位上破难关、比贡献。纷纷在国家、省、市、集团公司多次技能比武中赛出了成绩、赛出了水平,可以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名师与高徒。2008年11月,3名职工参加全国第三届数控大赛获得湖南省企业组团体总成绩第一,李慧、周璨、李琦3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得全国第七名、第十三、十八名,李慧全国第七的名次刷新了集团公司历届参加全国比赛的最好成绩:充分发挥岗位明星的示范导向作用。多年来,公司各单位纷纷开展的“岗位明星”、“技术能手’评选和“首席操作师”、“先进操作法命名”等活动声势热烈,成效显著,劳模、标兵、技师、骨干等技能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至目前,湘电集团股份已经拥有全国技术能手3人、湖南省技术能手11人,公司成为湖南省技能大师拥有^数最多的单位。其中全国劳模、金牌工人董日中还荣获了全国“中华技能大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近三年来,公司先后荣获“湖南省技能^才培养先进单位”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称号,是湖南省唯一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推荐获得全国大奖的单位,等等。通过这些长期性的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职工崇尚创新、参与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3 激发主人翁意识和首创精神

一个企业,尤其是像湘电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非常重要。只有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首创精神,使员工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紧密相连的时候,员工才会有创新的动力,才能自发的奉献企业,为企业的发展而竭尽全力。为此,湘电集团把激发主人翁意识和首创精神作为其创新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长期以来,公司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每月定期召开会议,以此为员工搭建治理公司、献计献策的平台。除此之外,公司设立了总经理信箱,定期开箱收集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及建议,使并及时反馈信息,等等。近三年来,公司通过工会、总经理信箱、职工工作总结、面谈等多种方式收到员工合理化建议8248项,其中有6104项被公司规范采纳,年均有2168项合理化建议被公司采纳。通过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和首创精神,不仅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而且把广大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出来、调动起来,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使之成为创新的主体。

企业创新文化范文第10篇

在微小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上首先表现出的是企业创始者创新文化建设理念相对滞后。微小企业创立初期,规模还小,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由于品种较少,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组织机构相对简单,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员工素质相对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忙于生计,不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只能更多地考虑企业当前所处的位置和现状,忙于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对长远利益的战略无暇顾及,尤其是创新文化建设。很多微小企业的创始者觉得条件还不成熟,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而忽略或不重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其次,由于创新文化建设的滞后,企业职工缺乏凝聚力与向心力。由于员工缺乏与公司共进退、共荣衰的发展目标,缺乏一种让员工充满激情的工作氛围,造成员工跳槽现象频发,因人才资源流失导致企业内部关键技术泄密现象在微小企业时常发生,由于创新文化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微小企业科技创新步伐。

再次,在微小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方面表现出的是旧文化取代了创新文化。多数微小企业发展之初还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然而家族经营只是其中一个阶段,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家族企业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这些局限性所产生的文化障碍是制约微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表现在:家长式的决策容易给企业带来风险、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导致不懂企业管理的人走上领导岗位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产生不公平的内部竞争环境,留不住人才,这种家长制决策文化、任人唯亲文化、随意性文化是自家族企业成立起就形成的缺限,也是微小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微小企业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途径

微小企业在发展之初,如何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从那些方面着手而不至于使创新文化建设成为一种标榜呢?

一是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创新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微小企业创始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和建设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又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企业创始者的价值观、经营观和管理风格。因此企业创始者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科学管理能力以及深化对企业创新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企业文化各部分内容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是注重微小企业个性创新文化的建设。微小企业的创始者应该认识到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征不仅是在自己的产品上、企业的外部形象上,而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企业的文化特色上,文化能够反映一个企业本质特点,其他外部形象的表现都是这种文化的表现,所以微小企业在创新文化的建设之初,就应该结合自己企业的自身特点,创造出具有一定特色、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不断地创新,不断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这样才能增强企业文化的活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

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联系,用文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之所以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用于宣传和用作摆设,如果不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活动紧密相联,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根基。所以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于企业的科技创新,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保障。

四是在创新文化建设上必须着眼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注重培育企业精神,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发展培育的过程。微小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包括文化的发展战略,要把企业精神作为文化创新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企业创新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总体的设计,能够使自己企业的文化发展有一个不间断、连续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能使创新文化得到不断的累积,同时也可避免阶段性文化偏离企业长远文化的轨道。

五是必须注重企业员工对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参与,培育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微小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员工,而不是企业创始者,所以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员工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员工了解自己企业的文化,逐步使企业创新文化深入人心。在员工广泛参与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的深入,从而逐步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六是必须注重企业文化传播工作,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在微小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应该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播工作。企业文化不仅应该被本企业的员工所了解和接受,也应该在企业文化建设到一定程度时为更多的公众所了解并逐渐被接受和认可,这样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可以加深公众对自己企业及自己企业产品的了解和认可,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在进行广告策划时一定不要只重视宣传自己企业的产品或企业的外部形象,而应该将企业的文化及所蕴含的企业精神融入到广告当中,并利用有效的广告形式将自己的企业文化传播出去。除此之后,微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微小”的实际,加强与自己所处社区的联系,利用和社区的一些友谊活动来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也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横向联系,增强与其他企业的文化沟通,在沟通交流中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

上一篇:会计信息系统范文 下一篇:产品质量标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