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标准范文

时间:2023-03-21 10:49:07

产品质量标准

产品质量标准范文第1篇

重点任务:五大任务实施标准化战略

《意见》提出了构建先进的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认证的推广和监管、打造区域品牌、推进检测技术平台建设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等五大重点任务。到“十二五”末,全省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将达到30%,并在省、市、县培育骨干龙头企业300个,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率先制订实施国际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组织实施:制订规划、人才培养等五方面大力推进

《意见》在组织实施方面共提出制订推进规划、突出工作重点、加强人才培养、科学设置市场准入门槛和做好结合文章等五措施大力推进。

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等四方面强化落实

《意见》就组织领导、激励机制、财政支持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制定了四条保障措施。在组织领导方面,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协调领导机制,形成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省 情 速 递

为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广东省近日出台《广东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考评办法》。《办法》规定,市厅级、县处级干部每年脱产培训不少于110学时,脱产读书交流不少于5天,到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并撰写1篇以上高质量调研报告。

4月13日,辽宁省召开全省就业工作座谈会,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辽宁省今年将启动实施“辽宁省全民创业援助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创业者税费减免政策、创业资金、创业场地、创业能力提升和创业项目的援助力度,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活力。

山东省4月8日举办省直单位选派农村“第一书记”培训班,171个省直单位已选派出582名“第一书记”,即将到582个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同时采取多种形式联系帮包其他贫困村。“第一书记”帮包工作经历,作为党员干部基层工作经历记入本人档案;帮包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激励表彰的重要依据。

甘肃省日前决定,通过省、县两级财政出资的方式,引导社会多元化投资,今年将在全省58个连片贫困县(区)组建或整合融资性担保机构,实现融资性担保机构在甘肃的全覆盖,以此破解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瓶颈,助推全省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产品质量标准范文第2篇

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提炼,确定了如何根据品牌定位,根据产品风格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标准,为不同品牌、不同风格产品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服装;品牌;风格;质量标准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着装更注重时间、地点、场合的适宜性,更关注个人风格与服装风格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市场细分化日趋明显,各个服装品牌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品牌定位与产品质量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定位相同但产品风格不同或同一品牌不同系列产品质量标准如何制定?质量标准是满足品牌的定位需求还是作为一种品牌差异化竞争战略?这些疑问是诸多企业面临及深思的问题。

品牌定位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品牌的定位首先要明确顾客是谁,这个顾客群的核心需求有哪些,对质量的关注度是怎么样的?企业通过对顾客核心需求的识别确定产品质量的地位,然后再确定产品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三者关系图见图1,品牌、顾客、质量关系图。

ZR是知名国际服装品牌,在中国一二线城市有100多家专卖店。ZR品牌定位在20至35岁的消费者,这消费群具有时尚敏感度高但尚不具备购买顶级服饰品牌的能力,顾客群的核心诉求是产品时尚、更新速度快、价格便宜。ZR的战略定位是“买得起的快速时尚”,品牌运营的核心要素就是设计时尚、快速反应及价格便宜。

为了紧跟时尚潮流,ZR400多名设计师经常穿梭于各种时装会或者出入各种时尚场所,模仿顶级品牌的设计元素。据悉,在欧洲,ZR每年都要向这些顶级品牌支付几千万欧元的侵权罚款。为了满足快速反应需求,从研发到产品销售最多只有3周时间。ZR把服装从耐用消费品变革为快速消费品,因此质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自进入中国市场至今被国家质监部门因质量问题曝光15次,虽然屡次被曝光罚款,但质量问题依然没有大的改善,这与品牌的定位有直接关系,对于ZR来说质量远远没有设计、速度和价格重要。

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更是品牌定位出来的。

不同品牌不同风格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1.产品标准制定基本原则。无论是什么品牌、什么风格的产品,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都要符合“基本法”的要求。符合“基本法”是指产品质量标准都要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纺织、服装行业基础标准的要求。如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 5296.4《消费品使用说明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GB/T 29862《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GB/T 8685《纺织品维护标签规范符号法》,GB/T 1335.1~3《服装号型》等。

2.产品标准制定差异化原则。品牌定位不同,顾客群对产品质量要求不同;产品风格不同,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认知也不同。在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品牌的定位与产品风格的变化,在遵守基本法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出产品差异化的特点。如男装(不含童装)从目标消费群的年龄和收入上可划分为成熟/高、成熟/中、年轻/低三个层次,从产品风格上可以分为商务、时尚商务、休闲等。服装材料的质量要求与目标消费群的年龄及收入高低密切相关,服装的外观、缝制、工艺及规格与产品风格关联较大,品牌定位、产品风格及质量要求见图2。

从上图可以看出,TB品牌定位在高收入、年龄成熟的上流社会人群,他们追求精致、优雅、舒适的着装,以体现其尊贵、高雅的身份。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材料上要选择顶级高端具有很强品质感的优质面料,有精湛的裁剪要求,用精雕细琢的工艺,在材料及外观、缝制、规格尺寸上都要达到优等品质要求。

HZ品牌定位在中高收入、年龄成熟、崇尚昂扬奋进的人群,他们追求品位、率真、自在的着装,展现不凡的生活品位。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材料上要选择一等品质的面料,在外观、缝制及规格尺寸上要体现出自然的特点,不同于商务产品的刻意雕琢之美。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衬衫产品常规项目质量要求可参照表1。

产品品质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质量标准要求的差异往往成为各个品牌的一种差异化竞争策略。如ZARA、H&M、GAP、UNIQLO四个国际品牌同样为快时尚产品的定位,每个品牌的竞争策略各有不同。ZARA的竞争策略是反应快速、产品时尚,质量要求放在了次要位置;H&M兼顾出货时间和成本,在四个品牌里质量要求最低,采取的是低成本竞争策略;GAP以简约百搭的设计和优质的面料、版型赢得消费者的青睐;UNIQLO则把产品质量和高性价比作为其竞争策略,通过集中品项,增大批量,将品质和价格的性价比提升到极限。

产品质量标准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提高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明确产品质量责任,加强对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往市场,维护读者利益,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三条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是指书刊产品满足有关质量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和要求的特征和特征总和。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按产品设计、原辅材料、加工工艺、产品外观、牢固程序等进行评价。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书刊印刷产品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要求或不符合有关质量法规、合同所标明的质量指标,应承担的经济的、法律的责任。

第四条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下列规定:

(1)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半成品不得投入生产;

(2)不合格的书刊印刷产品不得出厂和销售;

(3)不得印制、销售反动、及其他属于政府明令禁止的印刷品,不得印制、销售非法出版物。

第五条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要加决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认真贯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积极制订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用于内部控制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按质量标准生产,按质量标准检验。

第六条各级新闻出版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书刊产品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要指导、协调好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的质量工作,监督各单位坚持“质量第一、读者至上”的方针,保证产品质量并承担质量责任;要制订奖优政策,积极宣传、表彰质量管理好的企业和优质产品,及时公布经检测的书刊质量信息;对造成产品质量事故者,进行教育,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第二章质量管理与责任

第七条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从原稿整理、装帧设计,材料供应,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检验,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质量否决权。

第八条书稿、校样和产品的质量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法规和质量标准,委印和承印双方应以合同的形式签订。委印和承印双方对书稿和校样要有质量交接手续,对付印、付型(版)的清样要有委印单位负责人签字,承印单位不准对书稿和付印样擅自改动。

第九条承印单位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要求,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度,建立能稳定生产合格产品的质量体系,特别要加强对关键工序和质量不稳定的工序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标准和质量文件。

第十条承印单位要加强成品、半成品质量检验工作,建立自检、互检和专职人员检验相结合的检验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坚持原则、办事公正、具有一定印制工艺和技术水平的质量检验人员,严把质量关,对重大质量事故,必须及时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谩骂、殴打、实施报复、打击坚持原则的质量检验人员的行为,也应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承印单位要加强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工作和现场管理工作,建立起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文明的生产秩序,尽快使生产现场达到环境整洁、纪律严明、设备完好、物流有序、信息准确的基本要求,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

第十二条承印单位主动听取委印单位、书店和读者对产品质量的意见,主动接受有关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的抽查检测,及时处理质量问题,不断改进质量工作。

第十三条发行、委印单位应对承印单位送交的书刊进行质量验收检验,不许接收、发行不合格产品,发现有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书刊,有权退回印制单位;反之,发行、出版单位应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承储、承运部门在书刊产品入库储存或出库时,应严格执行交接验收制度,明确质量责任。对包装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应予拒收。确属储存、运输、装卸原因造成产品破损,储运部门应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第十五条产品出厂后,对出现的产品质量故障,分清责任,实行“三包”(包退、包换、包赔),并做到迅速及时,取得用户和读者的谅解。其中,属于书刊内容、设计、编校等质量问题由出版单位负责,属于印制质量问题由印制单位负责,属于发行过程的损坏由发行单位负责。

第三章质量监督与检测

第十六条建立健全各级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形成网络。尚未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要尽快建立并开展工作。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要统一协调、统一质量标准、互有分工、互相配合,共同承担对全国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等工作。

第十七条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业务上同时接受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承担书刊印刷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及产品质量的等级鉴别,受理有关质量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检测;

(2)指导和协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书刊印刷产品质监督检测站,并与地方质量监督检测站共同协作,密切配合,以加强对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工作;

(3)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推广统一的检测方法,协助做好检测仪器的检验、校正等工作;

(4)承担印刷纸张、油墨、版材等原材料的质量分析、检测工作,协助相关行业制订标准;

(5)承担有关印刷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协助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传、贯彻印刷标准和有关法规;

(6)组织宣传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经验,为印刷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工艺水平,做好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

(7)开展提高印刷产品质量的工艺分析和研究工作,逐步将目测等检验方法转为用仪器检测和目测结合评价印刷品。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业务上接受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指导,并接受当地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对有争议的产品质量纠纷进调解和仲裁检测;

(2)组织力量对产品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等环节进行日常监督抽查,并定期公布抽查结果;

(3)承担新产品检测和产品例行试验委托任务;

(4)为制订、修订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咨询;

(5)使用必备的仪器测量书刊印刷品质量,逐步实现数据化、规范化,并据此指导企业的生产,实现产品质量的科学管理;

(6)培训有关人员;

第十九条凡经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抽检成品合格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企业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采取严格的整改和处罚措施,具体有以下办法:

(1)对抽检成品合格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应进行通报批评,问题严重的,要发“黄牌”警告,有关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或企业主管部门)应按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程度,实施边生产边整改、限产整改或停产整改等方式,限期完成整改任务。

(2)企业整改后,应进行突击性复查,复查成品合格率仍达不到规定标准者,要吊销书报刊印刷许可证。(3)对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不具备书刊印刷条件,基础管理差,不能保证书刊产品印制质量的企业,要吊销书刊印制许可证。(5)对假冒、伪造出版社、印刷厂的书刊印刷产品,按非法出版印刷活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第二十条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对书刊印刷厂、书店等单位进行质量抽检时,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予以支持,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质量抽检。

第二十一条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是有权威的检测机构,在执行质量监督检测时要坚持公正性、科学性和“质量第一”的原则,若其工作人员和检测人员、循私舞弊、伪造检测结果的,或、延误检测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优质书刊产品分为部级优质产品(以下简称部优产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优质产品(以下简称省优产品)。

第二十三条省优产品的产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进行检测,提供检测数据,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第二十四条部优产品从省优产品中产生。需要作部优产品认定的省优产品,须先送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部队系统送至全军印协上报军队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提供检测数据,再由新闻出版署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产品质量标准范文第4篇

当下社会多领域出现的不诚信现象诱致了民众一定程度的诚信恐慌,许多人产生了不敢信、不知道信谁、什么能信乃至什么都怀疑的诚信心理危机。这不仅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而且也降低了民众的幸福指数。如何使民众对社会诚信充满信心并具有诚信信念,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当务之急。产品质量既是反映社会诚信度的关键信息,也是民众感受社会诚信最直接的媒介。为此,解决社会普遍存在的诚信恐慌问题,从经济领域产品质量诚信抓起,不仅见效快,而且最具信服力。产品质量的商业诚信,可以使民众在广泛的、普遍的日常生活中,感受诚信、相信诚信、践行诚信,从而增强社会诚信信念。

一、以产品质量诚信为抓手,树立民众的诚信信念

1 产品质量问题,是引发社会诚信恐慌的主要领域。产品质量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人都要消费一定量的产品,所以产品质量的优劣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利益休戚相关。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产品质量问题,已使商业成为社会信任度最低的领域;而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胶囊等公共事件,已使食品和药品质量在公众心目中处于“基本不信任”状态。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就会使人们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时刻处于提防和猜疑中。社会成员购买商品时总是心生疑虑,这不仅会提高交易成本和影响交易效率,而且会使人们产生社会信任危机,缺乏生活安全感,产生社会性的焦虑。造成社会诚信恐惧症。人们对社会充满不信任感,是谣言四起和蔓延的温床。所以说,产品质量问题既是危害人群最广泛的一种社会性问题,也是消解人的基本道德信念、破坏社会信任关系的心灵问题。

2 产品质量问题,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核心要素。保障产品质量,是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也是政府尽职履责的重要表现。产品质量问题屡禁不止,人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和维护,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就会受到民众的质疑,乃至诱发政府的公信力危机。因此,能否让老百姓买得省心、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切实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关系着民心的沉浮和民意的归顺,是政府当前搞好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需要深刻认识到,毒奶粉和胶囊、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掺假作伪的产品质量问题,已不单是产生大量无效资本、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问题,更是影响政府公信力、危及党的执政社会基础稳固的政治问题。

3 产品质量诚信,是构筑社会信任的基础。尽管我国的社会诚信建设是全方位的社会工程,但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力建设中,相比较而言,产品质量诚信的建设,既是广大民众最深切的社会期盼,也是政府贴民心、顺民意、惠民生、赢民信的当务之急。更是治理社会诚信缺失见效较快的领域。因为产品质量问题涉及的利益关系和行为,易于描述、归类、规范和奖罚。从与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最休戚相关的产品质量诚信建设入手,让老百姓总能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使他们感受社会诚信缺失治理的成效,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诚信的信心。换言之,商业诚信作为社会诚信的风向标所具有的导向性、显形性和广泛性,是增强人们对社会诚信信心和信念的社会基础。

4 商业是培育社会成员诚信品行的最佳道德场域。在市场经济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具有多领域性,但经济生活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且最具广泛性的日常活动领域。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商业诚信状况,是人们感受社会诚信道德最深切、最经常的生活领域,也是培育人们诚信品行的最佳场域。商家挖空心思利用信息不对称提高商品价格或以假充好而牟取暴利,消费者唯恐上当受骗而肆意削价,这种互不信任的不良商业风气,渐进侵蚀、扩散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就会使整个社会处于诚信恐慌之中,从而加剧社会信任危机的弥散和蔓延。社会成员不仅生活高度依赖市场。而且他们的思想观念乃至信念和行为也会受到市场商业文化的影响。掺假作伪、价格欺诈的商业失信氛围,不仅会加重社会成员普遍怀疑的恐慌心理,而且会直接消解社会成员的诚信道德信念和意志,诱发更多的欺骗失信行径。化解商业诚信危机,增强社会信任,绝不只是道德教育的问题,更是我国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中的社会管理问题。

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强化产品质量

目前,社会诚信建设的困难,不是社会成员对诚信道德要求缺乏认知,也不是对诚信道德公理缺乏认同,而是对诚信道德的实践原则发生质疑而消解了践行的动力。导致社会成员诚信道德知行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缺乏诚信制度的规范与约束。换言之,社会成员的诚信观念、信念和品行的形成,光靠说理的认知教育和大量的理论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在市场经济社会,产品质量诚信建设,需要建立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第一,建立和完善流通产品的统一质量标准,尽快扭转目前一些产品质量标准混乱不一的局面。产品的质量标准,既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依据,也是国家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依据,更是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的依据。因此,产品质量标准是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强化产品质量诚信的前提。据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是食品安全的“杂标”(全国各类与食品有关的“安全标准”高达5000个左右)所引致的执法难问题,显然,制定“质量标准”是商务诚信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对目前多重质量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产品,要明确适用的标准指标;对那些根本就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要参照国际标准,联合行业协会尽快制定产品质量的统一标准;要对那些已不符合当代健康标准的陈旧质量标准进行及时修订或废止。

第二,全面取消产品质量免检制度,避免相关企业弄虚作假地行贿公关、投机钻营以及政府部门对免检产品质量管理的松懈。虽然“三鹿奶粉”引发的严重社会危害已迫使食品类生产企业的国家免检制度于2008年停止使用,但2001年我国颁布的《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仍在其他行业发挥作用。产品质量免检制度既易于产生权力寻租,也易于使政府行政机关产生选择性执法,更易于使企业在资本增值贪婪性的驱动下投机钻营,致使企业产品名而不优、名而无信。有鉴于此,产品质量免检制度需要全面废止。

第三,创建实名制的产品质量信息平台。产品质量信息公开、透明,是有效发挥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关键。产品质量信息平台,既要有反映政府监管部门对产品检测的动态质量信息记录,也要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渐进实现消费者实名举报或表彰的相关信息记录,真正实现政府与社会对产品质量的共同监督。强化企业产品的质量责任,既要发挥好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作用,把那些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有危害的产品,筛选、拦截在市场之外,也要走群众路线,发挥好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的广泛而经常的监督作用。产品的使用者是广大的消费者,产品的好坏消费者最有发言权。名优产品既需要政府监察部门的评选,也需要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的推选。一些不合格的产品可能会逃脱质检部门的抽查而幸免被罚,但任何产品都无法逃脱人民群众实际使用的实践检测。因此,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投诉的信息平台,尽可能地拓宽消费者对产品的投诉渠道,建立健全产品投诉记录。为了节约执法成本以及达到对市场产品的有效监察,政府部门要以消费者对产品的投诉记录为指向,对消费者反映强烈、投诉多的产品,加大监察力度,并把检测和惩罚的结果及时公布,使产品处于全程监管和社会监督之下,使不合格产品能够及时被曝光、下架退市,减少社会危害。

第四,建立不合格产品的黑名单制度,发挥信用信息传递对相关企业的市场制裁作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对诚信缺失的规制和惩罚,需要依靠两种制裁力:一是对失信者的当下惩治。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这些处罚是失信者直接的、可见的有限代价;二是对失信者的持久性惩罚,主要是把企业或个人的欺诈失信的不良信用记录及时曝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将失信者排除在市场之外,发挥“一处失信,处处难行”的市场淘汰机制的作用。这种处罚的失信代价是间接的、难于估量的。显然,在我们国家,除了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严惩失信者外,还必须要建立不合格产品的“黑名单”制度,通过信用信息的公开、传播,封杀失信者的交易机会,发挥市场的惩戒作用。“黑名单”制度可以弥补法律直接处罚不足的问题,使那些“罚不死”的失信者因市场排挤而无生存空间。

第五,加大对产品质量问题企业相关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处罚,强化企业主管人员的诚信责任。对有产品质量问题的企业,除了要进行严厉的经济和行政处罚外,还必须要加重对主管人员的惩治,罚其倾家荡产、剥夺其日后东山再起的机会,提高其违法成本,真正发挥法律严惩的威慑作用。目前我国对产品质量问题企业责任人的处罚,既存在当下直接惩罚力度不够而“罚不死”的问题,更存在企业相关责任人脱壳逃脱而缺乏日后持久性惩罚的问题。企业是人格化的,责任一定要追究到具体的人。唯有把关系人民群众生命的产品质量与企业主管人员的生命、财产、名誉等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互动机制,才能真正强化企业的董事、高管人员的诚信责任,为产品质量架起保护的电网。

产品质量标准范文第5篇

一、健全完善质量工作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质量责任

民爆生产点集中的等地,要逐步建立健全市(县)级民爆质量监管机构,落实监管职责,明确质量监管责任人,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加强本地区民爆产品质量监管。年底前,初步构成民爆行业质量监管体系框架。

各民爆企业要全面落实主体质量责任,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检测机构,明确质量管理负责人,配备专职质量检验、检测人员,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其技能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工作制度及措施。省经贸委将按照工信部的部署,对各民爆生产企业质量责任体制建设和落实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抽查。

二、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

各民爆企业要按照国家技术改造政策要求,应用先进技术加快生产线技术改造,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品换代升级,提升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重点研究工业雷管延期精度不高、起爆可靠性差、工业炸药储存期不稳定等产品质量问题。

三、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完善产品检测技术

各企业要加快企业产品标准更新、升级,提高工业炸药储存期稳定性、工业雷管起爆合格率、延期精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完善原材料进厂检测、生产过程在线检测和质量控制、产品出厂检测等技术手段,确保出厂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逐步改变破坏性、消耗性的产品检测方法,积极探索无损、环保检测技术,逐步提高质检水平。

四、开展质量宣传教育,提高质量管理意识

各企业要强化新人上岗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加强岗位考核,不合格者不予上岗。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宣贯、培训,保障各项产品质量标准措施贯彻落实。按照全国质量月活动的统一部署,结合行业、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展质量管理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人人重视质量的氛围,把质量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用文化的力量促进质量工作不断提高。

五、开展质量认证,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各民爆生产企业要在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品质量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增强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推动质量品牌建设,提升行业质量形象

建立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对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不合格产品,进行召回处理。积极开展市场和用户评价工作,随时了解和掌握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和市场认同度,积极探索建立民爆产品质量评估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优质品牌形象。

七、加强行业质量监管

产品质量标准范文第6篇

事实上,多家中央媒体已经披露,中国出口的商品质量并不比从美国进入中国的产品质量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因为各个国家对食品卫生的标准并不一样,导致在中国检验合格的商品在出口时由于不符合当地标准而遭到禁运。如何生产出适合各国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是每个出口型企业正在面临的巨大挑战。

九城网络公司近日推出的“出口型产品质量管理软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据九城网络质量管理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毛永捷介绍,这种“质量管理软件”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监管系统紧密连接,能随时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产品质量标准,其中包括食品、电子产品、陶瓷等敏感产品在各个国家的进口标准,生产企业可根据各国的标准控制产品的质量,让生产的产品能够针对各个国家的要求定向出口。

据悉,这是目前国内首次出现的专门针对出口型企业的“质量管理软件”。在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曾投入巨资在全国建设了出口电子监管系统,对全国10多万家企业的产品进出口进行质量监管。

但符合中国的产品质量标准并不能代表符合国际的产品质量标准,尤其是国际上一些国家的产品质量标准还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中,并且越来越细化,甚至对某一款特别的商品还设置了单独的标准,比如,日本对进入本国的鳗鱼就设置了严格的质量标准。这样,对那些没有能力随时了解国际进口产品标准变化的企业来说,能随时了解国际最新标准的意义重大。所以针对出口型企业的“质量管理软件”应运而生。

毛永捷并不否认每种特殊的商品有其独特生产及相关的国际标准。因此,一款软件不可能涵盖所有产品的质量管理。而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在国际上矛盾日益尖锐,已经开始严重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于是,新的“质量管理软件”首先从食品质量管理开刀,而食品质量又从饲养和生产加工两个环节入手,因此,该软件分成加工版、养殖版、移动商务平台和统计与质量分析等功能模块,能实现企业内部各种质量数据的全过程采集、预警、分析、纠偏、追溯与数据共享。

同时,其他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合规性问题也很突出,比如去年七月,欧洲颁布了RoHS标准,今年又推出了一个REACH法案,对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并要求出口企业增加产品的回收费用。目前,九城网络正在研制相应的质量管理软件,相信它必将会受到市场的热捧。

产品质量标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标准化;质量管理;农产品;品牌建设

1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与食品安全概述

对于任何产品而言,质量标准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技术依据。同时,质量标准在产品生产、加工、检验、定价等环节中,具有导向性作用,是一种潜在性的规范与准则[1]。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的支持。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技术体系日渐成熟的背景下,农产品生产已经从传统模式过渡到了现代化发展模式。在大规模、集约化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保证其质量达到要求,就必须形成一套质量标准,并以质量标准对生产行为进行引导及约束,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这样才能得到质量可靠的农产品。农产品质量标准化还关乎到食品安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不可避免。但是,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或个体生产户在农药使用过程中未按规范操作,存在滥用、乱用的情况,导致农药残留[2]。这不仅会影响到农产品本身的质量,还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所以,要通过建立相关的质量标准,对农产品品质进行合理的评价。这种标准也是门槛,为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对于无法达到标准的产品,严禁其流入市场,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市场秩序,保证食品安全,为老百姓安全健康饮食提供保障。

2实现标准化管理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保障

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的象征,它体现了农产品的特异性。或者说,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的标签。这个标签是农产品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也是消费者的一种信任,更是不同竞争者的竞争手段。通过创建农产品品牌,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并促使农产品企业实现自我监督。同时,农产品品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在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标准化管理的支持[3]。(1)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是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也就意味着能够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换句话说,质量标准化为品牌成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动力。正是由于质量标准的约束,才能够实现农产品各环节生产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为产品质量注入了重要的基因。(2)农产品品牌口碑的累积,关键在于质量诚信与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任何品牌农产品而言,品牌就是它的标签与招牌。品牌的发展及消费者的认可,是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创建农产品品牌,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关注度。同时,一个品牌口碑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累积。正是由于产品质量的可靠,才让品牌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才能逐渐积累品牌的口碑。换句话说,质量是造就品牌口碑的基石。如果一个品牌丧失了质量基础,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品牌效应,甚至会给品牌本身带来负面效应,其产品也就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将标准化质量管理与品牌联系起来,能够让产品始终维持稳定的质量水平,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促进农产品品牌的重塑及升华[4]。(3)农产品品牌本身就是质量标准的累积。创建一个农产品品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经过市场及消费者的重重考验,才能沉淀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提升产品质量,才能为产品品牌注入活力,使其逐渐产生品牌效应。对于农产品企业而言,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虽然品牌具备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但也具有较大的风险。实现标准化质量管理,正是消除品牌风险的重要途径。根据市场动态及发展变化,不断优化质量标准体系,提高质量门槛,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市场要求,才能让产品扎根于市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3加强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相关建议

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标准化质量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打造出一个受市场及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就必须要求农产品企业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管理。

3.1深化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意识

在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相关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在农产品品牌开发过程中,要制定一系列质量标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均纳入标准化轨道。同时,要制定相关技术规程及配套细则,保证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可操作性。在相关标准制定过程中,要融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及安全。同时,还要加强标准化质量管理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媒介途径,如传统纸媒、电视、广播或新兴网络等,加大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宣传力度,从而形成农产品标准化的氛围,进一步促进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5]。在这种氛围下,广大农户及农产品企业应进一步约束自身的生产行为,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3.2以质量标准为中心促进品牌建设

相关部门要完善农业质量标准的修订,包括产品品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各类标准、生产工艺标准、产品加工标准等。逐渐形成一个健全、完善、可靠的质量标准体系,促使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为产品品牌成长提供动力。同时,质量标准建设还应遵循系统化原则。在相关标准制定和策划过程中,要以整体效果为目标,对所有的产品质量因素进行综合性处理,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内容要尽可能具体,使标准化质量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3.3加强相关政策扶持

要全面落实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还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并不仅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要求,还关乎到农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要继续加强法制建设,并加大执法力度,对假冒、劣质产品予以严厉打击,为农产品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品牌产品企业的合法权益。要鼓励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政府引导,打造出一批龙头示范企业,为整个行业树立标杆,以此来推广标准化质量管理。

4结语

无论是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是农产品企业的发展,都应重视标准化质量管理。通过实现标准化质量管理,促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以此来积累品牌口碑,赢得市场及消费者的认可,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

作者:舒欣婷 陈燕 胡盛红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李里特.农产品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基础.标准科学,2009,(01):18~21

[2]崔宏伟,冯伟田,王立冬.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及对策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10,(04):165~167

[3]周传宝,薛德刚,陈德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路径.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46~47

[4]刘雪飞,胡胜德.国外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世界农业,2014,(06):237

产品质量标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煤化工;质量管理;标准化

1.煤化工质量标准化概述

1.1质量标准化分类及定义

质量标准化是一项系统、科学的管理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来开展。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既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也令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质量标准按标准化对象可分为质量工作标准、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技术标准。质量工作标准是对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质量管理标准是质量管理工作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质量技术标准是对质量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订的标准。

1.2标准化与煤化工质量管理的关系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等化工产品的过程,作为化工行业的新兴产业,煤化工存在工业化时间短、企业管理成熟度不高等劣势,通过引入质量标准化管理不但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煤化工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标准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产品标准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指导生产的技术文件,而产品质量是由标准和执行标准的状况决定的。标准与质量如同源与流,标准是质量的依据,质量是执行标准的结果。标准化实际上是确保质量的过程,而质量管理则可理解为贯彻标准的实践。

标准是质量的保障。一般来说,标准水平分为国际先进水平、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三个等级。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的产品为优等品,达到国际水平的为一等品,达到标准要求的为合格品。也就是说,产品合格只是达到了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不能称为质量优的产品。所以讲质量,首先得看标准水平,标准水平决定了产品质量的等级。

高标准能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高标准要求能够督促和激励企业产品的质量提高,对产品质量能起到鞭策作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当今世界生产和科学实践的成果,是科学技术的结晶。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共享的技术资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实际上是一种低成本的技术引进。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工艺装备来保证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

2.质量标准化在煤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在煤化工行业中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一般是按照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层次来展开的,这三项标准都有其特定的技术内容、制定流程及要求,明确了上述要领才能使企业的质量标准化有效地开展。

2.1质量工作标准

质量工作标准所表达的内容一般是围绕企业对质量管理的各个岗位职责的控制。即对每个岗位任职资格、岗位职责、岗位权限、检查考核以及工作主要内容的要求。制定工作标准的重点在于“责权利一致、清楚干什么、明白怎么干、任职讲资格”。工作内容其实是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要求在该岗位的具体转化。按照煤化工质量工作标准的业务范畴可分为标准管理岗位、检验质量管理岗位、实物质量管理岗位、质量改进管理岗位、质量体系管理岗位等。

工作标准内容包括:岗位职责、职责依据、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权限等。工作标准应该根据管理制度、法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制定。对每一条岗位职责及具体工作内容的描述应该条理清晰,简洁明了,职责完整,描述简洁准确。制定质量工作标准首先要对质量管理部门的进行职责拆分、实际工作对比明确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其次是细化岗位职责,即为每项岗位职责制定具体的工作内容;最后结合企业实际工要求给出每项工作的时间、质量要求、工作权限等。

2.2质量管理标准

质量管理标准一般是围绕企业对质量管理过程的控制,即对主要事情所建立的办事程序的要求。重点在于强调办事情时职责清楚和程序分明。煤化工行业的质量管理标准的制定可以企业质量管理的对象来展开。大体可分为原材料质量管理标准、产品质量管理标准、检验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投诉管理标准、QC质量管理标准、LIMS管理标准等。

质量管理标准内容包括:订立该管理标准的目的和依据,需要规范的主要业务内容,关键名词术语解释,所规范业务的管理原则,管理标准适用范围,适用人员或适用情况等。制定企业质量管理标准首先要进入的是草案编制阶段,即按照管理标准的管理内容编写标准草案,其次是草案评审阶段,即组织管理标准草案的评审工作,收集评审意见,修订草案,最后是标准阶段,向主管领导提交修改结束的管理标准报批稿等待。

2.3质量技术标准

质量技术标准所表达的内容一般是围绕企业对其生产(服务)过程的结果——产品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实验方法、仪器设备、实验设施方面的要求,重点在于技术要求一致。按照煤化工质量管理特点可将质量技术标准分为产品质量标准、检验质量标准两大类。

质量技术标准的内容应该严格执行GB/T1.1要求。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要求与其所要规范对象的属性密切相关,不同的技术标准其制定要求不尽相同。以下就以煤化工质量管理中常见的几项技术标准为例,对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要求做简要说明:

产品标准:内容应满足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满足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满足与产品有关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满足规定的产品用途或预期用途所必须的要求;主要规定产品性能要求,不规定产品设计要求及制造工艺要求;根据产品不同用途,可在产品标准中对质量进行分等分级,以满足不同需要。

半成品标准:内容一般包括半成品的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存放和搬运等;半成品若同时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则应制定企业产品标准并进行标准备案,同时纳入产品标准子体系中。

检验标准:对原材料验收标准,应根据原材料对成品质量影响情况及其总成本,慎重选择质量特性,确定检验项目,制定验收标准;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质量指标或半成品转入下道工序前为判定质量而制定的检验标准,应根据生产工艺流程中产品质量特性的重要性和检验复杂程度,确定被检项目的质量特性和必要的检(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44页)验工作及检验频次,并在检验标准中规定;为判定库存产品质量而制定的检验标准.应根据产品标准或合同要求确定。

仪器操作规程:应规定各种检测仪器的校准时间和检定周期;明确检测设备维修和必要的调整后要进行再校准;规定采取封存等措施防止校准检定失效的调整;规定明确的标识,以识别校准状态,防止错误使用;规定技术措施防止搬运、储存和使用中对检测设备的损害;规定当计算机软件使用于测量、检验和试验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必要时再确认。

技术标准制定流程:首先是调研阶段,全面梳理企业各层面技术标准,编制质量技术标准子结构图;其次建标阶段,编制质量技术标准明细表,掌握质量技术标准采标情况,对无适用国行标、地标的项目制定建标计划,此过程主要是针对煤化工企业原材料验收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产品标准、产品内控标准、固体包装物标准、仪器操作规程、实验设施等进行建标;然后是编写阶段,对项目建议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和充分论证,编写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并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会审或函审,对送审稿进行审查;最后根据意见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报批稿,对于企业内部使用的标准如原材料验收标准、产品内控标准、仪器操作规程、实验设施等标准不需要进行立项及可行性分析,可直接进入草案的编制。

3.现行煤化工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

3.1新工艺引进的同时伴随着国、行标缺乏问题的产生

由于煤化工相对于其他化工行业起步较晚,其工艺大多采用国外专利,在技术标准的采标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项目缺乏相对应的国家标准,各企业为了不影响工艺的运行只能通过建立企标来完善,如煤制聚甲醛项目,顾客比较关注的聚甲醛产品外观、气味等项目的检测就找不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各企业制定的标准也不同,这就给顾客客观的判断产品质量造成了困扰。

3.2企业新建的检测方法标准缺乏精密度的规定

对于企业自建的部分方法标准由于缺乏数据的积累,同时各个企业要想组织多家实验室开展对比试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方法标准中大多缺乏精密度的要求。如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工艺气,其中氮气、氩气、甲烷、一氧化碳等项目测定均采用了气象色谱法,由于这些项目的测定方法都是新工艺引进后工艺包要求测定的项目,企业只能通过自检方法标准来满足工艺需求,但是对于这些新建的方法标准其精密度的规定对企业而言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对分析的数据的准确性也缺少了一项判定标准。

4.煤化工质量标准化的发展及思考

质量标准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随着国际标准化的发展,质量标准化也将逐步成为我国煤化工企业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我国煤化工行业质量标准化发展应该以加快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步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的灵活性性,产品标准应该更加关注互换性、可靠性和寿命周期等技术要求,方法标准更加关注对测量仪器的校准、核查等质量保证要求。通过推进质量标准化工作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逐步提升煤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科]

【参考文献】

[1]李天星.浅谈安全质量标准化在煤化工企业开展及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

[2]涂兴子.煤矿质量标准化的新发展[J].中国煤炭,2008(01).

[3]袁凤.标准化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3(01).

产品质量标准范文第9篇

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和生产的创新概念,它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教育、专业技术、数理统计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包括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货服务等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生产出在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数量方面都让用户满意的产品。标准化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企业现代化生产与管理的重要基础。而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是指企业的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把产品质量当作核心内容,把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数量统计技术等有机结构和起来的科学高效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以经济的方法、优质的工作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企业推行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加快生产流程,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产品质量意识,降低经营成本与责任事故,提升顾客的满意度,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二、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正在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全面质量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质量管理的束缚,这就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整体竞争力不足,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混乱无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管理观念陈旧。在企业现代管理中,质量是注入在产品之中的。企业的产品质量必须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为目标的,通过市场调查,并以具体的设计形式确定下来的。然而,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的陈旧观念仍然束缚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所以必须改善制造工艺,想方设法降低产品质量成本,高质量带来高回报,高回报产生低成本。

(二)质量目标不明确。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的最终质量目标仍然较为模糊,这就阻碍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最终质量目标应该是制定质量标准体系,为客户提供最理想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与不同客户认可的需求。

(三)缺乏发展规划。企业的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应该是为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而服务的。但是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往往缺少了发展规划这一重要环节。企业的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没有与企业的整体方针、策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因而也没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全面质量发展规划。

(四)需要全员的共同参与。目前企业员工的产品质量管理意识普遍不高,他们认为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管理是管理层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企业的质量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调研、组织、决策、激励等基本职能与全方位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执董雪松王雪松行规章制度只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全员共同参与管理才是核心内容与精髓所在。

三、全面质量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创新及应用策略

(一)构建有效的全面质量标准化体系。目前企业的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还存在不完整之处,导致石油化工企业的压力容器制造出现了缺陷。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质量标准化体系为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保驾护航。企业的质量标准化体系主要由企业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管理监控、资源供给构成。它涉及到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包括人、财、物、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到企业所有部门与人员,明确他们的具体工作职责。因此在建立质量体系的过程中,企业既要保证质量体系建立的连续性,又要保证其科学性,使建立起来的质量体系完整、严密、高效,能够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发挥用武之地。

(二)正确处理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在企业管理领域,管理方法的创新驱动力源自经济利益。与其他管理技术相比,通过企业的经济效益驱动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是相当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强调广义上的质量,它与企业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这就需要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之间寻求最佳融合点,综合的技术标准与经济发展,把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企业质量管理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是相当重视效益,为了降低企业生产各个环节消耗的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三)制定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的计划。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重视发展计划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战略时应该具备使命感,要求各层管理者都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这就需要企业在确立发展目标之后,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发展规划,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在质量控制与顾客对质量的要求之间建立桥梁与纽带。

(四)建立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的企业核心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企业观念意识与管理方式的具体体现。为了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需要,必须创新企业文化,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把企业职工素质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努力解放员工的思想,引导职工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一批以质量管理部门为核心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同时还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质量标准化的氛围。积极开展文娱活动,增强企业职工的全面质量管理意识,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为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四、结语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指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确,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将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充分发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方法是21世纪企业管理的创新重点与发展焦点。企业应该不断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方法与手段,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行业的排头兵。

产品质量标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产品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062-01

前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现代国际社会,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质量上。世界著名企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们始终围绕产品质量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一主题,改善经营管理,发展新技术,从而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 那么怎样才能确保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呢,我们从以下四方面阐述:

一、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是产品质量得以保障的起点

随着市场竞争意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入。因而产品的质量要提高,必须提高标准化水平。只有高水平的标准才能保证具有高水平的产品质量。因此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其丰富的内涵之一应为高水平的标准是企业产品质量得以保障的起点。

1、标准是依据,管理是手段

标准是衡量企业各项工作和产品质量的准尺,又是质量管理的依据。没有各种类型的标准,就不能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产品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标准这个依据来控制和指导。为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执行标准,从产品设计选用标准起,原材料,外购件的进厂由检验人员根据材料标准或外购件标准进行逐项验收;工程加工质量由检验人员根据工艺标准或工艺文件进行控制;直至最后成品由检验人员根据产品标准要求进行逐项验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零部件不转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入库,以生产质量实现产品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因此只有把标准化工作融入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中,以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产品才有生命。

2、提高质量标准,增强竞争意识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跃发展,产品质量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标准的动态性更为显著。要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住脚,使企业产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企业产品的标准水平。

3、加强标准的实施监督

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是标准化法赋予的三大任务。标准的制定来自生产实践,标准的实施是对标准的检验。通过实施标准,一方面可以检验标准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检验标准的水平高低。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还可以随时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修改标准提供依据。

4、提高生产工艺标准化

任何一种产品,要具有高水平的产品质量,应具备先进的工艺标准。工艺标准化是降低劳动强度和物质消耗,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手段,工艺水平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及产品质量的高低。企业内部的工艺工作,贯穿于生产的各个环节,编制大量的工艺文件,来保证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实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减少生产准备,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目标。因此,对企业来说,要想有好的产品质量,工艺保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内容,应踏踏实实的作好。

二、制定合适的原材料标准,选好外购件、外协件生产厂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

合格的原材料是生产出优质产品的物质基础,原材料标准是检验原材料质量合格与否的准绳,企业开发新产品,要求原料质量达到什么水平,如何检验,都必须按照原材料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进行检验。

物质质量标准就是在国家、行业原材料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工厂产品的要求,再考虑一定发展因素所制定的原材料使用企业标准,由于原材料是投入生产过程以创造产品的物质,故又称物质质量标准。建立物质质量标准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物耗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作用。

物质质量标准的内容应包括,原材料的种类,产地、适应范围、规格尺寸、性能包装、运输和质量检验等方面。制订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压缩原材料品种、规格,压缩材料品种应根据现有产品和预计将来的发展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之前提下确定适用范围,压缩规格,应根据零件加工方式,加工余量确定选用档次。

2、提高原材料标准化系数。所谓原材料标准化系数是指标准材料的品种占使用材料品种总数之百分比

3、立足于国内,限制使用稀有贵重的原材料,充分利用国家资源。

4、制定外购件、外协件验收规范,并列入企业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满足用户需求,许多大规模的企业往往采用了组装配套来形成新产品,新品种供给市场。因此组装产品所用的外购件、外协件的质量问题就愈来愈显得重要。

三、持续改进是产品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产品质量的竞争是事关产品市场销路、企业形象和发展前途的一件大事。随着名牌战略被国际著名企业更加推崇和在市场竞争中更加显示决胜作用。事实上,凡是名牌战略实施卓有成效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屡战屡胜的国际著名企业,都是注重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的企业。产品质量持续改进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不断改进质量实现目标,以消灭不良品为原则,朝生产零差错的方向努力

企业产品质量的实现目标,作为企业对质量追求的一个阶段性终结,对产品质量的高低,具有决定性意义。

2、不断改进质量保证方法,以源产品检验为手段,朝全面预防鲁莽出错的方向努力

当今发达国家企业,已普遍把产品质量零差错,当作现阶段改进产品质量的终极目标,并且在如何实现零差错质量目标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已经成熟地拿出了改进质量的保证方法,即采用源产品检验和鲁莽出错预防两种管理技术,塑造企业改进产品质量的保证体系。

3、不断改进质量管理结构,以健全质量小组为条件,朝优化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方向努力

改进产品质量离不开同步改进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而质量管理并非只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们的事,而是事关企业全员的事。这一认识,在发达国家企业已成为共识,在此共识基础上形成的全面质量管理结构,也改变了过去单纯由企业管理阶层管理以及后来扩展到再专设一些质量监控人员共同管理的格局,使企业的质量管理结构得到了历史性的改进。

四、提高岗位生产者技术素质是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

质量是人生产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产品高质量,首先生产者本人要高质量。而要改进产品质量,也就要注重改进企业全员的质量,以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岗位技术素质为关键,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并保证改进目标的完满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兰花.《 企业标准化》.中国纺织出版社.

[2] 晓吾.《航天工业管理》.航天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企业创新文化范文 下一篇:安全管理创新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