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

时间:2023-03-06 01:13:26

农业供应链金融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精准扶贫;电商平台

1引言

“农业供应链金融+电商扶贫”是指将金融扶贫和电商的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农业供应链金融能使扶贫精准定位,借助贫困县域的特色资源,通过电商平台、网红带货、美食视频等方式宣传和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带动贫困县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脱贫。运用电商平台累积的大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分析手段,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凭借金融、物流、交易、大数据、云计算等电商基础设施,使得农村信用体系得以建立。

2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

2.1蚂蚁金服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蚂蚁金服推出的“旺农贷”就是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信用贷款,其主要的运作方式是“融资+农业+保险”三方联动的模式。“旺农贷”主要采用的是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为缺少资金的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旺农贷”与农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作,为其上游和下游的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天猫、淘宝打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服务。蚂蚁金服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蚂蚁金服与农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合作,当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农户缺乏资金时依托核心企业向蚂蚁金服申请贷款。蚂蚁金服会通过农户以往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往来信用情况以及农户在天猫、支付宝中的交易信用进行信息审查,通过审核决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其次,蚂蚁金服的“旺农贷”主要形式为“贷钱放物”,通过在天猫平台上提供信用额度用以购买农业的生产原料和机械设备,借款的农户可以凭借蚂蚁金服的授信额度在天猫、淘宝上购买农资产品,并且对于购买成功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支持,以保证农户能够最有效、最经济地进行农业生产。最后,核心企业在进行农产品收购时,扣除农户的借款还给蚂蚁金服,剩下的资金支付给农户。为减少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经营风险,蚂蚁金服引入了保险公司,为借款者提供农资安全险、人身意外险等保障。在整个供应链条当中,蚂蚁金服可以掌握借款人购买农资产品、生产、销售的实时信息,“贷钱放物”的发放方式可以确保所有的资金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时加入保险公司进行双重保障,控制了风险并且建立依托核心企业建立起相关联的信用体系。

2.2京东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京东作为国内大型的电商之一,依托其大量的交易数据及其自有的物流网络,为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京东陆续推出了“京保贝”“京小贷”“京农贷”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下面着重分析一下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相关的“京农贷”。“京农贷”是京东金融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的生产贷款服务,采用的是“贷款+保险+担保”的模式。其业务模式是:筛选优质的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担保,审核其上下游供应链客户的信用水平和风险级别,对于筛选合格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采用受托支付的方式,协助农户购买机械设备和农资产品。京东与新希望六和集团和中华财险进行合作,为新希望集团的上下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新希望集团为其上下游的中小农户提供担保,中华财险为新希望集团和中小农户提供保险支持。农户拥有新希望集团的担保和中华财险的保险形成双重保障,这使得京东金融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增加了农户获得贷款的概率。

2.3农金圈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农金圈是个互联网农村金融平台,这个平台是由农资大型企业诺普信组建,主要有面向农村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农发贷”和面向大众的理财平台。其主推的“农发贷”业务主要以农业供应链为基础,与大型的农产品经销企业合作,通过农产品经销企业的担保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农发贷”会围绕某一地区的核心农作物,与本地区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向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促进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易合作。具体的业务模式为:首先,农户通过大型农资经销商或核心企业进行担保向农金圈申请资金支持,申请通过后在农金圈指定的农资经销商处购买农资产品并取得技术指导,资金由农金圈代为支付给农资经销商。其次,农产品成熟后,核心企业收购农产品并向农金圈支付贷款,剩余金额支付给农户。核心企业和农金圈定期检测农户生产情况,如果预测到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最后,农金圈与保险公司合作,要求农户购买保险,遇到农作物减产或者人身伤害,保险公司会进行赔付,减少贷款可能出现的损失。

3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作用

①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金融行业经营成本。金融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发放涉农贷款会面临农业单笔贷款数额小、缺乏相应的抵押担保物、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较大等情况,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不经济的。通过电商平台来进行贷款发放,一方面,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担保,保险公司为农户提供保障,可以通过农户过去的交易行为更精确地识别风险,从而降低违约坏账的概率,减少金融机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贷款程序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节省了人工支出,使经营成本得以降低。②让城市闲置资金进入农村,缓解农村缺乏资金的局面。在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将发放贷款的业务放在农村。农村企业贷款金额小、风险高,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发放一笔10万元的贷款和1000万元的贷款需要完成的流程相同,因此,出于经济效益来看,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投放于大企业。这会导致资金大量留在城市,农村企业融资困难,城市资金过剩。通过农业供应链金融融资,为这部分难以获得资金的农村优质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城乡资金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③利用电商平台对于交易情况的记录,组建农村农户的信用价值体系,减少放贷的信贷风险。农业供应链金融通过引导农村企业在线上通过发放的贷款购买农资农具,并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这种线上交易可以将消费和销售的信用情况收集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企业完善信用记录,方便后期进行融资,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4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的问题

①小农户如何参与进入农业供应链条当中,实现其融资需求。目前针对小农户发放贷款资金的平台不多,主要针对的也都是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农业大户,对于仍在贫困线上的农户仍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精准扶贫并未很好地落到实处。②农业供应链安全管理、信息收集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较高的不透明性,在农产品的采购和销售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解决此类问题,大型的农户能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和透明化,但在农业供应链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农户的生产、土地的管理、种植的管理、农产品的仓储物流、分销管理、对农业种子农具的资金需求以及结算管理。互联网如何在这些环节发挥收集信息、建立信用的作用,成为农业供应链发展的关键。③电商农业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基于电商平台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作为指引,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相关条例,拓宽农业资产可抵押范围,对于可以提供惠农贷款的企业或电商平台给予权威性的法律指引,对于跨省融资或者大额融资提供较为清晰的规章制度。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5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未来发展建议

①组织管理中小农户进入供应链体系,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在农村的组织管理上,农户具有个体属性,这就使得整个的规范和管理变得相对复杂,要将市场信息、生产方的要求、科学的管理经验传递给农户,让他们按照市场和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如何将大量的农户组织进入供应链体系是要面临的巨大挑战。除此之外,农业供应链的组织管理上还面临着参与者众多,利益相关的方向不一致,如果要实现农业供应链精准扶贫作用,就要将各个利益群体有效地组织起来。②形成以“政府主导+产业化经营+社保托底”为中心,以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为载体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无论是电商平台、金融机构还是商业银行,都属于盈利性机构,不会具有自动扶贫的功能,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调动供应链中的各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农村中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致贫的贫困群体,政府可以采用“社保托底”的方式予以扶助。在部分农户加入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初期,在采购、销售环节给予免费扶持,在生产环节给予科学的农业技术支持,通过这种帮扶实现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从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③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搭建农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对接电商平台、商业银行、金融公司等农业供应链金融核心主体,对个人和企业在电商平台和政务平台的网购数据、金融数据进行收集,如网购、理财、水电缴费、购房信息、社交关系、营业收支、税务、采购、仓储、环保等各方面信息,完善农户在采购、种植、交易等各方面的信息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可以辨识的金融信息。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已经着手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完善监管体制、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培育信用服务市场要求,这一系列工作也将会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助力。④加深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入合作。传统金融行业在农村金融服务中既有资金、又有线下的团队,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体现在技术和数据上。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希望传统的金融行业能够加入进来,双方进行交流合作,相互扶持开展业务,实现优势互补,为更多的中小农户提供资金支持。⑤加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水平。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内的上下游企业信用共享,在产业链中有一个信用良好的核心企业,以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作为保障,将其良好的信用延伸到上下游的合作企业当中,使整个链条上的成员享受到融资服务。在这条供应链当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进行了流通与整合,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决定了农业供应链的发展态势。电商平台需要管理好产业链中的各方主体,协调好供应链中各方面的运作,加强农业供应链链条的稳定性和链条中成员的紧密性。在我国农业市场上,种养殖农户和中下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大多都是短期、松散的,这种合作模式会使农业产业链非常不稳定,农产品产销不对称,从而引起农产品滞销、短缺、食品安全问题,另外,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均衡,产量、规模、现代化水平、产品类型差别都很大。我国的农业供应链发展刚刚起步,发展相对缓慢,需要让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形成稳定、紧密和健康的合作关系,才能使各个环节有序运行,信息交流畅通。克服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农业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链条上借款者的信用违约风险,促进大中小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让供应链的运作更加高效。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第2篇

1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1.1有效缓解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融资难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农业企业也不例外,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农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困难问题。有效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农业企业中的核心企业、中上游企业以及供应商、农户等所有用户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产品核心企业及中上游企业由于处于供应链的上端,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往往比较大,会直接通过银行进行融资;供应商处于整个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一旦农户要求赊销农资,对于供应商来讲也具有不小的资金压力;农户因为处于整个供应链的最后环节,所以大多数时候不会对资金具有过多的要求,但有时因市场行情看涨,农户有扩大生产规模的需求时,会要求供应商提前支付货款进行融资,此时,农业供应链金融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5]。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进一步深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上升。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对农业生产—流通—加工—营销等环节的有力支撑,使得整个农业市场的活跃度得到有效提升。核心企业不仅带动上游企业投入供应,同时对市场的有效把握形成对下流企业的合理生产引导,将所有农业节点围绕核心企业高效运转起来。例如,对生产苹果的农户来说,所需要的化肥等农资产品通过赊销方式取得可以立即投入生产,同时,在农产品成熟之前,采购商就直接把货款预付给了农户,农户可以有充足的资本对货物进行包装等环节处理,为上游企业提供标准的产品。

1.3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

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通过存贷差作为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方式渐渐成为历史,在新的金融产业格局建立之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摆在了工作的重中之重[6]。农业供应链金融可以看成是一项现代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向中间业务的拓展,通过把农产品利益链上所有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农户等群体进行连带结合,辅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由商业银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农业信贷产品,有效投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农产品增收。

2目前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供应链金融配套体系不完善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对整个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起到重要支撑的环节,因此,配套体系的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配套体系主要是来自于政府的科研投入,利用政府的宏观引导,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基地与营销网络建设,推进农产品信息化工程等都是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扶持。从农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来看,法国、希腊、澳大利亚等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比例都占本国农业总产值的2.37%以上,而我国历年的这一平均比例仅为0.47%,比国际平均水平1%还要低。以2012年为例,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32亿元,而农林牧渔业的科研投入仅为9900万元,占比只有可怜的3.3%[7]。除此以外,要使农业供应链金融顺利地开展运行,还需要有完善的物流系统,成熟的市场机制。目前国内物流业乱象丛生,成本高昂,管理方式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根据中国物流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全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17.8%,占产品生产总成本更是高达25%左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农产品也需要借助物流打开营销渠道,物流成本管理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环节。每当国内CPI指数高涨,便会导致一边居民无法承受,一边很多农产品烂在田里滞销,这往往是由于农产品没有及时销往各大农贸市场造成的,说明我国农产品在运输物流过程的损耗巨大,并且流通环节不畅通,造成农户无法及时偿还贷款的现象,最终导致农业供应链金融整个环节的严重错位。

2.2风险较强

处于整个农业金融供应链上的主体核心企业、中小经销商、商业银行、物流企业等由于联系紧密,任何一个部分出现资金压力,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首先,作为农业核心企业来讲,很多商业银行原本就是考虑到农业核心企业的稳定性,基于核心企业的主导信用地位,能够较为轻松地获得用于扩大生产的贷款。但一旦核心企业的信用出现了问题,核心企业不同意按原有方案进行货款支付,最终可能导致农户、中小企业等资金无法按时还款的连锁反应。其次,由于农产品市场行情变化莫测,一些农业中小企业不能按照原有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导致无法正常按时还款。例如,当农户预期本月农产品在市场将会有一个很好的上涨行情,并开始大量囤积货物,等价格趋于平稳后再出售,但事与愿违,价格却急剧下滑,再不出售,可能整批货物会出现滞销的情况,不得以只好降价销售。当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时,就出现了无法及时偿还贷款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整个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稳定运行。最后,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由于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环境的依赖最为紧密,因此,一旦出现洪水、地震、海啸、龙卷风等破坏性的情况,会对农产品的及时生产与销售带来致命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依然存在投入成本偏高、保障程度不足的特点,一旦出现巨大损失,会影响到农业供应链上各个主体的资金还款行为,对商业银行的收款带来巨大的压力,直接影响其参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积极性[8]。

2.3法制不完善

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项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纠纷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目前,国内融资模式遇到问题时,商业银行往往参照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2010年增补的《融资担保法律法规汇编》以及国务院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每年出台的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但针对农业生产特点的供应链金融监管细则至今没有正式颁布。而目前国内对于担保贷款主要是要求有实质性价值的可抵押物,根据我国《物权法》第223条明确规定,能够充当物权质押的有汇票、本票、支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可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有权、专利权、著作权、应收账款。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和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属于自己的可抵押物进行质押融资,但对于可质押物的监管、资产处理、担保赔偿等细节方面都没有具体的规定,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商业银行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投入积极性[9]。

2.4信用级别低下

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较慢,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核心企业的数量与规模都无法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提并论,农业供应链中更多的是由中小企业参与进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抵抗外部变化的能力较弱,导致了其信用级别相对较为低下。首先,我国众多农业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企业经营不善就会出现倒闭的可能。2012年,在农产品经营销售这个完全竞争的行业中,就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进出,这些中小企业一旦申请破产,可抵押的不动产又比较少时,按时还款的信用能力便无从谈起,而且还会影响到农业核心企业的信用,打击银行参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积极性;其次,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尚未象发达国家那样拥有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的完善水平,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企业信用标准衡量通常只是通过银行内部企业账户往来情况判断,在这种信用评级不完善的背景下,银行判断一家企业是否为农业核心企业显然难度偏大。

3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分析

3.1加大配套设施建设

政府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配套设施建设,有利于调动整个农业供应链金融环节上主体的积极性,在继续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更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保障商业银行服务于农业建设的安全性,为我国农业生产保驾护航[10]。首先,在技术服务方面,着重加强电子信息化服务能力,在保障农业供应链环节的结算服务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功能,利用在线商业银行电子支付提供的及时清算功能,提高办事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中商流、物流、现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性;其次,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及运输环节中损耗问题较为严重的现象,大力发展农业第三方物流,降低流通环节中的成本,加强发展冷链物流体系,使农产品从加工、运输到销售都处于冷链环境中,有效降低农产品的损耗率,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3.2加强风险管理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个环节都会有风险产生,为此,均应加强抗风险能力的建设。商业银行选择农业核心企业时,应重点考查核心企业的经营能力,账户往来是否有过不良记录,在本行业中的发展前景等因素,给出其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信贷额度。同时,还应考查核心企业对中下游中小企业的协调管理能力,能否协助银行减少中小企业金融违约行为的发生,对符合银行要求的核心企业给予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其次,加强对中小企业抵押担保物的管理,银行在认定可抵押担保物时要有所选择,尽量以价格稳定、流动性强、产权清晰作为首选标准,对于应收账款和预付货款抵押,还应考虑上下游企业的资信能力;最后,为应对农业生产特殊的不确定性,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为此,要根据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方针指南,逐步建立由中央财政引导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设立巨灾保险基金,完善小额保险,扩大农业生产的保险覆盖面,对从事农业保险的公司给予相应补贴和奖励,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解决后顾之忧。

3.3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由于现有金融法律机制并不完善,对于农业供应链金融中出现的各种纠纷尚存在着查无标准定论的问题,因此,完善现有金融法律法规已势在必行。未来可在《融资担保法律法规汇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通过供应链金融融资对农业生产、包装、深加工、经销等活动给予奖励的同时,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贷款、还款、客户管理等细则。一旦出现资金链某一环节无法及时还款,应调查核实无法按时还款的原因,确认是恶意不还的情况,便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将该金融供应链主体列为黑名单,今后再出现要求信贷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一概不予发放。如果是由于生产经营某一方面临时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应考虑该企业或农户自身以往的还款记录,综合研究后可以给予延迟还款的待遇。

3.4增强信用体系能力

为维持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顺利运行,应构建健康稳定的信用体系。首先,加强农业企业自身信用内部控制能力。不管是核心企业、中小企业还是个体农户应加强自身的信用机制建设,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努力提高产量,把握市场行情,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避免因经营不佳产生延迟还款的行为。其次,进一步完善国内信用评级体系。目前国内的信用评级机构正快速发展,但与国际知名的三大评级机构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从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评级,依旧以商业银行为主,未来可引入第三方评级机构,加强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主体的信用评级,坚持信用等级与信贷规模、信贷期限等直接挂钩,完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评级体系。最后,引入激励机制,对于信用级别较高且还款无不良记录的农业供应链主体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以及其他一些配套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利用农业供应链金融促进农业生产经营。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第3篇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内涵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供应链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理论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服务于整个农业生产、流通环节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内涵的把握需要从农业产业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两重维度把握。根据物质有无生物属性将农业产业供应链划分为涉农供应链和工业连接型供应链(或称非农原材料供应链,泛工业型供应链)。这种划分方式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及物流管理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但农业供应链的概念如同供应链的概念一样,至今尚未在理论界得到统一。一般认为农业价值链、涉农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及农业物流网络等概念所指相同,可统称为农业供应链。它包含农业生产的产前采购环节、农副业的种植和养殖环节、农产品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最终消费环节等,所涉及的所有组织和个人的网络结构,即从“种子到餐桌”的过程。现代农业在经营上,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整条链起主要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作用,龙头企业主导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反应,也是链中利益分配的主导者。农业产业加工后进入流通环节,进入方式有经销商直接采购、批发中心集中交易、物流中心配送等方式。物流的方向是自上游到下游,而资金流向则是相反,由最下游的消费者到最上游的农户,最终消费者是供应链资金流的最终来源。现代农业要求“物商分离”,由第三方物流企业(3PL)来执行产品由分散到集中、再配送到销售终端的过程,借助3PL专业化物流服务,可使得物流成本和服务水平达到最佳的平衡。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它构架于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利用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来隔离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运行框架很简单:银行向自己的公司大客户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大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传统农业具有产业化程度低、行业集中度低、作业地点分散、交易不集中(现金交易为主)、物流自营等特点,难以达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生产前、中、后各个时期的紧密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以及组织化程度高,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大型的加工企业、经销企业以及具有规模效应的物流中心成为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为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综上分析,农业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根据农业产业链结构特征,将产业链上的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组织整体绑定,利用产业链上的农业企业信用与合作组织担保提高农户信用水平,通过设计相应的贷款协议和其他金融服务,将单个主体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产业链整体的可控风险,以此满足产业链各环节融资需求的一种系统性融资安排。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作用包括把产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农户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小企业或农户,提供资金理财服务,提升农业供应链的群体竞争力,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体系

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涉及原材料、中间产品、产成品,并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农户、分销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体系称为农业流通体系,它包括农产品供应链、农村生产资料供应链和农村消费品供应链。农业供应链金融对重塑农业流通体系的结构、流程、规模和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农业流通体系的供应链重塑。

首先,对农产品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起点,将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连成一体,以农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农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如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信息管理、供应链协调等等;另一个是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如农产品的季节性、鲜活性、易腐性、分散性等导致的对风险管理、冷链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等新的内容。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发挥功能后,有助于优化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

其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简称农资供应链)是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物资采购供应流通过程中的网络结构,也给出一个类似的概念理解: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最终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农户等连成一体,以农用生产资料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产品送到最终农户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在这里,农户作为供应链的终端,即最终消费者,各类生产资料的制造企业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中,也存在大量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其基本运作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较为接近。同样,农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如上述所提及的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协调等等;另一个是由于农资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如农资需求的集中性、固定性、分散性等导致的对供应链效率管理的影响。

另外,对农村消费品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结构和运作模式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最为接近,农村消费品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最终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农户等连成一体,以农民生活资料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产品送到最终农户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对于农村消费品供应链,同样也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另一个是由于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农村消费的主要特点在于分散性、低消费水平等,导致对农村消费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所以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如何将集中农村的分散需求,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度问题将会显著影响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最后,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农业流通体系还具有其他功能:第一,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供发达的设备装备。表现为农田基础设施好,排灌条件优越,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设施先进,农业投入质优价低等;第二,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促进技术革新。表现为运用先进科学的生产方法使农产品更为高产优质;第三,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产、供、销、加等各个环节连接密切,组织方式科学合理,使得整个农产品生产营销系统成本低、效率高;第四,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完善服务体系。指政府的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解决那些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事项,如农业科研和推广、食品质量监控等;第五,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增加资金供给。不断改进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有助于农资生产商、农户、中间物流商、加工企业等各环节主体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增加资金供给,有助于化解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难和矛盾。

三、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与我国“三农”问题破解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在农业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众多国内外组织都在提供专门针对供应链分析、供应链建构、供应链风险的讨论,包括如何选择、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培训。从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荷兰、日本等)开展的供应链融资实践来看,由于具体的产业、产品和供应链各不相同,决定了融资形式多样化。有一些是生产者或者生产者组织,比如协会主导或者主动发起这个供应链融资,也有一些是加工商、销售商,或者是超市,为了保证原料的稳定性,需要建立一些基地,向这个基地的农民提供贸易性融资,保证产品、原料获得。这两种组织形式是生产者为了保证市场可得性,因为现在很多边缘化的农民,其市场可得性比较差,特别是专用化的产品、标准化的产品,对市场的依赖性比较强,分散小农户很难和大市场竞争。还有一些政府部门或者非政府组织推动供应链金融,这些更多是缓解贫困农户,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弱势群体很难获取资金,银行融资把他们纳入到供应链、产业链中,通过产业链的融资来解决偏远农户的资金获取问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存在以及“三农”的特殊地位,为新时期建立符合我国“三农”实际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过去几十年中,“三农”用低速发展的沉重代价,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农村的资本积累能力大大降低,表现为资本积累进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升反降,恶化了资本质量,在生产工具落后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下,导致农村资本技术构成不高,总资本中农业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当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资本的获取能力。这种状况不仅使农村失去了对外部资金的吸纳能力,还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严重抑制农村金融发展,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

根据金融功能理论,执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载体是各种经济组织,一项金融业务可以是几种功能的组合体,同一金融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遵循市场竞争机制来安排其组织形态,既要具有金融体系的一般功能,还要具备适应弱质性农业发展要求的功能,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资金融通、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村资金有效供给不足和农村资金失血严重的问题,即通过一整套金融交易制度安排,聚集农村剩余资金,并配置到农业生产投资或农村经济发展上来。一方面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动员储蓄,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借贷行为投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融资,或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调剂、组合,优化货币资金在不同部门、地区、行业的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第二,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清算和支付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为确保农村建设和农业投资的顺利实施,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的金融交易需求,同样需要高效、便利的金融清算和支付服务。例如要将农村建设中的各类资金进行快速地清算和支付,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硬件设施和相关金融软件设施,同时也要求农村金融组织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才能实现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所提供的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将极大地推动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进程。

第三,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金融风险分散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由于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较低,体系结构中各金融组织之间缺乏横向合作关系,以及农村金融从业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导致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分散金融风险的目标往往无法实现。因此,建设具备分散金融风险功能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加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客观要求。

第四,现代农业流通金融为农村金融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同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农村经济和农村情况的多样化要求,既要巩固和发挥传统产品的优势,又要不断创新,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五,现代农业流通金融定位服务“三农”。动员农村储蓄,促进农民储蓄。整合资源、提供信息、消除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排斥,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加大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导和监管力度,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针对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和供给动力不匹配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流通金融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以产业链条、流通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流通金融体系作为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金融供给进行制度性安排,鼓励和引导发展农村金融为“三农”提供服务,并充分考虑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既有商业性金融供给,也有政策性金融供给;既有国家引导农业发展的金融战略导向,也有国家扶持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措施,使农村金融类型的选择,建立在遵循市场化原则条件下,寻求效率与公平均衡的基点之上,最终达到满足“三农”对资金需求的强烈愿望,从而更好地促进“三农”发展。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分配性效应研究”(07CJY06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研究”(QN2013013)。)

【参考文献】

[1] 陈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7).

[2] 程杨娟: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 胡国晖、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农村经济,2013(5).

[4]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

[5]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6] 王宇波、马士华:我国农业产化进程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4(11).

[7] 徐晔、孟亚君: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运作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7(4).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第4篇

“十二五”规划着力强调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三农”改革发展过程当中,金融行业融通和杠杆作用也逐渐地凸显。龙江银行结合丰富的资源和股东的优势,探索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力地支持了差异化、特色化目标的落实,有效控制了农业金融的贷款风险,对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确定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为战略方向

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度的加快,以工促农、以农带工的发展,产业协同和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也需要金融的支持。黑龙江省耕地丰富,粮食贸易非常活跃,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高,农业深加工日益发达,而传统的农贷模式授信额度不足,导致业务规模无法满足农业供应链个性化的需要,黑龙江农民25%左右贷款得不到满足。这就迫切需要有一种创新的金融模式,能够跟上地方产业的发展。

从龙江银行内部的条件来看,龙江银行是2009年底挂牌,用了半年时间,使原有四家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成功,注册资本金30.8亿元,股东主要有大正集团、中粮集团、北大荒集团、上海上实和上海国际等股东。这种股东构成决定了龙江银行研究农业供应链金融具有先天优势,尤其是中粮和北大荒集团这两家涉农企业股东,是龙江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另外,龙江银行还有比较好的体制优势,一级法人决策链短,机制灵活,对客户需求能够迅速反应。

龙江银行没有按照传统农村授信业务单户考察、单笔监测、自上而下的点对点模式,而是站在农业供应链全局高度,根据当地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中心,捆绑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和消费者,逐步探索支持农业供应链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这种运作方式,加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客户、产品和渠道的建设,落实了以“实贷实付”为核心的信贷管理变革要求,特别是通过供应链的信用转移作用来支持供应链各个成员,既有助于解决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问题,更有助于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

差异化经营、专业化发展,打造农业产业银行

探索差异化经营。通过核心企业加农户,龙头企业加农户的方式带动,形成一种链条,用订单模式做批发业务,专门成立了项目组,研究供应链金融如何为供应链全产业链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龙江银行已经形成了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保险+农户+政府+银行+科技+信托的完整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针对具体情况,开发不同的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比如涉及土地流转,黑龙江虽已形成很多信用社、农信合作社,但土地始终无法流转。龙江银行引进信托,和中粮做产业结合。中粮信托把土地使用权设立一个信托产品,并将其让度给银行,银行最后是受益人,农民无需担保和抵押物。

标准化、专业化控制系统性风险。一方面按照银监会“三法一引”,供应链模式采用实贷实付,只发放农民生产资料,避免挪用,确保农民把贷款用到农业生产上。另一方面,在市场风险上,锁定核心企业的能力,制定核心企业准入机制;针对农业生产的风险,引进科技指导和农业保险;对于客户违约的风险,确定核心企业的连带贷款责任。针对中小企业,引进担保公司等。此外,充分调研,完善农业金融产品的设计,使之更人性化。比如,一改以往贷款的期限定在农民卖粮之前,而是根据农业的生产周期去确定贷款的期限和定价。

细分目标市场,拓展服务范围。按金融产品的研发对象分:一是农资、种植业和一些经济作物。二是养殖业有禽类、畜类等特色养殖,像大鹅,还有一些特色加工企业。三是大宗的粮贸。四是农机,像耕地、播种、施肥、收割、机械运输等。此外,提供林业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农业企业的项目融资等服务。按借款主体分:农业产业链上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加工企业、零售企业、终端消费者、农垦、地方企业。按涉农贷款的主体分: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其他经济组织、自然人、农村妇女创业贷款等。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第5篇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融资支持,本节从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出发,分析了农业供应链各部门的融资需求,以及供应链金融是如何满足这类融资需求的。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类型为“中心化模式”和“中间化模式”。“龙头企业+农户”是“中心化模式”的基本形式。该形式下,“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组织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承担市场风险,“农户”进行小规模分散经营,不参与最终的市场活动。为解决其中存在的经济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一些不同类型的中介机构介入农户与企业间的经济活动,使“中心化模式”转变为“龙头企业”+“中介机构”+“农户”的“中间化模式”。该模式中的“中介机构”一般由有共同利益且相互熟悉的“农户”组成,不仅在“农户”间、“中介机构”与“农户”间建立起了熟人监督,减少了违约,实现了“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顺利收购,也使“农户”可通过中介机构与企业进行平等对话,表达利益要求。以上两种类型将农产品供应的上、中、下游部门整合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业供应链(图1)。

(二)农业供应链各部门的融资需求

在农业供应链中,农户经济实力最弱,极易出现资金缺口,对资金的需求最为迫切。但农户贷款存在着且金额小、笔数多、周期长、回收慢、缺乏担保等不利因素,使其服务成本较高。因此,金融机构多退出成本收益严重不均衡的农户贷款,从而造成了农户融资困难。由于担保较弱、信贷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金融机构对中介机构的贷款较为谨慎,不会愿过分冒险发放贷款,加重了中介机构的融资难度。龙头企业和中介机构在供应链体系中,既是农产品生产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同时也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与销售。由于农产品的收购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需要两部门在短时间内向上游环节支付大量货款,同时在销售环节,农产品存货会占用一定资金——以上两个环节中都存在资金紧张,甚至会出现资金缺口。

(三)供应链金融对融资需求的保障

根据上文分析,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涉农融资仅对贷款对象的财务状况和担保进行单独考察,使涉农融资风险大、成本高,抑制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我国农村“贷款难”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惜贷”的问题,也存在农业经营部门不到合适的贷款品种而“惜借”的困境。供应链金融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供应链金融不但创新了融资模式,为涉农融资提供了便利,而且降低了涉农融资的风险与成本,促进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融资支持。在供应链金融条件下,金融机构评估的不仅是单独的企业或个人,而是供应链的各环节。金融机构根据农业供应链的竞争力,特别是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的信用水平向融资对象进行授信,把融资对象与其他部门间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货物作为融资担保品,借助农业供应链中各部门的业务关系,将融资对象与供应链的其他部门组织实施信用捆绑,龙头企业要承诺为融资对象准担保责任,其他部门同时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这些措施突破了传统融资模式下信用评级、担保制度的制约,将资金注入到实力较弱的农户和中介机构、现金流紧张的龙头企业中,有效增加了农业供应链的资金供给。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信用捆绑发挥了核心作用。由于龙头企业和其他部门对供应链中的融资对象承担了连带责任,担保企业会对融资方加强监督,为银行提供其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帮助银行过滤和筛选客户,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获取成本过高的问题,降低了信用风险。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将分散的农业生产部门集中,可以集中发放涉农信贷,实现业务的批量管理,节约了放贷成本。同时可利用供应链各部门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诸如龙头企业帮助催收贷款的新型合作模式,降低监管风险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

二、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国内实践

供应链金融理论的发展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提供新的空间。本节以黑龙江龙江银行的“五里明模式”为典型案例阐述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践。黑龙江龙江银行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科技+信托”的“五里明模式”。该模式有效控制了农村金融常见的风险问题,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五里明模式”参与主体及运行模式

“五里明模式”的参与方涉及多个主体,包括农户、合作社、当地政府、龙江银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粮集团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由单一农户生产转变为专业合作社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其次,银行与合作社签订协议,以合作社股东发起人代替农户成为承贷主体,公司或农户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方式;再次,农民合作社与中粮签订粮食购销合同,中粮收购合作社农产品,以订单解决粮食的销售渠道;然后,银行再与中粮肇东签订协议,由中粮肇东协助银行从粮食收购款中代扣合作社贷款本息,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此外,银行与中粮信托合作,创新抵押品扩展机制,为合作社发放贷款,与东北农大合作,对相关农业生产供技术指导,定期灾情预警预报和防控措施;最后,政府为合作社提供基础建设和大型农机具的支持。

(二)“五里明模式”的实施效果

各主体之间有机结合,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带动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了各方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对中粮公司来说,推动了订单农业的发展,稳定了粮源,降低了财务费用,便于实施低成本战略。对大部分农户来说,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可从事其他经营。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种植大户来说,身份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对借款主体合作社来说,其融资门槛降低,议价能力增强。对银行来说,龙江银行对该区域累计投放贷款2000余万元,贷款产品收益率达到8%以上,带动了银行间接受益的增加,并在低风险下,开拓了新业务品种,增加了客户群,带动了储蓄、银行卡等业务量的增加,提高了银行创收能力,差异化经营策略得以实施。对政府来说,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约1/3当地农民向城镇化转移,其余1/3被吸纳入社劳动,1/3发展畜禽养殖。对科技部门来说,获得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对保险公司及信托公司来说,拓展了新业务,增加了收益。

(三)“五里明模式”的启示

“五里明模式”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其创新之处对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实践有借鉴意义。一提高农民的合作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五里明模式”中,镇政府成立了胜利农业公司,胜利农业公司下设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的弱势地位得到改变。同时,龙江银行将胜利农业公司及其合作社作为客户,开发了“农信通”等信贷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使龙江银行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大为降低。二是创新农村抵押品,增强合作社融资能力。中粮信托利用信托的财产隔离制度功能,以玉米种植合作社为借款主体,为龙江银行发放的贷款设计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和“鱼塘承包权信托”,并利用信托受益权质押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解决了合作社贷款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增强了合作社的融资能力。三是降低农业信贷风险,参与主体实现共赢。镇领导和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作为股东都须与龙江银行签订个人担保合同,为贷款承担连带责任,有效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中粮集团与合作社签订订单,承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稳定了粮源;龙江银行通过中粮集团的资金账户划拨资金,确保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较好防范了信贷风险。

三、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五里明模式”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树立了范本,但在全国推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农村信用环境不佳、农业保险机制缺位、法律和政策不健全等问题已被发现并逐步改善,但是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供应链金融的模式设计要求高

供应链金融的多主体性、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地域性,对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模式涵盖多个主体,需要对融资方式进行设计、组合,使各主体既分工明确,又都要受到激励,才能实现共赢,实现项目融资。其次,由于我国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农业产业化路径各具特点,加之我国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设计必须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同特征进行创新。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基于货权、债权抑或是连带责任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设计是个难点,需将相关金融原理和我国“三农”问题相结合,才能设计出较为完善的模式,使得供应链金融有效的支持农业产业化。

(二)核心龙头企业的作用弱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龙头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重要环节,但根据已成熟的“五里明模式”,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政府,而非企业。这反映出,现阶段核心龙头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仍从属于配角。事实上,核心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供应链中与其他主体之间联系最为紧密。从核心龙头企业自身而言,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力,供应链金融工具的运用得当对于稳定其原材料供应有积极作用;从其与农户关系来看,作为买方其有充足的激励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关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比金融机构更能了解农户及市场的具体情况;从其与银行关系而言,由于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户贷款风险较高,发展缓慢,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由于核心龙头企业大都拥有良好的信用资质,为整个农业供应链注入了信用,才使得银行的放贷得到保障。此外,核心龙头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与当地政府和技术服务机构有着良好的互动。因此,核心龙头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需加强

农村产权制度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和除土地以外的其他产权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产权制度。对于产权制度,不仅是一种财产保护权利,同时也是农业资源和农村中的资源实现资本化的一个基础。在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村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有效抵押品不足问题凸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试点工作虽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但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农村地区土地在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下难以得到有效流转,不能成为有效抵押品,造成了农村有效抵押品不足的现实。因此,如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创造性的发现和利用农村有效抵押品成为供应链金融能够实施的关键。虽然“五里明模式”中,龙江银行与中粮信托合作对抵押品进行有效创新,使得供应链金融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可以顺利进行。但是,仅靠创新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会使推广成本增加,难度增大。因此,必须从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并有相应的法律制度配套,使得产权的自由流动有法可依。这样,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或能有较大突破和发展。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23-02

供应链依据源物质有无生物属性可分为两类最基本的供应链,涉农供应链和工业联接型供应链(或称非农原材料供应链,泛工业型供应链)(张晟义,2007)。农业供应链与工业供应链两者具有相似性,即都是将上下游客户有机结合,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理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一大创新,为农户解决贷款难题,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特征及发展状况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确切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概括来说,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指为农业供应链的有效运行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融资难特别是农户融资难的问题。

农业供应链金融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融资,即由一个参与者向另一个参与者进行的内部融资,也可称之为直接供应链融资;二是间接融资,利用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引导供应链外部的资金流向供应链,如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供应链中的参与者进行的外部融资,又称之为间接供应链融资(Qriros,2010)。赊销抵扣是最常见的直接融资方式,即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农资供应商将农资赊销给签约农户,公司按照农产品的合同价格减去农资成本后的结余款项支付给农户。订单融资是最简单的间接融资模式,即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合同,合作银行以此为依据为农户发放贷款,龙头企业按照订单价格收购农产品并协助银行收回贷款。我国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直接融资相对较少,文章接下来分析的对象主要指间接融资模式。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特征

1.产业融合,相互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将传统的农业、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一方面,金融机构为农业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性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又促使金融机构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反过来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

2.资金封闭式运动。资金封闭式运动特别针对直接融资模式和以定单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如赊销抵扣的直接融资模式下,资金流在“企业-农户-供应商”三者之间进行循环,而定单融资模式下的资金流在“银行-农户-企业”三者之间进行循环。资金的封闭式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整个农业供应链的资金安全,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

3.整体评价标准。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为农业供应链生产经营量身定做的一种融资模式,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不同,信用评价不再针对单个贷款主体(如某个农户),而是将焦点转移到整个供应链上,特别是龙头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整体实力。

4.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有银行参与的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将企业、农户所承担的经营风险转移到银行的信用风险上,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农产品物价的剧烈波动,银行就可能面临企业和农户违约的风险。

(三)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供应链的升级转型,中国农业银行、若干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也在逐步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特别是基于订单农业的贸易信贷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马九杰等,2011),逐渐形成了“银行+公司+农户”、“银行+合作组织+农户”、“银行+专业市场+农户”等融资模式(陈贺,2011)。

二、制约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几个因素

农业供应链金融在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制约因素也不容忽视。

1.产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利益相关性不强。在我国,除了少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供应链参与者之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契约关系,一张订单合同把农户与企业联系起来,链条上的参与者之间没有形成稳固的利益链。特别是当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时合同双方极易出现违约的可能性,一旦违约,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本身的整体信用评价特征,损害的不仅仅是一方的经济利益,也给整个农业供应链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整个供应链体系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下降,增加了企业和农户再融资的难度。

2.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一方面,龙头企业是整个农业供应链生产经营的核心,带动其他成员共同创造利润;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企业信用的提升能够带动整个供应链信用级别的上升。因此,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信用状况决定了整个农业供应链融资的最终效果。然而,在我国的农业供应链建设过程中,类似于中粮集团的龙头企业少之又少,大部分是规模小,实力一般的地方性区域性企业。而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就相对较高,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3.相关配套体系不完善,阻碍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仓单融资是间接融资模式下的一种创新金融产品,与订单抵押贷款等相对简单的融资方式相比,仓单融资需要相应的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仓单融资方式下,农民需要将抵押物存放到一个具有营业执照和专业资格的仓库中;除此之外这一融资方式还需要有市场和政策法规的支撑,以保证仓单的法律效力和抵押物的变现能力(陈贺,2011)。这些配套体系是保障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而部分地区配套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仓单融资模式的发展。

4.相关法律制度缺失,供应链参与者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农业供应链融资是金融领域的一次创新,在我国的实践时间还不是很长,现有的法律体系关于质押物的监管、资产的处置、违约赔偿等方面的规定尚不明确,还不能覆盖这一创新模式下出现的所有法律纠纷和权益维护。在农业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状况无法可依,供应链参与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5.农业保险发展滞后。自然风险是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自古以来农民靠天吃饭,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单个主体风险扩散为供应链整体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业务的覆盖率还很低,因此,一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通过农业供应链的风险扩散作用,受损的不仅仅是农户还有供应链上的其他参与者。

三、对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有效运行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寿光蔬菜产业链订单融资模式的成功经验,文章给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盟关系。一方面,龙头企业要想方设法的将农户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可以采取吸引农户参股或者实行利润分成等形式,以减少农户违约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农户在供应链上通常处于弱势,可以通过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最低收购价格,要求企业增加违约赔偿力度等方式来预防企业违约。

2.防范和化解风险。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间接融资模式在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将企业和农户所承担的经营风险转移到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上。一方面,银行除了要积极研究开发适合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金融产品以外,还要通过加强与保险机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加固风险防线;另一方面,为了最小化银行的信用风险并鼓励银行业在这方面的金融创新,中央银行和政府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对关联银行进行风险补偿。

3.推进直接融资模式的实践。在某些农业产业化不是特别发达的地区,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依据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以外,供应链直接融资模式也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在直接融资模式下,农资供应商将农资赊销给签约农户,龙头企业再将农产品的合同价格减去农资成本后的结余款项支付给农户,这种直接融资方式避免了仓单融资模式下的硬件设施(如仓库)建设,节约了融资成本。但是,直接融资模式要求农业供应链的参与者要涵盖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上游的农资供应商,并且要求龙头企业具备较强的实力和充裕的现金流。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第7篇

1.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来源对商业银行来说任何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就是商业风险。然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供应链金融,一旦其中任一环节发生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因素,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考虑信用风险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受信企业或者农户,还需要全方位的分析整个供应链中的所有环节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1)供应链核心企业导致的信用风险。核心企业是整条供应链的枢纽,它在任何一条供应链上都居主导和关键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将对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纳入到了供应链信用风险评价的第一个环节。如果核心企业的信用出现问题,那么守信方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时,核心企业的担保就成为了一纸空文,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就会增大。(2)宏观经济调控造成的信用风险。在我国农业尤其是农产品受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较大,因此,当宏观经济经济发展变化且此变化与授信方的预期有差距,甚至与预期相反时,就会造成守信方因预期目标无法实现而导致偿还不能情况出现。(3)自然环境导致的信用风险。农业直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自然环境的变化又是不可控的,因此无论是农作物种植还是畜牧业生产,都可能因地震、海啸、洪涝、干旱等不可抗的自然力而产生损失,这些损失带来的危害将通过供应链蔓延到各个环节,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小的资金回笼压力。

2.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分析的成因(1)微观层面上的成因分析。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因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直接造成信用风险。①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中小企业缺少科学有效的机制管理,产业经营规模小,自有资金支持少,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农业中小企业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据统计,我国农业中小企业能够存活两年以上的占总数的30%左右,能够存活五年以上的占总数的60%左右,这也意味着面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②企业财务数据缺失。大量的农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正规、真实的财务数据,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判断力,造成了银行资产的流失。③农业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不足。农业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导致一旦发生经营不善等问题,将造成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的局面。(2)宏观层面上的成因分析。①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商业银行需要向中小企业提供供其生产发展的融资,如果中小企业与其核心企业间的贸易非真实存在,则会使银行面临巨大的交易风险。因此,在供应链融资中必须核实双方贸易的真实存在性。②市场波动的风险。农产品的价格与季节、自然条件等联系密切,农产品市场因此产生的波动将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上下波动,这也是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因素之一。③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健全。由于缺乏有效地可操作性法律法规,使得农业供应链金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风险。例如,对与质押物、抵押物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在进行农作物质押时,银行缺少对质押物的绝对处决权。④供货商和物流企业过于单一。对于物流企业的选择过于单一,核心企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合作密切的物流企业,这就导致一旦物流企业出现问题,则影响整个供应链,产生信用风险。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完善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1.严格控制主体准入机制。商业银行应严格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的准入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供应链金融信贷机制,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对企业和农户资信的全面分析,准确评估其信用级别。要充分考察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等指标,确保信用度高、偿还能力强的核心企业为授信方背书。2.规定合理的信用额度。通过综合分析评估,规定适当、合理的信用额度,确保商业银行对农业供应链整体信用额度控制、对农业行业信用额度的控制、对物流企业的业务额度的控制。、3.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在借贷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对贷款资金的监管流于形式,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贷款的监管,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4.建设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由于商业银行缺少授信方的信用数据,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信用风险的发生,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授信方信誉降低导致银行损失的发生。

(二)严格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体系的原则建立全面评价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体系,并完善信用风险考核指标体系原则,确保对农业供应链整体信用风险的评估具备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1.全面性原则。构建信用风险指标时,要针对农业的特点和背景,尽可能全面、360度全方位地选取指标,从各个角度选取影响企业信用的指标,指标不仅应要涵盖农业企业或者农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要基于其所在的供应链选取全面反映供应链整体信用的指标。2.科学性原则。尽管农业的发展收到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而变化多端,但是在选取分析评估指标时,要严格以科学为依据,确保选取的各指标互不冲突、互不重叠,能够对评估对象进行准确而科学的评价。3.层次性原则。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指标体系结构,从导致农业供应链信用风险的最基本、最具体因素开始,到宏观调空层次的综合因素,层层递进、层层深入。4.可操作性的原则。风险评估的指标数据应当是精准、可靠的,数据的多少也应当是适度的,这样以方便设立便于快速计算、操作的定量计算公式。5.合法性原则。指标的获取,风险体系的建立都应当建立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基础上,体现国家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宏观指导和调整。

(三)加强企业对风险的抵御能力1、加大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农业中小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农业经营中长期采取粗放式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桎梏不前,生产效率底下,丧失了核心的竞争力。因此要通过企业与高校合作、大力培养农业创新人才、采取科技手段减少自然灾害等措施,提高农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应对风险的能力。2.建立农业企业间高效的信息传递平台。信息共享是弱化农业供应链信用风险“牛鞭效应”的有效手段,农业企业之间要建立电子信息平台,通过数据和信息的有效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减少因对市场其他企业消息的闭塞而造成的信用风险。3.农业产业化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我国十分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指导意见。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要紧跟国家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产业化农业,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因政策调整而引发的价格波动,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079-02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农业供应链上下游的核心企业、融资企业和农户进行捆绑,依据真实的贸易背景,为供应链上的融资企业和农户提供系统性融资安排的信贷模式。农业供应链金融要求从农业供应链中找到一家实力最强的核心企业,以此为平台对整个农业供应链提供融资支持[1]。银行资金注入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经营业务以后,由此促进核心企业与供应链相关企业之间建立起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淮安地处苏北平原,既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也是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的地方。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相对省内发达地区而言,淮安经济总量较小,属于江苏省欠发达地区。那么全市金融机构是如何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近期,笔者采取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全市金融部门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淮安市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淮安市围绕食品等千亿元主导产业形成了今世缘酒业、旺旺食品、民康油脂、双汇食品等龙头企业,使得与之配套的中小型农企也得以快速发展,其中全市辖区地方金融机构成为其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推手。为确保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顺利推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全市辖内各家金融机构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模式进行大力推广,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贷款质量也逐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截至2013年末,在淮安区、淮阴区、清浦区新设三家村镇银行,实现村镇银行农业区域全覆盖;盱眙农商行、金湖农商行、洪泽农联社、涟水农商行、淮安农商行已全部上线运行“阳光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使阳光信贷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初步建立惠农担保新机制,实现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新惠农金融产品全覆盖。截至2013年11月末,全市农合机构阳光信贷授信54万户181亿元,比年初增加11万户49亿元,用信14万户52亿元,比年初增加4万户7亿元,授信面和用信面分别为59.18%和15.12%,比年初分别上升12.05个百分点和4.08个百分点。①目前淮安市金融产品创新贷款已覆盖水稻种植、棚室建设、家禽养殖、粮食收购、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承办金融机构由最初少数几家增加至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江苏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等十余家。

二、淮安市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模式

(一)基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经营规模较大、集约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农业经营组织和职业农民。以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农业经营组织或职业农民通过组织内管理,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完成各环节间交易。农业经营组织对农户委托销售的农产品采取制,将生产的农产品包装处理后,运达连锁零售业包装配送中心或到批发市场批发零售。通过减少中间环节,使生产者及消费者均受益。

图1 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数目在江苏省内名列前茅。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市依法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 493个,参加农户工商登记数52万户,带动农户57万户,分别占总户数的52%和57%,合作组织参加农户数与比例均居全省第一。全市合作组织销售总收入达23.3亿元,营销额超1 000万元以上合作组织99个。①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渠道。

淮阴区的神州鸽业专业合作社是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的典型。该合作社牵头与淮安苏粤食品加工厂有限公司和淮阴种鸽厂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截至2010年7月底,现有成员726户,其中养殖500对以上种鸽的养殖户200多户。以神州鸽业这样的9个市级以上示范社为点,淮阴区合作组织发展的面迅速扩大,截至7月底已有合作社962个。②

(二)基于生产加工核心企业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基于生产加工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是指生产加工型农企通过农户、上游的经纪人或农业合作组织收购农产品,然后进行分类处理,进行深加工,加工后的产品通过下游的中间商或零售商销售给消费者。

图2 生产加工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近年来,淮安市各县(区)重点围绕设施蔬菜、规模畜禽和特色水产三大高效产业发展11个年产值超亿元优势主导产业,产业区域特色鲜明,但存在二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农产品产业结构层次低,以原料初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该市食品工业总量近70%;其次是农产品深加工率还较低,缺乏对于整个产业链条拉动能力强的核心企业。为加快培育生产加工型的产业化核心企业,金融机构通过扩大农村贷款抵押品范围等措施来扶持其发展。比如洪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采用部分机械设备抵押、合作社大股东等利益相关体担保等方式,发放三河镇祥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贷款500万元;采用存货质押方式贷款500万元,支持仁和镇晶玉大米加工厂的粮食收购、存储、加工、出售一条龙业务需要[2]。

(三)基于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基于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是横跨金融和物流两个领域的交叉业务,由于经营范围的限制,银行主要与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开展此项业务合作。全市拥有众多农产品加工与贸易企业,但由于其拥有的固定资产有限,传统的以固定资产为抵押物的融资额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有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位于淮安市清浦区的民贸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贸物流”)是一家典型的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该公司通过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在银行和实体生产企业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其核心业务是民贸物流以自身的信誉与企业不动产为需要银行贷款持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合作企业采购的产品成为其获得贷款的“质押物”。对这些“质押物”,民贸物流拥有所有权,并要求合作企业将其产品储存在民贸物流监管的仓库中。这些仓库多数是民贸物流为方便合作企业生产经营而在其厂内租用的仓库。

图3 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以与民贸物流合作多年的涟水县永顺德养猪合作社(以下简称“永顺德”)为例。“永顺德”现有存栏生猪6 000头,社员养猪户有生猪3 000头,每个月需要150万元的饲料。“永顺德”用9 000头生猪的“未来期权”作为质押物,领用淮通物流(以下简称“淮通”)在中国银行的授信购买饲料。银行将贷款汇入淮通账户,淮通将货款汇入永顺德购买饲料的企业账户,中行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管,民贸物流作为监管人对存栏生猪进行监管,永顺德的生猪出栏销售后,销售收入优先用于归还银行贷款。生猪未出栏期间,民贸物流成为9 000头猪的“物权转移占有人”,而生猪的饲养销售还是由永顺德负责。淮通与民贸物流作为贷款保证和存货监管的运营商,帮助银行分担了监管风险和保证风险,银行本身只承担金融风险。银行选择淮通与民贸合作,可以节约成本,降低风险。②

从以上三种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看,前二种目前较为成熟,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已成为全市农业新兴组织主体。政府部门应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积极引入科技指导及农业保险等措施:通过科技指导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效率,通过引进农业保险,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基于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应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三、农业供应链融资服务的政策建议

目前全市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条件还不够完善。要将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付诸实施,还需要相关各方共同营造条件,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建议市政府加强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可由市政府金融部门牵头,在先行试点的前提下,出台信用村、乡、县建设实施方案,由此营造良好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生态环境。其次,应引导保险公司丰富农业保险的业务品种,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风险的影响。第三,要搭建“农超对接”平台,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全市主导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第四,应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担保基金,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平台,多渠道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3]。

参考文献:

[1]王帅.龙江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任亚军,施勇.家庭农场发展与金融支持――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3(6):76.

[3]顾剑飞,张雷.齐齐哈尔市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8-39.

收稿日期:2014-10-14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农业产业集群;模式;五里明模式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含义与模式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含义

在许多发达国家,产业集群是一个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早在1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集群问题进行了分析。随着对集群现象研究的深入,产业集群的概念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聚集着一些有关联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等群体,并且这些群体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集中。而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产品为生产加工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围绕着农业生产基地,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迈克尔・波特在对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时将其葡萄产业链延伸至葡萄的采摘护理、葡萄采收设备生产维护、葡萄酒瓶生产、葡萄园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

纵观国内外典型的农业产业集群,美国的玉米产业集群、智利的苹果产业集群以、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及我国新疆等地的农业产业集群均用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以启示。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模式

农业产业集群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公司带动农户模式。以某几大食品公司为主,形成某食品产业集群,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在某特定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户一对一签订合作协议,采用订单是收购,公司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也会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2、市场依托型模式。亚当斯密指出,市场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自发调节供给与需求。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要以市场为依托,形成以市场为载体,养殖、种植、护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公司+基地+合作社+市场+农户”模式是比较典型的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市场主体由单一农户变成了企业法人,提高了农业企业组织化程度,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了企业自主经营,根据市场供求自动调节产量,自负盈亏,市场化管理的经营模式。使之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让农民共同富裕,生产更有积极性。

3、主导龙头企业模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产业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壮大,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条龙合作关系,只有技术跟上去,农业产业发展才能取得快速稳定的发展。“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农户”模式是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与重点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研究基金与科研项目,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通过这种技术平台探索出一条科技兴企的成功道路。为农户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4、政府带头型模式。政府是改善经济活动的最好帮手。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诸如国内外,企业内外部环境以及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的考验。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是对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减免税费、增加项目管理等手段扶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龙头企业+基地”模式是成立管理委员会,具体到每一个环节责任制管理,形成以政府引导,自我完善的可持续发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企业间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同一供应链上,各方主体相互依存,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处在供应链中上游的各供应商主要的交易手段为赊销,所以很难在银行以信用的形式取得贷款,而一旦资金短缺或中断就会使得整个产业链“断裂”对整个经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维护供应链的生存,提高供应链上各个供应商资金的运作效力,找寻一个可靠稳定的融资平台,此时,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根据徐学峰(2010)认为,供应链金融应当界定为整个供应链范畴之内,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融资方案。从银行角度,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提供的一种新的信贷服务。从企业角度,是企业找到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简单来说,银行把核心企业和与之相关联的在同一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三、农业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农业产业集群是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条件

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企业形成供应链,这种以网状型结构呈现的供应链企业间必然会产生交易、资金往来,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产业集群提供了必要条件。开展供应链金融首先要保证各个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且至少两家企业存在相互支持的关系,才能实现供应链金融。另外,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性特别明显,区域特征代表了区域的经济实力,要想使产业集群化快速稳定发展,资金的重要性尤为重要。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各个省为代表的区域性建设越来越强,例如山东省,新疆省都具有一定数目的农业产业集群区域,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市场竞争力及技术实力也同样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使其更加具有优势。同时,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也更加稳固,发展更加迅速。

(二)供应链金融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顺应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开拓了融市场的新格局。通过对网状结构农业产业集群链条中各企业的紧密结合,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融资难问题、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问题及农业产业中资金链断裂等问题,通过供应链金融,企业不仅解决了短期周转资金更保证了长期的资金来源,企业可以节约成本,加快周转速度,巩固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其次,供应链金融还会加快农业专业化生产,促进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使土地集中化使用率增高,龙头企业、科技部门、政府政策再加上金融资金的支撑作用,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及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损失,节约了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最后,供应链金融的创立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渠道,使农民及增产又增收。不仅使农业产业健康稳固发展,也使地方经济得到快速提升。

四、黑龙江省五里明模式分析

五里明是黑龙江省肇东市下属的一个镇,该镇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总面积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万亩,总人口3.9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是黑龙江重要的产粮大镇。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农民收入,五里明镇政府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建立了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校与基地的农业产业集群化配置模式。这种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了政策、项目、资金、市场、科技、土地等各类重要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五里明模式中有多个参与主体,包括五里明镇政府、农户、合作社、龙江银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粮集团、中粮信托公司,其中政府在其模式中发挥主导作用,各方积极参与配合。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银行与合作社直接签订协议,公司或农户甚至镇领导都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银行与肇东中粮公司签订协议,由中粮公司协助银行将合作社贷款本息从粮食收购款中代扣,确保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行;银行还与技术部门(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对农产品进行技术指导防止病虫害的侵袭;银行与中粮公司签订粮食购销合同,拓宽了粮食的销售渠道。

五、总结

农业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动力,而供应链金融却是农业产业集群的血液,基于对黑龙江省五里明模式分析,我们知道构建产业模式对地方经济及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推动黑龙江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对黑龙江省整体农业素质、效益具有着深远的意义。(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第10篇

通过在农村地区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普遍反映现有的贷款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还款周期短、利率高以及抵押条件相对苛刻等问题。这使得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实际上并未很好的实现资金融通、促进农业更好发展的要求。现代金融在农村遇到阻碍,而基于人情的传统金融仍然扮演着同千百年前同样重要的角色。

在了解了我国农村信贷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对资金实际的需求之后,我们将体现现代农业与金融业的发展方向的前沿理念“供应链金融”运用到农村生产合作社当中,并以河北省青龙县富民食用菌合作社为例,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2.运用理论概述

2.1 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亦称农业合作社,简称农业社。在中国,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的合作经济组织。它实行统一经营,即统一计划,统一使用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统一安排和使用劳动力,统一分配产品。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按照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可分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2 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它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视角来看,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这种优化的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内的信息流进行归集、整合、打包和利用的过程中,嵌入成本分析、成本管理、和各类融资手段而实现的。

3.模型描述

本图是农业产业化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框架,其中,富民食用菌生产合作社作为整条生产链的核心企业,它将金融机构、上下游企业以及农户融为一体。金融机构以生产合作社为中心,全面考察供应链中资金流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游企业作为农业生产提前服务的企业,主要供应各种原材料以及相应的农用产品及技术服务等。而下游企业则主要是农产品的销售企业及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企业,同时,它还负责向生产合作社提供市场的供需信息。与此同时,上下游企业可以以其资产作抵押,基于商业信用与交易关系,享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之提供的信贷资金、赊账、预付款、信用担保以及让渡信用额度等。因此,上下游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能力将直接决定它向合作社提供商业信用的能力。

3.1 生产合作社与上游的关系

在农业生产初期,上游企业向合作社出售合作社需要的生产资料,但此时合作社并不付给企业货款,而是等到农业生产末期,合作社将农产品出售给下游企业并收到货款时再付给企业先前的货款。而在企业向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时企业的现金流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企业可以凭借其信用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3.2 生产合作社与下游企业的关系

农户从下游企业获得资金有两种方式:

下游企业与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合作社凭借购销合同向金融机构贷款,利用所贷资金进行生产,生产结束后将农产品按照合同约定出售给下游企业,获得货款后,一部分偿还银行,一部分偿还上游厂商,一部分为农户收益。

进行自偿性贸易模式。下游企业给合作社签发承兑汇票,农户拿到承兑汇票后在金融机构进行贴现,利用贴现的资金进行生产,生产结束后将农产品交与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在承兑汇票到期后向银行付款。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核心企业的生产合作社,由于拥有了与下游企业签订的购销合同,因此与农户个人相比,其融资门槛低、议价能力强。他们不仅可以便捷地获得生产农产品所需的投入资金和生产资料,同时也可很大程度地避免农产品的市场风险,从而获得更加高的收益。而利用自偿性贸易模式获得资金则更加方便。作为下游企业的贸易者和农产品需求者来说,他们则可利用商品合约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便能大大地减少其交易成本。待到合作社获得了预期收益时,此时的上游企业不仅可以顺利地向银行归还贷款本息,同时还可得到合作社对之提供的风险收益。可见,对于上下游的企业来说,他们与生产合作社的合作不仅推动了订单农业的发展,稳定了原料基地,降低了财务风险,同时,也便于其实施成本战略。而银行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不仅开拓了业务品种,增加了客户群体,同时,它还提高了自身的创收能力,其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得以实施,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最后,农户的利益当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不难看出,农业供应链金融可谓很好的实现了参与各方的互惠互利以及共同发展。这种“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农户”的四位一体的融资创新方式,不仅很好地突破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它还通过引导核心企业与农户及上下游企业采取签订生产订单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市场风险,同时还有效地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的生产协作方式。而这种协作方式也使得上下游企业对农户生产、经营中的各环节了如指掌,并且还可通过收购其产品的方式控制着农户的未来现金流。除此之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还有效地降低了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它通过引入借款人见物不见钱、贷款自动回笼到指定账户的资金封闭运行机制,落实了银监会“三法一指引”的实贷实付的要求,并通过只发放农户的生产所需资金而避免了资金的挪用滥用,从而可确保农民将贷款充分运用到农业上。

上一篇: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 下一篇:医药供应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