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

时间:2023-03-16 16:53:24

供应链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本文通过对各大银行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概述和浅析,为中小融资企业(包括供应商和经销商)提出了现有可行的融资方案和方法。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l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三方共赢

在供应链金融中涉及三个主体——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

1、对于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原材料等流动产品占用大量的资金,如果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通过暂时抵押货权,从银行取得贷款,用于开展业务,解决了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使企业把动产盘活出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产品开发与扩张方面,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2、对于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实际上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服务业务,不但可以促进其传统仓储业务的开展,实现客户的个性化、差别化服务,而且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去,同时也加强了与银行的同盟关系,给自己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3、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物流企业的上、下客户也是他们的潜在目标客户群体。通过与物流公司开展业务,银行可以很好把握住这部分的客户,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由于有物流公司作为第三方监管人对于质押的货物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可能遇到的风险。而且在企业贷款未能如期返还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可以协助银行将质押物变现还贷,最小程度地降低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可能产生的损失。

所以说,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可以实现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及银行的三方共赢。

三、各大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浅析

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也被称为“1+N”模式。

以下笔者将对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这三家商业银行所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概述和浅析。

1、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2006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整个供应链,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以解决现存的供应链失衡问题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该链初步整合了20多项产品(服务),在融资服务,在结算服务,理财服务和离岸业务四个大项目中,包括了供应商融资产品、经销商融资产品、出口国家贸易融资产品、进口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国际结算、企业理财方案、委托贷款等27个具体产品。

2、光大银行“阳光供应链”。2007年光大银行推出“阳光供应链”,将以行业内综合实力较强的生产制造厂商作为其核心客户,通过对产业链供应、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分析,针对链条上不同客户群的金融需求,由光大银行提供一体化、全方位、个性化、集成式的产品组合。

根据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光大银行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1+N链式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业提出行业整体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3、华夏银行“融资共赢链”。2008年6月,华夏银行在京推出了“融资共赢链”,包括了七条融资链,即帮助企业在没有现实货物情况下,实现融资的未来货权融资链;帮助企业盘活库存,实现快速融资的货权质押融资链和货物质押融资链;帮助企业解决赊销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的应收账款融资链;帮助企业利用国际货币市场资金,降低成本的海外代付融资链;帮助企业提升信用等级,获取商业机会的全球保付融资链;帮助企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便利境内外采购的国际票证融资链。这七条融资链,运用了多种融资工具,打通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融资业务,通过“N+1+N”模式把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贯通起来,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有效地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

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本文通过对各大银行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概述和浅析,为中小融资企业(包括供应商和经销商)提出了现有可行的融资方案和方法。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l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三方共赢

在供应链金融中涉及三个主体——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

1、对于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原材料等流动产品占用大量的资金,如果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通过暂时抵押货权,从银行取得贷款,用于开展业务,解决了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使企业把动产盘活出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产品开发与扩张方面,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2、对于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实际上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服务业务,不但可以促进其传统仓储业务的开展,实现客户的个性化、差别化服务,而且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去,同时也加强了与银行的同盟关系,给自己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3、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物流企业的上、下客户也是他们的潜在目标客户群体。通过与物流公司开展业务,银行可以很好把握住这部分的客户,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由于有物流公司作为第三方监管人对于质押的货物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可能遇到的风险。而且在企业贷款未能如期返还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可以协助银行将质押物变现还贷,最小程度地降低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可能产生的损失。

所以说,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可以实现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及银行的三方共赢。

三、各大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浅析

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也被称为“1+N”模式。

以下笔者将对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这三家商业银行所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概述和浅析。

1、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2006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整个供应链,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以解决现存的供应链失衡问题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该链初步整合了20多项产品(服务),在融资服务,在结算服务,理财服务和离岸业务四个大项目中,包括了供应商融资产品、经销商融资产品、出口国家贸易融资产品、进口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国际结算、企业理财方案、委托贷款等27个具体产品。

2、光大银行“阳光供应链”。2007年光大银行推出“阳光供应链”,将以行业内综合实力较强的生产制造厂商作为其核心客户,通过对产业链供应、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分析,针对链条上不同客户群的金融需求,由光大银行提供一体化、全方位、个性化、集成式的产品组合。

根据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光大银行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1+N链式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业提出行业整体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3、华夏银行“融资共赢链”。2008年6月,华夏银行在京推出了“融资共赢链”,包括了七条融资链,即帮助企业在没有现实货物情况下,实现融资的未来货权融资链;帮助企业盘活库存,实现快速融资的货权质押融资链和货物质押融资链;帮助企业解决赊销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的应收账款融资链;帮助企业利用国际货币市场资金,降低成本的海外代付融资链;帮助企业提升信用等级,获取商业机会的全球保付融资链;帮助企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便利境内外采购的国际票证融资链。这七条融资链,运用了多种融资工具,打通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融资业务,通过“N+1+N”模式把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贯通起来,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有效地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

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 管理 金融 资金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活动的分工日益细化。以企业为单位的商业活动慢慢转变为以供应链为基本单位。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为了顺应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而创新发展的新型金融业务领域,重点帮助企业解决在资金流动管理中的各种瓶颈问题,同时提升企业在货物流和信息流方面的管理能力。

一、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纵观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主要经营策略就是设立跨国公司。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内部价格转移等手段实现投资回报。从跨国采购、到跨国生产再到跨国销售,分布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上游、下游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和仓储配套企业都紧密地镶嵌在一条无形的链条之上,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中国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最有效的方法是:要么打造自己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要么加入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条中。

供应链通常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连接企业上游与下游而形成的组织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是指产业链、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将合适的货物或服务通过合适的价格或手段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而联合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采购商,通过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而形成互为影响的同盟和网络组织,通过对企业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达到增强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最终收益的效果,提升整个企业集群的竞争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类型及其金融需求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对信息流、货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及整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中对于资金流管理,不同资质规模和行业类型的企业会出现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一类,品牌型企业。品牌型企业一般在国内和全球拥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对于供应链管理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类企业一般多出现在IT和PC产业中,多通过“直接销售” 或“个性化定制”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最终用户和零配件供应商之间的直接信息传递,并由供应商将货物直接送达到最终用户手中。对于品牌型企业,供应链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汇率和资金风险规避、资金收付便利、财务成本控制和离岸业务需求等方面。

第二类,贸易型企业。随着规模扩大,许多贸易企业从一个国内的贸易商成长为一个以供应链为主要运作管理模式的跨国贸易集团。这类企业一般在国外设立了采购公司,并与上游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通过自身广泛有效的销售渠道为上游企业寻觅到最佳的买方客户;对下游客户或采购商,企业会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采购方案设计,在最合适的地方为下游企业采购到最合适的货品,在这一过程中公司还会提供质量控制、产品设计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以此稳定和回馈下游客户。该类贸易型企业在供应链经营管理上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回笼资金和采购资金的良好匹配,结算工具的灵活使用以及在资金周转不灵情况下的融资需求。

第三类,制造型企业。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很多是以配套加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因具备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而具有一定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这类企业从转换成本、逆杠杆操作和动态竞争的角度出发逐渐走出国门,作为制造端环节,深嵌在全球供应链环节之中。他们面对的上游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商,面对的下游企业可能是遍布全球的采购商,这类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融资需求、结算工具需求、应收账款管理需求、离岸业务需求和汇率风险规避需求。

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及模式

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涵盖结算、融资、电子服务、应收账款管理和汇率风险规避等多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上下游核心企业的资信和实力,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延伸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稳定上下游关系,提高盈利能力的服务功能。

相对强势的供应商和相对弱势的采购商之间的交易。以某汽车生产厂商和4S经销商为例,双方以银行汇票为结算模式,4S经销商由于资质和实力不符合银行的授信条件,较难获得银行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额度,进而无法保证足额的车辆采购资金。在这种交易模式下,银行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从融资实体下游经销商延伸到上游生产厂商,通过生产厂商承诺的对4S经销商无法实现销售的车辆进行回购或者调剂销售的责任,以车辆为质押为经销商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先行垫付采购资金。从而一方面为4S经销商拓宽担保渠道,解决融资问题,又帮助生产厂商促进货物销售,实现及时的账款回笼。

相对强势的采购商和相对弱势的供应商之间的交易。以国内某大型外资卖场为例,卖场作为强势采购商会面对多个资质一般的中小型供应商,并要求采取赊销的结算方式,供应商的资金压力较大。银行基于强势下游采购商到期付款的信用和实力,对弱势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进行结构化设计,通过法律允许的方式进行受让,使供应商实现及时的账款回笼,盘活其资金周转。从而一方面为供应商解决销售回款期间的资金问题,同时可以起到改善供应商报表的作用,还为采购商稳定了其上游供应商。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实现企业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共赢的创新服务,可以为企业的挖掘潜在价值,增强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欣.解读供应链融资双重模式[J].物流技术,2007(No.17807):69-73.

[2]吴群.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方向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 2010(No.34610):47-50.

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服务;现状;创新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1.含义

供应链金融,其主要是指基于某一上下游供应链出发,在相关商业银行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共同引导下,由商业银行对该供应链的管理情况与核心企业信用度、实力等进行审查,然后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其本质上属于一种融资模式。而从我国现有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来看,除开核心企业外,其上下游基本属于中小型企业。因此,对于大部分供应链金融服务来说,主要是在审查核心企业信用度、实力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的前提下向相关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前期布局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整个供应链金融服务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其中,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招行的电子供应链、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以及浦发银行的浦发创富等属于我国整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前驱。其中在2006年,由深发展所推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始进入市场,其在基于制度、物流金融、产品以及信息与组织管理等平台的支持下,完成资源的有效统筹,面对市场集中推行供应链金融模式新业务;同年,浦发银行开始面对市场推行“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接过一年,在整合原有工作经验与基础的前提下,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新服务理念。相对来说,其更加容易把握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在有效提升服务范围的同时,也更为符合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大大提升了供应链利益方的盈利空间。根据一份统计显示,深发展在推行“供应链金融”方案后,其产品不断创新与推行。目前,其货押融资、票据融资以及能源金融等业务在我国相关领域中均居于领先地位,而其相关分行在根据总行的要求下,已相继形成自身的特色产品。例如,对于广州分行来说,其特色产品为“能源金融”服务业务;而对于上海分行来说,其特色产品为“汽车金融”服务;对于大连分行来说,其特色服务为“粮食金融”。

3.过去一年的发展情况

总体来看,我国过去一年的质押融资态势较为严峻,在我国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压力下,大部分产品出现严重过剩的问题,加上行业自身风险较大,资金链条较为容易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多个行业的供应链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进而造成经济纠纷增多,破坏供应链自身的诚信体系,其从贸易商传导生产商、供应商,从我国内资银行影响到外资银行。

2014年,信用体系所出现的问题已经影响到部分供应链核心企业,进而波及到整条供应链的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他企业存在账期较长、赊欠越发严重化以及透明度较差等,再加上相关企业自身进行重组、人员的变更等,都影响到供应链条的信用程度。例如,去年所出现的上海钢贸事件,其恰恰体现联保体系下的弊病,在企业互相关联串通的前提下,一家企业向银行贷款,而其他四家企业担保。相对来说,在贷款一百万时,其他企业可以补偿,但是当数额达到一亿元时,一出问题整个供应链瞬间崩溃,对供应链金融服务具有较大的影响。另外,最近几年的电商融资一直处于市场的“风口浪尖”。例如,某知名电商所注册资本为两亿元,而其实际运营资本却远达四千多亿元,这之间明显存在较大的风险问题,不过其依然属于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方向。

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

1.金融业和物流业的融合

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来说,其业务创新需要依赖金融产品的真正创新,而在我国物流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如果银行资本与物流业可以有效结合,那么其所能创造出业务将囊括多个领域。例如,订单、保单、电商、贸易、应收账款质押、预付账款质押、进出口项下质押以及互联网等融资模式,另外还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担保品管理、保兑仓、保理仓、融资租赁等等。相对来说,金融和物流在服务市场上都属于一种交易中介,其中金融属于付款中介,而物流则属于一种付货的中介,因此两者的有效结合对双方属于一种双赢的效果。

2.金融和物流对电子商务融入

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交易平台搭建的过程中,也需要担当着重要融资工作,因此对交易网站平台进行经营时必须具有融资与物流功能,从而为买卖双方进行有效的融资工作。而我国相关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面对市场的需要,已经相继推出相关面向电子商务的融资服务产品。因此,在金融、物流以及电商越发紧密联系下,市场必然会出现新的业务形态,例如网上交易、网上融资以及网下交付等业务还存在较大的空间。相对来说,电商转变了人们的交易方式,实际交易摆脱以往时空的限制,而交易环节也大大缩短,而碎片化的交易订单充分体现了中小型企业的销售空间,完全符合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质要求,是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3.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

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其主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相关金融活动,避免传统金融活动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影响,大大减少以往通过金融企业所完成的交易成本。其具体体现在网上银行、个人对个人(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基金理财、第三方支付、市场担保贷款等。例如,基于非金融机构来说, 余额宝属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最为成功的一种方式,其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看中大部分网络交易平台企业需要资金的有效沉淀。当然,其在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供应商同意延期回款,具有大数据、小微贷的特色,因此不会对相关企业提供一次上亿元资金的贷款。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网络银行属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主要方向,就针对工商银行来讲,其网络银行业务已经占据全行业务的78%左右,平均每分钟就产生四十万笔左右的业务。

4.大宗商品在线交易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商家对顾客(B2C)的电子交易中,零售业已经取得明显的成绩,但是对于大宗商品来说,其电子交易平台经营较为冷淡。而基于供应链金融服务来说,由于其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以及市场前景等处于良好的状态,完全符合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方向。而在实际工作上,一定要突破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而积极引导大宗商品在线交易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解决线上交易量较小,买卖双方依赖传统交易形式;(2)解决政府对远期合约交易的限制,提高上线交易吸引力;(3)为相关成熟企业的系统开发与运营提供必要的融资工作;(4)完善市场体系,引导企业的正常竞争;(5)实现与物流实体的有效结合,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并提高仓储运输能力;(6)完善大额交易市场体系,为合同签署与结算提供信用支持;(7)对于大宗商品在线交易中,大部分平台属于企业自营。例如,对于宝钢、鞍钢以及首钢来说,其均具备自身完善的电商交易平台,但是在产品销售上只涉及到自产货物,即使希望基于交易客户出发整合内部供销链条,其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也就无法完成供应链金融符合的构建工作。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来说,大宗商品电商化属于重要的发展方向,突破口有可能存在于先前所提到的金融和物流有效结合上,即融资和货物监管的相结合。

5.在线融资业务的发展

目前,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已经推行在线融资服务业务,其创新发展的方向主要存在以下六点: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信息系统与金融机构接口、授信额度及管理、融资客户的关键信息;二是融资管理因素,如账户、贷款、保证金、货值、流水、时间、合同号、预警等;三是货物监管因素,如监管地、库、位、合同、质物清单、总额、折扣、底线、人员、权限等;四是仓储系统因素,包括进出存、盘点、移位、补换货、查询、单证、标志、登记、公示、过户等;五是收费与结算因素,如多点、多客户、多货主、多银行统计、信息报送等;六是征信因素,如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预警报告、证据、视频等。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是一个较为新鲜的名词。也正因为如此,其在往后的发展上还存在较大的创新空间。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上,相关利益方一定要基于其市场现状出发,在充分把握与分析以往市场的前提下,有根据的完成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工作。而对于现阶段来说,本文所谈论到的五个方向应该属于供应链金融服务未来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于宏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112-114.

[2]毕家新.供应链金融:出现动因、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J].华北金融,2010,(3):20-23.

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第5篇

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创立于中国南京,是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15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之一,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983.57亿元,员工突破18万人。

问题

零售行业供应商的贷款需求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的短期特征,额度较小,并且销售凭据通常分散在不同的零售门店和省市地区,这给中小供应商企业带来了融资难题。

随着苏宁“科技转型、智慧服务”新十年战略规划的推进,尤其是2013年“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确立与实施,各种类型、各种需求的供应商纷纷进入苏宁的供应链体系,打通苏宁与供应商之间、行业上下游与银行系统间的产业金融,成为苏宁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商业零售的领军者,苏宁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即利用供应链平台上聚集的大量上下游间结算数据、上下游间订单数据、库存数据、日常交易详单数据等,帮助零售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解决货款账期问题。

苏宁“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分为苏宁企业出资的“苏宁小贷”,和苏宁与银行合作的“转售银行保理”两大金融产品,其中苏宁“转售银行保理”已覆盖交行、中行、光大、花旗、渣打、汇丰等国内外7家银行,是国内开展电商金融业务覆盖银行数量最多的电商平台。

2012年12月6日,苏宁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凡是苏宁经销、代销供应商均可以操作,此项业务单笔融资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苏宁小贷”目前已经推出“省心贷”和“随心贷”两种产品,其中“省心贷”固定借款期限最长90天。而“随心贷”采用的是随借随还的形式,借款期限最长30天,能够满足供应商短期资金需求。

成效

2012年,苏宁“转售银行保理”业务累计成交量超过30亿元,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供应商进行此项产品操作,预计2013年覆盖品牌厂商数量将超千家。该业务有效加速了供应商资金的回笼速度,为其再生产经营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

苏宁小贷,无需担保,手续简便。2013年1月,重庆永协成为苏宁小贷首家成功融资企业。在资金充裕之后,重庆永协快速加大了新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体系升级等资金投入,更快成长。目前小贷公司已经成功服务了多家中小企业,并通过与供应商的充分沟通,后期将开发并上线更多贴近供应商需求的信贷产品。

苏宁供应链金融服务,围绕苏宁与供应商之间真实的贸易行为,通过闭环运作,形成供应链、物流、金融的高效融合,有效降低了风险。加强了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把控力,提升了与供应商的协作能力,培育并优化供应商队伍,加速开放平台建设,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竞争力,提升客户粘性。

展望

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第6篇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内涵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供应链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理论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服务于整个农业生产、流通环节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内涵的把握需要从农业产业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两重维度把握。根据物质有无生物属性将农业产业供应链划分为涉农供应链和工业连接型供应链(或称非农原材料供应链,泛工业型供应链)。这种划分方式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及物流管理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但农业供应链的概念如同供应链的概念一样,至今尚未在理论界得到统一。一般认为农业价值链、涉农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及农业物流网络等概念所指相同,可统称为农业供应链。它包含农业生产的产前采购环节、农副业的种植和养殖环节、农产品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最终消费环节等,所涉及的所有组织和个人的网络结构,即从“种子到餐桌”的过程。现代农业在经营上,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整条链起主要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作用,龙头企业主导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反应,也是链中利益分配的主导者。农业产业加工后进入流通环节,进入方式有经销商直接采购、批发中心集中交易、物流中心配送等方式。物流的方向是自上游到下游,而资金流向则是相反,由最下游的消费者到最上游的农户,最终消费者是供应链资金流的最终来源。现代农业要求“物商分离”,由第三方物流企业(3PL)来执行产品由分散到集中、再配送到销售终端的过程,借助3PL专业化物流服务,可使得物流成本和服务水平达到最佳的平衡。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它构架于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利用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来隔离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运行框架很简单:银行向自己的公司大客户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大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传统农业具有产业化程度低、行业集中度低、作业地点分散、交易不集中(现金交易为主)、物流自营等特点,难以达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生产前、中、后各个时期的紧密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以及组织化程度高,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大型的加工企业、经销企业以及具有规模效应的物流中心成为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为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综上分析,农业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根据农业产业链结构特征,将产业链上的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组织整体绑定,利用产业链上的农业企业信用与合作组织担保提高农户信用水平,通过设计相应的贷款协议和其他金融服务,将单个主体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产业链整体的可控风险,以此满足产业链各环节融资需求的一种系统性融资安排。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作用包括把产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农户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小企业或农户,提供资金理财服务,提升农业供应链的群体竞争力,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体系

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涉及原材料、中间产品、产成品,并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农户、分销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体系称为农业流通体系,它包括农产品供应链、农村生产资料供应链和农村消费品供应链。农业供应链金融对重塑农业流通体系的结构、流程、规模和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农业流通体系的供应链重塑。

首先,对农产品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起点,将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连成一体,以农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农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如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信息管理、供应链协调等等;另一个是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如农产品的季节性、鲜活性、易腐性、分散性等导致的对风险管理、冷链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等新的内容。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发挥功能后,有助于优化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

其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简称农资供应链)是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物资采购供应流通过程中的网络结构,也给出一个类似的概念理解: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最终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农户等连成一体,以农用生产资料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产品送到最终农户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在这里,农户作为供应链的终端,即最终消费者,各类生产资料的制造企业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中,也存在大量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其基本运作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较为接近。同样,农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如上述所提及的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协调等等;另一个是由于农资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如农资需求的集中性、固定性、分散性等导致的对供应链效率管理的影响。

另外,对农村消费品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结构和运作模式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最为接近,农村消费品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最终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农户等连成一体,以农民生活资料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产品送到最终农户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对于农村消费品供应链,同样也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另一个是由于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农村消费的主要特点在于分散性、低消费水平等,导致对农村消费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所以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如何将集中农村的分散需求,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度问题将会显著影响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最后,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农业流通体系还具有其他功能:第一,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供发达的设备装备。表现为农田基础设施好,排灌条件优越,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设施先进,农业投入质优价低等;第二,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促进技术革新。表现为运用先进科学的生产方法使农产品更为高产优质;第三,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产、供、销、加等各个环节连接密切,组织方式科学合理,使得整个农产品生产营销系统成本低、效率高;第四,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完善服务体系。指政府的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解决那些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事项,如农业科研和推广、食品质量监控等;第五,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增加资金供给。不断改进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有助于农资生产商、农户、中间物流商、加工企业等各环节主体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增加资金供给,有助于化解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难和矛盾。

三、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与我国“三农”问题破解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在农业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众多国内外组织都在提供专门针对供应链分析、供应链建构、供应链风险的讨论,包括如何选择、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培训。从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荷兰、日本等)开展的供应链融资实践来看,由于具体的产业、产品和供应链各不相同,决定了融资形式多样化。有一些是生产者或者生产者组织,比如协会主导或者主动发起这个供应链融资,也有一些是加工商、销售商,或者是超市,为了保证原料的稳定性,需要建立一些基地,向这个基地的农民提供贸易性融资,保证产品、原料获得。这两种组织形式是生产者为了保证市场可得性,因为现在很多边缘化的农民,其市场可得性比较差,特别是专用化的产品、标准化的产品,对市场的依赖性比较强,分散小农户很难和大市场竞争。还有一些政府部门或者非政府组织推动供应链金融,这些更多是缓解贫困农户,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弱势群体很难获取资金,银行融资把他们纳入到供应链、产业链中,通过产业链的融资来解决偏远农户的资金获取问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存在以及“三农”的特殊地位,为新时期建立符合我国“三农”实际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过去几十年中,“三农”用低速发展的沉重代价,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农村的资本积累能力大大降低,表现为资本积累进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升反降,恶化了资本质量,在生产工具落后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下,导致农村资本技术构成不高,总资本中农业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当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资本的获取能力。这种状况不仅使农村失去了对外部资金的吸纳能力,还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严重抑制农村金融发展,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

根据金融功能理论,执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载体是各种经济组织,一项金融业务可以是几种功能的组合体,同一金融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遵循市场竞争机制来安排其组织形态,既要具有金融体系的一般功能,还要具备适应弱质性农业发展要求的功能,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资金融通、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村资金有效供给不足和农村资金失血严重的问题,即通过一整套金融交易制度安排,聚集农村剩余资金,并配置到农业生产投资或农村经济发展上来。一方面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动员储蓄,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借贷行为投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融资,或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调剂、组合,优化货币资金在不同部门、地区、行业的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第二,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清算和支付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为确保农村建设和农业投资的顺利实施,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的金融交易需求,同样需要高效、便利的金融清算和支付服务。例如要将农村建设中的各类资金进行快速地清算和支付,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硬件设施和相关金融软件设施,同时也要求农村金融组织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才能实现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所提供的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将极大地推动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进程。

第三,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金融风险分散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由于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较低,体系结构中各金融组织之间缺乏横向合作关系,以及农村金融从业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导致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分散金融风险的目标往往无法实现。因此,建设具备分散金融风险功能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加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客观要求。

第四,现代农业流通金融为农村金融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同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农村经济和农村情况的多样化要求,既要巩固和发挥传统产品的优势,又要不断创新,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五,现代农业流通金融定位服务“三农”。动员农村储蓄,促进农民储蓄。整合资源、提供信息、消除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排斥,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加大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导和监管力度,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针对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和供给动力不匹配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流通金融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以产业链条、流通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流通金融体系作为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金融供给进行制度性安排,鼓励和引导发展农村金融为“三农”提供服务,并充分考虑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既有商业性金融供给,也有政策性金融供给;既有国家引导农业发展的金融战略导向,也有国家扶持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措施,使农村金融类型的选择,建立在遵循市场化原则条件下,寻求效率与公平均衡的基点之上,最终达到满足“三农”对资金需求的强烈愿望,从而更好地促进“三农”发展。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分配性效应研究”(07CJY06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研究”(QN2013013)。)

【参考文献】

[1] 陈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7).

[2] 程杨娟: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 胡国晖、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农村经济,2013(5).

[4]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

[5]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6] 王宇波、马士华:我国农业产化进程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4(11).

[7] 徐晔、孟亚君: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运作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7(4).

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外贸综合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4/F832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外部市场需求一直处于疲软状态,国内成本增长与出口订单的萎缩,给传统外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出口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需要进入新的转型发展阶段,成为与专业化分工相匹配的服务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J是为了解决外贸服务这一环的“互联网+”一体化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是我国外贸业务模式的创新。

一、外贸综合服务的政策性背景

2013年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颁布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国六条”,其中包含“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融资、通关、退税等服务”,第一次在政府层面提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这一概念,为传统外贸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

2014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问题的公告》,规定自2014年4月1日起,中小企业对外签订出口合同后,将自己生产的货物销售给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以自营方式出口的货物,可由其按自营出口的规定申报退(免)税。这项新政是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首个具体措施。

2014年5月,为促进外贸回稳向好,国务院办公厅又了《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再一次提出“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为小微企业出口提供专业化服务”。同年,广东省政府也了《关于印发广东省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实施方案的通知》。目前,大方向的方针政策已出台,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需要更多的具体措施和细则出台来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外贸综合服务给传统外贸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是指以整合及改善各类贸易业务环节的服务为基础,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除生产以外的订单促成、供应链管理、融资服务等非核心业务“一站式”外包服务,主要的服务项目包括国务院六条措施所指的通关、融资、退税、物流、以及保险等国际贸易必须环节,服务平台从中获得盈利。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与物流、检验检测、银行、国际采购商等第三方机构的议价权,减少中小微企业在采购、库存、运输、保险、融资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提高外贸进出口效率。通过持续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开拓中小微企业国际贸易项下融资业务,如信用证打包、押汇、福费廷、订单融资、赊销融资,能够有效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最终为中小微企业凝集核心竞争力赢取时间和空间。

外贸综合服务中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渠道,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向银行融资难的困境,同时也可以为其提供贸易的合规性审核,减少买方信用所产生的收汇风险。

三、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方式

针对传统外贸企业长期粗放的管理体系,目前面临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的银行系统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无法对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因此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平台的出现,为推动贸易产业链条中财务供应链层面的服务提供了一个载体。

供应链金融是实际产业与金融行业的结合,也是互联网+金融供需改革的创新之一,为加强国民经济的整体活力提供了新的道路。处于资金链紧张困扰中的大多中小企业都十分需要供应链金融服务,庞大的需求催生了供应链金融的蓬勃发展,各种金融服务机构以及传统贸易或实业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看好这一市场的前景。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由核心企业作为担保,向供应链当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额度的一种融资模式。主要有出口退税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融资租赁等。

(一)出口退税融资

出口退税是国家对出口贸易的一项扶持政策,但由于从商品出口到所有的退税单据全部收齐,申报退税,税局审核再到收到退税款需要一定的时间,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整体的平台运作及自身的资金实力,先行将税款支付给中小生产企业,以缓解其资金紧张的压力。同时,短期内外贸服务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银行的授信,以出口退税未来权益作质押融资,以平衡资金收付。

(二)应收账款融资

在出口贸易中,特别在当今外需疲软的环境下,O/A及远期信用证项下产生的应收账款比较常见,对于中小企业前期的经营资金压力较大,因此众多中小企业难以接受远期收款的方式,制约了业务的拓展。基于此,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可以推出协助审核信用证、信用证项下融资等服务。在国内卖方及国外进口商达成贸易购销合同,并约定以信用证方式结算后,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要求国外进口商在当地银行开出收益人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信用证,审核当中条款,规避收款风险,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先行支付一定比例的货款给国内卖方用于生产对应标的货物,而后继续提供货物的报关、出运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可以信用证项下融资的方式取得银行的融资支持,提前取得该项货款。

(三)应付账款融资

针对进口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与国内中小买方企业达成交易合同,在银行开出受益人为国外卖方的信用证,协助中小企业进口相关货物,为规避收款风险,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可以要求中小企业在信用证到期付款前,支付对应的采购款。目前银行也相对应地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应付款的融资产品,即利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银行信用,提前融资给中小企业支付货款,缓解其资金压力。

(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

在国际贸易中,常常存在资金流及货物流上的风险,国家通过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建立一定的保障,尽可能保证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由财政拨付提供保险的准备金。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是作为上述应收账款融资服务的配套服务,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可加大贸易收汇的安全性,扩大中小企业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面(如L/C外还可采用T/T、D/P、D/A等),从而增加出口成交的机会。同时,投保后可提高出口企业信用等级,有利于获得银行保理、打包贷款等金融产品支持,加快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资金周转。

(五)借助融资租赁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

融资租赁是一项发展历史悠久的融资方式,其融资主体、融资风险等虽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也有融合发展的可能,因为两者提供服务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决困难。无论是从资金的来源,还是资金的最终投向,都趋于一致。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可以将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合并开展,有利于拓宽服务领域,使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同时也能够综合平衡交易成本。

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融合是双向的,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开拓新的盈利模式,涉足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也可以将原有的融资模式向融资租赁进行扩展。特别是传统的外贸企业,目前正面临转型升级的磨合期,作为供应链当中的核心企业,在考虑原有贸易融资的基础上,结合发展融资租赁公司,也可成为一项衍生的服务开辟新的业务模式。

除了新设融资租赁公司,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也可采取与现有融资租赁公司合作的模式。融资租赁公司往往是把自身定位于一个设备的供给者,但除了将标的物出租给中小企业使用,也还可以为设备承租方提供资金融资、咨询等各种服务,逐步发展成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的角色。因此,融资租赁公司也会有与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合作的愿景,使得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具可行性,但其中的融合路径仍需要探讨研究。

四、供应链金融服务潜在的风险问题

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作为供应链服务链条中的核心企业,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贸易服务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风险的挑战。事前有效地分析困难和控制这些风险,是外贸综合服务是否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出口退税政策层面

尽管国家税务总局为鼓励外贸综合服务发展出台了相应的退税支持政策,但各地方的应用细则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的税务分局对政策的理解不尽一致。某些地区的税局认为,中小微企业大多风险级别较高,在开展外贸综合服务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潜在退税风险,因此不鼓励企业进行外贸综合服务的转型,仍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走自营发展到道路,成为外贸综合服务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销售回款风险

外贸综合企业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大部分都是利用企业信用在金融机构作为贷款来源,而贷款的归还是来源于销售的回款。销售回款的可靠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销售的稳定性,购买方的经营状况,购买方当地的政治局势,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等,因此外贸综合企业和金融机构也会面临一定的融资授信风险。

(三)出口信保融资业务风险

购买出口信保为贸易项下的销售回款安全增添了一重保障,然而,在投保时贸易项目的真实性,投保资料的完整性以及业务开展的过程控制,这些都会影响信保赔款。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作为投保方,也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风险也相对集中,如果供应链条中的某一成员企业出现生产或贸易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很快波及整条供应链。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作为投保方,对自身的业务管理及资金管理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

五、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会有更多的传统贸易企业,特别是掌握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的贸易企业会参与到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模式中,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会成为转型升级中新兴创利源泉。面对潜在的风险,应该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入手,涉及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自身、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接受委托的报关、物流企业等。

(一)提高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要化解地方税局的疑虑,首先要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自身的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稳步开展业务转型,对接受委托开展服务的第三方报关、物流等企业做好跟踪评价,确保服务环节闭环监控。在业务流程节点控制上,开放式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将根据业务流程的模块设置,采用节节控制的方法,每一环节都设置业务接收与转出的条件,包括纸质文件的流转记录及过程文件的电子留档。也就是说在上一环节信息不齐全的情况下,无法进入下一环节,通过系统的设置减少人工交接时产生的不清晰或信息缺漏的可能,将业务风险控制在每一个环节内,责任更清晰、明确。

(二)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风险鉴别和控制能力

服务于中小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自然会面对较高的风险,这是整个供应链金融服务最终是否能安全回款的重要因素。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需认真开展事前的考察评估工作,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同时,持续动态地对中小企业进行监控,并非停留于单证的流转,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需切实深入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对接受委托的第三方服务企业执行严格的准入门槛,进行各节点的把关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销售回款风险。

(三)增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自查力度

对于已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更加要加强事中审查的力度,应严格自查贸易业务单证和票据,对业务提交的发票、合同、装运单、提单等资料在审核其表面一致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类途径去核实单据的真实性,确保该笔贸易真实可靠。对于每一份提供给保险公司的投保资料必须严格依照保险公司的要求先进行企业自审,同时保证贸易过程中货物流、资金流、单证流的真实有效,以防范理赔中出现瑕疵造成申请索赔失败。

六、结论

在金融服务创新和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浪潮中,供应链金融成为以金融活力引发经济活力、推动传统外贸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力手段,此外也为金融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新兴工具。目前,众多民营资本投资的资产管理公司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大举向供应链金融市场进发国有资本也意识到供应链金融将成为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增长点。贸易供应链上占有优势的大型外贸企业,将成为本轮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后来居上的重要力量。随着大型外贸企业逐渐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市场,市场也将催生出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宏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2]杨光.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4).

[3]李淑静.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及我国贸易融资的特点[J].经济研究导刊,2016(1).

[4]王鑫.我国外贸商业模式的重要创新[J].管理学刊,2015(8).

[5]朱沛.国际金融动荡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6)

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贸企业;融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剩余价值不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生产”,可见流通领域作为产品制造企业与产品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枢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贸企业在流通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商贸企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将国内的产品制造商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国内乃至于国际的经贸繁荣都会带来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国内银行风险控制的需要以及商贸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所决定了其融资过程中的不畅,给商贸企业运营过程中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其不断地做大做强。而近几年商业银行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恰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憾,为商贸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及金融企业的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一、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商贸企业融资中的必要性

(一)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概述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围绕供应链结构中的核心企业进行,管理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将控制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同时,通过商业银行核心系统与系统中核心企业商务平台的对接,利用商业银行自身的电子结算平台优势,以物流、资金流为导向,整合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最终实现商贸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以期达到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最大特点,就是商业银行在商品整个交易的供应链平台中,找到一个最核心的企业作为对接的基础,从而形成一个贷款的良性循环,以达到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资金,寻觅银行对外放贷新的投、融资模式。该项金融服务的优势在于可以为一些中、小企业解决一定的资金难题,同时也能为商业银行寻找到更多的、更安全的对外放贷的渠道,可谓是银行与客户的“双赢”。

(二)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商贸企业融资中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商贸企业以其技术含量低、行业利润较低、介入门槛低、缺乏相应的抵押等原因造成其在银行融资方面始终于劣势的地位。商贸企业本身因其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其生存及发展的战略主要是“以量取胜”,即走“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资金对于商贸企业来说相当于人的“血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关注度日渐增高,使得针对商贸企业信贷资金的扶持难以落实,使得商贸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资金支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出现,正是顺应了商贸企业强烈的融资愿望,商贸企业以其较低的利率敏感度、无足够实物抵押等现实状况的特点。而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能够较好地、从根本上解决商贸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商贸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商贸企业融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融资业务解决了商贸企业的上、下游资金链紧缺的问题,这样不仅缓解了商贸企业运营资金紧张的状况,还降低商贸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受到了一些诸如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第三方中介机构有待完善,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不紧凑问题的影响,并且已影响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的开展,现就上述问题进行一定的浅析。

(一)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相对于银行其他信贷业务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一般包括生产商、第三方监督方、商贸企业及银行四个方面。而从目前国内的立法情况来看,对于上述业务没有一个较为成型的法律制度予以遵循,使得该项业务开展过程中,规范性较差,随意性较大。另外,现有的法律、法规也难以涵盖供应链金融服务业的全部,从而给该类业务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及不确定性,并且还因为法律环境的变更诱发供应链风险的产生。

(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缺乏紧密性

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商贸企业做为核心环节,在整个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中占有主导地位。可以说,商贸企业决定着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开展的成败。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商贸企业众多,且其中的竞争又较为激烈,使得商贸企业对于供应链的管理意识不是很强,同时对于其上、下游企业的准入机制缺乏有效的制约,使得上、下游企业对于核心环节(商贸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信任度不足,最终造成供应链条显得较为松懈,缺乏一定的紧密性。如果长此以往,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商贸企业在融资中存在被银行追索的风险。

(三)第三方机构的资质有待进一步的规范

监管仓库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一个参与者,在此类业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监督仓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于质押物质价值进行一定的评估,对于真实交易过程的在途存货、已入库存货等抵押物资进行监管。监管仓库作为第三方机构,处于一种中间人的地位,其既要公平合理地对其监管的质押物资价值进行评估对于银行负责,还要完好地保存好货物,并按要求及时地将货物发送给商贸企业,以达到不影响其正常经营的目的,可见其责任是重大的。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因其资质、信誉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监管水平的参差不齐。加之,国内的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亟待进一步的完善,导致中介机构很难第一时间把握所监管物资的价值变化,最终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放贷进度,增加了已发放贷款的回收风险及银行授信风险。

三、解决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积极完善与健全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制度

目前,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核心所在,即所谓“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然而,因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一种新生事物,国家的立法还未有完全的跟上,出现了一定的法律空白期。所以,我国立法部门应该在充分了结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以使得供应链相关各方在从事该项金融服务业务中达到有法可以、有章可循,从而避免因法制环境不健全,所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另外,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质押物所有权在多方主体间流转,不利于其所有权界定问题,应该提出一套较为完备的处理机制。如在开展的实际业务中,尽量运用较为完善的法律合同文本,从而达到明确各方权利、义务法律关系的目的,将法律风险降至最低。

(二)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准入制度,将相关风险进行有效隔离

由于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资金提供方,有义务在确定供应链条核心企业中,设定严格的准入门槛。这样既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放贷风险,又有利于提高商贸企业的供应链核心地位,从而以便其各好的发展。商业银行在设定供应链准入核心企业时,应该选择那些征信记录好、经济效益佳、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作为选择对象,同时还要兼顾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资金需求,并合理的确定银行的授信额度,从而将相关风险进行有效隔离。

(三)对供应链业务中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有效地监管

第三方机构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环节对于银行起到降低放贷风险、对于商贸企业起到监督、保管相关物资、及时拨付商品物资的作用。因而,应该加大对评估方、监管方资质水平的管理力度及日常管理水平的考察。同时,我国还要进行较为完善的物资流通评价体系的建设,以使得中介机构对于存货的估价更加公平、客观。四、结束语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目前在我国的商贸企业运营过程中迅猛发展,其不仅为商贸企业及其供应链的上、下游环境缓解了资金紧张问题,还为商业银行开辟了一个新的、较为安全的资金投放渠道,更重要的是与党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较为贴近,因而其与国家的大政方针较为一致。可以预见,只要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地克服体制上及自身的各类问题,在不远的将来就一定能为商贸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贡献出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蔡庆周 单位:中国铁路物资(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营.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2]汪鑫.基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第9篇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在国外,众多金融机构通过构建供应链平台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例如:摩根大通专门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渣打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信息网络和电子信息系统搭建了经销商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国内银行业也开始加快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广与实践,深圳发展银行提出的“1+N”融资模式,从融资、结算、理财全方位入手,致力为客户提供横跨国内、国际、离岸三大领域的全程金融服务。类似业务还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招商银行“电子供应链金融”、光大银行“阳光供应链”等。

二、钢铁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1.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的特点钢铁行业供应链特征比较鲜明。首先,钢铁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钢材作为生命周期较长的基础性产品,需要庞大的资金以保证其生产、流通和交易的顺利进行。其次,在钢铁行业供应链上,除核心的钢铁生产企业外,基本都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下游经销商,在钢材市场上一直都是处于相对弱势。以前,商业银行更青睐钢铁企业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或是贷款融资条件苛刻,导致了一些优质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所需的融资资金;或是融资成本过高。图1为钢铁行业传统融资方式中银行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关系。因此,针对钢铁行业展开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提高企业银行信用等级,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图2为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中银行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关系。从图1、图2不难看出,无论是钢铁生产企业,还是供应商、经销商都从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2.钢铁行业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机遇(1)钢铁企业资金压力日渐增大随着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钢铁行业进入长期全面过剩时期,钢材消费进入峰值弧顶期。钢铁业以高产量、低需求、低价格、低利润等为特征的发展格局逐步定型。与此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钢铁企业不断压缩融资规模,提高融资成本,造成企业资金压力明显加大。2014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单位的财务费用为938.33亿元,同比增加20.58%。银行压贷、抽贷成为家常便饭,新增贷款极难申请,钢铁企业和钢贸商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钢铁供应链上的诸多成员企业资金压力陡增。(2)钢铁企业经营理念与时俱进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为改变中国钢铁产业的结构,增强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已明显加快。钢铁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内部的经营管理,更有企业将眼光投向整条产业链,特别是一些大型钢铁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向上控制原燃料的供给,及时掌握定价权;向下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高效的客户服务体验,着力打造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流程。钢铁企业纵向一体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为其在兼并重组浪潮中站稳一席之地提供助力。同时,钢铁企业这一发展趋势,为银行及时介入钢铁企业打造供应链流程、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3)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钢铁企业的积极参与当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进军供应链金融领域,但由于其自身存在一些限制因素,使得银行业不可独立运作供应链金融服务。一方面,各大银行毕竟从属于金融领域,其对钢铁行业采购、生产直至销售的业务特征和风险的把握可能很不到位,如果仅凭单纯的财务数据进行风险管理,可能会形成较大风险。另一方面,在钢铁行业低迷时期,供应商、生产企业、经销商和终端用户的资金流都不宽裕,这就要求银行要对整条供应链上的风险进行综合考评、整体把控,因为一旦供应链条中有一环断裂,很可能将整个供应链置于危险当中,而此时银行也可能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造成自身财产损失。因此,若想在钢铁行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客观上离不开钢铁企业的主动参与。钢铁企业既能凭借其良好的市场洞察力和较高的信用度维系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又能有效地深入挖掘供应链上容易被忽略的优质中小企业,凭借自身实力提供金融信贷服务,也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因此,大型钢铁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顺应了市场的需求。

3.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1)经营管理风险即使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但仍不得不承认,目前中国钢铁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还较为滞后,在钢铁冶炼技术和装备快速发展时期,钢铁企业特别是国有钢铁企业仍频现“官本位”、“拍脑袋”等企业管理方式,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国家先进钢铁企业存在明显差距。而供应链又是由众多企业构成,除了核心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有待提升外,众多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员工素养等方面参差不齐,这种差异性有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混乱。(2)信用风险对于银行来说,企业的授信等级是评定一个企业可得到贷款多少的重要依据,而就钢铁行业来说,除了大中型钢铁厂之外,众多的上下游企业普遍存在注册资本较少、银行资信等级较低的问题,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时,一方面可以适当提高中小企业授信等级,使其更高效地为整条供应链服务,另一方面,应设置若干个信号风险点,因为一旦某个中小企业出现资不抵债或者破产倒闭的情况,其对整条供应链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一定要时刻关注供应链资金流,随时调整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以期有效控制风险蔓延。(3)钢铁行业自身风险钢铁行业属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果抛开国家出台刺激政策这种不可控的政策因素以外,其受经济周期影响较为明显。现阶段全球经济处于衰退期,中国经济增速也明显回落,钢材需求强度正逐步降低,加之原燃料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因此近几年钢铁行业将持续处于调整期。供应链上各企业都有自己的市场信息渠道以及内部信息系统,钢铁产业链是一种松散的企业联盟,在信息传递上,极可能出现延迟或者错误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影响银行对目前供应链运作情况的判断,从而给银行带来意外风险。

三、结束语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有序开展,需要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上众多企业共同联手:对钢铁企业而言,需要转变经营理念,树立基于供应链的战略思维,并运用该思维逐步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使其处于不败之地;对商业银行而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主体,应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局限,主动根据供应链特点开展金融服务,为供应链中各企业资金流管理提供个性化、系统化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是我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契机,其有利于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竞争力,并能够对处于水深火热的钢铁行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给予较大支持,帮助钢铁企业度过行业低迷期,使钢材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物联网 优化

物联网的兴起使人类能以精细、动态的方式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可视化管理”,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这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利用物流、信息流实现风险防控的思想本质相同,因此,随着物联网在实际运用中的逐渐深入,物联网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商机。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根据Michael Lamoureus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由多方机构参与,包括金融机构、核心企业、链上企业、物流仓储机构以及连接贸易双方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商组合而成。供应链金融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增加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机会,取代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以相当于“团购”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中小企业可以将未来货权、应收账款、未来销售收入作为质押商品实现融资,甚至凭借在供应链中信誉获得无抵押融资。

在该运作模式中,仓储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质押物监管活动,与银行、中小企业联系紧密。质押物监管必须借助强大的信息平台和精准的监管流程设计,保证对符合银行要求的质押物进行监管。在加强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联系的前提下,未来供应链金融将朝着不断延伸链上金融服务长度方向发展。物联网能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将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加强供应链上下游更多企业间的合作,整体上提高供应链信用资质。银行通过物联网同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机构合作,全面“可视化追踪”把握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在供应链中的运用

(一)物联网概念、结构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的一种网络。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个物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它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对物品的实时跟踪,而且能够实现对企业透明化、精细化、可视化管理。

在物联网中,通常使用RFID(自动射频识别)技术。RFID系统包括前端的射频终端和后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射频终端包括读写器和标签。标签用于存储所标识物品属性的信息;读写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利用射频信号对标签进行识别并与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通信,将RFID与Internet相结合,将读写器安装到任何需要采集信息的地方,通过Internet全程跟踪贴带电子标签的物品,这样所有物品和Internet组成了“物联网”。RFID最大的应用领域是供应链,同供应链有共同目标。

(二)物联网在供应链中架构

供应商运行物联网依靠分布在各企业的物联网信息服务器连接。信息服务器既要保证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又要对来自物联网内外的查询进行身份鉴别和提供信息服务。根据服务供应链这一构想,在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中,将其布局分层化。第一层,RFID应用管理系统存在于生产商或运输商等底层的服务器中,负责传输物品的生产、流通信息;第二层,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格式的数据过滤和标准化处理;第三层,提供数据统计和查询等功能。

图1是物联网运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RFID 的无线通信方式,读写器读取存储在电子标签上的数据;经过中间件过滤掉重复读取的数据后,生成事件序列,传送给企业应用软件;企业应用软件通过互联网或者局域网访问由电子标签信息指示的信息服务器,获取产品的相关信息;银行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获得企业产品流、资金流等数据,并据此分析企业融资前后经营情况。图1中的RFID标签存储容量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设计。

物联网优化供应链企业成员融资过程

物联网辅助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客户向银行申请授信,在以往,除了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公司章程、财务报告等纸质证明材料之外,还需要提供一段时间内的企业购销合同、抵押物信息,如库存、房屋。若银行通过物联网接口,进入其管理系统,查询近期企业经营信息,由此决定是否对企业用信,省却了企业收集、整理用信资料时间。

物联网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一般而言,银行在受理一项业务后,通常要至少一个工作周的时间来审核业务的可行性,业务团队从亲自并且多次走访收集待授信客户的信息,到资料整理与洽谈、申报审批、签署合同及至贷后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相应专职人员处理,加上客户属于中小企业,关于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更多,增加沟通时间。所以,如果物联网在企业中被运用,银行通过物联网掌握企业更准确的资金流、产品流的情况,将极大减少人力成本、沟通时间。

物联网提升贷后管理效率。贷款审批通过后,银行对货权进行严格审核复核,然后通过物联网内部系统加强管理,减少人为管理环节,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中电子感应器用于检测货物保管状态。当感应器感知抵押物存在质变风险时,及时向信息管理系统发出信号和通知客户。这方便银行快速判断抵押物的状况,决定是否重新进行价格核定与跌价补偿。若总跌价超过银行最低授信额度,且借款人未追加质物或提供新的担保,立即宣布授信提前到期,在与客户沟通后,采取拍卖等措施出售质物,偿还贷款。RFID监管客户提货。在物流仓储现场安装RFID电子监控设备,客户一旦提货,通过物联网传递信号,由银行发出提换货指令后,仓储监管人员根据指令发货。

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督企业贷后经营。物联网如同一台监视器。银行在线实时监控授信企业日常结算与现金流状况,结合仓储机构提供的抵押物的信息,共同对授信企业的经营变化与财务状况予以掌握,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措施。

银行借助物联网获得优质监管

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经营单位,其中,与物流仓储机构合作,负责抵押物的监管,对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非常重要。

物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物流仓储机构,使银行方便监管链上中小企业抵押物。RFID技术可以使银行与物流监管机构间采用信息系统协同传输。这种方式取代传真、电话、纸张等点对点的传统传输方式。相应地,通过RFID技术,企业和银行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抵押物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每一环节,安装在工厂、配送中心、物流监管仓库的阅读器,能够自动记录物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动。从整个集成供应链看,供应链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准确度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恰好解决银行难于监管问题。图2是融资环节中的仓储监管流程。

从图2可以看到银行授信前,必须经过很多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完成,延长业务办理时间。而物联网的使用,可以协同管理供应链上的企业同仓储监管机构的交易,极大的节约办理时间。尤其在仓储交易、抵押交易环节,物联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银行与链上企业达成交易后,银行将来自企业的抵押物交予合作仓库。由仓库负责保管抵押物,并定期同银行核查抵押物的货值。例如,当抵押物入库时,装在仓库门口的RFID扫描抵押物,接着,读码器扫描银行和企业双方签订的抵押单据,检查货物数量是否与单据匹配。车上的每个抵押物上都装有射频识别(RFID)标签,它含有一个惟一标识该抵押物的产品电子代码(EPC)。货车驶出仓库时,门口的RFID识读器启动这些标签。于是货物“苏醒”过来,并自动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上“注册”自己信息。运输到合作仓库,搬运工直接将抵押物入库上架(通过RFID识读器,仓库的库存系统自动记录入库信息),库管人员从物联网系统确认此次存货量,同时抵押物信息传递到银行系统。

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物联网辅助供应链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供应链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未来需要提升的方面包括供销企业从提交融资申请到放款,企业从补充保证金到去监管仓库赎货;供应链成员企业工作采用全流程电子化处理,替代纸质合同、盖章、传真、电话等线下繁琐工作,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节省管理费用。据统计,仅银企传递单据的快递费用就可节约99%。

此外,核心企业要全面快捷掌握本企业和供应链成员的金融业务信息;供销企业能及时掌握额度、融资、结算、质物等信息,便于合理安排采购计划、生产、销售进度等;物流企业可以准确获得核心企业、供销企业融资、质物出入库、商品价格等信息,有利于提高监管水平。供应链金融运用物联网后,能使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利用存货融资的范围大大拓展,如药品、医疗器械、农产品、半成品等。同时,银行在财务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可以提供若干中间业务服务,包括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服务;也可以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帮助它们分析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和融资能力,找出融资瓶颈问题从而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

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服务中小企业的创新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在近几年,它广泛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创新原供应链金融产品,将其广泛用于微型企业中。但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狭窄,没有突破传统信贷方式,且受到信息不对称、银行观念落后的影响,极大地阻碍该金融服务的使用。物联网能巩固供应链伙伴合作关系,增强彼此间凝聚力。基于物联网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鲍旭红.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9)

3.李 ,李芬萍.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几点影响[J].西部金融,2010(5)

4.陈达文.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可视化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5.夏泰凤,金雪军.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11(6)

6.丘永萍.物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发展[J].金融科技时代,2011(3)

7.孙其博,刘杰,黎 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3(6)

作者简介:

肖燕飞(1988-),湖南省衡阳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上一篇:供应链金融业务范文 下一篇: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