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

时间:2023-03-14 00:55:14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1篇

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与发达城市相比相对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2015年,济南市政府签发2015年1号文件《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济南市将尽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意见》明确,济南将创建农产品追溯体系,实行产地准出,实现产品可追溯。农业、林业、畜牧兽医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搞好衔接,尽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还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二维码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平台。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2.1相关主体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

一是生产主体没有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重要性。由于缺乏强制性的要求,在建立可追溯系统时,必然会增加成本,而且不可能立竿见影,导致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同时,部分参与主体觉得建立可追溯制度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不如不建立,导致参与主体意识淡薄。二是消费者缺乏认识。消费者对可追溯的含义了解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起及时查询相关信息的意识,更不愿意购买比普通食品价格高的可追溯农产品。同时,政府宣传也不够,致使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对可追溯系统缺乏认知,对政府在这方面的支持政策了解甚少。

2.2工作保障不足,难以推进追溯管理制度

在组织框架上,可追溯制度体系包括平台建设、部门协调、数据管理、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济南市部分县区并没有对可追溯制度形成组织框架,导致可追溯制度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另外,由于针对可追溯制度没有相关法律依据,并不能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就造成很多企业在执行上出现问题。资金和人员保障方面,追溯体系建设维护需要人力、物力作支撑,部分县区即便前期在项目支撑下建立追溯平台,后期维护管理工作也很难实施。

2.3没有健全的配套技术

目前,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是以条码、电子芯片和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的,所以建设起来成本比较高,而且对操作人员的能力和技术要求也很高。现在,济南市还严重缺乏相关的配套技术,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执行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待建立一个囊括多种品种类型的、统一标准的、开放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信息基础框架系统,在这些配套建设还未完成之前,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全面推广受到很大制约。

2.4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

如若构建系统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前提条件是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一定要过关,必须达到相关规定和要求,不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就形同虚设了。就济南市的情况来看,虽然农业产业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产业化、标准化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任重而道远。故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标准化,才能够从根本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3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对策与思考

3.1强化教育和宣传,提高相关主体认识

第一,对政府工作人员,要通过培训增长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监管水平,尽快形成一支熟悉政策法律、通晓技术管理的可追溯系统监管队伍;第二,可以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从业者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技术标准,学习可追溯任务和操作规范;第三,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形式对广大消费者进行相关知识普及,强调建设可追溯系统的重要性,并引导广大消费者参与进来。

3.2提高技术含量,不断研究平台技术业务

加强对科技平台的研究和提高平台的运行标准,逐渐实现平台的时效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在建设可追溯管理体系时,要做到统筹规划,科学有据,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实现平台的实用性和规范性。加紧制定追溯信息交换接口规范,以此来促使追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不断进行科学研究。进行农产品包装标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技术创新,促使便捷式录入终端设备快速研究,不断优化追溯平台各方主体参与流程。

3.3强化相关工作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根据考察,我们建议制定并出台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完善追溯体系相关规定,在生产经营主体落实可追溯管理要求时,要提出严格要求;确保在落实可追溯体系时资金到位,强化项目整合[4-5];协调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完善追溯管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可追溯系统进行后期监管和维护,强化系统的时效性和真实性,逐步实现全市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4强化建设生产标准化

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关键是标准化。第一,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结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建立起两者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在济南境内制定产前、产中和产后主要农作物标准体系,建设由济南本土特色的,同时又具备农产品国际特色的地方标准[6-7];第二,全力建设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开展标准化试点的形式,逐渐在全市推广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活动,促使农业生产化组织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以提高;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继续加大各级农药残留检测机构的建设力度,争取做到在基层设立农药残留检测网点,方便企业和农民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总之,由于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政府必须不断更新理念,立足于当地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制定可追溯体统的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尽快推出建立健全相应标准和法律规范,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对所有参与主体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教育,对各大企业进行有效的政策引导,确保可追溯系统健康高效运行,进而创建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服务。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2篇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国内外有许多有关的研究,多集中在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等方面。叶俊焘(2010)、周洁红(2011)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胡庆龙、王安民(2009)认为除了市场失灵,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还有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造成的政府管理失灵。Golan(2004)、Pettitt(2001)、Monteiroetal(2005)等研究成果表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由于其质量的信用品属性引起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所致。这一点在我们国内也有相应的研究,姬亚岚(2006)从农业及其产品的属性阐述了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她认为农业要素天然地存在自然属性,农业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她从农业性质引发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农业产品的公共性质而产生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解释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发现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在于农产品市场上存在“市场失灵”,而造成这种失灵多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原因。因此,下面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信息不对称。第一,经营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营户从产地或者批发市场收购农产品,其主要关注农产品外观品质和价格,考虑的是要让消费者认可从而获取收益,并不太注重生产环境是否良好、生产过程是否科学等,甚至存在经营户为了给产品增色或是保持其品质,在运输的过程中违规使用添加剂等现象。而消费者难以获得这些信息,从而导致在消费环节不能把这些问题产品甄选出来。第二,经营户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在,一般的农产品市场都有自身的检测机构来负责本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部门也有相应的检测机构来监督。但是,相对于市场和政府检测人员,经营户拥有更充分的信息,他们更清楚自己农产品质量信息。经营户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干预抽检人员抽样,规避质量问题风险较大的产品被检测,那么通过抽检来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能力就变得十分有限。第三,监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无论是政府的监管机构,或农产品市场管理部门,对于农产品的各类监测的数据信息公布的广度和力度不够,不能迅速、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缺乏做出选择的信息。此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认证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这质量认证信息不能反应到农产品价格中去,使得质量认证体系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效果有限。

2.外部性。农产品市场上存在外部性,而且不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可能会削弱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动力。从正的外部性来看,如果经营户向市场输入优质的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好印象,当消费者不能分辨优质农产品和伪劣农产品的时候,消费者可能认为整个市场的产品都是一致的,这就产生了正的外部性,而实际结果可能买到的是伪劣的农产品。这样,没有花费成本去努力提供优质农产品的经营户获得了高的利润,为了更大程度获利,他们便会降低对经营的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相反,如果经营户向市场输入伪劣的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消费者对整个市场的产品便产生了怀疑,降低了其消费意愿,那么优质的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经营户不能获利,继续提供优质农产品的激励就减弱了。综合以上分析,发现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内在原因是一致的。在外部性分析中,市场不能给提供优质农产品的经营户以回报,其前提是在于消费者不能分辨优质农产品和劣质农产品,本质上还是在于信息不充分。因此,本文认为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市场上信息不对称。

二、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路径探析

通过前一节的分析,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而达到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其核心还是要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通过优质优价的激励机制和明确责任的潜在惩罚机制来使市场提供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国内外对于探索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有许多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立可追溯系统是消除信息不对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办法。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定义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过程中对食品、饲料、食用性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追踪的能力”。叶俊焘、周洁红、张仕都(2011)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本质上就是收集农产品在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并在供应链各主体间进行传递,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面结合本文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基本内涵,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如何能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1.生产安全与可追溯系统。农产品生产加工阶段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源头,因此,控制生产安全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前端。可追溯系统将农产品的生产信息———产地、生产者、所用原料、添加物等信息传递到流通和消费环节,保证整个农产品链上信息畅通,消费者就可以根据充分的信息做出合理的选择,实现优质优价。另一方面,建立可追溯系统对生产者还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惩罚机制,就是如果农产品链下端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质量安全信息流追溯到问题的源头,从而对生产者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减少了生产者的“投机”和“不道德”行为,大大降低了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

2.流通安全与可追溯系统。现在我国农产品一般都要经过产地生产加工—批发市场—超市或农贸市场—消费者这样一个过程。这中间是一个很长的流通过程,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重要节点,任一中间商的行为都可能改变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可以很好地对这一过程进行控制。其一,可追溯系统要求流通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信息记录和信息交接,保证所有上一环节及之前的信息都可以进入到下一环节,实现紧密衔接。这样,每一个中间商和最终消费者清楚流通过程的信息,从而能够做出最优的选择。其二,可追溯系统所具备的追溯能力同样也可以对每一中间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这种潜在的惩罚机制时刻在约束中间商的行为,从而实施农产品质量流通安全。

3.追溯安全与可追溯系统。追溯安全是对建立可追溯系统的农产品提出的内在要求,即可追溯系统本身是安全可靠的,是可以有效实现可追溯功能的。农产品追溯安全保证了可追溯系统在传递质量安全信息和潜在的惩罚机制能够有效实现,换句话说,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追溯安全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4.食用安全与可追溯系统。从本文提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内涵来看,食用安全是生产安全、流通安全和追溯安全的结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间到餐桌”控制的最终目标。可追溯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从源头开始,再到流通,最后到消费者,保证其获得充分的质量安全信息。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份保障权益,即追溯安全。总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破解农产品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起农产品质量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和农产品链条上利益相关者的潜在惩罚机制,可以达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因此,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3篇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进展与对策——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座谈会采撷

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

一种新型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模式——无锡“朝阳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农业标准化的实践与思考

知名品牌为何被市场抛弃——“8901”小麦价格下降的警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2002年第21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2002年第226号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质检总局2002年国家标准约900项

提高施药机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措施建议

2002:食品市场十大惊天案

作物品种资源等18个部级质检中心获准对外开展工作

不断创新努力进取——记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探访北京放心肉菜基地

小辞典

报刊要览

市场扫描

依法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综合防治农业立体污染全面提升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

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意见

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

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

我国农业企业标准化的特点与作用机制探析

县级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对农产品交易费用影响初探

中加双低油菜质量标准体系比较及我国发展对策探讨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概观及其启示

用DRS对加标和未加标果蔬提取物中农药残留的盲样测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5335-2006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714号

从标准层面正确理解“三品”概念

短讯

我国农产品质量信息特征分析与技术策略

走科技创新路铸民族品牌魂——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侧记

发达国家标准体系的特点和启示

市场信息与动态

《农业质量标准》2006年(1~6期)总目录

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践与问题研究

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486号)

我国农药残留监管现状及推进措施

农业部2010年第三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苏南发达地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实践探索

新疆木垒县“三品”认证经验与发展举措

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存在问题及制修订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466号)

我国农业部级质检机构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建议

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的限量确定及测定方法

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食品安全与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探讨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4篇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CN:11-5896/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综合指导性刊物。其特点是集综合性、法规性、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于一体。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为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等方面的有关文件和规定,围绕种植业产品及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环节,按照“狠抓源头、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完善“三品”生产企业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强化执法监管,加大监测力度,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文明生活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吃的安全,吃的健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要实现“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关键是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切实加强。

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一是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保障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将其纳入目标责任制考评范畴,切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三是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四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创建各类标准化基地23处。五是加强监测预警。检测数量逐年增大、检测参数逐年增多,检测合格率稳中有升。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8.9%。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安全县创建 农产品质量 提升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24-0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东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个早春蔬菜生产大县的罗甸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2015年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对我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重大的提升。

1 地方政府依法履行属地管理责任,组织领导得到加强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农工局、市监局、发改局等相关单位及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各成员单位部门职责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县乡村三级分别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将责任层层落实到实处。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源可溯

2015年安全县开始创建以来,我县开展农资追溯平台和监管平台(放心农资网)建设,并开展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业主培训4期380人次,所有农业投入品生产单位、经销单位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必须进入放心农资网,实现农业投入品100%纳入平台管理,14家企业积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将产品种植档案归入其中,以二维码为终端,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追溯农产品信息。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安全县创建以来,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大大加强,无论是速测点,省级电子监控点还是定量检测的数量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以下为

近几年的检测数据:

4 明确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主体意识,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

安全县创建以来罗甸县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组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培训,签订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承诺书),详细生产经营者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管理和农兽药休药期规定,认真记录生产操作过程,不生产、销售不合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产品上市前,委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检测合格或自检合格后采摘上市,制定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目录。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红黑名单制度,依法公开生产经营主体违法信息。同时屠宰企业认真落实进场查验、瘦肉精检测、流向登记等制度。农产品销售市场和收购储运企业建立进货查验。

5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监管

完善县乡村三级监管、检测体系,并建章立制,落实各项责任,由上而下成立县乡村三级监管、检测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层层抓落实。

6 积极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罗甸县制定了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无公害火龙果生产规程、罗甸县无公害畜禽水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大企业和合作社培训,加强监管,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罗甸艾纳香(5.5万亩)、罗甸火龙果(6.02万亩)获地理标志认证、罗甸脐橙(7.55万亩)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县无公害产地认证10.6万亩,无公害产品7个。正在申报26个产品无公害认证。

7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确保农产品从农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罗甸县在县、乡、村三级监管工作机构制度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收购储运过程监管、包装标识管理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借助贵州省农产品追溯平台,建立蔬菜、火龙果、茶叶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与加工、流通领域追溯体系的对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购储运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零售市场、加工企业实施以农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和农产品产地准出证明、市场准入、诚信管理等监管制度,下发《罗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罗甸县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工作的通知》(罗府办发[2015]22号),保障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有效运行。推进产销衔接,积极探索建立面向分散农户和收购储运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机制和管理模式(全县收购储运主体与农户签订农户质量控制管理协议)。罗甸县推行社会共治,发挥行业协会和认证机构作用,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农资打假举报投诉电话,农产品质量举报投诉电话,食品举报投诉电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工作到位,确保农产品从农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总之安全县创建一年多以来,我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交给了群众一份满意的答卷,民意调查获得了90.02分的可喜成绩。

参考文献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存在问题;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维护农业健康发展,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近些年,山阳县各镇、各部门把创建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精心组织,采取措施,确保工作取得明显实效。目前,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已达8个,企业所生产的26个产品全部使用了追溯条码,累计加贴追溯条码35万枚。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是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实施等一系列的活动,这项标准的建设应该具有标准性、动态性、国际性、公认性、全面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但是这些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涉及方面还不是很广泛,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意识不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质量和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一个地区的农产品市场秩序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冲击。目前,很多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对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形式和a业政策了解不足,更没有结合地区实际强化政策方针宣传教育,整个工作队伍的主动服务积极性不足,从领导到技术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的重视程度不高。不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随意性现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作为一种形式,一些不符合标准农产品也能进入市场,严重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质量和效率。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对象复杂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面对的群体往往比较复杂,有种植户、养殖户、加工方、销售方和农产品市场,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覆盖面广发。而市场中很多小商小贩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不主动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常常逃避检测,导致存在漏检的现象。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还比较落后,检测技术不先进,无法开展快速检测。在很多地方有其是基层地区,检测设备陈旧落后,化验室建设能力不足,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很难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对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检测能力不足,很多含有大量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无法检测出来,这也是出现漏检一个重要原因。

2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强化农业标准化

以健全农业产业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与监管制度为基础,按照“县、乡联办,以县为主和乡镇点面结合,梯次滚动”的推进原则和“一个产业、一套标准、一套监管服务体系、一批示范基地、一批新型经营主体、一批农产品品牌”的推进模式,继续定规则、扩规模、上水平,深入推进全县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规范和完善县农产品龙头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定期组织优势农产品参加省、市的农博会,以政府为主导,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消费群体,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助力农产品企业稳定向好的发展。同时,明确农业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构建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化规划,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构建各行业统一的标准体系、推进农业地方标准的贯彻实施。

2.2 严控生产源头治理

打击农资流动商贩,严格管控植物生长调节剂。探索农药经营许可,严格售前检查备案,严格高毒农药管控,实行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等制度,并纳入可追溯信息化监管范围。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定时降解农药、有机肥、畜禽饲养及水产养殖安全投入品。污水处理厂建立污泥农用监管制度。有序推进禁止生产区域划分及产业结构调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切断污染物进入农产品生产链条。启动耕地休养生息、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废弃物回收试点。加强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综合利用。

2.3 落实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业部门负责产地准出监督管理。生产主体开展产品自检或委托检测,对合格产品出具产地证明。乡(镇)核查产品质量、核实产地信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强化畜禽产地检疫。县级加强监督抽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市场准入监督管理,监督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落实入市管理、质量检测、信息公示、不合格产品退市等制度。相关部门建立农产品准出、储运、准入无缝衔接机制,以市场准入倒逼产地准出。落实准出准入检测补助。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初探[J]. 钱敏,李丹彤,陈蕊,彭子芸.云南农业科技. 2011(03)

[2]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张静,杜彦修,李俊周,赵全志.江西农业学报. 2011(06)

[3]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行企融合、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构建[J]. 胡克伟,郝生宏,刘翠华,肖彦春,关秀杰.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8篇

一、《通知》的出台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的决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订了一系列相关制度规章,不断强化监管措施,连续多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逐步向好,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全国蔬菜、畜禽、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9%、99.7%、96.9%。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农产品生产小、散、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形形的农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消费者对此还不满意。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知》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通知》的印发,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的决心,影响深远,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必将对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印发《通知》是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重要举措

2013年三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农业、食药两部门负责,规定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将商务部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农业部。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对地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划转、机构改革、能力建设、责任落实等提出了统一要求。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由于经营主体数量庞大、分散,生产环节多、链条长,监管难度很大,而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相对薄弱。此次印发《通知》,就是要在地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过程中同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部门间无缝衔接工作机制,提高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化水平,从源头上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三、《通知》再次强调了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属地管理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多年实践证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能否抓好,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是否高度重视,监管责任能否真正逐级落实,只有政府重视了,责任落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取得应有的成效。

为此,《通知》再次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要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措施。同时,为避免出现监管职责不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地方政府要统筹建立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衔接机制,明确各环节职责分工,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依法依纪进行查处。这些具体措施的出台,对于提高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监管责任的落实,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通知》提出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机制

我国农产品品种多、种类丰富,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供应链条长,运用技术复杂,加之农产品品质和规格不易统一,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必须找准关键节点,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形成全程监管链条。《通知》从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机制出发,按照农产品生产经营链条,从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包装标识、准入准出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要认真贯彻《通知》要求,强化关键点的监管。对产地环境加强监测和普查,实施污染治理,在重污染区要逐步调整种植结构。对农业投入品严格管控,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在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环节,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健全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把农产品产销各个环节中的生产档案、包装标识、产地准出、索证索票等信息全部串联衔接起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质量跟踪。推动诚信体系建设,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安全信用档案,积极推进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必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使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五、《通知》强调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关键要从生产抓起。多年来,农业部门坚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带有方向性、基础性的工作予以推动。制定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600多项,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2200多项,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8000多项,基本覆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9万多个,在591个县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支持建设果菜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288个,农业标准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从源头上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难度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知》对推进标准化生产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通知》的印发,有利于推动各地、有关部门树立绿色生产理念,统筹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到与数量安全同等重要的高度,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按照《通知》要求,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力度,将安全控制措施转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强化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建设,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其开展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等给予支持。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农产品。这些“治本之策”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维护生态和谐,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通知》明确要求加强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

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过程中农业部门的新增职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此,《通知》着重强调了做好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涉及的职能等要及时划转到位,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同时,为做好新增职能和旧有工作的统筹协调,要求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切实履行好生猪定点屠宰的行业管理、屠宰检疫、品质检验监管、卫生检验监管以及打击私屠滥宰、“瘦肉精”、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等职责,强化巡查和抽检,抓紧研究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督促屠宰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进厂(场)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这些具体要求为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定了重点,为职能的顺利调整和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七、《通知》强调要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

2008年以来,农业部门在全国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用高毒农药”、“瘦肉精”、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为重点,严厉查处了一批涉农违法案件。以2013年为例,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310万余人次,检查相关生产经营单位274万家,查处问题5.1万起,可以说成效显著。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一些问题始终没有禁绝,一些问题还很容易死灰复燃,必须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把专项整治坚持下去。对此,《通知》着重强调继续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建立监管长效机制。要求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加大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认真贯彻“两高”司法解释,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案件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切实做到惩处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集中排查和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严密防范系统性风险。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模式。我们相信,通过不遗余力的打击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必将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也将得到切实保障。

八、《通知》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长期以来,农业的主要任务是保供给,增加产量是第一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越往基层力量越弱。新的职能调整后,现有监管能力与监管任务不适应的问题更突出。《通知》对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为我们还清欠账,补齐短板,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指明了方向。

《通知》要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工作力量,尽快配齐必要设施设备。特别要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通知》要求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实现各环节检测的相互衔接与工作协同,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通知》提出要落实责任,做好农民培训、质量安全技术推广、督导巡查、监管措施落实等工作,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九、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通知》各项要求

《通知》为下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提供了良好机遇。目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学习领会《通知》精神,细化任务分工,落实监管责任,依法履行职能,主动作为,切实加强监管,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农业部也将召开视频会议专题学习贯彻《通知》要求,出台配套指导意见,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通知》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应有效果,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9篇

一、《通知》的出台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的决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订了一系列相关制度规章,不断强化监管措施,连续多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逐步向好,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全国蔬菜、畜禽、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9%、99.7%和96.9%。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农产品生产小、散、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形形的农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消费者对此还不满意。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知》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通知》的印发,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的决心,影响深远,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必将对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印发《通知》是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重要举措

今年三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农业、食药两部门负责,规定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将商务部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农业部。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对地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划转、机构改革、能力建设、责任落实等提出了统一要求。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由于经营主体数量庞大、分散,生产环节多、链条长,监管难度很大,而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相对薄弱。此次印发《通知》,就是要在地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过程中同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部门间无缝衔接工作机制,提高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化水平,从源头上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三、《通知》再次强调了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属地管理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多年实践证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能否抓好,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是否高度重视,监管责任能否真正逐级落实,只有政府重视了,责任落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取得应有的成效。

为此,《通知》再次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要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措施。同时,为避免出现监管职责不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地方政府要统筹建立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衔接机制,明确各环节职责分工,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依法依纪进行查处。这些具体措施的出台,对于提高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监管责任的落实,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通知》提出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机制

我国农产品品种多、种类丰富,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供应链条长,运用技术复杂,加之农产品品质和规格不易统一,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必须找准关键节点,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形成全程监管链条。《通知》从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机制出发,按照农产品生产经营链条,从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包装标识、准入准出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要认真贯彻《通知》要求,强化关键点的监管。对产地环境加强监测和普查,实施污染治理,在重污染区要逐步调整种植结构。对农业投入品严格管控,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在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环节,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健全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把农产品产销各个环节中的生产档案、包装标识、产地准出、索证索票等信息全部串联衔接起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质量跟踪。推动诚信体系建设,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安全信用档案,积极推进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必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使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五、《通知》强调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关键要从生产抓起。多年来,农业部门坚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带有方向性、基础性的工作予以推动。制定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600多项,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2200多项,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8000多项,基本覆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9万多个,在591个县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支持建设果菜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288个,农业标准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从源头上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难度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知》对推进标准化生产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通知》的印发,有利于推动各地、有关部门树立绿色生产理念,统筹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到与数量安全同等重要的高度,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按照《通知》要求,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力度,将安全控制措施转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强化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其开展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等给予支持。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农产品。这些“治本之策”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维护生态和谐,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通知》明确要求加强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

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过程中农业部门的新增职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此,《通知》着重强调了做好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涉及的职能等要及时划转到位,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同时,为做好新增职能和旧有工作的统筹协调,要求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切实履行好生猪定点屠宰的行业管理、屠宰检疫、品质检验监管、卫生检验监管以及打击私屠滥宰、“瘦肉精”、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等职责,强化巡查和抽检,抓紧研究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督促屠宰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进厂(场)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这些具体要求为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定了重点,为职能的顺利调整和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七、《通知》强调要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

2008年以来,农业部门在全国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用高毒农药”、“瘦肉精”、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为重点,严厉查处了一批涉农违法案件。以2013年为例,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310万余人次,检查相关生产经营单位274万家,查处问题5.1万起,可以说成效显著。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一些问题始终没有禁绝,一些问题还很容易死灰复燃,必须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把专项整治坚持下去。对此,《通知》着重强调继续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建立监管长效机制。要求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加大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认真贯彻“两高”司法解释,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案件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切实做到惩处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集中排查和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严密防范系统性风险。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模式。我们相信,通过不遗余力的打击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必将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也将得到切实保障。

八、《通知》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长期以来,农业的主要任务是保供给,增加产量是第一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越往基层力量越弱。新的职能调整后,现有监管能力与监管任务不适应的问题更突出。《通知》对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为我们还清欠账,补齐短板,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指明了方向。

《通知》要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工作力量,尽快配齐必要设施设备。特别要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 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通知》要求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实现各环节检测的相互衔接与工作协同,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通知》提出要落实责任,做好农民培训、质量安全技术推广、督导巡查、监管措施落实等工作,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九、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通知》各项要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10篇

一、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产品质量系统的自然逻辑关系剖析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水、大气、肥料等环境因素,一方面从属于农业生态安全系统中的子系统,而另一方面也是农产品的直接生态要素。从系统的角度看,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是农业生态安全系统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的交集。在这里,我们把农业生态系统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的各种资源与信息的流入称之为溢出效应(正价值);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向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与信息的流入称之为反馈效应(负价值)。如上所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之于农业生态安全系统也存在这样的正溢出和负反馈效应。两系统间正的溢出效应与负的反馈效应绝对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农业生态安全系统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的安全性。上述分析表明,一方面,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属性,这种属性又会通过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传导间接作用于微观层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除了受农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还有大量的人工要素投入,其运行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范围和程度的影响。

二、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产品质量系统的技术逻辑关系剖析

人类自身利益极大化诉求支配下的改造自然行为多数情况下体现为外源性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掠夺式发展。外源技术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改变了动植物生长规掉、污染食品产业链条,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构成严重威胁。与外源技术正好相反,内源技术是对以增强生态系统产出能力且无污染的技术,可两生、无污染,利用而非取代自然系统的生产能力,辅助生态恢复、增强生态功能。农业生态安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外源技术向内源技术转化,从技术和组织层面上保证安全农产品供给,如图1所示。

三、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产品质量系统的信息逻辑关系

剖析农业生态安全可以为农产品供给提供安全的产地环境,进而减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市场竞争地位。目前我国消费者与安全农产品间的消费意愿与供给能力严重不成正比,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频发,从而导致了供求失衡和市场失灵。打造对称的市场信息,可以实现农业生态安全与安全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双向促进,现有的技术中,产地归属识别是最有希望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产地归属不仅易于识别,而且难以伪造,可以促进优质有价的市场规律真正发挥作用,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功能,使得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传动机制发挥作用,作用过程和机理见图2。

四、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的价格逻辑关系

农业生态安全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特性,需要政府的强制性和激励性手段和措施斤能推动其有效供给,因而,多数情况下供给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反映供求,并与质量保持一致。可以认为,内化的食品安全被隐含于安全农产品的高价之内,其市场价格作为生态安全的投资成本而得到补偿。规律的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从而促进农业产品安全与有效供给,市场规律作用下的价格传导机制可以极大的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安全与农业质量系统安全。,作用机理和过程见图3。

农业生态安全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都是有着诸多主体和层级的大系统,有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等的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和传导机制,两个系统各自的发展与进化均可以促使另一方产生良性互动,外部保障措施和促进机制完善的情况下,是可以保证一定社会范围内的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实现的。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交叉存在是环境、要素、技术和经济四个层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四个层面的问题归根结底又都受制于微观主体的利益极大化行为选择和政府的外部经济供给,为此,依据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逻辑关系和两者在技术、价格、信息、组织等经济层面的传导机制,把政府、农业组织、生产者、消费者等相关主体行为分析植入到两者协同发展的政策产品设计和供给中去,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上一篇:整合营销范文 下一篇:网络营销方式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