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07 16:41:27

民间文化艺术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第1篇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特殊传承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民间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保护并利用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不仅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

“保”“用”结合,化“活”为力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体现,它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始终相伴;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为文化链而不断延续;它是“活”的文化及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民间文化艺术,只有不断地开发利用,才能保持其长盛不衰的活力。

保护是基础,利用才是目的。但保护决不是单纯的怀旧复古,更不是摆上展台,使其成为展品。民间文化艺术自始至终都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也始终都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并进一步与时代进程相协调。在此意义上说,保护就是为了利用,而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保”与“用”有机地结合,才能彰显民族文化的特色,激活民间文化艺术的内在活力,使其参与到文化和经济建设之中,成为服务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精神载体,一种手段。

以赣榆县保护民间曲艺艺术做法为例。民间曲艺艺术在赣榆已是历史悠久,许多古老的地方曲艺曲种已濒临失传。该县在挖掘、整理、保护中,不但使多个古老曲种再现文艺舞台,而且将其介绍给民间文艺演出团体,使这些古老曲种得以复活,重回民间,并丰富了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形式。该县宣传、文化部门始终关心和支持着民间曲艺艺术和民间文艺团体,并利用民间文艺团体,大力开展法制文艺宣传活动,编演新的赣榆琴书、赣榆渔鼓、赣榆大鼓、赣榆花船、赣榆牌子曲等曲艺节目,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法制、道德文艺宣传,每年演出均达近千场,既达到了宣传的目的,同时,也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开发资源,化“无形”为“有形”

在文化遗产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它是民族一代代人的历史文化记忆,具有无形特征和不可再生性。历史上,由于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忽视,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大量消逝,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藏族史诗《格萨尔王》,有“东方的荷马史诗”之名,但现在已无人传唱;川江号子,曾是长江的魂魄,如今已成千古绝唱。所以,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即是一项时间紧迫的文化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又浩繁的民族工程。

民间文化艺术是无形的,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却可以使其成为“有形”的文化资源。连云港市对《西游记》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说就是一个化“无形”文化为“有形”资源的一个范例。一部虚幻的《西游记》,支撑起了连云港市的文化旅游,并逐渐形成了在国内外有着较大影响的节庆活动,显示了文化的广泛的影响力和文化的潜在的生产力。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文化由配角,已向主角转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在商业竞争转向文化竞争的过程中,民间文化艺术的作用更为明显。

以赣榆县举办的徐福节为例。赣榆县自1990年举办第一届徐福节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单从数字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惊叹的数字,但正是这四届徐福节,使赣榆在国内、国外有了知名度,有了与世界会话的桥梁。赣榆县不断挖掘徐福文化资源,创作了大量的徐福文化作品,排演了大型京剧剧目《徐福》,仿古乐舞《徐福祭典》,成功再现了二千多年前秦朝方士徐福率楼船舰队、百工童男女东渡扶桑的壮观场面,同时,也使民间流传的后人对徐福的祭仪再现,并饰以仿古乐舞,形成祭仪大典,从而为节庆活动造足了徐福文化氛围,成为赣榆文化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一大品牌。徐福文化也从无形的文化走向了有形的资源,在地方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突破,化“需求”为“市场”

伴随着经济长期、快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经济和文化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亦将不断增长,对文化的质量的要求也必将提高。作为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如何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质量要求?惟有通过自身的革新,实现创新和突破,这是人民大众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民间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人民群众根据生产、生活活动而创作的,如果不根据市场的需求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将会逐步失去当初的吸引力。相反,在传承中创新,在利用中发展就能体现其价值。实践证明,民间文化艺术在保护中,既不能束之高阁、抱残守缺,也不能孤芳自赏,惟有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并赋予其时代新意,才能真正体现出对其保护的意义。

需求就是市场,市场重在培育。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都是一个民族(地域)独有的审美方式。它在一个民族(地域)代代流传,成为一个民族(地域)的印记,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喜爱和传承,并将产生流出本民族(地域)的可能。

以东北二人转为例。二人转以其歌舞和健身等因素,扎根东北,流传至今。并通过现代化的媒体、文艺舞台传遍了全国各地,被各地人民所接受。从而,培育出了一个广阔的演出市场。

完善制度,化“人保”为“法保”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民族工程。不是一人之力,也不是一时之力能完成的,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

如此,惟有在全社会形成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观念,使人人都具备了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觉性,才能使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有了更加扎实、牢固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已制定了一些有关的条例、制度,使保护工作逐步开展,但仍需要继续完备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真正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东乡族;伊斯兰文化;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57-02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有十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其中就包括了东乡族。伊斯兰文化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东乡族民众的心里,东乡人民日常的婚丧嫁娶、吃住用行,都与伊斯兰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东乡族人民在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华文明长期影响下,经过不断筛选、积淀、融合和发展,形成了沟通传统和现实、本民族和他民族,与其他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适应的,较为系统和稳定的民间文化艺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东乡族人民创作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伊斯兰文化的文学作品、民间音乐作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等。

一、东乡族文学艺术

口传文学在东乡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是口传文学,无署名的作者,这也就使得在流传过程中,这种无名作品人人都可以改动,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伊斯兰宗教文学在东乡族长期流传的过程中,表现出变原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吟诵讲述为东乡语的吟诵讲述的特点。清代以后,伊斯兰宗教文学特别是苏菲文学在东乡族极为流行。苏菲文学是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教派领袖及传人运用诗歌、散文、故事等文学形式表达其信仰、哲学思想、内心修炼过程、体验的文学。苏菲文学的突出特点是表达信教为求与真主合一而苦行修炼的坚定和不同修炼阶段的体验,对独一的虔诚信仰,宣传伊斯兰教美德。苏菲诗歌不仅给文学注入了伊斯兰的精神和信仰,并带上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

明末清初,随着清真寺经堂教育的普及而产生了一种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东乡语的拼音文字―一小经文。当时清真寺经堂教育的读本完全是阿拉伯文或者波斯文,东乡族的阿訇传经布道讲授《古兰经》、《圣训》时,不得不使用母语东乡语,这是为了易懂和容易理解。这种情形自然地成为创造小经文的直接原因,于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东乡语传授伊斯兰教知识,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小经文一般只在经堂教育中使用,例如注释经文、记学经笔记。一些清真寺的阿訇和门宦教主结合自身和现实情况,还编写记叙本教派教主传教经历和小经译文的伊斯兰教读物,其中也包括宣传伊斯兰教的诗歌或散文。由于受到诸多的局限,大都为口头相传、手抄,而且是用小经拼写抄录的。如《和者阿姑》、《哈散与候赛尼》等。

二、东乡族音乐艺术

应该说,所有的民族礼乐制度都与信仰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作为―个民族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常常渗透到信仰者社会生活、行为举止的各个方面,对民族精神和传统礼仪习俗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东乡族在全面继承传统伊斯兰教颂经音乐的基础上,又结合本民族的民俗特点进行了创造发展。

伊斯兰教在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传人中国之后,阿拉伯音乐歌舞与各民族的艺术交流频繁。每逢传统的“开斋节”、“宰牲节”、“登宵节”、“圣会”等节日,全世界的穆斯林都要沐浴盛装、举行大规模的诵经祈祷仪式和歌舞娱乐联欢。在日常生活中的祈祷活动和每天五次的礼拜,以及每周一次的会礼活动中,也要以丰富多彩的歌唱性音调来吟咏《古兰经》和赞颂真主的诗词。

东乡族中嘎的忍耶、胡非耶、库布忍耶、哲赫忍耶四大门宦教派俱全,都主张用最美的声音和音调赞美真主,有的主张高声咏颂,有的主张低声念颂。它的音调有两种,一种是也门调,另一种是麦加调,是由早期赴麦加朝觐者根据伊斯兰传统音调与中国西北音调进行编创的。伊斯兰教音乐在东乡族中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赞颂音乐,在庄严的清真寺内呼唤着穆斯林虔诚信仰。“宣礼歌”是东乡族人人皆知的邦克召唤歌,它是清真寺宣礼的满拉在塔楼上召唤教民到清真寺作礼拜时的音调。

在平常念清真言或穆斯林见面握手互祝平安时,念诵的颂词也具有一定的音调。伊斯兰教盛大节日活动或日常宗教祈祷活动,包括每天五次礼拜和每周五的“主麻节”等活动,都要吟诵赞主诗词。礼拜歌调和赞颂圣人的歌调,这些诗词都是歌唱性的音调来咏颂的。《古兰经》咏颂调浑厚肃穆,韵协声美,“赞圣词调”既富有浓郁的阿拉伯韵味,又具有鲜明的东乡地方色彩。

赞颂的还有《穆圣赞歌》、《圣纪日赞》、《穆罕麦斯》、(漫达耶亥》等颂歌。《圣纪日赞》是在“圣纪日”吟诵的词调。这些赞美歌调都是采用我国传统曲调和民间曲调填词编成,在编创过程中,既保留了阿拉伯音调的一些特点,也融合了西北民间“五声为正、偏音为附”的音调特点。尤其是《法特玛纺线》具有阿拉伯音调和西北民间曲调的双重特性。法特玛是先知的女儿,传说当初她在纺线时还一边吟唱着赞主的诗歌,歌名由此而来。在节日这天,妇女们穿新装,收敛钱粮、设备饭菜,请阿訇诵经祈祷。东乡地区部分东乡族妇女在这一天还三五成群、一起吟唱《法特玛纺线》和经堂劝化歌等,以示纪念。

三、东乡族民间艺术

(一)阿拉伯文书法

由于的关系,东乡族一般都在家里悬挂阿拉伯文书法作品,或中堂,或条幅,内容大都是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劝诫行善、勤勉和睦的箴言。在民间,阿拉伯文书法作品被引用到建筑、绘画和装饰等造型艺术中。东乡族也有很多擅长阿拉伯文书法的人,其中较为著名的当属东乡族阿文书法家陈坤。东乡族笃信伊斯兰教,因而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和经画,在东乡族聚居区得以广泛的传播与发展。最初阿拉伯文书法多用于拱北、清真寺礼拜殿的装饰和碑文铭记,其书体基本上保持着阿拉伯文书法的原貌。后来的传播与发展,主要借助于清真寺的圣经教育。所谓借助,是指没有专门的书法授课。由于没有现成的课本,在学习中全凭学员亲手誊抄缮写。经过一代一代的连年抄写,为书写技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造就了众多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阿拉伯文书法家。经过长期实践,阿拉伯书法博采汉字书法之长,从原来的库法体、纳斯赫体、苏鲁体及白上波斯体演变成一套既有自己规范又有汉字特点的书写形式。这是与阿拉伯书法截然不同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归纳起来大致有:阿拉伯、波斯体影响的竹笔体,受汉字影响的毛笔体,受大字匾额幅式影响的傍书体,受库法体影响的芳体,受汉字草书影响的仿汉草体,以及中、阿书法融为―体的阿汉合书体等。

(二)经字画

经字画是东乡族人民用阿拉伯文书写伊斯兰教经典警句的一种传统书法艺术。经字画的内容多为敬主拜主、赞主赞圣,以及伊斯兰教经典中举凡伸张正义、团结友爱、行善止恶、扶弱济贫、尊长爱幼等的警句、格言、赞词等,它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阿拉伯文书法和伊斯兰教艺术在东乡族文化宗教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发展。经字画兼容汉字的布局、间架、笔法、着墨、题款、用印等章法,既保留了阿拉伯文书法固有的风姿,又体现了汉字书法的内涵意境。两种风格合为一体,可谓中阿合璧,奇姿迭生。经字画采取汉字书法用的中堂、条幅、对联、横批、扇面、条屏等形式,还用各种形状、波纹以及植物等形状组成几何艺术字和象形艺术字。经字画的形成与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东乡族群众的文化与宗教生活。无论是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还是一种装饰艺术,经字画都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三)板柜画

板柜画是一种以黑色或者白色为主、在衣柜或者桌面上用工笔勾勒的画。大都描绘自然景色,内容多以草木山水为主,很少有人物、动物的形象。因为伊斯兰教徒不崇拜偶像,只信,故而在艺术中禁忌模制、塑造、绘制任何生物的图像(包括人的形象)。

(三)墙壁布兜画

墙壁布兜画是东乡族的刺绣挂件,有8~12个小袋,放零碎东西,挂在墙上既美观又实用。墙壁布兜画材质一般为白色和淡绿色的丝绸或一色布料,刺绣种类为手工绣,内容主要有花鸟瓜果。布兜画也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不绣人物或动物肖像。花绣在小袋子上,各为一体。小袋子上方绣汉字花好月圆、百花争艳或者阿拉伯文清真言等。整个刺绣针法细腻,用色艳丽,构图奇巧,独具特色。墙壁布兜画一般是新娘子的陪嫁品,以示姑娘心灵手巧。

(四)刺绣

东乡族妇女间传承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一般都是女承母意,婆媳相传。东乡族的刺绣种类繁多,东乡族把刺绣叫做“扎花”。衣边、袖边、布兜、肚兜、帽子、枕头、鞋垫等都用刺绣。刺绣的内容,也都是植物、几何图形等。图案以花为主,常见的图案有牡丹、、梅花、兰花、杏花等。这些象征美好的植物寄托了东乡族人民对生活的期望。刺绣根据所用工具的不同,分为机绣和手工绣。机绣是用缝纫机来刺绣的;手工绣是指用绣针、剁针刺绣出来的绣品。

四、东乡族建筑、雕刻艺术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第3篇

一、完善针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与传承相关的法律

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实现从法律层面来保护好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更好利于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与传承的法制化建设标准。在《文物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等框架下,参照当地农村民间文化传承及保护实际,制定出适宜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具体条例,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好具体之策,拟定好相关的措施、计划和方法,确定在保护农村民间文化上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还需要创建好的农村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开展分级保护制度。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进行准确评估。特别是对农村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名录经专家论证后,及时对外公布。再者,成立农村民间文艺协会、研究会等,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为整理、挖掘、保护与利用等文化遗产提供保障工作。要全面吸纳社会力量,全面筹集资金,做好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并需要将保护资金都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

二、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队伍

传承及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关键是做到后继有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对实现文化价值传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化艺术因为多种因素渐渐失传,这实际上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民间艺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并鼓励乡土民间艺术家,激发民间文化艺术活力,建立好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基础。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培养农村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通过农村的民间艺人,用艺术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响农民,提升农民改变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造就并培育农民身边的多样文艺能人,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创办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潜能,通过民间文艺队伍工作当成切入点。乡村文化广场是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彰显地方特点,要让文化艺术传承人主动担当民间文艺队伍组队、管理和培训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队、小剧团等,同时,还需要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民间队伍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发挥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组织领导作用。三是,发挥组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倡导作用。积极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广泛参与到各类比赛中。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来激发广大群众的自我提高机能,并以此作为示范,进行积极推广,培育民间文化建设先进个人。此外,乡村歌曲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净化民风的作用。通过编排一些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广泛宣传民间艺人在保护民俗方面的积极作用,让群众能感受到身边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影响广大群众,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自觉意识

文化在农村的走向与发展过程来看,文化产生的力量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开展生产与经济建设中的自觉运用与创造。但是,从农村文化艺术传承从创造到运用、发展来看,这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指导农民去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承担起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使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开放意识。在全面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三是强化农民主体创新性意识培养。确立广大农民的自主性意识,能让农民在文化层面发挥其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开发农民创新意识,打造农民创新品格,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始终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促动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继承、挖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梳理并认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点及发展现状,如何精准锁定并分析其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成效等,不仅直接回影响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常态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基本途径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极为重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因为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和保护的技巧、专业人士不足、传承保护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传承和保护成效有限的问题。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社会舆论及资金等的支持。基于此,建议如下:

1.1逐步完善法律条款,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建议立足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萌发起点,结合其发展及传承方式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保护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便做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有法可依,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可被有效展开等。具体而言,建议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的已有框架下,结合各个区域实际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及传承法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大沟通力度,有的放矢的设计和制定方法、计划及措施,并保障监督和执行效率等。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可作为辅助各层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统一管理的基础。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自下而上的逐层级调查、归纳、论证、补充、撰写等。分层级的归纳和调研工作可同时展开,建议广调研,精准审核,准确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名录。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力量需要被调动起来,可发动民众的力量成立农村明见研究会、文艺协会等,鼓励各基层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当然,各层级政府的力量和优势必须良好利用起来,为挖掘、保护、整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基本保障。

1.2培养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建设传承保护队伍。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其关键点就在于保持传承者的专业性及不竭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意识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极为重要。从现有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及问题来看,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日渐缺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得不出现断层进而导致很多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故宫修复为例,纪录片《故宫》中有多集曾提到因为民间老艺人的自然死亡,后继无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甚至消亡,再次依靠传统工艺修复故宫已经很难被期待了。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宣传来提升民众自觉承担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创新的责任,如何自觉创造和运用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成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点。对此,建议培养农民群众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开放性意识,加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力度,使之认识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还需要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与利润挂钩,使其成为可以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润值的重要元素,如绣品、民族舞蹈、与农村旅游密切挂钩的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当农民群众看到并感知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实用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自然愿意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不断丰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2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补充途径

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民间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继承为前提,以发展为必然要求。对于农民民间文化的自身发展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是内在要求,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贯穿文化创新精神。从根本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一,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故而,作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建议补充途径如下:

2.1强化民族记忆,创建各类民间群艺团体。植根于农村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伴随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吸纳广大农村群众的智慧和喜怒哀乐,民间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糅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其中的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人均可被树为典型,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形式,现身说法并展示其精湛的技艺,用实际效果来感染民众,提升农民愿意参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扬,甚至使之进入国际市场中与国外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竞争。此种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及民间艺术作用的形式,很有可能造就并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艺术能人,此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创办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过程。具体可借鉴河南汝南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传统优势融合,保护、引导、培育当地民间文化能人,创建群众乐意参与,又符合当地特色和文艺爱好者喜好的民间群艺团体,如乐队、合唱团、曲艺、豫剧群众性团体等的案例。

2.2丰富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并非完全保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成不变性,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保持其新鲜性和生命力的。建议继续开发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潜能,如借助民间文艺队伍开发群众身边熟识的文化典型,虽然部分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如河南淮阳泥泥狗、洛阳的皮影戏和泥娃娃、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以及卢氏木猴和虞城的泥砚,都可以伴随民间艺术的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被提上文化产业的创建议程上。为推进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逐步拓展融资渠道,运用资本市场融资、金融信贷、投资控股以等方式,并逐步改善依靠文化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促动并加快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李月云.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以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6):1-4+93.

[2]邢海玲.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艺术传承路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52-155.

[3]孟献华.农村民间文化发掘传承与保护工作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1(8):182.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潍坊市;民间文化艺术;瓶颈;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成果,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政治、文化功能日益凸显。潍坊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自古以来就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潍坊的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有风筝、年画、嵌银、布玩具、泥塑和剪纸等。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及功能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

所谓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覆盖的领域很宽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民间文化艺术的功能

1.经济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也逐步发展,呈现出丰富和多样化的特点,并自发地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部分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具有了商品的特性,有的本身已成为商品,成为了经济新的增长点。民间文化艺术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政治教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可以使人们受到他们共同认可的行为准侧、价值观及规范等的教育,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

3.文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是一代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文化娱乐功能,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放松人们的身心、活动人们的肌体、交流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心灵。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其发展现状,潍坊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已经淘汰、消失的,如传统工艺灯笼《老猫灯》手工制作、手工刺绣、蓝靛印花等,由于生产耗时、成本高、竞争力差,已经在潍坊地区相继绝迹;

2.具有地方特色但日趋衰落的,如传统的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已经被套染花布取代,濒临灭绝,其制作流程及技法也濒临灭绝,此外,花丝首饰等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3.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不断发展的。当前潍坊风筝、年画、红木嵌银、青州花边抽纱等民间文化艺术经政府的运作,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生产规模小等许多问题。分析其原因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包括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1.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民间艺术文化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第二,政府对民间文化艺术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困难。有些地方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不强,工作缺失,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一些濒危传统工艺还缺乏有效保护手段。而且,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保护投入的经费也不足,影响了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上力度不够,致使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本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对民间艺术文化缺少针对性管理,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第四,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不高。近年来,一些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在投入市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影响力不够,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2.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第一,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个人的知名度,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进而导致市场认知度不高。多数民间艺术传承人市场经济观念差,只是一味地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手艺,不愿意积极开发创新新的产品,有的也曾尝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改进,结果却导致艺术产品五花八门,影响了其艺术感受力;有的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而被淘汰;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实用功能消退,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第二,由于传统民间艺术产品市场需求量小,经济收益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涉足其中,而且优秀传承人甚少。各传承人之间各自为战、争名逐利、互不往来,缺乏培养后备人才的经济实力和投入的积极性,组织形式松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第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竞争力差,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和变化,有的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找到市场。

三、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推行,大量民间艺术进入了公众与学者的视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民间艺术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民间文化艺术传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知识水平低、经济来源不足,仅靠他们自身的能力,技艺的延续性很难保证;另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间文化艺人急剧消失;此外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主体出现了老龄化倾向。因此拓宽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工作势在必行。

当前民间文化艺术要走出生存的困境,不断提高竞争力,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民间文化艺术自身求变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的支持

1.政策扶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的政策扶持,根据当地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行为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普查、征集、保护和利用。对生存困难、濒危或将失传的传统工艺,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经济效益不高的,要加强调控和引导,使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融入市场;对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给予重点保护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通过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对民间文化艺术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以及从业资格等方面给予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有关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侵权、泄密行为。

3.加快人才培育。一是注重从内部培养人才,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参与,不断培养壮大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三是鼓励民间艺术传承人与工艺美术院校合作,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

(二)社会的关注

1.制作民间艺术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利用电视媒体等进行宣传,宣传片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文化艺术产品,使人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其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文化艺术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2.搭建民间艺术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分享、记录、远距离传播和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多向交互的传播,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推广也离不开互联网,需要我们抓住“互联网+”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传承。

3.定期举办民间艺术节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居民兴趣和社会的认可度,从而达到宣传、普及、发展和传承的目的,这是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自身求变

1.加强创新,提高民间艺术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资源,提高民间艺术文化的表演性和审美价值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满足市场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培育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

2.加强自身的管理,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如成立专业性比较强的协会等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管理,对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及时保护和改造,使其健康发展。

3.民间文化艺术也要“走出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我国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振民.潍坊文化三百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程嘉宏.对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3]袁丹,雷宏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

[4]张在湘,蔡万江.潍坊文化通鉴[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

[5]王培竹.潍坊历史文化名人[M].济南:齐鲁书社,1996

[6]方海枸.潍坊民间艺术[J].潍坊学院学报,2007(1)

[7]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始终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促动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继承、挖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梳理并认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点及发展现状,如何精准锁定并分析其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成效等,不仅直接回影响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常态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基本途径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极为重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因为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和保护的技巧、专业人士不足、传承保护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传承和保护成效有限的问题。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社会舆论及资金等的支持。基于此,建议如下:1.1逐步完善法律条款,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建议立足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萌发起点,结合其发展及传承方式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保护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便做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有法可依,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可被有效展开等。具体而言,建议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的已有框架下,结合各个区域实际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及传承法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大沟通力度,有的放矢的设计和制定方法、计划及措施,并保障监督和执行效率等。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可作为辅助各层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统一管理的基础。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自下而上的逐层级调查、归纳、论证、补充、撰写等。分层级的归纳和调研工作可同时展开,建议广调研,精准审核,准确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名录。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力量需要被调动起来,可发动民众的力量成立农村明见研究会、文艺协会等,鼓励各基层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当然,各层级政府的力量和优势必须良好利用起来,为挖掘、保护、整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基本保障。1.2培养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建设传承保护队伍。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其关键点就在于保持传承者的专业性及不竭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意识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极为重要。从现有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及问题来看,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日渐缺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得不出现断层进而导致很多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故宫修复为例,纪录片《故宫》中有多集曾提到因为民间老艺人的自然死亡,后继无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甚至消亡,再次依靠传统工艺修复故宫已经很难被期待了。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宣传来提升民众自觉承担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创新的责任,如何自觉创造和运用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成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点。对此,建议培养农民群众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开放性意识,加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力度,使之认识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还需要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与利润挂钩,使其成为可以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润值的重要元素,如绣品、民族舞蹈、与农村旅游密切挂钩的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当农民群众看到并感知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实用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自然愿意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不断丰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2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补充途径

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民间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继承为前提,以发展为必然要求。对于农民民间文化的自身发展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是内在要求,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贯穿文化创新精神。从根本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一,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故而,作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建议补充途径如下:2.1强化民族记忆,创建各类民间群艺团体。植根于农村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伴随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吸纳广大农村群众的智慧和喜怒哀乐,民间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糅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其中的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人均可被树为典型,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形式,现身说法并展示其精湛的技艺,用实际效果来感染民众,提升农民愿意参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扬,甚至使之进入国际市场中与国外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竞争。此种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及民间艺术作用的形式,很有可能造就并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艺术能人,此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创办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过程。具体可借鉴河南汝南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传统优势融合,保护、引导、培育当地民间文化能人,创建群众乐意参与,又符合当地特色和文艺爱好者喜好的民间群艺团体,如乐队、合唱团、曲艺、豫剧群众性团体等的案例。2.2丰富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并非完全保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成不变性,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保持其新鲜性和生命力的。建议继续开发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潜能,如借助民间文艺队伍开发群众身边熟识的文化典型,虽然部分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如河南淮阳泥泥狗、洛阳的皮影戏和泥娃娃、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以及卢氏木猴和虞城的泥砚,都可以伴随民间艺术的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被提上文化产业的创建议程上。为推进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逐步拓展融资渠道,运用资本市场融资、金融信贷、投资控股以等方式,并逐步改善依靠文化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促动并加快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李月云.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以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6):1-4+93.

[2]邢海玲.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艺术传承路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52-155.

[3]孟献华.农村民间文化发掘传承与保护工作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1(8):182.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潍坊市;民间文化艺术;瓶颈;发展对策

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成果,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政治、文化功能日益凸显。潍坊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自古以来就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潍坊的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有风筝、年画、嵌银、布玩具、泥塑和剪纸等。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及功能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

所谓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覆盖的领域很宽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民间文化艺术的功能

1.经济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也逐步发展,呈现出丰富和多样化的特点,并自发地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部分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具有了商品的特性,有的本身已成为商品,成为了经济新的增长点。民间文化艺术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政治教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可以使人们受到他们共同认可的行为准侧、价值观及规范等的教育,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

3.文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是一代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文化娱乐功能,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放松人们的身心、活动人们的肌体、交流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心灵。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其发展现状,潍坊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已经淘汰、消失的,如传统工艺灯笼《老猫灯》手工制作、手工刺绣、蓝靛印花等,由于生产耗时、成本高、竞争力差,已经在潍坊地区相继绝迹;

2.具有地方特色但日趋衰落的,如传统的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已经被套染花布取代,濒临灭绝,其制作流程及技法也濒临灭绝,此外,花丝首饰等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3.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不断发展的。当前潍坊风筝、年画、红木嵌银、青州花边抽纱等民间文化艺术经政府的运作,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生产规模小等许多问题。分析其原因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包括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1.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民间艺术文化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第二,政府对民间文化艺术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困难。有些地方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不强,工作缺失,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一些濒危传统工艺还缺乏有效保护手段。而且,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保护投入的经费也不足,影响了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上力度不够,致使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本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对民间艺术文化缺少针对性管理,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第四,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不高。近年来,一些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在投入市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影响力不够,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2.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第一,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个人的知名度,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进而导致市场认知度不高。多数民间艺术传承人市场经济观念差,只是一味地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手艺,不愿意积极开发创新新的产品,有的也曾尝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改进,结果却导致艺术产品五花八门,影响了其艺术感受力;有的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而被淘汰;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实用功能消退,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第二,由于传统民间艺术产品市场需求量小,经济收益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涉足其中,而且优秀传承人甚少。各传承人之间各自为战、争名逐利、互不往来,缺乏培养后备人才的经济实力和投入的积极性,组织形式松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第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竞争力差,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和变化,有的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找到市场。

三、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推行,大量民间艺术进入了公众与学者的视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民间艺术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民间文化艺术传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知识水平低、经济来源不足,仅靠他们自身的能力,技艺的延续性很难保证;另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间文化艺人急剧消失;此外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主体出现了老龄化倾向。因此拓宽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工作势在必行。当前民间文化艺术要走出生存的困境,不断提高竞争力,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民间文化艺术自身求变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的支持

1.政策扶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的政策扶持,根据当地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行为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普查、征集、保护和利用。对生存困难、濒危或将失传的传统工艺,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经济效益不高的,要加强调控和引导,使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融入市场;对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给予重点保护。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通过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对民间文化艺术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以及从业资格等方面给予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有关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侵权、泄密行为。

3.加快人才培育。一是注重从内部培养人才,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参与,不断培养壮大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三是鼓励民间艺术传承人与工艺美术院校合作,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

(二)社会的关注

1.制作民间艺术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利用电视媒体等进行宣传,宣传片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文化艺术产品,使人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其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文化艺术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2.搭建民间艺术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分享、记录、远距离传播和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多向交互的传播,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推广也离不开互联网,需要我们抓住“互联网+”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传承。

3.定期举办民间艺术节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居民兴趣和社会的认可度,从而达到宣传、普及、发展和传承的目的,这是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自身求变

1.加强创新,提高民间艺术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资源,提高民间艺术文化的表演性和审美价值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满足市场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培育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

2.加强自身的管理,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如成立专业性比较强的协会等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管理,对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及时保护和改造,使其健康发展。

3.民间文化艺术也要“走出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我国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民.潍坊文化三百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程嘉宏.对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3]袁丹,雷宏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

[4]张在湘,蔡万江.潍坊文化通鉴[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

[5]王培竹.潍坊历史文化名人[M].济南:齐鲁书社,1996

[6]方海枸.潍坊民间艺术[J].潍坊学院学报,2007(1)

[7]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8].中国民间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第8篇

传承及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关键是做到后继有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对实现文化价值传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化艺术因为多种因素渐渐失传,这实际上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民间艺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并鼓励乡土民间艺术家,激发民间文化艺术活力,建立好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基础。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培养农村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通过农村的民间艺人,用艺术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响农民,提升农民改变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造就并培育农民身边的多样文艺能人,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创办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潜能,通过民间文艺队伍工作当成切入点。乡村文化广场是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彰显地方特点,要让文化艺术传承人主动担当民间文艺队伍组队、管理和培训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队、小剧团等,同时,还需要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民间队伍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发挥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组织领导作用。三是,发挥组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倡导作用。积极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广泛参与到各类比赛中。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来激发广大群众的自我提高机能,并以此作为示范,进行积极推广,培育民间文化建设先进个人。此外,乡村歌曲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净化民风的作用。通过编排一些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广泛宣传民间艺人在保护民俗方面的积极作用,让群众能感受到身边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影响广大群众,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自觉意识

文化在农村的走向与发展过程来看,文化产生的力量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开展生产与经济建设中的自觉运用与创造。但是,从农村文化艺术传承从创造到运用、发展来看,这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指导农民去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承担起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使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开放意识。在全面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三是强化农民主体创新性意识培养。确立广大农民的自主性意识,能让农民在文化层面发挥其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开发农民创新意识,打造农民创新品格,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三、总结

总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之路任重道远,既要坚持完善针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与传承相关的法律,还需要做好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队伍,最后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自觉意识,提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水平。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第9篇

一、充分认识民间文化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把社会文化艺术与幼儿美术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孩子们在文化艺术的海洋中遨游,汲取艺术的养份,更好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艺术素质。首先,文化艺术品鲜艳活泼的造型容易吸引幼儿,并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情趣,文化艺术中的许多工艺品或外形憨态可掬、形象生动,或色彩艳丽、光彩夺目。如:无锡的泥塑阿福、河南的布老虎、潍坊风筝等,这些文化艺术品,它既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又是室内摆设,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其次,幼儿通过对社会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熏陶,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幼儿通过欣赏、观摩以及自己动手去感受一些社会文化艺术,从而可以领略各种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培养自己的美感,让社会文化艺术在幼儿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二、让幼儿亲近民间文化,学会欣赏民间文化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中,民间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悠久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保持了人类创造文化的最初形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要。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年画、窗花、剪纸、刺绣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很多纹样,可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学会运用这些纹样。剪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艺术种类,它具有渊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因此,我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让幼儿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例如,在幼儿园走廊上布置的“民间剪纸”是一幅幅典型的剪纸作品,窗户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平时孩子们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窗花有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们对这些剪纸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发动幼儿收集了这些“喜”字和窗花,幼儿带来相互交流分享,活动后,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剪纸活动,看到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他们的喜悦不言而喻。

三、萌发幼儿对文化艺术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把文化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文化艺术和表现文化艺术的机会与条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打破过去美化教室环境由老师包揽的习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教室美化。生动、色彩纷呈的绘画;美妙的刮画;奇妙的染纸、剪纸;有趣的沙画,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我班的作品墙上。当这些展现在幼儿们的面前,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文化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

四、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促进幼儿个性化艺术教育的发展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是现代社会文化艺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者应尽的责任。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让他们了解民间文化艺术,喜爱它,进而在学习中认识它、创造它,这对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幼儿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很大益处。我在班级设置了一个刺绣角,在这个区角里我提供了许多花绷。在晨间、游戏时间或其它自由活动时,喜爱刺绣的小朋友,就围坐在刺绣角里进行刺绣,一针一线的非常认真。这项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而且也培养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耐心、自控能力,以及幼儿间的合作精神。孩子们在完成一幅刺绣作品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在幼儿看看、说说、画画、做做、玩玩的活动中,积极启发、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创作,这不是向幼儿传授民间艺术的技能,也不是向幼儿灌输传统的工艺,而是利用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看得见、遇得着的富有民间文化艺术的事物,让幼儿在老师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出对民间文化艺术美的感受力,萌发幼儿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情感,激发幼儿对伟大民族的情感,从而能帮助幼儿建立起最初的民族文化艺术经验,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创造奠定基础。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第10篇

木雕、陶艺、一些传统民间技艺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正在逐渐地消失。一方面,这样的传统工艺学习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再加上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的模式使得手工技艺无法以大规模的形式进行教学叽另一方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一篇关于民间文化传承的研究论文显示,大多民间手工艺者收人不稳定,即使在旅游景区从事民间艺术工作(如民族舞蹈表演),每月的固定工资也只有1000-1500元,单靠手工艺活难以养活自己,这使得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人才队伍在萎缩。

2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

随着人们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近年来愈加重视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般来说,常见的民间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包括资料抢救、政府及民间保护组织的出力保护以及民间文化教育观念的教育与培养。实践中,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乏一些成功案例,如河北省蔚县建立的中国剪纸艺术基地、山东省潍坊寒亭区建立的木版年画研究基地、大型民间艺术舞蹈节目《云南印象》的成功传播以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连续8届的成功举办等。这些举措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间文化的生存状态,让传统文化艺术通过文化产业等渠道广泛传播而走向社会,走出了国门。一些濒危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品和艺术表演形式,经过科学的论证、抢救和整理,已经在国内甚至国外市场广为流传,有的还被列人了世界文化宝库。在民间文化艺术、传统民俗的保护与开发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文化遗产在民间文化的原生性。所谓原生性,就是真实、可靠、原真而非伪造等。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生态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3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3.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针对之前出现的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而言,一种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3.2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1)跨媒体互动特征明显

进人21世纪,新媒介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媒介自身的成长上,还突出表现在不同媒介间跨领域的合作与互动,打破传统各自为阵,分门别类地对受众进行传播的既有状态。

(2)真实性达到新的高度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介环境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临场感、真实性突出。不论是体育赛事的转播还是近年来电视节目模式的变化,都越来越向真实、自然靠近,真人秀节目普遍受到大众欢迎。

4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民间文化保护领域

“新技术将迫使电视、电信、电脑、电子消费品、出版和信息服务融合成一个单独的互动式信息工业[4Jo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考虑将民间艺术文化作为一种需要向大众传播的信息,放到新媒体互动的平台中,以联动共振加强传播效果。打造一档以民间文化保护为主题的明星真人秀节目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尝试。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新媒体媒介环境下电视节目传播途径多样。以《我是歌手》为例,除了电视台直播,还有视频网站的同步直播以及微博的话题讨论。传播手段新奇灵活,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并且能根据自身节目特点的需要找到最适合的传播方式。如在《我是歌手》第一季总决赛的直播中,由于自身是音乐类节目,考虑到很多受众对节目中歌声音质的需求,湖南卫视和各种影院合作,使得最后一期节目在影院同步直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采取电视节目真人秀真实、纯粹的记录方式与民间文化保护所需要的自然、原生要求相一致。将民间文化这一元素与节目融合,人们能够直接在镜头面前看到民间文化最原始的面貌,能真实地了解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妙所在,而且媒体能联系专家对节目进行指导,人们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也能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会受到“伪民俗”的欺骗。节目在真实呈现民间非物质文化样貌的同时又能够集娱乐元素、趣味于一身,相较于传统的民间文化宣传片、旅游景点介绍片更有吸引力,能持续抓住观众的眼球。

5结束语

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传媒正成为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通过互联网,借助手机等终端将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传达到每个网民心中,每个个体都能成为一个潜在的保护力量,点成线、线成面,全面有力地促进我国的民间文化保护事业。

上一篇:税法管理范文 下一篇:乡村财务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