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1 23:30:35

民间小故事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1篇

综观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公开课研究,唱主角的总是精读课文,语文一线教师对于略读课文教学的把握也是相对薄弱的。

人教版教材由三年级每册的8篇,到四年级增至14篇,五、六年级的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达到了1∶1的比例。

为更扎实有效地推进略读课文的教学,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实践与研究。《文成公主进藏》一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堂非常有代表性的课,是一堂以团队赛课的形式磨出来的语文研修课。

二、案例描述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读懂故事,感受民间传说的神奇色彩,尝试简要复述。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与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学好课文。本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揭题了解民间传说

1.出示课题齐读。

2.课文是一个民间传说,你知道什么是民间传说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进行小结。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出示初读要求:找一找写进藏的段落,思考进藏前后分别写了什么。

2.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

3.师生交流:

(1)写进藏的是哪几个自然段?(5-13自然段)请你圈出关键性词语“进藏”。

(2)默读课文,圈出能概括进藏前后内容的词,师生交流。(求婚、关系密切)

(三)学习“进藏”部分

1.文成公主进藏历尽千辛万苦,路上遇到了哪几件事?

(1)默读并思考。

(2)师生交流: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梳理后板书:遇河搭桥、撒羊毛过沼泽地)

(3)请你给第三、第四、第五件事也取个小标题写在旁边。

A.学生思考后写下标题,再请三个学生上前分别写出这三个标题。

B.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使标题简练。

乌鸦说坏话,公主修石屋

神鸟说真话

公主背乃巴山

2.默读课文,找一找: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神奇?师生交流。

师小结: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特点,充满神奇的幻想。

3.过渡:在老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就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这是为什么?请你去读一读第14自然段后再交流。

师补充图文材料(文成公主对的贡献),指导朗读,升华情感。

(四)尝试复述故事

1.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尝试复述,提供提示语:

(1)半路上,……

(2)文成公主过河以后,……

(3)文成公主到了尤龙真这个地方时,……

(4)过了一些日子,……

(5)走着走着,……

2.指名复述。

3.小组合作讲故事,一人轮流说一个小故事,合成完整的进藏故事。

4.请一个小组上来展示。

(五)课外拓展

1.请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推荐几部经典的民间传说:《猎人海力布》《一幅壮锦》、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三、思考与分析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才能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自己把课文读懂,把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精当点拨,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于这个“略”字,教学中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整体感知求略,放手练复述

略读的略,不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词句、结构、表达方法,在整体感知的阶段,力求放开,从略处理,学生对所读材料能大体了解内容,在某些方面有收获即可,所以一定要抓住重点,课中指导求“精”,使精力花在刀刃上。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尝试简要复述故事。

简要复述的首要条件是必须读懂课文,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课文篇幅很长,陈老师能够抓住“进藏”这条主线,围绕着它展开,先启发学生找出写进藏的段落,再思考进藏前后分别写了什么,理清全文脉络“求婚―进藏―关系密切”。“进藏”部分是故事主体,它由几个小故事组成,陈老师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用拟小标题的方式将几个小故事用一个个短语概括出来。她先引导学生逐步将第一、第二个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遇河搭桥”和“撒羊毛过沼泽地”),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自学剩下的三个故事,照刚才的方法拟小标题写在旁边,最后请三个学生上前写下小标题,师生共同讨论、梳理,使之简练、精确。在这一过程中,陈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参与面广,执教者只是从旁引导、点拨,让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体现了略在该略处――教之略。

梳理课文内容是为了给复述作好铺垫,使之更加顺利。由于三、四年级是阅读中复述的初始阶段,陈老师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果子,她请学生每人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来复述,并提供了开头的提示语作扶手;接着,学生去自主练复述;然后,老师请学生上前展示,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最后,为了回归文本的整体性,陈老师还请小组合作把故事完整地连起来讲一讲,并请一个小组上来展示。复述这一板块花了浓墨重彩,执教者给了学生非常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语言实践。在整个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没有手把手地指导,只有适时地引导与点拨。由于这篇课文是本册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其实是对前面所学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运用,所以更应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这就是略读课文教学,抓住重点,更加放手,教略学不略。

(二)抓住本体特征,充分悟神性

作为一篇民间传说,教学中也绝不能忽视这种文本的本体特征:民间传说在口头流传中,人们不断加以神奇的幻想,赋予其传奇色彩,或曰神性。这种神性,我们也应当在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孩子去感受。

关于神性,老师并没有直白地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读故事、梳理文本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老师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出几个小故事,其实就是把故事主干都梳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学生已经有所感受。我们先看看这几个小标题:遇河搭桥;撒羊毛过沼泽地;乌鸦说坏话,公主修石屋;神鸟说真话;公主背乃巴山。鸟儿能说话,公主背得动乃巴山……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这简直太神奇了!

紧接着,老师再进一步敲打:默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神奇?学生在默读思考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这种神性就体会得更具体而生动了。最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总结: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特点,充满神奇的幻想。到此,学生对民间传说的神性之感受已水到渠成。老师的教没有费太大劲,主要是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让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交流感受中习得,教师则是加以精当点拨。老师的这种教学仍然体现了教之略,学之详。

此外,人教版教材在编写时很注重发挥略读课文的拓展延伸作用。作为一篇民间传说故事,它自然应该发挥其辐射作用。在充分感受了这种文体的鲜明特征之后,教师又在课末不失时机地链接了几部经典的民间传说,鼓励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将习得的读书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阅读能力,渐渐达到略读的最终价值。

总之,作为一线实践者,我们应正确了解略读教材编写的意图,多作思索,不断探寻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使它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2篇

一、故事在悄悄地失传,远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

农耕社会是生产和传播民间故事的土壤。旧社会和新社会的农民聚集在一起劳动,坐在田间树下休息时,必定会讲一些精短的笑话故事,在笑声中消除了疲劳,缓解了压力,放松了心情。过去,农村都有许多“闲馆”,人们聚在馆里泡茶聊天,笑话故事自然成为人们休闲的佐料,“闲馆”就有了吸引人的魅力。蕴藏着大量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明礼诚信等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广大群众、族群、社会的认同,使之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世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故事风光不再,原因有三:

(1)农田承包责任到户,农村大量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农田已经不是密集型劳动的场所,农村“闲馆”也已馆寂人稀,故事失去了听众。

(2)电视、电脑、手机已经普及,看电视连续剧、上网、玩电子游戏蔚然成风,民间故事被冷落了,变得陌生。

(3)爱好、擅长讲故事的老一辈人不断地辞世,好听的故事被带进了坟墓,没有了讲民间故事的接班人。

上述几个原因,使得民间故事悄悄地失传,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所以,搜集整理和保护传承民间故事,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然而,对民间故事很陌生的人对搜集整理工作不理解,有的人认为那很土俗,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说“没有什么价值”。他们不懂,这些祖先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向远离民间故事的人宣传故事是陪伴祖先走过许多艰苦岁月的文化记忆,它有着许多现代文化不能取代的功能,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民间故事的功能

梳理一下揭西县民间流传的民间故事,发现它历史久远,都是口传心授的,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价值。已经被收编进《乡村故事》的民间小故事,就具有许多实用功能。

功能之一:教人行孝。如《三十埔夜(晚)跌个老阿公》、《这是天意》、《李天生让官司》、《摔猫碗》、《剃眉毛的秘密》、《捡猪笼》等都可作孝道文化的例证。《捡猪笼》里,某村妇在一个大雨滂沱、雷鸣电闪的夜晚叫儿子把久病在床臭哄哄的家婆抬到河边,儿子眼看婆婆被大浪卷走,吓得直打哆嗦。当儿子捡起猪笼就要回家时,母亲叫儿子把猪笼丢到河里去。儿子说:“猪笼扔掉了,等到你老得像婆婆那样时,我拿什么东西抬你到河边来?”母亲一听此言,想到报应后悔不及。故事短小生动,震人心魄,饱含人生哲理。

功能之二:启人心智。在蔡高暖的《乡村故事》里,有许多故事令人回味无穷。《转水宫差落来的》里的阿呆看到转水宫颂神的对联很多人欣赏,就抄下来作为春联贴在自家门上,人们笑他贴差(错)了,阿呆不服气说:“我的对联没差,有差,那是转水宫差落来的。”《愚郎叫(哭)爷(父亲)一般般》里的愚郎跟随老婆来到岳父灵堂,老婆放声哭道:“涯么爷,涯今就么爷了哇!”愚郎问老婆他要怎么哭,老婆说:“一般般。”愚郎就哭:“一般般,一般般……”除此之外,还有《老婆做饭照人样》、《她的人死错了》、《直头直路转》等故事,原来都是批判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的,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教育。

功能之三:愉悦心情。这类故事有《石肚人陷到山羊》、《三十年的积蓄》、《脯目挟鸡下下对》、《三人五目看真真》等笑谈都带有娱乐功能。《茶烧烧》说的是一个朴实的老农民挑谷子去交田租喝了地主一杯茶,地主问怎么样,农民说茶烧烧。地主立马不再租田给他耕了。回家的路上,教书先生教他应对的办法。地主问农民为何转回来,农民说:“你那杯茶,喝下去时茶烧烧,我越走越觉得嘴里又香又甘,现在连喉底都是甘的,我倒回来话你知。”地主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好!那几斗田,你明年再耕吧!”故事寥寥数百字,反映出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苦中乐事。

在揭西县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其功能当然不止这些,比如《面熟熟去米两斗》、《表扬为正》、《诈死人的钱》等弘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的功能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了对民间故事诸多功能的认可,才会产生把先辈创造的文化精神保护好,交给下一代去传承的责任感。

三、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传承

民间故事的普查、发掘、整理、抢救是时不我待的重大任务,属于“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之一。这项工作存在着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集体行为行使的是公权力,花的是国家钱财,而个人行为则是自发的努力,为社会作奉献。无论是集体行为还是个人行为,揭西县都有所收获,取得了许多经验。

其一,揭西县文化部门曾经发动全县有关部门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编成一本《揭西县民间故事集成》。蔡高暖获得了广东省“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其二,揭西县文联编辑出版了五本《揭西民间故事》。

其三,在县文联、文化馆主办的《北山文艺》和《揭岭》杂志上不断地刊登业余作者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

其四,有着文化自觉的原文化馆长蔡高暖历经三年的努力,深入民间搜集整理成《乡村故事》一书,由深圳市鼎胜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新健兴实业有限公司赞助出版,发行四千册。其做法是常常与长者们喝茶聊天,讲掌故笑话,“抛砖引玉”,从人们的心中挖掘出故事素材;他得到《揭阳日报》社的支持,在“乡村世界”专栏发表《乡村故事》近70篇,许多群众阅读后,又为其“贡献”出一大批新的素材;《乡村故事》出版后作者把书分发给许多群众和单位,如他一次就拿出三百册赠送给“旅深揭西乡亲经济促进会”,因此得到了大量的信息回馈。在揭西这片充满民间故事的土地上,经过如此多渠道深度挖掘,蔡高暖有了许多收获,也取得了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传承的经验。他在新搜集整理的故事中精选了30多个拟再行出版《乡村故事》,里面一百个短小精悍、幽默风趣、乡土气息浓郁,原本在人们口中传说的故事经过文字记载下来流传于世。对于这本体现揭西灿烂传统文化、客家文化精华的书,著名军旅作家蔡常维说:“凡是对揭西文化感兴趣的人,既可以把这本书看成一本生动有趣的故事袖珍本,也可以看成一本破解揭西文化的密码词典,更可以看成读懂客家人灰色幽默、生存智慧的说明手册。”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3篇

《小二黑结婚》讲述了主人公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恋自由的故事,二诸葛与三仙姑滑稽而生动的行为话语,在那个时代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继而被以各种文艺方式搬演、传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与辐射力。《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代表性作品,在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艺术的特色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性元素。

一、民俗性的载体:富有民俗色彩的叙述和情节

作家深深扎根于农村,饱尝大地的乳汁,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一言一行无不表现出乡村民俗对他的影响。赵树理写三仙姑时,他说:“刘家有两个神仙,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如今,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小说叙述中提到的求仙、扮神、鞋子绣花、裤子镶边这些迷信色彩和她衣饰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普通老百姓当中的习俗。

在布局谋篇和组织情节方面,民俗性描写几乎成了小说情节的骨干。在《小二黑结婚》中,小说开头即推出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个落后于新时代的迷信、落后的小人物个体,更是蕴含几千年的保守、愚昧因素的古老民俗的情节内容。故事的发展更是围绕旧的民俗展开。小说中新旧思想交锋,作家辛辣的讽刺,诙谐的笑骂,幽默的文采都借相关民俗得以发生发展。

二、民俗性的表现:小说中带有民俗印记的人物形象

具有整体统一特征的民俗性,同样充分体现在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上。在《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借用封建迷信和民俗心理塑造了两个惟妙惟肖的经典人物形象:二诸葛和三仙姑。赵树理是这样描写二诸葛的:“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一句话就把一个前怕狼后怕虎的老实农民形象刻画出来。作者还给他添加了与当地民俗风情恰好能融为一体的特色。春一下了雨,人们都抢着下种,他却掐指算出“不宜下种”,结果不仅误了最佳的播种时机,还凭空给自己添加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外号。三仙姑之所以称为三仙姑,是因为她每月初一、十五都要设香案并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一项迷信活动,如果分析仙姑的由来,就会看出三仙姑的跳大神其实并不只是搞迷信,而是一种在困厄的环境下,不得已舒展个体生命的手段。在刚嫁给于福时,她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媳妇。由于生性活泼,常常引发一群小伙子来家里红火。这样快乐的日子受到了丈夫和公公的限制,于是,这个女子不得已变换了一种方式,以另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民俗方式――跳大神达到自己的目的。三仙姑跳大神的活动不仅展示了民俗的权威性,而且展示了迷信与娱乐活动的微妙转换关系,而一种民俗的保留传承与其自身的娱乐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民俗性的外显:幽默诙谐的民间语言特色

《小二黑结婚》彰显了赵树理朴实简洁、机智风趣、诙谐幽默的个性化、生活化、民俗化的语言功力。三仙姑是作者着重刻画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她好逸恶劳,爱享受。作者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让这个老旧时代的农村妇女形象跃然纸上:“说有个打官司的老婆,四十五了,擦着粉,穿着花鞋。邻近的女人们都跑来看,挤了半院,唧唧哝哝说:‘看看,四十五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半辈没有脸红过,偏这会儿撑不住气了,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交通员领着小芹来了,故意说,‘看什么?人家也是个人吧,没有见过?闪开路!’一伙女人们哈哈大笑。”这里的记叙生动形象,没有作家的议论,而是对一个平易真实的故事的讲述,语言朴实无华,有音响、有色彩、有情状,三仙姑的尴尬狼狈被描写得淋漓尽致。“三仙姑都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这段话中“虽然”、“却”、“仍”、“盖”、“只可惜”这几个词,既真实地刻画三仙姑的“老来俏”,又辛辣而讽刺,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她的畸形性格。“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这句话极为口语化,风趣幽默,使三仙姑的形象丰满生动,呼之欲出。

赵树理的小说描绘的环境带着泥土气息,能够恰当准确地使用民间俗语,可以说是成功地摄取俗语的典范。如《小二黑结婚》里三仙姑威胁小芹与别人订婚时说:“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这句话是由“前世姻缘一线牵”衍化来的,是一句充满了宿命思想的俗语,过去在民间十分流行的这句话,对三仙姑对这样的人而言应该是不陌生的,但由于她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所以在说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些改动,这样听起来更贴切,更符合一个装神弄鬼的人的身份。

四、民俗性的传承:借鉴和创造性地运用民间文艺表现手法

赵树理向来都注意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增强自己作品的民族特色,他的小说既注意情节的迂回曲折,又做到上下连贯、有头有尾,他往往把许多小故事连接在一起,或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设计出波澜起伏的情节。

《小二黑结婚》这本小说可说是有一个首尾相连的大故事,即小二黑与小芹由恋爱到结婚组成的,其中又包含了许多小故事,大故事是由这些小故事构成的,但各个小故事都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且每个小故事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对人物进行特写,以此环套环式地组织情节。作品一开头,从“不宜栽种”和“米烂了”两个故事中引出“二诸葛”和“三仙姑”这两位神仙。然后单表“三仙姑”。从她四十多岁还有本事吸引住青年人的“隐情”上引出了小芹。从小芹又引出了金旺兄弟,进而又引出了二黑,而二黑与小芹谈恋爱,受到了金旺兄弟的陷害,于是又有了后来的斗争会……情节一步步展开,节与节之间的连续性很强,从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人物又随情节的发展而发展,性格在情节的迭进过程中逐步深化,在结局时,把各个人物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做到了有头有尾,完整叙事。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4篇

传说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有个岛国,那里的国王叫做山鲁亚尔。有一次,国王发现,他的王后和宫女.仆人竟然背着他在偷偷玩乐!便怀疑王后有不贞行为。于是,一怒之下将王后给杀了。从此,他厌恶妇女,想要把全国的妇女都置于死地。国王决定,每天都娶一个女子,过了夜就把她给杀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百姓都害怕极了,都带着自己的女儿逃走了。可国王还是让宰相继续去找女子。宰相便让女儿山鲁佐德去王宫充数。晚上,山鲁佐德给国王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讲到第二天天亮,国王想:我故事还没听完呢,算了算了,明天再杀。第二天晚上,山鲁佐德还是给国王讲了故事,故事使国王入了迷,国王又没杀她。就这样,直到1001个夜晚,国王终于被感动了,他娶了山鲁佐德做王后,并发誓再也不杀女人了。

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来历。

最初,我读到《一千零一夜》时,看到里面有那么多故事,还真以为里面有1001个故事呢!后来,我才知道,里面只有264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来自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它们生动地反映了民间崇尚高尚品质,向往文明的美好品格,他们向往真、善、美,反对邪恶、暴力的行为,这才编出了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也就是《天方夜谭》。

看了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人物吸引住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向我反映了真、善、美的品质。

在书里,就算你把一个长故事截头去尾,只看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你一样会觉得好看,这就像一池清水,只喝一口,也可尝到甘甜的味道。

在书里,《辛伯尔航海施行的故事》会使我为辛伯尔勇于探索、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为辛伯尔的纯洁和智慧喝彩。《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又让我感到好人终会有好报。------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5篇

上个星期,我读完了一本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

这是一本由40个小故事组成的故事集。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描述了中世纪阿拉伯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蕴藏着深厚的阿拉伯文化内涵。显示出了阿拉伯人民非凡的智慧和想象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书中的故事生动形象,爱憎分明、充满哲理,并且都贯穿着光明和正义最终将战胜黑暗和邪恶的主题。让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叙述语言十分幽默,采用的是中国文学著作中比较常见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整本书看似是一个大故事,但是中间又套着许多小故事。读起来一波三折,令人回味无穷。难怪我对它爱不释手,沉醉入迷了

书中有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如机智勇敢的阿里巴巴,他使我明白了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道理。还有爱财如命的吝啬鬼丁朗,他使我明白了钱不是万能的这个道理。还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布昂,他使我明白了牺牲小家顾全大家的道理。以及阴险狡猾的艾丝,他又使我明白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6篇

这本书是从亚马逊网店购买的。《三字经》是元朝初年教育家王应麟编写的,主要是教小朋友们读书。书的内容包括教育、天文、地理、民间故事、传说等。三个字一句,有378个句子、1134个字,很好读的。《三字经》到今天有700多年了,很多小朋友都喜欢读,都在老师、爸爸、妈妈的带领下读了。

我喜欢的这本书,有简单的说明文字,有63个有趣的小故事,还有漂亮的图画,特别是书里的文字都有拼音,我自己都能阅读,不用问爸爸、妈妈。

放假以来,我把《三字经》原文都读了十多遍了,有一小部分我都能背着了。但是,爸爸妈妈要求背下来,我还要加倍努力。《三字经》的内容好多不知道说什么,爸爸妈妈说不用着急。这一段时间,通过读里面的小故事也知道了一些内容。如,我读“曹操之子”小故事,知道了三国时期的大英雄曹操,有曹植、曹丕、曹彰、曹冲四个儿子,都是他的亲儿子,但是他们的爱好相差很大。曹植很有才气,曹丕喜欢剑术,曹彰很喜欢跟猛兽打打仗,曹冲非常聪明,爸爸说这就是“性相近,习相远”,哦,原来是这样的。

寒假里,我还读了《秘密花园》,还读了《声律启蒙》,还读了《小学生校园诗朗诵》等书籍,通过读书,复习了拼音,认识了很多文字,知道了一些知识。我要长期坚持下去,养成好的习惯,为成功努力。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7篇

一、自编小故事制造“悬念”,创设情景

与数学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往往缺少现成的,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地编写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小故事,制造一种悬念,让悬念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学习新知。如在上《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时,我自编了小故事《才智过人的小聪》来创设情境:

“古时候有个人叫小聪,他从小才智过人,8岁的时候, 有一次家里来了几个客人正在设计这样的一个园林绿化问题:以五边形的各顶点为圆心,1 米为半径,画五个等圆,阴影区域铺上小草,问需要多少面积的小草?小聪脱口而出,让在场的所有人惊叹不已,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图1

“一个8岁小孩,一口说出答案”,他是怎么知道的?本身就是悬念,自然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心中燃起了探究之火。

二、让小故事讲出“惊奇”,创设情景

意外和惊奇可以激发人的兴趣,引起注意力。情景创设时,如果小故事的结尾出乎常理或学生的意料之外,会起到一石激起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有理数乘方(1)一节课时,我曾尝试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我告诉大家若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有(20+21+22+23……264-1)粒米,以100粒/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学生们都“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惊喜、意外”催促学生纷纷翻开课本阅读。就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处于高昂的状态,自主学习的愿望更加迫切。

三、让小故事讲出“新鲜”,创设情景

新授课之前,教师讲述一些独具魅力的“新鲜”小故事,出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范围之外,让故事的“新鲜”吸引学生,诱发学习动机,活跃学习气氛。如,在教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节时,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来创设情境:

公元三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刁番都的故事。刁番都的墓志铭是由希腊学者麦罗尔用方程的形式写出来:“过路人,这里埋着刁番都的遗骨。下面的数目可以告诉你,他一生究竟活了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童年时代。又活了十二分之一,颊上长细细的胡须。刁番都结婚了,可是还不曾有孩子,这样,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5年,他有了一个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孩子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从他儿子死后,刁番都在极度的悲痛中只活了4年就死了”。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刁番都他一生究竟活了几岁呢?墓志铭一般都是介绍墓主生平,歌颂墓主丰功伟绩的,像这种用数学分数来划分人生几个阶段,以及墓主的功绩的写法,着实少见,新鲜奇特,隐藏玄机,引人注意;加之,一句“到底他活了几岁了呢”问话,就强烈地刺激同学们兴趣高昂都急得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这个问题,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

四、让小故事讲出人物“超群”,创设情景

学生对英雄有种崇拜趋向,对有些技艺超群的民间“奇人”的绝技感到惊奇羡慕。教学时,抓住这一心里特征,讲述一些奇人奇事,让学生产生一种探究、运用这种方法的愿望,达到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效果。如,在教“相似三角形”一章时,讲述了一下故事来创设情境:

在19世纪阳光明媚的一天,一位德国数学家旅行到了埃及金字塔脚下,开始参观欣赏附近的十几座金字塔,从与村民的谈话中他得知,村里教堂的神父出了这样一则悬赏告示:能测算出法老胡夫金字塔(最大的一座)的塔高的人将得到神父的重赏,当地人没能算出。这位数学家略一思索,马上胸有成竹地表示能迅速得到答案。他叫人找来一根竹竿,一根皮尺,把竹竿竖直插在地面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竹竿拖出一条长长的影子,他用皮尺量出了竿长和影长,然后又量出金字塔的影长,不一会,他说准确地报出了金字塔的高度,终于得到了神父的重赏。(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学生们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

接着,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位数学家为何量出了竿长和影长就测算出金字塔的高度?”就在学生们想弄明白又茫然无措的情况下向他们指出:“我们通过本章的学习,就会彻底明白上述问题了。”显然,一颗颗探究的心灵已在萌动。

五、让小故事讲出“情趣”,创设情景

小故事本身来源于生活,具有浅显易懂、生活味浓、充满情趣,它可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效。如,在讲授“加法的交换律”一节时,我讲述《搬家》的故事:有一个人,他家的左边住着一个铁匠,右边住着一个磨豆腐的,他每天凌晨总是被两户人家发出来的噪声吵醒,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了,于是他就找两个邻居商量,和他们谈好条件让他们搬家,他的两个邻居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很高兴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然而第二天,他还是被同样的声音吵醒,他很生气,冲出门去,一看就傻眼了,原来:住在左边的铁匠家搬到了右边,而住在右边的磨豆腐家搬到了左边。

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们就哈哈大笑,等他们笑过之后。我问: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你能举出一些例子?这时学生马上就安静下来了陷入思考中。学生从两家“交换”位置而“声音”依旧的故事中受到启发,自然想到“加法的交换律”,又有同学补充说“乘法的交换律”也可以。因为这样的故事也适合初一的学生,一下子就引起了他们对这节课的兴趣,抓住了他们的心,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很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故事教学 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49-01

世界上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故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它以丰富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深深地吸引着孩子。

有人认为中学阶段孩子大了,没有必要再用讲故事的教学法了。其实不然,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性格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故事。就年龄特征而言,对初中生讲故事不再侧重于趣味性,而可以讲寓意深刻的故事或名人励志故事;就班级特点而言,对人心涣散的团体可以讲一些团结合作主题的故事;对有爱慕虚荣倾向的团体,要多讲些颂扬内在美的故事。这样以经典故事启迪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用生动形象又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思考,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基于上述目标,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们语文组开展了《“故事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小课题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讲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讲故事主要起一个调剂和连接的作用,可以是课前激趣时讲,可以是课中提神时讲,也可以是课后延伸时讲。

记得去年九月开学不久,一次上下午的语文课,当时天气比较闷热,加上中午午睡,有些学生就感觉疲乏,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自学环节开始没几分钟,我竟发现好几个学生睡着了。我轻声提醒他们后,虽然有几个勉强挣扎着起来看书,但这次一课一测的效果很不好。下一次下午的语文课,还没上,我就有些担心了。正好一个学生到我坐堂的桌前问我问题,说的是“许海峰获奥运冠军在建国史上首次破天荒”这个句子病因是什么。于是我给他讲了刘蜕的故事,学生听完后恍然大悟。请教的学生离开之后,我觉得讲成语故事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成语,于是便准备在上课时把故事再讲一遍。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当我说到“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时,很多原来趴在桌上的学生抬起了头;当我说到“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日天荒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我,迫切希望我讲下去;当我说到“这个成语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时,学生露出满足的笑容,于是精神抖擞地开始了学习。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故事的需求并不是很大,但一旦冲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中辅以故事教学,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于是,每当上下午的课时,我总会花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讲故事。这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而且对学习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后来,因为教学效果显著,我将这一做法作为经验在语文组进行了推广。

二、讲故事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课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课外的文学常识是书上找不到的,一部分学生一时也无法自己弄清楚。这时候我就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他们。比如,我在上《岳阳楼记》和《隆中对》时,就把范仲淹的改革和三顾茅庐的前因后果讲了个透彻,再把岳阳楼概况图、古三国地图借来,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掌握上几乎没有什么困难。

三、讲故事可以引领学生阅读方向

自习课的时候,每个班主任总能收上一两本课外书,那是学生偷偷看的。学生往往因为看课外书而迟交或不交作业,有时候上课也看,影响了课堂效率。对语文老师来说,课外书当然是提倡看的,不过要分时间。但我发现,学生们看的课外书太“杂”、太“滥”,非常有必要进行引导。开始的时候,告诉他们不要看或者尽量少看那些娱乐杂志,如漫画书、网游小说等,多看看经典文学作品。然后我又在课堂上对每位学生说经典作品对人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智取生辰纲》时,讲了杨志的故事,有一位平时并不怎么爱看书的学生竟然去借《水浒》来看,并且每有不懂的地方就主动来问我。

这以后,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看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我讲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时,就有学生借鲁迅的《朝花夕拾》一书来看;我讲了“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个典故后,更激起了学生研究古代文学的兴趣。

四、讲故事可以扩充学生课外知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应试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他们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他们所接触的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太少了。虽然有网络,孩子们也酷爱,但他们喜爱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学习,往往是为了交友聊天、玩玩游戏,以此放松紧张的心情。当然,偶尔也会进博客按老师的要求发一篇优秀习作、查一查民间习俗什么的。鉴于此,我除了偶尔印发一些课外文化常识资料给学生阅读以外,往往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课外的常识告诉给他们。比如,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世说新语》中名人雅士的故事等等。

五、讲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愫

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和其他科目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要和情感教育相联系。我在上课的时候,总会结合课文内容,给他们讲一些做人处事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名人具有良好品格的故事。比如,上《送东阳马生序》时,给学生讲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他们要尊师重道;上《最后一课》时,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上《老王》时,给学生讲钱钟书和杨绛在时的生活故事,鼓励他们对待困难要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

所以语文课上讲故事深受学生欢迎,特别是校园生活小故事渗透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以故事育德,以故事养心,以故事激趣,能调动每一个孩子语文学习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我们用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讲讲故事,就像绵绵细雨,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语文教学育人的目标会不留痕迹地浸润到学生的心田,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此外,常讲故事也可以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常讲故事也锻炼了教师的口语水平,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尽量把教学语言简洁化、生动化、科学化。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9篇

一、恰当选用小故事,让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一箭双雕。

初中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接受能力有限。恰当运用小故事,通过寓言故事或民间小故事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单调、正规的生物术语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挖掘故事的内涵,深奥的人生哲理或影射的社会现象,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启发。

例:在讲授“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这一章中,引入伊索寓言中的“胃与腿的对话”:胃与腿各自认为自己的力量大,因而发生了争吵。腿说它支撑起整个身体走路力量大,而胃说若没有它把营养不断输送给四肢,腿连动一下也难,两者各执一词,争吵不休。学生通过这则寓言得出结论;人体各个器官虽然功能不一,但只有各就各位,各尽其能,才能统一和谐,健康成长,说明人体是一个整体。物以类比,植物体的整体性,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相互依存关系等等问题也迎刃而解。本来这堂枯燥无味纯理论课,由于寓言故事的点缀而变得生动、易懂。而学生从寓言故事中由一个人各器官的紧密关系扩展到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应和睦相处,友爱互助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实现人类的最高目标。

又如神经系统中“条件反射的建立 ”是一个较为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在讲解中,本人引入“郑板桥训驴”的小故事:少年郑板桥为惩罚家乡一个常常骑驴逼债。并强令人鞠躬行礼的地主,带上有荆棘的树鞭偷偷溜进地主的驴舍,一边向驴鞠躬,一边用树鞭狠抽驴,反复如此,直至他远远鞠躬,驴子就本能地蹦跳起来,致使有一天,地主又骑驴去收租时,郑板桥远远地频频向驴鞠躬,驴子则不停地瞎蹦跳起来,把地主摔个鼻青脸肿。一次两次之后,地主再也不敢骑驴收租了,也宣布人们对他免礼。这则郑板桥训驴与巴甫洛夫通过反复摇铃建立狗的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从这则小故事中,迅速理解了条件反射建立的重点,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又对郑板桥的机智感到佩服。

二、应用成语,用简洁精辟的语言,说明复杂的生物现象。

我们稍加推敲,不难发现,许多常用的成语中包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在生物教学中,即丰富了学生知识,又调节了课堂气氛。恰当运用。

例:“吐故纳新 ”无论在讲解新陈代谢还是异化作用都是那么贴切、自然:在新陈代谢中可把异化作用类比为“吐故”,同化作用类比为“纳新”;在呼吸作用中,把呼出二氧化碳类比为“吐故”、吸入氧气类比为“纳新”。“同室操戈”在说明同种生物为顺应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所发生的种内斗争。“望梅止渴”在讲解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中效果不错。还有万紫千红、息息相关等等成语、词组,只要我们有心积累,善于应用,效果不凡。

三、适时利用漫画,揭示生物问题。

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生活和时事,反映了社会现实。在生物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应用漫画,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漫画的内涵,教育效果更为显著。本人感受最深的是在“生物与环境 ”一章中。

利用“女娲补天难 ”一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揭示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在工业日益发达的今天,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臭氧层被破坏,太阳的紫外线入射率大升,地球生物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让学生切实地了解到防治污染、注重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利用“新成员 ”一图表现的情况“青蛙”这种常见的小生物有朝一日竟成为珍稀动物的新成员,这样一幅令人啼笑皆非的漫画向世人提出警告:由于肆意捕杀,乱砍滥伐,环境污染等等人为因素,生态严重失调,生物种类濒临灭绝,有谁知道,人类又能在这个千疮百孔地球上生存多久呢?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四、应用口诀、顺口溜获取一石三鸟之效。

生物学内容主要涉及生物形态、结构、功能和生活史,学生大多无法亲眼所见,知识点细碎。顺口溜简明扼要、朗朗上口,有很强的概括性。把它用于课堂教学,即可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便于学生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提高概括能力。

民间小故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汉译问题;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77-02

The Folktale,是由当代国际著名的美国民俗学家斯蒂· 汤普森(Stith.Thompson)(1885-1970)所著。该著全面而又详尽地阐述了民间故事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为了解和研究世界民间故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一本很具世界影响力的巨著。该著的汉译本《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是由郑海和郑凡等人完成,于1991年2月首次出版,译著的完成对于我国民俗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然而译本中也存在有漏译,误译等问题。译著的第四部分《民间故事的研究》,是民俗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了解和研究民俗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第二章《研究民间故事的国际组织》更是基础,因此有必要对此部分进行汉译讨论。本文以页码为序,列举译文,并附原文,再对误译略加分析,最后提供参考译文,本文力求避免吹毛求疵,误导读者。

一、《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471页,原文392页

这四种已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重要观点,实际上已沦为一种没有根基的研究。

原文:None of these four important ideas, so widely taken for granted, had really been submitted to an unbiased study.

“unbiased”意为“客观的”。 “none of…”意为“都不”。

参考译文:这四种已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重要观点,实际上没有一种付诸于客观性研究。

二、《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471页,原文392页

他们是卓越的法国人,他们并非处处被人接受,但是他们每一个人走过的道路都有助于法国民俗学研究的黄金时代的出现。

原文:Being the good Frenchmen they were, they did not always agree, but each in his own way helped produce a golden age of folklore study in France.

“they did not always agree”意为“他们的观点并非总是一致”。 “in his own way”表示“用他自己方式”。

参考译文:他们都是了不起的法国人,然而他们的观点并非总是一致,虽然如此,但他们每个人都用各自方式有利于创造了法国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黄金时代。

三、《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471-472页,原文392页

这一嘲笑是对其整个学派显现出来的那些建立在薄弱基础之上的思考而发出的。

原文:This bit of laughter was all that was needed to show the insubstantial base on which the speculations of the whole school was founded.

句子结构为“This bit of laughter was all……”。汉译不通。

参考译文:是需要这一点嘲笑来表明整个学派的推想是建立在薄弱的基础上的。

四、《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472页,原文392-393页

尽管对某些现论有轻微的影响,故事作为一个气象、星辰或天体神话蜕变物的古老观点仅仅为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所理解——解除了这个巨大包袱,才会有关于民间故事的描述性和健全的研究。

原文:Though not without remote influence on some modern theorists, the old idea of the tale as a disintegrated myth of the weather or the dawn or the heavenly bodies and only to be understood by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philology——this was discredited and the sane study of the folktale was relieved of a great incubus.

“remote influence”意指“深远的影响”。“discredited”意为“不足信的”。“this”指破折号前句内容,意指“关于故事的古老观点”。“a great incubus”原意是“沉重的负担”,此处指对故事的古老观点不信任“这个大问题”,是比喻的说法。

参考译文:尽管并非对某些现论学家没有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故事作为一个气象、星辰或天体神话蜕变物的古老观点仅仅为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所理解——此观点是不足以信的,也只有对民间故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才能消除这个巨大的谬误。

五、《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473页,原文394页

在法国,大约在1930年兴起了有效的新的民俗调查,民俗学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正式的机构和博物馆,并且成了1937年国际民俗学大会的主持者,当然所有这些民俗调查的主要兴趣不是短篇故事,而是民俗的其他方面。

原文:Even the active new generation of folklorists which arose in France around 1930 and succeeded in establishing an official department and museum and acted as host to the International Folklore Congress of 1937 has been mainly intersted in other aspects of folklore than the conte populaire.

“active”是指“活跃的”。“around 1930”意为“大约在三十年代”。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范文 下一篇:小学美术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