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1 05:19:46

马克思调查报告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马秋林(1957-),男,四川盐亭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党建;胥长寿(1972-),男,四川射洪人,硕士,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管理;聂彩林(1967-),男,四川船山区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教育;刘光明(1971-),男,四川安岳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资助项目“推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研究”(编号:12JD710016;主持人:聂彩林)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90-03

同志提出的“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上看,已成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为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这一矛盾,本课题组以网络方式开展了“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一、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问卷调查概况

本课题组通过租用“问卷星”这个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特邀江苏、浙江、广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八省16所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了网络问卷调查。16所高职院校中有国家示范建设院校2所,省示范建设院校7所,非示范建设院校7所。通过各参与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主管部门的精心组织,“问卷星”统计系统获得有效调查问卷教师卷共110份、学生卷共2591份。本调查内容教师问卷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目的、方法、效果,以及课程体系转换、队伍建设和考评方式等;学生问卷主要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目的、态度、效果和教学评价、教学改革等方面。从问卷调查过程上看,由于调查样本选取科学,地域分布广泛,参与院校代表性、典型性强,网络答卷一人一机匿名填写,“问卷星”测评系统自动统计,确保了调查信息的准确性、数据的真实性,为开展本课题研究以及推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现实状况

(一)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较高而学习兴趣不大

本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作用认识清楚。如,关于“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有73%的高职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 在“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动力”选项中,53.18%的高职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践有所帮助”,还有48.2%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对自身发展成才有帮助”。在“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之间的关系”上,主张“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导思想”的达到49.5%。有85.5%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调查结果在表明多数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具有正向情感的同时,也明白地告诉我们在参加调查的2591名高职学生中,对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有“个人兴趣”的仅占10.5%,比高中时期(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53.1%)下降四成。从而说明相当部分的高职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值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管理者及教学工作者深刻反思。

(二)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认识明确但参与率不高

截止2011年,我国的高职院校总数为1276所,在校生总数达960万。可见,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领域。从问卷调查得知,87.8%的高职学生承认自己“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由此可见,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核心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得到了广大高职学生的认同。这为我们加快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有力推进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而调查数据也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仅有53.3%高职学生能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还有近五成高职学生不乐于参与“做别的事”、或“人在课堂心在外”。可见,如何提高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抬头率”,迫切需要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狠下功夫。

(三)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效欠佳其原因清楚

2006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贯彻 “05方案”教育教学虽有较大改善,但问题仍然明显。此次调查显示,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欠佳,人们的满意程度不高。教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 不太满意”的有44.6%、“不满意”的有6.4%,过五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对当前的教学效果不乐观。参加今年6月“问卷星”网络调查的2591名学生中,一年级占57.4%、二年级占36.9%、三年级占5.7%。尽管都已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但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选项中,“不太了解”(42.1%)和“不了解”(5.4%)的还高达47.5%。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真令人担忧。

该调查也揭示出,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教师认为影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的原因:第一是“大班教学,课堂组织难度较大,师生互动少”(占84.6%);第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占41.8%);第三是“党政领导及管理部门不太重视”(38.2%);第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占28.2%);第五是“考核测评体系不科学”(占27.3%)。高职学生对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建议:其一,要求“了解学生贴近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与亲和力”有80.1%;其二,要求“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64%;其三,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巧用网络平台”有59.2%;其四,要求“采用小班教学,师生互动,扩大参与面”有42.9%;其五,要求“改革课程考核、成绩评定的方法”有37.2%。也有50.1%的高职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单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缺少吸引力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教师问卷中也得到印证,如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选项中,选择“讲授法”的达到83.6%。这些数据为我们制定对策、增添措施,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评价较好期待较高

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施者和主导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评价”选择“非常热爱教学工作”的有50.1%,选择“比较认真地完成教学工作”的有37.6%。可见,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及其表现,获得了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认可。但调查也表明,89%的高职学生喜欢“知识丰富、思想深邃、理论联系实际的老师”(56.2%)和“着装整洁、温文而雅、教法灵活的老师”(32.8%);同时,也有80.1%的高职学生期望老师教学中要进一步“了解学生、贴近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与亲和力”。由此可知,善于思考的“90”后高职学生,对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期待较多、要求较高。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面对新的挑战,只有迎难而上,勇于改革创新,才是出路。

(五)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结构日趋优化但问题也突出

从2008年,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学团队结构逐渐优化。本调查数据,对此也能充分印证。首先从 “政治面貌”上看,“中共党员”教师是主体(占77.3%)。其次从年龄构成上看,中青年教师成为主流(占77.3%)。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2.7%,“35-45岁”的中年教师占24.6%。再从学历层次上看,高学历教师逐渐增多。其中“硕士研究生”高达40%,“博士研究生”已占2.7%。该调查结果也揭示了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在专兼职教师构成比例上,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偏低,仅占64.5%。并从访谈中得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专任教师未按国家规定(“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调查中有42.7%教师认为“队伍整体数量严重不足”是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二是在职称评聘上,专任教师相对较难。虽然调查数据表明,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职称构成矛盾不很突出。其中“正高称”10%、“副高称”22.7%、“中称”45.5%。但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反映,兼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较高,专任教师评聘“高级职称”较难。调查中也有31.8%教师认为“评定职称难”是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三是71.8%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与创新能力较弱”是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在“对教学中的主要困难”选项上,也有71.8%的教师选择“可利用的资源太少”,57.3%选择“信息闭塞,很难接触到新的思想观念”。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高职院校准确把握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六)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考评方式多样但能力测试与激励功能弱

课程考核既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调查显示,目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评方式”呈现多样化。其中“开卷”的38.2%、“闭卷”的15.5%、“开闭卷结合”的19.1%,坚持“理论考核与操行考核结合”的25.5%、采用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方式的1.8%。课题组从学生座谈中得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卷考核,由于相当多的学校在管理层面“重专业课轻公共课”,常常出现任课老师负责下的“大班课大班考”,考场监督难以到位,学生间传抄行为较多,考核结果欠真实。而闭卷考核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或“平时不烧香、考前报佛脚”现象,也难体现注重“能力测试”的高职教育理念,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探索构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考核测评体系是客观现实需要。

三、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调查结果的反思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思政[2005]5号)、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以及今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试行)》等,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高度重视。

今天,我们对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认真分析和深刻反思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问题,就其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在管理层面: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力,机制不新。在高职院校中相当多的管理者注重眼前利益,强调专业技能教育,难以站在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高度,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优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有可无。投入上重视专业学科,轻视思政课建设,可利用资源较少。专任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学习进修机会少,评职晋升较难。贯彻党和国家思政课建设要求难以到位,测评与激励机制不健全,课程考试考核模式与制度跟不上形势,教师积极性不高,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二是在教师层面: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责任意识不太强,教学创新尚不到位。由于高职院校大多远离中心城市,对优质教学人才吸引力小,有的甚至是从其它专业或行政部门转行从事思政课教学,以致有的教师理论功底不足,教学科研水平低,教学方法简单,难让学生信服。部分思政课教师尤其是有的青年教师由于行业、地区差距待遇相对偏低,加之社会落后现象和多元化思潮的影响,职业责任意识淡薄,对自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缺少足够的信心和职业荣誉感,难以引导学生“乐学”、“真信”“真用”。近几年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迅速,思政课教师少,教学任务重,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课程改革难以深化,更无暇顾及教学模式方法创新。

综上所述,“05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薄弱环节仍突出,面临的任务仍艰巨,迫切需要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齐心协力下深水,聚精会神攻难关,共同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东华.六十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2):60-65.

[2]柯狄祖.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EB/OL].http:///01gmrb/2007-09/08/content_668588.htm.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观教育的原则

一、 大学生信教基本情况

此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1154份;其中有效问卷1079份,有效率93%。有效问卷中,男生440人,女生714人,党员432人,团员547人,群众175人,本科四个年级共计923人,研究生共计231人。涉及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外国语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接受调查的同学当中,XX的同学信教,其中学生党员信教的比例占到XX。现如今未信教而今后将信教的可能性调查当中,12.7%的同学表示“以后会信仰”,52.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35%的同学则表示“坚决不会信教”,这表明了高校大学生的仍是不稳固的。具体而言: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宽容度高

根据社会调查所反映的数据,在调查到“您认为宗教是什么时”,有43.7%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交规,有11.3%的人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在调查信教的利弊时,认为信仰宗教利大于弊的占调查人数的28%,认为既没有利处也没有弊处的占25%,认为弊大于利的,仅占到调查人数的13.5%。在调查对身边信仰宗教的其他的同学的态度时,一样的结论得到了相同的体现:有67.6%的同学表示基本理解,13.1%的同学表示“非常理解”,认为“不能理解”的只占15%,持鄙视态度的仅占到3.5%。另外,在调查“认为国家对于宗教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的时候,有45%的同学认为国家应当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21%的同学认为国家应支持。从这些调查数据,不难看出高校大学生对宗教持较积极的态度,对宗教的社会功能较为肯定,对持宽容、支持的态度。

(二)大学生受宗教影响的途径

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多种多样。根据我们调查,大学生群体当中,听过宗教宣传的人数和所听次数也在不断增加。在被调查的同学当中,7.23%的同学表示经常有人向他们宣传宗教,70.43%的人偶尔听到,从未听到的占22.34%。同时,我们也对是否经常收到宣传品进行调查,其中经常收到此类宣传品的占到2.26%,偶尔收到的占25.53%,两项合计占到全部被调查者的27.77%。从上述数据来看,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地就能在校园中接触宗教。

(三)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我们特地调查了大学生信教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社会或者自然异己的力量,这是在社会时期,宗教得以存在的主要根源。所以,宗教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社会转型发展期间,人们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竞争带来的风险与收益、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因素给许多人的心理带来或多或少的落差和失衡。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份子,多少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调查中,有56.9%的被调查者信教是受家庭的影响。由于家族或者父母笃信某种宗教,调查者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信教。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很多很难通过后天而改变。

2、宗教因素

宗教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宗教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表现为不断世俗化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具体来说:首先,宗教不再反映政治色彩,而是表现为个人信仰和社会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引发人们对生存意义的思考和抉择。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与自然的隔离,加之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贫乏所造成的反差,使人们感受到了孤独感和冷漠感。上述这些都引发了人们对宗教的依赖。在本次调查中,在被问到信仰宗教的原因时,有32.2%的同学认为,信仰宗教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其次,宗教本身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和伦理性。这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生、自然、世界有其独到的解释,对哲学感兴趣或者喜欢思考的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于此同时,宗教常劝人为善,往往宣称“宽容”、“慈悲”、“公正”等理念,这对喜欢主张正义的大学生有莫大的吸引力。在本次调查中,有29.7%的同学是由于受到宗教影视和宗教文化的感染,方才信仰宗教。再次,宗教常常诠释“永恒”的意义。对于人类而言,追求“永恒”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3、自身因素

时常反应出人的现实需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总以学习为主、以考试为重。学生们的被施以单一的教育模式,接受相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宗教,常被教育冠以为“愚昧无知”“精神鸦片”的名号。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课业相对轻松,有时间和机会接触形形的思想言论。由于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这又成为大学生尝试接触宗教的心理因素。当接触宗教时,极易产生猎奇的心理,促使他们主动地更深入地了解宗教,主动参加信徒的宗教活动。进入大学,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接触到各地的同学,面对各种竞争和挑战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接受各种新的思想和理念,这些因素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孤单甚至空虚,希望在心理上获得某种慰藉,或者渴望有个一个可以接纳自己的团体,寻求一种归属感,而宗教,恰能很好地满足同学的这种需求。在调查数据中显示,有32.2%的同学认为,信仰宗教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有27.3%的同学选择信仰宗教的原因是由于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大。

4、学校因素

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一直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但由于目前共产主义教育仍停留在单方面灌输的层面,以说教为主,形式古板单一,内容脱离实际,导致教育效果并非如人愿,许多青年人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心,反而为宗教的纯粹、简单、真实而吸引,转而信仰宗教。在遇到社会问题时,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的身上,在日常生活中,以宗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 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紧迫性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对宗教、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和党建的关系、我国的宗教法律政策的认识进行考查,发现其中存在重要的问题。许多大学生不能准确认识上述问题,不了解对党和国家对宗教的政策和态度,对宗教本身的认识也存在着偏差。

(一)不能正确认识宗教本身

在本次调查中,第4题,您认为宗教是什么的回答中,认为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占35.6%,“对神圣物的崇拜和信奉”的占28.59%,“说不清楚”占24.08%,“唯心主义的产物”占19.96%,“其他”占8.39%。许多调查者把宗教等同于迷信,23%的同学认为宗教和迷信没有区别,21.3%的同学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二)关于宗教的法律法规了解不清

问卷调查第9题考查国家对宗教的法规是否了解,其中非法科学生有86.3%出现错选或者漏选的情况,而在法科学生当中,仍有10.4%的同学认识存在偏差。可见多数同学对国家的宗教政策宗旨并不了解。多数被调查者知道国家有宗教自由,但却不知道我国实行政教分离,不知道教育和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有些同学甚至不知道,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或者不能准确地理解自由原则。

(三)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根据此次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包括大学生党员,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问到“你认为共产主义信仰和是否有冲突”,有46.12%的同学认为没有冲突,24.45%的同学选择了“说不清”,仅有29.43%的同学认为共产主义信仰和是冲突的。还有数据显示,22.32%的同学认为信教也可入党,3.25%的同学认为入党后仍可以信教。在调查到“您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涵”,有32.3%的同学完全不了解,31.74%同学表示了解一点,21.2%的同学表示比较了解,14.76%的同学认为自己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问到共产党员信教会产生哪些影响时,竟有达52.1%的同学选择了“是一种个人信仰,对社会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能够劝人向善,规范人的行为”等错误选项。

(四)上述现象对开展党建工作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行动指南的政党,在本质上具有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这一性质要求党员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做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中国共产党党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原则立场是一贯的,从未有过丝毫动摇。这一原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然而当今社会却存在少数共产党员参与宗教活动、与宗教界人士建立密切私人关系的现象,更有甚者,某些党员已成为实际上的宗教信徒。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党和社会的密切关注,并深刻分析和研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及其影响,因为这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地位等重大理论性问题,也是关系到党的先进性保持的政治问题,更因其与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复杂交织而成为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

深邃的宗教哲理、博大的文化内涵、弃恶从善的伦理观、神秘的宗教礼仪等对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校学生具有莫大吸引力。在宗教文化和宗教世界观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学生会对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原则产生困惑与疑问。这种状况无疑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工作者不仅需要加强高校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同教育,更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有效抵制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深刻理解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原则与自由原则之间的科学关系。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尤其要注意层次性的问题。即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时,要注意同学之间的差异,例如民族、地区、家庭环境背景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分层次教育。对待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对待信教的大学生党员,应教育其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无神论,保持共产党员思想的纯洁性,如果其坚持信仰宗教,再根据情况责令其退出党籍。对于正在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分子,应当让其了解党的宗教政策,端正其思想,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而对于普通学生,应当保持其享有自由的权利,引导其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但也不应过多地干涉其。总之,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层次性的原则,不能“一锅煮”“一刀切”的方法。

2、渗透原则

渗透原则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它是指将理论知识融合到管理、工作、咨询、生活等各个方面中。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这个条件和便利来执行渗透原则。“”的问题,存在同学们的生活当中。如果只在课堂上,讲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其效果具有局限性。相反,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念渗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辅导老师日常管理工作、咨询工作当中,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再是一出独角戏,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从而形成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的综合作用力,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的效能。

3、教育和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想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该法条为教育和宗教相分离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其他国家,这条原则也同样适用,例如《日本教育基本法》第九天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开团体开办的学校,不许为特定的宗教搞宗教教育和其他宗教活动。这一原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肯定了自由原则,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自由的权利,坚决反对歧视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行为。另一方面,无论是哪一种宗教,都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都不能干预国家教育职能,在诸如高校等教育机构开展传播宗教教义和神学思想等活动,或者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其他活动。高校是国家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重要阵地,宗教教徒在校园内传教,将严重影响和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健康文明的教学环境。

国家支持宗教自由,但不是对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教育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还要严防不法宗教分子在学校传教,进行思想渗透,阻碍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不能忽视政策,对正常的宗教活动进行过细过多的干预和限制。

4、坚持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意识形态性是做好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意识形态性就是其教育思想、目标、手段和效果具有政治性和方向性,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所具有的政治方向性,要正面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仅停留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相关内容的教育功能的层面上,还应当将其上升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高校大学生在日常处理宗教问题的一件法宝,用以分析、认识和处理相关问题;于此同时,它还可以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具有约束和激励大学生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科学性,首先表现为其内容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关于宗教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基础之上的,是严密和严谨的科学理论和策略体系,体现了其严谨的科学性。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实施方法等环节上要采取适当合理的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坚持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既要看到二者的联系,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是两种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否则会忽略其育人的根本功能,导致丧失其生命力。当然,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以其中一方面来抵消或者否定另一方面,不能强调它的意识形态性而去否认它的科学性,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其科学性而忽略意识形态性,导致传授脱离现实的东西。应当把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到教育教学的工作当中,在意识形态性的指导下实现科学性,并以科学性为基础,最终实现意识形态性,这是做好党建,尤其是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党建工作当中,坚持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要把提高能力,培养技能和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素养的建设统一起来,同样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过程,做到这两者的统一,也需要做到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5、坚持实践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同学校开设的其他政治理论课程一样,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任何课程都要求理论联系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是如此,不管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从微观个体到宏观社会,都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不与实际相联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不单是教育学生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是让他们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宗教现象,充分认识和理解“宗教既是个人的事,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大局”的含义。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地解决与自身紧密相关的宗教问题。

在开展党建工作当中,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思想、我国对宗教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我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我国宗教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联系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教训,用理论指导行动;同时也应当要求学生党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要随时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党的政策相对照,总结经验,并不断加深理解,也使学生不仅明白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从而解决更深层次的认识问题。同时,理论的学习要坚持紧密围绕和服务现实。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学习,不单纯仅为了学习理论,为了肃清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在今后一个时期,形形的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平演变势力在宗教领域与我进行抢夺群众、争取民心的斗争,将长期存在下去,对这些至关重大的现实问题,教育实践中应给与足够重视、长期坚持。

6、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也是进行理论武装的基本要求。在进行宗教观教育的过程中,在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武装青年学生时,要做到尊重同学、理解同学、关心同学、只有用民主的教育教学方法,平等友善的交流态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传授给大学生的,不单纯是理论知识,还要启迪大学生生活的智慧和能力,形成相应的能力结构和心理结构。理论教育工作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工作,做基层党组织建设,更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又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情理交融,亲切可信,这样才能使思想理论教育达到实际的效果。思想理论教育要靠真理的力量,更要靠人格的力量,教育者必须率先垂范,真信、真学、真干,才能起到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提高理论武装工作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方法

1、情感教育法

情感教育法,是指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时,要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态度、情绪、以及信念相结合,使他们在受教育时产生良性的情感体验,以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同和信任。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强,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难,思想教育工作者还应调动其它一切因素,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氛围,重视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如此方能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真真真正地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被他们所接受。

2、疏导教育法

疏导教育法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先让大学生将其对宗教观的看法和意见充分地表达出来,教育者再根据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政策思想为导向,循循善诱,将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认识道路上。多数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如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顾及其自身的想法,执意地、单方向灌输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知识,不但不能使学生产生思想认同感,反而可能导致反感,导致无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便可以从思想教育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有步骤地进行教育,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3、集体教育法

马卡连柯说:“每当我们给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个人创造力和其才能的发挥都离不开集体,思想教育工作者不能脱离同学成长的大环境孤立地进行教育。个人对个人的影响是有限的,作为教师,影响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统一的有影响力的集体的作用,通过集体教育个体、约束和感化个体,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基层党组织也是一个集体,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学习氛围,制定相应纪律、规章规范约束信教学生的行为,让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成为主流思想,推动新教学生的思想向拥有主流价值信仰的同学靠拢,以集体的力量教育学生。

4、发现教育法

发现教育法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概念和原理时,不是直接提供学习的内容,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方向,给学生一些事实以及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规律并且掌握相应结论的一种方法。教育和学习一样,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类似于探求知识的过程。

开展党建工作,进行宗教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党员从“发现”中学习的方法,善于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大学生的思维尚未定势,有很大的转变余地。教育工作者可把表达不同宗教观点的材料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对宗教问题的认识产生差异,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是问题所在,问题的产生就推动学生主动比较、学习、借鉴不同宗教观点的内核,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宗教问题和摆脱宗教迷惑的能力,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自觉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614.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社会实践能力;作用;措施与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作用

高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说是高职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指保证高职大学生顺利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质量,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第二,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高职大学生认识我国国情,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第三,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检验高职大学生所学专业理论正确与否和促进知识转化为素质的重要环节。高职大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理论学习,但高职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同时,将高职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关键是看其能否将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们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说明知识已被自己掌握,已经内化为自身素质。因此,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既是检验高职大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促进知识转化为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部、学工处和各个院系总支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和打工实践。有的学校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寒暑假社会实践作业,有的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进行评比,对于优秀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给予奖励。第二,把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计划之中,为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证。有的学校把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计划与大纲之中,规定了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定的课时量,确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严格的考核,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内容。第三,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部、校学工处等部门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打工等社会实践。在学校思政课部、学工处等部门的鼓励下,很多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外出打工,一方面可以取得一定收入,减少家庭负担;另一方面通过打工了解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还有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在不影响上课的前提下做社会兼职,这也是进行社会实践,提高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在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有关部门不够重视。首先,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其次,对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没有作出明确的要求和指导。例如应怎样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怎样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事先都没有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有关部门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考评也不够重视,从而挫伤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二,有的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有的学生就是临时在网上下载一份资料,作为自己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交给老师。第三,部分教师对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有的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落实不够。有的老师只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规定的社会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落实,只是流于形式。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进行了社会实践教学,但是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没有作出统一规定,学生也没有真正的进行社会实践,而是凭空杜撰了一份社会实践报告,有的甚至直接在网上下载社会实践报告交给老师应付“差事”。我认为,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在思想上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有的学校有关部门对社会实践教学监督检查不够,虽然学校将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纳入了教学计划,规定了相应的课时量,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监督和检查,因而使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流于形式。三是经费不足,制约了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的落实。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的时候必须走出校门,深入到农村和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这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四是担心高职大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出现意外安全事故。五是少数教师的责任心不够强,对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任务落实不到位。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措施和路径

第一,把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计划中,分配一定的课时量,规定社会实践的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并且作为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学校有部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教学环节的监督和检查。第三,转变思想观念。首先要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要转变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害怕增加学校资金投入的思想。有人认为,要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必须要花费较多的资金。不可否认,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高职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寒暑假是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最佳时期,同学们可以回到家乡帮助父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可以成为父母的重要助手,减轻父母的劳动负担,另一方面,也可培养自已的实践能力。同时,高职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在外打工,既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又了解了社会的情况,培养并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社会的实际,既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又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大学生的要求。第五,制定高职大学生寒暑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方案,规定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加强马克思理论课教师对高职大学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的指导,通过高职大学生寒暑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第六,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要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建立马克思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接轨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治信仰;大学生;思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伟教授做过一个课题: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调查报告――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在对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调查中,有44.4% 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没有明确政治信仰”的学生占到了39.6%,选择“资本主义”和“宗教”的学生分别占了10% 和6.0%。李伟教授的这个调查报告是虽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但依据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不仅基本反应了北京市整体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同时也基本反应的全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但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对于当前大学生所持有的政治信仰的是不容我们乐观的。“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1],没有共同的思想就没有共同的行动。只有我们有了共同的政治信仰,才能有共同的政治追求,才能齐心协力的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面对现今不容乐观的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确实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所谓的政治信仰,“是指对某一特定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的价值认同,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持续且稳定的政治理性,它构成了政治生存和政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2],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社会环境是人的客观存在,它由人创造并制约着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与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特别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然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信仰,只有人们相信了它才会去敬仰它。同样也只有大学生们感受到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才会对现有的社会环境做出良好的回应并形成正确地坚定地政治信仰。而也只有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达成某种一致时,高校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也才会真实有效。所以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是让大学生形成政治信仰的关键。

二、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的成功来自人格感化中的十分之九”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关键。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而学生选择亲其师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说,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很难对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影响的。怎样的人格魅力才会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呢?安徽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姚本先、汪祚军在《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报告中显示,最受欢迎的高校教师前5种品质分别是: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多交往;亲切热情,有活力。而这5种品质,都与人格魅力息息相关。教师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与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具有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多交往交流。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目的,引导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三、增加个人课堂的吸引力

大学课堂,是传递知识的地方,也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信仰的主要阵地。而如今我们渐渐发现,大学生上课时更多地变成了“低头族”,一心专注着手机而根本不管老师所云。我们在将“低头族”的原因归结于网络时代信息太丰富时,教师是否该思考自己的课堂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呢?在姚本先、汪祚军在《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报告中显示,最不受欢迎的高校教师前3种品质分别是:自以为是、专横、武断;肤浅、知识贫乏;上课粗枝大叶,照本宣科。可见,教师若知识贫乏,上课肤浅又粗枝大叶、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呢?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要把课堂上好,就要吸引住学生,要吸引住学生就要从学生的需要与角度出发,转变教学理念,实现由被动向自主转变。教师要将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学生的外在约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成“抬头族”,在课堂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四、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在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报告还显示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谁掌握信息,谁就拥有世界,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是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非常重要的载体。要运用好网络载体,必须要通过网络载体扩大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政治信仰教育的大众化。同时通过网络载体,丰富政治信仰教育的趣味性、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网络虚拟载体及时掌握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思想动态,实现教育途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52页

[2]李伟.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调查报告――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J].中国青年研究,2012(09).

[3]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4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页

[5]姚本先,汪祚军.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09(05)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知识的讲解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依据“理论够用”原则,深刻掌握思政课学科的性质,结合现实情况,特别是青海省实际和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方面入手,精选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和区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典型教学案例,体现思政课学科的理论性、现实性、实践性和思想性,使思政课的教学更具灵活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深化学生的情感理性和科技理性的养成教育。

一、思政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定位

(一)理论性

选择思政课教学案例不仅要注重经典作家的名言警句及经典案例,更要注重我国现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案例,明晰“现代化的中国进程”与中国共产党各次代表大会和全国重要性会议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信仰。

(二)现实性

思政课的理论知识需通过理论与现实两方面内容的整合提升学生的思想性,选择典型案例,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党的阶段性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激励大学生努力锤炼个人品质,加强道德修养,追求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实践性

思政课的理论对于高职学生思想的指导需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先进事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构建学生走向社会的调研锻炼平台,如“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进行的学生每学期社会调查报告、与专业系教师合作在学生实习期间的实训调查报告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跟踪调查报告”。

(四)思想性

思政课的教学案例无论是理论性还是现实性、实践性的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在所举的适时案例中,它们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自成一体。

二、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案例选择性机制

思政课教学案例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爱国主义理念的同时,愈发让学生理解、掌握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时空环境中,自觉加强道德、法律修养和实践技能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在传统的教学案例选择上既有保留又有创新,精选典型的教学案例,内化学生的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导,把西方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整合到马克思主义文化之中,形成既有主导文化又有多元文化的思想格局,培养学生“价值意识一方面渊源于传统,一方面植根于生活的实践”。

(一)选择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重大国家、国际会议内容做案例

通过分析,使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中愈发坚定社会主义价值信念,自觉践行科学合理的价值理念。

(二)选择与现实、尤其是青海本地发展的题材做案例

通过分析,使学生科学面对时空环境,自觉加强、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理念,努力学习专业技能知识。

(三)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报告做案例

通过学生所做的社会调研,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调查报告的分析,深刻认知社会,自觉加强专业技能教育。

(四)选择与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的社会调查报告或实训总结做案例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更是使思政课教师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验证思政课理论的真理性与价值性,自觉与学生一起参与社会,深入理解全球竞争的机遇与挑战,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五)选择具有优秀传统的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论语》等的相关内容做案例

通过分析与学习,使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知识,自觉完善人生价值观。

(六)选择报刊、杂志及媒体相关材料做案例

如《求是》、《半月谈》、《理论研究》、《党的生活》、《中国青年报》、《新闻周刊》、《南风窗》、《瞭望》及CCTV新闻频道报道的新闻等,请学生结合思政课的理论写出心得体会,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雾霾;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5年2月28日,柴静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的雾霾调查作为复出之作,引起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关注与热烈讨论,也让雾霾问题再一次被提到风口浪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部雾霾调查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这么强大的讨论热潮,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柴静以此调查为媒介,触及到多项社会问题,除了此调查的中心雾霾问题外,还涉及到如空气质量、工业污染、产业垄断、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无力等,更是直接关注到多项由雾霾带来的医学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本质都是社会民生。社会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人们热衷于各种公共事务,充分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并在其中实现其个体价值和权利。生存环境的安全与幸福感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项衡量指标。本文拟以柴静雾霾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医学民生问题。

一、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带来的医学民生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其主要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其中,社会建设是指,当代中国的各项建设与发展务必按照以人为本这个根本目标进行。社会建设的最重要一环就是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建设的出发点,着眼于人民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社会保障制度均为人民所享有。

然而,正是由于柴静的雾霾调查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使得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质疑与挑战。尤其是医学民生问题。从医学专业角度来看柴静的雾霾报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地方。对于医学民生问题,我们该想该做的有太多太多。

柴静在雾霾调查报告中反复论说了几个真是的故事:首先,也是最先抓住人们心灵的是,长期生活在雾霾环境之中,使得她的女儿还没有出生就患上肿瘤。一出生就不得不进行全身麻醉手术。出院后的女儿被她拿着手帕捂住口鼻。在后来无数个被雾霾侵占蓝天的日子里,孩子就只能隔着窗子望向外面的世界。这是一份来自母亲最单纯最直接的保护欲望。最近网上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职责柴静在演讲中借用女儿的故事博取大众同情。这些反对的声音认为,柴静女孩的肿瘤并非因为雾霾,而是因为柴静本身是大龄产妇,同时,她是个烟民。从医学角度来看,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注意到,不管病因为何,身患肿瘤的女儿却真的因为雾霾而不能进行正常的户外活动。所以雾霾问题真正地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影响了我国的医学民生。调查报告中,柴静提到了是否将孩子们暴漏在雾霾天气下,就能提高孩子们对雾霾的抵抗力。从一个医学院学生的角度,必须要强调的是,对于雾霾,不存在“适应性”问题。在雾霾中运动,只会导致更严重的身体损伤。柴静视频中关于PM2.5的化学成分分析非常专业,那段健康危害的视频非常清楚明白地从医学角度显示了雾霾是如何对人地身体进行侵蚀并损害人的健康的。视频中甚至出现了肺癌患者手术的画面,更加直观地让观众看到了雾霾对一个生活习惯良好的普通民众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害。此外,柴静在视频中没有揭示出的是PM2.5的健康危害,除了影响呼吸道和肺功能,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目前对于雾霾导致的疾病中,公众较为关心的集中与肺部慢性并以及肺癌。但从医学角度而言,雾霾中的PM2.5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再进入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后,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引发血栓、高血压、冠心病及心肺病患者过早死等心血管疾病。雾霾天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健康。2013年,欧洲医学工作者做过一项针对9个国家内31万人的研究。PM10与肺癌的相关性显著,PM10和PM2.5与肺腺癌的相关性显著。每提高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浓度,肺癌发病率上升22%,心肺疾病死亡率升高6%,肺癌死亡率升高8%。这一数字如此触目惊心,以至于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雾霾问题仅仅是我们从柴静的雾霾报告中看到的一星半点有关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带来的医学民生问题。雾霾甚至只是这些问题的其中之一。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是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更要注意的是,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仅出现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发达国家,可以说,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加明显突出。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以粗放经营来寻求短暂的发展。致使生态问题成为中国现阶段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而由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慢慢开始转化为社会问题。以雾霾污染为例,当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的身体产生了危害,环境问题就转化为医学问题,而医疗问题往往会导致更大规模的社会问题,归根究底还是归结到了民生的层面。

所以,当以雾霾问题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在转化为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医学就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为民生出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实现以人为本根本目标的重中之重。

二、医学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该如何为民生出力

(一)医学民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长期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良好生活质量和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追求是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特性。当代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基本温饱问题,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我国仍旧存在着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对于他们而言,干净的水源、充足的食物、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良好的医疗条件都是美好的希望。同时,在整个社会范围之内,环境问题和医疗卫生问题在日渐发达的今天也渐渐成为社会问题。

以雾霾问题为例,如果我们只采取类似于往常的解决措施是不够的。特别是,中国的环境问题远远不止雾霾,仅以医学的方式进行预防与治疗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借助新技术,采用新思维,以异于往常的新方法来解决人类生存遇见的新困境。对此,柴静的雾霾调查报告也给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总的来说有这么几项:提高标准,严格执法,对垄断的能源行业开放市场竞争,以及我们医学层面上的医学知识及预防办法的普及。医学无疑在这项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医学科研人员来说,需要更多不同的研究方法,确定雾霾污染对人的健康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将会对人的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来探寻治理雾霾污染的方法,同时从根本上试着摸索出如何对人采取预防与治疗。

例如,片子里说我国的污染早就很严重了,但是前些年的北京沙尘暴,其中的PM2.5成分不高,主要是粗颗粒物。片中说雾早就有,然而,也有很多人对此表示异议,指出10年以前的雾,和10年之后的霾应该差异非常大的,无论是视觉还是嗅觉。所以这就更需要医学与化学科研人员,从科学的角度给予公正的判断。医学的民生不仅仅在于悬壶济世,更在于不人云亦云,争取以科学的方式给予民众客观事实。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的是,现在雾霾的问题很突出,大家就关注大气。但实际上土壤和水污染的状况也很严峻。甚至解决起来的难度比大气污染问题更大。这也是美国EPA为什么会有superfund。而这些,可能是需要科研人员更多介入的领域。

(二)当代医学民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决当代中国医学民生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必经之路。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障碍,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医学民生必须坚持与挑战的。

当代中国已经借助科学进步取得了经济发展上的常足增长态势,但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由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粗放式经营方式带来的一系列恶果。生态失衡、环境破坏、人民生活舒适度降低、健康状况恶化是其中日益严峻的问题之一。

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发展道路。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包含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医学民生也应当坚持不懈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作为医学研究的前提与根本目标。这不仅仅是医学民生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同时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医学民生需要解决不的不仅仅包含人的身体健康,更要肩负起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的责任。群众世世代代的健康与安乐应当作为医学从业者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正符合当代马克思主义之要义。

三、结语

经过65的发展,中国已然在经济与科技上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当过快的经济增长和粗放的发展模式却对人与生态环境之间、人的经济欲望与健康需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柴静的雾霾调查报告在此时,为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莫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要义,莫忘医学医学与社会民生。

参考文献

[1] 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1(1).

[2] 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04(7).

[3] 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6).

[4] 贾真.雾霾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8).

[5] 费菲.2014 年全国 “两会”――暴力伤医,雾霾, H7N9[J].中国医药科学,2014,4(5).

[6] 宋怡欣.我国雾霾治理的市场化发展研究――基于碳金融制度的国际法考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07(5).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施模式 探索

1 “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向学生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而“概论”课联系实际最密切,是学生最容易感觉,比较熟悉,与现实接触最近的一门课程。但又存在本质和现象、理论形态和实际生活有差别和矛盾的问题,怎样认识和解决理论和直观的反差,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仅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方面,而且解决得好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因此,“概论”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本身的内容为主体,又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过,不是什么问题都去联系,而是着重从正面剖析,讲清理论,以实际事例,帮助学生了解应当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2 “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设计

“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特点在于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在于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把“概论”课的知识应用于学生的实践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兼顾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全部课程,或者说兼顾全体在校大学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2.1 总论。这部分有两章,第一章是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单独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章从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它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开始,到分别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实践基础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重大意义,最终归结到统领全局的科学发展观。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教学,可以组织“红色之旅”主题考察。这一章教学实践应集中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上,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人口状况和环境状况为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先做出计划。资源、人口和环境可以分别在三个地区调查,也可以在一个地区调查。调查前要写出调研提纲,确定社会实践的路线、内容、所要达到的目的。最后写出一篇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要反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有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

第二章的内容是对第一章的进一步讨论,将讨论提高到精髓的高度来认识,并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理论做准备。这一章的第一节从历史的角度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从理论的角度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第三节集中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是着重从实践意义上说明贯彻实事求是的精髓就是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二是着重从理论意义上说明贯彻实事求是的精髓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通过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结合实际,可以组织学生到昆明市嵩明县杨桥乡参观、座谈,了解这个乡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结合本乡的实际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方便人民群众的一站式服务。这一管理模式的创新推动了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通过这一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走自己的路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讲实话,办实事,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2.2 第二部分是思想体系中的两个特殊内容。对思想基本原理的学习,重点结合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如革命道路的开辟,说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还可以充分利用红军长征过云南的珍贵资源,带领学生参观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反映的是中央红军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经过“四渡赤水”,佯攻昆明,从统治薄弱的川滇交界渡过金沙江,经过川西北上抗日。

通过这一实践教学,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学生对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它是在回答中国革命究竟“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才能取得胜利”的革命实践中,在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2.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也是重点分析的部分。这个部分包括四个方面相对独立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

2.3.1.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一章通过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认识的分析,重点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围绕“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你的家乡带来的新变化”,对所在地区开展调查,了解当地人民生活的新变化,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具体要求是:第一步拟定调查提纲;第二步确定调查地点;第三步分组实施调查;第四步整理调查资料;第五步撰写调查报告;第六步开展报告交流。通过这一社会实践,让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明确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深刻领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3.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一章分三节,从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含义、主要特征、长期性、主要矛盾认识的演变,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小康村参观、调研,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同时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只有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现状作出客观分析,认清国情,从国情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措施,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1.3 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本章的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调研,主题为“××的昨天和今天”。活动目标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无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水平,还是个人家庭收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学生对所生活的社区或乡村做一次社会调查,了解某一方面的变化。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变化原因、条件,认识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活动步骤:第一步调查准备。确定调查主题,拟定调查提纲。第二步调查实施。通过参观、人物访谈、查阅资料、编制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第三步整理调查资料,在这个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第四步进行报告交流。此活动可拓展为:在撰写报告的基础上,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演讲赛或征文活动,畅想今后10年、20年的社会发展,勾画未来美好蓝图。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2.3.2.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章的内容是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联系专业要求和发展,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企业和非公企业发展进行调研和分析。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乡镇进行调研。调研时,注意联系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和新农村建设实践,围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小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龙头企业与产业链、文化建设、新时期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与对策、新农村建设中各级组织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并写调研报告,为城市的发展决策提供咨询和帮助。还应结合“概论”课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进行保护环境实践活动。以上实践活动,大部分利用假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

2.3.2.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章主要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有关问题。本章的实践教学可由学生自愿组成调研小组,调研方案如下:第一,调查所在社区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情况;第二,调查所在镇级或市(区)一级人大运作的状况;第三,调查所在地区党政机关领导和执政状况;第四,调查所在地区党政机关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四个方案中任选一个。具体实施步骤:确定调查项目及调查对象,拟定调查方案;调查过程可采用采访、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小组讨论,撰写调查报告,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可向当地党政机关反馈;教师对学生调查进行总结点评。通过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进程中吸取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分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理论在国家和法的理论上的根本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3.2.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章主要阐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考察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建设状况。考察小组可以在以下两个活动方案中任选一个:一是组织学生考察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状况;二是组织学生考察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学校。考察的具体实施:第一,拟定考察方案,确定具体的考察单位;第二,考察过程可运用参观、采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第三,考察内容可从历史、现状及发展设想三个方面进行;第四,撰写考察报告或体会文章;第五,向有关单位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反馈或给予报道。另外,还可组织参观当地的革命历史纪念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实践,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3.2.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章主要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实践教学可组织学生对当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的问题进行调研,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从这些关系民生问题的过去、现在状况的研究,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性,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

2.3.3 祖国的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教学实践可通过走访当地台资企业,调查其投资情况,了解他们对当地政府的看法,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关于外交政策可组织学生走访当地外事部门,调查了解当地政府是如何同国外的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及民间发展友好关系的,从而论证在对外交往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3.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本章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谁来建设、由谁来领导的问题。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学习“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围绕“新形势下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是否改变”开展调查讨论活动。具体步骤是到所在城市的国营大工厂进行调查,了解工人阶级的作用和地位;再到中小企业走访,了解工人阶级的状况;以班为单位讨论。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第二,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第三,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继续发展。第四,工人阶级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第五,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其主人翁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3 结语:“概论”课是分析中国共产党怎样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经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G641

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普遍被认为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在社会文化领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元文化,这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调查报告

根据2015年有关学者调查报告,摘录部分数据,本文制作了如下表格。

在上表中,针对第一个问题,超过半数支持取其精华的文化融合观点,但精华意味着某一范式的内核,内核之间往往是异质的,也是最难以互相融合的部分,因而在第二个问题中,压倒性数量的学生感受到了异质文化的影响,这又直接稀释了在三、四两问中马克思主义的教育,78%的被调查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停留在浅层层次,近半数被调查者对马克思主义重要意义感受迟钝,四分之一将其当做升学工具。这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的实际困境是,书本所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内涵、经典理论等,在现实伦理两难情境中,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尺度仍然无法支撑自己对社会现象做出一贯地评判,例如复旦学生投毒案中,“杀人偿命”、“人性宽容”和“废除死刑”都获得了摇摆的支持者。

二、多元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原因分析

我国的多元文化背景,主要是指由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及其它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国人思想和行动的复杂文化状态。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7年的共产主义同盟的章程中提出的“宣传工作”,经过列宁的强调,成为共产党重要的工作内容。似乎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元”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的一大元凶。

思想政治教育的是关于人的教育,马克思指出:“……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人和社会联接起来,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而同样以人作为分析单元,多元文化下必然诞生多样化的个性的个体,在当今中国,因为存在个性的前提,才有多样化的能力和社会分工组织形式,这大大促进了当前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也肯定个性的发展至于社会生产力的价值,“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生产力。” ,换而言之,而快速发展中的社会,多元文化背景必然带来个性的发展的重视和向往。

当今中国,多元文化下全面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深层次原因。

三、教育者的和谐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

要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的问题,必须将全面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融合到人的和谐发展中来,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全面发展是基础,个性发展是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二者结合的原则,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成人者必先自成,本研究认为易行的实践路径可多多着墨于教育者,教师的个性对年轻的心灵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也强调:“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教育者在深刻领域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等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能力、教育理念,形成并完善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个性,是鼓励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的重要捷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 52 页。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论《西双版纳傣族封建法规》赋予拾得者权利的合理性

“摆”是一种傣族消解社会身份的宗教仪式——读《芒市边民的摆》

近年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宋代方志的演变与发展——从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到范成大的《吴郡志》

国际因素对“东突”问题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推进云南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云南糯福拉祜族生存状况调查

少数民族农村社区青少年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以德宏盈江县为例

云南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

墨子“兼爱”思想对弱势群体教育的启示

对《毛猿》中杨克“陌生化”悲剧的解读

《诗经》“山有Ⅹ,隰有Ⅹ”考

加强优良师德建设发挥高校引领作用

德宏傣语、景颇语、载瓦语及民汉双语教学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思考

中职学生欺负行为现状分析

探索校园合作模式促进高职高专学生专业成长

浅析我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资源现状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涵和建设

从封建土司到人民公仆——德宏州第一任州长刀京版

光荣的游历——游历对刀安仁投身民主革命的影响

从王室的国际化特征看暹罗近代化改革

腾冲和顺古地名新考

弘扬井冈山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武装当代大学生——以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为例

从公共危机事件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以美国《侨报》对大陆甲型H1N1型流感报道为例

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德宏州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试论德宏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

论韩拙“新三远”理论对山水画走向平远时代的贡献

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

对芒市城区环境噪声污染整治工作的思考

发展加工产业促进德宏对外贸易

“情”、“和”、“道”——谈荀子《乐论》中音乐美学思想

关于当代中国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

从“互文性”的角度看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

创造社作家文化心理研究述评

格赖斯合作原则视阈下的幽默话语——以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人物台词为分析对象

团结务实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老挝老族的寨神勐神崇拜考察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伦理思想

略论元朝云南和缅甸的经贸交流

创新高职专业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

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历史贡献

对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浅析库尔德问题难解的原因

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域看尼采的两性伦理

论杜牧出守湖州风情诗中的政治寓意——以《叹花》为例

短歌微吟慷慨悲壮——曹操《短歌行》表述状态赏析

德宏州潞西市五岔路乡汉族民歌的相关调查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

《新编五代史平话》口语称谓词初探

迪克和凯里模式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中的运用

地方高校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状况调查报告

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课程观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调查——以德宏师专为例

浅析教育技术中的“技术”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实效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可是,目前的教学状况却不尽人意,大学生们普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对此,高校政治课的教师也不断的想办法,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大家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案好改进措施,其中把社会实践引入课堂就是一项重要的举措。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完成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导向任务,除了课堂教学的理论论证外,还需要让学生有空间去接触、去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并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真正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社会矛盾,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北京联合大学的政治理论课都有社会实践这个环节,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及课余时间进行课外社会调查,计0.5学分。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一篇,字数3000字以上。在实践教学环节结束时(教学第10周)交到指导老师(授课老师)处。老师要对报告进行批阅。并作为期末总评成绩中的一部分。老师还给学生提供了实践调查参考选题。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点、关注点,结合所学的原理自由选择调查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的成果

通过几年社会调查的实施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有些学生确实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在社会责任感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挑选了两篇报告,从中可以看看学生们是怎么做的。

第一篇报告是:《对北京乱停车现状及百姓对北京汽车限购的态度与建议》。进行这个题目调查的学生是我校“城市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学生。

我国大城市的机动车拥有量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的水平,但是由于我们对乱停车问题的忽视,停车难也就日益显得严重起来。同时对城市经济发展、生活环境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停车问题是目前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我国城市停车问题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然而,面对我国的交通堵塞以及乱停车的难题,我国首先采取的对策是限购。

首先,他们做了社会观察计划:

1.对私家车和车位的数量及停车状况进行统计

2.对小区居民进行采访

3.调查相关资料

4.进行讨论,以此得到比较全面的结论

5.撰写调查报告

其次,同学们就此问题做了调查问卷。(问卷忽略)

再次,对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样本总数:110

调查时间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

调查人群分析:在采访的人群中,百分之六十五是十八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群体,职业也遍布各大行业,以建筑业,IT行业和文教类为主,他们的月薪以一万块一下为主,万元以上为20人左右。

在调查的问题中,选取了几个代表问题:

您觉得限牌令的实施对于汽车行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在调查结果中,能深刻的感受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数据显示:41.82%的受访者认为:汽车限购政策出台后对城市环境并未改善;44.55%的受访者认为:汽车限购令治理拥堵只是在短时间内有效。可见,汽车限购令对缓解拥堵及乱停车的现状,只是解燃眉之急,短期有效,但从长期看,治标不治本。有关单位还需开阔思路,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法。

第四,提出了解决停车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政府应该积极出台限制车流量和车辆数量,停车场改造的相关规定,完善相关法律,使得城市交通堵塞得以缓解。

以上是同学们对北京乱停车现状及百姓对北京汽车限购的调查报告的大意。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就此问题还提出了很好的具体方法和对策。(在此忽略)此报告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们不只是就事论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机地结合了所学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分析、论证。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操作过程

2015年4月20日开始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30份,回收率81%,5月4号到10号针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最终形成此调查报告。(问卷省略)

学习生活状况:有59%的人感觉很好,23%的人感觉良好,10%的人情况不容乐观,还有8%的人觉得很糟糕。在主观原因上,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在客观原因上,学习教育不到位,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心理转换。

工作、交际状况:交际中的自我感觉,有49.23%的人感觉朋友缘好,说明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得比较好。35%的人感觉不怎么好,主要是班级和专业的同学。23.14%的人感觉很差,很难融入生活,在班级里默默无闻。

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极重要的导向作用。

情感生活状况: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情感问题主要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以及

对生活的态度。在有关爱情方面,大学期间,学习与爱情相比较,认为爱情更重要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85%,认为学习更重要的占26.92%,认为爱情与学习并重的占40%,没想过或不怎么在意的占29.23%。这说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还是比较重视学习在大学生活中的地位的。在有关对于大学生活态度方面,43.85%的人大部分时间在宿舍睡觉、玩电脑,36.15%的人用于学习,还有些去做兼职与学生工作;对于大学生活,有26%的人有一份详细的职业规划,并且认真地去实施,有44%的人有规划,但从来没有按照规划去做过,有30%的人没有规划,一直都是随随便便地过。这反映出有将近1/3的同学生活在一种很随意的状态,对于大学生活存在消极应付心理;但是大多数同学还是有较为清晰的生活轨迹与方向。

反思及建议:就大学生自身而言,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端正自身的态度。对事认真,对人真诚,做人做事要大度 ,凡事多考虑,体谅他人。所以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应正确认识恋爱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在大W期间,仍然是学生,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时期,因此大学生仍然应该以学业为主,为将来的事业而努力和奋斗。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此份调查报告通过对大学生物质生活、情感生活、学习生活、工作、交际生活状况的调查,将所收集到的结果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相结合,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以便规划大学生的生活,使其健康的成长。非常有意义。

三、结论

上一篇:五年级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汉字的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