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1:05:47

马克思原理论文

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第1篇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2]

二、有效整合原理课的教学内容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2]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爱岗敬业,优质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系统讲授6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2门选修课程,学生课评等级均为优秀;主持教育教改课题1项,参加精品课程建设1门,参加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教改工程课题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篇,获得校级教学软件比赛三等奖1项,教学成绩显著。

任现职以来,模范地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优质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和教研成绩。5年来,作为主讲教师先后承担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列主义原著选读》,《自然辩证法》以及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等6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任务,开设《医学美学》,《现代西方哲学》等2门选修课程,授课总学时达到1472学时,减去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1年,年均学时达到368学时,教学工作量饱满。本人深深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参加和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探索提高教学实效的新渠道和新手段。近年来,创造性地把参与性教学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的人生经验,课堂体验和未来生活理想的联系起来开展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渗透和互动,教学效果好,得到督导员和同行的肯定,学生课评的满意度高,评价等级均为优秀。指导5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论文的质量较高;负责指导的2名硕士研究生学习刻苦,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及撰写学术研究论文。主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参加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教改工程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的校级精品课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被推荐为自治区精品课程项目。先后发表《参与性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运用研究》等教学研究论文4篇,其中《关于"原理"课中人的劳动本质观的教学逻辑新探》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年第4期)。主持设计和制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多媒体教学软件获得医科大学第四届教学软件比赛三等奖,年被推荐参加全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

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绩显著。

主持科研课题3项,其中:省级课题1项,地厅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科研课题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独著),发表有较高质量和一定创见性的学术论文18篇,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这一明确和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

任现职以来,积极开展科研,在研究工作中具有独立开拓,主持科研课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较强,能把握本专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并把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形成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这一明确和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8篇(含教学论文),其中:登载在核心期刊6篇,登载在CSSCI刊物5篇,登载专业核心期刊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专题库收录4篇;承担科研课题12项,主持3项,其中:"十一五"规划课题一项,地厅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主要参加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以上论文和课题详见:《申报教授报送材料(二)》)。年获得医科大学"十佳青年学术标兵"称号,年被遴选为马克思主义中青年专家培养对象。研究工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人的发展的当代问题展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系列研究。

1,围绕人的当展的转向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和论证了人的发展的审美维度,论证了审美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生存体验是人的生命的本体诉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主题,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论的审美内涵,论证了审美与人的发展的关联性,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内在统一,并以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践为背景,探讨了超越人的当展困境的基本路径,提出构建审美的发展方式是人的当代诉求,和谐社会是人的发展的审美自觉,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国实践等有创见性的观点,为人的当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当代中国人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思路,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展与审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10月版),发表了《当代生活审美化与人的发展吁求》等系列研究论文5篇,其中4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围绕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发展关系展开研究。针对教育现代化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论述了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和教育目标,探讨了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问题和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问题,4篇,其中:2篇发表在核心期刊,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年第2期全文转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视阈中的公民教育》,学术论坛,年第12期)。从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出发,运用社会学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性别观对十所高校的1000名教师展开调查研究,进行社会性别的研究与分析,发表《论高校促进社会性别平等资源的综合开发问题》等系列研究论文4篇。

三,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参编教材2部,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1部,获得学科建设贡献奖1项,担任多个相关学科研究会的理事,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任现职以来,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和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问题展开理论研究,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和多维目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立美论的思想,为本专业学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和发展前瞻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在医科大学工作期间,积极推动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建设和研究,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中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学会医学美学美容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编委等学术兼职工作,主持开设医学生人文素质公选新课程"医学美学",参加编写医学美学教材2部:《美学与医学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月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和《美容医疗技术》(科学出版社,年3月版),医学美学论文集1部(《探索医学之美》,东南大学出版社,年5月版)任《美容医疗技术》副主编,《美学与医学美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为医学美学学科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年被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美容分会授予"学科建设贡献二等奖"。担任伦理学会理事,妇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民族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医科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秘书长,积极参加和推动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四,加强进修学习,坚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积极参加专业学习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和学术会议交流,圆满完成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按期获得博士学位,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

任现职以来,坚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年6月圆满完成了博士学位课程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按期获得博士学位,完善了知识结构,夯实了业务理论基础,提升了综合素质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高。在此期间,积极参加其他业务知识和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先后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三项专项学习"培训等。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在香港教育学院举办"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公民素养研究"中所作的大会主旨发言"参与性方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运用"获得与会者的肯定;在"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作的主旨发言"思想政治教育立美论"引起与会同行的关注。多次参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备课培训班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交流,多渠道持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英语水平明显提高,计算机使用非常娴熟,符合免试条件。

五,积极参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借助其他手段和平台参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教师和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坚持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之余,认真钻研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现代交往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借助心理咨询中心的平台为学生排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年至年担任医科大学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的兼职咨询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开展的社团活动,曾经担任医科大学绿色沙龙,心理咨询等多个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参加指导过多位学生的"科技之星"科研课题设计和社会调查活动,其中有两位学生的课题和论文获得资助和奖励;多次担任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的评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任现职5年来,我在思想政治,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仍需不断努力地创新教学和研究,争取更大进步,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第3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年方案”中面向所有本科生开设一门重要课程。目前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新方法虽然受到多方关注,但实际应用面不广、效果不甚理想,传统常规教学方法依然占据主流,且对其改进力度不够,创新力度不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异同性,尤其要着重研究其教学方法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思想的深刻性、更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更突出理性与逻辑的力量,在分析问题上更强调辩证性与哲理性;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更需要使用辩论、讨论、专题研讨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更强调构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信念”与“信仰”。

其实,教学方法贵在“得法”与“创新”,传统的常规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因此,强调“创新”不是放弃“传统”,注重“传统”则“传统”本身也面临“创新”。传统的常规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必须要做到合理选择、有效利用与综合运用。所谓合理选择就是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章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或一味求新求变。例如,如何合理使用视频、音频资料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所谓有效利用就是教师能充分掌握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技能,并通过该教学方法的使用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提高教学板书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讨论的组织技能、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技能等对教学质量都能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所谓综合运用就是无论是具体某堂课、某个章节、甚至某个知识点,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总之,在掌握传统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其创新要坚持在教学内容的科学讲解,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学过程节奏的松弛把握,教学效果积极反馈、合理评价与有效改进等基础上具体展开。

二抓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内容,凸显教学的内在逻辑性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论述以及资本主义命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本质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它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适当地加以强化,但这种强化又必须是以课程内容教学的贯通性、逻辑性、完整性表现出来。所以笔者认为能否准确地让学生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将是衡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如何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和共产主义原理的立论依据、理论基础和思想的逻辑起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共产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逻辑展开与逻辑必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揭示的基本规律的印证和进一步地阐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共产主义原理充分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贯通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将这三部分理论内在逻辑关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要,以期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和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状、趋势,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以及党在当前提出的种种重大的方针、政策和战略决策。

三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实效性举要

1研读中学教材,确立“少、精、新、深、广、思”的教学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会遇到一个困惑:那些最基本的原理,学生在中学时都学过了,而他们其实又并不是真的理解了,但他们却以为自己把握了,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研读中学思想政治课本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确实已经基本掌握的内容可以少讲、精讲,让学生能提纲挈领式抓住这些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让学生把内容“拎”起来,甚至可以设计模拟课堂,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讲说他们熟悉的内容。当然,对学生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展开讲解,但要求“新”,这个“新”是相对于中学教师的讲授方式和思路而言的,即能让学生从另一种思维路径上把握相关原理。除了“新”,对学生已学的知识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理论深化,深化的目的不是“故作高深”、难倒学生,而是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要真切理解这些原理还需要广阔的知识背景来作支撑,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去理论联系实际地思考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在他们看似已经熟知的原理和知识的背后存在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每一章节的教学分两部分进行,一方面是理论知识传授;一方面是师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互动思考,最好可以将所学的有关原理与学生所学某些专业知识和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如此,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把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活动。

2整合教学知识,实现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大体上可以将之划分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主要围绕物质、实践、矛盾三个范畴及其相关内容展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观等方面展开。当然,具体模块的设立每个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在实施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即要贯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逻辑性等问题。因此,这门课程在实施模块教学时,不宜进行“多人教学”,即多名教师分别承担相应模块教学,因为这样容易割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使学生难以在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3方式方法多样化,进行立体教学

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更喜欢像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小组辩论、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型调查活动等新型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要注意到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必须要能加以合理运用,尤其是多媒体的科学使用,课堂音像资料的合理利用,从而使得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能切实地服务于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联系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院系或学校,也可以凭借自身的社会关系联系教学实践基地。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走进社会、关注社会的调查活动,活动的主题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内容有关。教师可以先传授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调查的方法和原则,然后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调查的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写成社会调查报告,作为作业纳入课程成绩考核中。同时评选出优秀作品,条件允许可以适当给予奖励。

5重视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要在课间和课下多与学生接触,尤其要重视学生以作业方式上交的小论文。布置学生写小论文,老师应该要认真批阅并要反馈学生论文的写作情况,对学生在论文中的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对某些学生所反映的个别问题能私下与之沟通。如此,学生才会重视作业,在作业和小论文中才会写出自己所感、所想,而不是随便抄一篇了事。

6注重教学的语言艺术

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依托一定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本身也是最为重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严肃的,学生希望的是将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用年轻人更易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清新、优美、活泼甚至幽默的的语言往往更能打动学生。毕竟“道不远人”,太深沉、太严肃,年轻人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望而却步了,这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不过我们也反对有些老师为了取得课堂教学的表面效果,总是闲聊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来吸引学生。我们需要的是通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来着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内涵、定位及人才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2]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5).

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2-0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纷纷设立,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国内相关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各种研究成果陆续而生。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深化研究和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多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基本原理整体性,以及主要内容进行探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这一研究是在探讨该学科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其内涵,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其基本观点的开展,正是建立在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上。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一个庞大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精华。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在其探索过程中,时刻值得我们注意。关于其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意识形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界在探索研究时形成一致认可,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的研究,也将关系到这一门学科的成立,及其未来发展的命运。通过不断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的特性除了内在的统一性外,还有整体性,至于整体性,也就是将其与所组成整体的组成部分脱离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方面,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方面,指的是由经典作家提出的重要观点或者相关的结论,而这些重要的观点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出,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存在的任务,以及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最终总结出的结论;最后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和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形成了以上结论和观点,并且是革命导师,根据历史事件冷静判断和做出的预测。

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关系表现为,第二层次基本原理的形成,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实践结合,而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的形成,则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

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内部各个观点之间相互联系、支撑以及存在着首尾连贯的逻辑关系。在上述我们已经详细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才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国内学者多数认为需要站在其的总体性范畴,或者在其内在逻辑主线、中心线索等角度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新范畴包括实践与人类解放两个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的逻辑主线。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掌握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然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换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人们需坚持唯物辩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不然,绝不能正确的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也不能够体悟到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和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一)原则一:遵循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仅属于一门科学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需要遵循要将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要以坚持作为前提,而坚持最终是将发展作为最终的结果,决不能将坚持与发展两者分离。

(二)原则二: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需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将两者的奋力,通常导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偏离正轨。对现实的裁判,要防止用个别原理,也要防止用局部的事实来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种评判都是片面不正确的。

(三)原则三: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关于探索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可以从整体着手,也可以分门别类从部分入手,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研究,都应该讲整体与部分实现统一,才能完整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

(四)原则四:科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并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因而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化的背景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们更应该坚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表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将其科学性与意识形态行实现有机的统一。

三、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状,为其的顺利发展找到遵循的原则。不过,其作为一项将抽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所以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理论,而是需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昆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2]刘丽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总体性方法应用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曾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双聘导师”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方式

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后续人才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又十分迫切的现实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教育则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续人才的重要阶段,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而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则直接取决于研究生导师的有效指导。

一、“双聘导师”制的涵义及其实施的必要性

所谓“双聘导师”制,就是研究生接受双导师的指导。例如,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在校内外聘请一批学有专长、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担任学生的实践导师;学院内研究生导师主要担任学生的理论导师。双导师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培养。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发展的现状对导师提出了新要求

关于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安排,2005年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正式。该《意见》和其实施方案中规定:取消原来的《思想概论》课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设立《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现改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取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门课程,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取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设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新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此外还开设《形势与政策》必修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既有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有大量的时间来不断地充实自己。因为我们知道,可能原来教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的教师,几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没有研究,而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师,几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并没有研究,教授《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几乎对《法律基础》课没有研究,而教授《法律基础》课的教师,几乎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没有研究,等等。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确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和所属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招生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等6个方向。作为研究生导师,同样需要不断研究本专业的许多理论问题,不断充实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对研究生在实践层面的指导往往较为薄弱。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导师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和有关学科建设的具体事宜。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立,“扭转了一度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萎缩的趋势,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广大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归属感和自信心”。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9个、硕士点453个”。应该说,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和环境都较为良好,且关于该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研究也多数围绕这两项内容展开,但关于导师指导方面的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事实上,关于导师指导方面还存在许多的欠缺,如导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指导较为合适?培养研究生应注重科研能力的提高还是应该注重知识的积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凡此种种,都是导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对导师提出了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但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往往更注重理论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从人学便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公共科目的学习,导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理论书籍,学生便在导师的要求下阅读这些书籍,之后确立选题,最后写出毕业论文,几乎很少有机会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实际的锻炼。当研究生毕业后,往往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并不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要求导师不仅能够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指导,同时也应该能够进行实践上的指导。

为了解决较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双聘导师”制的实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双聘导师”制的具体实施

1.社会实践导师聘用的条件

一是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勇于坚持真理。

二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尤其是曾经在生产、生活第一线工作的经历,对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能够处理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是社会成功人士。能够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较好地联系起来,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具体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真正做到现实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并在具体的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成功人士。

2.社会实践导师聘用的原则及方式

社会实践导师聘用的原则:按照“公开竞争、择优聘用、按需设岗”的原则,面向社会进行公证、公平、公开招聘,吸引校内外和社会上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设定岗位,建立社会实践导师的留用与淘汰机制。

社会实践导师聘用的方式:经双方平等协商,签订聘用合同,共同遵守执行。聘用期限一般为3年;外聘社会实践导师在合同期限内,应遵守合同中的相关规定;聘用合同签订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确需变更的,双方应协商一致,并按原签订程序变更合同。聘用合同期满或者甲乙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时,聘用合同即行终止。经双方同意,可续签或重新签订聘用合同。对于在聘用期内严重不履行合同的,或者严重违反学院规章制度的,或者严重失职、渎职及违法违纪并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害的,学校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3.院内导师与社会实践导师的合作与分工

院内导师与社会实践导师的合作:院内导师与社会实践导师共同参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工作、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相关的内容。这样使院内导师与社会实践导师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够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工作,都能够为共同的培养目标而努力,从而避免合作工作中出现“两层皮”的现象。

院内导师与社会实践导师的分工:根据协议,双导师的分工是:院内研究生导师主要为研究生开设专业课、学位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还要负责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的确定、开题、写作和有关答辩等理论学习研究工作。外聘社会实践导师主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助岗”、“助研”等工作机会,也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为研究生开设专题讲座。

三、“双聘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1.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了导师的综合优势

现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导师几乎都是学生出身的,从本科、到硕士或博士,之后参加工作,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其中一些副教授、教授担任了研究生导师,担任导师之后,他们更需要研究理论问题,搞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导师要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还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出身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导师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欠缺。邓小平曾经强调,我们在每一个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一定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双聘导师”制的确立,正是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导师师资队伍的现状出发而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众所周知,社会实践导师在从事实践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能够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实践工作方面的指导,从而弥补了高校专门从事理论课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院内导师的欠缺。这说明,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更加注重了人的因素,从而使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进一步发挥了院内导师与社会实践导师的综合优势。

2.研究生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双聘导师”制的实行使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提高。研究生不仅要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社会实践导师交办的各项社会实践工作。可以说,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还要在外聘实践导师交办的各项实践工作中运用自己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中,研究生会遇到许多以前未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生就必须要开动脑筋,想到许多新办法,学会原来不懂的许多新东西。事实上,创新意识往往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研究生在完成社会实践导师交办的各项社会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从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方面就可以得到印证。在接受“双聘导师”的指导前,学生的论文往往注重于纯理论的选题,而接受“双聘导师”的指导之后,学生的论文选题、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论文的思路和框架、论文的观点等各个方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学生们更加注重创新。从选题方面来看,学生更加注重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且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选题;从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方面看,更加注重从全新的视角来系统研究问题;从论文的思路和框架来看,更加注重思路的创新和理论的创新;从论文的观点来看,更加注重在系统研究上的创新。

3.提高了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就业高峰与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就业面临的压力不容忽视。对于研究生而言,接受双导师的指导后,不仅要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社会实践导师交办的各项社会实践工作。在实践工作中,研究生对客观现实、人生的真谛有了更多的感悟,从而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这有助于他们在就业时,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价值的实现,更会考虑到社会现实的需要,把自己的就业目标与社会的现实需要统一起来,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地面对就业问题。以往研究生在就业时由于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且期望值过高,就业状况并不太理想,尤其是女研究生的签约率并不高。实行“双聘导师”制后,由于学生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为直接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且就业的期望更加实际,因此,就业形势也有了明显好转。

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高校是进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教育活动直接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败。但是高校在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显现的十分匿乏。本文是在分析每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传播选择路径,不断开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领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与高校其他理论不同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大众化方式,是指依靠不同的传播主体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向大学生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得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由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四个方面组成,但是由于每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特性和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存在许多不足。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缺陷

1.不同传播主体不和谐

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首要传播者,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以公共课的形式进行传播,这使得部分老师认为不用像专业课那样进行专门的学习,老师简单的向学生进行单向理论灌输,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的,没有形成完善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造成广大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课后抄袭作业,考试临时抱佛脚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工作者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的间接力量,有部分科研工作者认为,教义理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与自己的理授马克思主没有什么联系,自己的工作是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不存在关联。这些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背道而驰,与此同时也就造成了在客观上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与学、研与教”相脱离。

2.传播对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正确认识

大学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接受者,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人,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价值观念庸俗化、人际关系功利化,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行为复杂。由此,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假、大、空”的理论,缺乏社会根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只不过是应付学校的学习要求,课程本身并没有价值意义,使得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了排斥的心理。还有部分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和毕业就业没有联系,自己以后工作和生活用之甚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虚”的课程。面对每况愈下的学习现象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何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

3.传播内容缺乏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抽象性使得部分教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从课堂到教材、从教材到到理论、从理论到理论的不良循环教学活动,造成了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偏失。不良的教学活动内容严重影响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使得部分同学认为,只要我们记忆好,就能背下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理论不具有实践操作性和生活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二记忆好”。这样的认识错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格格不人,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4.传播方式缺乏多样性

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课堂是首选方式,理论灌输为必备措施。但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和传播途径单一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普遍存在和集中体现的问题。教师依旧是不停的读教材、不停的写板书,学生仍然是不停的听课本、不停的记笔记,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人到同学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课堂教授的教材和笔记。面对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我们只有不断更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路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二、更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建议

1.“教研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工作者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传播者,其中科研工作者是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维护,他们主要依靠学术论文、科研著作等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间接传播者,而教师则是通过课堂教授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传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研工作者不但要为马克主义理论为上,而且还要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联系,多做调查研究,从具体教学活动出发,完成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要转变“公共课”的思想,教师自身也要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开展科学研究。

2.尊重个性、培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在这个时期接受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今后的事业和生活,同时也是开始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大学生在同龄群体中,他们的精神气质更富有朝气和活力、更具有冒险精神,但同时也存在人格不健全、分析能力差、社会阅历浅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正是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为基础,教给大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方面要关注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不仅要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更要教给学生“怎么办”“授之以鱼”,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严肃性和抽象性,又要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如分析时事新闻、巧用成语典例等等,使枯燥的教材和生硬的原理变得具有“趣味性”,诱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

3.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现象为基点,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传播内容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讲授是从教材出发、由理论到理论,前提仍以原理的灌输,这样必然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而成为空中楼阁,但恩格斯早就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是大学生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的舞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灌输的同时,也要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为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具体且生动的社会素材。由此传播的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点,以社会实际生活为背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分析社会现象,讲授过程中要深人浅出,从而进一步形成一套科学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时候,应当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如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城乡差异等等,使高深莫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问题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中,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内容,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春永驻。

4.拓展传播渠道

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师生互动 自主参与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硕士研究生自主参与学科建设的设想来自近期在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自主参与式”教学法。所谓“自主参与式”教学是指以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按照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在教师引导下自觉、自愿、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硕士研究生自主参与学科建设,对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的动因

(1)硕士研究生自主参与学科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的基础。人的认识不是自发产生的,为此,实践教学已然成为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需要实践教学做支撑。从地点和范围的角度分,人们把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大类,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可以融三种实践教学于一身,发挥三种实践教学积极作用,为硕士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增加助力。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领域内就自己的选题做调研(社会实践),同时要学会利用校园图书资源与网络数字资源,并学会与自己的导师沟通请教(校园实践),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要就自己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向全体硕士生导师和其他硕士研究生同学做报告(课堂实践)。整个开题报告的实践过程正是三种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三种实践,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就是深化认识的过程。硕士研究生通过实践,发现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现实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并以符合逻辑的语言加以论证和说明。这个过程正是认识的深化过程。

(2)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走向学术前沿,培养人才的需要。大学不能为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要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对于 “人才”的内涵及人才培养等问题学者们见仁见智,但基本衡量标准是有的,最起码的要求是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服务社会的能力。硕士研究生更应当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走向学术前沿,培养人才的需要。为此对导师队伍和硕士研究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导师要有一定的学术功底和影响,有较为固定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并不断深入和拓展,并在学术前沿领域有所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够指导硕士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撰写较高水平的论文;硕士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成才。而两者的契合点在于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

2 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 参与制订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体现了学科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是人们认识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窗口。硕士研究生(下转第56页)(上接第40页)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并不是参与所有的方案制定,而是按照统分结合的方法,科学划定硕士研究生参与制定培养方案的范围。对于涉及宏观规划的内容将由学校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例如学科概况、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制、培养方式等。对于另一些具体的方案将由硕士研究生参与制定,如课程设置与选择、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与论文的撰写、其他学习安排等,硕士研究生将与导师商讨确定。硕士研究生参与制定培养方案是新时期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可以使硕士研究生明确自己在攻读研究生阶段所应当达到要求,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更有动力。

2.2 参与教育教学研究

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能使硕士研究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知识,更能深入研究一些问题,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加助力。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成为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①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参与课堂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2.3 参与社会实践与学术活动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学科同质化现象严重。全国高校几乎都有这些二级学科,开设大致相同的课程,进而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方向上竞争同类型的项目、奖项,也很难形成特色鲜明学科特色。为了打破这一瓶颈,引导硕士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学术活动是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们引导硕士研究生结合当前热点深入广大农村调研,针对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等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组织硕士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2.4 撰写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对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也是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通过答辩的方式,经导师或指导小组讨论确认后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广泛,紧密联系河北省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撰写出了质量较好的硕士学位论文。多年来,通过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文法学院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好实践能力的硕士研究生。

3 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 不能以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代替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阵地,不能以丢弃主阵地为代价而片面强调参与学科建设。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灌输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参与学科建设使学生获得课堂中难以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在普通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和锻炼的诸多能力。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3.2 不能以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为由鼓励学生为导师“打工”

硕士研究生参与学科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就是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去,在跟导师一起搞科研的过程中接受熏陶和教育。但是近年来,不少高校教师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影响,发展成为通过公关获取各类课题的“老板”,然后再组织学生或青年教师为自己课题做实验、撰写论文或完成研究报告,甚至窃取他们的研究成果为自己所有。这些情形是要坚决杜绝的。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1年河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的结题成果

注释

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再强调的,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体现了真理的过程性和具体性。它要求我们在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注重其精神实质,而不纠缠于其具体论断、个别词句,同时要时刻注重对实际的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按照中国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过程。每一次结合的提出和实施,都是围绕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课题展开的。每一次结合的实现,都是新一次结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思想是这一路径指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取得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任何一种主义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它只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具体国情相适应,实现这种主义的本土化,才能得以在不同的土地上,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此作过明确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原理的实际运用时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也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再强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由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不断接近事实真相的过程,正由于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对中国实际的认识,都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与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我们通过实践的一次次检验,来修正我们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认识。而随着实践的深入,曾经正确的认识也可能变得不再正确,也需要我们不断修正,不断超越与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绝不可能一次完成、一帆风顺的。正如所说:“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的肤浅,何等贫乏”。由于没有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它的某些具体论断区分开来,与俄国革命经验及苏联建设模式区分开来,在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都付出过巨大代价。正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才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回顾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由注重“书本词句”到注重“现实关切”、由被当作“公式标签”到当作“行动指南”的曲折过程。综观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什么时候我们的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由于我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别国道路,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1957年之后我国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就与我们教条地、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等不无关系,其实质,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坚持好。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强调的,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的。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断延展,不断实现理论的超越与创新。这是一个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加以总结,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实践,再总结,再发展,循环往复、不断超越与创新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永恒真理。事物是过程,实践是过程,认识是过程,真理也是过程。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但它之所以没有成为历史的陈迹,关键就在于它与时俱进,保持了自己的动态性。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片面地教条地固守马克思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所作出的某些具体论断,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其补充新鲜血液,使其永葆青春活力,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体现了真理的具体性。世界上没有抽象真理,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在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实际出发,独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固定的道路和模式是没有的,照抄照搬绝不可能取得成功。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当然,在中国更不同于其他各国,因为中国在国情上更具有特殊性,辽阔的国土,13亿多的人口,没有经历像西方国家的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种国情的特殊性就更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胆量与创新的气魄,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性与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注重其精神实质,着重学习其所提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不要纠缠于其具体论断、个别词句。邓小平曾倡导,“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回顾新中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怎样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语录,当《圣经》,奉行“拿来主义”,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总结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得出的,简章地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结果导致了理论的“水土不服”。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灵活地加以运用,用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指导思想科学,目标指向明确,使理论在中国结出了累累硕果。这样做,看起来似乎没有忠实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看起来思想不够革命,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要求我们时刻注重对实际的调查研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调查研究的工作也必须坚持不懈。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多么高明的指导原则,如果不是和当时的、真的实际结合,而是和“以前的实际”结合,和从书本中得来的“实际”,和报表上看到的“实际”结合,也难以发挥其指导实践的效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人好高骛远、心情浮躁,不肯铺下身子在调查研究上下真功夫,只是走马观花、蜻蜓掠水,搞花架子、走过场,不能掌握当时当地的真实情况,只能从书本出发,从下级的报表出发,从不全面的报喜不报忧的材料出发作决策,拿这一决策来指导实践,就会出现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工作的失误,而他们又会把这一失误的原因,归罪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管用了”。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求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也要求有对实际切切实实的认识,只有二者都做到了,才谈得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会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承载着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代使命。然而,由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之“应然”未能顺当地转换为教育之“实然”。因之,必须从提高教学整体认识、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一、问题的缘起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承载着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理论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时代使命。尽管当前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开展的与之相关的各项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之“应然”未能顺当地转换为教育之“实然”,从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就尚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功能。因之,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探讨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有效举措,是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际工作者面前无法绕开的现实课题。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效益,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状态与实际结果同其所承载的时代使命及其教育目标之间的重合程度[1]。高校不是一方孤立的净土,教育实践中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一名清醒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当前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只停留在一般化的范畴、原理的层次,由此形成了填鸭式的满堂灌输的局面,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了一堆现成的结论和僵死的教条。单一的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遑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为追求高尚人生价值的自觉信念。因之,只有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启发式教学代替简单的一味灌输,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承载的神圣使命。

其次,知识化的教育理念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育人功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砥砺个体全面发展、丰富自身素养的重要精神动力。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它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政治方向和提高自身德性水平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南。然而,囿于知识化教育理念的偏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并没有完全实现其“应然”的教育功能,突出表现是其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被遮蔽了。因为这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的教育理念固然能够解决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承问题,然而它却无法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升华为内心信仰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来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两项基本功能,但我们必须明确: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育人是第一位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的教育理念舍本逐末,颠倒了教育两项基本功能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再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主动参与性不强,创新能力不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存在的知识化教育倾向,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和课堂讲授为唯一形式,缺乏灵活生动的多样性,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必然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并且对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更难以起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因之,变单一的教师讲授为师生双向交流,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功能价值、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举措

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着的严峻现实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有效举措,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提高教学整体认识。成功的实践有赖于科学认识的正确指导。要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最大效益,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各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其一,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揭示出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理论表述所形成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2],它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意义。为此,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必须保障其所需的基本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其二,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有清醒的认识,即一是如上所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教学的教育理念,其结果是将原本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了干瘪的概念、原理的诠释;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来对待,其结果是教学中存在的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表象掩盖了实质问题的解决;其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对象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一日千里,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使当代大学生的逻辑起点和历史高度远胜过上个世纪,其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接受方式都具有自身鲜明特点[3],加之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存在着多元化发展倾向。因之,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对象呈现的一系列特点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惟一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学科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现状,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应改变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方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和专题讨论的形式。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基础进行教学也可以采用。比如,针对由于西方对拉萨“3·14”事件的歪曲报道以及北京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遭到无理干扰而激起全世界华人正义声讨的事实,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爱国更需要激情/理性”的课堂辩论赛,通过辩论,学生既对分子的丑恶行径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又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更加准确的领悟。实地参观、生活实践调查等都可以用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有效手段。此外,根据教学实践需要,适时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前沿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再次,丰富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不可能囊括生活世界中新鲜活泼的所有生动事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活世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增强其时代感、生命感和立体感。教师可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中国发展和世界重大问题充实到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教学内容时,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我们发动学生广泛查阅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养之于医务人员的重要性,并撰写学习心得,从而使他们明确精湛的医技与高尚的医学人文素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医务人员来讲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育人功能。

最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之一,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因之,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直接作用。只有具备一流水平的教师,才能有一流水平的课程[4],因之,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系统中的活跃因素——教师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教师以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熏陶、感染学生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认为,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知识结构,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的深化成为可能。就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我国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5]。由于现在的教材是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自身良好的德性和高尚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境界影响带动学生,激励他们养成高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时统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探析[j].学理论,2010,(8):121.

[2]张云飞.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25.

[3]杨红,邱世绪.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265.

[4]朱廷岚,吕学芳.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54.

上一篇:马克思经济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马克思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