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4 11:03:37

马克思博士论文

马克思博士论文篇1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自我意识

一、博士论文的写作背景

在马克思求学时期,有着被称为后黑格尔时代的学术背景,所谓后黑格尔时代,就是说,当时黑格尔的哲学已经在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中到达了顶峰,以至于以后的学术都要笼罩在黑格尔的思想光辉之下。因此,在那个时代,如果要在学术思想上有所建树,必须要对黑格尔进行完全的彻底的思想批判或者说思想转变。

除了在当时广阔的思想背景之外,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有具体的学术背景,即青年黑格尔派将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的因素作为哲学的核心概念从而试图重新解释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在1840年至1842年间主要受青年黑格尔派代表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正如罗森所指出的:“鲍威尔对马克思博士论文主题的选择以及对该文所提出的见解是有影响的。”①之所以青年黑格尔派如此重视伊壁鸠鲁哲学、斯多亚哲学、怀疑论哲学,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后黑格尔的哲学时代与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相似性,从而这三个代表中挖掘出来自我意识的因素。所以说青年黑格尔派关注自我意识哲学,不光从学术角度出发,更是从现实角度出发。

二、从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到马克思的自我意识

博士论文全名叫《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大约撰写于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底。关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在以往的哲学史研究中是一片空白,尽管黑格尔对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做过宏观性的概括,但没有将这一时期的哲学同古希腊精神生活的整体联系起来,所以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非常自信的说道:自己解决了亚里士多德后这一哲学的问题,而且着重强调了伊壁鸠鲁派、斯多葛学派、怀疑派这三大后亚里士多德时期哲学的伟大意义,指出“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的钥匙”。这些都揭示着马克思研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反对神学对哲学的评判,以确立哲学的独立性以及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正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体现。

首先,马克思首先转述了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对于伊壁鸠鲁的各种非难,即将伊壁鸠鲁看成一个十足的抄袭者,而又是个蹩脚的抄袭者,正如莱布尼茨所说:“关于这个伟大人物(德谟克利特),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几乎只是伊壁鸠鲁从他那里抄来的,而伊壁鸠鲁又往往不能在他那里抄袭到最好东西。”②马克思在总结二者的差别时说:“这两个人在每一步骤上都是相互对立的。”“而在这些对立中似乎存在这某种颠倒的情况。”③而这种“颠倒的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和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区别,一个关注外界,关注自然;一个退回自身,追求内心平静。所以说,实质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自然哲学与伦理学的差别。

其次,马克思总结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三种原子运动的形式:原子直线下落运动,原子偏离直线运动,原子相互排斥运动。其中,原子的偏斜运动是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不同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所独具的内容。马克思认为,在伊壁鸠鲁看来,并不是说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才是常态运动,原子的偏斜运动本身也是常态的运动。而且,原子和原子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原子中未出现偏斜的规定之前,原子还根本没有完成。”④可以说,原子之所以被称为独立的原子,正是由于原子进行了偏斜运动,而这种偏斜运动是必然的,不为外在所决定的,而是出于自身的根据作偏斜运动。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运动高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因就在于,在确立原子独立性上,他不但承认物质的规定性,又承认形式的规定性。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体现着的是一种自我意识因素,所以说他们两人的原子论之间的差别的实质是自然哲学同自我意识哲学的差别。

最后,是关于天体的问题。伊壁鸠鲁对于天体的认识不仅仅同德谟克利特,甚至于与整个古希腊哲学都是对立的。他对于传统观点天界的永恒性持否定的态度,试图打破人们对于神灵的迷信和崇拜。延伸到原子论上来看,伊壁鸠鲁是这样为原子下定义的:“原子是具有独立性、个别形式的物质。”⑤所以说原子的概念借助天体得以实现,原子的概念蕴含这彼此矛盾的物质与形式、存在与概念,而正是这种矛盾,自我意识才会形成,从而将原子论的理论形态上升到自我意识哲学的理论形态。天体理论是伊壁鸠鲁哲学的灵魂,自我意识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

三、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拓展性理解

纵观整个博士论文,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给予自古希腊以来遭到众多哲学家非难的伊壁鸠鲁以,挖掘出伊壁鸠鲁哲学中蕴含着的自我意识思想,从而揭示了这种自我意识思想的归宿。尽管此时,马克思还没有形成关于唯物史观的思想,但是他的博士论文透露出的自然观,物质观,自我意识思想与以后唯物史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博士论文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一个不可忽视的角度。博士论文的意义还体现在打破了必然的决定论的偶然的选择论。每一个原子都是一个个体,原子的偏斜运动体现了自由的意志,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是自由的。世界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正是因为这种偶然性人才能自由的选择。马克思正是看到伊壁鸠鲁哲学中追求自由,崇尚自由,敢于挑战神灵,挑战命运。这对以后马克思对于全人类的解放以及自由全面平等发展的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尽管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是一个受黑格尔影响的唯心主义者,也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他在自我意识方面是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而在哲学的现实性上是超越了黑格尔的。在对哲学与世界的关系上,马克思提出:“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在作用于世界时,把自己的原则强加给世界,使世界理性化,成为哲学的世界。与此同时,世界与哲学的融合,把自己的时代实质转给了哲学,促使哲学成为世俗化的哲学。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永远具有一个双刃的要求,一方面对着世界,另一方面针对着哲学自身。”⑥正如《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全部哲学思想和秘密的发源地一样,博士论文对于马克思亦是如此。正是博士论文所展示出的独到内涵,才使日后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177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马克思博士论文篇2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要适应当代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整体背景,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观念;优化博士生课程的设置,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加强博士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5-0104-05

自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以下简称《通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专业设置以来,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8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授权点共有34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为25个,这样全国高校、科研院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授权单位共计59个。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在数量上有着一定的比较优势。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这一专业的研究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和推进上,而且,或者说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出一批年青的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作为一个还非常年轻的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在以博士生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人们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从当前整个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大背景来看,中国研究生教育外延发展的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中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提高质量是今后十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必须要站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最前列,坚持高端引领,创新培养观念,提升专业博士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质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通知》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时指出,这一专业的博士生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深刻认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在这一规定中,可以鲜明地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在“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上,这一能力的培养在根本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其衡量的关键标准在于这一能力的培养和养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中的高端引领和观念创新,则是促使博士生能够形成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从大的背景来看,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培养是目前我国各个学科专业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和挑战。刘延东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3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要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互动,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实践,支持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共建培养基地,共享优质资源,开展跨学科、跨单位团队式联合培养,加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这是在当前条件下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总体性和战略性规划。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来说,坚持高端引领和观念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必须要把博士生培养的着眼点放到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前沿性课题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同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要在对时代和中国发展的认识和研究中才能体现出其真理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要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高水平”的研究。但从目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来看,以博士学位论文为例,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方面的要求。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在总体上并没有跳出中共党史、党建的框架,二是过于偏重于历史研究或理论研究。而相比之下,对于时展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前沿性课题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而离开这一点,是很难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中人才培养的高端引领的。第二,必须要把博士生培养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其理论应用能力上来。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目前从事这一专业博士生导师工作的不少是从中共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专业中转过来的,因此,在习惯上和认识上很容易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专业,在专业类型上看作为单纯的理论研究。事实上,从这一专业的设置和关于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应该是一门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的应用性学科专业,或者说,具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特点。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点上的导师和博士生们,总体上是在理论研究的框架内进行科学研究和产出成果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创新博士生培养的观念,关键是必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提高博士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也只有突出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并为开展跨学科、跨团队的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奠定基础,这也是在高端引领的基础上创新培养观念的必然要求。

二、优化博士生课程建设,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模式

有一种观点认为,博士生主要是从事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在校期间没有必要上太多的课,甚至是没有必要上课,只要发表足够培养单位所要求的学术论文和写好博士论文即可。这种“放羊式”的管理和要求,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人才的。实际上,“核心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是反映这一学科专业水平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衡量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怎样的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核心课程的建设,是整个学科点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创新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新博士生的课程体系。

从国内大多数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规定的8门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和重要文献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选读)的基础上进行开设,一般情况下开设有2―5门课程。比如,北京大学开设4门: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开设3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当代世界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现代中国社会研究。山东大学开设2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从这些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基本特点是在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求的基础上突出了培养单位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研究重点。

但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专业的开课原则时指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处理好学科性质和研究特色的关系,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要求,合理设置研究方向;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充分体现二者的紧密结合;处理好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的关系,着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关系,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里所讲的“一个严格”、“三个处理好”的课程设置原则,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的进一步科学化与合理化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的课程,核心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著作的课程,二是开设好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的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知识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博士生甚至是硕士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不熟悉、不懂得、不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著作的现象是不能忽视的,而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要在硕士生的基础上继续在博士生层面开设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著作的课程。在祛读书功利主义的基础上,通过研读、交流、主题研究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著作的学习,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深度,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时代和中国发展的能力及理论敏锐性。方向课程则是博士生课程开设中的难点,但也是推进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中的一个关键点。因为一个好的稳定的研究方向是培养单位一代代学人长期沿袭下来的。从目前全国近60家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基本课程的变化其实并不是很大,方向课程的比较性和独特性也并不十分鲜明。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科研成果的支撑,这也说明,方向性、特色性课程的开设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而是依托于长期的具有特色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优化博士生课程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课程设嚣的背景下突出研究方向性课程的质量和特色,对于带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进而带动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加强博士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机制

博士是国民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培养的核心目标就在于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创新,使中国始终能够站在科学研究的创新点和制高点上。因此,在新的条件下,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把引导博士生深入参与科学研究作为重要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博士生培养机制的改革。

从教育部对直属高校研究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一个统计数字来看,目前参与科学研究与发展课题的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20%,而能够参与科技服务课题的研究生则只占到研究生总数的10%。这个数字表明,我国研究生总体上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比较低的,这也是制约高水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要求也不相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科学研究情况,总体上也是与这一现状相对应的。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主要是要引导博士生积极参与到各类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中来。因为各级各类课题的设置都是不同层次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对这些课题的研究,事实上已经是在运用专业基础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推动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能力的提升。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博士生来说,加强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之中,并在导师的研究课题中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工作,这对于保障导师课题完成的质量和博士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个方式,是充分鼓励在校的博士生单独进行各类项目的申报,为此不少培养单位已经开始设立博士生创新基金,支持博士生的科研工作。当然,这两种方式也只是常规性的提升博士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具体途径。在当前的条件下,关键的也是困难的工作是如何引导博士生参与到“协同创新”的进程中来。

“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培养理念和机制,旨在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一般情况下,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协同,二是科研创新主体之间必须协同,三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必须协同,四是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协同。“协同创新”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供和产出具有原创性的有重大影响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不断增加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不断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需要;二是切实推进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的合作协同创新研究;三是加强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研究通讯和合作创新基金平台建设。

马克思博士论文篇3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真正开展学科建设,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当我们今天热烈庆祝改革开改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认真回顾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不仅倍感亲切、振奋,而且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以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必然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同步跟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价值目标必不可少的中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所限,当时尚不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条件,但它是一门潜学科,已具有深厚的根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因此,加紧研究“不可或缓”[1]。

建国后,我们开始正规化培养政治理论教员,但较长时期里都未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而在1957年后,我们的工作出现“左”的失误,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顶点,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望和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针砭时弊,鲜明地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号召“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2]。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中,邓小平同志从多方面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与活的灵魂作出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对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也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并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它有力地指导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和任务的提出和讨论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这一讨论及其成果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前奏、前提和基础。它表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开展学科建设不仅必要和迫切,而且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认识。

1.第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确定学科和专业的名称(1978~1983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在批判“四人帮”的“帮八股”的恶劣学风和肃清其消极影响中,努力恢复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1978年,叶剑英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部队和地方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撰文论及这一问题。1980年5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这个会议的主题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随之开展了热烈讨论。这次讨论的成果选编《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书于198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蔚萍、张俊南合作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于1983年出版。这些都表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理论研究的领导,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该文献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而且首创性地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3]。这一精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导引。

1983年暑期,教育部为了落实上述精神,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会议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编写部分主干课教材,并决定1984年即开始招生。

2.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取得新突破(1984~1996年)

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6月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先为高校培养辅导员,要求从理工医农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干部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学满三年、修满学分,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回原选送学校安排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生则从理工医农各专业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修满两年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除原有的学士学位外,再授予一个法学学士学位,回原校工作。秋季,第一批招收的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入学。有的学校既招收本科生又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其中的师范院校原来就有的政治教育专业仍继续招收本科生。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开展学科建设便有了可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大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攀登新台阶。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形成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学科建设有可靠的依托这一阶段,学科专业点从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点的发展,形成了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从最初的12所高校逐步发展增多,此外,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还选择条件较好的高校举办大专起点本科班,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从1986年起还挂靠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试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要求高校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4]。同年9月,原国家教委即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这一年除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列入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外,还批准十所高校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同时,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专业作准备,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试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方向的研究生班。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挂靠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博士点上,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生。至1989年,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学校达62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这一时期,全国高校获得这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各有35个。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布置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时,考虑到学科整合发展的决策已定,要求在本次申请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合申请。1996年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点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至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已形成了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学科体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打牢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六五”规划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获得部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如胡正清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思想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陆庆壬教授获得了教育科学规划“七五”重点课题,出版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张耀灿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改革”,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研究》;龚海泉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基本经验研究”,出版了《当代大学德育史论》,等等。朱江、张耀灿在高校辅导员培训教学和研究基础上1986年出版的《大学德育概论》一书,于1989年被改革开放十年来优秀教育论著评审委员会评为优秀教育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著作350种。每年都有数百篇。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统编系列教材,其中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其题写丛书名。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及他们办的刊物,为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发表的阵地,也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化。

(3)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使学科建设获得人力资源保证这支队伍包括两大系统:一是高校系统,自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超过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3个。高校除这些学科点的专业课教师数达千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大学生辅导员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许多人还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或兼任硕士生导师。总之,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这三方面人员,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高校以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力量,主要包括党政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这些系统的宣传、政工部门组织,领导着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每年也产出不少学术成果,是值得重视的力量。

3.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上整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1997年至今)

周远清同志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30年,这9个字也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评价。特别是1997年至今这个时期,改革力度更大,发展更快,提高更是显著,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整合发展,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当今世界,新兴学科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整合发展是主要趋势。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打算将师范院校的“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1993年7月,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保留培养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性)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非师范性)两个招生方向和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回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之下,并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博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硕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口径和培养目标不宜过窄,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来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专门人才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培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能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党政工作,学历层次越高,越应如此。实践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许多人成长为“双肩挑”或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到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更为明确、合理改革开改以来,学科专业目录经过三轮大的调整、修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几次变换。在本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始终是一个二级学科,但是1993~1998年一度归属于教育学门类,最终才又回放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下。在研究生目录中,1997~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门类政治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虽然整合发展思路是好的,但是整合力度过大、过宽,使这么重要、这么宏大的专门领域与它在学科体系中这么低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概不是、也没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地位,都只是统一在一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在学科体系中不仅低于管智育的理工医农等等许多学科,而且也低于体育(体育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的地位。所幸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作出了改革、创新的战略决策,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5]这一文献不仅最早地传达了中央关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策信息,而且也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项重要工作之间应有的支撑和依托关系。这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从事职业的学科依托、学科归属、学科定位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专业教师指明了职业目的和服务职责。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确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生学科目录中不仅重新确立为二级学科,而且明确地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的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更为科学,更加合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布局趋于均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5年第十次审批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后,为了及时贯彻落实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决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1月单独组织受理了全国高校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为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在审理的政策导向上有明显改进,由过去的“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倾斜”改变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经过审批,新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新增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点144个。至此,新批准的加过去老点调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共有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此时,本科点约有300个。除新设的一级学科点外,二级学科点成倍增加,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也有较大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就博士点而言还属空白的地区,只剩下西藏、青海、宁夏、贵州、海南等少数省(区)了。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张,而且注重了质量提高。如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改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于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批专业课和公共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2007年还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力度大、抓得紧。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要求和决定的。因为只要是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高校,都要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配备大学生辅导员,事实证明,过去发展慢了,布点太少,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滞后,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之初,薄一波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科学[6],李鹏同志说过,只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永远是一门科学。这些高瞻远瞩的见解启示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发展快一些、布局均衡些,是完全正确、必要的。

(4)科研支持力度加大,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决策,、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部署,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据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和各省的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厅社会科学经费均有大幅度增长,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般课题、重大课题。如近几年来每年教育部均设社会科学重大课题40项,采取招投标方式立项,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至80万元不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不少。如2004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中标主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出版了系列成果。2007年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中标正在主持开展“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者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研究”、“比较公民教育研究”“、生命价值观问题研究”等课题均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今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教育部列出了十多个课题单独招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类课题就有两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招收和培养博士生以来,大大促进了科研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每年都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博导论坛和学术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丛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还出版了博士文库。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有的还评上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如武汉大学骆郁廷的博士论文《精神动力论》不仅被评为省优秀博士论文,而且还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底被评上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的马克思主义类成果7项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就有:张耀灿等的合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赵存生的论文《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郑永廷的研究咨询报告《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三、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登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论把它放在哪个门类和学科之下,不论它是作为二级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都必然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或快或慢地向前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它,事业需要它。但学科建设的发展绝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继续前进、再创辉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之现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都是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为我们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中生命线、中心环节、中介、桥梁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学科,是适应性很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应用学科。要在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规律性,努力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达到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政工队伍都应强化学科意识,以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强化学科意识中整合力量,通过发挥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方向,努力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中既要着重搞好时代感、现实性强的应用课题研究,又要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抓好主干学科的课题研究,使史论结合的主干学科体系更为完善,又要抓好分支学科的课题研究;既要搞好以发展学生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又要大力开展以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过去我们对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支学科建设开展不够,在全面贯彻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中有了很大进步。学科建设只有达到发展智力因素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有机统一,才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均衡发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行合一、品德优良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而且首先学会做人并学会创造。科研方法的创新是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创新的关键条件。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跟踪理论与实践前沿,树立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和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努力实现学术观点创新。在学科建设中,科研方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统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结合;既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古为今用,又要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和先进经验,洋为中用;要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既坚持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长期积累,自成体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3.树立服务观念,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学科,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把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的成效作为学科建设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要把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要经常注意调查了解群众、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规律;要关注种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影响,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学习、总结、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规律性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搞好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研含量,为提高其实效性服务。

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龙头,把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依托。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备课、专题研修,还是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都承担着繁重而光荣的任务。现在,国家每年都单列一定的招生指标用于招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前总数将达到40个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也全部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要通过出色地完成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服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奋斗进程中,实现学科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只有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的服务实践中不断汲取养料,才能保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1.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19-1420.

[5]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4.

马克思博士论文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体系中开始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的,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梳理建设历程、分析发展原因和总结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简要历程

1.思想政治教育(1984—1995)

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1984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首批办学点共13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年本科层次的办学经历、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党中央、教育部、各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可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1988年全国10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996—2005)

199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开始领衔挂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生。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家组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准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调研组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代码为030205。

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三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清华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1997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政治教育(师范)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既可授法学学位、也可授教育学学位。从此,形成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上的不一致。

3.思想政治教育(200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从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2008年4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包括6个二级学科。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7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2个,思想政治教育66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4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0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9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96个,思想政治教育253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300个。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4年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今后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党中央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事特办、重点扶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为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颁布了中央16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特事特办原则。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到2005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6年批准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是中央文件决定的,无一不是特事特办,没有其他如何一个学科享有这样的规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其中,在设立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定和要求等,都是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具体举措。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重点扶持得以落实。教育部先后由政教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等一个甚至两个司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各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也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这一学科和专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幸运之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组织保障。

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一,设置、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需要确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克服和清除各种消极落后现象和不良社会思潮,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和支撑。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宣传与传播,需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了这一重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此提供了理论、原则、思路与方法。

3.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家学者是个广义的概念。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等学校的很多相关领导同志,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辛勤努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仁申请和完成了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出版了众多著作与教材,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奖励;在学科理论创新、完善学科体系、学位点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学术委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以及沟通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会在、教育部领导下,1984年2月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拥有31个省区市、军队院校系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体会员33个。研究会举办学术会议、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专著与论文的评奖、出版论文集、创办学术性刊物《思想教育研究》、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与有关学科专家学者的联系,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07年春开始,学术委员会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及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两大专题进行研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分别承担两个系列共22项专题研究,预定于2008—2010年分批出成果。

第三,报刊杂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定期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版面;《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求是》等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的办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最近,《北京教育》出版了《北京教育(德育)》版。报刊杂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媒介平台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刊物品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工程提供理论、学理和人才支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结论提供学科依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就引起了争论和讨论。如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1982年,、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疑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才从学理和学科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束了一些无谓的论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提法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被党中央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所确认。但从理论与学科、历史与现实等角度科学论证和系统证明生命线结论,使之建立在理论和学科之上,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充分发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创办以来,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大量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更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得以确立,不再存在其他概念和说法,避免产生歧义和造成混乱。16号文件也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上述6条重要原则的确立,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结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明确和规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上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取得的共识,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成果,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学科基础。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观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六个二级学科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四门课程分别具有直接对应关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有力支撑。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第一,先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两个大方向中的一个,而且是学科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在2005年底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独具特色、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也是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要保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12个学科门类中,虽然在哲学、经济学等门类中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但始终缺少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二级学科的设立,填补了从整体上系统研究、把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空白,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进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1983年7月1日)[DB/OL](2007-06-07)[2008-10-26]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84年9月4日)[DB/OL](2005-06-20)[2008-10-23]

[3]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5年8月1日)[DB/OL](2008-04-19)[2008-10-29]

[4]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29日)[DB/OL](2001-09/06)[2008-10-1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DB/OL](2004-1015)[2008-10-15]

马克思博士论文篇5

【关键词】广西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 论学科 建设历程 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79-0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建设也走过了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体系的发展过程。尤其是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文件,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目录》的“法学”门类下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5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科学的通知》,决定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逐步形成了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经历了同样发展的过程,回顾其发展历程,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对于加快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历程回顾

(一)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起步阶段(1960~1980年)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理论基础,确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尽管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但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并且在高校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广西高校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和政策,1960年广西师范大学率先建立了政治教育系,1964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广西民族大学1963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广西高校进入了起步阶段。

(二)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阶段(1980~2005年)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新时期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理论上也形成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6年,国家教委作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定》,1987年印发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架构性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广西高校在抓好本科教育的同时,积极做好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各项工作:广西师范大学1984年开始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1998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广西民族大学2000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为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发展(2005年~)

2005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下文,明确提出了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授权单位。桂林工学院、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广西师范学院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授权单位。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格,使广西成为全国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格的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011年3月,根据《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文件精神,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广西师范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桂林理工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09年以来,具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5所高校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证,进一步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意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至此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指导思想明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这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都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也是推进学科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更是如此。作为一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是一个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问题。高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体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广西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也正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元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二)发展目标清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己任

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思考和谋划学

科布局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广西高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全面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使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帮助青年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了青年学生辨别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清晰的发展目标也明确的回答了中央提出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三)建设成效显著:始终以学位点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学位点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截至2011年7月,广西20所本科院校中,广西师范大学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11所高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6所学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广西高校以学位点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思路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一是推进了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研究生导师队伍和研究生在学队伍的建设。广西高校通过重点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骨干教师培养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和水平,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广西高校有博士研究生导师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66名;年均招收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225人。二是推进了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学位点建设的重要体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托。广西高校通过建设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共有省级精品课程19门,校级精品课程23门。三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平台,可以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自2006年起,广西区党委分三批确定了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社科院和自治区党校等6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为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了加强大的助推力。

(四)做到统筹兼顾: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终极影响在于影响大学生的实践,使其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应用,针对问题应用,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从学科归属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水平。广西高校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05新方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性互动。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性研究,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研究、团队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研究,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注重对各高校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导和督察工作,并通过制定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督察方案,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高,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也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五)全面协调可持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马克思博士论文篇6

马克思长成了一个结实的,健康的孩子。父亲和母亲都高兴儿子卡尔的聪明和能干。在特力尔中学里马克思受到了同学们的尊敬。顽强和铁的意志是他从小以来显著的特点。他学习得很好。特别对于翻译和解释古典作品,作的很成功。在毕业考试时,他的“神学”一门是不及格的。但是德文作文很引起教员的注意。除了思想丰富,材料的分配非常得当外,年青的作者使得教员惊奇的是他的特殊的论述法。论文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前的思考”。其他同学只简单地说:青年人怎样选择自已所愿意从事的职业便够了。但是马克思不然。他说明了,人不能常常自由地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职业;一个人周围的条件,已经预先决定着他对社会的关系,建立着他的世界观。

在这个十六岁的儿童底作文里。已经感觉到他后来所充分发挥的唯物史观思想底闪光(人的行事不是由于他自己的意志决定的,人是被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往前进的)。

中学毕业后马克思进了波恩城的法学系。他父亲盼望他成为出色的法学家。

在波恩住了一年之后。马克思回到家来渡他的暑假。父亲不高兴他。卡尔对功课大不注意,却热中于诗歌,加入了诗人小组。

那时马克思十八岁;高高的额,浓眉底下透视的和有力的眼光,鹰鼻子,嘴边顽强的褶纹,——一切显示出那明朗的个性,大胆的、严肃的特质。在老的石印像上,和其他波恩大学生在一道的他,就是这个样子。

由于父亲的催促,一八三六年十月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大学。

马克思在柏林过着孤僻的生活。他对官方来的科学界代表的讲课很少兴趣。只有教刑法和普鲁士民法的教员埃.韩思对他有某些影响。马克思专心致志地自修,两个学期之内他得到这样多的知

识,一般大学的教学是几年也得不到的。

马克思给他父亲的信是一八三七年十一月十日写的。这对十九岁的青年是很不平常的:那里面表现着独立的思想,极大的工作(学习)能力,对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封信中他说他自己在 从事什么,他安慰他父亲并告诉他说,他自己感觉得有在哲学上试一试的要求。

在柏林的第一年马克思日日夜夜地学习,疲劳过度,病了。听医生的劝告,他到柏林附近一个僻静的小乡村去休息。但是他的休息是特别的:在病的期间他切切实实地研究了黑格尔和其斗徒的

著作。

从一八三八年春到一八四一年马克思继续住在柏林,成了“博士俱乐部”的会员和黑格尔哲学的信从者。

那时候黑格尔的哲学是很盛行的,被认为是普鲁士的国家哲学。黑格尔的哲学系统是保守的,和他的辩证法是矛盾的。一切存在的东西不是永久的,因为一切流动着,一切经常变换着,不断地发生着而又灭亡着——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所引到的结论。黑格尔哲学的这一革命的方面吸引了马克思。

他二十岁时加入“博士俱乐部”,立即获得显著的地位。靠近“博士俱乐部”的左派黑格尔门从小组,以鲍尔为首,想从黑格尔哲学得出无神论的与革命的结论。小组的会员和主张保持反动的普鲁士君主制及宗教的黑格尔门徒作斗争。

一八三九年秋鲍尔在波恩大学作讲师。那时候他批评福音书。马克思和鲍尔接近,并由于他的催促从柏林来到了波恩。马克思想在这里受博士考试和成为大学教授。但是他的计划被政府的反动政策所阻挠,费尔巴哈的讲坛被取消了,

一八四一年鲍尔在波恩讲课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在这样的处境下马克思再也不能想到自己的学院地位了。于是他有了新的计划——在一个不大知名的大学受考试,然后回到波恩和鲍尔一道出版杂志。一八四一年四月十五日马克思在耶纳大学得到博士文凭。他的博士论文是伊壁鸠鲁的哲学——它和德谟克拉特的哲学的差异。在这篇论文里马克思还是站在唯心主义的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但已经发现独立的思想和强调这个哲学之实效方面的意向。

马克思是一个战士,他不能抑制地走向政治,走向实际斗争。

在这时候莱因州急进派资产阶级,和左派黑格尔门徒有接触,在科隆办一个“莱茵报”,一八四二年一月一日开始出第一期。马克思和鲍尔被请为报纸的特约投稿人。

一八四二年十月马克思作了“莱茵报”的主编,来到了科隆。从此刻起,他的全部精力用在编辑工作上。他很热情地、仔细地修改稿子,写社论,鼓励同人们、回答对于报纸的大量攻击,和检查斗争。

二十四岁的主笔紧紧地掌握住船舵。在他的领导之下,标明了报纸底革命和民主的政治面貌。它要求普选权,出版自由,它指责普鲁士的政权仅仅是属于国王和地主的,它号召和他们斗争。在他的论文里马克思主张彻底摧毁过时的农奴制度,消灭贵族地主和王朝政治。在一八四二年,马克思是热情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要求更充分的政治自由。

马克思英勇地斗争了五个月。他的文章谴责莱茵地方联邦议会的行事,充满了愤恨和抗议。无论谈出版自由问题,或该地反对渔猎户的法律问题,他都到处庇护那些在政治上和社会上被夺去权利的贫苦的群众。

反动的检查几次企图封闭莱茵报。但不管一切困难,马克思都成功地通过了检查。照恩格斯说的,莱茵报从一个检查到又一个检查都站住了脚。终于为了它设立了严重检查,在第一重检查之后,还应该山政府的总长作最后一次检查。但是这也没有用。一九四三年初政府宣布没有办法对付这个报纸,就干脆地把它封了。

在“莱茵报”工作,给了马克思第一个推动,研究经济问题。在这时候看出马克思从唯心主义

转到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莱茵报”被封之后马克思和鲁格(比马克思大十六岁)在巴黎开始出版“德法年刊”杂志。列宁写道:“在这个杂志上的文章里,马克思已经作为一个革命家起来发言,宣告“对一切存在的东西作无情的批评,”诉诸群众和无产阶级。”在这时期马克思底哲学世界观。也基本上形成了。在这以前马克思已经脱离了左派黑格尔门徒的小组和鲍尔。这些把自已看成高于一切政党、一切政治,和看不起无产阶级的先生们所说教的抽象的哲学的批判,不能使马克思满意。在马克思底哲学发展过程里,费尔巴哈给了他以影响,费氏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到了唯物主义,在他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一八四一年)和“未来哲学的基本状况”(一八四三)里批评了宗教和唯心主义。但是马克思比费尔巴哈更前进了。他创造了新的世界观——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有志于为共产主义的实际斗争,有志于革命的行动,他在无产阶级群众中寻找了和找到了支援。

在这个斗争中马克思最亲近的战友和朋友是恩格斯。恩格斯在英国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书和别的文章得到了马克思内心的回响。马克思懂得了,终于找到了知已和志同道合的人了。一八四二年他们在科隆短时间地遇见了,一八四四年秋天他们两人又在巴黎相会。这一次马、恩两人有力地握了手,感觉到他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观点,为了一个同样的伟大目的而生活的。

马克思博士论文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10006

收稿日期:2013-04-25

作者简介:丁琦(1982-),男,安徽淮南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党中央为了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笔者在安徽省教育厅思政处的支持下于2013年1月对省内所有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9所高校(不包括军事院校)学科点建设情况开展了问卷调研分析,并与部分高校学科点负责人、导师和研究生进行座谈。

调查表明近年来我省高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特别是2012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等一系列文件的要求,都能做到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努力做好本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工作。各校学科点的建设取得较快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亟待改进之处。

本文以问卷调研的实证数据为依托,深入分析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实状况、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希望借此能对加强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一、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现状

安徽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硕士学科点的设立。2005年国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单独设立为一级学科后,我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快速发展,2006年一年内就有7所高校申请设立的16个二级硕士学科点、2个一级硕士学科点和3个二级博士点获批,占到当时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级硕士学科点的66.7%、一级硕士学科点和二级博士点的全部。近年来,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整体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学科建设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既推动了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一)从培养机构看,学科建设有较为具体而明确的培养依托机构

目前,我省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的高校共有9所。其中2所高校设有二级学科博士点,4所高校设有一级学科硕士点(见表1)。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社科〔2011〕1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要求,目前我省多数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高校先后成立了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合肥工业大学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大学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成立政治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和安徽工程大学也都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尚未完全独立成二级机构的另外三所高校培养机构改革进程也在有序推进。

通过依托独立设置思政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为培养机构,可以有效地解决学位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分离问题,既加强了领导、完善了管理机制,又有效整合了资源,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也为促进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撑。

(二)从建设成果看,学科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我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科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据统计,2004年以来,省教育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项目共立项580多项,项目经费250万元。全省高校累计承担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项目1 608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97万元,2 692篇,出版专著117部,提交研究报告48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

近三年来,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共培养出博士36人,硕士578人,为我省高校培养输送了一批具有高学位学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骨干教师。有关高校学科点在省教育厅思政课建设专项工程扶持下,三年来对全省高校1 171名思政课教师和2 371名高校辅导员开展了岗前培训、进修学习、专题辅导等,为我省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提升作出了很大贡献。

同时,学科建设研究也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发表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论文、专著,各校学科点承担了多项富于地方特色的、应用性的部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次承办了影响力较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论坛和研讨会议。丰硕的研究成果及其广泛的影响,为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也为我省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三)从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队伍建设看,学科建设初步形成了梯次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

为了有效提高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各校学科点始终坚持以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建设为抓手,遴选了一批学术水平高、师德师风好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参与各学科点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成为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其影响力和带动力已经初步显现。

总体上看,目前学术队伍共有248人,其中教授95人,占总人数的38.3%;副教授114人,占46.0%;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147人,占59.3%,硕士生导师182人,占73.4%,博士生导师28人,占11.3%,年龄在30岁-49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有190人,占76.6%,梯队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见表2-5,图1-3)。

(四)从凝炼学科研究方向看,学科建设的科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各校学科点在学科建设方面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在充分总结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紧密结合。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改革工作的同时,始终牢牢抓住学科的科研工作不放松。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我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工作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也逐步形成了各自研究方向上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如安徽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向,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相关论文,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引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初步达到了既凝练了学科方向,又凸显学科特色的目标。

二、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

多年来,各校学科点在学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始终注重将党和国家的宏观政策规定与本地区、本校、本学科点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提供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的需要。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近年来,各校校级党政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政理论课建设的认知水平、管理水平和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对本校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学科支撑,所以必须把学科建设的出发点放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

(二)坚持以人才为本的原则,锻造学科人才梯队,抓好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强、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学科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各校学科点建设坚持一手抓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博士人才引进,一手抓教学科研骨干与青年教师培养,从而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完整、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性别结构平衡的教学科研队伍,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送出去和引进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所占队伍比例逐年增加,一大批毕业于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重点学府、具有博士学位、学术素养较高,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不断充实到队伍中来,同时,教育部、教育厅开展实施的进修培训、项目申报也对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队伍建设给予了专项经费支持,促进了学术队伍的良性发展。

(三)坚持兼容并包的原则,推进软硬件建设,搭好学术交流平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坚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广泛吸收、借鉴有关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开放创新的精神,学习其他省市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要充分利用党和国家当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机遇,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本学科建设的关注和投入,大力加强服务学科建设的各种软硬件设备建设,因地制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科研基地建设。一方面支持、鼓励省内学者到外省市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承办重要学术会议等方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通过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了宽松、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扩大了学术影响,拓展了本学科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近年来,各校学科点注重深入研究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切实改变传统单一灌输型教学观念,树立双向互动的研究型教学理念,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为核心的知识讲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模式。坚持以国情、省情以及本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出现的种种理论与实际问题为抓手,及时加开和更新符合时代需求和贴近大学生身心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育实践中获得大学生们的广泛好评。注重将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成果及时加以理论的提炼与升华,用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其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三、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重道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的实践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学科整体性建设存在弱化,整体性研究不足

随着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规模迅速扩张,其二级学科点迅速增加,但受原有教师队伍数量、专业、水平等限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六个二级专业方向很难在一所高校的一个学科点获得并肩发展,学科的整体性建设推进在一所高校内存在现实困难。各二级学科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地位也有待进一步明晰,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

(二)学科自身体系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间“两张皮”现象仍较突出

学科研究领域中存在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象,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联度不高,或者无关联性;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没有放在思政课教学科研单位进行建设;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研究生导师没有承担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学术队伍中部分教师无学科专业背景或学科背景较单一,一些教师只承担学科建设任务,或者只承担教学任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不能满足“一岗双能”、“一身二任”的要求。

(三)学科内涵建设上仍需加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建设也是侧重于学科研究范围,在学科方向凝练上仍显不够。学科点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以及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脱节,两者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学科建设的成果未能够很好的融入教学中,一些学科点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校近年来扩招使得师生比差距进一步拉大,教师教学负担变得更为沉重,他们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教研中去,进而影响到学科建设和发展。

(四)学科点研究生培养仍存在不足

近年来,受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等影响,特别是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跨专业报考的考生较多,学科点研究生生源质量在下降。又因导师人数有限,培养经费投入跟不上扩招规模等原因,使该学科研究生学术素养及研究成果整体质量不高;部分研究生对相关理论背景掌握不深、不透,缺乏学术研究习惯;部分研究生在服务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该学科研究生就业选择性少,真正在高校从事思政理论课教学和辅导员等“专业对口”的人不多,而“公考”等各类入职考试,在岗位专业设置上给予该学科专业机会很少,造成一些研究生对自身专业认可度不高,这给该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和学科持续发展都带来了难题。

四、改进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的建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但由于它作为一级学科的时间还不长,如何加强这一学科的建设工作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我省高校在学科建设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问题,我们就如何开展好本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推进学科内涵发展

提高思想认识,把学科建设的出发点放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上,着力解决好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的协同发展。推进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与研究,又要注重二级学科发展的均衡化、个性化、特色化,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其他优势学科的嫁接和交叉融合。以学位点建设推动学科发展,拓宽支持本学科发展的路径,搭建更高的平台。在重点研究基地申报与建设、社科基金申报、学科建设标准落实、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二级学科本科专业设置、学位点招生规模、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建设等方面给与政策性扶持,确保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加大对学科建设支持力度

从国家层面、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上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项目上的扶持倾斜,资金上的投入保障。为本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有利的内外环境。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项基金,资助高校举办本学科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资助中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访学或开展合作研究;设立更多,更加均衡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考虑能否在“985”和“211”高校都应该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

(三)加强学科队伍建

强化学科队伍建设,是确保学科建设工作科学发展、稳步推进的关键环节。学科队伍建设应按照“一身二任”,“一岗双能”的原则进行,着力化解“两张皮”矛盾。构建新的学科队伍建设管理机制,这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切实提高高校领导对本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认知水平、管理水平和重视程度,进而促进本校培养和造就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强、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学科队伍。

(四)加强学科建设的督促检查

实施学科的动态管理。定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进行检查评估,评估结果较差的授权单位按照程度予以限期整改、暂停招生乃至取消授权点处理的退出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申报和审批。学科建设要以质量为生命线,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研究源泉,注重对现实重大理论和问题的回答,在研究生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把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硕士生培养质量。参考文献:

[1]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情况简要汇报[R].合肥,2012-06-02.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Z]. 2012-06-02.

[3]杨瑞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的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74-80.

[4]课题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J].高校理论战线,2008(12):26-32.

马克思博士论文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科地位逐步确立和上升。1984年,我国在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意味着我国开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开始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1990年全国又有8所院校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根据这一精神,筹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是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2001年,国家又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首批设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在贯彻这一文件过程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从2006年开始,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分化与整合发展的问题。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和建设,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整合是指学科在分门别类研究和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为学科整合与整体发展。按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一个学科产生以后,首先是对该学科进行总体研究,然后逐步深入、分化,进入到学科内部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独立的研究成果后,逐渐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形成新的综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一过程既是一个由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科发展的这一规律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和趋势,现代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力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还要注重处理好思想 政治教育学科与其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是指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更多的是指二级学科的独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也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在加强自身分支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力争在每一个分支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整合和整体发展。

二、内涵与外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也为新形势下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66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内涵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向重点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上来。

一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能否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学科发展,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生命,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与前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把凝练学科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一旦凝练和确定了学科先进的学术研究方向,就要持之以恒地围绕这一方向进行学术探索,拓展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都是需要深入拓展和深化的研究方向。各学科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凝练、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向重点加以建设和突破。

二要组建学术梯队。以往在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时候,存在着临时搭架子、凑班子、上摊子的现象,博士点批准建立以后,临时组合的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梯队未得到有效的组建,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博士点学科,甚至已经批准设立了国家重点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再也不能允许过去那种“没有码头乱靠”或“多个码头瞎靠”的现象存在,而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硕士点学科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把人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头等大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三要明确学科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担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明确本学科承担的重要任务,全面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职能,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承担的重大任务、责任和使命。在科学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现象,甚至存在着非专业、非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材建设不够规范、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等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在社会服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担负着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理应在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实履行教育引导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人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社会服务等,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科价值。

四要加强集体攻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集体攻关,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有深度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只有从这几个方面持续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会在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水平。

三、传承与创新: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还正在经历一个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传承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创新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呈现的又一重要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发展的初期,十分注重学科的传承。这种传承,首先,体现为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传承。通过总结、概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揭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科学,创立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次,体现为对成熟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的凝练与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参照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建 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依据和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提供重要的依循,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次,体现为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创立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经过加工、改造和转化,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这种学科借鉴与吸收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来了特色不够鲜明的缺憾。

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依然要注重学科传承,但更要注重学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固然要注重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经验,但不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上;固然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经验,但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的探索、建设与发展;固然要继续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但更要注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能在探索创新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上一篇:法律专业博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外博士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