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1 12:32:52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禅宗文化是××最大的独特性旅游文化资源

中国佛教禅宗史上流传已久、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两句名言源于××。 “马祖兴丛林”,马祖在××10县市区都留下了开堂讲禅的足迹,其舍利子归葬于靖安宝峰寺,马祖塔亭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丈立清规”,怀海禅师在奉新百丈寺倡导“禅农结合”的思想,首创佛门戒律而驰名中外。“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都是佛教发展史上的大事。

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中有三宗的祖庭在××。××市人杰地灵,高僧辈出,禅宗佛教“一花开五叶”中的三宗祖庭在××。慧寂禅师在袁州仰山创立了沩仰宗,希运禅师在宜丰黄檗山创立了临济宗,良价禅师在宜丰洞山创立了曹洞宗。至今尚存的禅宗祖庭遗址多处,散布的禅宗文化实体,在全国也属鲜见。

××以宝峰寺为核心拥有一批古代寺院、佛塔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靖安宝峰寺建于唐天宝年间,是唐代高僧、佛教禅宗马祖道一的圆寂之地,其舍利子就珍藏在寺后马祖塔亭深处。寺院内殿宇耸立,禅楼栉枇,古柏参天,苍翠葱茏,让人真切感受到这一江南名刹的古老悠远、威严神秘。靖安宝峰寺的方丈释一诚大师20xx年9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成为中国佛教界的领袖。洞山普利寺、奉新百丈寺、上高末山寺、袁州栖隐禅寺等寺院也正在修复之中。禅林寺塔在我市分布之广,说明××历史上禅宗的兴盛。

综观××禅迹,祖庭之多,禅风之盛,高僧之众,唐宋时可谓中国之最,这不仅在今天的禅宗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二、以禅宗文化为主线盘活××旅游资源

以禅宗寺庙为平台,吸引观光旅游。禅宗寺庙旅游是以禅宗寺庙为依托,以禅宗文化为交流平台的旅游活动。古代禅宗庙宇旅游以宗教朝圣为主,观光旅游较少。庙会,游春,进香等或多或少都带有节庆和民俗的成分。现代禅宗寺庙旅游追求在禅宗文化的基础上面向旅游市场,取得禅宗文化与旅游市场发展的双赢。靖安县成为我市旅游人气最旺的地方,宝峰寺"开光"以后,旅游人数大增。江西佛学院就办在此处,培养了不少佛门弟子,成为江西佛教文化的中心地之一,也成为弘扬佛法道场,游览观光胜地。

以禅宗文化为载体,开拓海外旅游市场。××的禅风影响遍及全国,且播诸海外。从晚唐开始,到宋朝以后,不光是中国,整个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禅学,都与××的禅林风度有关。在××这个充满着禅林神韵的地方,禅宗文化的历史遗存丰富,境内黄檗山、仰山、洞山、九峰山、末山等近20处禅宗祖庭,构成××的五百里禅宗胜地。黄檗希运、仰山惠寂、洞山良价、黄龙慧南、杨岐方会、末山了然等高僧大德和唐宣宗、柳公权、黄庭坚、坡、郑谷、曾几、陆希声等名儒、高士更使××禅宗文化声名远播。禅宗的信众遍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我国大陆也有大量的信众,禅宗文化已成为××旅游走向国际的一大品牌。今后,应抓好这一品牌主产品和边际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禅宗旅游收益最大化。

以寺院的香客为客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禅宗代代相传,它既来源于佛教,又与中国文化水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这种精神,又从中国传扬开去,影响到世界许多国家,使禅宗的精神变成了世界的精神,成为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起源于印度,而发展和光大于中国。千百年来我国的知识分子通过对禅宗的了解与思考,创造性地发展了禅宗,使它成为我国佛教影响最深远的流派,承载了我国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文化传统。旅游者要是肯静心浏览,几乎处处、时时都能从禅宗寺庙旅游这部无边的大书中领略禅宗文化的博大,读懂其深层思想。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灵山县主要旅游资源概况及存在问题

1.资源概况

六峰山 国家3A级景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六峰山风景区位于灵山县城之内,共包括六峰山及其一脉相承的花石山、凤凰山、翠壁峰以及六峰公园、环秀公园、环秀桥等。整座石山由龙头、凤尾、鹤立、龟背、保障、冲霄六个峰组成,诸峰峻急,仪态万千。以“六峰缀秀”之名入选为钦州八景之一。

大芦村 “广西楹联第一村”,以“古宅、古树、古楹联”而享誉国内外。古宅内保存三百多幅明清时期创作、沿用至今的传世楹联,藏有文天祥手迹等大量文物珍品,见证历史的辉煌。保护面积45万m2。古宅群规模庞大,结构功能齐全,规划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良,民俗文化积淀丰富,吸引了国内外大江南北、港澳台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专家、游客前来采风考察。

一江两岸景区 一江两岸是灵山人自由自在、人气旺盛的休闲娱乐之地。人们伴着鸣珂江水的拍岸声,漫步在两边石子路上,无不感到心情舒畅,幸福又美好。一江两岸还与六峰山、双鹤公园、环秀江、灵山体育馆、灵山足球场等一脉相承,共同构成灵山一系列独特的风景。

灵山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灵山荔枝”是灵山县的一张名片,1996年灵山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荔枝之乡”,2012年“灵山荔枝”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资料显示,我国有38个荔枝品种,灵山县栽培的荔枝品种达35个之多,品质上乘,驰名中外。

灵东水库旅游区 位于县城以东14km处,主要以五六十年代建成的灵东水库蓄水而成的灵东湖为中心,有“灵湖茜苑”、“天湖岛”等景点,与六峰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一同列入广西滨海旅游区。

农业生态旅游 以龙武庄园,陆屋桂味生态园为代表,各地花园、农家乐如雨后春笋,成为人们度假圣地。

2.存在问题

对部分景区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突出问题。①旅游品牌不突出。定位不明确,有一些景点比较平庸,没有特色。②景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景区内的景点没有标识牌、介绍牌;缺乏导游。③交通不便。旅游路线规划不够合理。④旅游环境遭到破坏,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广场上垃圾遍地,环秀江江水污浊,无人定期清理。

二、灵山县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打造荔乡品牌,树立灵山特色旅游形象。灵山旅游业要获得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根据灵山县旅游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应着力打造荔乡品牌。灵山是中国知名的“荔枝之乡”,应抓好以荔乡品牌为主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将每年的荔枝节办成推介和展示灵山、提升灵山形象的平台。加大荔枝产业化发展,延长荔枝产业链,促进灵山特色产业发展,如荔枝酒、荔枝干、荔枝宴、荔枝树根雕等产业,丰富荔枝文化,增加灵山荔枝的魅力。

(2)发展农村观光生态旅游。灵山是广西农业大县,有荔枝、龙眼、香蕉、茶叶等多种亚热带水果,可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开展农村观光旅游。鼓励农民以农家乐的形式发展旅游,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灵山经济发展。

(3)设计可行旅游路线。为适应旅游发展需要,应大力提升灵山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水平及接待能力。经调查发现,该县内到达六峰山、大芦村、灵东水库等景点的路上都存在许多不足。如路标不够明显,有的甚至没有,而且有的路也比较难走。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旅游景区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交通方面,修好通往景区的路,路牌要清晰准确,全方位规划好旅游路线,联合周围市县景区组成统一的旅游网络,合作共赢。例如,打造龙武―六峰山―大芦村―灵东水库精品旅游路线,该路线融灵山县的名山、名水、古村、荔枝文化于一体。

(4)加大旅游宣传并充分完善景区管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灵山县旅游,强化对旅游人才的培养,让国内外游客了解该县。同时,景区内增设垃圾桶、落脚点、警示标语等,还要安排人员定期清理景区内的垃圾,检查景区内的娱乐设施,要树立环境意识,通过环境保护推动旅游业发展。可在景区内增设灵山特色物品、特色美食的购买点,让游客边品尝美食边休息,十分惬意。

(5)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县内许多景区及其周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周边居民不能排放污水和扔垃圾,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罚。营造良好的旅游人文环境,以实现灵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明确乡土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乡土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乡土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部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乡土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乡土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乡土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乡土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乡土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乡土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三、综合乡土语文资料整理,设计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比如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不同的旅游文章写作与美景,比如,巴东三峡的雄奇秀丽,周庄水韵的“中国第一水乡”美称,青海湖如梦如幻的美境,还体验了纽约的勃勃生机异域风情。然后引导学生这样设计:在你的家乡有尚未开发的山川湖泊或名人名村吗?有成片的果园可以让游人去观赏采摘吗?有特色景观的风土人情可以吸引游客吗?已有的旅游景点,又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要求学生做一位生活的有心人,你会收获更多。“百步之内,必有芳草。”通过带上相机与笔记本,对“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北流市民乐镇萝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实地调查。通过这次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亲身实践,实地考察,提高分析、鉴别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从中也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潜在价值。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明确乡土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乡土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乡土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部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乡土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乡土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乡土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乡土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乡土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乡土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三、综合乡土语文资料整理,设计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比如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不同的旅游文章写作与美景,比如,巴东三峡的雄奇秀丽,周庄水韵的“中国第一水乡”美称,青海湖如梦如幻的美境,还体验了纽约的勃勃生机异域风情。然后引导学生这样设计:在你的家乡有尚未开发的山川湖泊或名人名村吗?有成片的果园可以让游人去观赏采摘吗?有特色景观的风土人情可以吸引游客吗?已有的旅游景点,又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要求学生做一位生活的有心人,你会收获更多。“百步之内,必有芳草。”通过带上相机与笔记本,对“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北流市民乐镇萝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实地调查。通过这次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亲身实践,实地考察,提高分析、鉴别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从中也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潜在价值。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素质培养教学方案

现说有效实施农村语文教学的途径进行分析,以此增加文章理论的附着力与应用效果。

一、明确农村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农村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农村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部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农村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农村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农村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农村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农村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农村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比如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不同的旅游文章写作与美景,比如,巴东三峡的雄奇秀丽,周庄水韵的“中国第一水乡”美称,青海湖如梦如幻的美境,还体验了纽约的勃勃生机异域风情。然后引导学生这样设计:在你的家乡有尚未开发的山川湖泊或名人名村吗?有成片的果园可以让游人去观赏采摘吗?有特色景观的风土人情可以吸引游客吗?已有的旅游景点,又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策略;旅游学概论;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9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4[本刊网址]http//

国发[2014]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旅游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幸福感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优势。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支柱型行业,人才的培养是确保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也较强。《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发现、分析、解决旅游实践中的问题;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为其他旅游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现阶段,《旅游学概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如下几个问题:理论性的内容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以上三个问题说明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面都比较传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很难进行。鉴于此,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基础,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很迫切。

一、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自我效能、自我调节、团队合作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

自我效能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思想和信念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判断和期望即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强烈影响着个人潜能的发挥。Collins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比自我效能低的孩子能解更多难题。

自我调节主要包括自我激励、认知策略、目标设置等3个方面。自我激励主要通过意志和动机影响自主学习。意志是学生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继续学习的保障,动机是学生想学和坚持学的基础。认知策略主要指学生遇到问题时所采用的应对方法,对的方法可以产生事半功倍,不合适的方法可以事倍功半,前者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进而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设置方面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吃”的原则,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既不能让学生感觉难如登天,又不能让他们唾手可得。

研究表明,团队合作也将影响自主学习的结果。没有团队的协作,仅靠个人单打独斗,自主学习是不可能完成的。团队合作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感到所学的知识无用,或不知道该怎么用。相反,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目标都很明确,知道如何学习,学什么。尤其是当所学知识产生效益的时候,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会促使其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通过对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3个年级15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内容基本都来自教材,识记性的理论知识偏多;(2)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不足,兴趣不大,不知道所学知识对未来的工作有何帮助;(3)评价方式为传统考试,考题多为记忆性的知识。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方式均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无从谈起。

三、基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支架式教学策略被业界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一个框架(即“支架”),让学生沿着框架一步一步“攀升”。“支架”要根据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它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在认知水平之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连续的概念体系,进而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发展。该策略主要包括5个环节:搭脚手架、情境体验(接收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多层次评价。本文以“旅游资源”一章为例,探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搭脚手架

学情和教学目标是搭好脚手架的基础。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深刻、不透彻,这就需要老师搭建深厚的“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以便连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理论知识,“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主要包括学科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另外,支架的搭建还要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讲到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时候,除了讲黄山的云、东北的林海雪原、新安江的雾、黄山的日出等常规景观外,还讲了气象气候对农业、工业和战争的影响,最后展示了几幅台风、雪灾、暴雨、低温冷冻等图片,让学生明白气象气候除了给人类到来美轮美奂的景观外,还会带来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对于气象气候资源的利用要学会趋利避害,让它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并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大一时学生学过《导游基础》,对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有初步了解,但对旅游资源评价无任何基础。“旅游资源”一章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会区分不同旅游资源,根据不同旅游资源特征将其归类,会对旅游资源系列要素、开发条件及效益进行评价;情感目标是指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资源保护观,环境保护观及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的审美层次不断提升,即由悦耳悦目上升到悦心悦意,直至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悦志悦神。

概念框架是建立脚手架的第一步,概念框架包括:旅游资源概念、分类、特征;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方法等。第二步是建立任务支架:(1)景区调查:到本市主要景区调查,每个景区包括多少旅游景点,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各有什么特征。(2)按照美学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市场保障、综合标准等对资源密度、资源容量、资源特色、资源价值和功能、地域组合、资源性质等进行评价。

(二)情境体验

这里的“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课的物质环境,也叫自然环境,要跟讲课内容的主题一致;二是指无形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既要契合讲课主旨又要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体验是提高学生兴趣和自主性的有效方法。角色扮演和实地学习是最常用的情景创设方法。让学生扮演导游,然后到不同类型的“景区”(虚拟场景)给“游客”(学生)讲解景点的特点。成立虚拟旅游开发公司,让学生扮演规划师,走出校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角色扮演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走出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在情境体验中,老师要有意识地针对概念式框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即建立问题式支架,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

(三)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概念框架不断攀升。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完成的任务,并限期完成。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有待提高,提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逐步启发学生,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及时跟踪了解、指导学生的完成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渐被激发出来,最后,老师放手,学生独自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并能感受到独立探索的乐趣,进而让其成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学习

独立探索阶段过后,学生带着成果或问题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合作学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原来单向的师生交流模式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师生、生生交流模式;使学生间的竞争关系变为竞合关系;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听者)变为主动参与(讲授者);使原来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本调查中,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就旅游资源调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经验和教训跟大家分享。该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之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多层次评价

自我评价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有效的自我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以更大的信心和动力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接下来是小组评价,小组评价更具客观性,更有参考价值,可以集思广益,发现个人评价中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具有反馈和调节的作用,对组员具有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对教师教学具有导向的作用;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对以上两种评价进行评价,既要有肯定又要有建议和意见,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本案例中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开发条件分析、评价内容等,然后让学生之间交互评价,并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通过交互评价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陷,然后主动查漏补缺,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评价他人成果可以增强学生作为评阅人的责任感。

四、结论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设计

0 前言

地质遗迹资源作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它经历并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漫L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每一个地质遗迹都具有独立的形成演化背景和自身特征,其不可复制的特性使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证据的同时兼赋美学、科普教育和旅游开发等多重价值属性。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作为建设地质公园的基础和核心工作,是地质公园建设的前提。研究通过“诸暨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整理了一套较为系统详细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设计工作方法,并提出了项目设计工作中的主要工作难点与对策。

1 设计前期准备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项目最基础的工作,其工作程度和详实与否,直接影响项目工作质量的好坏和工作进展的效率。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一则可以使得调查目的明确,工作量设计科学,合理加快工作进度;二来在调查初期就可以对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机理和科学意义作出初步判断,并通过野外调查进行验证和证据搜集,增加项目成果的质量和说服力。

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应在明确项目目的、任务的基础上,首先对调查区进行情况摸底。摸底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区地理位置和遗迹资源分布范围、自然地理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其中自然地理概况应包括地区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等方面内容。这些摸底工作可为后续工作的合理安排,以及调查工作的分区和调查结论的合理推断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基础工作,资料的齐全程度、系统性和对资料的研究深度,直接关系到对调查区地质遗迹资源的了解程度以及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相关资料按形式可分为文本资料和图件资料两类。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收集的有关文本资料主要有:工作区不同比例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工作区矿产调查报告和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工作区区域内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旅游开发等各类相关规划报告;区域矿产开发、地灾防治等各类地质有关地质相关工作方案;区域内以往跟地质有关的相关研究及工作开展文献;区域地质志、文物志和水文地质志等地方志;工作区统计年鉴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相关文本资料。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收集的有关图件料主要有:工作区不同比例的区域地质图、地形图、地貌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作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区域内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旅游开发等各类相关规划图;行政区划图;遥感影像图;工作区导游图;工作区植被、土壤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资料。

2 项目设计

要掌握一个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主要通过调查和评价两个方面,而项目设计则是这两项工作开展的基本依据。项目设计是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之上,组织野外踏勘,而后进行设计的编写、评审和实施。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项目的来源及目标任务;(2)工作区的地质地形、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和以往工作程度等基本概况;(3)工作部署;(4)组织管理;(5)经费预算;(6)预期成果等,其中,工作部署是项目设计的关键。

2.1 野外踏勘

为使调查工作部署切于实际,设计前需要对调查区现场的地质和实施条件进行概略了解,因此有必要进行野外踏勘。野外踏勘的主要工作重点在于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点进行踏勘调查,进而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对调查区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初步分析和推断。

2.2 工作部署

通过对工作区地质遗迹资源基础资料的调研,结合野外踏勘,在全面掌握工作区情况的基础上,对调查工作进行部署。首先,应遵循“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编测结合、突出重点”的工作部署原则[5];其次,应结合调查区的遗迹资源情况,明确调查目标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和技术要求,科学合理地设定设计工作量;第三,应根据统计的工作量分布情况,对调查对象进行分区,区分工作的重次;最后,应强调调查中发现,发现后落实的工作要求,积极发掘新的地质遗迹资源,并投入工作量进行落实,避免地质遗迹资源的流失。

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的分类情况,确定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有:(1)重要的地质剖面,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矿物矿床等;(2)由内外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如河流、瀑布、湖泊、泉水、冰川、岩溶洞穴、峡谷、火山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等;(3)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裂及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遗迹及发生规律;(4)特色稀有的动植物资源;(5)有观赏价值的各种人文历史景观;(6)当地的经济状况、民俗风情、游客接待能力、环境容量等;(7)当地的区位条件,交通状况;(8)特殊的气候、气象因素及环境因素;(9)邻区旅游资源状况。

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可采取详查和概查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实践中应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调查,可采取的工作方法主要有:资料收集和分析、遥感解译、野外调查与验证、样品分析等。

评价工作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参照相关规定和技术要求,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多轮打分和修正,最终形成评价结论。

2.3 项目管理

参照一般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办法,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项目管理内容分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组织管理四个方面。(1)安全管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项目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野外调查阶段。项目实施单位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和野外调查工作制度。(2)质量管理:项目实施单位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在完成任务委托书工作要求以及项目设计工作量的基础之上,保证完成工作的质量满足相关要求。(3) 成本管理: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因素。项目成本管理应是在保证项目实施安全和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制定成本计划,实行成本控制,经过分析考核,对成本进行优化,科学合理地减少资源浪费。(4)组织管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组织管理,主要在于人员和进度的管理,合理的人员和进度安排,不仅可以保证项目的质量,而且可以节约成本,提高项目设计的可操作性。

3 工作难点及对策

通过“诸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实施,整理设计前期准备工作和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如下。

3.1 准备工作y点及对策

(1)作为区域性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涉及的遗迹资源类别可能较多,需要收集的资料全面性、系统性可能难以保证,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补充;

(2)资料涉及部门较多,不方便甚至不可能实现共享,且部分资料涉及保密条例,收集困难大,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复杂,应保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有耐心地与各部门协调交涉,重要资料办理借阅登记,适时合理利用业主单位协调作用;

(3)到手资料种类繁多、杂乱,一味堆积容易导致思路混乱,影响理解和资料整理研究进度,对此应安排专人负责整理分类、筛选和编册;

3.2 项目设计工作难点与对策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涉及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项目设计中制定目标任务相对容易,但要实现目标,做好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工作部署,真正做到对地质遗迹点的充分调查相对较困难。首先,人员分配要合理,调查小组人员需包含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人员,且需要有较好的基础地质知识基础;其次,调查点的筛选和调查区的划分,直接决定了工作量的大小和分布,需要经多方面搜集资料和信息,并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才能做出决定;最后,由于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内涵丰富,且一般其赋存的环境较为复杂,往往需要科学的鉴定和专业的论证才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因此项目设计中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方法。

4. 结论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设计工作是该类项目实施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项目得到质优调查成果,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研究是在调研前人相关工作成果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在“诸暨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设计工作中应用实施,并不断改进而得到的经验总结经验,能够为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Z](浙土资办[2012]31号)

[2]向婧妮. 湖南地质遗迹调查史[J]. 国土资源导刊. 2013.(12)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三十载的调查历程

湖南省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为启动地质遗迹保护区建设,湖南省地矿局于1984年前后组织湖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监测站(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前身)等有关单位开展全省地质遗迹资料收集整理和摸底调查;1986年前后再次安排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开展全省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这两次调查,均以收集资料为主,初步获得了全省地质遗迹方面的一些资料。

“七五”期间,湖南拟建武陵源部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并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于1987-1988年完成了由地矿部和环保总局联合立项的“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及科学考察报告”,这是湖南省第一次对一个区域(武陵源区)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地质遗迹调查和研究,这项调查成果也获得了当时地矿部评选的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参与湖南省政府组织的“湖南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工作,承担了“湖南省旅游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旅游行业规划”两个子课题。这两个子课题均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但以收集资料为主 。

199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在湖南省计委主持的“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中,完成了“湖南省旅游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专题。该专题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以遥感解译为主。

2002年,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完成了湖南省科技厅立项的“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该课题对湖南省部分地质遗迹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内容侧重地质遗迹的地质背景和遗迹特征。

2003年,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通过资料收集的方法编辑了《湖南省地质遗迹名录》。该名录收集地质遗迹655处,内容包含地质遗迹名称、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这是湖南省首部地质遗迹名录,尽管内容不够完善,但为湖南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管理以及科普、科研等,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基础资料。

自2000年申报与建设地质公园以来,湖南省已申报批准的世界地质公园有张家界1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有张家界、新宁山、郴州飞天山、凤凰、古丈红石林、攸县酒埠江、龙山乌龙山、涟源湄江、平江石牛寨、浏阳大围山等10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省级地质公园资格的则有13家。这些地质公园在编制申报材料时,都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进行了调查评价,调查精度均较高。这些申报材料为最新的地质遗迹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前人研究的缺憾

受限于发展时期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前人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虽然开展时间不短,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成为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所要重点解决的。

首先是地质遗迹的调查范围不够广泛。湖南省虽然以前也进行过多次地质遗迹调查,但精度较高的调查多局限于某一局部地区,如1987-1988年开展的武陵源地质遗迹调查以及后来各地质公园内的调查。部分项目虽涉及全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内容,如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但这些项目获取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内容,基本上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全省范围的地质遗迹实地调查则从未开展。

其次,在于地质遗迹调查所涉及的内容不全面。湖南已取得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资料,反映的内容均不全面,大部分资料对所调查的地质遗迹大多是概念性的描述,多是简要描述地质遗迹的形态特征、美学价值等。即使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其内容也只涉及地质遗迹名称、行政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而地质遗迹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成因、科学意义、保护现状等重要内容均不太清楚。特别是以往调查的重要地质遗迹,大都没有组织专家鉴评,或进行科学的评价,因而大都没有确定评价等级或等级划分不合理。

另外,关于遗迹评价的内容也不够准确。湖南已取得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资料,反映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不太准确,特别是有些资料提供的地质遗迹特征参数,如瀑布落差、峰柱高度、崖壁长度和高度等,存在明显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绝大部分地质遗迹的特征参数,没经实地测量,仅是一个估计数字;二是某些地方在申报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称号时,有意识地对地质遗迹的某些特征参数进行了夸张。

正是因为前人调查存在的缺憾,才让“在湖南开展一次全省范围的、调查内容系统全面、客观准确的地质遗迹调查,以掌握全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提供科学依据”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说课;教学研究;旅游资源学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2]宋清文.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

[3]鄢志武.旅游资源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特色;旅游形象

一、安阳市古都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一)旅游资源分析

第一,地脉分析。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西与山西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东与濮阳市毗邻,南与鹤壁、新乡连接,安阳的交通便利。该地区地势平坦,属于黄河冲击平原。安阳境内西侧的太行山峡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深林覆盖率高达80%,自然生态保持良好,有“天然氧”之美誉。

第二,文脉分析。安阳是中国古都之一,是一座集三千年历史和自然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易经》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安阳现有世界遗产1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文物藏品2万件。这些深厚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积淀,为安阳古都文化旅游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基础和条件。

(二)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第一,安阳古都文化旅游的优势。安阳市古都文化旅游资源有很多珍品,大量的文化和文明遗址说明了安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安阳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一--古都、文字、青铜器,安阳旅游素有 “ 寻三根,品三游 ” 的美誉,即寻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品民族精神游、山水风光游。

第二,古都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丰富了市民的生活,提升了社会价值。安阳办好“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内黄红枣文化节”等重大旅游活动,也发展汤阴帷子舞,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以及农闲时,都要自制帷子表演帷子舞。这一王室祭祀活动已经演变成节庆活动,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吸引了游客,让游客亲自了解到文化的魅力。

二、安阳市古都文化旅游发展的局限性

安阳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古都文化旅游,使得古都旅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给安阳经济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影响。但是随着古都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安阳在发展古都文化旅游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古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作为先后经历七个王朝在此建都的安阳,在发展古都文化旅游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安阳古都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古都文化资源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一些文化旅游品位较高的景点,文化价值没有充分开发(如殷商文化、原始文化、佛文化、周易文化等),如安阳里城的复制建筑,建筑结构单一,没有完全的凸显出易经文化的特色,对活文化展示不够明确。

第二,古都文化旅游的营销及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安阳加大了旅游宣传力度。但是和其他大的城市相比,安阳丰富的古都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吸引太多的游客。安阳文化旅游营销观念薄弱,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过低,缺乏科学合理的营销手段。安阳在大力发展古都文化上出现了滞后的现象。

第三,当地文化被不正当的商品化。传统的民间习俗和节庆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但是,现在很多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没有考虑到民间性和可参与性,没有体现出民族特色。安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由于开发的深度和层次不够,才会被附上一层商品化的外衣。例如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间工艺、民间游艺、风味饮食等,开发力度不够,商品化现象严重,参与体验式的少。

三、河南省古都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由于河南文化过于复杂多样,各地区的旅游路线多且距离远,影响了旅游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把传统的古都文化重新整合,形、历史、景观、餐饮、民俗等传统旅游,进一步宣传河南的古都文化。

第一, 打造古都文化品牌,创新古都旅游形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驱动旅游者的真正动力。我们必须对古都文化内涵充分认识和挖掘,树立文化品牌战略,全面打造河南省古都文化形象。如郑州商城古都营建,其应展现商代遗风,打造出了商代政治、手工业、礼仪、姓氏文化等古风旅游景点。管城回族区作为郑州的老城区,具有独特的回族历史文化。每年盛办“回族开斋节”和“民族宣传月”活动,真正体现出了民族的特色。

第二,丰富古都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是娱乐、交通、餐饮等众多行业所构成一条很长的产业链,发展古都文化旅游,要把握住“吃、住、行、游、购、娱”这六大要素。只有在保持古都民俗文化的原味基础上把握这些方面才能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充分延伸旅游产业服务链条,才使得旅游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然,河南省在发展古都文化旅游方面,要把握三大趋势。第一,抓住天时。河南省拥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撰写出版关于古都旅游的教材、专著与普及宣传材料来宣传古都文化。第二,擅用地利。河南省省内有很多各异的景点,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美丽。我们可以根据独特的地势条件,通过网络营销,广告宣传等加强对河南省古都文化的宣传。第三,贵在人和。旅游从业人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细节,优化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另外,河南省出现过很多名人事迹,激励了很多人的成长。我们可以建设历史文化名人广场,这不仅促进河南省古都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市民学习古都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安阳市旅游局.安阳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R],2003

上一篇:手机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恋爱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