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态范文

时间:2023-03-03 23:45:36

零售业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无店铺销售;无店铺零售业态;发展

一、前言

无店铺销售又称无固定地点销售,是继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后的又一新型的零售业态,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顺应新的消费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无店铺销售源自于美国,在1871年,美国的蒙哥马利・伍德(Montgomery Ward)百货公司便开始采用通信销售方式。1886年,西尔斯(Sears)随后跟进,带动了当时美国的邮购风潮,使得美国人民得以享受到在家购物的方便与乐趣。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美、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有比较显著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由于一直不作为一种单独业态被认可,所以也不大被业界关注。直到2004年10月1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并的新版《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增加了包括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在内的无店铺零售业态,至此,无店铺零售方式被我国零售业正式承认。这意味着无店铺零售方式也得到国家商业政策的鼓励。

近几年,无店铺销售在我国迅速发展,尽管我国的无店铺销售发展空间巨大,而且发展态势也颇为乐观,但发展现状却还是不太尽人意。本文通过我国无店铺销售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对促进我国无店铺零售业态的良性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无店铺零售业态的类型

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我国新版《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并于2004年10月1日实施。新标准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进行分类,从总体上分为有店铺零售和无店铺零售两类业态。

其中,无店铺零售(Non-store Selling)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无店铺零售业态分类和基本特点如表1所示:

电视购物(Television Shopping)。以电视作为向消费者进行商品推介展示的渠道,并取得订单的零售业态。

邮购(Mail Order)。以邮寄商品目录为主向消费者进行商品推介展示的渠道,并通过邮寄的方式将商品送达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

网上商店(Shop on Network)。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买卖活动的零售业态。

自动售货亭(Vending Machine)。

电话购物(Tele-Shopping)。主要通过电话完成销售或购买活动的一种零售业态。

三、无店铺零售业态的发展优势分析

(一)无店铺销售与传统销售的对比(如表2)

(二)无店铺销售的优势

无店铺销售避免了过多的中间环节易导致渠道冲突的问题;减少了厂商和中间商为保持销售的正常进行,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开设店铺、装修设计、广告促销、招聘人员、保证存货,从而导致经营成本大大提升等缺陷;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和支付方式等,被称为“零售业的第四次革命”。与传统的百货商店、连锁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等有店铺零售业态相比,无店铺零售业态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1、对于传统的有店铺零售业态来说,门店选址、地段的优劣,几乎就能够决定其未来经营的成败,而城市中的商业网点资源,尤其是优质商业网点资源通常十分稀缺。无店铺零售则大多不存门店选址地段的问题。

2、借助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无店铺销售采用了新的技术,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从而具有价格优势,使得商家和消费者双赢。

3、对创业者来说,网上商店等无店铺零售业态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适销产品广,运转比较灵活;销售不受时空限制,市场潜力相当可观;成本相对较低,资金回笼快,风险较小。

4、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甚至为客户量身定制,而不必增加太多的成本。

5、借助于技术,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6、无店铺方式来说,其灵活的促销方法,详尽、更接近个性化的商品推介和更个性化的服务,这也是店铺销售无法比拟的。

当然,无店铺销售与店铺销售功能定位不同,目标顾客群体有差异,各具优势和特点,都有其生存空间,两者之间相互补充并会长期共存。

四、无店铺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无店铺销售业态中的电视购物、邮购、电话购物、自动售货亭、网上商店、邮购等经营方式在我国迅速发展。经营范围从日用百货、书籍、化妆品、服装,发展到家电、通讯器材、甚至电脑、设备和汽车交易等,效益也在不断提高。国内的无店铺商家从最初的几家增长到如今的几万家,从早期的目录邮购发展到现在的电视购物、电话购物、自动售货亭、网上商店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这些都一一见证了我国无店铺销售的发展进程。

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互联网营销的介入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部分消费者已经逐渐转向无店铺消费方式,享受着不出门的购物乐趣。据了解在上海,不少市民已习惯了“电话一拨,送货上门”,与超市、便利店相比,电话销售更方便;东北一些省市的185电话热线,不但经营粮油、日用百货、饮料,也帮居民预订车船票、代销农资化肥等。又如网上销售,青岛国美电器开展该项业务后,当年收到网上订单1万多份,在国美全国连锁店中名列前茅;浙江网上销量最大的杭州佑康9188电子商务网,配送商品达2000多种,年销售额逾亿元。此外,一些城镇的邮购公司、电视购物商场等,发展势头都很好。但目前发展现状,从调查情况看,虽然我国的无店铺销售发展空间巨大而且发展态势也颇为乐观,发展现状却还是不太尽人意。

首先,我国无固定地点销售方式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东西部发展也不平衡。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起步并呈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但从事无固定地点销售的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销售额不高,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例不大。西部受消费水平和其他条件所限,发展较缓慢。

其次,从投资主体看,国内从事此类销售的专业公司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缺乏资金、人才和营销经验,基本还在摸索,而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如直销领域的安利、雅芳以及邮购领域的麦考林、贝塔斯曼等,凭借一整套成熟的经营模式和先进理念,在我国取得了成功。

再次,从经营商品看,以时尚生活用品、洗涤用品、化妆品、医疗保健品、小家电、书籍、电脑及其配件为主。

最后,从消费群体看,还局限于沿海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外企员工、知识阶层等中高收入人群,消费群体有待进一步扩展。

五、我国无店铺销售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店铺销售作为我国新兴的零售形态出现的时间不长,并且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销售方式。但也正因为如此,无店铺销售在实际运作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多问题。

受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影响,大多数顾客购买商品还是相信现场实物交易,尤其是有店铺销售挑选余地大,可以货比三家。对于习惯了传统购物的人们来说,接受无店铺销售方式还需要较长时间,也需要媒体的宣传和引导,培养人们购物的习惯。

物流体制问题。据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干春晖分析,除了在线电影、在线软件等少数商品之外,绝大多数商品都会涉及配送问题,都需要物流支撑。但目前,我国的无店铺零售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根本支撑不了一个全国性的物流系统,同时也没有一家无店铺零售商能够建立一个遍布全国的物流体系。此外,合格的、全国性的第三方物流同样十分缺乏。

支付手段不完善,技术方面的限制也是一大问题。目前无店铺零售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仍然是以现金、邮汇等传统的支付方式为主,电子货币尚未普遍。特别是网络购物在线支付的技术与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有些企业往往采取夸张手法来推销产品,售后服务也不理想,使消费者对无店铺销售的商品质量有一定顾虑。另外,一些欺诈行为也使得消费者对无店铺销售望而却步,局部地区存在的非法传销活动对健康、正常、合法的无店铺销售方式发展产生了极坏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买卖双方不讲诚信、信用缺失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且成为无店铺零售,尤其是邮购销售中的软肋。

由于缺少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网络的支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

相关法制环境不健全。缺少相应的政策法规、行业规范,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系统的法律法规对无店铺销售予以规范,有关网上身份认证、支付安全以及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对不同模式的无店铺销售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无店铺销售呼唤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来保障自身的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无店铺零售主要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和鼓励无店铺销售方式发展。在提高消费者认知度的同时,加快对整个无店铺营销的立法进程,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拓电子商务;注重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强化引导各部门协作,进行分类管理。积极推广邮购、电话购物、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视购物等几种初具规模、有一定市场基础的无店铺销售方式,让这种现代营销方式为千家万户带去更多的便捷和愉快。

六、结论

综上所述,无店铺零售业态是商业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顺应现代消费方式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虽然无店铺销售方式在我国目前存在许多问题,但总的来看,只要有目的地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管理,随着与无店铺销售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无店铺销售也将得以规范,无店铺销售企业可以在更加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形成良性竞争和共同发展的局面,无店铺销售会成为我国具有发展潜力的业态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春明.对我国无店铺销售的探索[EB/OL].http://www.省略/blog/?1518. 2007-06-18

2、李桂生.我国无店铺销售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J].企业与经济,2007(8).

零售业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零售;营销策略;组合;业态;多样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2-0033-02

前言

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内需都在不断提高,这些都促使了我国的零售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外的大型零售商都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一方面冲击了我国本土零售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又给我国的零售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由于零售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给消费者带来了多样化的购物消费选择。那么,各大商家都依靠着自身的经营能力和能力来吸引消费者,争夺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所有零售企业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的根本依据。那么,如何对零售影响策略有良好的组合分析,以及如何把握好零售业态多样化的行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议题。

一、零售营销策略组合分析

(一)零售业商品的策略组合分析

商品是零售商可以保持持续经营的根本保障。持续经营也是零售商追求经济效益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零售商需要为消费者提供除良好的购物消费环境,并且也要有一批优秀的业务管理队伍。而这其中高品质的商品品质,才是赢得消费者青睐,保证零售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根本[1]。我国的零售业的经营规模小、整体经营的商品成本高、管理水平有限、难以承受激烈的成本竞争。所以,在目前的市场经营环境下,一般很难仅仅依靠降低商品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降低成本,需要市场处于成本领先的市场地位,从而建立起明显的竞争优势,然后使得其他的零售业竞争对手选择其他的竞争方式。但是,一些进入到我国的国外大型零售企业依靠着先进的管理技术,将其成本降到了整个行业里的最低成本,那么这就使得其他的竞争对手不能在从降低成本的战略上获胜。还有的跨国零售企业采用“先亏本,再扩张,后盈利”的商品竞争策略[2]。在整体的零售行业当中,没有任何一家联手企业可以能满足所有顾客的消费偏好和需求。那么实施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经营战略,可以为我国的零售业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那么,首先就需要立足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实力,以及市场的具体特点,建立起相应可靠的竞争优势。我国的消费者者的需求偏好多种多样,并且趋势性越来越明显。每一层的销售群体,其目标消费方向不一样。那么,我们只需要适当的选择目标消费群体,并坚持为提供相应的质量商品和服务内容,就可以利用差异性和多样化的经营策略,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零售企业,为我国零售业提供可行的竞争战略方案。

(二)零售业商品促销策略组合分析

良好的促销策划和执行,对促销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这就要求对促销的实际情况,有一个科学整合的分析,让促销得到最优效果。商品的配置和陈列要显而易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其伸手可取。也可以设置一些指示牌,将不同的商品区进行分类,方便消费者挑选,从而实际其促销的目的[4]。零售商业还可以发放一些优惠券、打折券等等。提供优质的首先和售后服务,消除消费者购物后的消费风险负担。比如:在一定限期内包退包换、质量维护等等。对于促销活动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比如:对消费者发放一些优惠卷或是现场抽奖机会等。不断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引起消费者兴趣,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促销效果。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心理因素,主要是收到内外因的作用下共同形成的自我生活方式。这种然后消费生活方式一般要求获得消费产品的体验得以满足。

(三)零售业服务策略组合分析

现代零售业的业态分布、企业功能、经营方式等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比较广泛的发展态势。并且随着大型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市场,那么我国本土的零售业的发展就越来越陷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各大零售企业的商品质量、价格和种类等方面又日益的趋同。那么,建立一个强大的零售业服务体系,是在日益趋同化的市场竞争中,可以挖掘出的潜力比较大的竞争优势。从另外一个层面考虑,我国无论是零售业还是其他消费领域的发展,无论是对销售之前的服务还是售后服务的综合实力都十分不足[6]。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售后服务,一旦将商品出售以后,其对售后没有明确和完善的保障制度,也是我国消费市场中非常缺失的一个市场道德标准。所以,服务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消费者来说,服务质量主要是通过商场的员工工作态度和行得出的,并且这些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态度是决定顾客消费的重要因素,从而可以影响整体的服务过程和企业形象。优质服务主要是指,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提供令人满意的消费导向引导。零售业的工作人员,如果积极主动地把一些科学的消费观念或是产品信息和知识介绍给消费者,不但可以帮助消费者解答疑惑、从而做出购买决定。还可以赢得顾客的青睐,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满意度。总的来说“顾客就是上帝”,要树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零售业服务理念。零售企业要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要想一切的经营活动,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零售业企业形象策略组合分析

面对国内消费品市场的不断发生了和越来越激烈的零售企业竞争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正面形象是整体营销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由于各大零售商经营的商品越来越趋同,所以突出各大零售商的产品特色,形成一个独特的企业形象,可以说是一种制胜法宝。过于趋同的零售产业,无论是在商品的成本还是服务上,都无法与其他具备有效管理体系的大型零售企业相竞争,最终比较容易导致一些没有特色的零售企业无法继续经营下去。树立良好的企业特色和形象。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奋斗的具体价值观念体现,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有关键作用。良好的企业方针政策是企业行为的标准和规范。卓越的企业管理技术和理念是使企业处于不败地位的关键。并且零售企业也需要有良好的信誉和服务。只有真正做到顾客至上,才消费者满意,才能不断的能留住老的顾客,吸引新的顾客。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对于零售企业的员工素质教育,从而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零售业态多样化研究

(一)影响零售业态多样化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水平是零售业态持续、快速增长的根本。也是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改善商品供求关系,使零售业态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零售业的商品不断的趋向多样化和差异化,从而满足了消费者各种各样的需求,客观上需要多种零售业态形式来满足这种被细分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消费品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大型零售企业都具有大量销售功能的业态。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型业态。主要是从商品结构、消费、商品性能、价格等方面都有所转变。大型零售企业的商品市场成熟,可以满足消费者基本的消费需求、并且商品的价格低廉,从而形成了构成大批量廉价销售为主要特征的新型零售业的业态[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我国的新兴零售业态出现市场化的特征愈趋势。由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不断融合,从而促使的资本要流动到收益最高的地放弃,从而发挥最大化的功效。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型国外零售商进入我国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对于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越来越广,那么也引起了零售业管理方式的重要变革。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习惯。同时,也引起零售企业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上的变化。新型零售业态,可以逐渐帮助我国改善零售业发展速度不快,竞争力不强的经营现状和处境。以便于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对角度的消费需要。有效的促进商品销售,推动零售业整体的发展,从而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科技进步对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影响比较深刻,这需要我国零售业迎接新的挑战,积极挑战好战略部署,逐渐完善经营模式。

(二)我国零售业态多样化发展对策

首先,需要对我国的零售业,通过改革后进行重组,不断的优化国有零售业的整体结构。对于外来的零售业企业,要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利用其主要的竞争优势,来为我国的零售业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不断鼓励非国有零售业经营机制比较好的,进入新兴零售业,发挥其优势。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推动零售业的相关技术改造和行业整体升级,通过发展新兴零售业和改造传统零售业。其次,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不断地优化零售业的经营方式,使零售商不断地挖掘新的零售方式,不断地完善整体经营结构。尊重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规律,由市场来进行推动和调节。与此同时还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这就要求,在大力支持国有零售企业发展的同时,打破了国有企业垄断行业的局面,逐渐形成以国有为主、其他经济结构并存的局面。使得集体或是个体私营、外资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零售商共同开发市场,参与竞争。在经营方式上也要突破传统的模式,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型零售商经营模式,不断促进我国的零售市场繁荣发展。

三、结语

一个国家消费文化和消费需求以及其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是影响消费行为和动向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正是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消费文化,消费需求以及生活方式都在不停的转变者,从而也推动这整体零售业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那么由于零售业态的变化,反过来其对消费者的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又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随着消费者从新的零售业态中,得到了更多的消费动向和心态上的满足。其主要行为和对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又不断的对零售企业的业态提出新的要求,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了零售业态的革新和发展。本文主要是对零售营销策略组合及零售业态多样化进行了主要研究。文章是分别从零售营销策略组合分析展开的,进而对影响零售业态多样化的主要因素,以及促进零售业态多样化发展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零售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伟文,赵明.国际零售业态多样化与我国零售业态的战略调整[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005,01:52-56.

[2]陈梅冬.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化——来自成都地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

[3]李欣.消费行为与零售业态互动关系及百货业营销策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7.

[4]陈延亭.基于消费者行为的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趋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5]岳牡娟.区域零售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

[6]杜美丽.外资进入对中国零售业集中度的影响及绩效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

[7]阴悦.发达地区零售业态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2.

[8]齐笑沛.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西方零售商业业态演进研究[D].郑州大学,2013.

[9]李越.从世界城市零售业态变革规律看我国城市零售业态主体结构模式[J].商业经济研究,2007,08:7-10.

零售业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零售业态;电子商务;融合趋势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零售业态的变革,当前我国传统零售业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日益紧密,传统商业零售业态与电子商务出现了融合趋势。本文在对传统零售业态理论简单回顾的基础上,以中国近年来商业零售业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密切结合为背景,研究零售业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趋势,并对零售业态与电子商务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分析,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传统零售业态与现代电子商务的融合。

二、商业零售业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趋势

(一)“线上线下战略”同步推进

“线上线下战略”是个时髦的概念,线上指电子商务,线下指传统的经营渠道,也就是我们传统的商业零售业态。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线上战略”受众面更为广泛,而且主要面对的是高知R高收入群体,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较高,对一个产品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线上战略”在营销渠道上有其独到的优势,可以通过“病毒式”的传播,瞬间呈现在准客户面前,营销效果相对传统营销渠道更佳。“线下战略”有着长期经营历史的沉淀,广大消费者较为容易接受,运营风险也相对较小,更容易被广大“保守”营销员接受。但是目前情况来看,单走“线下战略”将会无力挖掘电子商务市场这块大蛋糕,而且很容易被对手轻松超越。

(二)电子化供应链管理

电子化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资源的整合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有助产品质量的改善。上世纪大型零售商开始将电子化供应链管理积极应用到企业内部,对企业从采购、运输、配货、库存等各方面进行数字化管理,使得传统零售业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可控状态,对传统零售业流程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造。通过电子化供应链管理,首先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对进销存各个物流的流程进行整合,使商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终用户,其次是利用管理和业务规则把业务伙伴纳入自己的体系,赢得协作优势。当链条上所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整个链条的运行效率将呈几何级数倍增,从而能给链条上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三)智能化物流

随着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业态的融合日趋深入,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传统的物流发展无法实现物流组织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业态的融合发展需求。智能化物流成为了当下融合的一个新的大趋势。智能化物流是指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

三、零售业态与电子商务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线上对线下”的冲击

“线上对线下”的冲击其实可以理解为现代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态发展的冲击。从目前的发展情况分析,“线上对线下”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线上价格”对“线下价格”的冲击,通过电子商务销售的产品价格因其省去了中间及流通等各个环节,其成本要低,故而销售价格往往要比传统零售业厂商销售的价格低,更多理智时尚的潜在客户会因此选择到网上购物。这对传统零售业态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线上运营”对“线下运营”的冲击,电子商务的运营更多依赖高科技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传统零售业的经营仍然处于一个相对粗放的经营状况,在与电子商务的融合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支付安全问题

传统零售业态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买卖行为绝大多数是靠人工收银来完成。电子商务的购物模式中,由于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发生的交易行为,无法面对面交付现金完成交易,只能借助现代支付手段,诸如网银支付。网上支付一直存在一个安全问题,网上活跃的各种木马暗门、钓鱼链接等很容易欺骗到部分消费者,给这部分消费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传统零售业态与现代电子商务融合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支付安全问题。

(三)物流配送问题

我国的物流虽然经历了过去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总体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物流成本占社会GDP的比重过高。大多数企业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十分缺乏,业务量低,效率低下,装备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无法达到经济配送规模,不能及时与用户完成实物交割,已经成为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

四、结语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传统零售业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广大的消费者和零售业厂商基本上已经习惯了这种融合,越来越多的厂商试水电子商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尝鲜网上购物。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急切问题有待于我们逐步解决,也只有逐步解决制约传统零售业态与现代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黄国雄,宋刚.零售业态发展评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03):6-9

[2]陈月波.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3]杨德锋,张帆.关于零售业态变革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5(13):207-209

[4]娉婷.关于我国零售业与电子商务融合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04):147-148

零售业态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通过比较台湾和国内的零售业态,发现台湾以便利店为主,国内以大卖场和标准超市为主,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两岸的城市布局、居民消费习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别。国内的便利店刚刚起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它将最终取代小卖部,成为国内大中城市的主要零售业态。

关键词 台湾 零售业态 便利店 大卖场 标准超市

一、引言

笔者于2010年下半年去台湾静宜大学交换学习了一个学期,学习之余经常去学校附近的便利店购物,发现台湾很少有大的超市,不仅在台中市沙鹿镇,包括台中市,和笔者后来游历的台北、高雄、花莲、嘉义等台湾各个城市,大的超市也比较少,倒是像7-11、全家、OK、荣尔富等各种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

台湾地狭人稠,又经历过日本的殖民统治,所以很多商业模式都模仿日本。日本的超市以7-11便利店为典型,7-11便利店的营业面积都很小,一般只有100-250平方米,商品品种也不多,只有3000-10000种,站在门店里任何角落,所有商品都能一览无余 。

而国内以家乐福、沃尔玛等欧美零售业巨头为先导,大力发展大型连锁超市,如联华、华联、大商、农工商等国内连锁超市品牌,但是名气和规模都比不上外资企业,利润率也比前者低。

二、台湾的零售业态

台湾便利店的密度超过零售业和物流业发展最为成熟的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全台湾有将近一万家便利店,不仅销售日常生活用品、还出售报纸、杂志,并且提供各种便捷服务,如代收罚单、水费、电费、手机话费,网上订购火车票、演唱会门票等等,是居民利用率最高的零售业态。以下是2005年台湾零售业的市场结构表:

从上表可知,便利店的销售额已经超过大卖场和标准超市,在台湾零售业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便利店因为便利、网点小而密集、毛利较高、又提供多项日常服务,很适合台湾地狭人稠的特点,所以在台湾发展得相当成功。

三、国内的零售业态

国内零售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保持着百货商店在城市布局、小卖部遍布城市乡村的单一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资的准入,消费者的需求随之变化,零售市场的竞争也随之加剧,大型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了快速发展 。

以下是零售业态的发展结构图,传统的百货商店资金雄厚,除了保留销售高档品牌的百货公司外,还重点发展大卖场和标准超市,小卖部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转型为规模较大的标准超市或是店面较小的便利店。

国内零售业以大卖场和标准超市为主,以2009年全国零售业销售规模排名第三位的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百联的零售连锁业务分布于四个成员企业,包括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全国连锁超市第1位)、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全国连锁百强第3位)、上海华联集团吉买盛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全国连锁百强第31位)、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下表是百联的三个主要业态:

国内的便利店业态刚刚起步,在上海布局较多,分布着日资品牌7-11和全家、国内品牌好德、可的、快客和良友,由于上海经济发达,拥有很强的购买力,城市里又有很多小巷和小路,适合步行购物,方便购物者顺路在便利店进行购物。

北京、广州、深圳也分布着一些便利店,像日资品牌7-11、全家和港资品牌万宁,但多为机场、地铁商圈和商业中心的地下一层,远低于台湾的普及程度,究其原因就是便利店价格贵,还不适合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

四、结论

在台湾的零售业中,便利店超过大卖场和标准超市,由于其网点密集、服务好、适合台湾地狭人稠的特点,符合当地民众追求个性化、特色化的购物习惯,已经成为台湾的主要零售业态。

在国内的零售业中,大卖场和标准超市符合我国开阔的城市布局,价格便宜、选择性多、适合我国目前的消费水平,而便利店作为新型业态,商品价格高,适合中高收入水平的消费人群,所以目前只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进行布局。

但是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城市会引入便利店模式,以赢得追求个性化、特色化的年轻人的青睐,因此便利店的市场空间极其广阔,这也成为中外零售资本继大卖场之后争夺的另一个焦点。

传统的百货商店已经完全转型为百货公司、大卖场和标准超市,遍布中国城乡的小卖部也会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最终转型为店面整洁、服务周到、商品精美的现代化便利店,为我国居民带来方便快捷的日常服务。

零售业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零售业 零售业态 大型综合超市 便利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快的是零售业。基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零售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必须不断地调整经营策略,包括业态调整和重新选择业态。

我国零售业态的现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以大型百货店、超市、便民连锁店、专卖店为主业态的多样化、多业态共存的竞争新格局。虽然大型百货商店仍占一定的份额,公有制仍起主导作用,但新业态的发展快于传统业态,非公有制的发展快于公有制的发展,我国的零售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百货商店趋于饱和,风光不在。百货商店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趋于饱和,销售额、利润增速趋缓,有的甚至负增长。

新业态“百花齐放”,连锁各业态蓬勃发展。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级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互相角逐,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一些大城市中迅速扩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便利店、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电子商务等业态也相继登场,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并不断蚕食传统零售业态的领地,其中连锁超市发展最为迅猛。连锁经营在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更加显著。

推动中国零售业态变迁的因素

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化存在着一个条件和两个动力。所谓一个条件是指外部环境条件,它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人口环境;家庭环境。以上七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了零售业态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条件,制约并影响着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的两个动力源,是企业动力和消费者动力。前者是社会效益的标准,任何一种业态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必须有利于社会交易成本的节约;后者是企业效益的评价,没有自身效益,那么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更无发展的条件。

中国零售业业态的变革,正是在这一个条件、两个动力的驱动下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收入水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具备了我国传统零售业组织和经营方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和经济基础。同时,国际零售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也是我国零售业业态发展变革的推动力。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推动零售业态发展和变革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经过2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状态。消费品市场全面进入买方市场状态。消费品供求关系的改善为零售业态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当这种物质基础飞跃到一个崭新阶段时,必然引起零售业态的变革。

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消费行为变化促使零售业态发生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需求的变化速度较快。消费结构中非基本需求的支出比例不断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与消费倾向均明显的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消费已进入消费者选择时代,这一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已由过去单纯注重使用价值转变为既注重使用价值又注重消费价值,感性消费心理突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渐成熟。在消费结构中,非基本需求的支出比例呈不断增长趋势,特别是服务类、精神类和文化类消费上升的速度很快。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为我国零售业采取多种业态结构形式,走多种经营之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体制改革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创造了竞争机制。我国零售业的经济体制改革起步较早,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发展较快。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基本形成。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增长较快,成为最活跃的经济成分。零售业的竞争机制已初步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力地促进了零售业态创新。

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是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创新的外部压力。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开办连锁式超市、仓储式超市,其全新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宽松自如的购物环境为中国零售业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推动了我国零售业态的变革。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给我国零售业态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零售业态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既有由于技术进步、信息传输速度加快及知识覆盖面广而直接作用于零售企业,引起零售业管理方式与应用技术的变革,又有由于知识经济的相互渗透,人们思维方式变化而引起零售企业观念、经营方式的变化。

各零售业态的比较分析

从微观上看,在中国目前的零售市场上,百货店等传统业态仍占有一席之地。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型综合超市等新业态将全面赶超百货商店等传统业态,进入重组、扩张、创新的新时期。随着物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不久的将来,连锁超市尤其是大型综合超市将全面赶超传统业态,成为中国零售业的第一主力业态,随着外资零售业的大规模进入,中国将提前进入大型综合超市成为主导业态的阶段。

百货商店

在大型商场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商品结构综合性强,门类齐全,以销售服装、衣料、化妆品、礼品、家庭用品为主,提供相关服务,满足商品多样化选择的零售业态。不同的经营业态,可以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特色化的商品可以满足特定的顾客群体,特色化的商品也可以满足特定的顾客。因此,今后,百货商店的突围之路不外乎三条:转型为超市、主题店或购物中心。所以,百货商店在经营中应该做到:一是百货商店要找准各自的经营定位;二是走特色经营之路;三是实施“多业态渗透”;四是实施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的转变;五是向多功能经营发展;六是国营百货商店应加快改革步伐。尽管百货商场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只要能够随着市场环境和消费形式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总会有适合自己的市场空间。

超级市场

采取自选销售方式,出入口分设,结算在出口处的收银机处统一进行,面积一般在500平方米以上,选地在居民区,交通要道,商业区,有一定的停车场,商圈范围较窄,以居民为主要销售对象,营业时间每天在11小时左右,可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对中小型超市来说,要适时地创新业态,合理布局,避开大型综合超市的竞争。中小型超市欲在市场中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应该做到:一是确定适当的发展规模;二是不断创新营销手段;三是改善进货渠道;四是选择适当的市场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五是提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大型综合超市

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商品构成为衣食用品齐全,重视本企业自有品牌的开发,并将超级市场和折扣商店的经营优势结合为一体,商店一般在2500平方米以上,选址一般在城乡结合部、住宅区、交通要道,商圈范围较大,设有与营业面积相适应的停车场,目标顾客为购买频率高的居民,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的零售业态。我国GMS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业态内部的恶性竞争;专业性大卖场的竞争;连锁标准食品超市的竞争;连锁药店的竞争。很明显的是,大型综合超市遇到的是大型专业性卖场和专业特色性连锁店的竞争。

便利店

与超级市场的发展一样,便利店的发展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目标顾客群的规模发展量,相关零售业态的发展阶段等因素紧密相关。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入或接近便利店的导入期。而相关零售业态的发展及便利店自身的业态优势,使便利店的发展成为可能。原因,是由综合竞争因素形成的。现代的便利店是网络经济的突出代表,因为它具有店多面广、最接近消费者,是地理性的店铺网络和空间性的信息网络的结合。所以创造适合我国特点的便利店形态,要注意发展便利店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要注意现代便利店定位和目标顾客的准确性。

今后,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超市将成为连锁经营的主流业态,专业超市、商业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也将得以大发展。我国零售市场的格局一端是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因实力强,管理水平高不断强大,另一端是便利店、专卖店,因小而专,便而利,也十分稳定,而中间规模的超市,商场则日益下滑。

未来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各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零售业业态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反映了国际零售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也因有其自身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所以有其特殊的发展轨迹。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沿海地区、大型城市、内地和广大农村的发展极不平衡。从宏观上看,这种环境条件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具有以下几种趋势。

零售业态多元化趋势。在以前,我国是“一种百货打天下”,且以传统的柜台交易为主。现在,零售业态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超级市场、精品店、专卖店、便民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还将有新的零售业态出现。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跨度较大,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还将长期存在。

零售业态的均衡化趋势。在以前,百货店独霸了我国的零售市场,其他零售业态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现在,百货店的地位开始发生了变化,它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小,而其它零售业态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并且地位在逐渐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将来零售业态购买力将出现分流,各种零售业态将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它们之间将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均衡。

零售业态组合化的趋势。多种零售业态出现了相互组合、共同发展的趋势,因为不同的零售业态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可以多层次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集合商圈”的效力,使各自的利益增加,从而实现“1加1大于2”的目的。

零售业态梯次化发展的趋势。在我国许多经济还不发达的地区,零售业态的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这些落后地区的零售业态将会依次走上发达地区零售业态曾经走过的道路。我国零售业态将形成一个梯次发展的形式。清楚地认识这一趋势,可以使我们对零售业态后起地区进行合理的经济管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零售业态融合化的趋势。即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企业不再束缚在一种零售业态上,而是根据自身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环境的需要,将多种零售业态集中于企业一身。零售业态融合化趋势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内涵型融合;二是外延型融合。

参考资料:

1.王超主编,《零售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

2.(美)利维(levy,m)、韦茨(weitz,B.A.)著,《零售学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零售业态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上海 零售业 业态结构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发展史,总体来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并且正在酝酿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第四次零售业变革。引发四次变革的主要标志均以某一新型业态的出现为表征。每次变革都对零售业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的零售业虽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十年内西方国家已出现的零售业态几乎都能在国内找到模型。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零售业的发展和创新是迅猛的。本文在总结上海零售业态发展的基础上,就加入WTO以后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与创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上海零售业的业态结构

上海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1),2001年末本市商业零售企业共计43237家,其中采用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和连锁店这四种业态的企业有7698家,占总数的17.80%。

业态的行业特性

一种业态的形成在于这种业态有着区别于其他业态的明显特征,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主流商品上。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标准,零售业包括行业。由于各行业涉及产品的特性以及顾客对其的需求偏好各不相同,不同行业在业态的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百货商店作为传统的零售业态具有商品品种齐全、购物环境舒适的特点。采用百货商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日用百货业和纺织品、服装鞋帽业,其中日用百货业的比例将近一半。超级市场具有开架式销售,价格低廉,选址面向居民区的特点。采用超级市场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日用百货业和食品、饮料、烟草业这两个行业。专业店的产品往往是同一品牌或同一类型,产品品种单一,集中程度高。采用专业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五金、交电化工业和其他零售业。采用连锁店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和烟草业以及日用百货业,两者分别占连锁店总数的一半和1/4。

业态布局

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业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由于各地区先天资源禀赋不同,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各有侧重,在经济发展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零售业态的布局表现出显著的地区特性。

黄浦区拥有162家百货商店,居各区县之首;浦东新区则以147家紧随其后;虹口、杨浦和普陀区也都在百家以上。这五个区的百货商店总数占全市的45.27%。除青浦区、崇明县和奉贤区特别少以外,其余各市区略比郊县多一些,分布基本较为平均。超级市场主要集中于闵行区、普陀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超级市场的34.74%。另外杨浦区、长宁区、徐汇区和宝山区也占到23.47%,其余各区县则相对较少。其中崇明县只有一家超级市场。专业店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普陀区、黄浦区和长宁区,占全市专业店的34.59%。其余各区县的专业店数量分布较平均,所占比例都不大,金山区和崇明县的数量相对较少。连锁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普陀区、南汇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连锁店总数的47.14%。其余各区县的分布数量则相对比较平均。

业态的资本类型

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方的资本实力,目前上海市零售企业的各类资本类型中,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平均实收资本较低,国有和其他内资的平均实收资本是前者的3至6倍,外资(包括港澳台)则更高,平均实收资本是国有企业近10倍。不同业态的资本类型同样呈现显著差异。

百货店和连锁店的各种资本的比例大致相同。集体和私营的比重较高,均在30%以上;国有和其他内资也都占到10%左右;外资(包括港澳台)的零售企业数比例很低,尤其是连锁店分别只有0.1%。专业店的资本类型则以私营企业为主,占总数的58.46%,国有、集体和其他内资也都在10%左右,外资的比例也很低。超级市场的资本类型主要是其他内资和私营,两者共占73.24%;国有和集体也都在10%左右;虽然外资的比例同样很低,但是超级市场是四种业态中外资投资比例最高的。

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特点

零售业态的演进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引起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质的变化,从而促使新业态的出现推进零售业态的变革。我国的零售业起步较晚,各种业态并不是按经济发展阶段依次进入的,大量新型业态几乎同时出现在市场上。所以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并不完全遵循世界零售业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呈现出独有的中国特色。

新型业态的导入没有阶段性

从国际零售业发展史看,在19世纪中期之前还没有业态的区别,基本上都是小型零售店铺。1852年,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西尔斯百货商店,193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20世纪50年代,超级市场大量增加;60年代出现了折扣商店、便利店、连续店,特别是扩大了低价出售的连锁商店; 80年代流通领域的电子计算技术的普通应用;90年代以后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流通领域商品销售自动化、信息化、流通标准化、商品选配自动化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这都标志着新的零售业态形式产生的速度不断加快。

业态定位空心化,内、外资经营状况差距显著

现代零售业态的变迁并不仅仅是指业态形式的变化,而是市场细分及营销组合不断调整的结果。然而近十年上海新型业态的导入基本上是在形式上的“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从本质上针对新业态面向的特定客户群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

外资(包括港澳台)零售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比例很低,但是其平均经营规模和销售状况都明显优于内资零售企业。目前,外资零售商的进入主要凭借资本和管理技术上的优势,一旦完成“本土化”的战略转变,国内超市的本土优势就荡然无存,如果不及时进行科学定位,随着加入WTO进程的推进,对外资限制的逐步减退,内资零售企业将遭受重大打击。

业态布局的区域差异显著

根据全市各区县业态分布数据,综合人均零售企业数和单位面积零售企业数,并采用重心法、最短距离法和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把19个区县大致分成如下三类:

市中心区域商业发展成熟,商业网点聚集,是零售业最先发展的地区。而郊区各区县的零售业水平普遍较低,各种业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范围的不断外延,新兴星火城在市郊的不断涌现,当地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也会随之不断的发生变化,现有业态的布局必须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合理规划,适当发展。

零售业态结构的发展趋势

业态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如何形成一个合理的业态结构,使各种业态得以发挥其自身的特色,在市场环境下承担起各自的功能,产生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的发展变化,零售业态也随之变化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提高规模效益,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在同一母体企业领导下通过集中采购、分散经营,其本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零售业,实现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目前,连锁经营方式涉及的行业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服务业,连锁经营活动趋于国际化。这一具有突出规模效益的业态将成为零售业态结构中的主体。

优化更新传统百货业,突出经营特色

在现代零售业态尚未形成主流的形势下,传统的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传统百货业必须按照现代化特色进行更新改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竞争的压力下,重新确定差别化竞争战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商品附加值,以丰富时尚的商品、舒适优良的购物环境、优质的服务等竞争策略立足于市场。

实行专业化经营

专业店是目前各类业态中数量最多的,大多数专业商店为中小型私营零售企业。这类企业实行专业化经营目的在于有效发挥自身潜力,实现高效化。同时,这部分零售企业也在走连锁化的道路,保证在灵活优越性的同时,也能取得规模效益。

积极推进无店铺销售方式,发展电子商务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逐步完善,网络化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借鉴国外的成功发展经验来看,在美国,90年代中期无店铺销售方式的销售额仅占零售总额的10%,从1990年到1998年无店铺销售总额由456亿美元增长到794亿美元,增长了75%,速度远远高于其他零售方式。从美国90年代以来无店铺销售方式的惊人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当网上购物这一消费概念被逐渐接受后,随着电子商务资金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无店铺销售将引发又一次零售业的变革。

零售业态合理变迁的应对措施

面对入世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就零售业态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高零售业态的市场适应能力

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必须遵循WTO框架下的三个基本原则:透明度,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这三项原则要求各成员国企业间的竞争是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零售业态必须首先提高市场适应能力才能具备竞争优势。市场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业态要素组合的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企业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业态,也不能超前转换业态。

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

入世以后,零售业态结构受到的冲击,新型业态要大于传统业态。对不同的业态应该实施差异化策略。可以通过两条基本途径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一是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二是靠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节。

实施积极的业态组织政策,进行业态战略布局创新

建立既具规模又富活力的竞争机制是优化业态环境的基础。目前政府在制定行业组织政策时,应以避免恶性竞争,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一方面,通过优势兼并劣势,提高市场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实施联合与重组,整合优势资源,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有效竞争。

加快各种业态的分化、重组,将零售业态结构调整引向深入

多业态混合经营成为大型零售企业的一种成长方式。通过各种业态的不同运作特点从不同角度满足顾客需要,为其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企业必须在强化单业态经营的基础上,发挥不同业态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在业态组合时,尽量选择目标顾客接近的业态,从而使各业态得以相互呼应充分展示出企业整体的目标顾客定位。

参考资料:

1.方虹,流通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及其调整[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第2期

2.王德章、王艳红,影响零售业态选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J],商业研究,2001,(7)

3.李怀政、仲向平、鲍观明,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10)

4.郑方贤、沈晓琛,上海零售业经营方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和对策[C],基本单位现状与发展研究――上海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论文汇编,上海市统计局编,2003

零售业态范文第7篇

关键词:零售业态 变迁 SCP范式 消费者效用

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健康发展对于满足居民的农产品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产品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及繁荣农产品市场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经过经济体制30多年来的改革,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经历着变革。从1979年实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农贸市场开始取代国营和集体零售组织,成为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化,农贸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超市零售作为农产品的一种新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四川随之也引进了这种零售形式,逐渐与传统农贸市场零售构成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基于此种变化,应该怎样去把握变迁的源泉和动力,找到影响变迁的诱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政府规范农产品零售市场以及零售组织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研究综述

农产品零售业态从营销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处于农产品营销渠道终端市场的一种组织形式,农产品营销渠道是指农产品及相关服务通过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或个人,从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李春成、李崇光,2007)。因此本文将农产品零售业态定义为通过买卖形式将农产品直接售给消费者的商品销售行业。国内学者对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问题直接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其代表主要有:董晓霞等(2006)把我国城市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国营菜场时期、农贸市场时期和超市迅速发展时期,并阐述了超市零售对农户的影响。邓涛(2006)对我国的生鲜零售业态变迁历史作了细致介绍,指出超市取代农贸市场的生鲜零售主导地位,是生鲜零售业态变革的正确途径。宣亚南等(2003)对生鲜超市压倒农贸市场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两种零售组织也理出了一些各自的特点,认为生鲜超市取代农贸市场暂时还有难度。

业界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选择问题和零售终端组织形式的超市零售有大量研究,其主要的学术观点集中于超市是否能很快取代农贸市场的主导地位。胡定寰等(2003)通过对北京市民蔬菜消费现状的调查,建立二元选择模型,研究了城市居民“生鲜”消费趋势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指出消费者收入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超市本身经营特点,超市扩大“生鲜”农副产品的销售数量和范围,逐步地取代农贸市场和个体经营商贩,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齐永智(2004)认为农产品超市是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左两军(2006)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动因之后,提出农产品超市经营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李春成等(2007)认为由于超市和农贸市场不同的特点,使其有各自的市场空间,一定时期内会继续共存;赵晓飞等(2009)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发现,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两大渠道终端各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种优势和劣势在短期内不可能互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上农贸市场和超市并存的格局仍将存在。这些文献从侧面也反映了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一些内容和问题。

相关研究通常是设定一系列变量,然后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加以验证,得出最后结论,缺乏建立理论模型从宏观上把握影响零售业态变化的根本元素。或者通常是以一国为研究对象,缺乏对构成国家成分的地区或者省份进行具体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零售业态变迁各阶段四川居民收入水平特点和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状况,应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分析,指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产品零售组织各自竞争力是影响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诱因。

假设的提出和理论推理

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迁从改革开放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取消统购统销的过渡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刚起步至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简称《十项政策》)颁布,明确提出取消统购统销制度,把市场机制引入农产品流通。这个时期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特点表现为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合作组织是农产品零售主体,农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第二个阶段,农贸市场时期(1986-1997年)。《十项政策》颁行以后,农贸市场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成为四川城乡农产品零售的主要业态。1988年 “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农贸市场发展日趋成熟。第三个阶段,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零售共营时期(1997年至今)。农产品超市出现并迅速发展,逐渐与传统农贸市场构成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

解释零售业态发展动力和变迁的理论主要有零售轮假说(McNair,1958;Izraeli,1963)、零售手风琴假说(Hollander,1966)、真空地带假说(Neilsen,1966)、两极化理论(Gist,1968)、零售生命周期理论(Bass)等,他们尽管解释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强调消费者的导向原则。消费者的效用程度不仅关系到对零售企业的效益评价,也是实施营销战略和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基础(中村孝士,1987),还是零售业态发展变化的动力源(Bauer,1960) 。凯恩斯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消费需求决定流通组织。根据消费者效用理论,人们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称之为效用或者收益,理性的消费者在消费一种商品时总是期望自己所获得的收益能够达到最大化,即效用的最大化。而影响消费效用实现最大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迁。

在强调需求的决定作用时,同样不能忽略了供给的重要作用。作为农产品流通终端的零售组织,自身的竞争力在决定了与对手相比不同的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反映了供给水平。通常情况下竞争力与供给水平成正比,竞争力越强,供给水平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假设2:零售组织的经营竞争力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原因。

因此本文主要是从需求和供给角度,将影响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各种因素,归结为居民收入水平和自身竞争力两大要素。下面应用SCP框架分析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为假设建立理论依据,最后结合四川零售业态变迁过程中居民收入水平特征和农产品零售组织发展特点的实证分析,验证所定假设的合理性。

(一)零售组织的SCP分析

建立在主流的微观理论基础上的产业组织理论以产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供给角度分析单个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经济绩效,即SCP分析框架,从而达到分析产业内部不同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以及垄断、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借助SCP分析框架对三种零售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厘出各自的经营竞争力,如图1所示。

1.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组织行为一般由其市场结构决定,基于市场结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行为。三种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如表1所示。

2.零售组织的市场绩效和竞争力。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决定了零售组织的市场绩效。通过上述对三种零售组织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分析,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处于过渡时期的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组织带有行政垄断的特点,效率很低;带有完全竞争特征的农贸市场在短期内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本身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利润率较低;超市零售带有很强的垄断特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透过市场绩效,三种零售组织的优劣势分析如表2所示。

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组织竞争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行政干预力量,劣势在于本身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力低下;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优势和劣势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互补关系,能方便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二)消费者效用论的运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组合时,应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用Y表示预算支出,用P表示价格,用X代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Pg、Pn、Pc分别表示国营价格、农贸市场价格和超市价格,g、n、c 分别表示消费者同一时期内去三种零售组织购买农产品的次数,U表示效用。假设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农贸市场、超市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三个零售终端,任何一个消费者用于消费农产品的Y在一定时期内不变,且Pc>Pn>Pg,同时,任何单独的消费者不能影响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可以表示为:

令Max(U(x))=U(g,n,c)

s·t·P*X≤Y

消费者选择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的边际效用为MUg,选择农贸市场的边际效用为MUn,选择超市的边际效用为MUc。则有:

MUi/MUj= Pi/Pj(i≠j,i=g,n,c;j=g,n,c)

根据P*X≤Y,推出P≤Y/X,而要使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P应该等于Y/X,所以P为消费者选择农产品零售组织的临界价格或者说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在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总量一定时,其选择零售终端的临界价格与消费者预算成正比。通过三种零售组织农产品价格与消费者可接受的最高临界价格进行比较,来解释消费者对零售终端选择的差异。

第一,P≤Pg时。当消费者可接受的临界价格小于等于国营零售组织的农产品价格时,消费者只有选择在国营零售组织或者价格更低的零售组织进行农产品的采购。即在消费者收入水平很低,或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付起比国营零售组织更高的农产品价格时,消费者收入水平决定了这个时候只能选择国营零售或者价格更低的零售组织。

第二,Pg≤P≤Pn时。即消费者可接受的临界价格大于等于国营零售组织的农产品价格小于等于农贸市场的价格时,国营零售和农贸市场共存,当P更接近Pg时,人们更倾向于前者;反之,则倾向于后者。

第三,Pn≤P≤Pg时。同理,消费者由于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可接受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提高,这种情况下,农贸市场和超市零售都是可选择的农产品零售组织形式。

第四,P>Pc时。人们可接受的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超市的农产品零售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很高,对农产品消费时已不再受预算的约束。因此消费者更愿意在超市或者比超市定位更高的零售组织购买农产品。

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诱因实证分析

本文结合各阶段四川居民收入水平特点和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上述理论假设。所选用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和四川经济年鉴。有些数据鉴于资料所限,存在一些缺省,但不影响论文结论。

(一)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1978-1985年)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合作组织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体,农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状况呈现出Pg≤P≤Pn的水平。

验证假设1: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四川零售业态的变迁,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这个阶段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基本处于贫困状态,居民的购买力低,国营和集体零售组织因此能得以继续存在。但同时这个时期居民的收入呈现上涨趋势,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农贸市场开始恢复和发展。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状况正是呈现出Pg≤P≤Pn的水平,假设1成立。

验证假设2:零售组织的经营竞争力是四川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原因。按照上述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贸市场比国营和集体零售更具竞争力。如假设成立,则要求随时间的推进,农贸市场应该呈迅速成长状态,国营和集体农产品零售组织发展渐缓或衰退。

由表4可见,集市贸易成交额连年上涨,国营、集体商业零售组织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事实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二)农贸市场时期

这个时期(1986-1997年)农贸市场成为四川城乡农产品零售的主要业态,消费水平处于P接近等于Pn的水平,消费者要获得最大化效用,就应该首选农贸市场进行农产品采购。

验证假设1,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这期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提升快、总体水平不高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继续上升,基数逐渐扩大,居民的消费购买力相比过渡时期阶段有了极大提升。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仍然较大,城镇基本上为温饱水平,农村更是处于贫困水平。居民基于农产品的消费还是更多出于价格、数量等方面的考虑,推动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组织形式。居民收入水平特点正是农贸市场这种零售组织模式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符合假设1的结论。

验证假设2。这个时期消费者在考虑价格的前提下,更多是数量和种类上的需求,农贸市场相较农产品超市和其他零售形式更具竞争力。表6是四川1986-1997年农贸市场发展状况。

这个时期集市贸易不管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得到了极大扩大,农贸市场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相应地,农产品超市零售组织刚处于萌芽阶段,无力与其抗衡,其发展特征符合假设2的结论。

(三)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零售共营时期

这个时期(1997年至今)农产品超市零售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表现为Pn≤P≤Pg。

验证假设1,如表7所示。

可见这一时期四川城乡居民温饱问题已解决,城镇进入小康并接近于富裕阶段,2009年农村收入也迈入小康水准。但由于仅限于小康水平和温饱水平,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区域性特征消费差别便得以呈现(见表8)。到目前为止,超市并没能取代农贸市场,而是二者得以共存。居民收入水平特点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假设1成立。

验证假设2。由理论推理可知,农贸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低价格、便利性等方面,主要是针对收入水平不高的消费者,即P更接近于Pn的购买者。农产品零售超市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更安全、更卫生、优质、环境舒适等方面,主要针对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即P更接近于Pc的购买者。四川零售业态这一阶段的特点就应表现为农贸市场所占市场份额虽大,但逐渐减缓或下降,相应地,农产品超市所占市场份额渐高、规模扩大。通过表9、表10显示,这一时期统计数据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结论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和零售组织竞争力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源泉和动力。居民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在需求量一定时,影响效用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需求决定供给,因而收入水平决定零售组织形态。供给反过来影响需求,而影响零售组织供给水平的主要要素是其竞争力,因此组织竞争力是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各阶段的相关统计数据验证事实与理论相符,证明了居民收入水平和零售组织竞争力是四川省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源泉和动力。本文是在没有考虑需求量变动下做出的假设和验证,但通常需求量变动也会体现在收入的变动上,因此这不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第二,长期来看,超市零售取代农贸市场的市场主体地位是一种趋势,但短期内不会发生。长期而言,超市零售作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高阶段的产物,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取代在较低阶段产生的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体,但短期内不会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四川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局部地区已达到P>Pc的消费水平,但总体却不高,到2009年城镇居民仅接近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只有小康水平。表现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的不平衡和复杂性。收入发展不平衡,使得农贸市场和零售超市都有各自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零售市场组织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也是二者共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春成,李崇光.农产品零售终端绩效评价与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2.董晓霞,毕翔,胡定寰. 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变迁及其对农户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2)

3.邓涛.生鲜农产品零售业态变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宣亚南,易福金,陈志颖. 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

5.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7(2)

6.齐永智,漆雁斌.农产品超市: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J].经济论坛,2004(11)

7.左两军,牛宝俊.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发展的动因和前景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8.赵晓飞,杨英.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J].财贸研究,2009(2)

9.袁玉坤.武汉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选择研究—以农贸市场和超市选择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冯忠泽,李庆江.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7省9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

11.董晓霞,黄季,ScottRozelle,王红林.北京超市发展及其周边地区农户果蔬生产和销售的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作者简介:

吕晨钟(1976-),男,汉族,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博士。

零售业态范文第8篇

城镇化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自1992年正式实行城镇化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攀升,2014年已达到54.77%。然而,由于我国长期追求高城镇化率而忽视城镇化质量,导致城镇化进程在促进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十八届五中全会面向“十三五”时期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着重指出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时期的城镇化进程将不再以提高城镇化率为重点,而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增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零售业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满足城镇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引导居民消费倾向、释放居民潜在消费需求的重要保障,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本文将通过实证探究城镇化质量对零售业态升级的影响,明确新型城镇化与零售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期为分类引导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推进,构建新型城镇化道路与零售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提供对策建议。

一、新型城镇化对零售业态的影响分析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高质量的城镇化。为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2014年中央政府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了以城镇化水平和治理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可见,协调城镇化规模和城镇化质量的均衡提升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主旨方向。零售业特别是新型零售业态的发展是与目标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和居民生活方式高度相关的,因而构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前人研究成果表明,零售业态的发展主要受到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消费需求、富裕程度、消费便捷性、城市发展水平等六个方面的影响,而新型城镇化进程会对这六大因素构成普遍性的推动,并由此促进零售业态的升级。具体而言: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新兴城镇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将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推动人口聚集、产业升级和居民增收,进而通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富裕程度等因素,影响零售业态升级。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普及。在此过程中,新兴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将逐步发生改变,从而通过对城镇消费需求的影响,推动零售业态的升级。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还表现为城市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健全。在此过程中,流通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的布局优化,将逐步强化新兴城镇居民消费的便捷性,进而影响零售业态升级。

二、新型城镇化对我国零售业态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为有效测度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水平,本文采用城镇化率和城镇发展指数两个指标来分别反映城镇化规模与城镇化质量。其中,城镇化率以城镇非农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来衡量;城镇发展指数采用人均GDP、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人均教育投资完成额、人均绿化面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比6个指标进行综合测度。鉴于6个指标权重并不明确,本文采用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基于各指标的客观权重计算城镇发展指数(u-qua)。考虑到中国新型城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重点选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能够起到区域示范带动效应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并基于相关统计数据的可得性,从中筛选出27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利用27个城市2011-2013年相关指标的平均值构造原始数据矩阵,借助各指标熵权进一步计算得到各城市的城镇发展指数。依据城镇化规模和城镇化质量两个维度,以指标均值为界限,将27个城市化分为四个类别。为进一步明确城镇化对我国零售业态的影响因素,本文构建实证模型以检验各影响因素对零售业态升级的实际影响水平。其中,零售业态发展作为因变量,以该地区超市业态销售额占该地区零售业总销售额的比例(supm)来衡量,并设定超市销售额占比越高代表该城市零售业态发展程度越高。地区生产总值(gdp)、总人口(pop)、城市人均消费支出(cons)、恩格尔系数(en)、城镇化率(u-rate)、每平方公里公路里程(dis)作为自变量,分别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消费需求、富裕程度、城市发展水平和消费便捷性。

(二)模型构建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质量提高对于高城镇化率城市和低城镇化率城市影响的差异性,为此,采用所选城市2011-2013年相关数据,将27个城市分为高城镇化率城市组和低城镇化率城市组分别进行检验。对所选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原假设成立。为提升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优先选择随机效应模型。由上文分析可知,提高城镇化质量对六大影响因素与零售业态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具有潜在的增效机制,即调节效应。为检验提高城镇化质量入对中国零售业态发展的调节效应,本文建立如下基本假设:假设1: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以显著调节城市化率与零售业态发展的关系;假设2: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以显著调节地区生产总值与零售业态发展的关系;假设3: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以显著调节人口规模与零售业态发展的关系;假设4: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以显著调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零售业态发展的关系;假设5: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以显著调节恩格尔系数与零售业态发展的关系;假设6: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以显著调节每平方公里公路里程数与零售业态发展的关系。若c=0,b≠0,则模型3与模型2没有显著差异,那么M不具有调节效应,不是调节变量;若c≠0,b=0,则模型2与模型1没有显著差异,但模型3与模型2显著不同,那么M具有调节效应,且为纯调节变量;若c≠0,b≠0,则三个模型都显著不同,那么M具有调节效应,且为半调节变量。依据基本假设,本文建立如下综合评价模型来检验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发展指数u-qua)是否能够对零售业态发展产生调节效应。

(三)结果分析基于统计数据,运用层级回归法,首先采用27个城市2011-2013年相关数据对提高城镇化质量对零售业态发展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3的结果显示c≠0,b≠0,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对于所选27个城市,城镇发展指数既是自变量也是调节变量,一方面直接作用于零售业态,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其他自变量如城镇化率、总人口和恩格尔系数与零售业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将27个城市分为高城镇化率城市组和低城镇化率城市组开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调节效应研究,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上述检验结果表明:(1)对高城镇化率城市而言,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半调节变量,既直接正向显著促进零售业态发展,又对城镇化率、人口规模和城镇居民消费与零售业态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在城镇化率和人口规模与零售业态不存在显著正向关系的条件下,只有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真正发挥城镇化率和人口规模对高城镇化率城市零售业态发展的积极作用。(2)对低城镇化率城市而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于零售业态发展既无直接关系,也无间接调节效应。这表明低城镇化率城市零售业态的发展仍需依赖于人口规模、城镇居民富裕程度和交通便捷性的提高来带动。(3)综合高城镇化率城市和低城镇化率城市的检验结果不难发现,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味提高城镇化规模并不能推动零售业态发展,只有城镇率达到一定水平,并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对零售业态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推进,虽然城镇化质量以城镇化规模为基础,但提升城镇化质量才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本义。城镇化质量对零售业态发展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对低城镇化率城市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高城镇化率城市,提高城镇化质量对零售业态发展不仅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且可以通过作用于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和居民消费需求的调节效应形成间接贡献。“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将深入推进。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要切实强化新型城镇化与零售业态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以零售业为载体,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各级城市应深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的认识,并着力优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重点。

1.深化低城镇化率城市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的认识。虽然研究结果表明对低城镇化率城市而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零售业态发展并无显著影响,但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动态考察,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二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将逐步凸显。为此,前瞻性地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和零售业态升级协同发展是低城镇化率城市的必然选择。

2.强化高城镇化率城市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工作力度。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健全城镇公共服务,保证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之后能够迅速改变生活方式、实现便捷消费;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城镇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充分就业,提高新兴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与消费结构升级。

3.借鉴高城镇化率城市经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方面,依据高城镇化率城市的发展经验———当城镇化率达到一定水平时,提高城镇化质量将切实发挥新型城镇化对零售业态发展的积极影响———提前进行零售业态升级的布局和调整,以高效实现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借鉴高城镇化率城市的发展教训———城市无序扩张、城市负荷超载、环境污染严重等严重影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避免盲目提高城镇化率导致“大城市病”,从发展之初即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目标,推动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协同提升。

零售业态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零售业态 饱和度 商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个城市的零售业要想健康稳健的发展,必然要求各零售业态在商业布局、设施总量、服务质量上满足零售市场的消费需求,这也就要求政府在宏观调控时、企业在进入市场时,能够对零售业态饱和度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因此,正确评价零售业态饱和度,不仅是流通产业商圈分析的重要内容,更是政府制定商业规划、实施产业政策、调整商业网点结构布局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工作。

二、理论背景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而零售饱和度反映的是零售空间的供给和消费者需求的关系,当零售空间供给超过消费需求时,社会出现市场饱和。

李飞(2007)提出,零售饱和度的定义是一个地区零售设施数量,满足这个地区实际需要数量的程度,包括:全社会利益视角的需要量;消费者利益视角的需要量;零售商视角的需要量;竞争者利益满足的程度。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零售业态饱和度的概念,即是指某种零售业态在某一地区内的数量满足这个地区实际需要数量的程度。

国际上,通常用零售饱和指数和凯莉的动态相对指标来测量零售饱和度。李飞及苏小博在修正饱和度的概念后,设定了新的测量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这五种典型的零售业态为研究对象,进行北京市零售业态饱和度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分别从“零售商利益”维度和“消费者利益”维度进行测评。在零售商维度,本文根据北京市2005年―2012年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进行零售饱和指数及凯莉的动态相对指标进行计算;在消费者维度,则依据李飞教授“消费者利益”的测量指标进行问卷设计,并进行抽样调查。

四、饱和度综合分析

1、超市(含大型超市)。在各个零售业态中,超市的市场份额一直很高,2012年,超市无论是销售额还是营业面积都居市场第一。北京的超市起步早,发展快,市场发育程度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大型超市。从2005年开始,北京的超市业态就已经处于稳定的状态,发展空间并不大;但是对消费者来说,虽然超市的商品很能满足需求,但是其服务质量,尤其是购物环境和人员服务方面还有所欠缺。

2、百货店。百货店在国内属于成熟行业,在北京上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一定区域内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百货店的商圈影响也有限,但是因为百货店定位中高档,利润空间大,由此造成商圈内百货店云集,受同业竞争影响非常明显,动态指标波动大,但从数据上看,整体的市场空间涨幅并不大;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百货店在购物的便利性,尤其是寄存物品和付款方面还有待提高。

3、专业店。北京市专业店自2005年达到顶峰后,此后呈平缓下降的趋势,至现在都呈现一个相对持平的状态。专业店以其准确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良好的品牌经营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系统与配送系统在广大消费者中有口皆碑。前几年由于发展势头过猛,一度发生倒闭的现象,而这两年则呈现较稳定的饱和状态。对消费者来说,专业店的人员服务是最让人感到满意的。

4、专卖店。专卖店满足了顾客对于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同时使现代消费者能够满足对于品牌商品的追求,所以在2007年以前发展势头特别强劲,后有所缓和。其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一直比较稳定,长期保持在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专卖店的消费者满意度和认可度是最高的。

5、便利店。从2007年以后,北京市便利店的门店个数、营业面积和销售额一直是衰退状态,呈现高饱和态势。但是如此高的饱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不真实性,这主要是因为北京的便利店仅靠出售商品,同其他零售业态(如超市等)有一定的趋同化,无法获得“异业竞争”优势,同时便利店的便利性也没有很突出的优势,而产品的价格又偏高,商品品种单一,所以便利店才形成了“过饱和”的现象。

五、结语

近几年北京市的零售业有了很大发展,零售市场竞争激烈,总体上趋于饱和,但是各个业态之间发展极不平衡,饱和程度呈现很大的差异。

从主要业态来看,百货店、超市、专业店都已经处于饱和状态,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引导连锁企业的网点布局、业态转型,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从市场商圈来看,一些区域内的零售商业过度拥挤,供给过剩,而一些新兴的卫星城、商业区则零售设施相对单一,甚至供给严重不足。

(作者均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飞、苏小博:“中国零售饱和度测评指标的探索研究”,《中国零售研究》,2007 (1)

[2]李成龙、张荣齐: “零售连锁业市场饱和度实证分析”,《商业时代》,2008(6)

零售业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零售业态;创新

中图分类号:F724.2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农村零售业态的组织特征

在我国农村,零售业长期以来由农村供销社和国营商业系统掌控,然而伴随着商业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供销社和国营商业大多已经实行出租、转让、柜组承包等方式进行改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体户经营为主的夫妻店、杂货店、农家店,虽然在有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城镇化水平发展较高的地方,也出现了超市、连锁店及专卖店等业态,但它们短时间内还不能主宰农村零售业,在乡镇一级,不少零售业以集贸市场为主,而且通常是以棚为市,以路为市,一般在中午集中交易,保留极其原始的集贸特色,在乡村一级更加不用说,基本上只有几家散落在村庄中的“家庭小店”。小型、分散、众多、互不协作、网络残缺、零散度高、以个体经营为主成为当前农村零售业态的组织特征。

这种类型的零售业态在方便农民购买的同时,造成农村零售业在竞争上能力薄弱、在发展上自生自灭、在布局上散乱无序、在进货上渠道单一、在经营上方式落后、在管理上缺乏科学,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致命弱点决定了农村零售业根本满足不了农村消费者对商品质优价廉的最基本要求,更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因此,要对农村大量存在的夫妻店、杂货店、代销店等业态进行全面的改造、调整和提升,改变其高度分散、零乱、流通效率低下的状况,建立起适合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新型业态。如何完成新旧业态之间的转换,新建业态经营运作如何取得成功、形成理想的经济效益,最终能被农民消费者认可接受,这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选择

农村零售业态的创新是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趋势,建立起适合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的零售业态,特别是发展与实现农民潜在需求相适应的新型业态,彻底改变目前农村零售业态滞后与混乱状态。根据大量调查表明,以下几种零售连锁业态在农村县城、集镇、行政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连锁廉价商店。根据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并且收入不稳定的特点,在乡村推出“天天低价”的连锁廉价商店,出售的商品限于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其价格大大低于一般商店。

2、连锁邮购。针对农民居住偏远,交通不方便,进城购物困难,推出方便的连锁邮购。节省农民的时间和路费,给农民消费者送上质高价廉的邮购商品,主要是生产工具、衣服鞋袜以及锅碗瓢盆等,应有尽有。

3、连锁仓储商店和量贩店。在卫星城镇、城乡结合部、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城、交通方便的大集镇可以发展连锁仓储商店和量贩店。仓储商店采用货仓式销售,设施简陋,营业面积大,直接从厂家进货,经营费用低,商品售价低。量贩店主要经营农民消费者日常消费的低值易耗商品,突出特点是批量作价、批量销售。以上两种业态非常适合农民集中、大量购买日常用品的需要。

4、连锁超市。可以在农村城镇发展以食品销售为主的连锁超市。连锁超市以价格低廉、质量可靠、经营品种多、选购方便、购物环境优雅等特点吸引农民的购买欲望,彻底改变目前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的现状,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5、连锁专业商店。据统计,农村农业生产资料,例如化肥、农药、地膜、农业机械、农用车等需求明显增长;家用电器,例如彩电、洗衣机、冰箱在农村开始进入消费高峰期;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入新房建造期,发达地区的农民进入住宅的翻建和装修期,农村建筑材料的销量正在猛增。另外,摩托车、电话、手机等交通、通讯工具正在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针对以上状况,可以发展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连锁专业商店,以满足农民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性需要。

6、连锁折扣百货商店。当今世界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把连锁折扣百货店开办到农村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农村人口较多,人均收入较高的大集镇或县城可以开设连锁折扣百货店。折扣百货店兼收并蓄了折扣店和零售店的优点,提供适当价位的商品、满足有限服务、配备一定设施。需要注意的是,折扣百货店的商品组合和价位一定要符合农村消费者的需要,切不可以把大城市百货店的经营模式照搬到农村。

7、跳蚤市场。跳蚤市场是经营旧货的市场,因其发展初期地点从不确定,移来动去而得名。购买力低是对旧货产生需求的最主要原因。旧货不仅包括已经消耗掉一部分使用价值的商品,还包括库存积压未用商品、闲置的设备和海关查获走私或其他经济案件处理的罚没商品。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居民收入存在明显的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目前,农村消费水平还远远低于城市。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一些中高收入家庭耐用消费品、城市流行商品更新频率、比例将提高。加强信息交流,疏通流通渠道,把旧货适当加工,满足农民购买价格便宜、经济实惠商品的需要将是农村大有发展前景的业态形式。

三、农村零售业态创新相关措施

1、农村零售业要服务“三农”,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三农”是农村零售业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农村零售业得以延续的根本,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零售业所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农村零售业服务“三农”,重点是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扎扎实实依托原有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为基础,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营实体。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营,帮助农民走联合经营的道路,是新时期“三农”工作赋予农村零售业的神圣职责。

2、强化政府的调控职能。在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上,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整业态结构,各级政府应注意舆论导向和传播新的零售理念,充分运用政策的扶持和法律的约束功能,同时不断完善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为推进地区间、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等牵线搭桥,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服务。总之,政府要从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杠杆,力争创造最有利的经营环境。

3、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农村商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市场集中度。为提高农村零售业的组织程度,向规模要效益,降低流通费用,要在农村建立一批闻名全国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开拓市场、组建企业集团不能完全依靠企业自发联合,应该借鉴韩国的办法,政府要承担宏观管理、规划和指导的职责,对组建大集团发挥协调、扶植功能,要打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小生产行为。结合我国国有经济的历史基础,根据农村特点,组织产品“上山下乡”,将城乡“连锁”起来。建立城乡一体的商业集团,在农村成立相应的专业公司,建立销售网点、服务网点,以信誉好、售后服务好、品种齐全、价格合理等吸引农村消费者。同时,要注重依托农村原有的销售渠道和设施,采取联营、代销等形式,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

4、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速度。有人将供应链、顾客关系和信息技术归纳为零售业成功的二要素。以我国农村零售业而言,信息技术当属最薄弱的一环,也是农村连锁店连而不锁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在零售网点的建设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通讯终端,在软件上注重人才培养和建立销售数据库等高效能的信息系统。农村连锁企业和有条件的超级市场、仓储商店应尽快推行销售点管理系统、商店安全卫生系统、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电视监控系统、文字图像传输系统等信息技术。

5、培养健全的引资环境。由于农村零售业总体效益不是很好,吸引不了太多的资金投入。那些相对富裕一些的农民,手里有钱却不愿投、不敢投,从而转向投入其他行业,甚至把钱直接存入银行;那些贫穷一点的农民,因手头无钱又无太多的借贷渠道而无力投;与城市优越的投资环境相比,农村零售业就更难去吸纳大量的外资和城市资金的投入。为改变这种状况,各地农村政府应加强政策倾斜,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健全当地的金融系统以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

6、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缺乏人才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隐忧,人才之于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亦是同理。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实现农村零售业的腾飞,必须要有懂经营、会管理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物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参与其中。所以,怎样吸引和培养这样的人才乃是当务之急。零售业主应放眼未来,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不断借鉴先进的经验并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学会创造优越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加入。

7、重视普及法律知识,加大打假力度。为迎合农民的消费心理,农村零售业应以提供价廉物美大众化的商品作为立足之本与发展之道,然而却有很多业主由于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并抓住农民对合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认识不足这一弱点,长期从事贩卖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以牟取暴利,这种不正之风在有些农村地区甚至一度猖獗,坑害了无数消费者。所以,各地政府不仅要加强法制宣传,让消费者学会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且要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以保证农村零售业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作者单位: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芬儒.河北农村商品流通产业创新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6.

[2]黄辉.对农村零售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6.

上一篇:零售银行范文 下一篇:零售业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