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4 19:54:23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民工荒”——劳动力市场发展新挑战

人们一度认为现在中国劳动力就业领域的最大问题是总量问题,因为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高峰期,各个渠道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在激增,包括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下岗人员以及新生劳动力…。蔡昉认为,总量问题并不是主要矛盾,经过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继续发育,均衡是迟早的事情。

关键还在于结构上面,“民工荒”现象是最突出的反映。**年,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工难",特别是珠三角,那一年加工制造类企业的工人缺口就高达200万人,引起了社会上极大反响。随后几年,“民工荒”愈演愈烈,范围蔓延至全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是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作用的。一个成熟、理想的劳动力市场能够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市场中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到合理、效益比较好的部门、行业和环节中去,达到“人”和“事”的匹配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活力。而现在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已经很有力地证明了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影响到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时,劳动力市场没能及时、准确的传递这种信息,没能灵活有效地实现“人”的自由流动,最终市场运动造成了一个扭曲变形的现象——成千上万的空缺岗位与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形成了断裂。这就反映出在中国当前的人口类型之下,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相对滞后。

1、体制障碍

户籍制度是妨碍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制度根源。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户籍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它仍然与就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相联系,起着“分割”的作用,使农民工总是不能取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身份和待遇。这种分割首先是体现在就业政策存在着差异。农民工从进城的那天起,就被称为是“外来民工”,各地政府在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行业、部门、数量实行种种限制,这些限制总是把外来劳动力排挤到低最低端的部门,去做城里人不愿意做的脏、苦、累的活。其次是在社会保障差异。目前在城镇已经基本构筑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的保障项目缺失却非常严重。而且目前社会保障的受保人群是以户籍来划分的,农民工本身的“农民身份”使他们不能完全享受到城镇的各种保障,当他们在城市里遇到各种工作生活的困境时很容易遭遇保障的空白。另外还有教育、培训机会差异。…

户籍制度的障碍以及它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都说明的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打破传统的二元分割结构。相反,还促成了一种新的二元体制的形成——主要在国有部门发挥作用的计划性劳动力配置机制以及在非国有部门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这么两个相互分割的机制。所以,实际上在中国就形成了一个双二元劳动力市场。这些体制上的障碍的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农村劳动力素质。不得不承认,素质低已经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与整个产业升级的步伐相比,仍然偏低,这使他们不得不处于竞争劣势,他们可以转移的领域只会越来越窄,必然会失去在城市“拾遗补阙”的机会。从目前的状况看,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大量集中在低技能、重体力的部门,这些部门由于工资低下、工作不稳定、劳动强度又大,劳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培训,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劳动力流向正规部门,加剧了部门分割——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3、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一方面是农民工的就业观念落后,他们外出就业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还是依赖老乡之间的相互介绍,要不就是瞎猫碰死老鼠聚集到街边的临时零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服务和职业中介还在发展起步阶段,缺乏专门针对外来劳动力的规范就业服务机构。当前劳动力中介市场中缺乏诚信、收费标准不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并不能在劳动力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良好的桥梁,去年的“黑砖窑”事件、“凉山童工”事件中,黑中介就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劳动力市场当中的不规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

要形成一体化的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必须清除障碍,使劳动力得到“真正彻底地解放”。

二、统筹城乡就业——对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展望

(一)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们现在所处的形势,并不仅仅体现了各种弊端,其中还是蕴涵的不少的有利因素,这也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1、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劳动关系中存在着一个所谓“供求法则”,即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谈判地位,以及他们双方在政府立法和政策决定中的相对影响力。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局势是有利于劳动者的,这是一个劳动力市场制度形成和完善的大好时机。这并不是无稽之谈,4年的“民工荒”,中国的劳资力量对比已经开始朝着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发展,农民工有了较大的就业选择空间,企业主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逐渐改善各种雇佣条件…。

2、政府的良好的政策背景

随着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政府不再直接介入劳动力配置和工资决定,但是政府的社会职能特别是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职能必须加强,要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通过加快体制改革来扫清市场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现在这个市场发育的关键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非常重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政府这个关于统筹城乡就业、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的战略部署所体现出来的平等就业的理念可以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另外《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于1月1日正式实施,这两部法律加上《劳动法》、《最低工资条例》成为了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依据,从法律的高度为完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保障。

(二)统筹城乡就业,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1、户籍制度改革

我们国家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年就已经开始启动,从“条件准入”到“统一居民户口”,也算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目前,全国已经有河北、辽宁、山东等12个省份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但从实际看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地区性差异还蛮大的,特别是象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对于外地人口的准入条件还是非常苛刻的,仅仅只是为特殊人才的引进开绿灯,户籍制度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蔡昉有一个边际理论,他认为是否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在什么时机进行,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如何,主要取决于改革主体——城市政府对于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和判断。也就是说政府之所以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是因为地方经济可以从中获得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益。但是随着改革力度提高,城市可能会出现过度的人口拥挤现象,政府财力不逮,失业率上升,社会不稳定程度也会提高,这样的话,改革的边际成本就会提高,边际收益会降低,改革就不再是有利可图了。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本身就要支撑1600万左右人口的社保、就业、入学、住房等等负担。户口一旦放开的话,必定会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户口变更问题,他要涉及到许多相关的配套政策的落实。很多专家就指出,如果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不能承载过多人口,新进城的人就有很多相关利益享受不到。因此户籍制度改革要想切实取得成效,不能靠户口一迁了之,而要着眼于搞好综合配套改革。

2、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我国这样的国情下,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城乡有别、地区有别的策略,逐步改变城乡失衡的状态,农村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城市要从完善的角度出发。就目前而言,根据农民工在事实上已经是城市居住者的特点,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着重是要建立起属于农民工的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其中,需要急迫解决的是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因为农民从事高危行业工作的不在少数,而与农民工所处的高危环境极不相称的是他们人身保障的不完善。其实,**年,农民工就已经被纳入《工伤保险条例》的范围中,而且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截至**年底,我国已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被纳入工伤保险体系。这部分农民工总人数约5000万—6000万,但目前真正享有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只有2200多万,不足建立劳动关系农民工的一半,只是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也就是另外的90%的农民工还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农民工本身的流动性、工作的暂时性外,最主要的还是非法用工现象,农民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工伤保险,这样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这部分农民工就会无依无靠。即使走法律途径进行工伤索赔,漫长、繁琐、高成本的工伤鉴定和各种法律程序也会把他们拖垮。如何真正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从责任归属、简化程序等方面进行考虑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3、培育第三方组织。

第三方组织的发育程度是衡量市场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这里主要涉及的就是相关的就业服务机构和工会组织,在西方国家,这两大组织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善,并且还有相关法律予以规范。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服务是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它在收集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就业指导和咨询、推荐岗位以及协助劳资双方签定就业合同等方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美国的“一站式服务”理念就非常有名,它的就业中心和其他相关机构相互合作,为求职者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而且它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也是领先的。我国就业服务机构的非规范性现状使得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从规范化出发,建立一大批面向农民工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之后才考虑高效。工会组织,它是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生,主要解决劳资之间的矛盾,与资本家谈判,调整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工作条件等。目前中国的雇员组织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说近年来,各地的工会组织都在号召接纳农民工进入工会组织,但是中国的工会组织本身的功能还是非常有限,**年才真正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主要职责写入《工会法》中,再说总体上农民工群体由于流动性大、组织性不强,还有大部分还流离在工会组织之外,没有形成与雇主相抗衡的力量,这些因素都大大地边缘化了外来劳动力。总体而言,探索和完善第三方组织的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近年来,***开发区党委非常重视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对外招商 力度,优化投资 环境,引进外资,扩大内需,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以“鸭鸭”为龙头的服装企业,带动了一大批私营服装企业的崛起,形成了共青特色的服装产业链。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严重缺乏的劳动力资源,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共青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服装行业,已面临着许多严重的情况和问题,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目前发展概况:

(一)服装行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近三年来,服装企业每年都在30%速度递增,不断扩充总量,提高质量,成为我区支柱产业。20**年,我区服装企业还不到20家,如今已注册登记78家,家庭小作访也有30多家,从业人员达9000余人。注册资金也由6000多万元增至1.5亿元(注: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由50多万元增至170多万元)。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有30多家,500万元以上有10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3家,除“鸭鸭”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外,回圆、大嘴鸭、康和、深傲均获得省著名商标。经济效益上有明显增长,据测算,2003年服装企业总产值2.1亿元,营业收入1.58亿元,工人人均收入8000余元,纳税861.7万元。

(二)服装行业在我区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起到了中坚作用。

特别是私营服装企业已从当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我区经济建设和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去年服装行业纳税就达861.7万元,占我区财政收入的33.15%,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共青城市化建设。一是解决了就业,富裕了群众。前几年,因国有企业效益不景气,许多企业倒闭,致使大量劳动力失业,居民生活非常洁据,工人经常因就业问题到开发区上访。现在个私经济发展起来了,特别是服装行业的兴起,拓宽了就业渠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共青现有劳动力已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因就业问题上访的事情也少了。二是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加快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看到,我区在发展服装行业上,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出路,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区服装行业发展迅速,但是许多企业都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我区经济短缺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加入世贸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对共青这种传统产业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我区服装企业固有的问题和缺陷越来越暴露出来。

(一)布局分散,档次不高,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我区服装企业多数为租赁企业,主要是租赁厂房、车间等,企业规模较小,且为分散。企业分布情况为:闵家山至鸭鸭大厦一线18家,新村路至金纺路14家,长青路至加油站6家,仿古楼(原老窑场)6家,发展大道4家,共青路至南湖饭店一带17家,另外,北峰区4家,西湖区2家,甘露镇4家,江益镇3家。虽说便于发挥企业灵活机动的优势,但也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是形不成经济规模,服装款式不新颖;再者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利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难以扩大再生产。其次是企业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很难同大企业进行产品竞争,往往在大企业的竞争实力面前败下阵来,不少服装企业面临倒闭困境。再是受实力所限,我区大部分企业是从事加工业的,从事贸易的少,经营管理粗放型偏多,与同类 企业争原料、抢订单、拼市场等问题较为严重。

(二)大多实行家庭式管理,经营者素质较低,难以参与市场竞争。

共青服装企业80%以上属于家族式管理模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其家庭式管理模式和有限地管理能力明显滞后于企业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管理上的欠科学,实质是管理人才的匮乏。全区78户服装企业,经营老板多为羽绒厂一线工人和销售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懂一些服装技能但缺乏管理知识。经调查,全区服装企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员占就业总人数不到5%,中高级职称管理人员廖廖无几。应说“鸭鸭”集团公司是拥有驰名商标的企业,产品为国家名牌产品,其技术 人才、管理人才与应达到国家品牌产品企业的水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问卷调查表明:我区民营企业主要的决策也都是由老板或他的家人做的,拿到正规董事会或股东会上讨论的不到10%。这样的治理结构,管理上容易出漏洞,决策上容易出偏差,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劳动力资源不足,用工不规范,造成劳动力市场混乱。

问卷调查显示,我区现注册登记服装企业78家,车位数11000多台,现有从业人数9000多人,其中熟练工人只有7500多人,欠缺3000多人。工人的欠缺,导致了企业难以正常生产,也形成不了规模。不仅如此,企业与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相互抬扛,致使工人进出自由散慢,不顾企业利益。再加上有个别企业失信于工人,所以劳资纠纷也时有发生。调查中,有这么几件事情足以反映出我区劳动力竞争的恶性循环。去年,我区服装企业对于工人在厂上班每人发120元/年的生活补贴,今年年初,生活补贴一下涨到了300元,这意味着企业无形之中要增加一倍以上的经费开支。这还不算,企业在生产当中,如果一个组走了几个工人,那这个企业老板得花费800-1000元/个暗中招补熟练工人。如我区某服装企业刚发完工资,第二天却无故走了4个组,一大批订单等着完工,由此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再如共青祥海服饰有限公司,12位工人在未征得老板的同意下擅自离厂,造成该企业订单不能如期完工,做的订单在质量上也严重存在问题,尔后他们竟向厂家索要工资,并向市劳动监察大队,而厂家却因未与工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败诉。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劳动法》落实得不够,《劳动法》规定的基本劳动标准、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尚未建立,工时标准和工资支付标准、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没有统一措施,因此劳动者与经营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相互拆台,恶性竞争在抬头。

由于受历史、社会、资历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区服装企业经营者总体素质不高,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创业 初期靠胆大闯打天下,用的是一股子蛮劲,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明显的表现出个人素质上的不适应。一个很明显的事情,也是我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厂家多了,订单来源自然会是个问题,可是共青的某些老板,不顾别人的利益,也不顾整体大局,为了抢人家的订单,竟相降低价格。在调查中反映这么一件事情,我们有一位老板以14元/件的加工费接下了几万件单子,可不到半天,我们的另一位老板得知此事后,晚上找到发单老板住处,竟以9元/件拿走此单,真是笑死了外人,气死了自己人,白白丢掉几十万元。由于自己人的这种不正当竞争,导致了我区服装企业利润甚微,甚至亏损。而致使这一问题产生的另一原因是一部分家庭小作坊,逃避各种税费,低价接单,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调查表明:1-5月份,我区78家服装企业中有60%在明显亏损或潜在亏损。

三、今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由分散性向集中型转移,一般型向重点型转移,来料加工型向自产品牌型转移。

针对我区企业布局的分散,开发区在城市规划中应统一企业发展格局,特别是在征地、出售土地中,政府合理规划,经营者要明确用地目的,建议今后发展布局为:生产型—外贸型—批零型三线格局。在经营规模上,要引导企业上台阶、上档次,向重点型转移,对具备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鼓励通过向社会募股、向企业员工转让部分股权以及企业兼并、联合、互相参股等形式,引导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再是对于一般加工型企业,引导向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增强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有一定产品优势和科技优势、实力较强的企业,应该以产品、资本为纽带,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逐步实现由来料加工型向自产品牌型转移,加速我区服装企业的壮大进程。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经营者素质,引进人才,打破家长制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我区企业家 族式管理已成为民营经济跃上新台阶的障碍。经调查,全区服装企业中有80%是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管理层中有40%左右的人员属于家族成员或亲属,而企业财务管理权90%左右控制在家族成员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日趋明显。 对于目前正处于由创业 型向规范型转变的服装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市场运行规则,打破“一人包打天下”的家庭式管理的樊篱,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层、经营层和管理层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其次,要强化人才观念,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江苏康博集团公司生产的“波司登”羽绒服品牌形象之所以超之“鸭鸭”,主要一点是他们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他们老总对人才的观点是:“欲创名牌产品必须先塑造名牌员工,名牌产品是企业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而塑造名牌员工,是当今企业放眼未来、超越品牌竞争时空的资源工程。人才是名牌之魂,人才聚,而名牌生。” 我区要发展,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大量引进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技含量。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要打破家族的狭隘眼界,必须面向社会招聘和选用人才,充实管理和技术 岗位;建立有效地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 人员的报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与实际贡献相适应,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加大劳动用工管理力度,尽快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并大量引进人力资源。

当前,解决我区劳动力市场无序竞争状态,关键在于统一规范。一是结合《劳动法》,实施劳动合同制,政府要形成统一的劳动合同文本;要明确统一的工时标准和工资支付标准;要在劳动监管人员监制下由用人单位与工人签订合同,然后由劳动监管部门颁发《劳务证》,记入电脑实施日常监管。在双方履行合同期间,对无故离岗人员且未经用人单位同意擅自离岗的人员,其他用人单位不得接收,否则接受劳动监管部门处罚。用人单位要及时向服装协会报告用工情况,如实做好用工月报表。从而达到劳务人员持证上岗,合同上岗。二是统一生活补贴标准。对此,可参照省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协会会员大会讨论确定标准,统一标准后,用人单位不得自行更改发放标准,否则按规定处罚。三是大量引进外来劳务人员。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作用,主动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及时向企业输送急需人员。同时加强经常性与外界的联系,按需招纳和培训外来劳务人员。

(四)规范服装加工市场,遏制不正当竞争。

我区服装企业,大部分为加工企业,互相抢接订单问题比较严重。要遏制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制订有效地监督制约机制,形成互相监督、相互制约,违背规则必应受罚的有序竞争环境。再是在企业中开展诚信教育和诚信评比活动,教育企业要以诚经商、以诚待客,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互通信息、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对社会反映好的企业颁发“诚信证书”,并在电视台或网站上公开予以表扬,对破坏市场经营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的企业要予以曝光或实施行政处罚。另外,开发区要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络员制度,做好企业的跟踪服务,随时帮助企业处理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遇到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积极主动、协调配合,办事热情周到,手续简便,不推倭、不扯皮、廉洁高效。服装行业协会要发挥“引导、协调、管理、服务”及自律的职能,协调企业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达到为服装企业在对国家法律的遵循、产品质量的监督、社会交易纠纷的处理、企业管理和技术 水平的改进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等方面起到沟通、协调、自律、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服装节或展销会的形式,或者是利用服装行业网站全方位包装和推销企业,把我们的企业推向市场,提高知名度,从而达到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服装调研报告(二)

俗语说得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就充分的说明了服装在每个人心目中所占的份量。不错,从古至今,服装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一、大部分的服装商认为:随着服装工业的日益发展,缝制新工艺、新技术和小工具亦随之不断创新与发展,以此跟进服装工业发展的进程。时装的流行,越来越要求服装工艺的精益求精,对缝制设备亦要求不断有新品种推出,缝制设备的模仿或改良是行业内存在的一种现象。他们还提出了在激烈的市场经营中,对服装市场营销的一些看法。1速度是经营的根本。不少中小企业产品不错,在商场中销售得也不错,可就因为商场的结账周期太长,在商场中销售得越好匣而越难经营,后来才不得不采取进入批发市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2销货折扣与付款相结合。以往,企业总是将销货折扣与销量挂钩,即:价格越高,成交量越大,给对方(单仕或个人)的折扣越多。实际上,如果忽略了付款期,价越高,量越大,对方占用本企业的资金就越多,本企业遭受的利息损失也越大价量因素反而会成为抵减折扣的因素。因此,必须考虑付款期。3营销是创造好的产品与服务。最好的营销是创造好的产品与服务,而不是创造好的传播量。只着眼于广告推广而不重产品的企业无异于饮鸩止渴。创新是对产品使用价值的根本改变,没有产品创新,只是变着花样做广告,消费者自然不会认可。企业的所有创新归根结底都必须落实到产品上,落实到消费者认可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使用价值的基础就是产品真正对消费者生活现状产生改变,没有这种根本改变,就不会有产品价格的根本改变。4价格战是双刃剑。了解中国服装市场现状的人都知道,如今崇尚价格战的服装企业恰恰本末倒置,不追求产品创新,只追求所谓的价格创新与营销创新。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与把握上,是中国服装行业最大的悲哀。价格战不是突破瓶颈的利器,而是阻碍自己发展的巨石。一心想着以价格搅局的企业,从价格战中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价格战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看起来是在击倒别人,实际也是在打败自己。而创新则是最难的竟争,不仅要超越别人,还要超越自己。()5忠诚度为营销保驾护航。顾客、渠道以及销售人员的忠诚度将会影响公司产品销售业绩,引起市场占有卒的波动,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当企业有了一种能够吸引顾客和销售人员的文化或氛围之后,产品市场占有率将会稳步提高。这说明,忠诚度建设正在发挥它不可估量的魁力,而顾客的忠诚度取诀于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优劣。没有忠诚度保驾护航的公司犹如一盘散沙,经受不住一点波折,随时会被虎视眈眈的竟争对手纳人囊中。

二、大部分消费者的看法就不一样了。这里又要分两个大点了,这就是男人眼中的服装跟女人眼中的服装。先来说说男人对服装的一些要求和建议。大部分的男性消费者买服装的时候只看面料,他们不怎么重视款式,并且在买服装的时候不怎么喜欢讨价还价。而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怎么严格,他们只喜欢让自己更显男人味的服装,而不怎么注重是不是自己穿的很帅。他们还说,一般的情况下,都不是他们自己买服装穿,特别是成家的男士就更加没有什么机会自己去逛商场买服装了。他们的衣服多半是妻子已经买好了的。所以一般的男性都不怎么喜欢逛街。服装在他们的眼中并不是很重要的,他们只是把服装当成是生命中的一个小小的装饰点。所以当我问到他们对服装的看法和认识时,他们大多都只是笑笑或是摇摇头,简单的几句话就过去了。而当我调查到女性朋友时她们的反映就恰恰相反了,她们提出了好多自己对服装领域的看法和建议。首先她们觉得服装对她们来说是及其重要的,她们的人生中永远都离不开服装。当她们空虚、寂寞、无聊的时候,她们往往会用服装来麻痹自己。她们喜欢追求时髦和新潮,特别是现阶段流行的随意的拼凑服装。她们中有的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杭州一家服装店里发现了这样一件服饰,有一款长裙看上去就像是3块不同风格布料的简单组合,然而效果却出人意料:素色布料搭配上花色鲜艳的布料,平整和褶皱布料的不合理结合强烈冲击人的视觉神经。但就是因为它的大胆设置,在这里定做这种衣服的人很多,大概要花二三百元。但大部分的女性对现在市场中的服装还是有些不满的。她们说现在的衣服质量太差,假货太多什么的。还有人说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著名的“女人街”接二连三出现“男士止步”服装店,到至今为止已开到18家,惹来不少女性的关注,却让男性消费者“碰壁”。“其实所谓的‘男士止步’在去年年初就有了,只不过这里的商户觉得这种方式不错,于是互相仿效,使得挂这种牌子的店面越来越多,截止到昨天有18家店都不让男士进去了。”据女人街市场策划部唐经理介绍,女人街700多家店面都是以女性顾客为消费目标,明显的女性特色甚至也吸引了不少女性明星光临,不少商家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护她们的隐私。这则新闻对于这些女性来说可能是件值得开心的事,但男性就很有意见了。在服装领域中可以说女性是最主要的消费者,所以女性对服装的认识也是无法来衡量的。她们在服装上面的要求也很高,因为她们有很强烈的虚荣心,她们总是很希望在别人面前展示出最魅力的自己和最吸引人的自己。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一切的东西我们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也不能说所有女性的观点都是对的。不错,我们的服装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地更新和发展。

我做为当今的大学生,我也是一个消费者,并且是一个女性。我想说的就是现在我们这群大学生买衣服,多半都只是看款式和追求潮流,对于质量,我们并不是很可以的去在意它,因为我们的好奇心永远不可能被满足掉,我们只是想让自己变得更漂亮,更迷人!我每次买衣服的时候,多半都只是三四十左右的,我经常是不怎么看质量的,我只看颜色和款式,另外一个就是价钱,因为我们没有钱啊。除此之外,我们还喜欢服务态度好的店主,有时候就算他们的服装不怎么好,我们也心甘情愿的去买,人啊,有时候就是这样…女孩子无聊的时候就知道去逛商场买衣服,但一般的专卖店我们很少去,多半去一些衣服款式好的店子,特别是打折的那些店子我们去的更多。因为我们贪便宜。我们还喜欢在买衣服的时候讨价还价,就算只是几块钱,衣服买回去后我们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开发劳动力资源,扩大转移就业去向。各级劳务工作部门以扩大输转规模、强化劳务培训、加强信息引导、改进转移服务为重点,大力实施“西进东出”战略,劳务输转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全市劳务经济保持了平稳快进的良好势头。

一、工作成效

(一)劳务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今年一季度,全市共输转城乡劳动力20.71万人,占年计划任务38万人的55%,其中有组织输出8.78万人,组织输出率达到42.4%。创劳务收入5.56亿元,占年计划31亿元的18%。凉州区输转城乡劳动力11.55万人,占年计划20万人的58%,其中有组织输出4.4万人,创劳务收入3.11亿元,完成年计划16.3亿元的19%;民勤县输转城乡劳动力3.03万人,占年计划5万人的61%,其中有组织输出1.42万人,创劳务收入0.86亿元,完成年计划4.1亿元的21%;古浪县输转城乡劳动力4.3万人,占年计划8.5万人的51%,其中有组织输出1.89万人,创劳务收入1.13亿元,完成年计划6.9亿元的16.4%;天祝县输转城乡劳动力1.83万人,占年计划4.5万人的41%,其中有组织输出1.07万人,创劳务收入0.46亿元,完成年计划3.7亿元的12.4%。

(二)春节前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全市农民工春节前提前返乡人数31532人,其中属于正常探亲返乡的18238人,因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裁员返乡2691人,短期季节性务工返乡10613人。需要帮助就业的返乡农民工为13304人。目前,通过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工程及发展设施农业,就地安置7500人,对其余5800返乡农民工采取动态管理,通过强化培训等办法,提高其就业能力,根据本人意愿,分别输往新疆、内蒙、青海、宁夏及其它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地区和行业。目前已输出5400多人,剩余300多人因等待回原务工单位暂不愿外出。

(三)输出人员地域、工种分布及工资情况。全市输出的20.71万人中,输往省内的有11.38万人,占总输出人数的55%;输往新疆、内蒙、青海等西部地区的5.95万人占29%;输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0.84万人占4%;输往环渤海地区的0.81万人占4%;输往其他地区的1.73万人占5%。从地域分布看,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输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务工人员比去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其他地区的务工人数较去年相比仍然稳定。

我市输出的20.71万人中,建筑业5.89万人,占总输出人数的28%;农业3.61万人,占17%;修井工3.31万人,占16%;纺织、服装加工、缝纫1.97万人,占10%;制造加工业1.86万人,占9%;住宿餐饮业0.97万人,占9%;工矿采掘、油田钻井、家政服务、保安0.57万人,占3%;铁路养护、机电维修0.64万人,占3%;其他行业11.89万人,占9%。

从工种工资情况看,住宿餐饮、家政服务、保安等行业月工资800-1000元,较去年提升了100多元;工矿采掘、油田钻井、修井工、纺织、缝纫、服装加工、铁路养护、机电维修、建筑等行业月工资1200-1800元,与去年持平;制造加工业月工资约1500元,较去年下降了200元左右。

二、主要做法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把劳务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将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市委在最新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又把劳务输转作为“三大支撑”之一。市上制定了《**市劳务经济发展三年规划》,对加快发展全市劳务经济提出新的目标要求和相应的保障措施。各县区委、政府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及时召开专门会议,具体安排部署劳务输转工作。凉州区主要领导组织参与“春风送岗”及人力资源供需推介会活动,区政府一把手带队,对全区劳务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督查指导。民勤县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xx年劳务工作的安排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劳务输转和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天祝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农牧民稳定增收的实施意见》,加强了乡镇劳务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力度。古浪县为了落实“西进东出”战略,由分管劳务工作的副县长带队,组织有关部门赴新疆考察,与5家用工企业签订395人的用工协议,与6家企业达成590人的用工意向性协议。

(二)大力度开拓劳务基地。大力实施“西进东出”战略,积极开拓新疆、青海、、内蒙、宁夏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西部地区劳务市场,着力扩大就业空间,确保用工岗位不减少、务工收入不减少。截至目前,全市先后派出110多人的劳务考察团(队),分赴各 省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已签订劳务合作协议70多份,协议用工量5万多人。在“走出去”的同时,积极做好“请进来”工作,邀请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团和新疆、山东等地的部分企业来我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劳务洽谈和现场招聘。成功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先期签订了12600多人的用工协议。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建劳务基地26个,累计劳务基地已达509个。

(三)多形式开展宣传推介。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用工信息及岗位供需推介活动,向广大务工人员积极宣传推介务工信息。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规模不等的宣传推介活动3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8万多份,参与群众16万多人次。在《**日报》和**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共刊发播出劳务宣传报道稿件15篇(次),用工信息196条,提供就业岗位13000多个。凉州区在城区文化广场举行的“春风送岗”大型人力资源供需推介会,组织了75家市内外用工单位现场与求职者进行对接,共提供工作岗位1.2万多个。天祝县在县城广场举办了“实现就业、稳定就业、帮助创业、我们真情援助”为主体的20xx年就业与创业服务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为务工人员搭建了就业平台。

(四)多渠道强化职业培训。启动实施“百日八千”农民工培训计划和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各县区采取定点办班培训、巡回组织培训、县外务工人员集中地培训、职业资格集中鉴定、委托培训与委托鉴定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和鉴定形式,不拘一格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广门类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全方位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古浪县开展了多形式的技能培训,下移培训阵地,用切合实际的培训方式,把技能培训办到乡镇村组,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既方便了群众又节省了费用,使农民朋友不花钱就学到了一技之长。

(五)全方位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劳务输出的后勤保障服务,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为外出务工人员建立档案,及时发放务工者维权手册和进行政策引导性培训,基本做到了有组织输出人员人手有一本《务工者必读》,其他形式输出人员接受一次政策引导性培训。二是对有组织输出人员做到了“输出有人送,输入有人接,输后有人管”,为输出人员妥善办好吃住、签订劳动合同等有关事宜。三是搞好跟踪服务。按照谁输出、谁负责的原则,由劳动部门牵头,对输出人员的培训、生活和工作情况进行回访,将务工人员的工作实况录制成光盘,带到家乡播放,使输出者的家人放心。在工资发放上,积极探索务工人员工资报酬统一支付办法,由用工单位将务工者的工资统一汇入劳务派遣公司帐户,劳务派遣公司再统一发放到务工者家长手中。这样既防止了务工人员工资拖欠、发放不及时现象的发生,又做到了让务工者安心、家长放心。四是及时处理各种劳动纠纷。在劳动监察工作中,坚持有案必受、受案必结、依法妥善处理,并加大与外地劳动部门的联系沟通,妥善处理劳务纠纷,帮助农民工追讨务工收入,有效地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防止了务工人员倒流。

三、存在的问题

(一)劳务输转工作进展不平衡。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重农业轻劳务的片面性;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县乡过去建立的劳务基地和重点输出企业大幅度裁员减薪,影响了规模和效益。

(二)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古浪、天祝至今未建立起县级劳动力市场,多数乡镇未能实现就业信息联网,乡镇劳务工作人员调整频繁,专干不专。20xx年,市上对乡镇劳务专干进行了集中培训,止目前,67%的人员被调换,影响了劳务工作的连续性和劳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输出人员总体素质偏低,转移培训工作仍显薄弱。输出人员仍以体力型工种为主,技能欠缺,文化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劣势未能根本改变。大量的转移培训仍停留在以务工常识为主的引导性培训上。县区和培训机构在技能培训中仍然存在着培训资源难以整合、培训补贴政策落实不力,培训力量不足,降低培训标准等问题。

(四)政策落实不力,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劳务工作缺乏支持其持续发展的经费保障,已有的经费补助政策标准过低且很难及时落实到位,很难维持面广量大的劳务输转、劳务培训、跟踪管理服务和劳务信息收集、等工作需要。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抓领导,完善劳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乡劳务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建设,落实工作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劳务输转工作格局。劳务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信息传递服务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等工作;农业部门着实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优化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宗旨,切实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产、生活、就医、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工商、税务、劳动监察、社保等部门单位认真落实农民工有关税费减免、工伤处理、劳资纠纷、社保接续等工作。

第二、抓宣传,营造劳务输出的浓厚氛围。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通过以会代训、走乡进村座谈、张贴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形成强大宣传攻势,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类媒体要开辟专栏,深入持久地宣传劳务工作,劳务信息,报道劳务动态,提高广大群众对劳务输出和外出务工的认识;狠抓典型示范,通过有目的、有重点的选择一批外出打工发家致富的典型,现身说法,用农民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影响和教育农民破除故土难离的狭隘思想,树立外出打工创业信心;组织农民工到劳务基地和用工单位参观学习,亲自了解和感受打工赚钱的好处,开阔视野,转变观念。

第三、抓基地,拓展劳务输出渠道。一是保证巩固新疆、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已建劳务基地。主动接洽,加强经常性联系,及时传送劳务基地的用工动态。二是积极开拓新劳务基地。主动出击,组织人员对新疆等地大型劳动用工企业和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考察,对就业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维权有保障的用工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争取年内新建劳务一批基地。三是加强沟通衔接,加大就地转移或就近转移工作力度。我市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日光温室建设等工程量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要加强沟通衔接,公开用工信息,引导农民工实现就地转移就业;金昌等周边市区大项目多、用工多,要积极联系,就近输出我市劳动力。

第四、抓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一要突出培训重点,拓展培训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培训内容:一是加强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切实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二是加强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其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其经营发展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社交礼仪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二要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一是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三是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机构现有的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开展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开展长短结合、灵活多样、贴近群众的培训方式。四是积极探索异地联合办学模式,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门路广、教学质量好的职业学校合作,走异地培训、合同就业的新路子。三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农林办、劳动、农牧、林业、农机等相关培训资金,统一掌握,集中使用,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果。在工作经费筹措上,市、县、乡各级要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劳务工作机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培训资金使用上,按农民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进行。

第五、抓中介,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一要完善劳务输转网络。加快形成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中介机构为补充的组织输转格局。延伸服务链条,规范业务管理,将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延伸到每一个村组,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组五级联动的劳务输转工作机制。二要开展劳务调查工作。完善各乡镇(街道)的劳动力台帐,做好劳务输转统计工作,及时掌握基本情况,建立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资料数据库,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提供参考。三要加强劳务信息服务。建成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全市的劳务信息网络,提升公众服务功能,做好劳务信息咨询,及时准确地用工信息,减少务工人员外出打工的盲目性。四要加大劳务派遣力度。加强劳务派遣工作,大力发展劳务派遣业务,完善对派遣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切实保证被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五要加强对劳务经纪人的培养,积极鼓励支持他们带领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搞劳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输转。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2007年,市人大人事任免委员会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法行使任免职权,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做好人事任免工作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3人,免去职务28人,批准任命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3人,接受3人辞去所任职务。其中,任免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人员30人,政府组成人员29人,审判人员18人,检察人员57人。人事任免委员会在办理提请常委会审议的人事任免议案工作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处理好党管干部与依法任免的关系,严格法定程序,把好干部任用标准,保证干部任免的公平公正,为市人大常委会充分行使任免职权做好工作。

(一)认真做好新一届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命工作。2007年是市十二届人大换届的第一年。按照《地方组织法》的规定,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员依法选举产生后,应当在两个月内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人民政府秘书长、局长、委员会主任。为了保障国家行政机关的有效运转和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正常进行,人事任免委员会把任命新一届政府组成人员的工作作为今年任免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围绕市委人事安排的总体要求,依照法定程序,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及时与市委有关部门沟通情况,掌握信息,按照常委会时间安排拟定工作方案,作好任命前的准备工作。二是协助市委有关部门做好人选情况介绍及沟通工作。组织召开常委会委员中的党员会议,介绍市委关于人事安排的设想和意图以及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征求委员们的意见,沟通情况,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人事任免委员会还分别走访常委会委员中的派、无党派人士及专家学者,上门通报有关情况并征求意见。三是将推荐人选的有关材料提前送委员们审阅,以保证委员有足够的时间酝酿提名人选,使法律赋予的任免职权得到有效行使。四是组织拟任政府组成人员法律知识考试。通过这一形式,进一步增强拟任政府组成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观念。五是组织拟任政府组成人员向常委会作供职报告。在常委会会议上有23名政府拟任人员作了供职报告。供职中他们向全市人民作出履职承诺,表达了做好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拟任人员的供职,既有利于常委会组成人员了解拟任人员的思想水平、领导能力、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拟任人员的履职情况实施监督。六是向受任人员颁发了任命书,要求所有受任人员珍惜并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忠实地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勤政廉政,为我市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的努力。

(二)坚持人事任免工作制度,切实做好日常任免工作。在人事任免工作中,人事任免委员会严格依照《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办法》的规定,认真办理和审议各项人事任免议案。始终坚持任前资格审查、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审判检察人员任前调查和公示、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拟任人员向常委会作供职报告、实行逐人逐次电子表决等制度。在办理人事任免议案工作中,注重把握好三个关口,即任职资格审查关、法律知识考试关、任前调查关。一是坚持会议审查制度,对提请常委会审议的人事任免议案,事前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认真审议,从思想政治水平、依法履职能力、勤政廉政、群众公认及任职资格、条件等方面对拟任人员进行审查。任职资格和条件不合格的不提请任命。二是坚持拟任人员法律知识考试制度,考试成绩不合格的不提请任命。三是坚持对拟任审判检察人员任前调查制度。调查时,着重了解拟任人员的法律意识、公仆意识、廉政意识,了解他们依法办案的能力和公正司法的情况,把人大任前的调查同提请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的考核结合起来。调查中发现拟任人员有某些问题的,建议提名机关撤回提名,确保提请常委会审议的人事任免议案质量。

二、贯彻落实监督法,积极开展工作监督

(一)以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2007年,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安排听取并审议了“营造人才环境,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工作报告。为了做好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人事任免委员会按照监督法的规定,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

一是制定工作计划。年初,人事任免委员会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将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议题,并在时间上作出了安排。9月份制定调研工作方案,并提交主任会议审定。

二是深入开展调研。针对我市人才工作涉及面较广,涉及部门较多的特点,人事任免委员会按照我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今后五年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五类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组织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专委会组成人员参加的五个调研小组,分别到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保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农业局等各类人才主管部门及所属战线开展调研。各调研组就我市各类人才的现状及其需求、如何发挥武汉人才的作用和优势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各组采取了听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工作汇报、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视察检查等形式,深入到有关学校、企业及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调研,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中国武汉劳动力市场、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武汉健民药业公司等单位。调研工作为时一个多月。调研中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各调研组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五个各有针对性、各有侧重点的调研报告。人事任免委员会在综合各调研组调研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东部地区及沿海城市好的作法,形成了综合情况的报告,对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得到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是组织好常委会审议。为了做好常委会会议对人才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工作,人事任免委员会召开了各调查组和市人事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调查工作会议。会上,各组组长汇报了调研的情况,并就市政府提请常委会审议的人才工作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就常委会会议审议发言作了布置和安排。市政府根据各调研组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按规定提前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阅审,为常委会委员的审议发言作好准备工作。

四是公布人才工作报告和审议意见。为了贯彻落实监督法,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知情知政权,人事任免委员会及时在人大网站上公布了市政府关于“营造人才环境,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进一步征求人民群众和社会的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二)以督办代表建议为契机,增强监督工作实效。代表建议是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重要途径。人事任免委员会把督办代表建议作为工作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8月,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人事任免委员会部分委员分别到市人事局和市编办听取了代表建议案的办理情况汇报,就代表提出的“尽快做好军队转业干部离队报到工作”和“建立我市城管执法公安保障机制”的建议案进行了督办,并对我市干部安置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委员们对市人事局和市编办两个部门办理代表建议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就办理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11月,委员会还对代表提出的“建立我市城管执法公安保障机制”的建议案进行了跟踪督办。代表们对建议案的办理情况表示满意。

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一年来,人事任免委员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自身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际,积极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好服务工作。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人事任免委员会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好集中学习。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的一系列理论。认真学习贯彻实施监督法,准确理解监督法的精神实质和各项内容,按照监督法的要求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

二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一方面注重开展工作调研。今年5月,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人事任免委员会及部分区人大常委会的同志到上海、绍兴、金华等地,就监督法颁布实施后,如何加强和改进人事任免及监督工作进行学习调研,在学习考察的基础上,起草了调研情况的报告,为改进和完善市区人大人事任免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立法调研。今年,人事任免委员会就修订《武汉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并结合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听取了市人事局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了修订工作的有关意见和建议。

三是认真处理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对任前公示中的举报和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转有关部门查处。对领导交办和群众反映的重点案件,督促有关部门查证核实。

四是加强与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联系。人事任免委员会对各区人大常委会在选举和任免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中专 电子商务教学实验课 考核体系表

随着电子商务热的延续,似乎电子商务人才将成为就业形势下的宠儿,但是从各方面数据来看,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却被市场冷落。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却不高。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的实际情况,我曾经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了解,对反馈信息又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后又以座谈的形式征求学生对问卷的修订意见,并定期在一、二学年电子商务专业中各抽取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搜集相关信息。对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后制定可行性项目及方案。

一、考核体系表

根据这些分析我试着制定了电子商务专业课阶段学习活动表而且有每个阶段教学内容相配合的制作活动和教学活动表和课程引导考评考核体系表。

这门课是实际应用很强的课程。我感觉开设实习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网站的制作、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及网上交易。

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时,侧重培养学生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应用能力。想通过(实验一)网页制作基础实验、(实验二)中文搜索引擎比较等完成整个实习。(实验三)网络营销(实验四)营销网站制作实验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二、实验课

现将实验的一些规定编写如下,希望能共同研究,探讨。

实验一,网页制作基础实验

实验题目:网页制作基础实验。

实验课时:12课时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熟悉站点建立和页面设计,网页制作。实验内容和要求。实验内容:Web站点的建立、页面设计、网页的制作、主页分页的连接等。

实验要求:本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个人站点,内容形式,风格不限。

实验步骤:我们首先以一个简单网页向学生举例,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网页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内容以后能够制作简单的网页就行。

实验二,中文搜索引擎比较

实验题目:中文搜索引擎比较。实验课时:4课时。

实验目的:对各个搜索引擎的功能进行比较,发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其经营策略等。

实验内容和要求:通过使用主要的中文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中搜、百度等等。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他们的经营策略等。并对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说明和想象。每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小组,交一份报告即可。在撰写过程中要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团结互助。

实验三,网络营销

实验题目:网络营销 实验课时:4课时

实验目的:网上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了解什么样的网站能赚钱,为什么?

实验内容及要求:撰写网上市场调研报告,题目自拟。形式不限。

要求:明确调查目的、对象、设定网上调查项目、对调查方法进行选择、对需要费用进行计算、得出结论或建议

实验四,营销网站制作实验

实验题目:营销网站制作实验实验课时:6课时。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会制作一个简单的模拟营销网站即可。

实验内容和要求:内容:利用网页制作技术,制作一个营销网站。要求:要求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利用网页设计方案和美术设计,制作一个电子商务网站。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意图的表达能力。设计一个主页一个分页即可。

评分标准:主页50分、分页50分。

实验步骤:选定网站的类别、规划框架、搜集需要的资料图片并进行整理、制订网站风格、画出草图,小组讨论可行性方案后进行制作。

三、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大胆改革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师学生相结合、教学与训练相结合,多方位、多渠道、多维度地加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

(1)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按照电子商务应用、网络营销、网络信息编辑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培养。(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毕业生的竞争优势。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3)结合企业需求、社会需求以及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全面、细致、深层次地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将“用中学”和“学中用”相结合。(4)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进行资源建设,在电子商务教学上实行教学资源共享。(5)及时将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结合电子商务师国家标准,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培养,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紧密结合。(6)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大赛,可以用技术技能竞赛奖项替代相关课程的学分。通过赛学结合,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林华.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7,(5).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成长导航;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72-0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成长导航教育是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工程管理人才数量需求

我国共有336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假如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则每年需要有1600万人口转入城市。这需要相应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特别是住宅建筑。因此,我国的城镇建设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开发经营流程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图110个城市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

由图1可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他几个城市需求相对较小。

12工程管理人才学历需求

针对沈阳地区建筑施工单位、房地产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建筑类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学历的要求中,大专生的需求量最大,本科生其次,而具有最高学位的硕士生却位居最后(如图2)。

图2建筑企业对人才学历要求统计图

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存在问题

21全能型人才输出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这些素质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都有得到程度不同的体现,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

22工作岗位无明显变化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近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就更不容乐观。

23信息市场不完善

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劳资双方是双向选择。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不适应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淘汰;二是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签具有高额违约金的单位。

3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31成长导航

成长导航教育是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规划和指导,并进行特定技能培养的教育方式,是专业素质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成长导航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等有所了解,并根据个人特点做出特定的成长规划。

32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成长导航培养体系分为起步期、规划期、验收期三个阶段以及专业导读、假期社会实践、专业认知、“三明治”实习、毕业设计五个部分,每个部分设有特定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分阶段地提升自身素养。

图3基于成长导航人才培养的模式图

321专业导读

学校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使新生认识工程管理专业以及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沈阳建筑大学,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讲解工程管理专业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专业具有良好导向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社会实践

每个学期结束后,由学院为工程管理专业安排假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到施工现场调查,到售楼处、地产交易所见习或到地产公司实习等,让学生了解房地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前沿和动态,提高社会适应性,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结束后将所看所学所感汇成实习报告,记入成长导航档案。

323专业认知

学生接触专业课程期间,操作性强的课程都安排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及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对理论内容理解掌握,训练动手能力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授课时将授课内容和考证内容衔接与吻合,解决学生考证从零开始问题,减轻考证压力与难度。

324“三明治”实习

目前,包括沈阳建筑大学等多个高校均实行了“三明治”教学方案,即在学生学过专业课后,为学生提供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机会。“三明治”教学不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还加速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增加了学生就业选择机会。

325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实习是成长导航的收关实践,是学生根据毕业论文题目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可以结合学生毕业实习情况,选择某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策划或某个阶段工作,例如项目前期的策划书或市场调研报告等,类似于毕业设计,更能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就业的证明材料,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4沈阳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成长导航体制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成长导航教育体制的主要内容是为每位在校生制定一份成长导航档案,每学期进行三次装订整理。成长导航档案记录了每名学生在相应学期的付出、成绩、收获以及对下学期以至对未来的展望,时时了解学生状态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成长导航同时包括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工作是否满意,对DAB等新事物了解程度及兴趣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从而全面地了解学生,是青年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途径,为工程管理人才体系构建提供便利条件。

5结论

在21世纪我国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大学生人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定向培养复合型、全能型人才,为我国建筑产业、房地产产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彦春,郭乃正,王孟钧,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14

[2]曹露春,张志军,殷慧光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人才预测与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0(10):5-6

[3]张彦春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24-125

[4]但承龙,常建峰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3):27-29

[5]韩向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和措施探讨[J].剪裁技术与应用,2013(3):46-47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

前言

现代工业设计教育从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工业设计,它追踪视觉文化的前沿,对社会进行认识与体验,需要不停地创新,解决物质与生活、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设计艺术的要求。从它产生起,就注定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为目的。

“二十一世纪是设计的世纪”,设计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设计院校的功能之一无疑是为市场提供设计人才,认清当前市场的特点与需求是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紧跟市场,才能让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交换价值。从设计的全过程来看,当前市场所需要的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当国内高校经过数年的扩招之后, 供求关系已向劳动力买方市场倾斜,就业中的不稳定成分增加,就更加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赢得雇主,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工业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实用性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业设计人才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在的工业设计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工业设计师,设计教育的滞后,将直接导致今后整个社会工业设计的滞后。因此,构建一个注重实践锻炼,促进全面素质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

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课程应用于实际的一个很好的检验,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包含对师生思想观念的创新、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对实践教学流程的创新、对实践教学技术手段的创新及对实践教学的环境的创新等。其中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是前提,内容和流程的创新是关键,技术手段和环境的创新是保障,

通过实践性教学的有机安排,加上教师对实践设计课题的分析、讲解和要求,增强学生对设计由课堂的理性认识向实践项目过渡的感性认识,并在设计全过程中,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新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实践项目多重压力下,多看、多想、多问,扩大知识面,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更好地结合,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设计实践不仅仅完成设计任务和获得经济效益,从教学角度来讲,它是课程设计的补充与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一步完善。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一般问题

1、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与设计实践脱节

现在,许多学校的工业设计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行教学工作,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大多脱胎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和书本上的“教条主义”。而课余他们从事的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相关的工作也不多。学生需要的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他们要有实力、有水平、有素养,具备国际视野,更要有关爱学生和社会大众的爱心。而现在,国内工业设计界中真正有水平的设计人员大多在企业、在社会而不在高校。与此同时,在学校负责教学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很少深入企业,没有与实践很好地结合,缺少深入一线工厂和企业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实践环节,这样他们的知识势必会与社会需求脱节。

2、校企合作欠缺

由于地区限制,哈尔滨乃至东三省的工业设计水平都不高,少有工业设计公司,导致没有相对应的企业合作。只能寻找一些平面设计公司和装饰设计公司作为校企合作的目标。

3、缺少实际课题

对于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我们通常采取的是课堂虚拟课题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构思创意、草图、方案确定、模型制作等设计环节,完成一个虚拟课题的设计过程。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虚拟命题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如:单项设计、概念设计和系统设计等。但基本上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构想、完善方案和指导模型制作等环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有着必要的作用。但如果仅此而已,没有实际中诸多因素的限定和制约,设计方案往往只是纸上谈兵,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应对能力有着较大的弊端。另外,虚拟课题的课堂教学,尽管题目和类型不同,但设计过程和方法大同小异。久而久之,易形成单调、乏味之感,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有些学生为作业而作业,没有压力,不求进取。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脱节,使学生对产品的准确定位、企业的状况、加工工艺等设计要素缺乏必要的认识,导致解决实际设计问题能力低下。

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分析

1、对学生做好正确引导,理论与实践并重。

如何把“课题”与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结合好,是一个需要反复探讨的命题,尤其是面对很多学生急迫希望直接面向市场的心理,以“课题”为中心的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引导,避免学生可能出现的重实践、轻理论、专业素质和修养不够扎实从而走不远的现象。把实际课题作为实践教学内容时,首先是观念上的引导,要让学生明确实题、虚题、理论实践都是专业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次是实践课程内容上的引导,例如在让学生做手机面板的课题时,可以把认知理论、符号学、色彩与心理、不同行业产品的风格特点等一系列设计学中较为抽象而又重要的理论结合起来,课程完成后还要进行系统总结。这样的话,以课程为纲领、课题为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理论对设计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促进他们自觉地加强文化理论的学习。

2、合理安排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不同形式与教学的结合。

对工业设计学科而言,一系列螺旋式上升的产品设计课程是重点。实践教学要安排好时间先后、与不同阶段的课程切入、不同形式的结合。例如:产品企划及概念设计中,学生在课程(课题)中完成的是市场调研、分析、概念设计这一部分,很多时候提交的成果是调研报告和一批表现概念的方案图,那么该类型的课题可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并且,可以把产品设计竞赛列进中高年级的产品设计课程中,把竞赛课题作为设计课题。因为竞赛命题贴合企业需要,能够反映出某行业特点,并且很多竞赛并不只是要一纸效果图,而是包括从方案到模型的完成整个过程,这也是符合产品设计规律的,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企业横向课题、学生进入工作室形式的产学研活动可以和产品设计改良、产品设计开发、系统设计这些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为毕业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课题。

3、围绕实践课题实现学科知识体系化。

工业设计学科中设计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是两大块专业内容。很多高校工程类课程由工程类教师上,教材也使用一般工程类教材,学生很难找到技术与设计的结合点,因此,普遍对工程类课程兴趣不高,那么可以把实践课题作为一个支撑点,把这两大块内容统一到实践课题中来,使其取得延续性,这样学生知识结构的体系性和完整性便得以加强。学生对产品设计的复杂性、深刻性的理解是以往单纯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这种围绕实践课题所做的尝试不仅实现了工程技术类与设计类课程之间的交叉,而且实现了跨际、跨学科、优势互补,对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富有启迪意义。

结语

专业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与现实的价值,课堂设计课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观念的好方法。课堂设计课程往往由任课教师出一个题目,或者画一个范围,而学生就这一题目或范围进行构思、设计、制作。而实践性教学则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两点:一是加强专业技能实际训练,把课程学习环节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相互结合,既使学生在专业课堂中获取知识,又在动手实践训练中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工业设计教学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发展与完善。通过教学与实践设计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体系,加强案例教育,借鉴了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并增加了经济收入,以充实教学实力,迅速提高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冲.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8)

[2]聂守宏.实践教学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2010(31)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企结合 办学模式 电大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Running School by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LI Jianjun

(Shunyi Branch of Beijing TV & Broadcast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1300)

AbstractTelevision and radio broadcasting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This pattern of running school proved successful in developing TV & Radio broadcasting universities. Some theories from the analysis could be good references to other similar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pattern of running school; television and radio broadcasting university

如何让电大办学更加科学、理性发展,更好地服务行业人才培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话题。我们顺义电大近年来一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30年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电大教育事业是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发展壮大的。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是电大教育发展之本,教育观念转变和教育模式创新,是电大教育活力之源。我们认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未来电大发展的需要。

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符合电大自身办学定位

1.1 “校企合作” 是电大育人的重要模式

电视大学是一所 “没有围墙”的学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进行培养人才,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发挥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运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进行远程教育的开放性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上各层次人才的任务。从国民教育系统来看,电大教学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五大系统之一。

1.2 “校企合作” 符合顺义新区市场与人才对接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顺义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形成了以汽车制造、电子通讯和食品饮料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拥有索爱通讯、现代汽车、首钢冷轧、江河幕墙、东方雨虹、燕京啤酒、汇源果汁等一大批中外知名企业,顺义区已经由农业县快速发展成为工业大区。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强劲增长,使顺义人才需求总量、需求规格和层次呈迅速上升趋势,这对顺义电大办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领导班子围绕 “怎样办好电大,办什么样的电大以及为谁办电大”的主题,确立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找准办学定位,立足顺义,服务顺义,面向基层、面向行业和企业办学;明确发展思路,以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和短期培训等办学形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大批适应顺义地方基层和行业企业需要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有特色、全市一流电大分校发展目标。

2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成功的运行机制

2.1 “校企合作”办学的定义与内涵

我们认为“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是指学校主动与企业接轨,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办学的一种模式,也即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运行机制。这里所说的“企业”,不仅仅是指工业企业,而是泛指社会上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行业部门。

校企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有五点: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学校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三是学校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四是企业强化办学意识,不但为学校的教学与实习就业提供方便,在办学的场地与资金上为学校提供支持,并且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五是校企双方在联合办学中实现双赢,这种办学模式不单是学校的行为,而同时也是企业的自觉行动。

2.2 我校“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阶段

(1)1999年―2002年校企合作起步阶段。1999年,电大进入了开放教育的新时期。学校努力顺应电大教育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深入企业调研先行,与顺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企业合作,开设开放教育试点的金融专业,招生76人。这是我校第一次把企业需求与学校办学正式结合起来,变开门办学为走出校门办学。1999―2002年的四年间,凭借开放教育的办学优势和学校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合作单位从金融企业扩大到司法部门、农林企业。合作项目重点是开展开放教育学历招生,开发短期培训项目,校企合作稳步、有序开展。

(2)2003年―2005年校企合作迅速发展阶段。2003年,顺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2004年学校在认真总结基础上,出台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顺义分校关于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意见》,并聘请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北京现代、顺鑫牵手果汁公司、顺义区总工会等单位领导成立“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几年里学校先后与北京汇源集团、华颂会计师事务所、北京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北郎中集团等十几家单位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除进行学历教育招生和开展岗位培训外,学校与企业及时进行专业设置研讨,超前开设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拓展合作办学项目,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践,学和做有机结合;教师下厂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教和用有效对接。把企业优秀人力资源引进学校,成为学校外聘教授,开展教师座谈和学生讲座, 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服务,择优推荐学生就业。学校还依托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与企业共同搭建职工素质教育平台,广泛了职工素质教育培训。

(3)2006年―2008年校企紧密结合提升阶段。2006年以来,顺义被确定为北京市东部发展带重点建设的新城。面对新城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空港物流枢纽、航空会展、承办2008年奥运会等重大项目和历史机遇,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全区各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拿出有力举措服务大项目、服务大企业。电大分校如何进一步开展教育服务,迎接新任务新挑战?在深入研究、广泛调查,创新思维基础上,学校创出了“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校企紧密合作办学新路子,与北京汇源集团、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签订协议成功合作办学。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是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直接接轨,实行订单式教学,为企业定向培训人才。

3 通过“校企合作” 办学打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电大

3.1 校企合作助推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持续攀升

校企合作使顺义电大融入了社会、对接了企业,校企合作也锤炼了电大、发展了电大,助推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从1999年至2008年秋,顺义电大开放教育招生数量持续攀升,累计招生9746人,招生总数位列北京电大各分校首位。2006-2009年连续四年招生数量全市第一位。由于招生工作成绩突出,2005-2008年连续4年被评为北京电大招生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中央电大评为全国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坚持发挥开放教育优势,立足社会需求,校企结合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重要的招生工作先进经验,在2009年中央电大招生工作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

3.2 校企结合促进学校广泛调研,对接发展开设新专业

电大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促进学校重视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加强教育需求调研,学校每年都要深入到区内50多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劳动及人事部门,了解当前一手信息,掌握今后发展动态。优化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所设置专业尽可能保持与我区企业和劳动力流向相一致,与当前职业发展趋势相适应,人才培养结构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3.3 校企结合促进学校进一步创新办学,开拓紧密型合作办学新模式

紧抓办学机遇,创立“四位一体”汇源班。2006年,学校在对汇源果汁集团调研中得知,面对竞争激烈的果汁市场,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理念早已过时,汇源集团越来越需要建设一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营销团队。汇源领导高度重视营销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正在选拔招聘人员。学校掌握信息后,立即邀请汇源高层会谈提出校企合作办学意向,同时双方共同成立项目组,研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合作方案。经反复协商,凭借优质的电大办学品牌和突出技能培养的“四位一体”实施方案,汇源集团、顺义电大于2006年5月成功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四位一体”紧密型校企合作的创新点:“招生即招工”,学校和企业共同面试,合格后电大注册入学,并与汇源签订就业合同,学生一进电大门,就成汇源人; 教“学”即教“工”,教学计划执行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业计划同时,开设汇源企业文化及生产、管理、营销技巧理论学习;学习即实践,在理论知识学习(工商管理,营销方向)基础上,围绕岗位需要,突出实习实践,培养实际技能;毕业即就业,学生经过培训,思想进步、文化合格、技能过硬,上岗就业。

创新形式,开办燕京啤酒集团“学分银行”。2008年,顺义电大分校在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启动 “学分银行”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学分银行”是一种新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采取累积学分,零存整取的方式获得学历。学分银行项目有三个明显特点:学员全部来源于燕京一线产业工人;专业选择、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均由企业自主选择和决定;各种证书如职工素质教育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各种国家认可的证书等可替代课程学分。

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了企业与学校全方位合作,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企业积极参与教育,其中燕京企业文化、燕京企业管理、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渠道管理等8项课程均由燕京企业领导和知名企业专家来授课。其中燕京企业文化这门课由燕京企业总经理亲自讲授,校企优势互补,共同育人。

3.4 校企结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我校深化五突出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中心地位,规范教学管理。校企结合办学解决了学校生产实习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工具、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我校大胆突破传统电大的教育模式,尝试“我的课程能力点”教学,要求任课教师遵循了以能力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学校与顺丰物流、顺义西单商场、燕京啤(下转第33页)(上接第21页)酒集团、大龙物业公司等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为教师下厂实践、学员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实施。

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的发展信息,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业务能力,学校先后有34名教师深入到燕京啤酒有限公司、明鉴会计师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教学实践,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企业实践的干部教师把实践经验运用于开放教育教学中,如李海英的《物流实践基地――电大学员应用能力提高的摇篮》等,学校先后有15项创新课题获顺义区教育中心奖励。学校邀请校企合作的企业负责人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如燕京啤酒集团、顺鑫牵手的领导,企业领导对学生在电大学习提出要求、寄予厚望,聘请物流企业经理进课堂,真正把学生在顺义电大的学习结果纳入企业用人评价范围,使校企合作步入新的篇章。

3.5 校企结合搭建平台,短期培训、学生就业形势喜人

在学历招生持续保持增长势头的同时,学校依托企业努力开拓职工岗位培训和其他短期培训项目,非学历教育也在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有优势,2006年至2008年期间,开展各类培训7000多人次。例如对西单商场800名职工进行营业员资格证书培训,全部获取上岗资格证书;开展银行计算机模块培训,培训顺义农行员工260人;开展实用文体写作项目培训,培训牵手果汁50名员工等等。

就业是民生之本。自2003年以来,学校开始把未就业电大毕业生作为就业的对象择优向社会推荐。学校一方面将“招生办”改为“招生就业办”,不仅承担各类学历生、短期培训招生任务,还负责就业安置工作;另一方面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有计划地开展职业能力训练。学校每年都要召开毕业生用人单位座谈会,了解毕业生在单位的表现,听取用人单位的建议,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顺义电大依托开放教育优势,校企结合推进了学校发展,提升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在中央电大、北京电大和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评比检查中表现突出,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共计获得429项奖励,其中集体奖项50项,教师获奖207项,学生获奖172项。2008年上海电大、天津电大等五省电大来学校参观交流。中央电大时讯、北京电大时讯、中国教育报、顺义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对学校进行了相关报道。展望未来,顺义电大将继续发挥校企结合优势,开拓创新,总结经验,打造品牌,为电大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顶岗实习

作者简介:王琴(1967-),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8-0057-03

顶岗实习是增强中职生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中职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为了解中职学校在校生顶岗实习工作开展的情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2007年9-12月,我们在上海市开展了专项工作调研。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和走访包括技校、中专和职业高中在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及一些与中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单位,我们初步掌握了上海市中职学校在校生顶岗实习的实际状况,并针对顶岗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上海中职学校在校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基本情况

(一)中职学校能够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和市教委指示精神,在校生最后一年都能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通知,这些文件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作出了相关规定。调查发现。除准备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之外,上海市所有的中专、技校和职业学校学生最后一年或半年都能到企业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大部分学校在学生第二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积极为学生联系顶岗实习单位。

(二)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大部分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

中职学校教师在推荐毕业生顶岗实习时,大多能够注重学生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的恰切性,使学生学有所用。很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中职生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如上海市医药学校建立协作关系的单位有570家,其中稳定协作关系(挂牌)的单位有63家。上海市商业会计学校建立长期稳定就业推荐关系的单位有50多家,校企的长期合作使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学校对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专业设置方面更加富有针对性。能够及时根据需要调整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

(三)学生劳动时间和强度基本符合《劳动法》规定,并能获取一定报酬

从调查结果来看,上海市各中等职业学校组织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劳动场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四条“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的规定。没有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开展顶岗实习:没有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以及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实习劳动;也没有学校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实习。学校与学生实习单位签订了符合法律规定的实习协议,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够获取一定生活补助。

(四)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成功就业

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学校都与实习单位都签订了“定向实习协议书”。协议书规范了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而且,一些中职学校在为学生联系实习岗位时,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对于没有用工诚意的单位一般不推荐毕业生去实习。这一方面保护了中职生的利益,避免中职生成为一些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促进了中职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在校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私营、外资企业中学生实习时间每天超过8小时

调查发现,学生实习企业大多能够遵循《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实习学生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但一些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往往要求员工加班加点,有时甚至工作达12小时,由于学生是顶岗性质实习,必须与正式职工一样,也要做满工作额。对此,有的学生希望得到加班补助,因而愿意加班;而有的学生家庭住址距离实习单位较远。不愿加班,因此。个别家长和学生对此很是不满。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有企业的规章制度,中职生到企业不是参观学习,而是“顶岗”工作。制度不能因他们而改变,他们必须适应企业的生产节奏。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是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不能违反:一方面是面对相对强势的企业不可能提条件,因而。往往处于两难之中。事实上,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作息时间安排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有的要求员工做三休一,有的以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为准,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并未超过8小时。

(二)一些中职生对工作岗位不适应的问题尤为突出

1 动手能力差。对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专业来说,中职生的技术技能与企业岗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上海先锋药厂一位制药车间主任谈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是非标准的东西,即与企业流水线的标准不一致。如企业的有些设备,学校公共实训室里也有,但这些设备与企业里的设备有所不同,不能拆卸,而企业则要求员工能够在15分钟以内把机器进行拆卸并安装,了解机器的构造原理,劳动局考证对此也有同样的要求。然而,学生适应机器的能力较差,缺乏动手能力,每年能够考取资格证书的寥寥无几。

2 社会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识淡薄。学生到了企业等用人单位。企业一般安排老师傅带教学生,但一些学生与师傅合不来。老师傅反映这些学生没有礼貌,不知道尊重人,缺乏起码的为人处世常识。有的企业用工的专业性不强,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其中,团队协作精神是用人单位一再强调的。然而,问卷显示,团队意识最不被学生看重,有37.2%的学生把它放在就业所需素质中的第五位也就是最后一位,仅有10.03%的学生把它放在首位。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能与其他员工和睦相处,也影响到企业的录用。正如一家企业的老总所言,如果我录用了你,我还得另外找人帮你协调人际关系。

3 缺乏吃苦精神和责任意识。由于上海技能型

人才短缺,一些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对中职生很是欢迎,认为中职生薪酬要求不高,与大学生相比稳定性较强,有的企业甚至说中职生只要想留下来就能留下来。但这些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吃不起苦,顶岗实习过程中,在岗位工作不几天就不再来企业工作的学生很多,占1/3左右。而且,有的学生在离开企业时,也不与带教老师或有关管理人员打招呼,责任意识淡薄。一位学校招就办的主任谈到,2005年有一位毕业生被推荐到一家银行实习,工作两天后,这位学生不辞而别。结果这家银行再没与学校合作过,而推荐的这位学生还是老师心目中比较好的学生。可见,中职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准员工地位,缺乏角色转换意识。

在顶岗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对学生已完全按照员工进行管理,企业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而,他们既不像家长对待孩子那样关心,也不像教师对待学生那样耐心,企业管理人员把学生作为相对成熟的个体来看待,尽管对他们比对一般员工宽容,但企业的规章制度他们必须遵守。实习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已经是员工,他们难以进入实际的工作状态。

(三)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顶岗实习期间,一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依据学生自己带到实习单位的“实习生反馈表”,有时班主任会打电话去询问一下学生实习情况。除此之外,学校并无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监督与管理,因而。形成管理上的盲区。管理措施的缺乏,一方面,学校不能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企业也会认为学校不负责任,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合作。

之所以存在上述状况,原因主要是一些学校的领导尚未认识到实习对学生素质提高以及学生就业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每年每所中职学校毕业生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这些学生进行实习的单位不同,地理位置分散,这些都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学校的班主任大都是专业教师兼任的,他们所带的学生参加实习去了,而他们还要给其它年级学生上课,不可能对这些实习学生进行跟踪管理。这种情况下,有的学校就要求原任班主任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实习学生进行联系,进行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对班主任承担的这部分管理工作给予一定的补贴,然而,这部分补贴很有限,如调查中有一学校仅发给每位班主任80元的补贴。补贴的有限,必然影响到这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实习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又都是顶岗性质的,问题很多,仅靠原有班主任兼职管理显然不够。事实上。一边上课,一边管理实习学生,也让这些班主任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有的学校就干脆不再让这些班主任管,而是要求招生就业办的教师专门进行实习生的管理。有限的几位招办教师进行几百甚至上千实习学生的管理,很显然,这些管理措施很不到位,教师很少下企业,有的打电话问一问,有的根本不去企业或最多一个学期去一次。还有的学校采取外聘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的办法,但外聘人员对学生不熟悉、不了解,管理效果也不甚理想。

三、加强中职学校在校生顶岗实习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教育和管理工作

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得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校领导应切实重视学生实习工作,建立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同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二)建立一支专职负责的实习管理教师队伍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设立专门负责学生实习的管理机构,尤其要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如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注重学生实习,实行双重管理。学校设有专职实习管理教师,学生实习后,原班主任不再上课,全程跟踪学生实习,算满工作量。实习教师每天到学生实习的单位了解情况并填写巡视记录,每月要上交巡视报告,巡视报告可以是案例、感受或市场调研报告。除此之外,还要求班主任拍摄学生实习照片。对于负责学生实习的班主任,由学生处年级组长进行管理,这些年级组长都是有带班经验的教师,是教师中的精英。由于有了这样一支专职负责的实习管理教师队伍,有效地规范了学生实习,学校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也给企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企业也乐意到该校录用员工。

(三)完善学校的实习管理工作

加强学生就业实习期间的有效管理,一是要求学生如实填写实习手册。学生每个星期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记录,企业的主管老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记录,实习期间实习手册每月交家长、教师检查一次。实习结束后学生将实习手册交回学校;二是班主任不定期走访实习单位。班主任老师不定期对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回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三是电话联络。班主任老师每周与学生保持电话联系,以确定学生的实习情况;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如QQ群与学生联系。老师可以事先将学生编组,每一组的学生组成一个QQ群,每天晚上老师和学生在QQ群上进行沟通,了解情况。五是建立学生定期返校制度。学校可以要求实习的学生定期在休假的时候返校,汇报自己的实习情况,反映实习中的问题。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

针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学校教师有必要继续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为学生实习期间身份仍然是学生。学校理应详细了解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当好学生的导师和参谋。利用工余时间和公休日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开展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安排适当的文体活动,帮助学生缩短适应期,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一方面,对个别因不能胜任岗位要求被迫离职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指导,积极推荐面试;另一方面,对随意更换工作的同学进行就业形势的教育。要求他们要严格遵守学校有关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

(五)建议出台有关学生顶岗实习时间的补充规定

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各国的理解略有不同。在国外,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Beverridge,其目的是用来判别雇佣劳动者的标准。国际劳工组织把就业能力界定为“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则把就业能力界定为获得工作的能力以及在企业中取得进步并发挥自我潜能,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做出贡献的能力。美国劳工部把就业能力分为基础性技能和工作性技能两大类。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指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技能、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如何运营的知识。加拿大会议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和团队技能。

在国内,关于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构成要素和层次方面。郑晓明(2003)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谢志远(2005)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王霆(2006)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技能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能力群,可具体归纳为劳动者满足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三大要素。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本文赞同郑晓明的观点。

二、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地方高校是指省(直辖市、自治区)属高校和省直属市(地区、州)属高等院校。相比于部(委)属高校,地方高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服务方向,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大,专业丰富多彩,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就业能力要求。为了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每一专业的学生都应掌握该专业所要求的特定就业能力。那么,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应该需要具备哪些就业能力呢?根据地方高校服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本人认为,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就业能力: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文化知识

专业文化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国际贸易专业文化知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一般通识知识,主要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其二是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等方面的知识;其三为专业核心知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营销、外贸英语函电、报关报检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制作、国际商务谈判等方面的知识。

(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技能

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技能主要包含8个方面:(1)表达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较强的文字组织、书写、表达能力;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即口齿伶俐、表述问题明确、思路清晰,逻辑性强。(2)人际交往的能力,要求国际贸易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与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处理好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当地政府、海关、商检等部门的关系,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3)开拓创新能力,要求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要头脑清醒、思维敏锐,时刻注意国际贸易信息,抓住商机,大胆创新,出奇制胜。(4)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并有效地协调起来,包括协调关系和善于用人等等。从近几年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大学毕业生中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5)决策能力,是指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在业务洽谈面临多项选择时能及时、果断地作出最佳选择的一种能力。(6)外语应用能力,要求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能熟练地直接运用外语与外商进行交谈、起草和阅读往来磋商函电、拟制合同等。(7)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对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和EDI系统的使用能力,比如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单据的起草、录入,对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微机化管理等。(8)团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当今企业和其他各社会团体的重要体现。当一个人的个人能力与其团队合作能力发生冲突时,企业或公司更看重的会是后者。

(三)国际贸易专业的技术技能

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技能主要包含8个方面:(1)国际市场调研能力。国际贸易人员要掌握国际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具备国际市场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和国际市场预测、决策的能力。(2)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能够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确定市场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然后制定营销策略,提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的认知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3)成本核算能力。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要能够计算出口总成本、出口外汇净收入、出口盈亏率、出口换汇成本等指标,合理对外报价。(4)商务谈判能力。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谈判技巧和谈判驾驭能力,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处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各磋商环节中的各种问题。(5)报关、报检能力,即通晓海关报关报检业务程序,熟悉海关法规和通关的规则制度,能准确地判断进出口商品所属税则类别,能独立填写进出口货物海关报关单、报检单,核算各种税收。(6)出口制单结汇、进口审单能力。国贸工作业务人员要熟练掌握进出易中应提交的信用证、装箱单、提单、保险单、汇票、产地证书等各种单据种类,每种单据的内容和具体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制单、填单、审单,办理议付。(7)跟单能力。即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模式,有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刻苦的工作精神;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相关单证审核能力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8)国际货款结算能力。即熟悉汇付、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等国际贸易中常见的支付方式的业务流程和运行程序,根据货物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支付方式来及时、安全地进行货款的结算。

(四)个人素质能力

个人素质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敬业。从事国际贸易就意味着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甚至节假日的时候也不能休息,而且经常出差在外,非常辛苦。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是做不好国际贸易的。(2)耐心。外贸行业中开展一笔业务,从交易磋商开始,到签订合同直至合同履行完毕,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就要求业务人员要有耐心,认真负责,切实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3)自信。这一点最重要,在对外贸易中,很多潜在的客户,都是要在很长的时间里才转变为真正的客户。(4)身体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员经常进行户外工作,因而要有健康的体魄,有活力,能吃苦耐劳。

三、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从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来看,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因素比较多,但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学校因素、学生因素、政府因素和企业因素四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1.专业定位。专业定位就是准确把握专业特色,确定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及任务,它体现的是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管理理念和策略,对专业未来发展等具有引领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专业定位,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地方学校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师资条件、生源、办学设施、办学经费等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其中主要包括专业服务方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专业特色定位等。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国际贸易专业定位应以教学为主,研究与服务为辅,专业口径与人才培养规格适当,专业特色明显,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地方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主动协助地方解决涉外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就是专业所要开设的全部课程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关系,是本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整个知识体系,也就是学生学什么知识的问题。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题和专业选修课程等课程结构,也可以分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结构。课程结构在很大包括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未来的事业发展。因此,课程设置要结构合理,比例适当,内容难度适中。课程太多、内容太难,就会出现泛而不专,学而不透等不良情况;反之,课程太少、内容太浅,就会出现偏而不全,用而不够等现象,其结果都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3.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目前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培养模式不科学。一方面,从讲课的内容来说,理论教学太多,实验、实践教学偏少,不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育,从而导致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从课程教学的方法看,目前大多数教师上课还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一些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式、启发式及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很少采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程考核方式。为了检验学生对某一课程学习后的掌握情况,学校都会对该课程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封闭式的试卷考试、开放式的动手操作、实验设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但考核方式不同,对促使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差别会很大。对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考核,如国际贸易课程考试,采用试卷考试效果要好,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好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为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如果是国际贸易实务、报关报检实务采用开放式的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每门课程的考核,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分别采取针对性的考核方式。

5.学校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就业观念不全面,对就业信息不了解,对就业能力缺乏自信,对求职就业感到茫然甚至恐惧。因此,在校期间,学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适度的就业指导。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总体情况看,低层次和一般化的基本服务进展较大,高层次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严重不足,认识也远远没有到位。为了迅速提高学校就业服务与指导水平,地方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对就业环节帮助、需求信息提供政策制度指导、求职技巧指导、职业心理辅导、择业决策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塑造等各方面进行梳理和强化。

(二)学生因素

1.未来就业规划。未来就业规划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整合自我经历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志向和愿望,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自我定义。大学生在就业规划形成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统筹思考,形成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构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或明确就业目标。明确这一规划的大学生就会在自己的职业理想基础上,认真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寻求工作的机会,通过成功就业来实现就业的目标和愿望。因此,从大学新生一进校就引导学生好设计好未来的就业规划。

2.专业背景。专业背景是指毕业学校品牌、知名度、声誉度及专业特色情况,如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985、211高校等。在当今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面对同等能力水平的求职学生,学生的专业背景对求职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地方高校既不是国家一流大学,也很少是985、211高校,从专业背景来说,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处于一种劣势。因此,为了弥补自己的专业背景不足,地方高校国家贸易专业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专业动手能力优势,在专业应用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3.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上文已分析过,在此不再阐述。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看,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要找到和保持一个好的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专业技能更为重要。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大多只能被迫从事一些没有技能的简单劳动。

4.学生基本素质。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指学生在学校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一般社会资本能力和个性品质,比如,前者包含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后者具有的诚实、热情、责任心自信心和适应性等。其中,社会资本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赢得资源以及在职业生涯中得到帮助。因此,良好的社会资本素质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和保持就业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动机的关键要素。

(三)政府因素

1.经济形势。国家的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状况密切相关。经济形势向好,就业机会增多,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相反,经济形势趋淡,市场萧条,企业减产减员,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度变大。作为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来讲,目前经济形势的影响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萧条,国际市场疲软,出口减少,国家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措施,这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各类涉外企业减少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2.招生规模。经济形势因素从人才需求方面影响大学生就业,招生规模是从人才供给角度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在一定的人才需求情况下,人才供给越多,人才过剩现象就越严重,求职就业就越困难。随着我国高校的进一步扩招,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急剧扩大,远远超过了各类涉外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再加上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就更使得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3.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现实中劳动者就业问题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方案及措施。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鼓励大学生报考国家公务员,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等。这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选择,二是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三是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四)企业因素

1.用人规模。用人规模是指企业用多少人的问题。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在企业,特别是涉外企业。因此,企业的用人规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规模。衡量企业的用人规模,一是看企业个数的总数量,企业数量越大,员工需求就越多,大学生就业规模就越大,反之,就越少;二是看单个企业的用人数量,在企业总个数一定的前提下,单个企业的用人人数越多,企业总体用人数量也越大,大学生就业人数也会相应增加,反之,就会相应减少。

2.用人制度。用人制度是指企业使用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利用人才的问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用人原则和用人标准。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不管有多高,如果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求职过程中都会被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地方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了解企业的用人制度,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培养合格人才。只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学校实习基地的提供。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色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就要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相配套。学生的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地方高校一般都能提供,但专业实习基地地方高校几乎没有,只能求助于校外企业和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因此,企业能否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充分的实习基地,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进而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产生决定性影响。

参与文献:

[1] 励骅,房利.英、美国家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高教

发展与评估,2011,(4).

[2] 孙俊华,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

[3] 甘瑁琴.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4] 李友俊,等.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表

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4).

[5] 张天意.浅析经管类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培养路径[J].

上一篇: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