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3-12 02:32:54

科研工作思路

科研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一、科研工作实效的探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但是大多数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非常现实的,就是为了拿到一个课题结题证书,以备评职晋级时用。而且多数教师最开始科研研究并没有真正想研究什么课题,研究出什么结果,而是抱着糊弄过关的心态。面对这些普遍存在的现状,我校并不急于向他们讲教育科研是时展的需要,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助推器,而是先引领一部分素质较高的中青年教师入门,只有迈入了,才有时间和机会去疏理他们的工作思路,改变他们的错误认识。

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开局的第一步我们做得既艰难又耐心。首先,在学校校长的带领下,申报了地区级的科研课题,成立了由6人组成的课题组,分别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中开展了对课题“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接下来陆续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工作,让他们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中的小课题申报。让每位实验教师先上报子课题名称,接下来对教师进行方案撰写方法的培训和指导,然后教师上交子课题实施方案,对每位教师的研究方案进行指导,不合格的再要求重新修改,经过这一项一项工作的磨炼,教师不再小视科研工作了,也清除了他们曾经的错误思想: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不再认为教育科研事不关己,不再担心搞教育科研影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也不再认为教育科研很神秘,高不可攀,非专家不能搞。

二、科研工作思路的创新

怎样能让科研工作开展得有实效,避免形式化,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是必要的。

教师研究工作的热情和质量,仅靠我们的管理和督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激发教师的这种内在研究动因,我们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个人课题,使研究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一项工作,更是为了对自己负责。正是因为很好地做到了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申报,才让教师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迸发,并持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从他们的个人档案中就可以看到,教师个人档案,名目和种类很多都是教师自己自发的积累创新和相互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学校强制要求的。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既能及时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又不给教师的研究工作增加工作量,我校适时调整研究日志的内容,从一开始教师随意撰写,发展到有针对性、有主题地撰写,例如,让教师掌握科研材料中“教育案例”的撰写方法,我们把9月份的研究日志中的主题定为“教育案例”,并且对教育案例的撰写要求进行了培训和示范。这样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教师对该主题的思考和重视,有思考、有关注才会在常规课堂教学工作中有所实施。

在我校的“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主题教学研究活动中,为了能让教师紧紧围绕课题设计教学,同时为了锻炼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教师设计教学与课题相结合的教案、设计学案、说课等能力,我们对承担课的教师在各个环节上都提出具体要求。通过活动设计的开展,培养了教师思考的习惯,促动了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他们进行课题研究也是一个极好地提升和锻炼的机会。

课题研究工作开展了,并不等于就有实效了。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指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地深入开展,但是任何一项科研工作都没有一成不变的路可走,教育科研工作永远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我们永远都将面临着变化和挑战,只有思考才会有进步,只有实践才会有成效。

科研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围绕上述思路,我们将具体抓好四项工作:

一、整章建制,夯实科研工作基础。由于我局科研所成立较晚,制度建设比较滞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2009年,我所将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手建立包括基本工作制度、课题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从课题立项、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报告撰写、成果鉴定和推广等各环节工作,同时着手建立完善鼓励理论创新、多出快出研究成果的激励机制,促进税收科研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二、组建队伍,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全系统开展科研人员推选工作,组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兼职科研队伍,特别是加强市县局科研队伍建设,形成省局和市县局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努力形成全系统上下共同致力税收科研工作、服务税收工作大局的良好局面。同时积极为科研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加强对外联系,促进学术交流。继续加强与总局科研所、各兄弟省市科研机构、省内高等院校的工作联系和学术交流,利用各类资源,拓展研究空间,进一步打开视野,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我省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科研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一、教科研及课题研究

1、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力保证。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水平的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导。但教育科研如果得不到领导的支持,搞教科研的时间就会无保障,所需的教科研经费就会无着落,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就不会得到激发,教育科研工作就会难以开展起来。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之所以能够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走到许多学校的前列,这得益于领导的鼎力支持,得益于我校领导始终把教科研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每学年每学期工作计划之中。学校领导一直在逐年增加教科研工作方面的投入,即:课题研究、,购置电脑、购买图书、征订刊物、派教师外出学习、编辑资料等,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广开绿灯。

2、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XX年年,教研室在课题研究方面努力落实了教研“四个点”,即: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主抓了课题结题、课题申报、学科教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青年教师培养

随着我校青年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对刚刚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的培养日显其重要,为使他们能早日进入角色,尽快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骨干的后备力量,本学期教研室将着力做好了如下工作:

1、制定了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建立了青年教师培训档案。

2、开展青年教师岗位练兵活动。本学期教研室共安排青年教师校内、学科内公开课、展示课38节,说课、评课活动20余人次,听取了20余位青年教师的课,并给予了说课、出课、评课指导。

3、为提高新教师的业务素质,XX年年9月,教研室主任刘金伟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进行了教案撰写培训,从教案编写的原则、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教案的优化设计等方面给予了指导。

4、XX年年10月,教研室、教务处联手检查了42位青年教师的教案,并进行了全面反馈。

5、开展了教学反思活动。“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为使青年教师能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研室开展了新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小论文活动。本学期教研室从新教师递交的教学反思小论文中选取了若干篇,发表在了校刊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试题研究

1、建立健全了试题命题规则、试题命题质量反馈制度。

2、XX年年上学期,教研室出色完成了非毕业班的期中、期末试题的入库、出库、质量反馈工作。本学期,教研室对学科组的命题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要求命题人员在命题时必须紧扣教材,突出对识记、理解运用能力的考察,以便引导学生重视对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做的事情的注意。

3、充实了试题库、课件库、习题库。

4、整理了近三年的期中、期末试题资料,并装订成册。

5、为严把命题质量关,期末对命题人员进行了培训。

6、制定了《命题人员职责》《命题安全保密制度》。

7、完善课题研究档案,规范申报、结题程序。

8、丰富学科教研活动内容。

科研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一、 以国家需要为指南,创新设计科研工作载体

国家对智库建设发出时代的召唤,各级教科院(所)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方向和任务,新型教育智库的功能已经明确,即发挥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理论的思想库作用;提出政策建议,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作用;开发教育策略,服务教育实践的设计师作用;引导教育舆论,更新教育观念的宣传队作用。教育科研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国家需要、时代的召唤,从自身特点出发,确立相应的工作思路,创新设计科研工作载体。

科研机构往往规模较小,一般从数人到数十人不等。在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热情日益高涨的今天,有限的人力与日益繁重的科研管理工作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显。创新设计科研工作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地区的优质资源总是有限的。整合资源是科研工作的长期任务,为此,我们确定了“小机构,大网络,深研究,宽服务”的工作思路,以科研机构为核心,汇聚区域研究力量,形成科研大网络。围绕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以专职研究人员深度研究为依托,组建专项课题研究团队,为教育实践研究做好智力支持。以资源整合为突破,聚集地区高校优质研究力量,合力攻关重大重点项目。以群团组织为触角,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科研工作,不断扩大科研工作的影响力。

专兼职队伍组成的科研大网络,使学校和地区的科研资源产生了融通效应,相互支持,相互借力,相互成就。专职人员的深度研究保证了研究方向、研究质量和成果,专项课题为牵动,带出一支支研究队伍,培养了专项领域的科研骨干。科研机构与高校、中小学校与高校的合作,搭建起互利共赢的科研平台,高校承担的部级重大课题委托项目也走进了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实践领域,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也得到了高校的理论研究支持。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和开放式的合作渠道不断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与发展。群团组织以其广泛性和普及性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渠道,一级学会和二级专业委员会各有所长,紧跟教育改革形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会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二、以规划课题管理为牵动,构建立体化的科研服务体系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市、区、校三级规划管理部门分别承担不同级别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及指导工作,各级不同管理部门分担职责,便可以形成以规划课题为牵引的立体化科研服务体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区(校)级等。每一级别往往又分重大、重点、年度一般、专项课题等类型。我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重点课题指向本地当下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教育行政的科学决策保驾护航;一般课题指向本地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线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为教育实践研究和应用研究助力助威;专项课题指向本地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为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智力支持。几类课题各有分担,任务明确,承担服务行政决策、服务教育实践、服务科研事业的基本功能。

级别不同,类型不同,但管理一般都包括组织立项评审、督导开题、中期检查、结题评审等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管理都包含着大量服务工作。在立项评审、结题评审等工作中,专家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形成许多宝贵意见。这些意见如果不加以利用,也就只是存放数年的档案,难有再见天日的机会。各级规划办在组织评审的过程中,注意汇集整理专家意见,梳理出共性和个性问题,会形成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意见,从而放大管理服务效能。我们在组织评审工作时,专门设计专家意见表,将常见共性问题逐一排列出来,专家只需在相应问题上画钩即可,节省重复书写的时间;又留出足够的空白,便于留下个性问题;同时专门指定工作人员记录专家在工作交流时那些饱含智慧的零散意见。学科组对专家意见进行二次加工,开展即时培训,一方面可针对同级别课题的报告提出修改意见,或指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要注意修正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组织向上一级课题进行申报时,这些意见可成为事先培训的内容,起到指导预防的作用。

课题研究有固定模式和章法,但各级规划办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则有很大的独创空间。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可使规划课题研究发挥更大的服务效益。在立项评审时,我们采取两次评审、中间加一次培训的“2+1”评培结合评审方式开展工作,大大提高了立项通过率。在结题评审时,结合申报国家首次基础教育成果奖的评选工作,我们改进了结题申请报告书的格式,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规范表达。

三、以科研培训和多样化活动为抓手,提升教师队伍科研素质

科研培训多见于讲座形式,集体授课,受众良多,普及宣传面广。问题则是针对性不强,包干培训和一对一的精细化指导可以弥补其不足。我们在培养省科研骨干的过程中,采用专家指导集中培训和包干辅导小组一对一辅导的方式,细致指导其撰写立项评审书、开题报告等,使得近40%的课题成为省重点课题,收效特别明显。评审前的培训也可在较大范围内提升了培训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学校的专业化指导能较快地普及科研基本常识和基本方法,使教科研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推动学校形成“教中研”“研中教”的工作常态。

现场展示交流活动是成果宣传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渠道。各地区、各专项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期,适时召开现场展示、交流等活动,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丰富的呈现形式可以使参加活动的人员在短时间内获得多方面的收获和体验。现场展示活动往往还要融入经验交流、培训指导、部署工作等内容,经验交流可以提升研究者的总结归纳能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培训指导可以增强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可操作化,提高课题主持人的理论水平;工作部署则可以总结交流课题研究现状,肯定研究取得的成绩,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后期工作思路和做法。

科研成果评审活动对成果提炼和规范表达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国家在2014年举办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活动,各级政府对社科类成果多有不同评选奖励措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也设立了科研成果奖等。这些举措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评审材料的格式设计还会规范成果表达的方式。获奖成果会在一定层面反映出区域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引导区域教育研究的方向。

科研管理部门可以跳开课题研究范围,创新设计与教育研究关系密切的活动,形式多样,便宜操作和参与,以组织更多教师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点到面,逐步普及科研工作。最多见的是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具有范围大、易操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等特点,是提升教师群体素质,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便捷途径。好书推荐、读书报告会、优秀读后感征集、读书演讲比赛等系列读书活动会激发广大教师的读书热情,在教师队伍中营造了浓厚的读书和研究的氛围。围绕十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战略,还可以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家故事”征集评审活动。此项活动会推动教师书写家故事,传承好家风,推动家庭教育和家文化建设,也使教育研究紧跟时代脚步。形式多样的活动还有另一层题外之意,就是对科研组织机构的宣传,使广大教师知晓科研组织,形成组织意识,增加归属感。

四、以舆论媒介为阵地,充分发挥宣传推广作用

与任何工作一样,教育科研也要建设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宣传导向和引领推动的积极作用。教育研究刊物具有多样化的职能,它国家教育新政策,呈现国内外教育研究新成果,汇集教育研究新经验。既是宣传书,又是资源库,还是一线教师展示交流、锻炼成长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舆论媒介形式趋于多样化,特别是网络平台方面,博客、空间已被微博、微信取代,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圈,业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最便捷途径之一。区域、学校、教师个体都可以借助微信等便捷平台信息,科研机构应该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占有新的宣传阵地,及时发出信号,应用新的媒体传播区域教育好声音。与此同时,传统纸媒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区域教育刊物基本包括市、区、校三级,可谓风采各异,成为区域教育宣传的重要窗口和教师交流的便捷渠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宣传和带动作用。

形式多样的论坛、讲坛、沙龙等也是一种舆论媒介,借此平台,宣讲、研讨教育政策,、推介研究成果,是一条能够在较短时间、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便捷渠道。有的学校举办科研讲坛,坚持数十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培养了一批善于研究的骨干教师。校内讲坛的资料或许对很多专家学者来说并无太多意义,但对同领域的教育同行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启发,最重要的是对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教师个体在一次次写作、宣讲中,由幼稚走向成熟,写作水平在实际锻炼中得到有效提升。有的地区举办跨地区的大型论坛,围绕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中心课题,聚合八方力量,高端切磋,共商同议,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对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往往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科研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1、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最坚实、最可靠、最有效的保障。

教育是培养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人的基础事业。为国家服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承担对社会发展的引领潜质;为人民服务,教育必须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这是一种上下贯通式的对整体的服务。所以,教育事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办好。然而,教育是科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那么,要办好教育,必须尊重科学。教育科研是对教育的科学研究,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本质揭示,所以,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最扎实、最可靠、最有效的保障。

2、教育科研要站在比教育更高的维度去观察、思考和研究教育。

要把教育事业放到国际社会当中去谋篇布局,放回中国的现实当中去创作篇章,这样才会保证教育不辱使命。换个角度说,教育科研要充分发挥对教育服务的功能,就必须着眼全局,了解国际社会、了解教育、了解教育研究的发展动向,针对国内社会现实、教育实际、本地教育现状,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踏踏实实地对教育整体开展科学研究。

3、教育科研的成功要体现在成果和成效两方面。

“十一五”伊始,我市也和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状况,面对此种现状,如何谋划教育事业的发展,怎样确定全局的工作思路,怎样落实工作思路,怎样实现教育的发展?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市教育局注重科研引领,带头寻找科学答案。同时,组织科研部门、相关处室和教学部门共同研讨,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教育发展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设计,确定了“和谐 普惠 均衡 优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思路,并以省重点(资助)课题“区域和谐普惠教育发展研究”为统领,以各相关处室的局本研究和直属学校的校本研究为引领,开展全局工作。2007和2008两年内,围绕“和谐 普惠 均衡 优质”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思路,通过多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的调研分析做出科学决策,合理调整了学校布局,改善了资源配置,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手拉手”帮扶贫困生等活动,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整体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使“十一五”的全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教育科研的具体实施中,我们体会到:教育科研对上要紧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中心,对下要关注全体学校的发展,实现上下贯通,多方参与,是充分发挥自身功能的必要条件。

二、宏观设计和微观操作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的有效方法

全面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实现全面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自然就是教育科研要探讨和解答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教育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往往这些问题又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教育科研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及时求解。彻底解决教学内容一层不变、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教学方法呆板不活,教学行为没有新意,学科教学重视不一等等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发展的现状,是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只有使教师的职业事业化、教育观念问题化,教育行为研究化才能实现。为此,教育科研必须做好以下最基础的工作。

第一,教育科研必须在教育教学的沃土中扎根成长。

要使教师的职业事业化、教育观念问题化,教育行为研究化,教育科研必须在教育教学的沃土中扎根成长。那么,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日日新,苟日新,今又新,这个问题方可解决。2007年9月,以全面推进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为主题,启动了吉林市“校本科研工程”,有80%的学校近6000名教师参加研究。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增强了问题意识,形成了研究习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许多教师感慨地说:原来课题就在我们身边。2008年8月,第一期“校本科研工程”顺利结题;9月,确定了以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为主题,启动了第二期“校本科研工程”,100%的学校近万名教师参加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吉林教育的发展。2009年9月,以建设和谐学校为主题,启动了第三期“校本科研工程”。和谐学校建设是长期的研究任务,目前,通过2年的研究探索,教师的研究行为正逐步形成他们的生活习惯。

第二,教育科研要重点解决“教育三农”问题。

要实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难点是必须解决好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农村教师这个“教育三农”问题。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致使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等,这种教育的不公平,既需要政府的大量工作,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科研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来逐步解决教育“三农”的问题。无论农村教育什么情况,提升农村教师素质都是关键,为此,我们实施了农村科研基地建设工作。2008年,我们在全地区选择了办学硬件设施较差的11所农村中小学校,作为第一批吉林市农村科研基地校,旨在通过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加快这些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并通过迁移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通过5年的探索,这11所学校当中已有70%转变了原来的现状,成为政府肯定、家长满意的学校,有近百名教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和地区知名的教师。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农村科研基地建设工作,把这些学校打造成为农村教育典型,激励更多的农村学校赶超这些典型,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农村教育快速发展之路,加快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

第三,教育科研要引领各学科教学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和谐发展。

组建艺术教育联合体,集体开展艺术教育发展研究。全面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体音美学科是最直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学科。作为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开足开全学科;遵循教育规律,不以个人好恶行事;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作为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科隐含的美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美的感受。但事实并不为人所愿。据调查有些学校的体音美成为或正在成为边缘学科,让路给了语数外等学科。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成立了艺术教育联合体,并实施了“艺术教育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范围覆盖全部学科,通过研究实践,既引导了各学科教学内容对隐含的美的因素的挖掘,培养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充满美的享受,又促进了各个学科齐头并进,不断追求美的教育和教育之美,引领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吉林市书法城建设也做出了一份贡献。

第四,教育科研要踏实抓好学校科研室工作。

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就要把科研工作一贯到底,落到实处,而学校科研室是重要的支柱。科研所要把学校的日常科研工作抓好、管好,既要让学校领导真正重视科研工作,又要让学校科研室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为此,“十一五”教育局发文明确规定了学校科研室的机构建制,“十二五”伊始,我们以“学校科研室标准化建设研究”课题为载体,积极探讨学校科研室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学校科研室工作职能、硬件配备标准等,促使学校的科研工作条件适宜,工作内容更加明确,给教育科研增添了的生机与活力;促使地区科研网络机构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所校科研的真正贯通,为科研工作的贯彻、实施的畅通和科研功能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问题的一一破解和落实,使整体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三、强化管理和督评结合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既然是科学研究,就要体现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谨慎操作,避免产生错误的结果,误导教育发展。必须认真规划研究蓝图,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一丝不苟地按着蓝图走好过程。为此,我们从规划的职责出发,结合本地区实际,从四方面入手,强化科研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一是认真制定了《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课题审批标准、课题鉴定标准、优秀成果评选标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标准,以及各项工作的实施细则,使各个环节的管理都有标准可依,规范行事,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较高质量,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二是制定了规划课题建档标准,有效利用档案管理,即时跟踪课题完成情况,保证了研究课题90%以上的高结题率;三是设计、印制和使用了《课题研究手册》,规范研究全程,培养了研究者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科研知识和实践能力;四是采取优秀成果形式,广泛宣传优秀研究成果,有效地促进了优秀成果的应用转化,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充实队伍和创新机制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的坚实保障

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为教育发展服务的功能,必须有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和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作保障。为此,“十一五”伊始,在全市教育科研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之后,2007年,在精简机构缩小编制的大气候下,教育局把教科所扩编至30人,实现了老中青兼顾,以中年教师为骨干的研究队伍,使专业研究人员覆盖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艺术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信息教育。为不断壮大研究队伍,加强研究力量,挖掘和利用个体优势,充分发挥地区教育科研权威人员的作用,我们还建立了吉林市教育科研专家库,聘请了60余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专家库成员,随时需要,随时聘用,既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同时,我们把工作重心下移,突出为基层学校服务的功能。创新工作管理机制,实行研究人员包片制,使11个县(市)区和市直属学校均有专人负责,并规定了研究人员深入基层的工作日,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专业优势,做到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指导研究,及时反馈信息,使我们能及时把握全区的研究动向和工作情况。

科研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一、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科研工作思路。前不久,我会召开了理事长办公会,对科研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并明确由一位副理事长分管科研工作。濮洪九理事长强调,科研工作是我会工作的一个重点,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治疗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尘肺病康复工程的基础。本会科研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以应用研究为主,坚持与基础理论研究、与尘肺病治疗康复的临床实践、与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的方针,力求多出成果。

二、制定法规,使科研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我会于2008年2月21日公布了《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科研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8年3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分为6章、共29条,系统全面地对科研工作的几个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规范了本会科研管理机构的任务与职责,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的管理进行了规定。

三、充实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明确了专家组的定位与职责。本会聘请了十余位尘肺病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本会科研和学术工作进行指导和咨询。专家组参与审议本会科研发展规划和本会科研课题及其资助项目;指导本会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评审工作;指导本会学术交流工作和科研宣传推广工作;提出改进科研和学术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四、本会近期将召开科研工作会议。会议将总结我会成立以来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经验教训,根据本会科研工作实际和发展趋势,制定科研规划,部署2008年度科研工作。

五、设立科研基金,保证科研经费。科研基金专项用于获准立项的资助课题、委托课题和奖励经费,并由本会财务部会同研发部管理监督。科研基金为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提供了保障。

六、建立科研基地。我会将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国家煤监局尘肺病康复中心)、煤炭工业职业医学研究所、煤炭总医院、华北煤炭医学院、铜川矿务局总医院、大同煤矿集团职业病防治院作为科研基地,发挥其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行尘肺病相关课题的研究。目前,在一些研究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七、加强科研培训,开展以肺灌洗为主的尘肺病治疗技术推广。一是委托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本会培训基地)进行肺灌洗治疗技术的应用推广,在全国合理布局,设立定点医院。二是委托煤炭工业职业医学研究所(本会培训基地)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技术的培训和定点医院认定。目前,正在制定培训计划和认定条件,即将开展培训工作。2008年将认定开展综合康复治疗的定点医院5~8家。

科研工作思路范文第7篇

一般情况下,学校多以文本形式呈现课题研究的过程,科研人员通过听取学校的介绍,研读学校研究的文本信息,获取研究的资讯,梳理研究的思路,确定研究的目标,这样的研究是从文本到文本,探究的焦点也多在学理的层面。但“科研送教”不仅是“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我们将研究聚焦于课堂,从事实出发,多视角聚焦微观层面的课堂教与学。现实情况是,具体情境中的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表达的文本信息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教师和科研人员关注情境中发生的教育现象,听课后,他们共同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在两者的视域融合中不断修正研究的方向,补充研究的思路,在双方的理解中不断建构出的新的研究目标。这个新的研究目标针对教育实践的问题,从实际中来又到实际中去,旨在转变教育教学的行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

二、对教育科研模式的重大改进

1.主动服务的工作思路一般情况下,中小学科研的指导与服务部门只有受到学校邀请后,才会按校方的需求开展相应的活动。“科研送教”改变了长期以来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被动服务的工作思路,我们不再坐而等之,而是起而行之,主动出击联系区县,寻找学校,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2.结构严谨的活动形式受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形式大多是松散的,想在一定区域内有针对地、全方位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较大难度。但“科研送教”不同于以往的活动,它被纳入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工作计划,作为中心工作之一,这是一个有一定时间、周期、封闭回路的工作,更有一定内容、规范和要求的服务基层学校的科研大事,其实施过程中各个层面的操作都是有序和周密的。每次送教前,为了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科研人员都要“备课题”,即认真、仔细地研究学校的课题报告,各科的教案、学案等资料。之后,全所研究人员再扎根学校、深入教育教学的现场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是基于前期对学校教科研总体情况的考虑和现实的需要展开的,都有明确的目的。

3.多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斯塔弗尔比姆将评价界定为“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10],他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0]。“科研送教”的评价旨在,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新科研人员的教育教学理念,促成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发展,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主体为科研人员、学校、教师,评价内容围绕送教活动的流程、内容等展开,评价方式为问卷、座谈、写反思日记等。评价强调科研人员与教师的主体性,尊重不同个体的教育教学经验,体现了主体性与多元性的特征。其一,我们和学校、教师召开座谈会,双方进行充分的对话和深入的沟通,一起总结送教的经验,影响送教的因素,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二,我们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多为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调查专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学科的教师对送教的意见与建议。其三,科研人员和教师撰写反思日记,对送教活动进行回顾式的反思,内容指向课堂与科研,主要是分析、评价生成研究目标的适切性,进一步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三、对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引领

1.对教育科研均衡发展的有力促进因教育科研对学校、教师的科研素养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现在普遍的现象是,名优学校的教育科研轰轰烈烈,科研更多在为这些学校锦上添花。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认为,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学校锦上添花之举,更应成为学校发展的雪中送炭之为。

2.对服务中小学的科研人员工作的重新定位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服务对象是中小学、幼儿园,主要工作是指导区域内中小学开展教科研工作,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科研送教”的研究范式是改造教育现实,是有着明确的实践取向的研究,非教育理论的宏大叙事。中小学科研人员的工作不同于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我们需要运用揭示教育现象本质与规律的普适性的教育理论,创造性解决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要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融合起来。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离开书斋,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接近日常教育生活,走近教育实践本身,“理性必须返回生活世界才能获得源头活水”[11]。在教育现场,在充满偶然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教育情境中获取大量的实际资料之后,我们开展的教育研究才是有价值的,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科研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的目标。

3.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教育科研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深莫测”,一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做教育科研是“高处不胜寒”。但“科研送教”不同于过去的教育科研,它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展开研究,重视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具有理性化和实践性特点。理性化,“科研送教”教会教师边实践、边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促进教师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性,“科研送教”主要研究的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清除了课堂教学的障碍,教师将反思的心得、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研送教”将教育科研融合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为教师理解与认识教育科研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视角。它在向教师阐述,科研与课堂相联,研究与教学是“一张皮”。教育科研既不神秘也不复杂,科研的选题、研究到成果的运用都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科研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中小学教师完全可以做自己的教育科研,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关注自己身边的教育生活世界,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科研送教”在南京已经运作了近两年,受到越来越多学校与教师的欢迎,现已成为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项常态工作。它为我们打开了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另一扇窗,展现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种新景象。但不能回避的是,“科研送教”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由于时间、空间、校内外环境、教育教学经验等影响因素的客观存在,我们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有强劲的专业话语的声音,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变革思维方式,突破瓶颈,大胆尝试。以科研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始终是我们推动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科研工作思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研兴校 教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00

靖远县第八中学是2012年8月新建成的一所初级中学,作为新校,目前无固定的生源地,需要在许多老牌学校的夹缝中求生存。我校结合自身教育现状,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建校战略。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我校教科研工作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现将我校教科研工作实践总结出来,以就教于大家。

1 高瞻远瞩,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

开学之初,学校李校长便明确指出:靖远八中的教育教学要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只有沿着别人的成功之路,大胆引进一流成功经验,稳步推进自己的课堂改革,我们没有时间去摸索,没有时间瞎折腾。在李校长的指导下,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充分研究,确定了“以洋思中学教学模式为引领,扎实推进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研工作思路,明确的思路为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推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2 多元参与,在学研改中催动教学研一体化发展

学校的教育事业要发展,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提升。自靖远八中正式开学,学校就倡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改变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提升教科研业务水平和教学实践水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校采用多元参与的培训途径和形式,引领教师学习研究。

2.1 以教研组为单位参与,集中组织教师学习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本学期,我校利用每周星期三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各教研组全体教师集中参与学习“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相关材料。持续不断的学习,使老师们的观念一点点得到转变,使老师们的教学思想一点点取得进步,使靖远八中的课堂教学实践一点点发生变革,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的良好氛围。

2.2 教师个人主动参与,系统学习交流新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一年来,学校在要求大家认真阅读《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这两本书的同时,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系列材料。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和“洋思模式”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在教师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让骨干教师上观摩示范课,课后,全体教师参与评课、议课和探讨如何上好这一节课。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2.3 利用网络资源参与学校课改,拓宽教师们教科研的视野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及时性、便利性,帮助老师们积极了解新信息,把网络变成自己的教学助手和教研帮手。通过观看“洋思中学课堂教学视频课例”,老师们对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精髓理解认识得更为深刻。通过浏览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教师研修网、人教网、园丁网,鲜活生动的教研信息打开了老师们的眼界,充实了老师们的思想,提高了老师们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强了老师们打造高效课堂的自觉性,老师们的主动性、研究性、创造性得到了有效激活。

多元化参与教科研的途径和形式既满足了老师学习研究的需求,又适应了老师教学实践活动多时间紧的实际,使学校新课程改革与高效课堂建设实现了一体化向前推进的效果。

3 结合实际,以听评课为抓手催动课堂教学高效化

在学校统一部署安排组织下,靖远八中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与打造高效课堂教科研工作一体化推进。围绕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展开对教学课堂改进和革新,努力创建全新的“开放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合作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高效课堂”。

3.1 追求高效课堂的学校观摩课启动新课改

在推进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的教科研的过程中,我校首先选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走在前面的老师,为全校做以追求高效课堂为目标的新课程“观摩课”,启动新课改。全校教师分文理科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让老师们在身边的课改课堂中,感受课改变化,体验课改进步,领悟课改精髓。

3.2 追求高效课堂的组内公开课带动新课改

在学校观摩课取得成功之后,学校组织各教研组努力打造追求高效课堂的组内公开课,带动全体教师向新课程迈进。要求承担组内公开课的教师,按照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努力打造“生成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注重教学实践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争论问题,学生思维在探讨中得到发展,知识体系在探讨中逐渐建构,交流与合作意识在探讨中不断增强,不但使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了提高,更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3.3 追求高效课堂的岗练评优课催动新课改

为了促进教科研取得良好效果,我校结合县教研室“岗位练兵、教学评优”活动安排,在教研组公开课的基础上推出13节“岗练评优”课,以催动课改的进一步发展。我校教导处精心组织,学校领导层和教科研中心大力协同,通过紧张的两周时间,组织全校老师积极参与,经过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系列活动的有效实施,使老师们认识到新课程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讨的全新教学格局,使课堂成了真正开放的、鲜活的、发展的、互动的课堂。教师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行为得到进一步改变,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岗练评优”课的催动下,得到持续稳定的深入发展。

回顾一年来的教科研工作,我校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的缺点和不足,需要我们下功夫弥补和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付出更大的努力,投入更多的精力,使靖远八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科研活动的深化中稳步前进。

作者简介:胡进宝,甘肃省靖远县第八中学,甘肃靖远 730600

科研工作思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期 教师科研发展 转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53-02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突破口,是“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学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研究、服务面向也必然要随之进行调整,学校由上至下均要接受改革带来的阵痛。其中,在科学研究方面,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科研力量走在了改革的前列。为了满足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在学校转型期间,科研工作方向、科研工作思路、科研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进行调整,学校也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和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确保学校顺利转型,并实现良好可持续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教师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作为区域人才高度集中地的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区域科技创新和发展知识的重要任务,因此,不断提升科研发展水平,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社会职能,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也非常重视科研工作,通过实施各种激励政策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地位。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应用性研究方面,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呈现出能力薄弱、教师主动性不强的状况。

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数据,2012年,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经费来自企业事业的经费仅占其科研经费总额的29.87%,校均获得企事业经费的总额不到300万元。笔者所在学校也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以本校为例,直至2014年,学校教师承担的横向科研经费也仅占科研经费总额的29.57%,这其中还得益于学校在当年加强了横向项目的推进工作,2013年以前的横向项目及经费更少。地方本科院校获得横向项目及经费的比例太小,折射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工作能力薄弱、主动性不强的现实状态。

(二)原因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科研之所以呈现出能力薄弱、教师热情不高的状况,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科研人才的欠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的提升有赖于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然而,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与城市,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社会经济实力的薄弱而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其他社会因素,也使得相对落后的地区面临着相对严重的人才流失与人才短缺的问题。人才的欠缺,导致学校难以获得企事业单位的信任与青睐,应用型科研服务工作难以取得显著的成绩。二是学校政策的导向。由于传统学术文化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更乐于认同教师的学术性研究成果,至于成果的应用价值则不甚重视,导致了高校普遍产生学术成果束之高阁、与现实生产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尤为显著。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评价,还停留在刊物的级别、成果获奖的等级等认识上。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与热情。三是学校教师的观念。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科研群体,大部分老师一直学习和工作在学校这个环境,除承担部分科研工作外,最主要的工作任务还是通过完成教学工作来培养人才。教师习惯了书斋式的生活,较少地与社会外界发生联系。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相结合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思考与尝试,文人内敛的性情及思维习惯也影响着教师对外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多种因素交集在一起,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科研工作方面普遍呈现出能力薄弱、教师热情不高的现状,这是非常不利于学校转型健康发展的。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教师科研工作面临的三个转变

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实现由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即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的转变;二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必须实现由学术研究为主向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方向转变,即学校整体科研发展方向的转变。其中科学研究发展方向的转变为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的转变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是学校朝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所必须突破与改变的主要问题。学校整体科研发展方向要转变,取决于学校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全校教师队伍科研发展的转变。笔者从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为出发点,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教师科研工作主要面临以下三个转变:

(一)转变科学研究工作的思路与方向。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经历,他们在学习和工作期间都积累了相应的学术基础,也取得了不少的科研成果。但绝大部分教师习惯于埋头在文献资料或实验室里做科研,他们的研究课题、合作成员、研究平台大都局限于学校内部或者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真正能够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解决企事业单位实际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学校转型期间,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地方方向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改变自己的研究工作思路与方向来适应学校的转型发展。即教师科研工作的思路要从文献资料中、从实验室里转向学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产业发展的需求上来;教师科研工作的方向要从纯学术理论研究的角度转向学校所在区域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甚至生产生活一线所需要解决的技术等实际问题上来。

科研工作思路范文第10篇

(一)管理人员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敏感度不足、配合力不强,科研管理工作模式仍未摆脱传统工作观念,缺乏精细化工作思路、开拓性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近年来,鉴于高校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中国34所985高校每年平均科研经费数已持续高达12亿,该数字可直接与美国平均水平媲美[2]。在高校科研经费持续攀升的新形势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自然对高校科技创新和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高校对本校已立项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从高校负责人、校级科研管理部门领导到学院科研领导,依旧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工作思路上,没有明确的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意识,往往过多地关注于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的级别与经费、成果的级别和数量等方面。在拥有国家重大项目立项后,科研管理人员仍然遵循陈旧的工作思路,懒于思考,不求创新,只满足于做好一般性的项目立项管理、成果管理;本应做细、做好的项目过程管理环节以及科研产出的跟进等重要环节经常被完全忽视,以至于最终出现科研经费乱用、滥用,不按原始预算操作或超出预算范围,项目在结题验收时不能正常通过审计程序。

(二)专门针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甚至于缺位,直接导致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根基受损,稳定性欠缺。目前,高校关于科研人员的科研奖励制度已相当健全,广大一线任课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被广泛激发。但是许多高校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专门针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在该管理岗位上,工作得好与不好、效率的高低等,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很多时候,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的待遇差别也很大,这些都难以激发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励机制的缺乏也最终导致许多科研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被动工作,或转而应聘高校内部其他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高校科研管理队伍随之失去了其本身该有的稳定性,管理人员变动频繁、流动性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开展。

二、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与角色扮演

目前,高校通行的科研管理岗位在设置上一般遵循本校常规行政管理体制,学校设置科技处或社科处,部门内配置若干工作人员;学校各教学单位一般在院办公室配备一名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的科研秘书,负责学院日常科研管理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并直接接受科研院长的领导。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常规性职责,涉及面较为繁杂,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解读科研政策的能力、协调科研人员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关系的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积极做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的创新管理人才。实践证明,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科研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一样的科研人员,一样的科研经费,一样的时间和信息,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强弱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科研产出的质量和数量,有效的科研管理能够使国家划拨的巨额科研经费恰如其分地用到刀刃上。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全方位深入研究科研管理工作的内涵与实质,在项目立项、项目管理、科研过程、科研产出、成果应用转化、科研评价和科研交流等许多方面做好功课,创新工作技巧,扮演好其应有的管理者角色。科研管理人员要力争对本领域科研工作有熟悉的学科常识,以便在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能够积极地以个人学理知识辅助本学科其他科研人员做好工作,及时发现、合理避免一些问题。同时,科研管理人员也要充分利用个人学科积累,做好学科与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最新信息及时反馈给本学科教师,帮助其确定新的选题;要有效地促进本单位任课教师、其他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科研团队的合作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剂作用。

(二)科研管理人员要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内控机制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管理日益成为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2013年10月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新闻会上,连说两个“愤怒”以表示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恶性问题”的痛心和错愕。在“持续高增长的经费投入”、“不断扩充的科研队伍”面前,我国总体科技创新能力仍然疲软,“基础研究中的突破性、原创性成果较少,频繁出现的来自国家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腐败案例”直接影响了科研投入的效率。[3]鉴于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种种乱象,管理人员应改变往日对科研经费不闻不问的客观“不作为”做法,积极地参与到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环节的全过程。在明确所有校内外科研经费均纳入学校统一财务管理、设置高校专职“科研项目会计”并为每个项目开通“经费卡”[4]的前提下,学校科研处、学院等部门科研管理人员以及学校审计处审计工作人员应积极配合专职科研项目会计管理好每一笔科研经费,做到定期碰面、沟通,要帮助科研项目会计搞清楚经费来源、经费原始预算、经费实际支出与使用明细、经费使用变更情况等,做好科研经费的有效监督与监管。由于许多课题负责人缺少必需的财务知识,导致各种经费使用误区的出现,比如将科研经费视为个人收入、科研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不相符、科研项目结题但不结账、以经费购买的设备仪器据为己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项目结题时难以通过项目来源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程序。因此,为了避免经费使用误区的出现以及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严重脱节,科研管理人员有必要掌握一些基础性的财务、审计知识,学习财务管理政策文件、财经法规和审计法规。同时各学院也要定期邀请学校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到学院举办科研人员财经知识法规学习专题讲座、科研经费审计法规知识讲座等,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的宣传。各学院科研管理人员还要以兼职审计员的角色协助学校审计部门对本单位已立项的重大项目的科研经费使用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工作,以避免经费开支中各种漏洞的出现。

三、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职责权限拓展的若干思考

在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制中,期待科研管理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创新管理理念和精细化管理工作思路、切实做好日常科研管理工作是一种美好的希冀,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会遭遇瓶颈。为了促使科研管理人员应有的角色定位得以更好地实现,高校务必克服瓶颈问题,剔除阻碍科研管理队伍成长的不利因素,适当采取激励措施,并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大胆的拓展性尝试。首先,高校各二级学院应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办公室,以配合日趋复杂的科研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管理要求。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投入比重的逐年加大,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要求高校必须大胆改革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思路,促进科研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积极探索精细化、全方位、多视角的科研管理工作思路。高校要敢于打破旧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适当放权,督促各学院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办公室,大胆打破以往仅仅是将学院科研秘书岗位简单地挂靠于学院院办公室名下的传统做法。目前,国内相当一些高校在本校教育机构改革中已经尝试设置了学院教务办,将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教学固然重要,科研工作的地位在当下更是不容小觑,因此,设置专门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办公室势在必行。同时,高校要赋予该机构科研管理人员以新的职责权限,确保其最基本的人员配备和相应的职级待遇。高校尤其要做到努力保证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享受同样的薪酬,以激发管理人员创新管理、科学管理的积极性,保证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在做好常规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技巧,转变工作思路,以精细化管理代替粗放型工作方式,勇敢地从旧的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其次,为了便于科研管理人员真正介入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在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中给科研管理人员开放财务监督权限。按照部分高校的常规操作办法,一般将该权限集中于高校各学院一把手负责人手中,其他人员无权查看一个单位的总体科研经费到账情况或科研人员个体的独立到账情况。这就使得负责直接科研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完全脱离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过程,对于本单位所有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浑然不知。为了最大限度地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的内控机制,科研管理人员的权限必须进一步加大,以使其方便通过网络及时掌握本单位所有科研人员不同时期的到账经费、经费使用情况、票据报销情况等,要及时利用个人掌握的财务管理知识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履行提醒和指导义务,杜绝科研经费的滥用、随意借支与恶意转移。正如同志所说:“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在客观上要求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好该体系的创新管理人才,为一线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做好一系列辅工作。因此,在继续推进“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该群体的队伍建设也将成为一个必须长期重视的话题,也更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科研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文化工作思路范文 下一篇:人事科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