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0 13:31:26

科学教学

科学教学范文第1篇

我校在2004年9月承担了部级“十五”重点研究课题“小学科学(青岛版)教科书开发与应用”课题的研究。在制定实施方案时,我校就结合青岛版科学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我校所处的城乡结合部这个特殊的环境,制定出研究的重点方向:面向农村社区,放眼城市文明,突出特色。三年来在这方面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下面的介绍中还详细介绍。青岛版《科学》教材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空间、时间、内容、资源整合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由于教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面对的是社会经验较少的学生群体,如果没有选择性的进行整合,教学中将遇到知识与时令的不协调;空间与时间的不协调;比如在教五年级教材中《植物的花》一课时,时令已经是秋季末,当时的花单性花多(南瓜花等),完全花(雄蕊、雌蕊)基本上找不到,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教学效果也不好,于是在教学时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完全花特别多的季节,到农村的果园、城乡结合部的公园,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堂中,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并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到了人工授粉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果实是怎样形成的》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科学课堂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整理农谚:“七月的核桃,八月里的梨,九月的柿子来赶集”。

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更加热爱大自然。《植物的‘分身术’》一课安排在春季也是比较合适的,因为现在大多数植物的繁殖在春季,例如“速生杨”的繁殖是近几年林业扦插繁殖最多的方法,一般在春季,我校的周围就有许多这样的苗圃,把学生带到这种场地,帮助林农进行扦插,既学习到了无性繁殖的方法,又锻炼了学生能力。《种子的萌发》的教学内容原来安排在春季较早的季节,学生做实验时,受温度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并且与农时不相符。我把这一课安排在春夏相交的时节,这是正是种大豆、玉米、棉花的季节,从田间播种到种子萌发,学生能观察到全部的过程,当5-7天后在带领学生走到田间地头时,双子叶的大豆、棉花;单子叶的玉米、高粱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在讲解大豆、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遵循新课标精神,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引领我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二、利用好特有的教学资源,躬身实践,培养兴趣,缔造探索研究型“小科学家”

教师是教材的二度开发者。我校在平原地区,学生对于石头的认识较少。在教学中,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四年级第四单元《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个单元时,正是冬季(12月5日左右),学生家都点上了取暖的火炉,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完整个单元之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组织学生利用石灰石烧制石灰的探究活动,四年级共有71名学生,在两天的时间里,每人烧制2—3块石灰。并且下发了研究表格

摘要:依据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对现有科学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注重时令,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到社区、工厂,农村、田野挖掘知识,增强科学教学亲和力;就地取材,自制教具、学具;使处于城市、乡村结合地带的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成为学以致用的“科学小天使”

科学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主体;小组合作;能力

近年,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科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教学置于核心位置。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浅谈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一、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

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并把它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因而教学过程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细心爱护学生的独到见解,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操作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由思考、大胆猜想、自由操作、共同讨论、设计等。课堂教学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教学的探究性

传统的接受性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学生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事实和结论,而对这些事实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不重视。著名教育家施瓦布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教师应采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知识开展学习,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所必需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注重自主性、探究性和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更强调科学概念的掌握、探究能力的形成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的统一。

二、探究教学的实施

探究教学如何实施呢?从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程序来看,大致要经过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探究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情境要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一般选择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自然现象和最新科技成果等学生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接受性,既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要与学生探究的问题有很大的相关性。教学时,教师把这些情境通过多媒体、实验等手段展示给学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对问题产生困惑和强烈要求弄清的愿望,为探究做好情感铺垫。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节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媒体展示三幅图):(1)一农夫在烈日下劳动,大汗淋漓(配诗朗诵李绅的《悯农》);(2)农夫回家后来不及擦汗就去插插座的插头;(3)很不幸,农夫被触电死亡。你认为农夫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若发生在你的身边,你该给你身边的人怎样的建议?创设这一情境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观察、体会,引起关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激发探究动机。

2.明确问题,设计方案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教学时,采取交互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进行阅读、体会、分析和讨论,从中挖掘出蕴含的若干个矛盾,并从中筛选出主要矛盾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明确了待究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四人一组),围绕教学情境引出产生的待究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充分利用每个小组成员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积累,发挥每个小组成员丰富的想象力,各抒己见,提出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猜想和设计,形成小组意见,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取长补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选择或综合,使学生混乱的思绪在讨论、争辩中逐步修正和澄清,得出较切实际的设计方案。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中,先设问: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有哪些?通过学生猜想、讨论,列举农夫死亡的可能原因,然后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得出农夫死亡的原因是“农夫身上的汗水容易导电的缘故”,再展示:思考题和学生分析、判断,明确待究问题:“什么物质容易导电?什么物质不容易导电?”要求: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桌上给定的实验器材,围绕待究问题,大胆设想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回忆、想象、讨论,归纳出实验方案: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形成一个通路,再依次检验并给出器材的导电性。

3.实验探究

对于设计方案是否真实可行,能否解决待究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才得以证实,探究过程是教学的关键。探究开始时可能有点“乱”,这是正常的。实验时,只要有意义就应加以肯定,对于有新意的实验方法要加以表扬。事实上,学生时代有些所谓与主题无关的实验探究往往很有意义,导致今后重大发现的事例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验因素的控制,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和数据收集,每一步都类似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使他们对科学发现有了亲身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当然,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指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了实验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比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中,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按照实验要求和“探究实验”报告单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4.得出Y论,质疑结论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利用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释疑,最后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像、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这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中,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大组长汇报实验情况,通过补充、争论、再实验,得出实验的初步结论。金属、人体、大地、石墨、盐水容易导电;橡胶、塑料、玻璃、瓷、木棒、油和干燥的空气不容易导电。先质疑:玻璃一定不容易导电吗?然后实验:分别用常温下的玻璃和烧红的玻璃做实验;通过观察、回忆、分析、讨论得出可靠结论:玻璃在常温下是绝缘体,而烧红的玻璃是导体。说明导体与绝缘体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5.迁移应用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可靠结论和探究方法,一方面它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科学结论与探究方法只有与实际相联系,才能体现出知识和探究的价值。所以,要把结论和方法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的最后,设问:为什么插头和插座上既用铜又用塑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探究教学的功能

通过对探究教学在自然科学课堂中的实施,本人认为,探究教学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教学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现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示的。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减小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能力,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探究教学的目标和归宿,是适应知识经济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探究教学的提出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习”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习”,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探究教学使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显著提高,终生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初步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的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小组合作是探究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学生尝试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通过情境明确问题,设计方案,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学会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达成一致。

4.培养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探究教学所创设的情境或待究问题以及迁移应用的练习,大多是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如环境生态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技兴国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四、对探究教学的思考

在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比如,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教学的环境;教师需要培训,转变教学观念;探究教学的安排要有由易到难的梯度;探究教学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在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

总之,准确地把握探究教学的实质,开放地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合理地处理探究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并用,将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n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主编.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11.

3.课程、教材、教法,2001.8.

科学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德育渗透 教育观念

精神力和物质力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德育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在寻找德育发展规律中积极建构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文化,已成为摆在每个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文化时空,德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将学校文化与德育文化教育观念协调一致,才能在学校人性化的文化氛围中实现人性的回归。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结合德育,我做了以下一点思考:

一、关爱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有尊严、有个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们。在科学课堂上,在提问或演示实验过程时,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般请学习较好学生或演示熟练的同学回答问题或演示实验,而忽视其他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请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回答,或在演示实验时请这些学生做小助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尊重、关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赞美。小学生天性渴求被赞美。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该积极鼓励、表扬,让他们在收获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认可,会对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产生巨大作用。有一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人的运动方式有哪几种?有个平时学习态度非常不认真的同学站起坐下连续做了几次,我走过去问他:“你在干什么?”他偷偷看我一眼说:“我思考站起坐下是什么运动方式。”“你思考的结果是什么?”他自信地说:“这是直线运动方式。”我一愣,没想到他这么认真,连忙夸他真聪明。他很不好意思,此后学习态度有了非常大的转变。这使我欣喜不已。这就是赞美的好处。只有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会发自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和做事的勇气、毅力

自信心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时时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了解土壤》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土壤,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然后让学生动手通过几个小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我”正在进行科学探究,并且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结论,了解了一般土壤中的成分,从而获得自信。实验获得的成功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与科学家比,找优点,找差距。“我”的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让学生明白差距,重视后天知识的积累和品德的培养。当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多些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做一件事能否成功,坚持是关键。小学生做事情缺乏耐心,缺乏勇气和毅力,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刚开始还兴趣盎然,但做了一会儿,特别是失败了就耷拉着脑袋不想做了。教师这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想失败的原因,思考怎样才能把实验做成功,提高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断鼓励他们完成研究任务。例如:我布置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规律,并做记录,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刚开始同学们都有记录交上来,但没几天记录上交的就少了,记录的字也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少数几个孩子坚持了下来。为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毅力,一星期后我加强了课下对学生督促,及时鼓励帮助他们,以科学家的故事激励他们,让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坚持到底的毅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科学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备课 教学 统一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38-02

备课和教学犹如是左手和右手,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教师来说,准备充分、安排得当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同时,教学过程是否能够与备课内容衔接起来,也会直接地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如果衔接的不好,就容易出现照本宣科、拖堂、时间剩余较多等现象,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备课与教学的有效衔接,首先要备好课,在备好课的前提下将教学和备课衔接起来。

1 备好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好的课,少不了教师在课前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周密详细备课。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备课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要上好一堂课,就要从有效的备课开始,仔细收集资料、完整熟悉教材、认真编写教案,做到“课在心中”。怎样才能做好有效的备课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合理使用教材,明确目的,理清主线

备课要求教师合理地使用教材,并非要求教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钻研教材上。很多老师认为备课就是备教材,所以在备课时既深挖教材内容的深度,有无限制地拓宽教材内容的广度,准备的内容非常充分,却无主次,过于杂乱,或者因为内容过多而无法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因此导致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要备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读懂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规定、大纲要求的重点、难点内容,体会整本教材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目标,将其融汇贯通。在研读教材时,要从教材内容、科目特点出发,认真分析每一章节的内容,抓住主线,在脑中形成清晰明确的知识脉络。我们可以在备课时将教学目标分开为多个小目标,通过细化每一个教学的重难点,阶段攻克,逐个击破,最终完成教学的总目标。

1.2了解学生特点,合理安排,仔细推敲

教有教法,教无定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仔细推敲,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总体学习特点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到“知己知彼”。课堂教学必须要做到全面照顾,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备课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只备教材不备学生。

在备课时,教师要熟知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互动情况、自主性等各方面特点,多问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引入新课时的例子是否和学生生活环境一致?举例的内容是否适合?怎样将概念讲清楚?板书位置在黑板的哪个版块,重要的内容该写在什么位置等。同时,备课时还要考虑到减轻学生的负担,做到内容多变、生动有趣,讲练结合,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特点,才能做到合理备课,因材施教。

1.3精心编写教案,科学设计,认真备课

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是备课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此时,再经过精心编写、科学设计,就能完成一份教与学完美结合的教案。在设计教案时,要做到思路清晰、选题科学、布置合理,确保不放过每一个重点,讲透彻每一个难点,同时让课堂生动有趣,气氛和谐。

另外,加强集体备课也是备好课的一个重要手段。集体备课是集合所有教师的智慧,可以相互借鉴教学经验,充分地暴露独立备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同时,集体备课也有利于产生新思路和新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团队,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

2 如何做到将备课与教学有效地衔接起来

不论备课的内容是如何精彩,情节是如何地有趣,都需要教师将备课的内容和精神完美地表达出来,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备课内容和设计目标。所以,备课与教学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忽视。如何做到将备课与教学有效地衔接起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按教案思路上课,灵活上课

“课前认真写,课上丢一边”,不按教案思路上课,教案是教案,上课是上课,教案与上课各自为政是很多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上课不按照教案思路上课,就容易偏离主题,使备课失去了实际意义。要做到备课与教学的有效衔接,就要充分地利用好备课的教案,根据教案的思想完成教学过程,因为教案中每一个预设的教学环节都是为了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更加主动、完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另外,教学也不能唯教案而不通变化,因为我们在备课时,虽然有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但是教学的环境是在时刻变化的,例如,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时,学生的学习精力就不如二三节,这时就要根据课堂环境的变化适时改变教学策略,灵活上课。

2.2注意学生反馈,提高教学实效

教案、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教学把教案的内容教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将学习的实际情况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在备课时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哪个知识没讲透、哪个环节没表达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语态等,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习题等直观地反应出来。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和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改进备课方式方法,不断地提高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做到课堂完整、流畅、生动。

2.3加强互动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互动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最大程度上地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处于高速运转的模式,让教学效果更佳显著,同时还减少停顿和重复过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中来,灵活机智地处理各种疑难问题、多答案问题,同时,风趣幽默的语言和体态都能让学生兴趣盎然,让课堂充满活力。

3 结语

一堂精心准备,完美演绎的教学,要求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认真准备,懂教材、懂学生、懂教法,在教学中认真执行备课思想,注意收集学生情况,灵活变化,心有学生。特别是近年来,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材不断变化,考纲一年一易,给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和高希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合理布置,把备课和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赵竹林,丁双六.有效备课的十大误区及其分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0.1.

科学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启蒙;理论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感受科学

一个小女孩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冬天会下雪?月亮为什么总在晚上出现?天上的星星为什么那么亮,一闪一闪的,它真的是在眨眼睛吗?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妈妈惊异地望着可爱的女儿,嘴角泛起一抹欣慰地微笑。

是呀,千奇百怪的世界令我们眼花缭乱,充满神奇,让我们勇敢去探索,所以才会有现在如此先进的通讯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航空航海技术的发展等等,这是科学。

有人说,科学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仔细想想,它却一直伴随在我们生活中。你想过没有:为什么粥烧开了会溢出来?为什么影院里楼上比楼下热?为什么鸡蛋捏不碎?为什么鱼在冷开水中会死?……这些也都是科学。

每天,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他们都想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教师作为科学启蒙的承担者,就应该在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发燕尾服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要的内容,通过多样化教学,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

一、教师要掌握坚实的科学基础知识,深入了解避免科学性错误。

科学是为断发展的,教师作为一节课的操作者,就要掌握能使课程完整进行的第一武器——渊博的科学知识和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儿童对于科学这个概念不很陌生,所以教师应该用一种正确而浅显的理念去引导他们步入科学的大门。学习中,教师的言语对学生的判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儿童很天真,思想也很幼稚,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深入浅出,使答案浅显易懂,而又不会偏离大的主题,所以教师想应对自如,就必然要深入了解科学知识,才会正确、轻松地带领学生向科学走近。

二、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概念。

小学启蒙阶段,学科学,就是要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因为科学无处不在,对于科学的学习也应该和实际相结合。儿童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所以,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点,并鼓励他们比一比,谁的问题多。在讲授科学道理的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加深了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在他们有一定成就感的同时,也更加提高了他们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状态。

三、懂得利用科学方法、科学过程和逻辑过程相结合的方法设计教学。

科学的学习,就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世界。例如:去田野森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每一种美好的事物都会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的兴趣。不仅如此,还会使他们联想到“生命与环境”、“生命与健康”、“生命与科学”等诸多话题。这些会成为他们逐步探索的主题,而对于生命中一些问题的探讨,又会使他们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四、教师要善于利用创新传授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感受科学。

现代科学要摒弃那些已经陈旧和过时的教学内容,吸收和反应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有步骤、有计划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和研究,让他们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进行科学课程学习,创新教学也应以儿童先前的经验为起点,从他们熟悉的事物中展开学习,教师的言语和动作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教师要创新教学,这样会使教师教起来有兴趣,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五、给学生自由开展学习过程提供条件。

科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学生参与的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所以,除正常教学外,还应让他们有自我学习的空间。这时,教师只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使他们能自由发挥各自的特长,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在这过程中你会发现,学生着手解决问题前会认真考虑行动计划、选择方法、制定步骤、设想安全措施、搜集资料,有时还会测量、实验、记录、统计、做统计图等。教师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在组织好后期研讨后,学生自然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的。

六、教师要以日常教学为基础,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科学课程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利用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科学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可以跟学生谈话、测试与考试或利用布置作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可以是知识竞赛,也可以是技能性竞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竞赛。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是学生自己组织,所以,竞赛内容也会很全面。教师此时可以担当顾问,使竞赛形式多种多样、气氛紧张,充满创造性,从而达到竞赛的真正目的。

此外要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科学活动,这是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最好活动方式。如植树造林、治沙种草、治理环境污染、灭鼠灭蝇等活动。

科学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 情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51-02

在网上论坛里看过一帖子,说的是一位中学老师上课的水平如果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不仅称不上是好课,而且还可以说是问题较多。然而,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愉快的,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所教出的学生不仅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领先于其它班级,而且在社会活动中,该班学生的活动能力也优于其它班级。专家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这与课堂教学中的情商因素密不可分。

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的知识,科学教师们自己对某一些知识可能都不十分明白,还要去教学生,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校陈老师的科学课,深受学生喜欢。两年来陈老师上了组内许多公开课,或许由于专业的限制,课堂上的闪光之处也并不多,语言也没有特色,课堂上甚至还会有知识错误。但陈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耐心细致地帮助同学解答疑难问题,课堂上肢体语言丰富、尊重学生、气氛轻松愉快……。在全校“你最喜欢的课堂”调查中,陈老师名列榜首,所教班的成绩也遥遥领先。让许多教师不得不服气。仔细想想,陈老师之所以能深受同学的爱戴,所教班级的成绩居前茅,这与课堂教学中的情商因素密不可分。我认为,一个教师,只要在他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满足他的教学需要的前提下,他的情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教学效果。但我觉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视情商。教师是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的,但我们却应该激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知识的奥妙,去主动地求知,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的情商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所谓情商,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心情、兴趣习惯、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在科学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正常的教学活动,还要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高效率的进行课堂教学。

一、在科学教学中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1.喜爱之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下面是对陈老师所教的两个班的同学(84人)的调查结果。问题是“你为什么喜欢上科学课?”选择“科学成绩好”的有14人,选择“喜欢科学”的有15人,选择“喜欢科学老师”的有50人,选择“其它原因”的有5人。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那位老师有关。学生喜欢老师时就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在课堂上就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从而自觉主动的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尊重之心――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

每个孩子,智商有高有低,身材相貌有美有丑,家庭条件有好有差。但人对尊重的需求是一样的,也是与生俱来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的态度。教师应做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爱护每一片绿叶,包括有“斑点”的绿叶,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有“斑点的绿叶”更需要阳光雨露。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学困生”。对他们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喜爱别嫌弃,多重视别忽视,多尊重别歧视。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困生”也能天天见到老师亲切、期待的目光,在教师的关爱中幸福地学习、成长。

3.责任之心――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结合科学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情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心理学认为: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科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热情。例如:教学“大气压强”时,用“覆杯实验”导入,全班同学都非常的惊讶与好奇。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合适的实验、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生活事例、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进取心,最终达到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尽量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例如:教学“大气压强”时,让学生想一想“大气压强这么大,人体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我们的屋顶什么没有被压垮?”这样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到科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4.宽容之心――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陶行知先生用宽容、鼓励的态度让学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值得教师学习。老师最头痛的,莫过于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不完成、成绩下降……。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下降,我便在他的试卷上写:“××同学,这次考试成绩怎下降啦?是粗心?还是不会?还是准备不充分?还是……你能告诉老师吗?”对学生暂时的落后,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宽容”,决不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放纵,而是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迎头赶上,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前提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其目的在于给学生以进取的机会。

二、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以情商促智商

1.避免课堂教学单调

课堂教学单调是教学的大敌,它往往是教学设计单调引起的。科学教材较简单,可读性较弱。教师要学会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如:教学“血液循环”时,老师都会讲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从左心室出发经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从右心室出发经肺动脉、肺中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回到左心房。但很少有老师向学生分析:为什么体循环是从左心室回到右心房,而不是左心房?为什么肺循环是从右心室回到左心房,而不是右心房?当同学们听到这一问题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都在积极思考。不久,终于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打破了课堂的宁静。这位同学说:“如果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回到左心房,那么这部分血液就得不到氧气;如果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回到右心房,那么这部分血液就得不到营养物质。这样的血液循环是没有意义的。”全班掌声一片。老师同学都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但有些时候,单调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看似单调的事物,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而学生也要学会面对“枯燥”的材料,拓展自己的知识,努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下去,把这些材料变成自己跃上更高阶梯的跳板。沉得越深,跳得越高。

2.避免课堂情绪不当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开发智力,养成良好的习性。其中又以知识学习为主。课堂情绪的高低,要服务于这个目的。课堂情绪过冷,可能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到,老师讲过了,学生没掌握。例如:科学课上,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讲到传染病艾滋病时,大多数学生都觉得艾滋病是可怕的而且难以启齿,他们把艾滋病视为洪水猛兽,课堂上总是静的可怕。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艾滋病知识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任务小组,分别查找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如何对待艾滋病人等,最后每小组都要以PPT或调查报告,宣传画报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通过查找资料、展示成果,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对艾滋病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了艾滋病的致病机理、知道了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关心艾滋病人等。一些学生还表示,以后还要参加有关艾滋病预防的公益事业,起到了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与此对立的是课堂情绪过热,可能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该学的没有学到。

科学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资源优势 自制教学仪器 远程教育平台

一、充分利用农村的生物与非生物资源

我们生活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处于大自然的怀抱,各种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把这些资源充分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把学生常见的熟悉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内容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

一方面是丰富的生物资源。《生命世界》在整个科学课程标准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观察大树、蚂蚁、鸽子、青蛙、猫等常见的动、植物;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感受生物的生命周期,研究生物的繁殖,进而探究生命的共同特征;进一步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在城市小学进行,肯定会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然而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家里就养着猫、小狗……,田野里、路边上时时会有一些蚂蚱、蚂蚁等小动物出没。而各种植物更是经常见到,很多孩子还亲手栽过树、种过农作物。这就是农村环境为我们的孩子提供的特有的探究材料。

二、克服困难,自制教学仪器

走入我们的科学实验室,与城市小学相比较,农村小学实验器材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实验器材的不足影响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及探究的顺利进行。从教学内容看,作为农村科学教师的我们,应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塑料袋、矿泉水瓶、注射器、蜡烛、易拉罐、输液器、小塑料盆、纸饭盒、纸杯、卡片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上课用的教具,并且,学生在亲手制作学具的过程中,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例如,我在本学期四年级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我只从实验室里拿了一次温度计,其余的全部是自己制作或学生制作的。如一个葡萄糖瓶,上面插一根输液管,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也可以用它制作小型灭火器,还可以用于探究气体和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自从2006年国家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走进了校园,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契机。多媒体课件运用于科学教学之后,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信息容量大、密度高、范围广、操作简便、教学效果好、直观明显等优势,能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多重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日食和月食》一文时,我在远教卫星资源上下载了Flas,具体形象地把日、月食发生的过程在学生面前展示,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实物,使学生能够做到一目了然,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远程教育平台上,为我们展示了许多科学课专家(如路培琦、郝京华等著名教授)所上的下水课,无论从课的结构设计上,还是课堂宏观调控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另外,还有许多讲座,能为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之,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资源,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科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教版《小学科学培训手册》课程标准解读

2.郝京华.《从新课程标准到新教材》

科学教学范文第8篇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

“常见材料”是全册书的引入单元,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材料、关心新材料。“声”“光”“电”“磁”四个单元分别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质。“声”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等探究能力。“光”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能让光线通过、光沿着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线路可以改变等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和能力。“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讨论到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信息与通信”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了解都声光电磁知识的应用引起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科学事实。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能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3、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蒸发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4、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及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

本册在内容方面以物质世界的声光电磁方面的知识为线索,但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声光电磁应用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2、奋斗目标

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3、其它措施:

(1)、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

(2)、重视活动的总结,注重课后交流、单元总结。

(3)、科学课堂教学要兼顾实与活。

六、教学专题研究计划

指导学生运用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性质及用途,培养学生质疑、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热爱科学。

七、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学困生有:黄倩倩、张萧、程铭静,他们记忆能力差,反应也较慢,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1)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2)采用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利用课余时间为其补习,使他们不被落下。

2、尖子生的培养

(1)采用“一帮一、一对红”的政策,尖子生帮助学困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求共同进步。

(2)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的兴趣。

科学教学范文第9篇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探究是其主要学习方式,但多种教学方式互补,是十分必要的。阅读就扮演着重要角色。课前阅读,为科学课提供了必要的资料来源。课后阅读,将科学探究延伸到了课外。多途径阅读,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阅读;课程标准;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但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阅读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扩展视野、获得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为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营养。那么,如何将阅读与科学教学有效结合,让阅读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呢?

一、课前阅读,为科学课提供必要的资料来源

课程标准中小学科学包含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这四大领域又包含了18个主要概念。从课堂表现形式来说,有探究课、常识课两个类。常识课中的知识,学生不能亲身经历,不能通过实验获得,也观察不到,只能通过阅读有关的信息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提供学生阅读的方向与资料,供学生阅读,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如教学生命科学领域《珍稀动植物》一课,学生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有关珍稀动植物的信息,如他们知道“国宝”大熊猫、杨子鳄、银杏、水杉等。但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学生掌握的信息并不全面,教材只简单地提供了一些文字材料及图片,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在教学中,提前一周推荐了几个搜索词,如珍稀动植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护珍稀动植物措施等,让学生通过网上查阅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进行课上交流。我还推荐学生阅读《世界珍稀动植物百科全书》、《中国的珍稀动物》等书籍。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珍稀动植物资料我则制作成学具卡片提供给学生课上阅读,并在课后进行小组间的传阅。如珍稀动物,我提供了麋鹿、白腹锦鸡、白鳍豚、中国短吻鳄的资料卡片,珍稀植物,我提供了人参、银杉、金花茶的图片及资料介绍。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也对课本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对生命科学领域产生了深厚的研究兴趣。

二、课后阅读,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天文、地理、自然万物,每一个知识点相关的知识体系往往很庞大,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可能为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探究意识的保持与深化则需要将科学课延伸到课外,阅读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将科学课向纵深延伸的载体。比如宇宙科学领域中的《登上月球》这一课,其知识性目标是认识月球的概貌,这一目标,课本上有详细的介绍。而探究性目标则是会搜集资料,能抓住关键信息,提炼有用信息,能创生新的信息;能大胆想象。这些目标,仅用课上的时间是很难完成的,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我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大众天文学》。《大众天文学》以相当长的篇幅介绍了月球的概况、月相变化、月亮绕地球运动、月亮的表面状况及月食的相关知识。学生想要了解的有关月球的知识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而这本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并不是一些枯燥而机械的天文知识介绍,而是适应大众的接受水平,以充满文学气息的笔触,深入浅出,将深奥的天文知识呈现出来。这本书所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广泛,我针对不同的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章节让学生阅读,我还将其中与教材联系紧密的内容做成知识卡片发给学生。如《太阳家族》一课,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恒星的特征,还可以走出太阳系,了解银河系、其他星系。《秋季星空》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北斗七星及北极星在天空的位置变化规律。科学阅读,在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多途径阅读,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要利用多种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科学教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且联系日益紧密。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内容新颖、面广量大,成为了我们教学的百宝箱、好帮手。但网络资源又错综复杂、良莠不齐,需要搜集者进行筛选与整理。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筛选、搜集资料的能力。如在教学物质科学领域《岩石和矿物》单元时,我将课堂设在了微机室,老师课前设计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网络搜集与整理,并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愉快的自主学习中知道了岩石和矿物的更多用处,知道了它们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更树立了他们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还学习到了多种网络搜索方法,并学会了筛选与整理。科学课形式多样,不同课型可以融入不同形式的阅读。在科学课中融入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高丰英 单位:海阳市育才小学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2014试用)》

[2]《世界珍稀动植物百科全书》

[3]《中国的珍稀动物》

科学教学范文第10篇

一、细读童话,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最新要求就是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小学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就是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起步,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语文学习,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因此在童话教学课上,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赏析。例如一年级下册中的《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教师带领小学生通过多次阅读课文,重点对蚂蚁和蝈蝈的生存状态进行比较。在炽热的夏天,勤恳的蚂蚁在挥汗如雨地存储粮食,而蝈蝈却在大树下躲懒栖息。结果呢?到了严寒的冬日,蚂蚁和蝈蝈又变成什么样了呢?引导学生对这个小故事产生感悟,让学生独立分析故事的寓意。细读童话,则要细到每一个字,比如文章最后“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可以询问学生此处为为什么用了“躺”字。通过挖掘细节,会意故事内涵,提高理解能力。

二、熟讲童话,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是一项异常重要的教学目标,记忆能力不仅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为学生日后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帮助。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要求学生熟记并能脱离书本讲出童话故事,就是提高小学生记忆能力中最不枯燥的方式之一。童话故事较为有趣易懂,小学生通常对其充满兴趣,众所周知,结合兴趣进行记忆,记忆才会又好又快。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先按照课本内容给学生讲一遍故事,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播放,给学生动态展示故事内容,在数次记忆之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脱离课本熟讲故事了。记忆能力可以从记忆的速度和记忆的精准度两个角度进行考察。而记忆速度的练习可以通过背诵比赛,限时背诵等模式强制进行。记忆精准度则需要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长期练习。

三、演绎童话,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当小学生能熟练讲解童话故事时,语文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分别饰演故事里的角色,依照对故事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充分演绎故事主角的神态,动作,表情及语调等。表演童话故事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故事的记忆,另一方面,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狐和乌鸦》的故事时,语文教师可以将同学按照座位进行两两分组,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再给予学生排演时间,最后邀请学生登台表演。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不需要完全拘泥于课文,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自行编排。因为如果按照课本进行的话,扮演乌鸦的同学可能只有“哇”这一句台词,如此学生首先不能过足表演瘾,其次也起不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编造台词,利用台词将受骗后乌鸦或愤怒或遗憾的心情表达出来。例如“啊!这狡猾的狐狸!”“啊,我美味十足的肉啊!”

四、撰写童话,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历年来都是语文教学中最为艰难也最为重要的课题,小学生年龄较小,所见所想都有一定局限性,其写作能力的培养除了贴近生活,感知自然外,其实也可以通过编写童话故事来进行。也许因为小学生对动物都较为熟悉,所以他们在编写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时,比较得心应手。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里的故事,给学生布置半开放式编写要求。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九色鹿》一课时,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写作的初级能力,教师可以将“九色鹿”设定为童话故事的主角,让学生自主编撰童话,并将自己的童话讲给同学听。编写童话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并且学生能够突破见识短小等客观因素,写作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升。

上一篇:有效教学范文 下一篇:课堂体育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