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28 11:09:58

科技资源管理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1篇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 韩滨蔚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刘晓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和应对机制探讨[J].科技传播,2010(Z1):1-3.

[2]王婉.基于知识供应链理论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15-17.

[3]热克比•依米提.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57-58.

[4]吴宇.科研教育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8-13.

[5]丁群,蔡松江,陈燕翔,等.现代动态网站开发与技术浅析[J].价值工程,2014(32):249-250.

[6]庞恩旭.复合图书馆文献采访与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整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00-104.

[7]杨琼.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4):602-605.

[8]肖红.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31):234-235.

[9]段一明,王月强.浅谈数字化时代下信息管理中心的发展变革[J].中国信息化,2013(7):140-141.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完善措施

目前,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推进,最终使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得到有效建立。本文对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特点以及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提出。

1 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特点

1.1 员工的流动性强

科技型企业员工的一大特点就是流动意愿强。科技人员一方面拥有过硬的技术,一方面还掌握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因此员工的流失就会使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失,甚至使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得到增长。

1.2 员工看重个人成长

在科技型企业中,大部分员工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工作的同时也为自己定下了较高的学习目标,并定期参与培训学习。所以,企业管理者需对传统的激励制度进行革新,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合适的培训机会提供给他们,并对员工的自主性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能运用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完成工作。

1.3 员工团队合作经验缺乏

在技术层面上,技术人员往往会追求完美,但在团队合作方面,他们却不具备充足的经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就需和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并协助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完成合作交流。

2 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对当前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分析可知,考勤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工作规范等为该机制的主要内容。制度多以规章的形式对员工进行限制,而没有对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因此,在工作中,员工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就无法得到调动。另外,针对企业各岗位以及各员工的工作范围,企业人事部门也并未进行规范和明确,因此员工往往无法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以及负责内容,而这对科技型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2 未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科技型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并未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深入认识。但对于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而言,技术创新是唯一动力,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资源,所以最终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依旧为人力资源管理。因此,科技型企业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3 人才培训机制的缺乏

在科技型企业中,科技人员都承担着较重的科研业务,因此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班。另外,针对人力资源战略,科技型企业也并未进行科学规划,即使为员工们开设了培训班,培训机制也不具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因此,员工就很难获得自我提升的机会。

2.4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不具科学合理性

当前,科技型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往往未进行完整规划。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存在着一些缺失和漏洞,员工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另外,在员工的知识、技能更新上,科技型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就导致了在“快进”和“快出”问题上,科技人员往往无法进行充分思考。当前,科技型企业开始对战略管理进行引进,但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进行制定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认识,企业仍旧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2.5 缺乏合理的激励制度

一般而言,科技型企业的激励制度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具科学合理性。因此,企业员工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完成自我定位。在科技型企业中,对课题进行研发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完成研发以后,也不一定会获得成果。而为了调动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企业就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但对当前许多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是普遍缺乏的。

2.6 人员招聘工作不具系统性

众所周知,科技型企业所需人才要求较其他企业严格一些,所以受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的影响,科技型企业的招聘工作往往不具系统性,即随机性较大,因此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3 加强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进行明确

首先,科技型企业需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深刻认识,并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地位。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以及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提升。再次,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时,企业需以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进行保证。所以,科技型企业倘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需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地位进行明确。

3.2 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进行建立

在科技型企业中,员工大多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技能。一般而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在一个集体里面,倘若多数人有此倾向,那么集体里面的其他人就会受到影响,最终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由此可知,在科技型企业里面,员工更乐于进行自主性工作,进而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实现。因此,企业就需对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并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另外,对科技型企业的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可知,在施行激励机制时,单纯的物质激励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只有制定出健全的激励体制。例如系统的培训机制、优厚的福利制度等,才能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使员工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3.3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健全

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科技水平竞争的核心在于管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取得的成效因素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在什么时期,企业管理制度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以及企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使企业管理制度具备有效性、科学性以及先进性。所以,科技型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就需先对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完善。

3.4 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

创新发展为科技型企业的一大特点,只有对员工的创新性进行培养,才可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另外,在科技型企业中,员工多为科技人员,对于新知识新技能,他们有着很大的渴求度。因此,企业为了留住优秀的科技人才,继而推动企业的稳步发展,就需按时开设培训班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对员工的发展规划进行充分尊重,并为员工提供深入发展的机会,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一方面可推进员工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使他们实现知识互补、信息共享,另一方面还可促进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员工的不满情绪得到释放。

3.5 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建设

对于企业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灵魂,也是企业稳步发展的无形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以及企业精神,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以及发展状态。因此,为了留住人才,并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就需首先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建设和完善,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另外,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着互相推进、共生共存的关系。受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会有所差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在人才导向、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以及人才约束等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般而言,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人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长时期处于聚精会神、埋头苦干的状态。因此,他们往往没有精力和时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健康状态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关注。所以,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就可从员工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求出发,定期开展户外游乐、知识问答、歌舞晚会等娱乐活动,为员工创建一个温馨有趣的工作环境,使其身心舒畅、劳逸结合。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需对员工的身体状态以及家庭生活进行高度重视,并给予温暖的关怀。之后,科技型企业还可积极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在工作之余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对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稳步飞速发展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是极其重要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型企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此,为了使科技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我们就需从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战略地位明确、管理机制健全、企业文化建设、激励机制完善以及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使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有效革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毕凯.和谐社会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3(10)

[2]马子孔,李岩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关于员工缺勤的法律问题探讨[J]. 中国商贸. 2011(12)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系统外包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员工关系。信息的扩散,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机会,人们对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发生了改变,我国的人员流动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流动性的增加,改变了企业的员工关系,由过去的重视感情的家庭式员工关系向重视双方交易公平的交易式员工关系转变。传统上倡导的奉献、企业忠诚等价值观念让位于承诺、职业忠诚。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37-03

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 万家(其中90% 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职工总数超过1 200 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索企业人理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毕竟只占少数, 更多的成了“短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 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劳动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层面,真正进入到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的很少。

1.人力资本认识不足

资本和资源有本质区别:资本和资源的性质和含义不同;使用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不同,作为资本,更多地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成本和利润;使用目的不一样,使用资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视为资本为企业所用, 并不断增值, 或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现实是, 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认识不足, 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上行为短视, 投资不足, 只顾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忽视人才的后续培养、培训。

2.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民营科技企业不遗余力地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配备的多少,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发展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废品率高,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

3.人才引进机制不通畅,岗位要求与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

在发展初期,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任用几乎都是企业所有者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 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少,道德风险低,逆向选择小等特点激活了中小企业的生长力。但随着企业发展,如果过分依赖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人力资源供给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人才进入较难;人才来源单一,获取社会信息量较小,容易导致企业思路狭窄;家族成员掌控企业较多的资源,外来人才容易受排挤,也难以融入团队,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企业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岗位要求和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的状况。

4.缺乏物质和精神兼备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关键是吸引并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人力资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励,不可以强迫。其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能是有效激励。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在生存权力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比如,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中小企业里,一方面是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甚至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本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评价是一项既有难度,又关键的管理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绩效评价通常都是由各级主管人员,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完成。由主管人员来评价人力资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主管人员对于人力资本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不仅对于人力资本构成损害,而且对自己或企业也构成了损害,很多现实的原因导致管理者们对于人力资本进行不痛不痒的绩效评价,最终要具体进行评价时却没有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标准。

6.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有的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系统分工不明确,企业主诚信差,人格魅力不够,对树立企业形象认识不深刻,管理松散、随意性大,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士气,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主角是“人”,且必须是高学历、高技术、高技能的“技术人”。要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激励方式,要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民营科技企业,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将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均看做待开发利用的资源;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决策层,鼓励全体成员参与管理,重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建立起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教育培训机制, 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中小企业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的基础上,才能开发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制定人力资源战略需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即根据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明确企业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确定所需各类人员的组成比例,再根据各类型人员在公司战略中的重要性,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该花多大的力气吸引和保留。中小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现状,必须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约。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管理人力资源,而非通过“人治”手段来管理人力资源。首先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等。人力资源制度一定要公开化、程序化。公开化,可以使所有员工都明确努力工作的好处和不努力工作的后果,从而有了前进的方向, 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程序化,是为了保证人事决策民主、科学,防止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明确,决策程序任意化, 就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的正常管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其次,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员工明确发展方向。再次,通过制定相关制度, 对员工非正常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如实行劳动用工合同管理和培训赔偿制度等, 当然还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防核心技术泄密或流失。制度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管理“有章可循”,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制度管理策略,既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又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可以有效地回避“关系网”和“说情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民营科技企业虽然大多规模小,人员较少,但也需要建立各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使用、考评,有利于工作的明晰化、条理化,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一般认为,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即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而这三个要素中,利益又占首位。由此可见,在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

3.1业绩薪酬与技能薪酬相结合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工资制到岗位工资制,是一种进步,但仍然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把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向以业绩和技能为基础的薪酬转移,克服岗位薪酬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同荣俱损的薪酬方案,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高级人才从关注成本向更加关注利润转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的企业已经对部分员工实行了技能工资体系。业绩薪酬主要针对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员工。通过业绩拉开薪酬差距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岗位层次拉开薪酬差距。技能薪酬的对象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按照员工个人与本职工作密切相连的技能水平,在同样劳动量(或劳动时间)前提下,拉开薪酬差距。

3.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实施“金手铐”策略,留住人才。另外,管理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通行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深切地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如微软为了留住顶尖人才,将股票期权计划分配给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的软件工程师,以防止高级雇员流失。华为实行“股权激励”策略,不仅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也为其成长和快速扩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分配关系理顺了,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3制定弹利计划

企业应为高层次人才登记参加基本社会保障, 在此基础上, 企业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 采用弹利, 让员工自己挑选合适自己的福利组合。奖励与必要的惩罚结合起来, 可以充分发挥激励的正效应。必要的惩罚也是达到激励的一种手段, 就是说有奖有罚, 有功有过, 奖勤罚懒, 可使人们明白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制定利润分红制度。企业制定各个具备资格的职位的红利标准,根据个人业绩与公司业绩相结合, 把个人红利与公司的整体状况挂钩。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 付给他们的红利不应低于正常水平的奖金, 且应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还应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绩效考核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定基本的工作定额,再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为员工建立绩效记录,作为晋升、奖惩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勤恳工作,任劳任怨,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

5.柔性管理的使用

柔性管理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基础上, 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社会需求, 培养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5.1拓展信任是搞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信任的桥梁是沟通。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达到理解,通过理解与合作,将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或“契约关系”转变为“盟约关系”或“伙伴关系”。

5.2优化组合,人尽其才

对现代企业而言,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并发挥最大效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员工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方法。

5.3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

我国许多企业在人才开发问题上存在程度不同的短视行为,“只使用、不培训”,“只管理、不开发”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没有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与开发,将使企业研究人员的知识迅速老化,智力储备很快枯竭。而在研究人员从优秀走向平庸的同时,企业也丧失了发展后劲,最终无法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若企业能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5.4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带有鲜明特征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通过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多样性需求,运用共同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进取的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美国管理大师威廉・大内在其著作《Z 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挑战》中指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5.4.1构筑共同愿景

领导者要将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目标,使员工清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5.4.2确立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根本理念,有一定的号召力,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因此,领导者要将本企业最重要的理念提炼出来,并不断加以宣传。

5.4.3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当中

领导者应以自己的所作所为传达企业所追求的理念,寻求员工的认同,使之成为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使企业成为一个有很强向心力的整体, 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如果企业的每个成员都工作在相互信任、相互沟通、平等向上的环境中,素质得到提高,智力和潜能得到激发, 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将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和生产优势, 很显然企业在竞争中将会获得成功。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2

引言

科技馆是社会文化宣传单位,以展览、展出、收藏等活动,向全社会群众展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影像资料、图像资料、科学技术成品等;同时,科技馆还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工作,通过撰写年鉴、总结等方式,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对科技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科学管理的过程,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助于实现科技馆内部管理的优化,使科技馆的社会价值得到有效发挥。

一、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科学人力资源管理逐步建立

我国科技馆的人事管理工作已经开始逐步向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转变,首先,科技馆建立了较为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任职管理制度混乱、人为管理的现象得到改善,我国大多数科技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中已经包括和绩效考评工作,薪酬结构也由原本的“一刀切”转为绩效薪酬。湖北省科技馆等大型场馆,已经开始将创新绩效工资体现在工作人员的薪水当中,这说明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2.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传统的人事管理对工作人员出勤、对参观者的服务工作等管理的比较松散,经常出现胡乱换班、替班、迟到等现象。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工作人员需要通过打卡接受考勤、通过绩效考评来评价工作状态,绩效考评又影响着薪酬。为了保证自己的劳动报酬不受影响,我国大多数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一改以往散漫、组织性差的工作作风,这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取得成效。

二、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体现科技馆工作的社会价值

科技馆是为社会提供科学研究基础和进行科学成果展示及宣传的场地,科技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价值能够体现科技馆的社会价值。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将员工的价值发挥出来,进而促进组织效益的达成,对科技馆来说,员工价值是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工作的认真程度以及岗位的适应性,促使员工价值发挥的方法,正是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的到位,科技馆的社会价值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是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体现之一。北京科技馆早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实施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对馆内员工的岗位价值进行客观评定,对员工工作进行合理要求,通过考核来衡量员工个人能力和对组织的实际价值,大胆进行改革和“换血”,直到今天,北京科技馆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科技馆,在世界同类展馆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对科技馆工作社会价值体现的重要性。

2.调动科技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一系列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的实施,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他们个人价值的发挥,对于科技馆来说,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的提高意味着科技馆资料收录、展品布置、观展服务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升,科技馆在科普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发挥得越好,社会公众对科技馆的认可程度也就越高。湖北省科技馆实施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之后,着重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方面进行管理,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精神激励表现在各岗位评优评奖方面,成效显著。从科技馆内部管理优化方面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3.实现合理的资金分配

科技馆对社会公众负责,进行科技宣传,同时也对国家负责,作为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并提供基础性的设施和资料,这些工作同时需要资金的支持。以往科技馆管理,由于制度呆板,缺乏管理创新,资金分配方式刻板,常存在分配不均、资源浪费的现象。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滞后,管理成本以及员工收益成为发挥管理效用的两大指标,科技馆必须从资金合理分配的角度考虑场馆的整体发展,才能使资金浪费现象基本消除。这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对科技馆资金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三、对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建议

1.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考评策略

一是应结合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定位,细化明确各岗位的目标定位;二是结合考勤制度、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制度、职务职称晋升竞争考核方案等,建立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三是应将科技馆团队文化建设相关内容,如团队协作能力考核、忠诚度考核、集体荣誉感考核等纳入考核优先内容;四是应根据科技馆实际发展情况随时修订考核体系内容,确保绩效考核体系目的明确、构成合理全面、结果真实准确,且形成长效综合体系。

2.提高精神激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通过重视精神激励并不断创新精神激励的方式,用无形的方式,起到润物细无声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实上采用信任激励、培训激励、职务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等精神激励,相对有形物质奖励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言,其激励效果更为长久。

3.争取员工薪酬的自主分配

争取国家和相关部门对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与支持,加大国家及主管部门放权力度,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灵活增加编外财供人员数量,满足科技馆实际工作需要;对财政供给经费给予自主重新分配权力;适当放宽科技馆业务拓展活动创收政策,同时发挥监督权,对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情况及财政资金正确使用合理监督,努力提高科技馆员工团队质量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4.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科技馆职工的管理要民主化,干部职工重参与,进言献策,让广大职工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进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充分尊重每位干部职工的意志和能力, 让每位职工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的作用,不仅不能人浮于事, 也不能小马拉大车。通过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让职工明白工作是为自己做,人人是科普事业大家庭的一员。科技馆里的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 大家是一个整体,每个部门每个人相互协作,一起做好科技馆的科普事业。科普展览教育作为一线的服务工作,本身是一项群众性、渗透性很强的综合活动,是直接面对广大公众的,必须动员职工积极参加到本馆的健康发展当中去,让职工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一方面围绕调动科技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断口创造胜的去开展其他活动,另一方面, 通过适当的竞争和压力,完善竞争机制,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充分挖掘职工的潜能,在科技馆内部营造一个激活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胜的环境、机制和条件, 做的少做不好以后怎么办的压力要时刻在肩, 混日子的工作方式是没有立足点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科技馆的内部管理、资金应用以及社会价值实现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充分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从考评策略的建立和优化、精神激励的突出以及薪酬自主分配三方面加以强化,使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出来,实现科技馆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敏.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探讨[J].科协论坛,2015(7):125-126.

[2]顾卓.浅谈科技馆管理观念的更新[J].企业导报,2013(5):115-116.

[3]胡倩.360度绩效考核在科技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10-12.

[4]顾卓.创新管理机制,发挥现代科技馆的社会效能[J].中外企业家,2013(2):103-104.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6篇

一、提升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重要性

现代组织在剧烈变迁的环境中,只有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期望,获得合法性与可接受性,才能增强组织的存活和成长能力。在此过程中,既需要技术性效能,更应关注战略性效能,这是更高层次的企业管理效能。希托普(Hiltrop,2001)从定性角度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组织绩效间的相关性,提出相关性的多个理论模型,分別是资源基础观、情境模式、复利相关观点、控制系统模式、最佳制度模式、资源依赖/权利模式、制度主义七个理论模型。[1]Hiltrop倾向于对理论的探讨,在七个理论模型提出的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理论的传承性。因此,本研究将针对这一缺失做定性分析,在对高科技企业这一具有时代变迁属性的企业类型进行全面、详实分析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这一决定企业甚至行业命脉的组成因素的管理问题进行科学且有实效性的研究。另外,海斯特(Hester,2005)从资源观视角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人力资源规划、任用、评估、薪酬、教育培训与劳资关系六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进行量化并研究了它们与绩效的关系。[2]在本文研究的问题领域给出了重要的研究依据和基础。翁志英(2008)认为,在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时,应避免只认为生产导向的短期计量指标具有客观性,事实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极为重要。[3]对比传统的只重视短期的数据指标,忽视长期的人力资源培养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翁志英的提法更贴合现代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与管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其效能的产生往往不能简单的以一个绩效周期去考量和评价,而应客观的根据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进行观察和调整。对企业而言,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绩效表现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前进。而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实现其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稳定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搞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二、提升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主要体现在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效力上。管理能力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对管理职能的执行力的要求,这是最基本的层面,任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都必须以此为基准进行工作的开展,这也是保证企业各方面人力资源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管理效力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的效果,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更高要求,也是能够真正使企业获取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所带来的巨大回馈。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可使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业绩,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稳固的人力资源更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本研究将人力资源管理因素结构分为功能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执行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两大系统,以求更好地体现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两大要求。在两大层面的下一层,有四大主要路径,即: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才能与人力资源管理者经营才能。其中,前两项更多体现在功能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体现了对人力资源管理者个人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和对组织管理的理解和执行力,组织的战略制定和贯彻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者执行的,而他对整个组织战略的理解能力就建立在个人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之上,能否很好地对组织战略进行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战略加以把握,是对我国当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在高科技企业对该类人才的渴求就更加明显且集中。而后两项则体现在执行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中,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个人的专业背景和管理操作,对企业各部门和企业员工的影响力,进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规划所产生的影响力。企业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出适合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也需要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平台来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专业开发,只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同时较好地完成这两个要求。在高科技企业中,高素质的人群比较集中,对于他们的管理要更加人性化,要更多地强调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自我管理,引导他们在完成个人目标的同时能很好地配合企业的整体部署,与其他部门和其他团队成员达成一致,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对高科技企业中的核心员工在帮助、支持、引导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工作。同时,高科技企业面临行业的巨大变化和技术的巨大挑战,如何能让员工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建设中,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努力研究和致力于开发的重要议题。在四大路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十四个基本路径来实现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提升。第一,员工任用。这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企业部门员工的选拔与甄选,在这个层面要求在人岗匹配的基础上,能为企业挖掘出更具发展潜力的员工。第二,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者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对员工进行专业和技术上的教育,通过各种培训来开发员工的深层能力。第三,绩效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绩效管理系统的搭建与实施对员工进行周期性的绩效评估,以期给每一名员工在绩效周期内的绩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下一个绩效周期的绩效目标制定和员工的个人发展都能够提供良好的信息和依据。第四,奖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对绩效的评价,得出员工绩效的优劣,并以此进行激励,联合薪酬体系及公司政策,对绩效优异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以促进其更好的工作。第五,劳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对员工和企业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有效管理,以保证企业正常有序的生产和稳定社会及国家安全。第六,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对企业长短期战略部署的解读,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和人员安排,以期更好地配合企业前进的步伐和战略的实施。第七,团队管理能力。团队作为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其运作效能大大影响到整个部门甚至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和发展状态,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能使其更积极的为企业服务,并带动相关部门创造佳绩,这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的战略性要求。第八,人力资源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对企业各部门现有人员的管理和考察,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挂钩,有效引导员工向企业的需求方向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使二者真正做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第九,技能与特质。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技能,能灵活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进行实务操作,很好地完成企业对其的管理要求,保证营运的畅通。第十,内部组织的影响力。这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精神对其部门内部其他人的影响力,包括工作的方法、态度、积极性等。第十一,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自己专业的传播和渗透,对组织内部其他部门管理者的影响力,包括管理的效力、管理的方法等。第十二,企业经营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人才,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并就企业的经营问题参与讨论与制定,其综合分析能力和战略整合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最终经营效果。第十三,人际关系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能够很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良好的内部组织关系,并就组织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有效管理和恰当的解决。第十四,规划预测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对员工和员工绩效掌握的情况下,能在新的绩效周期中给出合理且符合企业发展意愿的人员及绩效规划,较准确地预测企业有效资源在企业营运中的发展轨迹,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做好基本工作。

其中,前五个方面属于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要求范畴,更多地体现出在高科技企业中,管理效能的实现还要依靠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专业领域的认知和把握,对专业技术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开展和员工的反馈,这也是管理效能中最基本的层面。第六、七、八三个方面属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范畴,这一层面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挂钩,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有效地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并将其与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更有效的绩效,形成良好的战略层级分解效力。第九、十、十一三个方面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才能的范畴,这一层面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依靠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操作水平,进而对周边的员工和团队起到很好的带动和感染作用,使企业内部形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认知,更好地对待企业的战略和绩效管理等一系列相关管理措施,完成企业的管理目的。第十二、十三、十四三个方面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经营才能的范畴,将人力资源管理者作为企业经营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能力进行分解,体现在经营、规划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能更好地定位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的深层素质和能力,这也是实现长期、稳定的管理效力的最高要求。以上十四个方面不仅界定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和能力,更提出了作为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否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生产力,应具备的更深层次的经营才能。这也为企业在选用专业人才方面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高科技企业的管理者们提供了自我提升的参考标准。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系统外包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员工关系。信息的扩散,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机会,人们对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发生了改变,我国的人员流动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流动性的增加,改变了企业的员工关系,由过去的重视感情的家庭式员工关系向重视双方交易公平的交易式员工关系转变。传统上倡导的奉献、企业忠诚等价值观念让位于承诺、职业忠诚。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管理

高科技企业是专门从事知识的生产或以知识的生产为主业的企业,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对人才资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如果对人才管理不当,不仅会直接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也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士气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员工离职率增高,甚至使企业陷入危机,遭受灭顶之灾。因此,有必要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特征、先期征兆进行研究,以便企业对人力资源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诊断,开展预警预控管理,防患于未然。

一、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特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当而使企业处于困境和危机的各种情况。结合高科技企业的特征,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客观积累性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人力资源的招聘、选拔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行为失误的累积与综合。例如,在人员招聘方面,由于招聘渠道不畅通,不能保证招聘计划顺利实施,以至影响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或因对工作职位分析出现了偏差,导致聘用了不合适的员工等。在薪资管理方面,由于分配不公,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离职率增加等。

(二)突发性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但更多的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例如,一批技术骨干突然辞职,不仅造成研发工作搁浅,而且使企业整个运转陷入困境。在突变性这一特征显现时,若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时,企业则可安然度过风险;相反,若超过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企业就将陷入危机。

(三)多样性

人力资源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以及人力资源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首先,是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技术市场的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带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多样性。其次,是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人力资源活动的结果,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再次,是受人力资源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方式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能设计、人员的选拔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多个有机联系的环节,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源危机。

(四)灾难性

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人力资源活动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严重失误和不良波动,不仅能导致企业陷入危机状态,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例如由于主要或关键技术人员的退出、无法获得对项目研究至关重要的信息而使项目搁浅;由于群体中的个人之间出现名利、地位之争,嫉贤妒能和情感纠葛引起人际冲突,相互拆台,勾心斗角,致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时间、精力被额外消耗,聚合力和战斗力衰退,人心涣散,工作受损;领导班子不和,政令不统一,使得威信低下,指挥和控制失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入瘫痪之中。

二、 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先期预兆

(一)机构臃肿、反应迟钝

具体表现为机构越设越多,机关管理人员越来越多,人为地生出许多事来,使上级协调工作量大,忙得团团转,却忙不到点子上。组织失去了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也失去了雷厉风行的作风。有些事经过漫长的公文旅行,已超过期限,变得毫无意义;有些事一经递到机关,犹如石沉大海。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二)经营管理秩序混乱

具体表现为各种制度形同虚设、决策随意性极强;利润指标、人均劳动生产率连续下降,低于行业正常利润率,而成本费用总额、人均成本指标却不断增加。

(三)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具体表现为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恶化,员工满意度较低,对企业缺乏信心和信任;出勤率明显下降、人员流失率超过正常幅度;中高级人员招聘到岗率降低等。

(四)员工积极性不高

具体表现为工作标准不高,过得去就行;缺乏主动性,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责任心不强,企业资财浪费严重;缺乏创新精神。

(五)非正常损耗有形资产严重

具体表现为各类人员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贪污、挪用公款;钻法律和财务制度的空子,将企业利润转移出去以供个人享用;损失财产,如在经济活动中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的索赔、投资失误、财产流失,在正常的业务活动中,个人索要、收受好处费,作为交换条件牺牲企业利益,以公利换取私利;消耗资产,如挥霍浪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

三、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防范

(一)定期进行员工访谈,建立危机观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规避和防范危机方面,不少企业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付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上,而对人力资源危机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定期进行员工访谈,其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员工的动态,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失误,及时采取措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危机观念,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危机预控观念,在制定各项人力资源政策过程中,要对危机进行预测、预警和预控。

(二)定期对组织进行审定,健全组织系统

如果把企业的核心业务比喻为人的心脏,那么人力资源就是组织的血液,企业的各个部门就相当于人的骨骼。心脏必须具备强大的造血功能,也就是说必须要能够为企业赢取更多的利润,人力资源的作用是要给各环节注射活力,保证各机体具有充足的能量,而机体又从各自不同的方面支撑业务的发展。正是由于人力资源的工作渗透到了组织的方方面面,所以组织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定期对组织进行审定,就是把组织结构的调整、精简列入议事日程,定期进行。在美国、日本的许多企业里,每年审查和调整一次组织机构,包括职能部门的撤并,也包括事业部门的合并和改组,其目的在于健全组织系统,预防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发生。

(三)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成效

这不仅包括为人才搭建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营造令人才心情舒畅的文化氛围,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积极推广科学的人员测评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人才管理,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四)建立企业人力资源预警信息系统

通过相关管理指标去寻求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产生征兆,借助统计学和模糊数学的有关理论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汇总,按照因素的特点及分类来构造预警指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危机进行预测和预报,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过程处于被监视之下,并根据不同程度的报警研究制定和实施不同的危机预警管理措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预防性的管理,使企业避免和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损失,从而使企业得到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岳军.高科技企业研发人才流失的动机与激励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2] 罗帆,佘廉,唐文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成因实证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5) .

[3] 孙泽厚,李冬梅.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9).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图像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检索;Tag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信息资源的数量也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趋势,图像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有效的管理手段可以让人们在浩如烟海的图像信息中快速查找到自己需要的图像资源。传统的图像标引检索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而一些互联网站所使用的Tag图像管理技术却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推广,给图像资源管理开拓了新的天地。

一、图像资源管理中应用Tag的必要性

图像信息资源在科技信息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科技图像信息管理已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需要方便、快捷、准确的资源搜索方式来检索各种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资源,包括图像信息。信息标引是指在分析文献内容的基础上,用某种检索语言把文献主题以及其他有意义的特征标识出来作为文献存储与检索依据的一种文献处理过程。常见的图像资源检索方式有基于文本的和基于内容的两种检索方式,这两种检索技术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的管理方式就是使用人工给图像信息标注关键词,或者进行文本标题的描述,有时候还需要附加一些补充信息,方便对图像的搜索,之后再将图像的存储路径与图像的关键词或者是文本的标题建立起相应的关系,在需要检索的时候直接输入关键词或是标题就可以了,比较容易操作,对相关技术的要求程度也不高,很容易实现图像的系统化管理。

但是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这是因为科技图像本身的特质不是一些关键词或者标题就可以描述得非常准确的,所以很多情况下的搜索效果不能够达到人们的预期目的和要求。在运用语言进行信息的传达过程中,人们对语言或者文字具有统一的认识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语言信息在头脑中的涵义基本是明确的、清晰的、固定不变的,但是图像信息的传递最直接准确的方式莫过于依靠视觉的传递,如果通过命名或是标注就会造成多义,即便是同一名称的图像也会有不同的图像内容,所以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就会经常出现一些文不对题或词不达意的弊端,同时,每个人对图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转化成的文字信息就缺乏统一性,也不利于集中的管理。图像资源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表述的复杂性的特点,例如有限的关键词不能够充分揭示出图像所展示的全部意义和潜藏的意义,在图像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也会不断地挖掘出图片的纵深信息,有些信息虽然与图片本身的关系不存在对应的特征,但这恰恰是读图时代的特征,即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图有不同的理解。在思维层面上来说,图像所蕴含的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意义层面就逐渐地被丰富起来,传统的文本检索技术的弊端就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对图像实行人工标引也有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用户所使用的词语和系统控制表的匹配程度比较低,这就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检索的效果,另外,图像资源数来那个的迅猛增长,使得用户根本不可能对所有的图像资源都进行关键词或者是标题的概述,所以传统的文本标注检索方法急需完善和改革。

基于图像内容的检索技术是一种带有综合信息处理系统的集成技术。它主要是利用对图像资源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后对主要特征进行提取,包括图像的颜色、形状、纹理、空间位置等信息,从而建立起一种图像特征检索机制,同时储存在特征库中,随时被调取查阅。在这一过程中,用来检索的是相应的图像内容信息,这种基于内容的检索方式的优点在于比文本的检索方法更为全面一些。广义上的图像特征包括两类,一是文本类型的,诸如关键字、注解、标注等,二是图像视觉类型的,诸如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现阶段基于图像内容的检索一般都集中在图像视觉类型的特征研究上,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时对图像的检索方面就会带来些许误差。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图像信息管理知识,受到很多的限制。可见,要想提高科技图像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就必须提高图像资源的检索技术。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利用网络资源,才可以将图像信息资源的功用发挥到最大的限度。

Tag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图像资源的管理性能。很多网站都使用了这种添加方式作为图像的标引,使得广大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词语作为所传图像的标引,完全不会受到原来图片分类体系和原则的限制。

Tag在本质上说是一种有利于图像查找的标记关键词的方式,但是也不同于文本范围内的关键词,用Tag标记的关键词可以是文章中没有提到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用户个人的思想与情感。

在检索方面,每一图像的标签都具有聚合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用户输入某一关键词的时候后,系统会将所有运用该关键词来存储的所有图片都集中展示在用户的眼前供选择,这就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同时搜索的次数越多,字体的颜色就越醒目,有利于给用户提供热门图片搜索的空间,另外,该技术还有用户评论功能,每一位用户都可以对图片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还有利于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

由此可见,传统的图像管理和搜索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而Tag方式的管理和搜索方式则应运而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

二、图像信息资源管理中应用Tag技术的主要优势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 人力资源 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7-0068-02

一、前言

由于高技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高风险、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等特点,这也使得高技术企业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迎来了新世纪最大的挑战。所谓的挑战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挑战,由于高技术企业是一项新技术新学科型的企业,因此,针对高技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一批能够掌握最新科技的年轻人,另外,在高技术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上,还需要员工能够拥有自主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化。这都给高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做好高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要,这也是确保高技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最直接的保证。

在深圳的华为企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企业将人力资源定位为知识资本,把人力资本目标的实现放置于企业财务资本增值的前列,大力实行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这也是华为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屹立不倒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高技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无非为人、财、物3种,其中财、物等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它们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可想而知,人力资源在高技术企业资源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各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高技术企业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高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否有效利用更是决定高技术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

面对激烈的竞争,高技术企业管理者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对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部的演变史,最初中国的大部分高技术企业都没有人力资源部这样一个部门,当然高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是要做,但它仅作为行政部的一部分的职能工作在运行,但随着人们对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认知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当前中国大部分高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从行政部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部门来运作。

具体而言,终于“独立门户”的人力资源部是高技术企业高层管理者对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实施管理一个具体的平台,它不但是高技术企业管理者们核算和控制人工成本提高产能的监督控制部门,而且还应是企业高层可以信赖的战略决策支持部门。但就目前中国的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来看,做到后者的高技术企业仍是寥寥无几。

三、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策略

高技术企业是一个追逐利益、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组织,人力资源作为高技术企业所拥有的一种资源,它为实现高技术企业目标而存在。为确保高技术企业目标的实现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价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实现高技术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1.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人力资源管理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这对于一个高技术企业同样适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更新。具体而言,对于企业管理者们,特别是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们要更新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自己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中去,要从企业员工的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出发,不断探究切合高技术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将职业目标向企业的经营目标靠近,如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部可以通过培训让每个员工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职业发展通道,让员工在弥补自身不足获得成长的同时,也推动高技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当然,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不单单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的开发上,它应该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细节中,如大到可以为企业员工搭建一个自我学习的平台,让员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技能,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小到可以为员工购节回家的车票等,通过制定具体有效的福利制度以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合理控制人员流动

一定程度和比例的人员流动可以为高技术企业带来新鲜血液,从而可以保持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企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且比例比较大,则一方面直接带来的是高技术企业人工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高技术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将会大打折扣,因而如果要想提升高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合理控制人员流动是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得重视且要做好的一个环节。具体而言,高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把控。

第一是把控好“招募与甄选”关。招募与甄选是高技术企业为补充人力资源而开展的工作,它是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入口,有关高技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各种需求都可以在高技术企业的招募与甄选过程中找到答案,因此,如果要控制高技术企业的人员流动,降低高技术企业人员的流失率,我们可以在招募和甄选人才时采用多种工具尽可能地将那些稳定性不高的候选人排除出去,这样通过招募与甄选进入公司的人才的整体稳定性就会较高。

第二是把控好“激励”关。在人才被引入高技术企业后,高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要着重关注如何实现激励员工同公司一起成长,提高那些有才能的高素质人才的归属感,从而减少优质人才的流失。最后是把控好“离职”关。很多高技术企业都忽视员工离职手续的办理,一旦员工表明要离职,就将员工视为另类,然而对员工离职原因的探究工作却做得很少。笔者认为离职面谈应该是离职手续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这样高技术企业才能了解人员流动的真正原因,这样高技术企业的人员流失率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控制。

3.重视员工职场健康

员工职场健康是常被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忽视的一个问题,但它确确实实正在影响着高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它有可能成为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瓶颈,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便是可以直接体现出如果员工一直处于不健康的职场中,其后果有多可怕。作为高技术企业管理者,我们一方面应该要关注员工工作时的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另一方面更应该关注员工工作之余的心理健康。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企业中构建一整套员工健康检测管理程序及准则,同时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多开展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活动,为员工营造一种家的感觉。

四、结语

上一篇:中学教育专业范文 下一篇:牲畜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