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28 11:09:57

中学教育专业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劳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学创设劳技学科,有助于提升青少年身心和文化素质,并且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综合素质人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劳技教育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与劳技教师的素质密不可分。但是相关资料表明:中学劳技教师师资力量短缺,以至于劳技教育专业水平堪忧。因此,对劳技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建设,相关部门应加以重视。

一、劳技教学概述

劳技教学将技术教学与艺术相互结合,学生通过对劳技学科的学习,不仅能系统总结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并且还能拓宽视野,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且也能为我国培养具备良好素质的人才。

中学劳技学科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与其他必修课程相比,其在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师资配备、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基础教育中,劳技教育是一项素质教育,并且具有综合性质,同时也承载了时代所赋予的创新精神培养任务。由于多数中学劳技教师同时兼任科普、科技等工作,如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环保等竞赛辅导和课外兴趣小组工作,因此,劳技教师专业水平影响劳技教育的质量。提升劳技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不仅是为了社会进步,更是时展的要求。

二、中学劳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组织联片教研

校本教研是一项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支柱、保障。但是劳技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面临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因为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开展校本教研具备一定难度。但是劳技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些许差别,具体体现在:科任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劳技教师两者都不能胜任。因此劳技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闭门造车”的问题,从而影响劳技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借鉴相关教育经验,组织劳技教育校本教研联动写作片,从而促进劳技教师专业成长,使劳技教育质量取得良好的发展,为劳技教师创建了一种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2.增强业务培训

劳技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学劳技教育专业性较强,并且设计面也很广,但是师范院校并没有劳技专业,大部分教师所学专业都与劳技专业不符,改行任教,教育教学水平相对偏低。因此,学校要综合考评,应将劳技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制订具体制度,有效建设劳技师资队伍,将劳技教师专业培训作为重点,落实劳技教师薪资待遇,从而吸引优秀教师,使其加入劳技教师队伍。

3.开展课题研究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课题研究需要教师花费些许经历和时间来查阅和论证文献资料,并且按照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从而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实践,并且对课题展开研究。教师应通过实践,拓展自身知识领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例如:我校申报校级课题“中学劳技学科会记电算化实践研究”,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收集一些关于中学劳技教育方面的资料,从而全面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发展前景,并且通过调查,明确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得越深入,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也就越增多。因为将培养学生劳技兴趣与课题研究两者之间相结合,课题研究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4.展示公开课

目前,优质课公开展示活动是各项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教师教学能力展示平台中最典型、最常见。一堂有准备的公开课,可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为推进新课程实施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教师对公开课进行精心准备的过程,是教师反思自身日常教育教学行为、领悟教育理念的过程,并且也是教师教学水平日益增进的过程。公开课是教师反思的对象,并且也是同行之间争议和探讨的领域,以此促进课程改革,促进劳技教师专业成长取得实质性效果。

例如:开展“个人理财与财务知识”公开课,将培养学生自主理财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通过网络分析理财在线手册,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还能从中学习具有使用价值的理财知识,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列举目前社会中较为流行的投资理财行为,如、炒股等。根据对学生询问、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模拟家庭理财规划、生活中的理财常识、投资理财方法等,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总之,劳技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因此应加强劳技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持续提升劳技教师教学水平,使中学劳技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与丰富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2]童以琳.动手、参与、实践、创新――基于劳技教育在农村初中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2).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明建平,天津市第六十一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教育博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先后任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一中学化学组组长、年级主任、团委书记,荣获德州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00年调入山东德州跃华学校担任总校副校长兼中学部校长,荣获德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9年调入天津市东丽中学任副校长,2010年参加天津市干部公开选拔,调入和平区工作。

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化,专业化程度是职业成熟度的重要表现。医师、律师、会计师、教师等以资格准入制度为标志,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熟度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历史转型期,社会转型必然带来教育转型,中学管理目前正处于由经验管理向专业管理靠拢的转型期,变革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以提高学校办学自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变革必然要求中学校长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一、中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1.校长职位的特殊性。

校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位,它不是行政官员,但有很多行政管理职能,在目前的中国尤为突出;它不是企业家,却要有企业家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它不是教学一线教师,具体的学科教学未必超越自己所管理的教师,但必须是一名教育问题专家。校长职位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有行政权力却很难应用于教师群体的管理,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企业产品。所以,作为校长,不能把自己当做行政领导,校长应该是一个教育权威,同时,他还应该是一个管理专家。

2.中学校长的特殊性。

中学校长面对的教育对象与小学校长和大学校长有很大不同。中学生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其成熟度、自省力、独立性远远超过小学生。中学校长与大学校长又有很大不同,从管理的学校规模来看,中学比大学小很多,管理层次较少,行政关系简单,办学自较小;从学校职责来看,中学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教学任务为主,科研为教学服务;从学校服务对象来看,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展未成熟期,家长关注度高,社会关注度高。因此,中学校长对学校管理参与更具体,校长本身的专业水平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直接。

3.目前的中学管理主要是经验管理。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乃至现在,基础教育学校往往“教而优则仕”,校长往往产生于优秀教师。中学管理更多凭借校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依靠校长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好恶办学的情况比较普遍。学校管理缺少理论指导,校长缺少系统的教育管理培训,可以说,校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化就是按规律办事,教育有教育规律,管理有管理规律,尽管学校管理有它的特殊性,不应该也不能复制企业管理制度,但目前的学校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相比,在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差距较大。在员工培训、干部培养、制度建设、分层授权、团队管理、文化引领、激发潜能、质量评价、过程管理等方面随意性较大。

4.由经验走向专业是时代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挑战。

时代对中学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在迅猛发展,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校和教师面临更多的新问题。目前教育界关注较多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其实校长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更紧迫,因为校长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大。

二、校长职能的变化轨迹

1.校长职能的独立。

校长是在学校组织教育、教学、行政等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它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职能的增加对学校管理提出了职能分化的要求,管理工作也从教学工作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职能。学校中“组织与管理”“教学监督”“学校与社区关系”作用的突出,使得校长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从教师职业中独立出来。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教育,组织规模的扩大与职能的增强意味着必须有专门的管理。

2.校长走向职业化。

校长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初级阶段,我国提出校长职业化大约在2000年,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校长职业化的几个基本要点:(1)非普通化,使校长成为一种有社会地位的职业;(2)非行政化,使校长独立为专门的社会职业;(3)非教师化,使校长从教师职业中分化出来;(4)非计划化,提高校长职业的市场流动性和市场价值;(5)非平庸化,提高校长的职业素质;(6)非无序化,建立规范的校长管理制度。

3.校长走向专业化。

教育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因此,校长作为教育引领者,必须更加专业化才能行使职权。校长职业只有走入专业化进程,才能顺应社会职业走向专业化的大趋势,才能提升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满足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学校长专业化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校长专业化需要从岗位性质、岗位内涵、知识基础、标准构建、制度保障、胜任模型、培训制度等层面进行整体研究。

三、中学校长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校长必须有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必须接受相应的专业教育和训练,有明确的专业自主性,有规范的职业道德与专业伦理。中学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和引领者,与教师和学生关系紧密,其个人对教育的影响力远大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校长的核心目标即通过有效地领导、有效地教育、有效地管理,以学生发展为本,保证学校所有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完成国家的培养目标。以校长的核心目标为统领,具体可以划分为六大领域:规划学校发展,协调公共关系,提升管理效能,保障教育实施,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即将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化标准》对校长提出六项职责,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

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亦即在整个职业层面上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如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专业化是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教育家是在他人或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较系统、新颖、先进的教育思想或理论,对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一国较大区域内或全国教育界有较大和较长影响的人物。教育家型的校长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四、对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考

素质教育对中学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学校长应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教育观念、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特的办学思想、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等素质。自己作为中学校长,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观等教育观念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想到现实、从表象到本质的过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学养、成熟的教育思想、高效的组织能力、精湛的专业能力、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整体的规划能力是校长专业化所必备的素质。

1.正确的价值观。

校长的核心价值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起着决定作用,是传递发展理念的教育者。如果校长热衷于仕途,追逐政绩,则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校长专注于学校发展而不是自己的升迁,则校长必然潜心教育,必然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必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然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关爱。正确认识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的长效价值,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严格的行事作风。在瞄准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增加学习的选择性。

2.健全的人格特征。

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代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人格的象征、学术的象征。校长发挥作用并非因为拥有的权力,而是因为人格魅力。校长要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关心师生的生活就是关心他们的工作,关注教师需求和成就动机,关注学生需求。要让教师感觉工作安定、关系和谐、制度稳定、得到肯定、能力提升,生活得体面。要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善于团结各种性格、各种思想的人,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学校管理要面对很多困难和问题,没有坚持的精神很难做到高水平。专业化的校长要做事专注,认准的事一做到底。

3.深厚的文化学养。

校长是学校的文化底色,校长的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文化底蕴,因此,作为一校之长,既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对琴棋书画也要略知一二,还要吸取西方优秀文化之精华;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对科学、哲学、社会学、宗教等广泛涉猎。校长要有敏锐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开放的胸襟看教育,小学校大社会,小课堂大教育。能够选择性地继承传统,能够敏锐地接受新事物。保持批判性思维,对问题能多角度地思考:从学校管理角度思考学生问题,从教育整体角度思考学校问题,从社会环境角度思考教育问题,对教育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等等。关心各个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对知识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吸收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

4.成熟的教育思想。

校长要思考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执著于自己的教育理想。校长是共享远景的开发者,目标的守望者。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直接影响了北京大学的办学方向,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可见,校长要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要有面向未来的教育质量观,对教育问题、教学问题、学习问题有独到见解。中学管理具有特殊性,从学习角度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从教学角度看,课堂是属于教师的。可以说,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独立王国,无论校长在会议上讲了多少要求,课堂教学并非校长去执行。因此,校长必须充分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以人为本,“管理”重在“理”而不在“管”。教学管理要宏观控制,课堂放开,充分发挥教师的学科教学专家作用。

5.高效的组织能力。

校长要成为团队建设的高手,善于平衡“领导与管理”“指导与支持”“执行与辅助”三者的关系。校长是任务的执行者、环境的适应者、教育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加速组织成员成长的促进者和引领组织成员发展的领导者。校长既要能够宏观掌控,又要通过“合理授权,善于授权,分层管理”,把任务层层分解,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善于发挥下属优势,让部下成为教学专家和管理专家。善于激发是管理专家的特点之一,所以校长要善于激发教师潜能,可适当引入现代企业成熟的管理经验,将学校行政管理规范化、评价标准化、管理过程化、执行流程化、职能模块化、思考系统化。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因此,校长还要善于决策,保证学校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校长要善于整合校外资源,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名流的作用,开放教育视野;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家校互助,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过程,获得最大支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组织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与社区建立良好关系,使家庭教育指导系列化、课程化、经常化;运用教育理论,结合教育案例,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

6.精湛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有别于其他专业管理岗位的能力,包括教学领导能力、课程领导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规划能力。校长是教师之师,校长除了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非常精通之外,应该对其他各个学科都比较了解,对与自己所管学段相衔接的其他学段也要有所了解。校长应该对教育学、教学论、学习心理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应该是一位对教学规律、学习规律有深刻认识的教学专家。校长应具有课程开发和管理能力,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及拓展性课程,个性化课程的构建。树立大教育观,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但教育不是随意的,是有计划的教育,每个学科都应有自己的课外书。校长应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善于发现教育中的问题,保持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敏感度;校长还应系统设计科研过程,能对问题深入剖析。校长需具备求实、求真的品质。专业化的校长要对学校有清晰的规划,对学校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制度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立足实际定位学校文化,不跟风、不求大。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地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56-01

一、职业教育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师在专业研究及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业务水平表现一般,总结概括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迫切需要提高专业素养水平与“主观能动性不足”之间存在矛盾;专业发展理念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由于自我反思能力低,导致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整体偏弱。

(二)学生方面

1.地理课学习时间少。由于专业的需要,学生每天都有专业训练课程,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专业课,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等文化课学习时间少。

2.地理学习存在障碍。据调查统计可以看出,跟大多数高职学生一样,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文化课底子薄,许多学生存在着各种地理学习障碍,严重阻碍他们学习的进步。

3.学生兴趣淡薄、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调查中,有关于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调查问题,对“是否喜欢地理课?”的统计结果,喜欢的有38 人,占 35.9%;不喜欢的有14人,占 9.7%;一般的有44人,占 41.7%;不知道或空着的有 11 人,占 12.7%。 可见,很多学生思想上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是很浓厚。

(三)学校方面

1.大部分职业院校不是十分重视地理学科。虽然地理课是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必修课之一,学校也会根据大纲要求开设地理课程,但是职业院校及其学生特别重视学校开设的声乐、舞蹈、美术、教育W、心理学等方面的文化课,而根本不重视地理、历史等文化课,而恰恰是这些课程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实用性又较强。

2.五年制学前生的知识需求与现行学前地理教材知识体系不匹配。现行职业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所用的地理教材,大致与现行普通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结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只是难易程度稍有差别,没能较好地实现学科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学前地理课教学没有体现出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色。

3.教学目标设立不合理不明确。对于地理教学而言,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要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授课技能,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的知识内化成一种对待自然环境的地理态度,为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职业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例如,通过备课,精选出贴近生活、紧跟时事热点案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打破教材约束,整合教学内容

现行学前地理课程的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内容架构与高中课程基本一致,考虑到学生兴趣、学生文化基础、学前生性别结构及学前专业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增加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或者是童趣世界的地理奥妙,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掌握较为实用、完整、系统的地理科学知识。

(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教特征,注重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

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对未来职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地理教学在遵循学科自身教学规律的同时,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将学科学习与专业训练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那学生就会对这门学科有重新认识。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环节中,包含着大量地理知识内容,由于我们地理教师疏于与幼儿园的联系,不了解幼儿园这类活动课,从而不能有效地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课进行训练。地理教师应多深入到幼儿园,及时准确地了解幼儿园科学及人文教育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和训练学生相关的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技能。

(四)增强地理教师的技能含量

高职院校的地理教师必须具有学前专业方面的知识,作为高职的地理教师,就应着重于地理在专业上的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满足学生、社会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让学生感知到学习地理与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0-11-25(1).

[2]钟作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理教学[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10).

[3]林晋,黄光汉.幼师理科整体改革构思[J] .教育评论,1991(5).

[4]刘广义.地理实践活动的兴起及意义[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5).

[5]徐巧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张艳.浅谈改革幼师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能力[J].才智,2008.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研究内容;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0-03

一、问题的提出

外语教师是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最终执行者。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规模的扩大,外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提高了外语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能力,为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做出了贡献。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外语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处在小学和大学之间,中学阶段的外语教育承上启下,中学外语教师更是压力倍增。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展开和水平的提高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吴欣在2005年的调查中表明: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师队伍庞大,但合格的英语师资仍然缺乏,特别是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发达国家对外语教师的培训投入都很大。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入职准备和在职培训要加强。如何改进和充实教师继续教育原有的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建立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外语教师队伍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是专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宏观方向讨论比较多,微观细节问题关注不够。微观细节在这里指的是如何改进和充实中学外语教师现有的继续教育内容,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对于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时代在发展,中学外语教师的继续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而入职准备、在职培训和培训后自身发展是外语教师成功的三部曲,本文探讨的内容侧重于后两者。

二、继续教育的意义

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两大部分,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外语教师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属于“教什么”的范围,而“怎么教”则涉及到外语教学法研究问题。外语教学法又称应用语言学。其实应用语言学的说法还不足以反映外语教学法复合多元的概念。外语教学法涉及语言理论,但研究更多的是语言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中学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以外语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为主。培训课中一些语言类课,如语言学、语体学、语音学等课程可适当减少,而外语教学法研究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研方法等课程要适当增加。

外语教师继续教育侧重外语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意义在于:第一,语言教学能力需要后天培养。外语教学区别于母语,外语教学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外语教师步入课堂,就会产生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才能教得好的疑问。而后两点恰好是教学法要研究的内容。第二,现在的中学英语教师大都具备英语专业大专以上的学历。从完善和补充英语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角度出发,培训也应增加外语教学法的内容。第三,外语教学法与英语教师的平日教学关系密切。直面错综复杂的教学现象,教师内心自然会产生急迫感,希望用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解决教学问题。外语教学法研究其实也是教学反思的内容,学习和研究外语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第四,外语教学法是前辈和同行教学研究的经验总结。教学研究需要传承发展,学习研究外语教学法拓展了外语教师学术思路,为科研奠定了基础。学习和研究外语教法是提高在职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一条重要通道。

三、继续教育的内容

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事关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应以外语教学法学习研究为主兼顾其他,有以下几个具体方面需要注意:

(一)提升先进教育理念

放眼当今世界,教育变革的潮流精彩纷呈。这种潮流可用“大众化、民主化和人本化”三个词来概括。西方各种现代思潮给我国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也是世界性教育变革的一个方面。融合了国内外的因素,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表现在教育宗旨更多地从学科转向社会、生活,转向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我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已经涉及人的个性发展、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发展为本”等理念。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应该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在外语教学中努力构建平等的、和谐的、人性化的师生关系,改变原先传统的“一言堂”等教育教学观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握着外语课堂上“如何教”的方向。教育新理念是外语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打好教学理论基础

理论源于实践,经过检验证明后又反过来指导或作用于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外语教学理论首先涉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及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语言理论主要有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等;语言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现在流行的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是外语教学研究的基础。在外语教育发展史上一些有影响力的教学法都有其理论的强力支撑。如,在20世纪60年代流行一时的听说法就是以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而20世纪70年代流传至今的交际法则是以功能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为基础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学习和研究外语教学理论能使外语教师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三)设定科研主攻方向

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外语能力、外语传授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外语传授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都同外语教学法研究有紧密关联。因此,外语教学法研究应该是中学外语教师培训中和培训后自身专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外语教学法是一门探索外语教学规律的科学。外语教学法研究的范围包括外语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教学对象,它涵盖了指导外语教学活动的一般理论、原则和各种教学流派的总体,有时也泛指一种教学原则、境界、氛围,甚至是某项具体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外语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大量涉及应用性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外语教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等。身处一线的教师要特别留意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策略、语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语篇教学、跨文化交际、信息技术利用、课件和教材编写、测试方法改善以及外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四)提高外语教学能力

外语教学能力是教师实施“如何教”的能力,指的是教师运用语言知识、技能和能力及言行举止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心理特征。就课堂话语而言,外语教师的言谈需要具备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功能。因为外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既是学习者的重要输入来源,同时又是他们需要模仿加工的对象。此外,其它教学技能的运用也不可小视。内化英语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交际策略的运用,思维具有逻辑性,口头表达清晰和富有条理性,组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等,都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外语教学有其自身特殊性的一面,因此除了普通心理学外,外语教师还应该了解和学习语言心理学、语言学习理论及二语习得理论,以便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握教学规律,争取教学主动。

(五)掌握外语科研方法

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师培训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掌握一般的现代教育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应该包括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查找资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包括独立研究以及与他人合作研究的能力。为了使研究论文更有说服力,还要指导教师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问卷法、观察法、个案法、统计法、对比法和学会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中学外语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可以写评述性论文,也可以做实验对比,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式论文,或是多方面相结合的论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有各的特点,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提倡用数据说话,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外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

(六)训练批判性思维

得益于专业和职业的优势,外语教师的模仿能力、记忆力和组织能力一直在得到强化。外语教师善于吸收,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但不少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这方面训练不足会影响外语教师教学和科研潜在水平的提高,如对西方新潮观点就不能盲目吸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批判性精神,二是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精神指的是有意识地进行批判的意愿、倾向和心理状态,它能激活个体的批判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向某一方向思考,并用辨析、审慎的目光来看待事物。批判性精神还包括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独立自主、思想开放、不迷信权威等特征。而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所应具有的技能和策略。批判性思维技能一般包括:能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明说的立场、意图、偏见、假设及观点;从多种角度考察事物的合理性;在事件的大背景中检查适用性;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等。

(七)用好外语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和方式。教育信息技术的导入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特点。教师要重视教育技术的掌握,教师培训中要培养教师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的能力,包括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的应用等。教育技术是当前外语教学的“重型武器”,教师要用好这个武器,但不能唯武器论。对教育技术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教学资源,要有舍取和选择。掌握教育技术也包括要树立起对教育技术运用的正确态度,学会调控方法,灵活地运用教育技术的同时,外语教师要清楚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教好外语,还得遵循外语教学的自身规律。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有促进力的外在因素,掌握外语教育技术还包括语料库的使用。

(八)扩展教师知识结构

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有利于教师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外语课程是一门语言课,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师需要掌握相关国家和本国的文化知识。培训课程在帮助他们掌握运用外语语言能力、了解科研方法的同时,增加对相关国家社会、政治、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语言与文化关系及国际理解的认识。同时,外语教师的自身结构中也应包含对人文社会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文化知识。因为语言交流有输入也有输出,要教会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中国的事物,以体现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语

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具体内容安排还应根据外语教师的实际需求来确定,特别是对已有教学经验的在职培训外语教师而言。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学校的组织固然需要,但个人的自主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这里有兴趣爱好和针对性的问题。改进和充实中学英语教师培训内容,观念也要更新。教师继续教育不光是专业知识的灌输,注意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增加典型教学案例的研讨,理论联系实际。现代教师继续教育中教师知识建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至关重要。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要培养教师具备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自身专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孟臻,须文瑜.反思外语教学研究[J].外语界,2005(6).

[2]吴欣.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5.

[3]孟臻.信息技术发展与外语教师角色智能提升[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仿真企业 7S核心能力 班级管理 德育

“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是指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和模仿企业,将学生模拟为员工,置于职业活动中,并进行月考核和学期考核,分为五、四、三、二、一星级,将企业的文化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其实质就是提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企业角色定位,真切地感受企业运作,丰富管理知识和社会知识,提前适应社会需求。该管理模式作为班级德育教育的一种尝试,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强。

一、“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提出的原因

笔者所在学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据了解,全班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女。她们有许多长处,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以自我为中心,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不足,吃苦耐劳不够;讲吃比穿,爱花钱;纪律散漫,娇气重;目无他人,多骄横;蛮不讲理,脾气大。许多年来,中小学的教育观念封闭,教育内容枯燥,教育方法单调,致使德育工作成效不大,造成教育者被动。“仿真企业”班级管理适应了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是学校德育改革的产物,是在大教育观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整体优化的新办法。

二、实施“仿真企业”班级管理的目的

“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在本质上是提前让学生进入并适应将来的社会。每个人都有相应的期望和行为规范,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从心理上看,青少年好奇心强,让学生进入不同角色,可以满足其心理需求,便于因势利导。从教育上说,教育应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应与社会相结合,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做好准备。

三、“仿真企业”班级管理的操作过程

1.成立“班级公司”

学校任命班主任为董事长,对公司全面负责,同时抓好团支部建设。总经理(班长)等职位由全体公司员工(学生)经民主选举产生。在该体系中,总经理是董事长的全权代表,负责具体事务;下设2名副总(副班长),分管“生产经营”(即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和分管“文体、宣传、财务、卫生、寝室”;中层一级则设置部门经理(课代表),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工作。这种模式与班级的管理需求相对应,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班级)的稳定性。

2.确定企业名称和口号

企业名称体现了企业的精神,促使员工产生以企业为荣,以企业为家的自豪感和责任心。通过大家的讨论,班级名称定为蒲公英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口号为“12学前1班,非同一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3.模拟企业进行理财考核

按照《海宁高级技工学校员工考核制度》,员工靠自己的才能、出勤、态度努力创收,厉行节约。要求每位员工每月的虚拟货币收入和真实货币支出努力达到收大于支,结余越多越好,并作为依据进行五、四、三、二、一星级评比。这种做法让学生懂得只有敬业爱岗、工作努力,才会获得更多的回报;让学生确立意识,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4.导入“7S”管理模式

7S指的是日文中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注音和英文中安全、节约的第一个字母,共7个S,简称7S。7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管理”扩展而来,是现代团队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作用是:使学习、生活、实训环境整洁有序,提高效率,保证品质。

按照学校学生处的布置,对班级实行7S标准化管理,并确定专人负责。在学习上要求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质量、减少浪费、保证安全、提高素养等,充分利用时间,促使学生的学习进步。在教室寝室卫生方面,要求清洁干净。具体为每周五下午教室7S检查前,笔者与7S负责人、值日学生一起整理教室,课桌椅摆放按照桌面上的凹槽成平行线要求,一人在教室外走廊上打开窗户目测,一人在教室里按要求摆正,有时需要绳子来进行校对,课桌椅摆放就会很整齐,看上去井然有序。对于饮水机的摆放、教室地面、讲台、多媒体、窗台、卫生角等安排专人负责与打扫,争取每次7S都能达标。7S检查要求是很细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刚开始有一个窗户的钩子学生忘记钩,而导致未达标。老师与学生各方面都要做到细致,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提升自身素养。同时,7S管理对于班主任的工作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四、“仿真企业”班级管理的功效

1.改进了班级的德育工作

笔者担任10多年的班主任,在观念上比较传统,但自从采用“仿真企业”模式,管理班级很具体,形式上很开放,方法上也由说教型转到了情境型。

2.促进了家庭、学校、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对将来从事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启蒙教育需要学前教师的正确引导。管理细则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等有具体的要求,对好人好事可以进行加分,对违纪行为可以减分。倡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家长反映学生回家比以前懂事了,注重礼仪,懂得感恩,学会微笑,主动与人沟通。

3.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有较强的活动性,因而对智力开发、体能锻炼、审美情趣、劳动观念和技能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作用。让学生进入或充任一定角色,符合教育原则,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体现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自主教育的有效方式。在核心能力建设上,班级重点开展了“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与异性正确交往”等主题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交流、动手能力。手工作品的制作、教室的装饰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完成的,极大地凝聚了合作精神,提升了职业技能。班级被学校评为“2012学年先进班级”。

五、正确关爱学生,营造班级气氛

按照班级中学生的综合表现可以分为后进生、中等生与优等生,对她们的正确关爱是营造和谐班级的法宝。

1.对后进生要有耐心,但不能迁就

在班级管理中,努力将自己“我能行”的爱心和班集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倾注给班上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精心营造平等、和谐、友爱的班集体,给她们以更多关爱,让她们体会集体的温暖和师生的友谊,吸引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她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

2.对中等生要博爱

中等生是经常被忽视的群体,有较稳定的心理状态,默默无闻。她们是班集体的一面镜子,既希望老师重视她们,又不想抛头露面。对这些学生,要调动她们的积极方面,正确对待她们的反复,尊重、理解、信任她们。

3.对优等生要严爱

她们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不能宠坏这些学生,更不能迁就她们。优等生不仅是学业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工作能力强,心理要健康。只有严格要求,她们才能克服缺点,有更大的进步。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田径术科教学 学生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

田径是各高等体育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合格体育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对田径课程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探讨,目的是单一的技术、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除掌握单一的技术外,还必须有较强的能力,从而适应所要从事的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1.田径术科教学中要培养的几种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教师除了必备的专业教学能力外,还要有组织裁判能力,健身、训练指导能力,田径场地维护能力等,后三种能力分别在裁判法、健身、训练指导、田径场地等部分进行单独讲授,本文重点探讨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我在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把田径术科教学中要培养的学生的教学能力划分为四类:讲解、示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观察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如图1:

1.1讲解、示范能力。

讲解、示范,是体育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示范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要做好示范必须有对技术动作的直接体验,清楚地了解技术动作的路线、方向、用力大小、顺序、角度等,同时还要注意示范的角度,让同学们都能看清、看全示范的动作。讲解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技术分析能力。同样的一个动作或一种技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但最终目标是一样的,即让别人“清楚地”明白你讲了些什么。要达到这一目标语言必须清晰简练,对技术动作的表述有逻辑性,能够正确分析技术动作。

1.2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综和体现在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上。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对错误或正确动作的认知,通过对比,作出评价,采取措施、改进不足,保持优势,从而达到自我和他人的共同完善。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练习,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观察点的位置也是随时变化的,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

1.3自学、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自学、创新。而目前传统的田径教学往往是“注入式”的,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忽视教学相长中的“学”,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学生真正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是建立在他们不断能学到知识、掌握技术和提高本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学生自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让他们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田径运动的发展,田径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如果缺乏自学、创新能力,则势必在将来的工作领域遭到淘汰。

1.4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一种合能力,是术科教学诸要素的集中体现,能够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积累、综和运用及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仪态大方得体,各种口令准确到位,根据需要熟练调整、调动队列队形,灵活运用教法手段,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2.培养学生能力的相应措施

2.1田径教研室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全体教研室成员对在田径术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要达成共识。以教研室为单位,广泛发动教师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及时总结经验,把培养学生的能力纳入教学大纲,具体到教学日历,落实到每个人,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宏观调控作用。

2.2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观念里,任课教师往往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主宰者,而且目标比较单一,都是以技术而技术,让学生做什么就是什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等同于“一言堂”,其真正的作用是提纲挈领,重在引导,不但要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而且其他感官、大脑都要动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2.3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自身的学术修为、敬业精神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任课教师就必须在这几方面做好表率,例如讲解示范:讲解技术动作要精炼、术语化,示范动作要规范,比如跨栏中摆动腿的技术可以归结为四个字进行描述――摆、伸、压、撑,大小腿折叠前摆,摆到膝关节与栏板齐平积极伸小腿,脚后跟过栏大腿积极下压,以脚前掌着地支撑,经过这样的讲解,再加上规范的示范,学生一方面能够很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另一方面,也能够做到讲解示范清晰、条理、规范。因此,任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和钻研,努力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面,加强教法手段的研讨。

2.4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引进形成性评价。

目前,田径术科的考核一般是达标技评,只是对学习的结果(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进行终结性评价,学生属于被动者。而形成性评价则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测试结果对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其主要采用的手段是经常性测验、作业、日常观察,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被试。如果教师和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形成性评价反馈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教学可以变成一个“自我纠正系统”,学生的自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5培养学生养成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课堂笔记不是简单的“记帐本”,它要融入学生自己的东西,完整的课堂笔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课的主要内容及任务;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诱导辅练习;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最主要的,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评价,对以后的学习有重要的导向和调节功能。

2.6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在术科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一是准备部分的实习;二是课堂提问。准备部分的实习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带着跑跑跳跳,而是要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来对待,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提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已学技术动作进行复述,以提高学生讲解示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相互观察技术动作找出不足进而予以纠正,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力要注意的问题

3.1把学生能力纳入考核内容。

有研究表明,测验内容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计划地把学生的能力水平纳入到考核中,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能力的培养”是完整教学中的一部分,自己必须主动参与,才能修满学分。

3.2能力培养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连续性。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随意的,不同的学期能力的培养是不一样的,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由易到难,制定合理的能力培养计划并保持其连续性。

3.3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学第一”的思想,使其看到通过自己在教学上的努力而获得的成就,从而激发更大的热情。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能力的人才,对于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就是要做到会做、会讲、会教,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认识到能力的培养是完整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能力培养作为一种“常规”,进而养成“习惯”并延续下来,这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的教学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孙庆杰.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7-233.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7-332.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中学 农学专业 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职业中学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将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素质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基本目的,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特色,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最终目标。因此,要办好农村职业中学,就必须面向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经过多年农学专业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理论教学

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职业中学农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主要有:土壤与肥料、植物及植物生理、遗传与育种、作物栽培、果树和蔬菜生产技术、植物保护等,各地区有所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

首先,讲授新的理论知识时,尽量联系生产实际。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时,可联系到:冬春季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中,产量与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以及叶面积系数大小之间的关系,如何做能提高产量?

其次,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土壤养分”时,把土壤养分与不同作物及品种的养分特性差异结合起来。

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发生浓厚兴趣,而且会使学生深深感到理论知识学有所用。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2.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面对市场经济,把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确定为重点教学内容。若当地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制种为主,我们就把“作物良种繁育”作为教学重点;若以果树生产或设施蔬菜生产为主,我们就力求让学生掌握果树修剪、嫁接和蔬菜栽培管理技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

3.改革课堂教学,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教学中,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把学转化为用,以用促教。例如,在讲授根的结构与功能,水分的散失等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观察菜农移植菜苗的做法:在移植前通常先浇透水,然后移植,并尽量带些土坨。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减少对纤细的幼根、根毛的损伤;同时还要去除部分叶片,可减少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利于提高幼苗移栽的成活率。此外,向学生介绍营养袋、营养钵等保护根系的技术。

注重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科技意识。例如,用乙烯利处理黄瓜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有利于瓜类的增产。

在系统地学习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把这些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站在学科前沿,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农学类的专业课,基本理论的更新较慢,要把新技术、新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一方面,及时捕捉和不断查阅文献,把国内外新研究动态和成果,补充到各章节;另一方面,教师也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向学生讲解。这样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而且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由肤浅认识到系统认知的作用。

5.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新知识、新内容、新观念不断涌现。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单纯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现代化,可视化。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实物教学和演示教学等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现代化教学中的作用。

色彩鲜艳的挂图,形象具体的实物标本,以及生动形象的幻灯和投影等,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声、画等技术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教学内容由静态变动态,抽象变具体,生动直观,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对许多的概念易混淆。如农学概论中的轮作、连作,间作与套种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记忆的目的,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类似的知识点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本质区别,即采用比较教学法。

有许多内容还可以总结归纳成图表的方式促进学习。图表教学直观形象、高度概括、简明扼要,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突破难点,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使知识结构有序而且清晰,增强综合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通过图表和比较教学,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亲身实践又是将理论知识转变为感性知识的过程。农学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不可缺少。

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验和田间生产实践两部分。

1.强化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层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教学实验是通过上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验证课堂内获得的知识,而且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果等一系列活动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广泛开展田间生产实践

(1)充分利用校内的生产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内容,而且开设一些与“科技兴农”有关的实验,学生把实验中获得的感性知识直接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另外,充分利用学校果园这一优势,每到一定时令,便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2)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学习与实践

农村职业中学附近有许多农田、园林苗圃等。如讲到课本相关内容时,便组织学生到生产基地参观学习,并请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现场讲课。这样,既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回家后,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协助家里搞好种植业。

农村中学毕业生绝大多数将回乡参加第一线生产劳动。在教学中,要注意把科技扶贫和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色彩教学;创新

色彩是中学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制约学生全面发展,影响学生色彩应用能力提高。对此,今后应该转变这种情况,采取创新对策,推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提出色彩教学模式的创新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一、中学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对色彩领悟与鉴赏重视度不够

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强调色彩基本理论教学工作,忽视采取措施让学生鉴赏色彩的应用技巧及其妙处,不注重领悟色彩应用的内涵与方法,从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中学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

2.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色彩进行绘画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但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和表演的机会不多,制约学生创新潜力的开发,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对学生设计思维培养不重视

教学中强调对色彩应用技巧的培养,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在绘画中如何科学应用色彩,合理进行色彩搭配,以取得更好的绘画效果。但是对色彩设计的思维训练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二、中学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模式的创新对策

1.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色彩的领悟与鉴赏

色彩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媒体技术应用,为学生展示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将色彩教学的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不仅直观、形象,而且操作简单,给学生演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学习色彩功能方面的教学内容时,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可利用图像、三维技术、效果对比等形式,向学生全面展示色彩构成基础知识、规律组合、演示效果等。让学生对色彩应用技巧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色彩领悟技巧和鉴赏技能。任课教师要重视多媒体课件制作,向学生展示优秀的色彩作品,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来对作品进行全面欣赏,提高学生色彩鉴赏和审美能力。

2.重视色彩心理学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色彩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色彩心理学应用。这样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欣赏相关美术作品时,对色彩应用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对作品赋予自我认知的创造。每位学生对色彩应用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欣赏和心理体会,会对作品的色彩进行重塑,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欣赏,利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形成对色彩的观点与看法。进而在作品创造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更好利用色彩心理学,学生观察作品和进行色彩应用时,要深层次理解作品,在色彩的冷暖色调利用时,应该展示其主题和意义,让色彩更好表达作品主题。例如,表达喜、怒、哀、乐等感情,展示春、夏、秋、冬等不同季节的风光,要注重色彩合理搭配,通过合理利用色彩,更好地表达作品主题。

3.注重色彩整体把握与控制,同时突出细节

对作品色彩的应用首先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然后做好细节处理工作,促进色彩利用效果提升,从而更好展示作品主题。教学中要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在作品色彩整体协调基础上,兼顾不同部位的细节处理。这样既能展示作品主题,还能触发观众情感,让人们明白色彩利用具有深刻内涵和意义。例如,一些香烟盒上虽然没有明确印刷“吸烟有害健康”字样,但通过印上惨白色的骷髅、熏黑的肺叶等图案,主题十分明显,观众看到这些色彩和图案后,很快就明白其内涵。试想,如果在香烟盒上设计欢快、明亮的颜色和图案,则很难达到提醒和警示效果,其关注度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在色彩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并重视细节处理,从而更好表达主题,促进色彩应用效果提升。

4.加强写生训练,重视色彩设计思维和能力培养

注重写生训练,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加强对色彩的认识,从而更好利用色彩,提升作品效果。周末或者假期要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写生训练,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色彩设计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本质属性及组合规律,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色彩组织及利用体系。并在色彩利用方面,创新思想观念、勇于创新,让色彩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提高作品设计水平。

总之,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存在的不足,并根据教学需要,采取相应的创新对策。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树立创新理念、拓展教学思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学美术教育专业人才今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玺谦.美术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4(04).

[2]黄颂良.浅析中学美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

[3]王国胜.色彩教学与美术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养

从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到近年来的考试改革,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地碰撞、对峙和突围中探索前行。在所有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因素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教育改革要求中学教师读懂改革、践行改革、研究改革、反思改革;教育改革要求物理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开发新课程。这无疑给中学物理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明确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迫在眉睫。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

1.物理学科知识

教师要有扎实的物理学科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知识更新快。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2.物理教学知识

物理教学知识是物理学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教师要在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教学知识,把物理知识转化到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学知识包含了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物理教学设计、物理教学策略、物理教育评价等。

3.有关学生的知识

有关学生的知识是指在心理学的指导下,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前概念等影响物理学习的因素,找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并因材施教。

4.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

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就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帮助教师处理好课堂中的突发状况,特别是与学生间的冲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5.其他学科知识

物理教师除了本学科知识以外,还应该广泛涉猎其他知识。一方面,大综合的考试形式,要求物理教师拥有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二、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经验完成教学过程中各项教学任务的能力。中学物理教师应掌握以下几项专业能力。

1.常规能力

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常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物理作为一门探究性科学,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班级教学、小组合作、个人独立探究等教学组织形式,达成教学目标。

物理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物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工具,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转变成直观形象的知识,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理解。

物理教师的语言表达除了要科学、严谨、准确以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2.物理教学能力

物理教师的物理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教学评价的能力、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能力等。

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能力是开展物理教学最根本的能力。它要求教师能根据物理学的特点、物理课程的特性和课标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实施教学,进行反馈评价,改进教学。

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利用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理想模型、理想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能力。

物理实验能力是指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演示能力、实验数据分析能力、自制教具的能力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既是教育活动的实践者,也是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教育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育理论,研究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寻找物理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专家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三、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感情,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导向,是引导教师行为的内在指标。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划分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情意。

1.普遍教师专业情意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普遍的专业情意包括深爱教育事业、崇尚教师职业、关爱学生、全面发展、团队意识、互助协作、严谨治学等价值观和道德素养。这些都是构成优秀教师的主要因素。

2.物理教师专业情意

物理教师要有科学的物理教学观。在物理教学中体现科学的本质,承认科学的价值,明确科学的发展性,承认科学理论的多元性。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思想自由的学生,这是物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我国的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学阶段的物理基础教育无论在观念、课程、教法还是评价上都表现出一种改革的倾向,而教师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明确教育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至关重要,它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

[1]倪俊超,周青.英国科学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及课程内容评析[J].教育探索,2007(04).

[2]黄晓,胡炳元.浙江省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养调查与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05).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设计;成效为本;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61-04

学前教育目前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重视,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保证专业课程设计的质量,使“重视”落到实处?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视角。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较为流行,随后,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也相继推广这种教学理念。近年来,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在政府资助的8所高等教育机构中也开始推广基于成效为本教学理念的教学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效为本教学理念的推广,为2012年香港高等院校学习年制由三年转向四年提供了一定的准备条件,高等教育力求在延长年限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内地高等教育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Outcome-basedteaching and learning)是一种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学习成果的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并非强调教师要求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强调学生应该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什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以预先设计的学习目标或成果作为指南,通过教学过程,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对教育质量的重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项目的策划、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与学的评估。运用成效为本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设计预期的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不但要可以测量,便于运用恰当、标准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还要有助于学习者未来的持续学习。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成果,包括知识、技能或者其他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这些教学成果需要便于测量和评估,因而还需要设计出相应的评估方法。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注意这些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各种“证据”(evidence)来体现,这些证据可以是学习者的作业、实践报告或者试卷成绩,等等。

其次,要设计主要的教与学活动,包括利用哪些资源(如教科书、参考书目等),通过哪些活动来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果,并且对每项课程活动进行简要的解释。这些解释要简单明确,让学习者一目了然,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最后,要针对每项教学成果设计评估方式,如作业、测验、论文、案例报告、考试等,以保证每项预期的教学成果能够获得标准化的评估。这些评估方式要易于操作,且不随个人意志而改变,不因评估的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远程教育中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

1.从教学目标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要设计教学目标,并要求将这些教学目标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透明,这种透明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促使双方都能准确理解教与学的方向。远程教育更要考虑这个特点,因为在远程教育中,教学者与学习者是时空分离的,如果课程目标模棱两可或者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学习者会不知所措,导致学习没有效率,也不易进行考核和评估。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大多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为女性学习者。女性承担的社会角色比较多样,家庭、工作往往导致女性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较为分散,注意力较难集中,如果学习目标和要求不够明确,她们往往会抓不住学习的重点,甚或游离于学习重点之外。二是学习者多样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既有工作经验丰富,已经成为骨干的幼儿园教师;也有无任何幼教工作经验,刚刚高中毕业的学习者;还有从事其他行业,但是对学前教育比较感兴趣,希望从事幼教工作或是提高自己育儿能力的学习者。如果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容易导致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学习者偏离学习轨道,造成对学前教育的误解,甚至形成不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因此,在设计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清楚明确,尽量用一些可观察的外显来描述,让无论是处于何种层次的学习者都能明白。传统的课程目标常常用“理解学前教育的各个概念”“掌握学前教育各项技能”这类较为模糊的语言来表示。当前的远程教育中,由于面授课程较少,难以像传统的授课模式那样,教师对学习者有较严格的监控。因此,设定的目标需要非常明确和具体,诸如“能够指出并分析学前教育领域发生的日常现象及抽象的专业问题,并能作出有理论支撑的回应”“能够在各种资源的支持下,对儿童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并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表述明晰的教学目标,考察其实现程度,以便更好地监控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从教学过程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实施过程要遵循已确立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评估内容及评估方式,促使教学和评估过程更有针对性。教和学的过程需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活动要能准确地传递课程内容,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目前,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多基于原有电大系统的教学模式,即采取面授、网络辅导、录像或视频教学等形式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面授课程由于教学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学习者到课率较低;网络课程的目的性不明确,界面设计不够友好;录像或视频教学、文本教学等活动由于对学习者的需求不甚了解,导致学习者参与性不高。这些问题进而让学习者感到学习困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即便是一开始抱有很大学习期待的人,最后也可能会无奈地成为应付学习的人。

因此,就远程教育而言,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相对紧密的专业,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量考虑让学习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学前教育现象、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的分析以及对幼儿行为的观察等来实现课程目标。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不会只是使用单纯的教师授课方式,也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教案维持,而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教学素材,例如各年龄段幼儿的行为表现、一线教师的教学视频、幼儿园活动材料、学习者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等等。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强调的是教师对学习者的引导,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学习者进行远程学习从而获得文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动力,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学习者的这种动力,将其转化为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从而帮助学习者克服应付了事的惰性。

3.从评估方法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评估要看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这种评估更能准确地体现教学质量。以往对学习者成绩的评估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成绩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而群体成绩的分布则要遵循正态分布原则。因而,在这种评估体系下,学习者的个体成绩可能会受其所在的群体成绩的影响,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学习者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成效为本的评估方法注重的是学习者对预定目标的掌握程度,这样更突出学习者个体的能力,避免了学习者的个体成绩受所在群体的影响。这种方法也将学习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化为共同进步的同伴关系,为学习者开展团体或小组学习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提高了群体学习的效果。此外,成效为本的教学评估强调“证据”(evidence),即学习者是否达到了某个课程目标.一定要有“证据”。

目前,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评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形成性考核,二是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一般由教师在学期中安排的几次作业组成,也有的形成性考核会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小论文写作的形式。但由于监控不够严格,很多形成性考核流于形式,学习者往往会找来现成答案应付了事。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有的采取闭卷,有的采取开卷形式。这类考核更多考察的是学习者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而对学习者实际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考核效果并不显著,事实上,很多学习者也只是在考试前突击背诵一下便可应付考试,收效甚微。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远程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者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区别,前者更多的将是培养能更好地从事一线工作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那么,目前的考核方法与培养目标就存在内在不一致的问题。

在成效为本教学理念的支持下,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考核应该与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联系。教师在设计每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设计学习者为达成教学目标应该开展的学习活动,以及能产生的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应该成为教学评估的重要“证据”。例如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这门课中,教师制订的一个教学目标是要求学习者学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的方式方法。为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尽量创设真实的活动场景。组织学习者通过视频或实地的现场观察进行学习,从而掌握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分析的各种方式方法。在考查学习者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时,可以再为学习者提供一段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视频,让学习者进行观察,学习者由此产生的诸如“观察记录表”“观察日记”等就将成为评估学习者是否已掌握各种观察记录方式方法的“证据”。在进行教学评估时,通过这些收集到的“证据”,结合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得出结论。这样的评估不会因为评估者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时也能评估出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上一篇:期刊经济管理范文 下一篇:科技资源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