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范文

时间:2023-02-27 18:32:49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薪酬管理

一、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

1.绩效考核对于薪酬管理的重要作用

企业薪酬管理过程中广泛应用绩效考核的结果已经成为企业最普遍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之一。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绩效考核能够帮助企业选拔那些专业能力和素养比较强的员工,使得企业能够在调整、晋升和辞退员工的管理工作中有据可依;站在员工个人的角度上看,绩效考核能够为员工树立起一面镜子,使其对自己在工作岗位中表现的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

首先,绩效考核能够为企业制定和调整员工的薪酬提供标准。这样企业可以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将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得薪酬管理和薪酬制度自然而然地向着工作努力、绩效良好的员工倾斜,使得以结果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渐渐树立起来。

其次,绩效考核能够完善企业的薪酬结构,提升薪酬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在薪酬管理中以哪些标准作为梯度将员工的薪酬水平拉开一直是薪酬管理的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标准对员工的薪酬多寡进行评判,但是应该作为比重最大、影响最终的一个指标来决定员工的薪酬多少。绩效考核使得业绩比较突破部门和岗位之间的限制,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变得比较容易,根据绩效指标我们也可以对不同岗位的员工的薪酬进行调整。

最后,绩效考核对于简化薪酬方案和薪酬管理程序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薪酬管理成本。薪酬结构的调整以及薪酬水平的变化完全可以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确定,薪酬管理将变得非常简便和轻松。

2.薪酬管理中绩效考核指标的应用范围

评价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其能否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实际应用,绩效考核的结果一般用来确定员工的薪酬水准,并用以进行员工的发展改进。

首先,绩效和薪酬是紧密相连的。企业战略目标需要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和奋斗,而绩效是评价员工在某一期间内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绩效是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和理论已经认同将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万事大吉,企业应该提高其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薪酬管理制度体系的科学性,这样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挂钩才具有意义,也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重视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和薪酬管理制度的完善。

其次,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应该将员工的绩效考核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联系在一起。绩效考核的目的并不是提升或降低员工的薪酬、晋升或者降低员工的职位,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该得到员工心悦诚服的认同,让员工觉得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有利于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使员工举得自己在企业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使得绩效考核变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重要手段。另外,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得员工获得可观的价值分配和理想的职位晋升,这导致员工能够在职业生涯发展上以快速的步伐前进,间接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的互动效应分析

1.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绩效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绩效考核推进一直比较困难,在绩效考核时,企业习惯以压力推进绩效的提升,对于以动力推进绩效提升的方法还在摸索阶段,这样在将绩效考核指标和员工的薪酬挂钩的时候,员工的抵触情绪比较重。

企业应该在理念上进行转变,有效实现绩效和薪酬之间的互动。在薪酬管理方案实施之前,企业可以通过详细讲解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得员工对薪酬管理制度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让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方法有认同感和熟悉感,与此同时,员工应该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以及在绩效管理中的职责,对于绩效考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及时进行指导和指导,企业还应该建设一条高效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使得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传达到管理者的耳中,让绩效管理能够持续进行改进和提升,使得薪酬管理能够在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上不断发挥作用。另外,企业应该设计良好的绩效薪酬管理制度,绩效薪酬管理制度是将绩效管理和薪酬发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考核制度。

2.企业应该引入薪酬风险机制,使得薪酬的激励导向功能得到发挥

科学有效的薪酬制度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则能够保证企业外部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薪酬观制度还要具备激励功能,在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士气,提升员工的动力。在薪酬管理制度中引入风险机制,能够使得员工在激励和鞭策共同的作用下不断努力,薪酬风险管理机制是建立在绩效基础上的奖励和惩罚,一方面能够在物质上给予员工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方面能够在心理上给予员工成就感,使得员工产生与企业荣誉与共的思想和信念。具体方法是: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基本工资占全部报酬的一定比例,一般而言,基本工资应占全部报酬的40%-50%,以保障职工的基本收入;而绩效奖励约占全部报酬的50%-60%,员工取得绩效工资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这对员工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应该对绩效考核的目标,各个考核指标占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绩效考核的方法和流程、绩效奖惩的依据、教育和培训的名额确定进行明确、透明的公式,在建立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公正、合理的原则,使得绩效考核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已经建立起来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严格执行,尽量避免人为的误差和系统的误差,使得绩效考核尽量在和谐的因素下进行。

参考文献:

[1]余凯成等.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范文第2篇

1.绩效与薪酬息息相关。对企业而言,生产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企业最看重的是自身的生产效益。而企业的生产效益能在员工的绩效上得到充分体现,所有员工的绩效组成了企业的效益,能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因此企业必须高度关注员工绩效。将员工的绩效和薪酬联系起来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能激励员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合理的绩效奖励和恰当的错误惩罚很有必要,绩效与薪酬挂钩大有裨益。2.绩效与职业发展结合。单纯地开展绩效与薪酬挂钩只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如果能将这种结合提升一个层次,将绩效和员工自身的职业发展相结合,会更有利于员工认可企业价值,与企业充分融合。绩效与职业发展的结合是非常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满足了员工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能保持员工的积极性,且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还能帮助企业挖掘人才,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存在的问题

1.考核标准过于主观。从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来看,制定方多为企业管理者,自上而下地制定管理者认为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开始推行。事实上,这样的制定方式过于主观,管理者认为的标准并不能恰当、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考核的标准应首先来源于员工的工作职能,通过分解员工的工作要求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此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析,使每一条考核标准都能与员工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从而保障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反馈工作不够及时。目前,企业和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清,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将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因此这项工作多停留于表面,反馈工作很不到位,很多事后考核和监督只是走过场,员工积极性较低,使整个绩效考核过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能与薪酬激励相结合为企业带来收益。3.考评周期确定不当。考核的标准非常重要,而其中考核周期的确定更加关键,目前,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都在考核周期上存在问题,影响了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部分企业的考核标准不够完善,考核记录并不明晰,考核工作的开展仅靠考核人员的主观意识进行,使考核周期长,员工的重视程度下降;还有部分企业恰好相反,考核次数频繁,一方面加重了考核人员的负担,加大了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也让员工疲惫不堪,过度紧张影响工作状态。针对考评周期,企业还需要根据考核内容和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区别确定。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的对策

1.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企业做好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结合首先要量化自身的考核标准,用客观、明确、清晰的标准来开展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挂钩,这样才能从更大程度上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具体而言,考核标准应该尽量量化,通过一系列考核指标进行评估,通过量化的评价手段避免繁琐的执行手段,从而使观察和评价过程更简单、更清晰、更有效,同时减少考核人员的工作量,提高考核效率。此外,作为执行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严格落实考核标准,做好领导、开展与监督工作,承担其应该担负的责任,通过制定操作程序、管理规定等方式来保障考核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运行。2.培养高素质的考核人员。在进行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时,要重点关注考核人员的作用,通过培养高素质考核人员来保障考核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要加强培训力度,丰富相关人员的考核知识储备,打好基础,只有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才能有机会实现思路和方法上的创新,才能对考核工作产生更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工作投入,保障考核工作更好地运行。第二,强调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企业要引导考核人员全面了解并掌握本企业的相关考核细则,强化考核标准在考核人员心目中的地位,使考核人员更加重视考核工作,并能熟练把握尺度,灵活运用。第三,深化讲解。让考核人员了解每项考核指标的出发点和内涵,从而能做到熟练把握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做好日常观察,提升考核人员应有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职业技能。3.建立申诉等反馈制度。企业将考核制度与薪酬管理相结合,直接影响了员工的切身利益,而管理层制定的考核制度难免有疏漏,可能忽略某些细节,这时就需要员工对考核标准进行反馈,使其在面对不公平处理时有申诉的渠道,因此建立申诉等反馈制度尤为必要。例如,在出现需要辞退员工等情形时,应该对员工进行详细说明,并给予员工申诉的权利,使员工在企业中得到充分尊重。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认清自身的发展阶段、发展规模,了解员工诉求,根据员工的反馈不断调整绩效考核方式,使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得更加紧密。

四、结语

绩效与员工的薪酬息息相关,对员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做好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很有必要。目前,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中还存在考核标准过于主观、反馈工作不够及时、考评周期确定不当等问题,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笔者指出,现代企业制度下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应该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培养高素质的考核人员,建立申诉等反馈制度,充分发挥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作用,助推企业发展。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科研企业;中层干部;绩效考核;薪酬管理

2013年底,上海市在国家深化改革决定的基础上将国有企业分为公共服务类、功能类和竞争类[1]。国有企业的分类管理也是政府针对不同功能、目标制定相对应的领导薪酬与考核体系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从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角度来看,企业中层干部既是领导者,也是执行者,在企业改革创新发展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与中流砥柱作用,是企业重要的中枢系统。因此,如何做到对企业中层干部的精准考核及配套薪酬激励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点。

1竞争类国有科研企业及其中层干部现状

大多数由事业科研院所转制而来的竞争类国有科研企业均兼顾着科研属性和市场属性,既要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的主力军,又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取得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们都在寻找一个科研投出和市场产出的平衡点。企业中的中层干部也具备着科学研发和行政管理的双属性。他们大部分都是从一线科研人员中提拔来的,既要带领科研团队从事科研开发,又要负责部门的内部管理和市场对接。对于企业高层领导来说,他们是给领导出谋划策的参谋,要精通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外界的科研发展;对于基层员工来说,他们又是领导开展科研业务的领导者,要懂得工作任务的合理分配和对外市场的精准对接。一个部门的中层干部能力强弱和全面与否会直接影响这个部门的发展水平。

2中层干部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绩效考核导向性不强

目前,许多竞争类国有科研企业的中层干部绩效考核仍延续着事业科研院所的“德能勤绩廉”五维度的评分模式[3]。这种模式的考核指标量化程度不够,大多数都是以软性指标来进行评价;考核导向也相对不明确,被考核者没有很清晰的努力方向;考核评价主要以个人主观印象来评判,很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因此,该考核模式在中层干部的考察提拔中实施更加合理,而在绩效考核中应更突出绩效目标的考核。

2.2薪酬激励效果不够

虽然越来越多的竞争类国有科研企业开始认识到薪酬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主动开始重视薪酬管理,但是受限于多方面因素而无法将薪酬和激励进行挂钩[4]。中层干部的薪酬主要是“以级定薪”,将干部级别作为主要依据,结合资历、工作内容等因素来确定薪酬水平。同一个干部级别的薪酬差异并不突出,从而导致干部不肯挑重担、不敢冒风险,也不愿意投入精力去思考部门业务的长远发展。

2.3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联动性不强

许多竞争类国有科研企业并没有将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体系设计,而是独立开展的。绩效考核的结果主要运用在中层干部提拔和评优上,而薪酬则主要以中层干部自身情况来进行定位。对工作表现出色、绩效表现良好的中层干部奖励有限;同时,对工作表现不佳、绩效产出较差的中层干部惩罚鞭策不够。这使得想努力认真工作的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进一步地减弱对外部激烈市场竞争的感受度,淡泊了危机意识,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降低。

3完善建议

3.1实施与效益挂钩的弹性薪酬模式

笔者以竞争类国有科研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企业薪酬模式。经营管理这类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能够产出效益,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在设计中层干部的薪酬结构过程中,提出与效益挂钩的弹性薪酬模式,即将薪酬结构划分为基本薪、绩效薪和专项奖励。基本薪主要延续原来的定薪模式,将中层干部的干部级别和资历作为主要定薪依据,同一级别的基本薪原则上差异不大,每月发放起保障作用。绩效薪则根据中层干部所管理的部门的经营目标来确定;将利润、营收等经济衡量指标与绩效薪挂钩,即经济效益高则绩效薪高,经济效益低则绩效薪低;绩效薪在完成绩效考核后兑现。专项奖励是对中层干部完成一些特殊任务或做出突出贡献而设置的额外奖励。

3.2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

目标管理责任制是企业将总体目标进行科学分解,在明确目标分解结果的基础上按部门逐级进行分派。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施关系到中层干部考核的实际效果,也直接影响到被考核者的工作积极性,更与竞争类国有科研企业的科研创新发展息息相关。为确保目标制定得科学、合理、客观,必须将目标考核指标制定得具备针对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5]。与此同时,各部门由于定位的不同,指标的权重分配也应该有所不同。在竞争类国有科研企业中,科研指标应占较多的权重,可设置研发投出、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立项完成、发明专利等指标。

3.3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结合

仅有好的薪酬模式和绩效考核方式并不够,如何将绩效考核运用到薪酬管理中才是重中之重。在薪酬结构中与绩效有直接关联的是绩效薪,而确定绩效薪的关键则是经营目标的制定。经营目标不是单纯地将经济指标分解、下压,应充分考虑各部门的实际情况,遵循“跳起来够得着”的原则来提升和发挥中层干部的经营管理能力。由于经营目标直接影响绩效薪,所以可以将经营目标的制定权下放到中层干部手上,明确经营目标与绩效薪会有直接关联,以此来充分调动中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能够做出业绩的中层干部获得更高的回报。此外,中层干部队伍中不可否认会存在一批“躺平”的人,即使再怎么使用激励手段,依旧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不求通过努力获得更高的回报,只求保持目前的水平不变。针对这类人群的存在,在制定经营目标时就需要加入约束条件,如经营指标低于前三年平均值的部门中层干部的绩效薪将适当降低、经营目标低于前三年最低值的部门中层干部的绩效薪将大幅度降低等。根据各中层干部上报的部门经营目标测算出绩效薪基数,待经营目标考核完成后根据完成情况测算得出经营目标考核系数。经营目标考核系数测算的基本原则为:完成经营目标,则考核系数为1;完成90%~<100%经营目标,则考核系数为0.8;完成80%~<90%经营目标,则考核系数为0.6;完成80%以下经营目标,则考核系数可以进一步降低。加入考核系数可以避免中层干部盲目地报高经营目标,影响企业经营预算。对于超额完成经营目标的中层干部,可适当进行超额完成奖励,但应适当低于正常完成同样经营目标的绩效薪。此外,为抑制一些短期获利行为,可通过实施递延支付超额完成奖励,在递延期内如发生经营不善的可立即停止奖励兑现。将整体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薪兑现进行关联,得出绩效薪计算公式,即兑现绩效薪=(绩效薪基数×经营目标考核系数)×目标完成系数+超额完成奖励。由于目标管理中已将竞争类国有科研企业的科研目标分解进科研指标中,并且占有一定的权重,中层干部自然会努力完成企业的科研发展目标,从而实现通过薪酬激发经营,通过考核保证科研发展的目标。在完成绩效考核结果和绩效薪测算后,应将结果分别与所有中层干部进行反馈并进行谈话,为其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4结语

对处于充分市场竞争环境的国有企业而言,好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体系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对于竞争类国有科研企业来说其科研属性和经营属性在本质上存在着冲突,要进行科研必将有成本投入,也必将影响短期经济效益。如何设计出一套能够适用于竞争类国有科研企业的绩效薪酬体系还需要众多管理者一起通过实践来探索。

参考文献:

[1]胡锋.上海深化国企改革的实践探索及发展路径[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5(3):25-33.

[2]于葆华.国企科研单位中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探索———以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为例[J].管理观察,2014(9):41-43.

[3]徐桂福.转制期科研院所中层管理干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的实践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7(18):185.

[4]黎莹.提升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商海现代化,2020(16):94-96.

[5]刘子立.在石油工程设计单位中层干部绩效考核中的目标管理责任制[J].化工管理,2018(25):7-8.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范文第4篇

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发展有着重大长远的影响。构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薪酬管理体系是每个企业必须面临的任务。而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体系已发展成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同时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建设也是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因为这是其他环节如聘任、培训、奖惩、职务任用与升降等正确实施的基础与依据。

关键词:

薪酬管理;绩效考核;模式;设定;问题

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单位的薪酬管理都是以岗位工资为基础,绩效工资为主,适当考虑工龄工资、技能工资等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因水泥企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季节性,淡旺季较为分明,有的时候旺季的产量甚至是淡季产量的2-3倍。针对这一行业的特殊情况,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它的特性,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一、薪酬模式的设定

为了有效发挥工资薪酬的激励与杠杆作用,优化薪酬发放管理体系,根据工作难易程度、技术含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为考核依据,薪酬额度向一线生产性车间倾斜,合理拉开与服务生产性车间及机关部室差距。通过持续优化劳动组合,提升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员工收入。对水泥行业的薪酬模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相结合。

1.年薪制

适用于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年薪可以由基薪和绩效薪酬两个部分构成。每月按照固定的金额发放相应的基薪,年终依据公司的经营成果、管理行为等进行考核,兑现绩效薪酬。其中管理行为的考核可以岗位职责履行、员工队伍建设和工作执行力为主要考核依据。

2.吨产量工资制

适用于各车间生产人员。各生产车间按月度产量完成情况计提工资,并与车间成本指标、综合管理业绩、质量指标挂钩进行考核。

3.工时工资制

适用于公司维保人员、化验人员、机关部室人员。因以上人员没有直接与产量相联系,可将工作内容转换成工时,具有激励作用。比如单位可制定工时管理办法,将一个机器设备维修需要多少个工时、换个零件需要多少个工时,将每个工时多少钱都列明清楚,多干多得。化验人员可按做样的个数来换算成工时,做一个样多少钱,简单明了。机关人员可以将每个人的常项工作列出明细,算出一个月需要多少个工时。可以查看每个人的工作强度到底有多少,有多大。机关部室人员也可以下车间服务挣车间的工时,车间也可以帮扶机关部室。从而带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销售业绩提成工资制

适用于公司销售人员。可将公司年度销量、收款计划下分至各个销售员,实行收现收入百元提成制的考核办法,实行上不封顶,下有保底的工资分配形式。

5.固定工资制

适用于门房、司磅员、清洁人员等辅助人员。因辅助岗位人员与单位的经营效益好坏没有任何关系,每月可按固定工资进行发放。

二、绩效考核的制定

为了有效发挥工资薪酬的激励与杠杆作用,优化薪酬发放管理体系,完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体系。企业可根据工作难易程度、技术含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为考核依据,薪酬额度向一线生产性车间倾斜,合理拉开与服务生产性车间及机关部室差距原则,各生产车间、部门可实行吨产品工资含量包干的考核管理模式,按月度产量完成情况计提工资,并与车间成本指标、质量指标、职责履行情况等挂钩进行考核。在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时,因水泥行业的季节性经营差异较大,可根据其生产特性分为正常生产和停产定检两种考核方式。

1.正常生产期间的考核方式

在正常生产期间,可采用按吨工资含量、成本节超奖罚及日常履行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于各生产车间,根据所管辖车间的特点,烧成车间可按熟料产量计提、水泥车间可按水泥产量计提等。单位对各车间的成本节超奖罚考核可根据车间所涉及的关键指标进行考核,如对烧成车间的绩效考核关键业绩指标有综合电耗、综合煤耗、熟料余热发电、熟料强度、日常维修费、氨水消耗、倒运费等指标,对制成车间的绩效考核关键业绩指标为综合电耗、包装电耗、日常维修费、袋重合格率、磨机台产等指标。化验室的绩效考核关键业绩指标熟料强度、包装袋重合格率、配料成本等指标、安全生产部考核综合电耗、综合煤耗、氨水消耗、大宗原燃料价格等。设备保全部综合电耗日常维修费停窑次数综合部考核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车辆油料费、车辆修理费、车辆修理费销售部月水泥销量月综合单价月回款率应收帐款余额。车间对班组、一般岗位员工的考核可根据每个岗位的特性分别设置相应的考核项目和标准,并以职责履行为为辅的考核体系。在制定考核标准中,应有所侧重,奖罚比例不易过高,要兼顾到团队工作业绩考核,促进个人工作能力和团队工作业绩提高。

2.停产定检期间的考核方式

停产定检期间,因没有产量无法用产量进行考核,可采用检修工时工资、成本节超奖罚及日常履职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单位在运用检修工时工资考核时,应合理设定各类机械设备检修所需的工时,在编制检修计划的同时,制定初步工时定额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力求做到科学、公平、合理。日常履职考核应侧重于现场、安全、环境管理等方面。

三、绩效考核的管理

绩效管理,就是对员工绩效表现的管理。是将公司的战略、资源、业务和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设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对个人绩效进行管理和评估,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从而提高组织整体的工作效能,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在绩效考核管理上要实行逐级考核的方法,以提高工资考核对各项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单位的副职领导可由正职进行考核,车间、部室正职由分管的单位副职领导进行考核,车间、部室其他人员由车间、部门自行负责考核。各车间、部室的负责人对考核结果负责。一个完善的考核体系通常是涉及面比较广的体系,在进行绩效考核时首先要把握好考核的公开与开放,建立公开性要求下的开放式考核评估制度。公开确定的考核标准,借此取得上下认同,推进考核。其次绩效考核要定期化和制度化,绩效考核是一种连续性的管理过程,考核应该以现在的工作状态为基准,必须定期化、制度化。第三,绩效考核成败的关键是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企业管理者要将考核视为重要的管理活动,同时员工的理解和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考核前要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使大家对考核有个客观了解。第四,考核人员多数化。绩效考核是一种人考核人的制度,不管考核体系设计得多么公平,其评定结果还是不可避免会渗透考评者主观色彩,考核不能公私混同,考核只限定于工作场所,采用一定方式和标准予以客观观察。考核人员要严格避免受个人感情因素所左右,为将考核弊端减少到最低程度,考核人员须多数化,直接领导了解被考评人工作状态,所以直接领导的意见应被尊重,上级领导应站在前瞻性的高度对考核进行宏观指导。第五,绩效考核要建立有效的反馈体系。考核后进行考核面谈,让员工知道上级领导对他的评价,让上级领导了解员工对所做评价的看法。双方对员工的优点、应改进的部分、双方同意的改进意见、具体改进步骤进行在职辅导,上级领导做考核面谈时要充分考虑到员工潜力、员工个人能力开发目标以及员工工作适应性评价,通过这种辅导方式,领导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员工的适应性状态,把工作做到前头,为后续的绩效考核提供良好条件。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将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管理体系的有机性,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在保证个人绩效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有效的绩效考核还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内部的优秀人才,将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价值相融合,使得人才的职业发展可以反作用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实现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岗位职责不分、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绩效考核标准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因此要将绩效考核转变为薪酬管理,也就是把绩效考核与薪酬挂钩。这就要求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完善高校的岗位聘任、绩效考核、津贴分配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科学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高校下一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1999年清华大学率先迈出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在全校全面实行了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使教师待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02003年6月北京大学教师人事体制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推动了中国高等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浪潮,但我国的这些改革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甚远。这就要求我国建立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完善高校的岗位聘任、绩效考核、津贴分配制度。

一、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职责不够清晰

绩效考核的依据是标准,而标准的设定依据为岗位分析,遗憾的是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几所大学系统的做过岗位分析。所谓岗位分析(工作分析)是收集数据进而对一项特定的工作实质进行评价的系统化过程。工作分析的成果是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工作描述是以书面叙述的方式来说明工作中需要从事的活动,以及工作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作条件的信息。而工作规范则被用来说明对承担这项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特定技能、工作知识、能力和其他身体和个人特征的最低要求。不做工作分析,那么岗位的职责就界定不清楚,绩效考核就没有个科学的标准依据。

(二)考核指标过于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考核就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指标的设定将牵引着教师围绕着指挥棒转。指标设定的科学合理将起正向作用,否则就会造成负面影响。目前各高校绩效考核花很大力气来量化各岗位的工作,希望制作出量化程度比较高,甚至是全部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来,这是很难的。定量化的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避免人为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但是搞教学和搞研究不一味地追求数量,这样易使教师步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目前这种现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显现出来。比如有的教师,一周24-26节课,简直就是上课的机器,可想这样的教学还能谈质量吗?有的教师为应付科研考核的数量不惜抄袭或雇用,制造出文字垃圾也能算科研成果吗?

(三)学生打分存在功利性倾向

现在各高校普遍实行了让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举措,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弥补了教师绩效考核中非量化性的因素。比如,教师的师德方面、纪律方面、备课方面以及教学态度等。但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在给教师打分的过程中难以做到公平合理,偏好和情绪化的东西以及功利性的倾向影响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比如各校普遍出现辅导员的得分往往最高(高达99.8分),其次是院系领导,而一般的专业教师的得分往往是不会很高。这种随意性的打分游戏已经失去了科学的公正性,会引导教师去讨好学生而丧失了原则。然而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打出的分值在实际教学当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绝大部分院校对这些做法只是流于形式,对于打分的结果大部分是处于保密状态:无论是哪种形式、哪个学校都没有反馈和沟通得分高低的原因,这种考核可以说对绩效的提高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

二、影响高校教师绩效考评效果的因素

(一)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的结合

高校薪酬方案设计应该将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结合起来。应考虑个体的特殊性,让擅长于搞教学的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让擅长于搞科研的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若在两者同等投入的条件下,能得到相同的报酬,则可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教师的工作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在一个团队环境中进行的,学校的价值是全体教师工作业绩的集中体现。培养的学生质量好坏不是一个教师工作的结果,而是所有教师的共同工作结果。从科研方面看,随着学科交叉融合,高水平的科研、高质量的成果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同时,集体激励还能起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提高工作效益的作用。

(二)学科之间的差异

每一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应该给不同学科、岗位的教师有相应的评价机会和对应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不是全校统一的,而是全校对称的。用这样的业绩评价标准来平衡高校薪酬机制才能保证公平的实现。

(三)激励强度对外要具有竞争性

在确保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稳步提高教师待遇,也是为了更好地稳定人才和引进人才。许多高校竞相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希望以此来稳定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好的政策能引进更多的知名教授、学者,尤其是与竞争对手相比应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时。

(四)易于管理

一个合理的薪酬方案首先要尽量简单,易于理解,并能被绝大部分教师所接受;其次,应考虑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降低实施成本。学校的绩效考核是建立在教师业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上的,人事管理部门在此信息平台上建立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全校的教师业绩点统一进行动态管理。许多高校管理者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绩效考核表格的设计上,总是希望能一表解决所有的问题,总是希望表格设计得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其实这样做是有难度的,甚至是不现实的,这样也偏离了绩效管理的初衷。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关注的是教师绩效水平的提高,只要教师绩效水平提高了,至于考核表格是否绝对完美、考核结果如何与薪酬挂钩都是次要的了。

总之,绩效考核绝对不是以前考核的简单变形,而是管理观念的更新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它的作用更多的是改变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改变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改变才是实行绩效考核要达到的目标。

三、高校教师从绩效考核到薪酬管理的转换

绩效考核如何才能与薪酬管理有效联系?这的确是一个挠头的问题,其间的复杂性尤其烦人,办法有很多,但似乎每种办法都不能令大家都满意,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分析原因可以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我们似乎掉人了一个陷阱,总在数字和数字的准确性上徘徊,总是希望以绝对准确的数字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其实这真的是很难实现。追求完美的坏处就是不能完美。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抛弃乏味无聊烦琐的数字,尽量减少数字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采用相对简单的等级法来处理绩效考核与薪酬变动。数字使用过多的最大坏处就是容易引起管理者与员工在差别很小的数字上纠缠不休,争吵不断。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考核反馈的时候,员工极有可能拿着考核表质问你为什么自己某一项比别人少,请你告之原因,而你很有可能因证据不足或理由不充分而一时语塞,其实这些完全可以避免。方法之一就是在设计绩效考核表时,尽量避免数字的使用,而采用等级法,每个考核项共分五个等级,或A、B、C、D、E,或优良中下劣。这样考核出每项的结果后进行汇总,确定总的评价结果,汇总成为一个结果,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同样,薪酬的涨幅也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即采取强制分布的办法,使员工的薪酬涨幅强制性地落到这五个部分里。比如,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十涨薪为20%;考核结果为A的人涨幅为20%,员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涨薪为15%,考核结果为B的人涨幅为15%;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涨薪为10%,考核结果为C的涨幅为10%;员工总数的百分二十的涨薪为5%,考核结果为D的员工涨薪为5%;最后的百分之十不涨薪,考核结果为E的员工不涨薪。

这只是一个考核与薪酬有效挂钩的一个简单思路,里面还有大量的问题等待研究,还有大量的技巧需要继续探讨。相信随着我们绩效管理的继续推荐,管理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断增长,我们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能够发展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症结

中国目前有各级各类教师1200多万人,最近某机构对教师这个特殊行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收人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的态势,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收人两极分化是最大的苦恼。如果说高校中真的有“高收人者”,便是一些博导、学者、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相比他们,更多的高校教师的收人属于中等收人。

激励大师金克拉说:“激励是能力的一部分,它就像一个火车头,火车全都跟着它跑”,可见激励的重要性,而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就更为重要。这需要管理者不断探索新的激励方式,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知识型员工的需要。高校教师是知识型员工的一部分,也需要激励。对教师的激励方式主要有金钱激励、参与激励、成就激励等。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教师都激励不足。

(一)薪酬与实际贡献不相适

我国高校大都实行的是岗位津贴制,不同的岗位实行的是不同的津贴档次。这种分配制度尽管对不同岗位人员的津贴进行了区分,拉开了差距,但是许多高校岗位设置依据仍源于现有的职称状况,有些高校将现有职称等级作为岗位津贴等级,确定岗位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岗位津贴制转变为平均主义大锅饭。另外,新的岗位津贴制度解决了不同岗位人员的薪酬差异,但是却无法解决同一岗位上不同贡献和业绩水平的人员的差异,形成了同岗位、同职称人员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二)对个体激励性不足

目前一部分高校以公开数、课时数、专著数及科研经费等可量化指标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依据,这对于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很不公平;另外,还有不少高校采取了“消极薪酬政策”,不重视对教师的激励,绩效薪酬所占份额过少,甚至根本没有。

(三)忽视内在薪酬激励作用

外在薪酬是指基本工资、福利、奖金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回报;而内在薪酬则涵盖培训、沟通、管理,甚至是工作环境等间接的软性回报。内在薪酬对高校教师的激励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很多高校为了吸引人才竞相提高物质条件,但是却忽视了内在薪酬,导致教师积极性受挫甚至人才流失。

五、构建高校薪酬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高校应该提高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中所占的比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可以引进宽带薪酬做法,即把在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分为几个甚至十几个级别的层次划分到同一级别中,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这样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与管理者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

第二,高校薪酬制度的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薪酬制度改革而言,实施岗位聘任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等措施将是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

(一)实施岗位聘用制

要明确岗位职责。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将对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其次,确定岗位薪酬。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

第一,实施分类考核。高校教师的工作即使在相同的岗位也会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产生一定差别,比如,在高校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出成果相对容易,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理工科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相对较多,而文科类的专业相对较少,分类考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以适应高校教师复杂的工作,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

第二,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校内薪酬的重要依据。高校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除了使教师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之外,还应该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酬挂钩。有了这种挂钩,才能体现优劳优酬,真正使教师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公平感。从而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并且提高工作质量。

第三,健全福利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福利是教师收人的间接组成部分,通常以非货币化形式支付,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教师更具价值。教师福利从构成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法定福利和校定福利。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高校必须向教师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制度。而校定福利则是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的一些符合本校情况的福利。此类福利内容可以包括:购房资助计划、购车资助计划、节日奖金、旅游资助等。

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时期所需福利有所差异,而传统的福利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向所有教师提供单一固定的福利内容,势必无法达到既定的激励效果。因此应该实行个性化的福利制度。高校可以根据每个教师的薪酬层次设立相应金额的福利账户,每一时期拨人一定金额,列出各种有特点的福利供教师选择。这种弹利具有个性化特点,使教师实实在在感觉到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第四,重视内在薪酬激励机制。首先。通过营造自主的工作环境,授予教师自主工作的权利、弹性的工作时间等手段,满足教师自主教学和科研的内在要求。其次,根据教师个性化要求提供各种培训、进修机会,这样他们的工作更具有目标性,也更有动力。再次,要创造学校民主气氛,授予教师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权利,增强教师责任感,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激励”。

(二)做好岗位分析清晰职资范围

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主要环节。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工具,这项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绩效管理的成功与否。因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转变现有管理理念,舍得投资,做好这一基础工作,编制职务说明书,清晰教职员工的工作职责。

(三)做好绩效计划

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绩效计划,它是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高校教师的绩效计划应是系部或教研室有关领导与教师依据职务说明书和上学期的教学与科研情况共同商讨制定适合本人的本学期绩效计划,现在研究室主任们大都抱怨:他们无事可做,能做的也只是分派每学期的课程。实际上这也没有什么好安排的,哪位教师上什么课变化不会很大的。而该做的却没有做,比如每位教师的绩效计划,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科研工作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想法、哪些教师需要培训学习等,笔者认为这才是教研室主任们应该做的事情。

制定了绩效计划之后,教师就可以按照计划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工作中,系领导或教研室主任们就可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特别是每学期例行的期中检查就不会再流于形式,而是依据计划进行检查,发现的间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对计划的不足也可以得到及时调整。这样做的同时也能改变高校教师单打独斗的学术风气。

(四)绩效考核

工作绩效考核是一个按事先确定的工作目标及其衡量标准,考察教工实际完成的绩效情况的过程。在此我们就可以依职务说明书和绩效计划进行考核,对于一些非数量化的指标,我们可以设定考核表,考核表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要得到学生很好配合,避免功利性倾向发生。

(五)搞好绩效反馈与沟通

绩效管理的过程并不是为绩效考核出个分数就结束了,院系领导或教研室主任还要与教师进行一次或多次的面对面的交谈。通过绩效反馈面谈,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了解自己的绩效,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并且,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完成绩效目标中遇到的困难,请求上级的指导。

(六)绩效结果的合理实施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医院;薪酬分配

医院是公益职能和市场属性的矛盾统一体,具有知识密集、高风险、高复杂性特点, 要想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就必须有聘任、培训、奖惩、职务任用与升降等正确实施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衡量医务工作者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适应市场经济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平,促进医院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增收节支活动的开展,现结合医院的工作特点和医疗集团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个便于实施又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分配方案。

一、医院绩效考核的作用

客观、公正、公平的绩效考核,有助于医院引入竞争机制,强化经营成本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和科教兴院;有助于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情况下降低医院总成本,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促进医院效益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医院管理者纠正运作中的偏差,优化科室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二、医院绩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评价原则:即指考核标准的设置与对考核结果的处理都要坚持科学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各类员工表现做出客观评价。(2)简易原则:考核标准的设置要做到简单有效,如此,有利于员工明确目标,树立坚定的方向,再者,便于管理人员进行准确考核。最后,可以在考核过程中做到事半功倍。(3)注重绩效原则:绩效是指员工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得到肯定,其中将数量、质量与效益做为参考的标准。在实施考核过程中,以绩效为导向,主抓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努力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切实保证医院目标的实现。

三、医院绩效考核所采取的主要办法:

(1)分级法:又称排序法,是指以员工绩效为评价标准对被考核的员工进行优劣的评价,通过评价的高地排出名次。我国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年度考核,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分级法,制定考核办法,并划分标准,各个标准占有一定的比例,对照比例,成绩评定为优秀、合格、差三等。(2)坚持全面考核的原则:将各类人员的专业特性和工作性质考虑进去,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项目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确定整体的考核结果。

四、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绩效评估的方法要科学合理,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评估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考核的效果和成效。好的绩效评估对医院管理和运营效率事半功倍,如果方法不当,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当前比较合适的考核方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绩效评估制度,对科室及员工的绩效,可通过不同的考核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核,对科室考核可包括科主任自评、科室之间互评、院领导、职能部门、病人及家属考核。(2)发挥科主任在绩效评估中的积极作用,整个绩效考核是一项完整的管理链,而科主任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应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做好院、科两级管理。如何进行科室的二次分配?医院对科主任要进行指导和考核,拿出具体对科室二次分配的原则,并定期对科主任的执行情况进行考评,保证分配的公平、公正和透明。(3)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要明确,可操作性强:医院设立关键绩效指标应遵循“SMART”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医院需对一些指标进行改进,如评价服务态度好坏,可从是否有服务用语、沟通时间长短、是否面带微笑等具体的方面进行评比打分,从而客观的评价职工的服务态度好坏,而不是一些笼统、模糊的指标。(4)管理人员要重视绩效反馈与沟通:绩效考核的过程就是沟通的过程,绩效考核的任何一环都离不开沟通,没有沟通就谈不上绩效考核的完善。绩效反馈与沟通中,职工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可以为职工绩效的持续改进提供动力,通过绩效反馈,职工可以了解到自身的绩效水平是否合格,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对考评结果形成一致的看法。医院在进行绩效反馈与沟通时,可以采取医院管理者与职工面谈的方法,或者书面反馈及其他多渠道反馈等办法,重点对临床、医技科室及窗口服务人员,要多听取患者及家属的反馈意见,以便发现职工绩效不足之处,及时反馈改进。

五、薪酬管理的作用

薪酬是指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补偿,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薪酬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薪酬是平衡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文明的重要元素。薪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六、当前医院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薪酬缺乏外部竞争力和有失内部公平性。一是缺乏外部竞争力;二是有失内部公平性。(2)主要依靠行政级别来制定薪酬制度,一些企业的薪酬体系采用行政级别来定薪,行政职务的高低,学历程度的高低,工龄对于薪酬的制定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缺乏灵活性,手段单一的制度,会大大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员工想要得到更多的报酬就只能熬级别,员工会主动的去创造。薪酬分配如果不与职工个人能力,不与业绩挂钩,忽略岗位差异,就会损害那些从事高技能、高知识、高能力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七、加强薪酬管理的建议

(1)提供具有公平性和竞争力的薪酬。薪酬体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福利政策。医院能否吸引留住人才,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关键在于医院内部要建立公平、公正且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这是提高医院效率的重要因素。薪酬体系的设置要考虑诸多因素,要考虑社会的平均薪资,同行业的平均薪资,员工个体对于工薪的期望,同时也要考虑医院本身的承受能力,这些都是薪酬制度的制定和进行管理时要首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由于工作内容的不同,薪资也会具有一定的差距,首先要做好医院内部的岗位评价和岗位分析。对岗位工作的复杂性、工作难易度、工作时要承担的费用等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对在职员工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再培训所需要的费用进行量化评估。(2)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医院在实施绩效考核中,重点是要针对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员,确定不同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通过绩效考核来切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挖掘他们的潜力。(3)塑造有凝聚力的医院文化。文化是医院的一种精神动力和灵魂,通过塑造医院文化,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手段。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实现医院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融合与渗透,使员工把个人追求与实现医院的目标统一起来,激发员工工作动力。

将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薪酬分配中的管理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人事制度改革同时,通过绩效考核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量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将职工的工资与奖金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的探索,不但在宏观上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公平、公正的原则,微观上也遵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规律,调动起职工积极性,为医院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内部管理效益起到重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金新政,籍国章.医院经营管理绩效考核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2004,1(3):258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范文第7篇

本文首先对绩效考核进行了相关的阐述,接下来介绍了绩效考核方法在薪酬管理中的设计与应用,最好简单介绍了一下绩效考核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绩效考核;薪酬管理

现在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必要性,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充分运用到薪酬管理当中发挥激励作用,激发企业每一位员工的潜能。

1 绩效考核概述

绩效考核的定义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目的,企业的考核人员按照相关的标准,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各个生产过程和管理阶层的员工进行综合的评定。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也是绩效管理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他是绩效管理日后开展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一般是对员工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绩效管理是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与相关的人员进行沟通,通过沟通来改进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未来绩效的一种管理方法。

绩效考核包括绩效实施与修正、绩效评价标准设计、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面谈、绩效考核结果兑现几个环节,通过这几个环节不断的发现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绩效考核方法在薪酬管理中的设计与应用

把绩效与薪酬相联系能够大大提高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绩效考核在薪酬管理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认识绩效考核重要性,实现绩效和薪酬的良性互动

首先应该明确绩效考核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任务,管理层以及其他各个部门都应该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其次,绩效考核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注重员工最近的工作成果,从而忽视了员工长期的工作绩效,长期下去员工会对绩效考核形成误解,认为其不过通过绩效考核在发现员工的错误和不足。如果员工对于绩效考核没有正确的理解就可能对绩效考核的实施造成很大的阻碍。

2.2 在薪酬管理中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管理层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更要在行动上建立一个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一个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包括:明确的考核目标、全面的考核指标以及相应的权重、科学的考核方法和流程、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的公平、公正的奖励与惩罚、制定规范的成文与公示、对绩效考核的实施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培训、对绩效考核进行检讨修订等。当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结合在一起时,如何不正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是一项非常具有难度的工作,人力资源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然后当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好后,要根据相关的绩效考核指标对绩效考核的对象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对绩效考核对象进行考核的时候必须以客观的绩效考核指标为依据,要避免出现人为误差或系统误差等不和谐的因素。接下来要对进行考核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减少考核的误差,做好考核结果的沟通,减少考核的矛盾。最后要科学合理的利用绩效考核结果。当绩效考核的结果出来后要根据客观情况进行处理使之与薪酬挂钩,通过与薪酬挂钩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长远的战略,实现企业与公司员工双赢的局面。

2.3 保证完整的绩效考核过程,为薪酬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绩效管理要关注绩效考核的各个环节,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要多利用绩效考核的客观指标实现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的沟通。通过客观指标的沟通使企业员工认识到自己目前所处的情况以及将来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位置。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受绩效考核员工的培养,让员工及时的了解自己的绩效状况,然后根据当前的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调动员工在绩效考核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员工在相应的调整过程中会有一些反馈,通过这些反馈实施绩效考核的工作人员对绩效考核进行调整能够加强受考核人员对绩效考核的认可度。对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便于员工及时总结,找出不足的原因,形成改善机制,从而发挥考核机制对薪酬管理的调节作用。

2.4 科学合理的运用绩效考核的结果

一个行之有效的薪酬管理应该有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激励性、合法性。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最终的结果是运用于薪酬管理,为薪酬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应该多元化,例如有些员工的业绩很好绩效考核结果名列前茅,可以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薪酬方面的奖励或者升职来鼓励其本人和其他员工继续努力工作。对绩效考核成绩较差的员工应该重点和员工进行沟通,找出员工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员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员工下一次绩效考核的成绩。

3 绩效考核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企业中人才在企业发展战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获取人才、使用人才、评价人才已经成为各个管理阶层日渐重视的问题。因此,绩效考核在新的情形下出现以下几方面的趋势:首先,传统的绩效考核是对员工过去的绩效进行考核,而今后的绩效考核主要目的是帮助员工进行提高和改善企业日后的工作效率。其次,传统的绩效考核的中心是结果,今后的绩效考核不仅更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而且让员工自己参与考核,并自我考核。再次,以前的绩效考核是针对人,根据某个人的具体表现来进行考核公示。今后的绩效考核要根据具体的工作表现和绩效,以此为评判的标注,换句话说也就是以具体的工作绩效标准代替抽象的工作标准。

4 结语

人才在企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并把这种考核体系成功的融入到薪酬管理中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古爱军.浅谈绩效考核在绩效薪酬分配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6)

[2]杜军,杜勇,鄢波.基于BSC和KPI的绩效考核人员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9)

[3]刘希宋,张德明.模糊数学在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3(05)

[4]王岩明,周全.论企业业绩评价的平衡记分卡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2)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岗位职责不分、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绩效考核标准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因此要将绩效考核转变为薪酬管理,也就是把绩效考核与薪酬挂钩。这就要求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完善高校的岗位聘任、绩效考核、津贴分配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科学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高校下一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1999年清华大学率先迈出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在全校全面实行了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使教师待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0 2003年6月北京大学教师人事体制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推动了中国高等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浪潮,但我国的这些改革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甚远。这就要求我国建立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完善高校的岗位聘任、绩效考核、津贴分配制度。

一、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职责不够清晰

绩效考核的依据是标准,而标准的设定依据为岗位分析,遗憾的是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几所大学系统的做过岗位分析。所谓岗位分析(工作分析)是收集数据进而对一项特定的工作实质进行评价的系统化过程。工作分析的成果是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工作描述是以书面叙述的方式来说明工作中需要从事的活动,以及工作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作条件的信息。而工作规范则被用来说明对承担这项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特定技能、工作知识、能力和其他身体和个人特征的最低要求。不做工作分析,那么岗位的职责就界定不清楚,绩效考核就没有个科学的标准依据。

(二)考核指标过于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考核就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指标的设定将牵引着教师围绕着指挥棒转。指标设定的科学合理将起正向作用,否则就会造成负面影响。目前各高校绩效考核花很大力气来量化各岗位的工作,希望制作出量化程度比较高,甚至是全部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来,这是很难的。定量化的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避免人为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但是搞教学和搞研究不一味地追求数量,这样易使教师步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目前这种现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显现出来。比如有的教师,一周24-26节课,简直就是上课的机器,可想这样的教学还能谈质量吗?有的教师为应付科研考核的数量不惜抄袭或雇用,制造出文字垃圾也能算科研成果吗?

(三)学生打分存在功利性倾向

现在各高校普遍实行了让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举措,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弥补了教师绩效考核中非量化性的因素。比如,教师的师德方面、纪律方面、备课方面以及教学态度等。但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在给教师打分的过程中难以做到公平合理,偏好和情绪化的东西以及功利性的倾向影响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比如各校普遍出现辅导员的得分往往最高(高达99.8分),其次是院系领导,而一般的专业教师的得分往往是不会很高。这种随意性的打分游戏已经失去了科学的公正性,会引导教师去讨好学生而丧失了原则。然而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打出的分值在实际教学当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绝大部分院校对这些做法只是流于形式,对于打分的结果大部分是处于保密状态:无论是哪种形式、哪个学校都没有反馈和沟通得分高低的原因,这种考核可以说对绩效的提高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

二、影响高校教师绩效考评效果的因素

(一)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的结合

高校薪酬方案设计应该将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结合起来。应考虑个体的特殊性,让擅长于搞教学的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让擅长于搞科研的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若在两者同等投入的条件下,能得到相同的报酬,则可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教师的工作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在一个团队环境中进行的,学校的价值是全体教师工作业绩的集中体现。培养的学生质量好坏不是一个教师工作的结果,而是所有教师的共同工作结果。从科研方面看,随着学科交叉融合,高水平的科研、高质量的成果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同时,集体激励还能起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提高工作效益的作用。

(二)学科之间的差异

每一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应该给不同学科、岗位的教师有相应的评价机会和对应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不是全校统一的,而是全校对称的。用这样的业绩评价标准来平衡高校薪酬机制才能保证公平的实现。

(三)激励强度对外要具有竞争性

在确保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稳步提高教师待遇,也是为了更好地稳定人才和引进人才。许多高校竞相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希望以此来稳定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好的政策能引进更多的知名教授、学者,尤其是与竞争对手相比应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时。

(四)易于管理

一个合理的薪酬方案首先要尽量简单,易于理解,并能被绝大部分教师所接受;其次,应考虑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降低实施成本。学校的绩效考核是建立在教师业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上的,人事管理部门在此信息平台上建立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全校的教师业绩点统一进行动态管理。许多高校管理者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绩效考核表格的设计上,总是希望能一表解决所有的问题,总是希望表格设计得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其实这样做是有难度的,甚至是不现实的,这样也偏离了绩效管理的初衷。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关注的是教师绩效水平的提高,只要教师绩效水平提高了,至于考核表格是否绝对完美、考核结果如何与薪酬挂钩都是次要的了。

总之,绩效考核绝对不是以前考核的简单变形,而是管理观念的更新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它的作用更多的是改变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改变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改变才是实行绩效考核要达到的目标。

三、高校教师从绩效考核到薪酬管理的转换

绩效考核如何才能与薪酬管理有效联系?这的确是一个挠头的问题,其间的复杂性尤其烦人,办法有很多,但似乎每种办法都不能令大家都满意,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分析原因可以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我们似乎掉人了一个陷阱,总在数字和数字的准确性上徘徊,总是希望以绝对准确的数字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其实这真的是很难实现。追求完美的坏处就是不能完美。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抛弃乏味无聊烦琐的数字,尽量减少数字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采用相对简单的等级法来处理绩效考核与薪酬变动。数字使用过多的最大坏处就是容易引起管理者与员工在差别很小的数字上纠缠不休,争吵不断。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考核反馈的时候,员工极有可能拿着考核表质问你为什么自己某一项比别人少,请你告之原因,而你很有可能因证据不足或理由不充分而一时语塞,其实这些完全可以避免。方法之一就是在设计绩效考核表时,尽量避免数字的使用,而采用等级法,每个考核项共分五个等级,或a、b、c、d、e,或优良中下劣。这样考核出每项的结果后进行汇总,确定总的评价结果,汇总成为一个结果,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同样,薪酬的涨幅也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即采取强制分布的办法,使员工的薪酬涨幅强制性地落到这五个部分里。比如,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十涨薪为20 %;考核结果为a的人涨幅为20 %,员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涨薪为15%,考核结果为b的人涨幅为15%;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涨薪为10%,考核结果为c的涨幅为10%;员工总数的百分二十的涨薪为5%,考核结果为d的员工涨薪为5%;最后的百分之十不涨薪,考核结果为e的员工不涨薪。

这只是一个考核与薪酬有效挂钩的一个简单思路,里面还有大量的问题等待研究,还有大量的技巧需要继续探讨。相信随着我们绩效管理的继续推荐,管理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断增长,我们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能够发展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症结

中国目前有各级各类教师1200多万人,最近某机构对教师这个特殊行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收人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的态势,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收人两极分化是最大的苦恼。如果说高校中真的有“高收人者”,便是一些博导、学者、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相比他们,更多的高校教师的收人属于中等收人。

激励大师金克拉说:“激励是能力的一部分,它就像一个火车头,火车全都跟着它跑”,可见激励的重要性,而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就更为重要。这需要管理者不断探索新的激励方式,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知识型员工的需要。高校教师是知识型员工的一部分,也需要激励。对教师的激励方式主要有金钱激励、参与激励、成就激励等。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教师都激励不足。

(一)薪酬与实际贡献不相适

我国高校大都实行的是岗位津贴制,不同的岗位实行的是不同的津贴档次。这种分配制度尽管对不同岗位人员的津贴进行了区分,拉开了差距,但是许多高校岗位设置依据仍源于现有的职称状况,有些高校将现有职称等级作为岗位津贴等级,确定岗位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岗位津贴制转变为平均主义大锅饭。另外,新的岗位津贴制度解决了不同岗位人员的薪酬差异,但是却无法解决同一岗位上不同贡献和业绩水平的人员的差异,形成了同岗位、同职称人员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二)对个体激励性不足

目前一部分高校以公开数、课时数、专著数及科研经费等可量化指标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依据,这对于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很不公平;另外,还有不少高校采取了“消极薪酬政策”,不重视对教师的激励,绩效薪酬所占份额过少,甚至根本没有。

(三)忽视内在薪酬激励作用

外在薪酬是指基本工资、福利、奖金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回报;而内在薪酬则涵盖培训、沟通、管理,甚至是工作环境等间接的软性回报。内在薪酬对高校教师的激励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很多高校为了吸引人才竞相提高物质条件,但是却忽视了内在薪酬,导致教师积极性受挫甚至人才流失。

五、构建高校薪酬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高校应该提高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中所占的比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可以引进宽带薪酬做法,即把在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分为几个甚至十几个级别的层次划分到同一级别中,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这样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与管理者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

第二,高校薪酬制度的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薪酬制度改革而言,实施岗位聘任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等措施将是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

(一)实施岗位聘用制

要明确岗位职责。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将对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其次,确定岗位薪酬。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

第一,实施分类考核。高校教师的工作即使在相同的岗位也会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产生一定差别,比如,在高校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出成果相对容易,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理工科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相对较多,而文科类的专业相对较少,分类考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以适应高校教师复杂的工作,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

第二,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校内薪酬的重要依据。高校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除了使教师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之外,还应该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酬挂钩。有了这种挂钩,才能体现优劳优酬,真正使教师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公平感。从而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并且提高工作质量。

第三,健全福利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福利是教师收人的间接组成部分,通常以非货币化形式支付,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教师更具价值。教师福利从构成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法定福利和校定福利。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高校必须向教师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制度。而校定福利则是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的一些符合本校情况的福利。此类福利内容可以包括:购房资助计划、购车资助计划、节日奖金、旅游资助等。

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时期所需福利有所差异,而传统的福利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向所有教师提供单一固定的福利内容,势必无法达到既定的激励效果。因此应该实行个性化的福利制度。高校可以根据每个教师的薪酬层次设立相应金额的福利账户,每一时期拨人一定金额,列出各种有特点的福利供教师选择。这种弹利具有个性化特点,使教师实实在在感觉到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第四,重视内在薪酬激励机制。首先。通过营造自主的工作环境,授予教师自主工作的权利、弹性的工作时间等手段,满足教师自主教学和科研的内在要求。其次,根据教师个性化要求提供各种培训、进修机会,这样他们的工作更具有目标性,也更有动力。再次,要创造学校民主气氛,授予教师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权利,增强教师责任感,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激励”。

(二)做好岗位分析清晰职资范围

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主要环节。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工具,这项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绩效管理的成功与否。因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转变现有管理理念,舍得投资,做好这一基础工作,编制职务说明书,清晰教职员工的工作职责。

(三)做好绩效计划

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绩效计划,它是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高校教师的绩效计划应是系部或教研室有关领导与教师依据职务说明书和上学期的教学与科研情况共同商讨制定适合本人的本学期绩效计划,现在研究室主任们大都抱怨:他们无事可做,能做的也只是分派每学期的课程。实际上这也没有什么好安排的,哪位教师上什么课变化不会很大的。而该做的却没有做,比如每位教师的绩效计划,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科研工作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想法、哪些教师需要培训学习等,笔者认为这才是教研室主任们应该做的事情。

制定了绩效计划之后,教师就可以按照计划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工作中,系领导或教研室主任们就可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特别是每学期例行的期中检查就不会再流于形式,而是依据计划进行检查,发现的间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对计划的不足也可以得到及时调整。这样做的同时也能改变高校教师单打独斗的学术风气。

(四)绩效考核

工作绩效考核是一个按事先确定的工作目标及其衡量标准,考察教工实际完成的绩效情况的过程。在此我们就可以依职务说明书和绩效计划进行考核,对于一些非数量化的指标,我们可以设定考核表,考核表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要得到学生很好配合,避免功利性倾向发生。

(五)搞好绩效反馈与沟通

绩效管理的过程并不是为绩效考核出个分数就结束了,院系领导或教研室主任还要与教师进行一次或多次的面对面的交谈。通过绩效反馈面谈,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了解自己的绩效,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并且,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完成绩效目标中遇到的困难,请求上级的指导。

(六)绩效结果的合理实施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薪酬管理 绩效考核

前言:

薪酬管理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制定的目标,就是要运用最重要的经济数-薪酬。而衡量薪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绩效考核,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可以对企业员工的薪酬进行合理定位。如何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促进员工薪酬更加公平、合理、具有激励性,就需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让绩效考核的结果为薪酬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使薪酬变动朝着合理的方向进行。

1.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之间的关系

1.1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具有公平性的原则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要遵循公平性的原则,既要达到内部公平,还要保证外部公平,个人公平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员工的公平都保证不了,就无从谈起薪酬管理了,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应确保相对的民主和公开透明。同样,绩效管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量化指标,也是为了降低主观因素在评估中的作用,确保评估程和评估结果落实时的相对公平公正性。

1.2绩效考核在薪酬管理中的价值

从员工的个人角度看,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将信息反馈给企业的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可以将自己的优点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同时也可以改正缺点和不足,从而,在自身的岗位中扎实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服好务,也有利于员工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2.企业内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存在的问题

2.1考核依据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绩效考核标准都是自上而下制定执行的,因此,主观性过于强烈。考核标准应该按照员工的工作职能进行细化而后设定;为了保证考核标准的科学与合理,应该在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绩效的考核标准,保证考核的标准与员工的工作内容紧密相连。

2.2绩效考核沟通不足,反馈工作不及时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绩效考核对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没有意识到企业进行绩效考核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被严重浪费后,没有采取具体的有效措施,使得绩效考核过程和结果应用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因此,作为企业的员工来说,只是将绩效考核当做一个形式来看,而且执行考核也是走过场,员工也不会对考核结果的好坏产生想法,绩效考核对员工已经没有任何的作用。

2.3考评周期长短

由于考核标准制定的不完善,有的企业在进行考核时,只进行年终考核,使得考核工作不具有时效性,而对被考核者平时的工作做得好坏没有清楚明晰的记录,只能凭借考核人员的主观感觉来进行绩效考核工作。而有的企业却恰好相反,考核周期短到每周一次,次数太过于频繁,组织者的工作负担被严重加大,而且人力资源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也势必会产生不良的效果。其实考核频率的设置于与考核的内容有关。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考核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选择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否则就会使考核结果出现严重偏差。此外,由于缺少经验、专业不够强等原因,企业自行设计的各种考核表有时会出现考核内容含混不清、互相覆盖、缺乏具体尺度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样会使考核失真。

3.企业内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有机结合的对策

3.1制定客观、明确的考核标准,加强监督和领导工作

对于一项标准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客观、明确的原则,特别对于考核标准来说,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就要量化,否则就会使得标准显得过于繁琐,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引起工作量加大,可进行实际观察的环节也要尽量简单,否则会加大考核人员的工作负荷,效果也会适得其反。为了保证考核标准的顺利实施和执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要担负起责任,做好考核的领导工作,企业的行政部门也要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定,做好和完善监督工作,保证考核工作的有效执行。

3.2培训考核人员,注重素质提升

为了确保绩效考核的客观和公正性,保持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通过培训企业的考核人员,提高他们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从而对考核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有进一步的创新,加强他们对考核工作的不断投入,为更好地完成考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指导考核者认真学习企业的考核标准和细则,真正意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把握好考核的尺度和运用的工作方法。最后,要通过对考核者认真讲解各项考核指标的含义,使其把握对被考核者进行日常观察的关键点,从而提高其观察力与判断力。

3.3建立申诉等审核制度

为了确保对员工公平,对企业负责的原则,应建立正式的申诉制度。如果发生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辞退等严重情形,应提供给员工详细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员工个人工作绩效考核书面说明材料,对辞退员工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说明并接受咨询和解释。任何企业制定的绩效考核都不会完美无缺,没有最好的绩效考核方法,都要从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不同规模、不同文化、不同阶段的公司要选用不同的方式。

4.结语

总之,作为现代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绩效考核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把职工的工资收入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劳动岗位、个人的劳动技能和实际贡献及劳动力市场价位挂钩,将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更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江串.薪酬管理中的公平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2]刘仙梅.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设计精细化实操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薪酬管理;问题;建议

如今很多企业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都面临着人才缺失问题,信息化高速发展更是加剧了人才的流动性。这就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仅要有能吸引人才的薪酬管理制度,还要有能留住人才的绩效考核制度,以此更好地激发员工积极性,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个人和组织效率。

一、对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的阐述

1.绩效考核。

作为薪酬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绩效考核是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个人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绩效考核不仅是员工薪酬的参考标尺,企业还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制定企业目标,以一定时期目标为基准制定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分解目标,提高效率,约束员工的同时激发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同时实现员工自我价值[1]。

2.薪酬管理。

简言之就是对员工薪酬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企业的经营者重视薪酬管理,因为它不但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控制,还与企业的产出或效益密切相关。企业员工同样重视薪酬管理,因为薪酬制度直接决定员工的劳动报酬所得。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从而起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在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模式中,员工劳动报酬以个人业绩为主要依据,薪酬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对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

二、绩效考核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的作用是通过客观评价业绩完成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激励员工向企业战略目标努力,通过员工良好的个人绩效推动企业组织绩效的提升,最终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1.企业层面分析

从企业层面来说,以公平的薪酬管理制度对待每一位员工,以绩效考核结果区分薪酬,有利于优化企业人才结构,优胜劣汰;绩效考核能够划分大目标为小目标,有利于企业资源合理分配;员工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取得相对应的薪酬,有利于以薪酬差别激励员工,也有利于企业对人工成本的合理有效控制。合理利用绩效考核制度有利于帮助企业控制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企业目标,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员工角度分析

从员工层面来说,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模式突破了固定薪酬体系下的管理模式,可以激发每一位员工的能动性,以绩效考核指标为基础,制定短期、中长期、长期计划,分解和传递工作目标,最终完成全部工作,绩效考核为员工的工作执行提供了目标和标准。绩效考核还能够激励员工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完成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质,发掘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绩效考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考核标准不科学、操作性不强

绩效考核必须要有标准,只有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考核结果才能客观公正,标准越明确、越具有操作性,考核结果才能越准确、越符合实际。如果绩效考核没有标准或标准不明确,对于评价概念没有给出细化的解释,考核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表现得好坏,从而使考核效果大打折扣。

2.定量指标少、主观性强

绩效考核必须要反映员工和组织的客观情况,才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个人和组织效率,因此考核指标必须尽可能具体、量化、抛弃主观干扰。目前许多企业的考核可量化指标比重低,主观判断因素很多。在没有可量化的指标时会因为考核者对标准的主观理解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评价结果。

3.考核体系单一

在考核方式上,主要依据考核主体的主观判断;在考核内容上,主要是静态的考核,没有形成完整的动态考核体系;不同岗位的员工采用单一的绩效考核标准,忽略不同工种的差异性;以上现象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存在偏差。

四、发挥绩效考核在薪酬管理中作用的建议

1.在薪酬管理各环节坚持以绩效为导向

不同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经营内容及盈利情况等制定适合企业发展、适合员工发展的薪酬结构,并定期切合实际对薪酬结构做出适当调整;薪酬结构设计应突出各岗位薪酬差别、业绩贡献差别,岗位高者、贡献大者薪酬高,形成岗位薪酬差别和业绩贡献差别,强有力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谋求高工资的工作动力;薪酬不仅是静态结果体现,更应该表现一段时期工作的动态过程,个人的薪酬可以依据日常表现做出动态调整;这一薪酬管理动作的完成需要专业人才,因此应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规范并严格执行薪酬管理制度,做到公平公正[2]。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进行工作分析,确定不同岗位绩效标准,然后把员工实际的工作绩效与理想的工作绩效进行比较从而进行绩效考核;量化考核标准,考核周期系统化,把平常考核与月、季、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选择合理的考核方法和工具,考核者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匹配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法,将几种工作绩效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绩效考核内容应该从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品德修养、执行力等各方面进行不同比重的考核,各企业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业务开展的绩效考核机制[3];考核结束后还要重视绩效沟通和反馈,分析差距的原因并确定改进计划,以期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绩效考核是薪酬管理的重点,薪酬管理是企业用人发展的重点。合理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绩效考核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予以正视、分析并解决,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在激励员工、弘扬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从而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晓芸.如何发挥绩效考核对薪酬管理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05:210-211.

[2]马俊英.如何发挥绩效考核对薪酬管理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64.

[3]王艳平.如何发挥绩效考核在岗位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3:59.

上一篇: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范文 下一篇:绩效考核实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