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系统范文

时间:2023-03-19 05:28:20

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系统范文第1篇

1. 目前国内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1.1“组织基础”上存在的问题

1.1.1没有构建基于战略的组织架构、没有清晰定位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与关键业务流程。

组织结构服从于企业战略,即组织结构的设置需要服从于战略目标的要求;而绩效管理,需要通过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员工绩效三个层面,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最终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因此,绩效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之一就是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组织架构,清晰定位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与关键业务流程。

1.1.2对绩效管理认识上的不足。

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误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而没有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一个“制定绩效目标与计划、执行绩效计划、绩效跟踪与辅导、绩效考评、绩效沟通与反馈、绩效结果应用”等一系列过程组成的系统。这就会造成绩效管理重“考核”这一结果动作,而忽略了“过程”管理,无法全面发挥绩效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做好绩效管理,就要走出认识的误区,踏踏实实的做好过程管理,加强各业务部门的绩效意识。

1.1.3对绩效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视度不够。

企业的掌门人不了解推行绩效管理的一个条件是企业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或者有经验丰富的绩效管理专业人员来推广才行。因此,很多企业往往就责令人力资源部的相关人员制定相关制度、推行绩效管理等。殊不知,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或者在没有丰富专业背景的绩效管理人员主导的前提下,去推行企业的绩效管理,往往会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不但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反而引起员工的反感与抵触,降低企业的效率。因此,企业只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而认识不到绩效管理专业性及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就缺少了必要的人才基础。

1.2“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2.1急功近利,照抄照搬绩效指标。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压力下,受到时间、精力、专业背景等条件的限制,在设计绩效指标体系前,没有进行充分而科学的工作分析,就从网络、书籍或其它参考资料里摘抄似是而非的各类指标,运用到企业的绩效管理中来。显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运行背景,没有经过充分的工作分析,不能很好的运用专业的指标设计方法,照抄照搬而来的指标在企业里的适用性很低,最终必然造成走过场的形式方义,效果肯定不理想。

1.2.2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缺乏层次性、系统性,或者重点不突出。

(1)没有形成企业指标、部门(或班组)指标、岗位指标三级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绩效指标从企业管理层级角度可分成企业指标、部门(或班组)指标、岗位指标。许多企业在制定绩效指标时,没有基于企业的战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逐级分解提取各层级的指标,而仅仅从岗位职责出发,引导各部门建立了各岗位的指标,无法形成从企业到部门(班组)、再到岗位的指标逐级分解体系。

(2)没有从不同的维度及指标的重要性角度,系统的建立各类指标体系。

从不同的维度及指标的重要性角度,绩效指标又可分为关键绩效指标(KPI)、岗位职责指标(PRI)、工作态度指标(WAI)、岗位胜任特征指标(PCI)、否决指标(NNI)等。同样的,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较弱,不同的企业在制定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时,不能从不同的维度及指标的重要性角度,系统的建立各类指标体系。

(3)绩效指标设置过于繁琐或单一两种现象并存。

绩效指标对组织、团队和个人而言,都是价值观的传递和工作方向的引导,清晰明确、重点突出非常重要。许多企业在力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可谓是做到了面面俱到。事实上,指标之间是相关的,作为绩效管理完全可以通过抓住关键业绩指标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目标的方向,从而纲举目张。与之相反的是,企业中员工可能多达几十个职种、上百个岗位,每个职种、岗位的工作性质各有特色,而人力资源部门却试图建立能够适应公司所有员工的一套指标体系。结果是绩效指标一再修改,仍然无法满足要求。人力资源部应该为企业内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提供不同的人力资源产品,包括绩效指标,这样才可能真正适应企业绩效管理的要求。

1.3“绩效管理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绩效管理系统的运行由一系列“子过程”的管理构成,主要包括绩效评估组织的建立、绩效考评方法的选择、绩效目标的制定与分解、绩效计划的制定及执行过程的跟踪与辅导、绩效考评信息与数据的收集与管理、绩效评估、绩效面谈与绩效改进计划等。在上述绩效“子过程”的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3.1没有针对性的建立绩效评估组织,例如绩效管理委员会、绩效日常管理小组等来保障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

由于我国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较弱、各职能支持部门与业务部门及员工的绩效管理意识较弱或知识、技能不足,需要有较强势和专业的的临时组织来推行绩效管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设立类似绩效管理委员会等的绩效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来推行绩效管理,同时下设绩效日常管理小组等来指导各部门的日常绩效管理工作,绩效管理的推行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3.2考评方法的选择没有针对性。

不同的考评对象例如销售人员与职能支持部门的人员,需要有不同的考评方法;同样的,不同的考评目的例如晋升考评与培训需求分析的考评,也需要有不同的考评方法。但是,许多企业却没有根据不同的考评对象或考评目的,选择不同的考评方法。这也是我国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的表现。

1.3.3企业的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相脱节。

很多企业存在一种现象:各个部门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不错,但是公司整体绩效却不好。这些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年末由各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的目标,报公司审核,审核通过后就依次签订部门责任书,各部门更多考虑的是本部门的设想、能力甚至利益,很少去关注公司的战略和整体经营绩效以及公司发展对部门提出的要求。公司审核时也只是就部门的工作讨论部门的目标。部门努力工作的结果可能对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价值。

1.3.4上级主管人员对下属员工绩效计划执行的过程没有进行跟踪与辅导,不能在过程中收集与整理下属员工的绩效信息。

企业管理人员在确定了下属员工的绩效指标以后,对下属员工采取了“放羊式”的管理,到期末时才想起去了解下属员工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实际上,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跟踪与辅导下属员工绩效计划的执行,同时有针对性的收集绩效信息与数据,这是提高员工绩效的有效保障。

1.3.5绩效评估面谈与绩效改进计划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企业管理人员在对下属员工进行了期末绩效评估以后,没有将评估结果进行有效反馈,或者不能很好的进行绩效面谈。有的管理人员尽管在形式上做了反馈与面谈,却不能通过反馈与评估面谈,促成下属建立绩效改进计划。这都会造成绩效管理最终的效果不理想。实际上,通过绩效评估反馈与面谈、促成员工制定下一周期绩效改进计划,是绩效管理整体效果的有效保障之一。

1.4“绩效考评结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绩效考评结果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评结果应用单一,不能全面发挥绩效考评结果对其它人力资源子系统的支持作用”。我国许多企业在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上,仅仅将它作为薪酬变动如奖金分配等的依据,显然,这不能全面发挥绩效考评结果对人力资源管理其它子系统的支持效用。具体来说,绩效考评的结果可以作为培训、人事变动、薪酬变动的依据,这种广泛的应用,体现了绩效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1.5“绩效管理诊断系统”存在的问题

“绩效管理诊断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有效建立绩效管理诊断系统,不能保证绩效管理系统动态的完善与适应组织不断发展的要求”。企业通过人力资源部建立了整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绩效管理制度,却没有建立动态的绩效管理诊断系统,不能保证绩效管理系统动态的完善与适应组织不断发展的要求。只有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诊断系统,对绩效管理中各个环节和要求进行全面监测分析,才能保证绩效管理系统动态的适应组织发展的要求。

2. 完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对策

2.1加强组织基础建设。

2.1.1树立科学的绩效管理观念,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才能逐步构建适合企业实际的绩效管理体系。

2.1.2通过科学、认真的工作分析,构建基于战略的组织架构,明晰部门与岗位职责、清晰定位关键业务流程,从而为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2.1.3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提高全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提高绩效管理技能,才能为绩效管理提供组织能力保障。

2.2完善绩效指标体系的建设。

有了坚强的组织基础作为保障,就可以通过内部专业人才或外聘专业咨询机构,建立与健全基于公司战略目标、适合企业需要的绩效指标体系。不仅从企业层级的角度分别建立企业级、部门或班组级、岗位级指标;同时从不同的管理维度精准地建立KPI(关键绩效指标)、PRI(岗位职责指标)、WAI(工作态度指标)、PCI(岗位胜任特征指标)、NNI(否决指标)等指标体系,保证从纵向、横向、短期绩效、长期绩效等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绩效进行全面的管理。只有建立与健全基于战略的绩效指标体系,才能保障整个绩效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引导绩效管理支持到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2.3通过不断沟通,加强绩效过程管理。

通过各级管理人员与下属的不断沟通,加强绩效管理各个子过程的控制,不断加强对各层级员工在执行绩效计划过程中的跟踪与辅导,动态的收集绩效信息与数据,有效的进行绩效考评结果反馈与面谈,及时有效的制定绩效改善计划,从而保证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实现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

2.4将绩效考评的结果及时有效的应用到员工培训、人事变动、薪酬变动等各个方面,有效促进绩效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组织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5针对性的建立绩效管理诊断子系统,对绩效管理中各个环节与工作要素进行全面监测与分析,包括对管理制度的诊断、对指标体系的诊断、对运作过程的诊断、对结果运用的诊断等,从而支持到绩效管理系统能动态的适应组织的发展。

绩效管理系统范文第2篇

1.1功能模块设计

绩效管理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其中客户端供用户一般功能操作,服务器端供管理人员设置基础数据和维护数据库。客户端包括考核资料管理、考核管理、考核统计分析和系统帮助4个模块。服务器端包含组织机构设置、人员资料管理、数据备份及还原、数据初始化和用户管理5个模块。

1.2数据库设计

根据中小型公司绩效管理工作数据流程图和E-R图分析,绩效管理系统数据库包含23张数据表。

1)员工基本信息表包括员工编号、员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政治面貌、学历、户口所在地、籍贯、证件类型、证件号码、来公司时间、办公电话、手机、E-mail、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血型、身高、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家庭住址、特长、备注、所属部门、所属岗位、照片、是否为本机构负责人共28个字段;

2)机构基本信息表包括机构编号、机构名称、机构简称、机构类别、本职工作、主要职能和管辖范围共7个字段;

3)岗位基本信息表包括岗位编号、岗位名称、机构编号、岗位类别、外语能力、年龄要求、性别要求、学历要求、专业要求、岗位技能、岗位经验、工作概要、主要职责、主要权利和管辖范围共15个字段;

4)考核结果分档模板表包括模版名称、模版总分、创建人、创建时间、模版描述、是否为当前模版共6个字段;

5)模板分档表包括分档名称、模版名称、该档最低分数、该档最高分数、达标说明共5个字段;

6)A项考核指标类别表包括A指标类别名称、A指标类别编号2个字段;

7)B项考核指标类别表包括B指标类别名称、B指标类别编号2个字段;

8)考核指标表包括考核指标名称、考核指标编号、指标是否公开、评分描述1-评分描述5、指标描述、所属指标类别名称共10个字段;

9)考核表模板表包括考核表模版名称、是否可用、模版是否公开、指标权重和、模版总分、创建人、创建时间、模版描述、所属考核表模版大类、所属时间共10个字段;

10)考核表模版大类表包括考核表模版大类名称、所属考核期间2个字段;

11)考核表模板所属期间表包括考核期间字段;

12)考核表模板指标名称表包括考核中小型公司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陈志刚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江苏南京210068表模板指标名称、所属考核表模板名称、所属考核表模板大类名称、所属考核期间共4个字段;

13)考核指标权重表包括考核表模板名称、所属考核表模板大类、所属期间、指标名称、指标权重、标度查看共6个字段;

14)考核期间表包括考核期间名称、起始时间、结束时间共3个字段;

15)考核状态表包括考核时间字段;

16)机构考核表包括考核表名称、表分值、考核人、机构编号、机构名称、考核期间名称、考核模版、被考核者、所属考核表模板大类、所属时间共10个字段

17)机构考核指标得分表包括机构编号、机构名称、考核期间名称、考核指标名称、考核指标得分共5个字段;

18)机构考核总分表包括机构编号、机构名称、考核期间名称、考核得分、结果评价共5个字段;

19)员工考核表包括考核表名称、表分值、考核人、员工编号、员工姓名、考核模版、考核期间名称、所在部门、所属岗位、所属考核表模板大类、所属期间共11个字段;

20)员工考核指标得分表包括员工编号、员工姓名、考核期间名称、考核指标名称、考核指标得分、所在部门、所属岗位共7个字段;

21)员工考核总分表包括员工编号、员工姓名、考核期间名称、所在部门、所属岗位、考核得分、结果评价共7个字段;

22)管理员用户表包括用户名和密码2个字段;

23)普通用户表包括用户名、密码、权限、状态标志共4个字段。

2系统实施

2.1服务器端

2.1.1登录界面

首次使用登陆时,系统管理员和密码是系统分配的默认值,登录时需要输入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在输入密码的时采用密码文本框接收用户输入的密码,确保密码的安全使用。登录成功之后,管理员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修改密码等),若登录失败,无法进入系统。

2.1.2主界面

主界面共有八个按钮:组织结构管理,人员资料管理,数据库备份,数据库还原,修改密码,系统初始化,用户管理,退出系统。

2.1.3组织结构管理

该界面主要实现公司部门和岗位基本信息的输入和设置,以便在下一步操作中设置员工信息和开展绩效管理。管理员可以添加新部门和岗位基本信息,修改部门和岗位简称,部门编号和岗位编号是系统自动生成,无法修改。此外,管理员可以删除部门和部门下设的岗位,删除部门时,改部门下设的所有岗位和员工信息都将被删除。

2.1.4人员资料管理

该界面主要功能是管理员工信息。在添加员工信息时,员工编号自动生成,所属部门和所属岗位信息采用下拉列表框选择输入,“所属岗位”列表会自动添加该部门下的所有岗位,供管理员选择。管理员也可以修改和删除员工的基本信息。

2.1.5数据备份和还原

管理员点击“浏览”按钮选择备份路径,输入备份名称,单击“开始备份”按钮备份数据库。管理员点击“浏览”按钮选择备份好的备份文件,单击“开始还原”按钮还原数据库。

2.1.6数据初始化

数据初始化将清除数据库中所有数据,只保留管理员表中的登录名和密码。为了确保数据安全,选择“继续初始化”按钮时,系统会要求管理员再次输入密码。

2.1.7用户管理

管理员增加用户时,用户名采用下拉列表框选择输入,只有员工才可以成为用户。密码重置是为了防止用户忘记了密码,而重置密码。

2.2客户端

2.2.1系统主界面

主界面共有系统、基本资料、考核资料、考核管理、考核统计分析5个功能菜单。

2.2.2基本资料

用户可以通过“基本资料”界面查询部门,岗位,员工的基本信息,可以对部门及岗位的部分资料进行修改,但是只能查询,无法修改和删除。

2.2.3考核分档模板设置本界面用于绩效考核结果的参考,分档评比。用户可以添加一个考核结果模板,设置考核结果的分档“。是否为当前模版”选中时,该模板可以为当前的考核期间使用。

2.2.4考核指标库管理

本界面用于设置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分为A类和B类,A类为项目考核指标,B类为部门考核指标。若考核指标类没有子集,则可以点击“增加”按钮,添加新的考核指标。用户新增考核指标时需要注意,指标类别为系统自动匹配A类和B类的上一级指标。指标名称编号不能够重复。添加完之后,需要设置该项考核指标的考核标度。考核指标标度适用于考核人员打分,主考人员可以根据标度适当的给出考核分数。

2.2.5考核模板管理

本届面用以设置考核表模板,为后续的考核表设计使用。用户单击“增加”按钮,增加考核表模板,添加完之后,设计考核表具体指标。

2.2.6考核流程管理

用户右键单击“考核期间列表”,添加新的考核期间项目,输入考核名称和考核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若添加成功,则系统自动按照员工的人数和编号,部门的个数和编号建立考核表。点击“启动”,系统开始新的考核期间,进入新的考核测评。

2.2.7考核表设计

考核表设计界面包括部门考核表和员工考核表。设计部门考核表时,“考核者”是测评的人员,“被考核者”为该部门的负责人,“选择模板“选择先前的考核模板。员工考核表设计与部门考核表设计相同。

2.2.8员工考核结果统计分析

用户选择相应的考核期间和部门之后,可以查询该部门的考核成绩,也可通过图形化方式查看各个部门考核成绩。此外,员工的考核结果统计分析与此相似。

绩效管理系统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企业要赢得和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制定有效的战略,更重要的是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战略目标。绩效管理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绩效管理系统是基于企业战略而形成的一个系统。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企业战略对绩效管理系统的决定作用和绩效管理系统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工具两个主要方面,对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战略 绩效目标 绩效管理系统

企业要赢得和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制定有效的战略,更重要的是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战略目标。绩效管理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绩效管理系统是基于企业战略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因此,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就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而言,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受企业战略的决定;企业战略的实现也需要以企业绩效管理系统作为重要的支持工具。本文着重对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明确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建立的基本依据,以及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真正价值所在。

企业战略对绩效管理系统的决定作用

企业战略就其实质而言,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全局性或决定性的谋划。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条件的分析,谋划出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而应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等内容。企业战略规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目的、方向及路径,成为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起点并具有决定作用,当然也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具有决定作用,成为构建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本依据。

企业战略对绩效管理系统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绩效管理系统中绩效目标体系的确立要以企业战略作为基本依据。企业的绩效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是在企业组织中绩效管理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不同层面包括企业组织、部门或团队和岗位(员工)所构成的三个层次,不同环节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应用等一系列环节所形成的绩效管理循环。按照对绩效管理系统的这种理解,在企业所要构建的绩效管理系统中,首先要进行绩效计划,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确立绩效目标,包括整个企业组织的绩效目标,以及企业内各个部门或团队的绩效目标和各个部门内每个岗位(员工)的绩效目标,从而构成企业的绩效目标体系。绩效目标体系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通过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所要实现的目的,必须要与整个企业的战略方向一致,受企业战略的决定,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来制定。因此,明确的企业战略决定了企业组织层次绩效目标的设计和管理,进而对企业三个层次的绩效目标都具有决定和指导作用。

以战略作为基本依据,就明确了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目标与方向。如果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或者绩效目标体系不是依据战略而制定的,虽然也能够构建或者存在绩效管理系统,但是由于这种绩效管理系统的目的与方向不明确,就无法通过进行绩效管理将整个组织活动统一到企业战略周围。因此,不依据企业战略而建立起来的绩效管理系统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绩效管理系统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工具

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制定有效的战略,而且还要成功地实施这些战略。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企业要制定有效的战略决非易事,而要成功地实施这些战略难度更大。战略的制定可以被看作是“决定”,战略的实施可以被看作是“做”,而“决定”和“做”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战略的制定至少还可以有多种选择,而战略实施则要将战略转化成每个人都明白的说法,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的重点,因此更为困难和关键。1999年《财富》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指出,70%的CEO的失败不是因为糟糕的战略而是因为糟糕的战略实施。卡普兰和诺顿认为只有10%的组织能成功地实施自己的战略,他们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归结为在战略实施中存在大量的障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障碍就是员工对战略理解上的障碍。在他们看来,只有5%的员工理解了企业战略,而绝大多数员工对企业战略并不理解,这种不理解就使得他们不能为达到战略目标而有效地工作。在企业战略与员工工作行为之间的确存在着“沟通鸿沟”,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如何把企业战略传递给其它管理人员和员工是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企业战略的实现,即实现从制定有效的战略到成功地实施这些战略的转换,需要把描述企业愿景和战略的含糊术语转化成能够清晰表达其真正含义的概念,以指导全体员工循着明确的战略方向而努力工作,从而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对战略进行具体描述。战略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艺术,而对战略的描述则不是艺术,需要用严谨的方法。在对战略进行明确的描述之后,需要努力地推动战略的实施,这也需要借助科学的工具。因此,在企业战略的实现过程中,无论是对战略进行描述,还是推动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绩效管理系统是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可以借助的一种重要支持手段或工具,利用它可以使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拥有可靠的基础。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绩效管理是有关组织战略执行情况的管理方法,它所关注的是计划如何转化为结果。这是对绩效管理概念的一种合理解释,按照这种解释可以具体理解绩效管理系统怎样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的工具。在一个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不可能依靠自己单独的力量来进行战略实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其它层次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它层次管理人员和员工要能够在战略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要使得他们能够理解战略,一旦他们理解了战略,组织就建立了相应的基础来支持战略,这就需要把战略目标进行逐层分解,每个层次的目标就是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分,从而使每个部门或团队及员工都具体理解自己对企业战略所承担的责任。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将企业战略目标通过组织体系落实到具体工作的绩效上,从而约束每个部门或团队及岗位(员工)的具体工作按企业战略的方向进行。

如前所述,企业战略对绩效目标体系具有决定作用,同时通过绩效目标体系也可以把企业战略进行层层分解,落到实处,使绩效管理系统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的工具。具体而言,依据企业战略目标,借助相应的工具,可以确定企业组织层次的绩效目标,然后把组织层次的绩效目标分解为部门或团队目标,最后把部门或团队的绩效目标分解为具体岗位(员工)的绩效目标,通过目标层层分解建立起基于企业战略的绩效目标体系,使企业战略通过绩效目标体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团队及岗位(员工)上,通过每个员工的绩效目标将企业战略与员工合为一体,使企业战略成为各个部门或团队以及每个岗位(员工)应当做到的分内之事,从而保证每个部门或团队及岗位(员工)的努力都与企业战略的要求相一致,通过绩效管理系统将企业战略与绩效目标体系有效地结合起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实上,构建绩效管理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战略,而通过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能够将每个员工、各个部门或团队的努力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提高员工绩效、部门绩效来提高企业整体绩效,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使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

通过以上对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系统基本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明确、有效的战略是企业构建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基础,能够为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而绩效管理系统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工具,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可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B. Lawrrence and S. MacGregor. Can Your Company Acturally Excute Its Strategy, Harward Management Update, May 1999

2.托尼•阿德金斯,郭存海译.绩效管理案例与评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绩效管理系统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环境诊断;系统设计

0、引言

在绩效管理实践中,组织的绩效考核方案的不足往往严重影响到绩效管理的实施。大多数有问题的组织经常只是仅仅根据工作任务要求列举一些考核指标,将员工工作绩效与员工工作报酬相结合,忽视绩效考核的其他功能和作用,忽视考核指标与考核流程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忽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及绩效管理的系统性。在一个适合组织特定情况的绩效管理系统中,才可能开发出一个适合组织运行的绩效考核系统。要开发设计出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案,组织首先必须开发和设计一个动态的、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绩效管理系统。

1、组织环境的分析与诊断

组织开发一个合适的绩效管理系统,组织环境的分析与诊断是首要环节。通过组织环境的分析与诊断,明确组织的远景、目标和战略。组织的目标和战略是开发绩效管理系统的基本依据。分析和诊断组织的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的战略和目标、组织的规模、组织文化、利益相关者、竞争对手和可比较的绩效标杆等因素。

1.1组织的战略与目标

目标是一个体系,是组织宗旨和使命的具体化。组织建立目标体系的目的是将宗旨和使命转化成明确具体的业绩目标,从而使得组织发展有一个可以测度的指标,为管理活动指明了方向,为考核提供了标准。同时,目标还能起到激励员工和凝聚员工的作用。

组织制定战略是为了满足两个迫切的要求:一是组织必须积极的规划出业务的未来经营之路;二是组织必须将各部门、各层次的员工做出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塑造成一种协调的、涉及整个组织的策略规划。组织缺乏战略,组织的管理者就不会有一个框架将各个不同的行动编织成一个整体,就缺乏一个规划将跨部门的行动统一成一种团队的力量。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战略和战略组合,同一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战略也不同。因此,分析组织的战略对于制定正确的绩效管理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2组织规模

在不同规模的组织,绩效管理系统发挥作用不完全相同。在大中型企业,组织结构较复杂,组织层次较多,对此,绩效管理主要用于提高整体绩效水平和对员工进行甄选、区分。在小型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单一,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系统的保障业绩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开发绩效管理系统时,必须考虑不同规模组织的不同特点。

1.3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它的任务是努力创造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组织的特征及存在的理由。因此,在开发绩效管理系统时,分析和诊断组织现有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非常必要。仔细斟酌和鉴别开发的绩效管理系统是否与本组织的文化相协调。如果现有的组织文化适合与组织的发展,那么,通过绩效管理系统来强化组织文化将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若是二者不相兼容,那企业做好重新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绩效管理制度。一味强制推行反而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1.4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具有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相关者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公司资本的主要供应者),产品市场利益相关者(公司主要顾客、供应商、当地社团和工会),以及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所有公司员工,包括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都希望组织在制订决策时能给他们提供优先考虑,以便实现他们的目标,但这些权益主体的相关利益及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别,且往往互有矛盾。公司不得不采用系统的观点根据对利益相关者的依赖程度作出权衡,优先考虑某些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而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不止一个,而是多个。通常,客户、股东和员工是企业的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工具体现了这一观点。分析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的特点,找出其中的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对于我们制定出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绩效管理系统具有现实的意义。

1.5竞争对手、可比较的绩效标杆

在某种意义上,竞争对手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但由于绩效标杆大部分是同行业的绩效优秀者,是企业的竞争对手,我们把它和可比较的绩效标杆共同作为外界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主要包括主要的竞争对手的目标、战略假设、现行战略、资源和能力四个方面,借鉴其成功做法,或者戒其不足之处,不断改进自身的管理水平。

所谓标杆超越就是通过对比和分析先进企业的行事方式,对本企业的产品、服务、过程等关键的成功因素进行改进和变革,使之成为同业最佳的系统性过程。通过客户意见反馈、行业报告等途径辨别和确认同业可比较的绩效杠杆,参照行业绩效杠杆,分析企业的绩效差距,建立企业绩效努力的目标。

2、绩效目标的建立

绩效目标为评估者和被评估者提供基本的绩效衡量标准,制定和建立组织的绩效目标是开发和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的首要环节。它是组织的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实践相联接的纽带。建立一个明确的、与组织战略目标相一致的绩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为衡量和确定员工的绩效提供基本的依据;其次也有利于员工明确自己的对组织的贡献程度:另外也有利于员工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意识。

2.1绩效目标的建立过程

绩效目标的建立过程就是将组织的战略目标或蓝图分解转化为绩效评估中的具有操作性的明确的绩效目标的过程,也就是从“soft”转化为“shar”的过程。soft(some other future time)指的是面向未来的某个时间而不是现在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模糊的目标。 sharp(specific,hard,actionable,realistic,plansl指的是具体的、硬性的、具有可行性的、现实的计划。例如,一个企业希望在未来5年内成为同行业之首,这就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较宽泛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确立一些具体可行的目标,把这些目标作为员工工作努力的方向,也就是员工的工作绩效目标,实现了员工的工作绩效目标,就可以推动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

在绩效管理系统中,绩效管理目标一旦确立,则成为正式的文案,需要书面化。正式的、书面化的绩效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其具体含义如下:

S-Specific,明确具体的。用最容易理解的语言对应该完成的任 务限定清楚。

M-Measurable,可量化的。根据数量或质量的标准进行度量。例如,“对客户的订单应尽快下到生产”就缺乏可操作性,而修改成“对客户下的订单在30分钟内下到生产”就具有衡量和操作性。

A-Attainable,具有可实现性。适当的绩效目标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并能保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R-Relevent,与工作职责相关。绩效目标强调业绩的完成,目标的制定不应该脱离工作职责。

T-Time-bounded,有时间界限。绩效目标完成的时间不是无限期的,应需要表明明确的时间。

2.2设立绩效目标注意事项:

作为管理者在设立员工绩效目标时必须注意那些做法是正确的,那些做法是错误的,表1是在绩效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总结。

3、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

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是在组织战略目标指导下,在一定的组织制度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绩效管理系统本身又是组织制度和模式的一部分。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是明确组织的战略目标,并且分析和识别组织文化、利益相关者的构成、管理制度和政策等。绩效管理系统由一系列的事件和实践活动构成。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设计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

3.1明确关键作用者在绩效管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的第一步是确定参与该任务的人员及其在这个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一项任务或者一个项目,一般都要具有三个要素:目标、流程、执行人。执行人的选择是其成功的要素。

一般的,绩效管理系统的关键人员包括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一般管理者和员工。他们在绩效管理系统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管理者除了要对被评估者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外,最重要的要认识到管理者在绩效管理系统中,和员工是平等的,是对员工工作的服务和支持,要尊重员工,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为员工清除各方面的障碍,可以说,员工绩效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绩效水平。人力资源经理应是企业的顾问和咨询师,应全面掌握绩效管理的理念、技能和方法,帮助和引导组织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一般管理者作为组织的直线管理者,他们直接面对员工和部门的绩效,也最了解本部门的实际状况,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往往最有发言权。员工既是被考评者,也是考评者,因此在设计绩效管理系统过程中,要多听取员工意见,让他们参与进来。

3.2建立绩效管理系统的目标

绩效管理系统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战略目标、管理目标和开发目标。其中战略目标是最重要的目标,其他两个目标都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绩效管理系统应将员工的工作活动与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首先确定战略目标的结果、行为和为实现结果所需员工的个人特征,然后再设计相应的绩效衡量和反馈系统,从而确保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自己的个人特征、从事这些行为并会产生出需要的结果。绩效管理系统的管理目标是将绩效管理信息与相应的管理环节相衔接,主要有以下具体的目标:员工的招聘和选择、薪酬和奖金的分配、职务的调整、培训等。绩效管理系统还用于对员工进一步开发,以使他们能更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员工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绩效的持续改进是现代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

3.3设计绩效管理系统流程

绩效管理系统设计首先要依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绩效管理目标展开,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及绩效反馈是其中的主要部分,这四个部分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循环。最后得到的绩效管理的结果可作为其他管理环节的接口。

3.3.1绩效计划

组织的战略要落到实处,首先必须将战略分解为具体的任务或目标,落实到每个岗位上;然后再对每个岗位进行相应的职位分析、工作分析、任职资格分析;最后,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讨论,搞清楚计划期内员工该做哪些工作,这些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做这些工作的原因,员工的决策权限及完成工作的时间等,形成绩效计划的书面报告,共三份,管理者和员工各持一份,另一份提交人力资源部备案。

3.3.2绩效实施

制定绩效计划后,就要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明确管理者和员工各自的职责。管理者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收集员工绩效进展的数据并作必要的文字记录。另外,随着工作的开展,绩效计划要不断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管理者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持续的绩效沟通。同样,员工也承担相应的职责。员工要致力于绩效目标的实现,从管理者的指导和沟通中获得收益,了解自己的绩效成果,为绩效评价做好准备。

3.3.3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可以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周考核、月考核、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和年度考核。在考核开始时要签订绩效合同,绩效合同是进行考核的依据。绩效合同一般包括:工作内容、员工认可的工作目标、工作指标的衡量标准。

3.3.4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后,被考核人员得到自己的绩效考核的结果,管理人员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员工了解组织对自己的期望,认识到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员工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请求上级主管的帮助。

3.4绩效管理系统的试点实施与评估

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组织内的方方面面,一旦实施失败,将对组织的运作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绩效管理系统设计好之后不能立即在整个组织内正式实施,而是首先进行试点性实施。具体可以选择在某个或某几个部门试点,也可以选择在整体组织层面试点。在试点基础上评估和总结实施的效果,然后改进推广实施。

3.5评估绩效管理系统

在绩效管理系统试点及对试点评估的基础上,对照评估绩效管理系统目标和评估绩效管理系统设计内容对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评估。

绩效管理系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组织战略 绩效管理系统 目的

实现组织战略是所有绩效管理系统都要设法实现的最广泛和最根本的目的,但是在绩效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处于不同具体情况中的组织,绩效管理系统可能会具有或侧重于不同的具体目的,而绩效管理系统也可以拥有一个或多个具体目的。在构建绩效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绩效管理系统的目的做出选择。绩效管理系统可供选择的具体目的主要有提高绩效、开发能力和利用结果。

一、提高绩效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以组织战略为依据,把战略目标层层分解、逐步落实到各个部门和每个岗位的员工身上,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部门和个人的绩效目标。预期的绩效目标与组织战略相联系,绩效目标的实现也就是绩效的不断改进与提高过程。同时,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通过战略目标与绩效目标的连结,实现组织中员工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的融合,也能带来整个组织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因此,通过绩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绩效的改进与提高。

当选择以提高绩效为目的时,绩效管理系统中通常要清晰地确定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目标与期望,这些目标与期望同提高绩效密切相连,通过目标与期望的不断调整,带来绩效的逐步改进与提高。组织选择了提高绩效作为主要目的,意味着把人力资本作为其实施经营战略和蠃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这样的组织可能会拥有不同的竞争地位和面对不同的竞争挑战。

绩效管理系统选择以提高绩效为主要目的会表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绩效期望与目标在整个组织中协调一致。以组织战略目标为依据,整个组织、各个部门和每个员工的绩效期望与目标协调一致,从而使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能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组织整体绩效的改进与提高。

2.有多条对绩效期望与目标进行沟通的正式渠道。对整个组织、各个部门和每个员工的绩效期望与目标,有多条正式的渠道进行沟通,使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都清楚对自己的绩效期望和所要实现的绩效目标,从而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绩效目标,带来整个组织绩效的改进与提高。

3.拥有正式的绩效考评。在组织中的各个层次,都有正式的绩效考评制度,这种绩效考评制度对绩效的考评在财务、运营和客户等方面均衡地进行,从而全面、准确地对绩效进行考评,对组织整体绩效是否实现改进与提高能拥有准确的判断。

4.员工能从多条渠道获取即时的绩效信息。员工能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关于整个组织、所有部门、特别是自己所实现绩效的相关信息,对当前工作的绩效、工作中的优缺点及所存在的问题有较好的了解,从而可以对工作进行持续的改进以实现事先确定的绩效目标。

5.拥有帮助员工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怎样对组织绩效提高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员工们能够弄清楚组织中的各方面工作怎样融合到一起,各部分工作怎样对绩效改进与提高发挥作用,从而使员工明确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对组织整体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发挥作用。

绩效管理过程往往被视为是一种负担,很多人也认为通过绩效管理能够实现的价值很少,而在实施绩效管理时却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失去许多机会。选择以改进和提高绩效为目的,绩效管理系统应能充分显示其价值,消除人们对绩效管理的以上认识。另外,绩效管理通常也被视为是用于淘汰低绩效者的手段,而淘汰低绩效者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超越绩效管理过程的管理职责。因此,把改进与提高绩效作为绩效管理系统的目的,帮助人们改进和提高绩效,就能消除而不是淘汰低绩效者。

二、开发能力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地把实际的绩效与预期的绩效目标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看到员工身上的缺陷与不足,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从而对员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进员工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个人发展,增强员工获取更高水平绩效的能力。因此,绩效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员工进行能力开发的目的。

当绩效管理系统选择以能力开发为目的时,通常要使员工清楚他们在知识与技能上有什么缺陷,在哪些方面具有潜力,需要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组织选择了以能力开发作为其所要实现的主要目的,意味着确定了学习与发展在开发组织所需能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绩效管理系统选择以开发能力为主要目的会表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组织中形成一种对话氛围。管理者和员工能够并愿意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在组织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对话氛围,这种对话氛围成为绩效管理的基础。通过对话员工能理解针对绩效目标或标准而取得的进展,在必要的情况下做出持续的改进。

2.采用多种对话形式。根据具体的环境和情景,管理者和员工双方采用不同的对话形式,对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3.把绩效反馈作为能力开发的一种基本工具。以不同种类的反馈为基础,依据具体情景,把绩效反馈作为进行能力开发的一种基本工具。用多方评价者反馈去建立一种反映个人绩效优势和绩效改进机会的完整图景。

4.期望员工树立一种不断成长和学习的风气。通过树立不断成长和学习的风气,表明组织和其中的各个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相应的行为,这对实现组织的经营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5.形成公正的自教和指导项目。在公正的基础上利用自教和指导项目,在员工们开发和应用他们的能力时,提供不断的支持。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很多评价者都被视为有自己的偏好,员工经常对评价结果持怀疑态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是必要的,客观的绩效信息通常是有益的,并且能被员工积极地接受。所以,主观的判断是没有意义的,客观的评价则是无价的。

三、利用结果

绩效管理是绩效考评的发展,因此,绩效考评所要实现的目的也必然体现在绩效管理中。绩效考评的主要目的是把考评结果运用于各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中,如为进行薪酬管理、员工晋升、调动和辞退决策、培训计划制定和奖惩方案实施等管理活动服务。在绩效管理系统中,同样也要把绩效考评的结果运用于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中,实现绩效考评结果利用这个目的。

当绩效管理把利用结果作为目的时,通常要使得绩效考评能够更便利地为进行报酬管理、员工晋升、调动和辞退等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选择以利用结果为主要目的,组织往往把报酬作为提高绩效的主要“杠杆”,需要拥有一个高度有效的区分绩效和分配报酬的程序。在这样的组织中,如以营销人员为主的组织中,金钱成为成功的最重要标志并作为反映绩效水平的关键信息。

绩效管理系统选择以利用结果为主要目的会表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所制定的绩效目标有利于使员工个人和工作团体的绩效形成差别。要有效利用绩效考评结果必须要以员工个人和工作团体的绩效具有合理的差别为基础,而这种合理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受为员工个人和工作团体所制定的绩效目标决定。因此,选择以利用结果为主要目的的绩效管理系统,要拥有所制定的绩效目标有利于使员工个人和工作团体的绩效能够区分开来的特点。

2.所确定的考评方法能够使员工个人和工作团体的绩效区分开来。员工个人和工作团体在绩效上的差别必须通过有效的考评方法来体现,以结果利用为主要目的的绩效管理系统中要包含这样的有效考评方法,以准确地区分不同员工和工作团体的绩效。

3.绩效考评过程所得到的是数字化的考评结果。这种数字化的考评结果体现为由多重标准所形成的绩效等级,反映出了不同绩效的不同价值,以及所对应奖励的货币价值。

4.有正式的指导原则来确保绩效等级合理分布。在以利用结果为主要目的的绩效管理系统中,进行绩效考评时要借助相应的方法,如强制分布法,使考评结果合理分布,这样对考评结果利用就能更好地符合管理需要。

5.有正式的考评程序来对员工进行考评。以所确定的总体考评方法和相关的管理措施为基础,通过正式的考评程序来对员工绩效进行考评,确保考评结果的可靠性,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地利用考评结果。

当选择以利用结果为目的时,绩效管理系统对绩效考评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会更高,系统会更加复杂,需要管理者有驾驭这个系统的能力。绩效管理系统的复杂程度并不是根据低水平的管理者来建立,而是要根据高水平的管理者的状况去建立。要使高水平管理者把这个系统作为他们的一个重要管理工具,中间水平管理者努力提高后能运用这个系统,而低水平的管理者没有能力去适应这个系统则可以被淘汰掉。

从以上绩效管理系统可供选择的具体目的可以看出,由于组织自身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不同,构建的绩效管理系统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可以选择实现一个或多个目的。确定绩效管理系统的目的是组织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要充分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所处的发展阶段、管理风格和其他方面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1]李业昆:绩效管理系统研究.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2]Christian M. Ellis and Anne M. Saunier, The Talent Management Handbook, Mcgraw-Hill, 2004

绩效管理系统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企业绩效管理系统 组织绩效管理 员工绩效管理

企业的绩效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每个子系统又是由各个更小的子系统构成。在企业绩效管理系统中,不同的子系统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层次性。企业绩效管理系统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出新的或更高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所具有的层次性所决定的。因此,为了构建高功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就需要对其进行层次性分析。

一、绩效的三个层次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当具有一定规模时,为了实现专业化和提高效率,其内部就要根据所从事业务活动的内容和管理职能来实行部门化,设立相应的部门,或根据任务的需要来组建工作团队或任务小组。在一个部门或工作团队中,包含一定数量符合部门或工作团队需要的员工个体。因此,企业中存在着组织、部门或团队和员工个体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对应,企业的绩效也体现在组织绩效、部门或团队绩效和员工绩效这三个层次上。

组织绩效强调的是整体性绩效,是指组织整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绩效。人们对组织绩效内含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内容不断丰富的演进过程。早期对组织绩效往往是单纯从财务角度进行界定,后来逐步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滞后指标与引导性指标结合起来对组织绩效进行衡量。

部门或团队绩效是指部门或团队完成自身任务目标的情况,同时也应该包括对其他部门或团队的服务、支持、配合、沟通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因此,对部门或团队绩效,一方面要从部门或团队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时限和费用等方面情况进行衡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入内部客户的概念,从内部客户对部门或团队所提供服务、支持、配合、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衡量。

员工绩效强调的是员工个体的绩效,是指员工个体所取得的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过程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员工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即正式规定的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也包括周边绩效,即员工在履行正式规定的工作职责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职责行为。因此,对员工绩效不仅要衡量其任务绩效,也要对其周边绩效进行衡量。

在企业组织中,组织绩效、部门或团队绩效和员工个体绩效尽管处于不同的层次,但它们是密切相关的。员工绩效是基础,部门或团队绩效建立在员工绩效的基础之上,组织绩效建立在员工绩效及部门或团队绩效基础之上;部门或团队绩效是员工绩效的整合与放大,组织绩效是员工绩效及部门或团队绩效的整合与放大。由于部门或团队是组织与员工个体之间的中间层次,因此对企业中的绩效管理系统进行层次分析,只须从组织层次的绩效管理和员工层次的绩效管理来进行分析。

二、组织层次的绩效管理

对组织层次的绩效管理国外学者有相应的研究,例如布里德拉普(H. Bredrup & R. Bredrup)的研究认为,组织层次的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改进和绩效检查三个环节构成的。按照他们的观点,在绩效计划过程中,就是要确立企业的战略与目标,结合企业中相关利益者的要求,明确企业要实现的绩效及优先绩效;在绩改进过程中,要通过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和全面质量管理等活动,在组织层次上改进绩效;在绩效检查过程中,要依据绩效计划,参照竞争对手的绩效和其他可比较的标杆,对组织的绩效进行考评。

组织层次的绩效管理是对组织层次上的绩效的管理,是包含一系列环节的周期性管理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前提,包括组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信息沟通和组织绩效的改进与提高等环节。

三、员工层次的绩效管理

对员工层次的绩效管理国外学者也有相应的研究,例如安施瓦斯和史密施(M. Ainsworth & N. Smith)认为,员工层次的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三个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周期循环。按照他们的观点,绩效计划环节包括绩效目标制定、绩效目标认同和绩效目标实现;绩效评价环节包括根据绩效计划对实际绩效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和总结;绩效反馈环节包括对照绩效计划进行反馈,并采取行动致力于绩效的改进和进行员工开发。

员工层次的绩效管理是员工个体层次上的绩效管理,也是包含一系列环节的周期性管理循环过程。在员工层次的绩效管理循环过程中,要以员工个人目标设立为前提,包括员工个人绩效计划、制定行动方案、绩效考评、信息反馈和员工个人绩效改进与提高等环节。

四、组织与员工整合的绩效管理

组织与员工整合的绩效管理是将组织绩效管理与员工绩效管理融合为一体的绩效管理,从而在企业中构成完整的绩效管理系统。在这种整合或融合的过程中,要从组织绩效管理作为基础来实现整合或融合。

首先要确立组织绩效管理过程,组织绩效管理为整个组织中的员工绩效管理奠定了基础,员工绩效管理过程要以组织绩效管理为依据。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组织绩效管理过程,或员工对组织绩效管理过程理解有限,员工绩效管理过程就很难与企业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企业绩效管理系统也就难于实现其目的。因此,要以组织绩效管理为基础,实现组织绩效管理与员工绩效管理的整合或融合,形成两个层次整合或融合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

组织绩效管理与员工绩效管理整合或融合所形成的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同样也包括一系列环节的周期性管理循环过程。在这个绩效管理循环过程中,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前提,通过部门或团队目标分析,设立员工个人目标,以所构建的目标体系为基础,形成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与提高的绩效管理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顾琴轩:绩效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怀明:绩效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李业昆:绩效管理系统研究.华夏出版社,2007

[4]M.Ainsworth and N. Smith, Making It Happen: Managing Performance at Work, Printice Hall, 1993

绩效管理系统范文第7篇

目前,全世界已有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50多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实行了绩效预算,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正逐渐形成世界性的改革潮流。我国从2000年起开始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并在广东、上海、甘肃等地进行绩效预算管理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财政部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和《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这标志着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即将在全国全面推行。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强调预算支出的效率和责任,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因此,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需要彻底改变过去“投入型”预算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结果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改变,相应的思维方式也必须改变。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维方式将是决定高校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成败、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系统论是继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以系统论为基础的系统思维方法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为人们认识当代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等特点。基于此,本文拟从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四个维度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这对于全面把握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精髓,在高校顺利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性思维要求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站在整体、全局的高度,通过对系统的要素、结构、层次、功能、组织、环境等分析,从而达到对系统的总体特征和总体规律的认识。

(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四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一个完整有机系统。首先,绩效目标管理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包括绩效目标设定、绩效目标审核和绩效目标批复。其中,绩效目标设定是绩效目标管理的关键,决定了高校提出的绩效目标能否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核与批复。经财政部门批复的高校绩效目标是高校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的依据,同时还是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的参照标准。此外,高校在制定每一年度绩效目标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上一年度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与高校有关职能部门之间进行持续的多方管理沟通,使预期的绩效目标、绩效指标设定形成共识,以便有效地实施绩效目标管理。其次,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运行耗时最长和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落实,这就需要高校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运行跟踪监管机制,时时掌控高校各部门、各项目绩效目标运行情况,对其申报的预期绩效目标是否逐一贯彻落实。同时,高校还需要在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加强绩效运行过程指导和监督,对发生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或可能发生的变化对绩效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高校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的质量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效果。再次,绩效评价实施管理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体制,主要关注的不是预算的执行过程,而是预算执行的结果和效果,因此,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关键是建立起一套客观、准确地反映高校各项经济活动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年度结束和预算项目实施完成后,高校要及时对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绩效自我评价,同时,还要做好迎接财政部门或第三方的绩效评估。高校通过认真总结和分析绩效运行存在的问题,努力查找没有实现绩效目标的原因、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交完整的预算绩效自评报告。高质量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自评报告,既是财政部门或第三方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基础,也是反映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最后,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是实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和重要环节。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绩效评估结果如何应用。一方面,评价机构(如财政部门或第三方)将预算绩效评价发现或存在的问题反馈给高校,高校据此改进业务流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降低财务支出成本、强化财务支出责任;另一方面,根据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财政部门作为安排高校以后年度预算资金拨款和高校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作为实施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从而充分调动高校有效使用财政资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有序整体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还是环环紧扣的有序管理系统。在这个有序管理系统中,绩效目标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起点、第一环节,该环节主要是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预算的编制,是该系统后续其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第二环节,该环节主要是如何有效保障高校绩效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实施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第三环节,该环节主要是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绩效评价重点揭示高校资金运用产出和效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同时提出进一步改进高校预算管理、提高高校预算支出绩效的意见和建议;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有两个功能:一是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高校,使之进一步完善和整改;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高校财政拨款挂钩,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同时对预算绩效评价较差、很差、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高校,则进行行政问责。

绩效管理系统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其主旨是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达成,其手段是通过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从而带动企业整体目标的达成。绩效管理系统同企业的战略、组织机构、管理风格、企业文化等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相当多的企业在导入和实施绩效管理时仅着眼于绩效管理体系本身,忽视甚至割裂管理同企业其他方面的联系,往往容易把一套绩效管理系统简化为“定指标-考核-兑现奖惩”的过程。管理者们往往是本末倒置,过多地关注员工个人绩效的管理,轻视、甚至忽视企业整体绩效的管理,从而导致企业绩效管理的失败。

一、一个中心: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指标是实施绩效考核的基础,任何绩效考核都是凭借一定的指标来进行的,有效的绩效指标是绩效考核取得成功的保证,因此,绩效指标是绩效考核的中心环节,也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强有力的核心。

二、二个基本点

推行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和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应在企业充分具备推行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完整的绩效管理制度。

(一)推行绩效管理应具备的条件

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的岗位职责,顺畅的业务流程以及绩效管理的文化氛围,而且企业目标管理有效、预算、核算体系完备的条件下,才能实施绩效管理。

(二)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

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使组织运转通畅,促进组织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无效的绩效管理制度会带来很多问题。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应具备符合企业发展水平现状,制度化、动态维护、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可靠性等条件。

1.符合企业发展水平现状是指企业选择的绩效管理制度应适应企业的发展现状要求以及企业管理水平。2.制度化是指企业在制度上规范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工作,明晰企业高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各级直线领导者在绩效管理方面所担负的职责;在流程上明晰考核各个环节进行的时限,以敦促各相关人员及时完成绩效考核工作;同时在制度上明确组织及个人的考核方式、周期、内容、结果应用等各个方面。3.动态维护是指企业一旦建立起比较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后,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各级直线领导要对绩效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维护。当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或企业经营重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要及时调整组织及个人绩效考核方式,对绩效考核的、周期、考核者、目标等作出必要的调整,促使组织和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4.可操作性是指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以及各级直线领导者能清楚地理解绩效管理制度各个环节的逻辑关系,能掌握各个环节的工具方法,能做好每一环节的具体工作,能化解绩效考核面临的压力,保证绩效考核顺利开展。5.可靠性是指组织或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和实际绩效表现是一致的,这样才能保证绩效好的组织或个人可以得到 好的评价,受到激励继续提升绩效;使业绩较差的组织或个人受到鞭策,转变工作态度或工作方法进而改善绩效。

三、三个关键支柱:绩效信息收集,领导和各部门重视程度、各级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工具的把握程度

1、绩效信息收集:绩效信息的记录和收集是绩效管理的一项基础,是体现绩效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绩效信息的来源、收集的内容、方法都在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此,在收集绩效数据信息时,最最重要的是被考核者应该参与信息收集的过程,一方面利于绩效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利于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进行沟通的时候,他们会容易接受这些事实。很多绩效管理失败的原因在于绩效信息的不准确以及考核者考核评价的随意性,准确及时的绩效信息对绩效考核的顺利实现有重要的意义。绩效信息的收集提供绩效考核评价的基础依据;是发现员工绩效问题并提出改进的绩效目标,是研究发现员工绩效优异或低下的深层次原因。

2、领导和各部门和重视程度。这是绩效管理系统有效执行的关键前提。在绩效管理实践中,企业的高层领导和部门领导对待绩效管理的态度以及推进绩效管理的决心对绩效管理的成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各级领导如果不重视绩效管理工作,绩效管理不可能取得成效。

3、各级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工具的把握程度。在人力资源部门制定的绩效管理制度后,各级管理者应进行认真的学习,清楚绩效考核的操作过程,同时要对各级管理者进行针对性绩效管理工具的培训,就如何制定绩效计划,如何进行绩效沟通、如何帮助被考核者制定绩效改进计划等,同时应该各级管理者熟练掌握绩效考核内容,评价标准考核表单等各个方面。

四、四个流程环节: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运用

1、绩效计划制定

绩效计划的制定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如果不重视绩效计划或者绩效计划制定得不合理,绩效管理不可能取得成效。在制定绩效计划时,考核者一定要让被考核者充分发表自己建议,参与整个绩效计划的制定,使绩效计划更加符合实际同时被考核者应该对自己参与制定的绩效计划进行表态,并承诺完成绩效计划。

2、绩效辅导实施

绩效辅导实施阶段是在耗时最长的环节,该环节贯穿整个绩效期间,这个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绩效管理的成败,既然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和个人绩效,那么在绩效实施过程中考核者对被考核者进行绩效实施辅导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考核者在整个阶段通过观察、记录、辅导、总结被考核者的绩效,并就存在的问题和被考核者进行探讨,提供及时的业务辅导及建议。

3、绩效考核评价

绩效考核评价是绩效管理的中心环节,考核者要对被考核者一定期间内的工作给予考核评价。在绩效考核期间结束时,考核者要评价被考核者的绩效,就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和被考核者讨论面谈,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协助被考核者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4、绩效结果运用

绩效管理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将考核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奖金挂钩,与工资晋级、职务晋升、员工培训、个人发展计划相联系。只有公平合理地运用绩效考核结果,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使企业的绩效得以提升。

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由以上四个环节构成,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缺一不可。

五、总结

绩效管理系统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 信息化 应用

近年来,各大企业一直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目标分解落地的工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核心的业务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难的设计和实施环节。

由于绩效管理涉及面广,业务模型处理复杂,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已经不能够有效的体现企业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更谈不上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的系统化、体系化。因此,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有效的支撑绩效管理体系成为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支撑绩效管理体系的信息系统由此呼唤而出。

1 绩效管理系统的目标

我们所要构建的绩效管理系统就是为企业服务的,实现公司绩效管理的集约化管控,同时支持各单位绩效流程独立操作运行,因此该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

指标体系管理:实现公司业绩指标的逐层分解,提供企业、部门、岗位指标库的管理功能。实现公司业绩指标的监控与分析功能。

绩效运行管理:结合系统外绩效管理活动,实现各单位绩效合同制定、绩效合同调整、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申诉、沟通辅导与改进等绩效流程的闭环管理功能。提供公司本部对各下属单位绩效体系运行状态的总体监控与管理功能。

绩效结果应用:提供各周期绩效奖金计算与分析,绩效积分排名、统计等个性化绩效结果应用功能需求。

在绩效体系应用成熟后,将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1)推广现代绩效管理理念,建立绩效管理循环,完善现代绩效管理体系;

(2)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将企业对上级的年度业绩承诺,分解到月,落实到人,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

(3)推进绩效管理的信息化,以信息系统固化绩效管理理念,实现系统如期上线,促进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

2 绩效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系统业务架构分为4个层次:外部接口层、业务平台层、绩效应用层、门户展现层。

外部接口层:绩效系统的HR基础数据从ERP系统同步

业务平台层:采用EMARK平台作为系统二次开发平台,平台提供了指标管理、考核方案配置、流程监控等基本功能。

绩效应用层:在EMARK平台上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考核循环体系、绩效指标体系、考核结果应用体系、绩效辅助体系等。

门户展现层:绩效系统与企业门户进行应用集成、单点登陆、用户登陆企业门户后可以通过应用导航方式访问绩效系统,实现企业统一的应用体验。

3 绩效管理业务分析

3.1 业务范围

绩效管理系统业务范围是在全员绩效管理统一规划下,首先实现班组员工个人绩效管理运行过程,具体包括:

(1)班组和班组员工考核模式和考核标准定义;

(2)班组绩效日常记录维护、审核和查询;

(3)班组员工绩效结果评价、统计和汇总;

(4)班组绩效结果与员工绩效工资挂钩计算。

3.2 业务特点

班组作为电力企业最小的单元,负责了主要的生产工作任务,班组生产效率直接影响整个企业业绩目标的达成。企业根据战略目标设定业绩指标,将指标分解到基层单位,基层单位根据各班组工作性质,将业绩指标分解到各班组,各班组依据业绩指标制定班组工作计划,班长根据计划或临时任务安排员工进行作业。从班组工作特点上可概括为:

3.2.1 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重

一方面要求员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要求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按照作业规范进行操作,保证工作质量。

3.2.2 工作协作要求高

班组是一个小集体,班组员工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在大部分工作中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整个班组工作任务完成需要靠每一位组员的努力,班组的成绩直接影响到每个班组员工的成绩。

3.2.3 工作多样化、分工细致

不同的班组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班组内部又根据组员技能水平、专业进行不同的工作分配。

3.2.4 有具体的作业规范要求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同的班组根据工作的不同需要制定具体的作业规范要求,员工在日常需要学习作业规范,在工作中必须遵守作业规范要求。

4 绩效管理体系

班组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分为绩效计划制定、绩效实施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绩效反馈改进,绩效考核管理得到绩效考核分数后进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管理部门对过程的及时性、合理性进行监控。

绩效计划制定。该部分为绩效管理的起始阶段,在该阶段定义班组组织考核、班组员工考核的内容、标准和考核模式,为后期的绩效实施和考核提供基础。

绩效实施管理。该部分依据绩效计划制定的模式记录组织和员工的绩效情况,为后期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绩效考核管理。该部分按照绩效计划制定的周期对组织和个人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按照设定的考核流程进行,最后得到组织或员工的周期考核结果,通常为分数。绩效考核结果为后期绩效奖金分配的主要依据。

绩效反馈改进。是使员工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改善业绩的有效手段,包括绩效结果沟通、绩效结果分析以及改善计划制定三个环节,通常以面谈的形式开展。

绩效结果应用。是体现员工绩效目标达成的直接手段,鼓励员工以绩效计划制定中的目标努力奋斗,鼓舞全员工作热情。

绩效过程监控。在绩效体系运转过程中,需要有组织对整个体系运转的及时性、公平性进行监控。

5 结束语

随着绩效管理工作地深入开展,需要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支持确保绩效管理体系成果得以固化、提高绩效管理整体运行效率,为绩效管理在全局深化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绩效管理系统的应用深化了企业内部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企业的内部绩效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了对各部门/单位、职工在安全生产、生产经营、党风廉政等各项管理中的要求和责权关系,明晰考核标准,使得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有效的落到实处,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为用户带来更优良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赵国军.绩效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时勘.绩效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开管理评论,2005.

作者单位

绩效管理系统范文第10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方面,结合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重点包括3方面。首先,与其他信息网络平台相连,收集经济、环境、人居、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并建立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共享,减少收集的时间、人力与物力,并持续有效地更新数据,为回顾性评价奠定基础;其次,信息系统中有各类绩效的模型,可以让决策者通过简单的操作获得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跨越学科专业等障碍从不同层面快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保证;此外,信息系统向用户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的公开化与共享化,并且为用户提供交流监督的平台,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总之,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是集信息收集与管理、模型管理、信息与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各方面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1.1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生态文明绩效管理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构成一个有效的循环程,如图1显示,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理念是要全面体现生态文明绩效管理全过程思想。(1)制定合理的绩效计划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以及指标,并结合生态文明分区模式的设定,以及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绩效周期内地区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是什么(量化和非量化),即明确绩效指标和权重。绩效计划要重点阐述各地区的发展方向以及重点方面。(2)持续有效的绩效实施在建设过程中,评估方可以收集地区的工作数据、信息、资料并分析,给予该地区一定的指导意见;地区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障碍问题咨询评估方或是相关专家,有效地沟通,共同促进绩效实施。(3)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考核绩效包括3方面,如图2,一是努力程度的考核,反映该地区通过实践努力在往年的基础上,进步的程度;二是水平差距的考核,反映该地区在同一模式下,与其他地区间的差异程度;三是投入水平的考核,反映该地区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期的投入情况。前两者是在投入上的结果体现,投入考核反映的是隐形绩效,政府在科教文卫事业、环保事业等方面的投入与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间存在着滞后现象,投入考核是对政府持续有效投入的肯定。(4)建立有效的绩效反馈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对各地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各地区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并及时与各地区进行沟通,调整绩效计划。此外,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其他接口相连,比如建设生态文明的规划政策以及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等。为了满足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如图3,信息系统至少要包括数据采集、管理和查询模块,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指标库,依据基于分区模式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估体系、评估指数和权重计算方法构建系统的方法库(模型库),绩效评估结果显示模块等,数据更新和维护模块数学模块。

1.2信息系统主体需求分析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多主体的信息交流窗口。基于中国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政府组织是城市管理的代表和主导,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中心位置,是城市管理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它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建设,结合西方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社会各界对政府管理起到积极推进、监督的作用,因此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参与主体主要有3类,见图4,第一类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可以在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上自评,了解该地区发展的薄弱之处以及可取之处,是一个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途径,得到的结果可以公开或是不公开;第二类是上级政府,上级政府可以在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上对下级政府考核,了解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从宏观上约束和引导,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过程,得到的结果公开;第三类是公众、企业或是第三方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动态并反映实际情况,此外,第三方组织可以收集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给政府一定的反馈意见,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监督反馈过程,得到的结果公开。

2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框架

2.1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目标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对海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加以处理和选择,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从三维空间上展示出来,利用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更清晰的了解生态文明建设中各阶段各部分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的变化,寻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不足和偏差,以便使城市生态化进程中的各种决策方案能够不断调整和实施,最终达到高效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几下几方面:(1)整合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制度、文化意识和投入等信息,开发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的基础信息库,以实现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数字化,并通过信息网络来及时更新、更正各种信息,提高管理者在决策工作中的时效性。同时以信息库为平台,方便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和联系。(2)整合并利用评估指数模型、权重计算模型来构筑面向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的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在收集各部门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计算地区的努力程度、水平差距、投入水平等,并将计算结果用于生态文明绩效评价系统,对整个生态文明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评估,从而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提供良好的支持。(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城市的社会经济信息和生态环境信息进行空间的可视化表达并通过空间分析,将生态文明管理系统中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紧密结合,使各种属性数据能够明确的显示在GIS技术支持的空间构架中,同时构架中的各要素点的属性数据能够实时的自由的进行更新。这样,就将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元素化并灵活的展现出来,并将各元素通过模型计算出的结果,以图、表等形式表示出来供决策或是参考。为管理者进行空间决策和管理(如生态功能区划、产业布局等)提供决策支持。(4)利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络,将整个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中所掌握的信息共享和出去,既可以使管理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决策相互协调提供方便,又可以使整个管理体系中除政府之外的其他要素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可能。同时也作为平台来方便和促进企业、第三方组织等管理要素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相合作,而政府的各项决策也能更多的为公众了解并接受公众监督,使公众的意见能够为政府所接受和采纳。

2.2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依据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目标,以及国内外的信息系统实际应用实践,将面向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相应的划分为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和人机接口。另外还要考虑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在整个系统中的相互融合,信息的传递、交换、共享、安全和统一管理等,综合各种因素和需求,构造出了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具体结构见图4。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框架采用的是二库三单元结构,二库指的是数据库和模型库,三单元由数据库单元、模型库单元及人机对话系统单元组成。(1)数据库单元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两大类,其中属性数据可以由目前比较成熟的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对于空间数据则由专业的GIS软件如MapInfo、ArcGIS等进行管理。数据库的特点:①数据的来源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文化意识各个方面,大量的数据通过数据库管理软件(如Access等)的强大功能,按照所属部门、种类等要素进行分类,每个大类一张数据表的形式来分开储存,以方便查找和使用。②数据库的设置必须满足各种层次、各种类型、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要求。③数据库的数据必须考虑到与有关模型的匹配问题。④数据更新要及时方便,基础信息的来源与其他端口相连,比如中国年鉴、省市统计、社会经济、地方志、行业数据等。数据库单元为绩效管理提供初级支持。(2)模型库单元包括字典库、文件库以及模型库管理系统组成。①模型字典库存放模型的描述信息(限制条件、约束、参数规模等)和模型的数据抽象(即模型关于数据存取的说明),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模型的查询、修改和选择等功能提供方便。②模型文件库是模型库的主体,包括源程序文件、执行程序文件以及说明文件,按照模型的分类存储于不同的文件目录中。③模型库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对模型的建立、维护、调用、查询、运行、检查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控制。模型库为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提供途径。数据库单元和模型库单元是设计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为了信息系统操作的方便性、有效性,数据库和模型库向操作模块提供相应的数据与模型,为绩效管理提供进一步支持。(3)人机对话系统是人与系统的共同完成生态文明绩效管理过程,系统在数据库和模型库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向人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地区的绩效评价结果,而人利用系统提供的信息分析、判断、预测、调节方案。通过人机互动模式,使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完善、实用并具有高效性。

2.3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在实践操作中,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被简单的看作是一系列模块的集成,模块指的是具有输入和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内部数据四种属性的一组程序语句[5]。其中,输入输出和逻辑功能是其外部属性,反映功能,是可见的;运行程序、内部数据是其内部属性,反映具体实现途径,是不可见的。模块化的运行模式易于理解、设计、测试和维护,往往可以将较为复杂的问题转化成一个个简单问题的集合,将工作量分散到各个工作组以集中力量解决各个问题。根据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的具体需求,可以将整个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以下几个大的功能模块,见图5。(1)数据管理模块。根据操作命令的需求,调用数据库中的基础信息进行编辑、输出与更新。编辑后的数据供绩效评估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使用。(2)查询检索模块。对有关城市基本状况、环境保护、社会经济文化等信息的查询,同时结合GIS技术可以进行空间上的各种信息查询,如受保护区域、绿化面积、产业布局等,信息的调用来自数据库。(3)图层控制模块。对城市的各种栅格地图、遥感影像及矢量图层的显示进行控制,如放大、缩小、平移以及对图层的修改编辑等,数据的调用来自数据库。(4)信息交换模块。一方面汇总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政策、消息,供政府各部门有效地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为公众了解最新进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反映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建议、看法,对于公众的疑问以及意见,相关部门给予回应,同时为了了解公众的意愿以及对生态文明落实的满意度,在网上进行的无记名、自愿的投票调查。(5)模型管理模块。根据操作命令的需求,通过模型字典库调用模型库中的相关模型进行储存、编辑与更新。(6)绩效评估模块。根据生态文明三维评价指标体系,调用数据管理模块中的相应的数据与模型管理模块中的相应评价模型,从3个方面绩效考核评价分析,一是构建由衡量同级不同地区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差距指数,二是衡量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进步指数,三是衡量同一地区一年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水平的投入指数,最后汇总不同地区的绩效分数,即差距绩效、进步绩效、投入绩效,并分别将同一发展模式的各地区进行排名,对生态文明绩效评价的结果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并指出将来发展的途径与重点。为管理者做出各种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也为公众提供进一步了解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的途径。(7)系统管理模块。进行维护和用户管理,系统维护由管理员来进行更新和管理系统,用户管理功能将用户按不同使用级别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用户,普通用户只具有系统信息的浏览、查询和使用功能,而管理员则负责系统日常的数据更新、维护和二次开发。

3结论与展望

基于生态文明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具体需求,提出了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框架构想,阐述了设计原理,并对其具体的系统组成结构、各模块构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的重点在于(1)将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的需求分析融入到整个信息系统的设计中,在数据库、模型库、人机对话系统等部分的设计处处着眼于绩效管理需求,并提出了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模型分析处理———生态文明绩效评估———决策者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决策选择的基本过程;(2)将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与数据库、模型库应用结合起来,将地区基本状况空间化具体化的表达给使用者,从而使使用者能够得到更直观更形象的信息;(3)根据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中各种决策所面临的数据量大、变化多等情况,进行较为完善的系统管理维护和后续开发接口设计等,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地区状况,以真正符合决策者的决策需求并给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信息;(4)根据实际的需求,在数据库和模型库的支持下,增加或更新模块来解决问题,使得使用者更好的获取信息。为了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具有实用性与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开发软件程序设计界面以及推广使用,此过程还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自我管理范文 下一篇:绩效管理体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