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0 20:41:57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范文第1篇

对学生来说,班主任是班级的主宰,他们控制着班级的一切班主任成为全班的掌控者,学生只有服从。这种警察式的班级管理模式,过多地强调了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淡化了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窒息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班主任把主导作用变成主体作用,甚至包办作用,忽视了学生自主意识。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教育方式?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班级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教育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作主、自觉参与、主动学习、积极创造、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把班级还给学生》一书中写道:“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以下几点是我的实践经验。

(一) 班主任角色的转换

班主任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为辅指导的原则。班主任辅指导主要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前提下引导学生班干部去管理自己;同时班主任又是协调者,去协调班干部和学生之间以确保良好课堂秩序。

(二) 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班级管理不应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学生自我约束。现代班级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只有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才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班级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实现班级管理“从自律走向自觉”。通过学生班级自主管理实践,学生人人心服口服,个个心情舒畅,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我能胜任这个管理岗位,我更干好这个管理工作”,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三) 班集体的自我管理机制的创建

创建班集体的自我管理机制,是发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班集体自我管理的本质特点是:学生是集体的主人,人人主动参与和积极创建集体的生活,从而使班集体自我管理成为主体发挥、发展的舞台。为此我在班级机构设置、职权分配和角色安排等方面做了如下改革:

(1)班干部竞争上岗,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为了使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得到挖掘,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我在班里实行了干部竞争上岗制,每半学期竞选一次,同学们先自愿报名,然后准备竞选演讲,最后班级正式投票。竞争成功后,要写出管理班级的打算;要求新当选的班干部既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又要积极开展工作,大胆管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冲破班干部终身制,为每个学生搭建自我的舞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做到了班干部本身选,班级本身管,由于这种操纵方法目标具体,学生容易把握,好操纵,因此参与积极性高,办理活跃,效果好。

(2)增设管理岗位,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为了给各位学生以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使各位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尝试创造性地组织活动,我在班中增设很多其它的管理岗位。如将班里分成不同的小组设小组长,还实行值日班长轮换制。

成立小组是为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的自我管理,使班级形成让好的学习竞争意识,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习得了人与人交往的更多技能。

设立值日班长是采用全员性的值日班长轮换制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给每位学生提供尝试当班长的机会,提供其施展才气与应用权力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会,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3)评选优秀班干部,增强自我管理意识的荣誉感

对于一些为学生认真管理工作的班干部,可以让班级集体投票评选为优秀班干部。这样可以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它比说服教育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因而应发挥优秀班干部的作用,使他们成为班级的骨干力量,成为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

三、实施效果

(一)加强班级自我管理,可以提高学生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集体管理的生活,可以打破传统的“我说你听,我管你服从”的教师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方式,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切实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让学生在班级自主管理的活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合作,学会组织,学会反省,学会约束,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班级自我管理,可以增进学生们组织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自主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以学生干部管理学生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谐产生的内耗,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

四、注意问题

(一)班主任意识的转换

班主任要从根本上转换自己的意识,让学生们自己去指挥自己,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二)班主任要加强引导和监督作用

自我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 英语 自主学习

在高中英语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有效的指导和管理策略,对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进行自我管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建立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英语教师可依据任务型教学要求,站在学习学习角度为其布置他感兴趣的、能达到预习目的的任务,让学生吃好预习“自主餐”,学会自我管理,帮助学生通过认知、实践、参与、合作、体验等方式完成预习任务,感受自主学习的成功。长此以往,学生便能自觉掌握各种各样的预习方法,建立起自主学习意识,为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条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单词、语音以及对话、课文等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按照预习任务,借助英语词典有的放矢对英语教材中的单词、语音、对话、短文等进行研读,初步了解下一节课需要学习的英语基础知识,并记录预习要点,将疑点、难点列出,做好预习笔记,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则要认真检查。例如,对于“Friendship”这节内容单词的预习,教师可要求学生依据语音拼读规则、词型变化、英语构词法等有效记忆单词;对于语音的预习,则可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语法书,熟悉掌握拼读规则;对于对话的预习,可要求学生模仿教材的对话内容,自主编写一则英语对话;对于课文的预习,则可要求学生自主提问,并自行回答。只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英语预习目标,学生不但能主动解决问题,且发现疑难之后也会自主查找资料,或在课堂上认真听讲,逐渐建立自主学习意识。

二、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从母语学习经验可知,语言环境对掌握一门语言有重要作用,学生在良好的、自主的英语语言环境里往往能全方位感受英语的魅力,同时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英语知识。所以教师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即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营造自主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Travel journal ”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学校的电视为学生播放一些英语Travel journal专题片,利用故事短片情境吸引学生完全进入英语环境,教师为学生介绍故事梗概即可,促使学生自发投入情境,自主理解英语、学习英语。在课堂上,教师还可利用一些实物、图片以及多媒体课件等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多开口,养成英语思维、英语习惯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能全面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看、听、说等能力,使英语课堂的“自主餐”富有趣味。不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更好的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不仅在英语环境中体验,还要掌握一些词汇、句型等的用法及其在各种情境下的语言表达,慢慢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只要在生活中接触英语环境,就能自主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三、加强学习策略培训,有效监控自学过程

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策略,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监控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这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按照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及心理认知特征,在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交流经验,做到取长补短,引导他们按照自身特征及需求创造更多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要培训学生利用反馈信息反思自己自主学习英语词汇的情况,监控所用词汇学习策略的效果,并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不断的评估、总结中调整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实现新的词汇学习目标。教师也可培训学生掌握一些对自主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估、自我监控的方法,包括用他人的测试题测试自己,或通过录音比较一下自己的朗读及语音语调,或通过中英文对译策略评估自己的词汇量、翻译水平等,且同学之间也能协作学习,采取互评策略培养各自的评估能力,从而互相测试词汇学习情况、互相批改英语作文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在吃“自主餐”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

四、鼓励学生探究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非天生,需要教师培养,教师务必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知识就是打持久战,不能因成绩短期停滞不前就变得灰心丧气,要保持好学习毅力,积极自主探究学习英语知识的方法,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当学生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务必要将音标记忆法作为根本,并结合类比联想法、接近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等方法,当天复习当天的内容,隔天、隔周、隔月再复习,通过循环往复的方法促使学生巩固词汇,从而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又如在课文阅读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自行猜一猜生词;鼓励学生自主仿写课文,或缩写课文、改写课文,自主探究课文结构、讨论写作方法,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等。通过自主探究,学生逐渐掌握打开自主学门的钥匙,形成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五、结语

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更多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有效措施,奠定高中英语教学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自我管理范文第3篇

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主要交往范围是老师和同学,主要活动形式是学习。开展磨炼教育必须正视实施教育的这种客观基础,学生意志的培养和磨炼需要在日常的思想道德、学习、生活中努力完成和巩固提高。脱离了日常生活,就是脱离学生实际。单纯依靠纪念日、节假日搞几次活动,是达不到持续稳定的教育效果的。所以,我区开展磨炼教育坚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思想道德、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生活能力、体魄锻炼等五个方面开展教育,使学生每时每日都处于自我规范和集体教育之中,使磨炼教育经常化,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1思想道德磨炼。我们将强化爱国主义意识作为思想磨炼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强化爱国主义知识的灌输、爱国情感的培养和爱国行为的磨炼。

2行为磨炼。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大养成教育的训练力度和难度,使学生自觉约束规范自己在校内外的行为习惯。

3学习磨炼。这是学生最经常的锻炼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克服困难,养成刻苦、认真、耐心、细致、求效率、守纪律的学习作风,使其热爱学习,勇于创造,勤奋进取。

4生活磨炼。重点训练学生生活、生存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对生活充满信心,肯于吃苦,做事永不服输,在困难及意外情况下,有自我保护及救助他人的能力,有耐挫和抗挫能力。体魄磨炼。培养学生热爱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和技巧,增强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确立总体目标指导下的个人磨炼小目标

磨炼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共性的需要,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出发,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提出要求,切不可一概而论。所以,我们在确定磨炼目标时,体现了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两个层次的需要。要求在总体目标指导下,确定个人阶段性小目标;同时,通过小目标的逐步完成,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

1分层次明确总体磨炼目标。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使得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接受能力不同,对各种困难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同时,学生的成长总是有一定过程的。因此,对学生磨炼目标的要求必须分层次确定,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

我们把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学习、生活、体魄等方面的磨炼教育内容,从各年龄段的学生实际出发,分解为小学低、中、高年段和初中年段四个层次,分类设计教育方案,分层确立目标,实施教育,使确立的目标和实践目标的过程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提高过程。如:我们确定的学习磨炼目标,对小学低年级的要求只是培养锻炼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而对高年级则要求培养科学意识、勤奋精神、创造能力,并且有承受挫折的顽强学习毅力。生活磨炼目标对小学低、中年段只要求生活自理,对高年段和初中生则要锻炼为社会服务能力和救助他人能力等。

2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翘足可得的个人小目标。个人目标是完成磨炼要求的子目标。努力就能完成的小目标,容易使人建立信心和勇气,而且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符合个性发展规律。完成了这个目标,再确定下一个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己行为的效果,得到成功的体会,逐步提高自觉性。所以,我们要求学校在根据学生每阶段的共性特点确立不同的训练项目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个人小目标。目标小,看得见,够得着,容易获得成功和自信。学生每月确定2-3个方面的小目标,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实施,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磨炼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意志。如,有的学生根据学校提出的生活磨炼总体要求,要求自己做到不乱花零钱,不坐公车上下学,不进电子游戏厅等;有的学生写作业时喜欢磨磨蹭蹭,在确定学习磨炼目标时,就针对这一弱点,提出“集中精力写作业,提高效率”的小目标。

总之,确定小目标能够使学生查找自身的薄弱点,确定努力的方向,逐渐克服缺点,完善自己。三、鼓励学生以集体和自我教育为主进行磨炼

任何一项教育,受教育者都不应该是静止、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应在主动参与的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磨炼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身的磨炼塑造和转化工作,由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还要善于运用集体的教育力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提高磨炼的自觉性、主动性,扩大教育效果。

1自己提出目标,集体帮助修订。学生每月初制订自己的磨炼小目标,在小组中征求意见,确定本月的磨炼目标。使磨炼教育由外在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个体需要。

2自我磨炼,集体监督,完成月目标。实践目标的过程是自觉磨炼的过程。学生在集体的监督下,组织调解好自己的行为,按照自己确定的小目标,自觉要求自己。学生每天生活在一起,这种监督是最直接、最经常的,使学生生活在随时保持自我克制弱点的氛围,逐渐形成自觉行为,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意志。

3每月评估和目标升级。阶段性评估是教育的动力,学生获得良好的评价和帮助,会培养自我奋发的健康心理。我们将学生完成目标的周期确定为一个月,所以定为每月初制订目标,月末评估目标完成情况。学校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主要以自我评估、小组互评为主,班主任和家长参与意见为附,全面评价学生磨炼情况。学生当月的目标完成了,再确定更高、更难一些的目标,逐步提高,达到高标准要求,也保持了磨炼教育的日常性和连续性。

4填写磨炼手册,建立自我档案。我们设计了《磨炼教育手册》,让学生自己写好自己的受教育过程。手中有本,心里有底,从累计中看成绩,看问题。手册作为镜子,作为航标,激发学生自我转化意识、超越意识。

四、学校、家庭、社会配合创设磨炼教育情境

学生集体和自我教育是实施磨炼教育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对学生自我磨炼教育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然发展。磨炼意志必须在理解行为意义的条件下进行,在创设氛围和强化训练中巩固。要使学生理解磨炼教育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联系,明确其深远意义。磨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有学校教育、家庭指导、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来保证,使磨炼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我们要求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班、团、队会专题教育,校内外活动,加深学生对磨炼自身品德意志迫切性的认识;再有,通过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磨砺故事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自觉磨炼的情感;同时,学校创设情境强化训练学生的意志力,也是磨炼教育的有效手段。如组织文体活动中的各种竞技和耐力比赛,学习中的“定时作业”、“比一比谁的精力集中”、“注意力比赛”等活动,都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磨炼题材。寒暑假和重大纪念日是集中进行意志和耐力磨炼的好时机,学校可以搞摹拟长征;搞雪地行军、野炊等艰苦环境中生存能力训练;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组织远足登山等活动。

依靠家庭,使磨炼教育向校外延伸。学生每月磨炼目标的确定,要征求家长的意见;实施目标的过程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和监督;月末评估,家长也要签署意见。还可以建立家庭联盟,将学生与家长按住址组织起来,建立假日磨炼小队,由家长轮流任辅导员,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各种磨炼活动。

依托社会,创设磨炼教育的大环境。这几年电子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对中小学生的诱惑给教育带来很大干扰。为了控制学生进入“两厅一室”,我们协调文化、工商、街道等部门,严禁以上场所接纳中小学生;我区11个街道办事处都建立了青少年活动站,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驻区各部队利用寒暑假开办少年军校、警校、航校,对学生进行军事化训练。

五、建立激励机制,使磨炼教育自我管理经常持久地开展下去

中小学生有朝气,上进心和进取意识较强,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生动活泼局面。但是,如果没有一种动力机制,他们的积极性不容易持久。所以,我们要求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表扬、评比、升级、奖励等手段,激发学生自觉磨炼,向更高目标迈进;通过各种层次的表彰奖励,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能影响他们的道德认识,具体示范行为做法,而且推动他们下决心去效仿和超越。

自我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我管理 独立的个性 健康的发展 自我展示 自我激励 集体荣誉感

21世纪的生活,并不单单只在时间上突然降临,它是人类曾经有过的长久的憧憬,它是我们对于未来生活的苦苦构思的展开。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1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1 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世界各国的各类教学活动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形式。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几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1.2 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1.3 引导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着无比深广的含义。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小学生的自我展示。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展示。

2.1 强化小学生自我展示的意识。

自我展示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展示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展示首先要强化自我展示的意识。

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晨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展示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每周两天的"无批评日"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展示的意识。

2.2 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

自我教育的班级展示模式把学生的主体的发展与班主任的作用与职责紧密联系起来。班主任可以影响学生的发展,但不能决定学生的发展,更无法替代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环境,是通过班级文化来影响学生。而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主体,在环境的影响下,自己主动选择、体验、尝试、修正的变化过程;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走向成熟、走向自觉、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成长过程;也是其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引导自我展示,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展示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

2.3 发展自己:我能行。

培养班级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实现班级管理"从自律走向自觉"。通过学生班级自主管理实践,学生人人心服口服,个个心情舒畅,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我能行!我真的很不错!"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决心和信心。为此要发挥班委会的核心力量。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为班级的火车头,起着"唯余马首是瞻"的作用。我马上组织班级同学自己选举班干部,要求新当选的班干部即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又要积极开展工作,大胆管理。刚开始时他们能力很欠缺,需要精心指导,在恰当的时候还要放权给他们管理。如:班干部有权力对班上的好人好事给予加分,给予表扬;对一些不良行为要及时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指正;树新风,扬正气。

3 小学生的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行为的内化过程,它把学生的自我目标变成持久的约束力,从被动实现目标转变到主动实现目标。这一阶段班主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途径的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3.1 引进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体现自我 。

本学期首先进行的是班干部竞选,活动前我觉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竞选班干部太难了,不会有太多的学生来参与,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公布了竞选计划,并说明可以有家长的支持。一周后的竞选让我出乎意外,参与竞选的有将近50%学生,他们对演讲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想为班级服务的心情让我这个做班主任的很受感动,我想全班学生也和我一样受到了不小的振动。

3.2 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塑造自我。

本学期班级举行了三次大型的活动,首先是为四月份小朋友过集体生日,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关爱同伴,分享快乐。在实践中培养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生日庆祝的形式并不奢华,但学生一句句祝福的话语,一首首抒情的歌都传递着一种心情,表达着一份心意。我想这次集体生日将会永远留在每个学生的心里。第二个活动是迎"六一"的联欢会,一个个学生自排自演的节目,一张张可爱张扬的笑脸都被我用摄像镜头记录了下来,一时间我突然发现班里每位学生都是那样的多才多艺,古筝、独唱、魔术、小品、双簧,好的活动真的可以塑造一个生动的班集体。第三个活动是小制作博览会,学生用灵巧的小手,把废旧的物品制作成精美有用的物品。三年级的孩子竟能利用电路图装出一架电动小风车,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做出了让人惊叹的手工作品,孩子的个性在活动中展示,孩子的自我在别人赞叹声中散发着自信的美。

自我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0 前言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管理育人的重要阵地,是学校课堂教育以外的另一重要教育场所。宿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宿舍的思想行为表现往往能够反映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可以说,学生宿舍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

1 当前大学生宿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问题。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宿舍管理中存在的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是宿舍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随着时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电器用品层出不穷,这给宿舍安全带来了相当大的隐患。很多学生为了生活的方便,违反学校的规定,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吹风机、电锅、饮水机等等),这虽然暂时给同学带来方便,但是却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例如: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导致四位女生跳楼身亡。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大学生有着不良的嗜好(抽烟喝酒等等),这也是引起宿舍火灾或斗殴打架的源头。很多学生抽完烟,将烟头随便一扔,不经意间就会引起大的火灾;还有一些学生,喝完酒由于酒精的作用,同学之间可能因为一两句话不入耳,导致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给我们给宿舍的安全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2)内务问题。目前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务基本上都由家长包办,家长也以他们考上一所好大学为终极目标,对他们听之任之。所以,进入大学后,部分同学对学校要求搞卫生存在逆反心理,不愿意动手搞卫生。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搞不搞卫生是自己个人的事情,属个人自由,学校不应干涉过多。甚至有学生认为他们是大学生,是来学知识的,不是来搞卫生的,所谓“大丈夫当扫天下,何侍一屋”,从心底有轻视搞卫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越到高年级越严重。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大学生宿舍内务一塌糊涂,以男生宿舍为例主要表现为:被子不叠,鞋袜到处乱放,脏衣服不及时清洗,地面不扫,走廊垃圾遍地……这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形象格格不入,也严重影响了学院和学校的形象。

(3)不良思想对宿舍的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在学生宿舍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也更加复杂。社会上的一些思想意识,也不时地影响着学生宿舍文化,表现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宿舍内学生谈论的内容,最多的当数敏感的社会现象,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对国情了解不够,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知之甚少,因此看问题难免偏激,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去作分析和判断,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种未经有效引导和控制的谈论容易走偏方向,成为宿舍的一种病态文化现象。其次是个性发展的随意性,容易使学生在追求个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显示个人至上的恶性膨胀,普遍地存在着价值导向混乱的现象。再次是个人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也极大地影响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舍员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如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上网,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影响着宿舍内其他同学的作息,同时也影响了舍友之间的和睦关系。

2 新形势下的宿舍管理

(1)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现在高职宿舍成员的主体是“90后”群体。总体而言,“90后”的大学生有这样几个特点: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个性很强,不愿受拘束;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缺乏韧性;消费观念超前,追求时尚,攀比意识强烈。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新三样”数码产品几乎成了高校“90后”大学生的标志性装备。他们求真求新意识强,他们追求民主,他们喜欢被认可被夸奖。

学生工作者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及高职教育规律,结合当代高职生的特点,对学生宿舍实行科学管理,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创造良好的宿舍环境,促进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对于学生主体意识、品行修养、价值观念、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2)明确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宿舍管理工作不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根本宗旨和方向,宿舍管理更是如此,尤其体现在主动服务上。管理人员在日常宿舍检查时,应注意宿舍的公共设施使用情况,应及时报修。同时,服务意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人情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习惯和个人隐私。学生如有个人解决不了的困难,管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帮助。这样有助于缩短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加亲和感,更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走上了社会后勤化改革的道路。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得在校学生由原来的被管理者角色变成了决定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者。这—转变为宿舍管理加大了难度。很多学生认为宿舍是自己租赁的生活空间,宿舍管理部门无权干涉学生在宿舍中的行为。这也成为了学生在抵制学生宿舍管理部门的检查管理工作时常用的理由。在学校和学生形成宿舍租赁关系后,的确学生享有宿舍内物品的使用受益权,但学生宿舍是否构成民事法律上的私人场所,在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中采用了列举的方式说明哪些场所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公共场所,其中并没有把学生宿舍罗列其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宿舍就是私人场所。问题就在学生群体居住的寝室,属于学生单独所有建或私人使用的物品应当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学生享有相应的处置权;而属于宿舍成员共同使用的部分,如宿舍内的走道、阳台、卫生间等等,则应当属于区分所有中的共有部分,学校应当具有适当的管理权,而且教育部也把宿舍管理方面的规定制定权授予给各个高校。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宿舍管理是两面一体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宿舍社会后勤化的改革等等都属于校方对宿舍管理方面的措施。而作为宿舍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生也应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后,对学校的管理有个明确的认识。学生必须了解自己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人身自由、个人财产及隐私不受他人侵犯等等权利,同时也要知道自己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所必须履行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保护公共财物、遵守作息时间等等义务。只有让学生了解到宿舍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宿舍管理工作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为了给他们一个安静和谐的课余空间。这样才能减少了他们对于宿舍管理的的抵触,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宿舍的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和学校共同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宿舍环境。学生才有可能去主动配合宿舍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提高学生对宿舍管理工作的理解,保证宿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3)加强制度化建设。党组织进公寓。党组织进公寓,把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进一步延伸,正是一个好的突破口,也是保证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公寓专门设立党员公寓,建立学生公寓党小组,党小组归后勤党支部统一领导,成员由学生党员组成,每个成员负责联系一个楼层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考查,同时党小组成员本人的照片、姓名、宿舍号码上墙公布,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这样一个党小组成员影响一楼层,一个楼层影响一幢公寓,由点及面形成良性循环,对广大非党员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实施“全方位覆盖,立体式渗透”的学生公寓党建模式,是新形势下拓宽学生党建工作渠道、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的一个积极举措和创新。

辅导员队伍进公寓。辅导员队伍进公寓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每天安排辅导员值夜班,要求值班的辅导员带领学生党员,巡视学生公寓,与学生谈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畅通学生与学校的信息交流渠道,营造和谐的宿舍环境。

文化建设进公寓。通过经常举办“文明宿舍”、“优秀宿舍”评比,“宿舍装饰大赛”等活动,调动全体宿舍成员的参与热情,增加凝聚力,营造整洁、和谐的宿舍环境。

(4)充分发挥学生管理自治。设立自管委员会,每层楼设层长,每幢楼设楼长。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招聘优秀的有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管理,这样做既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又给了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还能起到很好的宿舍管理功能。他们一方面要配合好公寓管理人员做好管理工作,还要负责督促学生搞好楼道整洁、安保工作。

给学生制作综合素质卡片。每个学生入学后,给他们建立综合素质卡片,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其中宿舍表现是一个重点,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与每学期的综合测评成绩挂钩,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管理的积极性。比如,学生会生活部统计学生每学期在宿舍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可以及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跟踪,另一方面期末阶段系办将统计结果提交给辅导员,对表现好的学生在综合测评中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经过实践发现,这样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助班”定点负责制。“助班”即从二年级的学生中选聘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强的,去担任低年级的学生助理班主任,辅助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由于“助班”与所带班级的学生年级相仿,没有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助班”制可成为学校宿舍管理工作的一个有效补充。

3 结语

新时期的大学宿舍管理是当前也是今后各高职院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只有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稳妥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做好宿管工作,才能使学生住得舒心,使家长放心,同时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与信任。

参考文献:

[1] 陈雅珍.加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构建和谐校园[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2] 彭雷,李然琼,陆志刚.关于学生宿舍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2(02).

[3] 叶玉刚,白振峰.关于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01).

[4] http:∥/group/47/post/1872.aspx.

自我管理范文第6篇

简单地说,自我管理就是对自己的管理。然而在实际中,关于什么是自我管理,不同的视角就有不同的看法。从宏观来说,自我管理是人类为了获取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合理筹划和控制的过程。从微观来说,自我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体,为在社会中获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不断地满足物质与精神的需求而对本身的观念或思想以及行为进行筹划和控制的过程。在本文中,把领导者的自我管理界定为领导者个体正确的认识自己并运用合适的方法对自身及其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筹划和控制,通过有效的压力管理,实现自我发展并引领组织发展的过程。

一、为什么要实行自我管理

1.实行自我管理是缓解压力,提升领导者生命质量的需要

长期以来,管理学一直强调管理的知识与管理的技巧,关注的是如何管理别人,而忽视了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使得许多成功的管理者的个人生命质量大打折扣。在当今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作为组织管理者们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群体之一,他们一方面承担着组织健康发展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工作之外的多种角色责任。角色要求不同,互相叠加于领导者身上,使得他们身心上都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为了赢得每一次挑战,管理者们不得不超强度地支取精力和心力,事业的成功也并未带来快乐,他们有时也体验沮丧或负面情绪,甚至使得他们的健康状况亮起红灯。这些组织的领导者总是无意识地遵循着一个隐含的逻辑:压力带来成功。那么能否保持平和、平静、精力充沛,有好的社会联系,享受生活,同时又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拥有可持续的领导力,为组织的发展作出积极有效的贡献呢?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领导者将管理的关注点从外部转向内部,实行自我管理,关注自己的整个人生,而不仅仅是工作。使管理者能够在兼顾职业、社会与个人角色的同时,更具活力和成就感。

2.实行自我管理有助于领导者实现知识从所学到习惯的转化

要了解并发展自我管理的空间,就必须主动地学习。领导者在自己工作与生活中,已经累积了相当多的知识,获取了相当多的经验。但是,对于这些知识与经验的实际运用却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所知、所用,以及有效应用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在领导者的知识与行为表现之间,长期缺乏一种联系,知识不能转化为行为,不能形成为习惯。所以,培养适当的技巧与态度,提高知识的有效利用率,完成从知到行到习惯的转化,对于领导者及其组织而言大有裨益。而自我管理正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

3.实行自我管理提高个人与组织绩效有效途径

对于领导者而言,如何提高个人和团队效率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基于平衡的效率之道意味着主动、有节奏、身心平衡、行事和谐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离不开领导者有效的自我管理,所以领导者只有学会自我管理,才能成就个人的卓越,才能带来团队的成功。

自我管理是从对自我的认识开始的,“以自我认识开始的目的是实现内在的宁静和稳定、镇静、和谐、自我引导、主动性、承诺(绝对愿望)、忠诚、奉献和积极思考。当这些品质在个体中培养起来时,会为一个持续改进的学习型组织奠定基础”。当一个领导者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在过程和动机,就会更具有创造性,具有个人魅力,也将会对他所领导的组织其他人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使组织获得持久的巅峰表现。

二、领导者自我管理的重心

无论从个体角度或是组织角度看,自我管理者组织领导者的必修课。欲管好自己,必先了解自己;欲了解自己,必先有积极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并将这种积极的心态和思维方式贯穿于生活和工作的全过程。

实际上,每个社会中的人都无时不在运用自我意识对自己进行激发和调控,这种激发和调控很大程度上属于自发的自我管理。自觉性有高有低,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首先对自己进行有目的的和科学的自我管理,进而转变为一种自然自如的高自觉性的自我管理。作为组织领导者的自我管理的重心关注包括:

1.压力管理

组织的领导者承担着组织发展方向与定位的把握、资源的整合与组织文化的塑造、不确定与风险事件的应对、对转型与变革的推动等一系列关系组织发展的责任。领导者的压力问题常常会导致决策的失误,而因为压力所导致的自身与组织的情绪困扰、人际关系不良,工作中的差错,效率低下,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等总是困扰着组织领导者。因此,组织的领导者需要有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应当认识压力、学会应付和舒缓压力的方法,改善个人和组织的心理环境、工作环境,在有效压力管理下达到个人与组织的成功。

2.自我发展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要实现自我管理就必须挖掘人的最大潜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位领导者都同时存在于三个彼此不同却相互联系的外在层面上:社会的、组织的、个人的。在社会层面上,他是一个公民;对于他所在组织而言,他是一个成员与管理者;在个人层面上,他由扮演着生活中多种角色。在当前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作为领导者,需要考虑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怎样给自己准确定位,思变而动、驾驭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掌握领导的本领,建立个人与组织愿景,通过引导组织的转型从而对社会变革有所贡献。

三、如何实现领导者的自我管理

关于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在历史上很多的,只是有所差异。比如西方基督教中的博爱和所制定的戒律,中国古代孔子的吾三省吾身,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是进行自我管理的典范。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古老的东方文化对于自我管理的阐述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本文从培训的视角,借鉴目前我们所开展的管理培训项目,就如何进行领导者的自我管理作一初步探索。

针对参加培训的领导与管理者,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相关联的内容,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管理。比如认识自己、有什么心愿与梦想、能不能描述愿景、有没有实现愿景的勇气与智慧、能否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没有健康的身体等。

1.正确认识自己

自我管理的基础是从自我认知开始,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认识自我的优势与做事的方式。

自我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自我管理,自我效能,社会认知理论。

分类号 B849

1 引言

人类在致力于探索如何对外在世界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的同时,也在努力追求对自身的管理。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自我管理。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人们每天都在计划如何分配精力和时间以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如何安排饮食起居以保证良好的健康生活状态,如何调整情绪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生活,这都属于自我管理的范畴。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1]。能够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思想、动机和行为等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人类一个显著的特征。可以说,自我管理是个体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管理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临床治疗领域中针对抑郁、多动症等心理与行为问题以及哮喘、关节炎、糖尿病等慢性生理疾病的治疗,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治疗效果[2];教育领域中通过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学习效果方面的研究[3] ;以及工业领域中对经理人和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以提高个人绩效、促进组织发展进行的研究[4]。

迄今为止,发端于临床治疗领域的自我管理研究已经从特殊人群扩展到了健康人群,从临床治疗领域推广到了教育和工业组织领域,从对特殊行为或疾痛的控制发展到对学习和日常工作的调控,从个体层次拓展到了群体层次,这种研究对象、范围和主题的扩大和拓展,表明了个体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工作和健康生活等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和学习型社会中,面对多种可能的选择,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并为自己确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何监控自己的行为以保证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实现;如何在外在约束和奖励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自身的认知、情绪、行为以及外在环境进行调控……所有这些问题都对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管理能力在帮助个体良好适应、达到自在自为的同时,还减少了社会、组织和他人进行管理监督的成本,因此受到了来自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 自我管理的主要研究及其概念界定

自我管理的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临床治疗、教育以及工业领域中。三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自我管理,对自我管理的定义也有一定的差异。

自我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最早在临床治疗领域蓬勃发展,而且这一领域的研究到现在仍然方兴未艾。对于某些特殊个体,比如肥胖症者、酗酒者[5]以及哮喘病[6]、关节炎、抑郁症[7, 8]、糖尿病[9]、以及一些其它的慢性病患者[10],在相应方面是否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甚至关系到他们能否正常生活[2]。研究者们认为,对于这些特殊个体而言,自我管理是比用药更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8]。相应的,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而提出的自我管理是指个体通过在药物使用、角色转换和情绪调整上的积极参与以更好地治愈自身疾病[2] 。由于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不太稳定,他们的心理状况也容易出现波动[11]。因此,慢性病患者通过主动参与有助于健康的活动,监控和管理自身的病情以及疾病对身体机能、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帮助自己尽快恢复健康。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总是围绕自己所感知到的自身问题展开的。例如关节炎患者针对的是疼痛,糖尿病患者针对的是饮食。因此,在每个患者开始进行自我管理之前,需要对自身进行详细的需求评估,以明确自我管理的目标。

自我管理的应用在临床治疗领域的成功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随后,自我管理在控制低年龄儿童的不良课堂行为、提高存在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学业成绩、解决注意力障碍、孤独症[12] 等方面的效果得到了证实。研究者们进一步扩大了自我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自我管理的目的从对问题行为的控制扩展到提高普通正常儿童的阅读和写作成绩[13]、学业成绩[14]、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15]。这种新的研究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主性学习[1]”概念的提出。自主性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指学习者能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反思,主动地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和学习策略,并调控学习进程以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16]。多项研究表明:自主性学习者有更高的学业成就[3]、内在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17]。总之,在教育领域中对个体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过程[18]、学习策略[19]以及个体自我管理与学业成就及相关变量之间关系[3]的研究上。Zimmerman等人把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定义为通过个体主动对自身状况、学习行为和环境的调节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18]。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使用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和自我激励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的结果受到个人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变量产生一定影响。Cole等人主要从行为矫正的角度出发,将个体自我管理界定为通过对个体自身行为的分析以及对行为前因后果的控制实现改变或保持某种行为的目标。Long等人将自我管理定义为个体通过目标设定以及对时间和相关资源的调控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3]。

自我管理在教育领域的成功应用,尤其是对提高普通正常儿童学习绩效的有效性展示了它强大的应用价值。这种价值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们所捕捉,于是大量研究层出不穷。自我管理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员工动机和生产力的管理策略;可以取代外部制约机制、减少管理成本[20]、降低员工缺勤率[21]。自我管理可以有效预测组织公民行为[20]、组织承诺等变量。职业生涯自我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控制感、导致职业满足感[22]。关于自我管理培训的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可以用于员工能够将培训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这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尤其是提高低水平自我效能感个体的工作绩效[23, 24]。在此基础上,“自我管理团队”[25, 26]的概念应运而生,将自我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群体水平[27]。有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团队可以提高组织效能,但受到组织的集权化程度和制度化程度等变量的调节[28]。自我管理程度高的团队有更高的生产能力[29] 和前瞻性,提供更高水平的客户服务、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和团队承诺[30]。20世纪末,对管理者及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以及自我管理团队的工作模式风靡了诸多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比如Procter & Gamble、General Motors、Motorola、AT&T、Xerox、American Express等。可以说,在工业领域中对个体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管理者和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及其与相关组织行为学变量关系的探究上。Manz将个体自我管理定义为一整套认知和行为的策略,这套策略的作用在于帮助个体改变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自我激励机制以及推动个体不断朝着理想绩效水平发展[26]。此外,Markham等人也指出自我管理的核心假设是个体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方式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目的[31]。Frayne等人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是:个体为对自己决策或行为某些方面施行控制付出的努力[23]。还有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自我管理概念。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层级目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目标状态。自我管理是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中对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调节以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

相对于国外的大量研究,个体自我管理在我国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国内学者明、金瑜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是: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寻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32]。

在已有的定义中,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最受学者们的关注。Bandura认为:人类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生物,他们并不是完全机械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评估、强化和惩罚以实现某种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自我效能感[33]。自我管理就是个体通过主动地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监控和评估自身的绩效并作出相应的调节等一系列的行为来塑造自己命运的过程。

3 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

自我管理研究的基础是对人类行为及其控制和改变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努力经历了从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到Skinner的行为主义,从Rogers等人的人本主义到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自身行为的认识从绝对的生物本能驱使跳跃到绝对的外界环境控制,最后在社会认知理论中形成了外与内的调和与平衡。除了社会认知理论这一主流理论之外,还存在一些理论研究的尝试,例如自我决定理论就试图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个体自我管理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介绍。

3.1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将个体的认知、行为及其所处环境放在了一个动态的系统中进行考察,得到了三元交互作用系统(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Bandura认为:个体的活动是认知、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不断相互作用的函数[33]。个体对外在影响的反应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而且外在环境也会因为个体的反应而发生改变。这种相互的影响为个体对自身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根据这个模型,自我管理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的影响包括个人的信念(比如自我效能感)、知识以及情绪情感过程(比如焦虑等)。根据相互决定论的观点,自我管理的实践使得个体通过调节环境对外在刺激进行管理,以促使其诱发适当的行为;通过应用认知策略和自我强化的方法来形成并保持理想行为,并最终将活动引向有价值的目标。

Bandura在其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个体自理性(personal agency)[34]。Bandura认为个体的行为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进行主动调节,外部环境也会因为个体的行为而发生改变。个体能够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同时也能对自身施加影响。个体的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其自身也是这些因素中的一员。个体具有主动产生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个体自理性就是指个体具有主动地选择信息、决策判断并做出目标导向行为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行为的目的性、前瞻性思维(forethought)、对自身活动的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反思是个体自理性的四大特征。Bandura认为,正是通过对个体自理性的实践,个体的自我管理功能才得以展现。另外,控制论认为在既定目标和真实绩效之间的偏差给个体提供了调整行为的负反馈信息,这种负反馈信息为个体的下一个行动循环提供了目标。但是,控制论的观点认为负反馈信息来自外界环境,个体只是对这种负反馈信息做出机械的应对。Bandura认为,个体除了对来自外界的负反馈信息做出应对外,还可以主动设定目标制造负反馈信息驱动自我调节机制。这种主动制造负反馈信息的过程更加体现了个体具有自理性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Bandura提出了一个正式的个体自我管理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三个因素:绩效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反应[33]。绩效观察包括对个体绩效的质量、数量以及频次等进行观察;自我评估是指个体通过将自己的真实绩效与内在的绩效标准、参照绩效进行对比,并对绩效水平进行解释和归因;自我反应是指根据个体自我评估的结果对自己实施的奖励或者惩罚。Bandura根据研究结果不断地完善他的理论,对前面的三因素模型作了进一步调整[35]。将绩效观察重新命名为自我观察,以此强调自我监控的过程不是一个机械的对自身绩效进行审查的过程,而是个体在已有自我概念的背景下所进行的观察。个体既有的自我概念将会影响其自我观察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程度。因此,个体自我管理的模型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最终被确定为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反应三方面。

综上所述,与行为主义和控制论的观点不同,社会认知理论不仅指出个体具有自理性,能够主动地产生有目的的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且将人的行为放在由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构成的动态交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考察。个体行为既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也不是反馈环路上的机械化的判断和循环,而是以个体的认知能力为核心的,环境、认知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的介入使得对个体行为的认识既区别于动物也区别于机器,表现为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处于实时动态变化、主动调节系统中的有机体[35]。由此,社会认知理论成为后来关于个体自我管理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3.2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Deci等[36]提出的。该理论描述了外在的控制、奖励和结构内化并且整合到自我管理系统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原本不属于个体自我管理过程的、但是对个体具有激励作用,而且有助于产生所期望的社会功能的外在因素,通过多个阶段,逐渐融入个体的自我管理过程,使得个体自我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内化概念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比较重要。Schunk认为:内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将来自外在事件的控制转化为内在因素的控制(自我决定)[1]。Deci等描述了一个内化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的最低水平是外在控制(external regulation),个体从事或者不从事某个活动是以预期的外在效果为判断标准的(例如获得奖赏或避免惩罚)。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或者是为了避免责备时,他的自我决定程度是很低的。第二个水平是投射控制(introjected regulation)。在这个水平,个体行为动机的来源是个体内在的(觉得应该/必须/内疚),但却不是自我决定的,因为是动机本身控制了个体。如果个体出于内疚而从事某项活动,或是为了避免失败时的焦虑和自我否定,或是为了获得成功时的良好自我感觉,那么这个体正处于投射控制阶段。第三个水平是明确的控制(identified regulation)。个体从事一项活动是因为这个活动对他们个人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那些原本是外在的控制,在这个阶段被认为是个体自己的目标或者是价值,因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决定的。当学生勤奋的学习以获得足够高的分数从而被著名的大学录取时,个体表现出的就是明确的自我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目标是有外在效用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对于个体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Personally meaningful)。最后一个水平是综合控制(integrated regul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对外在和内在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是因为该活动对于他们自己本身很重要。这个阶段代表了个体自我管理的成熟水平。

自我决定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发展变化。这个理论描述了一系列水平,随着水平的提高,个体行为的自我动机增加。与社会认知理论相比,自我决定理论更多解决的是为什么个体行为发生了变化,而没有解决怎样使得这个变化得以发生的问题。而关于这一点,社会认知理论则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机制探讨。此外,社会认知理论相关概念的丰富性和理论探讨的深入性等优点决定了它在指导自我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4 自我管理的测量

在对个体自我管理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问卷法。下面我们对已经出现的主要测量工具进行回顾。

4.1 Rosenbaum的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SCS)[37]

在有关个体自我管理的早期研究文献中提及最多的就是Rosenbaum编制的SCS。Rosenbaum从认知-行为疗法所提供的关于个体进行自我控制的方法中进行题目抽样,以测量个体采用自我管理的方式解决行为问题的倾向性。量表包括四个部分:a. 使用认知策略应对情感和生理上的问题;b.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比如计划、定义问题、评价备选解决方案和对结果的预期);c.延迟满足的能力;d.自我效能感。量表共36道题目,作答方式为Likert六点量表。SCS间隔4周的再测信度为0.86。Rosenbaum还提供了关于测验效度的相关证据。SCS对个体的自控能力进行了较为准确、可靠的测量。在应用过程中SCS主要被用于特殊个体自我管理水平的测量,有研究者认为该量表不适于用作对普通正常个体总体水平自我管理行为的测量[38]。

4.2 Rude编制的认知自我管理量表(The Cognitive Self-Management Scale,CSMS)[39]

Rude 编制的认知自我管理量表主要是考察个体在接触新任务和新环境时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对话的风格(支持性的还是毁谤性的)。CSMS共包括26道题目,作答方式为Likert五点量表。尽管这些变量的重要性都已经暗含在Rosenbaum的模型中了,但是在Rosenbaum的SCS中很少有项目专门涉及它们。因此,研究者将CSMS作为SCS的补充,在施测过程中将其合成分数作为个体自我管理水平的指标。

4.3 Brandon等人编制的自我控制问卷(The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SCQ)[40]

SCQ测量了个体自我管理的六个方面,包括饮食行为、锻炼行为、时间管理、情绪控制、社会行为和财政计划。问卷包括16道题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Brandon等人的自我控制中有25%的题目是针对饮食控制的,而饮食控制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该问卷可以作为针对健康方面自控行为的测量工具,但是不宜用作对个体整体水平上自控行为的测量[38]。

以上三种有关个体自我管理的量表中,Rosenbaum的SCS、Rude的CSMS都主要考察个体自我管理的认知层面,而Brandon等的SCQ则主要测量的是个体自我管理的行为方面。但对于个体自我管理的认知的和行为的方面在上述量表中并没有得到均衡的重视。

4.4 Williams等人编制的生活方式量表(Lifestyle Approaches,LSA)[41]

根据Williams和Long出版的《管理你的生活》中认知-行为疗法所提供的自我管理策略(包括目标设定以及如何系统地应用认知和行为策略达到目标),Williams等人编制了生活方式量表。与上述各量表不同的是,生活方式量表包括了对个体自我管理的认知和行为两方面的均衡考虑,既包括认知策略(比如面对新情境时如何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对话等),也包括行为策略(比如设定明确的生活目标、判断任务完成时间、对自身行为改变的进展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保持工作场所的条理性、向他人寻求反馈等)。量表共16道题目,包含四个维度:对工作绩效和效率的关注、目标导向、任务完成的准时性以及工作环境的条理性。LSA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 系数为0.81,四个分量表间隔一周的再测信度在0.65到0.90之间。

4.5 Castaneda,Kolenko和Aldag的自我管理的感知和实践量表(Self-Management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SMPP)[4]

这是一个面向工业组织情境的自我管理量表,该量表以Brief和Aldag的个体自我模型为基础(见图1),对个体自我管理的两个维度:自我管理的感知和自我管理的实践进行了测量。

对个体自我管理的感知的测量使用了已有的量表:Aldag等人编制的自我强化量表(Self- Reinforcement Index, SRI)。SRI共21题,受测者在Likert五点量表上对每个题目与自身的符合程度进行判断。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个体自我感知的绩效水平、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的自我认识以及上级对工作绩效的反馈。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 系数介于0.70到0.87之间[4]。

图1修订的Brief & Aldag 模型[4]

对个体自我管理的实践的测量Kolenko和Aldag从实证的角度出发编制了自我管理实践量表(Self-Management Practices Scale)。他们从职业生涯发展、经理人培训以及与管理绩效相关的文献中获取了有关个体自我管理实践的题目样本,并对10个不同层次的经理人就有关日常工作职责、决定管理绩效的关键性活动、前期的管理培训以及工作场所中对个体活动的限制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结构化访谈。访谈以开放式问题为主,通过了解经理人如何进行自我管理以达到绩效目标而获取量表题目样本。量表共有27道题目,作答方式为Likert六点量表。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计划和目标设定、通径管理、补偿行为和情绪管理。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 系数介于0.57到0.81之间。

数据表明个体自我管理的感知和实践两者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由此更加说明个体自我管理的测量如果仅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过程进行,结果将不能准确反映出个体在自我管理总体水平上的状况。Maria Castaneda特别说明,个体自我管理的感知和实践量表所包含的认知和行为样本都是针对具体的工业组织情境,因此试图将该量表推广到其他情境的做法应该慎重。

4.6 Tangney等人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 SCS)[38]

Tangney等人将此量表测量的自我管理定义为个体改变自我的活动,包括对思维的调节、调整情绪、对冲动行为的控制、努力提高个人绩效、纠正陋习、拒绝诱惑等行为。量表的题目来自对思维的控制、情绪控制、冲动行为控制、绩效调节以及习惯纠正五个方面。最终的量表包括36道题目,受测者以Likert五点量表的形式作答。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9,间隔三周的再测信度为0.89。但是,该量表所测量的自我管理指的是个体克服或者改变自己的内在反应、阻止不良行为倾向的能力,更多关注的是消极的自我管理方面,而不是我们试图探讨的更重视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管理的概念。

4.7 Hanneke Schuurmans等人编制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30(Self-Management Ability Scale-30: SMAS-30)[42]

Hanneke等编制的SMAS-30旨在测量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Hanneke对SMA的定义是:那些有助于保持晚年幸福的关键行为和认知能力。SMAS-30关注六种核心自我管理能力:(1)确保资源的多功能化的能力(Multifunctionality);(2)保持资源的多样性的能力(Variety);(3)保持积极的思维方式的能力;(4)把资源投资于长远收益的能力;(5)能够保持对自己有效利用资源的信心的能力;(6)保持主动性的能力。数据表明,SMA-30得分与65岁以上个体的幸福的五个维度系统相关。而且,分析表明,SMAS-30有较高的再测信度(跨度为16周)。SMAS-30的聚合效度也得到了支持。不难发现,SMAS-30与已有量表的最大不同在于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关注的是对越来越匮乏的资源的态度和方法;另一方面关注的是策略而不是对具体行为的控制。

通过对迄今为止主要的自我管理量表的追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自我管理能力必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37] 。已有的自我管理量表中,大多数是针对特殊个体,或者指向某一具体的应用领域以及针对自我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的测量[38],针对普通个体整体水平上的自我管理的测量研究相对较少[8]。

5 小结和展望

通过前文历史地追溯国内外学者对个体自我管理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贯穿的个体自我管理的一些核心特点。

(1)自我管理相对独立于外在奖惩系统,强调个体的主动性

个体自我管理的主动性是将它区别于任何形式的外在控制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在强调人本主义和个人自我实现的当今社会,自我管理备受青睐的主要原因。自我管理的过程是个体承担原来由外部或他人履行的责任,主动地定义目标,并对自己进行监控、评估、奖惩和调节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2)自我管理是目标导向的

自我管理是个体针对某个发展目标进行的主动调节。无论是特殊个体还是普通正常个体,自我管理都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目标展开的。Karoly等人曾指出个体行为的目的性是自我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之一。不管自我管理的目标是消除不良行为,还是提高个人绩效、达到某种成就目标,自我管理都是从当前的现实状态出发,指向某一个目标状态,旨在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一定意义上讲,自我管理的过程就是个体主动地对自己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

(3)自我管理是一个运用行为和认知策略的过程

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个体需要运用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对自己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的环境等进行调节以实现既定目标,其中包括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估、自我强化、自我惩罚和自我激励等自我管理策略[19]。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的使用一方面依赖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受到教育和个人经验的影响。这也说明自我管理能力是可习得的,实际上在教育、医学和工业领域中的实践已经表明了个体自我管理能力的可塑性。

同时,根据对个体自我管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追溯,我们也可以看到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自我管理的概念不够清晰

从文献研究中发现,研究者们将自我控制(self- control)、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和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三个词经常换用,但是这三个词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Rosenbaum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中对自我控制的定义是个体对不良刺激的忍受程度。这里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相比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相比之下,自我调节与自我管理的含义更加接近,是指个体主动地对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各方面进行调节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实际上Bandura最初提出自我管理的概念时使用的也是self-regulation这个词。后来文献中逐渐出现self- management并往往与self-regulation在类似的意义上使用。Self-control、self-regulation和self- management三个词的混用,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自我管理本身含义的变化,其研究焦点的定位从被动地应对或控制转变到主动地调节和管理。

(2)自我管理的结构不统一

已有的自我管理量表,虽然都以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为测量目标,但是测验的结构却差异很大。根据个体自我管理的内容编制所编制的测验,对自我管理所涉及的维度划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目前还没有得出有关个体自我管理结构的较为统一的认识,这种状况为自我管理测量以及相关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针对普通正常个体的整体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非常薄弱

尽管个体自我管理在诸多领域都受到了重视和研究,但针对普通正常个体的整体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仍然非常薄弱。到目前为止,针对普通正常个体、能够兼顾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整体的自我管理的研究还十分有限。这种现状是和人们对自我管理的迫切需求相矛盾的。

在倡导自主性和人文关怀的当代社会,随着个体自我管理概念中积极调控意义的日益凸显,以及自我管理水平对个体绩效、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贡献不断得以证实,自我管理的研究将越来越突破特定问题个体和普通正常个体特定方面行为研究的局限,更加关注普通正常个体的整体自我管理水平的测量和培训。因此,构建一个整合的、系统的自我管理构想结构,并推出相应的测量工具成为个体自我管理研究的紧迫需求。

参考文献

1 Schunk D H, Zimmerman B J. Social origins of self-regulatory competence, 1997, 32(4): 195

2 Lorig K R, Holman H R.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history, definition, outcomes, and mechanisms. Annu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03, 26(1): 1~7

3 Long J D, Gaynor P, Erwin A,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management to academic motivation, study efficiency, academic satisfaction, and grade point average among prospective education majors. Psychology: A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1994, 31(1): 22~30

4 Castaneda M, Kolenko T A, Aldag R J. Self-management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A structural equations analysi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9, 20(1): 101~120

5 Koerkel J. Behavioural self-management with problem drinkers: One-year follow-up of a controlled drinking group treatment approach.Behavioural self-management with problem drinkers: One-year follow-up of a controlled drinking group treatment approach. Addiction Research & Theory, 2006, 14(1): 35~49

6 Bartholomew L K, Sockrider M M, Abramson S L, et al. Partners in School Asthma Management: Evaluation of a Self-Management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Asthma.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6, 76(6): 283~290

7 Robinson-whelen S, Hughes R B, Taylor H B, et al. Depression self-management program for rural women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2007, 52(3): 254~262

8 Bilsker D, Goldner E M, Jones W. Health Service Patterns Indicate Potential Benefit of Supported Self-Management for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Health Service Patterns Indicate Potential Benefit of Supported Self-Management for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7, 52(2): 86~95

9 Gregg J A, Callaghan G M, Hayes S C, et al. Improving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Through Acceptance, Mindfulness, and Valu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7, 75(2): 336~343

10 Chan S C, Chan C C, Siu A M, et al. Stage of Change in 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Change Assessment (C-URICA) Scale.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2007, 52(1): 103~112

11 Paterson B L. The shifting perspectives model of chronic illness.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2001, 33(1): 21~26

12 Suk-hyang L, Simpson R L, Shogren K A. Effects and Implications of Self-Management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A Meta-Analysis. Focus on Autism &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07, 22(1): 2~13

13 Schunk D H, Zimmerman B J. Influencing Children's Self-Efficacy and Self-Regul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Modeling.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2007, 23(1): 7~25

14 Le H, Casillas A, Robbins S B, et al. Motivational and skills, social, and self-management predictors of college outcomes: constructing the student readiness inventory.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05, 65(3): 482~508

15 Peterson L D, Young K R, Salzberg C L, et al. Using Self-Management Procedures to Improve Classroom Social Skills in Multiple General Education Setting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2006, 29(1): 1

16 Reynolds W M, Miller G E, Schunk D H, et al. Self-regulation and learning. Hoboken, NJ, U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3. 59~78

17 Berger D S.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self-management on student desire and ability to self-manage, self-efficacy,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retention.. US: ProQuest Information & Learning, 2004

18 Zimmerman B J. Self-regulating academic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The emergence of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0, 2(2): 173~201

19 Skinner C H, Smith E S. Issues surrounding the use of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for increas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2, 21(2): 202

20 Jain A K, Sinha A K. Self-Management and Job Performance: In-Role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Psychological Studies, 2006, 51(1): 19~29

21 Frayne C A. Reducing employee absenteeism through self-management training: A research-based analysis and guide. New York, NY, England: Quorum Books, 1991

22 King Z. Career Self-Management: Its Nat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 65(1): 112

23 Frayne C A, Geringer J M. Self-management training for improving job performance: A field experiment involving salespeopl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0, 85(3): 361~372

24 Gist M E, Stevens C K, Bavetta A G. Effects of self-efficacy and post-training intervention on the acquisi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omplex interpersonal skills. Personnel Psychology, 1991, 44(4): 837~861

25 Beyerlein M M, Johnson D A, Metlay W, et al. Self-management in context. US: Elsevier Science/JAI Press, 1994. 167~185

26 Manz C C, Keating D E, Donnellon A. Preparing for a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o Employee Self-Management: The Managerial Transit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0, 19(2): 15~26

27 Manz C C. Self-leading work teams: Moving beyond self-management myths. Human Relations, 1992, 45(11): 1119~1140

28 Tata J, Prasad S. Team Self-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Judgments of Team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04, 16(2): 248~265

29 Shipper F, Manz C C. Employee self-management without formally designated teams: An alternative road to empowerment.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2, 20(3): 48~61

30 Kirkman B L, Rosen B. Beyond self-management: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eam empower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1): 58~74

31 Markham S E, Markham I S. Self-management and self-leadership reexamined: A levels-of-analysis perspective. Leadership Quarterly, 1995, 6(3): 343~359

32 明, 金瑜. 自我管理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2002, 25(04): 453~464

33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6. 617

34 Bandura A. Exercise of Human Agency Through Collective Efficac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0, 9(3): 75~78

35 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1): 1

36 Rigby C S, Patrick B C, Ryan R M. Beyond the intrinsic-extrinsic dichotomy: Self-determination i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92, 16: 165~185

37 Rosenbaum M. A schedule for assessing self-control behaviors: Preliminary findings. Behavior Therapy, 1980, 11(1): 109~121

38 Tangney J P, Baumeister R F, Boone A L. 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 Less Pathology, Better Grades, 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4, 72(2): 271~324

39 Rude S S. Relative benefits of assertion or cognitive self-control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s a function of proficiency in each domai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86, 54(3): 390~394

40 Brandon J E, Oescher J, Loftin J M. The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 An assessment. Health Values: Health Behavior, Education & Promotion, 1990, 14(3): 3~9

41 Williams R L, Moore C A, Pettibone T J, et 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brief self-report scale of self-management practic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92, 26(3): 216~234

自我管理范文第8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注意力也逐渐转移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来,尤其是幼儿教育,这个阶段是幼儿自理能力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需要幼儿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就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展开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幼儿教育;自我管理;影响

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和指导他们学习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责任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幼儿基本出生在优厚的生活环境中,家长对幼儿呵护有佳,爷爷奶奶更是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更加溺爱,在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要依赖家长,自理能力较差。对此,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使孩子尝试着去自我安排活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使孩子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渐产生独自尝试的欲望,从而主动去尝试和探索,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笔者结合在幼儿教育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策略

1、利用生活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机会来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因此,教师要抓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学生在长期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另外,在教师帮助学生做一些事情时,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注意的事项,给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做事情的技巧和原则。如教师在给学生穿衣服时,教师要在穿衣服过程中给学生讲解穿衣服的技巧和顺序,先从哪里穿,再穿哪里,按照什么顺序来穿衣服等等,这样在教师长期的指导和影响下,学生能逐渐的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2、利用榜样作用,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榜样是指用别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受教育者,它的特点是通过向学生进行具体化和现实化的事例,向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道德规范。在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中,榜样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带班情况中我发现,在自己心情烦躁自律能力差时,也会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幼儿,所以,幼儿教师要注意调节自身的情绪,用自身最好的状态来呈现给幼儿,将自身良好的自律能力传染给学生。因此,在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将自身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展现给幼儿,使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幼儿效仿的对象,使幼儿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3、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职责,更是广大家长的义务。有些孩子在幼儿园会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回到家之后就会变回的最原始的状态。幼儿这种在家和在园的截然不同的表现,证明了家庭环境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影响。因此,家长要重视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另外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将幼儿日常的表现反应给家长,并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从而促使家长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家园合作,形成合理,共同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和作用

1、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智力的发展

在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幼儿会独立的去思考,并按照教师的指导来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幼儿开动脑筋去思考和总结,对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2、使幼儿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

在幼儿园这个小集体内,由于幼儿较多,教师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使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能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适应集体生活的要求。

3、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幼儿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不仅要使幼儿掌握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要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幼儿时期是思维和习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性格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幼儿在生活中能独立的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物,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逐渐养成幼儿独立自信的性格特点。综上所述,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华真.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究.2013.

[2]张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J].甘肃教育.2015.

自我管理范文第9篇

1 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1 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世界各国的各类教学活动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形式。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

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数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1.2 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1.3 引导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着无比深广的含义。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2. 1 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每周两天的"无批评日"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2.2 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自我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自我管理;唤起意识;营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57-01

在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事很多,大到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小到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如果班主任事无巨细,无所不管的话,除了自己会陷入班级琐碎的事务中,弄得疲惫不堪外,学生也将会养成严重的依赖性。这样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不说,良好班风也难以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所以班主任要学会放手,把班级常规管理交给学生去做,实现“班级自治”;引导学生自知、自导、自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学生自我管理得以进行的前提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对自身、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有一个客观的清醒的认识,并能与社会规范、学校要求相对照,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调正或修改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找到一个既符合社会前进又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途径和平衡点。

自我管理活动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它有赖于管理主体的知识为出发点,将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管理付诸实践,变为现实。主体意识能使学生按照社会、学校的教育意图规划自己的活动,提出自己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进行按照规划和目标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分析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使其自身进行自我管理,对自我发展进行决策,实现真正人本主义的自我管理。

二、营造良好的自我管理氛围

班级自我管理氛围的营建是实现自我管理的手段。放手让学生去自我管理,这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第一步。要克服怕出事的陈腐观念,怕出事就是要求稳、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及自我意识是种扼杀,要允许学生在管理中去自我修改、调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第二步,班主任要及时、合理地引导。如果缺乏引导,可能难以取得较好的绩效,甚至半途而废。班主任要积极构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一种凝聚团队成员的亲和力,能对成员集体的共同意识起强化作用。集体意识、共同价值观、团结友爱、格调高尚的共同愿景和情感体验的支配,才能使团队成员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从而也使自身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否则,所谓的自我管理只能是老师的委派任务。

三、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

如果自我管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具体的自我管理体制,学生“无法可依”,那自我管理并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自己制定班级管理办法

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条例,做到有章可寻,是班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如学习、纪律、出勤、卫生等方面,用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方式进行记录、管理、评价的过程。制定班级制度,可以由班主任倡导,班干部起草、制定,全班学生修改、通过。但这些制度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由于班级制度是学生自己制定的,又是针对本班具体情况制定的,因此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老师在处理一些固定问题时也能够“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实行“三制”的班级管理体制

“三制”指“人人岗位制” 、“班长责任制”和“小组管理制”;“三会”指“班会”、“班委会”和“班级监督考评委员会”。

“人人岗位责任制”就是人人是班级的管理者,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一定的责任,既是班干部,又是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成员息息相关,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普遍的增强。“班长责任制”, 就是由一名执政班长总体管理班级,两名纪律班长管理班级纪律,四名学习班长管理班级的学习,四名学习班长同时也是小组负责人之一。“小组管理制”: 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由一名学习班长和一名小组长来管理,主要负责本组的学习、纪律情况,每位小组长负责收、发作业。这些小组既是学习小组,又是劳动小组,同时还担负依据班级情况日报,分析班级一周情况,并每周向班主任报告。

3、实行个体量化与小组量化

我班分别从作业、卫生、纪律、文明礼仪、表彰等几个方面制定了量化管理的条例,然后给学生划定一条起跑线,即规定每个学生的基础分为100分。依据班级的“法律准绳”,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量化记录与数据统计。这些数据的记录和统计由两名纪律组长负责。每周星期五纪律组长把记录的本周组员的表现及时整理归类,计算出本周每人所得分数,在下周一班会上,公布每个学生的得分和奖惩情况。

把个体量化与小组量化进行“捆绑”。每周不但统计出分数最高和分数最低的个人,还要统计出分数最高和分数最低的小组。这样一来,就把个体表现与小组整体表现都纳入到量化管理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我代表的不仅是我自己,我还代表着我们的小团队。“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用在这一制度上恐怕最合适不过了。

上一篇:项目经理职责范文 下一篇:绩效管理系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