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跟踪审计范文

时间:2024-04-19 16:54:17

公路工程跟踪审计

公路工程跟踪审计篇1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58 -0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日益增加,但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决算审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充分发挥建设资金投资效益,保护资金使用安全,避免损失浪费,保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决算质量,是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证明,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法是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早在200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就已明确要求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要把跟踪审计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主要方式,将审计关口前移,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施工建设阶段和竣工交付使用阶段进行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同时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对工程造价方面的审计,注意发现和严厉查处严重违反项目建设管理和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二是突出效益审计,深入揭示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工程质量差等问题;三是突出管理审计,揭示项目管理上的漏洞和制度上的缺陷,促进项目加强管理,健全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至此,跟踪审计制已和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制一起被视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必须坚持的管理制度。

交通部在“关于下达2008年交通审计工作计划的通知”[交审发(2008)113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继续深化和规范交通建设资金和建设项目审计,切实强化对资金安全和资金效益的监管,交通系统各单位要在严格执行《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通知》和《交通建设项目委托审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审计及审计管理工作,继续总结和推广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委托审计招投标的好经验、好做法。

2009年,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在所承建的高速公路项目全面推广、实施跟踪审计。下面我就根据我这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跟踪审计。

一、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职能

跟踪审计包括三方面职能:一是工程造价签证,即核实工程造价,作为施工承包方和项目办之间的结算依据;二是监督与评价,即对工程管理活动中有关主体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项目投资人或业主报告;三是提供咨询和建议,以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跟踪审计实践中,一方面,要全面履行跟踪审计的职责,不可偏废,不应只重视工程造价核实的职能,而忽视跟踪审计的监督和咨询作用;另一方面,要严守监督咨询的角色定位,以服务建设项目为己任,对于发现的工程建设管理问题,一定要通过项目办或监理等管理机构去解决,而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审计人员既要当好项目建设资金的“卫士”,又要当好决策者、管理者的“谋士”,并应逐步建立起与被审计对象之间的沟通机制、商量机制和融合机制,使其在提高管理水平上与被审计对象融为一体。

二、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有利方面

(一)有利于对隐蔽工程的有效监督。事后审计对隐蔽工程结算存在的疑点只能先询问建设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由于建设单位已经签字认可,若其中存在质量、安全和腐败等问题,则无从查证;而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能及时地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审计,确保了审计对路面表层以下工程真实性与准确性的监督,大大提高了交通建设项目的审计质量,有效地防范了质量、安全和腐败的风险。

(二)有利于保证工程单价变更工作的进行。实践中,一些低价中标的施工单位,期望通过工程变更方式提升利润,这对于其他一些施工企业明显是不公平的。所以,在自由竞价投标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实行跟踪审计,对变更工程的计量与计价增加了一个监督环节。由审计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审定,确保了变更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准确、合理、合法,从而能够有效控制变更工程的造价。这不仅对节约投资和廉政建设工作大有益处,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低价抢标的现象。

(三)有利于提高监理工作效力。对工程造价实行事后审计的,监理处工作人员在工程完工后还要向审计组作较长时间的解释工作。这种解释工作趋于“空对空”,作解释的监理人员凭空直述,听解释的审计组人员,由于并未介入具体工作,因此难免道听途说,这无疑大大地削弱了审计的监督作用。实行跟踪审计,工程完审计也随之完结。由于审计人员直接介入工程全过程,不仅增加了监督的直观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监理人员提高工作效力,及时投入新的工作。

三、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介入项目管理,混淆审计目标

跟踪审计打破了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它是针对建设项目全过程,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环节而存在。但是这种模式会混淆建设项目的职能范围,因为它要求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多次参与,进行与审计有关的活动,提出审计意见,纠正并改进建设单位的工作。比如,有些进行跟踪审计的人员发现问题后,总是试图阻止或改变它;再如,关于现场签证问题,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通常会先跟审计人员表态,然后才签署,即使国家早已明确规定了他们的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二)审计成本上升,审计价值难以衡量

跟踪审计和过去的审计模式相比,其对象更多样、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全面和环境更复杂,因此其开展成本与以往的常规审计模式相比也要高的多。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还无法定量地测算出这种审计模式所达到的审计效益比常规审计的效益高出的数值,也无法判定其增加的成本与其达到的审计效益是否成正比。因此,这种模式的广泛开展必然会受成本与效益的制约。

(三)介入时间模糊,审计效果不明显

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要经历的几个阶段。跟踪审计并未对其介入的阶段作明确规定,但是审计效果却会因其介入的时间不同而不同。理论上讲,跟踪审计介入得越早越好,但是一方面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是否科学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这个审计重任;另一方面建设单位认为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无需在前期介入。因此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聘请跟踪审计单位介入,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充分、不明显。

(四)审计依据不足,审计实践被动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事后审计为主的静态审计观念,创造了在建设全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因此需要相关的审计法规为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作支撑,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也为跟踪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滞后,因此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践中难以对建设项目作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这些都使得审计风险增大、审计质量难以提高,导致跟踪审计模式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五)审计力量有限,审计风险增大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涉及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充足的审计力量,以满足跟踪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大量性。但是在目前审计力量有限的条件下,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详细的审计内容、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审计风险必然增大。另外,跟踪审计也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进行跟踪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了解掌握最新的方法技术手段。因此,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是影响跟踪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具体实施

(一)把握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绩效审计模式,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要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的时间:是从立项时介入,还是从开工时介入;是从概算编制后跟踪资金运行路线,还是从施工合同签订后跟踪合同的履行情况。建设项目情况的不同选择的方式也就不同。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审计都应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保证它应有的连续性。此外,在审计过程中,要体现跟踪的适时性,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大活动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要及时跟进。

(二)把握跟踪审计的关键环节

“跟踪审计”的含义往往被简单理解为审计人员要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比较稳定地驻扎在建设工地,像监理工作一样,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实施监督,从有效性角度来看这种安排无疑是最好的,但在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会大大提高审计成本,降低审计效率,所以应把握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点,变全天候的跟踪为“关键环节”的跟踪,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设项目的关键控制点一般表现在这几个环节:①前期决策;②勘察设计;③招标投标;④施工准备;⑤隐蔽工程验收;⑥各主体工程部位验收;⑦材料与设备的采购;⑧工程款的支付;⑨重大变更;⑩竣工验收等。

(三)充分整合跟踪审计资源

在跟踪审计资源的利用上,要实现政府审计机构、中介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协调和分工。跟踪审计的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单纯依赖某一方面审计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充分整合审计资源,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利用内部审计机构熟悉内部业务、易沟通等优势,结合外部审计机构专业人才储备较好、相对力量较强的优点,内外协作,以更好地开展跟踪项目审计工作。

(四)确保跟踪审计的依法实施

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它在传统审计的程序、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理应建立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

五、在跟踪审计中需要处理、协调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跟踪审计与项目管理(审计对象)之间的关系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监督者参与项目建设(下转第129页)(上接第59页)过程,但其自身并非项目负责人,更不是监工,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越俎代庖。跟踪审计以为项目建设堵塞漏洞、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为目的,在跟踪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省交建局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不得直接干涉现场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办”)项目管理工作。在实施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务必把握好工作尺度,做到审计到位而不越位,以避免不恰当地或在无意中承担了不应涉及的责任。正确处理好跟踪审计与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跟踪审计才能得到项目管理者的大力配合,从而提高跟踪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二)处理好跟踪审计与工程监理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跟踪审计与工程监理的关系,做好协调工作,力争形成合力。跟踪审计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除了技术性因素以外,还取决于项目办和工程监理的配合。工程监理的工作重点在于施工现场的施工监理,跟踪审计则主要在于对施工过程管理是否合规、合理的监督,包括对工程监理内容的再监督。

(三)处理好跟踪审计与其他形式审计之间的关系

在现有的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下,除跟踪审计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审计,要协调处理好跟踪审计与其他形式审计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各类审计相辅相成,从各自不同角度为节约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服务。

参考文献:

[1]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交通部 交审发(2000)64号.

[2]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通知,交通部 交审发(2001)62号.

[3]交通建设项目委托审计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7年第4号.

作者简介:

公路工程跟踪审计篇2

关键词:跟踪审计;长三角;建设项目;高铁

一、引言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建设项目的跟进程度也不断加快,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的高铁项目建设,无疑为铁路基建行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挑战,其中长三角高铁建设项目引起新一轮的关注。随着沪宁、沪杭、宁杭三条城际高铁相继开通,长三角高铁“一小时都市圈”的梦想将不再遥远。长三角高铁项目的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突破,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和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目标有着重大意义。然而,事物的发展方向总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随着高铁建设过程的深入进展,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因此,项目审计亟须不断的创新,不断摸索新的道路。就目前耗资巨大、关注度较高的长三角高铁建设而言,前述原则,尤为重要。特别是设计建设周期、资金投入、工程监督力度、执行力度等方面的问题更值得关注。而其借鉴的最佳对象,便是京沪高铁。从京沪高铁的建设到审计发现的种种问题,审计这位“经济医生”不仅在事先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等方面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在最大力度地缓减交通瓶颈,有效避免事后审计无法发现前期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跟踪审计”这一新型审计模式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崇。本文针对高铁的建设成效,进行综合分析,对跟踪审计进行阐述,并将跟踪审计与长三角高铁建设进行结合应用,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高铁建设达到更好的成效。

二、“跟踪审计”概述

由于跟踪审计发展过程较短,因此目前,跟踪审计尚无明确的定义。大致上跟踪审计的定义是指对一个建设项目的不同阶段,如预算制定、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通过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以促进建设项目得到规范管理,使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并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政府投资的效益的一种审计模式。基于此,衍生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它是指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采取全程跟踪审计模式进行的政府建设项目效益审计,是效益审计的一种新的探索方式。对于像高铁这一类的大型工程项目,耗资和影响力极大,不做豆腐渣工程,建成中国特色的长三角是我们一直期望的,做出实实在在的风貌是我们必须面对。由以前的主要是针对“结果”的审计转变为针对“过程”的跟踪审计,它在重大建设项目中的运用不仅能监督建设过程,及时纠偏,更能防患于未然。跟踪审计对长三角高铁的长期建设及运营具有的重要意义。

三、跟踪审计在高铁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我国具有地域广,人口多且集中,需要大等特点,因此高铁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大、技术标准高、管理要求严,我国高铁建设成就也举世瞩目。同时目前就高铁工程的建设成果而言,其对拉动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用重大。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建成并投入运营高速铁路总计为6552营业公里。已经建成150多个客站,如北京南站、上海南站、南京站等,正在建设将近的300多个客站,形成与其他交通方式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另外,还有1万多公里高速铁路正在建设。其中,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也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而高铁的跨越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从盈利到亏损的代价,以及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的债务风险。到2011年上半年,铁道部负债已进入2万亿元时代,达到20907亿元。我国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审计中面临严峻的挑战,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事后审计特征。

2011年3月23日,从审计署公布了《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中,审计发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七点:第一,工程招标不规范,中标单位开始工作时间早于招标时间,招标制度流于形式。第二,个别施工单位及个人转移挪用公款和建设资金 1.87 亿元及其他相关问题,涉嫌违法违纪。第三,采购租赁等业务中出现使用虚假、冒开或者伪造的发票,且发票金额较大。第四,京沪公司对尚未实施的工程办理工程款结算,但涉及金额大。第五,京沪公司未按合同约定扣回物资供应合同履约保证金。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相关单位的履约保函已经失效或被京沪公司退回,上述资金已难以追回。第六,部分工程监理不到位。第七,施工单位未按初步设计要求,影响了当地水土环境。这些问题给高铁的建设带来了很大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高达1.87个亿的资金被挪用,给高铁建设带来巨大损失。京沪高铁作为我国“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南北向主骨架,途径4省3市,全长1318公里,是我国建设项目中的重要工程。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跟踪审计在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两个月的审计,发现了如此严峻的现实,由此,跟踪审计在大型基建项目中,其效用是有目共睹的。基于此,在长三角高铁建设中事先注入跟踪审计的概念,以及切实将跟踪审计应用于建设中,做到有效的监督,对于打造长三角形象百利而无一害。

四、长三角高铁项目建设引入跟踪审计

长三角高铁是一个基建工程的典型项目。其投入建设以来一直是一个被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中国已迅速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该高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意义。

(一)引入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京沪高铁的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那些问题,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国家其他建设项目的实施也敲响了警钟,尤其对于长三角地区。以其为鉴,避免建设过程出现类似情况。

长三角地区在地理概念上是指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在经济概念上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然而常言道“有油水的地方最容易滑倒”。国家投入巨资来铸造高铁,那么就历史经验而言,在规范运作和资金使用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于是,“跟踪审计”便作为一条“防滑链”或者说是一位“经济医生”,在高铁建设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它全程参与到项目建设过程中去,可以更好的了解高铁的建设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反馈建设单位并评价改进结果。其次,“跟踪审计”在长三角地区的运用中的一些经验和总结,可以为其他建设项目带来示范作用,也可以加强对所谓的劳民伤财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豆腐渣”工程的预警作用。预警加防范,从而督促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跟踪审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长三角高铁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跟踪审计,发挥它的最大效用,是当前跟踪审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前不久的京沪高铁跟踪审计过程中也发现了 不少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长江三角洲跟踪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高铁建设项目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而目前跟踪审计实力有限

高铁建设项目过程复杂漫长,一般要经历投资决算、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决算等环节,必然要求跟踪审计对工程从立项到竣工结算全过程进行审计。因此,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财务和审计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工程预算、工程设计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还要具备综合评价能力和统筹兼顾能力。可见跟踪审计审计任务重、跨度大,同时风险也大。所以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而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很多审计人员审计会计知识丰富,但是与工程相关的知识比较缺乏,而一些工程专家工程知识丰富却缺乏审计经验,对审计过程的帮助有限,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

2.被审计单位缺乏审计独立性

跟踪审计单位的审计职责,是对工程建设中所有参与单位的相关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审计,这里所指的所有的参与单位是比较广泛的,不仅包括作为项目主要管理者的项目业主和业主,同时也包括参与到项目中的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及设备供应商、招标单位等。主要是项目业主和业主,他们对工程造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跟踪审计业务由项目业主委托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他们的主观影响,比如说容易造成受托单位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业主的要求才能够拿到该业务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失去独立性。同时,审计人员过度参与项目进程,也会导致职责不明,超出审计范围。

3.超概算投资较为突出

投资预算是一项工程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合理有效的预算不仅可以节省项目资金,同时也能提高项目效率。而由于现实建设过程中对预算的不重视,导致某些项目设计本身深度不够、概算粗略等现象,同时项目进行过程中中途变更频繁,甚至出现人为的少报批多,擅自提高装修标准,扩大建设规模的等情况,这些现象直接导致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不足,超预算现象严重,形成大量的资金缺口。

4.招投标不规范,中标单位违法分包转包问题

招投标不规范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招标程序不规范。应招标而未招,尤其是勘察、设计、监理、材料采购等单位的确定不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招标;第二,招标程序不透明。一些招标内容没有在规定媒体和网站上招标公告或公告内容不全;第三,招标程序流于形式。招标单位不按有关强制性规定对投标单位进行资质审查。同时,在一些工程建设项目中某些中标企业违规将工程转包或分包给无资质施工企业,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

(三)应对措施

对于上述几点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长三角高铁的高质高量有所帮助:

1.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审计人员水平

首先,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培训过程中,既要注重提要专业知识,又要提要思想道德意识。培训要以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有重点,有目标的展开。

其次,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对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比如项目的立项审批情况是否真实,项目审计方案是否符合经济型、效益性原则,资金的来源是否可靠,招标的流程是否公开、公平、透明等。

最后,要关注主要设计人员、监理工程师及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主要技术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职业资格。如审计人员资格有待加强,审计单位可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交流环境。

2.把握好跟踪审计介入时间及介入深度

从理论上讲,跟踪审计越早进入项目越好,而现实中跟踪审计也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要素后再研究确定跟踪审计介入时间。建设项目实际情况不同,选择的介入方式也就不同,但不论采取何种介入方式,审计都应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保证它应有的连续性。

3.处理好审计监督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在进行审计之前,审计机关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作为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的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帮助建设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但决不能代替建设单位行使管理职责,可以对审计单位提出审计意见,但是不能代替管理、监管等管理者的职能,要始终保持审计的独立地位,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4.加强中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流程

从制度控制方面,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中标管理制度,要对项目工程是否分包或者转包,是否符合投标流程,资金使用流程是否符合相关财务管理规定支付现金的情况,建设项目过程中是否存在偷工减料或者未按设计方案实施等情况进行管理监督。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的优势,减少日后因核减工程量与建设单位发生矛盾。

同时,为避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应充分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引入资金拨付监控信息系统等类似的电子联网系统,电子系统应能反映投放到项目结算资金的运转全过程,资金的拨付、支出采用电子审批的形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对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管和控制,并指定专门人员进行系统维护,确保系统行之有效。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也应关注这个系统的使用情况。

五、小结

纵观整个发展带来的现有效果及未来效益,可以肯定的说:长三角地区高铁的建成,必将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的繁荣。因此做好长三角高铁这个项目势在必行,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创新,在高铁建设项目中的应用,解决了传统事后审计面临的一些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的功能,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它的优越性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跟踪审计作为一项全新审计,在实际进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只有打破原有的审计思维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行,才能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的优势,践行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周振丰.长三角高铁时代的到来[J].江南论坛,2010(11).

2.奎臣.突出建设项目审计.加强铁路工程建设管理[J].审计文汇,2011(6).

3.杨涛,马辉.如何有效开展工程跟踪审计[J].审计文汇,2011(10).

4.王肇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项目建设审计中的运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1(6).

5.熊炜.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措施浅谈[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1).

6.冯会玲.审计署:京沪高铁发现7大问题 挪用资金1.87亿[DB/OL].审计署网站,2011-03-23.

*本文属2011年浙江财经学院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YJX19)。

公路工程跟踪审计篇3

1.跟踪审计及其特点 

跟踪审计是单位内审部门联合外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使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得到不断完善,促进建设项目管理质量、经济效益和增值目标得以实现。审计工作以建设资金的流向为主线,通过对建设项目从投资决策到竣工结算的资金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投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建设项目审计一般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竣工结算审计和全过程跟踪审计等。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及竣工结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在2015年以前我国基本上采用这种审计方式对建设项目实施审计监督。其主要缺陷是审计介入时点滞后、介入形式被动、审计范围过窄,审计人员难以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在结算审计过程中难以避免与施工方发生争执和经济纠纷。跟踪审计则由事后结算审计向建设项目的事前、事中进行延伸,这种审计方式更关注项目建设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潘萍(2008)、董林(2014)在研究中发现,与前两种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由被动的静态控制向主动的动态监督管控转变;二是从事后的造价审计向事前、事中全过程审计监督转变;三是更注重协调审计、施工、监理三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升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2.跟踪审计的模式 

周原(2008)依据介入时点不同,将跟踪审计分为全程介入式、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三种模式。全程介入跟踪审计,即从建设项目立项论证开始到项目竣工结算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审计工作,不仅涉及审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经济管理、工程施工技术、财务管理和相关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适时介入跟踪审计,即选择项目建设活动中的适当时段进行跟踪审计,要求选好介入点,抓住项目建设的重要过程;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则需要选择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来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事先了解项目建设的全貌,找出潜在的风险点以及应该关注的重点环节,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全程介入式跟踪审计一般只应用于投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则对中、小型建设项目和改扩建项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周原(2008)经过研究,提出按照参与程度可以将跟踪审计分为管理型和建议型两种模式。管理型跟踪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施工方必须依照审计建议予以纠正,周原认为,管理型跟踪审计是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的应用环境还不成熟;建议型跟踪审计模式,即审计人员在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过程中,实时对项目的建设活动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但提出的建议仅供施工方和监理方参考,跟踪审计人员不能干预施工过程。周原认为,就目前的审计环境来看,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以建议型跟踪审计模式为主。 

李会山等(2013)依据审计主体不同,提出跟踪审计可以分为内审部门独立跟踪审计、社会中介机构独立跟踪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跟踪审计三种模式。内审部门独立跟踪审计,即单独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其适用于小型零星和造价较低的建设项目;社会中介机构独立跟踪审计,即由单位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一般适用于所有的建设项目;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跟踪审计,即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其适用于投资规模重大的建设项目。 

二、我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兴起与发展 

跟踪审计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欧美国家。以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开始兴起“跟踪审计”(Follow-upAudit),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事前建设计划审计以及投资绩效审计两个部分。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技术的发展和审计对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审计报告使用者对传统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越来越不满意,“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CA)模式應运而生,旨在增强审计工作查错纠弊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而提升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我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提出要加强对交通运输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2003年,国家审计署了《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实施准则》,要求对关系到国计民生或者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的建设项目,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对项目从前期立项到竣工使用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2006年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也首次将由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纳入了审计监督的职责范围,随后,各部委也相应对行业内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提出了指导意见。2009年4月,国家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39号),对部属(管)各医疗机构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目的、内容、方法提出了要求。2010年12月,国家审计署又制定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明确规定要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涉及公共利益和民生的建设项目,要有重点地对其建设过程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至此,我国建设项目审计开始由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逐步向事中、事前的动态审计监督转变。

        我国公立医院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用的早期探索,大多局限于公立医院内审机构对项目的施工过程开展跟踪审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巴志强等(2006)认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前移,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可以有效地防止建设资金的流失。武汉协和医院任红路(2007)结合跟踪审计实践经验认为,跟踪审计的职能有工程造价签证、监督与评价、提出改进建议等,并提出了医院跟踪审计的实施模式。杜晓霞(2005)认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内审、外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是提高跟踪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2008年,河北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及宁波市第一医院等公立医院也开始尝试将跟踪审计应用到建设项目管理中,通过招标形式选择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建设工程的跟踪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项目逐渐增多,投资规模也不断加大,建设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各公立医院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基于公立医院的建设项目具有工程内容复杂、造价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专业技术性强、建设过程中调整变化多等特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旨在有效地控制建设投资成本,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公立医院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跟踪审计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能更好地控制和节约项目建设成本,提升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二是跟踪审计的前期介入,可以有效地控制建设材料和大型设备采购成本;三是实施跟踪审计,有助于审计部门和医院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施工和监理各方增强责任意识,重视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加了项目管理质量的监控力度;四是不断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可以遏制和减少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客观上促进了公立医院工程项目管理队伍的廉政建设;五是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可以降低建设资金的投资风险。 

在跟踪审计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一是跟踪审计只重视核实工程造价,忽视了跟蹤审计还具有监督评价和咨询建议作用;二是跟踪审计的深度难以把握,容易偏离审计目标;三是跟踪审计的介入时点比较模糊,审计人员难以把握具体的介入时点进行跟踪审计,导致跟踪审计的效果不明显;四是跟踪审计相关的制度和流程设计不够完善,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五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跟踪审计,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审计取费标准未予规范,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六是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程专业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影响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跟踪审计的实施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成本控制有积极的作用,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善跟踪审计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将直接影响公立医院跟踪审计的质量。基于公立医院的建设项目管理复杂,项目建设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众多。因此,公立医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还有待完善,如:完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规范跟踪审计流程,建立质量控制考核评估的奖惩机制,加强对委托跟踪审计机构审计质量的控制,更好地发挥跟踪审计在公立医院建设项目中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根源.基于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及风险规避的跟踪审计研究.科技信息,2011(8). 

2.毕秀玲.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相关问题控析.中国内部审计,2010(1). 

3.庄爱祥.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探讨.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5). 

4.相炎军.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问题研究.建筑设计管理,2016(5). 

5.潘萍.论全过程跟踪审计与全过程造价控制.经济研究导刊,2008(17). 

6.董林.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管理观察,2014(2). 

7.周原.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6). 

8.李会山等.浅谈医院基建修缮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卫生经济研究.2013(6). 

9.俞英.加强对重大工程实施的跟踪审计.上海综合经济,1996(7). 

10.巴志强,姚月,郭锡斌.医院基本建设中审计工作的重点.中国卫生经济,2006(2). 

11.任红路.医院基建项目审计模式选择.财会月刊,2007(12). 

12.杜晓霞.谈医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管理.现代医院,2005(7). 

13.柴隆.公立医院基建项目跟踪审计探索及应用.会计之友,2011(9). 

14.李明竹.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实际应用.商业会计,2013(22). 

15.杨敏霞.公立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应用和探讨.山西财税,2015(4). 

16.余祥斌.医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卫生经济,2007(10). 

17.苏国民.医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问题和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12(4). 

公路工程跟踪审计篇4

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是一个新的尝试,它有利于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监督和有效管理,对其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极为必要。本文结合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运行流程,从债务资金的举借、配置、使用以及偿还等环节,分析了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就各环节实施跟踪审计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期推动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债务管理

一、引言

审计署2013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背负的债务已达17.89万亿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为全面加强地方债管理,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下文简称“地方债)风险隐患,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和财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部署各地清理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将政府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地方债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的配套办法,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债实行限额管理,建立地方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学术界也提出了一些缓解地方债风险的建议。然而,地方债的增速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据新华社2015年8月29日报道,截至2014年底,地方债总规模为24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5.4万亿元,相比2013年6月末的累计债务规模增长了41.3%。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的学者尝试从审计角度就如何提高地方债管理水平进行研究,[2][3]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事后审计的角度探讨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由于事后审计往往存在“即使发现问题,但已木已成舟”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在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跟踪审计,通过事中与事后的有机结合,能及时反馈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审计效果显著。那么,跟踪审计能否参与地方债管理?基于此,我们尝试将跟踪审计引入到地方债管理工作中,深入研究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问题。将地方债管理与跟踪审计相结合进行探讨,不仅丰富了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两方面的学术文献,而且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和风险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和监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利于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国家审计是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既拓展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理论研究,又为国家审计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审计监督和治理提供了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有利于促进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

二、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实践探索

(一)跟踪审计的含义及特点跟踪审计通常是指审计事项发生后,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资金或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的持续性审计,其对象是政府投资资金使用者从事的经济活动。[4]跟踪审计是跟随被审计事项的发展过程持续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具有过程性突出、时效性强、效益性明显等特点。白日玲(2009)根据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点,将跟踪审计分为全程介入式、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等三种模式。[5]谭劲松等(2013)在分析跟踪审计含义的基础上,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思想,提出跟踪审计具有三道“免疫防线”特征。[6]

(二)跟踪审计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跟踪审计能及时发现、反馈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是一种动态监督活动。[7]跟踪审计是跟随被审计事项同步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及时发现问题、揭示风险,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审计机关能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管理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早发现、早预防,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事后监督时滞性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全面促进和提高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或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跟踪审计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推动政策措施落实是跟踪审计的又一实践创新。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全国审计机关自2014年8月起,持续开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总之,跟踪审计在及时发现与披露问题、揭示风险、推动政策措施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常(2011)认为,跟踪审计的成本通常会高于传统的事后审计,成本的提高往往会抵消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那些金额高、性质特殊的项目才适合采用跟踪审计。[8]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曾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已经实施并完成了汶川灾后重建、玉树和舟曲灾后重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等跟踪审计项目。学者们也对跟踪审计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王中信(2009)以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物全过程跟踪审计为例,对如何开展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跟踪审计进行了探讨。[9]自2009年起,美国审计署对一系列重振制造业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审计报告12篇。[10]美国审计署还针对页岩油气开发进行跟踪审计,监督政策落实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先后出具了89篇报告。[11]

(三)跟踪审计用于地方债管理的创新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的贯彻落实”。地方债管理的目标是控制规模与防范风险,跟踪审计的目的是将监督关口前移以提高监督效果,两者的着力点或关注的对象实质上都是财政资金或财政性资源。在实践中,财政资金或财政性资源已经将地方债与跟踪审计连结起来,比如有关地方债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实质上就是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体现。然而,现有的理论研究并未能较好地将跟踪审计与地方债管理结合起来,对地方政府债务如何进行跟踪审计,学术界并未提供较好的答案。尽管对如何加强地方债管理已有了一些探讨,但从审计视角的研究较少。王世成和李袁婕(2013)认为应制定《地方政府债务法》,在法律层面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全方位立体监督体系,实现依法治债,从而使地方政府举债能够有法可依,有序运行。[12]李燕和同生辉(2014)则提出只有事前控制和执行控制相结合、主动管理和风险监控相结合,才能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落到实处。[13]Liu(2014)认为,导致中国地方债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预算软约束和非市场化的要素分配,而缓解地方债风险的措施则包括强化预算约束和改革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体制。[14]Br觟thaler等(2015)发现,对市政债券进行限额管理能有效降低地方债规模及波动性。[15]马轶群(2015)通过模型推理发现,国家审计的揭示、抵御和预防功能可以对地方政府债务租值耗散进行治理,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是目前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手段。[16]从上述文献可知,学者们普遍认可对地方债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型的管理方式。我们认为跟踪审计体现的监督关口前移、时效性强、全程监督等特点,正好契合了这些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既是地方债管理方式的创新,又是跟踪审计范围的拓展。

三、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跟踪审计从地方债资金举借环节就参与到地方债资金使用的监督之中,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地方债资金举借、配置、使用、偿还等环节中的舞弊、违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能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各方揭示,督促相关部门改进地方债管理工作,及时堵塞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的漏洞,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相关违法违规,从而进一步完善地方债资金监督管理体制。而原有的事后审计只是事后反馈存在的问题,发挥的监督作用相对有限。

(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管理水平的提升从审计署2013年审计结果看,近87%的地方债资金投向了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工程,并且这些工程一般周期长、业务复杂。对地方债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事后审计只能是批评与处罚。跟踪审计由于能更早地发现、反馈地方债资金运行中的浪费现象,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后续资金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项目后续过程中资金运行低效或无效行为,有利于节约地方债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如前所述,地方债资金主要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大多属于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资金来源。执行地方债跟踪审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总结和反映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及不断完善。通过开展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可以连续监控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过程,并如实反映与客观评价有关政策执行情况,推动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跟踪审计的优势之一是提高了审计信息的及时性。跟踪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而且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有效地降低地方政府与资金使用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或降低道德风险进而提高地方债资金的使用效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从而缓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抵触情绪,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另外,地方债资金从举借、配置、使用到最终偿还需要在很多部门之间流转,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各自开展审计工作,必然造成衔接困难、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而跟踪审计则能自始至终围绕地方债的某一笔资金,有效减少流程中的重复环节,优化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总之,传统的地方债审计主要审计地方债的规模、结构及期限,很少涉及资金举借、配置、使用及偿还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采用地方债跟踪审计,则可以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对地方债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与反馈,促进纠正,进而起到亡羊补牢甚或未雨绸缪的作用。因此,在地方债资金管理中实施跟踪审计,对促进地方债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地方债管理水平的提升、地方债政策措施的落实及地方债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有利条件

(一)已有的跟踪审计实践经验可资借鉴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首次提出“各级审计部门应对国家拨款的基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2001年8月,《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或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的国家建设项目,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对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审计机关持续开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执行政策落实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密切关注财政、金融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区域性金融稳定等情况,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刘家义审计长在2014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审计署会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和基于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的客观需要,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监督手段。在实践中,国家审计机关已经成功实施了汶川大地震救灾款物和灾后重建项目、玉树地震救灾物资项目、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的跟踪审计,积累了较丰富的跟踪审计实践经验,为开展地方债跟踪审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相关思路与经验。

(二)国家审计的相关理论予以指导国家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经济监督,其初始目标是检查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评价政府部门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环境的变迁,国家审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刘家义审计长(2012)提出,“国家审计的实质是国家依法使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7]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再局限于对经济行为的监督和经济后果的评价,而应更加强调事中控制和积极预防,进一步发挥“预防、揭示、修补”功能,即预防潜在威胁、及早发出预警信息,揭示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修补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真正担当起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角色。与事后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突出过程监督,有效克服了事后审计即使发现问题,但纠偏成本很高或木已成舟而于事无补的局限,具有时效性较强、过程性突出、预防性明显、效益性显著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本质(宋常等,2014)。[18]其实,加大审计参与地方债资金管理力度的呼声一直不断。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曾要求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总理指出:审计是我们国家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和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因此,有必要扩大审计对地方债资金的监督范围,将地方债资金的举借、配置、使用及偿还等环节纳入其中,即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三)跟踪审计对象与地方债资金投向的交叉融合目前,地方债资金的投向与审计署实施的跟踪审计项目已有部分交集。财政部《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项目安排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主要安排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及其他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据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大部分省市的地方债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主要投向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和教科文卫及保障性住房。强化审计监督要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可以说,无论是对重大项目还是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其根本落脚点还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效率与效果)。围绕财政资金使用,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监督是跟踪审计的应有之义。因此,财政资金是连接地方债与跟踪审计的纽带,如图1所示。地方债资金投入的项目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其资金使用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对这些项目加强跟踪审计十分必要。其实,国家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查核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为了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存在的问题,改善经营管理,堵塞各种漏洞,进而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应该体现为审计发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导向制度上的缺陷及其改进,减少“屡审屡犯”和“屡犯屡审”的现象。目前的地方债事后审计模式显然达不到这样的预期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2014年)规定,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债务,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况和新问题,促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见的贯彻落实。据此,更多的地方债资金项目将纳入审计全覆盖的范围,与跟踪审计的交集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对地方债资金实施跟踪审计是可行的,既有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践经验可资借鉴,又有国家审计的相关理论予以指导,更重要的是审计机关当前正在实施的部分跟踪审计项目所关注的对象就是地方债资金。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地方债资金使用效益,还是从控制地方债风险来看,地方债管理工作都需要跟踪审计的积极参与。

五、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目标与重点

地方债资金运行涉及举借、配置、使用、偿还等多个环节。针对我国地方债资金运行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明确各个环节跟踪审计的目标与内容,并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流程、目标及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流程设计应按照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将跟踪审计的重点放在能有效降低地方债风险的关键环节,促进地方政府将有限的地方债资金投入到可以产生更多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活动中去,以提高地方债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一)地方债资金举借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依法适度地方债举借环节是地方债资金运行的起点。新《预算法》规定,从2015年起地方债全部纳入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举借。然而,地方政府举债的规模、期限、利率等信息并未完全公开。针对举债环节的审计应重点关注地方债举债主体、举债方式、举债规模、举债程序等内容。该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地方政府未遵循新《预算法》的规定,委托非政府机构代为举债,比如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地方政府仍存在债券以外的融资方式、举借规模超出预算规模、举债不按规定程序等。针对当前地方债举借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依法适度是该环节审计的目标与重点。第一,明确举债主体,即地方债的举债主体是否符合新《预算法》的相关要求,是否仍然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这类举债主体举债;第二,规范举债方式,即除发行债券外,融资方式是否有其他形式;第三,控制举债规模,即核算地方债规模是否超出了地方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偿债峰值是否超过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第四,严格举债程序,即核查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是否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根据地方债举借环节的审计重点,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举债主体合法性、举债方式市场化、举借规模合理化以及举债流程规范化;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债务率(债务余额/政府可支配财力)、新增债务率(新增债务/债务余额)、债务负担率(债务余额/GDP)、利息负担率(当年债务利息/政府可支配财力)和财政收入增长率等。

(二)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有理有据地方债资金的配置主要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分配地方债资金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财政资金要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市、县、乡(镇)进行层层拨付,导致地方债资金的分配环节过多、时间过长等问题突出,甚至有些资金始终没有拨付。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总理2015年先后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省、市、县之间的资金配置缺乏分配依据,比如未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及偿债能力而进行几乎平均的分配;未遵循项目确定、预算安排、人大审批等程序;分配不及时,存在资金滞留、挤占或挪用等现象。鉴于此,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省、市、县之间如何合理分配地方债资金,是否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及偿债能力,是否及时分配、及时拨付,是否存在资金滞留、挤占或挪用等现象,决策过程是否公开透明等。在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也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地方债资金配置是否存在分配标准,是否真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执行,资金分配是否进行了公示;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资金分配到位时间和资金及时到位率(及时拨付金额/应拨付金额)等。

(三)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效益导向地方债资金不仅仅是其规模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其使用效率与效果问题。地方债资金的使用既涉及风险水平,又涉及社会效益,是地方债管理的关键环节。《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规定,地方债资金只能用于中央投资配套、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然而,地方政府如果将地方债资金完全投向公益事业,其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不足,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动力不足。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金使用部门改变地方债资金既定用途和范围,将地方债资金投向非公益性项目,甚至存在贪污、挪用、截留、浪费等现象;地方债资金使用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资金的投向,比如地方债投资项目名称、项目工期、项目负责人等信息是否进行了公示,资金使用单位是否按申报时的用途合法合规使用资金;还应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预期效果,如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现象、已使用资金是否与项目进度相吻合等。在地方债资金的使用环节,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资金使用的目标性(如是否专款专用)和项目目标的可行性(如有无可行性报告);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资金到位率、施工进度完成率、项目净现值以及项目回收期等。

(四)地方债偿还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足额及时偿还环节是地方债资金运行的终点。在此环节,落实还款来源、优化还款方式是关键。该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偿债责任不清、偿债意识不强、偿债机制不健全,以及偿债计划缺失,地方政府无相对固定的偿债资金来源,还款资金来源渠道少。地方债偿还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偿债资金的及时到位及规模,即偿债资金到位的及时性及稳定性,偿债资金是否有预算安排;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债务监控体系,是否有系统的偿债约束机制,是否实行了债务报告制度,债务相关信息是否透明。地方债偿还环节的审计评价,也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包括是否设立了偿债制度、是否有完整的偿债计划、财政金融数据是否真实完整;定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当年可支配财力、偿债资金规模等。

六、改进和加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地方债跟踪审计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债跟踪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审计人员把握其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然而,我国目前的跟踪审计实践还处在起步阶段,跟踪审计理论也比较薄弱。有关地方债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功能作用、内容目标、方式机制以及技术运用等问题亟需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以便指导和促进地方债跟踪审计的实践。现阶段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紧密结合已有跟踪审计实践,加强调查研究,了解跟踪审计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借鉴其他项目跟踪审计有益做法,不断总结地方债跟踪审计实践经验,探索其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理论成果。第二,充分借鉴已有审计理论成果,拓展跟踪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三,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审计机关立足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实践者和应用者,掌握着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但在审计实践经验的凝集和升华上可以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理论研究。

(二)进一步充实地方债跟踪审计人员队伍审计人员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法律、会计、财务、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深刻理解地方债资金投放与使用的制度背景及政策意图,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判断和专业评价。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审计人员加强培训,增强其跟踪审计业务的能力,打造一支能有效开展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工作的人才队伍。在整合内部审计资源的同时,还应该拓宽思路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随着跟踪审计范围的逐渐扩大,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可以在《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允许的范围内,引进或聘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这既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也有利于增强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及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可度。

(三)尽快制定地方债跟踪审计相关规制完善的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规制,是依法开展地方债审计工作的依据。我国跟踪审计实践的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不是很多,目前还缺乏用来规范跟踪审计的有关规制。因此,需要在不断实践并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与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有关的具体规制、指导性意见或业务指南,使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明确地方债跟踪审计范围,跟踪审计不是大包大揽,不能越位参与地方债资金项目的管理;第二,要考虑审计风险,准确把握跟踪审计的介入深度和关键控制点;第三,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地方债跟踪审计的质量;第四,要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

(四)进一步创新地方债跟踪审计方式方法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挖掘大数据的价值以期望其在本行业带来巨大变革,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审计将在信息获取渠道、抽样方法、审计范围、审计模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在思维及理念上,应借助“互联网+”,尽快创新审计技术及方式方法,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一方面,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地方债跟踪审计应致力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尽快适应科技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在线审计,加快构建地方债跟踪审计应用系统,实施信息化审计;另一方面,在审计方式上,伴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度融合,各类型审计常常相互重合和支撑,财政资金流转于企业、税务、金融等领域,涵盖多方面、多方式、多专业的综合审计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审计方式。因此,应尝试将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与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财政资金审计项目结合,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结语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方式,具有关口前移、时效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审计机关的大力推广,已彰显出其优越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不仅有利于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监督和有效管理,而且有利于国家审计发挥其参与国家治理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未能较好地将跟踪审计与地方债管理结合起来,相关可用的理论成果尚付阙如。本文基于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的现有文献及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的对象都是财政资金的客观事实,探讨了地方债资金的跟踪审计问题,分析了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有利条件,初步探讨了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目标与重点(含实践路径),并对改进和加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这将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和风险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提供可借鉴性的路径,进而达到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17]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2]曾康霖、吕劲松:《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审计思考》,《审计研究》2014年第1期。

[3][16]马轶群:《地方政府债务的租值耗散及国家审计治理———以融资平台为例》,《财经科学》2015年第2期。

[4][18]宋常、田莹莹、张羽瑶:《关于国家审计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当代财经》2014年第1期。

[5]白日玲:《审计机关强化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基于大连市审计机关开展跟踪审计的实践》,《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6]谭劲松、赵黎鸣、宋顺林:《跟踪审计的“免疫防线”: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7]宋常、黄文炳:《基于国家治理新动向的国家审计若干思考》,《审计研究》2015年第2期。

[8]宋常:《探索跟踪审计》,《首席财务官》2011年第1期。

[9]王中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探讨》,《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10]王长友、张强:《美国审计署对重振制造业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及其借鉴》,《国外审计动态》2014年第11期。

[11]刘誉泽、崔孟修:《美国审计署页岩油气开发跟踪审计情况与启示》,《国外审计动态》2015年第6期。

[12]王世成、李袁婕:《基于审计结果的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审计研究》2013年第5期。

[13]李燕、同生辉:《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国金融》2014年第22期。

公路工程跟踪审计篇5

关键词:公立医院 基础设施建设 跟踪审计

随着居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快速增长,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项目与资金投入明显增加,如何管理好基建项目,利用好建设资金,提高医院投资效益是医院管理者所面临的挑战。

一、公立医院开展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一)跟踪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先后经历了财政收支审计和工程价款结算审计阶段,两者都是以事后审计为主,审计的理念依然是事后纠错,尽管能够挽回一部分损失,但审计价值的体现并不充分,事后审计的对象往往是已经落成的建设项目,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舞弊现象无法监督,如隐蔽工程真实性、变更理由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到位等问题,事后审计是无法核实与确认的,导致审计结论失真。因此,各大公立医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逐渐成为趋势。

(二)国内外跟踪审计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对跟踪审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基建项目审计与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区别,跟踪审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关键节点,以及运用风险控制理论完善跟踪审计方法等。白日玲(2009)认为跟踪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旨在提高被审计对象的绩效这里的绩效既指经济效益,也指被审计对象的合规性、合法性等,对被审计对象进行适时评价、持续监督和及时反馈的一种审计模式。刘家义(2008)提出了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进一步完善了跟踪审计的理念与思路,并成为跟踪审计的理论基础。国际社会所强调的跟踪审计主要集中在事前审计和绩效审计,并没有贯穿整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时现(2006)认为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了“跟踪审计”(Follow-up Audit),但究其实质,它相当于我国审计机关的“后续审计”。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英美流派”的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建设项目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事前建设计划审计和投资绩效审计两个部分,时间主要是“一前一后”,“一前”就是建设计划审计,“一后”就是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较少采用与建设项目同步的跟踪审计。

(三)开展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作为公立医院,对建设项目采取跟踪审计可以加强医院建设项目的审计力度,可以在提高投资效益、加强项目管理、防范廉洁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跟踪审计是审计理念的重要转变,从原来的只监督工程最终转变为对工程实施中的各主体单位,包括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建设单位等全部纳入到审计视野范围内,实现对工程实施过程的跟踪和监督,无论是控制投资的目标,或是内部控制的需求,还是预防贪腐的发生,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公立医院开展跟踪审计的主要方式及重点

(一)跟踪审计的主要方式

公立医院为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需要对整个基建项目实施过程跟踪审计,目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来独立完成,比较适合零星的规模较小的项目;二是基于公立医院内审部门在人员配备、专业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工程造价结算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单纯依靠内审的力量无法满足管理要求,因此往往会采取聘请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协助开展跟踪审计的方式。实际工作中,一些立项的投资较大的项目多采用第二种方式。由于跟踪审计是以基本建设项目作为审计对象,是审计人员旨在提高被审计对象的绩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适时评价监督和及时反馈的一种审计,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切身利益。对公立医院而言,如何选择合格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公立医院一般都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有资质、价格相对便宜的社会中介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会存在对委托的跟踪审计单位不够了解,忽略了对中介机构及人员的管理水平、执业能力和行业诚信等方面的考量,这会对业主单位的经济利益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选定协审单位时,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备选的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人员的职业道德、既往业绩、历史诚信、人员构成以及团队协作水平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在考核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项目负责人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这对跟踪设计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跟踪审计的重点

公立医院对基建项目实施跟踪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维护合法权益,完善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率。日常工作中,在考虑费效比的情况下,跟踪审计从施工阶段开始介入的情况比较常见,在该阶段,应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1.项目开工条件

如各项办理审批领证的工作是否已完成,项目管理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各类项目管理员是否到位,项目参与各方(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等)是否建立健全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等

2.合同履行情况

资金到位情况、工程进度是否与合同相符;工程进度款支付的额度及速度是否严格按合同执行;项目各相关方的工作制度、例会制度是否得到认真贯彻,沟通协调机制是否通畅;各种基建资料、档案是否真实完整,是否按合同约定提交等。

3.隐蔽工程的验收

隐蔽工程是指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将建筑材料埋于物体之中后被覆盖外表看不见的实物。如房屋基础、电气管线工程、网络综合布线线缆等分部分项工程。由于隐蔽工程在隐蔽后,如果发生问题,需要重新覆盖和掩盖,会造成返工等非常大的损失。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争议的产生,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程顺利完成,跟踪审计人员一定要到施工现场了解具体施工做法,做好取证记录,所有的隐蔽工程都要经建设、监理、施工三方会签后才能隐蔽,审计人员一旦发现没有按规定进行隐蔽的情况出现,应及时向参建各方发出审计建议,敦促整改,以达到促进管理的目的。

4.工程联系单的管理

工程联系单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责任主体间对有关工程设计变更、设备材料变更、工程量增减、工程质量等以书面形式进行沟通的一种文件,是工程质量管理和造价结算的依据,多见于施工单位出具联系单给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工程联系单是引起工程造价变化的主要载体,对联系单的审计是跟踪审计的重点工作。需要关注有:工程联系单的审批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程序,是否由施工方监理方建设方共同签证盖章,各方是否有专人负责,甲方对涉及费用的工程联系单签批流程是否科学,重大变更有无按规定报批,等等。目前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项目在招投标时多采用低价中标的方式,施工方为了中标,往往会低价冲标,甚至会出现低于成本价中标的情况。而中标后,为了盈利,施工方就会千方百计提出各种变更的理由,频繁开具工程联系单,希望能抵消低价投标的损失。因此,对工程联系单特别是涉及增加投资的联系单的审核,必须坚持现场踏勘、集体讨论、记录在案、形成会议纪要的原则,做到理由充分、计量准确、资料完整,确保变更真实合理。

三、公立医院开展跟踪审计的建议

一是要合理确定审计介入时机。一般来说,招投标阶段介入是比较常见。但应综合考虑跟踪审计本身的性价比,对于一些实施周期较短的项目,需要及时介入,关口前移;对于那些实施周期比较长的项目,可以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跟踪审计。

二是建立服务质量与费用挂钩的评价体系。培养医院自己既熟悉专业又善于沟通的审计管理人员,使其具备对协审人员业务能力甄别、跟踪审计成效评价、跟踪审计成果运用等综合能力,并建立起科学的协审单位招标方案、完善的服务评价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支付标准,然后通过招标选择资质高、技术力量强、服务质量优的协审单位,使其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发挥核心作用,组建形成由协审单位造价咨询师,内审人员、基建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医院跟踪审计小组,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更好开展跟踪审计工作。

三是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立项到交付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是对业主方进行项目管理的重要补充,但因其本身存在的不足,如与监理单位在部分职责(联系单的签署等)上的重叠,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又如社会中介机构本身的诚信问题利益问题(跟踪审计越好,竣工结算时核增核减的收费越少),等等,因此,跟踪审计并不能代替甲方的管理,建设单位也不能太依赖跟踪审计,公立医院必须承担起建设项目的主体责任。

参考文献:

[1]白日玲.审计机关强化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09(6).

[2]时现.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路径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8-11.

[3]罗家伦.基于建设方的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11-12.

[4]弛.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D].云南大学,2015:3-5.

公路工程跟踪审计篇6

全过程跟踪审计成本构成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讲,成本是指一定经济活动中使用的各种人、财、物等资源的价值。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高校治理中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内部管理。因此,笔者认为探讨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成本,应从高校管理层的角度考虑,不仅包括审计部门因审计行为发生的费用[3],而且包括因增加审计环节使得内部控制链条延长、导致工程本身可能多发生的支出等。具体构成项目因组织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1.组织形式一:内部审计独立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则从审计方案的制订到实施以及质量监控等工作均由内部审计人员承担,审计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公务成本、专家费用、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其中,人工成本包括与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审计人员工资及福利、加班费、培训费等;公务成本包括为了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需要配备的设备耗材、差旅费、通讯费、资料费等;[4]专家费用包括与建设项目审计直接相关的外部专家咨询费等;[5]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是指在工程进展过程中实施审计行为,可能造成决策拖延,继而延误工期带来的损失等。用公式表示为:审计成本(1)=人工成本+公务成本+专家费用+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

2.组织形式二:内部审计部分或整体外包给社会审计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整体外包,也可以部分外包。一般地,按照工程进展顺序,建设工程分为投资立项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等。其中,投资立项阶段审计通常由内部审计人员承担,社会审计机构承担勘察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全部或部分审计任务,内部审计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该模式下的审计成本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人员承担的投资立项等阶段的成本、选择社会审计机构的成本、支付给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费、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内部审计对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的成本等。用公式表示为:审计成本(2)=投资立项阶段成本+选择社会审计机构成本+支付给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费+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监督成本对比上述两个审计成本计算公式,审计成本(2)中既有与审计成本(1)重叠的内容,又有特殊项目。如,审计成本(2)中的“投资立项阶段的审计成本”、“支付给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费”中包含的社会审计机构成本可以分解为审计成本(1)中的“人工成本”、“公务成本”、“专家费用”等,审计成本(2)中的“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与审计成本(1)相应项目相同;但是审计成本(2)中包含的“支付给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费”中包含的社会审计机构利润、“选择社会审计机构成本”、“内部审计对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的成本”都是审计成本(1)中没有的。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将审计成本的具体项目表述如下:审计成本=人工成本+公务成本+专家费用+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社会审计机构的利润+选择社会审计机构的成本+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监督成本其中,“公务成本”、“专家费用”、“选择社会审计机构的成本”在一定的审计工作量范围内固定不变,属于固定成本;“人工成本”、“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社会审计机构的利润”、“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监督成本”随审计工作量的增加而增加,属于变动成本。

全过程跟踪审计效益分析

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益是投入一定资源后的效果或产出。李越冬、徐维爽等专家学者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角度,对审计效益进行了研究。李越冬认为,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益实质上就是审计质量,包括发现、报告和纠正违规违法问题等内涵。[6]徐维爽认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益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物质收益受客户数量、客户的计费基础和CPA与管理层合谋的程度等因素影响,精神收益是CPA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并被社会认可后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7]笔者认为,对高校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效益的探讨,应从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中的组成部分、站在高校管理者的角度,将实施跟踪审计可能避免现在和将来的损失等都考虑进来。主要包括:1.围绕特定建设项目的审计效益。如跟踪审计因在立项阶段提出建议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因纠正勘察设计及施工等招标文件及合同中经济事项而避免的损失;因及时制止进度款支付过程中不恰当支付而产生的收益;因审核隐蔽工程和设计变更工程计量与计价以及认定施工签证而防止的虚报损失;因确认主要材料和设备价格以及索赔事项而避免的损失;工程结算直接审减额等。2.可能产生的未来审计效益。如未来类似项目的参考获益;通过跟踪审计完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及流程、审计制度及流程等内部控制制度的获益;通过跟踪审计提升工程管理及审计人员素质的获益;通过跟踪审计对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进行廉政监督、避免各级干部职务犯罪和违纪违规、避免学校出现机构违法及荣誉损失等。“围绕特定建设项目的审计效益”一般可以用货币计量,称为可量化审计效益。“可能产生的未来审计效益”一般不可以计量,称为非量化审计效益。审计效益与审计投入成正比。增加一项审计内容或者在某一个审计环节加大审计投入,都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审计效益。但是当审计投入量过大时,也可能由于审计人员之间协调配合不力或者相互推诿等原因造成审计效益下降。

跟踪审计成本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1.内部环境因素(1)管理层的支持力度影响着审计成本和效益。内部审计在组织内部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作用大小取决于在组织中的地位。管理层支持力度大,审计工作地位高,建设管理部门积极配合,沟通顺畅,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等就会降低,审计效益或审计质量将有足够的保障。(2)审计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影响着审计成本和效益。内部审计章程是指导和制约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审计制度。以内部审计章程为基础,可以制定更加详细和具体的工程建设跟踪审计制度、聘用社会审计机构工作流程等。制定并执行明晰而科学的审计规章制度,可以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公务成本和选择社会审计机构的成本,提升审计质量。(3)建设项目工作流程影响审计成本。按照运筹学理论,工作流程中包括关键路径和非关键路径,关键路径的总长度决定工期。如果建设部门与跟踪审计人员共同研究,依据明确的审计规章制度来优化建设工作流程,将审计活动尽量增加在建设项目非关键路径上,那么既能提高审计效益,又不增加总工期,将大大降低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

2.外部环境因素(1)跟踪审计法规制度的健全性影响审计成本和效益。政府十分重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但是至今尚未出台可操作的细则。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审计人员在依法审计中难度增加,往往需要更高一级的审计人员或多级审计人员反复审核沟通,不但增加了单位审计工作量的人工成本,而且造成工作时间延长,人工成本、公务成本、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审计效益得不到保障。(2)社会审计市场的完善程度影响审计成本和效益。社会审计机构是大中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果社会审计市场比较完善,该市场可供选择机构数量众多,行业规范明确,信息披露充分,信誉良好,审计人员素质高、能力强,将直接导致选择社会审计机构的成本和社会审计机构的利润率下降,内部审计机构的质量监督成本和外聘审计机构的违约风险亦将降低,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的概率增大,将能取得更好的审计效益。

3.建设项目的规模及管理目标根据规模的大小,可以把建设项目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建设项目规模不同,复杂程度不同,施工难度也就不同;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要求不同,工期亦不同。从管理者的角度,规模越大,越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加大审计的力度。项目规模是影响审计工作量的重要因素,审计成本将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内部审计的目标从属于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如果管理层对建设项目十分重视,对“质量、速度、效益”目标提出更高的标准,或者增加干部廉政监督等要求,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案就要相应扩充和细化,将审计范围拓展至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甚至全过程,增加审计程序。建设项目的管理目标直接决定着审计资源的投入,与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均呈正相关。

4.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素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将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确定为“诚信、客观、保密、胜任”;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客观、正直、勤勉、廉洁、职业谨慎、胜任、诚实、保密、客观披露、具有人际交往能力、接受后续教育”。(1)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对审计成本的影响。如前所述,审计成本包括审计人工成本、公务成本、专家费用以及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等。审计人工成本与审计人员工作量成正比、与审计人员接受培训项目多少和培训时间长短成正比。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越高,审计方案设计和审计资源投放越合理,人员所需培训越少,审计时间越短,人工成本就越低。公务成本、专家费用与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储藏量成反比,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与审计人员的沟通技巧及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审计成本的重要因素。(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对审计效益的影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完成建设项目审计情况下,审计效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态度和能力。内部审计机构不能独立完成建设项目审计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聘请社会审计机构的优劣以及对外聘审计人员工作的监管质量,最终对审计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对策建议

1.政府相关机构或部门不断完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程序

审计署2008年出台了2008—2012年工作规划,强调要积极探索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制定了各高校可参照执行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的内容进行了较具体的规定,为高校审计机构开展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但是没有详解。建议充分发挥行政力量的作用,借鉴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由政府相关部门将审计人员与工程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配合时点、配合程序都规定下来并强制执行,最大限度地降低基层审计人员与其他岗位相关人员的配合难度,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获得更好的执行效果,高校所属的上级单位可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多渠道检查,监督工程建设各主体遵守审计规范情况,以保证审计质量。

2.学校适度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包括投资立项阶段审计、勘察设计阶段审计、施工准备阶段审计、施工阶段审计、竣工结算阶段审计等五个部分。按照成本效益理论,成本与效益具有紧密的联系,成本(即投入)越高,效益(即产出)越好,但是二者不是线性变动关系,当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效益不再增加,反而呈现下降趋势。成本对质量的保障作用有限。[8]因此,要结合建设项目所处内外环境及其本身特点确定审计工作投入量,避免为追求高效益而盲目地增加审计投入,或者盲目地扩展审计内容。竣工结算审计作为传统的工程审计内容,比起其他阶段审计来讲,可以获得更加明显的审计效益,如可以获得审减额等可量化效益,还能通过文件资料的检查获得制度改进或查出违规违纪等不可量化效益。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对竣工结算审计的改进,因此,应以建设项目结算审计为必审项目或选择起点,确定应增加哪些审计内容。一般地,建设项目规模越大,资金量越多,工程越复杂,增加审计任务、开展部分或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可量化审计效益就越明显;工程管理制度基础越薄弱,工程管理者经验越缺乏,工程管理队伍素质越良莠不齐,建筑市场就越混乱,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非量化审计效益越好。因此,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按照先考察外部环境、再分析内部人文环境、然后参考建设项目特点的顺序决定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环节或范围。

3.学校制定协调一致、内容完备的建设项目内部操作规程

学校重视制度建设,职能部门每年都对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订或完善,但是往往局限于本部门工作,以符合对应上级单位或机构的要求为基本标准,对部门间如何配合关注不够。建设项目相关工作制度的制定状态亦如此,建设管理部门、物资采购部门、审计部门等分别围绕建设项目中自己承担的工作设计了工作制度,但部门间协调配合的规定则不明确。鉴于建设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参与主体多、控制环节复杂等特点,各建设项目参与方只有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合法合规、高质高效的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建议打破学校内部职能界限,根据国家制定的工程管理、审计等建设过程方方面面的法规制度,将跟踪审计工作安排在建设项目非关键路径上,嵌入整体工作流程,构建内容完整、科学合理的建设项目各阶段、多方参与的整体运行机制,做到责任清晰,任务明确,衔接顺畅,达到建设项目整体意义上的良好内部控制状态,实现用制度规定各方责任、用制度协调各方工作、用制度管理工程运作的良性工作氛围,以便缩减工期,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

4.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公路工程跟踪审计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主要采取的是事后审计的模式,即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鉴于目前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力度加大且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已无法满足投资控制的需要;故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跟踪审计的模式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开展跟踪审计项目的工程实践,从理论与操作层面上,谈点粗浅的认识,旨在对当前水利系统在建项目开展跟踪审计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跟踪审计的内涵与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分为:开工前审计,即对工程建设项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含招投标)、投资概算的真实性进行审计;施工期间审计,即工程施工期间对在建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和工程材料(设备)、工程变更等事项进行审计;竣工结算审计,即对竣工后项目最终造价的审计;财务结(决)算审计,即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的审计。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全过程审计。而是基于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动态控制理论而提出的一种审计模式。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既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又能使工程建设项目预期功能目标值得以如实体现。

2.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思路

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要求改变以往的竣工后再进行的事后审计思路,而将对水利建设工程进行贯穿项目始终的审计,在事后审计的基础上增加在水利建设工程准备前的审计和在施工中的审计。在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前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及时的反馈给委托方。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水利建设工程的施工阶段,要求审计项目组根据施工的进度进行审计,特别是对于事后很难进行审计的施工环节进行及时的审计。

3.完善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思路

3.1保证审计独立性

为了保证审计项目组能在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及时的发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并控制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成本,要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保证审计项目组的独立性。首先要定期的轮换审计项目组的主要成员,特别是对于工程周期比较长的水利建设工程项目,通过定期轮换审计项目组主要的成员、审计项目组负责人的方式,使审计项目组在形式上具有审计独立性;其次是通过严格审核审计项目组的人员组成,严格限制与施工方具有重大关联的人进入审计组,以保证审计项目组的成员组成在实质上具有独立性。

3.2不得参与管理层活动

审计项目组参与管理层活动是指审计项目组在对水利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的同时再接受委托方管理层的委托,履行部分本应由管理层行使的活动。如果参与到管理层活动或者甚至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将使得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失去意义。

4.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意义

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合乎建设项目控制造价、节约投资、化解风险、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良性的快速纠错和预警机制的内在要求。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实质是审价环节前移,并始终贯穿建设全过程,使建设单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防范风险,保障建设资金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有利于加强建设单位与审计机构、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及时采纳合理化审计建议和意见,促进工程结算支付和竣工决算编报、审批工作顺利完成。跟踪审计有利于弥补过去事后审计对前期情况不清楚的缺陷;事后审计,审计人员在工程竣工、工程决算出来后才接触项目,对工程原貌不清,审计结果可能有瑕疵。跟踪审计,审计人员经历工程建设全过程,了解工程全貌,对工程建设变化可以随时审核确认,审计结算较客观公正,而且也为业主拨付进度款提供了可靠依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一方面弥补了工程监理对投资控制管理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还起到了第三方监督作用,避免了有意或无意损害业主利益行为的发生,起到对参建各方人员的保护作用。

5.结论

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的跟踪审计时要按照审计的要求严格执行,尤其注意本文中提到的有关审计项目组的独立性,及不得参与项目管理,从根本意义上确定项目组的第三方独立性,才能让水利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在保障工程质量和控制工程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公路工程跟踪审计篇8

关键词:跟踪审计的重要性;侧重点;对策;建议

1 开展跟踪审计的原因分析

1.由于政府投资项目是以政府财政资金为投资主体的项目,往往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具有持续性,从项目设计到施工、投入使用,需要几年的时间,且主要为社会大众所需的公益项目,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因此,跟踪审计的提前介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显得尤为重要。它不同于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在其审计过程的连续性。

2.长期以来,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审计主要是竣工决算审计,没有或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建设工程的损失浪费,有时出现“背杆撵船”的被动局面。而跟踪审计则可以增加预防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事后审计存在的“秋后算帐”等诸多弊端,它在优化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跟踪审计的内容及对策

1.事前审计,预防是重点。一是对项目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审计。从检查程序的履行情况,报、批手续的完备情况以及批准权限等方面入手,促进工程建设单位按规定办事,避免发生决策上的失误。如针对某大型国家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时,发现某村拆迁安置小区在建设中,为了赶工期,普遍存在的边施工边报批的苗头,跟踪审计人员及时督促项目主管部门加强对各安置小区的管理,建议由其牵头,组成由财政、建设、发改委、国土等部门的快捷审批小组,驻现场联合办公,加快安置小区建设程序审批,避免三边工程出现。二是对征拆补偿情况进行审计。重点检查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善、政策是否公开、标准是否达到、补偿是否准确。三是对招标投标情况进行审计。招投标跟踪中重点检查项目是否具备招投标条件、招投标的范围是否全面、招标的方式是否符合规定、招标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和实力、合同是否按招标结果,同时又对部分重大投资项目拦标价、涉及工程造价的招标内容进行事前控制审计,节约建设资金。四是对合同草案审查,要求合同中必须明确约定“工程竣工决算须经审计机关审计后方可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并以审计结论作为工程造价结算的依据”,从而加大审计的监督力度。

2.事中审计,规范是措施。根据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内容、工程进度及特点,加大以下几个环节的重点监控。一是对设计变更的审计。针对变更方案是否经过充分认证、变更手续是否齐全、变更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节约投资和保证质量上进行跟踪。二是对材料和设备价格的审计。通过现场跟踪审计,能够及早调查工程项目中所用材料的质量与规格、型号,是否合乎设计要求,避免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三是对损失浪费的审计。常规审计除了揭示违规违法问题外,审计机关还要注重揭露损失浪费问题,而跟踪审计则要求我们从源头上避免损失浪费问题的发生,从萌芽状态上消除苗头。如跟踪审计人员对某小区临时围工程项目审计时发现,该小区门前有一条规划道路城市道路,也正在开工建设,由于部门之间未充分沟通,致使小区原临时围墙建在了该规划道路红线内,必须拆除重建,涉及到的重建费用由于实施单位未考虑重建工程部分拆除材料可以二次利用,申报重建资金近三十万元,经审计后,审定只有几万元,减少损失浪费资金20多万元。四是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如在对某市产业区工程跟踪审计中,发现某厂房项目由于建设地方处在沿山地带,地基结构不稳定,需要进行三七灰土处理,而该工程采用清单报价,施工单位对三七灰土材料报价高于市场价3.6倍,三七灰土作为回填土单项的组成子目在标书内未单独体现,只在项目清单描述与单价分析表内体现,但在实际施工中却未使用该材料,审计组就此问题向建设单位提出审计建议,并要求对所有产业区内厂房排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在近半数厂房投标中存在,在审计的督促下,对该项单价重新组价,为整个产业区节约建设资金2500余万元。

3.事后审计,控制是手段。该阶段是前期和实施过程的一个汇总、评价,主要对合同履行、概算执行和工程决算进行审计。包括项目有无超概算、合同约定主要条款是否履行到位;竣工决算的编制依据是否符合规定、资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判断材料价格是否与签证价、市场价相符合;审查甲供材料、设备是否按规定在决算价中扣除,数量的确定依据是否准确,有无错算、漏算甲供材料的情况;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计量、计价依据是否合理,计取的各项费用及执行文件标准是否准确、合规。现场签证和工程变更是否与跟踪过程中相符,计量、计价是否准确等。如在某市对口援建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通过决算审查,及时揭露了不规范行为,节约了建设资金,个别项目的审减率高达60%以上,起到了跟踪审计的事后控制作用。

3 实施跟踪审计的建议

1.选准介入点,充分调查,为全面跟踪审计工作奠定基础。跟踪审计的介入时点,与审计的内容、目标等密切相关。现阶段,审计机关在建设项目正式立项后介入较为有利,这样能突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重点,而不是把该建设项目该不该上马(立项)作为审计的内容和目标。项目该不该上,很难评价,我们只要对其事中实施进行预防,减少损失浪费、节约投资,就能起到很好的跟踪审计效果。

2.对不同建设项目,采取不同的跟踪审计模式。对工程类别多、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巨大的建设项目。我们根据项目特点和自身力量,采取重点审计、全面掌握,派出专项审计组进驻项目现场,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驻地实施持续跟踪审计;对以单项工程为主、分批分阶段实施的规模中等的建设项目,如工业园区项目建设,我们采取跟踪一批,决算一批,分阶段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书,有效地发挥跟踪审计的事中控制效果;对类别单一、建设周期较短的建设项目,如市政道路、公益项目等。我们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招投标阶段、重大设计变更、重点隐蔽工程、材料设备采购等环节重点跟踪控制。通过实地勘察和参加例会的方式,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了违规建设问题、影响工程进度发生的苗头。

3.严格把关,确保审计质量。一要规范操作,制定细则,安排专人对跟踪审计建议和发现问题记录,明确跟踪审计流程,对审计实施到审计报告整个过程明确时间节点,为审计人员提供“简明手册”,使项目审计更加规范、易于操作。二要确保审计程序合法合规,严把审计项目质量关,严格审核审计方案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审计重点的明确性和审计方法的科学性,细化审计方案。现场审计结束后,要对照审计方案的要求,结合审计证据和审计底稿,加强对审计报告的审核,提高投资审计质量和水平。

上一篇:跟踪审计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化学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