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范文

时间:2024-03-28 11:25: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篇1

关键词:构建主义 高中化学

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曾经指出,改革目标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改变知识的强制灌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出现之后发展的理论。其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和强化主义,在教学上一直沿袭着用教学目标去传递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达到教学目标,要做到能够和教师有着相同理解,但在知识传递中对学生心理过程的却很忽视。认知主义强调学习者对于内部的理解和认知,帮助学习者将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转换为内部的认知,这就是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不同。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发展的产物,杜威、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等都对建构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论虽然没有提及建构理论这一学说,但是都曾经促进了建构理论的发展。最早建构理论出现在皮亚杰的教育想法中,皮亚杰就是建构理论这一学说的奠基人。随后在布鲁纳的文章中也提及到了建构主义。他们的观点普遍是怎样解释客观知识结构转变为内化认知结构,这些理论对于建构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虽有有着不同的理论,但是其理论之间有着共同点。他们都认为学习是在社会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学习资料的这种建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获取。传统的学习教育中,多为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认为学习过程是从传授到接受,这种观点不能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不能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建构主义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的学习理论,有着其自身独特的教育观念。

在对于知识掌握上,建构主义不会再把知识当成固定而且客观的理论,而是可以不断变化的,是对一个事物进行的解释和假设。建构理论的产生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是不是说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准确的教学生知识,而是想表达出学生对真理的认知和追逐,应该是对自身知识建构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把准备好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有着自身建构的过程。建设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都有着其相同的观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应该是主动建构的,在获取的过程中可以有人帮助。但是学生从来走进课堂之前就有很多知识积累,并不是什么都不会的走进教室的。学校是为了把他们的知识重新建构,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知识。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建设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更深一层知识建构的情景。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单单的教育传授者,而应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协助者,让学生在自身建构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二)如何进行建构主义教学

近年来建构主义教学强调知识的变化,学生对于其经验的掌握,对于学习的是否具有主动性。原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到接收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其社会需要。要开创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当前的建构理论。建构主义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侧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综合起来,鼓励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了解了自身价值,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种思想上的改变。所以学习者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老师教的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对自身知识的构建。构建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和学生主动建构的知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氛围,而且要让学生们进行合作,互相帮助学习。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建议

研究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用化学模型去帮助学生从而加深印象,形成新的化学理论。在课后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应用,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在建构化主义下高中学教学模式的作用,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要让化学的抽象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学生自身的建构主义中进行深层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要有耐心,要不断地花时间去完善它。

(二)教学模式不足之处要加以改进

建构化主义下高中教学模式虽然有着很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化学。

(三)注重运用化学模型

教师要注重利用化学模型进行化学知识的讲解,这需要教师的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掌握教材的重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建构主义下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建构模式下的化学教学,教师绝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建构主义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应该更能达到学生的接受程度的标准,对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建构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新的教学方法完美结合,并且用到教学课堂中,促进建构模式下的化学课堂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建构的理解,并且积极参与到化学知识建构中来。

参考文献:

[1]李崇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实例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康昆.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练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郝亚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王轶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4.

[5]余文娟.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篇2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学有重大启示。本文首先阐述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概述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学的重大启示,最后说明高职院校如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式下进行教学设计与应用。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也蓬勃发展起来,而合理的高职生教学模式的探讨也逐渐受到重视。作为西方重要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建构主义也在我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建构主义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一)建构主义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概述

建构主义是一种结构主义理念,最早由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基于他有关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观点,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人的认知是不断建构的产物,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己认知结构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或比较复杂的)结构进而得到发展。学习方面皮亚杰认为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学习的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同时新经验的获得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丰富、调整或改造拉原有的经验,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认识活动的建构性原则,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体通过活动对经验内化、知识意义主动生成的过程,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主动获取的过程。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即学习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在皮亚杰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O·Kernberg)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

后来维果斯基(vogotstgy)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所有这此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如何在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上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流派众多,且有不同的理论倾向,但都坚信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或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授知识的符号系统都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它不是问题的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假设,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具有情境性,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知识是情境化、个体化的产物。知识是认知主体的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相对的正确性,没有哪一种人类知识的客观性是绝对、纯粹而不需要进一步质疑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需要对前人获得的知识进行新的审视、修正或扬弃,并发展出适合于自己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知识。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接近正确的解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从相对正确的意义上去理解科学知识和书本知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师生观

20世纪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强调行为,把人们的思维看成是“刺激一反应”联结形成的。把教师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进行知识传授,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消化理解教师传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的储存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占主导向学生的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占主导地位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1)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积极主动构建者。学生需要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认识加工策略和心理模式。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2)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复杂、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协助学习等方式展开讨论和交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便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给学生提供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在评判性方面的认知加工策略,鼓励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平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对建构主义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交流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才能协作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便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和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4.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1)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设计真实的教学任务和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来整合自己多重的内容或技能。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能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2)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境”对意义的建构、提倡合作学习、关注对学习环境的设计、鼓励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完成意义的建构。这需要教师改变角色、转变思想,将传统的教授观念变为开放式教学。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学的重大启示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在校学生已达781万人,占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人数的53%,其规模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急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用了相当重的篇幅阐述关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说,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然而,不可否认,受大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定位问题上仍比较模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高职教育引向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方向,在课程设置上照搬某些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现不出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为目标的特色教育。这种作法显然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先理论后实践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必要的原始经验、心理准备等,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理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把理论与实践的顺序合理融合,建立双元制教学,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避免采用传统型教学中的公式推导结论的程序,而是专业理论与实践相匹配、协调,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职业院校的教师更应该体会到了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之处。从建构主义学习观上看,没有实践为先导,我们根本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实教学做相应调整。倡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高职生的课程设置上,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分为正常教学预设设置和教学过程自动生成两种方式。教师在基础理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经验、个性差异、兴趣、动机等特点安排恰当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等融会贯通,促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获取更多的心灵碰撞,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的思想。

其次,在高职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建构主要学习理论倡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这要求教师开放教学观念,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创设灵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探索钻研、调查研究,是学习推向研究的更高一层。

最后,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上,构建生动的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为教学中的情境就是学生在生活中自己遇到情境,从而更加积极主导去构建学习。就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以及相关的观念性理解。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自然地得以检验,其结果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也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在学习中,让学生组成小组,避免教师的独自,增加交流与对话,共同合作。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能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一)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的实际标准和要求,社会需要以及学生的水平确定教学目标,达到具体性、可操作性,使学生的动机、需要、兴趣、态度及价值观得到发展和体现。

(二)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法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设有利于学习的良好情境,教学结合,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制定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

根据学生学习所达到的程度,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积极弥补和改进教学策略,是学习过程达到更高水平。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虽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能成为指导教学的“百宝箱”,但这种理论对我们的实际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与指导作用。认真研究建构主义学理论的,对我们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很大帮助。同时我们在实际应用这个理论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还需要加强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篇3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源于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G.A.Kelly)的个人建构理论等。建构主义主要分为教育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教育学建构主义又分为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小类。

1•个人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是一种早期的建构主义。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就撰写了《个人建构心理学》一书,他认为知识与其说是客观的,不如说是个体的、适应性的。随后,皮亚杰于1972年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同化”、“顺应”的概念,强调认知的适应性和个体对世界模式的建构。1982年,他再次提出“建构”的观点。个人建构主义的观点用当代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的话来表达最为恰当:“知识不是被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1]个人建构主义这一根本观点引发了教育心理学上的一场革命,从而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激进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格拉塞斯菲尔德(VonGlasesfeld)。他的思想主要受到维科、康德和皮亚杰的影响。激进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atheoryofKnowing),它更多地是从认识方面与传统的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相决裂,因而变得更加“激进”一些。客观主义认为:实在(reality)是一种具有内在的、独立于观察者的、因而是客观的结构,通过理性思维过程,人们便能够获得“真实的”或客观的知识,即与实在的客观结构相符合的知识。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认为,知识不是对外在世界的特征的某种真实的摹写(copy),而是个体的建构(constructs)。知识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格氏认为,“建构主义具有明显的工具主义特征,它认为概念的建构不是为了得到‘给定’世界的表象知识,而是为了在由主观经验构成的世界里扩大可行路径的地图”。[2]按照激进建构主义的观点,建构主义应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3](p.64)2)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对经验建构可行的(Viable)解释。因此外部世界的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尝试性建构。建构主义并不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但却认为人们只能以个人和主观的方式认识这一实在;3)虽然个体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必须建构自身的意义,但建构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这一观点与社会建构主义是一致的。

3•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是在修正个人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主体合作在知识建构中的显著作用。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所罗门(JoanSolomon),美国的杜宾等人。俄国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早期的建构主义只强调个体的自主建构,忽视了社会因素在建构中的作用。所罗门在1987年发表的《社会因素对学生理解科学建构的影响》一文中认为,观念虽然是个人所拥有的,但他强调了人们在修正所持的科学观念时对获得与他人一致和同行认可的愿望的社会性影响。她认为,这种社会性影响是学习科学和形成科学态度的最重要因素。

杜宾则强调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策略,强调他人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早期的建构主义(包括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理论)与新建构主义(主要是社会建构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在关于知识是个体自主建构的这一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又有以下区别:1)建构知识的学科领域不同。早期的建构主义者如皮亚杰与布鲁纳等人只关注数理学科,不重视人文学科;新建构主义则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被建构。2)知识建构的条件不同。早期的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内部的建构,强调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物理性环境对学习者建构的重大影响;新建构主义更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3)具体的教学策略不同。布鲁纳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发现学习,而发现学习不过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一种方式;新建构主义则更强调情境的创设、个体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等都具有这些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国际教育界正在致力于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科学教育改革。1996年美国出版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就是以建构主义为其指导思想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重建关于科学教育的理念,是推进我国科学教育的基本前提。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

所谓科学教育理念,就是关于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应强调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科学教育的本质:强调“基于问题解决的科学探究”

建构主义主张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在这种学习情境中,要求学习者面对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探究者的角色。与此同时,教师则作为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解题方案与步骤,直至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等,但这些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过程。在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情境中,学习者首先要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已经知道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同时又要确定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形成下一步的学习要点,包括那些对问题解决来说很重要、而他们又不太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等。此后,学习者要针对这些学习要点分头探索,可能是综合运用原来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资料,也可能是现场考查、测验分析或走访专家等,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的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说和解题方案。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并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形成融会贯通的理解,从而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总之,建构主义主张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活动,本质上就在于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发现与探究过程,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倡导的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恰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科学探究”本质。“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核心内容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学教育有本质的差异,前者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者重视学生对科学家科学研究成果的接受;前者强调学生对科学方法和一般程序的体验,后者重视学生对科学定律、定理和理论的掌握”。[4]所谓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各种理论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各种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和参与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查阅各种信息资料,用数学语言描述和分析获得的资料;提出假设,说明观察现象并做出推断;设计调研或实验方案;找出和控制可变因素并进行实验;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交流研究成果等。显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质,进而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

2•科学教育的价值:强调“为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教”

建构主义认为,认知结构是学生的智能的核心所在,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才是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必须坚持“为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教”的基本立场。这是因为,科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不是别的,智力就是组织得很好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越是有序和组织化,则内化知识的智力价值就越高。这是因为,结构合理的知识便于提取与利用,具有较高的可利用性和可迁移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专家—新手问题解决的比较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专家之所以解决问题又快又准确,就在于他拥有大量组织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育中的知识—能力范畴是对教育目的抽象,就其实质而言,也是对教育价值观的抽象。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强调通过发展学生认知结构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是因为学生在认知结构的建构中,要主动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求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要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发现,学会认知加工,学会自我监控。另外,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还要通过人际交往以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总之,一旦科学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就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往,成为个性健康的人。这样,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知识与能力的二元对立与矛盾,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3•科学教育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和合作性建构”

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与传统教学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对科学知识的看法的差异上。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永远是主体建构活动的结果。因此,它是不能传递给被动的接受者的。科学知识必须由每一个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也能够通过学习者与他人(教师和同伴)的交往、互动而进行合作性建构(社会建构)。总之,从建构主义观点看,科学教育的过程不能简单地依靠教师的知识传递,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主要职能在于提供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条件,促使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过程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换句话说,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教育过程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建构为中介的师生互动过程,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建构”中介的“双向互动”的交往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建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简而言之,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学生自主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科学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的角色应定位在:学生是认知信息的加工者、认知结构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总之,科学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和师生合作性建构协同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4•科学教育的策略:强调“为建构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与学习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5]由此,建构主义主张科学教育应以“为建构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基本策略。促进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情境有两类:一类是真实的物理情境。这类学习情境使“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6]例如,为了分析环境污染问题,学习者可以做现场测查和实验,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等。

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新的意义;如果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就要借助于情境的支持,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通过“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或重建,以接纳新知识。另一类是合作性社会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过程可以通过人际互动而加速。这是因为,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较深刻,有的则完全错误。因此,通过个人与他人的沟通、合作与交流,可以集智取长、共同提高。换句话说,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见解,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加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5•科学教育的评价:强调“以发展和支持建构性学习为宗旨”

建构主义认为,对教学的评价“应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学习者进步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情况的变化来设计教学,改进和精练教学策略,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学习朝着专家方向获得持续进步。”[7]概而言之,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和支持学生的建构性学习”。这种评价一般采用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的评估———场合驱动评价(context-drivenevaluation),即通过学习过程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篇4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地灌输、传递知识的过程。其二,学习是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也不是新旧知识的叠加,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改造、吸收和创新,从而获得自身的独特理解,构建自身的知识意义和体系。其三,学习效果与学习环境密切相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则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学习是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下,通过与老师、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建构知识意义和体系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家冯•格兰塞斯菲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是对传统认识论、教育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它给我们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改革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和启示。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知识和学习的重新认识

为我们创新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和课程设计原则提供了理论参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体性意义的建构过程,因此,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多维度理解阅读文本创造条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吸取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点;另一方面也要正视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和吸取对话式阅读教学法、探究式阅读教学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法等现代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启示我们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挖掘和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重视教学的情境建构,要充分考虑学生潜在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主体性潜力的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篇5

关键词: 中学生物 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大力倡导,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建构主义思潮开始风靡,受到国内众多教师和学者的青睐。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其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最早提出的,具体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它强调知识的无限性,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原有知识的研究必然会进一步深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角色,它提倡情境性教学,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且进程较慢,在以高考分数为最高目标追求的利益驱动下,该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认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十分吻合了教育部的《标准》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方式,长期以来,生物都被看作为一门的非主流课程,其重要性没有得到认可。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育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同时,生物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以往被动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通过多媒体、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效果。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生犹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有着无限的朝气和活力,好奇心和可塑性特别强。生物又是一门实验性和实践性特征十分明显的课程,众多生物知识的获得需要学生深入实际,在具体实践中检验、探索、巩固和完善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强调知识的自我建构,具体表现在生物教学过中,可以克服被动和单向的知识传授,强调问题式和自主式教学,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建构主义教学观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要求教师能够转变思想观念,强调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转变为“导演”,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规律,优化教学过程,懂得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善于设计教学环境。这些无疑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以知识为根本,建设建构主义知识观。

中学生的教育要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依然是第一要务,是教师的最根本职责之所在。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决定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生物的可变性特别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贯彻建构主义知识观,充分尊重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那种试图给学生以终极知识的教育观终究是会被淘汰的。

2.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生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在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接收到的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因此,具体在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在遵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做到具体对象具体对待,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从而确保教学的效果。

3.以教师为主导,践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情境教育又可以称为“抛锚式教育”,大体包括四个环节。首先,设置情境,要求生物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和所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加强和巩固学习效果;其次,确定问题,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生物教师要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问题加以明确,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再次,协作学习,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合作式学习,围绕学习目标,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效果评价,教师在学习自主学习基础上,要能够教学目标,对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加以评价,并给出总结性意见,从而顺利完成整个教务任务。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抛弃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中学生物教学效果的取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一切新生事物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阵痛,尤其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学生物教学一时难以改变传统模式,从而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同时,不同的教师由于思维方式、教学环境等不同,从而导致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该理论作为一新事物,其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但最终的前途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9).

[2]许建东.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08-02

“刺激-反应-强化”的教学过程是我国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起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强化理论。这种理论导致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一、主体单一、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等特点,造成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直接操作机会少;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不易发挥创造性;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局限性,给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较大的阻碍。基于此,笔者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可以带来更好的效果。

一、建构主义学习之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由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并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过程是由四大要素构成,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可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三方面着手。①知识观。该观点认为知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的,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且知识不是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的实体,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立起自己的理解,不同的学习者对这些知识会有不同的理解。②学习观。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③学生观。该观点认为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有些问题,他们依靠自己的经验,已经形成了某种解释,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这些经验,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建立在对传统学习观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吸取,加以合理利用。

1.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界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极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现实中我国学校仍有许多教师以自己为核心,让学生围着自己转,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对于如何改变这一教育理念,提高我国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建构主义学习观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指导。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的接受者,学生要以自己所特有的形式进行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收集资料,学生要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注重合作方式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讨论课作为一种课型,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活动的特点,可以分为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生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网络互动型等。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并达成统一的认识。此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的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提示问题的本质、规律。

3.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把学习情境与现实情况一致或大概相同的情况联系起来,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选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学习情境,明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启发,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取得相关信息、查阅资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与较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精神的保障。教学设计要设计多种情境,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形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5.明确教育工作者工作的立足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在课前应做好:首先要理解教材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念;其次要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再次,充分了解所在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选择最适合学生理解的方式;最后,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引导。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观、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切实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张世忠.建构教学:理论与应用[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4]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5]胡斌武,吴杰.建构主义教学论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6]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38.

[7]吴春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性反思[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9,(1).

[8]黄玮莹,乐秀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教师角色的反思[J].中国教师,2009,(S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篇7

1、建构主义对大学体育教学教师观和学生观影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始终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建构主义应用于体育教学,使教师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教师由传统模式下的主体逐步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资源和信息的“引路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受体开始转变为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建构主义,老师逐步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建构主义对大学体育知识观的影响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一种解释、经验和假设。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知识主要是以技能形式存在的。在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就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技能的主要过程。建构主义知识观就是要求学生对体育教学中的新技能进行学习,教师只能起到促进和帮助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对新鲜事物、信息、问题和现象提出解释和假设,最终形成自身的知识架构。

3、建构主义对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的促进由于受到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始终存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都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主体意识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能够成分开发体育教学的新方法,比如:螺旋建构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和情景式教学方法。在这些新型教学方法的采用下,体育教学水平会获得长足的提升。合作式教学方法就是强调学生主体之间的合作性和主体性,通过学生主体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情景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引入情景模式,让学生学习自己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能够获得对知识的深层次把握;螺旋构建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体育实践性活动,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实现学生主体更高层次的发展。

4、建构主义对大学体育教学观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的建构能力为主体,强化与学生的合作和交流,实现学生的多思维发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组织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培养学生主动寻求伙伴,共同探索,学会在协作中学习"建构主义教学观在提倡合作教学的同时,也提出了情景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应该在与现实情景类似的情况下发生的,在体育教学中,情景教学经常能够运用到其中,在教学活动中,技能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进而实现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把握。

二、结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建构主义理论对体育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方法等影响越来越大。基于学生经验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学习社会互动性、主动建构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同时还能够保证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大学本科教育 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设计的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很多大学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方式,使之更适合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对当今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是有普适的指导意义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知识的情境性与动态性。它认为知识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说,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景来进行再创造。不同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或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学是一个小文化圈,大学里言论自由,一所学校可能存在几家不同的思想或言论。大学的知识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选修课程。大学的课堂有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观点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很好的体现了大学本科教育的这一特点。大学本科教育应该遵循建构主义的这一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观点,给学生更多自己动手探索并形成自己认识的空间,进一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大繁荣,提高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强调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且属于自己的经验,教师不应无视这些经验,而应当以这些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这种学生观指导下,大学应开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设置创新活动小组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推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课程设置的丰富多样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是不能由他人替代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具有三个特点:(1)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当面对新的信息时,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理解。(2)学习的互动性。学习任务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并使用学习资源完成的。(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而独立、抽象的存在,通过实际情景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因而,教学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大学本科教育应要求学生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需要认识到: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搜集资料,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的指导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实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不仅是去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教师不是只把教学内容解释清楚就足够了,而是要多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充当“助产婆”的角色,使学生养成参与意识,积极的去归纳、去探索。

(三)组织学习的协作性、互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群体分工化的结果,大学本科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多开展讨论与交流的活动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对其进程进行引导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四)教师应明确教育工作者的立足点

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地位,使学生承担更多管理自己的学习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维持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大学中完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的心理建树。

五、结束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很多方面对大学本科教育有启示与指导作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结合学习环境来进行,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切实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参考文献】

[1]余杜.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启示[J].外语教学,2012(6).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校外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生物医学工程进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