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3-27 15:32:32

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

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篇1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39-03

[作者简介]谢春玲,丛松日,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数量不足,队伍不稳

1.数量不足。许多高校教师配备不足,与在总体上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要求有不小的距离。师资数量不足的后果:一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忙于备课、上课、阅卷,无暇搞科研和提高自身素质。二是100名左右学生规模的中班教学无法实施,150-200人的课堂规模在一些高校成为常态。班级规模过大不仅使教学管理难度增大,而且导致课堂效果不佳,许多教学方法难于实施,最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2.队伍稳定性差。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相比,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发展空间小,加之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缺乏,致使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再者,在没有独立的二级组织机构的高校,教师往往既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教授专业课,在日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下,有些教师已无力“双肩挑”,逐渐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转向专任专业课。上述两个因素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二)结构不合理

1.以年龄形式呈现的学术断层。目前许多高校存在这样的现象:高年龄段教师学历层次不是最高,但大多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素养,加之多年的努力和积累,长时间以来就是教师队伍里的科研中坚力量,但却面临着陆续退休的局面。中年教师年富力强,承担着教学的主要任务,但在科研和学术方面较为平庸。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其职业成长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下降,教师缺乏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培训,加之自身努力不够,致使许多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亦没能承担起应有的科研和学术重任。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较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但因经验不足,积累不够,加之对青年人培养培训不足,以及社会领域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对工作精力的分散等,致使许多青年教师没能顺利成长起来。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术断层,这种断层在表象上与教师队伍的年龄高度相关,背后则有复杂、深刻的社会因素。

2.专职、兼职结构不合理。为了保障教育教学效果,国家在严格规定必要的专任教师师生配比的同时,鼓励各高校聘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任课。但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严重不足,主要依靠兼职教师授课。水平不一的兼职教师过多,使教师队伍流动过快,稳定性较差,且不易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3.学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教师缺乏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完善,不能完全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有的教学和科研职责。二是有些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表现为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既是同事,又是师出同门的师兄、师妹。更有甚者,在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其教师“近水楼台先得月”,攻读硕士和博士问题就地解决。这种“近亲繁殖”造成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雷同,学术观点固化,难以出现由不同学术观点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学术创新。

(三)综合素质不高

1.政治素质堪忧。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问题。课程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但近年来,在多元思想文化的的冲击下,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思想政治问题:一是面对多元思想文化缺乏基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缺乏自信,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动摇。三是极少数教师内心深处彻底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正确性。诸如此类的思想政治倾向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功能的发挥。

2.职业道德不容乐观。在没有升学压力等外在硬性指标衡量的情况下,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保证高校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令人堪忧。一是有些教师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和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忽视了其应有的特殊道德要求。二是受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出现了道德失范。表现为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心和热情,备课不认真,教学不严谨,甚至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情上,教学反而变成了“第二职业”。第三,极少数人格不健全的教师讲课时信口雌黄,言行不一,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基本权利。教师任何的道德问题,尤其是人格不健全,不仅难于实现真正的教育,而且对教育有极强的破坏作用。

3.业务素质不高。(1)教学能力不强。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教学能力自然成为教师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支乐于奉献、有较高教学能力的队伍,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集渊博学识、人格魅力和教学热情于一体的大师级人物、教学拔尖人才严重缺乏。二是教学理念陈旧。三是教学方法落后。对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和运用。四是教学方式的艺术性有待提高。可以说,缺乏教学艺术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抵触的重要原因。造成这些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管理不到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教学评价不科学、不客观,教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2)科研能力不强。相对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总体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科研成果数量少、层次不高。二是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除了教师课程负担重,缺乏足够的精力搞科研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还有: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机制不完善。首先是激励机制缺乏,其次是公平、公正、透明的课题申报机制以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欠缺。总之,激励机制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科研的关键条件不具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的关键条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学科研组织平台有待加强。二是学科平台支撑弱。三是科研团队缺乏。由于缺少良好的科研环境,教师的科研能力难以提升、科研潜力难以挖掘,影响了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科研实力的提高和科研后备力量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落实政策

虽然中央从宏观设计到具体操作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新的理念、思路、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地方领导尤其是实施层面的高校领导重视不够,致使政策大打折扣,具体措施无法落实到位,这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出现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有的高校不但不予支持,反而采取“打、卡、压”的策略,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明显低于相关专业教师,教师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为此,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提高领导认识。地方和高校领导应全面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教师队伍在高等教育事业中承担的光荣使命,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创造和贡献,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的特点和特殊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和发展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2.落实现有政策。目前最急需落实的政策有:一是专任教师配备政策。要按中央规定比例配备本专科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人数,以解决现有教师数量少、课时负担重和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二是专项经费政策。应按在校生总数每人每年不低于15-20元的标准提供专项经费,并对经费进行科学管理,以便为教师的教学交流、学术交流、外出考察等提供便利的经费支持。三是机构建制政策。通过剥离与整合,尽快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四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高校层面看,首先,应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机构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为此,高校应从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引进、经费支持、学科整合、科研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申报学科点的实力和竞争力。其次,对于已经有学科点的单位,应及时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2年6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着重解决学位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机构分离的问题,使学科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学科专业人才发展的平台;围绕学科建设,汇聚教师力量,强化科研意识,凝练学科方向,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并用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完善机制

1.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优秀教学单位、优秀教师、科研突出贡献者、师德标兵等表彰奖励机制,为激励更多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成立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交流基金、科研基金以及博士启动资金,为激发和维持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三是逐渐完善课题申报、高层次项目经费匹配、优秀科研成果奖励机制,使之更加公正和透明。

2.竞争机制。完善竞争机制最主要的是健全教师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应该由原来的单纯考核教学工作量转变为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师德、科研成果等全面考核,考核结果计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聘职务、岗位聘任、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当然,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而在考核标准上,教学类的考核权重应高于科研类权重,避免教师基于考核引导下的利益驱动而偏离主要职责,弱化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

(三)建立健全制度

1.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和岗位分流制度。建立和实施教师准入制度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除了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操守、相应的学历等相关条件外,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口关:一是政治素质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凡是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二是师德关。积极落实中组部、、教育部党组于2013年5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及评优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三是基本业务关。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而且毕业院校要多元化,以改善不合理的学缘结构。其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且有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日益增强的潜质。对于不具备教学基本素质的现有教师,优先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经过培训后仍不能达到基本要求、缺乏可塑性的教师,应该实行转岗分流,使其脱离教学岗位。

2.稳定的教师培养制度。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爆炸、社会变革急剧、思想多元碰撞的当今时代,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觉学习越来越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岗位职责,强化教师培养培训自然成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最重要手段。为此,需要建立稳定的教师培养制度:一是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在继续开展全员培训、骨干培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组织出国考察的基础上,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重点培养优秀的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二是把多层次、有重点、多形式的培训体系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性、实践性强的特殊需要,保证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上时展和教学需要。三是继续强化包括教学和科研在内的业务素质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增强政治素养、师德师风培训,以净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风气,始终保持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教育主阵地的正确方向。

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论地理教学设计诊断

一、建构——诊断工具的确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建构知识体系,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生成。m学习是在主体同外界的不断交互过程中实现的,这包括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互动形式。同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协作学习环境。[2]离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归纳以上观点可知,地理学习的建构性、互动性、情景性、主体性应是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教学设计诊断的出发点。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性、系统性、指向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诊断的以上特性。在理论性上,以建构主义为诊断视角,审视地理教学设计的现状;在系统性上,不局限于某一要素的诊断,而强调教学设计的整体诊断;在指向性上,注重对教学设计的宏观分析,提出改进策略。要注意地理教学设计与地理课堂教学的区别,地理教学设计只能对教学流程、方法、问题、对策、情景等进行理论预设,而不能实际替代。因此,在诊断工具的构建过程中应把诊断指标集中在前期分析、问题设计、案例创设、方法选择、过程调控等几个方面。在使用诊断工具时,应遵循以下流程:选定诊断样本一确定诊断内容一对照诊断指标一指出诊断结果。也应注意诊断样本的随机性、诊断内容的概括性、诊断结果的客观性等问题。

二、策略——教学设计的改进

找出当前地理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矫正当前地理教学设计存在的偏差,使其符合建构主义的基本要求,进而改善地理课堂教学,是研究的最终归宿。通过诊断可以发现,由于对建构主义内涵认识不清、实践不足,造成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存在教学分析欠缺、微观预设不足、课堂评价缺乏、学生参与不足等问题。因此,可以在建构的起点、实效、动力和主体四个方面深人挖掘,提出对策,改进地理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把握建构的起点

通过诊断发现,地理教学设计忽略学情和重难点的分析,现有的分析也较为浅层化、凌乱化。学情和重难点是知识建构的起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可从知识、经验、态度、兴趣等方面开展。在知识上可对学生现有知识、原有知识、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在经验上可对学生生活经验、地理热点等进行分析。在兴趣和态度上则要顾及性别、年级、内容等造成的不同影响。分析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困难的内容。[<]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已经拥有丰富的关于城市服务功能的生活经验,在知识上了已经学习了不城市的空间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可开发生活案例,从空间结构出发设计城市服务功能的教学。

2.微观预设,提升建构的实效

通过诊断可以发现,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只呈现探究主题,缺乏对任务分工、成员参与、组织引导的预设。在师生问答中,只呈现教师的“问”,而忽略学生的“答”。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方法和能力建构的过程,宏观的教学设计固然能为课堂教学预留空间,但是否也会降低课堂建构的实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对重难点问题、关键问题深人预设,对于基础性问题、简单性问题则留出空白。例如,在讨论“上海”为何会成为“上海”时,教师可预设讨论形式为分组讨论。讨论时间为4分钟,候答1分钟。讨论过程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参与讨论。学生可能注重回答人文方面的原因,且逻辑不明,教师在解答时应注意补充总结、理清思路。

3.注重评价,激发建构的动力

通过诊断可以发现,在小组合作、问题回答、学生总结等环节都缺少对学生的评价。倡导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设计的应有之意,也是建构主义的基本要求。在小组合作中应注重对学生合作过程、合作结果、合作态度等评价进行预设;在问题回答上应注重对学生的基本观点、逻辑思维、批判质疑等评价进行预设;在学生总结上应注重对学生陈述内容、表达能力等评价进行预设。例如,在学生总结“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这一结论时,在陈述内容上可评价学生归纳内容的正确性,也要指出运用表述专业术语表达总结内容。在表达能力上表扬学生吐字清晰、表述准确等优点,但也应指出应加强表达的简洁性、逻辑性。

4.学生参与,重视建构的主体

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篇3

[关键词]学习资源支持中心 运行机制 共建共享

[作者简介]李艳娥(1969- ),女,山东东明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40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院校学习资源支持中心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40-02

高职院校学习资源支持中心是为提高高职院校共享性学习资源的建设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校内和校际资源共享,并保证此项工作的长效性而建设的一套系统的运行机制。学习资源建设有利于总结推广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成果,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总体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学习资源支持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资源规范化建设。目前,在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由于资源建设标准不规范,且大多依赖授课教师自行收集和制作教学素材、课件、电子讲义等,受标准缺失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整体资源建设质量不高。还有部分学习资源完全是为了迎接评估、评比或比赛而建,与教学过程严重脱节,不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难以进行资源重构和二次开发。建立学习资源支持中心,可以明确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流程,向资源建设者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确保资源建设的质量,并为资源的共享提供基础和保障。

2.推动学习资源校内与校际共享。资源共享不仅包括高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也包括院校内部的资源共享。目前,诸多高职院校虽已积累了一定的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课件、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学术会议资料、专题讲座、实验实训资源、数字图书资源、数字化学术期刊、专业数据库、继续教育资源库、视听资源等,但一般分属不同部门建设管理。校际之间的资源由于目前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缺乏组织协调机构、院校间在诸多方面存在竞争等因素,使资源共享更难实现。建设学习资源支持中心,可以统筹全校学习资源建设,并专职推进校际间学习资源的合作建设与共享。

3.促进教学模式转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设学习资源支持中心,更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互动性、协、研究性,在提升学习者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4.保证资源建设和使用的长效运行。目前,许多学习资源的建设缺乏长期可持续的考虑,没有组织、制度以及激励机制的保障,更有部分资源完全是为了评奖或完成任务,难以实现资源建设和使用的长效运行。学习资源支持中心通过建立系统的管理运营机制,如参与校际间资源共享的协调组织、成立学习资源中心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一套支持教师和学生参与学习资源平台建设和使用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开展学习资源建设和使用效果评价体系等,促进资源建设和使用的长效运行,并对成功的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推广,为同类高职院校学习资源建设使用提供借鉴和示范。

5.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学习资源支持中心可以整合各种高职教育资源,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向社会、行业企业、社区居民开放,并可有针对性地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资源二次加工或共同开发,实现优质学习资源的社会共享与传播,在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中担当重要角色。

二、学习资源支持中心设计的理论基础及架构

1.学习资源支持中心设计的理论基础。根据对广东地区高职院校网络教学情况、资源库建设情况的应用调查,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监控和长效管理、资源利用率不高、学生参与度不强、互动性差、共享性差、资源建设标准模糊、资源缺乏高职人才培养针对性等问题。要保证学习资源库建设和使用的科学有效,必须有一套系统的建设规划与设计。

本研究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探索高职院校学习资源支持中心的建设架构和内容体系。在项目研究中,充分利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和强化在学习者主动性发挥中的作用①。研究认知个体在认知活动中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功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反省、评价及直接认识,监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的作用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情境”“协作”“交互”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创设学习者适应的学习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其关键在于使学习具有个人意义。按人本主义原理,提倡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性,使传统的教师成为一种学习的促进者,其任务是提供各种教育资源,创造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

2.学习资源支持中心设计的架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习资源支持中心设计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总目标,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以公共平台课程、优势专业(群)及核心课程建设为支撑,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的共同参与,整合、开发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力争建成一个具有原创性和存储容量、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设计科学、方便快捷,具有高职特色和行业示范性的开放型学习资源支持中心。学习资源支持中心建设包括管理运营与资源共享机制、现代教育技术支持系统和软硬件运行环境系统、职业基本素养学习资源库建设、优势专业及专业群学习资源库建设、特色学习资源库建设(如图所示)。

三、学习资源支持中心的建设内容

1.学习资源建设。学习资源建设包括职业基本素养学习资源库、优势专业(群)学习资源库、校本特色学习资源库建设三大部分。职业基本素养学习资源库旨在打造精品公共课程和公选课程学习平台,提升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优势专业(群)学习资源针对高职院校拥有的优势专业(群),建立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具有网络互动教学功能的、能实现校内和校际间共享的优质学习资源。专业学习资源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库、专业信息文献库、专题特色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专业视频库、专业图片库、专业案例库、实习实训指导、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技能竞赛等。网络互动课程资源包括:课程学习资源: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或教学软件、习题与案例、视频录像、实习实训、学科前沿、参考文献、网络资源、课程通知;学习平台应用:在线辅导答疑、在线作业、在线测试、课程论坛、专题讨论;学习资源管理:问卷调查、信息反馈、访问量统计等。

特色学习资源是体现学校在办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积累和形成的,显著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的资源。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立足“坚持文化塑校、植根社区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建设国学特色学习资源库、社区教育特色学习资源库。以国学教育为切入点,打造国学教育与岭南文化和时代精神相交融的高职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校本学习资源。根据学校社区教育与服务的目标和要求,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学校共享的,依托区—街—社区网络的、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与学习资源。

2.支持系统建设。支持系统建设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和软硬件运行环境系统建设两大部分。现代教育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包括:(1)制定统一的学习资源库建设要求与规范,如公共平台课程、重点专业群学习资源库建设要求;特色学习资源库建设要求;多媒体课件库建设技术规范;专业视频动画库建设技术规范;专业图片库建设技术规范;试题库建设技术规范;教学做一体化案例库标准;网络课程制作规范;网络课程各阶段检查标准;网络课程验收标准等。(2)为资源库建设和使用者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和指导。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建设和使用者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日常咨询和指导,并形成定期的培训和交流制度。(3)进行学习资源库的资源分类整理和二次加工,制作原创性实践教学环节视频资源。(4)设计资源库(网络课程等)开发流程与模型。软硬件运行环境系统旨在建成保证学习资源库建设与运行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包括计算机与网络运行设备、各种服务器、资源管理平台建设、课堂录播系统、高清拍摄设备、教育电视节目建设、存储设备、容灾备份等。

3.管理运营与共享机制建设。管理运营与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主要包括:(1)建立校企社政共同参与的学习资源支持中心建设指导委员会。引领资源建设方向,指导资源建设工作,监控建设过程,评价建设质量,提供咨询和建议,推动资源的社会共享和使用。(2)建立资源开发与共享管理体系,包括高职院校的校内资源共享管理体系、高职院校校际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面向社会并体现本校特色的服务体系,如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社区服务特色的市、区、街三级学习资源共享体系。(3)建立一套学习资源中心建设的管理和激励制度及评价体系,实现学习资源支持中心的长效运营。如:在线资源共享调用情况测评方法;推动教师进行学习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推动学生使用学习资源和网络课程进行自主性学习的规章制度;专业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开发质量的评价体系;专业学习资源、网络课程使用效果的评价体系;学习资源库建设的激励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制度;资源建设立项管理条例等。

政府的引导、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是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学习资源建设的保证,资源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是资源共享的基础,组织和制度建设是长效运行的保障。

[注释]

①(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韦小满,曹漱芹,刘洪沛,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18-229.

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军队院校 任职教育 教学

所谓任职教育是指军官在完成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的需要而进行的培训、进修或专业学位教育。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以任职岗位为指向的军事职业教育。本文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简单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提高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启示,希望对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阐释

1、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简单被动地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通过这种建构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所起的作用,认为在实际情境下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2、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着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多角度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提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当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

当前大部分军队院校在任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其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偏强,过于强调抽象概念,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员讲授的知识与部队实情以及教学对象的岗位工作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学员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真情实景的教学导致学员难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法灵活适应实际变化。

2.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忽略了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当前的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份强调了教员的中心地位,而忽视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还没有做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不能激起学员的学习热情,也没有培养起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员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也仅仅是停留在教与学的关系层面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3.教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任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中仍有相当部分教员缺乏部队实际经历,能力素质与任职院校教育要求不相符。对学生关注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涉及国际战略、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了解掌握得不够,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家的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教员没有很好地担任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学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而也导致了教学效果总体质量不是很高。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提高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启示

结合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引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方法,在任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以提高任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合理设置教学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并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在任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上应该变知识传输为知识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尴尬局面,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员的学习由单纯的个性学习转变成为互动性的合作学习。同时,要积极创造有利的学习情境,让学员在情境活动中获得知识,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提高教员和学员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收集、获取、传播、加工和创新知识的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2、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突出学员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军队院校师资队伍中部队经历不足的缺陷,要鼓励教员经常深入部队和科研院所进行调研和学习,丰富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增强他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驾驭知识的能力。同时把一些军事行动作为鲜活的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为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员本身也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争取全面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应以学员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差异作为教学组织的出发点,把任职岗位的专业需求和培训专业的设置要求作为教学实施的着重点,寻求合适学员发展的新方法,鼓励学员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提高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3、构建区别于传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适当增大互动式教学的比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这就决定了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员参与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增加互动式教学的比重。通过教学双方围绕某一观点和问题的平等交流、研究探讨,达到思想、观点的碰撞接触,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员始终围绕问题进行互动,最后对学员发表的意见和观点进行逐一评述,全面总结,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提高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除此之外,也应该健全任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员的教学积极性和学员的学习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勇.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董会瑜.军校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4.

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型;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03-03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入快速转变的时期,各地高校也先后进行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一、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困惑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社会思想逐渐多元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不强,物质化思想严重,享受主义追求,没有理想和目标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具有一定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对大学生影响的长期因素。作为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及教育方式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对自己子女施加影响。此外,大学生出生并生长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年代,没有经历以前艰苦的岁月。那种传统的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大学生身上弱了很多,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养成金钱至上、个人之上、享乐至上、功利至上的价值观。

(二)高校教育机制的缺陷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合;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在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道德滑坡现象,更能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在面临转型期,高校定位与市场联系越来越密切,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时或者实践活动等方面忽略思想政治课程,从而在时间和程度上缩减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得不到真正地贯彻。

(三)社会环境的催化

首先,西方国家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一些腐朽思想观念也渗透进来,这对我们保持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建构时期,再加上其自身的特点,很容易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冲击,从而淡化了自己的信仰。其次,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社会处于转型迅速发展期,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就会形成不同的声音。大学生多年处在学校求学,了解社会复杂性的机会少之又少,很容易受到社会表面的吸引,尤其是网络盛行的时代,更增加了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难度。不能正确地判断和对待社会带来的一些问题,必然会导致大学生行为上出现一些偏颇。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面临社会经济转型,大学生除了借助外界力量,大学生还需要依靠自身力量来抵御外来不良影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心理不稳定,知识不全面、重专业知识忽视自身思想教育,价值观不成熟,社会阅历欠缺,都成了大学生毕业之后顺利进入社会的阻碍。而这些很容易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出现偏激行为和过激语言。所以大学生要想克服这些障碍,必须提高自身修养,扩充专业知识,提高精神修养。

(五)传统价值观不合理因素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历史遗产,悠久的历史文风格独特、体系完整而且导向明确,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维护着古代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具有保守性、单一性的传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形成了一定的束缚,从而对大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要想适应时展,社会转型,满足社会需要,必须从根本上突破这些陈旧观念,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行动。

二、解决对策

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做出的重要讲话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养成十分重要。”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对于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及实现民族复兴有着重大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坚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多年以来所形成的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价值追求、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都是在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和意愿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些是在转型期大学生继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据,对大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指引性作用。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培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的重要方式,实践培育是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方法论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离不开实践的沃土,只有在实践的沃土上才能开出理想之花。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以理论研究带动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

3.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概括性,能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在对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时,要注重主导与差异相结合的辩证思维。坚持大学生价值观发展方向的主导性,同时要培养大学生学会辨别出现的不同价值观,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世价值观、实用主义价值观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和多种文化的差异性,有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此形成最大共识,不断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地位。

4.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原则。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现在正处于转型期,但优秀的传统文化仍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来源,是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通。我们结合时代特征形成新的时代文化,经过沉淀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学生学习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精神,为构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土壤”和“源泉”。

(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认同感

认同感是指大学生既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又要能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面临社会转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优化高校教育体制。社会转型要求高校改革、转型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定位。在转型过程中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力度,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并不因为转型而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思想的地方。同时,改变高校领导为核心的传统治理模式,强调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涉及到大学生自身利益的事物,让他们参与其中,为学校献计献策,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彻底感受到自己价值的存在。

2.高校教育者要身体力行,做好示范。面临高校转型,教师探求改革,做到知识传授和精神影响相结合。实现教师及传授给了学生知识又潜移默化他们的情操。同时作为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理论研究者和传播者,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点、前沿等问题的研究任务,在课堂上,为学生准确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信息。

3.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要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面临转型,适应社会,高校要改变那种重专业课轻视思政课的误区,真正地结合国家政策和大学生心理特点,优化教育结构和内容,在转型改革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此外,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认真学习和贯彻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对大学生传递信息时能够准确、科学、有效。

(三)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培育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历经几代领导集体的探索而形成的,蕴含着每个时代的精华。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实事求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结合高校转型特点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我们帮助大学生正确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

2.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环境是大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型社会的多元化,给大学生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周围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成了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社会环境,通过大众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情感上和思想上的互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身感受。

3.加强社会公平机制建设,构建完善社会监督、奖惩体制。转型过程中社会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公平、公正。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是否公平、公正都能够在他们身上折射出来,如面对高考、入党、评优、就业等,是否公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的机会,奖惩分明,使他们感受到只有通过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从而增强对国家、对社会的自信感,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和信任感,思想内化为行动,积极主动地去接近、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适应社会转型发展。这些对于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长效因素。

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篇6

关键词:犯罪构成;双层次;三阶层;四要件

一、现存的三种主要犯罪构成理论概述

犯罪概念是说明犯罪是什么,它具有什么基本属性,从客观上揭示一切犯罪行为的共同基本特征,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而犯罪构成则是在犯罪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犯罪是如何构成,成立犯罪需要具备哪些要件,从微观上分析各个犯罪行为的内部结构及其成立要件,是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

(一)德日三阶层说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德日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即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要件之间是递进式的,其中三个要件的构成逻辑十分紧密,不可拆分,并且具有递推关系,即最终对于罪责的判断,要通过三个要件进行递推式的逻辑推理之后方可得出。其中构成要件的该当性,即该当刑罚法规构成要件的事实,包括:行为(作为、不作为以及因果联系)、结果、行为客体和情况,以及构成要件的故意和过失。违法性指构成要件违法性的类型,如果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在没有违法性阻却事由的情况下,可以推定行为违法。违法阻却事由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或正当业务行为、正当行为。责任要件包括:责任能力、责任要素即包括故意和过失、期待可能性的呢过。行为人在自己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并确认违法后,如不存在责任阻却事由则受到刑事处罚。

(二)英美法系双层次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英美国家由于属于判例法的事务操作性传统,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犯罪构成理论,他们刑法理论是通过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来衡量和判定犯罪是否成立的,具有双层次特点,故称为双层次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英美法系的双层次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结构上包括犯罪本体要件和责任充足要件。犯罪本体要件包括行为和心态。行为即犯罪行为,由行为和意识构成,表现为作为、不作为和持有。心态即犯罪心态又称为犯罪心理,是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就是行为人在实施社会危害行为时应受到社会谴责的心理状态,包括规范内容和心理内容两层要素,以《模范刑法典》为代表的美国当代刑法中的犯罪心态模式有四种,即蓄意、明知、轻率和疏忽。责任充足要件是美国犯罪构成诉讼意义上的构成要件,要求排除合法辩护。合法辩护在美国刑法上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得宽恕”,如未成年、错误、精神病、被迫行为等等,相当于大陆刑法的责任阻却。另一类是“正当事由”,如紧急避险、正当行为、警察圈套等,相当于大陆刑法中的违法阻却,这两类都是免除刑事责任的根据。

(三)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学术界存在争议颇多,现行的理论体系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最早源于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修正,该理论体系已经自成特色,司法实践中也能够被较好地运用。我国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相互统一共同发挥认定犯罪的作用。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成立犯罪所必须的以行为为中心的客观事实,包括犯罪行为与由该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犯罪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还有犯罪行为和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对象、时间、地点、环境等中犯罪行为实施的客观条件。犯罪主体要件是指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体资格,如刑事责任年龄、精神障碍、生理缺陷等。醉酒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犯罪主观要件是指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犯罪故意、过失、犯罪目的和动机。刑法上的错误包括法律上的错误和事实上的错误两个方面。

二、三种犯罪构成理论的优劣比较

德日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有如下优势:通过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这一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的收敛性递进式过程,有利于对刑罚权的制约,构成要件符合性的明确性与法定化,事公民对行啊发适用具有可预测性。三元模式体现了与刑事诉讼机制的一体性,为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提供了实体法基础,反映了刑事诉讼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这些优点并不能掩盖这一理论体系的缺陷,德国学者洛克信也认为,德日的阶层式犯罪构成体系也存在如下四个问题:一是难以顾及个别正义;二是对犯罪成立与否的判断显得比较僵化;三是缺乏形势政策考量;四是观念抽象化,导致解决问题缺乏具体标准。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理论同样体现了对刑罚权的制约和程序正义,有利于保障人权,体现了与刑事诉讼机制的一体性,更明显地为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提供了实体法的基础。与大陆法系不同的是其整个理论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司法经验,注重简便、实用,仅适用与英美法系的形式诉讼模式。也正是因为如此,其犯罪构成理论不注重抽象研究,缺乏系统性,很难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发展,更不适合其他法系国家的借鉴、移植。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优点在于不仅充分反映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的本质,而且不必像大陆法系那样主观、价值评价重复进行,可大量节省司法资源。但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对刑罚权的制约、保障人权、体现程序正义等方面仍不及欧美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方面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事实与价值评价未分离而在同一平面内综合性一次进行必要出现重事实判断轻价值评价的倾向。此外,我国在排除犯罪的处理、客体的存在必要与否、实用性、价值判断过于前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三、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建议

犯罪构成理论在犯罪体系中甚至整个刑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类型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其建构思路、体系、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各有其特点和优劣,没有任何一种现存的理论可以说是毫无缺陷或是一无是处的,因此我们要认识我们现行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不足,学习、研究、借鉴国外犯罪构成理论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融入我国的现行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之中,不断地完善、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蒋亚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概览.法制与经济,2012(01)

[2]何超.犯罪构成理论三要件好四要件比较.法制与社会,2011(02)

[3]梅锦.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为视角

[4]王甜.中外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01)

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篇7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化解诚信危机,构建诚信社会,有待于公民诚信素质的提高。承担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以大学生的诚信引领和带动社会诚信,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可用之才的必然趋势。文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对高校加强诚信教育的必要性、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及破解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DOI:10.15938/ki.iper.2016.06.00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10-03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直被党中央高度关注。继党的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诚信建设。彰显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必要性的解析

1.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化解社会诚信危机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人们的诚信道德观产生了冲击。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人的道德天平发生了倾斜,“逐利”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造假成为社会常态。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失信所带来的恐慌,遭遇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化解社会诚信危机的需要。

2.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同时,作为公民的大学生,却时常做出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失信行为。譬如:大学生为了点名而上课,完成点名就逃课的情况司空见惯;校考国考中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实验数据造假、毕业论文剽窃、助学贷款拖欠、就业简历编造的事件时有发生。遏制大学生失信的乱象,只有加强诚信教育,这既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所在,也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3.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之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诚信友爱。“诚信是当今社会不可少的道德诉求;是社会和谐前进的必备条件”[1]。诚实守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和弘扬。大学生作为充满活力的社会群体,其失信行为,不但使自身失去和谐,还会对社会产生辐射,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社会和谐构成威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构成要素中,“德”占据首位,而“诚信”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一个人诚信素养的高低,既是其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其是否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志。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诚信教育缺失原因的剖析

近年来,高校为了能使自己的学生顺利就业,把提高智力、开发人力,服务社会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硬指标”,而做人准则的诚信教育当成可有可无“软指标”,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在这种理念的导引下,在课程安排和师资配备上,没有给诚信教育留下空间,高校的诚信教育无论在学理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处于缺位状态。

2.高校诚信教育课程设置薄弱

高校在就业的压力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履行着以“学科本位”为主的专业教育模式,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发展节。当市场经济呼唤诚信,要求诚信时,许多高校没有给与回应,开设与之相适应的诚信教育课程,诚信教育依旧被涵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并停留在普识教育层面,诚信教育没能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诚信教育的滞后性使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素养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主要由两课教师来承担。两课教师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往往会从道德层面入手,只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诚信说教,缺乏对诚信教育体系和规律的研究,尤其对适合高校特点的诚信教育的理论内涵、诚信教育的科学方法、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诚信教育的完善机制等缺乏探索,高校的诚信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这种教育模式很难为大学生诚信观的确立提供理论支撑。

4.高校部分教育工作者诚信缺失

自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在高校中被查处的领导干部贪污受贿、违规从事基建项目、违规招生、违规使用科研经费者一一曝光;高校中个别人员还存在学术造假,论文剽窃、行为失范,道德滑坡的现象。上述违背诚信、突破道德底线甚至触犯党纪国法的行为,在学生中产生了恶劣影响。这些平日被学生尊敬、爱戴甚至崇拜的领导、导师和老师们的所做所为,令学生震撼,使原本脆弱的诚信教育受到冲击,使课堂的诚信教育失去说服力。

5.高校诚信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蕴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的高校诚信教育,侧重于诚信知识的传授,轻视诚信道德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理论灌输和生硬说教,缺乏引导和实践,”[2]。由于诚信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诚信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认为失信带来的价值远远大于失信的成本。这种单一的诚信教育方式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其后果必然致使大学生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导致诚信缺失。

三、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的探析

1.优化“两课”结构,使诚信教育在“两课”的教学实践中凸显

(1)将诚信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努力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开展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懂得诚信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求。人无信不立,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立足社会,谋求发展,必须遵守诚信、践行诚信。正如所言:“小胜靠术、中胜靠智、大胜靠德”。人如果缺乏诚信,其道德就会缺失,就会偏离人生的轨道,自然就会丧失发展的机会。在法律基础知识中“把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的意识,做一个诚信的人”[3]。

(2)将诚信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实践中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事求是”是诚信教育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处事为人的态度和准则。实事求是的本身就体现了诚信,教育大学生自觉贯彻执行的以修身立德、实事求是为宗旨的“三严三实”,诚实守信,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在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开展诚信教育。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已经被定义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德智体美劳中“德”为先,“诚信”作为人基本的道德修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大学生要想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遵守诚信原则。

(3)将诚信教育融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实践中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开展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懂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引导大学生要秉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突出诚信教育,教育大学生掌握诚信对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使大学生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实践诚信。

(4)将诚信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践中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任人蹂躏、宰割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奋起抗争的斗争史。事实证明从争取民族独立的中国革命,到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守和履行对人民的承诺,赢得人民的信赖并取得辉煌的成就。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不仅可以树立其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实事求是地对待民族历史,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诚信意识”,[4]体会诚信对国家、民族、政党的强弱兴衰,对个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使大学生遵守诺言,以诚信走天下。

2.加强诚信师德建设,营造诚信教育的外部条件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诚信程度的高低,会对大学生的\信认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教师诚信师德的建设,使诚信内化于心,外见于行,教师才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诚信传递给大学生。同时,诚信道德高尚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以自己的诚信言行感染学生,这对形成大学生的诚信品格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要把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教师的诚信师德建设相结合,营造诚信教育的外部条件。

3.建立诚信档案,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诚信档案,作为一种约束机制,是强化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诚信档案应囊括学生上课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在校考和国考中的作弊情况、学生成绩、毕业论文的重复率;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定期公布诚信记录结果。对诚信业绩好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保研等方面优先考虑,形成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激励;对诚信业绩差的学生一票否决,通报批评甚至给与纪律处分。毕业时将诚信档案装入学生档案与社会对接,对其失信行为形成震慑。形成大学生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长效机制,帮助其坚守诚信底线。

4.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自觉与自律的统一

社会实践作为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大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诚信知识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自律行动,使其诚信品德得到充实、巩固、提高和升华。为此,开展诚信教育的社会实践时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实践活动之前要进行诚信誓言宣誓:即我要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三严三实”,做诚信之人、办诚信之事,以自己的诚信言行为社会诚信道德体系的构建做贡献。尽管宣誓仅仅是形式,但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诚信教育才是完美的,它时刻提醒着大学生牢记职责和使命,坚守诚信,履行诚信。第二,在实践活动中要进行诚信宣讲,即把所学的诚信知识向广大公民宣讲,既要宣讲诚实守信的先进案例,弘扬诚信;又要宣讲那些因诚信缺失导致个人发展受限、企业倒闭破产的反面案例。使大学生在宣讲的过程中感悟诚信,践行诚信。第三,要播撒诚信种子。大学生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载体,不但自己要做到诚信,还要播撒诚信的种子,用自己的诚信之火,燎原社会,使诚信深入人心,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诚信教育的自觉与自律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赵振华.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2]蔡秀磊,周顺.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诚信教育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60-62.

[3]马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4.

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慕课;英语教学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频度的不断提升,英语作为国际通用性语言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就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英语教学进行新的变革与尝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提升英语教学的理论水平,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终身英语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基本理论概述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新知识习得应当建立在学生的既有知识基础之上,它是对旧知识的一种扩展与延伸,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在学习中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联系旧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学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与建构主义理论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完善英语知识体系,在知识积累、总结、反思和探究中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着力点放在学习方面,根据自身学习需求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需要教师将教学重点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

2.慕课的内涵与特点

慕课是信息技术下的产物,它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究其本质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主要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大规模和网络课程。慕课不是一个人的在线网络课程,而是由众多参与者参与的。因此慕课资源规模庞大,它是由若干个者基于共享与协作精神而实施的课程资源行为,在线课程是其本质属性,其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学习者只要借助网络登录慕课信息平台就可以便捷地自主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慕课具有更强的目的性,慕课资源的者主要以英语教师为主,教学内容层次性更突出,知识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大多以短小的视频为主,内容既体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有助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便捷的学习,教师能够与学生保持有效的互动。

二、英语教学中应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慕课的意义

1.完善英语课程内容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英语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旧知识作为支撑,这就对新旧知识的交互提出了要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慕课有效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能够完善英语课程内容,丰富英语课程资源体系,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从而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完善英语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

2.拓展英语学习空间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语言学科,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离不开学习环境作为支撑。英语教学中应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慕课,可以为英语教学拓展学习空间,构建一个课堂之外的外部认知与交际环境,或为学生搭建英语学习平台,或为学生创造认知背景,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语用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慕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构建英语生本教学模式

目前英语教学必须在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规范下实施,导致英语教学模式形成了统一的模式,课堂完全成为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师掌握着课堂的支配权与话语权,学生成为英语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慕课在英语教学中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构建英语生本新型英语课堂,优化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支配者,而是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成为英语学习的引导者、学习伙伴,帮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慕课基于科学的学习理论,为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同时又将科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慕课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彰显慕课规模大,资源丰富,开放性、共享性与互动性强大等优势,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拓展英语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并且借助在线学习优势,推动英语教学的有效互动。

2.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慕课在英语教学中将构建学生英语学习的新模式,通过整合、优化英语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提供认知背景。基于建构主义的慕课将通过资源整合c教学内容优化的方式,将英语知识模块化,通过一个个英语知识模块或者短小的慕课视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性学习、反复性学习。慕课是一种在线学习课程,教师可以借助慕课开放性、互动性的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互动平台,突破传统网络学习缺乏交互性的不足,开展英语学习论坛、网络英语角等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互动,提升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运用慕课进行知识链接,以链接的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认知背景,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满足学生英语学习自主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3.构建教学反思体系

慕课作为一种在线学习课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慕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构建起教学反思体系,通过学习反思,认识教学取得的经验成果与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行为。目前英语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由学校与教师实施评价,评价的维度不丰富,往往从教师“教”的角度展开评价,不利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而慕课的应用将进一步丰富教师教学评价的维度,促进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慕课的应用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以视频的形式加以固化,不仅教师自己可以反思,同行、学生甚至其他慕课学习者也可以利用慕课的交互性优势进行互动,从而有效促进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行为。

四、结语

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慕课体现了一种融合思想,将建构主义理论、慕课、英语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其不仅提升了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发挥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充分利用了慕课优势,这将对英语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慕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需要英语教师不断加强实践探索,以更好地促进三者有机融合,从而将英语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财务制度原则范文 下一篇:案例教学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