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4-03-27 16:43:57

传统教育思想

传统教育思想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是我国文化的精髓。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由于教学方式等的影响,教学效果不佳,必须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并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

1.德育。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教育为主,德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我国传统文学著作《大学》中对德育就有介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教育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弘扬人性崇高的品德,自身的品德养成之后要使所有人都能够祛除恶习成为全新的人,并且不断完善自我,静止不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政者或者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好的思想品德,对其他人要宽容,以德服人,以德治人。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意思说,当政者如果自己的品德好,其他人的品德也必然好。具有高尚品德的领导者所的指令,不需要强制命令别人也会遵守,反之,如果当政者自身品德不佳,则没有人会从心理服从;第二,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要进行道德教化,必要时可以采用刑法予以辅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思想认为,单纯的刑法只能够让百姓在行为上做到不犯罪,其心理并没变化,因此应该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让百姓能过明白犯罪可耻的道理。礼教相对刑罚更加有效。

2.爱国。

爱国主义思想一直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主要内涵之一,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唐朝诗人杜甫曾说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写出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三国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2]。”这些中国文化传统无不显示出“爱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支撑作用,中国才能够在一战和二战期间与外来侵略主义者作殊死抗争,获取现在的独立统一局面。

3.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的思想是由于我国的民族特性所决定的,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潮流中,我国各民族始终处于分散的状态,尤其在战争期间,各诸侯分裂割据现象严重,使得我国纷纷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只要各民族相互团结,才能够维持社会稳定,才能够统一战线,共同御敌。只有团结的民族才能够增强我国的凝聚力和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相分离。

在我国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会为学生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德育、爱国思想等,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在实际行为中并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思想品德素质。这是由于在我国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教学并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实践行为缺乏引导性,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应用于实践。

2.教学方法不当。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上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3.应试教育的限制。

中小学教师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关注点有所偏差。应试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自身成长,教师为了响应应试教育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则侧重于使学生对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忽略学生内化知识的程度和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探析

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成为爱国主义者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内在成长。校园占据着学生的主要生活地点,营造良好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对于促进学生内在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例如,在校园或者教室的墙壁上粘贴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海报、名人名言、故事寓言等等,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改良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为前提实施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吸引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多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知”与“行”的统一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些许问题,使得中小学生只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而不知其教育含义,在行为上有所欠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要求教师必须改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发展!

作者:王清伟 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3,14:14-16.

[2]郑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途径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356-357.

传统教育思想篇2

孔子认为以德治国,统治者实行德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后人所言“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德治与法治相比,孔子认为德治更具优越性,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统治阶级用行政、法律刑罚来管控百姓,只能使百姓避免或不敢去犯罪,却无法让百姓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用道德教化来引导百姓,以礼节来约束、规范百姓,则既能使百姓尊礼守节不犯罪,又能使百姓有羞耻荣辱之心,从而自觉约束自己,做到适可而止。在继承孔子的“德治”思想的基础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对于德治、法治的关系问题,朱熹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而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朱熹认为,德礼、政刑都是治国的手段,前者是主要手段,后者是辅助手段,两者不能偏废,更不可逐本求末。纵览历史,统治阶级出于维护政权的目的,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儒家“德治”之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积极统治效果,巩固了封建统治。近代以来,随着清王朝封建堡垒的土崩瓦解,封建阶级的“德治”也完成了其阶段性的历史任务,退出了历史表演舞台,但其“德治”的思想本身仍然具有现实的历史价值。孙中山在探索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治国方略时,就高度重视“德治”的作用,他讲:“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因,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但是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党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认为“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有决定的意义,每一个红军战斗员不仅要能够有充分的军事技术——手中的武器,而且最重要的是脑子的武装。必须充实现有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实现中央政治工作条例。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认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在中国特殊国情基础之上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为“生命线”地位,既是使然也是必然,是使然与必然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党非常重视对党员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革命、治党、治国的重要方法,这一思想的产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治思想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扬弃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没有割断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的“血脉”,它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受到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影响,但绝不能成为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我国历史上关于“德治”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表现为所倡导的道德信条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阶级的局限性。封建社会每衰退一步,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其“德治”的虚伪的“光环”就越刺眼,对社会的破坏、阻碍作用就越强。二是表现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主张不易采取武力的逼迫,而提倡让人们自觉的接受。三是表现为虽不否定法治,但总体过于看轻法治,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又有其合理性,最大的特点就是道德主“内”治“本”,法律主“外”治“标。这正如董仲舒所言:“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以上这些儒家的“德治”主要特点,就决定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儒家“德治”思想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优良成分、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作用注意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德治’。这里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的重要意义基础上的‘德治’,是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这也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和中国古代儒家‘德治’观的重要区别之一。更重要的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其基本内容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这就同中国古代儒家所谓的‘德治’从根本区别开来。”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关注的毕竟是封建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其维护的是封建主义制度,捍卫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特定阶级性。孔子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是为了给广大劳动人民套上了无形的精神枷锁,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统治的目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其目的是借助道德规范建立、维护高效的经济政治新秩序,大力激活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中国梦。“学习我们的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儒家德治中具有封建性质的“三纲”之类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了抛弃,“五常”之类则是在批判的基础上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直观的“姓封姓社”的问题,不能对其有特殊的仇恨,草率地把它贴上封建主义的标签。建国后一段时间里,由于“左”的路线影响,把传统德治思想看成是与社会主义截然对立的罪恶的东西,结果拉开了“”的历史悲剧序幕。“工人和旧社会这间从来没有一道万里长城。工人同样保留着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心理。”社会主义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一种新生社会制度,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仍然会保留着旧社会的许多思想意识残余,人民群众在道德、精神等诸方面都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幽灵”的召唤。这毕竟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封建化不是一会事。“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去封建化”,是为了帮助和教育人民群众克服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根深蒂固的旧习惯、旧风气,从而让人民群众彻底摆脱封建的精神奴役和恶劣影响。那种认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儒家“德治”思想复辟的观点,显然是在反封建极端主义思想下的荒谬解读,这不是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而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宗旨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表述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风格

“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地创造社会主义学说,要使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意识转化为工人阶级的意识,需要对工人阶级实施恰当地“灌输”。而这里的工人阶级应是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熟悉、掌握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带有中国特有的民族语言表达特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知和先行者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去掉马克思主义的欧式方言,取而代之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本土语言,然后才是在人民大众中进行传播和运用的问题。因为无视中国人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感情表达方式和喜恶特点,就根本谈不上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化也面临语言表达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用民族言语表达来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是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中国具体实践的根本要求。这一问题不解决,马克思主义就不会为中国人民所真正接受,就不能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有效思想武器。由此,运用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表述形式,就不可避免地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重温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历程,不难发现大量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相结合、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表达形式。在这方面,用“实事求是”来表述思想政治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是一个极为重要、典型的范例。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实事求是”就是一个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老命题,最早见于班固所撰《汉书•刘德传》。据记载:“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唐代颜师古对此作了注释:“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这就是说研究学问要注意掌握事实根据,然后再从事实中找出真实的结论。

对“实事求是”这一民族语言进行了新的解释,他讲:“‘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民族化、本土化的结晶。在当代中国,无论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中,“实事求是”的使用频率都是很高的,已成对人们行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比如,在论述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保证党员干部思想不受侵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时,就运用了形象生动的中国化语言风格。他讲:“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用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训诫党员干部要发扬白求恩式的大公无私精神;用“日新月异”和“革故鼎新”来表述改革创新精神;用“居安思危”表述忧患意识;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述共产党员的使命意识;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述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用“舍生取义”来表述伟大的献身精神;用“已不正焉能正人”、“身教重于言教”来表述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育干部要发扬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用“利欲驱入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教育人们不要热衷于追名逐利。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就是这样运用中国的成语典故、民间谚语来诠注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既使它在本质上没有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原意,又在语言表述风格上实现了中国化。

传统教育思想篇3

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但它的负效应所造成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思想对学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对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等价交换是经济生活中的通行原则,但有人把它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出现了“权钱交易”“互惠互利”等,奉献精神被淡化。因此,让传统道德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弘扬光大,很有必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我们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他们这一代是否具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是否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时代的要求,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已迫在眉睫。因此,渗透传统道德教育是当前深化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

二、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爱国主义是最具有凝聚力的时代精神,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孔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凡有治国平天下抱负者必须从修身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此后,爱国爱民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豪言壮语不绝于耳,有了这样的宏大志愿,就有了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之心。像、、雷锋、孔繁森、梁世奎、杨利伟等杰出代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非常突出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优生优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学生中多数为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是:家长娇惯溺爱,孩子任性自私,他们怕吃苦不愿劳动,遇挫折灰心丧气。对他们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教育尤为重要。奢为恶之首,俭为德之最。奢侈历来为人们所反对和痛恨,它是亡国、败家、腐化堕落的重要根源。我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精辟论述。唐代诗人李商隐形象地概括了这一历史经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宋代司马光位至宰相,但他教育儿子要崇尚节俭;清代诗人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指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上这些古人的思想对于我们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顽强拼搏的精神都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古人对“立志勤学,谦虚戒骄”“,遵纪守法,改过从善”等都有精辟论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有机地渗透,并与当前反腐倡廉,勤俭节约的大背景紧密结合,有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达到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一代新人的目的。

三、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则

1.扬弃的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浩如烟海,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道德中有不少封建糟粕,需要我们分析鉴别的,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伦理规范以及重男轻女等不健康的东西,至今沉淀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之中,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应该抛弃。

2.推陈出新的原则

传统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当今时代有着漫长的时空差距,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如孟子的“仁义礼智信”。我们必须改造,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仁”即要求学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义”要求学生见义勇为;“礼”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智”要求学生热爱科学;“信”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以此让传统道德焕发出新的青春。总之,对青少年进行传统道德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我们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传统教育思想篇4

Abstract: The modern value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to discuss the beneficial parts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can be used by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triotic loyalty and good family values in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th continuing to carry forward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method of home folk-custom and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shuold be concerned by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very useful carrier, such as festivals, opera and so on.

关键词: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部分;现代价值

Key words: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cellent part;modern value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013-01

0引言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影响都很大,有很多的现代价值。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人类出现阶级之后就随之产生,对人们思想进行教化和统治的活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过历史性的作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要求“精忠报国”“公忠为国”。孟子还提出:“天下有道,以身殉道;天下无道,以道殉身”。[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和受外来国的影响,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尽管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但是效果还是不明显的,这就要求国家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要借鉴我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美德的教育在今天看来更有特别的借鉴意义。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家庭美德教育方在很突出的位置上。首先是强调孝敬父母,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行,古有“百善孝为先”的观点。正是这种突出的地位,才使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邦”“尊老爱幼”的文明和传统美德才得以流传至今。在今天,孝道没有古代那样重视,很多人忽视对父母精神上的照顾和慰藉,所在今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突出和重视孝道教育和亲情教育。

2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多的现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3]

2.1 利用乡约的教育方式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当地的老百姓提出的,对他们进行教化的一种方法。每月用一两天的时间由专门的人员对百姓进行讲读,讲读的内容通常是由民间制定和政府颁布的两部分组成。前者如宋代的《蓝田吕氏乡约》,后者如明太祖的《教民六谕》,这两者相结合所以教育民众的效果非常明显。这种利用乡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今天几乎很少运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针对各个地方的特色和特殊性方面的教育没有做的很好。所以现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应该采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乡约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应该更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2.2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就提出了这样的思想,他针对不同的学生对“孝”有不同的回答可以看出这一点。“当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答曰:‘无违’,即不要违礼。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当自游问“孝”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能够做到因人而异,能够让学生扬长避短。

我国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也有因人施教的方法。但是在实践中用的还是比较少。这主要是源于我国的学校教育的方式,都是集中教育,很少有个别教育的。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长远来看抑制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3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形式多样,值得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且客体课借此相互作用的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但有些载体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用的非常多效果也不错,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却很少受到重视。

3.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节日载体今天应该发扬光大古代的统治者们擅于通过节日为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通过在特定的节日举行特定的庆祝方式来引导百姓的思想。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引导人们的爱国热情。以节日为载体来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在劳动之余得到放松和娱乐,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相应的教育。

3.2 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节日这个载体的运用不是很好中国传统的许多节日都在慢慢淡忘,因此这些节日带来的教育功能也一并消失。所以,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有很多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逐渐淡化了民族意识,爱国热情也在退化,所以选择以节日为载体来加强人们的思想教育是一很好选择,应继续并加强力度。

3.3 在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戏曲为载体既让人们容易接受,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国古代大到国家官吏小到文人墨客教育家都很重视戏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古代以戏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今天歌曲中以歌颂祖国和很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歌词的比例很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借鉴戏曲歌曲这种载体,更多的把国家的主流教育思想融入到歌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能够发挥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越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194.

[2]朱熹.孟子・离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徐柏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M].第298页.

传统教育思想篇5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其中非常重要,可以为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这几千年的历史洪流中,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演变,形成了一道稳定的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稳定的,它有着相对的不变性,因此才能够超越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的时代潮流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影响着中华儿女,中华儿女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告诉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许多的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利益的冲击下变得岌岌可危。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中华子女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在高校之中,广大学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里的重中之重,高校学子的思想政治水平,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高校学子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非常重要,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有着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更好的效果。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在中华五千年中,中华文明涌现了许多的优秀文化,在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即使经历了秦朝焚书坑儒之后,在时展中依然有许多优秀文化被传承下来,在这些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更加注重对于个人的德才教育,古有“圣人”、“君子”之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于人文品格教育的有力佐证。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对于个人的伦理教育,古人亦有言:修身齐家平天下,对于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儒家认为的实践道德是个人的最高追求,道德与人格的修养才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即个人修养的教育,对于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当代大学生身处于一个信息化,事物高度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之以往每一个年代的学生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这个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疑也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而恰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在于其稳定性,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都不曾发生过重大的改变,正是这种稳定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又如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传统文化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国家建设为己任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加爱国,树立远大的民族抱负。

二、高校应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优良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其中不乏劝人向善的文化精华,同时也正如事物都有两面性,传统文化之中也有不好的地方,也存在有着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千年中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其积极向上的精华部分是值得发扬的,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就要将之区分开,将发扬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如蕴含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夙夜在公”,“大公无私”等传统文化精神,而在中国古典文化之中,如诗词歌赋,戏曲等不乏弘扬这种积极文化传承的文化。在高校中,应当将其发扬,而对于那些封建迷信的传统文化,如怪力乱神之流,则应该运用科学的方式批判其存在性,让大学生认清封建文化,保持科学向上的思想状态。

(二)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乏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项目,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结合传统文化项目,成立相关的社团文化组织,通过活动的形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引起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正如近几年来,高校之后兴起的国学热潮,真是鼓励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将国学中的优秀文化带到课堂,将优良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精神渗透到生活中。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这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作风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活动形式上,可以开展“时事点评”、“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文艺表演、观看传统文化电影等形式,丰富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在学生活动中,言传身教,达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效益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适当地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融于日常教学之中,在思政课教学上,要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载入“两课”的课程教育之中,扩宽课程内容,引经据典,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够吸引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四)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德育水平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专职教师的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人员,更应该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讲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以身作则,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不可置疑,是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方法指导,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合理运用,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传统教育思想篇6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是多少年来我国各民族人民辛勤劳动积累的文化结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帮助大学生迅速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简介

1.1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概念本身便透露着宽泛的人文气息,关于文化本身的解释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般情况下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指不同于经济管理和政治活动的全部精神活动产品。

1.2关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特点

第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先秦时代的中国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奠基思想,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后世的精神品质、道德修养都起到了极大地影响;第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着较强的育人职能,虽然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但是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新思想、新观念的孕育摇篮,广大劳动人民始终坚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精华和经验,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动力,也将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充分的感染和教育着大学生的思想品格。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材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热情;第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价值观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方法、观点以及立场相结合,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实践。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工作实践策略

3.1在高校思想政治的课堂和教材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注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只有充分实现高校思想和政治课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实现其教育价值;其次,当前编订高校思想政治教材主要充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与精神内涵相结合的效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材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最后,积极促进大学生国学经典的学习和阅读,不断提升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水平。

3.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文化培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专业化及职业化水平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培训中应该重点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容,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最好的职业诠释,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同样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以及文化阅历,激发和引导学生产生真善美的观念及行动,用切身的行动提升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召力。

3.3构建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相融合的书香校园新气氛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在构建当代和谐大学校园以及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过程中,需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不断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最终营造书香校园的浓厚学习氛围,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3.4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构建教书育人新境界

我国自以来便提出了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教育主张,因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又被提上了一定的高度。当前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的理性平和心态构建、自信与自尊的树立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增加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才能逐渐在大学校园形成全新的教书育人环境。

3.5以互联网资源为依托逐渐增加传统优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近期国务院提出要求全国各大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张,其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利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加强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一改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枯燥与乏味,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之上乐于学习、容易接受,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学习文化自觉性的提升。随着当前智能手机以及移动客户端电子产品技术的兴起,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还要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4结语

传统教育思想篇7

在教育功能上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深入挖掘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和课外实践等途径实现其价值,将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人类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生存智慧,作为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园和生存方式千百年来代代传承,塑造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生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和有力的价值支撑。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提炼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

自古以来文化就具有育人的功能,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文化符号,而是以其蕴含的价值意义去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选择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无处不在。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最重教育,文化乃“教化”。其实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教育功能,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概莫能外。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以其价值观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化,规范人伦秩序,稳定社会关系,从教育的功能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在教育目标、教育内涵和形成机制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使两者的结合成为可能。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关注人的精神品格,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以完善人格、实践为人之道为终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正是要解决“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新时期高校要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民族复兴人才梯队,其中明德修身、砥砺品格,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教育目标这个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

(二)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共生性

文化传承属于广义的社会性教育,侧重于向社会成员传播知识技能,同时提供社会生活的基本伦理观念和生活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更高层次的信念教育,侧重于培养社会成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高尚的理想信念。这两种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很难想象一个连最起码社会道德都不具备的人能树立科学高尚的理想信念,因此这种社会性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和依托,没有文化素质作为依托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具有共生性。

(三)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机制具有相似性

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都体现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意愿和政治诉求,是基于维护统治利益和社会秩序的需要,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将统治阶级推崇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形成社会所期望的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两者在形成机制上具有相似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资源支撑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合理运用,对于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资源大有裨益。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供文化资源支撑。

1.“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教育

中国先哲历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华民族系统、辩证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中世纪西方文化“天人相分”的独特境界。天人观念可以溯源于西周时期原始宗教的天命观,经过先秦孔孟到宋明理学趋于成熟,表现出完备的思维形式。儒家讲“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反映出共同的价值追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服从自然规律,万物均是朋友,理应和谐共处。并且认为人为天地之心,不仅与万物相通连为一体,而且人对万物负有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和谐。这种“天人和谐”的自然生态观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也与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脉相承。把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天人和谐理念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意识,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和谐、绿色的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教育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君子行为处事,应该像天那样高大刚毅,力求不断进步。《易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是对自强不息精神最精准的描述。《论语》中指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都体现了一种不屈不饶、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和人生追求。历史上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反奴役反压迫的革命斗争,建国后全国各族人民坚定顽强、百折不挠的道路探索和改革攻坚,无一不是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自发践行。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应该主动赋予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并自觉运用到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中去,引导青年树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境遇,提高思想境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3.“忧国忧民,公忠尽己”的价值观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人生最高目标是以天下为己任、公忠尽己的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贯穿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心理之中。这一民族精神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其生活的社会、国家、民族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公忠尽己”是处理个人与民族、国家关系时的一种价值选择,它强调的是国家利益、整体利益的至上性,是为社会尽责,为民族尽忠的献身精神。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继续鼓励并提倡对历史人物的学习与借鉴,从中提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4.“推己及人,仁爱和谐”的道德观教育

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决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民族特质———以德摄政的伦理政治性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3]“仁”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是儒家学说的内在根基。儒家把“仁”的内核定义为“爱人”,所谓仁者必须有“爱人”的情怀与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道也就成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爱人”是仁的核心,“忠恕”是仁的方法。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施动者都是“我”,儒家要求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去“爱人”、去“亲亲”、去推己及人,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既然施动者“我”是处理人伦关系的关键所在,那么“求诸己”也就是“修身”就成为实现理想人格的道德基础和首要条件。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己及人、仁爱和谐、修身立德的思想运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会尊重、体谅他人,将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融入现代道德理念,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有效借鉴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和资源,还能够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就亟待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去挖掘、整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并创造性地借鉴运用。

1.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一种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既用语言来教导,又用自身行动来示范。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与学生对老师自觉有意的观察、效仿同时展开且交互作用,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不仅要做“经师”,在道德理认知上对学生答疑解惑;更要做“人师”,在道德实践中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模范践行。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养成来说,“身教”甚至重于“言传”,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品质、行为处事魅力会起到关键作用。

2.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关注到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毋庸置疑每个人在智力、性格、心理状态、需要动机、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每个人的潜质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孔子在总结前人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生的天资、个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针对不同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个性化教育,论语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实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前,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现代价值。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切实关注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心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既注重普遍性、共性问题,也不忽视特殊性、个性问题,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慎独自律

慎独是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内心深处潜藏的意识、动机进行约束管理、反躬自省的一种高度自律的修养方式,是传统文化中个人修养的一种至高境界。慎独之“独”即是人的意念或者动机。意念或者动机,他人不得而知,自己却心知肚明,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慎独要做到两个方面:其一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能谨慎不苟,不因无人听闻就肆意妄为,坚守道德底线和原则;其二在个体意念初发时就能通过自我内心省察,警惕、遏制萌芽状态的错误动机和不当欲望,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种强调自我反省和行为自律的道德修养方法,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反思,还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洁身自好、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品质。

4.知行统一

重视“知”与“行”的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方式的重要特征。儒家主张的自我修养并非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而是非常重视“知”到“行”的转化,强调通过躬行践履、身体力行,在人生境遇中历练品德、完善人格。孔子教育学生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怎样做,最理想的状态是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矛盾恰恰表现为大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强化道德认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开展道德实践,让他们亲自实践形成道德体验,日积月累地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到知行统一。

(三)优秀传统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文化对人的教育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表情达意方面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巧妙地运用,会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政治教育一改填鸭灌输、生硬说教的刻板印象,用一种充满诗意与美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在文化的熏陶与侵染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原则和途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原则

1.“扬弃”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在运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批判性的继承,哲学上称为“扬弃”。把其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东西剔除,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挖掘出来,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2.“双创”原则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双创”原则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新理论阐述,也是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待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色,按照是否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伦理精神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根发芽,用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强全民的精神力量。

3.针对性原则

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的挑战下,大学生群体出现价值判断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理想信念功利化的趋势,思想道德状况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这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运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切忌搞“一刀切”,不能用单一标准衡量所有人,要求所有人都做“圣人”、“君子”。而要实事求是地针对大学生群体中文化质素和品德修养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体现道德建设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途径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课堂教学以人性化交流与实时互动的优势,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借助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大学生辨别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判断力。有选择地引用优秀传统文化,在解读经典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创设一种耳濡目染、循循善诱的课堂德育情境,使思想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入心、入脑。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致力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如果能够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展现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为了有效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各个高校还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课程体系,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选派一些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学及其他活动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觑。首先,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要有技巧地加入中国元素,通过品位高雅的大学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向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充分发挥人文环境的育人功能。其次,重视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软件环境建设,创造性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营造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奋发向上的校风,帮助大学生培养情操、磨练意志、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需要统筹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并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才能长期有序健康发展。

3.以网络平台建设为载体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从网络媒体中获取资讯。为此,我们要以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传播渠道。高校要全面加强大学生校园网络的监督与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精心创作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向上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建设一批具有青春气息和时代感的精品网站,通过网络向大学生宣传推介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页设计大赛、中国传统节日网上社区活动等,激发大学生亲近和感受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以课外实践为重要补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坐而论道”,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丰富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还应该在大学生中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和知识竞赛,组织师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档案馆,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全方位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其精神力量融入生活和学习,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做到知行统一。

作者:白宁芳 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易•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论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

[5]王诗成.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德育研究,2008,(4).

[6]刘伟利,刘龙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略论[J].船山学刊,2010,(2).

[7]薛俊生,李金宝.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7).

传统教育思想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价值与应用

21世纪,是一个科技技术十分进步,经济水平高度发展的年代,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这个时候西方外来文化开始对我国老百姓进行侵蚀和影响。尤其是对刚成年不久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新鲜事物和文化的影响,近些年来,一些大学生身上弥漫着浓厚的西方理念,完全没有传统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些学生连传统民族节日,民族精神都忘记了。这样的情况,会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压力。因此,要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就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应用。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仅仅是依靠思修课程进行教学,这些思修课程大部分是偏政治思想类,对于当今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无味,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下去会影响高校的思政工作。在思政教育课堂,插入传统文化,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上古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并慢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长期下去能够提升思想教育课堂的效率。

2、有助于培养“四有新人”

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要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就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正义、礼仪、自强等精神,还有敬业、奉公、奉献等内涵,这些传统文化内容都与高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目标相适应。例如,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端午节”、“屈原”等传统文化的故事,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教育学生要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3、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在思想政治教学,教材比较单一,内容过于简单,给高校学生的感觉是空洞无趣,对高校教师来说,缺乏比较充实丰富的教学素材。要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就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要求,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土壤。例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仁爱孝悌”的家庭规范,可以在教学中增加“能温席小黄香”“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学会仁爱、学会孝顺、学会尊敬长辈。再如,要教育学生“艰苦奋斗”的个人修养,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囊萤映雪”的故事,讲授古代中由于家庭贫困,节约灯油,就借助萤火虫看书,甚至冬天在雪地上看书,鼓励学生向古人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

4、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目前高校的师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师资更是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由非专业的教师兼任,有些高校甚至让一些行政教师担任,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率,思政工作缺乏专业化和科学化。现在高校的教师受到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缺乏心态较差,喜欢抱怨,甚至借助课堂去发泄自己情绪,出现抱怨国家、抱怨政府、抱怨社会的心声,长期下去会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借鉴传统文化进行教学,高校教师在备课、查阅资料的时候,也是在给自己重新复习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新对自己心灵进行洗礼。例如,教师收集“集体利益”的资料,重新查阅古代的“苏武牧羊”、“昭君出塞”故事,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内涵,并强化自身的集体主义意识。

5、有助改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就提到过“因材施教”等思想,孔子曾经就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了三千名弟子。作为高校教师,随时可能几百名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的性格差异较大,兴趣爱好具有较大的不同点。教师,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因材施教”等方法,注意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作为高校教师,根据现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等,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比较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进展。另外,作为教师,凡事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教育工作者,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以身作则等教育理念,大思想家墨子也善于以身作则,借助墨子的思想“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要让学生树立良好思想政治目标,教师要先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时刻在大学面前,展示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高校教师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注意事项

1、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工作应用中要与时俱进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虽然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用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对于传统文化,始终要抱着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借助现代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例如通过多媒体等播放历史故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勿直接照搬过去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例如有些高校直接让学生每天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开始会比较新鲜,时间久了会比较呆板。在讲授传统文化的精髓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现代的一些案例,这样让学生感觉整个教学更加贴切。

2、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工作应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改革,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中心,因此高校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在引用传统文化相关理论,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借用那些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历史故事。例如,对于外语专业等以女生为主的班级,教师可以引用古代的“武则天”、“慈禧太后”“窦太后”等人的正面或者反面故事。假如面对是工科以男生为主的班级,可以引用“曹操”、“唐太宗”、“屈原”等名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2]李曼.浅谈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3]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4]郑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途径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5]黄岚.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1).

上一篇: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民法典安保义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