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经济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20 16:47:38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1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近年来,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和持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使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很多国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上都将区域一体化作为主要策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速度能够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过于滞后或超前发展的交通运输都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在区域经济大系统中,交通运输作为一个子系统,紧密联系着区域经济,两者不但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促进。想要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成为客观基础和必然要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概况

(一)区域经济所谓的区域经济,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和内部因

素在相应的区域内相互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其中,一定的区域范围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各个要素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作为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可以将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充分反映出来,特别是表现为能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及矿物等资源,科学性与经济效益能否通过合理布局地区之间的生产力使其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单一的经济指标是无法完全表现出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思量时需要全方位进行,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能够有效结合地区性的生态效益。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对国家经济中地区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分析其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现状;三是分析方案是否能够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或者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分析其协调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五是对基础设施的适应。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联系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交通运输在人类生活和获得生产资料的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各个传统的行业界限需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来打破,按照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能够统一规划交通资源,使组织与协调工作保持合理性,从而确保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运转正常,同时创造便利条件使交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此同时,可以使交通运输需求的各类条件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从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一是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要载体,发展方向和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所制定的要求标准相符合;二是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并不是叠加汇总各类运输方式,主要是把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有效组合。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全局性;三是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最主要特点,其中一体化中包括政策要素、规划建设以及市场要素等;四是区域间经济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得到充分的展现,另外也使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健康发展。

二、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一)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影响着交通运输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提升,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就是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同时可以有效整合产业结构资源以及地区之间的布局,对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相比较,区域经济特有的特征为关联性、一致性及层次性。在划分区域经济系统时能够根据这些特征把区域经济系统划分为区域生活、发展条件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交通运输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已成为其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进一步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长期的实践能够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对区域经济研究分析能够看出,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和制度,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各个部门,可以使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得到充分实现。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如果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同样能够增加区域内的大量经济收入。另外,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样作为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利用,使其和谐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2.区域经济能够带动交通运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高标准的运输需求能够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来满足,同时对于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规划目标,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不断升级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对运输布局和运输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均衡状态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到不断进步和完善。现如今,在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重要载体,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想要推动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将以下两方面做好。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给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条件。所谓的区域可达性主要是指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所存在的便利程度。提高区域可达性,能够使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得到促进,使区域和外界的沟通联系得到加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运输成本的不断减少和运输距离的进一步缩短,能够使区域的区位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使其在区域内更具有竞争优势;二是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加,确保不会间断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组成部门,能够使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交通运输业作为区域间的人和物等要素之间的重要载体,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合理的优化配置各个地区的资源,同时将区域优势进行充分展示,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使市场一体化的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二)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对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加强重视。合理地配置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布局以及运输结构,同时对多极化、网络化的运输系统进行同步建设。将行业界限打破,对各类运输方式积极发展,确保分工合理,使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有效提高。2.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部门必须打破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从而确保多样运输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不断强化,保障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另外,还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市场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保障区域内合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使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3.促进区域制度规范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对相关的管理规范进行制定,确保区域内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和发展,使多头管理有效减少,确保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将行业垄断行为打破,使市场规定更加透明和公开,从而推动区域统一的市场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通过有效措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交通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能够便于区域分工的强化,使区域贸易得到加强,使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得到促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公路的运输能力和承载能力。当前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日益重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质量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目标,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秦春亚 单位:驻马店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2]徐阳,郗恩崇,苏兵.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与改革,2013(2).

[3]谭建新,杨晋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徐阳,苏兵,姬浩.基于城市圈经济的陕西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3(12).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2

关键词:“互联网+”;交通运输经济;分析

前言: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与以往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得益于互联网的出现和推进。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市场状况是非常复杂的,为了让交通运输经济持续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必须要加强研究,在进一步分析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了解问题的所在,接着再有针对性的提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策略,确保交通运输业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有更好的发展,呈现新光景。

1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

1.1交通运输服务的个性化程度不足

我们发现社会群体的需求不完全一致,在进行交通服务选择上首要选择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体验的。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更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外来思想的影响。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生活体验,他们对各类服务的体验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交通运输服务是根本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的。就目前情况来看,交通运输行业没有深入考察实际情况,没有对人们的需求进行精准定位,特别是对互联网背景之下人们的需求缺乏了解。因为没有做出有益的探索所以导致服务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交通运输服务个性化不足,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将会对交通运输经济产生影响。

1.2交通建设资金紧张

交通建设并不如想象那般简单,必须要保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除此以外还需要注重其他方面的问题。要想实现交通设施的完善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除了要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以外还要实现材料供应,然而这些都需要物质基础,需要建设资金。当前,建设材料价格上涨并且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材料资金投入是非常大的,更不用提其他建设。交通建设资金紧张导致项目无法落实,这将阻碍交通经济的发展。

1.3信息化發展程度不足

深刻分析条件的变化认为当前社会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促进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在信息化建设上下足功夫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还有很多地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地区缺乏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自觉使用,我们很难在交通设施建设中看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痕迹。

2“互联网+”背景之下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

2.1科学使用互联网平台,拓宽工程资金来源

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资金不充足。对于管理人员来讲,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其围绕自身的意识活动构建相应的蓝图,在思维中构造一个整体框架,并做出规划和安排。然而要想将设想变为客观现实需要经济的支撑,现实中正因为资金补充足所以才影响了建设。解决资金问题能够实现矛盾转化。为此我们要紧紧抓住问题的症结,注意在此方面下功夫。当前,管理人员在问题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平台可以解决问题。管理人员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采取合理的方式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加快资金的积累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人员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来缓解当前交通建设中资源紧缺的问题。

2.2借助互联网技术降低运输成本

以往的主要矛盾在于交通运输成本过高影响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管理人员要立足现实,注意利用大数据平台,借助大数据平台完成智能仓储系统设计,保证物流运输实现智能化。网络平台自动实现运输分配,可以提前对商品进行分区配送,这样一来物流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网络平台分配的路径实现了最大优化,实现了商品直接运输,无需要进行商品中转,这有效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另外一方面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行业人员能够进行货品运输动态追踪,能够有效获取各项信息。未来社会将会持续发展,科技发展水平也会进一步提升,物流行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研究,实施并推广无人机运输,相信那时物流运输效率将会最大程度的提升,无人机取代了传统人力,无需每月按时支付费用,成本有所降低,更能够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应用网络技术实现智能通行

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会遇到路段交通堵塞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使得运输时间延长,运输成本也会进一步增加。应用网络技术除了可以对客运、水运进行信息查询以外还可以实现路径选择优化。,外出路径高质量规划之后以往所面对的棘手问题轻松解决。另外。城市提供网上约车服务,人们出行时候车时间有所缩减,整体交通效率得到了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3结束语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3

关键词:交能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因素

中图分类号:TB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2802

1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的提出

1.1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占用过多的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基本资源,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交通用地与商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其他产业用地是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关系。交通运输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很强,而我国是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的国家,能源问题日趋紧张。交通运输系统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矿物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而矿物燃料正在以比它们的形成快10万倍的速度被消耗着。此外交通运输系统的能源消耗还包括间接的能源消耗,如道路的建设和养护的能源消耗,以及制造和维修运输车辆的能源消耗。

1.2交通运输业发展伴随环境污染

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客观条件。随着汽车工业和道路事业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的日益增加,路网密度不断提高,致使道路交通所产生的某些不良现象如噪声、废气、振动、电磁波等相应增加,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危及到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害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其中交通运输排放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解决交通运输业对环境的影响,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3交通运输成本水涨船高

油价上调,运输行业首当其冲。一位李姓出租车司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的车是烧93号汽油的,一天下来可跑到400多公里,而跑100公里需用12升油(开空调),这样一来一天就需用去50升油,在这次调价之前按3.71元/升算,50升需185.5元,现在调价后按3.87元/升算,需要用去193.5元,每天增加了8元油钱。按目前南昌近4000辆出租车算,现在一天下来就要比油价上涨前多用3万多元油钱。权威人士估计,2004年中国石油贸易赤字接近300亿美元,约占GDP的2%。进口逆差不但反映了GDP的增长压力,同样也显示出能源使用的低效率。目前中国公路交通是最主要的耗能途径,耗用了进口石油的30%,而公共汽车、轿车和卡车使用的汽油平均百公里油耗要比欧洲多25%,比日本多20%,比美国多10%。因此,节能降耗便成为交通运输行业降低成本的“关键词”。

2节能降耗的经济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节能降耗其实就是如何使社会资源尤其是能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如何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污染物排放满足最大的社会需求。社会上的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尤其是能源更属于稀有资源,石油、煤炭等重要能源都是一次性能源,无法再生。长时间的开采和利用能源,必将导致现有能源的不断减少、体现在市场上便是供给的严重不足,必然带来供需的不平衡。供不应求的局面便会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价格上涨、伪造模仿、投机倒把、恶意追求利润,这将会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经济学市场均衡理论明确指出,解决市场矛盾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保持供需的平衡,维持供需平衡的途径必然有两种。一是通过增加供给和降低需求解决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种则是通过减少供给和刺激需求来解决供大于求的局面。节能减排就是通过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来满足市场的供需平衡。需求变动对社会资源均衡的影响,假定资源的供给无法变动,如果对社会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则资源的价格必然上升,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交易成本上升,人们使用资源的难度必然增加。而且,当对资源的需求到达一定程度,超过市场资源总量的供给能时,社会必将出现不稳定因素,社会资源将严重不足,出现紧缺状况。因此,当资源的供给无法提高时,只能通过需求的减少来获得资源的稳定与均衡。

3交通运输业节能降耗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为之付出的代价也在不断增加。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一项任务的完成、一项政策的落实都需要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可以发现交通运输行业实施节能减排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国家对基础行业节能降耗工作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各级政府也都将节能降耗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其次,各类交通运输经营者也都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运管部门的工作,采取奖惩激励、指标考核等方式鼓励驾驶员采取节能、节电、节油等节能减排措施,在整个交通运输行业普遍实施节能降耗、例行节约。

最后,整个交通运输行业开展节能降耗的目的和意义非常明确,推行节能降耗的范围比较广泛、决心也比较大、信息比较足,实施节能减排的手段多样、途径和渠道丰富。

4交通运输业节能降耗的建议

4.1对司机进行节能降耗思想引导

交通运输企业的能耗主要体现在车辆油耗上,据调查,目前交通运输企业的油料成本已占到运输企业总成本的 30%以上,如果油价继续攀升,油料成本的比例还将继续增加。交通运输企业的最大特点是独立性较强,而驾驶员对油耗的控制有最直接的影响,一个具备良好素质的驾驶员在驾驶相同车辆,同等路况的条件下,其节油效果是比较明显的。要引导教育驾驶员积极学习“王静工作法”,牢固树立“节约就是环保、节约就是效益、节约就是文明进步”的意识,坚持以车为本“,把车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宁出一身汗少耗一滴油”,自觉采用“一查、二看、三配合、慢起步、柔进档、中速行、缓进站”的节油驾驶方法,坚持节能降耗,“细中见精”,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简单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来,在点滴中实现节约的积累。

4.2推广运用节能降耗新技术

应用节油技术和新设备是交通运输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目前高油价的条件更要重视推广运用节能降耗新技术,要重视把好车辆准入的源头关,从严控制能耗高,污染大的车辆进入市场。要果断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油耗子”,通过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优选节能环保型车辆进行必要的更新换代,这样既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又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经营单位成本。政府也应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政策性引导措施帮助企业运输工具更新换代,支持研究和开发高效节新技术,将确有节能效果的新技术及产品列入指导目录,及时,鼓励指导交通运输企业应用比较成熟的高效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

4.3加强节能降耗管理

企业的发展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企业的节能管理亦是如此。近年来,不少交通运输企业按照现代运输业发展要求作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将先进的技术方法运用到节能降耗上大大提高了节能降耗效率,其中有几点可以借鉴:一是运用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结合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车辆的运行状态、配客配货情况、运输行驶速度、行程路况等信息,进行科学、精确的管理和调度,提高企业车辆运调组织能力,同时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二是将每一辆车的行程、运行、修理情节能降耗可以推动交通运输的高效发展,同时,交通运输发展可以反过来有利于节能减排的顺利实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对待21世纪的交通运输业,处理好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采用配套的对策与措施来确保交通运输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良性互动的运行状态,走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凌春雨.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

[2]林伯强.节能减排的动力和机制[J].中华建设,2007(,12):1617.

[3]陈清泰.节能减排需要经济驱动力[J].中国职工教育,2007,15(10):910.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4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2-0129-05

一、引言及文献梳理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等政策的有效落实,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目前,国家和地区为了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相继出台了大量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经济带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密集化与枢纽化,推动了城际间生产要素的空间互动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地区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隐患。作为碳排放大国,在大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进程中,实证测算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城际空间转移问题,对于共建绿色生态“丝绸之路经济带”、“防霾治霾”、打造美丽西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托比(Tobey,1990)首次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碳排放空间转移的影响[1]。尔后,以翰威特(Hewitt,2008)为代表的学者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碳排放发生空间转移问题[2]。克拉克・萨瑟等(ClarkeSather et al.,2011)论证了我国境内产业碳排放存在显著区域差距的结论[3]。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以吴先华等(2011)为代表的国际间商贸物流碳排放转移研究[4];二是以李小平等(2010)为代表,采取产业增值与单位产值碳排放系数相乘法对国际间产业区域转移碳排放的研究[5];三是以杨骞(2012)[6]、张为付(2014)等为代表,采用动态分析法测算省际间碳排放空间布局的研究[7];四是以李磊(2012)为代表,采取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经济区内商贸物流碳排放转移的研究[8]。

综观国内外可查阅的相关文献,以交通经济带为研究视角,研究地区间碳排放问题很是鲜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研究视角的交通运输地区间碳排放研究更是阙如。因此,本文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研究样本,以交通运输碳排放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这条经济带上各地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空间转移特征、差异及程度大小,以期测算“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环境发展特征,为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推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及美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目前,在测算碳排放的方法中,较科学易操作的是参照《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基准法。即对样本年度所消耗的各种化石资源折算为标准煤系数,以0.7143∶1的标准将其换算成原煤,进而计算碳排放系数及碳转换系数(见表1、表2)。考虑到交通运输碳排放存在空间动态的非均衡性,为了较准确地测算其碳排放变化的空间动态特征,文章参考张为付等(2014)对CO2排放测算方法,[7]从动态分析角度,选取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各地的6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项目,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指数等模型,计算交通运输碳排放变化率空间差异,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的计算公式为①:

(二)数据分析

1.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分析。

(1)“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

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增加了2.76倍。其中,陕西(34.74%)、新疆(30.08%)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占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高,两地区的占比高达六成以上, 均呈现出逐渐增长之态势。甘肃(20.6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占比适中,呈现出在2000~2008年占比趋势逐渐下降,2009~2014年渐转上升的趋势。宁夏(10.5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较低,尽管其占比在趋增,但增长幅度并不显著。青海(3.8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最低,2008年该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最高达31.45%,尔后几年的占比渐而下降(见表2)。(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均呈现出了下降上升下降的态势,随着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先下降,后略有增长,尔后逐渐减少,表明西北地区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低碳排放的发展趋势渐而呈现。从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地区结构来看,青海地区最小(年均0.1316万吨/亿元),宁夏地区最大(年均0.3264万吨/亿元),次之分别是甘肃(0.1862万吨/亿元)、新疆(0.1645

表3显示:15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2000年的0.9260万吨/亿元下降至2014年的0.8571万吨/亿元,下降了7.44%,年均下降率为0.045%。陕西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变化最大,上涨了67.61%,呈现出年均0.4034%的增速之势。新疆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上升了4.95%,年均增长率为0.1542%。甘肃、宁夏地区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均有所下降,年均下降率分别为0.1637%、0.2993%。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逐渐凸显,而新疆、陕西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在下降,其中,陕西的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下降最为显著。

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分析。

(1)“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

表4的相关数据显示: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除了青海地区小于1以外,其它四个地区该项系数值均大于1,按系数大小依次为陕西、新疆、甘肃、宁夏。表示15年来,青海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渐而向外地转移,陕西、新疆、甘肃及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相对转移。

分时间段来看,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期间,即,2000~200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仅有青海小于1,表明西部经济大开发大发展的同时,陕西、新疆、甘肃、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向本地内部转移的规模在增加。2010~2014年,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均有小幅下降,其中,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系数值变化最为显著,从系数值大于1转向小于1。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值仍大于1。表明最近这5年来,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逐渐减速,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呈现出向外地转移的态势,其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日渐凸显。(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 。表5的计算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系数大于1的仅有宁夏、青海,陕西、甘肃、新疆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系数均小于1。即15年来,西北五省(区)的宁夏、青海交通运输碳排放相对向外地转移,其余地区均向本地转移,按照向本地转移的速度大小排序依次为陕西、新疆、甘肃。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陕西、新疆、甘肃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

分时间段来看,2000~2009年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相对较低。其中,该项系数值大于1的有陕西、青海;系数值小于1的有甘肃、宁夏、新疆。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陕西、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而甘肃、宁夏及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则向本地内部转移,即甘肃、宁夏、新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2010~2014年,陕西、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小于1,甘肃、宁夏、青海的该项系数值大于1。即最近5年来,陕西、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相对向本地内部转移,陕西向本地内部转移的速度显著快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相对向外地转移,转移速度的大小排序依次为宁夏、甘肃、青海。这表示陕西、新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相对较低,而甘肃、宁夏、青海则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相对较高。

分地区来看,陕西在为期10年的西部大开发阶段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最大(大于1),尔后转为最小(小于1),说明陕西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向外地转移转为向本地转移,陕西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在快速下降。甘肃则与陕西相反,从西部大开发期间的最小值(小于1)渐而上升为大于1,说明该地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向本地转移变为向外地转移,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上升。宁夏与甘肃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变化趋势相似,近5年呈现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的态势,并且其值最大,转速最快,说明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上升速度最快。青海、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变化趋势均有所递减,其中,青海该项系数值在不同的两段时间均大于1,尽管有所减小但变化并不显著,表明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的速度在减慢,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有所下降。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本地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不断下降的速度仅次于陕西。

(三)实证结论

通过对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见表6):青海的两项指标值显示均外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出地区,也是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增长最慢、变化幅度最小的地区,表明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高。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指标单项外向,表明宁夏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陕西、新疆、甘肃三个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均内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入地区,也是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增长高于经济带均值的地区,表明这三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高碳排放。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相关数据的实证测算,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1.“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趋增,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以下降上升下降的态势变化,其年均下降率为0.045%;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内向,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高,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外向,属于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入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

2.陕西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均值与强度变化率均为最大,交通运输碳排放增速明显;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的规模与强度均显著趋增,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快速下降;2010~2014年,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速度不断递减,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属于西部五省(区)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低的地区。

3.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趋增,其均值位居第二;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增长率均显著高于西北五省地区的平均值;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下降较为显著;交通运输碳排放向本地内部加速转移,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不断下降;2010~2014年,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速度次于陕西而渐减;属于西部五省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第二低地区。

4.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自2009年以后渐转上升,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均值较高,属于西北地区仅次于陕西、新疆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增长较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双内向,呈现出本地承载了外地向本地较高程度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逐渐下降,属于西部五省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第三低地区。

5.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小幅趋增,其强度变化率有所下降,2000~200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强度均向本地内部加快转移,该地区承载了外地向其较高程度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2010年以来,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及强度均转向外地转移,交通运输转向低碳发展态势逐渐凸显,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

6.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系数值均最小并呈下降的态势,单位经济增长的交通运输碳排放最少。2000~200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强度均相对向外地转移,2000年以来,其规模向外地转移速度趋增,其强度向外地转移速度稍减,呈现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最高而有所降低的特征。

(二)政策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西北五省(区)向西延伸,随着交通基础设施运输通道不断的优化发展,通道上的物流、人流、金融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加速会引致地区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迅速变化。在气候变暖、雾霾危害及国际减排压力的发展环境下,为了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新常态的目标,切实高效地打造交通运输低碳化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显得任重而道远[9]。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不断趋增,地区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为了有效地控制各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平衡地区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规模与强度的相对差异,各地政府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科学设置各种交通运输排放规模上限,测算各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分解交通运输碳减排任务;优化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出台加快交通运输机能改造与技术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尽快淘汰高碳排放、推广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引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地区间碳排放交易制度,设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预警体系,配套交通运输碳排放奖惩措施,引导西北地区各地交通运输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注:对于某年缺失的数据按照《能源统计年鉴》中年度区域能源消费量进行折算。

②依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相关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Tobey, J. The effects of eomestic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patterns of world trade :an empirical test [J]. Kyklos, 1990,43(2):191-209.

[2]Li,Y., C.N. Hewitt. 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 Energy Policy, 2008,36(6):1907-1914.

[3]ClarkeSather, A., J. Qu, Q. Wang, J. Zeng,Y. Li. Carbon inequality at the subnational scale:a case study of provincialievel inequality in CO2 emissions in China 1997-2007[J].Energy Policy, 2011,(39):207-219.

[4]吴先华,郭际,郭雯倩.基于商品贸易的中美间碳排放转移测算及启示[J].软科学研究,2011,(9):1323-1330.

[5]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J].经济研究,2010,(1):15-26.

[6]杨骞,刘华军.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5):36-49.

[7]张为付,李逢春,胡雅蓓.中国CO2排放的省际转移与减排责任度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3):57-68.

[8]李磊.经济开放区域的贸易隐含碳测算及转移分析――以新疆为例[J].经济研究,2012,(1):13-23.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市场;交易成本;交易收益;诚信度;效益成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交通运输市场中参与各方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出发,进行商业活动行为的选择,企业各自行为选择与行业发展的要求较难自发地协调一致,监管与约束成为必不可少。对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行为的选择进行经济学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量化模型中深刻理解市场参与者利己的行为动机在缺乏规制的市场制度中如何通过行为选择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利己主义的行为选择带来的市场交易恶性循环以及害人害己不得不步步设防的后果,交易成本高企,经济活动效率低下,对交易中行为的监管与规制而对利己行为选择的惩治扭转的必然性。交通运输市场需要通过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保障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参与各方的合法利益,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基本概念

市场交易活动的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对交易活动的认识却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由于市场信息具有透明性,交易活动总是在瞬间完成,市场交易不需要成本,交易只是商品交换活动中不起眼的环节。1937年,罗纳德・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初步创立了交易费用理论 [1]。为了全面分析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行为选择过程中的经济关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几个基本的概念,以便后续对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诚信行为选择对行业发展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交易费用(C)

交易费用即为完成交易活动支出的费用。其包含搜集交易信息的成本(c1)、寻找交易伙伴的成本(c2)、谈判的成本(c3)、签订交易契约的成本(c4)、履行契约的成本(c5)、监督契约的成本(c6)、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c7)等[2、3]。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交易费用往往存在差异,我们把买方的交易费用记为Cb,卖方的交易费用记为Cs,交易总费用C=cb+cs。

2.交易收入(I)

即交易中卖方所获得的销售收入,也是交易中买方所支付的购货或购买服务款。

3.交易预期价值(V)

交易的预期价值是指交易中买方预期可获得的收入(生产流通型买方)或满足(最终消费型买方),买方通过后续的交易实现其价值或通过知识经验判断其价值。

4.交易效用(U)

交易效用即交易各方所有收益减去所有成本之所得。用Ub、Us分别代表交易中买、卖方的交易效用,交易总效用U=Ub+Us。

5.诚信度(TD)

诚信度是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获得的市场参与者诚实和守信用的程度。

二、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行为选择经济分析

结合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以利润最大化为市场活动的目标,在交易中,遵守契约精神,诚实守信或者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行为选择,将对运输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和自身带来怎样的影响,社会和交通运输行业需要制定怎样的游戏规则协调各方利益,保障交易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可以从交通市场参与者交易总效用与经济活动行为选择的关系出发,来进行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行为选择的相关经济分析。

1.交易效用与交易费用的关系

由此可见,买、卖方的交易费用分别与交易中另一方的诚信度密切相关,且成反向变化关系,诚信度越低,交易费用越高,提高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的诚信水平,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活动的总费用。

三、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多主体参与的交通运输市场在较好地满足人们对交通的需求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交通运输市场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完善过程,而这些都离不开交通运输市场运行的实践和交通运输市场管理理论研究的跟进。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诚信或欺诈行为的选择以及由此养成的行为习惯,对交通运输参与各方的交易效用产生直接的影响,诚信的行为习惯只需要最低的市场监管成本,可以实现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交易活动总效用的最大化,欺诈行为的猖獗需要最大化的市场监管成本的投入,从而导致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交易活动总效用的不断下降,可能使得交易活动总效用为0甚至为负值,欺诈横行混乱不堪的交通运输市场交易活动,不产生任何的交易效用甚至给经济带来严重损害,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自身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惩治欺诈行为,建立严厉的运输市场约束机制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完善的制度、法律体系构建,促使企业选择诚信行为,养成诚信习惯,保持和发展诚信关系,实现交通运输市场参与者交易总效用的最大化,促进交通运输市场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

[2]夏立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若干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05,6.

[3]肖建.诚信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4.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6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影响;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50-02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支撑载体和重要标志,公路交通是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交通运输是连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运输途径。作为最基本、最广泛的交通运输形式,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引导生产力布局、沟通城乡、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发挥着支撑性基础作用,为人员流动和商品流通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域经济是由空间资源组成的地区经济集合体,是一定地区范围内产生的资源配置活动和全部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运输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交通若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要,则会制约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安全高效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能拉近工业中心与经济圈之间的距离,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便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便于科学文化传播和人才交流,促进生产资料合理分配,拓宽人们视野,促进人们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公路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或区域经济需要由安全、高效和完备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做保障,才会长期发展。高效完备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不仅能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还能改变区域的地理位置的优劣,促进各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公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会导致交通运输发生变化,而交通运输发生变化,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交通运输的扩大与增强,将提高社会产值,促进国有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与质量安全提升,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基础,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二、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

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是指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各方面与经济发展各方面之间相互协调统一、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应选择适应性发展战略,确保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间的相互适应。

1.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应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增长速度与道路运输需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相适应;路网结构、规模和服务水平,应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以保证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供需平衡。应全面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促进经济发育进化的措施。

3.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应与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相适应。通过实施多式联运,使路网建设和区域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与配合。

4.公路网规划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合理布局,保证区域公路网建设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如区域公路网建设与区域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城镇分布和大型厂矿分布等相适应。

三、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投资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可推动区域内公路运输行业与相关联行业的发展。

2.完成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其直接经济效应为减少公路交通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和提升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3.完成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其间接经济效应为合理布局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加强区域经济联系的关联性。

4.加强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经济运行环境。公路交通运输可改善投资环境,转变人们的思维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5.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拉动区域经济投资。客运、货运为经济建设发展的要素,要想富先修路,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四、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1.提高城市的外在形象。公路的形象与城市的外在形象息息相关,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密切,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能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外在形象,能提升城市软实力,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经济发展需要资本,要实现资本聚集,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改善交通运输网,完善交通运输环境,从而对沿线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影响,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民间资本、外资和国有资本等融资体系将发挥明显作用,促进知识性密集型产业发展。

3.优化资源配置。区域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地区的经济能力存在差异,主要与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有关,便捷的交通条件能使城市成为有机的整体,形成经济规模效应。若城市的经济圈经济发达,则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很高,且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也会得到完善。

4.促进城市开发建设。公路交通运输是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基础,通过完善城市的交通运输状况,有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受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和地理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5.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公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能节约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距离,促进科技进步和区域产业升级优化,能将有效的资源流向高附加值的区域,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能促进城市经济圈内外的辐射度,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促进技术创新。完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能提高城市外部技术的整合能力,可使城市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城市对人才更具有吸引力。加强城市经济圈内的经济联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地创办现代化科技企业,建设一批正规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大型企业,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7.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是城市与农村链接的重要工具,公路运输的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道路的不断扩修,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公路交通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纽带。我国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实现了村村通、路路通,推进了城乡客运出行服务均等化,形成了城际、城市、城乡和镇村公交客运网络,为加快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提供了公共交通保障和支撑,公路交通运输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8.带动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当地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如对于旅游文化产业,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可带动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我国城乡道路建设的发展,还可推助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五、以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依托公路交通运输,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围绕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加快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公路交通运输快速通道的作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2.依托公路交通运输,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城镇功能,提高城市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在高速公路沿线开发地区建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在聚集效应影响下建立市镇,以推动区域城市化进程。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7

 

道路的交通运输安全与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到交通运输的稳定发展,更与社会和谐发展联系密切。当今时代,随着道路交通运输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人们越来越重视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因此,必须加强对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以保证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前进。

 

建立健全完善的交通法规,普及交通安全常识

 

道路交通法律和法规是有效约束驾驶员、参与者和交通管理相关人员的一种交通规范,是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事故的重要依据,需要全员共同遵守。但是,目前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法规不够完善,没有制订行之有效的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导致部分事故发生时,没有相关规定可以依法处理。同时,交通运输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导致部分运输企业对驾驶车辆、驾驶人员的动态监管不到位,安全责任制度不够完善,对运输造成了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交通管理部门缺乏足够的警力与装备,任务重而警力装备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且现有的管理机制和方法与道路运输形势有差距,保障不够到位。因此,相关部门要健全和完善交通法规,使交通管理人员在处理交通事故时能有法可依。

 

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交通法律法规,有关部门要深入分析、研究交通事故,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特征,整体把握,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对策,完善交通法律法规。同时,对于现有的交通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要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保证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除此之外,政府与相关交通安全部门要加强对道路交通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使交通安全意识能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普及相关交通运输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是需要社会全员共同参与的。驾驶员作为交通运输安全的最关键因素,要保证对道路交通的法律法规了如指掌,同时要定时检查其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工具

 

交通运输的安全离不开完善的道路管理基础设施。但是,目前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备,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而且,部分企业对运输工具的安全性能和车辆保养重视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交通运输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关部门要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最基本保障。政府应将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设施经费纳入政策预算,并定时对交通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在管理部分中低级公路时,有关单位应定时检查路面的安全情况,而在建设新公路时,要严格依照道路建设的相关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公路工程质量。

 

对于交通运输工具,要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首先,提高安全性能的检测标准,以高技术标准保障车辆的使用安全,淘汰落后车辆;其次,进行公路设限管理。对客运、货运实行保护指标设限,运输危险货物时实行分类运输制,认真检测,关注交通运输细节管理;再次,强化车检工作,确保检测工具的百分百有效,对运输车辆的重点部位进行仔细检查,发放检测合格证;最后,对因车辆问题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实行连带责任制,鼓励交通安全的管理主体相互合作。

 

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建立后继教育平台

 

我国道路交通条件复杂多样,对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和安全意识要求较高。一些交通事故发生,多是驾驶员操作不规范,出现违反交通法规的操作行为导致的。而这些行为的出现,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与法制意识较差,酒后驾驶或是疲劳驾驶,影响了道路交通的运输安全。因此,运输企业要尽量为驾驶员提供培训、再学习的机会,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杜绝酒驾和疲劳驾驶现象的发生。运输行业由于其独有的特性,使其管理也有所不同,运输行业的驾驶员比较难每个月都参加企业的安全例会,大都是通过信件传递、手机或是网络接收信息。

 

有条件的运输企业,应依托全国各地的驾驶人员培训学校或是货物集散地监管组织和其他社会办学机构,将安全教育例会改在货源地举行,并建立参会记录档案,从而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同时,企业要针对从业人员开展必要的培训工作,实施分层教育,有差别的对不同层次水平驾驶员进行培训。而且,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制度,从而保证驾驶人员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优秀的驾驶技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相关部门要建立对“三超一疲劳”的联动机制,对于货物运输超载现象,应加强路面控制与货源单位的有效监控,在特殊情况下,要求部分货运车辆配备双班驾驶人员,以防止出现货运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现象。

 

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安全联系人制度和奖惩机制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道路运输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道路运输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方法的多样化,增加了管理的不安定因素,容易导致运输安全问题。而且,目前大多数交通运输企业中没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企业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也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要促进交通运输企业的快速高质发展,相关单位要建立安全联系人的责任制度,并派驻有关安全监管人到企业中去。

 

加大对交通运输的安全监管力度,落实安全责任到个人,运用新型安全监管模式,齐抓共管,建立起全市范围的企业监管联系制度;向运输企业派驻运管人员担任运输企业的安全监管员,监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时掌握企业安全动态、安全隐患的整治、安全例会的开展、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和车辆人员的档案情况;对已发现的安全问题立即进行整改。

 

除此之外,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于学习培训成绩优异的员工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包括提高驾驶员的薪资水平、予以额外报酬奖励、颁发奖章等,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确保交通运输安全开展。而对于不认真参加安全教育例会、再教育培训的驾驶员,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以引起其他员工对安全教育的重视,有效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交通运输工作安全稳定进行,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交通运输法规,加强与生产主体的安全合作,有效管控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维护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交通运输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以促进交通运输业的稳步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前进,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篇8

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网络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对交通运输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交通运输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实现科学化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可以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农耕经济的发展到工业经济的发展再到现在的信息经济时代,可以明显地发现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程度,对资源的整合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加大运输经济的投入力度,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力,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性意义。

二、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哲学上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而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在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进行创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方式也要随着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无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都需要在市场环境下开展经济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部门来说,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要对交通运输管理进行创新性的市场化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运输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的需要

通常来说,所谓的交通运输经济主要指的是进行道路商品交换的场所与双方经济交换关系的总和。而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作为交通运输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要求有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对进一步落实交通企业实际经营权的落实与经营机制的改革都是重要的支持。因此,只有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对实现交通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具有推动作用,能够增强运输企业的活力,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

三、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益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完善内部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市场经济愈加激烈,对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在新时期下,转变企业的管理理念,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下适时的调整企业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才能够提升交通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交通经济管理的效益。第一,可以从交通企业职能部门划分入手,在部门经理带领下,成立生产经济决策中心,负责把握市场的需求,对市场交通运输做调研工作,从而做出市场预测,规划企业的生产目标。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职能间的界限划分明确,有一整套的企业业务流程,按照规范要求办事,提高办事效率。第二,提升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个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素质的最优化,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益。所以说,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人员要时刻把握观念的革新,明确市场需求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会大大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经济效益。

(二)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经过实践的检验后,被许多大型公司经营者所采用。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抓住市场机遇,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还要懂得与自身企业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在实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现金流的问题,在市场的环境下,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向,围绕企业收支两方面过程实行企业的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交通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还能够有效发挥预算监管的作用,通过全面预算编制,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进一步深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预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为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的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效益。

(三)实行合同运输管理方法

法律规定,双方依法签订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的效应,是受法律保护的。交通运输实现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运输经济中,对运输企业来说,要严格按照《合同法》办事,依据约定签订运输合同。对运输市场来说,要维护市场的依法管理,在实现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提升运输业主与货主的合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合同的履行,积极构建市场秩序有效运行。实践证明,实现合同运输管理方法对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能够建立良好的运输市场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有效的降低管理的成本,进一步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四)强化稽查的力度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因此,要强化对企业收入的稽查力度,通过企业内部审核、会计核算与实地稽查等手段,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收入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更好的发挥稽查的作用,避免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犯下大错,出现违法犯纪的错误与贪污舞弊的行为,确保运输收入的完整性,提高经济管理效益。因此,在新形势的发展下,要求稽查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更专业的稽查素质和更高的政治素养,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稽查工作中,能够认真的履行自已的职责,认真负责做好工作,严格对待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进最大可能为国家挽回在运输收入上的经济损失。

(五)利用现代先进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领域出现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涌现出许多高效的应用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也在逐渐朝着科学化、高效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对市场的监控,及时的掌握市场动态需求变化,收集市场交通运输数据,对数据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提炼出更加有用的运输市场信息,使企业决策更加的科学化。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市场经济数字模型与相关理论,来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历史实践中深刻的表明了,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新的时期下,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性改革,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在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益的同时,也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上一篇:包村情况汇报范文 下一篇:包装设计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