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制度的核心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18 11:56:16

社保制度的核心内容

社保制度的核心内容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新的凝练和概括。在当前众多价值观的发展中,只有社会主义核心发展观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所理解。同时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集体意识时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主导,才能充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发展机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相关理论

社会主义的认同作为社会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内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在个体方面而言,认同是个体对社会角色和身份的理性认知,其表现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在社会层面上,认同通常表现为对集体成员对一些情感或信仰的一些认同和分享,这种情感支配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凝聚力。当然,本文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宏观层面的价值观。通过分析社会心理学可以发现,当前众多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处于认知和同化两个阶段。前者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将自己归属到某一价值观的价值的一个阶段。同时,在此阶段可以轻易看出对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以及价值观本身的认知度。同化阶段,是指对特定价值观最本质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容易受到理性因素、情感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是衡量一个民族经济和制度的重要标准,其本身的意识形态将会对民族文化有着潜在的影响。在发展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应符合社会的本质以及特征。对于价值观体系其构建依据根更是依据社会价值观和从属价值观来确立,纵观历史发现,每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着自身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统治者都会通过宣传民族社会核心价值观来完成统治,这种统治是以社会号召以及引导的形式社会凝聚。尤其是在我国历史上的“仁、义、礼、智、信”等信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当前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宏观辩证,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不仅仅体现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能表现出社会主义的民主、和谐、公正以及自由等多方面的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机制的实现现状

社会核心价值观,只有从内心出发才能够自觉践行,这样的社会价值观才能深入人心,在能在受到社会问题影响的时候引起共鸣。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中,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表现明显的有三个方面:①传播路径比较单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其在思想观念、核心内容以及形式方面和当前的社会经济无法形成协调的关系,这种关系缺乏载体,在一些信息渠道和影响力方面缺乏明显作用力。②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经济等人群的认同不同,导致这些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的基本共识也不相同,当然,最基本的共识依然是“发展、富强、和谐、仁爱”。例如江苏师范大学在2013年以众多省份(苏、豫、鲁、皖、滇、宁、黔等省份)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这种调查覆盖了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国企、民营以及农民等职业,通过调查结果发现,不同阶级的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都存在很大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人们选择将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此类人员在调查结果中占有44.3%,一部分们选择将马克思主义以及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思想,此类人群占取调查结果的47.2%。③当前社会人群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其践行带有浓烈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色彩,尤其是当前我国所展现的一些伟人和伟大的事迹方面。

四、社会主义核心机制认同机制的建设

(一)构建科学传播机制

传播机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主要由传播内容、传播人员以及传播方式构成,这也是被我国多数人们所接受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地传播机制可以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理念以及具体价值,将抽象的、便于理解的思想内容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的实物,将政治用语更加有效地传播到每个人。因此在构件科学的传播机制中,必须要加强新兴媒体的建设,再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发挥出新媒体的传播力强、透明度高以及传播范围广等特性。此外,在构建科学的传播机制中,应注重方法和途径的发展,表现出新颖、细致、科学等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和大众的信仰相结合。

(二)构建利益引导机制

通过社会经济学相关理论可以发现,价值认同作为当前社会的最基本引导机制,价值已和利益形成密不可分的社会关系。在社会本质中,人类社会便是由个人利益、团队利益以及国家利益构成在,和中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最明显的诠释。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只有建立起公民信用管理服务体系,才能有效地保证质量评价体系和相关信用制度形成一个统一整体。通过利益进行引导可以实现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完善社会各矛盾的协调。促使社会共同利益的增进等现象。

(三)成立制度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机制作为承担着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支撑,只有将社会保证体制融入到社会发展体制中才能避免形成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外在形象。要形成一种“依靠制度化、社会化控制整个机制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全面转化为制度精神,并以制度保障的形式融入到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民生中去,保证社会核心价值观机制体形成一种治国治民的有效政策,此种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形式在宏观上的表示。在微观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保障应融合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以及各个行业中,通过对各个部门的日常管理以及调整来实现融入,同时还可以对日常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以及一些国家性教育,或在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规划中通过社会保障机制对群众进行引导,保证各个公民能够在每个场合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展现出自身优秀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行,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条件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将社会机制进行转化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的另一重点和难点。在转化过程中,应全面贯彻社会主义的特色实践。同时严格坚持和落实党的政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实现相关机制的转化。

五、结语

社保制度的核心内容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提炼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21-04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成为整个社会成员认同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时,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用。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上了日程,并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学术难题。戴木才指出:“科学揭示、概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一个重大价值难题;是近100年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对抗中并存与发展提出的一个重大价值难题;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提出的一个重大价值难题;是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执政规律发生深刻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价值难题。”[1]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有利条件,利用其对话语权的控制和话语权优势,大力宣扬具有欺骗性、煽动性的普世价值,把资本主义的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作为各国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念,并将其绝对化、神圣化,视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试图“以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来消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世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建立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文化在世界的霸权地位与中心地位,为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服务,实现资本主义称霸世界的目的。”[2]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角度考虑,尽快准确地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认同和接受,在群众中构建有效的认同机制,维护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保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二)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大众化

在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的局面下,主流价值观必然出现引导上的挑战,正确的、进步的价值观必然时刻会受到错误的、落后的价值观的削弱、曲解和冲击。由于价值主体的多层次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必然引起社会的价值冲突,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的分化和瓦解,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难度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有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目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上不简练、人民群众接受和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存在其认同和知晓率不够,覆盖面不广、影响力不宽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它在普通群众中传播的实际效应可能会因其简练性程度不够而使其传播受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群众的心中,建立有效的内化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机制,让核心价值真正进入人民群众的心中,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大众化,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

在当前,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实质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当今国际竞争舞台上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开展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它是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推向深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指向标”,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助推器”,是国民最重要的“主心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大文化的“软实力”。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引领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全面提升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加强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人民的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动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通过简单明了的概括,才能让核心价值这种抽象的理论植入人民的心中,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群众的广泛的认同,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一)民族性和普适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民族性与普适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衔接,就不能对广大的人民群众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建立在民族性的基础上,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世界的,具有普适性,必须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同世界文化的交流、交锋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必须吸收资本主义文明发展中的成果,吸收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自由、人权思想的合理成分。自由、民主、人权、公正等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价值观念,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必须把这些先进的思想和内容吸收过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学理性和大众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应是学理性和大众性的统一,既要有令人信服的学理分析,又能准确通俗地表达人民群众的价值愿望;既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要体现人民群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又要有完美的形式,把理论深度和大众化的广度结合起来。学理分析要融通古今中外,思想内容深刻,既要有久远的生命力,又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价值支撑。人民群众的要求又要有大众化的内容,以通俗、简练、明了的语言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有效的价值整合。学理分析概括要准确到位,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追求,否则就会失去合法性和生命力;大众化必须建立在深刻的学理分析基础上,离开了深刻的理论分析,就会缺乏丰富的理论底蕴,大众化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把深刻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完美结合起来。

(三)独立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应是独立性与包容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宣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为无产阶级利益进行话语权的维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应有边界,以区别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多样化的世界很难找到普遍的、单一的共同本质,任何事物必须保持各个领域的相对独立性,保持其应有的价值边界,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要体现其独立性,在字面上也应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性。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保持自身价值体系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坚持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博大的胸怀平等地开展价值观念的对话与交流,展现社会主义文化海纳百川的博怀,体现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四)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于长远,既要反映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又要反映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远大理想。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具有超越现实的浪漫情怀和乌托邦情结,为人民的生活提供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还必须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必须关注人民大众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关心人民大众的现实价值追求与利益诉求,具有现实性观念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大幅度调整阶段,由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优势的合法性资源不断丧失,价值观教育也面临合法性危机,产生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思潮,很多人出现了“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在乎”的消极心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凝聚人心,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抵制价值虚无主义的消极心态,重建人民精神家园。只有着眼于和解决现实问题,直面价值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影响力。

三、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层次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不断得到普及、推广和认知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教育不断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凝聚人心的过程。通过通俗易懂的概括和凝练,可以让核心价值在各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广泛传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有很多种说法。据杨兴林统计,学者们共提出了60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和表述,涉及90多个具体范畴(或判断)。其中,只有1个范畴的表述7种,分别是: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正义或社会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谐或和谐社会、“三个代表”。2个范畴的表述2种,分别是:人道共赢、互惠互利;以人为本、和谐富强。3个范畴的表述5种,分别是:为公为民、团结互助、和平和谐;以人为本、平等互助、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公正民主、人本和谐;以人为本、和谐、幸福。在60种表述中,多数都是围绕着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富强、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等能够直接、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范畴进行简洁的组合[3]。吴倬、刘新刚统计,截止到2011年6月,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各种表述有80种,在80种表述中,出现10次以上的范畴6个,具体是:公平正义32次,和谐28次,以人为本26次,共同富裕20次,自由15次,民主法治11次[4]。学术界的观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人本、公正、和谐、幸福”比较全面和简洁,若展开,表述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种表述既能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既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又能吸收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以人为本运用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使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党的核心执政理念,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得到落实。也只有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统一起来,以保障人的自由和幸福,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得到充分的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吸收了资产阶级人本思想的精华,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基本人权的尊重,也是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的历史超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价值目标上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同西方提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思想相区别。西方的人本主义是抽象的人、脱离社会现实的人,而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是把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上来考虑,从社会关系中来界定人的本性,从而很好地阐释了人的本质属性,体现出社会主义的针对性、独特性和先进性。

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价值归宿,社会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294但是人的自由发展让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党重要的执政理念为大家所熟知,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以人为本的理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成熟,重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立场”和“人本理念”,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认同,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教化的功能。

(二)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的理想状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永恒价值追求。如果社会主义制度要体现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的话,那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注重解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问题。邓小复强调,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他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6]172公平正义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能自动实现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树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制度和规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公平正义的实现必然依靠规则和制度对人的约束,在规则公平的基础上,使所有的人在制度框架内一视同仁地被对待,让制度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保障结果的相对公平,为大家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通过各种制度和规则给每一个人公平参与的机会,在实现机会公平基础上,让社会各个阶层的基本利益都能得到社会规则和制度的有效保护。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树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以制度的刚性来抑制体制中的各种阻力和障碍,让人民群众树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防止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各种特权现象的发生,让社会的公平正义由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转变。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让人们带头学习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严格执行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古代的大同世界是古代人心中的理想社会,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心中的理想社会,都包含了社会和谐要求。社会和谐体现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和谐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和谐。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封闭静止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突出社会规范的社会控制和调节功能,它选择的社会控制以降低社会风险,以实现社会的有序为目的,主要对社会成员实行静态控制的方式,社会控制的手段比较单一和残酷,惩罚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而社会主义强调的和谐是一种动态和谐,主张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和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减少了传统社会控制方式的单一、僵化、呆板和残酷特征,达到社会和谐和稳定的目的,体现现代社会控制模式的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全体人民实施人文关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激励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升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有效的价值整合,提升社会控制的弹性,达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的目的。

(四)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区别于资本主义个人幸福和个人设计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幸福观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紧密结合,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共同前进,真正体现了人民共享幸福的价值取向,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权益的实现,让人民在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感受幸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坚持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利益格局,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处理好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根本利益。既保护好发达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们的根本利益,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又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四个概念本身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观照。“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根本立场和初始态度,“以人为本”必然要以“公平正义”为手段,“公平正义”引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反过来又进一步维持和推进“公平正义”,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这四个概念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和“精神特质”,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价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练概括。

参考文献:

[1]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舒毅彪.从边界意识看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话语霸权[J].科学社会主义,2011,(6).

[3]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0,(1).

[4]吴倬,刘新刚.《资本论》文本学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中国形态反思[J].广东社会科学,201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社保制度的核心内容篇3

社区联合党委考核评议制度评议考核内容。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主要考核政治素质、政策水平、思想和职业道德表现以及工作作风。能:主要考核业务水平、管理协调能力。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精神和遵守工作纪律。绩:主要考核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及取得的成效。

一、评议考核等次

1、评议等次,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2、考核等次,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评议考核程序和办法

二、评议考核程序和办法

1、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街道考核指导小组向社区成员代表或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说明评议考核标准;

2、社区居委会主任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做社区工作报告,然后社区居委会干部依次述职;

3、代表按评议等次对评议对象进行无记名测评;

4、街道考评指导小组当场公布测评结果;

5、街道考评指导小组根据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按考核等次,对评议考核对象进行评价和认定,并存档备案;

6、各社区评为优秀的人员原则上不超过评议对象的15%,评为优秀的人员评议满意率必须达到80%以上。

三、评议考核结果

1、考核结果作为评选,表彰先进的必备条件。

2、考核结果经认定后,在社区内张榜公布。

社区侨联工作绩效督查考核制度督查督办制度 对各项工作的督查督办是转变工作作风、实现科学管理的切实要求,做好督办落实工作及时反馈落实情况,有利于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为保证领导交办和会议决定的重要事项等得到落实,结合我办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督查督办工作内容

1、领导交办、批办、查办的上级重大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和其他重要事项;

2、指定督办的事项。

3、群众来信来访的调查处理回复事项;

4、其他需要督办事项。

二、督查机构

由本单位绩效考核领导小组下设的督查办行使督办职能。

三、督查督办工作原则

1、突出重点。围绕我办中心工作和重要工作任务,按时督查督办所开展的各项工作。

2、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反馈落实情况。

3、务求落实。通过督促检查,促进各项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四、督办工作制度

1、逐级负责制度。督办事项要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做到件件有人负责,事事有部门承办。分管领导要重视,相关部门必须配合,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保证落实。

2、考核处罚制度。对会议决策和领导交办事项贯彻办理不认真、不得力、敷衍推诿、贻误工作的,按照我办《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处理。因办理不认真,且拒绝服从督查意见,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行政责任。因督查办履职不到位造成的工作失误,由党委会议予以问责。

3、定期通报制度。为推动督查工作的开展和督查事项的落实,督查办将按季度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和督查事项处理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4、保密制度。根据督查事项内容,对需要保密的事宜,在办理过程中,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知晓;对有相应密级的文件资料,要按有关公文保密规定,注意采取保密措施。

社区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办法》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对我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整体评价。《办法》将作为街道对社区工作考核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力提高社区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

一、社区工作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XXX

成员:XXX、XXX、XXX

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X副主任(兼),成员:XXX、XXX、XXX。

二、考核方法

1、每年撰写个人总结,进行述职。每个专职社区干部根据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对年度本人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基本表现形成主任(包括副主任)20xx字、委员1000字左右的书面述职材料,并向社区成员代表(包括街道考核领导小组参加)述职。接受广大居民代表、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2、组织民主测评。定期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党员群众对每个社区干部按照考核标准进行打分,并对任职情况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把党员居民代表、群众满意率作为衡量社区干部工作好与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3、开展机关领导评议。街道社会事务科定期组织街道机关有关业务部门评议社区工作人员。在评议中,根据各自对社区干部及工作人员分管的业务工作与平时的配合情况,对社区干部及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评议打分。

三、考核内容

(一)基本素质考核

1、要求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素质好。

2、具备本职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情况。

3、有良好的工作态度,积极的工作作风,如社区工作者是否有热爱社区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否能够热心为居民服务,是否有刻苦的钻研精神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是否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等。

4、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维护群众利益,为辖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5、廉洁自律,秉公办事,团结协作等方面的情况。

6、组织和带领群众开展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

(二)岗位业务考核

1、社区干部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政策和业务水平,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

2、有工作热情,服务态度好,群众满意率高;

3、社区干部要保持在岗率,在岗率要达到90%以上;

4、社区工作人员要求熟悉本职业务,清楚本职工作的各项办事程序,能随时解答居民的疑难问题;

5、社区工作人员要熟悉、掌握社区责任范围内工作职责、居民构成、居民需求的情况;

6、社区工作人员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并做好工作计划、活动方案、档案记录及工作总结;

7、社区工作人员要顾全大局,全力协助、支持相关部门工作,加强团结、有团队合作意识,保持和谐正常的人际关系;

8、社区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

9、社区工作人员要遵守社区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出勤率及在岗率,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不能按时上班必须先请假;

10、社区工作人员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分配工作不准讲条件,要及时、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具体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各社区要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实施,今后犯有举报和反映问题经调查情况属实的要严肃处理。

2、对考核连续两次不称职的社区干部,建议街道给予清退;对年度考核优秀者予以适当奖励。

社保制度的核心内容篇4

定本方案。

一、考核目的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和责任意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正确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德才表现、工作实

绩,激励督促他们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保护和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分配改革力度,使工作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挂钩

,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二、考核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坚持全面、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科学的考核理念,建立以社会效益为考核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考核体系。坚持定期考核

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将绩效考核与社会效益挂钩,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工作人员收入待遇相挂钩,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履行职责。

三、考核标准制定及考核主体

(一)考核标准制定

区卫生局依据《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试行)》,会同区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制定本区的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标准;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制定

本单位工作人员具体考核标准作为工作人员的考核依据。

(二)考核主体

区卫生局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统一考核,区卫生局委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隶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组织考核。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区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监督指导下,对所属工作人员、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四、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正式工作人员。

五、考核主要内容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内容

1、基本医疗服务:主要考核依法执业、基本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健康体检,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开展、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医疗安全、医疗费用、中医药服务、康复服务等情况。

2、公共卫生服务:主要考核市级确定的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

3、基本药物制度:主要考核药物采购、配备、使用、宣传、培训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情况。

4、社区医保工作开展情况:主要考核医保相关业务在社区的服务量及基金管理情况。

5、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主要考核财务管理、机构环境与管理、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协同服务与满意度等。

详见《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附表2)。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对象满意度、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等内容。

六、考核方法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方法

1、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按照《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规定,市、区两级卫生和财政部门在12个月份完成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单项考核;为避免重复考核,本文件考核将直接

使用公共卫生单项考核成绩,即,单项考核得分等于或大于80分者,该机构将直接获得本文件赋予的分值,80分以下者以单项实际得分除以80再乘以本文件赋予的分值确定得分。

2、区卫生局考核。区卫生局主要采取日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本区的绩效考核,省、市两级相应部门将组织不定期督查,检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日常考核的基础上,每年12

月上旬,区卫生局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现场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集中考核,区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并将考核结果(包括绩效分值)报市卫生、

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要将考核结果报区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3、市卫生行政部门复核。每年12月中旬,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针对区考核结果,采取现场随机抽取机构进行检查的方式进行复核,原则上复核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抽查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复核比

例不低于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0%,复核结果送市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市医改工作领导小组。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方法

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由机构依据区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考核标准,结合自身情况,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

区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七、考核结果使用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结果及使用

1、考核结果

考核实行百分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结果分为两个等次:分值80分及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不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定考核得分比,比例为实际得分除以80。

2、考核结果使用

(1)作为政府补助的依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合格的,核发相关补助;不合格的,将补助标准乘以考核得分比确定。

(2)与机构及个人奖惩相结合。充分使用对考核不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节余出来的政府补助,奖励考核合格且得分位列本区前三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对其及负责人通报表扬;对得分位列本区

市后三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解聘负责人职务。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使用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按照区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考核标准,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年度考核评优比例重点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临床一线

工作任务的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考核结果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作为其考核期内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坚持

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八、组织实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工作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医改工作的重要保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各相关单位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因地制宜,稳妥推进,抓紧抓好

为保证考核质量与效果,区成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确定专人负责;要严肃考核纪律,严禁编造、篡改考核资料,严禁利用考核谋取个人利益,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

社保制度的核心内容篇5

【关键词】社会保险 业务流程 标准化 稽核

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它是劳动者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经济社会的“减震器”。2008年7月份以来,宿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和部署,对社保费实行“五险合一、统一征收”,即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险种,统一登记、申报、核定、征缴和结算。“五险合一、统一征收”的办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格局,打乱了原有的业务流程。 “五险合一 ”在为参保单位和个人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业务缺乏标准化,缺乏规范化也给各经办机构带来了新的问题。

1 业务标准化的概念和内容

国标gb/t 3951—83对标准化下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 科学 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重复性”是指同一事物反复出现,被多次重复运用的性质。如社保业务经办的具体过程往往具有重复性。对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要靠制定标准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劳动经办效率。对重复性事物制定标准,是为 总结 实践经验,选择最优方案,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 通过对各项服务工作制定、颁布和实施标准,从而“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社会保险标准化包括五个方面:基础标准,即对社保经办服务体系中的基础事项;技术标准,即对社保经办服务体系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管理标准,即对社保经办服务体系中需要协调统一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服务标准,即对社保经办服务体系中的服务活动,包括服务人员的仪表、语言、服务设施等内容而制定的标准;业务标准是本次标准化建设的中心,即为实现社保经办服务体系整个工作过程的协调,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流程、工作职责和权限,本岗位与组织内部其他岗位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本岗位与外部的联系,服务人员的能力和资格要求等内容制定的标准。

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经办业务流程的规范、统一。目前由于国家、省、市对社保经办业务各环节缺乏统一的规范程序,导致各个省、市在经办同一业务中,程序千差万别,所需申报的资料,经办中产生的表单也各不一样。这主要涉及业务名称的统一、提交相关资料的统一、各种表单(纸质或 电子 )形式和填写的规范与统一。(2)实现经办业务相互制约和监督。社保经办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和钱相关,都是和数字相关,所以社保业务经办过程中要以“零差错”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服务工作,又要以维护社保基金安全为目的,加强内部各业务的相互制约和监督。这就需要各个业务流程之间在关键数据上的相互监督和稽核,比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缴费基数的稽核、保险待遇支付手续的复核等。(3)实现经办业务高效和便民。高效有利于节约社保中心的业务开支,高效也是便民的重要手段。不要人为的设置过多的程序,只要不影响监督、制约的环节能减少的就减少。不要人为的要求参保人员提供过多的申报资料,在一定的风险控制范围内尽量的减少相应的业务环节和需要提交的申报资料,从而提高业务效率。

2 宿迁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在业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会保险业务,具有银行服务和基金管理的特征,经办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强,每个险种、每项业务都涉及许多工作环节。制定最合理、最优化的工作流程,保证各个环节上下衔接、环环相扣,实现服务最高效率和最优效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工作顺序和工作标准。其实质就是以各种表单为媒介,规范业务名称、行为、流程,确保业务办理工作更合理、更顺畅、更快捷。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科室设置的标准化存在一定的难度

对各科室业务功能进行标准化就是要求设计合理的科室结构,明确各科室职能定位与人员的合理配备。各科室业务功能进行标准化是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的前提。合理的部门设置与功能定位是与各个部门的业务规范化相辅相成的,两者是既相互控制又相互促进。宿迁市各县市社保部门的科室设置存在一定的不统一现象,这种不统一一方面是因为各个区县在业务种类上有一点区别和侧重,比如市直局农保比较少,而区县农保可能比较多,另一方面多年来社保部门所存积的错综复杂的社会 网络 关系给科室的撤换或合并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2 医疗保险监管部门的功能完善难

医疗保险是人民的“生命线”,对“两定点”医疗保险业务监督评价是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减少或者杜绝冒名顶替、违规入院等现象,以及对入院 治疗 的参保人员实行监控是医疗保险监管的一个重要问题。宿迁市社保中心医疗保险监管科只有三个人,这与庞大的需要监管的业务量相比不协调,另一方面,医保监管缺乏有效科学的监管方法和措施,制定完善的监管方案,比如科学的使用抽样监管、等级监管和网络监管等手段,成为完善医保监管部门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稽核审计深入难

稽核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和社会保险待遇领取情况进行的核查(《社会保险稽核办法》2003年2月27日)。其目是加强经办机构的内控,确保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宿迁社保基金管理中心稽核审计科主要负责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缴费基数的稽核审计;对与养老有关保险待遇支付手续进行复核;受理与养老有关基金支付违规行为的投诉、举报调查处理;负责对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支付手续进行复核等。其承担的业务也很多,职责很重要。但科室编制目前只有两人,投入不足,而另一方面本岗位要求人员对社保中心的所有业务,包括医疗保险都要十分熟悉,只有本身对中心各类业务很熟悉,才能实施自己的稽核功能,这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而在实际标准化过程中,在目前的社保人员安排现状下,这种高素质、高要求的人员比较难于培养,从而造成许多地区的稽核部门深入性不足,稽核、监管有流于表面的现象。

2.4 社会化管理平台标准实施难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也逐年增多,对于退休人员的社会化工作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街道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是开展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由于宿迁位于苏北落后地区,街道(乡镇)、社区的建设还不规范,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还不完善,一方面社区与社保管理部门的许多关系还没有理顺,无法实现融洽的配合,更重要的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人员编制的问题,社区社会保障标准平台人员定位和实施比较困难。

2.5业务环节细化程度把握难

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强,每个险种、每项业务都涉及许多工作环节,各业务科室都要每个环节进行认真设计,制定最合理、最优化的工作流程,保证各个环节上下衔接、环环相扣,在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上要相互的有效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尽量的减少单个业务环节上的流程数量,从而保证服务最优效果和最高效率。虽然每个地区所办理的社会保险业务十分相似,但在环节的多少上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2008年版《苏州市区社会保险基本业务环节实用手册》有873个环节,2009年版《宿迁市社会保险基本业务实用手册》有311个环节,两者相差比较大。业务环节应掌握多少比较合适?是越多越好还是应该比较简洁更合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个“度”是比较难于把握的。

3 进一步完善业务流程标准化的政策建议

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目前正处于初始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各省份、地区应该加强交流和 总结 ,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以便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以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业务的标准化:

3.1 在科室设置上不力求完全一致,但主要的部门应该一致比如财务部门、申报征缴、稽核部门、待遇审批和社会化管理等科室,其他科室可以根据本地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3.2 掌握 科学 的方法对于提高医疗保险监管和稽核审计水平很重要,加强对医保监管和稽核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科学的利用统计学、抽样调查和 现代 网络 等方法,以提高监管水平和稽核能力,增强社会基金的安全性。

3.3 加强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在街道社区建立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构, 并将相关工作向社区延伸,让社区直接接受、管理 企业 退休人员,依据社区服务组织开展各种服务,从而极大的提高社会化管理效率。

3.4 在环节细致程度的把握上,笔者认为首先要界定清楚社会保险主要的业务环节,现在社保部门所从事的社保业务主要涉及300个环节左右,不要追求过于的细化,业务环节太多,容易造成作业线过长,反而使事情变得冗杂,浪费了人力资源,降低了办事效率。

伴随着今年7月30日,全国社会保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社会保险服务、评价、管理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也正在逐步的展开,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的社会保险业务标准化,在构建过程中应坚持以业务为中心,合理设置各个科室,在合理有效的内控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参考 文献

[1] 黄敬宝.我国社会保险的现状与 发展 对策[j].价格月刊社,2008,(8).

[2] 王巍.努力提升经办能力 为参保对象服好务 吉林省社会保险系统开展优质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活动[j].劳动保障世界,2007, (9).

[3] 王艳红.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 金融 职工大学学报,2008,(2).

[4] 郑继良等. 农村 社会保险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农村 经济 ,2008,(4).

[5] 朱小英.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银行业务协作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 (1).

[6] 刘艳欣.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之我见[j]. 天津社会保险,2008,(5).

[7] 陈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j].天津社会保险,2008,(1).

社保制度的核心内容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50-03

随着党和国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目前阶段战略任务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必要环节。虽然核心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有着主导地位和统领作用,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在社会潮流和实践检验中逐渐失去影响力。但它们在影响力弱化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继续以变化了的内容和更加隐蔽的方式消解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对于高校来说依然艰巨。

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学生在校园能够受到文化建设的更好熏陶,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坚定的意识形态。”因此,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天然的无形课堂,对大学生思想言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并使之常态化,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目前状况

(一)文化多元化和西方社会思潮带来的挑战依然严峻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文化”、“消费文化”等通俗文化通过广告、媒体在高校不断流行。它们功利性、实用性动机明显,过分追求利益目标。部分学生在参与社会行为中不仅没有提高自身的觉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而将狭隘的功利心、物化的价值观带到学习和生活中,耽搁了学业的完成,消磨了自己的学习时光。

另外,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推行西方价值观的思潮,不仅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而且渗透到了高校并部分消解了正面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大大提升了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但它们继续以新的话语方式曲解党的政策指向和误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误导社会舆情,比以往更具蛊惑性和危害性。

因此,要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文化主导地位和影响力,就需要根据新情况新态势,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的思想阵地,用以防范和应对不良思潮的蔓延和渗透。

(二)消极文化的网络渗透要求创新价值观教育的模式

网络时代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变革,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徘徊于网络空间,不健康信息、甚至极端言论在网络世界也时有出现。高校处在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的前沿,大学生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使得消极文化通过网络能够迅速渗入高校校园,给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和管控机制形成威胁,给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只有在坚持意识形态教育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以新技术和新载体来创新和拓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空间,才能对当前形势做出有效应对。

(三)当前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方式亟待完善

1.主要教育模式相对单一。目前,我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授课依然是以灌输的方式进行。虽然高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强硬件设备、基础设施的建设,确实提升与改善了教学硬环境,同时也有了实践教学资源的补充,但这并不能取代精神文化软环境对师生的隐性熏陶和内化作用。缺乏隐性教育渠道的补充,教学内容就容易局限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真实的教育情景,显得枯燥乏味和没有生气,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涨热情和主动性。教育氛围的缺失,教师更是难以与学生展开深入探讨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价值观教育不能真正入脑、入心,充分起到塑造学生灵魂的作用。

2.与其他课程不衔接。除思想政治课外,高校其他课程教学课堂讲授的主要是较为纯粹的知识,没有融合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特别是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很少涉及未来职业领域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学生不能自觉将社会主义未来远大目标和个人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激发他们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没有各种不同专业知识的碰撞,也严重削弱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力和开拓力。学生在学习中更多感受到的是紧张忙碌和枯燥乏味,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快速提高。价值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成为被分割成两张皮,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传统模式缺少细致的人文关怀.长期以来,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较多关注社会和集体的整体价值,而忽略了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人的个体价值及利益。它提倡的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是以自我牺牲来保全集体利益,以个体价值为代价去满足整体需求。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大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价值,轻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使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大精神动力和导向的凝聚作用难以发挥和保证。

4.教育效果没有完全实现制度化的保障。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主要是针对学校正常有序运行制定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提性保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远大目标,要将它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自觉,升华为理想信念,一方面需要多方面的隐性引导与暗示,另一方面也需要外在规章制度规范使之固化和积淀。核心价值观还未有效地融合到高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制度文化中,仅仅依靠传统教育机制依旧无法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言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持续传承和弘扬难以被保障。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华,融合了自古以来传统的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所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的理论升华,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它又是学校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理想道德、性格形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以真正反映时代要求的大学精神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才能把大学建成弘扬、传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树。所以,要使核心价值观被大学生所认同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行为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承载了传播强国梦、复兴梦的重任,为学生提供了深刻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学生只有在校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熏陶,才能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坚定的信念。

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由文化环境的熏陶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共同塑造的。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组织者、主要参与者都是学生,组织、设计和参与的过程同时也是受教育的过程。设计者可以把核心价值观内容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暗示和熏陶,以对校园文化产生归属感为基础,让参与者内心产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大学生通过群体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保证校园文化稳定的传承和发展,核心价值观就会在一代代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长出美丽的花朵。

2.只有在良性互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才可以更好的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契合。校园文化有效继承和整合了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资源,使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元素转化为校园中的物化表达,从而升华为一种积极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生在其中不经意间就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自觉认同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推而广之。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大学生群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拓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和广度。校园文化活动通常都是融入隐形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它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整合在一起,彼此沟通,教学相长,同时也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连同各种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的一部分,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性,学习更有动力,充实了大学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4.校园文化提供了使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的规范保障。校园文化传承着各个高校先辈们特色的办学理念、积极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怀等制度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为一代代青年继承和发展,使学校和社会的要求成为他们的思想崇尚和行为自觉。校园文化无形的制约力保证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校园文化是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天然屏障。校园文化积淀了高校各个历史阶段的优秀传统和当地文化,具有较为浓厚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活动更是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归属感,这种感召力和凝聚力将本校大学生在心灵上联结在一起,互相关怀鼓舞,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高尚的共同追求。这种正能量势场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集体责任感,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认知能力和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免疫力,最终形成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文化共同体。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路径

1.教育内容主题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组织者要善于结合主题捕捉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同时,注重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为不同的主题,再结合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凝练。以贴近学生的事实案例为导入,吸引学生关注,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使校园活动主题成为校园的公众议题。只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和震撼,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校园中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同。

2.教育情景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需要学生所在教育氛围的营造。社会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尽可能就地取材,特别是应努力利用一些学生亲身体验或耳濡目染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经历。只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件来说明核心价值观的理,化抽象为具体,有的放矢,才能使大学生觉得核心价值观并不空泛,可以感受和亲近。

3.认同教育行为化。“大学生需要身体力行,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融入身边群体,步入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先进理念、指导思想和道德标准,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强化和肯定,才能直接被大学生所接受并作为行动指南,从而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困惑学生的问题,只有少数是由于认识偏差造成的,大部分都是由于现实困难和实际问题造成的。基于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切入点就要落到实处。活动组织者要找准学生的困惑点,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不搞大而化之、不着边际。同时,要引导师生、生生之间互帮互助,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学生心灵层面得到关怀,感到温暖,校园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指数得以提升,从而达到他们对核心价值观倡导内容的高度认同。

4.教育手段信息化。媒体生活已经是当代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媒体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要增强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就需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通过积极改善校园公众舆论的软环境,在活动中积极融入现代高新技术元素,鼓励和引导学生以新媒体技术开发、制作和传播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有创意的文化作品,使活动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内容能深入人心。校园网除了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新闻、文学和微信关注等形式,借助公众舆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没有灌输和说教,却加大了价值观教育的渗入。在这种润物无声的网络环境中,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觉参照网络正能量来践行核心价值观。

5.教育机制规范化。校园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框架和基础,没有它的导向和保障,校园文化就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发挥强效的育人功能,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难以形成常效机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文化积淀下来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形成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持久而良性的育人氛围。“帮助高校师生能够与社会规范的要求保持一致地进行自我发展,同时使师生的自我发展能够与社会主义价值相适应。”在这种机制下,校园文化的魅力得以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共同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王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J].文学教育,2015,(10).

[2]覃轶珊,朱百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3]孙成武,常珊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张文儒,乔健生.高等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研究[J].教育科学,2016,(1).

社保制度的核心内容篇7

社保局内部控制工作自检自查报告

根据市社保局《关于转发省社保中心〈开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工作检查评估的通知〉的通知》(赣市社险字23号)文件要求,我局高度重视,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检查评估小组,认真自查评估,现就自查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情况

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工作,是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本质要求,也是规范经办机构各种行为,实施自动防错、查错和纠错,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局从社会保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出发,形成了一套事事有复核、人人有监督,行之有效、科学规范的社保工作内控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对社保基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1、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内部制衡机制

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不相容岗位不能一人兼任的原则,设置了财务、业务、稽核和待遇审批等部门。在各部门内部再进行岗位细分,财务部门要求会计与出纳分设,业务部门要求设立业务受理、复核、系统管理员等岗位,待遇审批部门要求设立受理、复核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形成责任明确,相互制约的内部制衡机制。

突出加强对资金结算过程的监督。一是靠财务部门内部的监督,出纳经手的每一笔资金收付业务必须经另一财务人员复核,每天下班前,另一财务人员对出纳当天收缴的社会保险费存入开户银行的情况要再次进行复核;二是靠对账制度来约束,每天、每月、全年都要进行对账,业务部门每天开出的票据与财务部门实际收到的资金核对一致,不一致的查明原因及时解决,月份、年度终了,财务和业务部门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核对月份和年度发生额,确保月发生额与当期日发生额累计数核对一致;三是靠内部稽核来监督,充分发挥稽核部门职能作用,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社保基金的运行进行稽核,提出稽核意见和改进建议,促进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形成了对社保基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

2、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建立组织严密、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

按照既高效、便捷又安全、严密的原则,建立涵盖社保基金从进口到出口,涉及财务、业务、待遇、稽核等各部门的。要求加大复核、审核、稽核作用,强化内部控制功能,最终达到一个人不能办理社保业务的要求。

参保单位到业务部门办理缴费基数调整、社保待遇调整等业务,受理人审核后,必须经复核人复核,并经稽核部门稽核后,方能办理;业务经办人每月都要对社会保险待遇本月发放情况与上月发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经复核人、业务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复核,稽核部门稽核,局领导审核后转财务部门办理支付。财务部门出纳收取社会保险费、拨付社保待遇必须经另一财务人员复核;财务专用章和个人名章由两人分开管理;安排专人从源头抓好社会保险费专用收款票据的管理;每月与开户银行和财政部门对账,财务负责人对对账情况进行复核。待遇审批部门应建立档案联合审查制度,审批社保待遇必须经四人审核小组共同审查档案,经稽核部门稽核后,报局领导召开办公会审批。

3、加强内部稽核,确保各项规范和流程得到贯彻落实

有了好的规范和流程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但把规范和流程贯彻落实好则是关键所在。根据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对照《内部社会保险业务规范和流程》,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法,对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待遇审批部门执行社保政策和工作流程情况进行稽核。稽核完毕后,向单位领导汇报、分析稽核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向被稽核部门反馈稽核情况,促进社会保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4、建立工作流程运行分析制度

社会保险工作政策性强,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必须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我局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在已有的业务规范、工作流程基础上,应建立工作流程运行分析制度,主要领导亲自抓。定期召开会议,财务、业务、稽核、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参加,工作人员结合工作分工,对当期工作流程运行情况进行分析,逐条梳理,对发现的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流程,及时进行修改,从而保证了工作流程的严密性和适用性。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社保基金管理能力

社会保险干部队伍是社保基金的直接管理者,其整体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保基金管理的质量。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将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培训,进行适当的岗位交流,熟悉社保基金从入口到出口的业务流程,加深对社保政策的理解。平时要注重利用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分析经济案件犯罪心理、犯罪过程,加深对经济犯罪危害性的认识,保持警钟长鸣,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一专多能、廉洁勤政”的工作能手。

二、存在问题

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 段,对于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部分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内部控制与长期形成的习惯和思维定势必然会有冲突,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内部控制建设需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

1、控制执行人与控制对象之间的矛盾

控制执行人即社保经办机构的稽核部门及稽核人员,控制对象是社保经办机构业务经办人员(包括负有审批职责的人员)、参保单位等。这方面的矛盾表现在:当社保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员以习惯思维处理业务分工和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处理和办理的方式、方法和结果不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时,由于稽核人员按工作职责进行纠正、要求整改而产生的对立和冲突。如缴费基数核定,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员仍然沿袭参保单位申报多少即核定多少。因此而产生错核、漏核,产生少报、瞒报,这种核定方式违反了《经办业务规程》的规定和上级文件的要求。又如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环节的审核,内部控制要求严格覆行审核职责,不仅要核查待遇审批表、养老金发放名册,还必须核查相关的支付依据和计算过程,以控制经办环节的舞弊和失误。但现实中审核、复核、签批流于形式,经办环节出现的失误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的现象依然存在。另外,参保单位瞒报缴费基数、人数,少缴社会保险费,或是恶意欠费,也属于控制执行人与控制对象的矛盾。解决这类矛盾需要刚性的法律支持,但是社保经办机构仅有稽核检查权,没有行政处罚权,纠正的难度大,这又形成了矛盾的另一方面。

2、专业人员不足的客观现实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内部控制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不相容岗位分离;要求部分岗位专职、不得兼任和包办风险控制岗位的工作;要求岗位与岗位之间要形成必要的相互制约关系,这是社会保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社保经办机构需要足够的人员编制,能够合理地设置岗位,配置人员,才能满足内部控制基本的条件。而目前我县专业人员不足又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因此,内部控制建设还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

三、加强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1、加大执法力度。根据劳动保障部颁发的《社会保险稽核办法》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稽核的责任人,所以我们社保机构必须运用该《办法》赋予的权力,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职工来监督企业申报缴费基数,让他们知道企业少报、瞒报的后果。加大执法力度,真正有效遏制瞒报、冒领等违规行为。

2、加快制度规范。建议尽快建立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规范,从制度上、程序上、处罚上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稽核行为,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稽核行为规范化,切实做到依法稽核、依法处罚。同时,建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授权社保机构对稽核中发现的问题行使行政处罚。

3、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补充、修改完善,以保持其时效性。就我州目前的情况来说,除了按实际情况的变化修改、补充现有的内控制度外,还应增加部分内控制度。一是建立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明确规定哪些岗位是不相容岗位,要严格分离。哪些岗位要专职,不得兼职。哪些职位不得兼任和包办其他职位的工作。二是建立审批制度,规定哪部分业务必须经过审批,哪些职位的人员承担审核、复核、审批的职责。经办人员必须提供哪些资料给审核、复核、审批人,审核、复核、审批人必须核查哪些资料后才能签字。三是建立执行内控奖惩制度,规定部门和个人定期对执行内控制度情况进行自查和自评,稽核部门定期开展内控执行情况检查,并综合自查自评和检查情况作出评价。执行内控制度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执行内控制度差,或是业务操作违反内控制度规定,造成社保基金损失的,视情节给予戒勉谈话、通报批评、责令追回损失、赔偿、警告、记过等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4、建议组织异地交叉稽核。在稽核工作中,大多数能够客观公正核定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基数。但是有时侯,“人情基数”也可能发生,另外碰到“钉子户”拒绝或阻碍稽核工作也有可能发生。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最好的办法是异地交叉稽核。

社保制度的核心内容篇8

一、自查情况

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工作,是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本质要求,也是规范经办机构各种行为,实施自动防错、查错和纠错,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局从社会保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出发,形成了一套事事有复核、人人有监督,行之有效、科学规范的社保工作内控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对社保基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1、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内部制衡机制

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不相容岗位不能一人兼任的原则,设置了财务、业务、稽核和待遇审批等部门。在各部门内部再进行岗位细分,财务部门要求会计与出纳分设,业务部门要求设立业务受理、复核、系统管理员等岗位,待遇审批部门要求设立受理、复核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形成责任明确,相互制约的内部制衡机制。

突出加强对资金结算过程的监督。一是靠财务部门内部的监督,出纳经手的每一笔资金收付业务必须经另一财务人员复核,每天下班前,另一财务人员对出纳当天收缴的社会保险费存入开户银行的情况要再次进行复核;二是靠对账制度来约束,每天、每月、全年都要进行对账,业务部门每天开出的票据与财务部门实际收到的资金核对一致,不一致的查明原因及时解决,月份、年度终了,财务和业务部门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核对月份和年度发生额,确保月发生额与当期日发生额累计数核对一致;三是靠内部稽核来监督,充分发挥稽核部门职能作用,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社保基金的运行进行稽核,提出稽核意见和改进建议,促进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形成了对社保基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

2、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建立组织严密、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

按照既高效、便捷又安全、严密的原则,建立涵盖社保基金从进口到出口,涉及财务、业务、待遇、稽核等各部门的。要求加大复核、审核、稽核作用,强化内部控制功能,最终达到一个人不能办理社保业务的要求。

参保单位到业务部门办理缴费基数调整、社保待遇调整等业务,受理人审核后,必须经复核人复核,并经稽核部门稽核后,方能办理;业务经办人每月都要对社会保险待遇本月发放情况与上月发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经复核人、业务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复核,稽核部门稽核,局领导审核后转财务部门办理支付。财务部门出纳收取社会保险费、拨付社保待遇必须经另一财务人员复核;财务专用章和个人名章由两人分开管理;安排专人从源头抓好社会保险费专用收款票据的管理;每月与开户银行和财政部门对账,财务负责人对对账情况进行复核。待遇审批部门应建立档案联合审查制度,审批社保待遇必须经四人审核小组共同审查档案,经稽核部门稽核后,报局领导召开办公会审批。

3、加强内部稽核,确保各项规范和流程得到贯彻落实

有了好的规范和流程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但把规范和流程贯彻落实好则是关键所在。根据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对照《内部社会保险业务规范和流程》,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法,对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待遇审批部门执行社保政策和工作流程情况进行稽核。稽核完毕后,向单位领导汇报、分析稽核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向被稽核部门反馈稽核情况,促进社会保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4、建立工作流程运行分析制度

社会保险工作政策性强,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必须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我局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在已有的业务规范、工作流程基础上,应建立工作流程运行分析制度,主要领导亲自抓。定期召开会议,财务、业务、稽核、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参加,工作人员结合工作分工,对当期工作流程运行情况进行分析,逐条梳理,对发现的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流程,及时进行修改,从而保证了工作流程的严密性和适用性。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社保基金管理能力

社会保险干部队伍是社保基金的直接管理者,其整体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保基金管理的质量。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将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培训,进行适当的岗位交流,熟悉社保基金从入口到出口的业务流程,加深对社保政策的理解。平时要注重利用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分析经济案件犯罪心理、犯罪过程,加深对经济犯罪危害性的认识,保持警钟长鸣,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一专多能、廉洁勤政的工作能手。

二、存在问题

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 段,对于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部分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内部控制与长期形成的习惯和思维定势必然会有冲突,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内部控制建设需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

1、控制执行人与控制对象之间的矛盾

控制执行人即社保经办机构的稽核部门及稽核人员,控制对象是社保经办机构业务经办人员(包括负有审批职责的人员)、参保单位等。这方面的矛盾表现在:当社保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员以习惯思维处理业务分工和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处理和办理的方式、方法和结果不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时,由于稽核人员按工作职责进行纠正、要求整改而产生的对立和冲突。如缴费基数核定,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员仍然沿袭参保单位申报多少即核定多少。因此而产生错核、漏核,产生少报、瞒报,这种核定方式违反了《经办业务规程》的规定和上级文件的要求。又如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环节的审核,内部控制要求严格覆行审核职责,不仅要核查待遇审批表、养老金发放名册,还必须核查相关的支付依据和计算过程,以控制经办环节的舞弊和失误。但现实中审核、复核、签批流于形式,经办环节出现的失误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的现象依然存在。另外,参保单位瞒报缴费基数、人数,少缴社会保险费,或是恶意欠费,也属于控制执行人与控制对象的矛盾。解决这类矛盾需要刚性的法律支持,但是社保经办机构仅有稽核检查权,没有行政处罚权,纠正的难度大,这又形成了矛盾的另一方面。

2、专业人员不足的客观现实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内部控制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不相容岗位分离;要求部分岗位专职、不得兼任和包办风险控制岗位的工作;要求岗位与岗位之间要形成必要的相互制约关系,这是社会保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社保经办机构需要足够的人员编制,能够合理地设置岗位,配置人员,才能满足内部控制基本的条件。而目前我县专业人员不足又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因此,内部控制建设还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

三、加强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1、加大执法力度。根据劳动保障部颁发的《社会保险稽核办法》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稽核的责任人,所以我们社保机构必须运用该《办法》赋予的权力,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职工来监督企业申报缴费基数,让他们知道企业少报、瞒报的后果。加大执法力度,真正有效遏制瞒报、冒领等违规行为。

2、加快制度规范。建议尽快建立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规范,从制度上、程序上、处罚上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稽核行为,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稽核行为规范化,切实做到依法稽核、依法处罚。同时,建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授权社保机构对稽核中发现的问题行使行政处罚。

3、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补充、修改完善,以保持其时效性。就我州目前的情况来说,除了按实际情况的变化修改、补充现有的内控制度外,还应增加部分内控制度。一是建立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明确规定哪些岗位是不相容岗位,要严格分离。哪些岗位要专职,不得兼职。哪些职位不得兼任和包办其他职位的工作。二是建立审批制度,规定哪部分业务必须经过审批,哪些职位的人员承担审核、复核、审批的职责。经办人员必须提供哪些资料给审核、复核、审批人,审核、复核、审批人必须核查哪些资料后才能签字。三是建立执行内控奖惩制度,规定部门和个人定期对执行内控制度情况进行自查和自评,稽核部门定期开展内控执行情况检查,并综合自查自评和检查情况作出评价。执行内控制度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执行内控制度差,或是业务操作违反内控制度规定,造成社保基金损失的,视情节给予戒勉谈话、通报批评、责令追回损失、赔偿、警告、记过等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4、建议组织异地交叉稽核。在稽核工作中,大多数能够客观公正核定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基数。但是有时侯,人情基数也可能发生,另外碰到钉子户拒绝或阻碍稽核工作也有可能发生。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最好的办法是异地交叉稽核。

上一篇:建筑整改方案范文 下一篇:企业员工社保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