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行政执法基本方式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1:41

服务型行政执法基本方式

服务型行政执法基本方式篇1

一、历下区的主要实践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优化审批流程。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历下区扎实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切实下好政府治理结构转型的“先手棋”。一是编制审批事项目录,规范政府审批权力。2014年12月,经过严格对照法律法规,编制完成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示。此后3次对目录进行了修改调整,于2015年底全面清理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公示了保留的22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实现了下放事项“接得住”、现有事项“管得好”、取消事项“不私藏”。二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放宽了工商登记条件,登记注册业务量呈井喷式增长。2013年受理各类登记业务1.9万件,2014年剧增为3.3万件;2015年高达9.8万件。“三证合一”以后,截至2016年上半年,市鲋魈迨涤7.5万户,相比2014年初的3.7万户,增长了一倍多。三是推进审批相对集中,节省群众办事精力。通过机构调整和力量整合,实现了行政审批“三集中”,即行政审批集中到一个科室、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到网上审批平台,通过集中,减少了群众办事环节,提高了政务服务效能。

(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着力促进管理方式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向“轻审批重监管”转变,使市场和社会充满活力的同时又规范有序,切实做好群众利益的“护航手”。一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责任清单编制过程中,对应审批和其他行政权力,制定了241项监管制度;由区政府印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文件,保障制度落实;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馈,对监管不到位的领域,明确职能分工,健全监管机制。二是推广随机抽查机制。36家部门(单位)按要求制定了“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了“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通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有效加强了日常监管。三是整合监管力量资源。整合原工商局和原质监局,组建市场监管局,成立13个市场监管所;整合食品药品相关监管职能,组建食药监管局,设立13个食药监管所。在此基础上,打破原有监管格局,将监管力量向一线下沉,形成“小局大所”的监管模式。

(三)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满足群众服务需求。以推进繁荣文明首善之区建设为目标,抓住各种改革机遇,提高服务能力,使辖区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切实出好强化服务的“组合拳”。一是强化政府购买服务,特色服务多元化。自2012年以来在惠民工程上累计投入资金72.4亿元,年均增长40 %,服务内容由最初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区事务等传统服务向文化体育、居家养老、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领域延伸,形成了高标准、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编制服务事项目录,公共服务清单化。作为全省推进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工作的试点区,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全区48个部门(单位)共梳理公共服务事项213项,参与试点工作的文东街道梳理便民服务事项119项。通过列清单、明事项,实现了公共服务事项的规范化。三是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专项服务集中化。整合建委和房管职能,组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推动中央商务区征地拆迁项目顺利进行。整合招商服务职能,组建投资促进局,2016年上半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9亿元,同比增长50%;落地企业342家,总注册资本达178亿元。整合明府城片区管理保护职能,组建明府城管理中心,其负责建设的百花洲项目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近年来,历下区为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做了一些基础工作,着重夯实了改革工作的基础。一是实现了城市管理领域的综合执法。将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城市绿化、城市规划、市政公用、人防管理、房产管理、建筑管理、开发拆迁等十个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集中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行综合执法。二是实现了文化市场领域的综合执法。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权集中到文化局,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实行综合执法。三是摸清了全区行政执法的基本情况。开展行政执法机构现状专项调查,对发改委、经信局、市场监管局等24个部门(单位)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摸清了全区行政执法的基本情况,为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当前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党中央国务院改革举措的指导下,历下区积极尝试政府治理结构的转型优化,“橄榄型”治理结构已见雏形。然而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综合执法等改革的不断深入,治理结构转型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批相对集中后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政务服务中心管理体系是在行政部门没有减少的前提下新设机构的改革方式,属于增量改革。二是政务服务中心实现的多是受理和送达环节上的集中,部分审核与决策还需要返回原部门完成,存在“只挂号、不看病”的情况。三是政务服务中心仅负责政务服务大厅的建设与维护,其权威性不足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某些综合问题上,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事中事后监管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市场主体开始跨行业经营,同一主体会受多个行政机关监管,由于综合监管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监管缺位和重复监管。二是监管方式方法单一。一方面是“双随机”制度虽好,但基层某些小单位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现有的监管方式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监管效果。三是随着市场主体的持续增多,“人少活多”比较普遍,基层监管力量渐显紧缺。

(三)基本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由于政府部门没有很好地调动起社会各方面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公共服务社会供给率不高。二是当前的公共服务,只注重了服务前的社会调查,而对服务后的群众反馈漠不关心,公共服务反馈机制不健全。三是基层政务服务效率不高。例如街道为民服务大厅各专项服务窗口忙闲不均,部分窗口群众办事等待时间较长。

(四)行政执法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上下级执法事权划分不明确,我国多数法律法规确定行政执法的行使层级为县区级以上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界定应由哪一层级行使,上下级重复执法时有发生。二是执法领域和执法队伍较多,例如,市场监管局6个业务科室、3个直属机构和1个稽查大队,都能对外执法,多头执法较为常见。三是部分职能部门混淆监管与执法,习惯以执法“包打天下”,以罚代管普遍存在。

三、进一步建设完善“橄榄型”治理结构的思考建议

针对当前治理结构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进一步建设完善“橄榄型”治理结构提出如下思考建议:

(一)一局分两权,构建审批实质集中体制。一是组建行政审批局。撤销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组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划归行政审批局管理。将区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许可权及管理方式为审批形式的行政确认、其他权力等行政职能,从原部门划转至行政审批局。划转事项归并为项目审批、环保安全、市场服务、资格许可和社会事务五大类综合办理,对应类别组建专门的审批科室。另设办公室,负责机关运转和综合协调;设政策法规科,负责政策法规研究宣传和划转职权的动态调整。审批前的踏勘由政务服务中心协调组建队伍负责。二是明确审批与监管权责划分。行政审批局按照授权专职进行审批,负责事前程序的审验;其他职能部门则及时调整相关职责,着重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在明晰审管权责的基础上,建立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信息共享和双向推送机制,一方面行政审批局及时将审批信息告知监管部门,为做好后续监管服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发现违规问题后,及时告知行政审批局,达到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由行政审批局按规定作出撤销原审批结果的决定。三是创新审批运行机制。组建行政审批局后,废除原职能部门的审批印章,由行政审批局统一使用“审批专用章”,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在政务服务大厅的基础上,根据“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原则,结合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形成集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审批大厅为一体的政府服务体系。利用网络平台组建中介网上“超市”,按照“非禁即可”的入驻原则,按行业划分中介类别,纳入超市统一管理,实现红顶中介顺利“摘帽”。

(二)一办两推进,构建监管大格局。一是组建事中事后监管协调机构。成立事中事后监管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区长、分管副区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政府督查室,增加行使推进协调事中事后监管的相关职能,形成跨部门监管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监管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消除监管盲点,降低监管成本。二是推进监管力量化零为整。在建立综合监管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各部门监管职责,集中监管力量。对条件具备的部门,在剥离审批职能后,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则,设立相应的监管科室。对编制较少、监管事项不多、监管力量相对不足、人员难以满足“双随机”制度要求的部门,进行跨部门监管力量的组合,成立综合检查人员名录库,在人手不足时,被检查主体由责任部门抽取,人员一半从责任部门抽调,一半从综合检查人员名录库中抽取,提高监管力量的灵活性,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三是推进监管方法与时俱进。由区政府督查室会同监管主体部门,对新行业、新领域进行分析,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探索合适其特点的审慎监管方式。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强化监管中的作用,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汇总整合相关数据,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将市民服务热线的受理、分办、督办职能划归区政府督查室,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三)一横一纵一综合,构建服务大网络。一是改进服务供给结构,横向上提高服务供给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管理理念,强化政府购买服务,着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由政府部门负责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社会资本承担建设、运营、服务输出等大部分工作,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基础,发挥双方优势,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提高公共产品、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二是建立服务反馈机制,纵向上提高群众满意率。建立健全服务反馈机制,首先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社会组织中公开选择反馈信息收集机构,对享受服务的群众进行无差别抽样形式的反馈信息收集;然后政府聘请专家团,对反馈信息进行评估,形成调整公共服务的意见建议;最后政府对反馈信息进行及时公正处理,促使反馈机制良性运转。三是建立综合服务体系,整体上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推行综合化的服务方式,通过政府工作人员内部的综合,实现人民群众办事的便捷。改革当前街道为民服务大厅的窗口设置方式,根据受理业务数量、相对集中时段、受理时间长短、事项办理类型等因素对现有窗口进行整合,设置窗口综合,实行窗口柜员制,提高服务人员综合业务办理能力,采用前、后台业务分离模式,分即办件和承诺件办理,解决专项窗口忙闲不均的问题,缩短相对人办理事项时的等待时间。

(四)一沉两集中,构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一是推动执法重心下沉,减少执法层级。进一步明确上下级执法权限,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暂时不适宜由基层政府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能外,其他领域执法职能逐步交由区级承担。省、市级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加强执法监督和指导,开展跨区域执法,区级则重点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实现 “属地化管理、扁平化执法”。二是组建综合执法局,集中部门间执法权。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基础上,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法独立行使多领域综合执法,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通过多地的实践证明,综合执法的范围不是越大越好,超出实事求是的整合限度,会使综合执法工作陷入“小马拉大车”的被动局面。因此,在已经综合城市管理十个方面的行政执法嗟幕础上,将畜牧兽医、农业、林业、商务、水务、旅游、价格、体育管理、教育等9个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及行政强制职权集中到综合行政执法局。三是整合部门内部执法队伍,集中部门内执法权。考虑到行政执法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不是所有领域都适合推行综合执法。在专业性较强、技术支撑要求较高、涉及公共安全、责任特别重大的领域,比如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等方面,不宜纳入区域性综合执法范围,应以部门内部综合为主。适宜部门直接执法的,集中到具体内设机构,有执法队伍的撤销执法队伍建制。适宜设立队伍执法的,将多个执法主体整合为一个执法队伍,集中部门内部执法权。E:FQJ

服务型行政执法基本方式篇2

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的执政党建设新目标,同以往更多强调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不同,这一目标是与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政党同时提出来的,不仅预示着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时代嬗变,还蕴涵着政党回归社会、重塑政党权威的战略考量,因而给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的时代变化和群众期待,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十的新部署,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路径、服务评价,为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执政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创新服务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和行动。建设服务型政党,一个逻辑前提就是着眼于我们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各级党组织要善于创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在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的这种政治定位和身份属性,已经十分清晰了。但是,在党执政并将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把这种身份性转变升华为思维性转变,特别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化为一种执政思维、外化为一种执政技术、固化为一种执政能力,还需要新一轮的理念创新和持续不断的思维更新。党的十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战略考量。应该清楚,我们今天强调为人民服务,既不再是革命战争时期为夺取政权的“打江山”,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执政后为巩固政权的“坐江山”,而在于面对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如何始终站稳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如果每个党员和干部都能强化这样一种理念,那么,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有了最可靠的理念支撑和最广阔的实践土壤。

创新服务方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提出的一个令人振奋、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度、多指向的现代化目标。它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积极思考,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他们会有哪些新的需求和期盼与之相适应,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执政方式、服务方式会提出哪些新要求,我们党应该做出哪些调适和回应等等,这就提出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的时代课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建党百年目标,创新服务方式的着力点主要有:一是坚持基层化服务。基层是我们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生活在基层,许多复杂问题得以解决的突破点在基层,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生动场景在基层,因此,下基层、扎根基层、服务于基层是创新服务方式的重要环节。二是坚持民生化服务。十报告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这一方面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略的重点和着力点;另一方面也表明过去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有些领域、有些方面甚至还有历史欠债。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以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比如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等问题为重,在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各环节,都要彰显民生化服务的价值和成效。三是坚持便民化服务。服务,应该是具体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这一特性就要求服务方式一定要便民化、可操作化、化繁琐为简约。“一站式”服务、便民中心、下乡服务等,都是很好的服务形式,今后还要不断丰富和创新。

创新服务路径

“领导就是服务”,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领导观的精辟概括。但在实践中,要把领导真正变为服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仅要解决世界观问题,更要解决方法论的问题,由此就提出了创新服务路径问题。换句话说,究竟借由什么路径和渠道,才能让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躬下身子为民服务?一是要坚持制度化路径。制度是管根本和全局的,相对人自身而言,制度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长期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但在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脱离群众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化解这一危险的根本办法,就是建立一套密切联系群众、直接联系群众、持久联系群众的制度和规范。谁违反了它,谁就要受到党纪党规的约束和惩处。二是坚持科学化路径。科学,在最简单意义上理解,等同于常识和规律。十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自然包含了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根本要求。从服务科学化层面看,要建设服务型政党就要打破过去“全能型政党”的认知和实践,认真梳理一下还有哪些领域“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要建设服务型政党就要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要建设服务型政党还要依托服务型党组织,毕竟基层党组织身处生产工作第一线,它们与普通群众贴得最近,对群众了解得最多,解决问题最快捷也最实际,以上这些都是科学化路径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三是坚持人本化路径。过去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讲特殊性多一些,有时忽视了一般性;讲党性重一些,有时弱化了人性。实际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立场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告诉我们,处理这些问题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道理其实很简单,服务是一个闭合式的环节和链条,任何一个人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在接受别人的服务,这是世界和社会的普遍联系性所决定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建设服务型政党还要努力探索人本化路径。即是说,我们在服务过程中,一定要了解、研究、满足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合理要求、利益诉求,让服务更加充满人性化、个性化,只有这样,服务型政党才能可持续构建和发展。

创新服务评价

服务型行政执法基本方式篇3

关键词:创建“五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04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战略需求,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作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中的政治工作者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跟时展步伐,用创新思维的理念在创建“五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活动中,(即: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把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到林业行政执法工作中去,以增强林业行政执法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来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维护林业法律、法规尊严的历史使命。

一、以打造“学习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切入点,力求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素质有“新提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学习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雄厚的知识积累是创新思维的源泉。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新科学、新知识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结构变化速度明显加快,如果不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和一定质的知识升华,创新思维将无从谈起。面对日趋复杂的环境,只有向学习要素质,向素质要战斗力,才能应对新的挑战。所以作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中的政治工作者,就是要把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林业法律、法规,作为培养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切入点。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新的形势给林政执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提高林业执法水平,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法制理论,学习法律知识,熟悉掌握法律,准确适用林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因此只有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业务技能培训,才是提高执法队员执法水平的治本之策。只有牢牢掌握业务知识,正确规范公正执法,才能更好保护管理好森林资源,树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要组织林业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森林法》及相关林业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采取自学和参加业务培训等形式,抓好教育培训。同时可以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有所侧重地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良好氛围,提升执法人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以创新思维的理念,开拓进取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去学习,夯实自身素质,力求做到能干事,不出事。使整个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素质有“新提高”

二、以创建“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落脚点,力求促进社会和谐有“新成效”

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既是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宏伟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在行政执法领域实践“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服务型的行政执法是现代民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党中央的要求和行政执法人员应有的基本品质。作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中的政治工作者,就是要以创新的理念为建设一支以社会与公众为主体、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取向;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服务和公正执法的队伍为己任。这是因为在建设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这一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中,行政执法队伍能否热情服务和公正执法是行政执法工作中具有非常关键的环节,其原因就在于它的行政权和行政执法权是国家权力中最活跃、最实在、最广泛,因而也是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一种权力。

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还需在政治思想工作中解决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总体较低等问题,解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行政执法主体价值观念错位、服务意识淡薄和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执法违法、循私枉法、执法谋私、执法不公的现象;存在着多重多头执法、执法扰民、致使老百姓不堪重负的弊病;存在着缺乏严格的执法责任制、执法行为缺乏自律和他律机制、执法权力得不到有效的规范和制约的问题。如此等等,严重地损害了执政党和人民政府的形象,阻碍了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进程,恶化了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发展环境。因此,建设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必须加大整治和改革行政执法的力度,从转变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观念;重塑行政执法者形象。再是改进行政执法方法,在行政执法中体现服务。例如:开通执法服务热线受理法律咨询、解答办证工作程序、查询缴纳规费信息等服务;实行上门提醒服务,解决因办事人员变动、通讯变更等因素延误办证、审核、缴费等问题;开展执法服务跟踪工作及落实人性化服务等措施,力求促进社会和谐有“新成效”。

三、以构筑“创新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立足点,力求改革林业行政执法有“新探索”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树立创新意识,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与时代俱进,不断创新。随看林改工作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林业行政执法的工作环境、条件、容、形式、对象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思想工作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提高,才能保持活力,积极探究新形势下他们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研究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新途径,善于运用心理、教育、社会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其服务。

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常规思维方式就是在思维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稳定性的或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不可否认,常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经验范围以内的常规性问题是有用的,它可以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者的思维驾轻就熟,简捷、快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但是它对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则是一种障碍,就会变成一种“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思维的产生,使其无法跳出框框、打开思路,在决策时,往往是没有“红头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决策,有了决策等安排,有了安排等别人出经验。这种思维方式的弊端在于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求稳怕变,闭门造车,不愿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这是制约开展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瓶颈”。是阻碍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是创新思维的大敌。作为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者,只有打破已有的常规思维方式,冲破陈规旧习的束缚,给心灵松绑,才能使自己思考问题的路子新、决策问题的方法新;才能在改革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方法上有“新探索”。

四、以建立“效能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制约点,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有“新高效”

创新思维的最终目是在于把创造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果只有创造新思维而没有创新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中的政治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就是不能让创新思维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而是要使其真正成为创新的实践,不断开拓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新局面,这就需要在提高效能上下工夫。要用创新的意识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又要用创新的思维去研究制定新的工作制度,并在新的工作制度中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森林法》为基本的林业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保护林业资源有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但是任何法律规范都要靠具体的人去加以执行,否则,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对于掌握了执法权力的人来说,要做到公正、高效执法,仅由执法者本人靠觉悟,靠良心,靠道德,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最终也是难以靠得住的。这就要靠他律机制,靠监督制约。以达到不断提高每个林业行政执法队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积极主动性。使每个林业行政执法队员都做到发文办事及时准确;文件起草、审签精心细致;收发、传阅和归档及时高效;各类工作标准和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办事缜密周到、不出差错;办事优质高效,取得实效;事务协调管理制度健全,做到快捷高效。各项工作要做到自己精心,领导放心,同志认可,单位和群众满意。各项工作程序要做到简捷高效,程序优化,无繁文缛节,方便快捷。要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确保工作落实有效。

五、以强化“廉洁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着眼点,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有“新保障”

“公生廉、廉生威”。公正是法律永恒的价值追求,廉洁是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者的最基本职业操守。作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中的政治工作者要在围绕公正廉洁执法,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上下工夫。

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思维,就要使廉洁型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是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夯实人员忠实履行职责的思想根基。二是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为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与纪律作风和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结合起来,强化人员廉洁从检信念。四是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文明执法新风。五是与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六是与提高岗位履职能力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能力建设。

政治工作者的工作还要使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着力加强自身监督制约,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阳光执法”机制,确保林业行政执法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提高执法公信力。要做到廉洁执法还须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健全内部规范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机制的建设。要使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严格按照《廉政准则》、《党员干部监督条例》和党风廉政工作要求,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廉洁自律,努力工作。

服务型行政执法基本方式篇4

【关键词】法治政府 服务型政府 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D621.5 【文献标识码】A

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为此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哲学视域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服务型政府首先必须是法治政府,它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服务型政府的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在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然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定位、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监督、行政责任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时代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建设法治政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在目标层面上的辩证统一

从根本上说,党的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的性质,也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建设目标―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着眼点和目的就在于解决民生问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①,“我们革命的目标,就是要使人民得到幸福。”②即通过发展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特别是通过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和提供公共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我国政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正真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③

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的行为目标,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分析“法治政府”基本要素和依法行政的原则,可以看出其实质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法治政府有三个基本要素: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设立;行政权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行政权的行使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依法行政有六项原则: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无论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素,还是依法行政的六项原则,既体现党和政府的公民权利、为民服务和解决民生的本体理念,又包含着对理念实施的法治保障。

在本质上,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是统一的。服务型政府首先是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行政的导向是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同时在服务过程也必须是依法行政。因此,法治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虽然服务型政府的宗旨及导向是侧重于“服务”,法治政府强调的政府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和方式是“法治”,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从根本上讲,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均是对政府行政提出的要求,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而已。从目标层面上看,二者是统一的。

在实践层面上的辩证统一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建设法治政府,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客观需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从实践中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进步的进程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政府治理方式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政府职能转化是核心,政府职能转化的实践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实践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建设法治政府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

第一,法治政府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明晰了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更好地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明确二者的边界。“成熟经济体最显著标志是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④在市场决定性作用基础上完善宏观调控,政府要把发展不限于经济范畴,还必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制度文明和社会进步等。因此,在市场决定性作用基础上完善宏观调控,必然要求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进而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法治政府明确市场经济的主体,即明确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彰显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服务功能。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企业和人民群众,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主体是政府。因此所谓的转变职能是指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和创造财富服务,转变到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在市场决定性作用基础上,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竞争,激发创造财富主体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加快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建设法治政府在实践层面上的辩证统一还表现在正确解决了集中与分散决策的关系。政府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决策的关系,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体制下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思维惯性下政府存在很强的“集中偏好”,但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分散决策,而科学决策和执行需要先决条件,如信息对称与否、利益取向、决策目标是多重的还是“单一”的、长期决策还是短期决策等,不正确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决策的关系,政府不但难于根据走向市场经济的实际进程切实转变职能,反而会把不适当的决策“强加”给市场,甚至代替市场选择。这显然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和在谈市场经济时所提出的市场决定性作用基础上完善宏观调控要求是背道而驰。正是由于二者在实践中的统一,明析了政府与市场的边际,明确了市场的主题,保证了政府的服务功能,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集中与分散决策的关系。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政府存在的基础是为公众提供服务,没有服务政府就丧失了合法存在的基础,检验政府的服务标准是人民的满意程度。“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⑤因此,法治政府应提供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保障,没有法治,政府不可能成为服务型政府。尽管在形式上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但最终体现为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手段。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法治政府的建构是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的保障。因此,依法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手段。手段一旦产生,就可能脱离目的而具有独立价值。法治政府不仅是服务型政府的保障,还有着自身独立的价值取向,与服务型政府也可能存在冲突,服务型政府是以目标为导向,目的导向的结果就是重视效率。而法治政府则强调过程,重视过程建设自身就是重视公平。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在实践中互相依赖、相互促进:手段服务于目的,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最终为实现目的服务。

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服务型政府真正为民服务的宗旨。我国宪法表明,一切权力皆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充分尊重公民权利,尽管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努力与预定完成的目标尚有差距,但仍努力向人民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也不断提高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也使得公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的权益逐步得到有效保障。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是“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对政府的服务要有正确的理解,政府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绝非单向为公民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是政府和民众的互动过程。因此,政府与公民之间必须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才能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如何做到良性互动?首先,确保公众对政府提供服务的起因和内容的知情权。其次,确保公众对政府提供服务过程的知情权。即让公民知晓可以通过何种形式、何种程序能获得服务。最后,确保公众对政府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的救济权。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和民众的互动过程同时也就是依法行政过程。而政府实现依法行政,就能使自己的权力的运行公开化、透明化,并且受到公民的监督。政府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充分提高行政效能,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宗旨。

另一方面,现代行政法体现公共服务的本质。建设法治政府,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是现代行政法的本质体现。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利益阶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经济社会领域的各种矛盾也逐渐凸显。

因此,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而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建设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的更高目标。法治政府是最低限度的行为规则,服务型政府是更高目标。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必先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必定是法治政府,因为:第一,服务型政府是权力受到限制的政府。第二,服务型政府是违法必究的政府。第三,服务型政府的法律将是真实保护公民权利的正义之法。服务型政府中公民本位和公民意志在公共管理中的决定性地位保证了服务型政府所制定的法律必然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也是对公民权利的真实保护。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是在对改革道路及其目标的思考中提出的一项战略性目标。服务型政府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政府的性质是为民服务,它是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总体框架下,坚持以公民本位指导理念,把政府视为服务者主体,把公民视为服务对象,经过相应的法定程序,按照全体人民的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必须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其基本特征。同时,加强法治建设,依法行政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我国政府就其本质来说,是依据宪法原则建立并运作,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只有尊重宪法并按照宪法原则办事,才能在全社会树立政府的权威,确立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在我国,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就是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人类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因此,政府被赋予了行使服务的权力。然而权力是把“双刃剑”,善用之则利于人,乱用之则伤人,故提出“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个“笼子”就是法律,这个过程也是加强法治建设过程。“建设法治政府”是现阶段政府建设目标的正确选择,坚持依法行政是政府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保证。

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一方面,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动依法行政的深入发展。如前所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离不开政府依法行政,必须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前提。然而,考察服务型政府建设之于法治政府建设的作用,可以看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才能有利于推动依法行政的深入发展。

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依法行政所追求的目标―建设法治政府,同建设服务型政府并非相互对立的事物,都是对政府建设的要求,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是从依法行政、完善政府法制建设角度来谈的,而后者则是从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角度来论述的。从具体内容上分析,其实二者有契合之处,如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也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一环。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对于国家的要求必然是法治国家,对于政府的要求必然是法治政府。一方面,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求将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所有行政行为必须纳入法制化范围内,必须做到严格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我国法治政府的构建,能有效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正如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者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厦门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本文系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1年度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KY11-03)

【注释】

①⑤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9页,第80页。

②:“谈谈青年的学习和生活”,《文化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36~437页。

③唐晓清:“始终坚持执政的根本宗旨和理念”,《求是》,2014年第13期,第33页。

④黄奇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研究》,2014年第5期,第26页。

服务型行政执法基本方式篇5

[关键词]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管制型政府

[作者简介]刘洪彪,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马少锋,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重庆400044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15-03

一、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今政府改革的一大热点,建立规范化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的改革,一是突出政府的性质是服务型的,二是强调政府服务的方式是规范的。本文认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是政府在以民为本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指导下,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政府行为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体现着公共、合作、责任和利民精神的政府模式。

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特色

(一)政府职能:全能转向有限

旧式“全能政府”时代政府垄断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所有的资源和一切事务的决策权,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政府以平均主义原则协调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以社会成员间经济地位的绝对均等为目标。社会成员的个体性完全被掩盖,这种全能政府管理方式,使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又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事务,造成了政社不分、政府职能不清、机构臃肿、高成本低效率等诸多弊端。现代政府的核心职能是保障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优质有效供给,政府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市场和社会需求,政府行政权力主要限定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行政权力的膨胀和宽泛,行政行为所及界域的模糊,自然会导致行政责任的不明确以及行政目标的虚化,其结果必然是行政资源的流失和行政能力的退化。”因此,一个廉洁有效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限的政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全球经济化的到来,政府应将其主要精力放在为市场经济提供保障和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上。

(二)政府性质:管制转向服务

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行为模式是单纯的管制型政府,在这种政府模式下,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行政权力的严格控制之下,很少有自主行动的空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以后,政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利益的多元化使政府不可能再像计划经济体制下忽视社会公众的个体合法利益。原来的社会利益结构向着新的、更合理的社会利益结构转变。扭转政府工作的目的和方向,将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满足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上是现代政府改革的一大重点。其次,市场经济的到来也使得政府必须要由管制角色变为服务角色。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自由充分的竞争,而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主导角色,企业的行为完全被禁锢在政府的行政控制之下,企业间缺乏良性竞争,甚至没有竞争。市场经济的到来,要求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法制条件上,为经济的发展做好一个“服务者”的角色。

(三)政府行为:随意转向规范

政府服务程序使公众对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感受,政府服务程序简洁、效率快捷会使政府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一个良好形象,传统的服务程序按职能划分在多个部门,程序中出现很多无谓的交叉环节,业务流程分散复杂,政府效率低下,政府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全程控制。政府处于社会公众的中心位置,公众围绕政府转。而且行政职位的变化性较大,行政领导拥有绝对决定权,可以随意决定职位和行政人员的增减。行政人员在执行任务时颠倒行政程序时有发生,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政府效率,政府完全被扭曲为一种“行政衙门”形象。而服务型政府则有着规范的行政流程,政府行为科学透明,在工作方式和行政程序上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政府的行为完全被纳入法制的轨道,政府行为更加规范、科学。

(四)服务理念:以民为本、依法行政

管制型政府的管理理念是控制、统治,是权力本位的政府模式,而服务型政府所倡导的价值则是以民为本,强调人民本位和社会本位。政府的权力来源于社会,受制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服务型政府体现的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转移,从以权力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移。服务型政府建设就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化。也就是要在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指导下树立“以民为本”的行政理念,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管制型政府体现的是人治格局,行政人员借助行政机构来实现自身意志,法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滋生出种种“权大于法”的腐败现象。而服务型政府则以法治为基础,强调公民权利,将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来固定,为公众的权利提供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下,不仅市场主体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规律以及国家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而制定的各项法规,而且政府必须依法行政,规范自身行政行为,杜绝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活动现象的发生。

(五)服务精神:公共、合作、责任、利民

服务型政府具有的服务精神是公共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利民意识的综合,(1)公共意识。服务型政府所树立的是一种公共权力观、公共利益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和体现。政府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而优质的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2)合作意识。服务型政府改变了传统的全能型和管制型政府将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中心的治理模式,建立了一种多伙伴关系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将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私人部门也纳入到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来,将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在市场机制、社会参与和政府自身变革的基础上。(3)责任意识。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要承担来自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责任,并向社会公众及其代表机关负责。政府在违法失职或不当行政时必须承担政治上、法律上、道义上的责任,(4)利民意识。服务型政府秉承的是一种“为民服务”的理念,政府主动评估社会公众真正的需要,并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服务,为社会公众主动服务、满意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

三、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思路

(一)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政府服务理念

服务型政府是以民为本的政府,“以民为本”即是说政府的行政活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面彰显政府的人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建立以社会大众的需求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要做到以民为本就应做到执政为民,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树立“公民权利本位”的理念,做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夯实构建服务政府的法治基础。政府施政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道,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权限。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坚决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

(二)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

建设服务型政府,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是基础,转变政府职能是核心。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要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政府“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进一步明晰中央、省、县、乡镇政府的职责和事权,理顺职能,明确职责,解决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多重管理、多头执法等问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政府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政府职能服务导向的根本转变。

(三)构建“顾客导向”的服务模式

构建“顾客导向”的服务模式,首先要完善决策机制,推进民主科学决策。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调查研究制度,按照政策制定的科学要求,深入调查研究,优选方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决策科学程序,政府决策必须按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在相应的权限内依照相应的程序进行具体的决策。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通过吸收专家参与政府决策,为公共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其次要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及公民获得政府信息的方法。同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搭建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开通政府官方网站,推行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最后要对公共服务主体、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做出规定,明确公共服务标准,保障服务品质,服务要更加人性化,通过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来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政府形象。

(四)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激励机制

效率和公共责任是政府绩效评估内涵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而公共责任则是第一位的,效率和成本只有用来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时才有意义。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是绩效政府,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考核体系,需要做到:(1)树立正确的政府绩效价值取向。为适应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管理要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扩大民主参与,使发展、公平、民主、秩序成为政府绩效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2)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衡量指标,如工作量完成指标、实际的单位成本与工作量的比率指标、效率指标和效果质量相结合的指标等;其次,要实现评价主体的社会性、多元性,充分吸引其他公共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评估,积极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以保证政府绩效评估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最后,整合现行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奖优罚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

(五)实行政府流程再造,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和服务手段

服务型行政执法基本方式篇6

关键词: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65-02

2004年2月21日,总理在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并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也是总理第一次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此后,国内一些地区进行了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构建服务型政府也逐渐在全国形成了共识,并成为政府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征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研究与实践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的逻辑基础之上的,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必须植根于现有的治理结构。

(1)服务型政府的涵义。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现服务职能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

(2)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①服务型政府是为民政府。“为民”是服务型政府的前提和逻辑基础。服务型政府构建于现代民主、法治理论基础之上,并直接借鉴了现代公共行政学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强调必须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代替当前的那些基于经济理论和自我利益的主导模式,强调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②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指政府仅拥有有限管理社会的权利、对经济社会管理负有限责任,通过向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实现政府对市场主体互动式管理,其目标并非要在个人选择的驱动下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政府由控制者,转变为服务者,使施政目标从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和期待决定,政府从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

③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是指受到法律约束,依法行使权力的政府,是权力受制约和监督的政府。法治之下的政府在权力、职能、规模上皆受法律的明文限制,政府应该提供哪些服务、如何服务,取决于法律、法规的授权。同时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还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供规范化、高效率的服务。

④服务型政府是有效政府。有效政府是指政府对自身的管理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一个政府自我内部管理有效是一个有效政府存在的基本前提,也是一个有限政府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它必然具备较为科学的人事、财政、决策、咨询、评估等制度,它应该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组织技术,吸收高级人才,并汲取更多的财力。当外界环境发生变迁时,政府要对社会公众的需求作出回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⑤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伴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产生。政府只有履行其责任时才是合法的。民主的政府必须是责任政府。也就是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法定权力,也是神圣的职责。不仅政府行使的每一项权力都连带责任,而且拒绝行使法定的权力也要承担责任。政府的服务是否达到人民的期望值,人民有权评判,对于政府违法服务、过失服务造成的后果,人民有权追究。

2 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同时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一直是强政府、弱社会, 人们过多地依赖于政府的局面。政府长期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并把发展经济作为唯一的核心职能,直接地、微观地管理经济。

(2)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不强。由于缺乏对政府工作人员有效的教育引导,个别政府工作人员认为为民服务不是他们的天职,而是风格,是境界,是对人民“施恩”,高高在上,衙门作风十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3)政府公共服务制度不健全,缺乏维护性职能。有的政府对实行何种服务、服务效果如何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级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责任机制不健全,争功推过。重大决策论证和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听证制度均不完善。政府和公务员的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不科学,评估方法不尽合理。同时,政府政策频繁变动,政府领导人直接干预设会经济活动,政府监管职能缺位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混乱。

3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方法及策略

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刻认识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服务型政府,就是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高效政府。具体来说,政府职能要实现四个转变:

(1)从“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政府”转变。

“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政府不再是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和无所不敢做的“无限政府”,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型政府”和“责任政府”。从“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政府”转变,就是要履行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2)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要将抓经济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把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有效地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

(3)从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

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夯实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政府施政必须以法律规定为准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道;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权限,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坚决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

(4)从高成本政府向高效率政府转变。

我国各级政府长期以来,人浮于事、冗员过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行政公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高达42%,公共服务所占比率仅为25%左右。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行政公务支出在3%~15%之间,70%以上的财政预算用于公共服务。仅2004 年,全国公款吃喝、公车消费、通讯话费、公款旅游、公款读书、文山会海、公款送礼等各项支出,大约在1.1万亿元以上,是当年财政增收的近两倍。这样高成本的政府消耗掉了国民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严重助长政府腐败的滋生。因此,要求我们必须从建设服务型政府――“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基本准则出发,由高成本政府转变为高效率的政府。

参考文献

[1]刘熙瑞.我国政府职能研究的新视角[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3).

[2]刁田丁.中国机构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张尚任、郑楚宣.政府机构改革性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4).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5]魏娜,吴爱明.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服务型行政执法基本方式篇7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提升全党的学习力

学习力是政党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习型政党的根基。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要把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在全党形成制度、形成风气,以有效的学习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一)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一是树立全员学习的理念。从个人层面讲,全员学习就是全体党员都要参与学习,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权利和责任。看做是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从组织层面讲,全员学习就是全体党组织都要善于组织学习,确保学习范围的全覆盖、无缝隙,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当成人生常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把学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人人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气。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把学习贯穿一生,持续不断地增强学习力,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三是树立学习工作一体化的理念。将学习和工作看做互不分离的组成部分,树立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的理念,把工作过程看做是学习的过程,将学习渗透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以完备的制度作保障。要完善党委中心组定期学习制度,保证集体学习每个季度不少于一次。通过制度设计创造学习光荣、厌学可耻的良好氛围,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把学习当作奖励和晋升的机会,健全和完善学习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党员干部学习力的提升。

(三)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基础。一是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各级领导千部应该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发动者、组织者、指挥者和第一实践者,必须率先垂范,树立爱学习、善学习的榜样。二是拓展学习内容。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当前。要重点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要系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广泛学习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知识及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三是创新学习方式。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要探索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学习、千部脱产培训轮训等方式,同时结合新的实际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特点的新方法。党的基层组织则应多运用学习讲坛、读书会、知识竞赛等广大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手段,不断丰富完善创建抓手,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二、建设服务型政党,提升全党的服务力

服务力是政党的根本核心,是服务型政党发展的生命力,是党的政治价值的集中体现。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以有效的服务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增强服务理念。一是树立“权由民赋、权为民用”的意识。同志多次强调“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被人民所选择、受人民所托付、行人民之权力、谋人民之幸福的政党。执政权力意味着“责任、服务、奉献”,服务是党执政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树立“领导就是服务”、“执政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党的领导、执政、管理都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牢记服务宗旨,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三是树立人民主体地位的观念。无论是制定政策、作出决策,还是直接为人民提供服务,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确保政策、决策符合民意,确保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二)完善服务功能。一是拓展服务渠道。通过建立多种服务平台和服务载体,拓展执政为民的渠道。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掌握民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二是提高服务能力。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让老百姓享受服务、感受关怀、感到幸福。

(三)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基础工程。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方式和重点不同。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主要是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出台重大决策部署的方式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政府中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借鉴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经验,增强政府中党员的服务意识,真正为人民谋利益。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服务党员群众、服务企业发展功能,努力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城市社区、农村中的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服务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促进和谐的作用,通过服务来凝聚群众。

三、建设创新型政党,提升全党的创新力

创新力是政党应对变化、创造和发现新事物的能力,是创新型政党的根本。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要求全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永葆先进性和创造活力。

(一)增强创新意识。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紧跟时展步伐,把培养创新意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胆开展工作,积极创新。党的十提出的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我们党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践行。

(二)突出创新重点。一是理论创新。要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围绕社会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二是实践创新。要以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重点,努力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三是制度创新。要积极大胆而又慎重有序地推进制度改革和创新,既注重制度的发展、创新和完善,更要注重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针对性,切实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

(三)建设创新型党组织。这是建设创新型政党的有效依托。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党组织的设置模式要突破过去根据单位和党员人数设置党组织的简单模式,探索根据行业、社区、人员成分的不同特点设置党支部。二是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对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党员,采取多种方式实行分类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新的党组织工作平台,拓展党组织活动空间。三是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要突破党组织仅仅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党员学习的观念藩篱,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党组织活动。扩大党组织活动的开放性,广泛吸纳群众参与,实现党群互动。

服务型行政执法基本方式篇8

关键字:服务型政府;人民满意;内涵

引 言:

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执政党的定位,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决定的。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服务”是本质属性,也是最重要的执政方式。十报告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说明,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鲜明标志。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服务型政府,是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服务职能,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它是公共行政从传统官僚制向后官僚制转换的一种理想模式。构建服务型政府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树立“民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的服务观念。这就需要政府改变以往政府享有权利、公民履行义务、替民做主、官就是管等思想,要牢固树立政府履行义务、公民享受权利的思想,以为民谋福利为宗旨,以人民满意为评判工作的唯一标准。

(二)为社会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很多商品、服务都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例如公共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卫生医疗、环保问题、义务教育等,但是完全依赖市场无法全面提供,必须通过政府直接参与供给,或者是第三方部门在政府的监管下进行供给,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服务型政府履行职责的本质就是,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坚持依法执政的服务原则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的服务程序化、规范化,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了使行政决策具有民主化与科学化,提高执政能力,就需要建立与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相关的专家咨询论证、公示、听证制度;为了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就需要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定相关办法;通过职位说明书及分析明确工作职责;为了明确工作目标,就必须要制定规范化的相关服务细则;防止执政过程中出现显失公正的行为,就必须要控制自由裁量权,使公民平等享受政府服务的权力得到保障,在市场中建立起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为取向

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必须要在政府服务中体现出来,公务员需要培养自身的责任心,深入群众提高亲和力。具体地说,在行政决策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民意,施行阳光执政,政务要公开透明;政府服务需要制定规范化的标准,使其服务流程得到规范、服务品质得到保障;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实现单一窗口全面服务的模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提供更具人性化的便民利民服务,树立亲和力高的良好政府形象。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行政改革的热门话题。但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未真正树立现代公共服务理念

我国行政管理深受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普遍存在轻法治、重人治的现象,具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行政中的服务性和导向性作用严重缺失。政府服务意识淡薄,“管”字当头,认为管理就是控制,控制就是审批,有为数不少的政府部门仍然持有决策处分、审批盖章的习惯,经常出现“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怪异现象。

就管理方式而言,当出现问题后对使用经济手和法律手段并不擅长,总习惯于使用直接的行政手段去解决问题,在管理中还没有从根本上清除缺位、错位及越位的现象,应该有人去管的却没人管,不该管的总是多头管理,对本部门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大家就会相互推诿扯皮,一旦是对自身有利的大家就会争相管理。

政府和公务员行为缺乏制约与监督,从而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权力寻租、行政决策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现象的产生,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二)政府责任机制不健全

在管制行政模式下,政府将其职能触角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政府部门对权力的分割和支配,控制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

政府在处理与市场、企业、公众之间关系时,这些缺位、错位及越位或者是行政不到位的管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也对我国经济继续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如何让政府明确不该做什么、应该去做什么,这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当政府的行为出现了上述问题时,就需要对其自身的行为承担必要的后果,建设一个有效的责任机制,就可以从制度上保障政府适当行政。

(三)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滞后

我国当前的公共资源配置缺乏均衡,这样就导致社会在分享公共服务时也会出现不均衡。我国出现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及城乡和地区差距,都与公共资源配置缺乏均衡有着很大的关系。仅从城乡差距的角度去看,自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农民、农村提供的太少,主要是满足了城镇居民的需求。

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弊端仍然存在于我国基础公共服务领域,明显表现在享受基础公共服务会受到身份或等级因素的影响。首先,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子女享受教育等方面尚未全面纳入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那些长期以来都在城市工作,甚至已经定居在城市,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在享受基础公共服务方面都有很多差距。其次,基础公共服务依然存在着等级化,少部分人可以享受到远远超过“基本”水平的公共服务,降低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

三、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

我国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绝不能理想化,更不能奢望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要把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行政体制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

(二)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把一些不应该由政府审批的事项或者可以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进行剥离,强化政府经济调控、市场监管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促进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充分流动,为经济发展和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环境。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建立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调节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着力解决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等突出问题,加强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利益倾斜和社会救助,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要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防止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以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三)必须创新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

要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整合行政资源,健全部门职责体系,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现象。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提高政府透明度。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提高政府效能。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在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上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和公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四、结论

总之,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将是我国政府长期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也就是行政的改革过程。只有各地方公务人员真正以公共利益为旨归,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与公众积极沟通、为公民创造广泛的参与机制、认真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创新机制,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服务型政府。“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我们相信,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会更加职能化、制度化,政府与老百姓会越来越亲近,干群关系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

参考文献:

[1]王洪杰.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问题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6(4)

[2]韩兆柱,汪毅霖.论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服务型趋向[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3)

上一篇:部门作风建设自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初中学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