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1:33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1

关键词:信息科技;智慧;旅游景区;问题;对策

国家旅游局站在时代性旅游行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和长远规划上,于2013年提出了旅游行业发展的主线,以信息科技为发展助推器以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旅游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之路。特别指出,旅游景区的建设要全面贯彻智慧化指导方略,要求各地旅游景区坚持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紧抓智慧旅游主线,构建旅游城市、景区和旅游地实现智慧化,同时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各个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智慧旅游思想的引导,有条不紊地加大智慧旅游的主题宣传和推广,进而推动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旅游市场占据市场销售份额,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旅游发展的历程来看,智慧旅游是旅游行业与时代相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也是信息科技与旅游行业相融合的产物,更是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和构想。

一、界定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

“智慧景区”是基于旅游消费的视域,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消费服务和质量上的高层次性要求,根据各地旅游景区的特点和现状,从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维护和发展等方面而建构旅游景区的建设体系,凸显旅游景区建设的新特点,以信息科技促旅游景区发展,实现旅游景区发展智慧化,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旅游行业的消费要求,最终为旅游景区的发展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内驱动。

众所周知,自从信息技术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就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且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特征的彰显,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动力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旅游行业向纵深领域的推进和发展,信息科技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必备要件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从技术动力的层面来说,利用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促使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之所以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且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就在于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进行深刻解读:首先,信息技术支撑因素,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其次,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再次,汲取和利用国内外各个旅游景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不断完善旅游景区的建设机制和工作程序;而后,信息数字化,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对景区内的数字进行分析和整合,建立旅游景区信息档案库,利用信息档案库弥补旅游景区的不足和缺陷;最后,人性化和科学化相结合,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能够单一靠科学技术,而应该在科学技术支撑下加强人为操作和管理机制,以更加合理的、温馨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从而也潜在地实现了旅游景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二、建设智慧旅游景区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景区管理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意识

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组合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内各部门协调配合、管理监控实现动态化、服务水平高层化,从而实现旅游服务信息公开化、行业制度规划化和服务管理标准化。通过旅游行业的市场化动态以及旅游消费者的旅游现有发展状况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性把握,从而促使旅游行业的相关主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实现有效性引导,进而促使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部门转变基本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意识,最终提高旅游景区的市场形象,为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促进景区旅游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渗透,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多样化销售途径和平台,比如电子商务式旅游销售平台、旅游公共服务多媒体平台、旅游广告宣传平台以及手机app旅游服务平台等。伴随着科学信息培植的旅游项目的推进,使得旅游服务咨询系统、将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吸引人们的消费方向向旅游产业转移、促使游客对消费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意见和建议,特别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加规划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现代信息技术因素植入的旅游景区产业链的建立,进一步使旅游景区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性设施向智能性转化,最终使旅游景区的发展更具有市场吸引动力和潜在的附加值。

3.促使旅游企业将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旅游经济增长点的爆发

以市场为发展导向,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从管理系统方面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改变原有靠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管理模式,进而减少了旅游管理支出成本,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丰厚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动态化地对景区内的游客消费现状进行数据性分析和跟踪,从而剖析出游客的市场消费动态,进行旅游项目的调整和开发,并以游客的消费需求为服务目的进行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使旅游景区的新市场消费热点得到激发,进一步扩充了旅游景区的市场空间,也进一步扩大了旅游景区在旅游同行业内的市场影响力,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并占据巨大的市场消费份额,实现了旅游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三、剖析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层次不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得各地区在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也不一致,这势必影响旅游行业的整体性发展,势必要求旅游行业进一步规划和布局旅游业的发展大局。从目前当地经济发展的机构进行综合性分析来看,各地的旅游产业已经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考量中,是促使各地国民收入的主要经济组成部分,但是各地的经济经济基础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引导、信息科技的发展布局以及移动通讯设施的覆盖率等不同,致使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差异化非常明显,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低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而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异常性繁荣。从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窥视出旅游景区发展的内在客观性规律和方向,比如我国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其旅游景区进行考察来看,其旅游景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比较高,而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不高的内陆和边疆地区来说,其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规划不合理不科学,致使旅游景区产生的市场效益比较低,更不用说带动周边地区的相关性产业的发展了。因此,国家旅游当局,应该站在国家旅游行业发展的战略进行旅游行业规划和布局,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扶持力度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各地旅游行业发展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促使国家战略性角度上的旅游行业智慧化程度比较高,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激发点。

2.智慧旅游应用形式过于单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行业的不断创新,智慧旅游也被广泛的应用,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智慧旅游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经济利润的提高,然而在地区追逐经济的同时,智慧旅游出现了同质化现象。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出现了淘宝、去哪儿等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但单从旅游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均为用户提供普遍的查询、预订、购票、支付等服务,渐渐的不仅在应用软件上,在智慧旅游的发展中同质化也日益严重,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照葫芦画瓢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探讨解决智慧旅游景区存在问题的对策

1.详细阐释和践行智慧景区的内涵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为了使国家的旅游行业与信息科技时展相适应,提出了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规划,并要求各个地方的旅游部分提高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并使旅游景区智慧化。然而有些地方部门对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的含义上,未真正其内在含义,导致其对旅游景区的建设上只处于形式化,并能够形成旅游景区发展的科技动力。这需要有些地方旅游主管部门认真挖掘智慧旅游景区的深厚内涵,并使其得以实现,从而使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得以整体化和时代化。

2.加强政府对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智慧旅游景区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政府部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内在职能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起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首先,基于当地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地经济的未来整体性规划,制定有地方性特色的旅游景区规划和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确保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方向;其次,发挥市场和政府宏观性调节的两种手段对地方性旅游景区市场进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对混乱的旅游进行监管,基于综合性对地方性旅游企业的考量加大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地方性旅游产业的发展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又适应信息科技时展现状的要求,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并促使旅游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因子之一。

3.确立和发挥景区管理部门在智慧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地方性旅游景区的管理部门是智慧旅游景区政策的主要实施者和践行者,单一靠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的引导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难以实现。还必须确立和发挥地方性景区管理部门主体地位,使地方性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能够基于自身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并审视自己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不足,根据自己景区的独特优势,并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相结合,构建一套既体现国家旅游行业对智慧旅游景区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又能够彰显地方性旅游特色,从而实现旅游共性和个性结合,在同性中突出地方性个性,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建设走出一条立足长远、立足当前和立足现实的智慧化旅游景区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并使其成为地方智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

五、结语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基于时代性发展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紧密相结合,以实现现代科技助推旅游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拓展现代科技发展的空间和余地。综合性对旅游行业进行考量,不难发现一些地方的旅游行业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发展理论上,且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化,这样的旅游发展状况严重与信息科技时展主题相脱离,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需要旅游行业革新弊端,锐意进取,建设智慧旅游景区,以实现旅游景区各个工作环节和方面体现现代科技的优越性,促使旅游景区发展更加系统化和可塑化,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发展真正体现智慧深厚内涵。

参考文献:

[1]徐徐.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6):220-221.

[2]齐新章.“互联网+”背景下西宁野生动物园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6,(3):219-220,224.

[3]干丰宁,毛金凤.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辽宁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J].城市地理,2015,(6):179-180.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2

随着智慧城市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和发展,也在逐步地向可持续生态文明过渡,对于如何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问题,《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生态人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席寇有观。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我国,“智慧生态城市”理念是如何产生的?

寇有观:城市的主体不是建筑,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必须以人为本,才能科学发展,我们经历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现在的理念: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智慧城市是“智慧生态城市”。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正面临着怎样的生态状况?

寇有观:当今,大多数野生生物被限制在越来越小的范围内,人类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产生多种文明病、城市病。 2013年1月份,北京26天被雾霾笼罩,即6天中有5天呼吸有毒雾霾, 最高达993微克/立方米。同时,我国中部广大地区长时期被厚重的雾霾笼罩;受影响的雾霾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达6亿人。 早在2011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提交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已是环境承载力的2倍,生态赤字逐渐增大。因此,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

中国信息化周报:智慧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寇有观:智慧生态城市不是简单地智慧城市加生态城市,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模式。智慧生态城市的特征归结起来有五点:智慧生态城市融入生态系统;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五位一体建设; 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带来许多机会和增长点,引领城乡发展;维护城乡初级生产力,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遏制城乡、区域差别扩大,促进社会公平。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认为目前我国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寇有观:一是生态环境意思淡薄,保护不力。二是围水造地影响生态,如围湖、占河、填海。三是良田弃耕、盖房、种草,影响初级生产力。四是发展指标失真,没有计入生态环境价值。五是低估农村收入和社会保障(承包的土地)。

首要的是应该理出城市问题的所在,城市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必须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维护动态平衡。当前,城市病主要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空间紧张、影响宜居,比如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物耗过大;污染物排放过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落后产能过多;建筑工地、遍地开花。

中国信息化周报:请您谈一下智慧生态城市理念下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包括哪些方面?

寇有观:智慧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涵盖城市的所有方面,层次分明:人、财、物、天、空、地、工、农、商、学、警,涉及地面、空中和地下,实体与虚拟。要感知他们,分析他们,顺应他们,调节他们,控制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 “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顶层设计仅是中层设计。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曾提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存在哪些问题?

寇有观:城市规划包括概念规划、工程规划和管理规划。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分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建设工作区、居住区――睡城,非常需要淡化城市功能分区,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积极引导混合用地;新增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强调土地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城镇化应该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停止违反规律的人为造城。

中国信息化周报:对于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城市规划您有哪些建议?

寇有观:规划建设综合功能社区,把工作和居住、购物等活动场所有机地组合在比较紧凑的地区,重新规划城市交通体系,协调运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交通工具;通过道路、轨道交通和通信电缆与电磁波的“流动空间”构建城市体系,形成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

把综合功能理念延伸到大厦的楼段,在特高楼大厦划分几层一组的楼段,在楼段内灵活部署多种功能,实现大部分人员就近工作、居住、餐饮、购物、休闲、社交、锻炼、健身和医疗等。楼段内步行通达,上下楼梯,绿化美化,尽量阳光照明、自然通风,智慧调控,通风透光,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但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行需求,解决交通拥塞,而且可以节能、节地,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

中国信息化周报: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应该如何转变发展方式?

寇有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城市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方式由单一的线式链状演变成复合的网状结构。

智慧生态城市应该超越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层次,更多地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产业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人与自然协同共生,可持续发展。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构建智慧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减煤增气,开发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转变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体系向可再生能源体系的转变,最终走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时代。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智慧生态城市理念下,未来城市应该如何发展?

寇有观:转变追求别墅轿车的幸福观,调整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因地因时研究城镇化,控制产能过剩;加强生态建设职能部门、发展生态文明自愿者组织。

建议设立国家生态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主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状况,研究趋势,选择战略,部署任务。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而有效的保障。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与约束。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要追究其责任,并终身追究。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实施“智慧生态工程”,即信息化支撑的生态工程,修复生态。研究水循环恢复工程(雨水渗灌地下工程),城市、小区、楼宇 气流导引工程等。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3

关键词:智慧社区;信息技术;清华园街道;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1-0013-03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也由单位向社区转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息科技在社区建设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经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对于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适时引入智能技术,实现社区建设的智能化飞跃既是客观需要,又是信息化建设的逻辑必然。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市海淀区的领导下,清华园街道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初步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本文拟结合他们的实践,就智慧社区的概念、结构、特征及其应用等问题进行探讨,抛砖引玉,借此为智慧社区的建设发展尽微薄之力。

一、智慧社区的基本概念

作为信息化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于1998年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对地球的一个多分辨率、三维的表示,可以在其上添加许多与我们所处的星球有关的地学数据。”[1]其主要思想在于数据的信息化集成和显示。数字地球的概念虽然转瞬即逝,但由于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思想在不同层面获得了实际的推进和应用。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新概念,期望把智慧嵌入系统和流程之中,以智慧的方式实现服务的交付、产品开发、制造、采购和销售,从而使从人、资金到石油、水资源乃至信息的运动方式都更加智慧,使亿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方式都变得更加智慧。其是以一个产业或者社会生态系统为对象,实际上是将智能技术有机应用于全过程,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推动系统运行模式的变革。2009年,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即它是城市运行各子系统智慧化的综合。IBM所提概念是一个商业化的远景展望,它既有具体的商业方案,又有抽象的概念运作。[2] [3]

智慧社区建设以上述概念为借鉴,但立足社会实际和技术实际,既要有独立深刻的长远眼光,又要有实事求是的阶段规划。关于智慧社区的定义,目前完整的表述并不多见,且大多侧重于技术层面的表述。例如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智慧城区(社区)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 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 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 ICT 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区(社区)形态。[4]张彭等则认为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5]

我们对智慧社区的定义则更多地从社区的基础功能层面即提供基本服务与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在明确具体对象状况的前提下,通过运用智能化的信息手段对社区服务和管理进行流程梳理和重构,从而在本质上达到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目的。具体说来,我们认为,智慧社区是以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管理能力为目标,针对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和社区管理的工作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智能化,从而建立现代化的社区服务和精细化的社区管理系统,形成资源整合、效益明显、环境适宜的新型社区形态。智慧社区的构建依赖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智慧社区的应用覆盖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商业服务、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安全保障、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智慧社区的优势体现于社会信息的充分获取和及时有效的处理,体现在对于表象信息的知识挖掘,体现在对现有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的充分整合和效能发挥,从而使社区服务更加优质高效,社区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实现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以服务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变被动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为主动引导居民服务需求与生活品味,进而实现宜居、安全、健康、文明、和谐的“五型”社区目标,促进人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智慧社区的运行结构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所涉及的虚拟政务、交通管理、公共服务和安全监控等系统的延伸;同时,智慧社区也有自己独立的服务、管理模块和结构。智慧社区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社区,社区的基本结构决定着智慧社区的基本部分,智慧社区的运行由具有一定智能属性的各类服务、管理系统有机构成,体现其“智慧性”所在。如下图所示:

智慧社区的运行结构具体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传感器层——智慧社区的数据来源。通过对于社区各个系统所产生的各类数据的收集、存储,形成智慧社区的基础数据。例如,通过小区门禁系统采集居民出入楼门的信息,通过小区安防系统获得各类视频、消防等信息,通过服务机构获得居民的服务需求信息,通过环境监测获得小区环境数据等等。传感器层所产生的数据具有量大、种类多等特点。

2.公共数据专网——智慧社区数据高速公路。智慧社区的各个子系统均通过数据专网进行互联,无论是数据的获取、查询、,还是应用系统的处理结果均通过专网实现。

3. 数据库——智慧社区数据的存储中心和交换中心。智慧社区各个系统的数据均在数据库中存储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换。

4. 专用系统——智慧社区“智慧”特点的体现和核心价值所在。通过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于海量数据的及时处理与知识挖掘,根据相关规则进行决策支持,从而实现各个应用模块的处理结果。

5. 应用系统——智慧社区的关键模块。智慧社区的应用价值全部体现在这些应用系统,其是智慧社区的集中体现。例如,社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它可以综合统计、显示小区人口信息和地理分布情况;它可以进一步与安防系统相结合形成安全地理信息系统,与为老服务相结合形成老年人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等。

6.综合应用界面——智慧社区的门户。智慧社区各个系统均通过统一的应用界面与各类使用者交互。

三、智慧社区的主要特征

智慧社区应该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智能化信息技术与社区服务、管理流程的融合。智慧社区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实现对社区服务与管理流程的支撑与改造。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有办事流程的效率和覆盖面;另一方面,科技手段的应用又可以推动流程改造,甚至可以增加服务与管理的内容,使得广大居民群众可以获得更为全面、周到的服务,可使政府的管理行为更为精细、全面。因此,智慧社区的首要特点就是智能技术与服务、管理流程的充分融合。

2. 社区信息的集成化和处理的智能化。一个社区每天产生的信息是海量的,例如人口信息、安全信息、消费信息、需求信息等等。信息的及时获取、分类、存储和处理,通过知识挖掘等智能技术手段从海量信息中分析居民现状、行为特点,预测管理与服务需求,发现表象信息所反映的实质内容等,都是智慧社区的智能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信息的精细化、综合化、集成化的过程,信息处理的智能化过程。

3.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有长远规划和体系结构的兼容能力,还要有接入能力。因为,智慧社区所依赖的技术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社区服务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时社区作为一个社会结构的基层单元,还要接受来自上层服务与管理机构的纵向管理要求,所以,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就成为智慧社区不可缺少的特征之一。

4.充分满足居民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的需求。智慧社区的本质还是服务居民,因此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而实现智慧社区充分满足辖区居民的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需求,应该是智慧社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对于居民的服务也可以做到从原来的单一服务目标向综合服务目标转变;反之,对于服务评价也可以从原来的客观指标逐步向主观指标过渡,进而实现智慧社区服务居民的方便快捷,社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同时,逐步实现管理与引导相结合的社区管理体系。

四、智慧社区的实践应用

清华园街道从2005年起就着眼于新型社区的发展方向,建立了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逐步开始智慧社区的理念探索与应用实践。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实现了可扩展的现代化社区服务和智能化社区管理体系,并获得了“全国社区服务先进街道”、“北京市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和“北京市社区信息化综合示范街道”等荣誉称号。结合清华园街道社区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的未来规划和已经实现的系统,通过下面几个应用系统,可展示清华园街道智慧社区建设实践的基本雏形。

1.通过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展示社区情况。清华园街道辖区为清华大学校园,面积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万余人(学生集体户口约3万余人),流动人口近8000人。其中居民总户数超过9000户,居民人口约2.6万人,有9个居委会和1个家委会,居民楼150余栋,平房超过500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居民的人口及地理信息一直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清华园街道办事处计划于2012年内建设完成辖区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即将辖区人口信息与居住房屋信息实现综合统计、展示的信息系统。该系统还可以进一步与房屋维修信息、周边管道信息、监控信息等实现综合集成,从而为辖区管理提供一个综合展示和决策系统平台。以人口地理信息为例,为解决辖区为老服务问题,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该系统查阅辖区内老年人口情况、地理分布情况、独居情况、关联的儿女信息等,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相应服务的提供等给出基础的决策信息。

2. 综合安全管理系统。以门禁和小区监控为基础的综合安全管理系统是智慧社区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清华园社区已经在两栋高层建筑试点了以门禁为基础的人员管理系统。通过推行实名制社区会员卡,并以此卡为基础建立门禁系统,从而实现以卡管人的目标。通过实名制社区会员卡即门禁卡,可以实现对于出租房屋情况的简单控制,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统计,以及对申请开通服务的老年独居老人的监护等功能,还可以结合小区安防系统进一步实现更为综合的社区安全管理,如结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可疑人员判定、人员大规模聚集发现、消防安全预警等功能。此外,综合安全管理系统的信息同样也可以集成至小区地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一个更为复杂、综合的社区地理信息系统。

3.综合的社区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清华大学的校医院同时也是清华园地区的社区医院,服务清华园街道辖区居民。清华园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已经与社区医院联合建立了居民健康服务系统,实现了网上挂号、慢性病管理、体检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看病和对自身的健康管理。通过进一步的工作,该系统还可以实现对于辖区居民的综合健康服务。例如通过积累与分析体检数据及体质监测数据,可以对辖区特定人群进行健康提示与指导等。

4.建立辖区服务商的闭环管理系统。通过智慧社区的网络平台系统,将各类服务商纳入辖区闭环服务体系管理。所谓闭环管理是指这样一个流程:居民提交需求服务商或者管理团队派遣服务居民服务反馈与评价服务商或者管理团队优胜劣汰更大程度上满足居民需求。通过这样一个闭环过程,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周到的服务,还可以对服务商及管理团队进行服务质量评价,从而建立服务质量档案,形成考核机制与退出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更进一步,如果可以积累更为充分的数据,采用更为先进的分析手段,还可以根据居民大量的日常生活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居民的服务需求预测,从而进行管理导向,而不是仅仅响应服务需求和被动实现管理与服务。

总之,智慧社区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社区居民服务与管理的一个综合表现,其意义在于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区服务、提高管理效率、方便群众生活。通过大量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把原来不清楚的居民状态了解清楚,使原来互相不沟通的管理信息实现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决策提供支持。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智慧社区的建设与维护必须由政府主导和投入,只有如此,智慧社区才能获得持久的健康发展,也才能够更好地统筹社区资源,发挥最佳效应,服务广大居民。

参考文献:

[1]戈尔.数字地球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星球的理解[J].地球信息,1998,(2).

[2]王阳.“智慧的城市”美好的明天[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17).

[3]彭明盛.智慧的地球[EB/OL].?re=spf.

[4]智慧社区.百度百科[EB/OL]..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4

“十二五”伊始,宁波市出台了《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智慧基础设施得到快速提升。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加快推进的61个智慧应用体系示范工程项目收效良好。

综合起来的优势

谈及宁波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以及宁波市在几年间迅速找准智慧宁波发展方向的秘籍,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谢月娣这样表示:首先建设智慧城市在宁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宁波市“十二五”时期全市“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之一。二是有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体系。宁波为智慧城市建设专门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三是有独创性的路径和模式。在全面部署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突出重點,坚持试點先行,以點带面,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四是与宁波国际强港紧密结合,发挥强大的港口物流优势。

城市发展的路径不一而同,抓住并善于总结自身城市的特點,利用现有的经济产业基础和独特的产业条件是将城市综合实力集中在一起发力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佳选择。“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地方城市的重视,宁波在国内首个系统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对宁波来讲能够一路保持领先也并非易事。谢月娣总结:从战略规划角度来说,城市信息化走向智慧城市建设,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宁波市抓住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的契机,基于信息化的良好基础和城市发展定位,适时作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成为了国内首个系统谋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

从宁波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宁波城市化率已超过60%,未来五年宁波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新阶段,将面临着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

其次,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智慧型产业,寻找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创造形成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

第三,建设智慧城市是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必然要求。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宁波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的城市”,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进入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

智慧应用大体系

在智慧城市推进的进程中,宁波坚持应用为先,通过示范带动,加快经济社会重點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谢月娣介绍: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将突出三个主题:第一,围绕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主题,以具有宁波特色的产业领域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为重點,大力推进经济领域智慧应用系统建设;第二,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主题,以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导向,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第三,围绕政府管理转型这一主题,以基础性、公共性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围绕这些主题,宁波市确定了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文化服务等十大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应用系统的建设,全面促进城市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系统和子系统的建设,推动城市的科学发展。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探索,宁波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成效正逐步显现。三大先行试點重點智慧应用体系项目成效明显。在智慧物流试點建设方面:《宁波市智慧物流试點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了近两年的重點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宁波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市场两大平台不断完善,基本打通了通关环节和物流环节,实现了宁波通关、物流、外贸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宁波智慧物流的功能和辐射范围等。此外,在智慧健康试點建设方面、智慧社会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均已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各重點领域智慧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智慧城管、智慧食品药品监管、智慧公共服务等社会经济各领域项目建设成效显现。智慧城管已基本完成一期五大支撑体系和四大应用系统软件建设,市、区两级的公安、城管、街道等部门的视频监控资源已经实现整合共享,形成多路、多點动态监控网络,中心城区主干道实现管理全覆盖。在智慧食品药品监管建设方面,全市网上监管系统的升级和完善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已完成2248家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网上监管系统安装,有2065家单位已与全市中心服务器对接,实现了数据传递交换。在智慧公共服务方面,数字乡村、81890求助中心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取了新进展。根据宁波市智慧办今年的《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2012年,宁波还将斥资逾50亿元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智慧应用工程等30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及19个智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智慧产业新发展

根据规划,宁波智慧产业建设将重點围绕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开展,包括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结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谢月娣表示,宁波未来“智慧产业”发展将具备三个方面的服务“亮點”:

首先,立足于地理特點,服务于港口经济,在智慧港口物流业发展上形成新的亮點。依托宁波现代化港口区位优势,积极完善港口航运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推动以电子口岸信息平台、第四方物流体系建设为重心的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的发展,推动宁波港口物流业的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创造新的品牌优势。

服务于集群经济,在智慧制造业发展上形成新的亮點。宁波传统产业发展有一个显著特點——块状制造业经济比较发达,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把每一个块状经济变成一个智慧型集群,并精心构筑产业生态链和生态圈,加强产业问的协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于外向型经济,在智慧贸易发展上形成新的亮點。宁波是外贸大市,外贸经济竞争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立足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色,积极推进以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专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建设为重心的智慧贸易的发展,推进外贸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宁波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5

一、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建立在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上,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网将它与现实城市关联起来,将海量数据存储、计算、分析和决策交由云计算平台处理,并按照分析决策结果对各种设施进行自动化的控制[1]。智慧城市可理解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基于城市信息化及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形成的更高效便捷的城市发展模式[2]。智慧城市建立在城市信息化基础上,其发展目标一种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为城市中的人创造美好生活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一种强调的是以城市为中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二、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早在2011年,赤峰市就与IBM签约,在红山物流园区建设蒙东云计算中心。云计算承担数据收集与处理,其需要与相关的应用相结合才能落地开花结果。各类智慧应用的承载和实现,需要云计算的数据计算与处理综合平台的有力支撑。赤峰市构建了卫生信息云平台。赤峰市设施农业信息化、宁城县作为县域经济信息化综合试点均在蓬勃开展。2016年赤峰市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建设175个站点、3500辆车。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对于有效缓解赤峰市交通拥堵、推进城市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赤峰市各社区均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智慧医疗的建立提供前期基础性工作。综合看来,赤峰市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各方面工作并没有按序开展,还停留在筹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准备阶段。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一定优势条件,同时,也存在劣势条件:政府对于智慧城市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的认知程度不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前景较好,但网络基础设施现状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智慧城市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三、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对本地人力资源培训

和对区外人才引进的力度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农业、工业、环境、能源、交通、建筑、社区、医疗、气象、民生、公共安全、电子政务、金融等众多行业和部门,所以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既需要有各行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懂电子信息技术。最快及成本最低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科技人力资源,组织这部分人员进行学习与培训,使其快速成为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赤峰市政府应与当地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达成人才共享利用的长效机制。赤峰学院开设48个本科专业和部分高职高专专业,涵盖十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247人,现有专任教师1012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9%。另外,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技术性问题还需聘请和引入相关的区外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创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优惠条件,加大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外地人才来赤峰市就业。

(二)加强政府及职能部门人员

智慧城市相关知识的学习力度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配合、协调以及融合,最终实现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赤峰市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多数人员对于智慧城市重视有余,而认知不足。这就容易导致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出现各自为政,无序状态和重复建设。所以赤峰市政府首先通过自学先进案例以及现场访问学习的形式加强对于智慧城市的学习。其次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和组织引导作用。城市的智慧性应更多体现在对城市运行规则的理解、对城市及其构成元素动态的感知、以结果为导向的对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对城市居民及其他相关方需求的识别和满足[3]。而基础设施和技术仅仅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在建设初期,赤峰市政府必须发挥政府先导的作用,以便统一规划、循序推进,同时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有效配置[4]。赤峰市政府应聘请参与过智慧城市建设的总工程师和专家开展讲座,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人员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探讨与学习,规避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加大社会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让赤峰市市民及时关注和了解赤峰市城市发展的动态,提高市民的公众参与度,并从市民中得到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给赤峰市市民创造舒适、便捷的生活。

(三)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和保障

智慧赤峰建设法律法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国际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凡是成功的案例无一不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应在网络信息安全基础上,针对网络信息犯罪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电脑犯罪法、电子交易法、版权修正法、远程医疗法、电子政府法、通讯与多媒体法等,这些法律制度大都是针对现实而制定的,对一些实际法律问题的防范、解决提供了法律保障。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市政府应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通讯企业强强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智慧城市模式。但随着全国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以及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逐步,也显现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难、数据共享难、数据管理难等诸多问题,因此以法律手段做保障是依法推进智慧经济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向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化迈进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另外,赤峰市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加快赤峰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制定高技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在智慧城市建设PPP模式框架下制定相应规范政策。

(四)有序推进赤峰智慧城市建设

总结国际美欧亚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得出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历程存在三个阶段:技术预备阶段、体系构建阶段、智慧产出阶段。美国和欧洲在技术预备期和积累期耗时长达15年以上,亚洲日韩城市在美欧基础上相比之下耗时较短。我国历经十余年技术预备[5]。赤峰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际和国内成功经验基础上势必可以缩短时间,但是目前看来,赤峰市仍然处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期阶段即技术预备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构建主要涉及智慧城市6大体系:自然资源及能源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建筑与社区、民生与福利、政府管理、产业经济,此阶段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探索期,多数智慧城市都经历了由“单项工程型智慧化”到“系统型智慧化”的演进。赤峰市智慧城市体系构建也应遵循这一发展过程,结合赤峰市实际情况,先侧重于某一单项工程智慧化建设,比如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电子政务等,其中要注意信息孤岛形成。智慧城市实施较困难,智慧城市建设不宜全面铺开。2015年赤峰市各旗县区GDP分别为:红山区300.7亿元、松山区249.2亿元、元宝山区240.9亿元、宁城县167.8亿元、敖汉旗164亿元、克旗147.1亿元、翁旗144.7亿。由此可以看出,赤峰市中心城区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其他旗县区。而中心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也均要强于其他旗县。所以对于赤峰市这种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均较薄弱的城市而言,应该从中心城区开始实施和建设,逐渐摸索经验,避免重复建设。

(五)赤峰市智慧城市运营模式及建议

赤峰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政府预算资金相对有限,2015年赤峰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仅为4,253,011万元。如何保证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需要政府更好地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吸引和鼓励非政府资金进行投资[6]。赤峰市智慧城市的运营模式应提高企业和公众的参与程度。可以采用政府、运营商、企业和公众参与结合的互动建设模式,政府在该建设模式中主要是进行规划和部分投资或者全部投资,以电子政务作为切入点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应将企业和公众为中心,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促进新型信息生产业的兴起,公众是信息化服务和消费的主体,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充分调动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只有智慧城市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建设绩效[7]。公私合作关系涉及融资、建设、运营服务以及所有权界定等内容,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如何规避道德风险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所提供服务或产品的质量与效率是PPP的核心问题。PPP主要应用形式包括:服务协议(servicecontract)、承包协议(运营和维护协议operate-maintenancecontract)、租赁协议(租赁-建设-运营LBO)、建设-转移-运营(BTO)、建设-运营-转移(BOT)、建设-运营-拥有-转移(BOOT)、打包协议(Wrap-aroundAgreement)、购买-建设-运营(BBO)、建设-拥有-运营(BOO)等[8]。而赤峰市智慧城市PPP应用模式倾向于建设-转移-运营、建设-运营-转移、建设-运营-拥有-转移、建设-拥有-运营。根据PPP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用实践,地方人民政府或PPP主管部门牵头,尽快加强在PPP人才队伍、机构设置、PPP项目基本监管制度、监管实施、要求与问责等方面的能力建设;PPP项目所在行业主管部门在地方政府制定的PPP项目基本监管制度框架下,搭建行业PPP项目监管架构落实监管人员明确监管考核方式和建立监管失职问责制[9]。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6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城市;资源整合;数据中心;城市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783-03

Abstract: The fast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produced many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population, complicated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the lack of resource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urban life. Wisdom city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and solutions for the city problems and new ideas and practices of urban development are also put forward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wisdom city, cloud computing data center is the core, building independent design of wisdom city deviat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system of public cloud services,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thinking in current development of wisdom city.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cloud compu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Wisdom city;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e data center; The city architecture

1 概述

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智慧城市将涵盖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如教育、医疗、社保、娱乐等城市基础服务,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社会治安管理、水电管网等城市基础管理,金融、传媒、物流等各种行业服务。智慧城市将全面提高城市各项职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为城市插上智慧的翅膀,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智慧城市的建设有着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高访问量的社会公共查询需求、多系统的综合管理需求和多用户的资源分享需求等,但现有的计算机已经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云计算的出现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它可动态的调节计算资源、实现大量信息数据的存储与共享。通过云计算可以解决智慧城市中数据海量、随时更新并且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计算问题。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实现需要云计算,政务管理、交通管理,智能医疗、教育服务、居民生活等具体应用就更加离不开基于云计算的数据计算与处理平台。

2 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城市的优势

2.1 平台层的统一和高效能

通过现代城市中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的构架模式,将城市中的多台服务器组成“云端”,通过云操作系统的调度,向智慧城市中的各个子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运行支撑平台。它将内存、I/O设备、存储和CPU等计算机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为整个城市提供所需要的存储资源和虚拟服务器等服务。与此同时,可借助云计算平台的云操作系统对资源池内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切割、调配和整合,以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高访问量的社会公共查询需求、多系统的综合管理需求以及多用户的资源分享需求等,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工作效能。对于智慧城市终端用户来说,有了统一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便可直接通过智慧城市门户官网、智慧城市APP等完成所需服务,而不必关注智慧城市各个子系统的运行模式,使城市生活更加简单。

2.2 业务/资源调度管理

云计算将大量资源集中到一个公共资源池中,通过多主租用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云平台管理软件将公共资源池中的资源根据智慧城市中应用的具体需求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包括增大或减少资源的要求。弹性的云服务可使用户在任何时间都能得到所需求的资源,这样既实现资源的多用户共享,也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3 安全控制管理

云计算,将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分离,并实现了多个用户对同一公共资源池的共享使用。但在多用户对同一资源进行共享使用时,就涉及到了用户的个人信息管理、用户存储数据管理等各种安全问题;同时,众多用户共享同一公共资源池, 对资源池中的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云计算环境下, 基础资源的集中化规模化管理, 使得原本存在于客户端的安全问题更多的转移到数据中心。从专业化角度,用户可以借助云数据中心的专业人员和安全机制来保障业务的安全性, 而不用为此耗费自己过多的资源和精力, 全面降低了安全风险。

3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城市架构

3.1 基于云计算的政务管理平台――智慧政府

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信息资源可通过政务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而其功能的实现也依赖于云计算的支撑。传统的基于设备的资源共享系统具有很多局限性,如文件传送、公共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等无法实现高效率的使用与共享。

基于云计算的政务管理平台不仅向公众提供了可参与的网络平台,还可保证公众的诉求有良好的回应。通过政务管理平台,公民可以自助满足对政府服务的各种需要,这些服务以开放公用的方式集中在云端,公众可通过网站、APP等各种手段享受智慧政府的各种服务。因此,智慧政府可通过云计算这个大平台来改善自身运作能力和运作效率,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核心动力。

3.2 基于云计算的交通应用支撑平台――智慧交通

交通堵塞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和谐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传统的交通管理手段面临大量的信息孤岛问题,已经不适合如今的城市,结合目前城市交通现状和需求,打造一套基于云计算的城市交通支撑平台将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智慧交通的必经之路。

智慧交通指的是交通信息系统、通讯网络、定位系统和智能化分析与选线的交通系统的总称。智慧交通依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的传感器,可以将整个城市的车流量、道路状况、天气、温度、交通事故等大数据量的信息实时收集起来储存在“云”端,通过云计算中心动态的分析并计算出最优的交通指挥方案和车行路线,并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屏、互联网、车载器等方式向出行者、驾驶员,从而保障人与车、路、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进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

3.3 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服务支撑平台――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通过打造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智慧医疗将打破传统的医学思维方式,改变医疗服务繁杂的现状,确立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方式,规范、简化医疗环节。

智慧医疗可以整合现有医疗机构的设施,形成统一的“医疗云”,并收集医疗机构的号源统一存储在“云端”,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电话、APP等各种渠道进行预约挂号,解决“一号难求”的问题;公众可按预约的时间前往医院就医,免去了医院排队的时间;智慧医疗还可以推出“市民健康卡”,市民通过“健康卡”进行自助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打印检查结果等自助操作,市民更可以通过“健康卡”进行诊间缴费,在医生开出检查单的同时就可完成缴费,之后患者便可直接去做检查或者拿药,极大的优化了就医流程,提高了医疗行业的效率;远程医疗可使病人在普通医院享受到大医院专家医生的诊疗服务。

3.4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支撑平台――智慧教育

智慧是教育永恒不变的追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启迪人们的智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有了新特征,教育本身被赋予了智慧的内涵,以智慧的教育启迪智慧,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之路,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智慧教育并不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简单累加,它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方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仍然不能实现智慧教育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手段,改善教育方法;教学环境孤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困难;学生学习仅仅局限于教师教授,不能很好的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云计算的出现为智慧教育带来了希望与可能,是智慧教育实现智慧的所在。云计算的核心在于计算与存储功能的虚拟化、集中化,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快速统整与共享,改善教育现状。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支撑平台将全面整合教育系统中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等,构建一个统一的智能开放架构的云计算平台,为用户提供租用或免费服务,满足用户通过各种终端应用完成教学、学习、管理、科研、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教育信息、获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互动、统计教育信息与数据、形成科学决策、实施教育评价、开展协同科研等系列教育活动。

3.5 基于云计算的居民生活应用平台――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可实现社区内的充分联通,达到人与物、人与人的全方位交流,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以及日渐复杂的城市管理问题。

云计算技术将全面整合社区内的物业、家居、监控、医疗、教育等各种资源,集成物业服务、家居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安保服务等业务,集中智能化处理社区中的各种资源信息,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信息和应用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的高效运行,为住户提供一种安全、舒适、方便、快捷和开放的信息化生活空间。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打造最优秀的城市单元,解决城市管理难题。

4 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4.1 云计算让城市更加智能化

云计算平台以其空前强大的数据分析计算能力,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全面协调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对城市中海量数据的计算以及存储,并可提高城市中各种资源利用率,节约智慧城市建造成本。智慧城市包含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多应用、多行业、多系统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累积了大量数据信息,并且在城市的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存在资源共享与信息交互的需求。智慧城市的各个应用系统均需要存储在“云”中的各种数据,用于实现各自功能。如此众多而繁复的系统需要多个强大的信息处理中心来进行各种信息、各种数据的处理,所以说,云计算的特点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和服务模式,以其海量的存储能力和可变化的计算能力著称,并且它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户能够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平台上使用,极大的发挥了网络资源的价值和优势,减少了对终端平台的依赖性。云计算对智慧城市的各类应用做出了有力支撑,以建设云计算为核心, 打造各类不同的云技术, 如电子政务云、医疗云、市政云、交通云、教育云、安全云、社区云、旅游云等, 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较为广泛的应用模式。这将改革整个城市的发展模式,极大的提高城市的智慧程度,促进城市各个方面健康快速发展。

4.2 云计算有利于整合城市的信息资源,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城市各个领域之间是“相互依赖”的,是一种网状关系。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充分了解城市中的信息,分析城市各个领域之中改的网状关系。智慧城市将城市中的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资源流、资金流等信息储存在云端,全面整合城市的信息资源。

融合是智慧城市的本质所在,它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将产生一系列的新型行业,如快递、网络运维管理、高端网站建设等,这些行业将间接推动城市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在构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先一步建立智慧政府,再以智慧政府为核心,解决交通、医疗、教育、居民生活等一系列社会管理服务问题。云计算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智慧城市需要各方协力推进,更需要注重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智慧城市建设要高度重视信息的挖掘、整合与再应用。而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其重要功能就是整合资源,为应用提供强大的支撑,是信息能够全方面的共享,为预测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智慧参考,从而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 例如,城市在多年的建设中以及开发了多个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应用平台,这些系统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源。但这些平台式相互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同时,大量而重复的系统平台使得各行业出现了设备利用率低、管理成本高等问题。云计算中心的建设,能够有效整合设备硬件资源和信息数据,支撑更大规模的应用,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更深度的挖掘,从而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公众服务提供更好的平台。

4.3 降低信息共享的总体成本

云计算的突出特点,在于实现资源共享。采用云计算方案构建的智慧城市将提高城市基础资源的利用率,有效的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此外,云计算还可以有效的节能能源,设备资源在夜间负载低时,可以将业务转移到部分物理资源上,而将其他空闲的物理资源关机或转入节能模式。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集中的资源管理,降低了日常维护工作量,大量的工作都转移到后台由专业人员完成,从而降低管理维护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信息资源共享的成本,降低了信息化的门槛,使更多的单位和企业走进信息化时代,提高工作效率。

4.4 智慧云将以多种形态支撑城市发展

信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人们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对于各行行业混杂的公众云,行业云能够提供更丰富、更有层次、更专业的信息服务,能够深度挖掘行业数据信息,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如针对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患者信息、电子病例等的医疗云,针对道路信息、车流量、天气、温度等的交通云,针对商业组织的市场情报与服务的商业云等。多个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行业云形成一套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支撑起智慧城市的建设,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4.5 节约能源,让城市绿色化

庞大的基础软、硬件资源将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绿色而节能的使用这些资源是每个行业的必然追求,也是云计算发展的初衷之一。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模式是将公共资源池租给多个用户使用,将多个硬件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专业合理的方式维护设备,降低能耗。同时,按需分配资源可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夜间,数据中心整体负载降低的情况下,可将空闲资源转入休眠模式或直接关闭机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数据中心绿色、低碳的节能运行。

5 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实现对城市生活环境的透彻感知、城市资源的全面调控、城市中各个部分协调配合、城市方方面面便捷运作、人和城市之间和谐共赢等。而云计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更是智慧城市的“智慧”所在。大力发展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吴吉朋.浅谈云计算与智慧城市建设[J].电子政务E-Government,2011(5):23-27.

[2] 房秉毅,张云勇,李素粉.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城市平台设计[J].信息通信技术,2013(6):6-11.

[3] 张永民.解析智慧技术与智慧城市[J].中国信息界,2010(4):38-41.

[4] 方媛,林德南.智慧医疗研究综述[J].新经济,2014(3):70-72.

[5] 季统凯.云计算助推智慧城市发展[J].中国国情国力,2013(3):38-40.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7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系,河南 新密452370)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94-01

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以期给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

引言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而后出现了“智慧城市”一词。智慧城市[1]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

一、智慧城市建设国内现状

对国内几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无锡、武汉)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1.智慧城市的提出。

“智慧地球”传到国内,就出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IBM积极在中国开展“智慧城市”营销活动,拜访了几百位中国市政府领导,举行了一系列会议、演讲、合作签约等活动。之后,国内一些城市纷纷提出要打造“智慧城市”。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已有20[2]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无锡、深圳、宁波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2.智慧城市建设国内现状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的首批城市北京较为突出的是2011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积极推进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与中国移动合作提出无线城市建设。目前,“无线城市”建设涉及的“基础网络、市民主页、物联网六大工程”三大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未来三年的规划,围绕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推动相关企业重点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三网融合、功能设施5个专项,落实完善规划体系、规范建设管理、强化机制建设3项重点任务,全面提升上海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围绕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重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城市运行安全、智能交通、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四个中心”建设、“两化”深度融合8个专项,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围绕构建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实施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NGN)、车联网、信息服务8个专项,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发展。围绕构建可信、可靠、可控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信息安全基础建设、监管服务、产业支撑3个专项,落实信息安全综合监管、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3项重点任务,确保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广州到2015年,建成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华南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高地、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亚洲领先的信息化都市和国际先进的区域创新发展引领示范区,成为创新环境友好、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创新辐射范围广、创新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武汉,经过3年时间,实施八项智慧应用体系,包括智慧低碳环保经济体系、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智慧交通体系、智慧环境监控体系、智慧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智慧生活服务体系、智慧文化教育体系等,发展七个支撑性智慧产业,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城市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上突破,建成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能互联武汉,使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无锡正在积极规划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其中涉及了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感知医疗、感知家居等八个方面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无锡市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传感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支撑产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以新区、滨湖区、南长区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

深圳积极实施交通安全及智能交通咨询。智能交通的一个平台,是指综合交通信息交换平台,共有六大系统,分别为交通综合监测系统、道路整体调控系统、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交通运行指挥系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管理及应急仿真决策支持系统。

二、智慧城市建设国外现状

1.美国。

奥巴马政府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绿色经济振兴计划的关键性支柱之一。2009年6月,美国商务部和能源部共同发布了第一批智能电网的行业标准,这标志美国智能电网项目正式启动。

2009年9月,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IBM将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其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更适合居住和商业的发展。

2.欧盟。

欧盟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一整套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并付诸实施。欧盟的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包括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治理等方面。评估结果表明,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以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城市智慧程度较高。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监测器,利用RFID、激光扫描、自动拍照等技术,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车辆收取拥堵税,使交通拥堵水平降低了25%,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3.日本。

2009年7月,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制定了《i-Japan 2015战略》,旨在到2015年实现以人为本,“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让数字信息技术如同空气和水一般融入每一个角落,并由此改革整个经济社会,催生出新的活力,实现积极自主的创新。该战略包括电子政务、医疗和教育三大核心领域。

4.韩国。

2004年3月,韩国政府推出了u-Korea发展战略,希望使韩国提前进入智能社会。u-Korea战略是一种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把韩国的所有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以此促进韩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新的国家战略。建设u-City是u-Korea发展战略在韩国城市的具体实施。u-City是一个可以把市民及其周围环境与无所不在技术(ubiquitous technology)集成起来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2007年6月7日,为了U-City工作顺利落实,韩国信息通信部成立了U-City支援中心,首尔、釜山、仁川等6个地区成为u-City示范区。2009年,仁川市提出打造一个绿化的、信息化的、无缝连接的、便捷的生态型智慧城市。通过整合的泛在网络,市民不仅可以方便地享受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办税服务,还可以远程控制家电,以降低家庭能耗。

5.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倡导了“信息技术觉醒运动”。1995年底提出建设总面积为750平方公里的多媒体超级走廊(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MSC)。包括7个“旗舰计划”:电子政府、智慧学校、远程医疗、多用途智慧卡、研究与开发中心、无国界行销中心和全球制造网。走廊范围涵盖吉隆坡城市中心、布特拉贾亚(Putrajaya)政府行政中心、电子信息城(Cyberjaya)、高科技技术孵化创新园区和吉隆坡国际机场。整个MSC计划将持续到2020年。建成后MSC将拥有世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以吸引世界性的高技术企业前来投资,从而实现马哈蒂尔塑造马来西亚“知识经济”社会的梦想。

三、结束语

通过对部分国内外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成果的分析总结,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智慧城市建设初探[J].烽火科技, 2011,152:14-17.

[2]金江军.智慧城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C].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中国智慧城市论坛论文集.

[3]王喜文.韩国物联网城市建设[J].物联网技术,2011,(2):3-5.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8

关键字:信息化;山东;旅游;智慧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12-0073-03

Research on Shangdong wisdom travel

JI Hui

(ZhongB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Nanjing 210012,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is the spindle of National 12th Five-Year Plan, and becomes the trend of wisdom. 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handong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poses the ideas and key poi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wisdom tourism. Beginning with four major application groups (including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 scenic spots, hotels and travel agents), the paper presents a solution of Shandong wisdom tourism.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dong; tourism; wisdom travel

0 引 言

近年来,“信息化”、“智慧化”、“物联网”、“云计算”已成为热门词汇,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概念席卷全球,并辐射到我国各个城市。这些概念引领我们从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向智慧化进军,目前,这些概念已经得到社会的极大重视,并渐渐落地。

智慧地球要求城市的智慧化,城市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融进了此次浪潮,成为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1],同时也是智慧地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7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期间说,我国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在我们这个新兴的世界旅游大国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1年4月13日,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南京市启动了“智慧旅游”的建设,预计三年后建成。2011年11月28日,在玄武饭店,南京智慧旅游一期建设成果会如期举行。

“智慧旅游”是一个新兴的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手段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2]。“智慧旅游”以融合的通信与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可以说是旅游信息化的最高境界。

智慧旅游让旅游进入“触摸时代”,数字服务实现服务无盲点。随着智慧旅游的向前迈进,其营销手段也层出不穷,如 “好客山东”、“大黄河之旅”、“焦作现象”、李连杰壹基金全力打造的“公益邯郸”、“中国荣耀——国窖1573”、“中国太阳城——德州”、“经典上海”、“国际沙漠休闲城市——鄯善”、“成语之都——邯郸”、“中国旅游第一博” ……

1 山东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表1 所列是2005—2010年山东省旅游收入统计表。从表1可见,2005—2010年,山东省旅游业逐年增长,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都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

表1 2005—2010年山东省旅游收入统计表

年份 总收入

亿元 入境游客

万人 国内游客

亿人 入境旅游收入

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2005 1 039.0 155.1 1.4 7.8 974.6

2006 1 295.6 193.1 1.7 10.1 1 214.8

2007 1 653.6 249.6 2.0 13.5 1 550.8

2008 2 005.2 253.7 2.4 13.9 1 908.5

2009 2 452.2 310.0 2.9 17.7 2 331.7

2010 3 058.8 366.8 3.5 21.6 2 915.8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山东旅游业迅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应当说得益于2008年奥运会,得益于2009年旅游品牌“好客山东”,得益于2010年全运会。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旅游人数及收入增长较快。

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潜力,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对山东省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因而努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促进旅游业发展。

山东省积极争取,2008年青岛市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唯一伙伴城市,其浮山湾成为帆船决赛的分会场。奥运会在给中国北京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予山东省及青岛市以很大惠泽。

2009年,“好客山东”正式启动,“好客山东”提供了一个友好的平台,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全面了解山东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人来山东旅游,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

全运会是全国体育比赛的一大盛事。2010年,山东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的目光,大量人口进入山东;全运会的召开,也对济南的市容市貌起到了促进整顿的作用,同时对济南的声望起到了宣传作用。

根据调查,山东已经开始了智慧旅游进程,“好客山东”便是智慧旅游的营销策略。其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山东旅游局已经拥有旅游政务网,资讯网已处在试运行期;

(2) 泰安市商正在建设旅游网,相当于旅游集散中心,可以调度旅游大巴车,查看本地导游与组团信息;

(3) 枣庄进行旅游营销活动,并运用了“一卡通”系统,一卡包含两个人的门票和酒店,并且景点运用了全球眼;

(4) 德州旅游局固话、宽带为电信业务,旅行社移动业务也为电信业务,各地市与旅游局都有一定的关系基础,但电信业务并没有突出;

(5) 各地市都在向旅行社推“导游助手”。

2 山东智慧旅游发展思路与重点

当前,以物联网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泛在化、网络化、互联化、移动化和智能化成为大趋势,并将使所有的产业格局、经营方式、发展模式产生根本性变化。国家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在传统“四化”中增加了“信息化”,充分体现了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智慧旅游是旅游和信息化这两种历史性潮流的结合,必将会带来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如果说过去互联网与旅游业的结合是旅游业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现在的新技术、新变化将会带来第二次革命。传统旅游信息化的点菜模式,正在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的带动转变为一种贴身服务、位置服务。主动发现旅游者的需求,根据旅游者的所在位置和据旅游者的个性需求,通过便利的手段实现更加优质的服务,就是智慧旅游的应用前景。

智慧旅游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是全面物联。智能传感设备可将旅游景点、文物古迹、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第二是充分整合。实现全市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提供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

第三是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可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城市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

第四是激励创新。鼓励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在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所谓智慧旅游,就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络平台的支持和多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由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过渡;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及时的旅游信息,为企业的市场营销、线路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山东的智慧旅游建设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专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有的景区和旅游主管部门都在建网站、建数据库,以实现统一管理的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从单一的功能转变到专题的综合应用。

第二阶段是建设数字旅游和数字景区阶段。该阶段主要实现一些分布式的数据集成管理功能,并建立一定的数据共享和服务机制,构建城市和区域性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实现数据和业务的共通和共享。

第三个阶段是智慧旅游阶段,是智能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信息化建设应该以更加面向应用、面向用户和面向整个旅游产业升级为目标,通过将新一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到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把感应的芯片装备到旅游资源中,通过云计算和超级计算机,把物联网、互联网和通信网络整合在一起,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通信,从而达到更加精细、动态管理景区和旅游资源的目的,实现旅游全过程的智慧状态。这是智慧旅游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3 山东智慧旅游解决方案

山东旅游行业应用群体主要包括旅游管理部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信息化是对各应用群体分别进行信息化,智慧化是将各应用群体的数据进行交互联动,同时数据的来源更为广泛。山东智慧旅游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山东智慧旅游架构

山东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主要可以从管理部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四个应用群体探讨,图2所示是该方案中的旅游部门管辖范围示意图。其中,景区通常指的是大景区,大景区概念就是一个旅游的产业链的最终承载者,一般包含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大景区涵盖很多的小景点和景区内的相关服务机构。

图2 旅游部门管辖范围

3.1 旅游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

旅游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综合查询网站内的各种信息,提供管理入口登记,并在后台提供功能强大的来源分析系统和网站访问统计系统,以便其有利于分析网站宣传效果。

旅游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包括资讯、查询、回馈、产业链链接、交流、旅游线路,以及假日预报系统、旅游招商引资系统、旅游网络游戏系统、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通信与通讯网络等。

3.2 景区管理信息系统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景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简称“四导”)四个基本功能,以及手机信息推送即导游助手、3D景区(触摸式多媒体)、全球眼等功能。这里的“四导”可以通过一卡通或者智能手机来实现。

从景区本身出发,为了确保给旅客提供一个便捷、安全的环境,主要对景区进行实时智能监控和文物的数字化管理。

3.3 酒店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

酒店管理系统可实现客户、管理者、操作者三赢,全方位记录客户信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同时可以充分挖掘经营潜力,为酒店创造价值,是一种以人为本、真正让操作员喜欢的功能应用。酒店的管理分为酒店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分别称为酒店管理系统和酒店电子商务。它们在同一平台,但用途不同。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酒店管理者、操作者对酒店内部信息与事务的管理,主要有房务管理、客史管理、人员管理、餐饮管理、会员卡管理、信息查询、通讯与通信管理等;而酒店电子商务系统主要用于客户与酒店操作者之间的联系,主要包括预定、退房、点餐、信息查询、投诉等。这里也可以使用一卡通或者直接使用手机来实现开房、餐饮等服务。

3.4 旅行社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

旅行社(travel agency 或 travel bureau)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世界旅游组织对旅行社的定义为:零售机构向公众提供关于可能的旅行、居住和相关服务,包括服务酬金和条件的信息。旅行组织者或批发商在旅游需求提出前,以组织交通运输,预订不同的住宿和提出所有其他服务为旅行和旅居做准备的行业机构。我国《旅行社管理条例》中指出: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旅行社的管理需要内部管理系统以及与游客的电子商务。

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流程包括:组接团、旅游线路设计和包装、订房订票、派车派陪的后台保障、团队核算、财务结算、部门效益考核、应收应付往来、内部银行等。

旅行社的内部管理对象包括旅行社和垂直部门。

旅行社垂直分工体系(又称“批-零体系”)通常分为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依照行业垂直分工体系,旅行社行业主要细分为批发、和零售三层结构,可以进一步分为旅游经营者、旅游批发商、旅游零售商。

垂直分工体系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手段,旅行社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导游管理、旅行社内部管理、旅行社内部事务管理、旅客信息管理、垂直部门管理等。

旅行社电子商务主要实现旅行社与供应链、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具体包括旅行社营销信息、旅行预约、旅行社服务回馈、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集散中心管理(主要针对批零经销商)等。

具体供应链涉及交通部门、住宿部门、餐饮部门、参观游览部门、购物商店、娱乐部门、保险公司等资源。

客户关系管理(CRM)通过客户信息的统一处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客户消费行为习惯和市场趋势,实现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渠道以及提高客户的价值、满意度、赢利性和忠实度等目标。

4 结 语

本文根据山东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山东省智慧旅游发展的思路与重点,并在发展思路与重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智慧旅游解决方案,并分别从管理部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四个应用群体对方案进行了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叶铁伟.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上)[J].中国旅游报,2011(11):1-2.

[2] 刘小航.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若干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4(6):105-107.

[3] 钟安石,安翠.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12):20-23.

[4] 马士玲.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J].物联网技术,2012(2):70-72.

上一篇:装修工程施工管理范文 下一篇:二类医疗器械检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