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监督检查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5 10:07:02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1

为贯彻落实市纪委《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纪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区纪委《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纪律监督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切实履行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纪律监督组织的教育、监督、惩处、保护、协调等职能,推动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纪律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制订本工作制度。

一、廉洁文化建设制度

1、有廉洁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将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统一规划,与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纪律监督组织具体负责,工会、妇联、团组织等各负其责,广大党员职工共同参与的廉洁文化建设格局。

2、有廉洁文化建设具体实施意见。明确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活动安排、落实措施、经费保障,确保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计划。

3、有廉洁文化制度。在教育预防、行为规范、监督制约、检查评估等方面,强化廉洁文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廉洁教育工作制度,明确廉洁教育的主题、对象、内容、方法和时间等;建立健全廉洁从业规定和行为规范,明确“管钱、管物、管人”工作程序、岗位标准和相关人员廉洁自律规定;建立健全廉洁从业承诺和监督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4、有廉洁文化活动阵地。利用企业图书室、活动中心等,建立廉洁读物专架、廉洁影视角,设立廉洁文化宣传橱窗等。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刊物、网站等资源的作用,加强企业廉洁文化的宣传。

5、有廉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和党员职工,开展“诚信经营、廉洁从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企业实际,举办廉洁形势报告、廉洁文化主题演讲、研讨征文、廉洁书画展和读书思廉心得交流等活动。

二、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1、监督检查的内容:根据企业实际,监督检查企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根据企业要求,监督检查企业基建、财务、采购、销售、仓库等重点环节、关键岗位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廉洁从业的情况和企业内控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依据党建要求,监督检查企业党务公开情况,党员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情况,企务公开情况,职工社会保险金交纳、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协商等情况;在职责范围内,监督检查上级纪检组织交办的其他事项的完成情况。

2、监督检查的形式:可以开展专项审计,监督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根据企业实际,列席相关会议,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处理过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民意调查、民主测评,了解企业党员、职工对企业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聘请党外职工共同参与监督检查。

3、监督检查的方法:采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经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协助企业党组织,会同工会、审计等职能部门开展监督检查。

4、监督检查的结果: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台帐,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有建议、有报告,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整改。

三、举报工作制度

1、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纪律监督组织是举报的受理机构。要明确专(兼)职举报接访员,并通过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畅通举报渠道。

2、举报受理范围:对企业党组织、党员违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检举;对企业党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反映;对党员职工其他败坏党风党纪行为的检举、控告;上级纪检组织交办、转办的涉及本企业党员的举报案件。

3、接访人员对企业党员职工的来访(来电)要认真接访、热情接待,做到态度认真,耐心倾听,并做好记录。

4、举报一旦受理,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办结后应报企业党组织备案,并及时将调查处理结果向举报人反馈。

5、对于涉及企业发展规划、生产经营、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举报,应及时将受理情况报告企业党组织,通报企业管理层。

6、对于涉及企业党员违法违纪行为的举报,应向上级纪检组织报告,并协助配合上级纪检组织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7、对于因由党员引起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集体访问题,应及时向企业党组织和上级纪检组织汇报,并妥善处置化解矛盾和问题。对于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应采取稳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上级纪检组织报告。

8、建立工作台帐,及时将有关材料收集整理归档。

四、党务公开制度

1、党务公开的内容:企业党组织及成员分工情况,企业党组织的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决定;企业党组织成员廉洁自律情况和党的纪律监督工作情况;企业党组织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开展落实情况;企业党组织参与讨论的企业重大事项和党员职工关心的重大问题;各类先进推荐、评比表彰或违纪处理情况;党员发展情况、后备干部培养情况,党费收缴情况,困难党员和职工补助情况;党员和职工普遍关心的不涉及党内秘密的其他事项。

2、党务公开的形式:按照规范、实用、方便的原则,针对不同内容和特点确定不同的公开形式,适宜在党内公开的可通过支委会、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等党内相关会议公开,也可通过下发文件、告示等形式进行公开。适宜对党外公开的采取党务公开栏、企业网站、刊物、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公开。

3、党务公开的方法:根据内容不同,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

4、党务公开的领导与监督:党组织书记负总责,负责部署、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党务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经党组织审核批准后,及时予以公开。纪律监督组织负责对企业党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在党务公开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党员、职工对党务公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党员群众。

6、建立党务公开台帐,对公开的内容、意见建议及反馈情况等资料要及时整理归档。

五、推进企务公开制度

1、督促企业成立企务公开监督小组。由企业党的纪律监督组织、工会、审计、人事等相关部门人员和职工代表组成监督小组,负责对企业企务公开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督促企业企务公开责任部门按期公开。监督检查企务公开责任部门是否按照上级规定要求公开有关事项,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全面,公开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3、督促企业畅通企务公开渠道。除通过职工代表大会、企务公开栏等主要渠道公开外,还应通过企情会、企业网站、内部刊物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开。

4、督促企业广泛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公开后要通过意见箱、职工座谈会、电子邮箱等形式,广泛收集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企务公开领导小组反馈。

5、督促和指导建立企务公开工作民主评议制度。定期组织职工对企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和评议,评议结果要公开,对检查和评议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督促落实整改。

6、制订企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办法。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制订企务公开监督检查办法,至少每半年监督检查一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2

一、企业纪委在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监督检查作用

(一)控制与纠错功能

通过重点监督检查企业用权行为的制度规范是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廉洁从业要求的落实是否到位,推动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决策和执行环节的权力运作,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防止用权行为失范、失误甚至失控等问题的发生。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行为不合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对规程不合时宜问题督促修订完善,从而维护规章的严肃性,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二)约束和防范功能

企业要坚持把监督渗透到企业改革发展各个阶段和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与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企业内控机制有机结合,与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加强对关键部位、重要岗位和薄弱环节的管理与监督,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制度的贯彻落实,从而有效约束违规违纪现象。

(三)惩戒和警示功能

企业要坚持依法治企,按照法定的权限和有关规定,严格监督检查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的执行情况。要综合运用纪律处分、组织处理、经济处罚、法律制裁等手段,提高查办案件的综合效能,增强惩戒的威慑和警示作用,发挥惩处的治本功能,扩大监督的效果。

(四)激励和调节功能

企业要从共同愿景、发展目标的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方面为预防腐败提供激励保障。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内在因素,运用企业的发展和成就激励员工,将实现员工自身价值与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外在因素,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实行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薪酬和奖惩制度。

二、充分发挥企业纪委在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监督检查作用

(一)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纪委在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监督检查效能,企业要坚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监督检查机制;要在促使权力行使人自觉接受监督的同时,改进企业民主监督和公开监督,逐步解决同级监督难的问题;要坚持把企业监督工作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和一体化运作,把监督责任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过程监督和实时动态监控,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监督网,全面提高监督效能和预防腐败的能力。

(二)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通过反腐倡廉建设“领导体制”和“权力监督体制”的创新,建立企业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惩治预防腐败制度体系是一个大系统,从性质上划分,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执政党制定的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各种党内制度即党规党法;二是国家制定的相关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制度。企业应将中央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体系与企业已经建立并实施的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内控管理、合规性管理等先进的管理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国有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廉政风险防控等方面制度体系,形成腐败案件的及时查处惩治机制、贪官外逃预防引渡机制、反腐败举报保障机制,以及领导干部廉洁从业激励机制和道德规范约束机制等等,真正做到国有国法,党有党纪,企有企规,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落到实处。

(三)明确各项制度章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委作为党委领导下的对党员干部及党组织廉洁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部门,应当认真分析和查找内部干部队伍在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章程,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外在的约束力督促纪检干部能够做好“党的忠诚卫士、群众的贴心人”。目前我国纪检工作所依照的规范文件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各级纪委机关应当在认真按照《党章》、《处分条例》和《监督条例》规定进行纪检工作的同时,还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本部门工作的补充规定和办法,做到纪委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纪检工作中存在的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的过度扩张,从而避免执纪者违纪的结果出现。

(四)创新监督检查方法

在灵活运用传统的监督检查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各级纪委机关还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纪检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比如,建立部门人员流动监督员制度,纪委不定期地与各机关进行人员的换岗交流,这样就将纪委信得过的纪检干部安插在各部门,这些干部可以隐蔽地对各部门的具体活动做第一线的监督检查,并及时的将各部门、各部门内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情况如实地汇报给纪委机关。另外,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摸索出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比如,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研究等。纪委信访部门应当在接到群众举报后,深入相关群众,充分调研了解实情,掌握一手的真实材料,为对腐败党员干部进行监督检查搜集证据。

(五)加强纪检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过硬的纪检队伍是纪委全面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的最基本条件。纪委应当把加强学习作为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纪检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完善干部队伍知识结构,促进知识更新,进而提高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能力,提高对党员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能力,提高依纪依法办案的能力,提高发展党内民主和维护党员权利的能力,提高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纪委干部应当不断提高对自身职责内涵的认识,增强纪检工作的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用马克思主义净化纪检工作人员的精神世界,提升自身防腐拒变的抵抗力。只有纪委干部自身具备了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处事风格和做人品格,才能够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不辱使命。

三、结语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模式,探索监管机制,努力提高药品经营企业管理水平和监管能力,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二、工作目标

通过加强对认证合格的药品经营企业实行动态、持续、追踪监管,提高企业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和自律意识,促进企业严格按照GSP要求经营,淘汰不符合GSP要求的药品经营企业,进一步规范和净化我市药品流通市场秩序。

三、检查对象

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安徽省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及效能建设明确的目标任务,对全市已取得《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的药品经营企业进行全面的跟踪检查。

四、检查形式及标准

监督检查包括GSP跟踪检查、专项检查、日常检查三种形式。监督检查按省局制定《药品批发企业GSP认证检查项目》、《药品零售连锁企业GSP认证检查项目》和《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检查项目》执行,重点检查带*项。

五、检查方法

从今年起GSP跟踪检查全部实行飞行检查,按照认证现场检查方法和程序进行,采取事先不告知,突击检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实行组长负责制。

六、检查内容

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重点检查药品购进渠道、药品质量以及人员、仓库、票据管理等环节,以贯彻实施新颁布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局令第26号)为契机,严肃查处挂靠、过票、出租、出借柜台以及从非法渠道购货、药学技术人员“挂名”等违法违规行为;未经许可擅自变更经营场所、仓库地址和扩大经营范围等许可事项的企业;有群众举报和不良行为记录的企业;参与虚假药品广告宣传的企业等;检查的重点品种是:广告药品,血液制品,生物制品,中药饮片,以及首营品种,退货、换货品种,临床促销品种等。

七、检查报告的处理

1、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检查组必须在检查报告中如实反映现场检查情况,客观描述存在的缺陷,填好相应的表格文件。各县局对企业GSP跟踪检查不要求在检查报告中写出是否通过现场检查的结论。

2、检查组在现场检查完成后,要向被检查企业反馈发现的缺陷项目和问题,企业负责人应在检查报告上签字,检查报告完成后,各县局应于每月10日前将上一个月的检查情况报送2份给市局,由市局统一汇总上报省局备案。

3、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药品经营企业有严重违反或屡次违反GSP规定的,由县局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同时将违规企业列入不诚信企业“黑名单”,将检查情况向当地政府通报。

4、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和问题,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并提交书面整改报告。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在GSP跟踪检查结束后30天内整改,并将整改报告交市局;药品零售企业在GSP跟踪检查结束15天内整改,并将整改报告交县局,对问题较多的药店县局要进行跟踪复查。

八、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是完成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保证。各县局要按照省、市局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辖区监管实际,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年度药品经营企业日常检查和药品零售企业GSP跟踪检查方案和计划,并于每年2月报市局。全市监督检查工作一般从每年3月1日开始,11月底前完成,各县局要统筹安排,明确重点,讲究方法,注重效果,要加强本辖区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以确保年度监督检查工作顺利完成。

2、严肃工作纪律,保证监督检查质量。

市局对监督检查中的职权、方法、对象、程序和标准都作了进一步明确,各县在具体工作中应认真执行和准确把握。今年监督检查任务繁重,也是全市实施药品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关键的一年。为保证监督检查质量,市局将加大督查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群众投诉、举报等方面的核查力度。如发现监管人员在监督检查中不严格执行标准、走过场、未按规定履行GSP跟踪检查职责,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责任追究。

3、加强调研,探索监督检查新机制。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4

关键词:矩阵式大监督体系;监督能力;风险管控;追责体系

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设置是国家对国有资产授权管理后配套的一种监管模式,是国家监督的一种延伸。国家监督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司法权威性,完全是以揭示舞弊为导向的工作模式,而企业内部监督主要突出企业运营的风险控制,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人、财、物的安全。但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合规经营的要求日益细化,企业监督工作面临着快速反应、历史数据整合分析、生产信息快速利用、风险有效识别和评估判断、历史经验积累及最佳实践借鉴、监督效应有效放大等一系列挑战。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监督现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工作方式、作业工具与公司发展对监督的迫切需求脱节,企业实际的需求与监督能力配置之间的矛盾凸显。

当前,企业内部监督工作一直使用的是传统方式,即纪检监察和审计。随着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型,审计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审计人员对非财务管理的业务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审计提出的问题在专业人员看来是否是问题,或者是否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都是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争论的焦点。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大大增加。

此外,开展监督检查的手段也较为原始,审计内容的确定主要以上次审计检查的内容为参考,确定本次的检查内容。同时,审计检查本身所采用的方式是抽查,基本上是被审计方提供所需资料,审计检查者凭借自身对国家政策的掌握、内控管理制度及工作经验进行翻阅,从中找出问题,加之审计检查者自身业务的局限性,这样的工作方法查出的问题95%是流程执行问题,很难发现是否存在政策和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具体操作中,监督检查基本依赖于审计检查人员的个人水平或现场审计检查小组水平。因此,审计质量及监督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

与此同时,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来自不同方面的监督需求,目的就是保障合规运营和控制舞弊。目前国有企业的监督基本依赖内部监督机构完成,监督机构在人力、组织、知识结构、经验积累等方面与企业需求的全面监督差距较大,迫切需要监督工作改变现状。

一、主要思路

通过转思路、调方式、改方法、建工具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探索实践,以风险管控为核心,以纪检、效能监察、内部审计、内控测试等为手段,以监督信息系统为平台,吸收各业务监督检查结果,充分发挥专家和企业管理者等各方监督力量,打造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要被监督的阳光企业,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监督体系,是矩阵式大监督体系运行的精髓。

矩阵式大监督体系(见图1),一是监督责任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监督人员,而是分配给所有管理者,业务管理者都有下监一级的纵向监督责任,将各业务部门管理者转变为本业务链上的一名监督者,形成一个个纵向的按业务划分的监督链条,并记录监督检查结果;二是监督部门收集并整理各个部门纵向监督检查结果、监事会监督检查结果、上级和外部监督机构检查结果,从横向进行结合、分析,评估风险及控制水平,筛选对公司影响大、造成损失大、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结构不合理、流程不顺畅、管控有漏洞、长期监督缺失等薄弱环节,形成监督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三是在监督检查中建立前后台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将其他业务管理部门和专家作为专业监督检查(审计、效能监察、内控检查测试)的后台专业支持力量,发挥专业技术能力,指导监督检查的判断,为改进建议的提出提供专业指导,形成广泛的监督检查信息共享和专业支持,几何式提升公司监督能力,提高效率和质量,减低成本;四是在上述工作体系基础上,研发监督工作信息平台,将核对、汇总、统计等需要大量劳动力、记忆力的操作性、事务性工作转移至电子信息平台处理,释放出人力投入到智力性的分析、研究等工作中,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快捷及时的人力整合、资源整合、信息整合、前后台整合以及历史经验在当前实践中的有效利用,将监督检查的作业过程、方式、方法进行颠覆性的优化,使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落到实处,使大监督体系的梦想得以实现;五是结合党的“十”加强反腐倡廉、惩治腐败等新的要求,建立无空挡的全方位追责体系(见图2),不仅从违纪违法层面加强问责,同时将企业内部的各类管理问题责任归口与追责体系紧密结合,以惩防体系建设为推手进一步延展大监督体系的执行深度及广度,筑牢监督防控网络。

二、实施路径

1、改变监督思维,重新排兵布阵,把“野战军”变为“尖刀班”

监督工作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职能定位。就企业而言,内部监督更强调的是一种合规、纠偏和风险防范,主要目的是推动和促进企业健康安全的发展,因此在实施上还需强调与公司其他业务管理团队的合作、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只有在业务部门的协助下,专业知识才能得以补充,人员力量才能得以加强,监督才能处处落地,监督视野才能得以放大,监督才能深入到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监督力量只有在借助其他业务部门专业能力支持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从打“包围战”转向打“歼灭战”,即监督不再是监督部门的职责,而是所有管理者的职责,形成下监一级的监督体系,上级业务管理部门有责任对下一级业务部门进行业务规范性的监督检查和整改指导,并形成常规性的机制。总部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定位于规则制定和监督执行,多当“裁判”,少当“运动员”。制度设计者通过监督制度执行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执行者也可以通过监督者的检查指导,更准确地掌握要领,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在此基础上,监督部门(审计监察部门)收集各业务部门的监督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对比,找出未覆盖到的部位和环节,结合业务部门监督检查提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作为审计监察部门缩小包围圈的“目标物”,制订年度监督检查工作计划,使监督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合力,知识结构得到有效补充,人员合理被利用,资源有效被分配,信息得以共享,覆盖范围得到进一步延展。同时,业务部门通过监督检查窗口可以及时掌握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根据环境、政策等的变化及时优化管理制度,制度的可操作性与客观实际能更有效结合,审计监察部门也可以在一个全经营管理体系普遍受到监督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面的信息整理、分析、风险评估,抓住要害进行“歼灭”,把一个捉襟见肘的监督队伍转变成为一个“尖刀班”,几何式提升公司监督能力。

2、通过前后台支持机制实现监督效果大幅提升

任何一项工作都有成本和收益的考量,监督工作同样如此。过去监督的形式主要是现场检查,由于各类监督工作缺乏统筹,监督内容、手段、成果、专家人员、问题整改情况等不能及时共享,导致监督效率不高。通过改善监督手段,改变监督检查的方式将现场检查的频次和时间缩短,就能有效实现监督与配合监督检查成本的降低。此外,监督效果的提升一直是监督部门的愿望,但在以往监督形式的基础上很难实现上述愿望,因为检查问题主要靠监督检查人员的个人水平,而短期提高一个人的水平是很难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但是,如果我们改变原有的监督形式,情况将大不一样。如果将个人思考扩展为群体思考,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就会获得多个维度的经验及知识支持,出现偏差的概率就会自然下降,反之,提升就成为必然,在考虑不断降低监督成本的同时,成果就会被放大。具体到企业内部,就是前后台支持机制的应用(见图3),即现场监督检查通过在线信息系统的使用,将查出的可疑问题撰写在问题讨论表上,现场组长、后台的质量主管、审计主管、效能监察主管、风控主管、审计经理、效能监察经理、风控经理都能及时审阅到该问题,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有必要时风控经理或审计经理可将问题发至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做进一步的风险判断,发挥各部门专业判断的作用,在有效时间内做出正确与否的反馈。通过这样的信息沟通交流,业务部门也能及时发现由于环境、政策变化带来的现有管控不适应问题,促使内控体系得以持续改进和优化。

前后台支持模式的建立,既解决了专业监督检查人员的知识面问题,又解决了仅靠个人能力判断事物的问题,使后台支持效应得以释放,监督检查的质量得到快速的提升,结果也会得到认可。此外,监督检查人员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可以深挖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出管理架构和管理系统性的问题,提交给公司高管层,使问题能从源头上得到彻底解决。

3、大监督理念与信息化结合,实现大监督体系的落地

在构建大监督体系中,监督工具成为了关键的一环,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作为支撑,监督工作只能停留在点和块上,整个立体化的监督体系无法有效联接搭建,因此必须要有一套能够支撑大监督体系的应用工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监督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而要将矩阵式大监督理念与信息化手段紧密融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监督信息平台尤为重要:一是将现代监督理念、资源整合利用、经验传承、管理难点突破、已实践成熟的审计、效能监察、风险识别、评估、案件查办等标准化的流程、模板、用语固化在系统上,设计出被检查单位重要性水平的筛选模型和监督检查业务轻重缓急的筛选模型(见图4),既能保证覆盖面,又突出重点,使有限的资源向重要领域倾斜并有效发挥作用。按照筛选模型设计,本次排名靠前的业务,下一次将被排后,在一定周期内能够实现业务流程的全覆盖。

二是将前后台的支持分解成多个信息沟通渠道,通过邮件系统进行自动推送,获得其他业务部门和专家对具体业务的专业判断和技术支持,同时获得有针对性的专业改进意见,提升监督检查的工作水平。

三是系统整合纪检、监察、审计、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内控检查测试、问题整改等六项监督管理工作,形成监督的信息管理大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在更高的层面形成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

四是建立问题整改模块。无论采用哪种监督检查方式,监督检查结果都自动进入问题整改库,同时将上级监督检查和其他业务部门的监督检查、外部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也录入问题整改库,形成监督检查成果的共享库。由于拥有大量的监督检查资料,监督就能够通过这些资料整理找出管理问题的趋势图,计算出发生的概率和频次,从而发现重大风险所在,判断出潜在风险变动趋势和管理薄弱环节,推动和促进薄弱环节和管理缺陷得到及时加强,堵塞漏洞,找出内控中失效和冗余的部分,从而实现对管理结构是否恰当、组织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系统流程运行是否顺畅、风险管控是否有效等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

五是通过问题整改模块实现对各类问题整改的实时跟踪。跟踪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执行类问题的整改跟踪,通过系统对整改过程进行详细记录,监督检查者可持续跟踪整改结果;另一类就是对内控体系持续改进跟踪,当监督检查发现执行中存在制度设计不合理、制度缺失或冗余,整改模块与内控体系就会形成无缝对接,跟踪一直持续到内控体系完善后正式为止。这两类跟踪解决了监督问题整改管理的缺口难题,使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确认、风险评估、内控有效性评估、监督复核形成闭环,使监督的价值得到释放和体现。

4、借助无空挡全方位追责体系,筑牢大监督体系防控网络

党的“十”召开以后,作风建设及打击惩治腐败成为监督工作的重点。监督工作也要履行“一岗双责”,即各级干部在履行本职岗位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对所在单位和分管工作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

通过“一岗双责”的全面实施,企业建立起覆盖全业务领域、各管理层级的矩阵式监督考核追究机制(见图5),形成纵向层层追究、横向协同配合追究,横纵无缝对接的考核体制,对违法违纪问题及管理问题的惩戒实现全覆盖。一旦发生违规违纪违法事件,不仅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要倒查追究直接主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及主管领导责任,包括党委和纪委的责任;对于涉及到相关部门协同不力的,不仅追究具体执行部门的落实责任,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协同责任。具体业务责任以内控体系文件中的责任划分为基础,同时根据具体发生的客观环境和时间区分具体责任。

参考文献

[1] 朱高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工程质量,2008(13).

[2] 韦增忠: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体系[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5)

[3] 卢文梅、刘瑛、刘义民:企业定位的理性思维[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5

关键词:监事会外派制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监督检查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自1998年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制度建立实施,经历了2003年国有企业监事会归口国资委管理的转变,截至目前,国有企业监事会外派制度已历经17年。实践证明,外派监事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但是,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一定缺陷,其职能定位、监督方式、工作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

一、国有企业监事会发展进程及如今现状

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决定建立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制度,向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代表国家出资人行使监督权。

1999年9月,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公司法》,国有独资企业监事会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机构派出,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

2000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为监事会监督检查提供了法律依据。2003年国有企业监事会划归国资委管理。

2003年以来,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国资委的管理下,依据《条例》赋予的职责权限,紧紧围绕出资人的需要,深入企业开展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方式逐步从事后监督转变为当期监督,加强事前和事中动态监督,提高监督效率。监督手段也从单纯财务检查转变为以财务检查为主要手段,同时运用法律、审计、工程等专业手段,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二、当前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1.监事会监督职责定位还不够明确

监事会是政府加强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督的专门力量,由国务院(地方由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国家对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实施监督。监事会主要负责监管企业重大决策和运营过程中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事项和环节,以及董事会和经理层依法依规履职情况,着力发现并报告企业存在的可能危及国有资产安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侵害国有资本权益的问题、风险和线索。但是,基于国有企业所有人主体模糊和监事会的行政化色彩,监事会的监督职责定位始终无法明确,常常会出现躲着问题绕路走、发现问题不报告,甚至借用发现问题谋取个人利益等危害国有资本权益的事情发生。

2.监事会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17年来,虽然监事会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由事后监督向当期监督和事中监督转变,通过列席企业重大会议,及时掌握企业经营动态,进而分析了解经营风险,组织力量集中开展针对性检查。但是,由于监事会队伍力量薄弱,监管企业又较多,根本没有足够力量同时对多户企业实施事中监督,造成监事会监督检查常常滞后于企业经营行为。另外,监事会检查报告要上报国资委和国务院(或地方政府),报告逐级上报,如果出现中间个别领导公务繁忙无暇顾及监事会报告,结果就会出现时隔一年才会有国务院或政府分管领导的批示,监事会再根据批示要求企业进行整改,这种成果反映和成果运用的滞后性对国资监管起到的积极作用微乎其微。

3.监督检查成果运用不够充分

监事会监督检查结果以检查报告的形式向国务院(或地方政府)和国资委反映,国资委成立十多年来,虽然检查报告出具了上千甚至上万份,但是,检查结果的运用始终达不到应起的作用。首先,监督检查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监事会通过检查把企业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也要求企业认真整改,但后续的整改跟踪落实不到位,企业整改与不整改没人再监督。其次,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与国资委其他职能处室的监督检查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存在很多重复性工作。由于监事会的主业是监督,涉及企业经营行为的方方面面,而国资委其他业务处室主要职能是管理,理论上讲,只要监事会和其他职能处室工作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综合运用检查成果,就会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4.监事会队伍配置不够合理

就山西省国有企业监事会而言,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一是监事会主席配置不够合理。《条例》规定了监事会主席应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熟悉经济工作。但是,国有企业监事会成立以来,监事会主席岗位某种程度上成了安置需要给予相应待遇、即将退休老领导的地方,他们多数是经济管理专业不熟悉,甚至之前并未从事经济管理业务,这样的监事会主席如何能领导监事会队伍从事专业的监督检查工作。二是监事会构成人员较少。目前,山西省国有企业监事会一个办事处的组成人员只有3到5人,监管的企业3到4户,为了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的监督职责,可是,监事会力量太薄弱,分身乏术。三是监事会人员专业构成单一。《条例》规定,监事会监督检查以财务检查为主要手段,检查范围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中涉及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职工薪酬、法律事项等方方面面。但是,目前监事会队伍基本是财务专业人员组成,加之日常缺少各方面专业学习培训,监事会检查手段显得不够全面,容易给人直观印象就是监事会类似于审计。

5.监事会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实行国务院或地方政府外派制,天生具有行政行。监事会人员是行政编制,薪酬待遇由财政统一支出。监事会需要长期驻守各个监管企业,并根据需要延伸检查至二级三级企业,深入一线,经常出差在外,但是监事会并未得到相应的出差补贴,况且没有与国资委其他业务处室岗位轮换的机会,缺少激励机制,不利于年强干部尽心尽责履职。监事会的考评机制和公务员是一样的,按照“德、能、勤、绩、廉”考评标准统一实施,考评并未将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和工作质量挂钩,评价机制无法完全有效,容易造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有效约束。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事会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明确监事会监督职责定位

《公司法》和《条例》都规定了监事会的职责权力,监事会应按照相关规定履行职责,将监督作为主业,将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重大事项和风险作为监督的主线,将及时发现问题、客观报告问题、督促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在企业董事会权力日渐扩大的情形下,将监事会的知情权、经营建议权、任免建议权和监督权等写入公司章程。

2.进一步优化监督工作机制

强化促进当期监督和事中监督。监事会要充分国资监管机构内部信息共享的优势,通过列席会议、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访谈座谈等方法,运用财务手段,分析掌握企业重大经营事项和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一步深入检查。将“一事一报“制贯彻检查过程,及时报告反映企业存在的重大问题和风险。同时,要畅通监事会报告渠道,缩短逐级上报时间,提高报告成果运用的时效性。

3.进一步强化监督成果有效运用

一是加强监事会对企业整改的跟踪落实力度。监事会通过下发建议函、提醒函、建议书等方式要求企业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认真限期整改,同时,要加强后续的跟踪落实,通过再评估工作,评估企业整改情况是否到位,对于不到位的,监事会可以约谈企业领导人,并要求企业继续整改,直到整改到位。二是建立完善监事会与国资委职能处室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这种沟通协调是双向联动的,职能处室的管理批复文件要抄送监事会,监事会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分解至相关职能处室,互相运用工作成果,加强沟通协调,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4.进一步增强监事会队伍建设

一是消除监事会主席任免的历史弊病,选拔有能力、能作为的领导干部出任监事会主席职位。二是扩充监事会队伍,增加人员配置。不仅需要财务专业人员,也可以适当引入法律等其他专业人员。三是加强监事会人员日常专业知识的自学和培训,以适应面对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检查需要,作为监督检查人员,必须做到自身过硬。

5.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监事积极性

要改进监事的考核评价制度,监事的监督检查工作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监事的考核评价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公务员,要根据监事的工作特点,加强日常工作日志的建立和考核和管理,对监事日常出席会议次数、检查企业户数、报告撰写份数等事项形成日常工作日志,依据日常工作日志记录及监事会主席的考核建议等,形成年终考核评价,并以此作为职务晋升、岗位轮换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

[2]王文斌.以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事会工作[J].国有资产管理,2015(04).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6

“一对多”难以同步监督

外派监事会大部分实行团队监督模式,即由一名监事会主席和若干名外派监事组成,同时派驻两家以上企业,与企业内部的职工监事(有的称兼职监事)共同组成监事会。目前派往国资委旗下央企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共28位,而央企是113家。“一对多”的团队工作模式,由于力量有限,只能采用集中力量重点抽查的方法,如央企外派监事会“十年来,监督检查涉及资产70.32万亿元,占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资产总额的75.8%”,平均每年受检面不到一成。可见,“一对多”的团队监督模式因监事会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监督面不广,检查难以深入,监督视野无法“全覆盖”,自然难以对企业当期经营进行同步监督。

对策之一是改“一对多”的模式为“一对一”。如重庆市国资委已实行监事会主席常驻制,派出监事会“一司一会”。从组织力量上保证当期监督和监督检查“全覆盖”。然而面对量大面广的央企,如果实行“一对一”监督模式,将受到人员增加和监督成本上升的制约。

对策之二是实现模式监督“协同化”。就是在维持“一对多”的团队监督模式下,建设“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和“委内协同”监督体系。

纵向协同即推行“外派内联”监督模式。首开纵向协同监督先河的是北京市国资委,有效地顺沿投资关系伸张国资监督链,拓展了外派监事会延伸监督的能力。推行“外派内联”模式可在《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法律框架内,兼顾母子公司不同管控模式。

横向协同是建立外派监事会和企业内部专业监督之间的协同机制。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审监合一”机制、南京晨光集团的“大监督系统”等都是横向协同的有效实践。

委内协同是指外派监事会和出资人监督形成协同应用机制。辽宁省国资委是委内协同的最早实践者,其通过《监事会监督检查揭示问题在国资委内部整改落实暂行办法》等制度,把监事会监督成果和出资人监督业务紧密相连接。

“会查账”还不够专业化

外派监事会的专业化要求,曾被总结为“懂企业、会查账、作风硬、可信赖”。外派监事会的派驻企业往往是资产数百到数千亿元的大集团,进行财务检查的对称信息主要是集团编制的整套合并财务报表,下一级重要子公司往往也是集团化运作的管理总部,又是一套合并财务报表。面临嵌套式的合并财务报表,凭借“懂企业、会查账”的检查能力,显然不能适应外派监事会“从事后检查向运行过程监督的转变,从财务监督向企业全面监督的转变,从境内监督向境内外监督相结合的转变、从外部监督向外派内联工作模式的转变”的新要求。因此,需从四个方面提高外派监事会专业化检查和监督评价的能力。

加强财务分析能力,监督评价盈余质量。外派监事会须贯彻“现金为王”的财务检查理念,娴熟掌握财务分析工具透视多层嵌套的合并财务报表,准确评价企业盈余的质量就可以抓住监督检查的“牛鼻子”。

加强资产效率监督,促进企业管理升级。目前不少国企资产质量状况不佳,不良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较高。但这些情况并没有列入企业经营者的当期绩效考核体系之内。监督和评价企业资产的运行效率,可以配合国资委对所出资企业实行以EVA为主的绩效考核,从外派监事会监督的角度提出客观的评价意见;并可以通过资产营运效率的分析,指导和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生存能力。

强化预警监督,防控企业经营风险。由于监督模式的原因,外派监事会在获取日常经营信息方面依然会处于弱势,监事会工作主要还是依靠监事会主席个人的工作经验与领导魅力进行。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规范化的、适用于监督检查的基础数据监控和预警系统。宝钢集团向所出资企业派出的监事会,已经建立起由重点财务指标组成的预警体系,并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定期检查,对所监督企业财务状态实施了以“预测、预防、预控、预警”为特征的定期分析工作程序,实践了监事会监督方式从事后监督转向当期监督,有效增强了监事会监督检查的灵敏性和及时性。

探索战略审计,科学评价董事会绩效。外派监事会提升战略审计的能力,不仅可以协同国资委梳理企业经营范围,厘清主营业务、多元业务,在促进战略调整和发展等方面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还可以配合规范董事会建设,加强所出资企业治理制度建设。央企的规范董事会建设已经接近半数,各地方国资委也有批量的跟进,但对规范董事会进行战略决策的准确性、有效性和董事绩效考核评价问题始终没有真正破局。目前监事会仅仅参与企业负责人的评价和建议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提升战略评价能力,真正发挥公司治理分权制衡的监督评价作用。条件成熟还可以学习金融上市公司由监事会开展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履职监督评价。

“行政化”抑制活力动力

监事会队伍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制度的有效性。目前外派监事会的选人用人基本是封闭式管理,绝大部分人员是公务员身份,监督工作实行监事会主席负责制。“行政化”带来诸多问题。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加强监事会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去行政化”,加强监事会队伍的“职业化、市场化”管理机制建设,激发队伍的活力和动力。

要变封闭式管理为市场化“选人用人”的开放式管理。在竞争性国企的外派监事会中,可以比照央企规范董事会建设中设立外部董事制度的成功经验,引入外部监事制度,外部监事的比例可以大于二分之一,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化。地方国资机构在运用市场机制招聘专职监事已有较多的实践,派出监事会中的专职监事,有的全部从市场公开招聘具有高级审计师、高级会计师职称或有财务总监等企业高级管理职务经历的专业人士,大大提高了监事队伍的能力素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克服国资管理机构在配置监事和主席时,往往注重干部的行政级别、资格经历和企业工作经验,在相对封闭的人事圈内难以实行好中选优、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完善外派监事会的责任机制。外派监事会较多地选派年届退休的人士担任主席,相关考核、奖惩激励机制也不健全,因此,要建立完善监事会工作质量、监督成效衡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形成监事会履职责任可追溯机制。对错检、漏检,应报未报以及不规范履职行为,导致国资或公司利益受到损害的,要有责任追溯制约措施,并健全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职业化的系统培训。监事无论是组织配置还是市场配置,都要通过职业培训具备履职能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该比照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对监事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资格认证,可以有力加强监事会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7

以全方位监督,完善日常监管机制为目标,强化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工作,督促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和完善确保产品安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二、检查依据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及国家局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等产品相应生产实施细则。

三、检查对象及时间

(一)、自20__年第一季度起,每季度对重点监控的医疗器械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保证现场检查达到100%;每年对重点监控医疗器械产品经营企业现场检查一次,并填写《河南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现场监督检查记录表》(附件1)。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辖区内的监督检查情况按季度进行分析汇总,填写《河南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季度)汇总表》(附表3)。于季末次月10日前报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__年度省重点监控医疗器械产品目录(见附件4)

(二)、非重点监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自20__年3月起,对非重点监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现场检查率应达到100%。并将现场检查记录、处理、整改情况于12月20日前一并上报省局。

四、检查内容

生产企业“证、照”是否齐全;产品检验是否规范;执行标准是否严格;生产、检验设施是否齐备;生产条件是否擅自降低标准;采购、检测、生产记录是否齐全;包装、标识是否规范;质量信息反馈记录、不良事件记录、投诉处理记录是否齐全。

五、要求

(一)各省辖市局应在2月底前制定本辖区医疗器械日常监督工作方案,并报省局备案。要明确重点监控企业,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工作要点,认真组织实施,并做好日常监督检查记录。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应认真加以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措施和解决办法。

(二)各省辖市局要结合河南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不良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医疗器械日常监督工作。对有不良行为和违法违规的企业不仅要求限期整改,依法予以查处,增加监督检查的频次,督促其规范生产,诚信经营。

(三)各省辖市局要加强对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工作的领导,建立并落实日常监督责任制,本着责权一致原则,谁主管谁负责,强化监管人员责任心和事业心,保证日常监管工作到位。

省局将对各省辖市局日常监管工作和重点监控企业进行抽查,并将检查的结果予以通报。

(四)为鼓励企业自律,实施有效监管,二年内未受过行政处罚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可豁免检查或减少检查频次,并写明理由、作好记录,存入企业监管档案。

1当年通过或周期复查通过yy/t0287-20__(即iso13485-20__)认证或质量体系考核的;

2一年内省以上产品质量抽查连续二次合格的;

3上年度监督检查无重大限期整改内容、且无不良行为记录的;

4获得市以上食品药监部门守信企业荣誉的;

5其它检查可以证明符合要求的。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8

一、指导思想

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切实提高全县食品生产环节检查效能,推动检查程序化、规范化。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食品生产行为,严防严控生产领域食品安全风险。

二、检点

根据省局食品生产监督检查事权划分指导意见,结合市局2020年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点,年度内对重点企业和重点品种生产企业实施抽查,对重点内容实施全项检查。

(一)重点企业。

1.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

2.2014年-2016年公布的食品生产示范企业。

3.市级及以上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

(二)重点品种。

肉制品

植物油

白酒

食糖

(三)重点内容。

1.标签标识。

2.食品添加剂使用及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3.食品生产过程控制。

三、工作任务

(一)日常监督检查。全部生产企业和小作坊按照风险分类分级情况,全覆盖检查。

(二)督导检查。对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企业、投诉举报较多、舆情反映涉及的食品生产企业,和重点品种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情况开展督导检查。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确保工作实效。科学合理安排监督检查时间节点及内容,确保年度检查取得实效,监督企业落实各项整改措施。

(二)严格监管,形成工作闭环。严格按照《食品生产监督检查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和程序开展监督检查,确保监督检查问题发现与问题处置“双到位”,形成工作闭环。监督检查结束后2日内应将检查情况录入省局食品日常监管系统。

(三)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工作。对同一食品生产企业,上级部门已经开展监督检查的,除确有需要外,原则上三个月内不再重复实施监督检查,并累计到该企业监督检查频次中。

上一篇:食堂检查制度范文 下一篇:汛期施工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