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范文

时间:2024-03-04 16:38:57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篇1

关键词: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的基础性环节[1]。随生活水平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疾病谱的改变,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面临的课题。2009年国家出台的新医改政策提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此次新医改重要的切入点[2]。为了解本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满意度、存在问题,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我们对辖区部分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辖区内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严格抽样方法选择305名15岁及以上社区居民。

1.2方法 2013年10月~11月,通过分级抽样,抽取4个居委,再从每个居委中抽取2个居民小组,每个居民小组38户,通过KISH表决定抽中家庭中的被调查者。本调查与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工作相结合,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表及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调查》调查表,由经过严格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每份调查表均有专人质控,并抽取5%进行电话质控、信息核实。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305份。其中男126份(41.31%),女179份(58.69%);60岁以下年龄组161人(52.79%),60岁及以上年龄组144人(47.21%)。

满意度包括8个方面:社区预防保健服务、医护态度、上门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环境、医疗设备、双向转诊机制、就医诊疗时间、排队等候时间。每项内容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很满意、比较满意归纳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及很不满意归纳为不满意。

2.1不同年龄组满意度情况详见表1 总体满意度为43.98%,60岁以下年龄组与60岁及以上年龄组相比,两组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60岁及以上年龄组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χ2=67.29,P

2.2不同健康状况组满意度情况详见表2 有慢性病组与无慢性病组相比,两组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慢性病组高于无慢性病组,χ2=3.87,P

3讨论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断健全,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本形成以二、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其他社会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3]。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是目前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卫生服务的有效方式之一[4]。

本次调查提示,60岁及以上年龄组满意度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有慢性病组满意度高于无慢性病组,与邱健等调查结果一致[5]。可能原因: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较多,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对象80%以上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将慢性病管理纳入常规工作;医护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已使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护人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信任。

本次调查总体满意度较低,可能与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知晓、社区卫生资源利用率偏低有关[6],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离居民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应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改善和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为指导思想,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成服务网络健全、人员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监督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必须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政府部门、街道加强沟通,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最大限度的满意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博文,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学出版社,2006:1-10.

[2]颜亮.徐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11,19(1):128-131.

[3]林淑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以F市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疗,2011,32(7):111-115.

[4]杨红,方萍,张云君.乌鲁木齐市城市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24(7):30-32.

[5]邱健,马恰怡,陈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J].社区卫生保健,2007,6(10):328-330.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知晓

[中图分类号]R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9-0028-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的医疗制度改革,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区卫生服务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在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下,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部分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其重要的环节之一,与社区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状况,以提供更完善的卫生服务,我们对合肥市某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某社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实际调查300份,有效291份,有效应答率为97.0%。

1.2 研究内容 合肥市某社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

1.3 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匿名调查,经培训调查员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当场回收。

1.4 统计分析方法应用EpiData3.1录人数据和校验,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 本次对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从知晓和意愿两部分调查。知晓情况方面,在调查的291人中,知道居住区内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有282人(96.9%),不知道的有9人(3.1%);曾经在社区医院看过病的有278人(95.5%),没有去过的有13人(4.5%)。在就诊意愿方面,调查的291人中,当自己或家人有卫生需求时,首先想到去医院的有53人(18.2%),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有235人(80.8%),去私人医院的有3人(1.0%)。

2.2 社区卫生服务满意情况社区卫生服务满意情况从环境和基本医疗两个方面分别对居民进行调查。对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方便性的调查中,满意97人(33.3%),基本满意193人(66.3%),不满意1人(0.3%);对自己所在的社区中心(站)的基本医疗满意程度的调查中,满意73人(25.1%),基本满意217人(74.6%),不满意1人(0.3%)。

2.3 社区卫生服务提供项目知晓情况 本次调查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康复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四个方面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知晓情况。结果显示在康复指导(91.8%)、基本医疗(85.6%)和常见妇科病的诊治(84.5%)等方面知晓率较高,而在残疾人康复(40.5%)、家庭病床(36.4%)和疾病后遗症康复(32.3%)等方面知晓率较低。详见表1。

2.4 社区卫生服务的限制因素 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宣传方式和经济因素的影响,采取合适的宣传方式,并积极利用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措施,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推广。在健康信息获取渠道方面,通过广播、电视和广告了解相关信息的有159人(54.6%),通过社区中心(站)健康讲座、义诊宣传等了解的有250人(85.9%),自己去问医生的151人(51.9%);经济因素方面,认为比大医院贵的有3人(1.0%),认为比大医院便宜274人(94.2%),没有印象的14人(4.8%)。

3 讨论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社区服务得到越来越多服务对象的喜爱,也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重要措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这一事件的知晓率较高,达到96.9%,而且很大一部分居民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过病(95.5%),研究发现有2人去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却不知道有机构存在,提示机构的宣传工作应当有所加强。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便、快捷、与社区居民联系紧密等特点,80.8%的调查对象在就诊意愿方面还是偏向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与江泽慧等在南昌市的调查的81.4%结果相近,而其研究中指出病情较重时,89.2%选择去省、市级大医院就诊,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而由于大中型医院的医疗资源紧张,使得患有某些常见病的患者并不希望花过多的时间在等待医疗上,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满意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居民觉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性及治疗的满意程度尚好,但仍有部分需要改进的地方存在,因此,必须积极改善社区卫生机构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完善医疗水平和卫生服务体制的规范。进一步加大投入,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完善配套政策、补偿机制和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和水平,使社区居民真正受益。

此外,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让居民了解机构所提供的项目,才能使其有针对性的加入治疗,在节省医疗经费的同时,缓解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压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项目的了解依然停留在康复指导(91.8%)、基本医疗(85.6%)和常见妇科病的诊治(84.5%)等常见疾病治疗项目上,而对残疾人康复(40.5%)、家庭病床(36.4%)和后遗症康复(32.3%)等新的康复性项目依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而且,很多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卫生服务,如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其知晓率都不高。因此,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相关项目的宣传工作,仍然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篇3

【关键词】居民;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本院于2008年3-7月,在10个社区随机抽查400名居民,就目前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关宣传、内容、讲课方法、老师的表达等进行问卷调查。然后,针对问卷结果重新设计健康讲座方案,在被抽样调查的10个社区举办10次健康教育课,课后给予问卷调查,分析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的满意度。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抽样调查对象均为参加社区健康讲座的居民,年龄19~45岁108例,46~59岁107例,60~89岁185例;大专及以上学历者107例,高中学历73例,初中及以下学历者220例;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68例, 1000 ~2000元者 297 例,高于2000元者37例。

1.2 调查内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4部分:①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②健康讲座的时间、地点、内容、授课方式、老师等情况的满意度。

1.3 调查与统计方法。调查分健康教育方案改进前后两次进行,均采用相同调查内容的问卷表各400份。健康教育方案改进前的问卷调查表随机发放,健康教育改进后的问卷表集中在居民健康讲座课堂发放,并认真向居民说明问卷表填写要求,二者均当场填好表并收回。健康教育方案改进前后共发放问卷表800份,收回有效问卷调查表800份,回收率100%。将调查数据分类,建立EXCEL电子表格资料库,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x2检验,p

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及身体状况有关。部分居民,包括患有慢性病或家庭有病人者迫切需要针对相关疾病方面的家庭护理知识,对讲课内容的满意度为51%;居民希望讲座时间能更灵活多样,对固定的时间进行健康讲座的满意度只有37%;对社区采取的固定地点讲课的满意度为46%;授课方式比较受欢迎,满意度达72%;个别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悲、焦虑、愤世、急躁、淡漠等情绪的居民,需要心理疏导;老师的讲课技巧也是社区健康讲座是否受欢迎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居民对授课老师的满意度只有49%。如何使居民接受社区健康教育活动;采取怎样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才能适合不同个体特征的居民对健康讲座的需求是办好社区健康讲座的当务之急。

1.4 干预措施。

1.4.1 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海报、社区会议等组织居民学习国家卫生进社区的文件等,促使居民自觉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明确人人提高卫生保健知识是每位公民的责任。

1.4.2 制定符合居民的最佳社区健康教育方式。调查发现:居民知道社区举办健康讲座信息的途径多为海报或相互之间告知,知晓率48%;评价讲座内容多为政策规定的慢性病的防治等,没有个性化需求;老师多为大医院的医生教授,专业性强,老百姓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等等。因此,在设计健康教育方案的时候,可采用如下方式[3]:①通过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团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途径多方了解居民的生活情况、心理变化及卫生知识掌握程度等,并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当时公共卫生状况,按照优先顺序整体策划健康知识课题,并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要符合居民的要求,掌握居民对健康知识需求的第一手材料;②制定社区健康教育活动计划;③健康教育活动宣传:要综合采用海报、社区活动场所、社会团体、电话、网络、宣传册、个别上门通知等形式,增加举办健康教育活动的信息转播知晓率和居民参与率;④讲课内容选择:符合居民需求和当时公共卫生要求,如慢性病或亲朋好友生病住院时针对性的疾病家庭护理知识,请社区卫生专干和居民代表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后提出下次讲课的内容;⑤授课时间和地点:同一个课题安排两个时间段,即白天上午9-10时和晚上8-9时,上课地点多样化,可以根据需求集中在社区的健康教育室、居民家中、公园、大家休闲的场所等。⑥老师要求:有一定社区工作经验,且资历丰富的临床医务人员比较合适;⑦授课技巧:用多媒体,要图文并茂、事实鲜明、用词生动活泼而浅显易懂,课堂上注意观察和沟通的技巧,安排专门咨询和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授课老师和居民的心理距离;⑧及时收集和反馈授课效果信息,增加诚信度和授课效果。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居民则根据不同年龄和经济状况采用疏导、启发、关爱、承诺和必要的帮助满足他们的要求,解决心理困惑;利用社区居民中尊重健康知识获得利益的典型、寻找有说服力的健康知识事实、协同社区居委会卫生专干等力量,提高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自觉参与率和接受程度。

1.5 结果。通过被调查对象对问卷表的各选项所作出的回答,将其对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改进方式前后的满意度结果进行比较,可见改进后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

2.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门以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与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存在地域和人群个体的差异,遵循运用循证护理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居民尽快掌握一般健康保健知识,亦提高居民对社会公益性健康讲座活动的满意度[4]。

社区健康教育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是国家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目前已作为国家造富于民的社会公益事业,但他的实施和完善仍需得到各级政府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实施该项活动首先要理解国家相关政策,并加强和当地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卫生行政部门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联系,深入社区群众中去调查和分析居民健康状况和对健康知识需求情况,共同协商举办健康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分工协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案,力争举办真正实惠而居民又满意的健康教育活动。

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职责,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技术普遍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约36%,居民对社区医务人员普遍不太认同,导致很多常见病保健知识都需要大医院的专家教授去讲授⑵。因此,作者认为,政府引导下的现阶段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从下几方面加以强化改进:①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②培养社区专业的健康教育师;③选送社区医疗骨干力量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④针对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举办专题讲座;⑤大医院的技术扶持等等。这样,在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整体水平的同时,可以促进社区健康教育的实施。

本文结果表明,尊重居民个体需求和利益,了解居民心理变化、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又能解决社区存在的实际健康问题,更好地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1]。

目前社区健康教育缺少经费投入,亦缺少受过专门训练的社区健康教育师。这是一项长期的公共卫生事业,需要长期大量的人力及物力投入,才能收到预期收益。因此,它的开展和落实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以便更快普及全民健康保健知识,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金金,张厚亮(综述).循证护理理论与其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国际护理杂志.2007,26.(2) :115-117.

[2] 刘亚杰,罗凤辉.对住院酒精中毒病人实施循证护理的探讨,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 ,39(2):239-241.

[3] 金彩珍.不同文化程度的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 , 2007 .4(3):12-314.

[4] 韩建新,林其意. 社区健康教育的思考,中国保健(医学导刊) ,2006.14(14) :121-122.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篇4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组织与体育消费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从整体上看北京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知程度以及体育锻炼意识整体较高,但是居民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较低,居民的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较低。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加强政府和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加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大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的开发,增加配套的体育健身锻炼器材设备;大规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

关键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满意度;消费状况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49-05

Abstrac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literature on the Beijing city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 sports consumption status quo and. Research thinks, look from the whole of Beijing residents on physical exercise effect on cognitive and physical exercise consciousness is higher, but the residents of the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and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 and low satisfaction, residents annual per capita sports consumption level is low. In view of the above situation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func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esidents" sports consciousness; increase the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of the site, adding supporting sports fitness exercise equipment; the large-scale training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establishing fitness volunteer service mechanism.

Key words: community residents; physical exercise; satisfaction; consumption status

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群众体育高度重视和关怀。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8月8日”设定为全国的“全民健身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560号令正式颁布《全民健身条例》,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前夕亲切接见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代表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群众体育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群众体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社会和谐培养社会居民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社会单位,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发展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将促进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市社区体育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查阅有关社区体育、群众体育、社会学等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北京市社区体育锻炼现状提供理论基础。

1.2.2 访谈调查法

通过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对北京市社区进行抽样调查访谈。从整群抽样的原理出发,把北京市所有辖区列入抽样框,从其中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5个社区,对这15个社区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

自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对北京市社区进行整群抽样,随机抽取15个社区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349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8%。问卷设计中前5项为人口学特征及个人信息,后15项依据体育锻炼标准评定量表而设计。本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即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为0.923,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相关性。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北京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现状分析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激发的群众体育热情保持下去,增强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人民的健身习惯。由此可见,体育健身意识对于体育锻炼而言尤为重要。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受意识的支配,意识是第一位的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先决和指导的作用。

通过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表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群的客观体育锻炼意识、主观体育锻炼意识及对体育锻炼的支持度得分均存在差异,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出不同的数据特点。

调查问卷样本中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的居民客观锻炼情况存在个体性差异。从总体上来看(见表1),客观锻炼情况的得分男性高于女性,但性别因素的P值为0.367,大于0.05说明性别特质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上不明显,性别与客观体育锻炼情况的相关性不大。从年龄的维度来看居民进行客观体育锻炼的意识体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由于青少年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强,在10-20岁间的居民客观体育锻炼意识为15.36。随着逐渐步入工作岗位后由于工作的繁忙使得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从而导致体育锻炼的意识降低,在31-40岁时最低为7.56。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有所下降,又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因此体育锻炼意识又逐渐回升,在40岁以后的居民客观体育锻炼意识逐步上升,60岁以上的得分值最高为18.45。年龄因素在客观锻炼维度的P值为0.019小于0.05,说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居民的客观体育锻炼意识具有显著影响。婚姻状况因素的P值为0.014小于0.05,对居民的客观体育锻炼意识也具有显著影响。已婚人员由于年龄较大,其对应的客观锻炼意识的得分也相应较高。

主观锻炼意识和对体育锻炼的支持度均值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性和潜在活动热情的体现。从表1可见在性别特质维度的p值分别为0.982和0.578均大于0.05,因此性别因素在主观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支持度的得分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年龄和婚姻状况因素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年龄和婚姻状况不同对北京市居民的体育锻炼主观意识和支持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抽样调查的问卷中发现51.14%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67.68%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比较重要,认为体育锻炼一般和不重要的社区居民的比例比较低。这说明北京市社区居民整体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群众体育工作的推进与发展。

图1 北京市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目的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目的: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精神生活、减肥健身、娱乐身心、防治疾病、休闲交往、减轻压力、提高适应能力、提高运动能力等。(见图2)

图2 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分析

在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丰富业余精神生活、减肥健美和防治疾病。由于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因此减轻压力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为46.25%。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正在向体育的社会性功能方面转化,体育锻炼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发掘和认知性有所提高。

2.2 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体育健身意识的不断加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正在全国火热的开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建成体育场地设施已经超过100万个。北京市作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已遍布全市各个社区。社区优美的锻炼环境、宽敞的锻炼场地以及健全的健身器材等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提高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

表2 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满意度分析

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四个维度居民的满意度描述分析来看(见表2),不同群体的满意度相对来说较为集中,多在2.3-3.8的范围内。其中锻炼环境因素的满意度最高,集中分布在3.1-3.8左右范围,高于本次调查的平均值3。体育器材设备的居民满意度较低,分布在2.1-2.6左右范围,低于本次调查问卷的平均值3,对满意度的贡献值为负。通过锻炼环境、锻炼场地和器材设备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显示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锻炼环境的满意度最高而体育器材设备的满意度最低。在年龄方面,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性不大,由于女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总体要求比男性低,因而女性的满意度得分比男性居民高。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社区居民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对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要求相应越来越高,因此社区居民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满意度逐渐降低。在学历和婚姻状况方面,北京市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满意度随着学历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未婚居民比已婚居民的满意度高。本次调查研究统计满意度的3个维度所呈现的数据变化规律趋于一致性,表明体育锻炼环境、体育锻炼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三个维度对北京市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相对较集中具有共性。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时发现人们对体育器材设备方面存有较多的意见。首先,大多数的体育健身器材主要分布在居民较为集中的街心花园或小区的空闲绿地内,分布较为稀疏,有些居民要走很远才能到达,不方便居民的就近锻炼。其次,小区内由于受到场地和环境的限制,器材设备的种类比较少。常见的主要有跑步器材、力量练习器材、乒乓球台等,而对于一些大众喜爱的篮球、羽毛球、网球等的场地和设施却很少。再次,有些体育健身设施由于其本身公共服务商品的特殊属性,没有专人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造成很多设备器材安装不久就被损坏,长年只起到观赏的作用而没有发挥其为居民锻炼身体服务的功效。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的场地器材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管理。

2.3 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组织活动的现状分析

社区体育组织对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组织满意度的调查显示(见图3),有49.58%的社区居民对市区的体育组织不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50%,35.12的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基本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35%,9.64%的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非常不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10%,只有不到6%的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满意和非常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5%。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总体满意度比较低,社区为居民提供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足,没有发挥社区体育组织应有的引导作用。

图3 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分析

造成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社区进行有规模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较少,二是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不健全,三是缺乏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四是社区组织进行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不足。(见表3)

由表3可知社区体育组织只有健全自身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相应的制度规章,加大对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建立体育健身志愿者的服务机制,加强对体育健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才能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只有发挥社区体育组织的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体育活动才能推动社区群众体育的发展。

表3 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不满意的因素分析

2.4 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情况分析

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居民体育消费也是促进社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统计分析可见(图4),北京市社区居民每年进行体育锻炼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40.40%,50.70%的社区居民的消费在100-500元的范围,5.2%的社区居民消费在500-1000元的范围,只有3.70%的社区居民的体育年均消费在1000元以上。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的年均体育消费水平大约集中在100元到599元之间,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均体育消费水平高。据不完全统计,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体育人均年消费水平在100元以内。但是与国家提倡的全民健身消费理念和全民健身消费计划相比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总体还偏低。

图4 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统计分析

造成北京市社社区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北京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理念匮乏;第三,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消费的途径和渠道比较少,数量和内容不够丰富。因此,社区应积极加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消费理念的宣传和引导,在社区举行各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消费,推动社区群众体育工程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发现,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整体性还比较高,但是居民对社区的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较低,居民的人均年体育消费水平也比较低。鉴于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3.2 建议

3.2.1 加强政府和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2010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工作会议上将推动全国群众体育建设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在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培养人民健身习惯,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1]2010年12月中旬分别在北京和广东召开了两次由各省体育局主要领导参加的贯彻落实群众体育工作的座谈会议。由此可见,各级政府主管体育的部门和体育系统要建立和转变体育观念,提高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加大政府及相关体育部门的财政预算,认真履行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职能。面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绝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要提倡体育健身观念的新意识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提高自身认识,通过尝试和努力积极推进新思维、新观点和新模式的贯彻落实。同时各级社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全民健身计划,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和教育,加强群众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政策引导.运用新思维新方法,采取创新性举措推动群众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3.2.2 加大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的开发,增加配套的体育健身锻炼器材设备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现状分析时发现北京市社区居民对小区的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体育健身器材设备的满意度较低。(见表2)其中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对锻炼环境因素的满意度最高,集中分布在3.1-3.8左右范围,而对体育锻炼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的满意度较低,分别分布在3.5-2.8和2.1-2.6的范围。通过锻炼环境、锻炼场地和器材设备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显示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锻炼环境的满意度最高而体育锻炼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的满意度较低。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地点进行调查发现(见图5),49.58%的居民选择在小区的体育锻炼场地进行锻炼排在第一位,有32.01%和13.25%的居民选择在附近公园和健身房进行锻炼。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选择在室外进行体育锻炼的较多,因此相应的对社区的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健身器材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各级政府及社区要加大对社区的布局审批和建设规划,增加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器材设施的经费投入,扩大体育场地的面积、增加相应的配套健身器材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锻炼热情,满足居民就近锻炼的愿望。目前我国群众社区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器材设备的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很大,一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缺乏与侵占现象,甚至很多社区没有居民体育锻炼场地。 因此,要解决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和配套设施问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体育部门充分发挥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2.3 大规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群体活动的组织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场地设施的维护者,在建设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组织开展基层全民健身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目前,我国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社区体育指导员资质不高、专业性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应完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颁发证书及资格认定等工作。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经费投入,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等级,落实好考核和审批等工作以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以保证培训出来合格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全民健身事业服务。

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事业是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不具有盈利性因此必须由政府和人民群众自发的力量来进行支持才能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各级体育部门应以身作则,积极创建和提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和办法,鼓励和吸引广大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志愿者的队伍中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汪焱.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J]. 福建体育科技,2006,(01).

[2] 宋玉梅,李骁天,李龙,刘海元.小康社会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06).

[3] 袁广锋.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04).

[4] 王凯珍,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01).

[5] 唐建军,苏丕仁,蔡学玲.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组织)发展的条件及其特征[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01).

[6] 杨丹.对中国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02).

[7] 彭杰,陈东岗.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定位与管理体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03).

[8] 朱红卫.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理论分析[J]. 体育与科学, 2004,(03).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篇5

[关键词]集中居住环境;城乡土地互动;农民满意度;典型村庄

[DOI]10.13939/ki.zgsc.2015.42.147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但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仍然是城镇建设用地的4倍多,户均超过667m2,人均超过190m2,实现农村土地高效利用正成为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关键[1]。在“保耕地、保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国家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重点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村集约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将分散的人口集中到一些中心村镇,一方面能够用少量资金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压缩乡村居民点的占地面积,节约土地资源。

农村人居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综合,既包括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等硬环境,也涵盖生活舒适度、信息交流便捷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等软环境。随着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深入开展,农民从“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转变,农民已不仅局限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希望过上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村居住环境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不少学者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满意度状况进行了评价[3][4][5][6],但大多采取定性研究,定量评价的较少。因此,笔者以江苏省典型村庄为例,采用定量方法评价农民对集中居住环境的满意状况。

1江苏省基本状况与调查样本概况

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人多地少,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建设用地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一半以上,农村宅基地超标问题严重,利用普遍粗放低效,节约挖潜的空间很大。根据江苏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年底,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933098.87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7%,占建设用地的50.95%,用地规模十分庞大。同期,江苏省农村人口5063.25 万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84.29 m2/人,高于150 m2/人的国家标准34.29 m2[2]。为统筹城乡发展,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于2008年9月提出了以“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旨在以土地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村庄搬迁和综合整治,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的目标。

2014年课题组对江苏省7个典型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别为泗洪县赵庄社区、罗岗社区、祖姚社区;高邮市丁庄社区、太丰村社区;南京江宁县西泉社区、西岗社区。其中,赵庄社区和罗岗社区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集中居住社区按照规划建成部分小别墅和部分公寓,其硬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正在进行中,有些道路还没有硬化、河沟排水等正在进行中,还存在住房质量和基础配套设施质量差等问题。祖姚社区属于按照统一规划在原宅基地上进行改造,农民按照一定差价购买新房,其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附近有诊所、学校、活动场所等,但还存在部分公共设施质量差、排水污染等问题。丁庄社区和太丰村社区是康居示范村,农民集中居住公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基本完善,但存在房屋质量差、排水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西岗社区和西泉社区属于人居环境较好的两个村庄,社区绿化、卫生等都较好,同时还在房前屋后有部分蔬菜地供农民认领,并进行名字标记,有公用的篮球场或老年活动中心等。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课题组在以上7个社区随机走访农户,获得有效问卷158份,主要就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居住环境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的分布不仅较广泛而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从区域分布看,对苏南、苏中、苏北都进行了调查;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对经济发达的村庄和欠发达的村庄都进行了调查;从宅基地整理进程和居住环境看,有完成较早、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存在,也有正在进行,有待完善的村庄。样本中被调查农民中43.7是男性,44.9%是20~50岁的青壮年农民,34.8%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对所调查问题的含义能够较为准确的理解和回答。

2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

2.1评价方法

为了便于统计分析,使态度测量活动本身变得容易、清楚和明确,满意度测评必须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该方法数学模型简单,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效果比较好,是别的数学分支和模型难以代替的方法。由于农民对人居环境满意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可以用该方法来评价农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程度,对新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使其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其基本步骤和原理为:

一是确立评价因素U 和评价等级V;二是构造评判矩阵R;三是建立权重集A,反映对诸因素的一种权衡;四是模糊综合评价B=A×R ;五是评价指标处理。

通常采用最大隶属度法对其处理,得到最终评判结果。为了充分利用B 所带来的信息,可把各种等级的评价参数和评判结果B 进行综合考虑,使得评判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设相对于各等级Vj规定的参数列向量为:

c=(c1,c2,…,cn)T

其中为某项的人数占总人数T的比率

则计算出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均值E=B×C

总体满意度指数CSI=(E-minE)/(maxE-minE)× 100

2.2实证分析

第一,确立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根据农村人居环境的含义,农村人居环境主要涉及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方面的硬件环境,此问卷建立的农民对集中居住环境满意度指标体系中包括居住面积、房屋质量、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村庄照明、垃圾处理、供水饮水、排水排污、诊所、学校、社会治安、休闲娱乐等20 个指标。为便于村民作答,每个指标分为五个等级。1分表示“非常满意”,2 分表示“满意”,3 分表示“一般”,4 分表示“不满意”,5 分表示“很不满意”。

第二,建立权重集。本研究在与农户访谈获得各因素重要性的基础信息后,请相关专家就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因素重要性进行打分,最终确定各因素在影响农民满意度中的权重系数(见下表)。其中,房屋质量、道路硬化、垃圾处理、供水饮水、社区诊所、中小学、幼儿园权重系数为0.06,居首位,这反映了目前农村存在的“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卫生差、房屋质量差”主要问题;住房面积、社区绿化、社区照明、排水排污、文化娱乐广场、社区治安权重系数为0.05,居第二位;超市商店、农贸市场权重系数为0.04,居第三位;社区活动室、噪声污染、空气质量权重为0.03,居末位。

第三,综合模糊评价。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获得农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由下表可知,农民对集中居住环境总体上不满意的占21%,一般满意的占32%,满意的占47%,总体满意度均值为2.70,满意度指数为58.86。由此可见,目前,农民对集中居住环境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从各因素满意度均值来看,农民对供水饮水(1.96)、幼儿园(1.73)、垃圾处理(2.12)、道路硬化(2.41)和空气质量(2.27)比较满意,其满意度均值达到2.5 以下; 对住房面积、社区绿化、社区照明、噪声污染、社区诊所、超市商店、农贸市场和社区治安一般满意,其满意度均值位于2.5~3.0;对房屋质量(3.33)、排水排污(3.37)、中小学(3.48)、文化娱乐广场(3.20)和社区活动室(3.37)不太满意,其满意度均值在3.0以上。

3结论与建议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农民集中居住社区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评价,是对城乡统筹进程实现程度的有益探索,能从侧面反映目前地方推行“挂钩”政策的优势与不足,可作为政府评价“挂钩”工作的有效方式。文章通过对江苏省7个村庄158位农户调查发现农民对新居房屋质量、排水排污、子女上学和精神娱乐等方面并不满意,原因在于此项工程属于政府行为,缺乏与农民有效的沟通和参与权利,即使在房屋拆迁时有征求意见,但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农民没有参与权。要改善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根本途径就是保证农民与政府间的有效沟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考虑农民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及支付意愿,设计符合不同偏好的农民新居。例如,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以保障性住房为主,可以考虑建多层多户楼房;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则以舒适性住房为主,可以考虑建“大同小异”的别墅群。

第二,赋予农民参与权。一方面,农户要建立由农户代表监督建设过程的机制,通过与政府的有效沟通,为自己争取切实的人居环境改善;另一方面,农户代表应倡议政府建立“先行赔付”制度,若建设不能保质保量,首先应追求负责建设的政府部门责任,再由政府追究相关建设单位责任,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被坑”、“被幸福”。

参考文献:

[1]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0):1629-1636.

[2]郭玉燕.江苏城乡建设用地特征及对策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1):47-49.

[3]刘学,张敏.乡村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J].河南科学,2008,26(3):374-378.

[4]李昌浩,朱晓东,李杨帆,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集中住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5):1-5.

[5]苗红萍,陈彤,马玲玲,等.农村社区整体规划和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对新疆榆树沟镇和水西沟镇6个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11(5):37-41.

[6]王雅文,税伟,王晨懿,等.成都市新津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安置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5):74-7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利益博弈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收益分享机制研究”(编号:71303242),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农户行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评价”(编号:2013GXS4B080)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篇6

关键词: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管理

近年来,新型社区成为政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阵地。大量村民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集居于新建成的商品小区。从公共物品供给管理层面的分析,有助于弥补新型社区研究的空缺,提高新型社区的管理水平。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曾提到,“扩大小城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有条件的地方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成都市进行新型社区建设,着力于缩短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物品的配置、种类、供给效率、居民对其的使用和占用率等都反映出社区居民的团体意识及其生活的幸福程度,对新型社区的建设自然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文献回顾

目前,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涉及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许多层面,对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缺乏根据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前瞻性的探讨。公共产品具有服务的“公平性”与“均等性”,是社区基础设施的主要部分,冯立刚发现公共事务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个体对公共事务的态度不仅受到自身经济理性的支配,同时还会受到家族势力的影响。居民之间生活的联系大多数是公共场所的交际,长期交流建立起来的感情可以有效地约束每一个人的机会主义倾向,这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认同感。钟媛媛认为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社区人的精神需求,培养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有利于价值观念整合的“心理社区”,而且也会为社区建设本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农村新型社区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城乡统筹的推动下,也具有新的发展特点。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成都市温江区农村新型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从新型社区居民的年龄、性别、学历等角度进行均值和因子分析。

二、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为2014年12月实践团队对农村新型社区公共物品管理情况的实地调研数据。选取温江区公平街道惠民社区、万春镇红专社区以及幸福田园社区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5份,问卷有效率为91.67%。本次调研采取随机走访的方式,调查问卷主要针对社区居民,共设计了2个潜变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15个可观测变量。2.调查项目的量表效度和信度分析利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Cronbach'sAlpha系数检验。调查问卷整体的Cronbach'sAlpha的值是0.882,是对真实α系数的估计,由于它大于0.8,故可以认为此问卷的可信度较好。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把21个反映新型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满意度的项目缩减为7个彼此相关的因子——公共设施满意度、公共服务满意度、公共卫生满意度、公共管理满意度、公共福利满意度、公共保障满意度,KMO值为0.730,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Sig=0.000<0.01由此否定相关矩阵为单位阵的零假设,即认为各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6.513%,说明用7个因子代替原来的21个因子有66.513%的把握,此量表结构的有效度较佳。3.样本描述本调查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成都市温江区。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辖4个街道、6个镇,27个社区委员会、166个村委会,全区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是成都市近远郊区域城市化进程最快、综合城镇化提升最快的区域。样本基本结构见表1:受调查的居民中,男性占比45.09%,女性占比54.91%;以青年和中年为主,主要集中在25-65岁之间,共占样本总数的68.2%;文化水平以小学、初中为主,共占总数的73%,高中及以上学历占27%。4.不同人口变量下居民满意度的比较分析本文通过两独立样本“公共物品满意度”和“性别”的T检验过程,分析不同性社会观察别的新型社区居民的公共物品满意度是否有显著不同。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通过检验可以发现:F检验的观察值为18.435,Sig值为0<0.05,认为方差存在显著差异;再通过T检验的结果知,概率值都是小于显著性水平,认为两个总体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即认为女性新型社区居民公共物品满意度比男性新型社区居民公共物品满意度高。此外,使用比较均值分析过程对教育程度进行满意度分析,结果见表4.可见新型社区居民公共物品满意度均值水平总体较高,但在高中或中专学历处达到最低点,低学历和高学历的满意度水而较高。根据农村新型社区居民年龄与满意度均值的线性拟合情况,可以得到Y=-0.207x+3.969,(Y为线性满意度均值,x为年龄)。R2为0.97表明拟合效果较好,发现年龄对满意度呈现负向影响。即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对年纪较小的人较为适用和有吸引力。

三、农村新型社区居民对

公共物品满意度的因子分析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275位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中图书馆、卫生状况、公共健身设施维护等均值均高于3.5,采用多元统计中因子分析的方法,选择涉及公共物品满意度的7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共提取出2个主成分,综合因素的实际意义由权数较大的几个变量的综合意义来确定,可以将其总结为公共设施满意度、公共服务满意度,并且其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结果见表5。

四、结论与建议

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城乡统筹计划的阵地,社区的公共物品供给应当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政府不应当忽视公共物品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供给应当多样化、实用化、现代化。本文结合走访、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农村新型社区中,居民的不同学历与公共物品满意度呈现“倒U”型的关系主要原因为:初高中学历的青年人,刚好赶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列车”,这个年代的青年人对现代化服务设施需求较高,如网络服务等,对传统的公共设施使用却较少。小学学历的青少年,正享受着城镇一体化带来的福利,对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满意度较高;学历较高的青年在工作之余,回到社区更愿意通过一些传统、健康、慢节奏的方式来放松自己,其对环境的要求较高。社区可以适当增加现代化的公共设备,增强社区的网络服务能力,以及注重社区的绿化面积和社区保洁。2.通过调查发现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大多适合女性使用,而且也是以女性使用为主男性居民由于工作等原因,闲暇时间较少,享受的公共服务设施福利也会相对较少,故农村新型社区女性居民公共物品满意度较男性满意度高。社区可以适当引进一些男性健身器材,或者组织体育竞赛活动等,增强男性居民的参与度与满意度。3.增强老年关怀活动,搞好社区养老服务针对农村新型社区而言,其老年人大多都经历过农村耕作生活,生活方式较单一,居住在社区后,娱乐活动就更少;有些老年人面子薄,也不太愿意参加社区娱乐活动。社区可以实行“一扶一带”,做好老人的心理疏导工作,从心理上引导其转变为居民,融入社区的生活之中。针对社区留守老人的情况,更应做好老年人的关怀和养老工作,带领其参加社区老年活动,感受集体的关爱。此外针对当地的年代特色,还原一些上世纪的娱乐活动。这既能引起老年人的共鸣,积极参与,又能极好地传扬当地的风俗,潜移默化中加强青年人对历史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徐世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区域经济,2015(01):29-31.

[2]冯立刚,姜文静.家族势力对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及对策[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03):20-24.

[3]段红平,王波.第三部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现状分析[J].科技文汇,2015(01):227-228.

[4]官永斌.民主与民生:民主参与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5(03):26-36.

[5]许经勇.治理现代化视野的农村社区建设[J].北方经济,2015(01).

[6]张德书.论社区文化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3(23).

[7]齐刚,周恩毅.基于利益与认同的城市新型社区居民参与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2(07):30-32.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篇7

关键词:社区医院 不平衡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335-01

社区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1],是发展社区服务的重点。但社区医院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且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使其发展缓慢,目前中国医疗资源的利用非常不平衡,社区医院病人寥寥无几,但是各种大医院却是人满为患,据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社区居民对社区医院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居民对社区医院的看法和建议,有助于减轻医疗紧张的状况。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南充市舞凤社区、北城社区、西城社区的社区居民

2.调查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随机对南充市社区居民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无记名调查。

3.调查内容:居民的基本资料、选择就医医院的影响因素、对社区医院的满意度、对社区医院的看法和建议。

4.统计分析:数据录入计算机后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共有510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467份,回收率为92%,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为82%。被调查者中59%为女性,41%为男性;其中48%为20-30岁,16%为31-40岁,15%为41-50岁,8%为51-60岁,13%在61岁以上。

2.居民在患小病时对医院的选择:当今社会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随处可见,为居民看病提供了多种选择。据本次调查,17%的人会选择市级医院,10%的人选择区级医院,13%的人选择社区医院,4%的人选择专科医院,41%的人选择个体诊所,12%的人选择药店。

3.居民对社区医院的满意度:53%的人认为社区医院的卫生条件一般,27%的人感到满意,仅有3%的人感到非常满意,也有13%的人感到不满意,剩下4%的人选择其它选项;57%的人认为社区医院医生的医疗技术一般,24%的人感到满意,仅有2%的人感到非常满意,也有12%的人感到不满意,剩下2%的人选择其它选项。

4.居民对社区医院的看法:56%的人认为社区医院的收费标准属于合理,17%的人认为便宜,但是也有22%的人觉得收费太高,剩下5%的人选择其它选项;有44%的人觉得社区医院的药品种类很齐全,41%的人觉得太单一,仅有6%的人认为种类繁多,剩下9%的人选择其它选项。

三、讨论

1.社区医院的各项基础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居民对社区医院的满意度中只有11%的居民感到非常满意。社区医院的医生大多不是全科医生且医疗技术水平较低、服务项目少、医疗设备不全等使居民对其信任度降低,这也成为他们不愿意到社区医院看病的主要原因。然而,病人少又会阻碍医院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2.社区医院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脱节[2]

据本次调查有63%的居民说明医保制度会影响他们选择医院,只有37%的人觉得不会影响。其中许多居民反映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基本医疗保障,由此可见社区医院与基本医疗保险结合具有必要性,它不仅能够使社区医院获得运作的资金保障,还能够使大医院的患者得到分流,这样就能有效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社区医院的功能定位不够准确

据这次调查发现许多社区医院只打针和输液,基本上没有开展其它功能。建立的社区老年人口健康档案则趋于形式,根本没有进行动态管理,这使得社区医院在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殊作用难以发挥。

四、建议

1.培养全科医生,提高急救水平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进一步加剧,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很多疾病是可以通过预防来延缓疾病的发展,这就需要社区医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医学知识,才能够及时发现疾病的先兆,从而做到未病防病、有病早治、既病防变,那么对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作出相应的资格准入规定和考核标准就具有必要性。社区医院作为医疗的先锋,急救是最低要求,因此提高社区医院的急救水平在挽救患者生命的救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社区医院应扩大服务项目

不仅要落实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还应配有中医中药,开展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成本低而且效益高,有利于促进社区医院的完善。

3.社区实行首诊负责制、建立双向转诊制

完善补偿机制和配套政策[3],促进社区首诊制的开展,以提高患者就医的质量。社区医院为大医院输送急危重症的病人,大医院为社区医院提供绿色通道,最终达到缓解医疗紧张、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君.我国社区医院的现状与思考[J].医学信息,2010.23(1):178-179

[2]刘钧、相琼.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7).

[3]曹晓建.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探索[J].中华现代医学管理杂志,2007.5(10)

作者简介:杨犀(1994-),女,汉族,四川资阳,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赵启琴(1995-),女,汉族,四川成都,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曾宇(1994-),女,汉族,重庆合川,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刘亚茹(1995-),女,羌族,四川阿坝州,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邓锐(1993-),女,汉族,四川资阳,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篇8

[关键词] 城乡结合地区 居民休闲行为

城乡结合地区是城市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关于城乡结合地区的休闲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很少,一直都把它笼统地置于城市居民或农村休闲市场休闲研究的范畴,没有注意到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的特殊性。所以,在建设和谐城乡的大背景下,关注和研究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的休闲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者于2010年5月份随机选取了南昌市桃花镇和京东镇30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了解了当地居民休闲的现实状况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行为特点。

一、南昌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现状分析

1.调查概况

(1)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

桃花镇位于南昌市西湖区,全镇占地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5千人,辖12个行政村,4社区。全镇GDP达到1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16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47元,综合实力在江西省乡镇中排名第四。京东镇位于南昌青山湖区,镇域面积7.9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下辖10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居委会,2009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164万元。这两个镇都属于南昌经济强镇,居民收入大多依靠出租房屋或者经营实体,年收入高,除部分公职人员外大多数都能自由分配时间。

(2)旅游休闲发展状况

截止2009年,两镇周边共有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4个;艺术馆及文

化馆2个;专业艺术剧团3个。伴随着南昌全面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阶段,两镇将增加全民健身工程28个,将改扩建社区活动中心8个,将建设晨晚练辅导站11个,将建设高标准电影放映场所1个。

2.居民休闲的基本情况

(1)休闲动机

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有227位居民选择以观光游览、疏缓压力、陪伴家人及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休闲动机,占总量的78.5%。同时又由于调查地处于赣江岸边,离梅岭风景区又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有78位居民单单选择享受大自然,欣赏美丽的风景为主要动机,占总量的27%。

图1 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主要休闲动机示意图

(2)闲暇时间分配情况

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有182位居民选择能够自由的分配自己的休闲时间,占总量的63%,他们一天的休闲时间占全天时间的1/4;另外有87位居民选择自己的休闲时间不受自己控制,休闲时间较少,占总量的30%。造成地区居民休闲时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桃花镇和京东镇是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建制镇,镇区的居民以个体经商者居多,大多数居民并不在意周末和节假日的区别,一般都是自主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但由于所住居民主要分为两类,即房东和租房者,房东由于不要从事任何工作,故闲暇时间较多,而租房者由于经济压力较大,闲暇时间几乎没有。

(3)主要的休闲方式

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在工作日,有237位居民选择室内休闲方式主要是以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打牌、搓麻将、看书看报、睡觉为主,占总量的82%,而有178位居民选择的户外休闲方式主要是以购物、散步和走亲访友为主,占总量的62%。在休息日,虽然看电视上网、打牌搓麻等室内活动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但相比工作日来说,更多的人走向了户外,有246位居民选择如逛街购物、走亲访友、唱卡拉OK、跳舞、做美容美发等户外活动,占总量的85%。

图2 居民主要休闲方式选择示意图(百分数)

(4)主要的休闲空间选择

调查发现,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两地居民的休闲区域都高度集中在本镇范围内。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在工作日,有219位居民首选的休闲场所就是家里,占总量的76%,而需要承担家务的女性和退休后的老人则会选择逛街道、超市、去公园和广场。在休息日,人们更愿意走出家门,到户外参与一些休闲活动。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有31位居民仍然选择在家里度过假日时光,占11%;有97位居民前往商业街旅游购物,占34%;有29位居民选择去公园和广场,占10%;有33位居民选择去风景名胜区,占11%;而去卡拉OK厅、舞厅、网吧、社区活动中心、电影院、美容美发店的人有99位,占34%。

(5)休闲满意度

由于休闲生活质量涉及到很多方面,故这里所说的满意度是对总体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有151位居民选择休闲生活质量一般,占52%;有77位居民选择比较满意,占27%;有21位居民选择非常满意,占7%。所以从从总体上看,两地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

二、影响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的因子分析

1.地域文化

城乡结合地区原属于农村,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划入到了城市,故其文化带有浓重的农村地域文化。调查显示,地域文化只对居民休闲方式和空间的选择产生影响。如桃花镇由于经济水平发展较高,故大部分居民在选择休闲动机时,以调节身心和缓解压力为主;而京东镇的居民则以感受自然和联系感情为主。

2.性格

“性格”在居民休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查显示,热情率直的人偏好与家人结伴而行,喜欢广场和各种社交场合,同时这种人在休闲中的花费也比较高;安静的人偏好与家人同事结伴而行,喜欢山水和田园环境;抑郁的人偏好与贴心的朋友结伴而行,喜欢独处。

3.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喜爱的休闲空间及资源均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休闲行为。调查显示,年龄主要对居民每月休闲花费、居民休闲时间选择、居民休闲同伴选择、休闲空间和类型选择等四方面产生影响。如:36至45岁的居民工作收入稳定,事业较成功,其他压力(如住房、汽车等)都已解决,因而大多数都选择春季和秋季携家人一同出行,在休闲空间的选择上则以各种山水风光、文物古迹为主,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比较注重享受,在休闲上花费较高。

4.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对居民每月休闲花费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收入越高,花费就越大。调查显示,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居民一般选择一礼拜一次逛各种广场和社区活动中心,花费大概在100元以下;收入在1000―2000元的居民一般选择一个月一次参观近郊的景区,花费大概200元左右;收入3000―5000元的居民一般选择携带家人参加各种观光、钓鱼、野炊活动,花费大概500元左右;收入5000元以上的居民一般会选择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类聚会和观赏电影,一旦有长假,还会安排长途旅行,花费一般占到收入的五分之一。

5.性别

男性比较偏好的旅游资源有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及乡野田园风光,而女性除了以上之外,还比较偏好旅游购物;男性在人际交往上比女性频率高,休闲兴趣比女性大,因而男性比女性休闲花费多;男性选择去游乐场所的比重较大,而女性则比较偏好步行街休闲场所。

三、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

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的休闲行为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是比较发现,其与农村居民的更为相似,却又逐步向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靠拢,所以总体来说其特征具备过渡的性质。

1.突出交往性

城乡结合地区居民多来自农村,相互之间沾亲带故,这与大城市的社区居民不同。大城市居民之间的的距离感和隐私性都很强,相互之间都在隐藏自己,是属于行政性的社区,而城乡结合地区的社区属于带有情感色彩的传统社区,相互之间以休闲为纽带的行为四处可见。因此,在休闲伙伴的选择上,城乡结合地区的居民都会选择自己认识的人来参与。

2.休闲方式的选择单一且极易跟风

虽然城乡结合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规划的滞后,导致地区内部休闲产品种类单调,使得人们拥有过剩的休闲时间却只能以简单的方式打发。同时,由于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之间的休闲交往是随意而自然的,可以随意地到邻居家串门聊天,也可以很自然地加入一个牌局或棋局,使得各种不健康的休闲方式极易在居民中传播开来,而需要花费精力的学习提高型和自我发展型休闲活动则易受到冷落。

3.休闲消费低却存在潜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并不低,但是就其消费和休闲消费进行比较后发现,绝大多数居民在工作日的实际休闲消费额不超过200元,即使是在休息日,其消费也只有300元左右,这说明该地区居民在休闲支出上保守而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愿意在休闲方面消费,调查发现,人们的理想休闲消费远高于实际休闲消费,这说明在消费意愿上,他们已经跟城市居民相差无几,其消费能力存在巨大的开发空间。

四、促进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市场发展的建议

1.将休闲纳入公共政策的范畴

目前,城乡结合地区休闲时代已经提前来临,休闲活动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当地政府应考虑将休闲纳入公共政策的视野中。通过完善社会福利等各种制度和规范商业休闲市场,以提高民众的休闲满意度及休闲生活质量。

2.社区加强对居民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社区基础组织首先应增强休闲在居民生活中重要性的认识,多组织本地社区居民能够参与的休闲活动;其次应加强对本社区休闲服务场所员工的培训力度,保证社区休闲软服务及时跟上;再次应完善休闲设施指示系统并及时修补和更新残缺的休闲设备,消除安全隐患。

3.政府应加大对休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目前,南昌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旧城改造建设,桃花镇和京东镇要成为改造成果的展示区,就应该根据原有规划,遵守有关规定,确保对休闲设施的投资力度,确保在新建造的社区、办公区、步行街、广场中设置足够多的休闲设施。同时,也要注意对原有公共休闲设施的改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补齐老建筑群缺乏的休闲设施、健身器材、景观小品等。

4.重视文化休闲,倡导文明休闲方式

目前,两镇部分居民对物质的追求超过对精神追求,甚至对文化休闲缺乏兴趣,致使许多健康的休闲方式在居民中难以普及,这样不利于文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而,政府和休闲企业应在公共休闲空间的设置中增加文化氛围,如扩大对文明、高雅的休闲方式的宣传,对部分文化体育等休闲场所实行免票方式等。同时,还应增大图书馆的数量,尽量做到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并建立好属于社区居民的休闲档案,实现休闲供求的完全平衡。

参考文献:

[1] 金倩:成都、武汉市居民休闲活动满意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金倩 楼嘉军:武汉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及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06

[3] 张玉华 谢庆芝 罗明凤:江西省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2007

[4] 唐雪琼:县级城镇居民休闲行为研究一以云南蒙自县为例[J].人文地理,2004

[5] 杨国良: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一以成都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

上一篇: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下一篇:合同审批意见范文